我国改革开放前后分配制度的演变及影响
把握历史路径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再分配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 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 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二)改革开放以来收入分配结构的深刻变化
1.基尼系数变化: 相对平均—相对合理—差距过大
(1)1978—1984年间 (2)1985—1992年间 (3)1993—2002年间 (4)2003—2012年间 0.2-0.3 0.3-0.4 0.4以上 0.47以上
把握历史路径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主要内容
1 2 3
我国分配制度的阶段性转变
分配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成因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的途径
一、
我国分配制度的 阶段性转变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分配制度的演变 1.对平均主义的修正时期
平均主义时期 平均主义的修正期
1978
20世纪80年代初
反对平均主义的做法 强调真正意义上的按劳分配 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养老体制的不公平表现
老人“啃”新人:改革前后 公务员“啃”普通员工:养老双轨制 城里人“啃”农民工:异地续保难
(二)问题成因
5.国家福利体系建设不足
教育不公平:地区间、城乡间、阶层间 养老金缺口:未来30年将达到10万亿元 医疗投入不足:看病难、看病贵
三、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的途径
(一)明确公平共享的价值理念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二)改革开放以来收入分配结构的深刻变化
2.不同群体收入变化: 最高与最低差距日益扩大
1980年 3.8倍
1988年 7.3倍
2005年 19.9倍
2010年 23倍
(二)改革开放以来收入分配结构的深刻变化
3.收入分配主观评价: 收入差距过大成为民众共识
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收入差距与改革思考
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收入差距与改革思考一、概述收入分配制度作为国家经济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演变和改革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收入差距的现状以及改革的思考进行探讨。
回顾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历程。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经历了从计划经济时期的高度平均分配到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转变。
这一演变过程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初期,实行了按劳分配的原则,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提出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方式为补充的分配格局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强调了个人收入分配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体现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第四阶段是近年来,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加强对分配结果的监管,提出新的发展理念,共享发展成果。
分析中国收入差距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但同时也导致了收入差距的扩大。
基尼系数作为衡量收入差距的重要指标,近年来一直处于较高水平。
造成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复杂多样,包括劳动力供需不平衡、行业垄断、个人禀赋差异、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
对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进行思考。
改革的目标是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措施包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整顿收入分配秩序,强化税收调节等。
同时,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解决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研究背景与意义收入分配制度的重要性: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影响。
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近年来,中国的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
基尼系数长期处于国际警戒线以上,这不仅影响了社会的公平与稳定,也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分税制十年制度及其影响
分税制十年制度及其影响本文将探讨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的分税制十年制度及其对经济、社会和政治方面的影响。
分税制是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按照一定的比例划分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制度安排。
在过去的十年里,分税制逐步实施,成为了中国财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分税制背景及意义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逐步推行市场经济体制,财政收入和支出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开始推行分税制改革。
这项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财政收入,规范财政管理,加强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分税制内容分税制十年制度的核心内容是按照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将财政收入分为中央固定收入、地方固定收入和共享收入三部分。
其中,中央固定收入主要包括税收、国有企业利润等,地方固定收入主要包括土地出让金、城市维护建设税等,共享收入主要包括增值税、所得税等。
此外,分税制还规定了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范围,以确保地方政府能够有效地提供公共服务。
三、分税制影响分析分税制十年制度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和政治方面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首先,分税制改革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使其能够更好地调控宏观经济。
其次,分税制加强了地方政府的财力,使得地方政府能够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此外,分税制还增强了企业和个人的纳税意识,规范了税收征管秩序,减少了税收流失。
但是,分税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财政支出压力加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增加等。
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在后续的改革中加以解决。
以共享收入为例,虽然共享收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各级政府的财政压力,但同时也增加了财政管理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因此,政府需要寻求更加稳健、可持续的财政政策,以应对这些挑战。
四、总结分税制十年制度在改革开放时期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事权与财权的合理划分,以及财政收支范围的明确规定,分税制增强了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提高了企业和个人的纳税意识。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历史变迁和未来发展趋势
历 了两 次 历 史 性 的跨 越 , 两 次 跨 越 可 以根 据 时 间 发 展 和 改 革 程 这 度 细 分 为 五 个 重要 阶 段 。 第 一 阶 段 : 国后 到 改 革 开 放 前 (99 一 17 年 ) 建 14 年 98 这 一 阶 段是 我 国 收入 分 配 制 度 突破 变 迁 的第 一 次 历 史 跨 越 的
文献综述 : 21 0 0年 我 国 的 收 入分 配 问题 已 经非 常 突 出 , 业 收 入 差 距 、 行 城
一
、
乡 收入 差 距 都 在 不 断 加 大 , 国基 尼 系 数 在 2 0 年 就 已 经 达 到 了 全 03 04 8 超 过 了 国际 公 认 的 04的警 戒 线 , 入 分 配 制 度 迫 切 的 需 要 . , 4 . 收 变 革 。在 建 国 5 2年来 , 入 分 配 问 题 似 乎 也 总 是 与我 国 经 济 发 展 收 和 人 民生 活 变 化 关 联 最 紧 密 的 问 题 之 一 。 收 入 分 配 是 社 会 再 生 产 的 重 要 环 节 , 入 分 配 对 社 会 经 济 发 收 展 在 很 大 程 度 上 起 着 促 进 和 制 约 的 作 用 。分 配 合 理 可 以 刺 激 经 济 社 会 的 向前 发 展 , 到 良性 催 化 剂 的 作 用 。 我 国 的 收 入 分 配 制 度 起 也随着经济制度的变革而经历了一个不断调整 、 完善 的发 展 过 程 。 二 、 国收 入 分 配制 度 的历 史 变 迁 我 14 年 建 国到 现 在 2 1 年 6 年 里 我 国 的收 入 分 配 制 度 共 经 99 00 1
论以来中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演变、现状与调整对策
论以来中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演变、现状与调整对策一、概述中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演变、现状与调整对策,是一个深刻反映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的重要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也随之发生了显著变化。
本文旨在梳理中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演变历程,分析当前收入分配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调整对策,以期为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国民收入分配体系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在演变历程方面,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经历了从计划经济时代的平均主义分配,到改革开放初期的逐步引入市场机制、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阶段。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差异化的特点,不同群体、不同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逐渐拉大。
当前中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仍存在一些问题。
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依然较大,导致社会公平感降低另一方面,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偏低,资本所得占比过高,不利于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发展。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和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国民收入分配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1. 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性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作为社会经济结构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合理性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以及民生福祉。
它不仅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
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对于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合理的分配格局能够激发社会各阶层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从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如果分配格局失衡,将导致贫富差距扩大、社会消费动力不足,进而制约经济的增长潜力。
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和合理性,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因素。
当收入分配格局失衡时,社会不满情绪将积聚,甚至可能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对社会稳定构成严重威胁。
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也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途径。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而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则是实现这一要求的具体体现。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分层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迁。
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对社会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改革开放前的社会分层结构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大体呈现出传统的封建等级制度。
在这个等级制度下,社会被分为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工人阶级和知识分子等不同阶层。
地主阶级享有最高的地位和特权,拥有土地和财富;农民阶级是广大劳动人民,生活贫困,受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压迫;工人阶级则主要从事体力劳动,虽然收入相对较高,但权益受限。
而知识分子则相对特殊,虽然在社会地位上不如地主阶级,但享有一定的特权。
二、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分层结构变迁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从原来的集体经济中解放出来,拥有了一定的土地并享受相应的分红。
工业方面,国有企业逐渐放开,各种形式的企业开始出现,工人阶级的收入和地位也有所提高。
同时,市场经济的出现使得市场对知识和技能的需求增加,知识分子开始脱离原有的特权体系,在市场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
这一时期,社会分层结构发生了初步的变动。
农民逐渐从农业社会转变为城市居民,部分农民涌入城市开始从事非农产业,增加了社会分层结构的多元化。
工人阶级的地位有所提高,通过市场经济获得了更多机会,一些工人甚至成为企业的老板。
知识分子也获得了更多机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无论是农民还是工人阶级,他们的地位提升与城市户籍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待遇也并不高。
三、改革开放中期的社会分层结构变迁改革开放中期,中国进一步深化了改革开放,逐步完善了市场经济体制。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人口增加迅速,城市化率也大幅度提高。
这一时期,城乡分割逐渐缩小,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之间的差距缩小。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更为明显的社会分层。
中国分配制度的发展历程
中国分配制度的发展历程
中国分配制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
在1949年建国初期,中国推行了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即"按
劳分配"。
这一制度强调劳动者按照其付出的劳动量来获得相
应的分配,体现了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理念。
随后,在1956年至1962年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中国进一步对分配制度进行了调整和改革。
这一时期,国家逐步实行了"统分"和"定息"的分配方式,即将农民的土地集体化,并按照
土地的质量、面积、地势等条件分配收入。
同时,国家设立了集体经济组织和合作社,通过提供集体福利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来改善农民的分配状况。
到了1980年代,中国开始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开放政策,分配制度也随之调整。
这一时期,中国引入了市场经济的元素,并实行了"包产到户"的农村改革,鼓励农民发展个体经济,提
高农民收入。
此外,国家还推行了职业工资制度改革,实行了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相结合的劳动力分配方式,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发展。
进入21世纪,中国继续深化改革,不断完善分配制度。
2004年,中国出台了《收入分配调节动员计划(2004-2010年)》,提出要建立多种形式、多层次、全方位的分配制度。
此后,中国陆续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包括提高职工工资、推进农村集体经济改革、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等,以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和社会稳定。
至今,中国的分配制度仍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中国政府提出了"共同富裕"的目标,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和贫富分化问题,推动分配制度更加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工资收入分配制度的历史演变
工资收入分配制度的历史演变工资收入分配制度的历史演变2023年,中国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经历了多年的演变和改革,逐步与国际接轨,成为更加公平、合理的制度。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以单位为中心,等额分配。
即使是基层工人,其收入与干部也没有差距。
但由于政府制定的计划经济制度存在缺陷,企业采用的是集体所有制,个人的贡献难以得到体现。
这种旧的分配制度为人才培养带来了不利影响,因为人才对工作没有增加收入的动力。
改革开放的深入,促使工资收入分配制度的调整。
1984年,中国开始推行适应市场需求的经济发展模式,工资的分配制度改革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环节。
在这种制度下,工人不仅按照他们的劳动力价值获得嘉奖,还能够从企业的经济效益中获得分享。
职位和贡献的不同带来了工资收入的差异,这对于提高工人的工作积极性和自我超越意愿是有益的。
1994年起,中国推出以“先富带动后富”为发展战略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种新的分配方案进一步完善了工资收入分配制度。
此时,更加注重劳动的成果和价值,对比低成本劳动、低技能劳动可获得较少的支持。
这种制度设立了不同层次的基本工资和从成绩提成比例,以及公司利益分红。
工人们的收益逐渐与他们的工作表现挂钩。
21世纪初,中国大规模调整工资收入分配制度,引入了更多的市场因素,增加了灵活性。
公办企业、民营企业、外来投资企业等大家庭中的工人不再拥有同样的工资收入,从而增加了竞争的活力。
现在,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是根据不同职位、岗位、业绩还有地段等专业上的多种因素进行考虑并给予不同程度的薪资。
同时,也关注着低收入家庭的经济困难,积极为他们提供优厚的福利待遇。
总之,工资收入分配制度随着时间的流逝得到了不断的完善,朝着更加公平的制度不断演进。
未来的发展将受到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优化和创新的影响,这使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更加坚实和可靠。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历史演变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历史演变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历史演变收入分配制度是指社会上各种收入来源的分配原则和方式。
在我国,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改革和发展,收入分配制度也随之不断调整和完善。
经过长达几十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已经从最初的完全计划经济到现在的市场经济,不断地进步和壮大。
中国的收入分配制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计划经济时期的收入分配制度,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时期的收入分配制度,第三阶段是新时代的收入分配制度。
以下将从历史演变的角度来分别介绍这三个阶段的特点和发展。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收入分配制度(1949-1978)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和计划经济的实现,社会财富的分配方式发生了彻底的变革。
在这一时期,我国实行的是“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分配制度。
具体来说,就是将全社会的收入划分为国家和集体两部分,国家部分主要用于国家财政收入和国务支出,而集体部分用于农村和城市的发展。
在农村,实行了“包产到户”的政策,让农民自主经营土地和拥有个人积蓄,使得农村的过程生产得到空前的发展;而在城市,实行了“事业单位”和公共部门的工资制度,是工人阶级能够获得稳定收入的一个关键因素。
不过,计划经济时期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福利低下、贫富差距大、少数特权阶层存在等问题,这些问题在改革开放后得到了有效的解决和改善。
二、改革开放时期的收入分配制度(1978-2012)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出现了快速的发展和壮大,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进一步深化了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
在这一时期,我国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收入分配制度,如市场化、国家调节、民间自发等。
在农村,实行了“土地承包”政策和农民集体经济,让农民从集体转向了家庭经营,实现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城市,实行“人力资本”理论,促进了教育、技能和经验的价值升值,也使得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断上升。
但是,改革开放时期的收入分配制度模式也受到了贫富差距扩大、特权阶层等问题的困扰。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
(一)从建国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制度
从1949 年到1978 年的29 年间,受生产力 水平发展较低,物质财富匮乏严重,不能较大 程度地保证人民群众日常生活需要的国情的影 响,以及对马克思的分配制度片面、错误地理 解为“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必须是“纯而又纯” 的按劳分配”,使得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演变的 趋势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化和生活资料占有的平 均化。,这个阶段的分配制度实际上就是一种 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在这种绝对平均主义的 收入分配制度安排下,人们生产的积极性全凭 一腔热情,衡量标准被扭曲为单一的劳动时间。
PART 分配政策缺位导致高低 04 收入群体收入差距两极
分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 展,一方面依靠诚实劳动勤劳致富者大量增 加,另一方面因条件不足、能力不济、机会 不均等而难以摆脱困境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同时,由于税收调节不到位,社会保障机制 不健全,过高的个人收入得不到有效调控, 过低收入者得不到基本生活保障。不仅如此, 在经济转轨过程中,法制建设滞后和监督机 制不健全,使得少数人“钻政策空子”,获 取大量非法收入,拉大了收入差距。
“4台空调、3台液晶电视和一台洗衣机全都不见了。”就算是被烧毁至少也会留 有残骸,房主对此感到十分怀疑,而消防在事后起火原因调查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人为 纵火的痕迹。随后,房主沈某报警,公安机关介入调查。难以置信 纵火人竟是闺 中密友,通过调取小区监控录像和摸排走访,民警很快锁定了一名重要嫌疑人,她就 是房主沈某的闺蜜,20岁的大二学生贺某。
结合现阶段个人收 入分配制度和按劳 分配的理论,对现 实积极生活中个造成收入分配不合理的原因 • 收入差距所造成的有社会危害的事例 • 如何正确看待收入分配差距 • 怎样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差距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 演变
从历史角度看分税制改革
从历史角度看分税制改革分税制改革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重要一环。
在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的政策推动下,中国的税收制度也在不断地调整和变化。
特别是在1994年之后,中国全面推行了分税制改革,这对于国家财政体系的完善和经济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通过历史的角度来探讨中国分税制改革的发展历程及其影响。
一、分税制改革的历史起源中国早在1950年代初期就有了分税制的雏形,当时实行的是中央统一规定税收数额,地方自行征收管理的制度,这种“心中有数、手中掌握”的管理方式,虽然在当时给予了地方一定的税收收入,但是也给了地方自由支配财政收入的权力,导致财政资源的分配不合理和国家财政管理不得力。
1958年至1961年,我国实行的是中央财政包干制,中央政府负责国家的重大工程和支援国防的重点项目,地方政府则负责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但由于当时政策的变动和经济的发展不平衡,使得财政收支不平衡,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和支出失衡。
二、分税制改革的进程1978年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国家对于税收制度也进行了多次的调整和改革。
1980年,国家相继颁布了《国家税法》和《地方税法》,明确了国家和地方税收的范围和征收对象,并对税收征管等方面也有了明确的规定。
这样的税收制度还是存在多种问题,导致税收的逃避和征收制度的不完善。
1994年,中国正式开始实行了分税制改革。
这样的改革将税收范围和之前相比更加的明确,地方税利也有了明确的规定。
分税制改革的推行,为国家的财政体系和税收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制度基础。
并且在2000年以来,分税制改革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升级,目前我国的分税制改革已经较为完善,为国家财政和地方财政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分税制改革的影响中国分税制改革以来,对于国家财政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分税制改革使得国家财政体制更加清晰,规范了国家和地方财政的关系和职责,使得财政资源得到了更加合理的分配。
分税制改革也为地方政府提供了更加充足的财政收入,使得地方政府得以更好的承担基层民生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支出。
我国改革开放前后分配制度的演变及影响
我国分配制度的演变
一.平均主义分配机制(1949--1978) 二.单一的按劳分配机制(1978--1987) 三.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多 元化分配体制(1987至今)
平均主义分配机制(1949--1978)
这一时期,由于受到我国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经济条件 的影响,在经济体制上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分 配领域实行平均分配,结果导致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 个样,出工不出力和磨洋工成为普遍现象。实行平均主义分配 方式的结果严重挫伤了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造成 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国民经济到了崩 溃的边缘。一旦分配制度失去了激励作用不仅会严重挫伤劳动 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破坏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会成为社会 不稳定的诱因。由此可见,社会主义追求的国家昌盛、社会和 谐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就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大 力挖掘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必须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多元化分 配体制(1987至今)三
2002 年11 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大,将我国的分配制度和分配 体制改革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从此分配制度的改革是要建立合 理的收入分配制度,要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十六大的主要突破表现为: 提出了要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 分配的原则和提出了扩大中等收入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 平,达到共同富裕目标的分配体制改革任务。2003 年10 月召开 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加大 收入分配调节力度,重视解决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分扩大, 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监管等具体措施。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多元化分 配体制(1987至今)四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历程
二
三
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在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的同 时,收入差距开始逐步加大。
第五阶段 2012--至今
党的十八大以后,注重提高增加 居民收入的同时,将重视公平放在更 加突出的位置,着力让人民共享发展 成果的阶段。
两 努力实现居民收
个
入增长和经济发 展同步
同 劳动报酬增长和
步 劳动生产率提高
同步
党的十八 大指出
03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历程
第一阶段 1949--1978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以前,受 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主要实行 单一“按劳分配”的收入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仅有两种分配方式, “工资”制和“工分”制。
单一“按劳分配”制度的影响
经济发展处于 较低水平
1978 年我国的国民 生产总值为 3650. 20 亿元,总量位居 世界第十位,仅占 全世界经济总量的 1. 8%。1978 年人 均国内生产总值仅 为382 元,属于低 收入国家。
建立以承包为主的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在深化收入分配制度 改革方面,明确规定,企业职工工资和奖金同企业经济效益挂钩; 在企业内部,扩大职工工资的差距,拉开档次,充分体现“多劳 多得、少劳少得”;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同本人肩负的责任和 劳绩密切联系起来。
城 市
第三阶段 1992--2002
党的十四大至党的十六大召开之 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 革目标的确立,不断探索同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制度 ,明确提出,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 素分配结合起来,实行按劳分配为主 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经济发展呈现新的发展特征
一
经济呈现持续高速增长,特别是从1992年经济增速 大幅提高,1992-2002年,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10.2% ,从2003年以后,经济增长持续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分配制度变迁的回顾与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分配制度变迁的回顾与思考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标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分配制度变迁的回顾与思考(上)《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国改革论坛中国经济改革是以激励机制的改变和分配制度的变化为开端的。
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收入分配的格局也发生巨大的演变。
认真总结20多年分配制度改革的经验,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对于今后经济改革和发展战略的制定是十分必要的。
一、收入分配研究的分类作为人类社会最一般的经济范畴,分配制度改革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分配问题在经济理论体系中始终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始终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
这种重要性不仅在于它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生产和消费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而且在于它能够揭示一定社会制度下各经济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并反映出这种利益关系背后的各种决定因素。
分配关系是否合理,分配制度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能否持续、快速和健康稳定地发展,关系国家长治久安。
简单来说,收入分配是指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在一个社会内部的不同集团之间、不同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分割或占有。
收入分配作为一种经济活动,是分配主体与分配客体相结合而构成的一种运动。
从表面上看,反映的是分配主体分割占有分配客体的“人与物”的关系,而从本质内容上则反映了分配主体之间的“人与人”的权利关系。
“人与人”的关系最终决定“人与物”的关系。
按照分配的依据和结果,收入分配可分为功能性收入分配和规模性收入分配。
功能性收入分配(Functional DistributionofIn2come),又称要素贡献收入分配,它是反映各生产要素所有者的生产要素投入(贡献)与其收入之间的关系,是从收入来源的角度研究一个国家资本、土地劳动、技术等生产要素所有者所得到的与其所拥有的资源规模及其贡献相对应的收入份额是多少。
改革开放前后行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行的变化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点,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经济、政治和社会三个方面分析改革开放前后行的变化。
一、经济方面改革开放前,中国经济长期处于封闭状态,计划经济体制严重束缚了市场活力。
国有企业垄断经济资源,私营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步引入市场经济体制,放开了生产要素的配置,鼓励民营企业的发展。
国有企业进行了改革,通过股份制改造、上市等方式增加了市场竞争力。
外商投资得到鼓励,外资进入中国市场,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改革开放初期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农村经济实现了从集体经济到家庭经济的转变,农村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二、政治方面改革开放前,中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党和政府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起主导作用。
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政府的作用逐渐减弱,市场经济的作用逐渐增强。
政治体制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逐步实行选举制度和法治国家建设。
改革开放后,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提升了国际影响力。
三、社会方面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为困难。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了满足,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也得到了发展,人民的素质和文化水平得到了提高。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民纷纷涌向城市,城市化进程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经济、政治和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经济实现了由封闭向开放的转变,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取代了计划经济体制。
政治实现了由高度集中向法治和民主的转变,政府的作用逐渐减弱,市场经济的作用逐渐增强。
社会实现了由相对贫困向相对富裕的转变,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事业得到了显著提高。
改革开放为中国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也为中国走向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契机。
我国的分配制度
02
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
02 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我国的分配制度
实行以公有制 经济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 济共同发展的 基本经济制度
相适应
以按劳分配 为主体、多 种分配方式 并存的分配 制度
根本原因
是由现阶段我国生产力 发展水平决定的。我国 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 多层次的状况决定了我 国实行现行的分配制度
其中,大学毕业生安居房85万平方米,以60平方米的小户型为主。购买商品 房或大学毕业生安居房后,应退出大学毕业生租赁房。
而大学毕业生租赁房165万平方米,以人均租住面积20平方米为主,推行“共 享厨房”“共享洗衣房”和“共享客厅”等共享模式,租赁房租赁期限一般为3年。
03 武汉市对大学生的优惠政策
01 我国分配制度的历史变迁
党的十 九大报 告中的 收入分 配政策
“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坚持按劳分配原则 ,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 有序。鼓励勤劳守法致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 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坚持在经济增 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 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 入渠道。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 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03 武汉市对大学生的优惠政策
◆收入保障具体是怎样的?
此次新政确定大学毕业生指导性最低年薪标准为:大学专科生4万元、大 学本科生5万元、硕士研究生6万元、博士研究生8万元。大学生最低年薪标准 是指导性标准,用人单位可根据大学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给予合理的薪酬。 此次出台的指导性最低年薪标准,总体水平在同类城市中位居前列,同时远高 于武汉市最低工资标准1750元/月。
我国建国以来收入分配制度
我国建国以来收入分配制度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历史变迁与改革建议一、引言中国自建国以来,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伟大转型,收入分配制度也经历了深刻的变迁。
收入分配制度作为社会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以及人民福祉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回溯中国建国以来的历史背景,明确文章主题为收入分配制度,分析收入分配制度的变迁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革建议。
二、中国建国以来的历史背景与收入分配制度变迁1. 土地改革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成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改革措施。
通过赋予农民土地所有权,实现了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建立,打破了封建地主阶级对土地的垄断,使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
这一时期的收入分配制度以农民为主体,以农业收入为主要来源,实现了农民土地所有制下的收入分配。
2.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中国开始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国家对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各个领域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和建设。
这个时期的收入分配制度强调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相结合,以劳动报酬为主,同时实行一定的福利制度。
3. 计划经济时期: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对生产资料的控制和分配有着严格的计划性和管理性。
这个时期的收入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同时实行一定的平均主义,以保障社会公平和稳定。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逐步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
随着市场经济的引入,收入分配制度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以下是几个主要的变化阶段:1. 改革开放初期: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开始引入市场机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打破了集体所有制下的平均主义分配方式。
这一时期的收入分配制度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农村家庭成为主要的分配单位。
2. 市场经济体制建立: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的收入分配制度逐步向多元化、多层次的方向发展。
国家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也通过宏观调控来保障社会公平和稳定。
这个时期的收入分配制度强调效率与公平的统一,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同时通过税收调节和社会福利等措施来缩小收入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原则的演变及启示
改 革开 放 以来 我 国收入 分配原则的演变及 启示
梁 庆 周
( 广西大学 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学院, 广西 南宁 500 ) 304 [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 效率和公平的关 系问题 大体经历 了四个阶段 的探 索。党的十七 大关于
此 问题 的论 述 , 到 了提 高 效 率和 实 现公 平 的 最 佳 结合 点 。我们 要 辩 证 地 对 待 效 率 和 公 平 问 找
LAN igzo I G Qn - u h
( colfC m ue,l t nc a dI omain G a gi nvrt, a nn 30 4, hn ) Sho o p t Ee r i n fr t ,u n x U i sy N n ig5 00 C ia o r co s n o ei
20 0 9年 2月 第2 2卷第 1期
广西财经 学院学报 Ju a o unx U ie i f i n eadE oo is or l f agi nvr t o n c cnm c n G sy F a n
F b. O 2 O9 V0 . 2 No 1 12 .
平 均 是 首 要 选 择 , 率 是 其 次 。这 种 不 追 求 效 率 的 效
“ 均主义” 锅饭 分 配体 制 , 致 生产 力 发展 缓慢 , 平 大 导 社 会 主义 优越 性 无 法 体 现 。 十 一 届 三 中全 会 后 , 和 党
题 , 始 终 坚持 中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的方 向 , 解放 思 想 , 高驾驭 社会 主 义 市场 经济 的能 力。 要 要 提
[ 关键词] 改革开放 ; 效率与公平关 系; 演变; 启示 [ 中图分类号]07 2 F4 .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6 3 50 ( 09 0 — 0 3 0 17 — 69 20 ) 1 0 5 — 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一的按劳分配机制(1978--1987)一
这一阶段是我党摒弃传统观念,克服“左”的思想影响, 开始全面经济体制改革的阶段。针对改革开放前平均主义分配 方式所造成的弊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要“克 服平均主义”,并以农村为突破口,推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开 始从根本上打破农村的平均主义分配方式。接着,党的十二届 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该 《决定》深刻剖析了平均主义的思想根源及其危害,指出平均 主义是“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一个严重障碍”,第一次提出要 让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然后带动更多的人走向共同富裕。在理论上重新界定了社会主 义按劳分配原则,在个人收入方面引入和体现利益机制,否定 了在分配体制上的的高度集中和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在实践 中全面恢复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多元化分 配体制(1987至今)一
这一阶段,我党不断探索和完善既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而又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1987 年10 月召开的党的十三 大,在分配问题上第一次提出了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 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分配制度,指出,非劳动收入“只要是合法 的,就应当允许”。这是我国收入分配理论的巨大进步。1992 年10 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年召开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 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 定》,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分配框架。突破了十 三大提出的“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的提法,第一次提出了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我国改革开放前后分配制度 的演变及影响
我国分配制度的演变
一.平均主义分配机制(1949--1978) 二.单一的按劳分配机制(1978--1987) 三.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多 元化分配体制(1987至今)
平均主义分配机制(1949--1978)
这一时期,由于受到我国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经济条件 的影响,在经济体制上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分 配领域实行平均分配,结果导致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 个样,出工不出力和磨洋工成为普遍现象。实行平均主义分配 方式的结果严重挫伤了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造成 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国民经济到了崩 溃的边缘。一旦分配制度失去了激励作用不仅会严重挫伤劳动 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破坏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会成为社会 不稳定的诱因。由此可见,社会主义追求的国家昌盛、社会和 谐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就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大 力挖掘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必须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
如何让解决现存分配制度的分配制度弊 端
加强政府调节,构建和谐社会
(一)充分重视分配差距拉大,对社会和谐与稳定带来了严重的 压力 (二)建立公平合理的收分配制度 (三)要充分认识当前收入分配方面存在的问题
要把抑制通货膨胀置于优先的政策议程。 想方设法,扩大就业。就业问题,是我国将来一段时间内比较棘手 的问题。 创新政府预算制度。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多元化分 配体制(1987至今)四
2007 年10 月召开的十七大特别强调“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 是社会公平的体现”,并对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作了具体部 署,到2020 年,基本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 局。党的十七 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 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 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 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多元化分 配体制(1987至今)二
1997 年9 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大,在收入问题上总结了我国 建国已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教训,坚持从中国的实际 出发,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对此,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 了比较详细和完善的分配政策,特别指出,在以按劳分配为主 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前提下,“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 分配结合起来”。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多元化分 配体制(1987至今)三
2002 年11 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大,将我国的分配制度和分配 体制改革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从此分配制度的改革是要建立合 理的收入分配制度,要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十六大的主要突破表现为: 提出了要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 分配的原则和提出了扩大中等收入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 平,达到共同富裕目标的分配体制改革任务。2003 年10 月召开 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加大 收入分配调节力度,重视解决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分扩大, 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监管等具体措施。
分配制度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
中国在改革前和改革之初,我国分配制度总的特点是平均与不平均分配 并存,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对分配性质的认识和分配制度的变迁,我国收 入分配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总的特点是平均分配被打破,不平均分配 出现新的特点。收入差距过大不仅会造成有效需求不足,从而影响我国经 济的发展,而且也会影响各经济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诺贝尔经济学 奖的获得者阿瑟·刘易斯认为:“收入分配的变化是发展进程中最有政治意 义的方面,也是最容易诱发嫉妒心理和社会动荡混乱的方面。”因为过大 的收入差距会影响人们工作和生产的效率,甚至会成为社会不安定的根源。 收入差距过大会引起人们的强烈不满,损害了公众对社会公共秩序的信任, 对改革和政府的信心,甚至引发劳动者的一些过激行为,威胁到社会的稳 定。阿瑟·奥肯说过:“源于机会不均等所造成的经济不平等,比机会均等 时出现的经济不平等更加令人不能忍受。”我们要特别关注老百姓对收入 差距的承受能力。
单一的按劳分配机制(1978--1987)二
这一阶段,我国平均主义分配机制基本得到了制止,按劳 分配的原则基本得到贯彻,较大限度地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 创造性,激励人们努力工作,创造了更多的社会财富。但随着 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 成,社会主义经济日益按商品经济规律来运行,纯粹的按劳动 量分配的单一的按劳分配机制已经容纳不了日益丰富的利益分 配主体,这个矛盾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愈显尖锐。探求社会 主义市场 经济条件下分配机制新格局的问题已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