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母亲》中“尼洛夫娜”的形象
《母亲》的分析

长篇小说《母亲》是高尔基同时也是无产阶级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的素材来源于1902年下诺夫戈雷德索尔莫沃区的工人五一游行及其组织者扎罗莫夫和他母亲的事迹。
母亲尼洛芙娜是小说最主要的人物形象。
她是一个从普通群众成长为革命战士的典型。
小说开头时母亲时一个典型的旧俄时代工人的妻子和母亲的形象,“黯淡的眼睛里流露出工人区大多数妇女都有的那种愁苦不安的神情”。
她不但在政治上没有任何权利,经济上不能独立,而且还要忍受夫权的压迫。
过度操劳、挨打流泪是她生活的主要内容。
但也正是这种备受压迫的处境使她易于接受革命思想。
在小说的第四章,当母亲发现儿子在读禁书时,儿子和她进行了一次长谈。
巴威尔能正确理解母亲的生活,讲出了她的痛苦,这在母亲心中引起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悲喜交集的感情,并使她第一次回忆和思考了自己的生活,被苦难折磨得麻木了的心灵开始复苏。
工人自学小组在家中的活动,使母亲了解了一些革命道理,启发了她的觉悟。
“沼地戈比”事件后,母亲答应去工厂送传单,虽然她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搭救在狱中的儿子,但这毕竟是她第一次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参加革命斗争。
五一游行是母亲成长的重要一步。
当听到儿子要举红旗并可能因此被捕时,母亲已不像过去那样只会软弱地流泪,而是强压住自己的悲痛支持了儿子的决定。
游行那天,她和儿子一同走上街头,面对挥舞着皮鞭的骑警,她精神抖擞的站在儿子身后。
游行队伍被冲散,巴威尔被警察抓走后,母亲从地上捡起被扯碎的红旗,向着街角还未散去的群众大声宣讲革命道理。
这时的母亲已开始自觉地参加革命斗争了。
巴威尔再次被捕后,母亲搬到城里和革命知识分子住在一起,她不仅积极参加送传单等革命活动,而且内心也变的越来越充实,人也变得稳重、坚强、开朗。
当母亲在法庭上倾听巴威尔的演讲时,她已完全理解了儿子所从事的革命事业。
在小说的结尾处,母亲不顾暗探的毒打,向群众散发传单,进行演讲,她一边挣扎,一边高呼,“真理是用血的海洋也扑不灭的”。
这时的母亲和小说开始时早已判若两人,她勇敢坚强,具有革命理想,是一个自觉的革命战士。
“祥林嫂”与“尼洛夫娜”之比较

“祥林嫂”与“尼洛夫娜”之比较作者:肖慧超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03期【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3-0086-02祥林嫂是中国现代文学巨匠鲁迅的小说《祝福》中的主人公,尼洛夫娜是20世纪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高尔基的代表作《母亲》中的主人公。
乍一看,这两个形象相差太远,好像没什么可比性,不可相提并论,但经过认真的阅读,比较和思考,笔者发现这两个形象之间的确有一定的相似和不同,本文试对这两个形象在某些方面进行分析比较,来帮助我们全面、深刻地认识和理解这两个世界文学典型。
一、“祥林嫂”与“尼洛夫娜”的相似之处首先,“祥林嫂”与“尼洛夫娜”都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被损害、被侮辱的普通劳动妇女。
祥林嫂善良本分,吃苦耐劳,忍辱负重,但不幸却接踵而至:年轻丧夫,被夫家再卖,继任丈夫死去,儿子阿毛被狼吃掉,鲁镇人的嘲笑,欺辱等等。
就这样,在不幸遭遇的煎熬下,在封建礼教的迫害下,在宗教迷信的束缚下,祥林嫂失去了做一个正常人的权力,连鲁四老爷家的祭祀活动,她也被剥夺了最起码的参与准备的权力。
就这样,祥林嫂在众人眼里完全成了一个多余的人、一个不详之人,最后在鲁镇举家庆贺新年的热闹和鞭炮声中凄惨的死去。
尼洛夫娜一开始也是一个勤劳善良,胆小怕事,温顺柔弱的普通劳动妇女,她政治上受奴役、经济上受剥削、思想上受宗教迷信的束缚,在家庭生活中经常受丈夫的打骂和虐待,长此以往,尼洛夫娜渐渐失去了对生活的信念。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两个不同国籍,不同肤色,不同民族的普通劳动妇女在思想性格和人生遭遇方面是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的。
其次,“祥林嫂”与“尼洛夫娜”都对自己的不幸遭遇进行过反抗和斗争,但这反抗和斗争也正是两人最大的不同,也是我们理解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关键,对此下文专门进行分析。
二、“祥林嫂”与“尼洛夫娜”的不同之处首先,斗争的对象和方式方法不同。
祥林嫂有没有斗争性,这个问题以前就有很多人讨论过,关键要看斗争的对象。
《母亲》读后感范文

《母亲》读后感范文《<母亲>读后感范文》读完高尔基的《母亲》这本书,我的内心久久无法平静。
这部作品以巨大的艺术力量阐述了俄国工人阶级和广大革命群众在革命斗争中不断觉醒、成长的过程,塑造了一位英勇无畏、坚定而伟大的母亲形象——尼洛夫娜。
尼洛夫娜原本是一位逆来顺受、胆小怕事的家庭妇女。
她的生活围绕着丈夫和孩子,被琐碎的家务和贫困的生活所束缚。
然而,当她的儿子巴维尔投身于革命事业,她开始接触到新的思想和观念。
起初,她对儿子的行为感到担忧和不解,害怕他会因此惹上麻烦。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亲眼目睹了工人阶级所遭受的残酷剥削和压迫,逐渐理解了儿子的选择。
在这个过程中,尼洛夫娜的内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她从一个对生活麻木、对命运顺从的妇女,变成了一个勇敢、坚定的革命者。
她开始积极参与革命活动,为传播真理而奔走。
她的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不断的磨难和考验中逐渐完成的。
每一次的挫折都没有让她退缩,反而使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书中描绘的工人阶级的觉醒和斗争场面让我深受触动。
工人们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中辛苦劳作,却只能换来微薄的收入,连基本的生活都无法保障。
他们遭受着资本家的无情剥削和压迫,却无处申诉。
然而,正是在这种极端的困境中,他们逐渐觉醒,意识到只有团结起来,进行斗争,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种觉醒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让工人们不再畏惧强权,不再甘心忍受压迫,而是勇敢地站出来,为自己的权益而战。
巴维尔作为尼洛夫娜的儿子,也是工人阶级的杰出代表,他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中。
他充满激情,对革命事业充满坚定的信念。
他不仅自己投身于革命,还积极地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为了实现工人阶级的解放,不惜付出一切代价。
他的勇敢和智慧为其他工人树立了榜样,也激励着更多的人加入到革命的队伍中来。
在尼洛夫娜的转变过程中,我看到了母爱的伟大。
她对儿子的爱,最初表现为对他的担忧和保护,但后来这种爱升华为对儿子所从事的革命事业的支持和参与。
她愿意为了儿子的理想,为了更多人的幸福,勇敢地面对一切困难和危险。
母爱与革命的交汇——《母亲》读后感

母爱与革命的交汇——《母亲》读后感《母亲》是苏联作家高尔基所著的一部小说,描述了一个普通工人的妻子尼洛夫娜如何成长为战士的故事,同时也是一部充满革命浪漫主义激情和温情的小说。
这本书曾经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整整三代人,成为了一部经典之作。
小说的主人公尼洛夫娜是一个勤劳善良的母亲,她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下,默默地耕耘、奋斗,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一个美好的家庭。
尼洛夫娜的儿子巴维尔是一名青年革命家,他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信仰,决心投身革命事业。
在巴维尔的影响下,尼洛夫娜也逐渐认识到了革命的重要性,开始积极参与革命活动,并最终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战士。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明,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通过对尼洛夫娜和巴维尔的描写,小说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人民的苦难和对革命的渴望,弘扬了人类的正义和良知。
在小说中,高尔基通过尼洛夫娜和巴维尔的故事,表达了对革命的坚定信仰和对人类幸福的美好向往,为人类的进步事业献上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此外,这本书还受到了列宁的高度评价,被誉为“一部**及时的书”。
在那个深受压迫和苦难的年代,这本书激励了人们追求自由、平等和正义的精神,成为了革命的宣言和标志。
在中国,这本书更是被广泛传播,成为了一代又一代人心中的经典。
总之,《母亲》是一部充满革命浪漫主义激情和温情的小说,它通过对尼洛夫娜和巴维尔的生动描写,反映了那个时代人民的苦难和对
革命的渴望,弘扬了人类的正义和良知。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革命的史诗,它将永远铭刻在人类的文化史上。
母亲高尔基《母亲》主要内容

高尔基《母亲》主要内容
高尔基的《母亲》主要描写了俄国工人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而小说中主人公巴维尔和尼洛芙娜是革命运动的领导人物。
巴维尔是工人区最先进、最勇敢的革命者,他积极地参加革命运动,并且具有很大的群众威信;尼洛芙娜是巴维尔的母亲,她原先是一个胆小怕事、逆来顺受的佣工,后来逐渐地成为勇敢、坚强的革命战士。
小说描写了母亲尼洛芙娜在革命过程中,从一个软弱无能的家庭妇女逐渐成长为勇敢的革命战士的过程。
她受到巴维尔的影响,积极投身于革命事业,成为党的忠实助手。
在革命斗争中,她逐渐变得坚强、勇敢、果断,对敌人毫不留情。
同时,小说也描写了革命运动所遭受的残酷迫害,以及群众在党的领导下所进行的顽强斗争。
小说中也描写了革命者的友情和牺牲。
巴维尔和尼洛芙娜在革命斗争中结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一起策划革命行动,互相帮助,共同面对危险和困难。
然而,随着革命运动的不断发展,他们也不断面临着敌人的迫害和追捕。
在小说中,一些革命者为了掩护其他同志而牺牲了自己,他们的英勇事迹深深地感动了尼洛芙娜和其他革命者。
此外,小说中也描写了工人阶级的生活和苦难。
高尔基通过描写工人阶级的贫困、苦难和无助,展现了当时俄国社会的黑暗和不公。
这些描写也突出了革命运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为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够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现人民的解放和自由。
总之,高尔基的《母亲》是一部描写俄国工人阶级革命运动的重要作品,它通过刻画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展现了革命者的勇敢和牺牲精神、工人阶级的苦难以及母亲的成长与转变。
这部小说对于了解俄国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论高尔基《母亲》论文

论《母亲》作者:xxxxx[内容提要]《母亲》是高尔基最著名、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巨著,是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
它深刻地反映了20世纪初俄国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波澜壮阔的群众革命斗争:工人运动从自发到自觉,从经济斗争转到政治罢工。
农民和工人在斗争中结成同盟。
小说第一次塑造了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无产阶级英雄形象。
因而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围绕小说《母亲》中的人物母亲尼洛夫娜性格的发展和革命意识的成长来探讨这部小说产生的思想、社会、历史根源及其对俄国及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贡献。
一无产者的形象出现在文学作品里,已经一百多年了。
然而,在20世纪以前作家的笔下,在许多作品中无产者往往只是陪衬及作配角而已。
人们看到的,或是受苦受难的可怜虫,或是资本家的忠实奴仆,或是鄙俗无知的庸人,甚至在左拉的《萌芽》这样反映工人运动的作品中,工人也不过是一群自发的盲目的暴动者。
直到20世纪初的1906年《母亲》的诞生,无产阶级这才开始以主人翁的全新姿态,昂首挺胸出现在文学殿堂里。
高尔基在作品中突出了巴威尔和母亲这两位主要英雄人物(巴威尔是作为先进工人的代表,母亲则是作为革命群众的代表)。
小说的中心思想主要是通过他们两个的成长以及群众的觉悟展示出来的。
《母亲》中的母亲尼洛夫娜,原先是一个胆怯顺从的穷苦女人,在‚大家都这样生活‛的意识支配下,默默地忍受种种苦难。
高尔基在作品中对母亲起始形象进行描述时这样写道:‚她长得很高,有点驼背,被长年累月的劳动和丈夫的殴打折磨坏了的身体,活动时没有一点声响,走起路来稍稍侧着身子,好像总担心撞着什么东西似的……‛。
母亲同当时的大多数的广大劳动群众一样,已经被‚驯服‛了,就象动物园里关着的动物一样,已经完全适应在某一固定生活圈子里的生活,丝毫没有反抗意识,有的只是逆来顺受,过着与外界隔绝的生活。
这反映了当时专制社会下的传统思想在人们脑子中占着根深蒂固的地位,那种传统的思想意识一旦占据人们的头脑,就变成一副精神枷锁,牢牢地禁锢人们一言一行。
论母亲中“尼洛夫娜”的形象

论《母亲》中“尼洛夫娜”的形象摘要:《母亲》是一部无产阶级革命的教科书,也是无产阶级文学史上第一部典范的叙事文学作品。
小说的中心人物尼洛夫娜是那个时期普通革命群众觉醒的代表。
通过她那曲折、艰难、漫长的生活道路,充分地展示了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逐渐成长为一个自觉的职业革命者的进程,她是一个塑造得超级经典的人物形象,她的举止让人震惊,本文将从尼洛夫娜意识的自私性和动摇性等几个方面来论述这一形象。
关键词:母亲;尼洛夫娜;革命引言高尔基在长篇小说《母亲》里,以极大的革命热情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母亲形象,小说是把主要人物放在典型环境中来刻画的。
《母亲》中的尼洛芙娜是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她在经历斗争后逐渐地成为一名革命战士。
尼洛夫娜代表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妇女,她们逆来顺受,可是尼洛夫娜在儿子和革命者的教育下,逐渐卸下精神桎梏,从无知的麻木状态清醒过来,从害怕革命、支持革命从中完成了一个无产者的思想转变。
她的阶级意识的觉醒,代表了整个被压迫阶级觉醒的进程。
母亲的成长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进程。
她是在担忧儿子的命运中融进了对儿子的自豪,也预示着尼洛芙娜成长的复杂进程,还在于她用很大气力克服自身的懦弱,特别是宗教成见等弱点。
她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觉悟,能够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她成为布尔什维克党的地下工作者。
尼洛夫娜宣传革命,组织群众,深刻体会到沙皇制度下法律的虚假,尼洛芙娜已把母爱同爱全世界受苦的人紧密结合在一路,故事的最后她在车站向人民传播真理,仇敌变本加厉地对她进行压制,可是她的精神是摧不垮的,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再现了俄国无产阶级的觉醒。
《母亲》一开头,就出现了一个阴惨的环境,工人们在“泥泞不堪的道路”走向“牢笼般的厂房”,剥削者把工人压榨的“像废渣一样”,令人们下了工就用烧酒刺激食欲,只有在假日里能去教堂寻求精神安慰,这种景象是革命前夕沙皇统治最黑暗时期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
母亲尼洛夫娜是有典型性的,罪恶的社会环境使得尼洛夫娜的丈夫不明白这是阶级压迫,却把仇恨宣泄在妻子身上。
“祥林嫂”与“尼洛夫娜”之比较

“祥林嫂”与“尼洛夫娜”之比较“祥林嫂”和“尼洛夫娜”是两个不同国度和不同背景的女性角色。
虽然他们的故事发生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下,但两个角色之间也存在一些相似之处。
“祥林嫂”是《红楼梦》中的一个女性角色,她是贾母的嫡亲媳妇,具有高贵的社会地位。
尽管她属于一个富裕的大家庭,但她非常谦虚和有担当,能够尊重自己的传统价值观,并能够尽职尽责地履行家族的责任母亲。
在小说中,她因其贤德而受到传承。
尼洛夫娜是契诃夫的短篇小说《牧人和花冠》的主人公。
尼洛夫娜是一个普通的村妇,但她想要成为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在她的生活中寻找真正的意义。
她展现出的勇气和坚持为自己争取尊严的能力,尤其是在一个男性主导的社会中,是令人钦佩的。
“祥林嫂”和“尼洛夫娜”在道德品质上有许多相似之处。
首先,“祥林嫂”和“尼洛夫娜”都非常勇敢和独立,她们清楚自己的价值,并强烈地为自己的生活选择而奋斗。
其次,她们都有着崇高的品质,如真诚、勤勉、慷慨和善良;这些品质让她们得到了大家的尊重和赞誉。
最后,“祥林嫂”和“尼洛夫娜”都尊重家庭和传统价值观,并非常尽职尽责地履行她们的家庭和社会角色。
然而,尽管两个角色有诸多相似之处,两个角色也存在一些显著的不同之处。
首先,“祥林嫂”是一个嫁入一个富有家庭的女人,她已经在封闭的社会环境中生活了一生,缺乏现代思维。
她的人物形象比较老旧,缺乏个人独立和决策的能力,行为方式受到很大限制。
然而,尼洛夫娜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当代女性,尽管她受制于男性统治的社会,她对她的社会角色非常自信,经常对她的人物进行分析和理解。
其次,“祥林嫂”和“尼洛夫娜”在身份差异方面也存在很大的不同。
“祥林嫂”来自一个有钱的家庭,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和培训,是一个宫廷式的女性。
相比之下,尼洛夫娜是一个农民,受到粗略的教育,没有金钱和资源来实现她的野心。
“祥林嫂”和“尼洛夫娜”都是独立崛起的女性,两个角色的成功给社会带来了启示。
尽管她们不完美,但两位女性的勇气、能干和道德品质是非常珍贵和难得的。
尼洛夫娜的形象名词解释

尼洛夫娜的形象名词解释尼洛夫娜(Nelofna)是一种抽象的形象名词,常常被用于描述一个人在外貌、气质和行为上所呈现出的某种特质或特点。
它源于俄罗斯文化,但是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使用。
尼洛夫娜可以被视为一种审美观念,同时也是一种个性特征的象征。
尼洛夫娜通常被用来形容一个女性,在外表上展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姿态和风采。
她们往往拥有高挑的身材,优雅的面容,以及柔和的声音。
尼洛夫娜所散发的气质是一种独特的魅力,可以吸引并引领人们的目光。
她们有着自信和独立的性格,同时又温柔体贴、善解人意。
尼洛夫娜拥有一种神秘感,不仅仅因为她们的外貌,还因为她们内心深处的独特品质。
除了外貌和气质,尼洛夫娜还以其特殊的行为方式而闻名。
她们举止优雅,总是迈着优美的步伐,仿佛行走在红毯上。
她们时刻保持着良好的卫生习惯和仪态规范,并注意细节上的完美。
尼洛夫娜们知道如何使用言辞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她们的语言流畅而富有艺术性。
她们善于倾听他人,关爱他人,并在需要的时候给予支持和鼓励。
尼洛夫娜具备一定的领导能力,她们可以在团体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并影响他人。
尼洛夫娜的形象也被广泛地运用于文学、电影和艺术作品中。
许多作家和艺术家通过描述尼洛夫娜的形象,来传达关于美和女性力量的主题。
她们将尼洛夫娜描绘成一位迷人而又独立的女性,她们在故事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引导着情节的发展。
这种刻画不仅仅是对现实的一种反映,更是对理想化形象的追求。
然而,尼洛夫娜的形象并不意味着完美。
尼洛夫娜的魅力来自于她们对自己的宠爱和完善。
她们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内在修养和外在形象,从而更好地展现出自己独特的魅力。
尼洛夫娜们可能会面临挑战和障碍,但是她们能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困难,并从中获得成长和启示。
这种执着和坚持正是尼洛夫娜所代表的特质之一。
尼洛夫娜的形象名词解释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涵盖了外貌、气质和行为等方面。
它表达了独特和特殊的一面,与众不同的魅力和个性。
尼洛夫娜是一个值得追求和探索的理想形象,她们不仅仅是美丽的代名词,更是一种内心独特和外在优雅的完美结合。
《母亲》读后感

《母亲》读后感《读〈母亲〉有感》《母亲》是一部由高尔基创作的长篇小说,它以俄国 19 世纪末期的社会为背景,通过描写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的生活,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
同时,小说也塑造了一位伟大的母亲形象,她在艰难的生活中,始终保持着对儿子的爱和对生活的希望,最终成为了儿子革命道路上的坚强后盾。
小说的主人公是巴维尔和他的母亲尼洛夫娜。
巴维尔是一位年轻的工人,他在工厂里受到了资本家的剥削和压迫,生活十分艰难。
他的母亲尼洛夫娜是一位善良、勤劳的家庭主妇,她一直默默地支持着儿子的工作和生活。
然而,随着巴维尔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他开始意识到工人阶级的苦难和资本家的剥削,于是他决定投身于革命事业。
尼洛夫娜一开始并不理解儿子的行为,她认为儿子的革命事业是危险的,会给家庭带来麻烦。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她逐渐认识到了儿子的事业是正义的,是为了拯救广大工人阶级的。
于是,她开始支持儿子的革命事业,并积极参与到其中。
在小说中,高尔基通过描写尼洛夫娜的成长历程,展现了一位普通母亲的伟大之处。
尼洛夫娜在面对儿子的革命事业时,并没有退缩和害怕,而是勇敢地站了出来,支持儿子的事业。
她不仅在生活上照顾儿子,还在精神上给予他支持和鼓励。
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除了尼洛夫娜,小说中还塑造了许多其他的人物形象,如巴维尔的战友们、工厂里的工人等。
这些人物形象各具特色,他们的命运和遭遇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
高尔基通过描写这些人物形象,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全貌,让读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社会的本质。
读完《母亲》这部小说,我深受感动。
小说中所展现的母爱的伟大和无私,让我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和力量。
同时,小说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也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
我相信,只有通过革命和斗争,才能改变社会的现状,让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
总之,《母亲》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小说,它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高尔基《母亲》人物分析及艺术特色

高尔基《母亲》人物分析及艺术特色
(1)评价
《母亲》是高尔基最重要的作品。
这部长篇小说第一次生动地描写了工人阶级反对地主、资产阶级专*制统治的革命斗争,歌颂了无产阶级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塑造了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光辉形象,奠定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新型创作方法,在世界无产阶级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列宁称赞《母亲》“是一本非常及时的书”,指出它在提高工人群众的革命觉悟方面,有“很大的益处”。
(2)人物分析
①母亲尼洛夫娜是小说的中心人物。
通过尼洛夫娜对革命斗争和周围生活的观察、感受来展示她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是这部小说一个突出的艺术特点,而尼洛夫娜的觉醒则标志着广大劳动人民的普遍觉醒,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不断深入人心,变成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②农民雷宾的的转变代表着农民群众的觉醒,表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由城市扩展到了农村,同时也说明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的工农联盟,是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
(3)艺术特色
①在《母亲》中,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构成了作品的主要情节,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成了作品的主人公,这是世界文
学中破天荒的大事。
从这个意义上说,《母亲》不愧为无产阶级的艺术丰碑。
②《母亲》取材于真实事件,是高尔基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经过典型化的艺术概括后的创作。
它生动描绘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壮丽图景,展示了俄国工人运动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必然规律,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和普遍意义。
③小说中的巴维尔、尼洛夫娜等人的形象,既集中了20世纪初期俄国工人阶级的革命精神和优秀品质,又熔铸着作家的浪漫主义理想,具有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特点。
【读后感300字】《母亲》读后感300字

【读后感300字】《母亲》读后感300字
在这暑假里,我买了一本书——《母亲》。
它是俄国文坛上一位著名的浪漫主义的作家——高尔基,他是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代表。
这本书里面讲述了一个叫尼洛夫娜在儿子巴维尔的影响和感召下,尼洛夫娜由一个逆来顺受、胆小怕事的下层妇女逐步成长为一名信念坚定、机智勇敢的革命战士。
母亲的成长经历了一个由不自觉到自觉、由被动到主动的复杂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他还克服了自身胆怯、懦弱以及宗教偏见等弱点,在不断深入的斗争中升华提高。
此外,这本书还着力刻画了以巴维尔为代表革命工人的形象,以雷宾为代表农民的形象,一级乙尼古拉等为代表知识分子的形象。
作品真实的反映了十九世纪末俄国社会的生活场景,是一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尊基之作。
列宁还沉赞它是“一部非常及时的书”。
尼洛夫娜反应了俄国一个普通工人逐步成为一名信念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动人故事。
最后让一个崇高慈祥的母亲形象完全展现在我们眼前。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初三读后感作文:康撒米答——读《母亲》有感_1000字

康撒米答——读《母亲》有感_1000字母爱绵绵,难剪难断;相伴已久,难忘难舍。
——题记高尔基的《母亲》,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主人公巴维尔的母亲尼洛夫娜那纠结、复杂的心境,并且感动于他母亲的高大形象。
故事梗概:俄国十日革命工人运动前,巴维尔和工人们组成了马克思主义工人小组,他们大量地阅读书籍,为探求真知,并且在工厂散发传单,做宣传工作。
“沼地戈比”事件是巴维尔第一次领导群众进行的斗争,当时群众还没觉醒,他也缺乏领导斗争的经验,斗争失败了,巴维尔被捕入狱。
他的母亲为了搭救儿子出狱,乔装成修女、小市民或女商贩,带着传单奔走于市镇和乡村,帮助巴维尔等人的工作小组一起做宣传工作。
尼洛夫娜冒着生命危险去传送印有儿子在法庭上精彩演说的传单,却在车站被暗探围住,被捕入狱。
尼洛夫娜是个可敬的母亲,她为了支持儿子的理想,不惜一切代价帮助儿子完成革命事业。
明明知道走上革命的道路会带来可怕的灾难,可为了儿子,她克服一切,热心地投入了这个事业。
巴维尔是个懂事的孩子,他无比感谢他的母亲为他的付出,他在行动中一步步成长,成为了一个崇尚真知、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他是母亲的骄傲,可若没有他母亲,胜利来得也不会来得像现在这般快。
由此,我想到了我的母亲,她虽然不像尼洛夫娜那样伟大、执著奉献,却也曾为了我的理想、我的追求奔波,想法设法为我开辟一块蓝天。
我特别喜爱服装设计。
每次和母亲去逛街,看着那些玲琅满目的衣服,总爱不释手,所以立志要做一名服装设计师,能够设计出比那些衣服更漂亮的衣服。
于是,我决定先培养自己的审美观念。
我先从网络下手,集尽所有的换装小游戏,耐心地一次又一次地试着去搭配那些衣服,还曾经饶有兴趣地自制了一个服装幻灯片,将所有的截图展示了出来。
母亲见我有这样的兴趣爱好,是高兴的,因为如果将来我在这方面能有所收获,那么她的下半辈子衣服也可以不用愁了。
为了培养我的这种。
读高尔基《母亲》有感

读高尔基《母亲》有感高尔基是俄国文学中的巨匠,他的作品以深邃的内涵和强烈的社会批判性而著称。
《母亲》是他最著名的小说之一,通过对一个普通妇女母亲的生活经历和精神成长的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下劳动妇女的苦难与反抗,以及无产阶级母亲的崇高品质和伟大母爱。
这部小说以一个平凡女人尼娜为主人公,从她结婚到丈夫去世再到儿子加入革命党的成长历程中,展现了她经历了痛苦和困境,最终成为了一个无产阶级的英雄。
故事一开始,尼娜是一个受封建道德束缚的妇女,过着悲惨的生活。
丈夫是一个懒散的酒鬼,整日无所事事。
尼娜则背负起了生活的重担,她勤劳地劳动,尽力维持家庭的生计。
然而,在封建社会的环境中,她的努力几乎得不到任何回报,生活依然艰难困苦。
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尼娜接触到了革命思想,开始秘密读书学习,并逐渐加入了革命团体。
这一变化使她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她渐渐认识到自己作为妇女的权益和地位,意识到自己的命运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母亲和妻子的角色。
随着尼娜对革命思想的理解加深,她开始积极参与革命活动,为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她要面对许多困难和危险,但她毅然决然地投身于这个斗争中,表现出了一个真正的母亲的无私和勇气。
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尼娜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的无产阶级母亲。
她坚持追求正义和平等,为了儿子和其他无辜的人民,她毅然决然地与压迫者作斗争。
她用自己的言行和行动,向世界展示了无产阶级母亲的伟大和崇高。
《母亲》通过尼娜这个普通女人的经历展示了劳动妇女的苦难和反抗,以及母亲的伟大和母爱。
高尔基通过描写尼娜的成长过程,将普通母亲的形象升华为无产阶级英雄,彰显了无产阶级母亲伟大的精神和崇高的品质。
这部小说深刻地影响了俄国文学和社会,启发了无数的读者。
它告诉我们,母爱是伟大的,它可以战胜一切困难和不公正。
尼娜通过自己的经历教育了自己的儿子,培养了他的革命精神和道德品质。
正是母亲的爱和教育,儿子才能在革命的道路上坚定不移。
《母亲》读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试析高尔基《母亲》中尼洛夫娜的形象

第9卷第7期 长 安 学 刊 2018年11月 68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试析高尔基《母亲》中尼洛夫娜的形象闫鸣裕(西安外国语大学 陕西西安 710128)摘 要:《母亲》作为无产阶级文学的第一部小说,它的存在价值和意义被无数人关注和研究。
高尔基在此作品中塑造了“尼洛夫娜”和“巴维尔”这两个相互衬托,相互成就的人物形象,使得作品丰满而立体地展现出了作者的爱国热情和对无产阶级的未来的相信。
他通过这部作品成功塑造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女性形象,他通过描写这位逆来顺受、虔信基督的母亲是如何在儿子和其他革命工作者的影响下,一步步转变思想。
本文借此分析母亲尼洛夫娜从单纯的母爱到对广大人民的大爱之间的转变。
关键词:母亲;形象;母爱;博爱文章编号:ISBN978-7-80736-771-0(2018)07-068-03引言《母亲》是马克西姆·高尔基的代表作之一。
该作品被认为是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奠基之作,在世界文学史上开辟了无产阶级文学的新纪元。
既然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那么在内容方面较之以往就有了很大的不同。
小说根据1902年高尔基的家乡诺夫哥罗德附近的一个小镇的“五一游行”的真实事件进行改编,故事的主人公尼洛夫娜就是以此次游行的领导人的母亲为原型加以创作塑造的。
弗拉索娃的儿子、年轻的巴维尔本来也可能走上父亲的老路,度过愤世嫉俗却又碌碌无为的一生,但他生活在工人运动蓬勃发展的时代。
他迅速投身到工人解放事业之中,勤奋学习,结交革命同志,组织讨论,散发传单等等。
在巴维尔的革命斗争中,他的母亲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
这位社会底层的女性,丈夫在世之前过尽了逆来顺受、遭受毒打的日子,丈夫去世后,儿子又走上了危险的革命之路,这位母亲在儿子和那些革命同志的启发下,逐渐接受革命真理,自觉帮助革命战士,甚至在儿子入狱之时,还主动承担了散发传单的工作。
最后她却不幸被暗探围捕,战斗到了最后一刻。
这样的女性形象,在这部作品之前,也是从来没有作者简介:闫鸣裕(1993—),女,陕西西安人,西安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语义学。
高尔基《母亲》中母亲的形象分析

高尔基《母亲》中母亲的形象分析
高尔基的<母亲>是对俄罗斯传统文学的继承和发展,作者所塑造的母亲形象是无产阶级革命者形象的代表.母亲在革命真理的熏陶下,由一名胆小懦弱、逆来顺受的社会底层妇女成长为一名勇敢坚定、不畏牺牲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母亲的成长历程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在教育人、改造人方面的巨大作用。
在小说中,尼洛夫娜的母爱就有一个提高和发展的过程。
最初,她的母爱同一般劳动妇女的母爱没有什么区别。
经过一系列事件的教育,她的思想达到了新的境界,她坚信儿子真理在握,必然胜利。
因此,她在散发儿子的演说稿时才能表现得那样镇静和勇敢。
尼洛夫娜的母爱之所以那样崇高和伟大,就是因为她跟儿子以及他的同志们已经是“志同道合的同志”。
谈《母亲》中尼洛芙娜形象的描写

“
带箱 逃
说明
接着
想 了一 想 能
,
在 尚未 判断这 是暗 探 之 前 她还 着心 头 里 的
”
。 ,
,
母 亲 已 从 一阵 习 惯 的 恐 怖 中 开 始 觉 醒
思 想 斗 争 过程 :
“
,
抑制
”
“
不快
“
”
, 合冷 得 和 ’
”
又 十 分有 条不 紊地具 体地 写 了她 一 阵激烈 的
紧缩起 来 的感 觉 人 肯定 的
DOI : 10. 16169 /j . i ssn. 1008 -293x. s. 1982. 01. 025
谈 《 母 亲 》中 尼 洛 芙 娜 形 象 的 描 写
宾载 华
沈 麟通
尼 洛 芙 娜是高 尔基 的 著 名 代 表 作 《 母 亲
》的主
者
,
接 受 了 革 命任务 的 尼 洛 芙 娜 是 一 个 具有
”
并
毫不吃力 地提着箱子
”
准备 到外 埠
抬起 了头
”
,
打 量 着 在她面前 闪 现 的 人 的
“
散发
她 在火 车站 候 车室里接 上 了 传 单 箱
,
脸
“
这 里用
“
十 分爽快 靠
,
和
“
满意 的
、
”
以
、
子的 时候
被暗探 发现 了
。
_
,
_
于是 与 暗 探 和 宪
及用
摸
”
”
、
“
”
、
“
毫不 吃 力 地 动作
,
母亲

《母亲》读后感
母爱是无私的,她永远不索取回报;母爱是平凡的,她没有轰轰烈烈的举动,却让我们倍感温暖;母爱也是伟大的,她永远站在我们身后,默默保护着我们。
这是我以往对母亲的印象,但读了高尔基写的母亲后,我突然对母亲又有了另一种看法。
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写了巴威尔在革命理论和社会实践中不断成长的过程。
他偷偷发传单,在街上游行,以坚定的声音,号召人们永远向前。
而第二部分则写了在儿子的影响下,母亲尼洛夫娜渐渐明白,感悟,精神觉醒的过程。
她协助儿子以及同伴一起到处奔波,企图摆脱沙皇的残酷统治。
文章的第一章节是这样写道:“母亲尼洛夫娜是一个胆怯,提心吊胆的妇女,她默默忍受着丈夫的打骂,迁就着儿子的呵斥,深受夫权的她认为,女人的日子就是这样过下去的。
”可经过他儿子与同伴一系列的感染,她变成了一个真正的社会主义者,为解放人们的痛苦,将他们与水生火热之中拯救出来,她自愿到工厂散发传单,为越狱的青年作掩护,甚至在宪兵的刀尖上向群众演讲。
生活在和平时代,没有战争与硝烟的弥漫,没有欺压痛苦生活的我们,或许体会不到尼洛夫娜心中的悲哀,但我却被她深深地吸引。
我很佩服这位母亲,全文中没有提到一个爱字,而尼洛夫娜却又无时无刻用她的行为来阐述一位母亲对儿子,整个社会的爱。
从得知巴威尔读禁书时的担忧,到他参与革命时的提心吊胆,到最后自己奋不顾身投入革命事业,她为这个社会付出了太多……
现实生活中我们的母亲可能没有那么勇敢,可她们可以为我们分担烦恼,为我们撑起一片天空,让我们无忧无虑的生活。
看完这本书,我望着母亲那依稀可见的白发后,我好像突然长达了许多。
母亲的爱是永恒的,她是一颗不落的星。
读《母亲》心得札记

读《母亲》有感了解高尔基的人,都应该读过他的书,都知道《海燕之歌》、《母亲》。
在这个假期里,或许是因为对母亲有种特殊的情感,我在书店里的书架上义无反顾的选择了高尔基的《母亲》开始阅读了起来。
这部小说以重笔浓彩描绘的是工人弗拉索夫的一家。
小说的主人公尼洛夫娜是巴维尔的母亲,她是一位逆来受顺,懦弱的妇女。
在她的丈夫去世前他每天受尽了丈夫的暴打;当她丈夫死后,原本可以过上一个安稳日子的她,却得知了自己的儿子竟成了一名马克思主义者,他不能理解,于是反对,可是重复了几次都没有用。
但是后来,她看见自己的儿子与一些年轻人追求革命、追求民主、追求自由时,她被感动了,她被真理所打动了!之后,她的那间屋子便成为了革命者们的联络点,尼洛夫也成为了一名革命者。
在她被捕的那一刻,她高喊出:“真理是用血的海洋也扑不灭的!”她喊出了所有的革命者的心声!!!《母亲》这本书带给了我太多的震撼。
当我读到书中的这一句话“他们的全部生活被那年深日久牢不可破的习惯所束缚,每天所想所做的都是老一套,没有人改变这种生活的愿望”时,我突然感觉那些工人真的特别可怜,没有东西能驱散他们的疲劳和痛苦,只能够用烈酒来刺激他们的胃,然后去麻痹他们的神经。
巴维尔的父亲巴夫卢沙就是这样,每天喝得大醉,喝醉之后九打妻子和儿子。
他死后,他的儿子却也和他一样也喝得大醉,当他母亲阻止他时,他却说大家都在喝……真是悲哀。
习惯,让他们麻木,让他们愚昧,但他们却从来没有想过去改变。
当我们习惯了父母们的爱护,朋友的关心时,我们也就会慢慢的对这些爱冷漠起来,然后慢慢的以为这些都是理所当然的,从未考虑过他人感受……而当他们离开时,我们才会突然明白,才会突然知道要去珍惜,要彼此一起付出。
才知道,爱是需要一起努力的。
其实有时候,我们还不如巴维尔,虽然一开始他和一些年轻的工人一样。
参加舞会、喝酒喝的大醉,但他后来离开了这条路,慢慢的他的口中没有了粗暴的语言,举行也变得文明,而且也减轻了他母亲的负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母亲》中“尼洛夫娜”的形象摘要:《母亲》是一部无产阶级革命的教科书,也是无产阶级文学史上第一部典范的叙事文学作品。
小说的中心人物尼洛夫娜是那个时代普通革命群众觉醒的代表。
通过她那曲折、艰难、漫长的生活道路,充分地展示了一个平凡的家庭妇女逐渐成长为一个自觉的职业革命者的过程,她是一个塑造得非常经典的人物形象,她的举止让人震惊,本文将从尼洛夫娜意识的自私性和动摇性等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一形象。
关键词:母亲;尼洛夫娜;革命引言高尔基在长篇小说《母亲》里,以极大的革命热情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母亲形象,小说是把主要人物放在典型环境中来刻画的。
《母亲》中的尼洛芙娜是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她在经历斗争后逐渐地成为一名革命战士。
尼洛夫娜代表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妇女,她们逆来顺受,但是尼洛夫娜在儿子和革命者的教育下,逐渐卸下精神枷锁,从无知的麻木状态清醒过来,从害怕革命、支持革命从中完成了一个无产者的思想转变。
她的阶级意识的觉醒,代表了整个被压迫阶级觉醒的过程。
母亲的成长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
她是在担心儿子的命运中融进了对儿子的自豪,也预示着尼洛芙娜成长的复杂过程,还在于她用很大气力克服自身的懦弱,特别是宗教偏见等弱点。
她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觉悟,能够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她成为布尔什维克党的地下工作者。
尼洛夫娜宣传革命,组织群众,深刻体会到沙皇制度下法律的虚伪,尼洛芙娜已把母爱同爱全世界受苦的人紧密结合在一起,故事的最后她在车站向人民传播真理,敌人变本加厉地对她进行压制,但是她的精神是摧不垮的,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再现了俄国无产阶级的觉醒。
《母亲》一开头,就出现了一个阴惨的环境,工人们在“泥泞不堪的道路”走向“牢笼般的厂房”,剥削者把工人压榨的“像废渣一样”,使人们下了工就用烧酒刺激食欲,只有在假日里能去教堂寻求精神安慰,这种景象是革命前夕沙皇统治最黑暗时期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
母亲尼洛夫娜是有典型性的,罪恶的社会环境使得尼洛夫娜的丈夫不明白这是阶级压迫,却把仇恨发泄在妻子身上。
一、尼洛夫娜的觉醒。
觉醒前的母亲1、一个“备受压迫、胆小怕事、逆来顺受”的普通家庭妇女的形象。
早期的母亲是没有自主意识的,在屈辱的答应丈夫的求婚之后,她的一切完全依赖于丈夫,使她在丈夫的眼中不是妻子的身份,而是可以呼来唤去的畜生,连续的家庭暴力也使她痛苦不堪,变得驼背、白发、满脸皱纹,不幸的遭遇,使尼洛夫娜压榨着希望,也就变得习惯和麻木,使得她谨慎的对待一切,默认了她们作为男人附属品的合法性。
高尔基在作品中揭示了政权、夫权、神权对妇女的奴役,但她的内心世界却是极其丰富的,她天资聪明,充满着对真理的热爱和对旧世道强烈的仇恨。
她是在鲍威尔及其同志的帮助下逐渐接受革命真理,对革命不仅无知,而且十分畏惧。
2、受宗教信仰愚弄的母亲。
尼洛夫娜将一切希望寄托于上帝,在宗教思想的压迫下,她固执地认为如果上帝就是一切,如果上帝从我心里夺走,那像我就什么依靠也没有了。
基督似乎成了她的精神食粮,精神支柱,是生命中绝不可少的。
她每每遇到困难时总不忘记向基督求助。
她长期受封建神权的禁锢和对革命认识不够,细读作品可以发现,在五・一游行之后,母亲已清楚地认识到,基督只是一种信仰,根本不能解决任何实际问题,说明她已由虚幻回到了现实,也说明母亲逐渐成熟了。
长久以来生活中的痛苦,使得尼洛夫娜缺乏反抗精神和独立自主的精神,统治阶级压迫着最底层的母亲,甚至是从来都不知道什么是真理,让尼洛夫娜与儿子之间有了一层陌生感。
母亲对革命的恐惧感和对革命荒谬的看法,是以沙皇为首的统治阶级对老百姓的愚弄。
迷惘中的母亲。
1、对生活和真理的向往。
尼洛夫娜作为一个旧社会的妇女,受到“夫权”、“神权”及“政权”的三重束缚压迫着母亲,不断遭受政治上的不平等和剥削,使她更加迫切的寻找真理的道路,同时母亲感到世界上确实有一种和她所看见的太阳一般伟大而光亮的东西。
当她亲眼看到工人聚会活动并受到启发和教育后,便主动提出参加小组活动的要求。
她的阶级意识开始觉醒了,事实教育了母亲,使她的宗教信仰开始动摇,祷告的次数也日益减少,上帝在她的心中已失去神圣的地位。
由于思想解放了,母亲也开始走向彻底的觉醒。
“她满怀激情,肩并肩地和鲍威尔走在队伍的最前面”。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斗争锻炼,尼洛芙娜的思想境界不断提高,逐渐体会到时真理的力量。
在面对不可预知的未来下,母亲对真理不是出于自觉,而是源于那无法克制的母爱,母亲的眼泪出于自己个体的情感,却也代表了母亲在商贩的帮助下,宣传革命的真理思想动态,这是她思想的转折点。
2、无意识的参加进了革命活动。
鲍威尔遭受被捕后,尼洛芙娜更自觉地参加了革命实践活动,她经常装扮成各种角色,带着传单和革命书刊活动于城镇和乡村。
尼洛夫娜走上了革命之路,她认为发传单成为了自己的义务,为了革命,母亲学会了一定斗争的技巧和经验。
尼洛芙娜在实际斗争中增强了革命胆略,变得坚强开朗、举止稳重,成为一位出色的革命宣传家。
母亲冒着生命危险去散发传单,表现出革命者临危不惧的斗争精神,她从容不迫地发传单散发到宣传鼓动,母亲已经是一名坚强的革命者,对革命具有坚定信仰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了。
觉醒后的母亲当她过着逆来顺受的生活时,想的是抱怨,但心理活动不多,主要用叙述来表现。
她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动,革命的道理使得她对新生活有了渴望,有了对真理朦胧的追求。
由于母亲在这样矛盾心情的驱使下,尼洛夫娜对革命已经有了自我牺牲精神。
革命者的英勇让她立下了为真理而奋斗的决心,尼洛夫娜是最底层的劳动人民,作者以母亲为代表,使得整个俄罗作品中无产者往往只是陪衬及作配角而已。
人们看到受苦受难的可怜虫是鄙俗无知的庸人,工人是一群自发的盲目的暴动者,无产阶级以主人翁的全新姿态,突出了母亲是先进工人的代表,是一个胆怯顺从的穷苦女人,在大家都这样生活的意识支配下,默默地忍受种种苦难。
从母亲的话可以看出,人们的一切都由基督掌管,她是一切权利的象征,母亲请求基督饶恕他们,这些事实上只是一种精神寄托,她的话具有浓厚的虚幻、浪漫主义色彩。
基督的精神象征着勇敢、自由。
当儿子被捕时,母亲给儿子打气,告诉儿子将会获得自由,母亲永远爱你,这是美好的愿望。
高尔基在作品中对母亲的描写同当时的大多数的广大劳动群众一样,已经就像动物园里关着的动物一样被驯服了,已经固定在生活圈子里的生活,丝毫没有反抗意识,他们过着与外界隔绝的生活。
通过对宗教的虔诚来安慰自己,麻醉心灵,后来她悟出了宗教的虚伪性、欺骗性,冲破思想禁锢走上了坚定的共产主义道路,完成了思想的升华。
专制社会下的传统思想一直占据人们的头脑,长期的精神枷锁,牢牢地禁锢人们一言一行。
尼洛夫娜的儿子经常在家举行秘密集会,影响着他的母亲尼洛夫娜亲自高举红旗走在队伍的最前列,英勇地与军警肉搏。
二、尼洛夫娜的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无产阶级革命者的斗争。
高尔基《母亲》中尼洛夫娜是作者所塑造的母亲形象,是无产阶级革命者典型的代表,母亲在革命真理的熏陶下,由一名社会最底层妇女成长为一名勇敢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母亲的成长历程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在教育人和改造人方面的巨大作用. 高尔基的《母亲》在结构上以尼洛夫娜的观感统领全篇。
最初,她的母爱同普通的,经过一系列事件的教育,她的思想达到了新的境界,她坚信儿子真理在握,必然胜利。
因此,她在散发儿子的演说稿时才能表现得那样镇静和勇敢。
尼洛夫娜的母爱之所以那样崇高和伟大,就是因为她跟儿子以及他的同志们已经是“志同道合的同志”。
作品中的心理描写也就成为高尔基塑造这一人物的重要手段.在这一形象诸多的心理特征中,“爱”和宗教意识是构成尼洛夫娜心理机制的两个主要因素.它们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是尼洛夫娜性格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心理条件.尼洛夫娜最鲜明的心理特征就是“爱”.随着这一人物精神的成长,“爱”作为一种心理因素又表现为从本能的需求到精神上的亲密的升华,大致经历了意识的动摇性和自私性和革命信心树立的两个阶段。
1、意识的动摇性和自私性。
1.1意识的自私性。
尼洛夫娜最后成了一位崇高的母亲,出色的共产主义革命者,但她在参加革命的前期,在对待革命真理、同志及儿子等各方面或多或少存在着自私性,具体原因在于她文化水平低、长期受压迫和剥削所造成的。
尼洛夫娜的儿子不去追求真理,那他的人生将会毫无意义,她一心只顾着自己儿子的安危,担心儿子出事,没有让儿子去英勇就义的精神。
她没有充分想象到反动阶级的凶狠强大,以及劳动人民为什么会长期受到剥削。
尼洛夫娜的这些缺点和不足,是由其历史原因造成的,是她从不成熟到成熟所必经的阶段。
1.2意识的动摇性。
从作品中的心理描写中显现了尼洛夫娜的意识动摇性。
心理描写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其中的心理剖析是正品文章最常见之处,作者以集中凝练厚重的笔墨清晰完整地勾勒母亲尼洛夫娜性格的总体风貌或展示特定时刻的心理演变过程。
《母亲》中写尼洛夫娜发现自己被暗探盯梢时一瞬间的忧惧和“几秒钟的动摇”则更具层次感,不惜笔墨运用了内心独白的表现形式。
起初,“她觉得这人好象有些面熟”,“我在什么地方见过他!”尽管母亲主观上不愿往坏处想,可战争的警惕性却使她产生了“心冷得紧缩起来的感觉”,“嘴里充满了干燥的苦味”,这表明潜在的威胁,严峻的现实“强烈的灾祸的预感”迫使她通过回忆弄清楚了这个不速之客的真实嘴脸,意识到自己的不利处境。
接着作者更具体细致地描写了母亲由“丢掉丢掉箱子逃”发展为“带了箱子逃”,进而展开剧烈的思想交锋,表现母亲自觉战胜动摇和软弱、走向坚定的心灵历程。
她在这种心理支配下,她觉得那暗探的目光不过是“一道没有精神的胆怯的视线”;她完全冷静地注视着事态的发展变化,做好了斗争的充分准备。
这一大段心理剖析和内心独白把那些异常迅速而且千变万化、难以捉摸的内心活动精确传神纤毫毕见地表现了出来,一个可亲可敬的革命母亲形象栩栩如生地出现在我们面前。
从情节发展看,为下文写革命斗争提供了心理依据,使母亲的英雄形象更加血肉丰满、真实可信。
运用这种精细入微的心理剖析和内心独白刻画无产阶级英雄人物的精神世界,构成了《母亲》在人物描写方面的鲜明特色,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革命信心的树立。
《母亲》深刻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政党所领导的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展现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广阔画面,通过对革命者的艺术形象的描写,树立了革命群众社会主义事业必胜的信念。
糅合了浪漫主义笔调和深刻的社会生活现实的。
《母亲》既有当时社会最广大底层劳动群众的真实一面,又是作者完美化的一个人物形象。
作品中描写到她看到人们都聚集在他的周围,她为儿子巴威尔的命运担忧,又为他而自豪,使她对巴威尔所从事的工作又有了进一步感性认识,由恐惧变成了好奇,刻画了母亲思想感情的矛盾性,这正是当时受剥削广大群众最真实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