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单元综合测评试题6
河南省八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2018—2019学年度下期高二质量检测历史试题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春秋战国时期多数思想家看来,人类在宇宙中有卓越的地位,“天地之性人为贵”;人有知觉,是“天地之心”;人能凭借道德和智慧“参天地、赞化育”。
这说明该时期A.摆脱宗教束缚B.现实功利思想浓厚C.富有人文精神D.道德认同意识增强2.先秦儒家学派主张“学”“思”“行”结合,形成了“养心、养气、慎独”之说,即所谓“有心养心”“养浩然之气”等。
这说明先秦儒家学派A.肯定主体自觉B.主张格物致知论C.突出教化功能D.强调仁礼重要性3.先秦某思想家主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下列言论与其属于同一流派的是A.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B.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C.壹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也D.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4.《春秋繁露》载:“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材料主要论述A.“天人感应”思想B.古代的人伦观念C.儒学的民本思想D.道家的无为理念5.汉武帝时期的太学规模狭小,博士弟子仅五十人。
昭、宣时期,博士弟子虽有所增加,不过一二百人。
到元帝时,博士弟子则激增至千人。
由此可知A.道家、墨家等思想已经消失B.儒学统治地位进一步巩固C.太学的教育质量得到了提升D.完善的教学体系已经形成6.周敦颐认为,我与天地之间在于皆有生意。
二程认为,宇宙是一个大家庭,天地是父母,人是儿女,人人都应该孝敬上天。
朱熹提出,对万物的盛衰,甚至大大小小的动植物,该如何合理地利用它们,“皆所当理会”。
这体现了理学A.将个人、社会与宇宙联为一体B.形成了完整的体系C.用哲学论证三纲五常的合理性D.包含一定的自然观7.明朝思想家王艮在传承阳明心学的基础上提出“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凡有异者皆谓之异端”。
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期末模拟考试高二历史卷
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期末模拟考试高二(文科)历史卷2019.6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汉书·外戚传》:“夫女宠之兴,由至微而体尊,穷富贵而不以功,此固道家所畏,祸福之宗也。
序自汉兴,终于孝平,外戚后庭色宠著闻二十有余人。
”对此材料合理的解释是汉代A.妇女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 B.宰相权力受到明显压制C.最高统治者大多昏庸无能 D.君主专制影响政治生态2.《鸦片战争: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堕落》中写道:“当(英)舰突破虎门要塞,沿江北上,开向马乌涌(炮台)时,(珠)江两岸聚集了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平静地观看自己的朝廷与我军的战事,好像观看两个不相干的人争斗。
”材料反映出:A.普通民众缺乏国家民族的意识 B.普通民众早已习惯于隔岸观火C.当地政府不准许下层民众参战 D.政府与民众尚未形成统一战线3.在1938年9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传达了共产国际的指示:认为中共一年来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治路线是正确的,中共在复杂的环境和困难的条件下真正运用了马列主义;明确指出中共中央领导机关要以毛泽东为首解决统一领导问题。
这在客观上反映了A.党的“左”倾错误在思想上已被彻底肃清 B.毛泽东开始成为党实际上的领导核心C.党的抗战路线和建设成果获得了外界认可 D.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巩固4.张德坚的《贼情汇纂》记载,东王、北王、翼王上奏请天王:“建都天京,兵士日众,宜广积米粮,以充军储而裕国课。
弟等细思安徽、江西米粮广有,宜令镇守佐将在彼晓谕良民,照旧交粮纳税。
”天王批道:“胞等所议是也,即潜佐将施行。
”这表明太平天国A.调整经济政策 B.达到军事全盛 C.主张均分产品 D.开始封王建制5.1945年10月19日,民盟与中共达成相互交换情报和资料的共识,民盟将给《新华日报》资料室另行抄送一份他们收集到的有关各地政治、军事情报及有关教育、文化、农民等的资料。
2018-2019学年河南省八市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质检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河南省八市高二(下)第二次质检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0分)1.在春秋战国时期多数思想家看来,人类在宇宙中有卓越的地位,“天地之性人为贵”;人有知觉,是“天地之心”;人能凭借道德和智慧“参天地、赞化育”。
这说明该时期()A. 摆脱宗教束缚B. 现实功利思想浓厚C. 富有人文精神D. 道德认同意识增强【答案】C【解析】从材料“天地之性人为贵”看出强调“人”;从“人有知觉”是“天地之心”看出在天地之中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体现了人文思想,故C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宗教束缚,排除A。
材料没有体现功利思想,故B错误。
道德认同就是个体对社会道德体系中诸多规范的认可程度和接受程度,与材料内容不符,故D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
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文思想。
解题的关键是对“天地之性人为贵”、“人有知觉”是“天地之心”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对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文思想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2.先秦儒家学派主张“学”“思”“行”结合,形成了“养心、养气、慎独”之说,即所谓“有心养心”“养浩然之气”等。
这说明先秦儒家学派()A. 肯定主体自觉B. 主张格物致知论C. 突出教化功能D. 强调仁礼重要性【答案】A【解析】题目中“养气”“养心”和“学”“思”“行”都强调自己对自己的督促,体现主体自觉性。
故A项正确。
“格物致知”是指探究事物原理,获得智慧与感悟,而题目强调的是自己对自己的约束,故B错误。
题目中强调的并不是需要教化。
故C项错误。
题目中“养气“养心”与仁、礼没有关系。
故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主要考察先秦儒学的主要内容。
先秦儒家学派主张“学思行”相结合,重视道德修养,致力于人伦关系中实现人生价值和人格完善,说明他们注重主题自觉性3.先秦某思想家主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复”。
下列言论与其属于同一流派的是()A. 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B.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C. 壹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也D.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答案】D【解析】材料中某思想家主张的意思是尽力使心灵达到一种虚寂的状态,牢牢地保持这种宁静。
2018-2019年山西高二水平会考历史真题及答案
2018-2019年山西高二水平会考历史试题及答案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1.《三字经》写道:“周武王,始诛纣。
八百载,最长久。
”周朝“最长久”的制度保障是()①分封制②宗法制③礼乐制度④中央集权制度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A分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并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逐一分析选项:西周时期采用的政治制度主要是分封制和宗法制和礼乐制度, B符合题意;④中央集权制度兴起于战国,秦朝时确立,故可排除④。
综上,正确答案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2.2007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
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在给内蒙古自治区的贺电中说:“内蒙古自治区的成立,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民族实际相结合的一个伟大创举。
”这里的“伟大创举”是指A.率先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B.率先赢得了民族独立C.政府组成人员全部来自少数民族D.率先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答:D分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度。
从题干的内容可知,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于1947年。
这说明早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就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付诸实践。
分析选项,A项不合史实;B项表述错误,民族自治区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C项表述不准确;D项符合题意。
所以应选D。
考点: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读下图。
对该竹简制作年代的推论相对合理的是A.汉代制作,因为竹简出土于汉墓B.春秋时期制作,因为竹简内容是《论语》C.肯定不是汉代制作,因为书写材料是竹简D.肯定不是春秋时期制作,因为字体是隶书答:D分析:试题分析:竹简出现于战国,隶书出现于汉代,《论语》是春秋时期的孔子所作,所以A、B、C错误,故选D。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模拟试卷及答案(二)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模拟试卷及答案(二)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48分)1.有观点指出,西周的分封制实质上是一种比较原始的部落殖民政策,即用本部落联盟的贵族去统治被征服的其他部落。
这一观点可表明分封制A. 推动了行政管理模式的进步B. 有利于扩大西周的统治范围C. 淡化了世袭血缘贵族的统治D. 形成了强大的家族凝聚力2..2015年中国百家姓排名前十的是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
姓氏作为血缘河流的主要标志,溯流而上,往往可以追寻到自己的根祖,追访到自己的故乡。
回顾历史,远古姓与氏不同,姓从原始村落或部族名称而来,氏是同姓氏族散居产生的符号。
氏以别贵贱,姓以别婚姻。
春秋至秦朝,氏与姓已难分辨。
造成姓氏不分的主要原因是A. 社会平等意识的形成B. 长期战乱打破民族地域界限C. 贵族政治的逐渐没落D. 宗法观念随社会变迁而消亡3.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评价中国古代政治:周以后的秦朝,虽然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的分封制;这种帝国结构一直持续到1912年最后一个皇帝被推翻时才告终。
他强调A. 中国一直传承秦创制的国家管理制度B. 皇权专制对于政治统一的重要性C.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使政权稳定持久D. 从秦到清中国政治制度缺乏变革4. 汉代郡守有权任命属吏,属吏往往与郡守结为一种私恩关系。
他们心目中只有郡守而无朝廷。
这一状况A. 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B. 稳定了地方的统治秩序C. 使豪强地主势力崛起D. 影响了人才的公正选拔5. 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这句话强调了“三省体制”A. 大大加强了宰相的执行权力B. 促进了集体决策模式的形成C. 并没有改变君主专制的本质D. 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6.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正官评议人物照例三年调整一次,但也可对所评议人物随时予以品评。
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试卷参考答案1.B【解析】2.从题干“分封对象并不限于周王室姬姓一家一族”可以看出,分封制并没有体现鲜明的血缘宗法性质。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的分封对象除了姬姓王族,还有功臣和旧代贵族,故A错误。
从“分封对象并不限于周王室姬姓一家一族,分封地域也不限于夏商周王族的活动中心,而是覆盖了黄河、长江流域主要地区”可以看出,分封的对象复杂多样,分封的地域广,周的统治疆域由一个个诸侯国拼接而成。
说明分封具有政区划分的性质,故B正确。
题干只是说明分封对象不只是有姬姓贵族,并不能说明这强化了周天子的宗长地位,故C错误。
题干表明分封的地域较广,并不能得出分封不利于国家政治统一,故D错误。
2.C【解析】“有时是比较准确的,有时则大打折扣,有时甚至基本没有体现”说明古代王朝统治机器运行机制不确定性,比如唐朝比较稳定,汉代、明朝和清朝比较随意,C正确;A和B与材料主旨不符合;D中根本原因属于君主专制,排除。
3.B【解析】内史诗专门管理咸阳事务,相当于现在北京省,属于中央直属机构,说明内史地位的特殊,故B正确;内史不是教育官员,故A错误;C与材料中内史没有直接关系;D中地方治理不符合材料主旨。
4.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
《孟子》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
因此,题目问的“当时历史发展趋势”中的“当时”指的是战国时期,其历史的发展趋势是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
因此,应该是统一中原,由中央政府治理,这才是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趋势的解决之道。
所以选择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战国时期时代特征5.C【解析】从材料“基于统治全国的需要”“进行全面的立法活动”“《大清律例》、《钦定六部则例》、《理藩院则例》及以行政法为主要内容的《大清会典》”中可以看出,清政府大规模立法,使国家的各项事务有章可循,从而加强对全国的统治,故C项正确;AD项包含在C项之中;B项说法错误,错在“完成”。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训练试题(含解析)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训练试题(含解析)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 铅笔将试卷类型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48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华元典“六经”诞生后,先秦诸子皆从中获取养料,特别是儒家学者强调“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旨在传承与守护“六经”中所蕴含价值观念。
这一现象反映出先秦时期A. 价值观念日益趋同B. 儒学影响力不断增强C. 统一成为时代潮流D. 文明发展具有延续性【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旨在传承与守护‘六经’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
”可知,这体现了先秦诸子对传统文明的传承,说明先秦时期文明发展具有延续性,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先秦百家诸子价值观念并不相同;B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先秦诸子对“六经”的传承与守护,并未说明儒学影响力的不断增强;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统一的时代潮流。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史记·封禅书》曾记载“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并从五帝之舜的封禅开始叙说。
沿袭至秦汉之时,封禅逐渐成为帝王们的盛世大典。
在泰山封禅升天,与鬼神通是封禅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信号。
古代帝王封禅的主要目的是A. 确立道家学说的统治地位B. 强化以农立国的治国理念C. 宣扬天人合一思想D. 证明王权的合法性【答案】D【解析】【详解】A.根据材料,《史记・封禅书》曾记载“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在泰山封禅升天,与鬼神通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信号。
2018—2019学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答案
安义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30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西方学者把秦始皇统一中国至清朝的二千多年,称为中华帝国时期。
西方这样称呼古代中国的主要因素是A.多民族国家统一的需求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D.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答案及解析:B【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一直沿用到清朝,所以西方称古代中国为中华帝国,故B正确;西方称呼古代中国为中华帝国,与多民族国家统一的需求无关,排除A;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废除分封制度,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但与西方称呼古代中国为中华帝国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D。
2.成语“黎民百姓”今指普通老百姓。
但“百姓”原指贵族阶级,后来随着“百姓”地位的降低,才和“黎民”一起成为一般平民的统称。
以下关于“百姓”词义的变化,认识正确的是A.词义变化最早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反映了土地私有制产生,宗法制遭到破坏B.词义变化最早发生在隋唐时期,反映了世家大族的衰落,科举制的推行C.词义变化最早发生在两宋时期,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级的扩大D.词义变化最早发生在近代以后,反映了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广泛传播答案及解析:A【详解】在春秋战国时期贵族地位的降低是因为生产力发展促使井田制瓦解,私有土地产生后,分封制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消失,宗法制遭到破坏,故A项正确。
材料内容反映了血缘宗法贵族制瓦解的表现,其他三项的变化都在这个之后,故B、C和D项错误。
3.票拟作为内阁的一项基本职权,皇帝可以干预,但不能废除;皇帝可以改票,但他在形式上还是要尊重内阁票拟……内阁常常在与皇帝意见不一时,有一票、再二票三票,乃至四五票,而不是皇帝亲自票拟批出。
以下内容与材料符合的是A.内阁是明太祖基于政务繁冗而设B.票拟并不是一纸空文,对谕旨形成有约束力C.内阁是皇帝的顾问与决策机构D.内阁取得了与前代宰相同等的权力答案及解析:B【详解】“内阁常常在与皇帝意见不一时,有一票、再二票三票,乃至四五票,而不是皇帝亲自票拟批出”说明内阁的票拟权并不是形同虚设,对于皇帝的谕旨有一定的约束力,B正确;内阁是明成祖时期设立,A错误;内阁参与决策,没有决策权,C错误;内阁并不是等同于宰相,D错误。
2018-2019年福建高二水平历史会考题卷及解答解析
2018-2019年福建高二水平历史会考题卷及解答解析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解答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1. 村民民主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包括①民主选举②民主决策③民主管理④民主监督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答】D【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不难发现,①民主选举、②民主决策、③民主管理、④民主监督是我国村民民主自治制度的四项核心内容。
从选举到决策,从决策再到管理和监督,整个过程都要突出“民主”二字。
另外,村民民主自治制度属于基层的直接民主。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村民民主自治制度2.在财产等级制度下的四个等级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是A.财产越多,等级越高,享有的权利多而尽义务少B.财产越少,等级越低,享有的权利少而尽义务多C.财产越少,等级越低,享有的权利少而尽义务少D.财产越多,等级越高,享有的权利少而尽义务多【解答】C【解析】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梭伦改革的相关内容,梭伦改革主张按照财产等级划分公民等级,不同等级的公民享有不同的公民权,等级越高享有的权利就越多,并且尽的义务也多,反之亦然,故解答选择C项。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走向民主化进程·雅典的民主化改革3.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
这位思想家可能是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陆九渊【解答】D【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说明在学者看来提升自己的内在修养更甚于向外寻求真理,所以这一思想主张符合心学的特征,结合备选项内容可知解答选D,A B C三人与心学无关。
河南省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检测试题(扫描版)
河南省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期期末检测试题(扫描版)高二历史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A【解析】材料认为西周分封制突破了纯粹的血缘关系的界限,使贵族统治阶层、被征服的臣仆、封地土著三者有机地结合。
可见分封制奠定了地缘政治的基础,故答案选A项。
D项错误。
材料沒有体现分封制扩大西周疆域和保证周统治的成功.故B、C项错误。
2.B【解析】由材料可知佛教思想在当时为人们所接受,由此产生一系列与佛教有关的新文学作品,丰富了文学种类,故B项正确;题干只提到佛教思想,没有提到儒家思想,排除A项;当时儒家思想是统治思想,且佛教中的因果论也不能被简单认定为封建迷信,故排除C项;题干没有提及战乱,且魏晋时期出现过统一安定局面,故排除D项。
3.D【解析】由材料可知,战囯至秦汉时期,新的等级制度打破了贵族阶层对政权的垄断,有助于官僚政治的形成与发展.故D项正确.4.C【解析】根据材枓可知该思想家广泛涉略诸家学说,融合了道家、佛家思想,最后回归到儒家思想。
根据所学可判断为宋明理学家。
孟子为先秦儒学家,董仲舒为西汉儒学家,故A、B项错误。
程颢为北宋时期理学家,故C项正确。
顾炎武为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批判僵化的理学思想,并未“出入于老、释”,故D项错误。
5.A【解析】材料表明中国古代没有完全意义上的土地私有制,也没有实际意义上的“法”。
皇权至上,皇帝的诏令即为法。
大地主的土地实质上是没有法律制度保障的,故答案选A项。
6.A【解析】根据材料可判断该机构为清朝的军机处,结合史实可知军机处的设立使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A项正确.军机处于雍正年间设立,只能上传下达,不具有票拟权,故B项错误。
元朝时改前代的三省制为中书一省制,故C项错误;军机处实际上只是皇帝的一个亲信秘书班子,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这样不仅内阁形同虚设,议政王大臣会议也名存实亡,故D项错误。
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高二年级历史模考试题
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末历史模拟试题第Ⅰ卷(共60分)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2.“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察举制3.西周时期,士是最下层贵族,但到了春秋时期,士的地位上升,他们当中的许多成员,凭借智力作为新的谋生手段,他们的思想主张也得到传播。
这一现象A.推动了周文化的传播和普及B.反映了分封制度的逐渐瓦解C.导致了宗法制的瓦解和崩溃D.加剧了当时社会局势的动荡4.从地方行政组织来看,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这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
其中与“封建时代”相对应的朝代是A.西周B.秦朝C.西汉D.宋代5.有人根据甲骨文中“犁”字的形状,推断商代已出现牛耕,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近年又在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墓中出土了铜犁。
由此可以推知A.文物史料真实可信B.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主要为农具C.铁犁牛耕始于商代D.文献史料可与考古发现相佐证6.商鞅在推行新法的过程中,实行“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的治国政策,以取代“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传统治国政策。
这表明A、集权行政体制建立B、“礼治”逐步让位于“法治”C、郡县制取代分封制D、商鞅治国立足普通民众利益7.论及“汉承秦制”,有学者指出:“尽管表面上与秦及其制度划清了界限。
但汉朝实质上重建了秦的中央集权官僚政治。
”下列项中能够体现上述认识的是A.分封诸侯王,郡国并存B.划分监察区,建立十三部刺史C.限制相权,建立“中朝”决策机制D.设司隶校尉,加强对官吏的监督8.据《汉书》等记载,在郡县制度下“十里一亭,亭有长。
山东省济宁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质量检测高二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第Ⅰ卷(50分)1.D2.C3.B4.B5.A6.B7.C8.D9.A 10.C 11.D 12.B 13.C 14.D 15.B 16.A 17.C 18.D 19.B 20.C 21.A 22.A 23.C 24.A 25.B第Ⅱ卷(50分)26.(23分)(1)特点:族治与绅治相结合;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重视伦理教化;重视服务于地方。
(6分,任答其中3点即可)背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宗法观念和儒家思想的影响;疆域辽阔,人口众多。
(4分,任答其中2点即可)(2)特色:以启蒙思想为指导;地方自主管理权大;自治权受法律保障;自治机构实行民选和分权。
(6分,任答其中3点即可)作用:调动了地方和公民的积极性;推动了英国民主政治和地方治理体系的完善;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4分,任答其中2点即可)(3)地方自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分)自治形式与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密切相关。
(2分)27.(12分)论题: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选择(4分)阐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民阶级的平均主义、资产阶级维新派改良主义、资产阶级革命派三民主义以及晚清政府的自救运动都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命运。
十月革命给中国人民提供了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1949年,建立了新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6分)近代以来中国革命的经验表明,社会主义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2分)(注意:此题为开放性试题,所拟论题只要符合题意,均可给分。
如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斗争中确立、农民阶级不能担负领导民主革命的重任、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民主化化是近代社会发展的潮流、工农武装割据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必然、革命阶级的联合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需要等角度均可给分。
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历史含答案
2019年上期衡阳市八中高二四月月考历史(文科)试题请注意:时量9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的要求。
)1.许倬云先生的《万古江河》中提到“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从有余的地方取出来,以补不足),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
”这反映了西周的政治机制()A.有利于边疆的开发与拓展B.有利于西周中央高度集权C.有利于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D.有利于稳定社会政治秩序2.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逮克殷(商)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其在丧服,则诸侯为天子斩衰三年,与子为父、臣为君同。
”由此可见,西周时期()A.分封的主体是王族和先代贵族B.宗法关系是维系皇权的纽带C.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D.国家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3.《国语·周语》载:“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
族者,属也,享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支别属,则各自为氏。
”由此推断姓氏对西周的政治影响是()A.确定分封诸侯的主要依据B.确定宗法关系的重要依据C.导致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D.导致形成严格的晋升制度4.有学者认为,秦汉以来的“国”与“家”是相通的,“孝”和“忠”是一致的,作为生产和生活单位以及社会细胞的“家”同作为上层建筑的统治机构的“国”,在长期的历史条件和时期内有效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治理模式。
据此可知,该治理模式()A.是以宗法制的存在为前提条件B.促进了各地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C.有利于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延续D.确保了皇权在基层社会的独尊地位5.秦始皇在全国进行各项标准化建设,如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注意整顿各地风俗习尚。
这主要借助于()A.君主专制的决策模式B.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C.赢政本人的雄才大略D.分久必合的历史大势6.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阿房宫的历史叙述,据此可知()A.秦二世为先帝营造阿房宫B.文献记载各异不足为信C.杜牧曾游览秦朝宫殿遗址D.秦营造阿房宫但未建成7.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业分层测评(二十五)
(建议用时:30分钟)
[学业达标]
1.19世纪晚期后,印度先后成立了国民大会党和穆斯林联盟两个政党。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两党是印度教徒的政治组织
B.两党从未有过合作的联合
C.两党都主张脱离英国独立
D.两党在印度独立后政府组成上承认“对等原则”
【解析】国民大会党是印度教徒的政党组织,故A项错误;两党在反对英国殖民统治方面目标一致,也有过合作反英的经历,故B项错误;国民大会党不承认印度独立后政府组成上给予穆斯林联盟平等地位,D项错误。
【答案】 C
2.在英国殖民者对印度推行的印巴分治方案中,将宗教信仰作为划分国家的唯一原则,其导致的结果是()
A.有利于民族间的交流与整合
B.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
C.有利于南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D.宗教对立与排斥
【解析】本题考查印巴分治中的宗教信仰原则。
在宗教问题比较复杂的南亚地区,推行印巴分治方案,将宗教原则作为划分国家的唯一依据,容易导致民族与民族间的对抗和斗争,故D项正确。
【答案】 D
3.第一次印巴战争刚实现停火,就有军事评论家指出:“这只是暂时的休战。
”这种说法的依据是()
A.英国对印巴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
B.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得到基本解决
C.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并未根本解决
D.确定的停火线使巴基斯坦占有大部分地区和人口
【解析】第一次印巴战争的导火线是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但该次战争仍未解决这一问题,成为以后冲突的重要根源,故选C项。
【答案】 C
4.克什米尔风景优美,土地肥沃,气候宜人。
有人将之比做“乐土”,爱尔兰诗人穆尔则视之为“人间天堂”,它曾是蒙古皇帝和英国统治者的夏季避暑胜地。
该地区()
①在《印度独立法案》中未明确其归属②居民中印度教徒占多数③引发了三次印巴战争④归属问题始终未得到解决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④D.②③④
【解析】前两次印巴战争是由于克什米尔问题引发的,排除③。
克什米尔居民中穆斯林占多数,排除②。
【答案】 C
5.从1947年到1971年,引发南亚次大陆地区发生了三次战争的主要原因包括()
①殖民主义者推行“分而治之”的政策②宗教信仰的不同③边界的划分和领土的归属问题④复杂的地形条件
A.①②③④B.①②④
C.①②③D.②③④
【解析】造成战争和冲突的主要原因是政治原因和社会原因,自然条件不会成为战争的主要原因,④排除,故选C。
【答案】 C
6.要解决好印巴冲突,实现南亚次大陆的真正和平,你认为应()
A.大国插手
B.通过战争打败对手
C.联合国斡旋
D.在印巴两国友好协商基础上解决
【解析】造成印巴冲突的最主要原因是克什米尔问题,这一问题只有在印巴两国友好协商基础上提出双
方都能接受的方案,才能真正解决,实现真正的和平,故D项正确。
【答案】 D
[能力提升]
7.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第一条第一款自1947年8月15日起,应在印度境内成立两个独立的自治领,分别称为印度和巴基斯坦。
第二款上述两个自治领……称为“新自治领”……
第二条第四款本条中任何规定均不得解释为阻止印度土邦加入任何一个新自治领。
……
第五条两个新自治领均应由英王陛下各指定一名总督,代表英王陛下治理该自治领。
(1)上述材料节选自什么文件?该文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上述材料中的第二条第四款的内容后来引发了什么战争?第五条说明了什么问题?
【解析】第(1)问应注意判断这一文件为《印度独立法案》,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印度独立法案》的主要内容。
第(2)问应结合第二条第四款的内容分析可知该内容导致了第一次印巴战争的爆发,第五条则反映了英国试图继续控制印度和巴基斯坦。
【答案】(1)文件:《印度独立法案》。
主要内容:根据居民的宗教信仰,把印度分为印度教徒的印度和伊斯兰教徒的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英国分别向两者移交政权。
(2)战争:第一次印巴战争。
问题:说明了英国想继续控制这一地区的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