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单元总结
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单元总结
2021/4/9
6
五、近代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对人们社 会生活的影响
积极影响: 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 提高了生活质量 加快了信息传递 提高了效率 深刻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 推动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
消极影响:
2021/4/9
7
思考:交通工具的发展在给人类带来方 便的同时有带来哪些负面影响?
2021/4/9
放后 切实关注民生
高,衣食住行发生翻天覆地的
变化,正向全面小康迈进
2021/4/9
4
三、近代以来影响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
化的因素 ❖ 西方国家的生产生活方式影响 ❖ 国人审美观念的变化 ❖ 政府政策的变化 ❖ 政治运动和社会思潮的影响 ❖ 社会经济状况的影响 ❖ 领袖人物的影响
归纳:外因:西方国家的生产生活方式影响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单元总结
2021/4/9
1
课程标准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 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 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 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 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2021/4/9
9
2
民国成 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 立后 华民国
民主观念深入人心,旧的风 俗习惯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人们的精神生活发生了变化
3 新中国 由于政府的强制行为,一些社 物质生活得到改善,社会风气
成立后 会丑恶现象被取缔
有了根本性改变,生活水平普
遍不高,温饱问放, 生活水平有了令世人瞩目的提
2021/4/9
2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完善)
天津
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 居民住房不断得到改善,不仅人均居 住面积扩大,而且室内装修和居住环 境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现代居室
我国住宅现今的特点? 逐渐西化,中西合璧
男子发型 清代孩童多于额顶之 天窗留贴髻(俗称额匈),稍 长则蓄发留辫子。直到辛亥革 命后,人们才剪去辫子。
成为中国电报开端。 (3)20世纪初,上海建立无线电报局。
2.电话 (1)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电话局。 (2)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设立了中国第一个电
话局。 (3)新中国成立后,电讯事业快速发展。
影响中国近代交通、通讯发展的原因 有哪些?
1.外来技术传入的推动。 2.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3.政府的大力提倡。
清朝发型的政治意义:大清皇 帝为了推行其“削平四围,留守 中原”的治国主张,于是将头发 之前部到脑顶剃去,再将四周的 发际全部剃光,只留下中间集中 的一块,使得满人的发辫具有很 强的政治意义。男人脑后的大 辫子便作为“皇恩浩荡”的符 号。当时,清廷把发作为归顺的 标志之一.从此“五天一打辫, 十天一剃头”便成为日常生活 习惯,“留守中原”也成为清朝 第一个中国公民的标准发型.
国已为亚洲第一、世界第四。
2.公路交通 (1)20世纪初,汽车最先出现在上海。
(2)清末民初:外国近代筑路技术传入,修建一些公 路;但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3)新中国:建起汽车制造厂,建立起密集的公路网。
3.水运与航空 (1)水运
①1872年,轮船招商局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 水运业的诞生,打破列强垄断局面。 ②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较快。 ③90年代后,逐渐萎缩,有的转向旅游服务业。
(1)古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2)清末民初:主张婚姻自主,开始仿效西式婚礼。 (3)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由成为时尚。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点提示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史实、原因)(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影响)(3)大众传媒的发展(影响)知识清单知识梳理(本单元知识梳理分为衣食住行、通信、传媒、社会习俗几个部分,大多在初中已经学过,同学们记忆史实即可)衣食住行互联网应用的事例:网上购物、网络办公、网络教学、电子信箱、电子报刊、网络游戏等社会习俗落后风俗婚姻包办、土葬、女子裹足且不得接受教育、迷信等社会新风婚姻自由、火葬、女子放足且可以接受教育并走出家庭、破除迷信等知识经纬要点精析1.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因素(1)根本原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引起中国社会各个领域的变化,影响人们生活发生变化。
(2)具体原因:政府的改革,导致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化;西方自由、平等、民主观念的不断传播,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运动的兴起,冲击了旧的生活方式;近代工商业的发展,近代化基础设施的兴建,促进社会生活的变化;仁人志士的推动。
2.中国近代交通、通讯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原因:外来交通技术传入的推动;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政府的大力提倡;群众反帝斗争的推动;中国人民聪明才智的推动。
影响:正面影响:①推动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②促进信息的交流;③开阔人们的视野;④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⑤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负面影响:交通堵塞、环境污染、能源危机、广告欺诈、噪声等。
3.互联网的影响及其评价影响:互联网目前已分布于社会的各个领域;互联网在改变单调的政治生活的同时,也在构筑新型的家庭经济生活;网络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日趋广泛;互联网正在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同时也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
评价:(1)优势:①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②费用低廉;③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授;④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2)缺陷:①不法分子传播影响青少年的成长的不良信息;②利用网络进行犯罪;③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4)
社 交 礼 仪
旧习 婚姻包办 旧式丧礼 男子留辫 女子裹足 迷信活动
新俗 婚姻自由 新式丧礼 剪辫易服 迫令放足 破除迷信
风俗礼仪以一种非物质的方式记录着一个社会规范,它的变 化同样也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变迁。
(三)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和影响 1.特点 (1)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2)随着中国民主进程的发展而不断加深。 (3)在地域、城乡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平衡性。 (4)东西方生活习俗不断碰撞和交融,但始终保持着民族特色。 2.影响 (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的发展。 (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工业化进程。 (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中 国文化的精髓,又顺应时代变革。 总之,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消除和促进中 国社会的进步。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鸦片战争后,列强们蜂涌进入中国,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西方 的商品和资本,同时也把西方的思想、文化带到了中国。中国在 这种被动的情况下,古老而保守的传统文化遭受着西方文明的冲 击,一方面,传统文化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统治地位,另一方面西 方文明又来势汹涌,伴随着这一场拉锯战,在中国社会掀起了一 场大的变革,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 革显得尤为突出。服饰领域出现了中式与西式、传统与现代的共 同流行;饮食文化中,西餐的传入,极大地丰富了国人的餐桌; 居室建筑方面,在中式住宅的发展过程中,西方的建筑理念逐步 融入其中;移风易俗也成为时代的特征之一。
注 重 营 养 的 西 餐
。
西餐的传入对中 国普通百姓家有 没有影响?如果 有请举例说明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点总结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840年——中国近代史——1949年——中国现代史——1978年——中国当代史——今)一个观点: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对特定阶段经济、政治的反映。
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服饰(衣)阶段: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
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具体表现在长袍马褂(传统)、上衣下裙依然流行,西装(传入,民国后流行)、中山装(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设计,综合中西服装优点)、旗袍更成为这一时期的典型服饰。
中山装与旗袍是近现代民族服饰。
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具体表现在建国初,与政治生活联系,中山装和列宁装、连衣裙等苏式服装普遍,文革时期,军装和干部服盛行。
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现代服装改革开放后,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
总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饮食结构(食):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四大菜系。
19世纪四十年代起,西方饮食文化传入。
西餐馆各通商口岸陆续传入近代西餐传入,中西餐并行于世。
西餐中的一些常用蔬菜、调味品、西式糖果、糕点、饮料进入百姓饭桌,受到国人欢迎。
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改革开放前衣、食等凭票供应,改革开放后变化很大。
产品丰富。
政府的“菜篮子工程”深得民心。
当今中国产品丰富主要因素:经济体制改革后,我国生产力水平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工农业产品增加;实行开放政策,引进先进品种;科学技术发展;人民群众生产积极性高涨。
3.住宅(住):①传统民居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传统民居。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知识总结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一)了解近代前期在饮食、服饰方面出现的新现象(1)饮食: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和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2)服饰:男性服饰:长袍马褂:近代男子通常服饰。
西装: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时期流行开来。
中山装:辛亥革命后流行,成为中国男子的标准服。
(由孙中山先生设计、融合中西服饰优点)女子服饰:旗袍改良(由宽松肥大→合身适体、短袍窄袖),中西合璧、满汉风格→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易混(错)警示】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
(二)了解近代“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的习俗(1)习俗风尚变革的原因:①内: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提倡②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巨大变革(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事件推动等)③外:西方观念传入(2)“废止缠足”:①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最早主张“废止缠足”;②民国时期:临时政府颁布“废止缠足”法令。
(反清革命的色彩)(但是,广大农村缠足陋习并未完全中止,直到新中国成立)(3)婚姻自由: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发展到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
①维新变法时期:维新派倡导改革传统婚姻制度。
主张废除“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旧习,倡导“两情相悦”之风。
②民国时期:婚姻自由开始成为时尚。
婚礼仪式也由铺张繁琐改为简约文明,城市中出现西式婚礼。
三、大众传媒的发展(一)了解中国近代前期的一些代表性报刊(1)外国人最早在华办报:19世纪中前期,著名的有《万国公报》。
(2)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汉口《昭文新报》,1873年。
(3)维新变法时期:《时务报》《中外记闻》《强学报》(高潮)(4)辛亥革命时期:《民报》(同盟会机关报)(5)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二)认识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近代报刊和电影以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直观的形象,及时传递时事信息,促进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提高了生活质量。
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5课
(4)航空运输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1、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应用)
⑴1909年,机械师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 ⑵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线开通,中国民航 拉开序幕 ⑶1949年中国有了52条民航线 ⑷改革开放后,中国成为民航大国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5课
第15课
(1)铁路交通: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1、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应用)
⑶新中国建立后 “一五”期间建成宝鸡到成都的铁路。 “二五”期间又建成了兰州到乌鲁木齐的铁路。 “九五”期末,京九铁路全线通车。中国的铁路 营运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彻底竣工并通车。
影响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1、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应用)
民国元年,上海居民出行的代步工具有可能是 ①自行车 ②有轨电车 ③公共汽车 ④地铁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②③④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下列情况在当时不 可能出现的是 A.穿中山装参加开国大典 B.坐火车到北京参加庆典活动 C.通过互联网转播庆典实况 D.在报刊上刊载开国大典消息 20世纪大众传媒的飞速发展,极大地丰富了现代社会生活。推动 互联网产生的主要条件是 A.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实施 B.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发展 C.报纸、广播传媒的普及 D.电视机的成功发明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5课
(1)铁路交通: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1、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应用)
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修筑吴淞口到上海的沪淞铁路
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知识梳理
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考纲要求】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
【知识梳理】1. 旧中国A:原因:后,西方列强的侵略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化。
★B: 表现:(l)物质生活的变化①衣:a. “洋布”、“”(西装)进入城市百姓生活;b.设计的中山装受到维新人士的欢迎;★c.改良后的成为新潮女性的日常穿着。
②食: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出现、面包房、咖啡店,吃成为有钱人的时尚。
③住:a. 是北方地区的传统典型民居;b.一些官员和商人建起欧式或的豪宅。
(2)社会习俗的变化①戊戌变法时, 维新派主张“”、“”,并改革传统的制度。
②辛亥革命前后, “”具有反清色彩。
③民国时期, 政府颁布和等法令;点头、握手、取代传统的,取代农历;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 改为。
④传统的风俗习惯,在坚持沿袭下来。
2. 新中国成立后A:原因:(l)新中国成立后,人民;(2)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作为的奋斗目标。
B: 表现:(l)物质生活的变化①新中国成立后:许多生活必需品实行计划供应。
20世纪50年代,中山装和以列宁装、(“布拉基”)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普遍选择;文革时期,和“干部服”流行。
②改革开放以来:a.衣:服装颜色五彩缤纷, 从单一款式走向。
b.食:基本解决问题;政府倡导“”。
c.住:人均居住面积逐年增加,国家在城镇启动了“”。
(2)社会习俗的变化①新中国成立后:勤俭节约、, 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②改革开放以来:休闲方式多样化, 注重环保、讲究卫生、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
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考纲要求】近代以来铁路公路的建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变革和发展【知识梳理】l. 交通工具(1) 铁路①19世纪70年代淞沪铁路(外国商办),不久被拆除;②19世纪80年代初唐山到的铁路,标志中国的诞生;★③新中国成立后宝成、等铁路,加强了、与内地的交通;④“九五”期末营运总里程亚洲、世界;⑤2003年,在,世界上第一条投入商业运营;★⑥2006年全线通车。
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知识梳理(一)近现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出现工业化的趋势;政治上西方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民权、平等思想传入,出现民主化的趋势;思想文化方面反对传统儒教,提倡学习西方,出现了科学民主的趋势。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一步步向现代化迈进,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迈进。
随着这些变化,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1)衣:人们的衣着,基本上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面貌和现代化的程度。
辛亥革命前,有不少仁人志士率先奋起剪掉象征清王朝的辫子,表示反对封建专治的决心。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令,几年里全国男子绝大部分都剪掉了辫子;服饰上的变化是出现中山装和旗袍;同时废除了残害妇女身心健康的缠足陋习。
在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当时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服装样式也逐渐多样化,男装以西服和茄克衫为主,女装式样更多,牛仔服是男女青少年喜爱的款式,最为流行。
展示新颖款式的时装表演会接连不断,日新月异的时装令人目不暇接。
(2)食:饮食习惯具有强烈的民族传承性,也受着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巨大影响和制约。
如南方稻作农业区以稻米为主食,北方旱作农业区则以菽麦粟米为主食。
民国时期的饮食结构有了新的变化。
在一些沿海城市,西餐已逐渐成为时尚的佳肴。
外国传来的卷烟,大量地排挤了中国的旱烟和水烟。
这些现象,使中国的传统食品工业发生了变化。
但在广大的农村,贫苦农民仍旧是吃糠咽菜,西方食品在那里根本没有市场。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国家对城镇居民实行粮食定量供应。
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绝大部分人的饮食结构正在发生变化。
主要是饮食多样化,主食的比例逐渐下降,副食和果品的比例逐渐增加。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 理解重要史料史论
主题一 1.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史料
影响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
①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 “短衫
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战争前, 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②洋货成为某些人生 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史料解读 ①表明社会生活变迁的时代背景。 ②说明社会生活方式的西化。
80年代,②色彩鲜艳、款式时髦的服装逐步在大众中流行。毛皮大衣、
羽绒服、西服、呢大衣等各种服装充分展现穿着者的风采与魅力。民
众受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较大,中国服饰正式走向了多元化。
——摘编自陈志华、朱华《中国服饰史》
史料解读 ①表明服饰单一化。 ②表明服饰多元化。
问题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中国民众的服饰由单一化向多元 化变化的主要因素。 提示 改革开放;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民众思想观
(2)表现
①社会风尚: 勤俭节约 、无私奉献是社会风尚的主流。
②物质生活:由于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 票证 计划供应。
2.改革开放后(1978年以来) (1)背景:改革开放的实行,党和政府重视改善民生。 (2)表现 领域 主要变化
衣
食
服装颜色五彩缤纷,款式 多样化 ,时尚 ①到1987年已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②政府倡导“菜篮子
中山装 孙中山设计了_______
服装五花八门,有西服、粗布大衫、 旗袍 、学
生装和裙子等
②食: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咖啡店,吃 西餐 成为有钱人的时尚。 ③住: 西方建筑 样式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引人注目,一些官员和商人建 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近现代物质生活习俗变迁
二、交通工具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1)交通工具的更新
1、古代交通工具 ---轿子、马车、木船。 (1)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2、近代交通工具 推动; A、人力、畜力牵引的交通工具(近代落后的交通工具) (2)政府的大力提倡; 人力车、三轮车、马车、自行车( 19C中后期传入中国---20C初, (3)群众反帝斗争的推动; 出现在大街小巷---50年代后开始自己制造) (4)中国人民聪明才智的推动; B、机械牵引的交通工具 ( 5)外来交通技术传入的推动。 电车(1906 )、公共汽车( 1924)、汽车、火车(19C末20C 初)、轮船(1865)、飞机(20C20年代初)
(1)探讨影响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主要因素?
上海介四通八达之交,海禁大开……世变迭起,重以沧桑,由同治视嘉 庆时,其见闻异矣。由今日视同治时,其见闻尤异矣。更阅数十年,人 心风俗之变幻必且倍甚于今日。 ——清《上海县续志·序》
A、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 (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势力传入中国) 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
★中国近代交通工具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
1、邮政通信事业的发展 时间 二次鸦片战争后 1866年 邮政通信事业成就 中国加快通信建设步伐 海关开始试办邮政 正式办理 大清邮政改为中华邮政,邮路进一步扩展 邮电部成立,开创邮政和电信合一新时代
1896年 辛亥革命后 1949年11月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表现
(二)原因、特点和影响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原因: 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 2、概况:
阶 段 表 现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期中复习第五单元
• 2、特点:破坏性特别大,波及范围特别广, 持续时间特别长。
• —→范围特别广是因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 一步发展,持续时间特别长是因为政府推 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 3、影响:①、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 遭到沉重打击,工业产量大幅下降和工人 大量失业;
• 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 ㈠、近代以来交通事业的发展及其对人们
社会生活的影响 • 1、表现: • ①、航运业:1872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
局。—→是近代第一家中国航运公司,打破 了列强垄断中国航运业的局面。 • ②、铁路建设:唐胥铁路(1882)、京张 铁路(1909)、青藏铁路(2006)。 • 机车制造: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 机车—→磁悬浮列车。
• ②、发展:戊戌变法时期的《时务报》、辛亥 革命时期的《民报》、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新 青年》、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新华日报》、建国后 的《人民日报》。
• 2、报刊业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
• ①、《时务报》、《民报》、《新青年》 等报纸的创办,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 了民众的觉醒;
• ②、20世纪前期,中共先后创办的《共产 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 《解放日报》等报刊,为夺取新民主主义 国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央 日报》是国民党创办的报刊)
• ②、中国各阶层开展一系列运动,向西方学习 先进科学技术、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使中国 近代化不断深入;
• (地主阶级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维 新派、革命派、民主派先后开展戊戌变法、辛 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 ③、政府法令的推动,交通的进步,城市近代 化的推动。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优化总结课件人教版必修2
近代以来,中国不断出现轮船、电车、火车、 汽车和飞机等新式工具,大大缩短了与世界的 距离; 邮政、电报和电话等通讯工具的发展, 大大加强了与世界的联系
单元优化总结
通史时空坐标 核心 要点归纳 单元达标检测卷
[通史时空坐标]
一、比较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化
近代
现代
穿西装,“断发易服”,中山装、 着装从灰蓝色调走向五彩缤纷,
衣
百姓用洋布,穿洋装现象增多
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
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咖啡店,吃 1987年解决了温饱问题,随后 进一步提高饮食水平,注重吃
(1)19世纪80年代中国铁路诞生。 (1)铁路里程亚洲第一、世界
铁路 (2)辛亥革命前夕形成近代铁路 第四。
行
网的基本格局
(2)机车制造有新突破
公路 (1)20世纪初出现汽车。 (2)公路交通发展受限制
建立密集的公路交通网
冯如制成飞机,标志着中国航 航线、航班不断增加,中国
航空 空事业的开始
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食 西餐成为时尚,西式糖、烟、酒、 好,政府还实施了“菜篮子工
饮料为百姓所接受 程”
西式住宅增加,官员和商人建造洋 住房状况得到空前改善,政府 住
近代
现代
(1)列强控制中国水上运输。 发展较快,但20世纪90年代,
船轮 (2)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 因其他交通工具的发展,轮
破列强垄断局面
船运输业开始萎缩
二、运用新史观看待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史观
结论
史实论证
物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生活的变迁表 近代化
明中国社会生活的 史观
近代化过程
服饰从“长袍马褂”发展到西装和五彩缤纷的 休闲服装;饮食从传统饮食发展到引进西餐; 居住从传统平房发展到宽敞楼房;交通工具由 人力、畜力牵引发展到机械动力牵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近代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对人们社 会生活的影响 积极影响: 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 提高了生活质量 加快了信息传递 提高了效率 深刻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 推动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 消极影响:
思考:交通工具的发展在给人类带来方 便的同时有带来哪些负面影响?
六、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巨变的启示
启示: ①先进的文明必将取代落后的文明; ②文明需要传承和发展; ③坚持对外开放,注重不同文明间的融合与交流; ④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⑤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⑦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⑧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与国际接轨。
媒 报刊
报刊、电影、广播、
电视
网络
二、中国近现代以来四次大的社会生活的变迁
次数 1 时间 背景 表现
①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 沿海沿江地区人们生活与以 鸦片战 封建社会;②洋货大量涌入; 前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争后 ③上海等近代化大都市崛起 特别是城市变化尤其明显 民国成 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 立后 华民国 民主观念深入人心,旧的风 俗习惯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人们的精神生活发生了变化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单元总结
课程标准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 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 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 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 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归纳:外因:西方国家的生产生活方式影响
内因: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引起物质生 活的社会习俗的变迁
四、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①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过程; ②随着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③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 ④实质上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 方文化逐渐融合,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 色; ⑤有利于消除封建因素和促进中国社会向前发展。
一、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鸦片战争前 衣 长袍马褂、布衣 近代中国 建国初 改革开放后
西装、中山装、旗袍 列宁装、绿军 五彩缤纷 装 食 满汉美食、粗食 西餐、面包、咖啡 食物简单,凭 菜篮子工程 票供应 住房拥挤、 住 深宅大院、普通 欧式洋房、中西 安居工程 民居 合璧毫宅 家具简单 俗 蓄辫、缠足、跪拜 断发易服,废止缠 足、握手、鞠躬 铁路、公路、水运、 高速公路、地铁、 行 船、马车 航空 轻轨、高铁 移动电话、 电报、电话 讯 邮驿 互联网
2 3 4
新中国 由于政府的强制行为,一些社 物质生活得到改善,社会风气 成立后 会丑恶现象被取缔 有了根本性改变,生活水平普 遍不高,温饱问题未解决 改革开 工作重心转移,改革开放, 生活水平有了令世人瞩目的提 高,衣食住行发生翻天覆地的 放后 切实关注民生 变化,正向全面小康迈进
三、近代以来影响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 化的因素 西方国家的生产生活方式影响 国人审美观念的变化 政府政策的变化 政治运动和社会思潮的影响 社会经济状况的影响 领袖人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