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势能教学设计方案比赛一等奖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重力势能【区一等奖】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重力势能【区一等奖】
物体由A运动到B,重力做功mgh
综合以上三种情况,可以得到结论:物体运动时,重力对它做的功只跟它的起点和终点的位置有关,而跟物体运动的路径无关。
即WG=mgh1- mgh2
二、重力势能:
结合功和能的关系,我们可以分析得到重力所做的功等于物体重力势能的变化,并且经过推导又得到重力所做的功等于mgh这个量的变化,所以在物理学中就用mgh这个式子来表示物体的重力势能。
教学重点
重力势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物体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
教学难点
重力势能的系统性和相对性
课程类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法、分析归纳法、讲练法
教学用具
的铁质流星撞击地面,它的爆炸力超过美国轰炸日本广岛那颗原子弹的一千倍。爆炸在地面上产生了一个大坑,据说,坑中可以安放下20个足球场,四周的看台则能容纳200多万观众。(附图片)
§重力势能
一、重力做功
WG=mgh1- mgh2
二、重力势能Egh
1、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
2、重力势能大小的确定
3、重力势能的系统性
实验一:质量一定时,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
实验二:高度一定时,质量越大,重力势能越大。
要研究重力势能,就不能脱离对重力做功的研究
新课教学
一、重力做功
1、讨论小球竖直下落,重力所做的功
物体由A运动到B,重力做功mgh
2、讨论小球沿斜线下落,重力所做的功
物体由A运动到B,重力做功mgh
3、讨论小球沿曲线下落,重力所做的功
二、重力势能Egh
1、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
2、重力势能大小的确定
3、重力势能的系统性
巩固练习
1、关于重力做功和物体的重力势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

《重力势能》教学设计一等奖

《重力势能》教学设计一等奖

《重力势能》教学设计一等奖《《重力势能》教学设计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重力势能》教学设计一等奖【设计思想】1.使学生对重力势能概念的建立和理解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定性到定量的过程,在多媒体、实验、板书的运用上,相互补充,克服了单一媒体运用的呆板的课堂教学形式,幻灯片所展示的各种生动、活泼、有趣的图片,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和积极性。

2.教学方法上看:运用“实验(举例)——理论探究归纳——实例研究”教学方法。

贴近生活的实例、小实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

【教材分析】“势能的改变”是下节“能量守恒定律”的知识基础,是本章的一个重要知识点。

本节进述重力势能及其相对性,重力势能的变化以及与重力做功的关系。

由于与动能定理的表述不一致,学生往往不易理解,教学时最好能结合一些实例,从功能关系、能量转化的角度分析,解开学生的困惑,为下节讲机械能守恒定律及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做好准备。

【学生分析】1.高一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是:开始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思维还常常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仍需具体形象的图片、视频画面来支持。

2.学生在初中时已接触过重力势能的概念,在高中阶段要定量的学习重力势能及体验建立过程。

3.学生已学习了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通过重力做功的计算来判断重力势能的变化,通过弹性力做功来判断弹性势能的变化。

【教学目标】㈠。

知识与技能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能用重力势能的表达式计算重力势能,知道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重力势能的变化具有绝对性。

2.理解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并能用这一结论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知道重力做功与运动路径无关。

3.理解重力功是物体重力势能变化的量度。

4.知道弹性势能的初步概念。

㈡。

过程与方法1.经历“以理思物”的发散思维和“见物思理”理论探究归纳能力2.体会用“实验法”和“理论推导”相互验证研究问题的方法㈢。

重力势能高一物理优秀教案

重力势能高一物理优秀教案

重力势能高一物理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及其表达式。

2.掌握重力势能的计算方法。

3.了解重力势能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重力势能的概念、表达式及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重力势能的计算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初中阶段学习的动能概念。

2.提问:动能与哪些因素有关?3.引导学生思考:物体在重力作用下,位置的改变是否也会影响其能量?二、新课内容1.讲解重力势能的概念(1)定义: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由于其位置的改变而具有的能量。

(2)单位:焦耳(J)2.讲解重力势能的表达式(1)表达式:E_p=mgh(2)解释:E_p为重力势能,m为物体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h 为物体相对于参考点的高度。

3.讲解重力势能的计算方法(1)直接计算:根据公式E_p=mgh,直接计算物体在重力作用下具有的重力势能。

(2)能量守恒法:利用能量守恒定律,将物体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动能。

4.举例说明重力势能的应用(1)水力发电:利用水的重力势能转化为电能。

(2)钟表发条:利用发条的弹性势能转化为重力势能,推动齿轮转动。

三、案例分析1.分析物体从高处落下的过程,引导学生运用重力势能的计算方法求解物体落地时的速度。

2.分析物体在斜面上滑动的过程,引导学生运用重力势能与动能的转化关系求解物体滑行距离。

四、课堂小结2.强调重力势能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请同学们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计算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在10m高度处的重力势能。

2.举例说明重力势能在生活中的应用,并简要解释其原理。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讲解重力势能的概念、表达式及计算方法,使学生对重力势能有了一定的认识。

2.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3.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4.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提高课堂互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物理。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重力势能-“十市联赛”一等奖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重力势能-“十市联赛”一等奖

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4重力势能学习目标1认识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2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会用重力势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3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4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和系统性自主探究1重力的功:重力的功与路径,只与它的有关,即:W G=2重力势能:物体受到的的乘积,即:E的物体,从高度是h1的位置,通过下列三种例子来探究一下思考:你认为这三种情况下如何求重力的功图甲:重力做功图乙:重力做功图丙:重力做功结论:表达式:二、重力势能1重力势能的定义2重力势能是3重力势能的单位:,符号是4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之间的关系【思考与讨论】阅读教材说一说,如果重力做功与运动路径有关,能量变化能否表示重力做的功三、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和系统性1相对性:重力势能总是相对选定的而言,在上方,重力势能为在下方,重力势能为注意:有实际意义的是重力势能的,这个并不因选择不同的参考平面而有所2系统性:重力势能是与组成的系统共有的【巩固训练】练习1如图表示一个斜抛物体的运动,当物体由抛出位置1运动到最高位置2时,重力做功是多少由位置2运动到跟位置1在同一水平面上的位置3时,重力做功是多少由位置1运动到位置3呢练习2关于重力势能,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某个物体处于某个位置,重力势能的大小是唯一确定的B重力势能为0的物体,不可能对别的物体做功C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重力势能一定不变D只要重力做功,重力势能一定变化练习3将重为50N的物体沿着竖直方向向上匀速吊起10m高,此过程中物体的重力势能变化了J,拉力对物体做功高,此过程中物体的重力势能变化了J,拉力对物体做了J的功g取10m/s2练习4质量为3g的物体放在高4m的平台上,取平台为零势能面,求:1物体相对于平台表面的重力势能是多少2物体相对于地面的重力势能是多少3物体从平台落到地面上,重力势能变化了多少重力做的功是多少4若取地面为零势能面,物体从平台落到地面上,重力势能变化了多少重力做的功是多少g取10m/s2课堂检测1下列关于重力势能的说法正确的是A重力势能是地球和物体共同具有的,而不是物体单独具有的B重力势能的大小是相对的C重力势能等于零的物体,不可能对别的物体做功D在地面上的物体具有的重力势能一定等于零2沿着高度相同,坡度不同,粗糙程度也不同的斜面将同一物体分别从底端拉到顶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沿坡度小的斜面运动时物体克服重力做功多B沿坡度大、粗糙程度大的斜面运动时物体克服重力做功多C沿坡度小、粗糙程度大的斜面运动时物体克服重力做功多D不管沿怎样的斜面运动,物体克服重力做功相同,物体增加的重力势能也相同3关于重力势能,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重力对物体做功越多,物体的重力势能减少越多B物体克服重力做功越多,物体的重力势能减少越多C重力对物体不做功,物体的重力势能一定为零D物体克服重力做的功等于重力势能的增加量、高为的跳高运动员,背越式跳过2m高的横竿而平落在高50cm的垫子上,整个过程中重力对人做的功大约为5运动员跳伞将经历加速下降和减速下降两个过程将人和伞看成一个系统,在这两个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阻力对系统始终做负功B 系统受到的合力始终向下C 重力做功使系统的重力势能增加D 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重力做的功相等,原长为L 0的轻弹簧,在其正上方有一质量为m 的小球从h 高处自由落到轻弹簧上,弹簧被压缩,则小球速度最大时重力势能为以地面为参考平面L 0-mg k B m 2g 2k hL 07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如图所示为其相对于地面的重力势能与下落速度的关系图象,其中正确的是,平放在水平地面上现将一端从地面抬高,而另一端仍在地面上,则C 铁棒的重力势能增加量为0D 铁棒重力势能增加多少与参考平面选取有关,所以无法确定9如图所示,某物块分别沿三条不同的轨道由离地面高h 的A 点滑到同一水平面上,轨道1、2是光滑的,轨道3是粗糙的,则A 沿轨道1滑下重力做的功多B 沿轨道2滑下重力做的功多C 沿轨道3滑下重力做的功多D 沿三条轨道滑下重力做的功一样多的物体,沿倾角为α的光滑斜面由静止下滑,当下滑t s 时重力势能减少量为12α 1212α ,开始放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时,有14的长度悬在桌边缘,如图所示,松手后,链条滑离桌面,问:从开始到链条刚好滑离桌面过程中重力势能变化了多少12起重机以g 4的加速度,将质量为m 的物体匀减速地沿竖直方向提升h 高度,则起重机钢索的拉力对物体做的功为多少物体克服重力做功为多少物体的重力势能变化了多少空气阻力不计处无初速释放一小球,小球质量为m=200g,不计空气阻力,g取10m/s2,取最高点所在水平面为零势能参考平面求:1在第2s末小球的重力势能;2在第3s内重力所做的功及重力势能的变化参考答案1无关高度差mgh=mgh1-mgh22重力与所处的高度mgh3零势能面正负零4改变了多少减少增加合作探究一、重力的功W G=mgh=mgh1-mgh2W G=mg cosθ·l=mgh=mgh1-mgh2W G=mgΔh1mgΔh2mgΔh3=mgh=mgh1-mgh2重力做功只跟它的起点与终点的位置有关,而与运动路径无关W G=mgh1-mgh2二、重力势能1物体的重力势能等于它所受的重力与所处的高度的乘积2标量3焦耳J=Egh叫做重力势能如果重力做功与路径有关,那么与重力做功相关的能量也就与路径有关,就不能把mgh叫做重力势能正如摩擦力做功与路径有关,对于摩擦力就不能引入相应的“摩擦力势能”三、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和系统性1参考平面正负差值差值不同2物体地球【巩固训练】由2至3重力做功mgh由1至3重力做功为零2答案:D3答案:5005005005504解析:102120J3减小了120J120J4减小了120J120J课堂检测11解析:设桌面为参考平面,开始时重力势能E 14g×L 8=-mgL 32末态时重力势能Eg×L 2=-mgL 2 故重力势能变化ΔE 1532gL答案:减小1532mgL12答案: -mgh 增加了mgh13解析:1在第2s 末小球所处的高度为 h=-12gt 2=-12×10×22m =-20m重力势能为Egh=×10×-20J =-40J 2在第3s 末小球所处的高度为 h'=-12gt'2=-12×10×32m =-45m第3s 内重力做功为W G =mgh-h'=×10×-2045J =50J W G >0,所以小球的重力势能减少,且减少了50J 答案:1-40J 250J 减少了50J。

《重力势能》教案

《重力势能》教案

《重力势能》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重力势能的概念。

2. 让学生理解重力势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高度之间的关系。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重力势能的定义2. 重力势能的计算公式3. 重力势能与质量和高度的关系4. 重力势能的转化和守恒5. 重力势能在实际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重力势能的概念、计算公式、与质量和高度的关系。

2. 教学难点:重力势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重力势能的奥秘。

2. 利用实验和实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和应用。

3. 采用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重力势能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重力势能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重力势能的定义。

3. 介绍重力势能的计算公式,让学生掌握计算重力势能的方法。

4. 探讨重力势能与质量和高度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5. 讲解重力势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让学生了解重力势能在实际中的应用。

6. 布置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堂小结,总结重力势能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8.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题:通过课堂练习题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重力势能概念、计算公式和与质量和高度关系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评估学生对重力势能转化和守恒定律的理解。

3. 课后作业: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拓展程度。

七、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需要准备一些简单的实验器材,如小球、斜面、高度计等,用于展示和验证重力势能的变化。

2. 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和应用。

3. 参考资料:提供一些相关的参考资料,供学生自主学习和拓展知识。

重力势能-“衡水杯”一等奖

重力势能-“衡水杯”一等奖

重力势能【学习目标】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会用重力势能的定义进行计算;2.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3.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4.理解弹性势能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5.知道弹性势能具有相对性。

【学习重点】重力势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物体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

【学习难点】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重力势能的概念,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

【新知探究】一、自主学习1.物体运动时,重力对它做的功只跟它的和的位置有关,而跟物体运动的无关,重力功的公式为W G= 。

2.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叫做物体的重力势能,常用E P表示,表达式E P= ,是量。

3.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选择不同,物体的重力势能的数值是不同的,但重力势能的差值是。

4.重力做正功时,重力势能,克服重力做功时,重力势能,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是。

5.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和有关。

6.弹力做功与弹性势能变化的关系是。

二、合作学习【例题1】如图所示,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置于水平地面上,其上表面P竖直固定着一根轻弹簧,弹簧长为L劲度系数为k,现用手拉着上端的P点缓慢向上移动,直到物体离开地面一段距离L,在这一过程中,P点的位移(开始时弹簧处于原长)是H,这时物体重力势能增加量为多少【例题2】弹簧的弹力F=KX,试利用平均力推导出弹簧的弹簧势能的表达式E P=KL2/2(规定弹簧原长时的弹性势能为零)【例题3】在水平地面上放一竖直轻弹簧,弹簧上端与一个质量为的木块相连,若在木块上再作用一个竖直向下的力F,使木块缓慢向下移动,力F 做功,此时木块再次处于平衡状态,力F的大小为50N,如图所示,则F (1)在木块下降的过程中弹性势能的增加量(2)弹簧的劲度系数【学习小结】1.物体运动时,重力对它做的功只跟它的起点和终点的位置有关,而跟物体运动的路径无关。

W G =mgh1-mgh22.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W G=Ep1-Ep23.重力势能的正负在参考平面上方的物体,重力势能是正值;在参考平面下方的物体,重力势能是负值。

(完整版)重力势能教学设计比赛一等奖

(完整版)重力势能教学设计比赛一等奖

重力势能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教材首先提出重力势能的基本定义,指出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为重力势能,接着引出在物体被举高的过程中,伴随着重力做功,然后通过分析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的特点,推导得出重力势能的表达式。

最后教材又安排了重力势能的相对性以及重力势能是与地球系统共有的特点这部分知识,以便完善和加深学生对重力势能的理解。

新教材在知识安排上与老教材相比有很大不同。

老教材在给出“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这一结论后探究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关系,从而引出重力势能。

而新教材对这一思想的引入采用的是逐渐渗透的方式。

在对生活中生动实例的定性分析以后,引入重力做功,给出重力势能的表达形式,让学生在阶梯式的学习中自己寻找“功与能量”的关系。

提升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锻炼了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学生分析:(1)高一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还停留在具体的形象思维上,抽象的逻辑思维的建立还需要时间。

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借助图片视频等直观手段逐渐引入抽象的物理概念。

(2)重力势能是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过的,但当时只停留在定性的分析上。

新课应注意对知识从定性到定量的转化。

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目标(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会用重力势能的表达式计算。

(2)会推导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3)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2.技能目标(1)根据功能关系,推导出重力势能的表达式(2)学会从功能关系上解释和分析物理现象。

3.情感目标渗透从对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的解释,得到物理结论的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渗透社会公德教育,让学生认识到高空抛物的危害。

教学重点:重力势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物体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

教学难点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及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教具准备:Ppt课件,装沙的小桶,大小质量各异的3个小球教学过程设计。

完整版本重力势能教学设计课件课件比赛一等奖.doc

完整版本重力势能教学设计课件课件比赛一等奖.doc

重力势能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首先提出重力势能的基本定义,指出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为重力势能,接着引出在物体被举高的过程中,伴随着重力做功,然后通过分析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的特点,推导得出重力势能的表达式。

最后教材又安排了重力势能的相对性以及重力势能是与地球系统共有的特点这部分知识,以便完善和加深学生对重力势能的理解。

新教材在知识安排上与老教材相比有很大不同。

老教材在给出“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这一结论后探究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关系,从而引出重力势能。

而新教材对这一思想的引入采用的是逐渐渗透的方式。

在对生活中生动实例的定性分析以后,引入重力做功,给出重力势能的表达形式,让学生在阶梯式的学习中自己寻找“功与能量”的关系。

提升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锻炼了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学生分析:(1)高一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还停留在具体的形象思维上,抽象的逻辑思维的建立还需要时间。

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借助图片视频等直观手段逐渐引入抽象的物理概念。

(2)重力势能是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过的,但当时只停留在定性的分析上。

新课应注意对知识从定性到定量的转化。

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目标(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会用重力势能的表达式计算。

(2)会推导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3)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2.技能目标(1)根据功能关系,推导出重力势能的表达式(2)学会从功能关系上解释和分析物理现象。

3.情感目标渗透从对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的解释,得到物理结论的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渗透社会公德教育,让学生认识到高空抛物的危害。

教学重点:重力势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物体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

教学难点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及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教具准备:Ppt 课件,装沙的小桶,大小质量各异的 3 个小球教学过程设计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目骤的新情景引入:学生可能的让学生课(1)故事引入:在荒芜的海岛上,饥饿的小猴捡到了一个核答案:用石头从生活引桃,请同学们帮小猴想想,要怎样才能把核桃打开。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重力势能-“十校联赛”一等奖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重力势能-“十校联赛”一等奖

重力势能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教材首先提出重力势能的基本定义,指出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为重力势能,接着引出在物体被举高的过程中,伴随着重力做功,然后通过分析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的特点,推导得出重力势能的表达式。

最后教材又安排了重力势能的相对性以及重力势能是与地球系统共有的特点这部分知识,以便完善和加深学生对重力势能的理解。

新教材在知识安排上与老教材相比有很大不同。

老教材在给出“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这一结论后探究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关系,从而引出重力势能。

而新教材对这一思想的引入采用的是逐渐渗透的方式。

在对生活中生动实例的定性分析以后,引入重力做功,给出重力势能的表达形式,让学生在阶梯式的学习中自己寻找“功与能量”的关系。

提升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锻炼了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学生分析:(1)高一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还停留在具体的形象思维上,抽象的逻辑思维的建立还需要时间。

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借助图片视频等直观手段逐渐引入抽象的物理概念。

(2)重力势能是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过的,但当时只停留在定性的分析上。

新课应注意对知识从定性到定量的转化。

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目标(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会用重力势能的表达式计算。

(2)会推导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3)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2.技能目标(1)根据功能关系,推导出重力势能的表达式(2)学会从功能关系上解释和分析物理现象。

3.情感目标渗透从对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的解释,得到物理结论的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渗透社会公德教育,让学生认识到高空抛物的危害。

教学重点:重力势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物体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

教学难点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及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教学过程设计gh1—mgh2一.重力势能从上式大家可以看出,mgh这样一个物理量它即与重力mg有关,又与物体所处的位置h有关,并且mgh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大,随质量的增加而增大,符合我们对重力势能的猜测。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重力势能-全国优质课一等奖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重力势能-全国优质课一等奖

第四节重力势能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2.理解重力势能的意义及表达式,会用表达式进行计算。

3.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

4.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标矢性、系统性。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导学案,学生提前预习,掌握基础知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导者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视频、演示实验,渗透从对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的观察,得到物理结论的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奉献祖国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重力势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物体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

教学难点:重力势能的相对性、标矢性和系统性。

教学方法:实验观察法、分析归纳法、讲练法。

教学用具:质量相等的两个钢球和体积相同的一个塑料小球、沙盆、导学案、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①播放视屏:打桩机的重锤从高处落下,把水泥桩打进地里。

②学生演示实验:钢球从高处自由落下,在沙盆中砸出小坑。

总结:①重锤把水泥桩打进地里,说明重锤对水泥桩做了功。

据功和能的关系,既然重锤可以对水泥桩做功,表明重锤具有能。

实际上重锤在下落过程中把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再对水泥桩做功,把其打入地里。

②钢球被举高具有重力势能,在下落过程中转化为动能,再对细沙做功,砸出小坑。

提出问题:打桩、钢球下落实验说明了什么学生思考回答:打桩、钢球下落实验说明: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能量。

这种能量叫做重力势能。

(引出重力势能的概念。

)进一步提出问题:重力势能与那些因素有关呢观察实验:重力势能实验。

学生思考回答:重力势能的大小与物体的 质量 和 高度 有关。

那么,怎样定量分析重力势能与物体质量、高度的关系呢让我们带着问题来共同学习本节内容。

(二)新课教学1、重力的功:先让学生预习,完成导学案复习内容。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重力的功”部分。

一边阅读,一边完成导学案知识。

通过老师推导重力在这几种不同情况下做的功,得出以下结论:(完成导学案填空)(1)特点:物体运动时,重力对它做的功只跟它的起点和终点的位置有关,而跟物体运动的路径无关。

高中物理新版教案- 势能-优质课比赛一等奖

高中物理新版教案- 势能-优质课比赛一等奖

第四章第三节重力势能教学设计一、指导思想:(一)、《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的课堂教学建议:(1)基于物理核心素养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

要将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责任等核心素养落实于教学活动中。

(2)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中重视创设情境。

物理概念的建立、物理规律的探究都需要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进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具有关键作用。

(3)注重提升探究和交流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能在真实情境中提出科学问题,形成猜测和假设,利用科学方法获取和处理信息,形成结论;能对探究的方法和结果进行交流、评估、反思。

(二)、依据《朝阳区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14-2018)》,借助信息化设施和信息化资源,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入结合,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良好习惯,形成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二、教材分析:“重力势能”是机械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被安排在教科版必修2第四章第三节。

在本章第一节学生已经知道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本节通过重力做功特点的分析,定量描述重力势能,再通过实例分析重力势能的相对性、重力势能的变化以及与重力做功的关系等。

由于本节是第一个具体的功能关系,学生往往不易理解,教学时最好能结合一些实例,从功能关系、能量转化的角度分析,解开学生的困惑,为后面学习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及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做好准备。

因此,本节内容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一)高一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还停留在具体的形象思维上,抽象的逻辑思维的建立还需要时间。

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借助图片视频等直观手段逐渐引入抽象的物理概念。

(二)重力势能是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过的,但当时只停留在定性的分析上。

新课应注意对知识从定性到定量的转化。

(三)学生已在本单元学习了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知道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能用重力势能的表达式计算重力势能。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重力势能-“江南联赛”一等奖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重力势能-“江南联赛”一等奖

第七章第四节重力势能教学设计设计者:洛南中学张养民一、设计思想:“功”教学之后,学生第一次涉及到能量,并从量的角度研究能量的具体表达形式。

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能量概念的重要性会被学生逐步认识到。

就内容的呈现方式来看:从生活中的事例出发,形成具体的表达形式是这一节课的核心,本节课有探究课的特点,采取师生互动、引导、启发的教学方式。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知道在国际单位中,势能的单位是焦耳(J),势能是标量,并会用重力势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

②、理解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并能够应用表达式进行计算,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③、知道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计算重力势能需选择参考面。

④、知道重力势能是物体和地球系统所共有。

2、过程与方法:根据功和能的关系,推到出重力势能的表达式,进一步渗透科学探究的几个要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从生活现象中探究物理规律的方法,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发现的品质。

三、教学重点:1、重力势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

2、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及负功的意义。

四、教学难点:理解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及重力势能改变的系统性五、教学资源:物理教材、实验器材(两个小球),gh=mgh1-mgh2glcosθ =mgh=mgh1-mgh2gΔh1 mgΔh2 mgΔh3…=mgΔh1Δh2Δh3…=mgh=mgh1-mgh2一、1、物体运动时,重力对它做的功只跟它的起点和终点的位置有关,而跟物体的运动路径无关。

只要重力做正功,物体的重力势能就减少;只要(物体在两个位置的重力势能的变化)是与参考平面的选择无关的。

(提问:与什么有关)例题、如图,质量m = 的小球,从桌面上方高h1 = 的A 点下落到地面上的B 点,桌面离地面的高度h2 = .请按要求填写下表.g=10m/s²分析过程见gh 对表达式进行分析,得出重力势能是地球和物体所共有的。

教育科学出版社高中物理必修 势能(全国一等奖)

教育科学出版社高中物理必修  势能(全国一等奖)

《重力势能》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地位与作用:功和能这一章节是在牛顿定律的基础上的提高和升华,是与牛顿定律不同的物理观点,更为抽象,却也是联系各种物理想象的更为本质的思想,是高中物理的重要章节。

重力势能这节是下面机械能守恒的知识基础,是本章的重要一个重要知识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力势能的相对性、重力势能变化的绝对性、重力势能变化与重力做功的关系二、核心素养目标目标: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能用重力势能的表达式计算重力势能,知道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重力势能的变化具有绝对性。

理解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并能用这一结论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通过课堂小组合作、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自豪感、荣誉感,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1、高一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是:开始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思维还常常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仍需具体形象的来支持。

2、学生在初中时学生已接触过重力势能的概念,在高中阶段要定量的解决重力势能。

3学生已学习了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通过重力做功的计算来判断重力势能的变化。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的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讲授法、合作探究等。

让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实验,同学之间相互讨论,来学习体验应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的方法。

根据相关多媒体资源,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

五、教学过程[新课引入]呈现高空抛物图标,询问学生对此是否认识;提出问题:生活中为什么会有这个图标的存在呢高空抛物具有怎样的危害呈现“一个鸡蛋的威力”报告,小小的鸡蛋为何具有这么大的威力——重力势能[初步感知]通过几组图片和视频(悬崖上的石头、陨石坑、水力发电、雪崩)让学生感知物体处于高处就会存在某种能量,这种能量就是重力势能。

重力势能有利于我们生活的地方,也有损害我们的地方。

(让学生自己举例)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重力势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活动一)为了让学生对重力势能有直观的感受,设计如下活动:用自己的课本做如下实验,根据感觉体会物体的重力势能与什么因素有关(1)同一课本从不同高度下落到自己手上,感觉•••(2)不同质量的课本从同一高度下落到自己手上,感觉•••猜想:1、与高度有关。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重力势能-“衡水杯”一等奖(1)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重力势能-“衡水杯”一等奖(1)

新人教版必修2《重力势能》教学设计陈艳艳(江苏省赣榆县第一中学 222100)【设计思想】1、从学生的知识建构上看: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着“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原则,在教学设计上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使学生对重力势能概念的建立和理解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定性到定量的过程,使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学习并不感到突然和困难。

2、从教学方法上看: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运用“实验(举例)——理论探究归纳——实例研究”的教学方法。

具体地,将“实验操作、学生讨论与教师引导”融合在一起,让学生体验定性实验的研究方法;对观察现象、计算结果的分析,启发学生思索由现象结果发现问题,层层提出问题,逐步分析解决问题,从而体会“理论探究”的定量研究方法;在特定情景下实例、小实验的研究,从而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利用规律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精神,将情感目标融合课堂于“无形”之中。

3、从教学效果上看:根据因材施教,保底拔尖的原则,练习题力争层次化、系统化,保证量与质的适变性。

另外,选题既具有实际意义,体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新理念,又具有情感教育的功能。

设计流程图:【教材分析】“重力势能”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第四节内容,也是本章“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基础知识之一。

本教材从分析了重力做功做功的特点入手(对于物体沿任意曲线运动的情况,可以加深对极限思想的认识),结合理论探究结合功能之间关系得到重力势能的定量表达式。

既复习了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又能够进一步体会功能之间的联系。

本节讨论的是有关重力势能的问题,而解决重力势能离不开重力做功,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定位为研究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变化之间的关系。

教材由浅入深从三个层次展开对重力势能的讨论:第一层次:实验探究。

通过实验设计探究,寻找与重力势能有关的因素,得到重力势能的定性表述。

第二层次:理论归纳。

课堂上创设情景,通过对小球沿不同路径下落的理论探究及归纳,认识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结合功能关系,得出mgh 是具有特殊意义的物理量。

重力势能教学设计方案

重力势能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掌握重力势能的计算公式;(2)能够运用重力势能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重力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等科学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重力势能的定义;2. 重力势能的计算公式;3. 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4. 重力势能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生活中的重力势能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引导学生回顾重力、动能的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实验探究(1)分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重力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2)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总结规律。

3. 讲授新课(1)讲解重力势能的定义,介绍重力势能的计算公式;(2)分析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如质量、高度等;(3)结合实例,讲解重力势能的应用。

4. 课堂练习(1)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2)学生自主完成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重力势能的特点;(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参与度等;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3. 实验操作: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探究能力;4. 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课件;2.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重锤、不同质量的物体、不同高度的支架等;3. 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2.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3. 教师要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重力势能-说课一等奖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重力势能-说课一等奖

§重力势能【学习目标】1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的特点,理解重力势能概念。

2知道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知道重力势能是物体和地球系统共有的。

【先学检查】1.物体高度变化时,重力要对物体做功,当物体向下运动时,重力对物体做________功,当物体向上运动时,重力对物体做______功,重力对物体做的功只跟它的__________________有关,而跟物体运动的路径________,功的大小等于重力与始末位置的____________的乘积.2.物体的重力势能等于它所受重力与____________的乘积,表达式为E的小球从高度为h的斜面上的A点滚下,经水平面BC后再滚上另一斜面,当它到达错误!处的D点时,速度为零,在这个过程中,重力做功为C.mgh D.0知识点二重力势能3.关于重力势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的位置一旦确定,它的重力势能的大小也随之确定B.物体与零势能面的距离越大,它的重力势能也越大C.一个物体的重力势能从-5 J变到-3 J,重力势能变小了D.重力势能的减少量等于重力对物体做的功4.楼上某房间地板高出楼外地面4 m,窗台比地板高1 m.一个质量为10 kg的重物分别放在窗台上A处、地板上B处和楼外地面上C处.g取9.8 m/s21以楼外地面为参考平面零势能面,重物在A、B、C三处的重力势能分别为E的小球从离桌面高度为H处由静止下落,桌面离地高度为h,如图3所示.若以桌面为参考平面,那么小球落地时的重力势能及整个过程中小球重力势能的变化分别为A.mgh,减少mgH-hB.mgh,增加mgH+hC.-mgh,增加mgH-hD.-mgh,减少mgH+h7如图所示,在水平地面上平铺着n块砖,每块砖的质量为m,厚度为h如果人工将砖一块一块地叠放起来,那么人至少做功A.nn-1mghnn-1mghC.nn+1mghnn+1mgh二、重力势能变化量的求解方法8.如图所示,两个底面积都是S的圆筒,用一根带有阀门的细管相连通,放在水平地面上.两桶内盛有密度为ρ的水,阀门关闭时两桶液面的高度分别为h1和h2,现将连接两桶的管道阀门打开,让左侧桶中的水缓慢流入右侧桶内,最后两桶液面的高度相同,求在此过程中水的重力势能的变化量【检测反馈】1.关于重力势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重力势能的大小只由物体本身决定B.重力势能恒大于零C.在地面上的物体,它具有的重力势能一定等于零D.重力势能是物体和地球所共有的2.下列关于物体的重力势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的重力势能值随选择的参考平面的不同而不同B.物体的重力势能实际上是物体和地球组成的系统所共有的C.重力对物体做正功,则物体的重力势能增加D.物体位于所选的参考平面以下时,物体的重力势能为负值3.关于对重力势能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重力势能是一个定值B.当重力对物体做正功时,物体的重力势能减少C.放在地面上的质量相同的物体,它们的重力势能一定相等D.重力势能是物体和地球共有的,而不是物体单独具有的4.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克服重力做功50 J,则A.重力做功50 JB.物体的重力势能一定增加50 JC.物体的动能一定减少了50 JD.重力对物体做功-50 J5.一实心铁球和一实心木球质量相等,将它们放在同一水平面上,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铁球的重力势能大于木球的重力势能B.铁球的重力势能等于木球的重力势能C.铁球的重力势能小于木球的重力势能D.上述三种情况都有可能6.关于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改变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在运动中只受地球的吸引力作用时,则重力势能一定改变B.只要重力对物体做功,物体的重力势能一定改变C.物体在重力与弹力作用下匀速运动时,则物体的重力势能一定不变D.物体从A点沿不同轨迹运动到位置较低的B点,则重力做功相同,重力势能变化相同7.一质量为m的物体被人用手由静止竖直向上以加速度a匀加速提升h关于此过程,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提升过程中手对物体做功ma+ghB.提升过程中合外力对物体做功mahC.提升过程中物体的重力势能增加ma+ghD.提升过程中物体克服重力做功mgh8.在高处的某一点将两个质量相同的小球以相同速率v0分别竖直上抛和竖直下抛,下列结论正确的是不计空气阻力A.从抛出到刚着地,重力对两球所做的功相等B.从抛出到刚着地,重力对两球做的功都是正功C.从抛出到刚着地,重力对两球所做功的平均功率相等D.两球刚着地时,重力的瞬时功率相等9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小球,用一长为l的细线悬吊于O点,将悬线拉直成水平状态,并给小球一个向下的速度,让小球向下运动.O点正下方D处有一小钉,小球运动到B 点后,以D为圆心做圆周运动经过C点,若已知OD=错误!l,则小球由A点运动到C 的过程中,重力势能减少了____,重力做功为________.10.质量为3 kg的物体放在高4 m的平台上,g取10 m/s2求:1物体相对于平台表面的重力势能是多少2物体相对于地面的重力势能是多少3物体从平台落到地面上,重力势能变化了多少重力做的功是多少11.质量是100 g的球从1.8 m的高处落到水平板上,弹回到1.25 m的高度,在整个过程中重力对球所做的功为多少球的重力势能变化了多少第4节重力势能【先学检查】1.正负起点和终点的位置无关高度差2.所处高度mgh焦耳J3.W G=E=错误!,重心下降Δh=错误!,故重力势能减少了错误!方法总结解答流体重力势能的变化及重力做功问题,用“填补法”比较简捷,解法技巧是以部分液体为研究对象,把这部分液体填补到相应的位置,这一部分液体的重力势能变化相当于整体重力势能的变化,其实质就是等效法.【检测反馈】1.D[根据Egh知,重力势能由物体所受的重力和它所处的高度共同决定,故A错.重力势能是物体和地球组成的系统所共有的,故D正确.重力势能是相对量,只有相对于一个参考平面,重力势能才有确定值,在地面上的物体,重力势能不一定为零,故C错.重力势能有正负,故B错.]2.ABD5.C[由于铁球和木球的密度不同,所以质量相等的铁球和木球比较,木球的体积较大,放在同一水平地面上时,木球的重心高,因此木球的重力势能大于铁球的重力势能,选项C正确.]6.BD7.C[对物体:F-mg=ma 所以手对物体做功W1=Fh=mg+ah,故A正确;合外力的功W合=F合h=mah,B正确;物体上升h,克服重力做功mgh,重力势能增加mgh,C错,D对.]8.ABD[重力做功只与物体所受到的重力的大小以及物体所处的初、末位置有关,而重力的功率计算公式为gv,它与重力的大小以及物体沿重力方向的速度有关,与其他因素无关.]mgl错误!mgl解析小球从A点运动到C点,高度差为h=错误!l,所以重力做功W G=错误!mgl;由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知W G=-ΔEgl10.102120 J3-120 J120 J解析解法一:1相对于平台表面h=0,Egh=02相对于地面,物体重力势能为Egh=3×10×4 J=120 J3物体从平台表面下落到地面上,以平台为参考面,有Egh=3×10×-4 J=-120 JΔEgh=120 J或W G=Egh=3×10×4 J=120 J,Egh=mgh1-h2=××-J=J由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之间的关系可知,此时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应减少,且减少量ΔE p=W G=J。

高中物理教案-重力势能-国赛一等奖

高中物理教案-重力势能-国赛一等奖

《重力势能》教学设计新课引入活动1 【导入】新课导入在前一章万有引力的学习中我们曾经提到过一个有趣的故事:[PPT展示:牛顿与苹果的图片]那就是牛顿在被苹果砸中脑袋之后,开始思考地球上的引力与天体间引力的关系,最终得出了伟大的万有引力定律!今天,老师也拿来了一个苹果,想让同学们也当一回牛顿,感受一下被苹果砸中脑袋的感觉!谁想来试试如果我再从更高的地方释放呢比如10层楼高小小苹果能有多大威力有人做了一个类似实验,我们来看一段视频。

[PPT播放视频:苹果高空坠落]实验结果还是很震撼的!小苹果竟然蕴含了大能量!原因是什么大家在初中时已经学过,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重力势能,今天我们将更进一步学习重力势能的知识和应用。

[PPT展示标题][板书:§重力势能]感受从头顶掉落苹果砸中脑袋观看影片回答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共鸣新课教学活动2 【活动】课题一:重力势能的影响因素《亲身体验加深认识》用自己的课本做如下试验⑴同一课本从不同高度下落到自己手上,感觉…⑵不同质量的课本从同一高度下落到自己手上,感觉...结论:同一高度的物体:质量越大,重力势能越大;质量相同的物体: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

学生分组实验学生通过发现与生活经验不同,引发疑问,激发求知望。

新课教学活动3【活动】课题二:重力做功重力做功与什么因素有关呢我们现在就通过下列三种例子来探究一下新课教学思考:你认为这三个哪个比较容易做呢图7.4-1:重力做功=图7.4-2:重力做功=mgcosθ图7.4-3:本图中小球做曲线运动,怎样来求解呢想一想我们是怎样推导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的。

重力做功==这三个运动重力做功有什么关系,我们得到的结论:重力做功只跟它的起点与终点的位置有关,而与运动路径无关。

表达式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它所处位置的高度的乘积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物理量。

它一方面与重力所做的功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它随着高度的变化而变化恰与势能的基本特征一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力势能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首先提出重力势能的基本定义,指出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为重力势能,接着引出在物体被举高的过程中,伴随着重力做功,然后通过分析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的特点,推导得出重力势能的表达式。

最后教材又安排了重力势能的相对性以及重力势能是与地球系统共有的特点这部分知识,以便完善和加深学生对重力势能的理解。

新教材在知识安排上与老教材相比有很大不同。

老教材在给出“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这一结论后探究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关系,从而引出重力势能。

而新教材对这一思想的引入采用的是逐渐渗透的方式。

在对生活中生动实例的定性分析以后,引入重力做功,给出重力势能的表达形式,让学生在阶梯式的学习中自己寻找“功与能量”的关系。

提升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锻炼了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学生分析:
(1)高一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还停留在具体的形象思维上,抽象的逻辑思维的建立还需要时间。

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借助图片视频等直观手段逐渐引入抽象的物理
概念。

(2)重力势能是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过的,但当时只停留在定性的分析上。

新课应注意对知识从定性到定量的转化。

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会用重力势能的表达式计算。

(2)会推导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3)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2.技能目标
(1)根据功能关系,推导出重力势能的表达式
(2)学会从功能关系上解释和分析物理现象。

3.情感目标
渗透从对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的解释,得到物理结论的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渗透社会公德教育,让学生认识到高空抛物的危害。

教学重点:
重力势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物体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

教学难点
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及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教具准备:
Ppt课件,装沙的小桶,大小质量各异的3个小球
教学过程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