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一历史下册清朝晚期文化一
2019-2020年高一历史清朝晚期文化一
2019-2020年高一历史清朝晚期文化一一、素质教育目标(-)知识教学点1.“西学热”的出现。
2.严复及其译著。
3.科学技术的成果。
西方科技知识的传入。
龚振磷、李善兰、徐寿、华蘅芳、詹天佑、冯如等人的成就。
4.新式学堂的兴办和教育改革。
京师大学堂、《奏定学堂章程》、科举制的废除。
(二)能力训练点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认识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特点与中国近代社会变化的关系,使学生提高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寻找严复与鸦片战争时期的抵抗派及稍后的洋务派在学习西方上的异同点,培养学生运用比较能力获取历史知识的能力。
3.通过指导学生理清近代前期思想发展脉络,培养学生依据基本史实形成事物发展概念的能力和探究历史发展因素的综合分析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1.通过中国近代文化发展与中国社会变化的关系的教学,使学生增强唯物史观的教育。
2.通过严复、龚振麟、李善兰、徐寿、华蘅芳、詹天佑、冯如等人的成就的教学,使学生认识中华民族的先进人物始终不忘救国和为国争光、为中华民族争气的赤子之心。
增强努力学习世界先进技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
使学生受到继承并发扬先辈爱国主义传统的教育。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1.向西方寻求强国之道的思想界。
2.清朝晚期的教育改革。
(二)难点1.严复译《天演论》的作用。
2.《奏定学堂章程》。
(三)解决办法1.“向西方寻求强国之道的思想界”内容,教师可将清朝晚期时期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分为五个层次,即林则徐、魏源等为代表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的“师夷长技以自强”,冯桂芬、王韬等为代表的早期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大力宣传西方政治制度和维新变法主张的维新派,传播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等。
了解中国思想界逐渐出现西学热的背景和思想发展的轨迹——工艺技术十自然科学理论~社会科学和政治制度。
从而启发学生运用唯物史观的理论分析思想与社会存在的关系,分析思想主张的提出及其历史作用。
高一历史下:4.2《清朝晚期文化(二)》素材(旧人教版)
第四章中国近代文化第一节清朝晚期文化(二)素材“史界革命”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史学家为摆脱旧史学,构建新史学而提出的口号。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学的传入,欧美资产阶级的史学理论和方法陆续在中国传播,向中国传统的封建史学提出挑战。
中国史学家逐渐接受资产阶级的史学理论和方法,放开了视野,打破了封建史学的沉闷空气。
由于视野扩大,方法得力,新的史料不断发现,新的研究领域不断开拓。
在史教救国思想的感召下,以梁启超为代表的史学家提出:“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悠悠万事,惟此为大。
”1901年,梁启超发表了《中国史叙论》;1902年,他又发表了《新史学》。
这是两篇前无古人的讨伐封建史学的檄文。
在这两篇论文中,梁启超概括了封建史学的四大弊端,痛斥二十四史是“帝王将相家谱”、“墓志铭”,呼吁历史应该“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公理公例”,即研究历史要探求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梁启超还把进化论的观点,引入历史研究领域,提出历史发展不是一治一乱的简单更替,而是由低级向高级的不断发展,“应以过去之进化导未来之进化”。
梁启超第一个树起“史界革命”的大旗,为构建中国资产阶级新史学奠定了基础。
王国维、夏曾佑等人,也是“史界革命”的代表人物。
王国维王国维(1877—1927),近代历史学家。
字伯隅,又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
他早年曾在上海《时务报》馆充当校对,后入东文学社学习日文及近代科学。
1901年秋,赴日本留学。
回国后,他在南通师范学堂、江苏师范学堂任教,并编译《教育世界》杂志。
1907年经罗振玉举荐,任学部总务司行走。
在此期间,他醉心于叔本华、康德等人的西方哲学,又潜心研究词曲。
辛亥革命以后,他随罗振玉逃亡日本,专门从事甲骨文及汉简研究。
他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殷周制度论》,是考古学与历史学结合的开创性著作。
他的《宋元戏曲史》研究了封建社会无人过问的民间杂剧。
1927年,国民革命发展到高潮时,王国维在颐和园投昆明湖而死。
2019-2020年高一历史清朝晚期文化一
2019-2020年高一历史清朝晚期文化一一、素质教育目标(-)知识教学点1.“西学热”的出现。
2.严复及其译著。
3.科学技术的成果。
西方科技知识的传入。
龚振磷、李善兰、徐寿、华蘅芳、詹天佑、冯如等人的成就。
4.新式学堂的兴办和教育改革。
京师大学堂、《奏定学堂章程》、科举制的废除。
(二)能力训练点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认识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特点与中国近代社会变化的关系,使学生提高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寻找严复与鸦片战争时期的抵抗派及稍后的洋务派在学习西方上的异同点,培养学生运用比较能力获取历史知识的能力。
3.通过指导学生理清近代前期思想发展脉络,培养学生依据基本史实形成事物发展概念的能力和探究历史发展因素的综合分析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1.通过中国近代文化发展与中国社会变化的关系的教学,使学生增强唯物史观的教育。
2.通过严复、龚振麟、李善兰、徐寿、华蘅芳、詹天佑、冯如等人的成就的教学,使学生认识中华民族的先进人物始终不忘救国和为国争光、为中华民族争气的赤子之心。
增强努力学习世界先进技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
使学生受到继承并发扬先辈爱国主义传统的教育。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1.向西方寻求强国之道的思想界。
2.清朝晚期的教育改革。
(二)难点1.严复译《天演论》的作用。
2.《奏定学堂章程》。
(三)解决办法1.“向西方寻求强国之道的思想界”内容,教师可将清朝晚期时期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分为五个层次,即林则徐、魏源等为代表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的“师夷长技以自强”,冯桂芬、王韬等为代表的早期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大力宣传西方政治制度和维新变法主张的维新派,传播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等。
了解中国思想界逐渐出现西学热的背景和思想发展的轨迹——工艺技术十自然科学理论~社会科学和政治制度。
从而启发学生运用唯物史观的理论分析思想与社会存在的关系,分析思想主张的提出及其历史作用。
2019-2020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含答案第一卷(选择题,30题,共60分)1.西周宗法制度是国家权力继承和分配的重要基础,强调“亲亲”、“尊祖”与“敬宗”,希望凝聚宗族力量。
但宗法制度发展到一定程度,也可能无法继续维持封建秩序。
下列哪一现象可以说明这种变化A.宗庙祭祀活动频繁,规模日大,导致民穷财困B.邦国各自发展,亲戚关系日远,甚至相互兼并C.强宗大族垄断土地,使政府无法获得足够税收D.公卿大夫世袭,握有政权,促使官僚体制发展2.某段材料描述中国古代的某一制度下的官员——“虽无相名,实有相职。
既有相职,却无相权。
既无相权,却有相责。
”这段材料描述的是A.汉代的尚书令B.唐代的尚书省长官C.元代的中书省长官D.明代的内阁官员3.下列四则史料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不同时期的选官制度,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①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②文章之士不根教化、进士以诗赋取人,不先道理,明经以墨义,考试不本儒术,选人以书判殿,最不尊人物③读书人,最不齐,烂时文,烂如泥。
国家本为求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
三句乘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④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A.①②③④B.④①②③C.④③②① D.④②③①4. 阅读近代英法美德四国国家元首及政府首脑相关知识,完成序号处内B. ①国王②任期制③世袭制④无⑤内阁C. ①总统②世袭制③任期制④有⑤首相D. ①首相②任期制③任期制④无⑤内阁5.“我们全都是希腊人。
我们的法律、我们的文学、我们的宗教,根源皆在希腊。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这句话强调的是A.英国人是古代希腊人的后裔B.英国文化缺乏原创性C.希腊文明对西方文明影响深远D.近代西方法律、文学与宗教之间存在内在联系6.西塞罗说:“如果人们之间的协调性能得到维护,那么人类便可以像神一样的生活。
”古代罗马用以维护人们之间协调性的重要工具是A.权威B.理性C.法律D.宗教7.清光绪帝曾发布《罪己诏》:“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
2019-2020年高一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一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一、单项选择(每小题2分,共50分)1.据成书于清代的《华西邹君记》记载,苏州有一邹姓富户立下遗嘱将名下一千亩土地交给儿子,其余三千亩捐给义庄,以接济族人。
这表明()A.土地是唯一的财富象征B.宗族在古代有存在的必要性C.租佃经营开始成为主要经营方式D.清代土地公有制缓慢发展2.《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
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
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
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
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
这最能说明()A.历朝皇帝历史知识日益丰富 B.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C.清代君主的权力不再受制约 D.《起居注》史料不够真实3. 《登州府志》记载,“纺织花布,以自衣被。
穷乡山陬(zōu,山脚),无问男妇为之,其织作须织工。
勤有余布,亦兼鬻(yǜ,卖)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
这反映出当时登州()A.自然经济解体 B.家庭手工业发展C.民营手工业向农村扩展 D.出现经济区域分工4. 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
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心动。
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A.孔子B.程颢C.朱熹D.王阳明5.1862年,英国人在上海的《华北捷报》载:“太平革命是一场血污的运动……它不是反清的革命,而只是反对一切安乐的、富有的以及和平的人民的血腥的‘十字军’……谁能说尽太平军给中国社会和物质繁荣所带来的痛苦与破坏?”该报刊的观点()A.认识到太平天国摧毁文明阻碍发展的一面B.看到了太平天国要打碎旧世界的坚定决心C.未看到太平天国有利于近代化的主流因素D.完全否定了太平天国是一场反帝爱国斗争6. “春秋笔法”是中国史学家常用的书写历史方法之一,作者往往用不同的字来表达态度,不发议论而将褒贬寓于叙事之中。
因此,不少重要的历史概念实际上已隐含着作者的某种倾向性判断。
高中历史清朝晚期文化知识点
高中历史清朝晚期文化知识点推荐文章高一历史必修一国共的十年对峙知识点热度:高一历史红军的长征知识点热度:高一历史必修一祖国统一大业知识点热度:高一历史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知识点热度: 8下历史知识点归纳热度:清朝晚期,我国的一批史学学、文学家、艺术家,怀着爱国热情,努力学习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勇于探索,使我国近代史学、文学、艺术领域有了发展和创新,推动了我国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变。
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高中历史清朝晚期文化知识点,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历史清朝晚期文化知识点:新史学和考古的成就1.“史界革命”发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可以从主客观两方面探究其发生的必然原因。
资产阶级史学传入中国,冲击中国封建史学传统是客观原因。
“卫种族,长国威”,以“史学革命”的口号可以看出其同救亡图存的任务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史学革命的结果是结束了史学领域封建史学独占的局面,开辟了资产阶级新史学在中国的道路。
新史学的代表人物有梁启超、王国维等。
可列表掌握他们在新史学方面的成就。
代表人物著作贡献梁启超《中国史叙论》我国近代提出破除封建史学,倡导“史界革命”的第一人; 奠定新史学的理论基础; 强调研究历史要探求历史发展的规律; 把达尔文进化论观点引进历史研究。
《新史学》王国维《宋元戏曲史》新史学的又一代表,功在以新史学说理论研究历史; 在史学领域众多方面取得辉煌成果; 开创性地研究封建社会无人过问的杂剧。
夏曾佑《最新中学教科书中国历史》后改名为《中国古代史》最早采用资产阶级观点编写的中国通史著作之一。
2.考古学:甲骨文的发现,是考古学的重大成就,掌握甲骨文发现的时间(清末)、地点(河南安阳小屯村附近)、作用(为研究商代史提供可靠的文字根据)即可。
高中历史清朝晚期文化知识点:诗界革命1.“诗界革命”:甲午中日战争后,面对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文学领域也发出各利改良的呼号,提倡以“旧风格含新意境”进行诗歌创造,主张按照当代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来开辟诗的境界。
2019-2020年高一下学期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一下学期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我国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
从本质上反映了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2.古代中国土地所有制经历了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废井田,开阡陌”的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观原因是A.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B.铁家具、牛耕的出现C.地主阶级力量壮大,倡导变法D.百家争鸣推动了思想的解放3.明清时期著名商帮出现,社会上有“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之说,“新安”和“山右”所指的商帮分别是A.苏商和晋商B.浙商和晋商 C.苏商和徽商 D.徽商和晋商4.某地发现一座古墓,随葬品有丝织品、宣德年间的青花瓷、唐三彩马、活字印刷品、甘薯残渣等,请推断这座古墓的朝代为A.唐朝B.宋朝 C.元朝 D.明朝5.16世纪的一位外交官说,在对东方的探险中,“宗教提供借口,而黄金提供动机”。
这反映了当时A.寻找黄金是为了传播宗教B.输出黄金是殖民扩张的重要方式C.黄金是外交政策的重要手段D.追求黄金是新航路开辟的动力之一6.瓦特制成改良蒸汽机极大地推动了工厂的广泛建立,它对工业革命最重要的影响是A.标志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B.使机械化生产突破了自然条件的限制C.使英国工场手工业时代终结D.促进了英国重工业部门的发展7.菲律宾在1512年被麦哲伦发现后命名为圣拉萨鲁斯群岛(发现该群岛是12月17日,是该圣徒的节日)。
20年后,西班牙人以其王储、后来的国王菲利浦二世的名字改称该群岛为菲律宾(Ph ilippines)。
菲律宾国家名字的由来A.带有浓厚的殖民色彩B.尊重了当地的文化C.体现了东西方文化交融D.带有宗教色彩8.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工业部门包括①交通运输业②机器制造业③汽车工业④电力工业A.①②③④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③④9.如果用“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萌”来比之洋务运动,那么,这里的“插柳”最有可能是指A.培育了近代海防和教育B.诱导了民族企业的产生C.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扩张D.引进了近代科学技术10.小李查资料时发现这样的一段文字“公司是私家经营,有外籍技师一人,中国职工约100人,……它迄今还没有分付股息。
高一历史下册清朝晚期文化(一) 练习与解析
清朝晚期文化(一) 练习与解析1.下列派别对西方的学习较为全面的是A.洋务派B.顽固派C.鸦片战争中的抵抗派D.维新派答案:D解析:鸦片战争中的抵抗派和洋务派只主张“师夷长技”,反对制度变革;顽固派反对向西方学习。
2.中国近代科学家李善兰、华蘅芳和徐寿的共同经历在于()①参加制造中国第一台蒸汽机②同清政府的洋务机构有联系③翻译西方书籍④主要成就在数学方面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D.②③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比较能力。
①仅符合华蘅芳和徐寿,④符合李善兰和华蘅芳,②③才是三人共同经历的。
3.近代杰出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主持修建的铁路是()A.京张铁路B.津浦铁路C.京汉铁路D.北宁铁路答案:A解析:依据教材直接选择。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国教育也发生了一些变革。
据此回答4~6题。
4.新式学堂的出现之所以标志着中国教育开始步入近代化,主要因为A.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发生了改变B.外国列强垄断了学堂的管理C.学堂都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性质D.在学堂中只学习西方的科学答案:A解析:新式学堂的设立,改变了过去以经学为主的教学内容,开设西学课程;培养目标主要是从事实际事务的有用人才。
5.中国近代教育变革的一个特点是A.先废除科举制度再建立新学制B.新学堂首先创办于东南沿海地区C.先创办新学堂后颁行新学制D.先开办军事学堂再开办其他学堂答案:C解析:本题A项不合事实,因为清政府颁布的新学制《奏定学堂章程》于1904年颁布,科举制废除是在1905年;B项也不合事实,因为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在北京;这所学堂是外语学堂并非军事学堂,D项也排除。
6.科举制在1905年被废除的主要原因是A.新式学堂毕业生逐渐成为官员的主要来源B.学子罢考抵制科举制C.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已失去文化教育价值D.该制度已不能满足国家选择人才的需要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科举制度由发展到衰落原因的理解,要求学生有系统的知识体系,并能对之进行科学的归纳和阐述。
高一历史下册清朝晚期文化(一) 同步练习2
清朝晚期文化(一) 同步练习2
一、选择题
1.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先后顺序是
①自然科学理论②工艺技术③社会科学和政治制度
A.②①③
B.①②③
C.③②①
D.③①②
2.第一次把牛顿力学三大定律介绍到中国的科学家是
A.李善兰
B.华蘅芳
C.徐寿
D.梁启超
3.中国第一位飞机设计师、制造家和飞行家是
A.詹天佑
B.冯如
C.严复
D.龚振麟
4.19世纪末,维新运动进入高潮时,思想界宣传西学最为突出的是
A.康有为
B.严复
C.梁启超
D.郑观应
5.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制度形成的是
A.《奏定学堂章程》的颁行
B.新式学堂出现
C.京师大学堂建立
D.科举制度的废除
6.被称为中国近代最早的一所体制完备的高等学府是
A.京师同文馆
B.天津中西学堂
C.京师大学堂
D.上海南洋公学
二、问答题
7.洋务派与维新派在办学内容及目的方面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
一、1.A 2.A 3.B 4.B 5.A 6.C
二、7.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开设西文和西艺课程,改变了过去以经学为主的教学内容;培养目标主要不是封建官吏,而是从事实际事务的有用人才。
维新派创办的新式学堂教学内容以西文为主,兼学西艺;其目的是宣传维新思想,培养变法人才。
高一历史清朝晚期文化(一)练习人教版
高一历史清朝晚期文化(一)练习人教版课内四基达标一、单项选择题1.“随着中国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文化领域也呈现出新旧过渡的特点”,这从本质上说明了( )A.中国文化向前发展B.文化领域混乱C.中国近代文化的特点是新旧交替D.文化受社会现实的制约2.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20年代,中国多种思想潮流迭起,冲突剧烈,对此认识错误的是( )A.中国产生了多种政治力量B.先进的中国人勇于探索救国真理C.中国民族危机严重D.中国人尚未找到救国的正确途径3.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界逐渐出现西学热,其热点所学先后顺序是①学社会科学和政治制度②学工艺技术③格致之学( )A.①②③B.②③①C.③①②D.②①③4.在近代西学热潮中,贡献最大的是( )A.林则徐B.魏源C.严复D.洪仁玕5.在中国近代兵器制造中,首创铁模铸炮法,早于西方三十多年的兵器制造家是( ) A.林则徐 B.龚振麟 C.徐寿 D.李善兰6.采取中国传统思维方式阐发微积分初步理论的著作是( )A.《海国图志》B.《瀛环志略》C.《方圆阐幽》D.《考数根法》7.中国第一部介绍西方概率论的著作是( )A.《决疑数学》B.《代数术》C.《考数根法》D.《方圆阐幽》8.中国第一条由中国人设计修建的铁路京张铁路的总工程师是( )A.徐寿B.冯如C.詹天佑D.龚振麟9.拒绝外国高薪聘请,“为壮国体,挽利权”,开办了广东飞行器公司的飞机设计师是( )A.徐寿B.冯如C.詹天佑D.龚振磷10.下列关于近代新式学堂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最早出现于洋务运动时期B.以自然科学为主要教学内容C.以培养从事实际事务的有用人才为目标D.导致了1000多年的科举制度废止11.中国近代教育变革的一个特点是( )A.先废科举再建立新学制B.新学堂首先创办于东南沿海地区C.先创办新学堂后颁行新学制D.先开办军事学堂再开办其他学堂1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制度形成的标志是( )A.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B.维新派创办新式学堂C.《奏定学堂章程》D.科举制的废除13.中国近代最早的高等学府是( )A.万木草堂B.时务学堂C.京师同文馆D.京师大学堂二、问答题14.简述近代教育改革内容及过程。
[人教版]高一历史清朝晚期文化知识点
[人教版]高一历史清朝晚期文化知识点[人教版]高一历史清朝晚期文化知识点《清朝晚期文化》知识点1.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1)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随着西方势力大量涌入中国,冲击着中国封建文化。
西方资本主义的先进性和侵略性在入侵中国的西方文化方面表现出来。
大量涌入中国的西方文化处于主动地位,中国封建文化处于被动地位。
(2)中西文化冲突带有两重性:一方面是先进和落后的冲突;另一方面是侵略与反抗的冲突。
(3)扬弃传统文化的糟粕,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以变革求生存、图发展,是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变的必由之路。
先进的中国人为此做出的艰辛努力,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主旋律。
2.五四运动以前,中国进步思想演变的进程及主要特征演变进程:①鸦片战争后新思潮萌发,地主阶级先进人士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②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学习西方技术,富国强兵。
③19世纪90年代以后维新思想成为中国进步思想主流,以设议院、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和发展资本主义为主要内容。
④20世纪初民主革命思想成为进步思想主流,主张以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⑤一战期间资产阶级激进派掀起新文化运动,以民主科学为旗帜较彻底地批判了封建传统文化。
特征:①以向西方学习为主要途径。
②体现出越来越强的反侵略反封建特征。
③由于历史剧变,没有形成完整的成熟的理论体系。
④以资产阶级政治思想为主流,没有为中国找到正确方向。
3.近代教育制度变革的历史必然性、主要成就、主要特点和影响(1)历史必然性、主要成就:近代中国,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西方文化的传入,对中国旧的经济、政治制度及传统封建思想的冲击,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增强,科举制再也适应不了形势的发展,难以维持下去。
洋务运动中,洋务派为举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培养人才,创办新式学校,从学习内容和培养目标方面打破科举制度的传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一历史下册清朝晚期文化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基础知识:“西学热”兴起的原因、内容;严复及其译著;龚振麟、李善兰、徐寿、华衡芳、詹天佑、冯如等人的科技成果及译著;新式学堂与京师大学堂的创办,清末新学制的制定和科举制的废除。
能力培养:(1)通过指导学生寻找严复与鸦片战争时期的抵抗派及稍后的洋务派在学习西方上的异同点,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获得历史知识的能力。
(2)通过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中西方文化相互碰撞与新旧交替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认识中国历史文化的能力。
加深对“西方列强的殖民侵略是一把双刃剑”的正确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
梳理近代思想界的变化及其影响;列表总结近代科技发展的表现;梳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历程,结合时代特征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西学热兴起原因的分析,认识到:由于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突变和西方文化思想的传入,先进的中国人为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抛弃狭隘的传统偏见,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这既反映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也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变。
说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2、严复《天演论》的出版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势力,为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敲响救亡图存的警钟,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发展。
3、通过对晚清科技工作者及其科技成就的分析,认识到:科技成就的取得是李善兰等科技工作者们热爱祖国、刻苦钻研、敢于创新的结果,说明中华民族具有发展近代科技的能力,增强努力学习世界先进技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向西方寻求强国之道的思想界
在思想教育上贯穿和突出爱国主义教育
难点:严复《天演论》的作用及一些重要的自然科学概念。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我们已学过清朝晚期(1840--1912)的政治、经济,现在学习这一时期的文化。
分析引言:
第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的剧变直接反映到中国近代文化,这是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上的自然反映。
在中西文化猛烈的碰撞中,西方文化处于主动地位,中国文化处于被动地位。
第二,中西文化冲突具有两重性。
一方面是先进与落后的冲突,另一方面是侵略与抗争的冲突,这种双重性贯穿于整个近代史。
第三,晚清文化呈现新旧过渡的特点。
摒弃传统文化的糟粕,滤收外来文化的精髓,以变革求生存、图发展,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变,这是晚清文化发展的主旋律。
一、向西方寻求强国之道的思想界
1、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出现
(1)原因:鸦片战争的惨败,惊醒了爱国的知识分子,他们开始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林则徐和魏源的倡导。
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并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历史。
(2)发展历程:随着中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的逐步深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
19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学习西方制造坚船利炮的工艺技术,从70年代起,探索西学的热点转移到“格致之学”上,即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理论,到90年代认识到不仅要学习自然科学,更要学习社会科学和政治制度,即既要学习“西艺”,又要学习“西政”。
这样,先进的中国人对西方文化开始有了比较完整的理性认识。
从学习以“船坚炮利”为核心的西方物质文明发展到学习以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为核心的西方精神文明,这个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展现了一种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积极进取、敢于创新的可贵的民族精神。
2.严复在西学热潮中的贡献
在西学热潮中,严复贡献最大。
严复不仅是中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也是近代向西方寻找真理的重要人物之一。
严复翻译、介绍了许多西方社会科学和政治理论,以《天演论》影响最大。
在《天演论》中,他运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观点来阐释“优胜劣汰”、“世道必进”的社会进化理论,并以此为武器,破除狭隘的封建意识,唤起民族的警觉,论证维新变法的迫切性和合理性,以达到救亡图存、自强保种的目的。
《无演论》的出版震撼了中国思想界,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
思考:比较以林则徐为首的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与严复在学习西方上的异同点。
他们都主张向西方学习以寻求强国之道。
但林则徐是开眼看世界之第一人,并与洋务派一样主要学习西方制造坚船利炮的工艺技术,其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而严复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他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而且主张学习西方社会科学和政治制度,其理论的实质是以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
因此,严
复在更广阔的领域里,更高深的层次上,开启了引进西学的大门。
在思想界如火如荼学习西方的同时,近代一部分先进的科技工作者痛定思痛,以救亡图存为己任,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从而在科技领域里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二、科学技术的成果
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曾创造了辉煌昌盛的古华夏文明。
尽管近代中国饱受凌辱和痛苦,但不屈的中华民族依然没有窒息智慧之光,并在近代科技文明史上写下了熠熠闪烁的一页。
1、兵器制造家龚振麟
(1)1841年首创铁模铸炮法,早于西方三十年,
(2)所著《铸炮铁模图说》,是世界上最早论述铁模铸造法的科技文献之一;
2、数学家李善兰
以撰著和翻译并称于世的科学家,运用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撰写了《方圆阐幽》,阐发了微积分的初步理论,基本上完成了由初等数学到高等数学的转变,选译《重学》将牛顿力学三大定律第一次引进到东方大地,1872年所发表的《考数根法》是中国素数论方面的最早著作;
3、翻译家和科学家徐寿、华衡芳
供职于江南制造局,他们涉译内容广泛,尤以自然科学为突出,徐寿《化学鉴原补编》,华衡芳《决疑数学》是中国第一部介绍西方概率论的著作;
4、铁路工程师詹天佑
(1)主持修筑的京张铁路是近代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2)建立起中国铁路近代化制度
5、第一位飞机设计师、制造家和飞行家冯如
所制造的飞机在1910年国际飞机比赛中无论飞行高度、时速还是航程均创世界纪录。
近代中国科技虽有进步和发展,但十分缓慢,仍远远落后于欧美日等国,而且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
科学家向西方学习呈现什么特点,与思想界不同时期的学习热点有何联系?
科技向西方学习也经历了由学习兵器制造到学习自然科学的历程.
思考: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取得显著的科技成果的原因?
(1)洋务运动期间,西方科技大量传入中国,中国兴起了学习西方科技的热潮,推动了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
(2)清政府派大量留学生出国学习西方科技,他们回国后,大力传播西方科技。
(3)他们不畏艰难、百折不挠、勇于创新、爱国图强精神
三、新式学堂的兴办和教育的改革
在思想、科技迈出近代化蹒跚步伐的同时,教育也开始步入近代化。
1、新式学堂的兴办
(1)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
概况:京师同文馆成立最早
办学宗旨:培养从事实际事务的有用人才(科技和外语)
教学内容:开设西文和西艺课程,不再以儒家经学为主要教学内容
评价:在实践上迈出教育改革的步伐,标志着中国教育开始步入近代化
(2)维新派创办的新式学堂
概况:康有为--广州--万木草堂,梁启超--长沙--时务学堂
教学内容:以西政为主,兼学西艺
办学宗旨:宣传维新思想、培养维新人才
(3)京师大学堂——中国近代最早的高等学府
2、教育改革
(1)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是中国近代第一个系统完备并付诸实施的法定学制,它一方面顺应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要求,具有进步性。
另一方面又是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下制订的,所以它必然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具有局限性。
《奏定学堂章程》的颁行,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育制度的形成。
(2)废除科举制——1905年
资料:科举制的发展历程:(1)隋唐创立与完善: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
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朝继承和完善(2)北宋发展: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3)明清僵化:实行八股取士,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4)近代废除:国内形势巨变,1905年废除。
科举制度延续一千三百余年
【本课小结】
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一部中国近代文化史,就是一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冲突交汇、相斥相纳的历史,就是传统文化在西方近代文化冲击和影响下,向近代文化过渡转变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