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本七年级上册语文(2016部编版)第1单元第1课《春》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一课《春》集体备课教案
e、善用想象和联想
f、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六、课文总结:这篇散文采用生动的描写,为我们全面地描绘出一幅美丽的春天画卷。文章从字里行间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学习这篇文章,希望同学们能从美好而充满生机的春天中感受到生命的张力,体会出生命的美好,感受到生命的力量,从而培养自己对生活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做一个懂得珍爱生命,热爱生命的人。
1、从用词的角度感受春天——用词准确度感受春天(拟人、比喻、排比)
a、用词生动、准确。如:“钻”字,突出了春草破土的冲劲和顽强的生命力。“悄悄”一词则巧妙地写出了春天在不知不觉中来临,给人以草报春的无限遐想。
b、拟人、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
c、调动各种感官(触觉、视觉、嗅觉、听觉)描绘春天,如在描写春风一段则通过这种描写,将无形的风化为有形的母亲的手,突出了春风的轻柔、温暖,很有想象力很富表现力。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感情朗读的能力和概括审美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体会文章传达出的积极、奋发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生字词及文学常识的积累,学习文章采用拟人、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及虚实结合等技巧写景的方法。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体会文章传达出的积极、奋发的人生态度。
春醒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四、课文小结:
这堂课上,我们通过对文章的朗读和探究,深深的体会到了作者对春天的生动描写,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用他那生花的妙笔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美丽的春天画卷。文章从字里行间,无不表达出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五、品读与赏析——不同的角度感受春天:新(充满生机充满希望)、美(春天美如画)、健(春天充满力量)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016部编版)第1课《春》说课稿
《春》讲课稿出处:七年级语文上册镇安永乐中学讲课人:朱凡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春》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的第一篇阅读课文,前两个单元分别是教课生学会感悟人生、爱惜生命,而本单元是指引学生从大自然中发现美、感悟美,并指导学生用美的语言表现美。
《春》是本单元第一篇课文,把它放在单元的第一课,特别适合。
为学习后边三篇对于自然的课文打下了优秀的感情基础。
2、教课内容与特点:这是一篇贮满诗意的名篇。
这篇散文以诗的笔调 ,写了作者急迫激烈地盼春、浓墨重彩地绘春、饱含激情地颂春,描述了花卉争荣 , 活力勃勃的春季的图画 ,赞叹 ,抒唱春的创建力和带给人们以无穷希望 , 进而激励人们在大好春色里勤劳奋作 ,奋然向前 .这篇作品能够说是一首抒怀诗 ,一幅景色画 ,是一曲春的赞歌 .。
针对初一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低下,所以我把重点放在了阅读和写作技巧上。
3、教课理念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建立他们的学习自信心,我抓住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特点,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打破传统阅读教课字词句段篇的老模式。
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以“春的特点”为切入点,着重整体感知,由浅入深,顺序渐进,联系实质,启示心灵,让学生易学乐学,学会写景,学会做人。
1)、重申学生自我阅读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加大语文阅读量和口语社交环节,重视培育语感。
”还重申“要增强朗诵,重视阅读感觉和体验。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
所以,在教课中我将指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去“读” ,在“读”中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和人文内涵。
2)、让学生学会联系自己生活实质。
充足调换学生在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所悟来阅读本文,表现新课程的“大语文观” ,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语文,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充足的理解语文与生活的关系。
3)、重视互动合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踊跃倡议自主、合作、研究的学习方式” ;所以,在教课中要重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同等、和睦沟通议论的互动合作,指引学生在互动合作中自主建立研究、发现、解决问题的阅读方式,并逐渐学会集作。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016部编版)第1课《春》教案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散文的基本概念、文章结构分析和写作技巧。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春天景色描绘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写作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这次《春》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散文的阅读和理解普遍存在一些困难。他们对文章的情感把握不够深入,对一些生僻词汇的运用也不够熟练。我意识到,作为教师,我需要采取更加生动有趣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散文的基本概念。《春》是一篇描绘春天景色的散文,它通过细腻的文字,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具体的描绘。这个案例展示了散文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文字描绘出生动的春天景色。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结构分析和写作技巧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情感理解和词汇运用,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词汇学习:掌握课文中出现的基础词汇,如嫩绿、拂面、洒落等,理解其在句子中的作用。
-文结构分析:识别并理解文章的起承转合,掌握作者描绘春天景物的层次和逻辑。
-写作技巧:学习作者如何运用具体、细腻的描写来表达情感,以及如何将这些技巧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举例解释:
-在朗读与感悟方面,重点是通过不同方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文章的节奏和韵律,从而加深对春天美好景色的感受。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春天景色描绘相关的实际问题。
2.课堂写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这个练习将让学生尝试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描绘出自己心中的春天景色。
人教部编版(2016)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春》课程教学设计
1春教学目标1.理清课文写作思路,理解文中描绘的几幅画面。
2.学会品味文中清新、优美的语言。
3.学习本文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理解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4.体会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之情。
重难点1.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写法。
2.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热爱自然、珍惜青春的情感。
3.结合具体文段,品味朴实清新的语言,体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一提到春天,我们眼前仿佛呈现出一派阳光明媚、春风和煦、万物复苏的美丽景象;一提到春天,我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历来文人墨客都喜欢描写春天的美丽景色。
今天让我们带着对春天的憧憬和欣喜,一起走进朱自清先生的《春》吧!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
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其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代表作有《春》《荷塘月色》《背影》《绿》等。
2.背景资料《春》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写作时间大约在1932年下半年或1933年上半年,最初发表于1933年7月,此后长期被中国中学语文教材选用。
1932年7月,朱自清漫游欧洲五国归来,出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不久便与陈竹隐女士结为夫妻;1933年4月又喜得贵子。
这一段时间,他遭逢人生三大喜事,心境愉悦,从《春》这篇文章就体现出了他乐观向上的态度。
在这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饱含着作者特定时期的思想情感,表现了他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3.知识链接(1)散文。
散文专指用凝练、生动、优美的文学语言写成的叙事、记人、状物、写景、喻理的短小精悍的文艺性文体。
散文的创作,常常是撷取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段或点滴小事,甚至一个小小物件来寄托作者的情思,表达主观感受,流露某种意愿、希望和追求。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春》教案
1.春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
2.欣赏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过程和方法。
1.品味语言。
2.结合课文内容。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作者对村的赞美。
2.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感知课文内容。
把握作者的感情。
2.了解,排比,比喻,拟人等语句的表达作用。
3.教学方法。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大自然生生不息,四时景物美不胜收。
让我们感受江南春天的蓬勃生机,《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的散文,朱自清先生用孩子般的心灵,借孩子的眼睛,对春天做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要求以情带声,随课文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情感轨迹,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读出作品的美感。
(二)教学步骤1.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欧游杂记》《背影》《你我》,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散文代表作有《绿》《春》《荷塘月色》《背影》等。
2.写作背景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使他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能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
本文写于1933年7月,作者写此文时,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早春野景”使他的梦的世界走向了一个开阔、蓬勃的境地,突出地展示了他要在春天的引领下“上前去”的人生信念。
《春》描写并讴歌了一个蓬勃的春天,对春天进行了田园牧歌式的抒情,它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春》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春》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春》课文原文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花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这安静而和平的夜。
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
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
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
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篇二】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春》教案1课文目标:1.熟读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有关部分,感受春天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感情。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春》教案优秀4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春》教案优秀4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春》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本文充满了希望、热情和生命的气息,阅读时注意感受,从而提高自己感受美、体悟美的能力。
2、借鉴本文的写作手法,学会细致地观察景物,抓住特点,生动地写景抒情。
3、能品味文中精妙语句的含义,学会赏析散文的一般方法。
4、能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感受课文所展现的情境,为其配诗、配画。
重点难点1、欣赏散文优美、精辟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
2、了解课文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和写景的层次。
3、学会观察景物的特点,并作简单描述。
4、说话有针对性,有吸引力,善于打动别人。
教具学具1、运用课件,展示有关春的音乐《春天在哪里》、图片(根据课文内容所涉及的春天美景、flash欣赏。
2、运用课件,展示知识点及学生课外搜集的有关诗文。
预习要求1、在网上查阅朱自清简介及他的作品,把朱自清简介及作品篇名写在笔记本上。
2、反复朗读课文,把你认为写得最美最精彩的句子画出来,体会美在哪里,精彩在哪里。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一、导入由歌曲《春天在哪里》导入。
(组织学生了解朱自清)二、整体感知课文1、播放《柔如彩虹》钢琴曲朗读课文,让学生边听边展开联想和想像。
听完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从哪个角度谈都可以。
)2、要求学生在协作组内模仿朗读录音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语音的高低和速度的快慢。
(朗读比赛)3、要求学生在听示范朗读时,用简洁的语言理出全文的线索,并分别用一个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春天的美好景色。
互相交流相关内容。
边听边想、班内交流。
组内朗读、互相改进朗读方式,推选出选手在班内做示范朗读。
边听边思考,在书上做好标记。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三、赏析“春景图”1、组织学生研读课文,对精彩的或自己喜爱的语句进行圈点勾画,并做好点评。
(组织协作组内交流、评价)2、布置协作组任务:在“绘春”部分任选其中一幅图画进行赏析,可从描写顺序、角度、方法、语言、精彩语句等多角度赏析。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七上第一单元《春》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春》一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文章朗读: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
2.词语解析:学习课文中的生词,如“嫩绿”、“绽放”等,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3.句子分析:分析课文中的精彩句子,如“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理解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对春天的喜爱。
其次,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注意到学生对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的掌握程度。通过举例分析和实际操作,他们逐渐理解了这些表达方式在描绘春天景象中的作用。但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理解词语深层含义和文章结构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这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关注并加强指导。
此外,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他们在讨论中相互启发,共同解决问题,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我也发现,在小组讨论过程中,部分学生过于依赖他人,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注意引导学生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春》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描绘春天的语言和手法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通过学习课文,不仅理解了春天的美好,还学会了如何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以下是我对这次教学的几点思考:
首先,通过提问导入新课的方式,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关注到了春天的变化,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4.段落结构:分析课文的结构,了解作者从总写到分写,再由分写到总写的表达方式。
5.主题思想:探讨课文表达的主题思想,理解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6.写作特色:学习作者观察自然、描绘自然的方法,体会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生动形象的表达。
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1课《春》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1课《春》课文原文及教案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1课《春》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用不同的方法欣赏春天的美。
2、学习用多种写法写身边的美。
3、感悟春天的美。
教学重点:用不同的方法欣赏春天的美。
教学难点:学习用多种写法写身边的美。
教学用具:小黑板录音磁带一、课前训练,展示自我风起绿了风雨飘绿了雨春天一觉醒来扑进我们怀里刚刚醒来的小溪还没顾上清清嗓子就把脆脆的歌儿撒落了一地刚刚醒来的果树还没顾上长出叶子就爆燃出团团刺眼的绚丽春天最数燕子忙碌她一边呢喃细语一边用锃亮的剪刀精心剪裁着春天的新衣春天尽管有时仍会让你感到有些寒意可性急如火的春天毕竟把一个沮丧的冬天带出灰蒙蒙的记忆……你知道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吗?你从诗的哪里读出来的?你们还知道有哪些描写春天的诗词名作呢?谁来说一说?如果让你来写春天你会写些什么呢?你会表达什么感情呢?二、激趣定标,自主学习1、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散文家,文学家朱自清的《春》。
朱自清的许多作品都出现在我们中学课本上,例如《荷塘月色》《背影》等。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朱自清写的春和我们写的春有什么不同。
2、师播放朗读,生描绘美丽的春的画面。
请你描绘一下你所听到的最美丽画面3、纠正字音:朗润钻出嫩绿眨眼酝酿鸟巢宛转蓑衣稀疏抖擞精神应和三、师生质疑,合作探究1、生自由读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作批注,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2、交流,用下列句式:我喜欢,因为这句(或这段)用了写法,写出了。
示例:我喜欢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因为这句钻字生动写出来小草勃勃生机。
3、通过刚才的朗读和交流我们体会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喜爱和赞美4、有感情的朗读你认为最美的段落。
读出感情来。
5、小结美的文章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就象我们沐浴着春风一样。
我欣赏这样的文章可以增加我们的美感,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
6、美的文章是怎样表现出美的呢,现在我们来欣赏一下前两节、(1)“盼望着、盼望着”两个相同的词连用,表达出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急切盼望的心情,这是一种修辞方法,叫“反复”。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2016部编版)第1课《春》教案
总结性的语言指引学生,,拓展锻炼学生思维,联系社会现实
1.本文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明确〕 总—分—总。
2.你认为作者笔下的春天是一个什么样子的?
〔明确〕 美丽、绚烂、柔情、迷人……
1.课文第一部分作者为什么连用两个“盼望着”?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期盼春天心情的急切。朗读时语调要上扬。
板书
设计
课反
后思
2.“近”和“盼”有什么盼”字。
3.体会两个“着”、两个“了”的作用。
两个“着”字给人以非常亲切、柔和的感觉,两个“了”字又充满了喜悦之情。
4.体会“钻”所表现的内容,弄清“偷偷地”在文中的意思。
5.作者用了哪些动词写孩子们在草地上的游戏?这和写春草有什么关系?
备课方式:图文结构式(1.春第2课时)
学校:蟠龙中学执教:陶智教材内容: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型方式:平台互动式课时形态标准课
教学
目标
1.抓住作者描绘的各种画面的特点。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在朗读中感悟文章的音乐美、图画美、情感美。
2.学习作者分层次描绘春景画面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5“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如果写成“舒活筋骨,抖擞精神”,读起来感觉上有什么不同?
(一)拓展延伸:课外收集关于春天的作品,思考不同作家眼里的春天是怎样的
(二)教师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是借景抒情。作者为什么能将春天描绘得如此美丽呢?首先要有细致的观察,并且善于积累语言;然后有感而发,才能够恰当地表达出来。。
学生派代表上台展示讨论结果‘’根据学生讨论情况点讲。课件展示以下内容:
1.如果不写“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赶趟儿”,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语文第1课《春》说课稿
小初衔接“春”架桥语文无涯“乐”作舟——《春》说课老师们好!接下来和大家研讨的是《春》这篇课文的教学。
我将从四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依据地位说教材《春》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结构精巧、语言精致、笔触清晰,文辞优美。
部编教材将此篇选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教读课文,对中学生学习语文、学习写作是一个引领。
良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我们要帮助学生学好第一课,第一个单元,一方面要学好课文,增益知识,提高能力;另一方面又要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的热情和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建立学好初中语文的决心和信心。
教学好《春》这一课,等于为学生架设好了小初衔接的桥梁,开启了初中语文快乐的学习之旅。
二、依据学情说目标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的安排不仅由课文特点决定,也是由学生的特点决定的。
刚升入初中的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易于接受形象生动的景物描写并在脑海中产生鲜明的印象,教学时应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学生在小学已经训练过朗读,现在升到初中,应该进一步提升朗读能力,变朗读为美读;语言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内容,不管是那个学段,都应该贯穿语文课堂的始终。
基于学生特点和单元教学目标,我将《春》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1. 把握文章的内容层次;2. 感受文章传达的情感;3. 体会文章写景的妙处。
三、依据目标说创意根据教学目标,我对《春》一课进行了教学创新设计,本课最大的创意是:朗读浸润整个课堂,以读带品,以读带赏:自读——读出层次;导读(重音)——读出感情;深读(停连)——读出自我。
四、依据创意说过程本课的教学过程包括课前预习和课堂教学两部分。
课前预习要求:1.查阅相关资料,初步了解朱自清的生平,了解他散文的特点;2.自读课文,能发音吐字准确清晰,力求顺畅流利地朗读课文。
3.思考:作者是如何写春的?【活动目的:预习为走入文本,进行课堂的朗读指导、情感体验、语言品析、手法欣赏作了充分的铺设。
】课堂教学过程包括五个部分:1.入课2.第一个教学内容自读——读出层次3.第二个教学内容导读(重音)——读出感情4.第三个教学内容深读(停连)——读出自我5.结课(一)入课:春夏秋冬,四季轮回,每个人心中都藏有一副迷人的画卷。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一课《春》教案
3.课文分析:分析课文的结构,了解作者如何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4.修辞手法学习:学习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
5.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词语理解和运用能力,以及对文本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同时,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好,激发他们对文学的兴趣。
实践活动中的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让学生们有了互相交流和合作的机会。我看到他们积极参与,热烈讨论,这让我感到很欣慰。但同时,我也观察到一些学生在讨论中较为沉默,可能是因为他们不够自信,或者是对讨论主题不够感兴趣。针对这一点,我计划在下次的课堂活动中,提供更多的话题选择,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生字词的掌握和课文结构分析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修辞手法的应用,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春天相关的实际问题,如“春天里的变化”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朗读练习。这个练习将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举例说明:
(1)教学重点:在讲解生字词时,教师可以列举课文中出现的词语,如“嫩绿、绽放、婆娑”,并结合句子解释其意义,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理解和运用。
(2)教学难点:在课文朗读方面,教师可以通过示范朗读、指导学生跟读、互相评价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技巧。同时,针对课文结构分析,教师可以利用图表或思维导图展示课文的层次结构,帮助学生理解作者描绘春天的顺序和手法。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课《春》 教学设计
《春》的教案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和停连,将文学作品的朗读变为美读。
2.深入学习比喻修辞手法,逐步学会灵活运用于自己的写作。
3.积累语言,品味文中优美语句,揣摩关键语句,提高鉴赏能力。
4.激发联想和想象,体会课文优美的情境,感受文中丰富多彩的景物之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人生的热爱。
学习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春天,是色彩斑斓的;春天,是生机蓬勃的;春天,是蕴含希望的。
历来的文人墨客无不喜欢春天,描绘春天,赞美春天。
同学们,你们读过哪些描写春天的诗文呢?这些诗文又是怎样描绘春天的呢?下面,请随老师一道去欣赏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天,去感受春之美吧!二、自主预习1.积累加点字音:嘹.亮(liáo )酝酿..(yùn niàng )喉.咙(hóu )朗润.(rùn )抖擞.(sǒu )应和.(hè)2.积累下列词语意思:①宛转:形容声音抑扬动听。
②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③花枝招展: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美丽。
本文比喻姿态优美。
3.请学生简介作者: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欧游杂记》《背影》《你我》,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散文代表作有《绿》《春》《荷塘月色》《背影》等。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1.教师播放录音,提示学生注意倾听朗读的语气、节奏、情感变化。
2.教师点拨指导重音和停连读法。
重音,是对一句话中需要强调的词语加以重读,以引起听者的注意。
一般用着重号“.”标示在词语下面。
例: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春天..着。
..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
..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停连,指朗读语流的停顿和连接。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第1单元第1课《春》教案
《春》教案课型:讲读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文细致地观察,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形象生动描写的方法。
(3)揣摩、品味文章优美生动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1)采取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引导学生体验课文情,培养学生语感。
(2)师生通过合作、研讨、探究的学习方式品赏妙词、佳句,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朗读、品味中感悟文章的美。
(2)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珍惜青春、积极进取的情怀。
教学重点:1、采取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引导学生体验课文情,培养学生语感。
2、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形象生动描写的方法。
3、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教学难点:1、体会作者寓情于景的艺术手法。
2、学生总结、掌握阅读、欣赏写景文章的一些方法,初步形成自学这类文章的方法。
教学方式:合作探究、朗读教学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时安排:3课时(因为这是学生升入初中学的第一篇写景文章,应讲得慢一些,给学生消化吸收的时间,和学生一起总结一些规律性的可操作的方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由学生熟悉的古诗导入。
《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晓》、《江畔独步寻花》、《赋得古原草送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二、检查预习。
检查学生掌握字音情况。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本文的感情基调,应是充满喜悦和希望。
基本语调是轻柔、缓慢,语句清晰自然。
语音自然、质朴。
)1、问:《春》多方面地描绘了春天的景色,把一个浑然完整的春天形象地推到读者面前,就像一扶形象生动的长卷风景画。
听读课文后,试给每幅风景画加个小标题。
(景+动词+春)大地回春春草报春春花闹春春风酿春春雨润春万家迎春2、问:同学们,朱自清先生写《春》,仅仅是为写景而写景吗?不是,本文饱含着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试从作者的情感角度来概括文章的内容。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春》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春》教案及知识点一、教学目标1.了解春天的特点和作用;2.学会用语言描绘春天;3.掌握普通话和方言的区别;4.学习朗读和背诵技巧。
二、教学难点1.理解细节;2.差异化的教学方式。
三、教学方法1.教师引导思考;2.小组合作讨论;3.课堂演讲和辩论。
四、学习内容A. 语文学习1. 文本欣赏1.朗读《春》课文,逐句解释,学习生字词;2.细读课文,认识春天的特点和作用。
2. 段落解析1.精读每段,了解作者的语言形象表现;2.质疑和争议听众,在思考中调整问题。
3. 阅读理解1.阅读理解题:理解文章的大意,确定重点和细节;2.理解课文,完整的了解文中的故事。
B. 语言文字知识学习1. 词语教学1.学习生词和词语;2.了解普通话和方言的差异。
2. 词类分析1.理解名词和动词的重要性;2.研究语言交流中的语调和表达方式。
C. 朗诵和辩论技能学习1. 朗读技巧1.学习朗读技巧,提高语言表达能力;2.借助抑扬顿挫和音量变化,更好地表达意思。
2. 辩论技巧1.学会辩论的基本技巧;2.借助合作,寻求较好的解决方案。
五、教学步骤A. 导入环节1. 情境演示教师请学生形象地描述一幅有关春天的画面,让学生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2. 看图猜词教师给出相关的图片,让学生猜想出图片中包含的信息,从而了解知识点的内容。
B. 阅读环节1. 朗读课文教师通过朗读让学生沉浸在《春》这篇文章中,体验作者带给我们的生活情趣。
2. 细读课文教师通过问题导向的方式,让学生挖掘出文章的体裁特点和主旨精神。
3. 精读每段教师选择几段具有代表性的话题,通过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C. 合作探究环节1. 辩论讨论教师组织双方小组展开辩论,谈论文中作者对春天的感受以及春天的特点和作用。
2. 词语探究教师将普通话的词语与相应的方言词汇进行对比,让学生感受到方言的独特魅力。
D. 课堂实践环节1. 朗诵学生自愿上课现场进行朗诵,演绎情感、气势等方面的技巧。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一单元第1课《春》说课稿
《春》说课稿【说教材】《春》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则是向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景美,情美,字美。
在有感情的朗读中,积累语言,品味情感,学会写景方法,可以作为这个单元的重要教学。
《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
春天在朱自清先生的笔下,赋予感情和生命。
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我们欣赏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
让我们感受春的蓬勃生机和无限希望。
字里行间,充满着欣喜,赞美之情。
这篇文章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可以得到美的享受,提高审美情趣,从听,说,读,写语文素养的培养来看,是一个最经典的载体。
把它放在单元的首位,非常恰当。
对于后面的几篇课文的学习,有很大的作用。
学习这篇课文课文有助于学生掌握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审美能力。
【说学情】我结合七年级学生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心理特征、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描述):1.知识结构初一的学生,通过小学的学习对写景的散文有了接触,对一些修辞方法有了初步的学习,为学习本文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2.学习能力初一的到学生对于鉴赏理解美文的能力不是很强,教师要引导学生懂得写景的方法技巧,使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
3.心理特征春天是学生熟悉而喜爱的季节,他们都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
这篇文章语言口语化,平易好懂,节奏明快,形象生动,极富表现力,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初中学生逐步形成了独立的思维和判断能力,对待事物他们有自己的见解和观点,渴望得到尊重和认可。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读的主题作用,让他们畅所欲言,老师适当地引导。
【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提倡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理念,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①有感情的朗读文章,感悟作者情感。
②体会拟人、比喻和排比手法的好处。
③品味文章中精美的语言和优美的图画。
而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在于读课文,要求读出感情,用声音来塑造春天的形象,传达内心的感受。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春》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春》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春》课文原文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花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这安静而和平的夜。
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
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
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
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篇二】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春》教案11.熟读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有关部分,感受春天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卖弄”、“抖擞”等词语的意思。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春》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春》教案一. 教材分析《春》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文章,本单元的主题是“春”,旨在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体会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本篇文章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活动和人们的情感,展现了春天的魅力,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春天有一定的认知和感受,但可能缺乏对春天美好情感的表达。
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但在写作和表达方面还需加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激发他们对春天的热爱之情,并培养他们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学会欣赏春天的美景,表达自己对春天的喜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热爱春天的情感,提高对自然美的审美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春天的美好,表达自己对春天的喜爱。
2.难点:掌握文章的写作手法,学会欣赏和表达春天的美景。
五. 教学方法1.朗读法:让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感受春天的美好。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表达自己对春天的喜爱和感悟。
3.写作法:让学生练习写作,表达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带2.与春天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3.作文纸和作文本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让学生倾听春天的声音,感受春天的美好。
2.呈现(10分钟)展示与春天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让学生欣赏春天的美景。
引导学生用词语或句子表达自己对春天的感受。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出一个代表,用朗读或背诵的方式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其他同学在听后,用词语或句子表达自己的评价和感受。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用写作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要求字数不限,内容真实,有感情。
人教部编版2016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 第1课《春》
《春》激趣导入:朱自清的精短散文《春》,意象单纯,主题明朗,语言优美,人们往往把它解读为一篇“春的赞歌”。
其实,《春》与朱自清众多的写景抒情散文一样,看似晶莹剔透,一目了然,实则像一杯醇酒一般,蕴涵了绵长而清洌的韵味与芳香,要真正品尝出它的滋味并非易事。
在这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事实上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以及对人生及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
如果说《荷塘月色》是作者经过了凄苦的灵魂挣扎之后,找到的一方幽深静谧的自然之境,曲折地体现了他“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格操守,而“早春野景”则使他的梦的世界走向了一个开阔、蓬勃的境地,突出地展示了他要在春天的引领下“上前去”的人生信念。
后者是前者的延续、转化、提升。
但不管这两个世界有多么不同,它们都源于朱自清的一种理想追求甚至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
《春》描写、讴歌了一个生机蓬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真实写照,《春》这篇简短而明朗的散文,正体现了他的审美理想。
一、重点1. 诵读课文,感受春天的气息。
2. 品读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难点学习作者描绘“春”的手法,了解并运用描写景物的方法。
一、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
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代表作品有:《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等。
朱自清1916年进入北京大学预科,次年进入哲学系,参加过五四运动,是文学研究会早期会员之一,还参与发起新文学第一个诗歌团体——中国新诗社,开始发表新诗。
1920年大学毕业后,在江浙一带多所中学任教,并撰写小说和散文。
1925年起,历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其间曾于1931年赴英国留学,并漫游欧洲数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教案课型:讲读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文细致地观察,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形象生动描写的方法。
(3)揣摩、品味文章优美生动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1)采取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引导学生体验课文情,培养学生语感。
(2)师生通过合作、研讨、探究的学习方式品赏妙词、佳句,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朗读、品味中感悟文章的美。
(2)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珍惜青春、积极进取的情怀。
教学重点:1、采取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引导学生体验课文情,培养学生语感。
2、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形象生动描写的方法。
3、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教学难点:1、体会作者寓情于景的艺术手法。
2、学生总结、掌握阅读、欣赏写景文章的一些方法,初步形成自学这类文章的方法。
教学方式:合作探究、朗读教学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时安排:3课时(因为这是学生升入初中学的第一篇写景文章,应讲得慢一些,给学生消化吸收的时间,和学生一起总结一些规律性的可操作的方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由学生熟悉的古诗导入。
《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晓》、《江畔独步寻花》、《赋得古原草送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二、检查预习。
检查学生掌握字音情况。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本文的感情基调,应是充满喜悦和希望。
基本语调是轻柔、缓慢,语句清晰自然。
语音自然、质朴。
)1、问:《春》多方面地描绘了春天的景色,把一个浑然完整的春天形象地推到读者面前,就像一扶形象生动的长卷风景画。
听读课文后,试给每幅风景画加个小标题。
(景+动词+春)大地回春春草报春春花闹春春风酿春春雨润春万家迎春2、问:同学们,朱自清先生写《春》,仅仅是为写景而写景吗?不是,本文饱含着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试从作者的情感角度来概括文章的内容。
盼春(因爱而盼)绘春(因爱而绘)颂春(因爱而颂)3、请同学们在读课文,根据咱们对内容和情感的概括理清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盼春(总领全文)第二部分(2-7)绘春万物复苏春草报春春花闹春春风酿春春雨润春万家迎春第三部分(8-10)颂春新、美、力4、这是一篇描写春天的精品,几次朗读之后,你感受到了作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四、作业1、完成“读一读写一写”的字词。
2、按“研讨与练习”的要求反复朗读、品味课文。
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我们通过反复朗读认准了字音,初步感知了文章的内容、思想感情。
下面咱们抽查几个字词。
然后开展竞背,看谁背得好。
二、导入新课:能够背下来的同学真棒!这为他们深入作品、品味语言、欣赏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奠定了基础,不会背的同学这节课要下些功夫力争在反复朗读品味中背下来。
三、朗读课文,体会春天不同画面的美。
1、春草有什么特点?作者从哪几方面来写草?长态、质地、色泽、长势2、春风的特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把无形、无色、无味的春风写得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通过调动各种感觉器官来感受)3、春雨有什么特点?作者从哪几方面写?多而细密,滋润万物形、状、景4、前几幅主要写春天的自然美,这一幅由景及人,表现了人们怎样的精神状态?人人迎春:城乡老小舒活抖擞一年之计在于春颂扬奋发向上的精神憧憬未来美好的生活四、同学们,作者对自然景物的哪些描写激发了你的喜爱之情,请把它找出来,读给同学听,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我认为最妙的修辞是:反复:“盼望着,盼望着,”表达了作者盼望春天到来的急切心情。
拟人:(1)春天的脚步近了。
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春天未到而急切的盼望之情。
(2)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态,画出春的轮廓。
(3)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桃、杏、梨争奇斗艳的动人的姿态。
(4)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春风人们生活的安静、平和、美好的特点。
比喻:(1)“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借用引用将春风比喻成母亲的手,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春风温暖、柔情的特点。
排比:(1)“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态,“山”、“水”、“太阳”睡醒的样子;(句式整齐,读起来有节奏感。
)(2)“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写孩子们在草地上嬉戏,从侧面写出了春草惹人喜爱的特点,给孩子们带来了无尽的欢乐。
(句式整齐,读起来有节奏感。
)比喻、拟人(1)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形象生动的写出了阳光照射下的野花闪闪烁烁、逗人喜爱的样子。
比喻、排比:(1)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花的娇美动人的颜色,读来句式整齐,有节奏感,琅琅上口。
(2)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雨细、密、绵长、闪烁的特点,读来句式整齐,有节奏感,琅琅上口。
(3)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天“新”、“美”、“力”的特点,写出了春天的成长过程,赞美了春天蓬勃的生命力。
读来句式整齐,有节奏感,琅琅上口。
我认为最美的句子是:(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利用定语后置的句式,不但让我们读起来轻松,还把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到“嫩嫩的,绿绿的”这两个叠词上,突出了小草的质地和色泽。
我认为最细致的观察是:(1)第六段:抓住了春雨细密、绵长、闪烁的特点,写出了房顶、树叶、小草迷蒙、轻柔、润湿的特点。
特别是对傍晚时的灯光和人的景致的描写,烘托出人们生活的安宁、平和的特点。
我认为最清楚的层次是:(1)第四段:先写“树上”,再写“花下”,最后写遍地,从上到下,形成一片花的海洋,层次十分清楚。
(2)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这三句从“娃娃”到“小姑娘”再到“健壮的青年”形象地点明了春天的成长过程,突出了春天“新”、“美”、“力”的特点,赞美了春天蓬勃的生命力,给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和美好的憧憬。
我认为最有表现力的词语是:(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钻”准确地写出了小草破土而出的顽强的生命力。
“偷偷地”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破土而出的情景和作者的惊喜之情。
“嫩嫩的,绿绿的”这两个叠词上,突出了小草的质地和色泽,让人感到了春天特有的气息。
(2)“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翁翁地闹着”,“闹”字,既有声音,又有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蜜蜂像孩子似的活泼好动的特点。
衬托了百花争艳的情景,表现了春天盎然的生机活力。
(3)“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散”字给人的感觉是十分随意、自然,像是天然点缀,非人工刻意装饰,使人很容易联想到天女散花。
(4)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逼”字传神地写出了春雨润泽之后小草青亮的特点。
(5)“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酝酿”准确地写出了在春风的吹拂下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6)“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着清脆的喉咙”,“卖弄”传神地写出了鸟儿不负春光炫耀自己的歌喉。
“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翁翁地闹着”“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密密地斜织着”“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
”我认为动静结合最好的语句是:(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翁翁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桃、杏、梨争想开放、惟恐落后的心理。
“闹”字,既有声音,又有形象,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蜜蜂像孩子似的活波好动的特点。
然后这里又把野花比喻成眼睛、星星,微风一吹,草有时会把花遮没,花时隐时,就像眼睛、星星一样眨呀眨的;现形象生动的写出了阳光照射下的野花闪闪烁烁、逗人喜爱的样子。
这样动静结合,再加上“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虚实相生把春花争奇斗艳,憧憬丰收的喜悦心情写得淋漓尽致。
我认为描写角度最丰富的段落是:(1)第五段:作者调动了各种感觉器官:触觉、嗅觉、味觉、视觉、听觉,把春风温暖、柔情、芳香等特点写得具体可感。
(2)第四段:“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翁翁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这里既写了百花争艳的视觉感受,又写出了听觉效果:蝴蝶蜜蜂孩子般活波好动的特点。
五.小结:《春》一文的语言优美,富有想象力,读起来耐人寻味。
使人如见其人、如睹其物、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六、作业:完成“研讨与练习”的二、三题。
第三课时一、检查背诵二、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多角度品味了朱自清这支生花妙笔的语言魅力。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他是怎样让自己的语言灵动起来的呢?三、学生合作、研讨、探究1、辩论性朗读,使学生在辩论中达到理性的思考,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下面就让我们总结一下,作者怎么用他的生花妙笔把春天写得如此优美动人、吸引读者的。
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叠词的妙用联想想象创造意境层次清晰的景物描写动词、形容词的准确运用多种修辞方法的综合运用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加以描写2.小结:可见,一篇好的写景文章,它的成功源于多种写景方法的综合运用,而这一切成功的描写都源于作者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而这细致的观察又源于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所以才产生了物外之趣并把如此热烈美好的情感传递给了我们,可见作者完全是以情生文,我们经过反复研读才与作者产生共鸣,获得景外之意。
真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呀。
四、感悟性朗读,声情并茂,力求传达出作品的意境、风格和美感同学们,下面就让我们声情并茂地来朗读这篇文章,进一步体味朱自清散文的魅力吧!然后用一句话来说说你的美感。
春,诗情画意的意境美。
春,丰富多彩的形象美。
春,色彩缤纷的绘画美。
春,节奏舒缓的音乐美。
春,朴实隽永的含蓄美。
春,构思新巧的结构美。
春,灵动清新的语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