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渔舟唱晚》

合集下载

《渔舟唱晚》PPT

《渔舟唱晚》PPT

到了什么声音?
哼唱这段音乐中的主题旋律,并把每 小节的第一个音连接起来唱一唱
说说音乐描绘的意境 给人以夕阳西下之感
再次聆听第二部分,当听到主题旋律出现时 ,用手随着逐次加快的音乐划出旋律的走向
聆听全曲: 闭目静听,体会古筝那宁静致远的 神韵之时,想象乐曲所表现的画面。
渔舟唱晚
-.
请同学们欣赏一组图片,画面里都有些什么? 请你用一句话形容这组图片共同的特点?
聆听乐曲: 乐曲给你的整体印象如何? 从音乐中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音乐的演奏乐器是什么?
渔舟唱晚
聆听第一部分: 你能从音乐声中想象出这是怎样的景色吗?
哼唱这一段音乐的主题旋律,画出图形谱。
渔舟唱晚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欣赏曲:渔舟唱晚》说课稿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欣赏曲:渔舟唱晚》说课稿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欣赏曲:渔舟唱晚》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欣赏曲:渔舟唱晚》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材中的一首曲目。

这首曲目以我国著名的山水画《渔舟唱晚》为创作灵感,描绘了夕阳余晖下江面上渔舟唱晚的美景。

通过对这首曲目的学习,学生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也能提高音乐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音乐有一定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但同时,由于年龄特点,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注意力容易分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专注于音乐欣赏。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渔舟唱晚》的创作背景,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2.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通过学习《渔舟唱晚》,使学生能够体验到音乐带来的情感共鸣,培养情感表达能力。

4.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音乐奥秘,激发创新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渔舟唱晚》的音乐内涵,感受音乐的美感。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音乐中的情感,提高音乐欣赏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欣赏、讨论、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渔舟唱晚》音频、视频资料,直观展示教学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一幅《渔舟唱晚》的图片引发学生兴趣,简要介绍曲目的创作背景。

2.欣赏:播放《渔舟唱晚》音频,引导学生关注音乐中的旋律、节奏、情感等方面。

3.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音乐的感受,教师巡回指导。

4.分析:教师详细讲解《渔舟唱晚》的音乐特点,如旋律线条、和声效果等。

5.实践:学生跟随教师学唱《渔舟唱晚》,体会音乐带来的情感共鸣。

6.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音乐欣赏的重要性。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渔舟唱晚》1.创作背景2.音乐特点3.情感体验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对《渔舟唱晚》的创作背景、音乐特点的掌握程度。

十大古筝名曲赏析

十大古筝名曲赏析

十大古筝名曲赏析古筝是中国传统民族乐器宝库中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属于弦乐器族内的弹拨弦鸣乐器类,分布甚广,历经演变,历史久远。

今天店铺为大家带来十大古筝名曲赏析,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十大古筝名曲赏析第一首《渔舟唱晚》《渔舟唱晚》是传统的古筝独奏名曲。

该曲的来源有两种说法,多年来一直认为是娄树华于三十年代根据古曲《归去来》为素材发展而成;近年来又有人提出该曲为近人金灼南根据山东传统筝曲《双皮》、《三环套日》和《流水激石》等改编而成。

现广泛流传的娄树华版本的前半部分与金灼南版本相同,后半部分为娄树华版本所独有。

曲名取自唐朝诗人王勃的名篇《滕玉阁序》中的佳名:“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整首乐曲极富诗情画意,旋律流畅,先慢后快,先松后紧,情绪层层迭进,生动描绘出了夕阳西照下的湖光山色及渔舟竞归、渔人唱和的怡人境界。

该曲不仅为筝曲的代表曲目之一,亦被移植成为小提琴、钢琴、长笛等西洋乐器的独奏。

十大古筝名曲赏析第二首《出水莲》《出水莲》为广东潮州客家筝曲。

有人为该曲作题解曰:“盖以红莲出水喻乐之初奏,象征基艳嫩也。

”该曲以悠扬清丽的旋律和“重六调”的特殊韵味,曲趣清纯剔透,寄托了人们对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情操的赞美。

演奏以上二曲的是古筝演奏家潘妙兴,他1940年出生,自幼学习弹拨乐器,15岁考入上海民族乐团。

1959年起从事古筝演奏,先后师承郭鹰、曹正、赵金山、罗九香、苏文贤。

1961年即在第二届上海之春音乐会以娴熟的技艺显露古筝独奏才华。

数十年来广泛吸取我国南北派古筝诸家风格,以技巧全面、演奏精湛著称。

十大古筝名曲赏析第三首《高山流水》《高山流水》为我国十大古曲之一,浙江筝派的代表作。

全国各地筝派虽均流传有《高山流水》筝曲,但大不相同,而浙派的《高山流水》则近人研弹,表演最多。

此曲最早见于我国现存最早的琴曲集《神奇秘谱》,该书在题解中写道:“《高山流水》本只一段,至唐分为二同曲,不分段落。

渔舟唱晚古筝曲赏析

渔舟唱晚古筝曲赏析

渔舟唱晚古筝曲赏析
标题:《古筝曲赏析:渔舟唱晚》
正文:
《渔舟唱晚》是一首古筝曲,曲调婉转悠扬,旋律优美动人,令人陶醉。

它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宁静祥和的渔村景象,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与宁静。

这首曲子以渔舟为主题,通过筝声的起伏和流转,将渔船在水中缓慢地划行的情景娓娓道来。

曲子的开头,以柔和的琴音勾勒出一幅渔村夜晚的画面,给人以宁静的感觉。

随着曲子的进行,音符逐渐加快,仿佛渔船在水面上轻盈地划过。

曲子的中段,曲调高亢起伏,如同海浪翻涌。

这一段营造出了一个动态的场景,仿佛是渔民们在船上热情地歌唱,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在这段音乐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海风的阵阵拂过,海鸥的鸣叫声回荡在耳边。

而曲子的尾声,则是渔船渐行渐远,最终消失在海的尽头。

它以悠扬的音符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祥和的氛围,让人心旷神怡。

整首曲子以其独特的旋律和磁性的音色,将人们带入了一个美好而宁静的境界。

《渔舟唱晚》这首古筝曲,以其独特的旋律和动人的音色,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宁静、优美的享受。

它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仿佛置身于渔村的夜晚,与大海相伴,尽情享受生活的美好。

无论是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还是在忧愁的时刻,只需要闭上眼睛,倾听《渔舟唱晚》这首曲子,我们就能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安宁。

总之,古筝曲《渔舟唱晚》以其动人的旋律和优美的音色,将人们带入一个宁静祥和的境界。

它不仅展现了古筝的独特魅力,也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

通过欣赏这首曲子,我们能够暂时放下繁杂的纷扰,享受内心的宁静与安宁。

让我们一起沉浸在《渔舟唱晚》的音乐世界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与宁静。

(花城版)音乐六上第7课欣赏古筝曲《渔舟唱晚》说课稿

(花城版)音乐六上第7课欣赏古筝曲《渔舟唱晚》说课稿

(花城版)音乐六上第7课欣赏古筝曲《渔舟唱晚》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渔舟唱晚》是一首极具代表性的古筝曲,花城版音乐教材六上第7课选择了这首曲子作为欣赏内容。

本节课主要通过欣赏《渔舟唱晚》,让学生感受古筝的音乐魅力,理解古筝曲的创作背景,以及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教材中还提供了关于《渔舟唱晚》的简介、古筝的基本知识以及演奏技巧等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全面的学习材料。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对音乐有一定的鉴赏能力,但对古筝的了解可能有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古筝的兴趣,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古筝曲《渔舟唱晚》的艺术特点,以及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 说教学目标1.了解古筝曲《渔舟唱晚》的创作背景、曲式结构以及演奏技巧。

2.能够欣赏并分析《渔舟唱晚》的音乐特点,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3.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培养对中国传统乐器的兴趣。

4.通过对《渔舟唱晚》的学习,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渔舟唱晚》的音乐特点、曲式结构以及演奏技巧。

2.原因:学生对古筝的了解有限,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学习。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讲授法:教师讲解《渔舟唱晚》的创作背景、曲式结构以及演奏技巧。

2.示范法:教师演奏《渔舟唱晚》,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古筝的音乐魅力。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渔舟唱晚》的理解和感受。

4.视听结合法:播放《渔舟唱晚》的视频,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感受古筝曲的美。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简要介绍古筝,激发学生对古筝的兴趣。

2.讲解:讲解《渔舟唱晚》的创作背景、曲式结构以及演奏技巧。

3.示范:教师演奏《渔舟唱晚》,让学生感受古筝的音乐魅力。

4.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渔舟唱晚》的理解和感受。

5.欣赏:播放《渔舟唱晚》的视频,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感受古筝曲的美。

6.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渔舟唱晚》的音乐特点和演奏技巧。

声乐曲《渔舟唱晚》的创作特色及评析

声乐曲《渔舟唱晚》的创作特色及评析

声乐曲《渔舟唱晚》的创作特色及评析歌曲《渔舟唱晚》是由著名曲作家王志信老师根据同名器乐曲《渔 舟唱晚》改编而成的民族声乐作品。

刘麟老师根据音乐创作歌词。

歌 曲旋律优美、曲风清新,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音乐的特色,是近年来 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声乐作品。

歌曲描绘了“渔舟唱晚,响穷彭蠡 之滨”的场景。

依曲填词使音乐形象更加具丰满,音乐情感表达更加 直观具体。

古筝曲《渔舟唱晚》可以说是近年来是我国民族器乐作品中非常 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由著名古筝演奏家娄树华 老师根据古曲改编而成,乐曲以优美典雅的曲调、舒缓的节奏,描绘 出了夕阳西下碧波万顷的画面。

而且器乐曲《渔舟唱晚》被评为十三 亿人最熟悉的音乐之一,作为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的背景音乐,二十 年没有改变过,给过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民族声乐作品《渔舟唱晚》 在保留原曲特色的基础上,进行了词曲的二度创作,将音乐形象语言化、具体化、立体化,使人更加直观的感受到音乐所要传递的景象以 及音乐所表达的感情。

二、《渔舟唱晚》的简介词作者刘麟为山东济南人,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著名词作家、 国家一级编剧。

被国务院评为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家特殊津贴, 担任中央民族乐团艺术创作室主任、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副主席等职务。

多年来,刘麟曾参与许多中国国家级大型艺术活动的策划与创作, 在•文华奖”、。

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评选中多次担任评委和文化部高级职称评委。

曲作者王志信为河北乐亭人。

我国著名作曲家、指挥家,享受国 务院政府津贴。

2958年入中央歌舞团工作、曾担任中央民族乐团研究副主任,合唱队常任指挥;曾在第三、四、五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担任评委,并经常为海外的学者进行学术交流以及讲座。

《渔舟唱晚》原曲是一首古筝曲,作曲家王志信在古筝曲的基础上进行改编,对音乐进行了新的诠释,成为了一首具有浓郁民族特色 的声乐作品。

三、器乐曲与声乐曲《渔舟唱晚》对比分析(一) 器乐曲《渔舟唱晚》的音乐分析著名的古筝曲《渔舟唱晚》是古筝演奏家娄树华老师于20世纪 30年代根据琴歌《归去来辞》的素材改编而成。

5.3欣赏课《渔舟唱晚》(教案)

5.3欣赏课《渔舟唱晚》(教案)
其次,在古筝演奏技法的介绍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此非常感兴趣,但仅仅通过讲解和演示,他们可能难以真正体会到古筝演奏的魅力。因此,我考虑在后续的教学中,增加一些互动环节,如邀请学生上台体验古筝演奏,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古筝音乐的魅力。
另外,在小组讨论和成果展示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有时显得不够自信。为了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多给予鼓励和肯定,让他们敢于表达、善于分享。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古筝演奏体验的感受。
(四)学生小组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渔舟唱晚》的情感表达及在我们的生活中如何体验美好音乐”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5.3欣赏课《渔舟唱晚》(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欣赏课《渔舟唱晚》选自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材第5单元,主要内容包括:
1.欣赏古筝曲《渔舟唱晚》,感受其旋律美和意境。
2.学习有关古筝的基本知识,了解其在我国音乐史上的地位。
3.了解作曲家及创作背景,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情感。
4.学会分析音乐作品的基本方法,如旋律、节奏、和声等。
2.教学难点
-旋律感知与记忆:对于《渔舟唱晚》的旋律,部分学生可能难以快速感知和记忆,教师需要通过反复聆听、示范等方法,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
-古筝演奏技法的理解:古筝演奏技法对于小学生来说较为陌生,教师应通过生动的演示和讲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筝演奏技法。
-情感体验与表达:小学生情感体验尚不丰富,教师需运用情境创设、引导提问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体验作品情感,并鼓励他们大胆表达。

浅析古筝独奏《渔舟唱晚》

浅析古筝独奏《渔舟唱晚》

浅析古筝独奏《渔舟唱晚》文通学院10广电张娴331013033不同的乐器在中国历史上有不同的韵味,古筝音色柔美,温柔委婉;笛子悠扬清脆;小提琴低沉,沉稳,高亢等等,不同的乐器构成了音乐史上各种美妙的音乐,让人们享受的听觉的盛宴。

古筝是古代人很喜欢的一种乐器,它是大家闺秀必备的素质之一,它受到千千万万人的喜爱,古筝不仅可以陶冶人的情操,而且可以修生养性。

既然古筝受到这么多人的喜爱,那么古筝独奏曲也同样受到人们的重视。

下面我就和大家谈谈古筝独奏《渔舟唱晚》。

古筝独奏曲《渔舟唱晚》是一首著名的北派筝曲。

《渔舟唱晚》是由娄树华作曲的一首著名古筝独奏曲,在古筝曲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音乐的百花园中也占居一席之地,是古筝弹奏者必修曲目之一。

有人曾说,会弹古筝的人,没有不会弹《渔舟唱晚》的。

实际确实如此。

此曲不仅深受筝家们的喜爱和重视,也颇受其他门类音乐家的青睐。

它先后被改编成民乐合奏曲,古筝二胡重奏曲以及小提琴独奏曲等。

此曲在群众中影响极大,如同钢琴独奏曲《悲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等一样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此曲根据《渔翁乐》曲调发展变化改编而成,引用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的“渔舟唱晚”为标题。

全曲始终贯穿着“工尺上”、“工尺上四合”这一核心旋律,但在句式段落的结构安排上有很多新的变化,使此曲曲式简练严谨。

此曲已被认定为中国古筝名曲,被选入《中国古筝名曲荟萃》和《中国古筝考级教程》,作为优秀古筝教学曲目,被选入《古筝教学法》。

那么《渔舟唱晚》有哪些特点呢?有哪些优点值得被大家如此赞颂?《渔舟唱晚》曲调优美,如蓝天上的行云,似山涧中的流水;节奏感强,快慢强弱对比强烈,音乐效果明显,表现力突出,音乐形象鲜明。

乐曲具有鲜明的中国山水画风格,一曲过后,宛如一张美丽的泼墨山水图从音乐声中绘出。

此曲慢板舒缓缠绵,如歌似唱,优美抒情,活画出一幅夕阳西下,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的水上美景;快板急骤而有序,如波浪起伏,似破水飞舟,刻画出一幅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渔翁捕鱼的动感十足的图画。

古筝曲《渔舟唱晚》赏析

古筝曲《渔舟唱晚》赏析

古筝曲《渔舟唱晚》赏析作者:郭源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17期摘要:《渔舟唱晚》是一首古曲,在古筝曲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古筝弹奏者必修曲目之一。

这首乐曲具有浓郁的中国风格,是一部五声音阶作品。

这首乐曲的广泛流传,对中国筝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古筝曲;《渔舟唱晚》作者简介:郭源(1985.4.20-),性别:女,民族:汉,籍贯:河南省平顶山市,单位: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学历:研究生,职务:科员,职称:助教,主要研究方向:音乐表演。

[中图分类号]: J6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7--01古筝是中华民族古老的民族乐器,源于秦而盛于唐;近几十年来,发展很快,流行很广,古筝又称为秦筝、是因为它源于中国战国时期的秦国(也就是今天的陕西地区);就像七弦琴被称为古琴一样,是因为它的历史悠久。

筝传到高丽、日本和越南后,又演变成高丽的伽倻琴、日本的筝道和越南的十六弦琴,在音乐上各具特色。

古筝这一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以其优美动听的音色和丰富多变的演奏技巧已被广大民众所喜爱和接受。

古筝作为我们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乐器之一,在经历了长期的艺术实践之后又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流派,但是由于各地区间的文化背景和人文风格的不同,在长期发展中又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艺术特征。

《渔舟唱晚》是一首古曲,在古筝曲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古筝弹奏者必修曲目之一。

这是一首典型中国特色的五声音阶作品。

它曾经被改编成为民乐大合奏,民乐二重奏以及小提琴独奏等。

此首乐曲如同钢琴曲《悲怆》、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等一样意义深远,影响极大。

《渔舟唱晚》区意在描绘夕阳西下之际,碧波万顷的湖面上,渔民们泛舟而归,直至月光如水、万家灯火的动人画面。

旋律优美、流畅、素雅、恬静、脍炙人口,韵味醇厚。

这首乐曲的节奏感很强,具有强烈的快慢强弱对比。

所展现的音乐形象和效果很鲜明。

小学音乐人教版(简谱)五年级下册《古韵新声欣赏渔舟唱晚》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D019

小学音乐人教版(简谱)五年级下册《古韵新声欣赏渔舟唱晚》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D019

小学音乐人教版(简谱)五年级下册《古韵新声欣赏渔舟唱晚》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渔舟唱晚》
教学目标:
1、在《渔舟唱晚》欣赏活动中认记古筝的形制和音色,感受乐曲描绘的夕阳西照下湖面歌声四起、渔民悠然自得,渔船随波渐远的动人画面。

2、了解乐曲的曲式结构,能够选择合适的表情术语描绘乐曲三部分的情绪变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聆听老师演奏古筝,A乐段。

师:刚才听了老师的演奏,你有什么感受呢?
生:仿佛溪水潺潺、夕阳西下、安静祥和、抒情优美、像山水画一样......
2、认识古筝
师:老师演奏的乐器是什么?生:古筝。

师:咱班有没有学过古筝的同学?说说你对古筝有什么了解?
生: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至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古筝有21根弦,它既善于表现优美抒情的曲调、又能够抒发气势磅礴的乐章,古人曾用“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坐客满筵都不语一行哀雁十三声”的生动诗句描绘了筝的演奏艺术,达到令人神驰的境地。

在中国古典音乐中,由古筝演奏的作品很多,《渔舟唱晚》《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等等。

【师补充】
师:刚才老师演奏的古筝片段就是古筝名曲《渔舟唱晚》中的一部分。

你想不想来完整欣赏这首乐曲?
二、新授
1、完整聆听乐曲《渔舟唱晚》
师:边听边思考,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意境?能不能用一句古诗词把你感受到的意境表达出来呢?
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虽然。

人教版五下音乐欣赏《渔舟唱晚》教案

人教版五下音乐欣赏《渔舟唱晚》教案

欣赏《渔舟唱晚》教案【教学目标】1、介绍民族乐器——古筝,了解古筝的音色和表现力,它怎样体现乐曲表达的情绪和意境。

2、通过欣赏《渔舟唱晚》,让学生了解并热爱祖国的民族音乐文化,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3、引导学生听辨、讨论、联想,综合感受乐曲的音乐形象,培养良好的欣赏习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了解古筝的音色和表现力,体验乐曲表达的情绪和意境。

【教学难点】能根据音乐旋律想象音乐画面,并能根据乐曲意境联想与之相应的古诗。

【教具使用】多媒体课件、古筝。

【教学过程】一、营造氛围,激趣导入1、教师配乐朗诵唐代王勃的《渔舟唱晚》,设问:听了老师的朗诵,你的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同时,你能听出乐曲的演奏乐器叫什么吗?2、认识古筝:师生共同研究古筝,从古筝的结构、音色及演奏方式这几个方面来研究(出示课件),小组内交流,然后把交流的结果告诉老师。

学生活动,学生交流。

3、师: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筝曲《渔舟唱晚》,看看中国古代的渔村晚景。

设计意图:通过配乐朗诵,营造了学习意境。

同时,通过了解古筝的音色,结构及演奏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合作探究,自主学习。

二、欣赏筝曲,整体感知1、教师简介筝曲《渔舟唱晚》。

2、设问:请同学们认真欣赏,在欣赏之后说说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听到乐曲有明显变化时举手示意。

3、播放《渔舟唱晚》(视频),师生共同欣赏。

4、板书课题,了解作品。

设计意图:通过整体感知《渔舟唱晚》,使学生对作品写作背景、作者、作品大致有所了解,并能够初步了解古筝这一乐器。

三、分段欣赏,互动体验1、欣赏第一部分音乐。

感悟音乐特点,让学生谈谈从音乐声中能想象这是怎样的景色?2、了解古筝的技巧,品味意境。

3、哼唱这一段音乐的主题曲调,画出图形谱。

4、欣赏第二部分音乐:(1)播放课件,感受音乐情绪。

(2)全班用身体语言模仿“百舟竞归”,并体会喜悦情绪。

(3)讨论:速度、力度、旋律线、体现情景。

5、完整欣赏。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欣赏曲:渔舟唱晚》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欣赏曲:渔舟唱晚》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欣赏曲:渔舟唱晚》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欣赏曲:渔舟唱晚》是一首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音乐作品,选自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材。

这首曲子以优美的旋律和丰富的情感描绘了夕阳下渔民丰收的喜悦和渔舟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荡漾的美景。

通过学习这首曲子,学生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提高音乐欣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音乐基础,能够理解和欣赏简单的音乐作品。

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相对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曲子的文化背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此外,学生对渔舟唱晚这一主题可能存在一定的陌生感,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形象和丰富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曲子。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渔舟唱晚》的创作背景,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2.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3.引导学生体验音乐中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4.通过学习《渔舟唱晚》,使学生能够理解并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四. 教学重难点1.难点:理解《渔舟唱晚》的传统文化内涵,感受音乐中的情感。

2.重点:学会欣赏和分析音乐作品,提高音乐素养。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渔舟唱晚》的创作背景、文化内涵和音乐特点。

2.示范法:教师演奏或播放优秀演奏家的版本,为学生树立榜样。

3.对比法:通过对比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渔舟唱晚》。

4.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

5.实践法:让学生亲自演奏或演唱,提高他们的音乐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案:提前准备详细的教学设计文档。

2.教材: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材。

3.音响设备:音响、耳机等。

4.乐器:钢琴、古筝等。

5.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渔舟唱晚》的片段,引导学生进入音乐课堂。

在播放过程中,教师简要介绍曲子的创作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渔舟唱晚完整版课件

渔舟唱晚完整版课件
歌曲基本信息
• 《渔舟唱晚》是一首颇具古典风格的河南筝曲。乐曲描绘了夕阳 映照万顷碧波,渔民悠然自得,渔船随波渐远的优美景象。这首 乐曲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在中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首筝 独奏曲。
• 《渔舟唱晚》的曲名取自唐代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里:“渔 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中的“渔舟唱晚”四个字。
乐曲由来
• 一种认为是30年代中期古筝家娄树华根据明、清时期的古曲《归 去来》加以改编而成的。
• 另一说法是山东古筝家金灼南早年将家乡的民间传统曲《双板》 等乐曲改编而成的。
• 现广为流传的娄本前半部分与金:
第一部分,是乐曲的“起”、“承”两个段落,开始是4/4拍子的 慢板,以优美典雅的曲调、舒缓的节奏,描绘出一幅夕阳映照万顷 碧波的画面。。
第二部分,是乐曲的“转”段,2 /4拍子。通过清角音转入下属调 性,并逐层向下移位,表现渔人荡桨归舟、一路“唱完”的欢快情 绪。
第三部分,是乐曲的“合”段,旋律先递升后递降,速度不断加快, 继而结合成一个循环圈,加以多次反复,并且速度逐次加快,表现 渔人悠然自得,片片白帆随波逐流,渔舟满载而归的欢乐场面。

小学音乐人教版(简谱)五年级下册《古韵新声欣赏渔舟唱晚》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D002

小学音乐人教版(简谱)五年级下册《古韵新声欣赏渔舟唱晚》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D002

小学音乐人教版(简谱)五年级下册《古韵新声欣赏渔舟唱晚》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一、教学内容
欣赏古筝独奏曲《渔舟唱晚》
二、教材分析
《渔舟唱晚》选自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古韵新声”中的欣赏教学内容。

《渔舟唱晚》是一首古筝独奏曲,是古筝演奏家娄树华根据古曲《归去来》改编而成。

乐曲以优美的旋律描绘了夕阳西下、渔人载歌而归的诗情画意,同时也表达了坐着对祖国美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全曲分为三个乐段,具体呈现为
a+b+c+尾声。

三、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基本都认识古筝这个乐器,但对于古筝的演奏手法和音色表现了解不够。

在欣赏这一块,只是听个大概,只能听出乐曲明显变化,并不知道乐曲表达的意思。

四、教学目标
1、认识古筝,了解其音色和部分演奏技法。

2、通过聆听乐曲《渔舟唱晚》,想象画面,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3、聆听乐曲《渔舟唱晚》,体会节奏、速度,划出每一乐段旋律线。

4、用动作、声音、器乐表现乐曲。

五、教学重难点
1、了解古筝的演奏技法。

2、通过聆听乐曲《渔舟唱晚》,想象画面,体会节奏、速度。

3、用肢体语音、器乐等表现乐曲。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古筝、钢琴
七、教学过程
师生问好(加入古筝刮奏)。

人音版音乐五年级上册第1课《渔舟唱晚》课件(共11张)

人音版音乐五年级上册第1课《渔舟唱晚》课件(共11张)
欣赏乐曲片段:
音乐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乐曲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
《渔舟唱晚》是近代古筝家 娄树华以古曲《归去来兮》 为素材改编而成。描画出一 幅夕阳映照万顷碧波、湖面 歌声四起、渔人满载而归的 动人画面。
断之渔 衡滨舟 阳;唱 之雁晚 浦阵, 。惊响

滕 王 阁 序 》
——
寒穷
,彭 声蠡
王 勃
《渔舟唱晚》
主题一:
夕阳西下,映照着万顷碧波,远处青山朦胧,白帆点点,随风 飘来阵阵歌声。
主题二:
《渔舟唱晚》
3 2 1
速度与情绪与第一乐段相比有什么变化? 你想象到了什么画面?
模进
《渔舟唱晚》
主题二:
音乐速度由慢渐快,力度增强,宛如渔舟飞快 地扬帆前进,摇浆声、流水声、渔歌声交错在 一起,表现出百舸竞归的情景和一派欢乐热烈 的现了渔民荡桨 归舟前的急切之情。离家越来越近,承载着丰 收喜悦的幸福归舟,稳稳的靠岸。 给人以“曲虽终,然意蕴无穷”之感。
《渔舟唱晚》
结构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尾声
速度 缓慢 由慢渐快 由快渐慢
情绪 舒缓静谧 热闹欢腾 平静祥和
意境 夕阳西下,渔歌四起 破浪疾驰,百舸竞归 夜幕落下,幸福归舟

古筝渔舟唱晚赏析

古筝渔舟唱晚赏析

《渔舟唱晚》筝独奏曲,为娄树华以古曲《归去来》为素材发展而成,又一说系金灼南根据山东传统筝曲《双板》等改编而成。

现广为流传的娄本前半部分与金本同,后半部分为娄本所独有。

乐曲开始,以优美典雅的曲调、舒缓的节奏,描绘出一幅夕阳映万顷碧波的画面。

接着,以66 116 为种子材料逐层递降,音乐活泼而富有情趣。

当它再次变化反复时,采用五声音阶的回旋,环绕3561 55 2356 33 层层下落,此旋律不但风格性很强,且十分优美动听,确有"唱晚"之趣。

最后先递升后递降的旋律接合成一个循环圈,并加以多次反复,而且速度逐次加快,表现了心情喜悦的渔民悠悠自得,片片白帆随波逐流,渔舟满载而归的情景。

这首富于诗情画意的筝曲曾被改编为高胡、古筝二重奏及小提琴独奏曲。

在多数音乐课本中可见得此曲。

古筝独奏曲《渔舟唱晚》是一首著名的北派筝曲。

《渔舟唱晚》的曲名取自唐代诗人王勃(649—676)在《滕王阁序》里:“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中的“渔舟唱晚”四个字,诗句形象地表现了古代的江南水乡在夕阳西下的晚景中,渔舟纷纷归航,江面歌声四起的动人画面。

《渔舟唱晚》是一首颇具古典风格的河南筝曲。

乐曲描绘了夕阳映照万顷碧波,渔民悠然自得,渔船随波渐远的优美景象。

这首乐曲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在中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首筝独奏曲。

《渔舟唱晚》由中国北派古筝演奏家娄树华先生于1938年以古曲《归去来》为素材,依据十三弦古筝的特点发展而成,并引用唐诗人王勃《腾王阁序》中「渔舟唱晚,穷响彭蠡之滨」句首的四个字「渔舟唱晚」为标题。

乐曲采用五声音阶回旋环绕技法,以歌唱性的优美旋律形象地描绘了晚霞斑斓,渔歌四起,渔夫满载丰收的喜悦荡桨归舟的欢乐情景。

近年来,有人认为此曲系山东金灼南根据《双板》及其变体《流水激石》、《二环套月》改编的,娄树华只是在金谱基础上作了较大发展,增加了乐曲的后半部份。

两种说法尚未定论。

全曲大致可分为三个部份,第一部份,用舒缓典雅的慢板奏出悠扬如歌的旋律,并配合左手的揉、吟等装饰技巧,描绘了一幅优美的湖光山色,夕阳西下,渔船还在移动,渔人载歌而归,同时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感受和对景色的赞赏。

小学想象作文:欣赏《渔舟唱晚》1

小学想象作文:欣赏《渔舟唱晚》1

欣赏《渔舟唱晚》
太阳渐渐向西边落了下去,一抹浓郁的晚霞挂在了天边。

小鱼村里四处充满了欢声笑语。

满载鱼儿归来的渔船令人们的心里充满了喜悦。

可一位少女却焦急的站在岸边,不停的向远处眺望。

因为,她的父亲打鱼还没有归来。

眼见岸上等候的人群渐渐散去,只剩下自己独自在等待,女孩的内心不免担忧起来。

突然,远处出现了一个小黑点。

女孩激动得几乎要叫出来。

可是等那黑点慢慢游进,女孩才发现那不是她心爱的父亲,而只是一只在戏水的白鹭。

女孩的心疼痛地收缩在了一起。

生怕父亲出了什么意外。

月色静悄悄,只有星星还在眨着眼睛。

女孩小声地抽泣起来,慢慢哭出了声。

正当她近乎绝望的时候,芦苇丛中却传出了阵阵洪亮、悠扬的渔歌。

女孩定睛一看“啊!”她叫出了声,正是父亲。

远处,一艘在月光下若隐若现的小船正向岸边飞速的驶来。

父亲的船靠岸了,父女俩提着父亲一天的“收获”踏上了回家的小路。

简评:优美舒缓的音乐让人沉醉,简洁精美的文字让人心动,只因揉进了人间最美的真情!欣赏!欣赏《渔舟唱晚》相关作文:梦中的校园生活狐狸和乌鸦新传九九历险记二十年后的相聚龙的脾气二十年后回母校猴子
钓鱼纳闷的小猪查看更多>> 小学想象作文。

小学音乐人教版(简谱)五年级下册《古韵新声欣赏渔舟唱晚》优质课课件公开课课件讲课比赛获奖课件D005

小学音乐人教版(简谱)五年级下册《古韵新声欣赏渔舟唱晚》优质课课件公开课课件讲课比赛获奖课件D005

请同学们用不同的速度演唱这个音乐片段,你认 为哪个速度最能表现这个主题的韵味?为什么?
请同学们欣赏第一乐段,说说这一乐段音乐的速度 和情绪是怎样的? 让你产生了哪些联想?
安静 优美 如歌 热烈 欢快
能力提升: 请你尝试跟着旋律用“咚”音哼唱、记忆 第一主题。
请欣赏乐曲的第二乐段,仔细聆听,想象音乐表现 的情景。
你们了解古筝吗?
古筝:古筝是 我国独特的、重要 的民族弹拨乐器之 一。它的音色优美, 音域宽广、演奏技 巧丰富,具有相当 的表现力,因此它 深受广大人民群众 的喜爱 。这首《渔 歌唱晚》是古筝家 娄树华先生在20世 纪30年代改变的。
请同学们课后多收集古筝的作品进行欣赏,体会 古筝音乐的古典美。
渔舟唱晚乐段解析
项目
速度
情绪
意境
第一乐段 慢板
安静 优美 如歌
第二乐段 慢板、节奏 热烈 活泼
加快
第三乐段
快板
非常热烈、 达到高潮
湖光山色的 夕阳图
水波荡漾、乘风 破浪前进的欢乐 情景
出渔归岸、渔歌 飞扬的热烈情景
完整表现音乐
第一乐段:用“咚”音哼唱旋律
第二乐段:模仿船桨拨水的动作 第三乐段:拍手+模仿花指演奏技巧
二次聆听,模仿船桨在水中拨水的动作。 感受: 1.与第一乐段相比较:音乐节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音乐描绘了怎样的意境?安静 优美 如歌 热烈 欢快
请欣赏乐பைடு நூலகம்的第三乐段,这一乐段音乐中使用了 一种古筝独特的演奏方法,你知道是什么方法吗? 这种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作用?
小学音乐人教版(简谱)五年级下册 《古韵新声欣赏渔舟唱晚》
优质课课件公开课课件讲课比赛获奖课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用曲谱选自曹正编、1958年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古筝弹奏法》。
2.作者简介
娄树华(1907—1952)筝演奏家。河北玉田人。1925年在北京师从河南魏子猷学筝。1935、1936年随中国音乐旅行团赴欧洲各国介绍中国筝艺术。同年录制《天下大同》、《关雎》等筝独奏乐曲唱片。娄树华多年从事筝的教学工作,曾改变筝曲的传统工尺谱记谱方法,以便于按谱演奏。编有筝练习曲21首及《筝曲选集》。
板书设计
第三单元瑰丽的电声
一.介绍曲作者
二.介绍乐曲的来历
三.聆听乐曲
教学反思
问题聚焦
体验我国古典音乐的美感
探究与展示
1.乐曲由来
古筝独奏曲《渔舟唱晚》是一首著名的北派筝曲。《渔舟唱晚》的曲名取自唐代诗人王勃(649—676)在《滕王阁序》里:“渔舟唱晚,响穹彭蠡之滨”中的“渔舟唱晚”四个字,诗句形象地表现了古代的江南水乡在夕阳西下的晚景中,渔舟纷纷归航,江面歌声四起的动人画面。
曹正(1920—)筝演奏家。生于辽宁新民县。幼时被娄树华收为学生,授以《渔舟唱晚》等古曲。1947年在徐州“熏风筝社”教筝,并举行筝独奏音乐会。所录唱片《渔舟唱晚》、《高山流水》等流传海外。早年设计筝演奏指法符号,并将工尺谱译成简谱和五线谱。
3.音乐分析
《渔舟唱晚》以歌唱性的旋律,形象地描绘了夕阳西下,晚霞斑斓,渔歌四起,渔夫满载丰收的喜悦欢乐情景,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美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乐曲的前半部分(第一段),乐句与乐句基本上是上下对答的“对仗式”结构,给人结构规整之感;乐曲的后半部分(第二、三段),则运用递升、递降的旋律和渐次发展的速度、力度变化,表现了百舟竞归的热烈情景。
全曲大致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慢板。这是一段悠扬如歌、平稳流畅的抒情性乐段。配合左手的揉、吟等演奏技巧,音乐展示了优美的湖光山色——渐渐西沉的夕阳,缓缓移动的帆影,轻轻歌唱的渔民……给人以“唱晚”之意,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感受和对景色的赞赏。
第二段,音乐速度加快。这段旋律从前一段音乐发展而来,从全曲来看,“徵”音是旋律的中心音,进入第二段出现了清角音“4”,使旋律短暂离调,转入下属调,造成对比和变化。这段音乐形象地表现了渔夫荡桨归舟、乘风波浪前进的欢乐情绪。
体验古典音乐的美感
教学方法
欣赏,聆听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光盘,电子琴
通用教案
个性化修改
情景设计
山东古琴家金灼南根据流传于山东聊城地区的民间传统筝曲《双板》及其演变的两首乐曲《三环套日》和《流水激石》改编而成,20世纪30年代,金灼南将此曲传给娄树华,娄树华在进一步改编时,在乐曲的后半部分充分运用了筝的“花指”技巧,使音乐意境更为鲜明、生动,从而使这首筝曲得以广泛流传。
第三段,快板。在旋律的进行中,运用了一连串的音型模进和变奏手法。形象地刻画了荡桨声、摇橹声和浪花飞溅声。随着音乐的发展,速度渐次加快,力度不断增强,加之突出运用了古筝特有的各种按滑叠用的催板奏法,展现出渔舟近岸、渔歌飞扬的热烈景象。
在高潮突然切住后,尾声缓缓流出,其音调是第二段一个乐句的紧缩,最后结束在宫音上,出人意外又耐人寻味。
课题
欣赏《渔舟唱晚》
主备人
裴彩霞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通过欣赏古筝演奏和电子合成器演奏的《渔舟唱晚》,感受、体验我国古典音乐的美感,并与现代电子音乐的音响效果相比较,感受、体验电子音响合成器的效果。
过程和方法
聆听,讲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体验我国古典音乐的美感。
教学重点
欣赏《渔舟唱晚》
教学难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