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学学科定位与现代建构
王阳明良知审美与现代审美
王阳明 自幼把 “当圣贤”喊做 口号 ,将之 当作 自己的人生
认 为 “理 ”化生 宇宙天地 万物 ,人秉其秀气 ,故人心 自秉其精 志向 。有一次他在私 塾问先生 :“何谓第一等 事?”先生说:“只
要 ,“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 有读书获取科举名第”,而 当时的王 阳明则答 日:“第一等事恐
体化使其 自身包含主体和客体的双重身份和意义 ,是 主客体高 险夷随地乐 ,心意鱼鸟 自流形”的人生境界 。王 阳明用毕生去
度 的统 一体 ,成 为了一个审美上的范畴 。王阳明的美学思想与 追求一种 “圣贤”的人生境界 ,体 现了社会 与 自然、理性 与感
其心学 思想在精 神性 上是相通的 ,他的美学是一种 “良知体验 性 、美与善的统一 。一方面 ,他承认理 学的部分观 点,认为过
则此花颜 色,一时 明白起来 。便知此花 ,不在尔的心外。”王 阳 的行为和审美模式 ,有助于提高美学的道德层次 ,在道德混乱
明的此种心学 美学将 美的范畴建 构在 个人的认识范 围、伦理道 的当代 中国帮 助社会共识形成 。
德 、心性修养之上 ,他说 “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心外
道德化 ”。“良知 ”是 心之本体 ,它在 “未 发”之 中的状态 ,是 更是其一生所追求的最高审美理想。它既广博 ,却又不离人的
具体感性之乐 ,在此之 中人生境界和审美境界 、心学精神和美 并且适合 自己的定位 ,不至于随波逐流 ,丧失思 考力。同时 ,良
学精神才化而 为一 。
知 美学包 含基本善 恶评 判 ,尽管今 H的世界 已经多元化 ,但是
(二 )心 外 无 理 ,万 物 定 于 心
同民族之 间的善恶价值判断还没有形成过 大差 异。因此 ,良知
关于美学的对象及学科定位
关于美学的对象及学科定位
美学是以一定的哲学理论为基础对审美关系和审美经验作出分析和解释的理论.审美关系的价值表现即审美意识形态,与一般意识形态相比较,两者既有共同之处,也存在着实质*的区别.人文科学领域的重要话题逐步从认识论领域转移向美学领域,而美学理论和美学思维对于思考和解决现代社会人类所面临的严重危机可以提供积极而具有建设*的意见,因此,美学在现代人文科学中的地位及作用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
211121776_论艺术美学的学科地位与体系建构
齐鲁艺苑㊀山东艺术学院学报㊀2023年第1期总第190期QILUREALMOFARTS(JournalofShandongUniversityofArts)doi:10.3969/j.issn.1002-2236.2023.01.013论艺术美学的学科地位与体系建构田川流(山东艺术学院㊀山东㊀济南㊀250014)㊀㊀摘㊀要:当代艺术美学研究在哲学美学与艺术之间打开了一条通道,是美学体系建构和不断完善的需要㊂艺术美学是众多分支美学中对美学接受最直接㊁阐释最充分的分支学科,是使哲学美学与艺术学实现有机链接的中介㊂艺术美学与艺术学既有相通之处,也充分显示其差异与不同点㊂艺术美学既从属于哲学美学,也作为一般艺术学或艺术学理论中的二级学科,在与各种不同的分支学科的相融中发挥其重要使命和作用,突出表现其交融性㊁普适性㊁涵容性㊂艺术美学体系建构应当充分体现以下的原则:以哲学的视野,对艺术活动实现全面观照;以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为根基,奠定艺术美学的理论基础;以科学和理性的精神,对艺术美学内涵予以持续不断的发现与开掘㊂深化艺术美学的学科建构及其学术研究,旨在推进艺术学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增进艺术学原理与门类艺术研究的互融与互化,强化艺术学理论与人文社会科学和科学技术的互鉴与互融,推动艺术理论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㊂关键词:艺术美学;学科地位;体系建构;学术研究意义中图分类号:B835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2-2236(2023)01-0086-08㊀㊀在当代艺术类学术研究的学科谱系中,艺术美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特殊的价值㊂艺术美学的研究不仅在哲学㊁美学与艺术之间搭建了重要的桥梁,而且对于艺术学理论和实践的深度探索提供了基础理论的支撑;艺术美学不仅为艺术学整体研究奠定基石,也为艺术门类各分支学科的互融予以有力的推动;艺术美学研究不仅有助于艺术与各人文社会学科的链接,并能凸显艺术世界与大千世界的有机融合㊂研究艺术美学的深层内涵及其地位和作用,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㊂20世纪初,德国美学家玛克思㊃德索提出了一般艺术学的概念,并致力于美学和一般艺术学关系的研究㊂德索认为,美与艺术是不可分割的,美是艺术活动的核心和终极目标,但是美学不能代替艺术, 美学在范围上便超越与艺术 我们必须赋予美学以更广于艺术的天地㊂ 但是, 这并非是说艺术的范围狭窄,恰恰相反,美学并没有包罗一切我们总称为艺术的那些人类创造活动的内容与目标㊂ [1](P2)他指出, 普通艺术科学的责任是在一切方面为伟大的艺术活动作出公正的评判㊂ 美学 不能去越俎代庖 [2](P2)㊂他特别强调, 美学与艺术科学即使在现在也都经常是联合行动的,诚如挖隧道的工人们那样,他们从相向的两个点挖进山去,然后相遇于隧道的中心㊂ [3](P2)那么,德索所说 相遇于隧道的中心 是指什么?其实这正是我们当下艺术学界关注的重心之一,即艺术美学㊂是20世纪中期以来,各国美学界均在其研究范围上不断拓展,提出了从属于美学的诸多分支学科,例如:社会美学㊁科技美学等,而艺术美学也就作为其中最重要的分支,出现于美学的宏观体系之中,同时也与一般艺术学形成了难分难解的关系㊂㊃68㊃收稿日期:2022-12-21作者简介:田川流,男,先后任山东艺术学院艺术文化学院院长㊁教授,南京艺术学院㊁哈尔滨音乐学院特聘教授㊁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副秘书长,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艺术管理专业委员会会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山东省人民政府 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山东省教学名师,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㊁艺术美学㊁艺术管理学㊂论艺术美学的学科地位与体系建构/田川流㊀一、艺术美学与哲学美学艺术美学的创立,是审美研究历史演进的结果㊂作为哲学的重要分支,美学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㊂自18世纪德国学者鲍姆加登创立美学以来,便逐渐成为一门显学,在世界文明进展中显现其不可或缺的地位㊂鲍姆加登的 美学 ,其实质为 感性学 ㊂ 美学 是这一范畴的延伸和传播过程中逐步形成的㊂虽然艺术美学的正式命名是当代的事情,但是这一学科的出现及其研究的深入,可以溯源至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㊂这一时期,属于德国古典主义美学流派的康德㊁席勒㊁谢林等均深受鲍姆加登的影响,不断丰富和深化了美学这一学科的内涵,人们把美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初步确立了美学学科独立的研究对象与范畴㊂这一范畴确认美学是关于自由艺术的理论,把包括诗在内的 美的艺术 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并且确认它是关于美的认识的本质的理论,以及通过正确途径获得美的认识的方式方法的理论㊂及至黑格尔,则将这一学科与艺术活动实现更为紧密的链接,予以集大成的发展,使之趋于成熟㊂黑格尔的重要著作‘美学“,不仅从根本上实现哲学与艺术的有机融合,对艺术予以哲学的阐释,赋予艺术丰富的审美内涵,而且将艺术置于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赋予其厚重的历史内涵㊂正是在这一基础之上,更多后继学者一步步将艺术推向更高的境界,使之成为人文学科的重要分支,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㊂可以说,正是基于黑格尔‘美学“的诞生,以及更多人们学者的推进,使其在哲学美学之下,出现了一门与艺术联系更为紧密的学科,即艺术美学㊂艺术美学的出现,在哲学美学与艺术之间打开了一条通道㊂在人类社会各种活动中,艺术活动既具有应用的实践的特性,同时蕴含了极为丰富的精神意蕴㊂历史上不同民族各个时代的哲人们均对此予以探究,美学的出现,为人们深化研究艺术的精神价值铺设了道路㊂然而,人们也看到,在哲学美学与艺术之间,尚有一段距离,甚至有一定的阻隔,使人们由美学通达艺术时不够畅达,难以直接贯通㊂加之艺术更多属于应用的实践的技艺的活动,具有形而上意义的哲学美学难以阐释和解决有关艺术活动领域的大量课题,而更多艺术活动则十分需要得到美学的引领㊂其间,正是需要一门学科,能够上通哲学美学,下至艺术,显然,这一学科范畴非艺术美学莫属㊂艺术美学的推出,是美学体系建构和不断完善的需要㊂20世纪以来,伴随社会发展㊁学科建构的规范化进程,以及美学研究和社会应用的需要,各行业及学术领域人们不断推进美学的内涵深化与外延拓展,将社会活动中更多活动与美学精神相连接,使大量社会活动㊁包括艺术活动在内,均得到美学的滋润,从博大精深的美学体系中获取素养,令更多社会活动在美学精神的引领下获得较快发展㊂在此基础上,进而生成一门门属于美学分支的新的学科,诸如社会美学㊁自然美学㊁科技美学㊁生态美学㊁工业美学㊁环境美学㊁劳动美学㊁生产美学㊁军事美学等等㊂各种分支美学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美学体系的构成,使之成为人文社科学界最具亮色的学科体系之一,不仅强化了社会各种活动与美学的链接,而且为社会各类活动增添了精神内涵㊂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 美的规律 这一美学范畴㊂马克思指出: 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㊂ [4](P97)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即指人类所有的活动均应按照美的规律来建构,来创造,美的规律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高准则和最高目标,任何社会的活动均不能例外㊂而在所有社会活动中,艺术是最具特殊性的,它既属于社会诸多活动中的一种,又是与美的创造规律最贴近㊁最亲和的一种,可以说,艺术是美的创造活动的核心,艺术活动最契合美的创造性特征㊂从狭义角度讲,艺术创造本身就是美的创造,而从广义角度看,艺术活动是大量美的创造活动的一种㊂也可以说,美的观照与创新并非只有艺术活动才具有,社会大量具有创造性的活动均与美的创造息息相关,但只有艺术的美的创造更贴近美的本质㊂而从大量社会艺术实践与审美实践进程中也㊃78㊃㊀齐鲁艺苑㊀山东艺术学院学报㊀2023年第1期总第190期可发现,正是艺术美学的出现,在哲学美学与艺术活动之间搭设了桥梁㊂艺术美学从艺术的和审美的视野中充分获取哲学美学的素养,使其成为众多分支美学之中的一种,同时又是众多分支美学中对美学接受最直接㊁阐释最充分的学科,进而又对人类所从事的艺术活动进行阐释㊁引领与指导,对大量创造性的艺术创新行为和成果予以阐述与提升㊂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之上,艺术美学当之无愧地成为一门哲学美学与艺术相互链接与贯通的学科㊂这一学科没有止步于哲学美学研究的层面,在中外古今众多哲学与美学研究学者的著述中,均可看到大量有关艺术的美学阐述;这一学科也没有滞留于艺术的层面,更多艺术学者试图通过对哲学美学的追索,探寻艺术的深层奥秘㊂众多学者试图将哲学美学的精神内涵通过艺术的渠道予以细化与阐发,同时也尝试通过大量艺术活动的创造性实践,将艺术的真谛予以提升,实现对美学内蕴与审美创造规律的一步步充实与完善,其间大量工作即属于艺术美学涵括的范畴㊂也正是从这层意义来看,艺术美学是难以为哲学美学替代的㊂二、艺术美学与艺术学在漫长的人类艺术活动实践中,人们逐步创立了艺术学㊂当代艺术学的发展,已成为灿若群星的新兴学科中最具光彩的学科之一㊂艺术学不仅承担对各种艺术种类和样式基本理论和创造成果的解读和阐述,同时也承担对居于各种艺术样式和种类之上的具有一般和普通意义的艺术理论与艺术创造活动的阐释与把握㊂艺术活动逐渐在人类社会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马克思在‘ 政治经济学批判⓪导言“中高瞻远瞩地提出了人类掌握世界的四种方式,强调艺术方式与科学的㊁宗教的㊁实践-理性的把握世界的方式一样,已成为人类把握世界的最为重要的方式之一㊂人类通过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活动,能够对人类物质生产及精神活动予以全面的理解与把握,有助于推进人类社会的积极前行,因而艺术活动又属于人类精神活动以及审美活动中的重要范畴㊂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专门对艺术活动及其创造予以研究的艺术学,在众多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中显现其十分重要的地位㊂通过对艺术学研究与发展历程的考察可以发现,艺术学的研究从来也未能离开哲学的引领与指导㊂正是在对人类社会及其人类生活与生存方式的终极考量和人类理想的追求中,艺术活动与哲学研究密切相关,很多有哲学研究的命题及其结论均可通过艺术活动的实践及其成果创新获得印证与阐释,而人类各民族也正是一方面通过哲学的指引与艺术的充满想象和创造的发展,逐步提升自身的审美素质,完善其价值理想,同时也通过艺术审美素质的提高,驱动各民族所有成员创新能力的提高㊂哲学及其美学研究与艺术活动在这些方面目标的相近与相同,促使人们将二者相关联,一方面不断地从艺术活动中汲取人类社会审美实践的积极能量和成果,同时又从哲学的美学的思考与探究中追索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奥秘㊂而在其间,能够使哲学美学与艺术学实现有机连接的,正是艺术美学㊂艺术美学与艺术学的连接体现于各个方面,既显现出艺术美学与艺术学的相通之处,也充分显示其差异与不同点㊂其一,在最具基础性的特点显现中,艺术活动形式和语言居于前列㊂艺术学研究既要对艺术活动各部类的创造与创新予以观照,不断通过对人们在艺术实践中的创新加以概括总结与提升,使之上升到具有普泛意义,沉淀为各民族可以普遍认同的美的形式和语言,又可以将其创新活动予以理论的阐释与提高,使之进而具有了可以广泛指导与推广意义的应用性价值㊂艺术美学一般不承担对艺术活动具体形式及语言的认知与创新,而是重在对其艺术创新的形式㊁语言特征及其深层蕴含予以哲学的把握和阐释,从而提炼和启示人们从哲学认知的高度,生发对艺术形式及语言不断创新的能量;其二,在其艺术的内涵及其意蕴的提炼中,艺术学重在实施对人与自然㊁人与社会㊁人与人㊁人与自我等基本命题的审美观照,显现人们对客体世界的透视与认知,进而获得人类艺术把握世界的富有审美价值和终极理想的探索成果㊂正是在这一层次意义上,艺术美学一方面与艺术学研究有着一定的重叠,同时艺术美学又不拘于个别艺术活动及其作品精神内涵的表达与揭示,而是直接指向艺术活动的核心,把握和探求其更为深层的具有㊃88㊃论艺术美学的学科地位与体系建构/田川流㊀哲学意味的内涵,及其更具人类普泛意义的审美意境和社会审美理想㊂由此可以看出,艺术学与艺术美学之间,显现出各自鲜明的特点㊂艺术学主要面对社会与大千世界,承担浩如烟海的艺术活动的实践创新㊁理论研究㊂而艺术美学则具有涵括性,是对大量艺术活动的具有哲学及美学意义的现象与成果予以哲学层面的透析㊁提炼㊁阐释㊂二者的切入点㊁研究目标均有所不同㊂也正是在这样的构架中,艺术美学既显现出与各门类艺术研究的交叉与迥异之处,又显现出与一般艺术学或艺术学理论之间的重叠之处及其深层的区别㊂艺术学与哲学是两个维度的学科体系,二者同属于人类精神活动的分支,可以相并列,以及互融与互补㊂艺术美学则从属于哲学中的美学,是美学的重要分支学科㊂而在上述两个维度之间,由于艺术美学自身的属性及其灵动的和敏锐的特征,因而可以在哲学与艺术学之间穿行,活跃于两大学科之间,发挥其催动两大学科之间诸多因子互融互化和驱动其发展与提升的作用,正是由于艺术美学的链接与互融,从而推进哲学美学的深度发展,同时也推进艺术学的不断提升㊂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不仅美学难以包容艺术美学的全部,艺术学基本理论也不能替代艺术美学的研究㊂在哲学美学与艺术学之间设立艺术美学这一学科,不仅是有益的,而且是十分必要的㊂而在此间,当代人们又常常将艺术美学作为一般艺术学或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中的一个二级学科来看待和加以建设,也有其充分的道理㊂一方面,艺术美学从属于美学,另一方面,又在艺术学中拥有一席之地,这正是其交叉性的体现㊂三㊁艺术美学与艺术基本理论㊁艺术史等分支学科将艺术美学作为一般艺术学或艺术学理论中的分支学科来看待,就将其置于一个新颖的具有丰富内涵的学科框架和体系中,使其获得自由的舞台和鲜活的生命,在与各种不同的分支学科的并列及其相融中发挥其重要的使命和作用㊂在艺术学理论二级学科的谱系中,可以如数家珍地表述:艺术基本理论㊁艺术史㊁艺术批评学㊁艺术社会学㊁艺术心理学㊁艺术比较学㊁艺术经济学㊁艺术人类学,以及具有应用色彩的艺术管理学㊁艺术教育学㊁艺术传播学㊁艺术市场学㊁艺术信息学㊁艺术统计学等等,甚或这一谱系还在不断延伸,为艺术学理论家族体系增添新的成员㊂艺术美学可以成为这一谱系的重要构成,已是不争的事实㊂众多院校业已将艺术美学作为艺术学理论下的二级学科予以设立,令其在艺术学理论中获得应有的位置,发挥其至关重要的作用㊂纵观上述分支学科不难发现,其多数学科大都具有如下特征,而艺术美学则表现得更为突显㊂其一,交融性㊂即指多数艺术学理论的二级学科均属于两个学科交融而成,艺术学与社会学交融而成为艺术社会学,艺术学与心理学交融而成为艺术心理学,同样,艺术学与美学交融而成为艺术美学㊂据此,艺术美学显然是一门具有浓郁交融性的学科㊂有时人们可能会将该学科理解为侧重于研究艺术的美学,或者是以美学为观照视角的艺术学,均有不妥㊂在其本体上,更确切的认知应为艺术学与美学实现交融而派生的学科㊂正是由于大量相关艺术学的知识及理论与美学理论的交叉与互融,使之形成化合效应,将大量艺术知识及理论上升到哲学和美学的高度,从而形成一门对艺术活动进行更高层次考察与探究的学科㊂在这一学科构成中,艺术学知识建构及其基本理论是研究的基础,哲学及其美学则成为学科研究的理论支撑㊂二者的交融并非简单的交叉或相加,而是在各种学术及理论元素互融的基础上的化合,其间生成大量新的理论范畴㊁概念和术语,正是其有机互化的结晶㊂其二,普适性㊂即指上述多数学科均具有较凸显的普遍适用的意义,艺术美学也是如此㊂首先,该学科对于艺术各种样式和种类均具有适宜性,其研究可以通过对诸如音乐㊁美术㊁戏剧㊁影视等各种艺术活动的考察和探究,透视其格局及样式的表现形态,辨析其基本特征,进而抽象与提升其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其次,该学科也对与艺术活动相关的其他社会审美活动具有一定的适宜性㊂特别是在当代推进艺术创意与社会各相关产业深度融合的进程中,大量艺术的审美的元素融入于各种产业㊃98㊃㊀齐鲁艺苑㊀山东艺术学院学报㊀2023年第1期总第190期活动之中,促进相关产业文化及其审美素质的提升,而艺术美学正是可以在其间发挥积极的引领和指导作用㊂其三,涵容性㊂即指有的二级学科在当代社会发展的视阈下,已然超越既有的学科内涵,具有了涵容其他学科元素的属性,艺术美学尤其突出,其内涵不会局限于单一的美学或艺术学,而是跨越多个学科,实现对相关学科重要元素的吸纳和融会,从而延展自身的学术范畴,深化其学科内涵㊂在艺术美学的学科构成中,哲学和美学贯通于学科整体,当然应以对艺术的美学内涵研究为主体,而在同时,基于艺术活动内涵的丰富性,其研究又应适度涉及社会学㊁心理学㊁传播学㊁管理学㊁经济学等,融入上述学科的重要元素,使之成为艺术美学的基本构成㊂在其本质上,艺术美学正是基于对当代艺术活动多元性㊁丰富性的不断探究,持续深化艺术活动㊁艺术创作及其作品的哲学和美学内涵与价值的研究,获取更为丰厚的学术成果㊂不难看到,艺术美学与其他艺术学理论的二级学科既是一种并列的关系,同属于艺术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分支,又在与其他分支学科的比较中,具备特有的综合性㊁提升性㊁引领性作用㊂它在各艺术学分支学科与哲学和美学的连接中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有助于各分支学科不断深化其学术内涵和哲学意味;又在各学科之间起到重要的纽带作用,推进各分支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与支撑;还可以通过自身学术内涵的丰富与提升,对相关学科的持续深化研究发挥其引导和推动作用㊂正是在此基础上,艺术美学逐步显现其在艺术学或艺术学理论学科体系中的核心性地位㊂四、艺术美学的体系建构无论是在哲学美学的拓展之中,还是在艺术学或艺术学理论的学科体系中,艺术美学均具有独特的地位,因而应以其丰富的理论积淀为基础,建构其科学的学术体系㊂其体系建构,需要充分体现出以下的原则㊂第一,以哲学的视野,对艺术活动实现全面观照㊂在当代,艺术活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迅捷发展的态势㊂一是更多新颖的㊁符合时代需求的艺术样式和艺术活动方式不断涌现,同时创造出大量新的艺术语言与形式,特别是在以数字技术为标志的高新科技的推动下,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方法的涌现,洋溢着时代气息的艺术作品的推出,均要求艺术美学予以密切关注和研究;二是在市场经济推动下,艺术产业及其艺术市场迅猛发展,艺术与各相关产业的融合不断深化,艺术在经济活动及其国民经济的增长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艺术的审美的和经济的商品的因素交织于一体,需要予以深层的理论辨析;三是大众审美艺术活动适应当代社会的各种特点,呈现为多样和新颖的方式,其大众审美心理及其个体体验方式也在发生重要变化,均值得密切关注;四是随着世界经济文化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世界范围内艺术传播㊁艺术交流的迅速发展,国际艺术市场和艺术产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态势和特点,也亟待艺术美学学者加以深入研究㊂第二,以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为根基,奠定艺术美学的理论基石㊂中国艺术美学的理论建设,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滋养和涵育,同时也不能离开对西方文化经典的汲取㊂历史上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均有众多哲人对人类的创造活动包括艺术创造进行不懈的研究,积淀了辉煌的成果,已成为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为今人研究提供重要参照㊂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包括艺术精神方面的建树,至今尚未能得到充分的认识与开掘,理应予以深入探究;西方文化经典的宏阔与深邃,已在我国百余年来的学术研究中得到大量汲取和呈现,而今仍需要认真对待㊂在当今艺术美学研究中,应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为指南,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应当成为艺术美学研究的精髓和指针;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的优秀成果,包括儒道释各家相关哲学经典及其有关艺术和美的创造的论述,均应成为艺术美学研究的基础和重要内容;自古希腊以来历代西方哲学家们的重要论述,已成为世界性的文化财富,得到我国近百年来大批学人的青睐,在当代,科学汲取和借鉴其学术精华,当属十分必要㊂同以往某些艺术美学或美学类著述相迥异,㊃09㊃。
一部审美学研究大著——读彭立勋教授的新著《审美学现代建构论》
一部审美学研究大著——读彭立勋教授的新著《审美学现代建构论》卢忠仁【摘要】彭立勋教授的新著《审美学现代建构论》是“深圳学派建设丛书”中很有分量的一部学术著作,也是我国美学研究的重要创获.此著具有开创性在于:第一,科学界定了审美学的定位、对象、内容;第二,科学地阐明了审美经验研究的科学方法论;第三,深入分析了审美心理系统及结构;第四,深入探索了美感发生的心理机制;第五,对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审美心理学提出了前瞻性、建设性的意见.除此之外,彭立勋教授还对中西审美学资源作了介绍.这部著作立意高远、眼界开阔、内容丰富、论述精湛,是一部带有开拓性的美学著作.【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下旬刊)》【年(卷),期】2015(000)004【总页数】2页(P56-57)【关键词】审美学;建构论;审美心系统;美感机制【作者】卢忠仁【作者单位】深圳市委宣传部讲师团【正文语种】中文彭立勋教授的新著《审美学现代建构论》是“深圳学派建设丛书”中很有分量的一部学术著作,也是我国美学研究的重要创获。
彭立勋教授是我国当代著名美学家,他早年研究文艺理论,20世纪80年代转入美学研究,在美学原理、中外美学史、比较美学、文艺美学方面都有突出的建树。
几十年来,彭教授由于工作需要,担任过行政领导职务,学术研究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特别是深圳学术文化的诸多方面,但彭教授始终没有离开美学研究这一主航道,先后出版了《美感心理研究》、《审美经验论》、《趣味与理性:西方近代两大美学思潮》、《西方美学史》第二卷、《审美学现代建构论》等重要著作。
美学属于哲学学科,本身分支很多、研究方向更多。
彭先生由于较早敏锐地发现了世界美学在近、现代发生了由重点探讨美的本质向重点探讨审美经验的重大转向,所以他正确地选择了审美经验即审美心理学这个美学研究方向。
审美经验、审美心理学、审美学、美感经验等等,虽叫法不同,但都是指向一个方向,就是审美心理问题。
审美经验的研究,是美学研究众山中一座最险峻的山峰,它涉及哲学、美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艺术学(包括文学)、心理学(包括文艺心理学)、甚至生理学、脑科学……没有渊博的学识是根本不能从事此项研究的。
学校美育的重新定位和现代建构
学校美育的重新定位和现代建构学校美育的重新定位和现代建构内容摘要基于对当前时代条件、文化背景和教育领域发展趋势的认识,针对以往美育所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将当代学校美育的重新定位和建构落实在培养和造就青少年新型的文化品格这一基点之上,并提出若干具体的实施意见。
一、当前学校美育面临着重新定位和建构的紧迫任务这一任务的提出,乃是基于对时代条件、文化背景和教育领域发展趋势的认识,有着非常现实的依据。
我们正处于世纪之交这一特殊的历史分界线上,在全世界的范围内,新技术革命正在坚定不移地将人类社会推向工业化的进程,这促进了人类文明的长足发展,同时也为人类造成了巨大的困惑,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物质与精神彼此失衡的情况愈演愈烈,高新技术带来的物质奇迹淹没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不同行业和部门之间的隔膜压抑了人们交流思想、传递感情和相互对话的天然需要,日趋精细的劳动分工导致人的能力的片面化、单一化,人的精神生活已经失去了对于物质生活的对抗性、超越性和批判性,反而被物质生活所同化、所收买,文化艺术变成了为物质需要进行辩护和论证的单面领域。
中国的现代化虽然起步较晚,但也正在奋起直追加入这一世界性的进程,在历史舞台上展现出一幅热气腾腾、有声有色的壮观场面,同时西方发达工业社会所遇到的困惑在我们这里也开始露出端倪。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向往在现代经济活动中高新技术与深厚感情的平衡,谋求以情感的柔性来调剂技术的刚性,呼吁以个人价值体系的发展来弥补技术的非个人性质。
西方不少有识之士对此开出了各种各样的药方,但是问题最后都归结到教育。
约翰·奈比斯特提出学校教育应加重价值观教育的份量,以期“把技术的物质奇迹和人性的精神需要平衡起来”[1],阿尔温·托夫勒认为学校应通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帮助学生建立起一套作为选择目标和决定行动之标准的价值观,以利于在未来生活中技术与价值之间相互产生积极影响。
[2]路易·多洛指出,当今学校教育“应该再一次回到人的身上来”,使学生有可能选择最适合于自己个性发展的价值观,技术进步只有纳入一定的价值体系,才能全面推动文化的发展,在此过程中教育决不是多余的。
审美现代性的四个层面
审美现代性的四个层面一、本文概述《审美现代性的四个层面》这篇文章旨在深入剖析审美现代性的多维度内涵,揭示其在现代社会与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审美现代性进行详细解读,包括其历史背景、社会文化影响、艺术表现形式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这四个层面的探讨,我们将更全面地理解审美现代性如何在不同层面塑造和影响现代人的生活与思维方式。
我们将回顾审美现代性的历史背景,探究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审美现代性作为现代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通过对历史背景的梳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审美现代性的起源和发展脉络。
我们将分析审美现代性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审美现代性不仅影响了艺术领域,还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
通过对审美现代性在社会文化方面的分析,我们将揭示其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第三,我们将探讨审美现代性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的体现。
审美现代性为艺术家提供了新的创作视角和表达方式,推动了艺术形式的多样化和创新。
通过对不同艺术领域的案例分析,我们将展示审美现代性如何促进艺术的发展和变革。
我们将展望审美现代性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科技的发展,审美现代性将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并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通过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和分析,我们将为未来的审美现代性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审美现代性的四个层面》将通过对审美现代性的深入剖析,展现其在现代社会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审美现代性的内涵和价值,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审美现代性的历史背景审美现代性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深深植根于历史的长河之中。
其历史背景复杂而多元,涉及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多个层面。
从社会层面来看,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为审美现代性的产生提供了土壤。
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传统社会结构逐渐瓦解,新的社会形态逐渐崛起,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审美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
审美教育有何现代意义
审美教育有何现代意义人类社会走过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人类生存着,也创造着。
人类追救美好的生活,不断协调与自然的关系,创造着外在的美;也不断调整自己的身心,创造着健全的人格。
各个时代的思想家、理论家既倾情关注外部现实美的创造,也对人自身的美化——审美教育有过深入的探讨。
特别是每当历史发生重大转折的关头,思想家们总是特别注重人性的塑造,以期人类的航船平稳地驶向幸福的彼岸。
当今世界,波诡云谲,社会人生又面临重大抉择,人们更普遍地关注审美教育,乃是历史的必然。
审美教育概念的提出和审美教育理论体系的建立是近代的事。
18世纪,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美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德国诞生了。
事隔不久,1795年,德国诗人、美学家席勒写下了《审美教育书简》,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审美教育著作,审美教育这一概念也是第一次正式提出。
《审美教育书简》全面阐述了审美教育的性质、特点和社会职能,后人称它是“第一部审美教育的宣言书”。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审美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不仅在审美教育理论上多有建树,而且是颇有成就的审美教育实践家。
1901年他在《哲学总论》一文中提出了“美育”的概念,中国最早使用“美育”术语的教育家。
一,人格完善席勒认为审美教育能够使感性和理性处于和谐统一的状态,使人的精神获得彻底的解放,从而塑造和谐完美的人格。
与席勒相同, 蔡元培也非常重视审美假象, 重视审美的特殊中介作用的。
他曾经明确表示,“实施美育的目的,在陶冶活泼之灵性,养成高尚之人格。
”(1)。
鲁迅先生说过:“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仍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
”(2)。
二,感性解放审美是一种最具个性色彩的心理过程。
黑格尔在论述审美的性质时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它让对象保持它的自由和无限。
”(3)。
席勒指出:“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们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
论艺术美学的学科地位与体系建构
论艺术美学的学科地位与体系建构
艺术美学是研究艺术及其美学价值的学科。
它的研究对象包括艺术的本质、艺术形式、艺术感受、艺术创作和艺术品等方面。
艺术美学研究的内容广泛,涉及哲学、文学、艺术史、心理学、社会学和文化学等多个领域。
它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紧密,但又具有自身的独立性和特色。
艺术美学的学科地位在不同的学派和时期有所不同。
在古希腊时期,艺术被视为哲学的一部分,而美学被视为逻辑的一部分。
在中世纪时期,宗教信仰占据了主导地位,艺术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宗教意义上。
到了18世纪,随着启蒙运动的兴起,艺术美学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艺术美学的体系建构包括对艺术的本质和形式的分析,对艺术美感的研究,以及对艺术创作和艺术品的评价等方面。
其中,艺术的本质和形式是艺术美学的基础,艺术美感是艺术美学的核心,艺术品和艺术创作是艺术美学的最终目的。
艺术美学还包括对艺术与社会、文化和历史等方面的关系的探讨。
在不同的学派和时期,艺术美学的体系建构也不同。
例如,康德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其自身的目的性,而黑格尔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它对于人类自由的表现。
在现代,唯美主义、形式主义等学派强调艺术形式的重要性,而现象学、实用主义等学派则更关注观众的体验和作品的实际效果。
不同的学派和时期对艺术美学的体系建构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推动了艺术美学的发展和变革。
总之,艺术美学的学科地位和体系建构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它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紧密,又具有自身的独立性和特色。
对艺术美学的深入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还可以启迪我们对生活和世界的认识。
审美学的理论创新与学科建构——美学家彭立勋先生访谈录
审美学的理论创新与学科建构——美学家彭立勋先生访谈录章辉【摘要】彭立勋教授是我国新时期审美经验研究领域代表性美学家之一,他提出更新审美经验研究思维方式、创新审美经验研究理论框架、建构审美学完整学科体系、推动中西审美学融合创新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审美学等学术观点,对审美学学科性质和研究领域、审美经验特殊心理结构方式和发生机制、西方审美学发展演变和评价、中国传统审美学思想特点和创造性转化等问题提出一系列独特见解,为审美学的理论创新和学科建构做出了贡献.【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下旬刊)》【年(卷),期】2016(000)001【总页数】6页(P14-19)【关键词】审美经验;审美学;理论体系;学科建设;中国特色【作者】章辉【作者单位】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正文语种】中文章辉:你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长期从事美学研究,在审美学、西方美学、比较美学、文艺美学等领域建树颇丰,并形成自己鲜明的学术特色,被同行专家称为我国新时期审美经验研究领域代表性美学家之一。
你在《审美经验论》一书中提出要更新审美经验研究的思维方式,并倡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论于审美经验研究,这对审美学的理论创新有何重要意义?彭立勋:虽然对审美经验的研究,早已引起众多美学家的重视和兴趣,但是,人们至今对其规律的认识还是有限的。
有的当代西方美学家甚至认为,迄今为止对于审美经验的主要内容进行透彻研究的人寥寥无几。
这可能是对已有的研究成果估计不足,但也反映出美学界对现有的研究水平的不满。
如何在更高水平上对审美经验进行全面、透彻的研究,以求得对于它的特殊性质和规律有更深入、更切实的认识,是摆在当代美学家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
我认为,要在现代水平上对审美经验做出新的、深人的分析,必须借鉴现代科学方法论,在更新思维方式上做出更大的努力。
传统思维方式的一个根本特点,就是按照“孤立的因果链的模式”思考对象,把一切事物都看作由分立的、离散的部分或因素构成。
这种思维方式在审美经验的分析中一直很有影响。
当代世界美学概念之建构理路
当代世界美学概念之建构理路
现代世界美学是当代艺术、文化和哲学研究中一种十分重要的视角,它
包含着许多不同的理论、思想和实践。
其中,一种核心概念—“现代世界美学”——是一种深刻的文化视角,它着眼于当代思考和实践当中的美学概念
的建构。
第一,现代世界美学强调人性化的价值,以及社会对个体的尊重。
这里
的社会包括人类社会、动物社会和自然环境等,它们形成了地球上最完整的
生态系统体系。
它是一种复杂的社会互动方式,人们以感性的方式感受它们,以积极的方式塑造它们。
第二,现代世界美学强调的视角是启发式的。
它不局限于视觉美学,而
是将各种触觉体验放在一个有机的整体里,结合各种感受。
它强调从一个主
体的视角来看待审美,同时也结合外部的文化环境去审美,以追求一种艺术
意识的完善。
以这种方式,一种独特的美学精神得以建构出来,它也把所有
主观感受和客观事物建构在一起,使得这种美学精神往往是更加真实可靠的。
第三,现代世界美学也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它强调有认知、理解、规
范和评价等社会行为来实践艺术。
它不再局限于社会底层和上层阶级之间的
美学,而是着眼于社会的整体可持续发展,以追求文化多样性的提升。
总之,现代世界美学建构在一种对价值的尊重之上,通过视角和认知的
拓展去审美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它探索的是一个生态稳定的、多元的、高度
开放的世界,以此实现一种和谐的艺术精神。
资料来源:网络。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的定位与定性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的定位与定性内容摘要:在加德纳看来,所谓智能并不是单纯的语言与数理逻辑能力,而是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而且这些能力对于特定的文化和社会环境应该是有价值的。
依据这样的观念,他将人的智能分成空间智能。
音乐智能。
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
身体运动智能。
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识的智能。
而教育或者学校的宗旨不在于仅仅发展语言和数落逻辑智能,而在于开发多种智能,并帮助每个学生发现并形成适合其智能特征的职业或业余爱好。
人是如何发展的?在每个人的身上都具有遗传基因等自然原回导致的一些对特定对象的原生的模仿能力,如有的人对分辨音高或三度空间具有大生的优势。
但这种优势还是一种非常原始的状态。
在以后的发展中他要学习通过符号系统来表达,如语言智能需要通过句于。
故事表达,音乐智能需要通过唱歌表达,空间智能需要通过绘画表达,身体运动智能则需要通过姿势和舞蹈表达等。
在他看来这是第一级的符号系统。
对这种系统的学习大多是通过模仿而获得的。
之后,他需要发展与某种智能相关的符号系统,包括标记或记号等,例如数学公式。
地图。
字母。
乐谱等。
这些符号系统可以称为第二级符号系统,并取代第一级符号系统作为一些特殊智能的表征。
但对这二级符号系统的学习,一般是通过接受正规的教育进行的。
最后,智能还应该通过理想职业和业余爱好来加以体现。
具体发展过程五岁时:儿童对领域或行业并无印象,但对人类经常使用的一些基本符号具有初步的判断力,如语言。
数目。
音乐。
二度空间等。
这些能力的获得带有自发性,主要通过与所处环境的相互作用而获得,似乎并不需要通过正规的教育。
然而,也应该看到这些自发形成的能力的影响无论多大,还是非常有限的。
十岁时:儿童开始想知道领域的规则和文化传统,并渴望尽快掌握它们。
在美术上,他们开始尝试尽可能画得准确些。
这个时候,他们也开始知道领域存在和行业的概念。
他们想尽快获得专业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始学习特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在更大的范围内接受文化的熏陶,理解文化内涵。
大学教育中的审美教育的新维度
大学教育中的审美教育的新维度一、引言审美教育在大学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而且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大学审美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旨在探讨大学教育中的审美教育的新维度,以期为大学审美教育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二、审美教育的内涵与价值审美教育是一种通过艺术、文学、音乐、美术等手段,培养人的审美感知、审美情感、审美想象和审美创造力的教育方式。
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三、审美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当前,大学审美教育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教育资源不足,许多高校缺乏专业的艺术教师和设施,导致审美教育难以有效开展。
其次,教学方式单一,许多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讲授方式,缺乏互动和实践环节,导致学生缺乏兴趣和参与度。
最后,学生缺乏对审美教育的重视,许多学生认为审美教育不重要,将其视为可有可无的课程。
四、新维度下的审美教育1.跨学科融合:审美教育不再局限于艺术学科,而是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融合。
通过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审美教育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人文社科领域中,审美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文化、社会等多元视角,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人文关怀。
2.数字化技术: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审美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数字化技术可以提供更加丰富和多元的艺术形式和资源,如虚拟现实、数字艺术、网络文化等。
这些新的艺术形式和资源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提高他们的审美感知和创造力。
同时,数字化技术也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加便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如在线教学、互动式教学等。
3.实践与体验:审美教育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实践与体验。
通过组织学生参加艺术实践活动,如音乐会、画展、戏剧表演等,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艺术的魅力和价值,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和创造力。
最新-我对美学方法、学科定位及审美价值的几点浅识 精品
我对美学方法、学科定位及审美价值的几点浅识97年12期《学术月刊》刊载的朱立元先生大作《对马克思关于美的规律论述的几点思考》,对97年1期《文艺研究》陆梅林先生《〈巴黎手稿〉美学思想探微》提出了商榷意见。
无论陆先生对马克思译文的重新校译、诠释,还是朱先生对陆先生美学观点的置疑,放到当下的美学学术环境中都十分珍贵。
这表明,我国美学界一批中老年美学家依然在坚守美学阵地。
众所周知,美学危机是个世界性的话题。
早在本世纪初,西方许多智力过人的学者都已放弃了对美的本质的思考,认为美学注定具有悲剧的色彩[1]。
而随着后现代解构主义的兴起,在当代西方,传统美学的悲剧命运也已宣告结束;各种美学体系已被解构成语言的碎片了[2]。
在20年纪下半叶依然能保持繁荣的中国当代美学,能否避免这一危机,这已是摆在各美学派别面前的共同课题,也是美学界所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
实际上,90年代以来,美学在中国的危机同样来势迅猛,中青年美学学者在纷纷背弃或解构美学的同时,也开始对美学合法性进行质疑。
赵汀阳先生便曾尖刻地指出通常意义上的那些美学研究,无论多么深入和细致,都无法消除我们在艺术活动中所可能遇到的任何一个‘审美上的困惑’。
简单地说,那些美学理论没有用处。
美学只是一种手法而已[3]。
试问如果美学学科本身都没有存在价值了,那各美学派别之间的论争还有什么意义呢?正因如此,我在对陆、朱二位先生深表钦佩的同时,也对他们之间的讨论,以及围绕实践美学的论争前景深表忧虑。
美学论战,从来易攻难守,极易两败俱伤。
我国美学界数十年论争不断、增熵不已、使美学学科日趋衰败的历史教训值得反思。
所以,我想借两位先生文中涉及的几个问题,坦诚地谈一下我对美学研究方法、学科定位及审美价值等方面的规范性、建设性意见,一并请教于两位先生及美学界同行。
论朱光潜的美学体系及其当代意义
1 朱光潜美学体系的四维特性朱光潜的文艺思想与美学理论体系(尤其前期体系),是颇具特色的。
其建构体系的路向是:以“出世一一入世”二极性人生态度(艺术形而上学)和现代多学科的实证知识(心理、生理、文学、历史 -一一艺术生理学 )去融汇西方哲人学说(康德、克罗齐、尼采、叔木华、布洛、立普斯、谷鲁斯,后期则是马克思主义)。
纵横交织,层次分明,使之成为一个五彩缤纷、斑谰驳杂的理论体系。
它像磁石一样,吸摄着当年年轻一代的心。
即使是过了半个多世纪的今天,这个体系的磁力效应,也并不减色当年《文艺心理学》《诗论》,仍是难以匹比的美学入门书。
几十年来,不管是怎样的风云变幻,其读者群有增无减,这证明了这个五彩缤纷、斑斓驳杂的理论体系确是一个“谜”。
朱光潜建构体系的独特心灵历程,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寻求出路的一种艰难卓绝的尝试。
为了追逐人生与学术之谜,他经历了怎样的艰辛历程呵!翻开中国现代史,有谁曾不辞劳苦,从东方的香港到英伦三岛、巴黎、意大利,乃至莱茵河畔,前后度过十四年的大学生活?有谁能从飘缈的哲学玄思到精确的鲨鱼解剖.和用熏烟鼓和电气反应机测试心理反应,进行过张力距如此遥远的大脑训练?有谁曾有如此多种多样的兴趣,从中国的儒道释哲学到西方哲学(理性与非理性)、文学、艺术、心理、生理、符号逻辑,从中国诗学到西方诗学,最后用美学范式把以上万花筒式的学术成果统摄起来,成为以“情趣”为焦点的一家之言?有谁能以少年的身份熟练地使用非母语系统进入西方学术之林,并以自己的力作(《悲剧心理学》)引起西方学术界的注目?……凡此种种,只能使人惊讶、叹绝这种用西方的“火”煮自己的“肉”的学术胆识和规范,和用中国人的“灵”去灌输西方焦土的精神超度,从及二者的结合,令我们叹为观止。
因此,朱光潜当年寻求人生出路的这种艰难卓绝的尝试,不管是在现代思想史上,还是现代文学史上,都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这是“五四”.之后,“中国学术、文化向何处去”的一种探险一与解答!我们必须把朱光潜的文艺思想、美学体系放到这个高度上,才能拨开历史的乌云,客观地展示它的光辉。
论审美文化研究之学科定位
摘要 :审 美文 化 学是 以审 美 文化作 为研 究对 象 的一 门独 立 学 在 学理层 面进 仃深 入追 问。 科 。审美 文化 就是艺术/ 审美未从 一般文化 中分化 出来这样 一种文化
首 先 , 就研 究对 象而 占, 美学 审 天 文化 研 究 差 异 臣 人 。 状 况/ 文化形 态。审美文化 学着重研 究 审美 文化的发 生、发 展与现代 美学 主 要研 究 美的 本质 问题 、审美 规律 、审美 范 畴 、审美 敦 疔 性 之 间 的 复 杂 关 系 ,在 此 基 础 上 建 构 审美 文 化 学 的知 识 体 系。 具体 而 题 , 以及艺 术 理论 问题 ,其 核 心是 审 美 问题 。 『 f I J 巾荚 文化 的研 究
体 的审 美意 识 , 咖是这 些文 化现 象 中所 隐 含 的文化 观 念 。 …此 r 】 -
见 ,美 学与 审 美文 化研 究面 对 的既 不 足 一 类 问题 , 究 旨趣
也无 多少 相 近之 处 。就研 究 方 法而 吉 ,荚 或 采用 H I 卜的思
审美 文化 研 究 曾经足 2 O 世纪9 O 年 代 美学 界 …道 亮丽 的风 景 , 吸 引 了大 批 中 青 年 美 学研 究者 ,收 获 了相 当 丰 硕 的 研 究 成 果 。
一
彩 :户 外 广告 亮化 了城 市 ,室 内装 潢 美化 了家居 ,美 容 、美 发 、 文 身 、化 妆晕 塑 了身体 形 象 ,购物 、美食 、洗 浴 、旅 游 改变 了牛
文 中 曾经提 出: “ 批评 的观 念 ”足 “ 代 审 美 文化胖 论的 导
活 方式 … …有 学者 存 1 9 9 4 年就 指 出 : “ 9 O 年代 的新形 势 在 j , ・ 性 意 识 ” ;惟 有 “批 评 的 观 念 ”才 能使 当代 市 关 文化 研 究 “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审 美学学 科定 位 与现代 建构
彭 立 勋
( 深 圳市 社 会科 学 院 , 广 东 深圳 5 1 8 0 2 8 )
摘 要: 审 美 学 是 以 人 的 审 美 活 动 和 审 美 经 验 作 为 特 定 研 究 对 象 的 综 合 交 叉 学科 , 是 美
学 中 一 门 相 对 独 立 的 学 科 。 当代 美 学 研 究 重 点 的 转 移 、 艺 术 研 究 范 式 的 转 变 和 关 学 全 方 位 面 向现 实 生 活 的 转 型 , 共 同推 动 了审 美 学 的 发 展 。 审 美 哲 学 、 审 关 心 理 学 和 审 美 艺 术 学 构 成
西方现 代 审 美学三 种主要 形 态, 它们 在 学术 来 源 、 研 究 角度 、 研 究 内 容 和 研 究 方 法 上 各 具 特
点 。 审 美 学 的现 代 建 构 需 要 扩 大 和 推 进 多 学科 的 交 叉 和 融 合 , 拓 展 和 深 化 关 于 审 美 活 动 和 审 美 经 验 的 研 究 领 域 和 问题 , 完善 和 创 新 学科 体 系 , 丰 富和更 新研 究 方法 。 关键 词 : 美学 ; 审 美学 ; 审 美经验 ; 交 叉 学科 ; 学科体 系; 研 究 方 法
成 和特点 、 审 美 的 个 性 心 理 特 点 和 差 异 性 等 。 这 是 审 美 学 中处 于 核 心 地 位 的 重 要 部 分 。 但 审 美 心 理 学 不 是 审 美 学 研 究 的 全 部 内容 , 也 不 能 代 替 审 美 学 。 审 美 学 还 要 研 究 审 美 评 价 和 各 种 审 美 意 识 。 它 们 虽 然 不
一
批 评 学等 学科 的交 叉 ; 审 美趣 味 、 审 美 标 准 和 审 美 理
想 的研 究 需 要 美 学 和 文 化 学 、 社会学等学科的交叉 , 等等 。所 以 , 审 美 学 在 美 学 中具 有 相 对 独 立 性 。认 为 有 了美学 , 审 美学 就 不 能 作 为独 立。
切 审 美 对 象 的 创 造 。 人 的 实 践 活 动 是 作 为 主 体 的
人 和 作 为 客 体 的 对 象 互 相 作 用 的 结 果 。 审 美 活 动 同
样 也是 在 审美 主体 和审美 客 体互 相作 用 中发生 的 , 但 又 具 有 不 同 于 一 般 的 实 践 活 动 的 特 点 。所 以 , 审 美 学 必须研 究 审美 主 、 客体 以及 它 们 相 互 之 间 的 关 系 , 阐 明审美 活 动 的来源 、 性 质和 特点 。审 美经 验是 审美 主
以及在 感 受 、 体 验 的基础 上形 成 的判 断和评 价 。它 包
括 审美 心 理活 动 、 审美评 价 活动 以及 在此基 础 上形 成 的审美 趣 味 、 审美 理想 、 审美 标准 等各 种 审美 意识 、 审
美心理 、 审美评 价 和 其他 各 种 审 美 意 识 的 性 质 、 特 点 和规律 , 是 审 美 学 研 究 的 主 要 内容 。
如 , 审美 心理研 究 需 要 美 学 和心 理 学 、 艺 术 心 理 学 等 学科 的交 叉 ; 审美 评 价 研 究需 要 美学 和价 值 学 、 艺 术
审美 学是 美学 的一 门分 支学 科 , 它 以 人 的 审 美 活 动和 审美 经验作 为 特定 的研 究 对 象 。审 美 活 动 是 人 的社会 实践 活 动之 一 , 主要 包 括 两 种 形式 : 一 是 对 一 切 具 有 审 美 价 值 的 对 象 和 艺 术 的欣 赏 ; 二 是 对 艺 术 和
导师, 1 9 8 7年英 国剑桥大学高级访 问学者, 享受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 先后任深圳 市社会科学院院长 , 深圳 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主席, 国际经验 美 学学会 副会 长, 中华美 学学会理 事, 获全 国优秀 畅销 书奖、 全 国优 秀教 育图书奖一等奖 、 广 东省哲学社会 科学研 究优秀成果奖 一等奖 、 国 家社会 科 基金项 目优 秀成果奖等。研 究方向: 美学, 文化理论 , 艺术 学理论 。
体 在 审美欣 赏 和美 的创 造 活 动 中产 生 的感 受 和体 验
审美 学 和审美 心 理学 有着 密切 关 系 , 但 两 者 又 有 区 别 。审 美 学 研 究 人 在 审 美 欣 赏 和 美 的 创 造 中 的 特 殊感 受 和体验 , 就 是 研 究 审 美 心 理 活 动 。 审 美 心 理 学 专 门 以审美 心理 活动 为研究 对 象 、 探 讨 审 美 心 理 的 发 生机 制 、 审美 心理 的 构 成 和 过程 、 审 美 心 理 结 构 的 形
就研 究对 象说 , 审美 学 和美学 是 部分 与整 体 的关
能脱 离审 美感 受 和体 验 的心理 活动 , 却 是 自觉 地 对 后
作者简介: 彭立勋( 1 9 3 7一 ) , 男, 汉, 湖北谷城 人, 深圳市社会科学院顾 问, 教授 , 《 深圳文化蓝皮书》 主编 , 华中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 博 士生
中图 分类 号 : j o 1 文献标 识 码 : A
系 。按照 传统 理解 , 美 学应 当包 括 美 、 美 感 和 艺 术 的
一
、
审美 学的 学科 定位 与 当代发展
研究 , 也 就 是 包 括 了 审 美 学 的 研 究 内 容 。 但 就 研 究 范
式和 方法 来看 , 审 美 学 却 超 越 了 美 学 的 学 科 界 限 。 比
9 9 l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C S S C I ) 来源期刊 艺术百家 2 0 1 4 年 第1 期 总第 1 3 6期
HUNDRE D S C HOOI J S I N ART S
口
文章编号 : 1 0 0 3— 9 1 0 4 ( 2 0 1 4 ) 0 1 — 0 0 9 9— 0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