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杆的平衡条件》第一课时学习型教学案

合集下载

初中初二物理下册《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初二物理下册《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教学设计
-提示:“在做题时,请注意力的方向和作用点,以及它们对杠杆平衡的影响。”
2.学生需要从生活中选择至少三个不同的杠杆实例,如剪刀、天平等,绘制出它们的力臂示意图,并分析说明它们是如何保持平衡的。
-要求:“请尽量选择不同类型的杠杆,并在图示中清晰地标出支点、力臂和作用力。”
3.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关于杠杆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的短文,内容可以包括杠杆在日常生活、工程、科技等领域的具体应用案例,并简要分析其工作原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树立学好物理的信心。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培养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善于观察、思考、探索,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
4.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实践,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指导:“思考一下,杠杆原理是如何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便捷的?试着用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例子来说明。”
4.小组合作,设计一个简单的杠杆实验,可以是探究不同长度的力臂对杠杆平衡的影响,或者不同质量的负载对平衡的影响等,并撰写实验报告。
-说明:“在实验设计中,请注意控制变量,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5.家长参与作业,学生与家长共同探讨家中或社区中的杠杆应用,并记录下他们的观察和讨论,形成一份亲子互动的报告。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利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设计多样化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提高学生跨学科知识的应用能力。

初中物理《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游戏引入:利用拔钉子比赛,引入杠杆。

教师:学生尝试用钳子剪断铁丝、镊子夹取钩码、剪刀剪断硬纸片,体验工具的使用过程,并经过组内讨论找出这些工具有哪些共同的特点,并完成导学案中活动一的内容。

学生:完成活动一一、杠杆定义及五要素教师:让学生总结这些工具在使用时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杠杆有哪五个要素。

学生:认识力臂,并通过视频进一步了解。

二、杠杆的平衡教师:利用跷跷板,让学生想法子帮帮小女孩赢小男孩,接着通过组内讨论,找出帮小女孩的方法。

教师:找同学上来演示一下是怎样让小女孩赢的。

(学生二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改变了杠杆的力臂,第二种方法是改变了力。

接着学生演示怎样使跷跷板水平不动的现象。

1.猜想教师:杠杆处于静止状态我们就称之为杠杆平衡,引导学生思考杠杆平衡的时候两边的力和力臂可能存在什么样的关系?(相等的关系)进一步思考他们具体需要满足什么样的相等关系呢?展开想象猜想各种可能的结果(组内讨论)学生:展开可能的猜想,并说出猜想。

师生一起通过猜想和筛选猜想,排除后剩下两种可能的结果。

教师:(介绍器材)实验中我们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什么?介绍怎么测力和力臂。

2.设计实验根据提供的器材,学生思考导学案中提出的几个问题,通过组内讨论,找出问题的答案。

然后小组内简要制定出实验方案。

(1). 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有什么作用?(2).为什么实验前要调节杠杆水平平衡?(3).只做一次实验就可以得出结论吗?(4).怎样改变杠杆两端的力与力臂的大小?教师:跟学生探讨问题,并让同学说一说制定的实验方案。

学生:利用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案,展开小组合作,完成实验探究任务。

3.学生实验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提示做完实验的同学整理仪器,及时记录数据,分析数据。

4.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教师投影学生数据(多个组的数据)学生:分析数据学生:得出结论: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5.实验评估:提醒实验中有误差存在。

(分析误差:杠杆自重,质量不均匀,钩码磨损,标尺不准确),引导学生,不管误差大小,我们要实事求是,科学处理数据。

《杠杆的平衡条件》第一课时学案

《杠杆的平衡条件》第一课时学案

《杠杆的平衡条件》第一课时学案《杠杆的平衡条件》第一课时学案课题名称杠杆的平衡条件(第1课时)共1课时执教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杠杆的概念。

能在杠杆上确认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掌握力臂的画法,培养学生观察和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探索杠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兴趣。

教材分析本节是五、六两章力学知识的延续,也是学习滑轮、滑轮组及功等知识的基础,是力学的重点内容。

日常生活中的杠杆现象学生都非常熟悉,因此,教材并没有详细分析杠杆的基本概念,而是将重点放在后面的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上。

所以,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应当从生活入手,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

并对力臂的画法加以训练,为后面内容的学习做好铺垫。

学生分析学生对杠杆的认识是感性的,但这些认识可能肤浅、片面,甚至错误。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们积极地去观察、讨论、猜想、探究,从中归纳出杠杆的特征。

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变化。

教师以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学生主动观察、归纳,阐述自己的结论,做学习的主人。

教学重点教学内容措施信息技术、资源应用策略杠杆的概念及五要素引导学生归纳利用投影讲解、演示利用投影仪展示教学难点教学内容措施信息技术、资源应用策略力臂概念的理解和画法举例、演示、练习利用投影辅助《杠杆的平衡条件(第1课时)》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信息技术、资源使用方式方法新课导入由阿基米德的名言引入课题。

活动:捏粉笔头比赛一、认识杠杆归纳共同特征给杠杆下定义检验学生对杠杆概念的理解情况议一议(寻找生活中常见到的杠杆)二、认识杠杆的五要素三、力臂的画法举例巩固练习思考讨论:作业布置教师讲述并发问(阿基米德的名言的依据是什么?能够实现吗?今天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学习新的知识: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师说明规则并组织学生比赛(通过比赛让我们知道了想镊子这类工具的好处。

像镊子这样为我们提供方便的工具成为机械,今天我们从最简单的机械之一杠杆说起。

杠杆平衡条件教案 (1)

杠杆平衡条件教案 (1)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与实验,探究并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学会分析实验现象、寻找数据间规律,从而归纳出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物理兴趣,形成探究思维,有小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杠杆平衡条件。

教具准备支架、钩码、杠杆、弹簧测力计、多媒体课件等。

探究点一:杠杆的平衡条件我们把刚才杠杆所处的状态叫杠杆的平衡,所谓杠杆的平衡就是杠杆处于静止状态,那么杠杆的平衡跟哪些因素有关呢?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1.猜想与假设2.设计实验,进行实验①把杠杆用细线挂在铁架台上,调节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不挂钩码时在水平位置平衡(便于测量力臂)。

②给杠杆两端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移动钩码的位置,使杠杆平衡。

这时杠杆两端受到的作用力等于各自钩码的重力。

把支点右边的钩码重力当作动力F1,支点左边的钩码重力当作阻力F2;量出杠杆平衡时的动力臂l1和阻力臂l2;把相应的数值填入表中。

实验次数动力F1/N动力臂l1/m阻力F2/N阻力臂l2/m1234.分析论证,得出结论:根据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例如可以对它们进行加、减、乘、除等运算,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即:F1l1=F2l2它的含义: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那么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

三、板书设计探究杠杆平衡条件1.杠杆的平衡:当杠杆在动力和阻力作用下静止时,我们就说杠杆平衡了2.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写作:F1·l1=F2·l2杠杆在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好这部分知识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杠杆是一种重要的简单机械,也是学习滑轮、轮轴等其他一些简单机械的基础。

大部分学生对生活中的杠杆比较熟悉,也很感兴趣;但对杠杆的“五要素”及杠杆的平衡条件,还不清楚。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把学生的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

第1节 第1课时 杠杆及其平衡条件教学设计

第1节  第1课时  杠杆及其平衡条件教学设计

第1课时杠杆及其平衡条件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工具中辨认出杠杆。

2.能够辨认出支点、动力、阻力,会确定动力臂和阻力臂。

3.通过观察与实验,探究并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1.通过认识生活中的杠杆、认识杠杆五要素的过程,体会科学抽象的方法。

2.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学会分析实验现象、寻找数据间规律,从而归纳出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物理兴趣,形成探究思维,有小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1.杠杆平衡条件。

2.力臂的概念和画法。

教具准备羊角锤、铁架台、钩码、细绳、等分刻度的匀质木尺、多媒体课件等。

一、情景引入多媒体展示: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时利用简单机械搬动巨大石块;我国古代利用桔槔在井上汲水;在现代建筑工地上,人们利用挖土机、起重机、吊车、钳子等工具进行劳动。

让学生找出它们的共同特点。

通过这些实例,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探究点一:杠杆来看一下羊角锤的工作特点。

学生交流、讨论后得出结论:1.硬;2.在力的作用下绕某一点转动。

演示:用长木板绕固定点转动撬一重物。

说明物体只要是硬的就行,跟形状无关。

同时边说边板书课题。

1.定义: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让学生再举一些杠杆的实例(如活塞式抽水机、跷跷板)以巩固对定义的理解。

2.杠杆的五要素: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叫支点,用字母O表示。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F1表示。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F2表示。

那么要产生同样的效果,施加力的大小、方向是否一样呢?让学生按下图所示分别操作。

(1)分别按图甲三个位置沿图示方向向下施力使杠杆静止。

提问:三次施加的力的大小是否一样?答:不一样。

(大小关系能回答出来)这说明要使杠杆保持这种状态,力的大小跟什么有关?学生会回答跟作用点和支点的远近有关,且距离越大,力越小。

(2)老师不加解释,再让学生按图乙所示施加力使杠杆保持静止,学生会发现虽然作用点相同,即作用点和支点的远近相等,但力的大小却不同,且F1>F2。

《第一节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

《第一节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

课题:第一节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第1课时)【教材内容分析】本节课重点学习杠杠概念、杠杆平衡条件。

杠杆是生活中很常见也很重要的一种简单机械,它既是前面章节力学知识的扩展,也是学生后面学习滑轮等其它简单机械的基础。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继续向学生渗透“从物理走向生活,从生活走向社会”理念的同时,引导学生经历观察、思考、实验动手等,不断建构物理模型,并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所以本节课无论是在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上,还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2)理解支点、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3)知道杠杆平衡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认识杠杠、理解其组成;(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探究杠杠的平衡条件。

【教学难点】(1)力臂的确定;(2)设计“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并开展实验探究。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实验探究法,讨论归纳法,EXCEL软件辅助法等。

【教学准备】剪刀、镊子、钢丝钳、起子等生活中的杠杠实物、课件、微课、导学案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活动:出示一根钉上铁定的木棍,先请学生代表“徒手拔钉”,学生拔不出来之后,教师出示“老虎钳”(钢丝钳)再来拔钉。

学生拔钉,由此引入课题。

二、新课推进:活动探究1:认识杠杆1、投影生活中的杠杆图片;2、引导学生列举自己知道的杠杆的实例。

(指甲剪、钳子、扁担、压水机手柄、自行车手闸......)3、讨论:这些工具在使用时有哪些共同特征?引导学生讨论后得出:它们都是能绕着某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由此引出杠杆的定义: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做杠杆。

4、介绍杠杆的五要素:(对照图例讲解、介绍)支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

《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

《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

第一节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掌门1对1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杠杆;理解支点、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知道杠杆平衡的条件;能根据实际需要正确选择和使用杠杆。

2. 方法与过程: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能根据自己制定的分类原则给杠杆分类;学会杠杆分类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了解杠杆在我国古代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2、难点:设计探究杠杆平衡的方案。

三、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四、教具: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的配套器材、剪刀、钳子、指甲刀、瓶盖起子、镊子、钉有钉子的木板、多媒体课件或录像。

五、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展示各种工具:剪刀、钳子、指甲刀、瓶盖起子、食品夹等指出这些简单的工具都称为简单机械.投影或录像:机床、缝纫机、起重机等.指出这些也是机械,不过比较复杂,称为复杂机械(或机器).但无论多复杂机械都是由简单机械组合而成的.学习简单机械的知识是理解复杂机械的基础.本节课研究最简单的机械——杠杆.(二)、新课教学一、杠杆的概念投影:汲水的桔槔、埃及人建金字塔的图片.引导提出问题:人类很早就使用杠杆了,在三千多年前,古人用来在井上汲水的桔槔,它就是一个杠杆.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时就是靠杠杆这种简单机械搬动巨大石块,从而创造了世界奇迹.什么是杠杆呢?它在使用中有什么特点呢?学生探究活动:认识杠杆.请同学们观察(动画或录像):用撬棒撬石头的两种方式、小孩在玩跷跷板、压活塞式抽水机的手柄取水.思考问题:撬棒、跷跷板、手柄都是杠杆,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学生分组探究讨论.(提供器材:镊子、钉有钉子的木板、铅笔模拟撬棒)尽可能由学生总结结论.若得不出结论可提示:(1)每种工具的工作任务是什么?(确定阻力)(2)人们是怎样利用这种工具完成任务的?(是否有转动的现象?是否都有绕着固定点转动?是否给杠杆施加力了?)(确定支点、动力)(3)这些工具的共同点有哪些?①都是硬棒.(软的不行,直的弯的都可以)②工作过程中都在转动,转动过程中有一点是不动的.③除固定不动的点外,还要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一个能使它转动,另一个阻碍它转动.请总结出: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得出:支点、动力、阻力的概念(板书出具体内容).图1练习:观察图1,思考下列工具在工作过程中,是否是杠杆?若为杠杆,确定支点的位置、动力、阻力作用点和方向.二、影响杠杆转动的因素提出问题:杠杆能在力的作用下转动,哪些因素影响杠杆的转动呢? 学生探究活动:探究影响杠杆转动的因素有力和力臂. 简介实验装置,由学生判定此装置是否可看为杠杆?若为杠杆,确定支点,动力、阻力(任意设定哪个力是动力,哪个力是阻力,本案例设左边为阻力).实验1:(使用前调节平衡)钩码挂在如图2位置平衡.实验2:左边钩码不变,右边加一个或减少一个钩码,杠杆是否仍平衡?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实验3: 换上另一个弯曲杠杆(如图3),保持左右两边动力、阻力不变,杠杆是否仍平衡?实验4:保持左边阻力不变,仍用刚才的钩码,要保持杠杆左侧水平,右侧的钩码应该放在哪呢?仔细观察,平衡时如图4所示,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与实验1情况相同.改变阻力大小重复上述4个实验.分析得出结论:力的大小、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大小影响杠杆的转动.给出力臂的概念: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称为力臂. 结合图例,讲解杠杆的相关概念:一“点”——支点O ,(一定在杠杆上)动力F 1五 二“力”—— 相对的 要 阻力F 2 素 动力臂L 1 二“臂”——阻力臂L 2(1)力臂一定与力的作用线垂直。

小学科学公开课《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

小学科学公开课《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

小学科学公开课《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杠杆的基本概念,知道杠杆是由支点、动力和阻力构成的。

2.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杠杆的平衡条件,理解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原理。

3. 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4. 教育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杠杆的定义及构成2. 杠杆的平衡条件3. 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4.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原理5. 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原理。

2. 教学难点:理解并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问答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者,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杠杆实验,引发学生对杠杆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杠杆的基本概念,介绍支点、动力和阻力的概念。

3.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杠杆的平衡条件,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讨论得出结论。

4. 讲解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原理,让学生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5. 布置实践任务:让学生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一个平衡的杠杆装置。

6.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杠杆的平衡条件和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原理。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观察和分析周围的杠杆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对杠杆的基本概念、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分析、总结能力,以及对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以及对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和运用。

小学科学公开课《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

小学科学公开课《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

小学科学公开课《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杠杆的定义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引导学生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够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杠杆平衡条件的推导和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具:杠杆模型、钩码、剪刀、胶带等。

2. 学具:每位学生准备一个杠杆模型、钩码、剪刀、胶带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杠杆的定义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发学生对杠杆的兴趣。

2.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a. 让学生尝试用钩码悬挂在杠杆的两端,观察杠杆的平衡状态。

b. 引导学生发现,当钩码的悬挂位置变化时,杠杆的平衡状态也会发生变化。

3. 验证杠杆平衡条件:a. 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工具,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杠杆平衡条件。

b.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帮助学生完成实验。

4. 应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a. 让学生举例说明杠杆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b.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杠杆原理发明创造,提高生活便利性。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延伸:1. 让学生进一步探究杠杆的种类,如一阶杠杆、二阶杠杆和三阶杠杆,并了解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引导学生思考杠杆的平衡条件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如机械原理、建筑结构等。

七、作业布置:1. 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个简单的杠杆装置,并描述其工作原理。

2. 调查生活中常见的杠杆现象,拍照或绘图,下节课分享给同学。

八、课程评价:1. 学生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九、教学改进:1.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内容,使之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一节杠杆的平衡条件(1)教案

一节杠杆的平衡条件(1)教案

阻力动力臂阻力F 动力F 1 支点一节杠杆的平衡条件(1)教学目标1、观察生活、生产中的一些常用的杠杆,能从中提取出共同的特征,并能在杠杆上确认动力、阻力、支点、动力臂和阻力臂。

2、能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杠杆的使用特点以及作用效果等进行分类。

3、通过参与探究活动,能对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4、理解杠杆平衡条件,尝试用杠杆的有关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探索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兴趣。

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重点:1、杠杆及杠杆的五要素;2、杠杆的平衡条件;3、杠杆的分类。

难点: 1、正确画出力臂和利用杠杆条件解决简单问题;2、正确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简单计算。

教具:开瓶器,扳手,剪刀,天平,镊子,起钉锤等 杠杆,铁架台,钩码(一盒)教学方法:提前预习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实验探究法,举例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教师展示瓶起子、剪刀等一些实物,然后请同学们观察教材图9-1中所示的各种工具,通过讨论说出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二、投放学案、引导自学学案见新知探究部分。

让学生自己根据学案自己阅读课本内容并将相关空白填充,遇有不知道的可以讨论交流。

然后讨论完成学案中合作探究内容。

此部分根据情况可在教师指导下完成。

三、合作共建、经历过程1.认识杠杆。

2.认识杠杆的几个概念:(1)支点:杠杆转动时所绕的点(轴)。

(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

(3)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4)动力臂: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5)阻力臂: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3、杠杆的分类【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阅读课本中的相关部分进行自主学习。

【学生活动1】自主学习,认识三种杠杆的有关问题。

【教师活动2】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对三种杠杆的认识。

【学生活动2】进行交流、举例说明三种杠杆。

四、知能应用,总结规律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进行习题训练(学案中的知能应用),巩固提高。

师巡视批阅,及时发现问题。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设计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设计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2)会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1)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2)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2)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2、教学难点(1)对力臂概念的理解。

(2)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四、教学准备杠杆、钩码、铁架台、弹簧测力计、多媒体课件等。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杠杆工具,如撬棍、天平、剪刀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工具的共同特点,从而引出杠杆的概念。

2、认识杠杆(1)结合图片和实物,讲解杠杆的定义: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2)介绍杠杆的五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通过实例,让学生明确各要素的含义,并学会画出杠杆的力臂。

3、提出问题展示一个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实验装置,提出问题:杠杆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平衡?4、猜想与假设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对杠杆的平衡条件提出猜想。

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猜想:猜想一: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猜想二:动力 ×动力臂=阻力 ×阻力臂猜想三:动力/阻力=阻力臂/动力臂5、设计实验(1)介绍实验器材:杠杆、钩码、铁架台、弹簧测力计等。

(2)制定实验方案: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目的是便于测量力臂。

在杠杆的两侧分别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改变钩码的位置,使杠杆再次在水平位置平衡。

记录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数据。

改变动力和阻力的大小及力臂的长度,多次实验,获取多组数据。

小学科学公开课《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

小学科学公开课《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

小学科学公开课《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杠杆的概念,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杠杆的概念:杠杆是一种硬棒,能在力的作用下绕固定点转动。

2. 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3. 杠杆的分类:一类杠杆、二类杠杆、三类杠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的分类。

2. 教学难点: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具:杠杆模型、杠杆架、钩码、测力计。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记录表格。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杠杆实验,引发学生对杠杆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探究:引导学生观察杠杆的构造,让学生自己尝试找出杠杆的平衡点,并记录下来。

3. 讲解:讲解杠杆的平衡条件,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原理。

4.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利用测力计、钩码等器材,验证杠杆的平衡条件。

5. 总结:通过实验结果,总结杠杆的平衡条件,并介绍杠杆的分类。

6.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7. 作业:布置一道有关杠杆平衡条件的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反馈:课后收集学生的作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杠杆概念和平衡条件的理解。

2. 实验操作: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对平衡条件的应用。

3.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后习题的完成质量,检验学习效果。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确认学生是否掌握了杠杆的基本概念和平衡条件。

2. 反思教学方法:考虑学生的参与度和实验操作的有效性,调整教学策略。

3. 反思教学效果:根据学生的反馈和作业情况,评估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八年级物理下册《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下册《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教学设计
4.合作交流,共同提高。
-设想: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杠杆平衡条件的相关问题。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倾听、尊重、沟通的能力,提高课堂氛围。
5.知识巩固,拓展应用。
-设想:通过课堂练习、课后作业等形式,巩固学生对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设置富有挑战性的拓展任务,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1.学生在力学方面的知识储备。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力的作用、力的合成等基本概念,但对于力臂、力矩等概念可能还不够熟悉。教师应在此基础上进行针对性教学,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
2.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八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逐渐增强,但仍然需要具体形象的支撑。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形象直观,通过实物演示、实验操作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杠杆平衡条件的概念。
五、作业布置
1.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以下作业:
-完成课本第十五章第三节后的习题1、2、3,巩固杠杆平衡条件的计算和应用。
-设计一个简单的杠杆机械装置,如剪刀、撬棒等,并分析其平衡条件。要求用图示和文字说明,明确展示装置的结构、作用力和力臂。
-收集生活中的杠杆实例,观察并分析它们是如何利用杠杆平衡条件工作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交流,分享观察成果。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提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3.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巩固知识点,扫清学习障碍。
4.教师强调杠杆平衡条件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
5.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年级物理下册《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并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能够准确地描述其概念和原理。

6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第一课时)教案.docx

6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第一课时)教案.docx

《6.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第一•课时)》教案主备人:吴培昇审核人:周峰复备人:曾们元教学「I标:1•知道什么是杠杆、知道有关杠杆的一些名词术语,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力臂。

2.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用于解决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力臂的止确确定、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难点:理解力臂的概念。

会画杠杆的力臂。

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方法:分析、讨论、归纳法教学用具:杠杆和支架、、锻子、钳子、筷子、钩码、尺、线、弹簧测力计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人动物的区别在于人会利用、制造工具。

牛活中人们使用各种各样的工具來帮助人们完成工作。

机械育复杂的,也有简单的。

简单的机械是组成复杂机械的基础。

我们今天研究其屮的一种简单机械一一杠杆。

常用的简单机械有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

阿基米徳说过: “给我一个支点和足够长的硬棒,我就能撬动地球。

”为什么他可以产生这么人的力呢?原来他使川了杠杆。

古代的埃及人在修建金字塔时也使川了杠杆来搬动巨人的石块。

二、新课教学什么是杠杆?一、初步认识杠杆1.提出问题:⑴展示木板上的图钉,想出办法怎样可以将其把出来?⑵在这些方法中,哪-•种方法最省力?⑶观察开瓶扳手、衣服夹子使用时的特点。

⑷指出用上述方法时,有什么共同之处?2•学牛讨论,教师总结并结合课本图叩讲解。

给出杠杆的定义。

3•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这是杠杆的特点。

杠杆有直的也有弯的。

4•得出杠杆的定义:一根在力的作用下可绕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称做杠杆。

5、观察和演示:抽水机的手柄、切纸的钏刀、剪刀都是杠杆。

观察装置中哪个硬棒在力的作川下绕哪个固定点转动。

二、描述杠杆的几个有关名词术语1•教师以讲什么是杠杆时所画的撬杠撬石头的板图为基础,边讲下列名词边在图中规范标画出三点、两力、两僭。

并板书写出各名词及其定义。

①支点:杠杆(撬杠)绕着转动的点,用字母0标出。

②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画出力的示意图,用字母比或F动标出。

③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画出力的示意图,用字母F2或用F阻标出。

小学科学公开课《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

小学科学公开课《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

小学科学公开课《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杠杆的基本概念,知道杠杆是由支点、动力和阻力构成的。

2.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即动力乘以动力臂等于阻力乘以阻力臂。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杠杆的平衡条件。

2. 教学难点:理解并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具:杠杆模型、钩码、测力计、直尺。

2. 学具:每个学生一组杠杆模型、钩码、测力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杠杆实验,让学生观察到杠杆的平衡现象,引发学生对杠杆的好奇心。

2. 新课导入:介绍杠杆的基本概念,讲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3. 实验探究: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关系。

4. 数据分析: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5. 应用拓展:让学生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钩码的重量。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杠杆的平衡条件。

五、课后作业1. 完成实验报告:记录实验过程、实验数据和结论。

2. 思考题: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六、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2. 运用实验法,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现象,总结规律。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4. 运用讲解法,清晰地阐述杠杆的平衡条件。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翘翘板,引发学生对杠杆平衡的好奇心。

2. 讲解杠杆的基本概念,介绍支点、动力、阻力等概念。

3. 分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杠杆的平衡条件。

4. 数据分析: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杠杆平衡的条件。

5. 练习应用:学生运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unknown 物体的重量。

6. 总结提升:强调杠杆平衡条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八、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考察学生的动手操作和数据记录能力。

杠杆的平衡教案

杠杆的平衡教案

第一节杠杆(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杠杆。

(2)了解杠杆的平衡,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

2、过程和方法(1)通过观察了解杠杆的结构;(2)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杠杆的平衡,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杠杆,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来自于生活的,认识到物理是有用的,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难点: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杠杆,理解力臂的概念。

三、教学准备杠杆支架、钩码、刻度尺、线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阿基米德说:只要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起地球。

提出问题:阿基米德真的能撬起地球吗?地球的质量大约是6×1024kg。

请学生阅读教材引言部分,使学生了解简单机械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认识到学好这部分知识具有实际的意义,自然引入杠杆一节的学习内容。

(二)什么是杠杆?图片展示:撬棒、跷跷板、踏板.请学生归纳其相同点。

定义: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请学生介绍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可以看作杠杆?要点:(1)硬棒(2)绕着固定点转动(三)几个名词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 1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 2支点:绕着转动的那个点O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l 1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 2注意:1、力的作用线指的是经过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所在的直线。

2、力臂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学生练习:(展示图片)在土中作出动力臂和阻力臂。

思考讨论:1、力臂一定在杠杆上吗?答案:不一定。

2、若一力作用在杠杆上,作用点不变,但作用方向改变,力臂是否改变?答案:跟着改变。

(五)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1什么叫杠杆的平衡杠杆静止或匀速转动状态称为杠杆的平衡。

2通过亲自动手,感受平衡时应与力的大小和作用点等因素有关。

为下面探究中的猜想做铺垫。

3探究过程(1)提出问题: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2)猜想与假设:从刚才的实验出发,引导学生猜想。

八年级《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教学设计
接着,我会展示一些图片和视频,如天平、剪刀、钳子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工具如何运用杠杆原理。然后,我会引导学生总结杠杆的特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概念准备。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讲解:
1.杠杆的定义:介绍杠杆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杠杆是由支点、力、力臂等要素组成的。
2.杠杆的分类:根据力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支点的位置关系,将杠杆分为三类,并举例说明。
教学设计:
1.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杠杆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并思考杠杆的平衡问题。
2.新课导入:讲解杠杆的定义、类型及杠杆的平衡条件。
3.探究活动:分组讨论,让学生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4.实践操作: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验证杠杆的平衡条件。
5.知识巩固:通过课后作业、课堂练习等方式,巩固所学知识。
3.请学生尝试制作一个简单的杠杆装置,如杠杆秤等,并记录制作过程、所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4.针对本节课所学的杠杆知识,撰写一篇短文,谈谈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不少于300字。
5.结合教材和课堂笔记,整理《杠杆的平衡条件》这一章节的知识点,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展示。要求结构清晰,重点突出。
6.反思总结,促进内化:在教学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反思总结,让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加深对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
7.教学重难点的具体设想:
(1)针对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与运用,设计以下教学活动:
a.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杠杆平衡时的力与力臂关系。
b.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杠杆平衡条件。
c.学生运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进行指导与反馈。

八年级物理《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杠杆的五个要素和杠杆平衡条件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力臂的理解,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杠杆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使用撬棍更省力。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如使用天平和不同重量的物体来演示杠杆平衡条件。
b.力与力臂的乘积:设计实验或动画,展示当力的大小和方向变化时,如何计算力臂并保持杠杆平衡。
c.实际应用:分析生活中杠杆平衡的实例,如梯子靠墙、撬棍起瓶盖等,指导学生如何在实际问题中找到力臂和力的关系,解决平衡问题。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杠杆的平衡条件》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使用撬棍或天平的情况?”(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杠杆平衡的奥秘。
-力与力臂的乘积:在具体问题中,学生可能难以正确确定力的方向和力臂的长度,从而无法正确应用平衡条件。
-实际问题的应用:将杠杆平衡条件应用于复杂的生活实例中,如不同形状和重心的负载,以及力的作用点的变化。
举例:
a.力臂的识别:通过图示和实际操作,说明力臂是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垂直距离,而非杠杆的整个长度。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杠杆的基本概念、五个要素和平衡条件。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杠杆平衡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杠杆的平衡条件》第一课时学案
课题名称
杠杆的平衡条件(第1课时)
共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杠杆的概念。

能在杠杆上确认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
阻力臂。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掌握力臂的画法,培养学生观察和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探索杠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兴趣。

教材分析
本节是五、六两章力学知识的延续,也是学习滑轮、滑轮组及功等知识的基础,是力学的重点内容。

日常生活中的杠杆现象学生都非常熟悉,因此,教材并没有详细分析杠杆的基本概念,而是将重点放在后面的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上。

所以,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应当从生活入手,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

并对力臂的画法加以训练,为后面内容的学习做好铺垫。

学生分析
学生对杠杆的认识是感性的,但这些认识可能肤浅、片面,甚至错误。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们积极地去观察、讨论、猜想、探究,从中归纳出杠杆的特征。

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变化。

教师以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学生主动观察、归纳,阐述自己的结论,做学习的主人。

教学重点
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资源应用策略
杠杆的概念及五要素
引导学生归纳
利用投影讲解、演示
利用投影仪展示
教学难点
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资源应用策略
力臂概念的理解和画法
举例、演示、练习
利用投影辅助
《杠杆的平衡条件(第1课时)》教学设计教学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资源
使用方式方法
新课导入
由阿基米德的名言引入课题。

活动:
捏粉笔头比赛
一、认识杠杆
归纳共同特征给杠杆下定义
检验学生对杠杆概念的理解情况
议一议
(寻找生活中常见到的杠杆)
二、认识杠杆的五要素
三、力臂的画法
举例
巩固练习
思考讨论:
作业布置
教师讲述并发问
(阿基米德的名言的依据是什么?能够实现吗?
今天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学习新的知识: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师说明规则并组织学生比赛
(通过比赛让我们知道了想镊子这类工具的好处。

像镊子这样为我们提供方便的工具成为机械,今天我们从最简单的机械之一杠杆说起。


观察投影,找出共同特征
请学生归纳总结
请学生根据特征给杠杆下定义
让学生思考:如何帮助类人猿解决问题。

对学生的回答做总结及评价。

教师组织学生回答
(通过举例可看出杠杆与人的关系非常密切,所以将进一步了解杠杆)
根据投影的图片及动画讲解
讲述画力臂的步骤
配合ppt讲解画力臂的步骤及注意事项
教师布置任务并巡视辅导学生作图
1、力臂一定在杠杆上?
2、杠杆一定是直的吗?
3、当力的作用线过支点,力臂等于多少?
请学生小结
播放《跷跷板》动画,根据动画提出问题,为下节课铺垫。

学生思考
学生观看图片并思考
学生参与归纳
学生思考并回答
学生思考并回答(像古人用木棒和小石块组合,撬动石块)
学生思考并回答
学生听并记录
听并记录
学生听并记录
动手作图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学生思考并小结
看动画并思考问题
投影图片
投影本节课课题
投影比赛规则及相关问题
投影三幅动画
投影杠杆的特征及定义
展示图片
投影生活中的杠杆图片,展示古代杠杆的应用
投影杠杆五要素相关图片及动画
投影画力臂的步骤
投影例题及作图过程
投影练习题
投影问题
播放动画
板书设计
0.1杠杆平衡条件(课时1)
一、认识杠杆
定义:在力的作用下,绕某个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二、杠杆五要素
支点(o)、动力(F1)、阻力、动力臂、阻力臂(L2)力臂: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三、力臂的画法
1、找点:找支点
2、画线:确定动力作用线和阻力作用线
3、做垂线段:从支点向力的作用线引垂线
4、标力臂:标垂足、标大括号和对应字母课





待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