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师大附中程静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群文阅读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群文阅读【教学目标】1.品读文段,准确理解情景交融的散文写作手法;2.体悟人文之美,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3.理解中华民族审美心理,传承民族文化。
【教学重点】把握景、情、人的关联,掌握情景交融的散文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中华民族审美心理。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世间一切,都是遇见。
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见冬,有了岁月;人遇见山水,就有了情思;情思遇见文字,就成了散文。
这节课,我们会通过对必修上册第七单元3篇现代写景散文的品读,领略文字中的自然之美,寻找安放在那里的深沉的灵魂。
学习任务一:人间有味是清欢说明:朗读赏析的文段,小组内进行评议。
被推选者,朗读文段并自己的赏析文字,与大家共赏。
教师小结:这三篇散文中,郁达夫以情驭景,带着浓厚的兴味,描摹欣赏着故都清、静、悲凉的秋日之美,蕴含了他对故都之秋的眷恋与热爱;朱自清工笔细描,以极其细腻的笔法写出荷塘的幽静素雅和朦胧诗意,投射出他淡淡喜悦中的淡淡哀愁;史铁生抓住景物特点,在荒芜并不衰败的地坛中找到了生命的支撑。
由此可知,散文中的景物描写一定是为了表达作者的某种情感,而这种情感须联系整篇散文来进行定位。
如果“情”与“景”的比例相当,我们既能看到“自然”之景,又能感受到“情”的自然流动,那便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这也是散文的高境界。
三位作家用发挥到极致的语言之美,通过景物描写或含蓄或直接地传递了自己的情感,情景交融,给予了我们厚重的审美体验。
学习任务二:生命律动的哲思作为读者,我们总是处在旁观者的角色,去观赏作者看到的一朵花开,去想象作者情思的冷暖。
我们觉得散文厚重,恰恰是因为每一篇隽永的散文背后,都藏着一个善感的作者和一种独特的文化。
活动一:请结合导学案上提供的背景材料以及文中相关句段,从作者经历、心路历程、审美趣味三个方面分析异同,探究散文中体现的人文特征和审美心理。
第七单元《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联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联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联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深入剖析《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三篇散文的结构变化与情感起伏,并总结其中的异同点;2. 引导学生深入感悟生活,提升审美情趣,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剖析《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三篇散文的结构变化与情感起伏,并总结其中的异同点;提升审美情趣,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和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1. 画卷初启,探索秘境初读三篇散文,哪些主要场景和画面在你的心中留下重要的印象?学生自由回答,描绘那些令人难以忘怀的画面。
提问学生:“这些画面各自带给你何种不同的感受?在这些画面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行文变迁与情感波澜?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步入这三篇经典散文的殿堂,共同探寻其中的秘密吧。
"2.行文探秘,各领风骚分组研讨: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每组聚焦于三篇佳作的行文脉络。
细致品析:《故都的秋》:开篇与结尾,以北国与江南之秋对比,映照出对北国秋的深切眷恋。
正文则融记叙与议论于一炉,细腻描绘故都清秋之景。
记叙部分,采用并列笔法,娓娓道来清晨静谧、落蕊轻扫、秋蝉哀鸣、都市闲人、秋日盛果等五幅画卷。
《荷塘月色》:以作者步履为引,步步生莲,引领读者穿越至那片月色下的荷塘。
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从“闭门而出”至荷塘小径,再至“推门而入”,一气呵成。
空间布局上,先绘月下荷塘之幽静,再述塘中月色之朦胧,终绘荷塘四周之景致,共绘一幅荷塘月色绝美画卷。
此外,虚实相生,眼前实景与古代采莲幻想交织,使文章内容更为丰盈,意境更为深远。
《我与地坛》:双线并行,地坛与母亲,交织成篇。
作者先述与地坛不解之缘,细描地坛之荒凉与宁静,及其中小生灵之生机,引发对生命之深思。
继而转至母亲,通过细腻回忆,展现母爱的伟大与深沉,以及自己对母亲的深深愧疚与无尽思念。
5.故都的秋-北师大版必修4语文教案
5. 故都的秋-北师大版必修4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故都》的作者、背景及鲁迅先生的思想品格;2.熟悉小说的情节、主题及文学特色;3.掌握小说的文学鉴赏能力,理解小说表达的社会现实和思想内涵。
二、教学重难点1.小说《故都》的文学鉴赏;2.小说所表达的社会现实和思想内涵。
三、教学过程(一)教学准备1.教师备课,认真阅读《故都》一书,熟悉小说内容、结构、人物形象还有主题;2.在教学前制作好教案,准备好课件和讲义等教学资料;3.教师或学生准备好相应的诵读或演讲稿件。
(二)核心内容讲解1. 鲁迅的背景及思想鲁迅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弥留在中国文学的历史上。
鲁迅的作品往往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以“直言不讳”而著称。
《故都》也不例外,它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那时鲁迅已经远离文学创作,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始终没有停止。
鲁迅的文学思想与其人的思想家辈出有关,他的父亲鲁镇则曾是同盟会成员和洛阳起义领导人;他的母亲叶瑶则是一名文艺工作者。
这些家庭背景、内在品质和学术成就综合作用,使鲁迅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思想气质。
2. 小说《故都》的情节《故都》的故事以四个章节展开,分别是贾秀芝、贾老爷、赵春娥和樊纯之。
每个章节都通过特定的主题或情节来表达对旧式社会和人类悲剧的批判。
在故事中,贾秀芝是一个女孩,在没有法律保护的情况下经历了迫害和亲密。
贾老爷是一个官僚,他的职责是处理公务,这些公务涉及到他与别人之间的交易关经果这也意味着他需要贿赂别人才能完成他的任务。
赵春娥是一个小个子的姑娘,因为外貌问题而遭到排斥,并成为传说中的亡命女。
最后,樊纯之是一个从事文艺创作的人,他的作品是对旧制度下的社会黑暗的描述。
3. 小说《故都》的主题《故都》的主题是“反对封建落后”,鲁迅通过小说中的一系列描写,揭示了旧中国社会的黑暗与落后。
小说中所描绘的人物不是富有者、而是受剥削、受压迫的边缘人物,他们或许是一些穷苦人、或许是文人,不过无论他们是谁,都有一种命运奄奄一息的感觉。
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学案
麓山国际实验学校熊静
学习目标:
1、掌握景物描写的主要手法,体会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
2、感受文章所绘的秋之景,体悟秋之韵。
学习重点:
1、掌握景物描写的主要手法;
2、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
学习难点:
提高学生鉴赏和写作写景状物散文的能力。
一、测旧知
1、本文文眼是什么?
2、主体部分描绘了哪五幅秋景图?
二、品秋韵
2、故都的秋在作者那个时代也不乏明艳之色,也有繁市之境,为什么避而不写这些?
三、微写作
观察下图“在大西北那些环境最恶劣的地方生长的胡杨树”,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综合运用两种以上描写手法,写一段80字左右的情景交融的文字。
高中下册课文《故都的秋》教案
高中下册课文《故都的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故都的秋》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郁达夫的写作背景和写作特点。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分析能力。
(2)学会欣赏优美的文字,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北京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珍惜家乡的美好,关注生态环境保护。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故都的秋》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特点。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对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和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郁达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引出课文主题。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故都的秋》。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分析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四、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写一段描述自己家乡的文字。
2. 深入研究课文内容,分析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写一篇读后感。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批改,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阅读理解测试:通过测试题或考试,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2. 利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课文中的具体句子和段落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作者的写作技巧。
3. 运用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七、教学方法1. 采用朗读法,让学生感受课文中优美的文字,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7.14.1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7.14.1《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故都的秋》是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第一篇课文。
本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本课又是散文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启、示范作用。
一、教学目标:1.掌握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梳理文章结构脉络。
2.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和合作探究,培养朗读品味语言的能力。
3.体会作者对故都深深的眷恋之情。
二、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故都的秋的特点。
学习以情显景、以情驭景的表现手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诵读课文,领略作者在文中流露的主观情感。
了解作者在描写故都风物时为何要突出“清”、“静”、“悲凉”的特点,从而体会作者是如何把自然风物的客观色彩和作者内心世界的主观色彩巧妙融合的艺术手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
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作品的感情色彩同当时的时代背景的内在联系,理解一个正直文人不满于现实又无法找到出路的苦闷心境。
1、诵读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故都的秋的特点。
2、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高中的学生,对散文知识已经有所接触,已经感受了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层面不够深入,教师要适当引导、培养人文意识,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
老师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和本单元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及难点。
课前备课不仅备教材,也备学生。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关注学习过程,适宜地启发与评价,力求能够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故都的秋》生活就是这样,平淡而真实,虽然有时候觉得无聊,但仔细想想,也挺有意思的,不惧未来,珍惜当下,努力奋斗。
一、导入课文生活就是这样,平淡而真实,虽然有时候觉得无聊,但仔细想想,也挺有意思的,不惧未来,珍惜当下,努力奋斗。
中国的古诗文里,有很多颂赞秋的文字。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
生活就是这样,平淡而真实,虽然有时候觉得无聊,但仔细想想,也挺有意思的,不惧未来,珍惜当下,努力奋斗。
安徽师大附中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2课《故都的》教学
《故都的秋》教学目标和方法设计:(一)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学习掌握“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散文写作手法,进一步体会散文形神之间“形散”与“神聚”的辩证关系。
2、理解本文是怎样紧扣“清”“静”“悲凉”来写故都的秋,又是怎样通过联想来把故都的秋与南国的秋进行对比。
3、理解本文的脉络结构。
领略故都的秋声、秋色、秋味。
(二)过程与方法1.诵读法:通过有感情的诵读,体会作者对故都秋的向往、眷念之情。
2.讨论法:在教师的起疑引思下,通过学生的合作与探究,帮助学生体会课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特点。
3.讲授归纳法:教师对学生讨论进行归纳小结,形成对文章的整体性理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引导学生在分析情感与景物的辩证关系过程中,发现自然世界、生活世界和内心世界的真善美。
2、引导学生在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和写作意图过程中,激发对今天强大祖国的热爱之情和对幸福生活的珍爱之情。
教学内容和过程设计一、课文导入(一)说秋天:直观感知1、请同学们谈谈秋天的认识。
2、请同学们说说自己记得的关于秋天的诗句。
(二)比秋天:对比分析1、悲秋。
1)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战国·宋玉《九辩》)2)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唐·杜甫《登高》)3)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宋·柳永《雨霖铃》)2、颂秋。
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唐·王维《山居秋暝》)2)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唐·刘禹锡《秋词》3)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三)问秋天:理解概括1、核心问题:同一个描写对象——秋天,为什么感情色彩截然不同?2、引导理解:在景物的选择与语言的描写背后,起支配作用的是作者的境遇与心情。
高中下册课文《故都的秋》教案
高中下册课文《故都的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故都的秋》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郁达夫的写作背景和创作风格。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体会作者对故都秋色的热爱和怀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读、讨论、讲解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故都的秋》,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故都的秋》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创作风格。
2. 分析课文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体会作者对故都秋色的热爱和怀念。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 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故都的秋》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郁达夫的背景和创作风格。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故都的秋》,激发学生对故都秋色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课堂讲解(1)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如“碧绿的天空”、“金黄的稻谷”等,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故都秋色的描绘。
(2)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4. 小组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2)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教师点评并总结。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家乡秋色的记忆和感受。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点评并总结。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者对故都秋色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7. 作业布置(1)请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选择一处自己喜欢的意象,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高中下册课文《故都的秋》教案
高中下册课文《故都的秋》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故都的秋》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语言表达技巧。
3. 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1.2 教学内容1. 课文《故都的秋》的内容概述。
2. 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3. 课文中的语言表达技巧分析。
第二章:课文解析2.1 课文概述2.1.1 简介作者和背景。
2.1.2 概述课文的情节和主题。
2.2 课文分析2.2.1 分析课文的开头和结尾。
2.2.2 分析课文中的重要段落和句子。
2.2.3 探讨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第三章:词汇与短语学习3.1 重点词汇学习3.1.1 词汇的定义和用法。
3.1.2 词汇的例句和练习。
3.2 短语学习3.2.1 短语的定义和用法。
3.2.2 短语的例句和练习。
第四章:语言表达技巧分析4.1 修辞手法分析4.1.1 修辞手法的定义和作用。
4.1.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举例和分析。
4.2 语言风格分析4.2.1 语言风格的定义和特点。
4.2.2 课文中的语言风格分析和讨论。
第五章:阅读与写作练习5.1 阅读练习5.1.1 阅读理解题目的设计和解答。
5.1.2 阅读文章的分析和讨论。
5.2 写作练习5.2.1 写作题目的设计和解答。
5.2.2 写作文章的指导和评价。
第六章:课文背景与文化6.1 课文作者背景简介郁达夫的生平、作品风格及其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分析郁达夫的作品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6.2 课文文化元素解析课文中涉及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秋天的象征意义、古都的风貌等。
探讨课文中的文化内涵对学生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启示。
第七章:课堂互动与讨论7.1 小组讨论设计关于课文主题、情感和文化的讨论题目。
指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7.2 课堂提问准备针对课文内容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鼓励学生积极提问,营造互动的课堂氛围。
第八章:课外阅读与拓展8.1 推荐阅读推荐与课文相关的其他作品,如郁达夫的其他散文或代作家的作品。
高中《故都的秋》教案大全
高中《故都的秋》优秀教案大全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故都的秋》的时代背景,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朗读:让学生熟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
1.2.2 时代背景介绍:介绍《故都的秋》产生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1.2.3 主题思想分析:分析作品中的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等主题思想。
1.2.4 艺术特色鉴赏:分析作品的结构、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等艺术特色。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理解《故都的秋》的时代背景,体会作品的主题思想。
2.1.2 分析《故都的秋》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2 教学难点2.2.1 深入理解作品中的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等主题思想。
2.2.2 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如结构、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等。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阅读理解: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品情感。
3.1.2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3.1.3 分析鉴赏: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提高鉴赏能力。
3.2 教学手段3.2.1 多媒体课件: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作品图片、历史背景等,丰富教学内容。
3.2.2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和信息。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4.1 教学步骤4.1.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故都的秋》的作者和作品背景。
4.1.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
4.1.3 时代背景介绍:介绍《故都的秋》产生的历史背景。
4.1.4 主题思想分析:分析作品中的主题思想。
4.1.5 艺术特色鉴赏: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
4.1.6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故都的秋》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故都的秋》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理解课文《故都的秋》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郁达夫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1.2 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体验作者对故都秋天的独特感受,培养对自然景观的审美能力。
1.3 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和重点词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第二章:教学重点2.1 课文《故都的秋》的基本内容。
2.2 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
2.3 理解作者对故都秋天的独特感受。
第三章:教学难点3.1 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和重点词汇的理解。
3.2 分析作者对故都秋天的情感表达。
第四章:教学方法4.1 讲授法:讲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写作背景。
4.2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4.3 观察法:带领学生观察现实中的自然景观,培养审美能力。
第五章:教学步骤5.1 导入:介绍课文《故都的秋》的作者郁达夫及其写作背景。
5.2 阅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5.3 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分享对作者独特感受的理解。
5.4 重点讲解: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和重点词汇。
5.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评价学生对课文《故都的秋》的基本内容的理解程度。
6.2 评价学生对课文中的景物描写的分析和审美能力。
6.3 评价学生对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和重点词汇的掌握情况。
第七章:作业设计7.1 要求学生复习课文《故都的秋》,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7.2 要求学生选择一处自然景观,进行观察和描写,培养审美能力。
第八章:课程拓展8.1 推荐学生阅读郁达夫的其他作品,加深对作者写作风格的理解。
8.2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中的自然景观,提高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8.3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写生活动,培养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第九章:教学反思9.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存在讲解不清晰或学生理解困难的地方。
9.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是否需要进行调整。
新教材部编版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故都的秋》学案设计
新教材部编版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故都的秋》学案设计学习目标1.梳理文脉,赏析文章的构思技巧以及联想、想象等艺术手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2.感受两位大师笔下景物的韵味,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审美鉴赏与创造]3.体会景物中蕴含的复杂情感,感受民族审美心理。
[文化传承与理解]情境任务秋,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也是四季中意蕴最丰富的季节。
金风送爽,丹桂飘香,秋有味;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把自己的满心欢喜、一腔愁绪寄诸秋色:“悲哉,秋之为气也”的伤感;“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昂扬;“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的畅快;“天凉好个秋”的无奈,等等。
可以说,秋载得动所有人的任何情感!大自然的美常常表现在那灵动的瞬间:一片嫩红,一滴秋雨,一声鸟鸣……无不具有动人心魄的美。
正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树叶间容纳宇宙,花瓣里别有洞天。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先生静谧幽美的荷塘,在溶溶的月色下,淡淡的月光中,薄薄的青雾里,看田田的荷叶,闻缕缕的荷香,听脉脉的流水,慢慢走,欣赏吧!故都的秋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生平]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
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
1921年6月,郁达夫和郭沫若、成仿吾等人组织成立“创造社”,并筹备编辑《创造季刊》;1926年3月,郁达夫、成仿吾、冯乃超等一群年轻的创造社作家发起创刊了自己的刊物《创造》,用以发表他们自己的文学主张;1928年加入“太阳社”,并在鲁迅的支持下,主编《大众文艺》;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他为发起人之一;1938年,赴武汉参加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传工作;1938年12月至新加坡,主编《星洲日报》等报刊副刊,写了大量政论、短评和诗词;1942年,日军进逼新加坡,他与胡愈之、王任叔等人撤退至苏门答腊,化名赵廉;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七单元《故都的秋》优质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七单元《故都的秋》优质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故都的秋》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第14篇课文的第一课,在这篇文章中,郁达夫抓住了“秋味”这个中心,没有详细地描绘陶然亭、钓鱼台、西山等北平著名景点,而是着重描写牵牛花、槐蕊、秋雨、冬枣一类平凡细小的事物,以一种独特而细腻的视角,描述不一样的北平之秋。
文章以独特的手法,描绘不一样的秋,同时,也寄寓了丰富的情感,于悲秋之中颂秋,于颂秋之中悲秋。
在阅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体会作者动用各种感官来体会故都之秋的手法特点。
同时,注意体会这篇文章的语言艺术,鉴赏文章在遣词造句等方面的特点。
【素养目标】1.了解郁达夫及文章的创作背景,积累文学常识。
2.概括并鉴赏文中的五幅秋景图,掌握文中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分析并鉴赏文章中的衬托和对比手法,学习并应用到写作实践中。
4.体会作者对故都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情的由来,从而深层次理解本文的丰富内涵。
【教学重难点】掌握文章的艺术技巧,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一叶知秋”,秋天是文人笔下的“可人”,书写情志,寄托思绪。
秋景之美,因人而不同,也因地而异。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近,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
二、知人论世1.了解作者—郁达夫郁达夫(1896-1945),名文,字达夫。
浙江富阳人。
现代著名作家,诗人。
他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据说他家藏书4万卷,郁达夫在少年时就全都翻阅过,打下了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基础。
大学期间开始接触外国文学,又增加了丰富的外国文学与文化的素养。
2.人物轶事英勇牺牲1945年的8月29日,也就是在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的两周,郁达夫没有迎来凯旋的欢呼,却迎来了他的噩耗。
那晚8时许,郁达夫正在家中与几位朋友聊天,忽然有一个土著青年把郁达夫叫出去讲了几句话,郁达夫随即回到客厅,与朋友打个招呼就出去了,从此便再也没有回来。
统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上册第七单元 14-1 《故都的秋》
统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14-1《故都的秋》14-1 《故都的秋》一.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人教版必修上现代抒情散文中文质兼美一篇,作者凭借精巧独特的构思和优美隽永的语言,对大地山川、风物美景作了生动细致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人生的丰富感受和深刻思考。
我个人认为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的散文,就好像一杯茶,在炎热酷暑中给我们送来清凉的慰藉,在飞雪寒冬中给我们送来舒心的温暖。
但是,高一学生在高中阶段初次接触散文,对散文学习有点迷茫,重点引导学生抓住散文的“形”进而把握“神”。
让学生关注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的特点表现景物独特之美,从而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
借助多媒体凸显学习重点和总结归纳,让学生学有所得。
因此,学习《故都的秋》,在反复诵读基础上,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身临其境地感受作者心灵的律动,体会作品所描绘的美景,由此而进入一种审美境界,尤其对那些美妙的语段,应该反复朗读,熟读成诵,逐步增强对散文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语言构建与运用利用工具书、注解梳理生字词,初步把握文意,感受语言之美。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对五幅画的解读,把握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3.审美鉴赏与创造欣赏课文中的景物,探究作者寄寓在景物之中的深刻思想和丰富情感。
4.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古代文人的审美心理,以及“秋”意象的传统文化内涵。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对五幅画的解读,把握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教学难点领悟文章的感情基调,探究作者在景物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和丰富情感。
四.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文本赏读,合作探究,诵读指导。
五.教学过程活动一:书声琅琅任务1:朗读课文至少三遍,要读准字音;有疑惑的字词查字典,并整理出出你认为重要的词语。
活动二:知识积累任务:从下面的文字中筛选自己认为重要的信息并记下来。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
浙江富阳人。
1913年留学日本,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
2024年《故都的秋》优秀课件
2024年《故都的秋》优秀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单元《故都的秋》。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精读,分析作者对故都秋天的描绘和情感表达;学习散文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通过对故都秋天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故都秋天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 学习散文的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对自然美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2. 教学重点:学习散文的写作技巧,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秋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秋天的美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朗读:让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故都的秋天氛围,体会作者的情感。
3. 课文分析:b. 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并举例说明。
c. 探讨作者通过景物描写表达了对故都秋天的哪种情感。
4.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课文写作技巧的题目,讲解答题思路和技巧。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写作技巧,进行一次小练笔。
六、板书设计1. 课文《故都的秋》2. 课文结构:描写景物、表达情感、写作技巧3. 重点词语:清、静、悲、凉4. 写作技巧:比喻、拟人、排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秋天的校园”为题,写一篇描绘秋天景物的作文。
2. 答案:无固定答案,要求运用所学的写作技巧,表达对秋天的感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课后反思,了解学生对散文写作技巧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其他描绘秋天的散文作品,如《秋夜》、《秋天的怀念》等,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秋天的魅力,提高审美情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课文分析中的写作技巧。
2. 例题讲解的答题思路和技巧。
3. 板书设计中的重点词语和写作技巧。
故都的秋内容梳理
故都的秋内容梳理《故都的秋内容梳理》嘿,朋友!你知道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吗?这可真是一篇超级棒的文章!文章一开始,就好像有个神秘的声音在耳边轻轻地说:“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
”这一下子就把我拉进了故都的秋天里。
郁达夫先生说,北国的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这就像是一个画家,用最简洁的线条勾勒出了故都秋的轮廓。
哎呀,你说这秋天怎么就悲凉了呢?我一开始也不太懂。
他写了院子里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还有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这画面多美呀,可为啥还是透着那么一点点的凄凉?就好像是一首优美的曲子,里面却藏着一丝丝的忧伤。
他还写了槐树的落蕊,“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这描写得多细致啊!我都能想象自己走在那铺满落蕊的路上,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感觉,难道这就是秋天的独特味道?说到秋蝉,那衰弱的残声,真让人觉得秋天好像是一位疲惫的老人,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这和夏天那响亮的蝉鸣可完全不一样啊!还有那秋雨,“可不是?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这简单的一句话,就让我仿佛感受到了那丝丝的凉意,直往骨头缝里钻。
郁达夫先生也提到了北方的果树,像枣子树,柿子树,那是秋天的宝贝呀!红彤彤的果子挂满枝头,难道不是秋天给我们的礼物吗?他写故都的人,在秋天里也是那么的悠闲自在。
就像那在桥头钓鱼的老头,那在胡同里卖水果的小贩,他们不也是故都秋的一部分吗?你看,这故都的秋,有景,有人,有声,有色,构成了一幅多么独特的画卷啊!我就在想,这秋天,在郁达夫先生的笔下,怎么就变得这么有韵味呢?难道是他的心特别敏感,能捕捉到我们平常忽略的那些小细节?还是说,这故都的秋,本身就有着一种说不出的魅力,只有像他这样的大作家才能把它展现出来?反正啊,读完这篇文章,我对秋天的感觉都不一样了。
以前觉得秋天就是树叶黄了,天气凉了,没啥特别的。
现在才知道,秋天里藏着那么多的故事,那么多的情感。
高一下册语文《故都的秋》教案三篇
高一下册语文《故都的秋》教案三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模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小编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篇一一、教学设计(二)学习者情况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学习者是年龄处在_至_岁的高中学生。
他们的形式逻辑思维发展稳定,辩证逻辑思维发展在这个阶段则发展迅速。
这两种思维形式相互作用,使高中生的思维水平比以往更高、更完善和更成熟。
因此,高中生已经具有了接近成人的较高的认知水平及较成熟的形式逻辑及辩证逻辑思维。
而思维的发展又直接导致了他们自我意识的高速发展,他们对待一切问题以“自我”为核心,又以解决”自我”问题为目的。
高中阶段,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进一步发展,知识经验的日益丰富,使其对自身的思想、能力、水平等方面所作的评价变得全面、客观、辩证,并且日趋深刻。
和自我意识的高度发展相联系,高中生价值观也逐步确立起来,价值观是个体对自然、社会、人生问题的带有根本性的总观点,它的形成是由人的知识水平、生活环境等方面决定的,同时受人的情感意志、理想动机、立场态度等个性因素所制约。
高中生在确立和调整自己的价值观的过程中,表现出许多特点。
如:高中生对理论问题产生了浓厚兴趣,喜欢把各种具体事实综合成若干系统的总原则,热衷于哲学探讨;高中生的价值观中,表现出强烈的个性色彩。
价值观不同,对事物的兴趣点和切入角度,意志品质及归因方式也不同,等等。
高中阶段也正是学生在各方面进行探索、尝试并面临走向独立生活道路的时候,高中生的智力和个性都获得了高度发展,相应产生了独立自主的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郁达夫《北平的四季》 郁达夫《北平的四季》:“中国的大都会,我前半生住过 中国的大都会, 的地方,原也不在少数;可是当一个人静下来回想起从前, 的地方,原也不在少数;可是当一个人静下来回想起从前, 上海的闹热、南京的辽阔,广州的乌烟瘴气, 上海的闹热、南京的辽阔,广州的乌烟瘴气,汉口武昌的 杂乱无章,甚至于青岛的清幽,福州的秀丽, 杂乱无章,甚至于青岛的清幽,福州的秀丽,以及杭州的 沉着,总归都比不上北京我住在那里的时候,当然还是北 沉着,总归都比不上北京我住在那里的时候, 京的典丽堂皇,幽闲清妙。”“五六百年来文化所聚萃的 京的典丽堂皇,幽闲清妙。”“五六百年来文化所聚萃的 北平,一年四季无一月不好的北平,我在遥忆, 北平,一年四季无一月不好的北平,我在遥忆,我也在深 祝她的平安进展, 祝,祝她的平安进展,永久地为我们黄帝子孙所保有的旧 都城! 都城!”
13
2011-10-19
14
2011-10-19
15
2011-10-19
16
2011-10-19
17
2011-10-19
18
香山红叶
2011-10-19 19
2011-10-19
20
2011-10-19
21
“万美之中秋为最”。当漫天旋转 万美之中秋为最” 万美之中秋为最 的枯黄划出季节更替的轨迹, 的枯黄划出季节更替的轨迹,秋 林愈发显出她的秀颀与挺拔, 林愈发显出她的秀颀与挺拔,那 是一份不需要任何东西来装饰的 洒脱和孤傲。 洒脱和孤傲。
50
拓展延伸——一切景语皆情语 拓展延伸——一切景语皆情语 ——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获花秋瑟瑟。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获花秋瑟瑟。主人 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 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 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 ( 在浓烈的秋意中,白居易读到是离情之凄 浓烈的秋意中, 的秋意中 苦与伤感 。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 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 。(王实甫 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 记》) 秋光中,王实甫读到的是凄美。 秋光中,王实甫读到的是凄美。
2011-10-19 26
诗人说: 诗人说:“秋天就像一条深 沉的河流在歌唱, 沉的河流在歌唱,河流两岸荡 漾着我心思。 漾着我心思。 美学家说: 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 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 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
27
故 都 的 秋
郁 达 夫
2011-10-19
28
29
北国
江南
30
作者是通过哪些景象的描 写来表现“故都的秋” 写来表现“故都的秋”的 “清”“静”“悲凉”的? ”“静”“悲凉” 悲凉
2011-10-19 22
古语有云: 女伤春, 古语有云:“女伤春, 士悲秋” 士悲秋”,中国文人常有 悲秋情结。说说你所熟知 悲秋情结。 的有关秋天的诗句。 的有关秋天的诗句。
23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2
拓展延伸——一切景语皆情语 拓展延伸——一切景语皆情语 ——
薛宝钗) 临江仙 (薛宝钗) 白玉堂前春解舞, 东风卷得均匀。 白玉堂前春解舞, 东风卷得均匀。 蜂 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 本无根,好风凭借力, 送我上青云! 本无根,好风凭借力, 送我上青云!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暗喻薛宝钗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牢牢把握着现实的利益, 牢牢把握着现实的利益,孜孜以求的是富贵荣 华。
胡愈之: 胡愈之: 他的伟大就是因为他 是一个天才的诗人, 是一个天才的诗人, 一个人文主义者, 一个人文主义者,也 是一个真正的爱国主 义者。 义者。
“祖国啊祖国!……你 祖国啊祖国!……你 快富起来!强起来罢! 快富起来!强起来罢! 你还有很多的儿女在受 苦呢! 沉沦》 苦呢!”(《沉沦》)
49
拓展延伸——一切景语皆情语 拓展延伸——一切景语皆情语 ——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 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登高》 《登高》) 秋风中, 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和“杨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 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
51
拓展延伸——一切景语皆情语 拓展延伸——一切景语皆情语 ——
唐多令 (林黛玉) 林黛玉)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队成 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qiǎ quǎ 毯。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qiǎn quǎn形容 情投意合, ),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 说风流。 情投意合,难舍难分),说风流。草木也知愁, 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 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 凭尔去,忍淹留! 凭尔去,忍淹留! 黛玉从飘游无定的柳絮, 黛玉从飘游无定的柳絮,联想到自己孤苦 无依的身世,预感到薄命的结局, 无依的身世,预感到薄命的结局,把一腔哀惋 缠绵的思绪写到词中去。 缠绵的思绪写到词中去。
48
拓展延伸——一切景语皆情语 拓展延伸——一切景语皆情语 ——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 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怅 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 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沁园 长沙》 春 长沙》上阙 景物,充满生机,生气勃勃。 景物,充满生机,生气勃勃。 人物,宽阔的心胸,昂扬的精神面貌。 人物,宽阔的心胸,昂扬的精神面貌。 意境雄浑,壮美。 意境雄浑,壮美。
让我们走进秋天
师大附中 程静
1
2011-10-19
2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3
2011-10-19
4
2011-10-19
5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太平御览》
6
九寨沟之秋
7
西藏 纳木措之秋
8
钓鱼台之秋
9
西湖之秋
10
丰富多彩的秋
2011-10-19
11
2011-10-19
12
2011-10-19
郁达夫简介
人生: 人生:“人生终究是悲苦的结 清夜酒醒, 晶……清夜酒醒,看看我胸前睡着 清夜酒醒 的被金钱买来的肉体,我的哀愁, 的被金钱买来的肉体,我的哀愁, 比自称道德家的人,还要沉痛数倍。 比自称道德家的人,还要沉痛数倍。 我岂是无灵魂的人? 我岂是无灵魂的人?不过看定了人 生的命运, 生的命运,不得不如此自遣 耳。”——《沉沦》自序 《沉沦》
53
以 情 景 一 体 景 显 情
以 情 驭 景Leabharlann 形散而神不散、物我合一54
31
秋 院
32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33
碧绿的天色 一丝一丝的日光
北国的槐树
2011-10-19
34
静对着喇叭似的牵牛花
2011-10-19
35
蓝色,宁静, 蓝色,宁静,深远 白色,素雅, 白色,素雅,纯静 清凉疏朗,淡淡的悲和愁 清凉疏朗,
36
疏落的秋草 • 衰败
37
细数落花因坐久, 细数落花因坐久, 缓寻芳草得归迟。 缓寻芳草得归迟。
2011-10-19 24
从军行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姜敌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更吹姜敌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2011-10-19
25
碧云天,黄叶地, 碧云天,黄叶地, 西风紧,北雁南飞。 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总是离人泪。
“达夫是一个伟大的 爱国者, 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 的精神支柱。 夏衍) 的精神支柱。”(夏衍)
知人论世
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 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 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 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歧 视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 视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 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 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 也是“静如止水似的文学。 也是“静如止水似的文学。” 此文写于1934 1934年 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 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 民不聊生。在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 民不聊生。在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 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 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作者用这种感情 来看外界时,看到的就只能是冷清的秋色, 来看外界时,看到的就只能是冷清的秋色,听到 的也只能是寂寞的秋声。因此, 的也只能是寂寞的秋声。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 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 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 44 个人生的感受。 个人生的感受。
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郁达夫的爱国热情又被唤 投入抗战的时代洪流,积极参加抗日宣传工作, 起,投入抗战的时代洪流,积极参加抗日宣传工作,奔赴 前线慰劳抗日将士,并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前线慰劳抗日将士,并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1938年底赴新加坡从事报刊编辑和抗日救亡工作 1942年 年底赴新加坡从事报刊编辑和抗日救亡工作。 1938年底赴新加坡从事报刊编辑和抗日救亡工作。1942年 流亡到苏门答腊,化名赵廉隐居下来。不久, 流亡到苏门答腊,化名赵廉隐居下来。不久,当地日本宪 兵部强迫他去当翻译, 兵部强迫他去当翻译,暗中保护和营救了不少当地志士和 华侨,并获悉了日本宪兵部许多秘密罪行。1945年日本投 华侨,并获悉了日本宪兵部许多秘密罪行。1945年日本投 降后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1952年 降后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 为民族解放殉难的烈士” 并在他的家乡建亭纪念。 “为民族解放殉难的烈士”,并在他的家乡建亭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