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第1课时名师公开课精品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地理高中必修二《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高中必修二《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学设计
五、作业布置
1.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请学生完成以下作业:
a.选择一个传统工业区和一个新工业区,对比分析它们的地理位置、资源优势、发展历程等方面的差异,撰写一篇分析报告。
b.结合教材中的案例,思考影响工业布局演变的主要因素,并尝试分析这些因素在我国工业发展中的具体表现。
c.搜集有关传统工业区转型升级的成功案例,分析其转型升级的策略和方法,以及对新工业区发展的启示。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两者的差异。随后,提出引导性问题:“为什么有的工业区被称为传统工业区,而有的被称为新工业区?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教学过程: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对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直观印象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3.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和互动提问法,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4.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内容:针对工业布局的演变及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2.教学过程: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如“为什么有的传统工业区会衰落?新工业区的发展有哪些优势?”等。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2.作业要求:
a.分析报告需结构清晰,观点明确,论述充分,字数不少于800字。
b.分析影响工业布局演变的主要因素时,要求逻辑清晰,论据充分,能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c.案例搜集要求真实可靠,分析要深入浅出,能体现出对工业发展的思考和认识。
3.作业提交时间:一周后。
4.作业评价:

高一地理必修2《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必修2《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必修2《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学设计高一地理必修2《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学设计时间2019-03-01 教案高一地理必修2《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必修2《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学设计
一、标分析
1标要求
A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与发展特点;
B结合实例说明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标层次
最低要求学会分析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结合工业区的分布图分析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与发展特点。

通过案例认识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最高要求学生自已收集有关工业区的图分析其形成的条与发展特点;联系本地工业实际分析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不同版本的标体现
A人教版通过德国鲁尔工业区与辽中南工业区的案例分析传统工业区的形成条、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通过意大利工业小区与浙江温州乡镇企业的比较及美国硅谷的案例分析新工业区的区位条。

B东版通过知识窗亚洲硅谷班加罗尔、高新技术产业与环境污染反映影响工业区位的形成条及新工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通过活动辽中南工业基地的形成分析传统工业区的形成条及传统工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C湖南版通过阅读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和活动想一想,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专业镇兴起的原因是什么?它们有哪些发展特色实现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的发展特点这一标;通过工业与环境及活动、阅读实现结合实例说明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

高中地理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地理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地理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传统工业区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2. 让学生了解新工业区的特点和发展优势。

3. 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归纳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传统工业区的定义、特点和发展历程。

2. 新工业区的定义、特点和发展优势。

3. 我国主要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的案例分析。

三、教学重点:1. 传统工业区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2. 新工业区的特点和发展优势。

四、教学难点:1. 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的比较分析。

2. 我国主要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的案例分析。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的定义、特点、发展历程和优势。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主要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的案例。

3.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比较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的异同。

4. 提问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提问,提高课堂参与度。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不同工业区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工业区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讲解:详细讲解传统工业区的定义、特点、发展历程和新工业区的定义、特点、发展优势。

3.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主要传统工业区(如辽中南工业区、京津唐工业区)和新工业区(如深圳、苏州等)的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其发展特点。

4. 比较分析:让学生分组讨论,比较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的异同,总结各自的优势和不足。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的重要性和发展前景。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

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关知识,以及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六、教学拓展:1. 让学生了解世界其他国家的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的发展情况。

2. 引导学生思考我国工业区发展的未来趋势。

七、课堂讨论:1. 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的发展对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2. 讨论如何促进我国工业区的可持续发展。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四单元3《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学设计(共1课时)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四单元3《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学设计(共1课时)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工业区是如何形成的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3.简要介绍工业区的概念、分类及重要性,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教师将围绕以下内容展开:
1.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概念、特点:
a.传统工业区:以重工业为主导,资源型、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为主,分布较广,如东北老工业基地。
1.认识到工业发展对国家经济的重要性,增强对工业区的关注和责任感;
2.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3.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4.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关注国家工业发展,为家乡的工业建设献计献策。
二、学情分析
针对本节课《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教学内容,学情分析如下:高一学生在经过初中地理学习的基础上,已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思维能力,但对于工业区的形成、发展及其影响等深层次问题,仍需进一步引导和探究。此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工业区现象有一定的观察和了解,但往往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的认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几点:
2.我国典型工业区的案例分析,以及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3.工业区发展中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以及我们应具备的正确态度和价值观。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学习成果,教师将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课堂所学,分析自己家乡或熟悉的一个工业区的特点、发展历程及其在当地经济中的作用。要求不少于500字,可结合地图、图表等辅助材料进行说明。
2.交流分享: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3.教师点评:教师对各小组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工业区的发展规律和对策。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三节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案(1)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三节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案(1)

4.3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传统工业区的分布、主要特点和存在问题2.分析鲁尔区的区位优势、衰落的主要原因,了解其综合整治措施3.了解新兴工业区的兴起和分布,了解意大利工业区的特点、条件4.掌握美国的“硅谷”兴起的主要原因及区位条件过程与方法:联系本地实际,以广州钢铁厂为例进行案例教学,并让学生通过计算机模拟软件进行工业区位选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树立科教兴国的观念,激发学生发奋读书的热情;2.联系家乡的具体情况,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信念和决心二、教学重点1.传统工业区存在的问题及其综合整治途径2.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区的特点3.分析美国“硅谷”的区位因素三、教学难点1.传统工业区存在的问题及其综合整治途径2.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区的特点3.分析美国“硅谷”的区位因素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 3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新课:由学生说出影响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提出问题:如果给一个工业区的实例,你能否分析它形成的优势条件吗?下面我们就以案例分析的形式来学习工业区位条件和发展的特点的分析方法。

板书:第三节传统工业区和新兴工业区一、传统工业区(指导学生阅读教材65页第一自然段,了解传统工业区的分布和特点)“一”一个核心:大型企业“二”两个区位条件:煤、铁总结:传统工业“三”三个问题:原料能源消耗大,运输量大,污染严重“四”四个典型地区“五”五个工业部门德国鲁尔区:指导学生读“德国鲁尔工业区图”,思考下列问题:(1)在图中找出鲁尔区的位置(培养学生的空间感,帮助学生形成心理地图)(2)分析鲁尔区有哪几方面的优越的区位条件?(从资源、交通、市场分析)(3)鲁尔区工业集聚带来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会对鲁尔区的经济带来什么的影响?(4)分析鲁尔区衰落的原因是什么?(5)鲁尔区综合整治的采取了哪些措施?师生探讨:①结合课文和图4.9说一说鲁尔区的主要矿产是什么?②鲁尔区没有铁矿,它邻近的其它国家有没有铁矿?③找出流经鲁尔区和其附近的河流,有没有运河?这能说明什么问题?鲁尔区的水上交通便利,陆上交通如何?④鲁尔工业区分布欧洲的哪一部分?这里的经济状况如何?对鲁尔区的工业产品销售有何影响?总结板书: 丰富的煤炭资源离铁矿区较近鲁尔工业区的区位条件充沛的水源便利的水运广阔的市场师生探讨:①煤炭在能源消费构成中的比重有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②煤炭工业衰退对钢铁工业有什么影响?钢铁工业衰落还有其它什么原因?③鲁尔区的工业集聚会产生什么问题?这些问题对当地的经济活动有什么影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生产结构单一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鲁尔工业区衰落原因的世界性钢铁过剩新技术革命的冲击环境污染师生探讨:20世纪60年代鲁尔区对症下药开始了综合整治。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一、教学目标1.理解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的区别和特点;2.掌握一些著名的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的地理位置、产业和发展现状;3.分析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的发展对当地经济、社会和环境带来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传统工业区1.什么是传统工业区?2.传统工业区的特点;3.中国著名的传统工业区:华中、华南、东北地区。

2. 新工业区1.什么是新工业区?2.新工业区的特点;3.中国著名的新工业区: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西南地区。

3.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比较1.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的差异;2.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的发展趋势。

4. 工业区的发展对当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1.工业区的经济效益;2.工业区的社会影响;3.工业区的环境问题。

三、教学过程1.引入(10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著名的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的照片,让学生了解这些地方的地理位置和产业特点。

2.讲解(30分钟)首先讲解什么是传统工业区,包括其区域范围、主要产业以及特点等方面;然后介绍中国著名的传统工业区,让学生了解它们的丰富资源、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以及相对成熟的产业链等方面。

接着讲解什么是新工业区,包括其发展背景和特点等方面;然后介绍中国著名的新工业区,让学生了解其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的特点以及其发展速度较快等方面。

最后,通过比较这两者的差异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它们的区别和特点。

3.探究(4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选择一座传统工业区或新工业区进行深入探究,要求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并制作一个小报告。

小组在制作过程中,要特别关注该工业区在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的影响,以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4.总结(20分钟)根据学生的探究结果,结合自身的理解和思考,总结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对当地经济、社会和环境带来的影响,并尝试分析它们未来的发展趋势。

四、教学评价1.学生的小组报告;2.学生的讨论和思考记录;3.学生的笔记和学习总结;五、教学反思1.由于本次教学涉及到较多的地域知识和经济专业名词,因此讲解需要让学生结合实际来理解和记忆。

人教课标版高中地理必修2公开课教案-《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人教课标版高中地理必修2公开课教案-《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传统工业区教学设计导入在埃森市火车站广场,一组醒目的黑色塑像引人注目:矿工在倾斜和坑道里井挖煤——这是“煤城”的标记。

在塑像的旁边,是一片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强烈的反差简单而明了地反映出这个城市、乃至整个鲁尔工业区的过去和现在。

一、鲁尔区探索探究:十九世纪中叶,德国鲁尔区迅速崛起。

其工业发展是以当地丰富的煤炭资源和进口的铁矿为基础,那么它主要的工业有哪些?请填写下表。

(表略)(提示:可从下列工业部门中挑选,煤炭、芯片、化工、火电、钢铁、机械、宇航)思考讨论:在鲁尔区迅速崛起的年代,涌入大量的“淘金者”,假设你是其中一员,根据图中信息(图略),分析鲁尔区吸引你投资的因素有哪些?小结:(一)鲁尔区工业的区位优势自然:煤炭丰富、地形平坦、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市场广阔、水陆交通便利。

讲述:辉煌的鲁尔区鲁尔区以占全国1%多一点的土地面积,二战后工业产值一度约占到全国的30%,被称为“德国工业的心脏”。

70年代以后,鲁尔区煤炭的生产占全国的80%以上,钢铁生产能力占全国的2/3。

鲁尔区的工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据统计,1961年鲁尔区共有93座发电厂和82个炼钢高炉,每年向空气中排放150万吨烟灰及400万吨二氧化硫。

1962年12月,鲁尔区首次遭遇雾霾危机。

当时部分地区空气二氧化硫浓度高达每立方米5000微克(空气质量一级标准为小于150微克)。

1985年1月18日,出现最为严重的雾霾三级警报。

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煤烟味,能见度极低,鲁尔区多个城市实施车辆禁行措施,并暂停重工业生产。

(二)鲁尔区衰退的原因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单一的工业结构,环境污染严重等成为制约鲁尔区发展的内部原因。

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是导致鲁尔区衰退的外部原因。

思考讨论:上世纪中期鲁尔区出现经济衰退。

请根据因果等逻辑关系,对下列词语进行分析排列,说明衰退的原因。

钢替代品广泛使用石油天然气的广泛使用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市场缩小技术发展,工业耗煤量降低钢铁生产国增多、竞争激烈小结:1.以重化工业为主,生产结构单一2.煤炭地位下降3.钢铁市场缩小4.环境问题严重讲述:20世纪50年代后,一些煤钢企业纷纷关闭,成千上万的钢铁工人失业,因为没有其他就业选择,只好背井离乡。

高中地理《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2)》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2)》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传统工业区一、引入新课1 以鲁尔区兴盛衰落复兴的短片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2.课件展示,请学生读教学目标。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带着目标去学习。

二、学生结合微课自学探究1.学生课堂探究传统工业区的概念、鲁尔区的优势区位、衰落原因和整治措施。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资料、微课、课堂探究和小组谈论,重点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为后面分析辽中南工业区打好基础。

2.学生黑板展示并讲解鲁尔区的优势的区位,衰落的原因,改进的措施。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学合作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教师小结解鲁尔区的优势的区位,衰落的原因,改进的措施并展示相关内容课件。

[设计意图]:学生讲解展示难免有错误,教师及时的讲解和归纳,方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加深印象。

三、课堂探究(一)1.学生探究如下两个问题。

①.辽中南工业区有哪些区位优势?②.影响其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是什么?比较辽中南工业区和鲁尔区的异同。

2.学生展示探究问题的答案。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探究,锻炼学生整合知识能力。

3.教师总结展示探究问题的答案。

①.丰富优质的煤炭资源,与铁矿距离近,便捷的水陆交通条件,广阔的市场。

②.主导区位因素:煤铁石油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接近市场。

异同---- 相同点:①煤炭资源丰富,②交通便利,③市场广阔,④工业基础雄厚,⑤政府支持,⑥劳动力丰富且多技能熟悉工人。

不同点:①鲁尔区接近铁矿产地,辽中南是在铁矿产地,②鲁尔区水源充沛,辽中南水资源紧缺,③鲁尔区内河运输发达,辽中南海运便利。

课堂探究(二)1.分析该地区20 世纪80 年代以来经济衰落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学生当堂回答课堂探究的问题教师总结1.①生产结构单一。

传统产业钢铁、机械,化工等比重大。

②新技术革命的冲ft。

本地区资源依赖性产业过多,煤、石油等可采资源逐渐枯竭,传统工业部门技术落后,环境污染严重,水资源严重不足,高新技术产业少,第三产业比例小。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教学设计1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教学设计1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材内容分析1.鲁尔区是世界最重要的传统工业区之一,工业发展以煤炭工业为基础,以钢铁工业为主导。

教材条理清晰,明确了各国传统工业区在本国乃至世界工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后,从工业区设立的各种区位优势入手,特别是交通条件、资源条件,重点分析了鲁尔区的区位优势、衰落的主要因素和综合整治的途径。

通过对鲁尔区的区位优势探讨,及衰落因素分析,来论证传统工业区发展的基本原理。

从而使学生了解传统工业在世界各地发展的一般情况。

因此,在教学中,应紧紧抓住鲁尔区的发展—衰落—综合整治这一主线,通过大量的图片、数据对以鲁尔区为代表的传统工业区进行逐步剖析,使学生充分理解传统工业区的发展历程。

2.本节教学内容虽然以鲁尔区为例,但其目的绝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鲁尔区的情况,更重要的是以鲁尔区为案例,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传统工业区的改造,适应世界发展潮流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传统工业区存在的问题;鲁尔区的区位优势、衰落的主要原因及其综合整治途径。

教学难点:综合整治的途径二、教学思路利用教材德国鲁尔工业区为案例与学生共同分析其形成的优势区位条件和衰落的原因,然后让学生用“德国鲁尔工业区”与“辽中南工业区”为案例对比分析中外传统工业的形成条件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学会区位因素的分析方法。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会分析矿产资源与工业部门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工业形成与发展的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工业图表和工业数据的技能。

提高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及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2、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工业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工业区位因素的知识和技能对工业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运用学习过程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关注全球的、我国的、当地的传统工业和环境现状,增强全球意识、爱国家和爱家乡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求变意识;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

高中地理必修二《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案(第1课时)

高中地理必修二《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案(第1课时)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传统工业区的分布、条件和工业部门。

[2.掌握传统的鲁尔工业区优越的区位条件,了解它的衰落原因及其综合整治途径。

3.新兴工业区的概念、分布和特点。

4.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的特点和发展的主要条件。

5.美国“硅谷”的特点和崛起原因。

6.初步懂得新兴工业区内部的网络关系。

7.比较传统工业区和新兴工业区发展中的异同点。

教学重点1.传统工业区衰落的原因和整治措施。

2.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的特点和发展的主要条件。

3.硅谷高科技工业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1.传统工业区改造过程中观念的转变。

2.意大利新兴工业区内部的网络关系。

3.高科技工业的主要特点。

教学方法1.采用图形和讲述相结合的方法,把课本中比较深层次的内容简单化,联系以前所学工业区位条件及其变化,我们应用运动的、发展的观点来重新研究。

2.联系具体事例,由彼及此,便于学生深入地了解,为以后的具体实施奠定一定的基础。

教具准备把课本中的相关图形可制作成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搜集一些有关传统工业发展的新闻报道资料及景观图片,增强感性认识。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直观教具:《意大利新兴工业区发展的主要条件图》《普拉托的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图》《硅谷工业区图》教学过程: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传统工业区,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新兴工业区。

新兴工业区一、新兴工业区的概念、分布和特点新兴工业区是指20世纪50年代之后,当传统工业区开始走向衰落的同时,在发达国家的一些没有传统工业基础的乡村地区,逐渐形成了以灵活多变的中小型企业为主的工业地域。

它主要分布在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德国南部地区,以及美国“硅谷”等。

它的特点是:时间新、地区新,企业规模以中小型为主。

二、意大利新兴工业区1.意大利新兴工业区发展的主要条件读《意大利新兴工业区发展的主要条件图》思考:意大利新兴工业区发展的主要条件是什么?(大批廉价劳动力是发展的当地条件;20世纪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涨价是发展的国际条件;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意大利经济高度开放,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发展的国内条件。

地理必修2《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学设计

地理必修2《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学设计

地理必修2《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学设计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传统工业区的分布、条件和工业部门2.掌握传统的鲁尔工业区优越的区位条件,了解它的衰落原因及其综合整治途径。

能力目标1.读图分析矿产资源与工业部门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明确工业生产也应因地制宜。

2.联系实际,了解当地传统工业发展状况,为适应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状况,应有哪些改善措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德育目标1.通过了解鲁尔区的发展变化,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传统工业区的改造,适应世界发展潮流。

2.已经“入世”,我们应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我国传统工业今后遇到的机遇和挑战。

●教学重点传统工业区衰落的原因和整治措施。

●教学难点传统工业区改造过程中观念的转变。

●教学方法1.采用图形和讲述相结合的方法,把课本中比较深层次的内容简单化,联系以前所学工业区位条件及其变化,我们应用运动的、发展的观点来重新研究。

2.联系具体事例,由彼及此,便于学生深入地了解,为以后的具体实施奠定一定的基础。

●教具准备把课本中的相关图形可制作成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搜集一些有关传统工业发展的新闻报道资料及景观图片,增强感性认识。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前面几节课分别学习了工业生产活动的一些基本理论,了解工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从工业生产的投入开始,到工业地域的形成,从理论上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工业生产活动的发展状况。

从本节开始,我们利用两节课时的内容,重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工业生产状况。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我们以前所学理论来指导实践,促进工业的发展。

本节课,我们学习第八节,传统工业区。

[新课教学]传统工业区(板书)本节内容主要以德国鲁尔区为例,分析了传统工业区的区位特点,衰落的主要原因和综合整治过程,我们学习时应推而广之,联系我国的实际情况,对我国的传统工业基地有一正确认识,并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4.3《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优秀教案1(重点资料).doc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4.3《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优秀教案1(重点资料).doc

4.3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课标要求与分析】课标要求:1、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2、结合实例说明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标分析:1、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此课程标准的要求的关键是“分析”、“举例”、“说明”,属于理解层次的知识水平。

是在学生学习了“工业的区位因素分析与区位选择”、“工业地域的形成”二节内容的基础上,对“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形成的区位因素分析,并说明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因此,本节重在引导学生从各个“传统工业区、新工业区”的具体案例出发,分析影响各传统工业区、新工业区的区位因素及形成条件和发展特点。

2、结合实例说明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条“标准”要求学生能说明传统工业区、新工业区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能对实例进行恰当分析说明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材分析】本节是这一章的重点和总结。

也是对上面两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工业地域的形成”)的印证。

本节内容是学习在自然和社会综合作用下所形成的两种不同类型的工业地域:传统工业区和新兴工业区。

包括这两种不同工业地域特点分析,归纳其区位选择,分析传统工业区存在问题和整治措施;新兴工业区的特点和发展条件。

通过以上学习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应用能力。

这一节课是高中地理教材设计和编排中重要的章节。

贯彻新一轮课改的指导思想和理念:“建立人与环境、环境与发展相协调的观念”、“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关注人地关系”。

与旧教材相比,新的高中地理教材加强了环境与发展的内容。

二者的关系要处理好。

不能为了发展而牲牺环境代价。

也不能说为了环境而停止发展,甚至取消所有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传统工业区的分布、主要特点和存在问题。

2、分析鲁尔区的区位优势、衰落的主要原因,了解其综合整治措施。

3、了解新兴工业区的兴起和分布,了解意大利新兴工业区发展的特点、条件和分布。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案(配套)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案(配套)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
案(配套)
一、传授目标
1掌握传统产业区的漫衍、区位条件、特点、标题以及办理措施。

2.理解新产业区的特点、区位条件。

3.连合案例剖析比较传统产业区与新产业区的不同之处。

二、传授重难点:
1.鲁尔区的区位优势、衰落原因及整治措施。

2.引导学生对我国东北产业区综合整治发起合理化建议。

3.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产业区、高技能产业成长特点
课时部署
1课时
三、传授历程
板书 4.3传统产业区与新产业区
讲堂小结本日我们学习了传统产业及新产业的特点及成长历程等知识,我们应正确看待传统产业区的衰落和综合整治,以及努力学习成长科技水平,使我国早日成
为科技大国和产业强国。

传授反思本节是这一章的重点和总结。

也是对上面两章节(产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及(产业地区的形成)的印证。

本节内容是学习在自然和社会综合作用下所
形成的两种不同类型的产业地区。

(传统产业区和新兴产业区)。

包括这两种不同
产业地区特点剖析,概括其区位选择,剖析传统产业区存在标题和整治措施;新
兴产业区的特点和成长条件。

议决以上学习从而培育学生剖析标题和应用能力。

这一节课是高中地理课本设计和编排中重要的章节。

贯彻新一轮课改的指导思想
和理念---"建立人与环境、环境与成长相协调的看法","树立可持续成长观,存
眷人地干系"。

同砚们课上大多数表现积极,学习热情高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希望以后连续保持下去。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案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案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案【课标要求】1.剖析工业区位要素,举例说明主要工业地域的构成条件与开展特点;2.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消费活动对天文环境的影响。

【教材剖析】本节教材主要经过案例,让先生从案例剖析中了解传统工业地域和新工业地域的构成条件与开展特点。

并经过案例中两类工业地域类型的构成与开展进程,了解工业活动对天文环境的影响,让先生构成正确的人地观。

【教材目的】依据课程规范,本节教材目的可分解如下:1.经过对德国鲁尔工业区、我国的辽中南工业区的案例剖析和比拟,让先生了解传统工业地域构成的主要区位条件和衰落的缘由;2.结合鲁尔工业区发生的环境污染等局面,了解工业消费活动对天文环境的影响,并讨论综合整治的措施;3.经过对意大利中部和西南部工业区、美国〝硅谷〞的案例剖析和比拟,让先生了解新工业地域构成的主要区位条件和衰落的缘由;4.结合新工业地域和天文环境的关系,加深先生对工业消费活动对天文环境的影响的了解。

【教学方法】1.案例剖析2.比拟归结法3.知识迁移运用【课时布置】2课时【教学进程】第一课时案例分析【案例】德国鲁尔工业区引导先生剖析鲁尔区开展的区位优势:1.丰厚的煤炭资源;2.离铁矿区较近;3.充沛的水源;4.便捷的水陆交通;5.宽广的市场。

出示鲁尔工业区工业部门联络图〔其中五大工业部门称号留空〕,让先生依据工业开展的条件,填写收工业部门的称号。

阅读教材案例,读图4.9和图4.10归结出鲁尔区开展的区位优势。

经过火析鲁尔区开展的区位优势,了解工业部门之间的联络,填写出煤炭、钢铁、电力、化学、机械五大工业部门的称号。

经过对德国鲁尔工业区的案例剖析,让先生了解传统工业地域构成的主要区位条件。

附图:鲁尔工业区工业部门联络图教学环节教员活动先生活动设计目的案例引出效果:鲁尔区构成了以煤炭工业和钢铁工业为中心的重工业体系,重工业集聚的临时开展会带来怎样的结果?经过思索、讨论,得出重工业集聚会带来环境污染、用地紧张、交通拥堵等方面的效果。

人教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二《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教案

人教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二《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教案

第三节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传统工业区1、典型地区:德国鲁尔工业区、英国、美国部工业区、中国辽中南工业区等2、发展条件:丰富的资源3、工业部门: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纺织等传统工业4、存在问题:原料和能源消耗、运输量、污染5、典型案例——鲁尔区:a、区位条件:丰富的资源便捷的交通离区较近充沛的广阔的b、衰落原因:生产结构煤炭的能源地位世界性钢铁新技术革命的重化工业带来的问题c、整治措施:调整工业调整工业发展产业优化环境新工业区1、兴起时间:20世纪年代之后2、分布地区:意大利东北部和地区、德国南部地区、美国“硅谷”等3、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工业区:大批廉价劳动力20世纪70年代原材料和能源大幅度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意大利经济高度政府的大力小城镇用水方便交通运输方便主要特点:以企业为主以工业为主集中了大量或相关企业生产高度化企业分布在小城镇,甚至农村,生产过程萨斯索罗瓷砖工业小区一、选择题1、下列工业部门全部属于传统工业的是()A、钢铁、煤炭B、核能、化工C 、核能、纺织D、宇航、生物工程2、高技术工业部门比传统工业()A、增长速度慢B、更新换代周期长C、生产规模大D、研究开发费用高3、美国“硅谷”与九州岛、慕尼黑、苏格兰等高新技术工业区相比较,其发展快的特殊条件是()A、知识密集,人才集中B、交通便捷C、军事定货多D、环境优美4、有关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的叙述,正确的是()A、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南部和中部地区,逐渐形成了灵活多变的中小型为主的工业地域B、意大利的新兴工业区多是以电子、汽车工业为主的C、新兴工业区企业发展迅速,资本高度集中D、意大利新兴工业区是以中小企业集聚的工业小区为独特的发展模式5、下列属于我国沪宁杭地区和德国鲁尔区共同区位优势的是()①煤炭资源丰富②鱼米之乡,农业发达③水陆交通便利④城市密集,智力资源集中A③④ B①② C①③ D③6、有关新兴工业区的叙述,正确的是()A、新兴工业区是指20世纪50年代以后形成的高新技术工业区B、新兴工业区的共同点之一是知识密集C、新兴工业区的共同点之一是中小型企业为主D、新兴工业区的工业以轻工业为主7、有丰富的煤、铁、石油、海盐等资源的工业基地是()A、辽中南B、京津唐C、沪宁杭D、珠江三角洲上海宝山钢铁工业公司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建设,是目前我国生产规模最大、经济效益最好,但从业人数较少的大型企业。

高中地理《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
教学方法:启发式谈Leabharlann 法、讲议练结合三、教学过程
预设环节名称
学习内容
教师活动形式
学生活动方式
教学设计意图


环节1
新课导入
复习工业地域,引入工业区
1.提问回顾知识
2.明确本节课标、考试说明的知识点和重难点
3.提出学生看书要求(浏览),巡视、关注学生自学状态,适时对学生反馈出来的问题进行个别答疑。
1.回顾工业地域知识
衰落的原因:生产结构单一(集中在五大传统工业)、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能源结构的变化)、世界性钢铁过剩(产钢和出口钢国家增多、经济危机、钢产品的替代品增多)、新技术革命的冲击(新的技术革命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鲁尔区原有的生产组织难以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鲁尔区的饱和状态造成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
教学建议:
1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和发展特点。
2.结合实例,说明工业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
3.组织学生调查或收集本地相关资料,探究本地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并针对不利影响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学法点拨
为适应高考命题形势,在学习过程中力求做到:①既注重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掌握,也要注重读图、析图等基本能力的培养。②注重将区域地理与高中地理联系,用高中地理的原理说明区域地理的事实。③重视地理图表的学习,了解各类图表的判断方法,掌握各类地图的判读原理,强化图文、文图、图图转换的训练。④注意收集与本章有关的新资料、新信息。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课题名称
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三节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一、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
1、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鲁尔区的区位优势及其衰落的主要原因、综合整治的方式的案例分析和与我
国辽中南老工业基地的对比,理解传统工业区形成的区位条件、衰落的主要原因,从而培
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对我国国有企业的
关心和参与意识,树立科学的人地观。

2.通过意大利新工业区、美国“硅谷”高技术工业区的案例分析和与我国温州乡镇企业及中关村的对比,理解新工业区的特点和发展条件。

通过学习能分析我国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的途径,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思维意识。

教学重点:
1.理解传统工业区形成的区位条件、衰落的主要原因
2.理解新工业区的特点和发展条件。

教学难点:分析我国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的途径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传统工业区
一、典型的传统工业区
1.典型代表: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等2.共同特点:
⑴一般是发展历史比较长久的工业地域。

⑵很多有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

(煤铁复合体型)
⑶以传统工业部门(如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纺织等)为主,以大型骨干企业为轴心,
逐渐发展起来的工业地域。

⑷在各国以至世界工业发展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但目前普遍面临着原料和能源消耗大、运
输量大、污染严重等问题。

⑸20世纪50年代,尤其是70年代以后,开始衰落,并经历了长期的改造历程。

(由繁荣衰落改造……)
(图4.9)。

1.鲁尔区的区位条件
(1)便捷的水陆交通。

水运方面:莱茵河及其支流鲁尔河、利珀河等天然河流和四条人工运河,连成一体,而且都可通航,并能直通海洋。

陆上交通:鲁尔区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德国中西部,地处欧洲的十字路口。

并通过莱茵河口的鹿特丹港与海外联系。

鲁尔区有德国最稠密的铁路网,和区内的高速公路也交织成网。

(2)广阔的市场。

位于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内。

(3)丰富的煤炭资源。

鲁尔煤田是著名的优质煤田,储量丰富,开采条件好(图4.10)。

(4)离铁矿区较近。

鲁尔区西南部靠近法国著名的洛林铁矿。

2.鲁尔区衰落的主要原因
(见活动2点拨)
3.鲁尔区的综合整治
20世纪60年代,主要从如下四个方面进行综合整治
(1)调整工业结构
减少煤炭、钢铁企业数量;扩大单个厂矿的生产规模;新建或引入技术水平高的电子、石油化工、汽车、机械等部门的中小企业
(2)调整工业布局
工业布局向西部和南部拓展;钢铁工业向沿海转移
(3)发展第三产业
发展科技和教育;开展工业旅游;发展金融服务业
(4)优化环境
严格控制工业废水、废气等的排放;建立完善的废弃物回收装置和污染处理系统;植树造林
1.分析归纳鲁尔区有哪几方面优越的区位条件?
2.分析归纳鲁尔区衰落的原因。

(1)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韩国、印度、中国、巴西等国钢铁工业的崛起,以及钢铁替代产品的广泛应
用,导致世界钢铁生产过剩,市场竞争激烈;
(3)世界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石油、天然气广泛使用,煤炭工业(采掘、煤化工)衰落;
(4)由于过度集聚,用地紧张、环境污染重,新兴工业不能在这里发展,经济发展缺乏新的增长点。

3.参考鲁尔区综合整治的经验,在分析我国辽中南传统工业区特点和问题的基础上,为它的改造献计献策。

⑴辽中南工业区有哪些区位优势?
⑵影响其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是什么?比较辽中南工业区与德国鲁尔区区位条件的异同。

业区煤炭资源、交通、市场条件都很优越,但是鲁尔区内铁矿资源不丰富。

【典型例题】
读下图,并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H区是著名的工业区。

(2)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该区的煤炭工业趋于衰落,原因之一是逐渐代替煤炭,成为世界上的主要能源。

(3)20世纪70年代,该区的钢铁工业也开始衰落,原因之一是世界钢铁市场竞争激烈。

当时,该区钢铁产品在亚洲的主要竞争对手来自()
A.印度B.中国C.韩国D.日本
(4)目前,在以下四种货物中,经F河运入该区且运量最大的是()A.煤炭B.铁矿石C.钢材D.机械
〖分析〗本题主要是利用德国工业分布图,考查学生对传统工业区的区位条件、衰落的原因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德国的鲁尔区是世界著名的传统工业区,但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由于世界能源资源的变化,石油的大规模使用,石油资源逐渐代替了煤炭,从而使该区的煤炭工业趋于衰落;在70年代由于世界钢铁工业的发展,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从国外进口大量廉价的煤、铁资源,降低了钢铁生产成本,提高钢铁工业的竞争力,如日本、美国等,使利用本国资源发展起来的德国的钢铁工业趋于衰落。

德国钢铁工业的发展除了利用本国丰富的煤炭资源外,还要利用莱茵河便利的水运条件,从国外运进铁矿石。

【答案】(1)鲁尔(2)石油(石油和天然气) (3)D (4)B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传统工业区
一、典型的传统工业区
1.典型代表 2.共同特点
二、典型案例——德国鲁尔区
1.鲁尔区的区位条件
(1)便捷的水陆交通。

(2)广阔的市场。

(3)丰富的煤炭资源。

(4)离铁矿区较近。

2.鲁尔区衰落的主要原因
3.鲁尔区的综合整治
(1)调整工业结构
(2)调整工业布局(3)发展第三产业(4)优化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