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名词解释重点整理汇总

合集下载

教师招聘名词解释总结重点

教师招聘名词解释总结重点

教师招聘名词解释总结重点教师招聘名词解释总结重点学制,指的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正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09小,10中)校本课程,也称学校课程,是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和选用的课程。

(09小)人生全程发展,是指个体从生命开始(受精卵形成胚胎)经过新生儿、婴儿、幼儿、童年、少年、青年、中年以及老年各个时期直至生命完结的发展全程。

(09小)人生全程发展,个体心理发展是整个生命历程中持续不断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由若干发展阶段构成,发展是多-维度、多侧面、多层次的,个体发展由多种因素决定,具有极大的可塑性。

教育政策,是政党和国家为实现教育目标、任务而制定的行为准则,是教育方针、政策的统称。

(09小,10中)有效的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

(09中,10小)定性研究是与定量研究相对的概念,也称质化研究,是社会科学领域的一种基本研究范式,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步骤和方法之一。

它是基于描述性分析的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说,定性研究就是用文字来描述现象,旨在理解教育现象。

(09中)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境时,把刺激整合到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中。

顺应是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或解释新刺激时,其认知结构发生改变来适应刺激的影响。

(09中)教育法律关系,是教育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们有关教育活动的行为过程中形成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09中)行动研究,是指实际工作者(如教师)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与专家、学者及本单位的成员共同合作,将实际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

教师招聘必背的名词解释

教师招聘必背的名词解释

教师招聘必背的名词解释教师是教育工作者的一种称谓,是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

教师作为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人群,他们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大责任。

招聘教师的过程中,除了评估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经验外,还需要了解和掌握一些与教育相关的名词和概念。

本文将为大家简要解释一些教师招聘中必备的名词。

一、教育理论与教育学相关名词解释1.教育理论:教育理论是反映教育问题本质、揭示教育发展规律的学科体系。

在教师招聘中,理解和掌握一些教育理论,如行为主义、认知发展理论、建构主义等,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不同的教育理论,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2.教育方式:教育方式是指教师在实施教育活动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技巧。

了解教育方式,如启发式教学、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等,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和实施课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方式和途径。

了解一些常用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示范法等,可以帮助教师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二、学科相关名词解释4.学科知识:学科知识是指各个学科所涉及的内容、概念和理论。

招聘教师时,应对应相应学科的知识要求有所了解,如数学的算术、代数和几何知识,语文的词汇、语法和阅读技巧等。

5.教材:教材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教学资源,包括教科书、辅助教材、教学工具等。

了解教材的内容和使用方法,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6.评估与考试:评估与考试是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的检测和评价工作。

了解评估与考试的原则和方法,可以帮助教师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教育管理相关名词解释7.班级管理:班级管理是指教师对班级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的工作。

了解班级管理的原则和方法,可以帮助教师有效组织班级学习活动,建立积极和谐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

(完整版)教师招聘考试名词解释汇总

(完整版)教师招聘考试名词解释汇总

1、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和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狭义上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

2、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研究的目的是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规律,为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3、文化: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专注于精神创作活动的过程及其成果,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是社会的精神文明。

4、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中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

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这是人的各个方面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5、教育目的: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总的要求。

广义上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教育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6、教育制度: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

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教育目的,从组织上统一制定的一系列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

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为学制。

是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院校的总体系。

具体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标,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7、教师: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

从广义上来讲凡是把知识、技能、技巧传播给别人的人都可称为教师。

狭义上的教师是指经过专门训练的,在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

8、教师威信:是一种能让学生感到尊敬和信服的感召力量。

分为两种:尊敬威信和信服威信。

9、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知识,专业思想,专业能力上不断完善的过程。

即由一个专业新手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10、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

教师招聘考试 名词解释

教师招聘考试 名词解释

教育学教育;人类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实施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的目的;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与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要求。

教育的目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的结果。

培养目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人的特殊要求。

学校教育制度;学制;狭义的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育行政体制;指一个国家的教育行政组织系统,或理解为国家对教育的领导管理的组织结构形式和工作制度的总称。

校长负责制;我国公办中小学的内部领导体制,指上级机关领导,校长全面负责,党支部监督保证,教职工民主管理。

学校;在一定社会制度下所建构的,以专门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为核心任务的社会组织和机构。

校园文化;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

教师专业发展;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逐步发展成为一个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师生关系;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在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

课程;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学科课程(学科中心课程);是以本门学科的知识体系为中心,或者说以学科为中心而编制的课程。

活动课程(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是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教师在编必考名词解释

教师在编必考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教育学学校教育: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终身教育:20世纪60年代后提出的教育贯穿人的一生的教育,强调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青少年教育与成人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一体化.全民教育:全体国民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通过各种方式满足基本的学习需求。

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

教育规律:教育活动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包括教育内部诸要素,教育与外部诸因素之间的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学校文化:美国华勒最早提出,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演化创造出来的,并为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

由观念文化,规范文化和物质文化组成。

观念文化是内核和灵魂。

遗传素质:从上一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形状,结构以及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

它是人身心发展的前提。

教育目的: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要及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同时也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教育方针: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要求,命令颁布实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或总方向。

教学目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的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

智育: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主要内容包括传授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自主性和创造性。

素质教育: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教师招聘考试(名词解释)

教师招聘考试(名词解释)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名词解说1.教育:教育是必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术、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看法的活动。

它包含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3.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照必定的社会要求,依照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朝着所希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4.教育媒介:指建构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起桥梁或交流作用的全部事物的总和,包含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组织形式和教育手段等。

5.教育功能:赐教育者在教育教课活动中经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6.六艺:是两周各级各种学校教育的基本学科,详细指礼、乐、射、御、书、数。

7.七艺:教会教育的教育内容,包含“三科” (文法、修辞、辩证法)和“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8.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露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9.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在运动发展中的表现形式,是教育活动外在的、表面的特色,包含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10.教育问题:是指反应到人们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教育本质矛盾和理论疑难。

11 .教育规律:是教育活动内在的本质的和必定的联系,包含教育内部诸因素、教育与外部诸因素之间的拥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定趋向。

12 .苏格拉底“产婆术”: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又叫问答法。

这类问答法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嘲讽;第二步称为定义,在问答中经过频频诘难和归纳,从而得出明确的定义和看法;第三步称为助产术,指引学生自己进行考虑,自己得出结论。

13.白板说:洛克反对天分看法,提出了“白板说”他以为人的心灵本来就像一块内板,没有全部特征,没有任何看法,天分的智力人人同等。

全部思想、看法都是后天获取的,都是从经验中获取的。

14.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所有人生过程中,不停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色向踊跃方面变化的过程。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状况及其规律的科学,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人格、心理状态。

2、神经元,就是神经细胞,是构成神经系统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3、注意,是意识对一定事物的选择性集中4、无意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它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识努力的注意5、有意注意,也较随意注意,他是有预定目的,必须时还需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6、感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某一个别属性的反映7、知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综合的反映8、观察,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参加的比较持久的知觉9、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10、绝地感受性,人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11、绝对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12、差别感受性,人刚能觉察出同类刺激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13、差别感受阈限,人刚能感觉出的两个同类刺激的最小差别量14、直观教学,是指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所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主要有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语言直观等形式15、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16、记忆表象,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而在头脑中重现出来的形象17、瞬时记忆,指外界刺激信息通过感觉器官时,按输入信息的原样,一感觉痕迹的形式在人脑中被暂留的过程18、遗忘规律,根据艾宾浩斯的实验结果回程的曲线图,称之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从曲线图中可以看出,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阶段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遗忘规律19、前摄干扰(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才料对会议后学习材料的干扰20、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回忆先学习材料的干扰21、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认识22、动作思维,是伴随实际行动进行的思维活动23、形象思维,是运用已有表象进行的思维活动24、理论思维,是利用概念进行的思维活动,也称逻辑思维25、想象,诗人根据头脑中已有的表象经过思维加工建立新表象的过程26、再造想象,是根据别人的描绘在头脑里构成相应新表象的过程27、创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目的在头脑里独立的构思新表象的过程28、创造性思维,是一心的方式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思维活动29、求异思维,是对所要解决的新问题从多方面加以考虑,并提出许多新假设和新答案的思维方式,也叫发散思维30、求同思维,有叫聚合式思维,他指的是根据一定规则,对要解决的问题只能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方式31、情绪和情感,是个体对客观事物与个人需要之间关系的体验过程32、道德感,使人们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身或他人言行是所产生的情感体验33、意志,是自觉的确定目的,并未实现目的而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的心理过程34、自觉性,是指对行动的目的和意义有充分的认识,并能随时控制自己的行动,使之符合于正确的目的的心理品质35、气质,是个体心理活动的反映特征,所谓心理活动的反应特征是指心理活动发生是力量的强弱、变化的快慢和均衡的程度,以及心理反应的只相信等特点36、性格,是人对现实的较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教师编制考试名词解释大汇总

教师编制考试名词解释大汇总

教师编制考试名次解释汇总名词解释:1、生物起源说: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

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2、产婆术:苏格拉底法,向人传授知识时不是强制别人接受,而是以师生共同谈话,共同探讨问题而获得知识为特征的问答式教学法。

讽刺助产术归纳定义3、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介。

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教育实践系统,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不能开展,受教育者不能得到有效指导,没有受教育者,教育活动失去了对象,没有媒介,教育活动无法实现。

所以教育是以上三要素的有机结合。

4、教育:(填空)广义的教育指有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可能是无组织的、自发的零散的也可能是有组织的系统的,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学校教育产生的基本条件是生产力的发展和文字的产生。

教育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5、教育学:(单选)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6、五步教学法:杜威,创设疑难情境、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验证这个假设。

7、教学四段论:赫尔巴特,明了、联想联合、系统、方法。

8、席勒教学五段论:预备、提示、联系、总结、应用9、教育目的: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要及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同时也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10、教育功能:指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11、教育方针: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要求,明令颁布实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和总方向。

教师招考名词解释

教师招考名词解释

1、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认知发展:心理学将个体认知的功能系统不断完善的变化过程称为认知发展。

3、注意:个体心理活动的开端。

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4、感觉: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心理现象。

个体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的觉察。

5、知觉:个体将感觉信息组织成有意义的整体的过程。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但知觉不是感觉信息的简单组合)6、记忆:人脑对有关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认知加工过程。

7、想象:个体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产生新形象的过程。

8、思维: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是个体对客观的事物本质的规律的认知。

(行为动力理论:的行为如何被失去和维持的心理学理论。

)9、需要:是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缺失或不足引起一种内部的紧张状态。

是一切行为动力产生的源泉。

10、行为:个体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和种族延续,适应不断变化的复杂环境所做出的各种反应,包括身体活动和心理活动。

11、动机: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12、意志: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14、人格:又称个性。

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

15、气质:人生来就具有的刚弄的,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16、性格:个体在对现实的态度有其相应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17、智力:使人能顺利地从事某各种活动所必需的一般性认知能力,是一种综合的认识能力,由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基本因素组成。

(思维力是核心,创造力是最高表现。

)18、能力:一种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教师招聘面试中高频出现的名词解释一

教师招聘面试中高频出现的名词解释一

【学校组织机构系统】:是指为了实现管理目标的学校各部门、各单位的有机组合,是将学校的职位任务、人员按照一定的原则组合去来的完善的结构体系。

【历史研究法】:是通过已经发生的教育事件进行发掘和考察,认识教育现象机器发展规律的方法。

【调查研究法】:是借助样本分析,达到弄清教育现状、发展趋势和规律的方法。

【六经】:是西周时代流传下来的典籍,时称诗、书、礼、乐、易、春秋。

【学记】:是战国末期乐正克的作品。

是学记的教育哲学基础,系统地总结先秦时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教育学专著。

【广义教育】:是泛指一切有意识地影响人、培养人的活动,这种活动的结果在不同程度上都可能使人增长知识才干或影响人的情感、个性的发展。

【狭义教育】:狭义的教育就是学校教育。

所谓学校教育,是由社会专门组织的,对青少年一代身心成长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影响,以期把它们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人的活动。

【亚里斯多德】:是古代希腊学术思想的集大成者,首次系统阐述了体育、道德、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实验研究法】:是通过对实验对象施加新异实验变量,并对环境干扰因素加以控制,然后观察实验对象变化的方法。

【教师的体态语言】:是指教师运用面部表情、身体姿势、眼神动作等表达某种思想感情,传递信息的一种特殊语言。

【教师职业道德】:是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须遵循的行动规范。

【教育机智】:教师在处理各种突发的教育问题时,要有能够迅速作出判断并进行快速反映的能力。

【教师资格】:是指教师任职所需要的学历与道德修养及能力标准。

【《大教学理论】》:被19世纪英国哲学家的约翰穆勒称作是整个文化教育领域中古代思想的百科全书。

【文化】(广义和狭义):广义: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指精神文化,是各种社会意识形态的总和。

【文化融合】:将不同质,不同源的文化综合起来,从而形成新的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法则之一。

【人的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人身体和心理等方面的发生、发展及变化过程。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名词解释重要知识点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名词解释重要知识点

名词解释重要知识点1、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目的的教育。

2、学科课程:主张分科设置课程,即从学科知识整体中选取关联密切的内容组成一门学科,分科组织教学。

3、经验课程:主张从儿童的兴趣和经验出发,以儿童活动为中心来设计课程。

4、综合课程:学科整合,主张把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的内容合并起来组成课程;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与统一性;是基于各门学科内在联系编制而成的课程;是针对学科课程而言的。

5、校本课程: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

6、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也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7、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目的的教育。

8、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威望和信誉,教师威信实质上反映了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成功地扮演教育者角色、顺利完成教育使命的重要条件。

9、形式教育:代表人物主要有英国教育家洛克和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

形式教育论者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通过开设希腊文、拉丁文、逻辑、文法和数学等学科发展学生的智力,至于学科内容的实用意义则是无关紧要的。

10、实质教育: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和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是其主要代表。

实质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知识,至于学生的智力则无须进行特别的培养和训练。

11、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构成的一种双边活动过程。

即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培养思想品德的过程。

教师招聘名词解释汇总_Password_Removed

教师招聘名词解释汇总_Password_Removed

第一部分教育学1.教育(狭义)【参考答案】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指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2.启发式【参考答案】启发式是指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采取各种有效的形式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指导他们自己去学习的方法。

3.教科书【参考答案】教科书是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知识授受活动的主要信息媒介,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

4.美育【参考答案】美育是一种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以及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5.教育政策【参考答案】教育政策是政党和国家为实现教育目标、任务而制定的行动准则,是教育方针、政策的统称。

6.课程目标【参考答案】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

它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这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

7.教育的文化功能【参考答案】教育的文化功能,通常也称为教育对文化的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是教育社会功能的另一表现。

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传播、交流和融合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8.有效教学【参考答案】有效的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

9.行动研究【参考答案】行动研究,是指有计划、有步骤地由教师或与专家及研究人员合作,边研究边行动,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10.学制【参考答案】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的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他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教师招聘名词解释重点整理汇总

教师招聘名词解释重点整理汇总

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也叫遗传素质。
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和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 ,即儿童成长发育成为成人。其主要标志是:生理方面
是指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是指教师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本领,具体表现为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效率。
又称总括学习,是指新概念、新命题具有较广的包容面或较高的概括水平,这时,新知识通过把一系列已有的观念包含于其下而获得意义,
又称类属学习,是指将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低的新概念或命题,归属到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高的适当概念或命题之下,
新知识的学习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之间不能产生从属关系,又不能产生总括关系,只能产生一些并列的或联合的意义。
①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使学生系统的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的教育。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教师在对教育本职工作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
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广义的课程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的安排。狭义的课程指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的总和以及他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
按各种不同的学科划分门类,并按知识的逻辑体系加以设计的课程。
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体能用语言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

教师招聘名词知识点总结

教师招聘名词知识点总结

教师招聘名词知识点总结一、教育背景及证书要求1. 学士学位:通常要求教师具有相关专业的学士学位,对于小学及初中阶段的教师,通常要求具有教育学或相关专业的学士学位;对于高中阶段的教师,通常要求具有相关学科专业的学士学位。

2. 教育证书:一些国家或地区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教育证书或教师资格证书,这些证书通常由具有权威认证的教育机构颁发,证明教师已经通过相关教育培训并具备了教学能力。

3. 研究生学位:对于一些高等教育机构的教师招聘而言,研究生学位是必备条件之一,通常要求具有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

4. 教育经历:招聘教师时,雇主会重视教师的教育背景和教育经历,包括在教育领域的实习经验、教学实践经验等。

二、教学技能要求1. 教学能力: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课堂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评估等方面的能力。

2. 课程开发能力:教师需要具备开发课程、设计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方面的能力。

3. 学生管理能力: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学生管理能力,包括班级管理、教学秩序维护、课堂纪律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4. 多样化教学能力:教师需要具备多样化教学的能力,包括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技术等,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专业知识和技能1. 学科知识: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对于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教师,其专业知识要求也各有不同。

2. 教育法规和政策:教师需要了解并遵守当地的教育法规和政策,包括学校管理制度、教学计划安排、学生评估制度等。

3. 教学技术: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教学技术知识和技能,包括利用多媒体教学、在线教学平台等。

四、综合能力1. 沟通能力: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包括与学生、家长、同事之间的沟通能力。

2. 团队合作能力: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在教学团队、学科组、年级组等团队中进行协作。

3. 自我管理能力: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包括时间管理、情绪管理、压力管理等。

教师招聘考试“名词解释”题汇总

教师招聘考试“名词解释”题汇总

教师招聘考试“名词解释”题汇总第一部分教育学第一章教育及其发展1.【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叫做教育。

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2.【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3.【教育影响】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和学习者相互作用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4.【教育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5.【教育学】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6.【六艺】“六艺是西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本学科。

“六艺具体指礼、乐、射、御、书、数。

7.【产婆术】苏格拉底提出,以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而著名。

这种问答分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称为定义,第三步称为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

8.【白板说】洛克反对天赋观念,提出“白板说”。

他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并且得出结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主张取消封建等级教育,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

9.【实质教育论】认为普通教育应以获得有价值的识为主要任务,而学习知识本身就包含着能力的培养,能力无须加以特别训练。

其思想来源于德国的赫尔巴特和英国的斯宾赛等人。

10.【形式教育论】它认为普通授有的主要任务就是训练感能力、发展能力并据此设置送程和选择教材,而知识的传授无关紧要。

这种教育理论以英国的教育家洛克为代表。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1.【学校文化】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2.【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就是学习全体成员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

教师招考-名词解释-汇总

教师招考-名词解释-汇总

课程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广义的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教育功能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

学习期待: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是学习目标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

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具体规定了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课程实施即将已经编定好的课程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个性特征,使其形成科学世界观的过程。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班级授课制是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个别教学是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个别辅导的教学组织形式。

是班级授课制的一种辅助形式.现场教学时指教师把学生带到事物发生发展的现场进行教学活动的形式.它可以以班级为单位,也可以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通常需要有关现场人员的参加。

个体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和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积极作用,包括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并统一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中。

常模参照性评价,是运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它主要依据学生个人的学习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列或常模中所处的位置来评价和决定他的成绩的优劣,而不考虑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班级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龄和知识程度相近的学生编班分级而形成的,有固定人数的基本教育单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及教育心理学概念1.教育学教育: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知识、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

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他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终身教育:与人的生命有共同外延并已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连续性教育。

全民教育: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

义务教育:国家用法律的形式规定的,对一定适龄儿童、少年免费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学校教育。

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人力资本: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以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

学校文化: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演化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

教育现代化:基于传统教育,积极吸收国外优秀教育成果,创造适应大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方式的教育的历史变化。

教育内容:学校向学生传授的人类优秀经验的综合,它包括学校的课程、教材和教学辅导资料所含有的一切内容。

课外活动:中小学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与课堂教学相配合,在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身心实施多种教育影响的正规教育活动。

人的身心发展: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地方面变化的过程。

年龄特征: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发展关键期:身体和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形成的时期。

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环境:围绕在人们的周围并对人的生存和生活发生作用的因素,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最近发展区: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儿童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即最近发展区。

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的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环境决定论:环境决定论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原因在于后天,人的心理发展的差异90%是由教育决定的。

教育目的:指国家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的总要求,他规定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培养目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

教学目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特定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

教育方针: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

素质教育:①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②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③与应试教育相对应。

德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智育:使学生系统的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的教育。

美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教育评价: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和价值标准,利用科学可行的方法和手段对受教育者的发展变化以及影响其发展变化的诸因素进行状态确定和价值判断的过程。

教师职业道道:简称师德,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教育机智:教师在突发事件面前,在很短的时间内灵活、巧妙地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教育理念:教师在对教育本职工作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

师生关系: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课程:广义的课程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的安排。

狭义的课程指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的总和以及他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

学科课程:按各种不同的学科划分门类,并按知识的逻辑体系加以设计的课程。

活动课程:也叫经验课程,是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学生的活动经验为中心设计的课程。

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作为一个人公民所必需的基础能力(读写算)的培养,是中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

拓展型课程:重点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上。

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态度与能力。

这是一类在教师的引导与指导之下,由学生自主设计、自主探索来完成教学任务的课程。

学校课程:学校自行研究开发的课程。

它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要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通常以选修课和必修课的形式出现。

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于中央教育机关,属于一级课程。

课程设计:指课程结构的编制,既包括课程体系结构整体的编制,也包括具体课程的编制。

课程计划: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他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做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课程标准:学科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基础,它包括教材以及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各种资源。

课程实施:是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课程评价:指对课程计划以及实施实际达到教育目的的程度的价值判断活动。

教学模式:教师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实现预期的课程目标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教学活动的基本泛型。

研究性学习: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的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教学: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教学过程: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教学原则: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反映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

教学方法: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

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教学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

教学组织形式: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班级授课制:是与现代化大生产相适应的集体教学形式。

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照年龄或掌握知识与能力发展的程度编程固定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为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教学评价:根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进行的价值判断。

信度:一个测验经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程度,以及一次测验所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

效度:测验达到测验目的的程度,即是否测出了它所要测出的东西。

区分度: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

教学策略: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采取的多种教学行动的综合方案,就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的选择与组合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与技术,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

德育过程: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并引导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其品德发展的过程。

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德育原则: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德育方法: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有机组合方式。

道德教育论:该观点认为道德教育旨在促进道德判断的发展及其与行为的一致性。

强调道德教育的目的,首先在于促进学生的道德判断不断向更高水平和阶段发展,其次在于促进学生的道德判断与行为的一致性。

班级管理:班主任按照一定的原则和具体要求,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各种共同目标而进行的管理活动。

操行评定:按一定标准,以等级和评语等形式,定期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劳动和文体活动等方面表现做出评价。

导生制:19世纪初英国学校出现了导生制。

它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发展水平划分等级,对进度相同的儿童系统性开设科目,编制班级,实施同步教学;并且除教师之外,还配备了导生,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低年级的学生进行的教学和管理。

教育科学研究:以教育现象和问题为对象,通过运用各种科学方法,遵循科学的认识过程,根据对收集的事实材料的分析,对假设和推理进行检验,以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及其客观规律的活动。

班风:是一个班集体舆论持久作用而形成的风气,是班集体大多数成员精神状态的共同倾向与表现。

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的,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校风:是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教育实践形成的。

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来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强调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教育等。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素质、机械成熟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遗传: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也叫遗传素质。

成熟: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和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儿童成长发育成为成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