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微生物学授课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微生物学教案

微生物学教案

微生物学教案

绪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微生物和微生物学的概念及微生物所包括的主要类群;了解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分类地位、微生物学发展历史以及微生物学发展的奠基人,了解研究微生物的重要意义。

一、微生物的特点

二、微生物的研究对象

三、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

四、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五、现代微生物学的发展

第一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细菌、放线菌、蓝细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

重点:

掌握原核生物特点,以细菌为代表的结构特征、基本结构中细胞壁肽聚糖结构和组成,细菌特殊结构芽孢、荚膜和鞭毛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难点:

肽聚糖的结构。

第一节细菌

一、细菌的形态构造及其功能

(一)形态和染色

(二)构造及其功能

1、基本结构

细胞壁、细胞膜、原核、细胞质及内含物

2、特殊结构

糖被、鞭毛、芽孢、菌毛

(三)细菌的繁殖

二、细菌的群体形态

1、在固体培养基上(内)的群体形态

2、在半固体培养基上(内)的群体形态

3、在液体培养基上(内)的群体形态

第二节放线菌

一、放线菌的形态构造

二、放线菌的繁殖

三、放线菌的群体特征

第三节蓝细菌

第四节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

一、支原体

二、立克次氏体

三、衣原体

第二章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教学目的和要求:

比较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区别,了解真核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及繁殖方式,比较几大类微生物的菌落特征。

重点和难点:

酵母菌的生活史

第一节真核微生物概述

第二节酵母菌

一、分布及与人类的关系

二、细胞的形态和构造

三、繁殖方式、生活史和菌落特征

第三节丝状真菌——霉菌

一、分布及与人类的关系

《神奇的微生物》word版 公开课获奖教案 (2)

《神奇的微生物》word版 公开课获奖教案 (2)

当我们在日常办公时,经常会遇到一些不太好编辑和制作的资料.这些资料因为用的比拟少,所以在全网范围内,都不易被找到.您看到的资料,制作于2021年,是根据最|新版课本编辑而成.我们集合了衡中、洋思、毛毯厂等知名学校的多位名师,进行集体创作,将日常教学中的一些珍贵资料,融合以后进行再制作,形成了本套作品.

本套作品是集合了多位教学大咖的创作经验,经过创作、审核、优化、发布等环节,最|终形成了本作品.本作品为珍贵资源,如果您现在不用,请您收藏一下吧.因为下次再搜索到我的时机不多哦!

第三节神奇的微生物

一、教学目标

1.描述病毒和细菌的主要特征 .

2.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

3.举例说出病毒、细菌、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描述病毒、细菌、真菌的主要特征 .

2.举例说出病毒、细菌、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

教学难点

1.描述病毒、细菌、真菌的主要特征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

2.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秩序 .

三、教学方法:讲述、多媒体演示、讨论

四、学时安排

1学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很早以前人们认为世|界上只有植物和动物这两类生物 .直到电子显微镜的发现 ,使人们看清了病毒等微生物的 "庐山真面目〞 ,从此神奇的微生物世|界进入了人类的视野 .生命科学是21世纪最|前沿的学科 ,微生物又是生命科学重要组成局部之一 .这里有许多你想探索的奥秘 ,今天让我们一起漫步在微生物辽阔神奇的世|界里 ,揭开微生物神秘

的面纱 .同学们想知道关于微生物的哪些知识呢 ?

生:争先恐后说出自己对微生物感兴趣的问题 .

2021年高二生物人教版选修1教学案:专题2 课题3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 Word版含答案-

2021年高二生物人教版选修1教学案:专题2 课题3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 Word版含答案-

一、纤维素与纤维素酶 (阅读教材P27~28 )

1.纤维素

(1)化学本质:由C、H、O三种元素组成,根本组成单位是葡萄糖,是地球上含量最|丰富的多糖类物质.

(2)来源:棉花是自然界中纤维素含量最|高的天然产物,此外木材、作物秸秆等也富含纤维素;纤维素是构成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之一 .

2.纤维素酶

(1)组成: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至|少包括三种组分,即C1酶、C X酶、葡萄糖苷酶.

(2)作用原理

(3)实验验证纤维素酶的作用

试管滤纸条缓冲液

pH

纤维素酶

(70~

80 U/mL)

条件结果

1 1 cm×

6 cm

10 mL 1_mL

将两支试管固定在50 mL

的锥形瓶中,在摇床上以

140 r/min的转速振荡反

应1 h

完全

分解

2 1 cm×

6 cm

11 mL /

根本无

变化

二、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 (阅读教材P28 ) 1.方法

2.原理

三、实验设计和操作 (阅读教材P28~29 )

1.土壤取样:选择富含纤维素的环境.

2.选择培养

(1)目的:增加纤维素分解菌的浓度,确保能够从样品中别离到所需要的微生物.

(2)操作方法:将土样参加装有30 mL选择培养基的锥形瓶中,将锥形瓶固定在摇床上,在一定温度下振荡培养1~2_d ,直至|培养液变混浊,也可重复选择培养.

3.梯度稀释

4.涂布培养:将样品涂布到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上.

5.筛选菌株:刚果红染色法,挑选产生透明圈的菌落.

四、课题延伸- -纤维素分解菌的鉴定 (阅读教材P30 )

1.为确定得到的透明圈中的菌落是纤维素分解菌,需要进行发酵产纤维素酶的实验,纤维素酶的发酵方法有液体发酵和固体发酵两种.

[推荐精选]XX届高考生物第一轮总复习微生物与发酵工程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_1

[推荐精选]XX届高考生物第一轮总复习微生物与发酵工程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_1

XX届高考生物第一轮总复习微生物与发

酵工程教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高考生物第一轮总复习讲座之十

【教学内容】

第五章:微生物与发酵工程(二)

【重点与难点】

重点:发酵工程的概念和内容;酶制剂的生产和应用;生物工程各分支之间的密切关系。

难点:在发酵过程中,如何保证菌种生长和代谢的正常进行;生产酶制剂的基本原理。

【延伸与拓展】

第五章:微生物与发酵工程(二)

第三节发酵工程简介

一、应用发酵工程的生产实例―-谷氨酸发酵

常用菌种:谷氨酸棒状杆菌、黄色短杆菌。

二、一般流程:

三、应用

.医药工业:直接生产多种药品,如抗生素、维生素、动物激素、药用氨基酸

与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结合来生产药品,如:人生长激素、重组乙肝疫苗、某些种类的单克隆抗体、白细胞介素-2、

抗血友病因子等。

2.食品工业:使传统的发酵产品质量和产量得到提高

生产各种食品添加剂,如:酸味剂、鲜味剂、色素、甜味剂。

解决粮食问题的重要途径,如生产单细胞蛋白。

第四节酶工程简介

酶工程是指将酶所具有的生物催化功能,借助工程学的手段,应用于生产、生活、医疗诊断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一门科学技术。酶工程由酶制剂的生产和应用两方面组成。

壹、

酶制剂的生产

.

概念:酶制剂是指含有酶的制品,可以分为两类。

固体:如胃蛋白酶液。

液体:如加酶洗衣粉中的蛋白酶和脂肪酶。

2.

酶的提取:

早期:从动植物组织和器官中提取。

目前:大多数来自微生物。

3.

分离和纯化分:采用透析和离心的方法。

4.

制成酶制剂:在纯化后的酶中加入适量的稳定剂和填充剂。

5.

固定化酶:将酶固定到一定载体上,以便以催化反应结束后能将酶回收。

春湘教版科学五下3.2《无处不在的微生物》word教案

春湘教版科学五下3.2《无处不在的微生物》word教案

《无处不在的微生物》教课方案

二人班小学王涛

科学研究

能对食品变质等生活现象提出必定的猜想。

能依据自己的猜想设计简单实验来考证自己的猜想。

感情态度、价值观

培育学生乐于研究的精神。、

科学知识、

知道微生物的存在、

知道微生物和人类生活的关系亲密。

【教课重、难点】

对食品变质等生活现象提出必定的猜想,并能依据自己的猜想设

计简单实验来考证。知道微生物和人类生活的关系亲密、

【资料准备】

多媒体课件、镊子、透明的杯子,馒头、放大镜、一次性塑料手

套、保鲜膜

【教课过程】

一、讲话导入

上课以前 ,老师想考考同学们的察看能力。桌上有两个馒头 ,察看比较一下 ,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察看以前 ,老师有几点要求。 (教师展现课件 :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察看 ;察看时要全面和认真 ;察看时注意讲究卫生。 ) (学生疏组察看。 )

二、察看比较初步认识微生物

师:经过察看 ,谁来谈谈 ,两个馒头有哪些不一样 ?

师:这样的馒头还可以不可以吃 ?

师:生活中你有没有见到过其余食品发霉变质的现象 ?

师:看来生活中间食品发霉变质的现象特别广泛。平时碰到这类现象,你们会不会去研究一下变质的原由呢 ?

师:有一位生物学家以前也碰到过食品发生变化的现象 ,可是他却深入地进行过察看和研究。此刻老师就讲一个相关他的故事给大家听一

听,(出示课件)这位生物学家叫做路易 .巴斯德。是法国人。 1856 年夏季有好多酒厂的厂主找到他,要他帮助解决一个特别头痛的问题:

原来芬芳香醇的酒忽然变酸了,他们所以工承受了巨大的损失。巴斯

德接到酒厂主的难题后,立刻开始了工作。他每日到一家工厂去检查

微生物实验教案

微生物实验教案

微生物实验教案

教案标题:微生物实验教案

教案概述:

本教案旨在通过进行微生物实验,帮助学生了解微生物的基本概念、特性和重要性,并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科学观察能力。本教案适用于中学生,适合在生物学或化学课程中进行。

教学目标:

1. 了解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性。

2. 掌握微生物实验的基本步骤和安全操作规范。

3.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科学观察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材和资源:

1. 教材:相关微生物实验的教科书章节或课堂讲义。

2. 实验材料:培养皿、琼脂培养基、试管、显微镜、标本玻片、酒精灯、消毒液等。

3. 安全设备:实验室手套、实验室口罩、实验室眼镜等。

教学步骤:

引入:

1. 向学生介绍微生物的概念和分类,并讨论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微生物实验的意义和目的。

实验设计:

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微生物实验的主题,如细菌培养、酵母

发酵等。

2. 学生根据实验主题,设计实验步骤、所需材料和实验条件。

3. 引导学生考虑实验的控制组和实验组,以及结果的观察指标。

实验操作:

1. 学生按照实验设计,准备实验所需材料和设备。

2.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包括制备培养基、接种微生物、控制实验条件等。

3. 强调实验操作的安全规范,如佩戴实验室手套、避免直接接触微生物等。观察和记录:

1. 学生观察实验过程中微生物的生长情况,并记录观察结果。

2.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比较控制组和实验组的差异。

3. 鼓励学生提出解释实验结果的假设,并进行讨论和探究。

总结和讨论:

《细菌》word教案 (公开课获奖)2022年济南版 (2)

《细菌》word教案 (公开课获奖)2022年济南版 (2)

细菌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播放视频“口腔内的细菌”,让学生认真观察,认真思考所看到的现象,看后你回答你看到的和想到,通过视频真实的画面,生看到口腔内大量细菌迅速繁殖,提出了很多问题:‘口腔内那么多细菌为什么日常我们看不到?细菌什么繁殖方式使它繁殖那么快呢?……激起学生急切探究细菌的欲望,随之师生一起走入细菌的学习

二、明确目标

大屏幕展示目标:1、初步学会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细菌的形态。

2、掌握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

3、说出细菌的生活、营养、繁殖方式。

4、关注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师在黑板上的板书上强调重难点,重点: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难点:芽孢不是生殖细胞。

三、新课学习过程

学习任务一:细菌的形态结构

1、(生)先自主阅读教材第110页的知识内容,结合教材上的实验完成下列任务:

(1)观察细菌的方法步骤:(a)将细菌的永久装片放在显微镜上,用观察;(b)移动装片,将欲观察的对象移到;(c)转动,换上;(d)慢慢转动,使物像清晰;(e)观察细菌的形态

(2)细菌的基本形态有、、。

2、(师)抽查一生到台前展示用显微镜观察细菌形态,其余生大声说出操作过程

3、(生)自主阅读教材第111页的知识内容,观察教材上细菌结构示意图完成下列任务,并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明确学习时遇到的问题,组内解决不了的提出来

(1)各种细菌都是由个细胞构成的,细菌的细胞中都有、、等构成,但都没有。有些细菌还有(作用)、、(作用)等特殊结构。

4、(师)释疑,并观察生完成任务后,抽查生对照屏幕内容讲解细菌结构及各结构的作用

《食品微生物学》授课教案

《食品微生物学》授课教案

《⾷品微⽣物学》授课教案

《⾷品微⽣物学》授课教案

第⼀章绪论

教学⽬标:了解微⽣物学的建⽴和发展历史,微⽣物学研究对象、任务和微⽣物的⼀般特点和作⽤,理解微⽣物学对⼈类⽣产实践活动以及对其他学科的影响以及微⽣物在⽣物分类学中的地位等。

重点:本章的重点主要是要求掌握微⽣物学⼏位重要的奠基⼈对微⽣物学的主要贡献,微⽣物的⼏⼤共性特点是什么。

难点:微⽣物的⼀般特点和作⽤。

课时安排:2 学时

教学⽅法与⼿段:通过列举⼤量的事例,使学⽣理解微⽣物与⼈类的关系,微⽣物对⼈类做出的贡献;同时利⽤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丰富的图⽚和视频材料加深学⽣的认识。

第⼆章原核微⽣物 (8 学时 )

教学⽬标:理论上主要掌握原核微⽣物的形态结构、化学组成、⽣物学功能以及繁殖过程、特点和菌落特征;掌握⾰兰⽒染⾊的原理和⽅法。实验技能掌握基本的细菌涂⽚和染⾊技术。

重点:本章的重点是细菌,其次是放线菌:了解原核微⽣物分类的特点和⽅法以及⾷品中常见的细菌种类。

难点:微⽣物形态结构与⽣理功能之间的关系。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区别。课时安排:8学时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节细菌5学时

第⼆节放线菌2学时

第三节其它类群的原核微⽣物1学时

教学⽅法与⼿段:

采⽤多媒体授课,引⼊⼤量图⽚描述各种原核微⽣物的形态结构,增加教学的直观性,便于学⽣掌握重点、突破难点。采⽤视频演⽰⾰兰⽒染⾊的步骤。教师提问、启发引导,还要利⽤⽐较教学法,对不同的原核微⽣物的形态结构等作⽐较,加深学⽣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要求学⽣课下查阅⽂献资料,掌握⾷品中常见的细菌种类及其特征。

《食品微生物学》授课教案

《食品微生物学》授课教案

改进加工工艺
采用合理的加工工艺,减少加工过程中的 微生物污染。
B
C
强化储存和运输管理
保持储存和运输环境的卫生,控制温度和湿 度等条件,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加强食品卫生监管
D 建立完善的食品卫生监管体系,对食品生产、
加工、储存和运输等各环节进行严格监控和 管理。
05 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与方法
传统微生物检测技术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与代谢
生长曲线
微生物的生长曲线可分为迟缓期、 对数期、稳定期和衰亡期四个时 期。了解生长曲线有助于掌握微 生物的生长规律和预测其生长趋
势。
繁殖方式
微生物的繁殖方式主要有无性繁 殖和有性繁殖两种。无性繁殖包 括裂殖、芽殖等,而有性繁殖则 通过接合、转化等方式实现基因
重组。
代谢调控
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受到严格的调 控,包括酶活性调节、基因表达 调控等。这些调控机制有助于微 生物适应环境变化并维持其生命
微生物对食品品质的影响
1 2
食品腐败 微生物在适宜条件下大量繁殖,导致食品腐败变 质,产生不良气味和有毒物质,影响食品安全和 食用价值。
食品发酵 微生物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可赋予食品特 殊的风味和口感,如酸奶的酸味、面包的松软等。
源自文库
3
食品中毒
某些微生物在食品中生长繁殖时会产生有毒代谢 产物,如黄曲霉毒素等,食用后可引起食物中毒。

(完整word版)微生物的营养教案(2024)

(完整word版)微生物的营养教案(2024)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需要各种营养物质,包括碳源、氮源、能源、生长因子、无 机盐和水等。
营养影响微生物的代谢途径和产物
不同的营养物质会导致微生物产生不同的代谢途径和产物,从而影响其生理特 性和生态功能。
2024/1/30
6
微生物的营养来源与利用
微生物的营养来源
微生物的营养来源非常广泛,包括土壤、水体、空气、动植物残体、有机废弃物 等。
2024/1/30
22
05
微生物的营养与生长关系
2024/1/30
23
营养物质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碳源
提供微生物合成细胞物 质和代谢产物的碳素来
源。
2024/1/30
氮源
主要用于合成蛋白质、 核酸等含氮物质。
无机盐
生长因子
参与酶的活性调节、维 持细胞渗透压等。
24
某些微生物生长所必需 的微量有机物,如维生
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利用
微生物通过吸收、转运、代谢等过程将营养物质转化为自身细胞组成成分或代谢 产物。同时,微生物之间也存在着营养竞争和共生关系。
2024/1/30
7
02
微生物的营养需求
2024/1/30
8
碳源
01
02
糖类
葡萄糖、果糖等单糖,蔗糖、 麦芽糖等双糖,淀粉、纤维素
等多糖。
2024/1/30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微生物》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微生物》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微生物》教学设

教学目标

- 了解微生物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 掌握各种微生物的分类和代表性种类。

- 了解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 培养学生对微生物的正确态度和观念。

教学内容

1. 微生物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 微生物的概念

- 微生物的特点和结构

- 微生物的分类

2. 不同类型的微生物

- 细菌

- 真菌

- 病毒

- 藻类

3. 微生物的作用和重要性

-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解作用

- 微生物在食物制作中的应用

- 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4. 培养正确的微生物观念

- 正确认识微生物对人类的影响

- 强调微生物的重要性与贡献

- 培养正确的卫生惯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方法

- 课堂讲授与讨论:通过讲解微生物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理

解和掌握概念和基本特征,并结合案例进行讨论。

- 实验展示:通过生动的实验展示,让学生亲自观察微生物的

结构和特征,加深对微生物的认识。

- 小组合作:安排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微生物的分类讨论和研究,培养合作与创新能力。

- 视频观看:选择相关的微生物视频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微生物

的种类和作用。

教学评估

- 完成课堂练:布置相关练或问答题,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进行一次简单的微生物实验,并提交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

- 小组讨论展示:要求小组整理研究到的微生物分类知识,并进行展示,评估学生的合作与表达能力。

参考资源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材《微生物》

- 相关微生物视频素材

- 其他参考书籍和网络资源

教学延伸

- 安排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水处理厂等地,了解实际应用中的微生物研究和应用情况。

八年级生物上册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第一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教案

八年级生物上册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第一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教案

八年级生物上册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课时一)

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1)简述什么是微生物,列举常见的类型;(2)概述微生物的生活及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2.能力目标:通过探究活动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设计能力、收集材料和处理材料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活动的学习使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的探究精神和重视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

【学习重点】微生物及其种类,代谢方式及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繁殖特点。

【学习难点】探究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微生物的代谢方式及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教法学法】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提前准备课堂教学的细菌、真菌、病毒等的图片和资料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预习提纲

作业设计

初案复案补改必做题:

1、微生物的种类: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

2、微生物的主要活动场所是______________

选做题:

教学反思: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word讲义全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word讲义全

本课程是环境学院各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与另一门课《环境微生物学实验》相结合,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本课程强调每个学生要动手,通过实验,加深对讲课容的理解和记忆;

本课程容分两大部分:一是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二是微生物学在环境领域中的应用。

绪论

主要容:

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微生物学概述微生物的定义

微生物的特点原核微生物与真核微生物微生物的命名与分类

第一节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一、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

定义:环境微生物学是研究与环境领域(包括环境工程、给水排水工程)有关的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规律。•其容包括:微生物个体形态、群体形态;细胞结构功能、生理特性、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等;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尤其是微生物与污染环境之间的关系);微生物对物质的转化分解作用(特别是应用微生物来处理各种污染物质,如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

二、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研究任务

总的归纳起来有两大方面的任务:

(1)防止或消除有害微生物

(2)充分利用有益的微生物资源

三、微生物在环境污染治理(水处理)中的应用

1)在环境监测方面(水污染的监测)

利用在环境中生存的生物的种类、数量、活性等特征,来判断环境状况的好坏。这些生物称为指示生物。

生物监测的优缺点:

生物监测的主要优越性:

(a)长期性——汇集了生物在整个生活时期中环境因素改变的情况,可以反映当地的环境变化;

(b)综合性——能反映环境诸因子、多成分对生物有机体综合作用的结果;

(c)直观性——直接把污染物与其毒性联系起来;

(d)灵敏性——有时甚至具有比精密仪器更高的灵敏性,有助于提早发现环境污染。

(教学指导) 微生物的选择培养和计数Word版含解析

(教学指导)   微生物的选择培养和计数Word版含解析

第2课时微生物的选择培养和计数课标内容要求核心素养对接

1.举例说明通过调整培养基的配方可有目的地培养某种微生物。

2.概述稀释涂布平板法和显微镜计数法是测定微生物数量的常用方法。1.生命观念:各类微生物都能适应其生活环境。

2.科学思维:根据微生物的代谢类型配制选择培养基。

3.科学探究:讨论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的方法。

1.水生栖热菌的筛选:水生栖热菌能在70~80 ℃的高温条件下生存,而绝大多数微生物在此条件下不能生存。

2.选择培养基:在微生物学中,允许特定种类的微生物生长,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种类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

二、微生物的选择培养

1.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

分解尿素的细菌能合成脲酶,该酶能催化尿素分解产生NH3,以此作为细菌生长的氮源。要将土壤稀释液中能分解尿素的细菌分离出来,培养基的配方设计思路是培养基中除含有细菌必需的碳源、水、无机盐外,只含有尿素一种氮源。

2.稀释涂布平板法分离分解尿素的细菌

土壤中细菌的数量庞大,要想得到能分解尿素的细菌的纯培养物,必须要对土样进行充分稀释,然后再将菌液涂布到制备好的选择培养基上,操作过程如下:采集土样→将10 g土样加入盛有90 mL无菌水的锥形瓶中,充分摇匀。取1 mL上清液加入盛有9 mL无菌水的试管中,依次等比稀释→取0.1 mL菌液,滴加到培养基表面→将涂布器浸在盛有酒精的烧杯中→将涂布器放在火焰上灼烧,待酒精燃尽、涂布器冷却后,再进行涂布→用涂布器将菌液均匀地涂布在培养基表面。涂布时可转动培养皿,使涂布均匀→涂布的菌液被培养基吸收后,将平板倒置,放入30~37℃的恒温箱中培养1~2 d。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word教案 (公开课获奖)2022年北师大版 (2)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word教案 (公开课获奖)2022年北师大版 (2)

第1节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描述细菌、真菌、病毒的形态、结构特点及生殖方式。

2、概述微生物的代谢方式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图片、视频等,培养观察能力。

2、通过比照细菌、真菌、病毒结构的区别,培养比照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的学习,纠正对微生物的片面认识,建立辩证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

1、细菌、真菌及病毒的结构特点及生殖方式。

2、微生物的代谢方式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

微生物的代谢方式及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

四、板书设计

《发酵技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发酵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2〕、运用发酵技术制作一种传统食品。

〔3〕、体会生物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体验与生物学有关的知识。

2、能力目标

〔1〕、通过品尝酸奶,引出身边的发酵技术。

〔2〕、通过自制酸奶〔或制酱,或酿米酒〕的实践活动,了解微生物发酵技术的一般原理。〔3〕、通过制用沼气发酵装置,了解科学技术的关系。

〔4〕、通过调查发酵技术产品在生活中的应用的活动,了解发酵技术产品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生物知识的应用价值。

3、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正确认识、体验与生物发酵技术有关的职业。

二、教学重点

1、活动:品尝一杯自制的酸奶。

2、工业化的发酵产品。

三、教学难点

1、活动:制作沼气发酵装置。

2、工业化的发酵产品。

3、活动:调查发酵技术产品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

1、生物技术成果的图片或多媒体课件。

2、生活中常见的发酵产品:调味品、米酒等。

微生物学教案范文大全高中

微生物学教案范文大全高中

微生物学教案范文大全高中

第一课时:微生物的基本概念

教学目标:了解微生物的分类和基本特征,认识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微生物的分类和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

1. 微生物的分类: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细菌、真菌、病毒等。

2. 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微小、单细胞、无细胞核、无细胞器等。

3. 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分解有机物、循环物质、提供养分等。

教学方法:讲授结合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微生物的兴趣。

2. 讲解微生物的分类和基本特征。

3. 分组讨论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并就其重要性进行展示和讨论。

4. 总结课堂内容,展示微生物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微生物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参考资料:《微生物学导论》,孙世友著。

第二课时:微生物与人类健康

教学目标:了解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认识微生物在疾病传播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教学难点:防范微生物传播疾病的方法。

教学内容:

1. 微生物与疾病: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等在疾病传播中的作用。

2. 微生物与防病:如何预防微生物传播疾病,如勤洗手、保持个人卫生等。

3. 微生物与疾病防治: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和治疗方法。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小组讨论。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传染病引起学生对微生物影响的重视。

2. 讲解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3. 分组讨论微生物如何防范传播疾病,分享防病经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2005~~2006学年第一学期

院(系、所、部)生命科学学院

教研室生物工程系

课程名称微生物学

授课对象2004生物技术

授课教师李淑彬

职称职务副教授

教材名称微生物学.

2005年8月30日

微生物学课程教案1

注:1、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2一次课为一个教案;3、“重点”、“难点”、“教学手段与方法”部分要尽量具体;4、授课类型指:理论课、讨论课、实验或实习课、练习或习题课等。

微生物学课程教案2

注:1、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2一次课为一个教案;3、“重点”、“难点”、“教学手段与方法”部分要尽量具体;4、授课类型指:理论课、讨论课、实验或实习课、练习或习题课等。

注:1、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2一次课为一个教案;3、“重点”、“难点”、“教学手段与方法”部分要尽量具体;4、授课类型指:理论课、讨论课、实验或实习课、练习或习题课等。

注:1、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2一次课为一个教案;3、“重点”、“难点”、“教学手段与方法”部分要尽量具体;4、授课类型指:理论课、讨论课、实验或实习课、练习或习题课等。

微生物学课程教案5

注:1、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2一次课为一个教案;3、“重点”、“难点”、“教学手段与方法”部分要尽量具体;4、授课类型指:理论课、讨论课、实验或实习课、练习或习题课等。

微生物学课程教案6

微生物学课程教案7

微生物学课程教案8

微生物学课程教案9

微生物学课程教案10

微生物学课程教案11

微生物学课程教案12

微生物学课程教案13

微生物学课程教案14

微生物学课程教案15

思考题、讨论题、作业:

1、病原微生物是怎样侵害机体的?为什么说感染不是疾病的同义词?

2.比较细菌内毒素和外毒素的区别,对细菌内毒素和细菌外毒素的免疫应答有何不同?若遇到刚产生外伤的病人你认为应如何进行处理?

微生物学课程教案16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第三节特异性免疫一、特异性免疫的概念

二、特异性免疫的特点

特点:获得性、高度特异性和记忆性三、特异性免疫的类型1、自动免疫:机体本身接受抗原刺激后而产生的免疫力。

(1)自然自动免疫:如病原微生物感染等。

(2)人工自动免疫:如通过注射疫苗等

2、被工免疫:从其他已建立免疫的个体接受或人工输入免疫细胞及分子而获得的免疫力

(1)自然被动免疫:如母体通过胎盘获得母体的免疫力。

(2)人工被动免疫:如注射免疫血清等

四、免疫系统——特异性免疫的物质基础1、免疫器官2、免疫细胞3、免疫分子五、抗原和抗体1、抗原(1)抗原的概念

(2)影响抗原性的因素(3)抗原的类别2、抗体(1)抗体的概念

(2)抗体的组成和结构

(3)抗体的生物学活性(4)抗体形成的一般规律及实际应用

第四节免疫学知识的实际应用

一、抗体的制备及应用二、免疫学技术

免疫预防第十章微生物的分类与鉴定

一、微生物的分类单元

二、微生物的命名

三、细菌的分类鉴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