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气压带和风带学案(气候类型)
学案4:2.2气压带和风带
气压带和风带课题:2.2气压带和风带励志语:大多数人想要改造这个世界,但却罕有人想改造自己编写人: 审核人:审批人:1.近地面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及其运动规律。
2.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及其影响。
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1.大气环流(1)概念:。
(2)作用:2.三圈环流(1)单圈环流(2)三圈环流3.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假设前提:a地表均匀。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1.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2.季风环流自主研讨合作探究检测与纠错1.图为北半球冬季中纬度等压线分布图(1)在地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中,A、B两地所处的气压带名称是;此时该气压带断裂成,体现了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2)图中气压中心名称:A B 。
(3)此时,东亚吹风,南亚吹风。
2、除南极洲外,各大洲都有的气候类型是( )A.热带雨林气候B.热带沙漠气候C.地中海气候D.温带海洋性气候总结与升华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1.大气环流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1)风带、气压带分布:以赤道为中轴,南北对称。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1.成因:海陆相间分布、差异大。
2.分布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1.影响原因:输送和,本身也是一种气候现象。
2.风带、气压带与气候及联系自学生活动教学设计读下图,图中箭头代表气流方向,据图中信息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气压带①________,②________ ,风带 A________,B________。
(2)图中信息说明此时北半球为________(季节),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图中适当位置画出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气流,并说明其对降水的影响。
(4)一般来说A地比B地降水量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设计3:2.2气压带和风带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教材分析: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教材分三部分内容来阐述:第一部分是基础知识,重点介绍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不仅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基础。
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在海陆相间的纬度地带被破坏呈块状,北半球尤为明显。
使学生认识到地球上高、低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对中国以及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很大的影响。
第三部分通过三种气候类型的案例分析,阐明大气环流这种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是形成气候的重要因素。
同时,在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
热力作用是本课的一条主线,三圈环流、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和季风环流,都离不开热力作用。
但各气压带中心名称及中、高纬环流的上空大气运动偏向等对学生不作要求,只需了解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的纬度分布、移动规律。
教学目标:1. 知识和技能目标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2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制作三圈环流模型,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本节时应结合教材内容,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和分析地理问题。
尤其是通过对高压与我国冬、夏天气影响的个案分析;以及对东亚季风的成因、性质等开放型活动题的探究,使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教学重点:地球表面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及其分布和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三圈环流形成机制,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及产生的结果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动画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情景引入:二战期间,日本释放的众多氢气炸弹,造成美国部分森林大火,引起美国民众的恐慌,你知道这些氢气弹是怎样漂洋过海的吗?学习了这节课以后,你就会得到问题的答案。
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第3章第2节气压带风带与气候学案
第二节气压带、风带与气候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运用示意图,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以及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1.通过绘制示意图,分析气压带、风带在气候形成中的作用,说出其特征。
(综合思维)2.利用地图,说明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区域认知)3.通过观看视频或图片,简述主要气候区典型植被类型及其特征。
(地理实践力)4.树立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观念,说明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性。
(人地协调观)一、赤道低气压带与热带雨林气候1.气候的形成:赤道及其南北两侧,全年处在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之下,盛行上升气流,高温多雨,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2.气候特征:全年皆夏,气温季节变化小,年平均气温在26_℃左右。
全年多雨,分配比较均匀,年降水量大多在2_000毫米以上。
3.气候的分布: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马来群岛是世界主要的热带雨林气候区。
4.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的影响:典型植被为热带雨林。
森林高大茂密,生物种类丰富,是世界上植物生长率最高的地区,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植物资源。
土壤为砖红壤,化学风化强烈,在一些地区可形成厚达数米至十数米的风化壳。
二、西风带与温带海洋性气候1.气候的形成:在中纬度大陆西岸地区,全年盛行西风,受海洋暖湿空气的影响,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
2.气候特征: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温年变化较小;全年湿润,冬雨较多,年降水量一般为700~1_000毫米。
3.气候的分布:主要分布在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地区,欧洲大西洋沿岸、美洲太平洋沿岸等地区。
4.气候对植被景观的影响:典型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群落外貌上的季相更替,是温带落叶阔叶林的显著特征。
春季萌叶抽枝,夏季枝叶茂密,秋季树叶凋落,冬季完全无叶。
三、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地中海气候1.气候的形成:在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地区,受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1、指导学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并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原理形成示意图的地理技能。
2、运用海陆热力差异原理进行解释,加强学生对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的理解解。
3、使学生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三圈环流模拟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对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两图示的对比分析,让学生读图思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和原因。
3、利用成因分析法引导学生探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机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1、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
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难点1、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
特别是低纬环流圈中高空气流在30 的纬度处的运动规律,极地东风与中纬西风相遇时气流运动规律,内容较抽象,一般学生较难理解。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变化规律。
3、亚欧大陆东岸受季风环流影响而西岸受气压带、风带影响的原因。
4、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教具、资料图表、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引入学生活动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教材39页活动。
在空气柱中用箭头表示空气垂直运动方向,并回答问题。
识图、绘图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一月、七月气压分布图,并让学生画简图表示。
(提问)分析亚欧大陆冬季大陆是一个冷源,形成了高压中心,切断了哪个气压带?夏季大陆是一个热源,形成低压中心,切断了哪个气压带?这样在海洋和陆地之间形成不同的高、低气压中心,这些高、低气压中心的分布位置及名称是什么?夏季:副热带高压被亚欧大陆切断形成亚洲低压冬季:副极地低压被亚欧大陆切断形成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引导学生边画边想,带状的气压带被分割成高低压中心,由此形成认识为什么北半球气压带被切断,呈块状分布,而南半球气压带保留相对较为完整?通过思考使学生明确,海陆热力差异和海陆分布状况决定了大气环流的变化,导致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变得更加复杂化。
2.2.3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太阳辐射
大气环流
海陆分布
地形
洋流
其它
极地高气压带
90° 80°
冰原气候 全年少雨 苔原气候 全年少雨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夏季多雨
极地东风带 70° 副极地低气压带 60° 盛行西风带
冬季
西北风 寒冷、干燥
夏季
东南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炎热、湿润
冬季
东北风 温暖、干燥
夏季
西南风 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炎热、湿润
分布 中国东部季风区、朝鲜半岛、 中南半岛、印度半岛、菲律宾、中国云南南
区
日本和俄罗斯太平洋沿岸
部和海南岛
跟踪训练
读“世界部分区域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完成1~3题。
降水缓解酷热。 而西南季风的 形成与气压中 心密切相关。
上的阿留申低压和北大西洋上的冰
岛低压。
答案
探究点一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每年4~6月为印度的热季,此时的印度大 部分地区都已经热到了极点,最高气温甚 至能突破48 ℃,只能靠西南季风带来的
降水缓解酷热。 而西南季风的 形成与气压中 心密切相关。
冬季大气活动中心与冬季风
----副极地低气压带断裂成单个的高低气压中心 一月
冰岛 低压
阿留申 低压
大
西
副 极
亚洲高压 地 低 气
压 带
60N
太
平
亚欧大陆
洋
洋
30°N
夏季大气活动中心与夏季风
----副热带高气压带断裂成单个的高低气压中心 60N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第三课时-学案)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一.天气与气候
1.天气:指某一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态
2.气候:指某一地区多年时段大气一般的状态,具有长期性
二.气候影响因子
(一)气温影响因素
1. 纬度:纬度影响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纬度越高气温越低
2. 下垫面:包括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地形、洋流
(二)降水影响因素
三.气候类型
1.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
2.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特点、分布规律,如下表所示:
建议:以“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为载体,要求熟练背出全球11种气候类型的特点、分布及成因,并落实到地图上
3.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成因的归纳和总结
4. 北半球气候类型分布规律及与大气环流和洋流的关系(填图)
四.气候类型的判读
1.判断气候类型的方法:以“温”定带、以“水”定型
第一步:根据最热(冷)月气温定南北半球
第二步:根据月均温定所属热量带——以“温”定“带”
第三步:根据降水量的分配定雨型——以“水”定“型”
2. 几种易混淆气候类型的比较。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
2. 让学生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难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机制。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阐述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地区的气候特征,引导学生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进行分析。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影响的实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地理》2. 课件:气压带和风带的图像、气候分布图等3. 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地球仪五、教学内容1. 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a. 气压带的定义和分类b. 风带的定义和分类2.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a. 气压带的分布规律b. 风带的分布规律3.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a. 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b. 风带对气候的影响4. 典型地区的气候特征分析a. 热带雨林气候b. 地中海气候c. 温带季风气候5. 气压带和风带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a. 农业生产b. 航空事业c. 海洋运输本教案根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和教学方法,设计了五个章节的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的教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仪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气压带和风带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布规律。
2. 新课导入: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阐述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地区的气候特征,引导学生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进行分析。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影响的实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学案】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1)
2.2 气压带和风带(一) 导学案 【使用说明】1、先认真阅读课本,用双色笔做好预习笔记,认真填写预习部分的内容并记忆。
2、认真思考预习部分的思考题,想好答案要点,课堂讨论时积极发言,踊跃参与。
3、认真完成各问题后的例题,思考问题的突破口和考查点。
[学习目标] 1、学完三圈环流的形成,掌握其形成过程。
2、会绘制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示意图。
[导学提纲] 问题一 单圈环流 1 结合课本33页活动题及右图描述单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思考:现实中单圈环流能否形成?为什么? 问题二 三圈环流 (北半球为例)影响因素:高低纬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表现:低纬环流(0°~30°),中纬环流(30°~60°),高纬环流(60°~90°)1 低纬环流赤道地区上升的暖空气(箭头①),在 作用下,由赤道上空向北流向 上空(南风),受 影响,由南风逐渐偏转成 (箭头②),到30°N 附近上空时,变成了西风。
由于赤道地区上空的空气源源不断地流过来,又不能继续北进,便在30°N 附近上空堆积,空气密度加大产生下沉气流(箭头③),这样使得低空气压增高,形成 。
在低空,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是由副高指向赤道低气压带,大气在向南流动过程中逐渐向右偏转,形成了 (箭头④)。
这样在赤道与30°N 之间形成一个 环流圈。
2 中纬环流近地面,副热带高气压带一部分气流向流去。
另一部分气流向北流,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由南风逐渐向右偏形成,也叫盛行西风(箭头⑤)。
与此同时,从极地高气压带向南流的气流,逐渐向右偏形成,又叫极地东风(箭头⑥)。
盛行西风与极地东风这两支冷暖不同的气流,在附近相遇,暖空气上升,形成上升气流,在低空形成。
上升气流到高空,一部分流向副热带高气压带上空(箭头⑦)为补充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气流的来源(箭头⑧)。
这样在30°N与60°N之间形成一个环流圈。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2.2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含解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地理学就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会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本单元讲述的内容都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联系起来,阐明大气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影响。
本课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实际就是讲述大气运动的主要形式,大气运动是产生风云变幻的天气现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在本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在这里,教材着重研究大气环流的重要作用,它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有重要作用,也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课程标准要求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其意义,而要分析这些内容,首先要认识大气环流的一般特点。
因此.教材第一目分析了三圈环流的形成,三圈环流各自闭合、彼此联系,形成了高、低空大气的运动状况和近地面的七个气压带和风带。
还有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气压带和风带也随着发生南北移动。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
2、运用“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图”比较各气压带、风带的特性。
3、引导学生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原理形成示意图的地理技能;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初步形成地理的空间思维。
第一目大部分内容,通过课本讲述和两个活动,介绍全球形成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原因,最后通过图示说明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导致气压带和风带也随季节移动。
二、教学思路设计本节内容比较抽象且逻辑性较强,由于学生尚未形成空间思维能力,教学时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例和活动内容,活动时应在课前准备好材料,讲清具体要求,指导活动全过程,让学生利用自己制作的模型介绍其过程与方法、感想与体会。
因此,教学时一定要按照高一学生的身心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手段和教学思路。
2.2气压带和风带第三课时导学案
高一地理班级姓名组别
2.2 气压带和风带(第3课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气候要素和气候的形成因素
2.举例说明气压带风带及气压中心对气候的影响。
3.掌握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名称、分布、特点及成因
【自主学习】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气候要素:主要是和。
2.气候的形成因素:一个地方气候的形成是、、、、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合作探究:3.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名称、分布、特点及成因:
阅读教材P39-40页图文,完成下面表格:
【随堂练习】
读“世界部分气候类型分布图”回答1~2题。
1.图中斜线部分的气候类型的成因是()
A.赤道低压带控制
B.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
C.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形成
D.季风环流
2.图中温带地区A、B、C三地的气候类型
由西向东分别是()
A.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B.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D.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跟踪练习】
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⑴由图可知,甲图是季,判断的理由是。
⑵甲图中C处受气压带控制。
⑶乙图中c处受风带控制,e处受
气压带控制。
⑷甲图中A处气候类型为,
成因是。
⑸乙图中b处气候类型是,此时气候特征是。
⑹试根据甲、乙两图,分析甲图中E地区气候类型,气候特征为,其成因是
【我的收获】。
《第三单元第二节气压带、风带与气候》学历案-高中地理鲁教19选择性必修1
《气压带、风带与气候》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学习主题为“气压带、风带与气候”。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地球大气环流的基本原理,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及其对气候的影响,为后续学习气候类型、气候变化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理及分布规律,理解不同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表分析、案例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科学的兴趣,培养其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评价任务1. 知识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小测验,评价学生对气压带、风带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2. 能力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评价学生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3. 情感态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态度,评价学生对地理科学的兴趣和环保意识。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大气环流的动画或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1)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理及分布规律,结合图表进行详细解释。
(2)分析不同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通过实例加深学生理解。
(3)引导学生讨论气候变化现象,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3. 学生活动:(1)分组进行图表分析,讨论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特点。
(2)进行案例分析,探讨气压带和风带对当地气候的影响。
(3)学生进行课堂发言,分享学习心得和见解。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通过课堂小测验,检测学生对气压带、风带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1)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收集有关气候变化的现象和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
(3)撰写一篇关于气候变化现象的短文,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六、学后反思1. 教师反思:本课教学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目标?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否有效?学生反馈如何?需要如何改进?2. 学生反思:我在本课学习中收获了什么?我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我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不仅掌握了气压带、风带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去分析和理解地理现象。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本节课将探讨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气压带和风带是大气环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全球范围内影响着天气和气候。
1.2 教学目标: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能够分析不同气压带和风带地区的气候特点。
第二章:气压带的基本概念2.1 气压带的定义:气压带是指在地球表面上,由于地球自转和太阳辐射的不均匀加热,形成的一些大致沿着纬度分布的气压相对较高的区域。
2.2 气压带的分类:赤道低压带:位于赤道附近,因为太阳辐射强烈,地表加热后上升形成低压区;副热带高压带:位于中纬度地区,因为空气从高纬度流向低纬度时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转形成高压区;极地低压带:位于两极附近,因为太阳辐射弱,地表冷却后下沉形成低压区。
第三章:风带的基本概念3.1 风带的定义:风带是指在地球表面上,由于气压带的分布和地球自转,形成的一些大致沿着纬度分布的风流区域。
3.2 风带的分类:信风带:位于赤道两侧,风向始终不变,从赤道向两极吹拂;副热带风带:位于中纬度地区,风向随季节变化,夏季吹西风,冬季吹东风;极地风带:位于两极附近,风向始终不变,从两极向赤道吹拂。
第四章: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4.1 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赤道低压带:多雨、高温、湿润气候;副热带高压带:干燥、晴朗、高温气候;极地低压带:寒冷、多云、低温和湿润气候。
4.2 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信风带:带来湿润气候,对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副热带风带:带来干湿季节变化,对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形成有重要作用;极地风带:带来寒冷气候,对寒带气候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第五章:案例分析5.1 案例一:赤道低压带的影响地点:热带雨林地区气候特点:高温、多雨、湿润影响因素:赤道低压带的形成和信风带的影响5.2 案例二:副热带高压带的影响地点:地中海沿岸气候特点:干燥、晴朗、高温影响因素:副热带高压带的形成和副热带风带的影响5.3 案例三:极地低压带的影响地点:南极洲气候特点:寒冷、多云、低温和湿润影响因素:极地低压带的形成和极地风带的影响第六章:气压带和风带的动态变化6.1 季节性变化:随着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地球不同部位受到的太阳辐射强度发生变化,导致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例如,夏季时,副热带高压带北移,形成北半球的炎热干燥天气;冬季时,副热带高压带南移,形成南半球的炎热干燥天气。
高中高三地理复习教案:气压带和风带
高中高三地理复习教案:气压带和风带教学目标:1. 了解和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2. 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3. 学会绘制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
教学准备:1. 地理课本和地理学习资料;2. 世界地图和彩色铅笔;3. PPT或黑板。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新知识介绍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
让学生观察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情况,并提问他们对于气压带和风带的了解和认识。
Step 2:讲解气压带1. 介绍气压带的概念:是指地球表面上由于不同地区气温差异造成的气压分布带。
2. 分别介绍地球的主要气压带,包括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
3. 解释各个气压带的特点及其与气温、降水和风向的关系。
Step 3:讲解风带1. 介绍风带的概念:是指对应于各个气压带上的辐合气流和辐散气流,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多年平均风向一致的气候带。
2. 分别介绍主要的风带,包括风向带、季风带和西风带。
3. 解释各个风带的特点及其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Step 4: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在黑板上或使用PPT上,根据地理课本上的图示,绘制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分布情况。
Step 5:巩固和拓展1. 让学生根据课堂所学知识,回答一些相关的问题,以检查他们对气压带和风带的理解程度。
2.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找出气压带和风带对降水、气温和风向的影响。
3. 通过展示一些实际例子,让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特定地区的气候和天气状况的影响,如赤道降雨带和副高带。
Step 6: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根据资料,选择一小块地区,绘制该地区的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并写一篇简短的报告,描述该地区的气候特点和气压、风向的分布情况。
Step 7:课堂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和天气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继续加深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学习和理解。
Step 8:课后反馈学生针对本节课的掌握程度进行自我评估,并提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2.2.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共36张PPT)
2.不同气压带、风带、气团交替控制下形成的 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湿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干季受信风带控制
地中海气候 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 冬季受西风带控制
温带 季风气候
亚热带 季风气候 热带 季风气候
夏季受东南季风控制,冬 季受西北季风控制 夏季受夏季风(东南季风和 西南季风)控制,冬季受冬 季风(西北季风或东北季风) 控制 雨季受赤道气团(西南季风) 控制,旱季受东北季风控制
3、 八字方针法
(1)以最热月均温出现的月份判断南北半球 6、7、8月最高 ——北半球
波峰型 7月
12、1、2月最高 ——南半球
波谷型
(2)以“温”定带
以最冷月均温判断所属温度带:
15°C以上 ——热带 0 ° ~15 °C——亚热带 ;温带海洋性气候 0 °C以下 ——温带和寒带
(3)以“水”定型
冬长严寒、夏 短温暖 全年严寒、降 水少
高大的山地、高原; 青藏高原、北美落 基山脉、南美安第 斯山脉 北半球高纬度地区
南极洲、北冰洋、 格陵兰岛等地
温带海洋性气候 地中海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地中海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类型 热带季 风气候
亚热带 季风气 候 温带季 风气候
成因
特点
分布 北纬10度至北回归线; 中南半岛、印度半岛 大 我国秦-淮线以南,北 陆 美、南美、澳大利亚 东 东南 岸 我国华北、东北,俄 罗斯远东,朝鲜北部、 日本北部
海陆热力差异、气 全年高温、降水 压带风带的季节移 量大 动 海陆热力差异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温和少雨
海 地
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季风 亚热带季风 热带季风 亚热带 季风
高一地理必修1-2.2 气压带和风带 导学案3 世界气候类型附图
⑤塔斯马尼亚岛
① ⑥
气候, ② 气候, ⑦
气候, ③ 气候, ⑧
气候, ④ 气候, ⑨
气候, ⑤ 气候, ⑩
气候气候》 特点: 成因: 分布规律: 主要分布地区: 欧洲 部, 加拿大 海岸, 美国 海岸, 智利 部, 澳大利亚 部 和 岛, 新西兰 岛和 岛。 《地中海气候》 特点: 成因: 特点: 成因: 分布规律: 主要分布地区: 中国 韩国 日本 美国 澳大利亚 南美洲 《温带大陆性气候》 特点: 成因: 分布规律: 特点: 成因: 分布规律: 主要分布地区: 中国 俄罗斯 朝鲜 日本 高原。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300N 特点:
《热带季风气候》 成因:
印 度 半 岛
沙漠。 200/N
中 南 半 岛
侧, , 。 100N
0
《世界气候类型的判读》
终年多雨: 热带 终年少雨: 有多雨和少雨两个季节
气候。 气候。 气候。 气候。 气候。 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 特点: 成因: 分布规律: 主要分布地区: 南美洲 ,非洲的 和 亚洲 。 特殊分布: 马达加斯加岛 部,澳大利亚 部, 巴西 部,中美地峡 部。
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
⑩ ⑤欧洲西部 ⑩ ⑩ ⑨亚欧大陆内部 ⑤加拿大西海岸 ⑥俄罗斯远东地区 ⑤美国西北海岸 ④美国西海岸 ⑦中国南方 ③墨西哥西海岸 ②墨西哥高原 ⑦美国东部和南部 ⑩ ⑩
⑨北美大陆内部
③北非撒哈拉沙漠
③ 阿 拉 伯 半 岛
①中美地峡东部 ②南美大陆北部
②非洲热带雨林气候区两侧 ①几内亚湾沿岸
,
最 15 C 冷 冬雨型: 月 亚热带 平 夏雨型: 均 温 (终年湿润: 度 00C
温带 00 —150C 寒带: 夏雨型: 终年少雨型: 气候。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学案 湘教版:气压带、风带与气候
第16讲气压带、风带与气候[课标内容要求]运用示意图,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以及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
知识体系导学积累必备知识——基础落实赢得良好开端一、全年受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的气候类型【思维点拨】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大多与气压带、风带的性质有关(1)赤道低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为气流上升区,降水多。
(2)副热带高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为气流下沉区,降水少。
(3)极地东风由高纬吹向低纬,性质干燥;盛行西风由低纬吹向高纬,性质湿润。
(4)受信风带影响的大陆西部和中部地区一般为晴朗干燥天气,而受信风带影响的大陆东部地区,则降水较多。
二、受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影响而形成的气候类型三、世界主要气候类型(1)从年降水总量上来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2)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可从最多降水月的降水量区分,热带季风气候最多降水月超过600 mm,热带草原气候最多降水月不足400 mm。
【思维点拨】亚热带两种气候的判断方法(1)从雨热组合状况判断: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地中海气候雨热不同期。
(2)从地理位置判断: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大陆东岸;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大陆西岸。
提升关键能力——能力突破掌握解题技法关键能力一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典题精研】[典例1][浙江卷11月]下图为亚欧大陆40°N附近东西两侧两个测站1、4、7、10四个月的气候资料。
读图完成(1)~(2)题。
(1)甲、乙两地气候相比()A.1月降水甲比乙多B.气温季节变化甲比乙大C.7月气温甲比乙低D.降水季节变化甲比乙小(2)乙地1月降水主要受()A.西北风的影响B.副极地低压控制C.沿岸暖流影响D.盛行西风的控制[图解思路][答案](1)(2)[感悟核心素养]【考点精析】一、从气温和降水两个角度理解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1.气压带、风带对气温的影响:主要考虑纬度因素,即根据其所在纬度判断热量带,从而考虑其气温状况。
2.2第3课时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学案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3课时)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学习目标】(1)知道大气环流的含义及其作用。
(2)能绘制说明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3)理解气压带风带位置的移动和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重点难点】全球性大气环流是本单元重要的内容。
本节重点是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各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是本节的难点。
【自主探究】什么是大气环流?它有哪些作用?用文字说明全球的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合作探究】[探究活动1][绘图说明]绘出三圈环流、标注风、压带名称及风向90 气压带性质热力冷高压60 动力冷性低压30 动力暖性高压0 热力热低压30 动力暖性高压60 动力冷性低压热力冷高压绘三圈环流:90°S 60° 30° 0° 30° 60° 90°N[探究活动2][读图说明]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移动的原因:A 的日期为B 的日期为C 的日期为 移动的规律:就半球而言: 全球而言:[探究活动3][阅读分析]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为什么北半球海陆分布对大陆的影响比南半球显著?(南半球气压带呈带状,北半球却呈块状)[读图说明] 季风环流概念: 形成原因: (1)重要原因:[探究活动4]被切断的气压带 大气活动中心 亚欧大陆 太平洋 大西洋 一月气压七月气压【基础巩固】1.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形成原因是( )A.温度比赤道附近地区低,冷空气收缩下沉形成B.温度比赤道地区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C.赤道上空的空气受地转偏向力影响不能前进,在300附近上空堆积,产生下沉气流形成D.从高纬度来的冷空气在300附近上空堆积.产生下沉气流形成 2.关于中纬西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北半球为西南风 ②南半球为西南风 ③在中纬西风影响下降水较少 ④中纬西风由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副极地低气压带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3.下列哪个气压带控制下的天气通常是多雨的( )A.赤道低压带B.极地高气压带C.极地东风带 D .信风带 4.下列节气中地球上气压带风带位置最北的是( )A.春分日B.夏至日C.秋分日D.冬至日5.地球上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其规律是( )①夏季北移 ②冬季南移 ③夏季向高纬度方向移动 ④冬季向低纬度方向移动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6.由于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夏天亚欧大陆上形成的气压中心和切断的气压带名称是( )(2)季风环流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冬季风 源地 西伯利亚、蒙古 西伯利亚、蒙古 风向 性质夏季风 源地 副热带太平洋 赤道附近印度洋 风向 性质成因分布地区我国东部、日本和朝鲜半岛南部等地亚洲印度半岛和我国西南地区A.亚洲低压副热带高压带B.印度低压副极地低压带C.亚洲高压副极地低压带D.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副热带高压带7.形成季风的最主要原因是()A.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B.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C.反气旋的影响D.气旋的影响8.由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夏季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向右偏转成的是A.东亚的东南季风B.东亚的西北季风C.南亚的东北季风D.南亚的西南季风9.关于气压带、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A.低气压带均盛行上升气流B.高气压带均由冷空气冷却下沉而成C.北半球的盛行西风是西北风D.赤道低气压带南邻东北信风带10.形成大气环流的主要因素是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高中地理 2.2.2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2.2.2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已初步掌握。
了解到大气环流能促进高低纬度间、海陆间的热量和水汽交换,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一般而言,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
今天这节课就来一起研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板书)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推进(新知识传授)[教师精讲](投影)世界气候分布图师:请大家在图上标出全部的风带和气压带生:(一学生指投影回答,其他学生在事先发下的空白图上填图)(在绘图的基础上,教师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师:我们在描述气候特征的时候,要把气候的两个最重要的要素——气温和降水的情况描述清楚。
在某一种气压带或风带的控制下,其天气状况单一,其气候特征可用“全年怎么样”来描述。
在某两种气压带或风带的交替控制下,其天气状况复杂,其气候特征可用“夏季怎么样、冬季怎么样”来描述。
(板书)(一)单一气压带或风带控制下的气候类型赤道及其南北两侧,即南北纬10°之间的广大地区,气温会有这么样的特征?生:受太阳辐射强,终年高温。
师:赤道地区受哪一个环流控制?生:受单一的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师: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地区的大气是怎样运动的?生:盛行上升气流。
师:多什么样的天气?生:多对流雨。
师:那么赤道及其南北两侧地区的气候特征怎么描述?生:赤道及其南北两侧地区终年受赤道低气压控制,形成了终年高温多雨的气候特征。
师:很好,这种气候就是热带雨林气候。
(投影)伊基托斯——热带雨林气候的降水和气温直方图师:读出热带雨林气候的降水和气温值。
生:全年皆夏,年平均气温在26 ℃左右,年降水量大都在2000 mm以上。
师: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世界上哪些地区呢?生:赤道及其南北两侧的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马来群岛等地。
(动画演示)热带雨林气候的世界分布(学生再跟随演示指认)师:世界上还有哪些地区只受单一的环流控制?生:(教师引导,小组合作探究)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的大陆中西部终年受副热带高压带的控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第三课时)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通过复习三圈环流中气压带、风带的性质,不同气压带、风带控制下形成的气候类型。
2.通过阅读不同气候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能分析出不同的气候类型的气温、降水特征。
3.通过熟悉气候特征,逐步学会区分几种易混的气候类型。
4.能够根据不同的统计数据,判读出具体的气候类型。
【趣味导入】
1、为什么阿拉伯人喜欢穿白色长袍,而我国东北人“里面裹着羊皮、外面裹着布”?
2、 为什么我们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时习惯问“你吃饭了吗”,而欧洲人却习惯问“今天天气如何”? 【学习流程】
二、
三、气候类型的判读
1. 某地房屋墙壁很厚,门窗多达二至三层,该地的气候类型最有可能是()
A.热带雨林气候
B.热带季风气候
C.亚热带季风气候
D.温带大陆性气候2. 由“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差异”两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气候类型是()A.温带季风气候B.热带稀树草原气候 C.地中海气候D.热带季风气候
3.城市①、②、③可能分别是()
A.上海莫斯科孟买B.上海罗马孟买
C.北京罗马雅加达D.北京莫斯科雅加达
4.城市②所属的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
A.大陆西岸
B.大陆东岸
C.大陆内部D.赤道地区
图1表示世界四个地点的气温降水状况。
据此回答5-7题。
5.位于南半球的地点是()
A、① B.② C.③ D.④
6.位于热带气候区的地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7.位于地中海气候区的地点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下图中四种气候类型的名称分别是什么?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