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高效课堂教学设计定稿版
我的高效课堂教学设计新部编版2
![我的高效课堂教学设计新部编版2](https://img.taocdn.com/s3/m/1495a377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6b.png)
精选教课教课方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教师学科教课方案[ 20–20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课科: 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 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 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我的高效讲堂教课方案课题:全等三角的判断(角边角公义)科目数学教课对象初二学生课时一课时供给者苏玉凤单位长子县草坊中学一、教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1)经历研究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领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取数学结论的过程,培育学生察看剖析图形能力、着手能力。
(2)熟记角边角定理的内容。
(3)能运用角边角定理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4)经过对问题的共同商讨,培育学生的协作、沟通能力。
2、过程与方法:(1)经历研究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培育学生察看剖析图形能力、着手能力。
(2)在例题办理过程中组织指引学生自主研究、剖析议论、沟通解法,稳固三角形全等的证明方法 .(3)在习题沟通中经过察看几何图形,培育学生的识图能力。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 1)在研究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中,培育学生有条理的思虑能力、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 2)培育学生擅长思虑、踊跃参加数学学习活动、勇于研究的研究精神及作沟通的意识.( 3)在教课过程中,使学生获取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质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用数学的意识.二、教课内容剖析全等三角形的判断(ASA)是学生学习了图形的全等的观点及特点后的一节内容,它不单是后边学习平行四边形性质与判断的基础,并且也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以及两线相互垂直、平行的重要依照。
所以一定娴熟地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断方法,并且灵巧的应用。
三、学情剖析全等三角形的判断(ASA)是学生学习了图形的全等的观点及特点后的一节内容,它不单是后边学习平行四边形性质与判断的基础,并且也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以及两线相互垂直、平行的重要依照。
所以一定娴熟地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断方法,并且灵巧的应用。
我的高效课堂教学设1
![我的高效课堂教学设1](https://img.taocdn.com/s3/m/51955a23e2bd960590c67782.png)
学习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培养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分析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通过写一家人到野外散步的小事,体会这家人表现出的浓浓的亲情,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把它渗透到生活的点点滴滴,教育学生用心去孝敬父母。
三、学情分析
散步虽然是家庭生活中常见的情景,但是,这篇文章是以成人的角度来思考和叙述的,展现的是家庭中的母子之情、父子之情、祖孙之情,平时,初中学生对这样的情景虽时而所见,却不一定具备情感上的深处体验。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教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品悟具体的句子来进行体会学习。
学法:讨论、交流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我的高效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
科目
初中语文
教学对象
七年级
课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课时
提供者
孙宝柱
单位
盂县西烟中学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尊老爱幼的人性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美。
3.体会文章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理解具体的句子来体会文章所散发出的人性美和语言美。
3.找出你认为最能打动你的话或段落,谈谈你的感受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后在班内交流
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感悟能力,锻炼其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亲情的感悟,领悟文章的主旨
四、自测提升
1.给下列词语注音
分歧拆散各得其所波光粼粼
2.用“亲情是,使人”的句式,写一个排比句。
学生完成测试,小组长负责检查并督促改正。
检查学生本节课掌握情况
我的高效课堂教学设计1
![我的高效课堂教学设计1](https://img.taocdn.com/s3/m/88e7a642f7ec4afe04a1df34.png)
张亚军
长治市实验中学
2.解方程 8x =2(x +3) 去括号,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移项,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并同类项,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系数为 1,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想一想: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我们学了几个步骤?要注意什 么? 解方程: (1)3(x+1)=8x+6 (2)4(2x-5)=3(x-3) -1 对于解完的方程我们还要干嘛呢?^_^ 把解出的数值代入方程的左右两边进行检验。 二、接受新知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带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 下面我 们来看这样一道例子,看看这个一元一次方程与前面所见的 方程有什么不同。 例 1:
1 1 ( x 14) ( x 20) : 7 4 x 1.、 3 x 2 3 x 1 2x 3 x 1 x2 2 1. 3、 3 7 2 5
培养小组成员 间团结合作的精神, 感悟团结力量大。1、 培养学生自我展示能 力,并对基础知识初 步把握。 2、表扬先进, 激励暂时落后的小 组,掀起学生学习和 表现高潮。
3.解方程. (1)
3x 1 5x 7 1 4 6 2x 1 5x 1 1 3 6
(2)
(3)
x 1 4x 1 2 3
思考:如何解方程
x 2 x 1 3 0 .2 0 .5
七、教学评价设计 自我评价 1 分 2 分 3 分 4 分 参与度 学习效果 八、板书设计 解一元一次方程 去分母时,方程两边每一项都要乘以各分母 的最小公倍数, 例 2:解方程 例 1:
x 1 4 x 1 2 3 1 1 1 (2) (2 x 5) ( x 3) 3 4 12
我的高效课堂教学设计 (15)
![我的高效课堂教学设计 (15)](https://img.taocdn.com/s3/m/7b1c8ce0f8c75fbfc77db20a.png)
我的高效课堂教学设计的学习兴趣。
此外,学生喜欢小组共同学习的方式。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在这一个教学单元中,教师拟采用情景导入,画面介绍,引领探讨,自主学习指导,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完成教学任务。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1、 感受生动准确的语言之美;2、哦讽诵的方法掌握;3、移步换景手法的学习和掌握;4、 作者听泉而生的感悟,即文中深蕴的哲理。
六、教学过程教师行为学生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1、介绍鼎湖山的方位。
鼎湖山位于广东肇庆。
以亚热带天然森林、溪流飞瀑、深山古寺见长。
鼎湖山林壑幽深,泉溪淙淙,飞瀑直泻,自然风光十分迷人。
前人为此写过很多游记,当代散文大家谢大光也写过一篇,却与众不同。
板书课题:“鼎湖山听泉”。
2、播放以下画面。
1、结合老师的介绍,画面的展示,展开合理的想象,思考这篇散文会有什么地方与众不同,并回答教师提问,指出“听”“泉”是关键字,然后准备学习新课。
” 1、利用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所写景物的环境,增加对课文的理解。
3、领会作者别出心裁的题目命名,感受作品的魅力。
3、提问:课文题目中哪两个字是本文的关键。
熟悉课文,解决字词1、 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2、 检查生字、生词。
(1)读准下列字词。
肇庆zhào 古刹 chà 遐想 xiá 一泓 hón ɡ 了无li ǎo 菩提 pú 辟为Pì 繁衍y ǎn 拾级shè 童稚 zhì 楹联 yín ɡ 怅惘 chàn ɡ w ǎn ɡ 污垢 ɡòu 万籁俱寂 lài 泠泠lín ɡ 淙淙cón ɡ (2)解释下列词语。
1.了无:一点没有。
2.盎然:充满活力的样子3.迥然:形容差得很远4.浑然:形容完整不可分割5.万籁俱寂:一点声音都没有,形容非常寂静6.怅惘:惆怅迷惘。
我的高效课堂教学设计
![我的高效课堂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92365dff121dd36a32d826d.png)
(1)、学会观察和描述有关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并从实验事实归纳二氧化碳的某些性质特点。
(2)、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设计思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求实、创新、合作的科学品质。
(2)、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体验探究成功乐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形成持续不断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学情分析
1、学生通过前面氧气的学习,从学生的知识储备上来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了很多有关CO2的现象和知识,例如喝汽水,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呼吸作用产生等,因此联系生活来学习二氧化碳显得很重要。如何记忆和应用,重新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提高学习效率,这就要求发挥教师“导”的主体功能。
2、初三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外界事物及现象充满了好奇心。他们对化学充满浓厚的兴趣,往往想通过实验探究来了解一类物质的性质,甚至要求进行一些创新。在课前学生根据学案进行预习,解答相关问题,通过自学学案,使学生明确复习的重点和方向,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我的高效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奇妙的二氧化碳教学设计
科目
化学
教学对象
初三学生
课时
2
提供者
单位
蒲县第一中学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认识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特点
(3)、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与装置,了解在实验室里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
(4)、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碳循环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意义。
【分析】二氧化碳本省无毒,并且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但当空气中含量过高会对人体有危害,当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达到1%时,人就会感到气闷、头昏、心悸,达到4%~5%时,人就会感到气闷、头痛、眩晕;达到6%时,人就会神志不清、呼吸停止,以至死亡。其次由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所以山同中上层空气含有二氧化碳的量较少,而下层含二氧化碳的量较高,所以狗死人无事。
我的高效课堂教学设计
![我的高效课堂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5e5715fc850ad02de80415c.png)
作为七年级的学生来说,阅读记叙类的文章是有一定基础的,但是现在的孩子太多的以自我为中心,漠视来自家人的关爱,更不懂得感恩。因此,我必须借助于本课的学习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灌输,让学生都有切身的体会,以此感化学生,感染学生。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七年级的语文朗读是基础,课前利用晨读课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各种方式的朗读训练,从熟悉课文的自读到有感情的朗读,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对文本的整体感知能力。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2.探究文章内容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在散步过程中“分歧”是怎样解决的?在面对分歧时,“我”为什么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儿子?从文中可以看出“我”处事的原则是什么?
(2)“我”和妻子是如何背着母亲和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就是整个世界”?
3.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1.学生找出文中能够反映人物性格的语句和段落
我的高效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散步
科目
语文
教学对象
七年级学生
课时
一
提供者
裴龙凤
单位
离石袁家庄中学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 品味文中画面的优美和细节的动人。
过程与方法:
1. 学生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来理解课文内容。2. 学生通过讨论,深入理解文内容,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珍视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难点:理解文章深刻含义。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语:
(播放歌曲《我们是一家人》)这是一首同学们都非常熟悉的歌曲,这首曲子唱出了许多人的心声,洋溢着浓浓的亲情。今天让我们走进莫怀戚先生笔下的世界,陪同一家三代去《散步》,分享他们家浓浓的亲情。
我的高效课堂教学设计
![我的高效课堂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348956d8e9951e79b892753.png)
我的高效课堂教学设计
九、教学反思
该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在活动与探究中,引导学生认真完成实验和做好结果记录,对实验现象进行思索归纳,并与同学、教师进行交流和讨论,得出结论。
这些实践活动不但有利于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也培养了学生认真扎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索的学习方法。
本节课对演示实验1的改进,使学生对封闭体系和开放体系中的化学反应都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有了更直观的理解,使认识更加深刻,效果较好。
我的高效课堂教学设计模板
![我的高效课堂教学设计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7ef23f8b8762caaedd33d48d.png)
1.这位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他想做什么呢?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2.那么我们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位老人思念故乡呢?(齐读第七自然段后找关键字词、句)
3.除了这些词、句外,课文前几段中还有没有表达这种思乡之情的词语?
4.教师小结:通过老人这番朴实的话语,通过作者这些朴实的描写,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老人在想家了。真是:朴实的话语,浓浓的乡情。[板书:抒发殷殷思乡之情]
1.这位友人想在自己的家园中种下一颗枣树——因为他思念家乡。
2.第七自然段中“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胡同枣树”等词语就集中表达了这种思乡之情。
3.殷切(第三段)劈头(第七段)
使学生更加直观有效的进行自主学习,明确问题、掌握问题、准确解决问题;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深入文中,仔细体会人物的情感.
五、总结
1.通过这个故事,作者想告诉我们一点什么呢?
明确:(学生齐读末段)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学生勾画、批注)这就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透过这位友人,作者看到的是整个华夏民族对故土的依恋之情。而且,这种思乡之情也正是爱国之情的具体体现。
上一学期我们一起学习了《歌词三首》,其中有一首《我的中国心》,大家还记得吗?(板书:课题,作者)
学生积极思考
用音乐勾起学生原有的情感体验,导入三言两语,留下悬念,让学生形成阅读期待.
二、理清课文线索、结构。
1.课文的题目是《枣核》,请同学们看看课文中哪些地方直接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
2.结构层次
通过课文学习和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把课文知识的学习与学生思想教育结合起来,真正做到文道统一。
我的高效课堂教学设计新部编版柴淑娟
![我的高效课堂教学设计新部编版柴淑娟](https://img.taocdn.com/s3/m/754e1360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36.png)
精选教课教课方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教师学科教课方案[ 20–20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课科: 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 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 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精选教课教课方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我的高效讲堂教课方案课题:《古诗二首》科目语文教课对象八年级学生21课时供给者柴淑娟单位山西省闻喜县实验中学一、教课目的1、频频朗读以致背诵、累积诗句,注意运用。
2、领会诗中名句所包括的新陈代谢的自然真理,以及此刻对名句的新的理解。
3、联系作者生活经历、思想感情,领会诗的内容和表达自己的心得。
二、教课内容剖析本节课的内容主要让学生频频朗读诗句,领会诗中名句所包括的真理。
三、学情剖析大多数学生的基础知识还不错,有少量学生需要增强。
四、教课策略选择与设计1.分组议论法。
2.自主学习法。
3.分层教课法。
五、教课要点及难点1、频频朗读以致能有感情背诵2、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六、教课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企图一、创建情境,启迪参加教师导入1、复习《陋室铭》引入刘禹锡的古学生议论诗2、揭露目标:1、 2、3、二、环绕目标,深入参加(一)研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精选教课教课方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1、解题。
酬,这里是酬报的意思。
乐天,白居易的字。
对“初逢”二字,能够有两种理解,一是未见过面,首次相逢;另一是久别以后,首次相遇。
到底是哪一种理解,此刻还没有定论。
我个人采纳的是第二种理解。
“席上见赠”是对白居易的诗的回赠之说。
2、朗诵感悟,找出感情、真理句。
3、发挥想象,感觉诗歌的境界美。
( 1)分组说话,生生互动。
请每个同学在自己的小组里,用优美的学生解题,分组议论。
语言把脑筋里想象的诗歌画面描绘出来,同学之间相互评论,相互学习,力争全面理解诗歌的境界。
( 2)老师作简短的诗歌赏析介绍,目的是帮助同学们深入地理解诗歌4、学习诗歌的“艺术特点”,感受诗歌的构造美。
我的高效课堂教学设计
![我的高效课堂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4a0ae6b48d7c1c708a145d4.png)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因此学习这一节内容没有问题,通过已有Excel文件图片的展示,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第一感觉这个软件功能很强大,而且可以加快工作效率,利用初二学生的好动性,对知识的渴求,让学生早早就被这个软件吸引,从而使教学很好的进行下去。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引导学生掌握Excel软件的启动方法。
播放Excel软件窗口组成的视频给学生观看,并提出问题:
1.Excel软件的窗口由那些部分组成?
2.与以往学习过的软件不同处是,该软件多了哪些部分?
观看视频,并结合教材,找出答案。
通过视频的观看,直观地掌握Excel软件的窗口组成。
提问:
1.什么是行、列?
2.一个工作表中最多有多少行?多少列?
(5)学会修改工作表标签名的操作。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在Excel数据表格中录入数据,初步掌握制作数据工作表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
培养现代信息管理意识,知道使用电子表格进行信息管理可以做到有条理,规范化和高效率,激发学习Excel知识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八年级信息技术第二单元第一节的内容。本节课学生会初步了解Excel的基本知识,学会在Excel中输入基本的数据,为今后的Excel学习打下基础。
我的高效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输入数据
科目
信息技术
教学对象
八年级
课时
1
提供者
梁婷婷
单位
宁固初级中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Excel的基本功能;
(2)学会启动和退出Excel的操作,认识Excel工作表的编辑环境;
(3)理解工作表的行、列和单元格和区域的概念;
我的高效课堂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我的高效课堂教学设计新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64c7380133687e21af45a9ca.png)
课题:《背影》 第一课时
科目
语文
教学对象
八年级学生
课时
2
提供者
李国政
单位
大同市天镇县科技教育局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理解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体会文章朴实的语言风格。 2.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3.领会本文表现的父子间的浓浓亲情,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我建构。并且,鼓励
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
学生即兴创造,打造动态生
第四次在结尾,“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 成的课堂
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
影”。
2、哪一次“背影”写得最具体、最感人?
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
பைடு நூலகம்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第二次。(望父买橘) 齐读精彩片段。 为什么要把这一次的背影写得那么详细 具体呢? 最能反映出父亲对儿子的爱。 下面你就试着读一读,看怎样就能读出那 种深挚的爱子之情来。可从语调、语速、 重音等方面来考虑。小组讨论交流,推荐 一个读得最好的来展示,咱来看一看哪一 组读的最好。 朗读,望父买橘见背影 父亲的穿戴:黑、深青——穿着朴素,心 情沉重 (黑色给人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 重的背影!) 走路的姿势:蹒跚——年纪较大,腿脚不 便 (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爬月台动作:攀缩倾——行动不便,步履 艰难(动作描写, “攀”,既写出月台 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的吃力; “缩”,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爬写得更 细致;“倾”,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 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 (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 作用:突出父亲行动的艰难,表现父亲的 爱子之情。 让我们再次感受一下父子情深的片段。放 影片 当时朱自清看到父亲的背影有什么反 应?用原文回答。 “这时我看到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 下来了。” 过渡语:我们的父母都为我们买过水果, 可是能够感动得流下眼泪的可以说是微 乎其微。文中父亲的背影为什么会令儿子 感动得掉下眼泪来 生合作探究,小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
我的高效课堂教学设计(1)
![我的高效课堂教学设计(1)](https://img.taocdn.com/s3/m/20005b246bec0975f465e2f1.png)
我的高效课堂教学设计剑桥大学的呢?〔提问〕:在我们变化无穷的化学世界里,对于同一个化学反应,不同的国家就有不同的表示方法。
是否也有一种国际通用的表达方式呢?展示不同的表示方法:1、水→氢气+氧气 ( 汉语 )2、2H2O →2H2↑ + O2↑〔活动〕:对上述五种表达方式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化学方程式表达的优越性(简单方便,且国际通用),体会化学方程式书写的重要性,从而引出课题。
2.探究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和书写步骤多媒体展示:2H2O 2H2↑ + O2↑对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得出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两方面的信息:A.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的条件及生成物的状态(质的信息)B.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量的关系(量的信息)过渡:复习了化学方程式质和量两方面的信息,让学生进行逆向思维。
〔探究任务一〕:根据信息尝试组合化学方程式将全班24人,每4人一组,分为6组。
●第一组:硫在氧气中燃烧(内装卡片为S、O、O2、SO2、SO3、燃烧、点燃、=、+等)●第二组: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内装卡片为P、O、O2、PO2、P2O5、燃烧、点燃、=、+、2、4、5等)●第三组: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内装卡片为Fe、O、O2、Fe2O3、Fe3O4、FeO、燃烧、点燃、=、+、2、2、3、4等)●第四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氧每组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写有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的卡片粘在白纸条上,并将各组的成果展示到黑板上。
检查6组结果是否能准确的传递出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的条件等信息。
若有错误,由各组同学进行纠错、订正。
回顾化学方程式所提供的信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物和生成物的状态一样吗?〔提问〕:第六组CaCO3的右侧标有向下的箭头,表示什么含义呢?播放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的录像,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总结}①箭头都标在了生成物的一方。
②反应物中没有气体,而生成物中有气体,应在该气体化学式的右侧标有向上的箭头。
孙树军我的高效课堂教学设计
![孙树军我的高效课堂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a17c285ad51f01dc281f1cb.png)
通过初一年级的学习,学生已经培养起了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有了进一步探究更深刻难题的勇气和需要;通过前一课时“初探电子表格”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熟悉了电子表格的编辑环境,明确了学习电子表格的意义和目标,掌握了启动Excel电子表格的方法,并了解了Excel电子表格的基本术语。在课前通过提问测试,学生们基本都达到了上节课的教学要求,这节课的主要活动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观看演示、讨论和自主探究,完成创建“评优活动统计表”,能较熟练地使用电子表格软件的基本操作。
我的高效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2.2.1建立表格
科目
信息技术
教学对象
初中二年级学生
课时
1
提供者
孙树军
单位
山西省朔州市第一中学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较熟练地使用电子表格软件的基本操作:电子表格的设计,数据的录入。
2、学会数据的快速填充。
3、学会单元格区域的多种选择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体验信息加工的过程与方法,初步具有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问题的思想、方法与能力。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是:电子表格整体结构的规划,数据的录入,数据填充。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回顾,出示幻灯片,抽查学生。
学生指认Excel窗口个部分名称
复习旧知识,引起学生注意。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设置情境:认识了电子表格,接下来我们就该利用它进行数据编辑,这节课我们仍然与小明同学一起学习创建工作表,并将采集到的数据录入到工作表中。
任务六:输入4次测评数据。
演示:(1)选中区域F3:I14
我的高效课堂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陈春子
![我的高效课堂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陈春子](https://img.taocdn.com/s3/m/a07a106b2af90242a895e5be.png)
2.认识 Excel 窗口
观察 Excel 窗口与 Word 窗口有哪
学生已经掌握了
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学生先听教师介绍,然后自己
结合 Excel 窗口,教师介绍单元 动手完成启动 Excel 的操作。
格、行号、列号、名称栏、编辑栏以
Word 的启动方法,通过 实践,学生可以掌握启 动 Excel 的方法。
动统计表。要求学生讨论在 Word 中怎
样绘制这个表格。
如果需要对表格中的数据进行大
学生讨论在 Word 中如何绘制
表 5-2-1 评优活动统计表。 量的计算,应用 Word 就不方便了。由
此引出学习新的软件——Excel 电子
表格软件。
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 到应用 Word 文字处理 软件绘制需要对数据 进行大量计算的表格 很不方便。
我的高效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 初识《Excel》
科目
信息技术
教学对象
八年级学生
课时 1 课时
提供者
陈春子
单位
山西省闻喜县实验中学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使学生掌握启动、退出 Excel 的方法。
2.使学生了解 Excel 窗口的组成。
3.使学生掌握单元格、工作表、工作簿等概念。
4.使学生掌握如何建立一张简单的工作表。
作簿三者是什么关系?
教师介绍:按下 Ctrl 键,再按四
个方向键,可以快速到达工作表各个
边界。
4.建立简单的工作表教师演示在单元
格中输入数据的方法。 教师布置任务:在 Excel 中制作一
张初一年级文明学生评比得分统计表 (课本 P90 表 5-2-1)
学生观看教师操作,学习在单 元格中输入数据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组KMnO4小颗粒放入水中,一边出现紫红色条纹一边下沉,然后慢慢变小,最后看不见,水变成紫红色。静置片刻无明显现象。
二组加入泥土后水变浑浊,振荡无法混合均匀,静置片刻后泥土下沉。
三组加入食用油后,油浮在水面上,振荡后浑浊,静置片刻后植物油逐惭浮起,分为上下两层。
通过新课的引入向学生说明现有知识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还远远不够,以激起学生继续学习掌握更多知识的积极性。
培养准确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仔细观察、认真分析逐惭由对事物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设问】泥土的小颗粒或油滴能否用眼睛看见?
【讲解】能用眼睛看得见说明不是一个一个的分子,而是分子的集合体。
【设问】由泥土和水组成的体系或由食用油和水组成的体系按物质分类属于哪类物质。
回答:能
回答:混合物
回答:相同点:都属于混合物。
不同点:悬浊液为固体小颗粒,静置分层;乳浊液为小液滴,静置产生沉淀。
回答:将食盐、蔗糖放入水中得到的是澄清的液体,静置也无明显变化。
通过对概念的分析对比,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对比不同的分散质
溶液:分子或离子
悬浊液:固体小颗粒
乳浊液:液体小液滴
【板书】3、溶液
【指导读书】阅读课本154页第一段,指导学生找出溶液的特征。
【讲解】食盐溶解在水中分散的是Na+、Cl-,蔗糖溶解在水中以分子状态扩散,分散微粒小,分布均一。而泥水中的固体小颗粒与植物油和水组成体系中的小液滴都以分子集合体的状态扩散,分散微粒比单个分子或离子大得多。故不均一,不稳定。我们把食盐和水组成的体系称做溶液。
回答:相同点:都属于混合物。
不同点:悬浊液为固体小颗粒,乳浊液为小液滴。
【提问】1、食盐等在水中消失,是否真的不见了?
2、溶液一定都是无色的吗?
回答:
1、不是。
2、不是,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
【投影】课堂练习一(见附1)指导学生做练习一
完成练习一
讲练结合、及时反馈。
【设问】悬浊液、乳浊液、溶液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填表回答。
讨论后小结并填表回答
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阅读】教材154页
2.从一杯蔗糖溶液的上部取一些,测定它的密度为a克/厘米3,再从下部取一些,测定它的密度数值应为 ( )
(A)大于a (B)小于a (C)等于a (D)无法确定
3、食物中的营养素经消化后形成()才容易被人体吸收。
4、将面粉、味精、食盐、酒精、分别放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5、对一杯完全溶解的糖水而言,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宏观与微观的联系。
【讲解】我们把泥土和水组成的体系叫做悬浊液,把食用油和水组成的体系叫做乳浊液
【板书】一、悬浊液乳浊液溶液
1、悬浊液
2、乳浊液
【指导读书】阅读课本153页最下面一段。
看书,并将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写在笔记本上。
乳浊液也有重要的应用,例如很多液体农药是难溶于水的,农民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农药配成乳浊液后再进行喷洒,有效地保障了用药的均匀与适量。
教学过程中很多内容是源于学生已有知识来解决课上的实际问题,从已知中发现未知,从熟悉中感受新奇,这种从熟悉的生活情景到发现新事物的体验对于学生的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理论联系实际,让化学走进家庭生活,突出化学的生活化信息,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其学习兴趣以及深入探究问题的热情。
三、学情分析
氢氧化钙粉末分散到水中(粉刷墙壁)
通过新课的引入向学生说明现有知识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还远远不够,以激起学生继续学习掌握更多知识的积极性。
【引言】日常生活中大家已注意到一些现象,一些熟悉的物质在水中逐渐消失,如:将食盐分散到水中制成食盐水,将碘分散到水中制成碘酒。大家还知道哪些物质分散到水中?
使整个课堂连贯且不断递近,在整个过程中以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为主,让他们在探究中发现,探究中感悟,重点培养三种能力:实验操作能力、观察描述能力、概括归纳能力,较好地实现了小学科学课程的培养目标。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溶液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难点:从微观上来认识和区分溶液、悬浊液、乳浊液。
六、教学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对比与分析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不同外观表征的对比分析自己得出溶液的定义。
2.能够把宏观上溶质溶剂和微观粒子结合起来,理解溶解的过程就是溶质的粒子均匀分散到水分子之间的间隔中,进而解释溶液的均一性、稳定性以及溶液与浊液的本质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溶液在生活、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板书】一、悬浊液乳浊液溶液
悬浊液
乳浊液
【指导读书】阅读课本129页第一、二自然段
看书,并将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写在笔记本上。
对于容易理解的内容采用让学生自己阅读、归纳、总结要点的方法教学,不仅可使学生很好浊液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设问】把食盐、蔗糖放入水中振荡后得到的液体与悬浊液、乳浊液有什么不同?
对于作业的建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八、板书设计
(1)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
1.溶液: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2.悬浊液:物质以固体小颗粒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物质中,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
3.乳浊液:物质以液体小液滴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物质中,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
回答:将食盐、蔗糖放入水中得到的是澄清的液体,静置也无明显变化。
通过对概念的分析对比,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板书】3,溶液
【指导读书】阅读课本129页第三自然段,指导学生找出溶液的特征。
看书总结溶液的概念,并认真分析概念,体会溶液的特征,加深对溶液的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的理解。
通过阅读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正确提示概念的内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实验】
【板书】悬浊液、乳浊液、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在溶液中进行
是很快的。
将农药配成浊液,使用方便,节省农药,提高药效。
溶液对动植物的生理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听讲,同时可阅读教材。
实验教材。观察反应现象,对比反应速率快慢。
思考理解并记好笔记。
引入三种混合物的用途。
通过感性认识,进一步理解其中的意义。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溶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在前面化学课中学习了纯净物、混合物的分类,从而为上升到理论上认识溶液打下一定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尊重和利用学生的这些已有的知识,引导学生自己通过对比、分析等科学的思维方法,把生活经验提升为理论指导。学生通过第三单元的学习,已经学会了分子、原子等微观知识,理解起来有也不会有太大的难度,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微观的视角去理解、解释溶液形成的过程以及溶液的特征。要让学生意识到只有从微观去分析才能真正把握化学问题的实质,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化学知识,更好的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2、通过溶液、悬浊液、乳浊液中所分散颗粒直径的不同,导致分散系性质差异,进行“对比学习”的方法教育。
二、教学内容分析
溶液是常见一种混合体系,在生产中生活中都有广泛的用途。沪教版教材第六单元第一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的编写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初中化学学习的初始阶段就能对溶液有比较清楚的认知,从而为以后学习溶液配置、溶质质量分数计算、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打下基础。也为将来在高中阶段进一步学习浊液、胶体等其它分散系埋下伏笔。
回忆、思考
回答:
硫酸铜溶液、澄清石灰水、稀盐酸、稀硫酸、双氧水等。
适时的将学过的知识串起来,即承前启后,又加深印象。
【设问】泥土的小颗粒能否用眼睛看见?
【讲解】能用眼睛看得见说明不是一个一个的分子,而是分子的集合体。
【设问】由泥土和水组成的体系按物质分类属于哪类物质。
回答:能
回答:混合物
【讲解】我们把泥土和水组成的体系叫做悬浊液,把植物油和水组成的体系叫做乳浊液
(2)溶液的特征:均一性、稳定性、透明的混合物。
1.均一性:是指溶液各部分的组成、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完全一样。
2.稳定性:是指在温度等外部因素不改变的情况下,无论放置多久,溶液也不会出现分层或沉淀现象
3.透明:溶液是澄清透明的,但不一定是无色的。
4.溶液为混合物。
(3)物质溶解伴随的一些现象: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节实验课的操作性很强,因此在设计时,我尽量让学生亲自做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通过对比,理解什么是溶解,哪些物质在水中能溶解,哪些不能溶解,同时鼓励学生大胆猜测,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再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让他们体验到探究学习的过程:“提出问题——大胆猜测——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提高对溶液意义的认识。
七、教学评价设计
学生自我评价课堂活动表
班级: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内容
态度
能力
行动
喜欢
不喜欢
容易
一般
困难
积极
一般
未参与
课前预习任务
课中活动任务
课后作业任务
小组合作
本课中我学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看书总结溶液的概念,并认真分析概念,体会溶液的特征,加深对溶液的特征:均一性、稳定性、透明的理解
通过阅读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正确提示概念的内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溶液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在前面几章的学习中,已经用过哪些溶液?同学们对于溶液虽有一些了解但还很不够,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学习有关溶液的基础知识。
(1)颜色:有些物质溶解后,会使溶液呈现一定的颜色
如:CuSO4溶液是蓝色的,FeCl3溶液是黄色的,FeSO4溶液是浅绿色的,KMnO4溶液是紫红色的,NaCl溶液等则呈无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