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吸引了一年级的孩子?——听特级教师徐斌“9加几”有感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之徐斌给我们的启示》读后感800字作文.doc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之徐斌给我们的启示》读后感800字作文这段时间有幸拜读了由雷玲老师主编的《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一书,书中介绍了8位小学数学名师的教学艺术和所具有的教学特色,并列举了一些经典课例和教学片断,以及每位老师的教学感悟等等,让我领略了名师的风采,感受了名师们的课堂教学艺术。
这本书作者针对当下教育现状,介绍了每一位老师独特的课堂风格,如徐斌老师葆有一颗童心:努力做学生的好朋友,德国弗来堡师范大学海纳特教授在《创造力》一书中写道:创造性教学的一个特征是,教师尽量关怀学生的学习,努力使自己返回到学生阶段,也就是开始一个倒回的过程,这样他才有可能把自己与学生看成一致的,并使学生把他视为同一类人。
这是徐老师谈到数学教学时经常引用的一句话。
他深知,要教好孩子,你首先得自己成为孩子;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要去亲近学生,用自己一颗永远不老的童心去打动学生。
徐老师经常是从一年级教到六年级,男教师教小学低年级有较大的难度,为此,徐老师拣来儿童电视节目主持人鞠萍和上海青年播音员陈燕华讲故事的磁带,并进行深入研究,他发现她们的语言短句子多,生动形象,清新亲切,如话家常。
一段时间,他规定自己每晚至少用耳机听上两小时,并一遍又一遍地模仿。
他还找来省内外知名特级教师的上课录像,反复看,仔细学。
工夫不负有心人,大运动量的强化训练对他帮助很大,他的语言风格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和孩子们的距离越来越近了,孩子们也越来越喜欢上他的数学课了。
在徐老师的课堂上,他总是努力以学生的大朋友的角色出现,设计了种种游戏,以开放的形式,在玩中学习,在玩中领悟,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以激发,创造欲望得以满足,学习信心得以增强,合作意识和个性也得到充分地发展。
在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我看过许多热闹的课堂教学场面,也曾非常羡慕别人课堂环节设计的巧妙、课件演示的精妙、课堂气氛的火爆,甚至曾把眼中这些令我羡慕的元素统统的搬到了自己的课堂上,并为此沾沾自喜。
听特级教师徐斌有感
听特级教师徐斌老师《解决问题的策略》及报告有感十月二十七日是个特别的日子,这是我第1次听数学特级教师徐斌老师上课,徐老师课堂上那激情十足、平易近人的教学态度、随机应变的教学机智、先进课改理念与课堂教学艺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为了让学生把解决问题的一些具体经验上升为数学思考,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自觉性和有效性,现行教课书《苏教版》增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内容。
所谓“策略”就是“根据事情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对策”,实质上是对具体解决问题方法的理解、体会、提炼和升华,由于“策略”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教学时就必须使学生把“策略”与具体的方法相了解,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感悟“策略”的含义。
徐老师就是本着这样的教学理念开门见山的提出:“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叫策略吗?你们在哪里见过或者用过?”学生由《三国演义》到《孙子兵法》,由《三顾茅庐》到《田忌赛马》……,通过讨论、交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思维很快被激活了,把具体的方法与“策略”建立了有效的了解,在具体的情境中感悟到了“策略”的意义,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牢牢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下面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知识基础和心理基础。
徐老师在上课的整个过程都是那么的亲切、自然,他总是用期待的目光,微笑着目视学生。
特别是他的语言充满了童趣。
徐老师作为一个男老师,他的语言怎么如此富有童趣呢?令人惊讶的是徐老师竟然为了上好课,为了让自己的声音富有童趣,他每天晚上听儿童节目主持人鞠萍姐姐和上海青年播音员陈燕华讲故事的磁带,边听边模仿,有时早上醒来的时候录音机竟还开着。
徐老师牺牲了自己许多的休息时间进行学习的精神真是值得我们学习。
徐老师认为小学数学课堂应该达到两个转变:首先应该把“学术形态的数学”转化为“教育形态的数学”。
两种形态知识的内涵“学术形态的数学知识”是指教科书里的数学知识,是形式化地摆在那儿的,准确的定义、逻辑的演绎、严密的推理,一个字一个字地线性地印在纸上。
9加几教学实录与反思(特级教师徐斌)
9加几教学实录与反思一、复习铺垫师:小朋友们,大家好!你们喜欢小动物吗?(出示小猴图片)看——小猴今天和我们一起学习数学呢!(由小猴带来的口算题进行复习:10+1、10+3、10+5、10+7、10+8、10+6、10+4、10+2。
学生口算后,教师将卡片有序排列在黑板一侧)师:刚才口算的这些题,你发现有什么共同的地方?生:都是10加几的。
生:得数都是十几。
师:计算这些题,你为什么这么快?生:都是10加几,就能很快算出得数是十几。
二、学习新知师:(出示图片)有一天,猴妈妈把摘的桃放在桌子上,让小猴算一算一共有多少个,小猴看到这么多桃,馋得口水直往下流,哪有心思算呀,急得直抓头: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帮助小猴吗?生:愿意!师:我们先来看,这些桃是怎样摆放在桌子上的?生:有一些桃摆在盒子里,还有—些桃摆在桌子上。
生:盒子里有9个,盒子外面有4个。
师:用什么方法可以算出一共有多少个桃呢?生:用加法。
师:为什么用加法计算?生:因为是把盒子里的桃和盒子外面的桃合并在一起,所以用加法。
(师板书出算式9+4)师:那么,怎样算出9+4的结果呢?请同学们先自己探索,再和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生独立探索并与同桌交流)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算到得数的?生:我是数着算的,9,10,11,12,13。
生:我是先拿一个放到盒子里,外面还有3个,就是13。
生:我是先想10加4得14,再减去1就是13。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都算出了9加4得13,真聪明!刚才有同学说,;先把盒子里空着的一格放上桃,再加外面的3个,得13。
哪个同学能到前面来演示一下?(师指名一生上台演示,并逐步对应板书——)师:为什么从4里面先拿1个放盒子里?生:这样就可以放满盒子,一盒10个。
师: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生:先算9加1得10,再算10加3得13。
师:刚才大家算得很好。
我们再来看,小猴家的花园里栽了两种颜色的鲜花,(师出示“试一试”图片,如下图)(师引导生列出算式后)师: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9+7。
听徐斌老师《为学生数学学习服务》心得体会
听徐斌老师《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讲座心得体会2020年2月20日晚,我有幸聆听了徐斌老师《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讲座,徐斌老师才华横溢又富有幽默,以自己的实际经历和身边的故事,自己的思考与感受举例,对课堂教学误区进行深度剖析,什么样的课堂是学生喜欢的课堂,什么样的课堂是有效的课堂,深有体会。
1.课标指出: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课标中指出七种情境,比较重要的是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
透过情境引出问题,这就涉及到数学教学如何创设情境。
徐老师,通过举例《认识乘法》强调了,数学课上的情境创设应该为学生数学学习服务,应该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情境,应该为数学学习提供支撑,应该为数学思想的发展提供土壤。
并不是每节课,都需要创设情境。
2.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和保证并不是教学目的。
课堂上学生如果不积极不好,如果过分积极那又显得不理性。
老师过多廉价的表扬,让学生浅尝辄止随意应付。
过分的模糊评价使学生的知识缺陷和是非不分,大搞物质刺激使学生急功近利情绪浮躁。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老师在课堂上应该做的一件事,要有一个度,只有学生积极主动的课堂才会生动。
3.数学来源于生活,课堂更贴近生活。
可是如果数学课上生活味大于数学味会怎么样呢?徐老师举例《找规律》,表面上看起来贴近了生活,其实课堂耗时高,效率不高,作业纸黑板布满了菜谱特别的过分的生活化,影响了数学学习,毕竟要使数学课有数学味。
尽量从儿童的生活出发,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课堂的主要部分是建立数学模型,从而解决同类的数学问题,适当的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
数学与生活是来龙去脉的关系。
4.合作交流不等于小组学习,合作交流是课标指出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小组学习是众多学习方式中的一种,不能代替合作交流。
每节课都要有合作交流,但不一定要有小组学习。
小组学习过渡形式化也会影响数学的学习。
小组学习灵活机动,最适合小组学习的班额大多是20多人。
听特级教师徐斌的
听特级教师徐斌的《9的乘法口诀》有感五汛镇第二中心小学张达达这次有幸听到特级教师徐斌《9的乘法口诀》的精彩课堂,我们颇受启发。
他的教学过程新颖独特,真正让课堂变成了学生的阵地,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徐斌老师执教的这节课,整堂都在围绕主体性原则,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教师都设计的很巧妙,整节课教师设计的合理,学生一直是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9的乘法口诀教师并没有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发现隐藏的规律,寻找记忆口诀的途径。
让学生找一找乘法算式积的规律时,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一次又一次在找到规律后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我认为教师设计意图在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的奥秘,教师引导学生变重死记硬背为灵活记忆听徐斌老师的课,感受到的是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象轻风细雨,不经意间就被深深地打动。
课前徐老师让学生欣赏动画《西游记》(一个师傅三个徒弟),让学生带着数学的眼光发现数72、81,正是本课要学习的9的乘法口诀的得数。
然后充分利用9的乘法口诀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规律。
值得关心的问题是编出口诀后该怎样记住呢?总结了一下,徐斌老师引导学生用四种方法记忆口诀。
第一种是让学生借助五角星图来发现“几个9就是比几十少几”这个规律来记忆口诀。
第二种是让学生根据前后几句口诀的联系来记忆。
第三种是让学生根据加法来计算得数。
第四种是“手指记忆法”来记忆口诀。
徐老师启发引导学生想出了记忆口诀的窍门,使得原本的机械识记转化成了意义识记,不仅注重了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了学习的过程,效果很好。
徐斌老师的课中,有一个小细节,让我印象十分深刻:每当有学生回答问题表达不清的时候,他总会说:“你的意思我明白。
”然后引导学生把意思表达清楚,使学生在微笑中坐下。
“孩子的语言总是滞后于他语言的发展”。
徐斌老师经常从事低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显然,他在孩子语言的训练上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因此,在教学中能运用地如此自如。
听特级教师徐斌《解决问题的策略》有感
听特级教师徐斌《解决问题的策略》有感经开五小杨海涛2013年3月30日,我有幸到参加了在滇池路嘉斯特酒店举行的小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同课异构”教学形式观摩展示活动。
在这一天的培训中我听了曲靖市第二小学刘平老师执教的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等量代换》及说课,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特级教师徐斌老师执教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等量代换》及专题讲座。
这是我第二次听数学特级教师徐斌老师上课,徐斌那从容不迫的大家风范、平易近人的教学态度、随机应变的教学机智、先进课改理念与课堂教学艺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愿望与信心。
教学例1时,出示问题后,让学生“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或大杯”与“720毫升果汁倒入1个大杯和6个小杯”进行对比,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设,从而感受到假设因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接着让学生根据提供给他们提纲进行合作探究充分交流。
这样,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经历了整个问题解决的全过程,积累了解决问题的经验,也增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同时徐老师的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数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层次内容之间有效的联系与综合,将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个整体的认识。
徐老师教学环节处理也很成功,各个板块之间的衔接自然。
板书也非常的清晰,并且把几种替换的问题进行了比较,让学生看的更清晰。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用替换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要求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替换,充实思想方法,发展解题策略。
教材安排的例题是利用“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三分之一”这个数量关系进行的替换活动,把较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
徐老师在这节课中有以下几个亮点:第一:课前活动环节的这一过程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感受到了运用替换的优势所在,顺势不留痕迹为后面的教学做了良好的铺垫。
润物无声 教学无痕——徐斌老师的《9的乘法口诀》教学片段赏析
师创设的情境 中,他们积极地 思考 ,主动探 索,快 乐 自信地 回答 。 关键词 : 教 学无痕
【 中图分类号 】 G 【 文献标识码 l B 【 文章 编号 】 1 0 0 8 — 1 2 1 6( 2 0 1 5 l 0 6 B 一 0 0 7 2 — 0 1
知 道别 的方法 )教师播放 录像—— 手指记忆 法。师 : 请 大家 跟 着录像一起来 做一做 。师 : 同桌两人互相合 作 ,一个人 出
口诀 ,另一个人 出手势 。 片断 中徐 老师根据学生 的实际情况 ,放 手让学生 自主编
制乘法 口诀 ,使 每个学 生 亲身经 历 了探 寻 口诀 规律 的过程 。
师: 运用 9的乘法 口诀还能帮助我们解决一 些数学问题 。 接 下来 我们做一 个推 车游戏 。( 出示小 狗拉车 图 )师 : 请说
出你用 的是 哪一 句乘法 口诀 ? ( 题略 )师 : 课 前 ,我们 听的 歌词里有 “ 8 1 …‘ 7 2 ” ,它们都与 9的乘法 口诀 有关 ,生 活中 哪些地方也用到 9的乘法 口诀 ?大 家都 听说过 “ 2元超 市…‘ 9 元超市” , 今天就让我们 一起 走进 “ 9元超市 ” 。师 : “ 9元超市 ” 是什么意思 ?你 打算买 哪些 东西 ,需要 多少钱?说 给你 的同 桌 听听。( 学生 自由说 )师 : 图 中的这 只鸟有 9个 头 ,那 么
后 面的那一句 。师 : 如果前面 的和后面 的 口诀 都忘掉 了,怎
进 中掌握 ,在春风化雨 中提 升。徐斌 老师的 《 9的乘 法 E l 诀》 么办?生 : 可以用加法 。师 : 如果加法不会 算 , 用减法怎么算 ? 课 中将无痕教学演绎得淋 漓尽致 。 生: 如 五九就用 5 O减去 5得 4 5 ,口诀就是五九 四十五 。师 :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徐斌教育艺术系列报道(一)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徐斌教育艺术系列报道(⼀)问题设计巧⽅能学得活编者按: 徐斌是江苏省苏州⼯业园区第⼆实验⼩学副校长,也是⼀名特级教师。
由于拥有长期的教学实践和学校管理经验,徐斌的课堂实现了教书与育⼈的完美结合,其清新活泼的教学⽅式也深受学⽣的欢迎。
从本期开始,让我们⾛近徐斌,感受⼀下他的教育教学艺术。
正⽂—— 作为⼀名从教近20年的数学⽼师,徐斌⼀直⾟勤耕耘在教学的第⼀线,连续进⾏了两轮⼀⾄六年级⼤循环教学,进⾏过完整的义务教育数学教材实验。
在摸索中前⾏,在研究中总结,他积累了丰富的课堂教学实践经验。
从1987年踏上讲台的第⼀天起,徐⽼师就开始了对理想的数学课堂的追寻。
为了上好课,他曾看过许多著名特级教师的数学课堂教学实录,听过不少⽐赛获奖⽼师的数学课,也曾数次参加县、市、省级和全国⼩学数学课堂教学⽐赛。
⼀开始上公开课,徐⽼师⼒求做到教学⽬标明确、教学程序严谨、提问精细恰当、采⽤多媒体、板书精当美观、过渡语⾔设计周密等等。
那时,徐⽼师认为⼀堂好课应该是“结构严谨、精雕细琢”。
现在他觉得,这种把学⽣当作容器的教学思想,是不可取的。
后来,徐斌意识到课堂上应该多层并进、快乐交流。
于是,公开课上,有了所谓的⼩组交流、合作学习。
然⽽,细⼼观察,他觉得流于形式的讨论、游戏活动,同样掀不起学⽣的头脑风暴。
实施课改后,徐斌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进⼀步反思⾃⼰的数学课堂。
他常说:“教什么⽐怎样教更重要。
”针对课改后如何备课,如何更好地把握教材,有⼈就研究⽂本提出过很多质疑。
但徐斌认为,没有备课时的全⾯考虑与周密设计,哪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哪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
我们应该追求真实课堂的动态⽣成。
拿《解决问题的策略》⼀课来说,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解决问题的策略。
虽然问题的数量关系不是很复杂,但问题情景中呈现的信息⽐较多,学⽣难以理解。
需要学⽣先进⾏整理,然后选择相关的条件进⾏解答。
读《徐斌:无痕教育》有感
读《徐斌:无痕教导》有感巩义市米河镇高庙小学六年级何瑞有人说徐斌是一位真正用“心”在研究小学数学的教师,也有人说徐斌是中国当代有名的小数数学教授教养派别----无痕教导的创始人.有幸,我读完了《徐斌:无痕教导》一书,心中名顿开.快速的看了整本书,让我感想最深的是:他是经由过程事例,来解释有的教师教三年后就不是新手教师了,而有的教师教二十年后照样新手教师,差别在于教什么?----在教授教养中要擅长退,敢于进.退是退到学生的生涯经验.已有旧知.思维起点;进是进到认知构造.现实运用.思维深处.他鼓励我们在春风化雨中晋升教授教养艺术,教室是师生人生中一段主要的性命阅历,教室是充满无穷魅力的地方,教室是学生充分成长的天空.在他的教室,他经由过程不懈的尽力.研究.反思,终于做到了.徐斌先生还用他的教导哲学与我们共勉:为学生数学进修办事;做学生们爱好的先生;创造学生爱好的教室;享受教导成长的快活.想到这里,我想起一句话“数学好玩,玩好数学”,这无疑是要我们的教室能吸引得住孩子们的心,能把数学课上的“好玩”,能在“玩”中学好数学.如许的境界生怕只有我们下了大力量,“熬”尽血汗的去研究教授教养的艺术才干做的到.无痕教导不但是一种教导方法,更是一种教导思惟,是一种教导心理学的纪律和原则,是一种教导的美学和哲学的境界,是一种对教导起源基本的追寻.徐先生提炼并演绎出无痕教导的思惟:在不知不觉中开端进修,在不露陈迹中懂得,在潜移默化中控制,在春风化雨中晋升.在现实的教室教授教养中,假如先生们都能把教授教养意图隐藏起来,达到对无痕教导这种教导根源的追寻,我想,我们的教室对学生来说,将是汇集教导聪明和教授教养艺术于一体的常识路程.其次就是:整本书中既有很多出色的教授教养实录,如他的成名课.代表课等.又有对很多教授教养原则和教授教养热门问题的独到阐述.也有很多教授教养计谋的具体解释,和操纵方法.全书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回想了他在收集教研中成长的故事.第二部分,具体向我们阐述了他建议的无痕教导的根本内在与操纵计谋,更有代表性的课例描写.第三部分,呈现的是一些具体的教授教养案例.足有30来篇,很有适用价值.比方苏教版小学数学中“解决问题的计谋”这一系列的课,若何去抓住方法,建构计谋常识的构造系统,都有详实的阐述息争说.同时也附上成功的教授教养案例,让先生们可以进修借鉴.第四部分,是中国教导报对徐斌先生教导教授教养艺术的系列报导,还有一些专家.名师的教授教养赏析.这些,可以解决很多教师在教授教养中的迷惑,把教研.备课.教授教养进步到深刻研究的层面,是对小学数学教授教养的“深度思虑”.第五部分,是徐斌先生写给年青教师的话,读来很受启示,惹人沉思,激人奋进.读完徐斌先生的书,我对“若何做好一名小学数学先生”有了更具体的懂得.如何才干成长为优良的教师?一.向出色的先辈.同业进修.只有向最优良的范例进修,并在进修的基本上不竭创新,不竭进步,一名教师才可能走向优良.二.积极地反思教授教养.在不竭的反思中成长,在不懈的考验中优化本身的教授教养计谋,晋升自身的教导素养.教授教养反思要具体,表现出教授教养的预设和生成,找寻到最优的教授教养计谋.展示出反思的细节和后果.三.留意教授教养说话的艺术.教授教养说话对孩子的鼓励和引领,比方先生的评价是否既可以鼓励答复的孩子又可以引诱其他孩子持续深刻进修,做到“无形”中“抓住”孩子的心.四.在计划化的集体备课.高效上课.教授教养研究中,积极的介入,多做总结,考验成长.五.多念书,与书为友,让生涯变得精细,充实而快活.我想“一批优良的教师,一个有焦点的教研团队,才干酝酿.成长出优良的教师”,我们教导的热土才干肥饶,才干出名师,出大家,教导的学生才干多优良的人才.。
走进特级教师徐斌
经典课例解读
首先出示情境图——两只猴子摘桃,每只猴子都摘了14个。让
学生提出问题:一共摘了多少个桃?并列出乘法算式2×14。 接着,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计算方法。有的学生看 图知道了得数,有的学生用加法算出得数,有的学生用小棒操 作摆出了得数,也有少数学生用乘法算出了得数,等等。 然后,组织学生交流汇报自己的计算方法。老师在分别肯 定与评价的同时,结合学生的汇报,板书了这样的竖式(图略): 同时,老师结合讲解,分别演示教具、学具操作过程,又 结合图片进行数形对应。最后,老师引导学生观察这种初始竖 式,通过讲解让学生掌握简化竖式的写法,再让学生运用简化 竖式进行计算练习。 不要看这小小的一个教学片段,徐老师却着实动了一番脑 筋。它向我们呈现了计算教学中又一对基本矛盾——算理直观 与算法抽象。一般老师都会采用教具演示、学具操作、图片对 照等直观刺激,学生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对算理的理解可谓 十分清晰,仅从计算的正确率来看,老师可能很满意。但是, 学生真正理解了吗?未必!学生还流连在直观形象的算理中, 马上就面对十分抽象的算法,再直接运用抽象的简化算法进行 计算,可谓操之过急。
熟悉徐斌的老师都这样说: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专
家中,徐老师算得上是将技术与理念结合得最好的 老师之一。他的数学课语言生动幽默,设
计精巧细腻,指导点拨到位,既有 传统的扎实训练,又不失充满情趣、 注重启发的现代教学风格。
一些人认为,计算教学没有什么道理可讲,
只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后,反复演练,就 可以做到计算正确、熟练。徐老师则强调只 有让学生在直观形象中理解算理,才能在掌 握计算方法的基础上,驾驭方法的原理,所 谓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在教《一位数乘 两位数的笔算》时,他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进 行了大胆的创新
听徐斌老师的课有感
听徐斌老师的课有感听课感悟参加首届“文慧苑”杯全国名师精品示范课教学观摩曁教学星秀推介会(小学数学)文化街学校许乃奎上星期六、周日我有幸参加首届“文慧苑”杯全国名师精品示范课教学观摩曁教学星秀推介会(小学数学)。
听取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徐斌老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认识乘法一课》和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刘松《数学广角》《认识方程》,还听取了兰州市四位教师的示范课,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首先,每位老师课前游戏这个环节设计得都相当的精彩,很是吸引眼球。
像刘松老师的“说说老师有什么特点”“让学生说说自己有多高”等课前谈话有效的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引起极大的兴趣,自然地将他们的学习情绪带进课堂。
他们都首先是放松学生的情绪,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走进课堂。
其次是训练思维活动,最难的是在谈话中孕伏今天上课的重难点。
几位特级教师们都巧妙地发挥了这些功能,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他们的课没有华丽的开场白,没有绚丽多彩的情景创设,有的只是平实而简单的导入,有趣而又扎实的过程展示,有的只是对教学态度的那种严谨,对数学问题的深入挖掘,深层次的剖析、引导。
专家老师在引导学生解决生活问题时,非常注重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巧妙的层次性教学,教师抓住学生心理,引导顺畅自然、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学生的思维积极、活跃,在画图的过程中,掌握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使每个学生获得了数学学习的乐趣。
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说是精雕细刻,别具匠心,这样的课堂教学和课堂生活,让我们充分感受了特级教师的精彩!感触之一:让学生经历过程。
首先是内容、素材的选择上,以及在情境的创设上,做到了科学、恰当及优化。
其次是注重在“对话、协作”中的组织、指导艺术,让学生在过程中实践,在过程中感悟,师生的对话大多都是智慧的对话,而非生硬的对话。
尽管教师可以用一两句话讲清楚,但教师没有这样做,而是设计了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等活动让学生反复演练,从建立空观念。
听徐斌老师讲无痕教育培训心得体会(33篇)
听徐斌老师讲无痕教育培训心得体会(33篇)听徐斌老师讲无痕教育培训心得体会(通用33篇)听徐斌老师讲无痕教育培训心得体会篇1一、做孩子的朋友,感悟童心“教育孩子不是一种枯燥的责任和义务,而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富足。
”徐光同志强调要“感悟童心”,实质就是要尊重儿童,平等地对待儿童。
孩子一出生就是一个独立的人,他们的成长,他们的认识,他们的发育都有自己的规律,任何违背规律不符合孩子实际情况的“教育”都不可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我喜欢和孩子一起玩耍、奔放,做她的朋友,我和女儿的关系我注重两点:(1)民主、平等尽管父母有教育子女的权力,但权力不是等级。
记得女儿以前做错事的时候经常就嘀咕:妈妈,孩子做错事会被大人批评,你们大人做错事呢?孩子渴望受到尊重和理解,孩子也呼吁民主平等。
徐光曾经为了穿什么衣服跟儿子闹别扭,我就是深有体会的。
我女儿虽然才六岁,可是很有个性,她对于穿什么样的衣服,扎什么样的发型,都是有要求的。
如果今天没有按她的愿意去做,那么她今天无论做什么事都捣乱,故意使坏,真的让你忍无可忍,可是相反,你今天如果按照她的要求给她穿着打扮,那么她的心情会很愉快,干什么事情都很开心,认真!于是后来她主张要穿什么样的衣服,只要不是太出格,就让她去穿。
所以稍微有点过分的时候和她好好说,她也愿意改变自己原来的决定,因为她感觉到我不是站在她的对立面,平时还是很支持她的。
而如果一开始对她的做法就控制和干涉,她会认为她的想法总是被大人们忽视,而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和重视,她可能会变得越发倔强叛逆,不愿与父母交流沟通。
(2)谈话、倾听和孩子谈话不仅能发展孩子的语言,而且还在闲聊中和孩子拉近距离,知道彼此,并让我们成为永远的朋友!如果一味地苛求、指责,不容倾诉和申辩,孩子就会离你越来越远,言语会越来越少。
这并非说明他不想谈,而是不愿谈,因为在他的内心深处,不说比说更好,说出自己的观点后只会引来无休无止的“唠叨”。
听徐斌 倍的认识观后感 徐云雷精编版
听徐斌《倍的认识》有感滨海县韬奋希望小学徐云雷听完徐斌老师的这节《倍的认识》,真的感受名师的风范,那种将教育传授于无痕的境界很值得我去深思和学习。
下面我就徐斌老师的这节课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观后感。
首先,设计思路:指导思想——活动中学数学。
第一层通过操作、观察和比较,再现“几个几”的旧知,为新知同化提供生长点。
第二层通过观察、演示和讲解,在认识“1份”和“几份”的基础上引出“倍”,将“几个几”与“几倍”联系起来,把新知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
第三层通过操作、游戏长讨论,发挥学生多种感官功能,丰富“倍”知识的表象,深化对“倍”知识的理解。
其次,再从教学过程来谈谈我的感受,整节课都是在潜移默化中渗透知识。
一、复习准备,先看图说出各是几个几。
设计意图:将旧知与本节新课很好的衔接。
二、进行新课1、教学例12认识“1份”。
徐斌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种颜色的带子。
(出示教具,贴在黑板上:)请看,红带子和黄带子比,长短怎样?(同样长)如果把黄带子的长看作1份,红带子的长也有这样的几份?(1份)认识“几份”。
徐老师将红带子的长放至2段。
提问:把黄带子的长看作1份,红带子的长有几个这样的1份?是这样的几份?师再将红带子放至3段、4段,分别提问:红带子长有几个这样的1份?是这样的几份?引出“倍”。
徐老师提示把黄带子的长看作1份,红带子的长有这样的4份,我们就说“红带子的长是黄带子的4倍”。
学生齐说一遍后,徐老师再问:“红带子的长是黄带子的4倍”是什么意思?徐老师把红带子折进去一段,再放出来一段,又分别提问:这时红带子的长有几个这样的1份,红带子的长是带子的几倍?设计意图:同桌学生以“悄悄话”的形式练习口述,这种方法在不知不觉中就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然后有一个小结:像这幅带子图,把黄带子的长看作1份,红带子的长有几个这样的1份,就说红带子的长是黄带子的几倍。
揭示课题(板书)2、教学例13观察演示:徐老师逐步贴出花朵图,并提问:黄花有几朵?红花有几个2朵?(边贴图,边数:第一个2朵,第二个2朵,第三个2朵)指名上台指着数一数。
听《潜移默化中理解》的心得感悟
听《潜移默化中理解》的心得感悟徐斌老师倡导“无痕教育”,无痕教育是指隐藏的教育意图,遵循教育规律,通过间接的方式,使受教育者得到更好的发展的一种教育思想。
无痕教育是顺其自然、悄无声息、水到渠成、浑然天成……的教育,这与我校的“泉文化--润物细无声”不谋而合。
无痕教育的基本策略:一、不知不觉中开始,二、潜移默化中理解(本次讲座的主题),三、循序渐进中掌握,四、春风化雨中提升。
潜移默化中理解,《课标》中的“理解”是这样解释的:“是指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阐述此对象与关联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徐斌老师以课例的形式讲述了如何潜移默化中理解:课例一:《认识乘法》(二年级),几个几是乘法的物化形态,1、观察叙述是知识的来源,2、动手操作小棒,3、学生画图表达呈现具体的形象,4、拍手游戏,游戏形式对二年级孩子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如表示3个3,先拍3次,停一下再拍3次,停一下再拍3次。
俄国教育心理学之父乌申斯基曾说:“儿童是依靠形状、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
”徐斌老师正是把这一教育理念运用到了课堂教学中。
课例二:《画线段图解决问题》(三年级),线段图是学生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的方法。
首先出示两行小红花,第一行两朵,第二行八朵,再出示把小红花变成正方形,再把两个正方形合成一个长方形,再把第二行长方形合在一起,然后把长方形变窄,最后演变成线段图。
学生通过经历一步一步的转化,认识了线段图的由来。
这样的教学思想也符合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儿童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小学阶段的孩子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并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徐斌老师的教育教学关注到学生的年龄思维特征,在课堂教学中遵循了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
课例三:《一位数乘两位数》(三年级),算理是计算的理论依据,算法是计算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例14×2=,首先教给学生直观的算例,先用个位的4和个位的2相乘等于8,8就表示4×2=8,再用12的10×2=20,最后8+20=28,计算过程中分别说出每一步的含义。
记徐斌老师的《9的乘法口诀》学习心得
2013《现代与经典》学习心得—————记徐斌老师的《9的乘法口诀》晁绪婷承蒙同事们的关爱领导的垂青,我有幸参加了《现代与经典》的学习,与名师近距离的接触,聆听他们充满哲理的报告,老师们先进的教学理念,崭新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声情并茂,自然大方的教态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异彩纷呈,收获颇丰,受益匪浅。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徐斌老师的《9的乘法口诀》的授课,我们一想到乘法口诀,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背,徐老师并没有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隐藏的规律,寻找记忆口诀的途径。
在口诀的探寻中,首先他在上课一开始让学生生亲手算一算,写一写,体会每次加9的过程,将课本上静态的知识,结果性知识,变为学生的过程性知识。
学生亲历的过程,就是充分感知的过程。
教师的的引导作用,就在于把静态的得数变为学生的操练过程,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从研究每次加9后的数字特点开始,为后面探索9的乘法口诀做好准备,获得一种数学的力量。
然后利用五角星图,直观的感知1个9 比10少1,2个9 比20少2,然后3个9比30少3、、、、、提出“像这样的规律你还能找吗?”让学生根据规律完成表格,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借助五角星图来发现“几个9就是比几十少几”这个规律来记忆口诀。
接着让学生根据最容易记忆的口诀如一九得九或九九八十一借助前后口诀的联系来记忆。
最后用“手指记忆法”来记忆口诀。
背诵口诀是比较枯燥的,而且容易记错和忘记。
徐老师启发引导学生想出了记忆口诀的窍门,使得原本的机械识记转化成了意义识记,不仅注重了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了学习的过程。
在编写口诀时,徐老师先带着学生一起编写了前两句口诀:一九得九,二九十八。
由于学生在学习前面1-8的口诀时已经有编写的经验了。
所以徐老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编写下面几句口诀。
口诀编好以后,让学生观察自己编写的口诀,探索其中的规律。
最后通过师生对口令来检查学生对9的乘法口诀的掌握情况。
观看徐斌老师讲座心得体会
读《走进徐斌—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有感3月11日有幸观看了徐斌老师的公益讲座,让我受益匪浅,徐老师文中对计算教学进行深度剖析,深有体会,其中精彩分享如下:1、感知粗略:要进行口算,首先必须通过学生的感觉器官来感知数据和符号组成的算式。
小学生感知事物的特点是比较笼统、粗糙、不具体,往往只注意到一些孤立的现象,看不出事物的联系及特征,因而头脑中留下的印象缺乏整体性。
而口算题本身无情节,外显形式单调,不易引发兴趣。
2、注意失调: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注意的不稳定和较差的分配能力是产生口算差错的重要心理因素。
小学生注意不稳定,不持久,不容易分配,注意的范围不广,易被无关因素吸引而出现“分心”现象。
在口算过程中,需要经常注意或把注意同时分配在不同的对象上。
由于小学生注意力所顾及的面不广,要求他们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时,往往顾此失彼,丢三落四。
例如单独口算6×8和48+7等口算题,大部分学生能算准确,而把两题合起来时,算6×8+7,学生往往得45,忘记进位而造成差错。
3、记忆还原:记忆的目的不仅是信息的贮存,更重要的是能准确地提取。
学生贮存信息的过程中,由于生理、时间、复习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贮存的信息消失或暂时中断,从而丢头忘尾,造成“遗忘性差错”。
特别是连加、连减、进位加、退位减、连乘、连除等口算题,瞬时记忆量较大,如口算28×3时,要求学生能暂时记住每一步口算的结果,即20×3=60,8×3=24,并在脑中口算出60+24=84。
而这类口算题出错的原因,主要是中间得数的贮存与提取不完整或遗忘所致。
读后反思1、关于计算——良好习惯是保证。
不良学习习惯是发展计算能力的主要障碍。
计算中,即使出现一些错误,如果有检验的习惯,也不难发现问题并自我纠正。
可是,常出现计算错误的学生,偏偏没有这种习惯。
因此,为了保证学生计算能力及正确率的提高,就必须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倍”感充实 淡而有味——江苏省特级教师徐斌《倍的认识》教学片段赏析
一
江苏省特 级教 师徐斌《 倍 的认识》 教 学片段 赏析
口广西师范学院 袁 甜 梁 宇 邹循东
【 关键 词 】 《 倍 的认识》 生活化 数
学化
[ 赏析】 “ 提出一个问题往 往 比解决一个 问题
生: 5倍 。
( 台下拍得有些凌乱 ,老师 让同学们
以激发学生的知识体验 ,( 下转第 7 8页)
0
展开争辩 、 探究 、 交流 。学生在 积极主动 的观察 、 思考 、 分析、 比较的过程 中 , 发现
了 问题 , 表 达 了 自己 的 见 解 , 找 到 了正 确
基本特性 。基于这些因素 , 徐老师主要 采 用 的教学方法 是演示法 、谈 话法 和讨 论
师: 提一个 问题 , 比较 比较看 ! 生: 红花 比黄花多 多少朵 。
师: 下面要求 同学们拍 的次数是徐老 师的 3 倍( 同学们拍 了 9 下) 。 同学们拍手 挺有经验 , 拍完 三次之后停 顿一下 , 这是
单 的数学 问题 , 并 尝试解决 。…‘ 了解数学 可 以描述生活 中的一些现象 , 感受数学与
斌《 倍 的认识》 一课 。 课上徐老师创设 了丰
富多样的课堂活动 , 学生在 主动参与体验 中认知 、 情感 和态度都有不 同程度的发展 和提升。听罢 , 获益 良多 , 感慨 良多 。 现将
和认知规律 ,在同老师 的互动 中融入新 知, 在 自身的操作 中巩固新知 , 增 强了师
活化 ” 向“ 数学化 ” 链接 的桥梁 , 不仅 能找
到 学 生 的 已 有 知 识 基 础 和 生 活 经 验 同课
生、 生生之 间的互 动 , 营造 了班级集 体和
听徐斌教师心得体会
在这半学期的听课学习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徐斌老师执教的一堂课,(徐斌老师是江苏省特级教师,1969年出生,他堪称小学数学界的精兵强将,曾先后应邀到北京、广东、上海等20多个省市作公开教学200多次)这次他给我们带来的是六年级的数学课:《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
短短的四十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但徐老师那精湛的教学水平、扎实深厚的教学功底、以及灵活机智的课堂驾驭能力,给在场所有老师留下了长久的、深深的回味与思考。
下面我就徐老师的课谈几点个人体会:
1、教学层次晰、层层深入
新课一开始,就由学生熟悉的天平、曹冲称象这个众所周知的故事入手导入新课,让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替换,在接下来的学习活动中,逐步通过画图、摘录、整理等教学方法渗透教学策略——替换,让学生通过替换的策略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最后由学生总结出替换的思想方法。
2、教师的引导顺畅自然、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每当学生的思维受障时,徐老师总是不急不火,循循善诱,最后达到拨云见日的效果。
学生往往能根据教师的引导抓住问题的关键,例如:在教师问倍数关系与相差关系的不同之处时,学生自己总结出了:倍数关系的题总量不变、物体的数量变了;相差关系物体的数量不变,总量变了。
3、教师的语言简洁精练、幽默风趣。
从课堂上的每一句过渡语,每一次提问,每一阶段的小结都能看出:教师的每句话、每个字都经过锤炼。
课堂气氛轻松和谐,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中,满眼是缤纷的色彩,热闹的场面,满耳是激烈的争辩,廉价的表扬,而徐老师的这节数学课,却让我有了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宁静而清新、扎实而不失生动、有趣而不失有效,从他的课上,我更清楚的明白了什么是底蕴!一个优秀教师的底蕴!。
教育无声,成长有痕心得
教育无声,成长有痕心得
很感谢学校领导给我提供这样一个学习的机会,让我有一个学习与提高数学教学专业素质的机会。
2017年3月4日,我有幸去参加了“全国小学数学教育名家教学观摩活动”在这两天的时间里,玲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徐斌、黄爱华、余颖等著名教师的展示课以及最后各位老师做的报告。
他们深厚的文化底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沉稳儒雅的黄爱华老师,设计新颖、思路清晰、教法灵活;徐斌老师语言亲切,情感愉悦、轻松的课堂。
他们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为一名新的教师,我珍惜每一次听课或参加其它教研活动,因为每一次活动都是学习的大好机会,更何况特级老师的课,能够让我学习不少教学经验。
认真倾听老师们一堂堂精心准备的课,在这里,我领略着他们对教材的深度解读,感受着他们对课堂目标的准确把握,体会着他们对学生的高度关注。
他们在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同时,也让我学到了很多优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引发了我对课堂深度学习的思考徐斌老师的这一节课真正是给了学生充分发展的天空,是真实自然的师生互动过程。
完全看不出这一节课的教育意图与教育目,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受到了教育,这样的数学课堂,是学生享受教师服务的过程,学生学习经历是充实快乐的,学习结果是充分有效地,学习过程是充满智慧的。
这样的课堂教学过程无声无息,无缝无形,却有声有色,有滋有味。
就如同朱嘉的一首诗那样说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总之,这次活动让我感受到,徐斌老师所坚守的“无痕”教育,是旨在“把教育意图与目的隐蔽起来,通过间接、暗示或迁回的方式,给学生以教育的一种教育方式”,让我受益匪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点? 学生纷纷发言交流后 , 产= ” 徐
老师总 看来, 算9 结: 计 加几,
产=j
至
我们可以直接从后面一个数 l:三 I 堡: !l ! I
里 拿一个 给 9 变 成 9加 l 加 几 , , 再 也就 是 l 几 就 0加 好算 了 , 是吗 ?
的这 节课 , 庸 置疑 , 毋 对于 这个 问题 的 回答 , 你一 定会
说 : 当然是 动 画 、 事 、 戏 … …因 为 只有 这 些 才 是 “ 故 游
激发 人尤其 是低 年级 儿童 学 习兴趣 的最 常 用 、 重要 最
的手 段 。” 教海探 航 ” 当“ 的航 船驶 着我 有 幸坐进 徐 老 师 的课堂 。 一年级 的孩 子面对 面 , 同倾 听 、 略 徐 与 共 领 老 师的教 学艺 术时 ,所 见的却 是 一路 上波澜 不惊 , 没 有 了课 件 , 有 了热 闹 , 有 了缺 乏 思 维含 量 的 口头 没 没 表达 。 感触最 深 的是淡 然之 中暗流 涌进 , 生 、 学 听课 老 师常 常 思维 澎 湃 、 潮迭 起 , 而 代 之 的是 学 生冷 静 心 取 的思考 与老师 适 当的板 书 , 加 的是师 生 知识 的厚 度 增 和 思 想 的深度 ,保存 的是 那 简单 的情 境和 易行 的 游
维普资讯
【论 坛 】教海探航
是 什 么 吸 引 了一 年 级 的孩 子 ?
听特 级 教 师徐 斌 “ 9加 几 ” 术有 感
■徐海 芳
如果 没有亲 临现 场 , 也没 有亲 自听一 听徐 斌 老 师
为 必 要 。再 有 , 由于 “ 0加 几 ” 于 学 生来 说 比 较 好 1 对 算 。其结 果就 是 由 1 十和 加 上去 的几个 一组 成 的 , 个 因而 。 引导学 生在 遇 到新 问题 时能 主 动意 识 到 “0加 1 几” 计算 的方便 。 也显得 尤 为重要 。 出于这 两个 不 同维
仅 前 有蹊跷 , 后面 的“ 问题 ” 也照 样 存 在 , 即在 这 些 按 规律 排序 的算 式里 没 有复 习 “0 9 。也许 有老师 会 1+ ”
认 为 . 有什 么 好大 惊 小 怪 的 , 就 少复 习了 一道 算 这 不 式 吗 ? 怪不怪 。 实 , 见 其 你可别 小 看少 的这 一道算 式 , 正 潜藏 着徐 老师 的一 片匠 心呢 ! 我们可 以将 镜头拉 到 课 的尾 部 , 生 已经掌 握 了“ 学 9加 几 ” 的算法 后 这个 部 分。 为了能 帮助 学生看 着 “ 9加 几” 系 “0加 几 ” 掘 联 1 挖
些 才是使 人产 生 向上 的 、 永恒 的精 神魔 力 的源泉 。
一
、
复 习 。 重 价 方 式 ,复 习” 张 旧船 票 能 新 “ 这
否登 上 与情 境 创设 前行 的航船 ? 能否 让它 昔 日的价 值
在 当下 的课 堂 重现 ? 与情境 水乳 交融 ? 老师 在 “ 徐 9加 几 ” 堂 上大胆 推 出 复 习 , 课 不仅 做 到 了 将复 习与 情 境 创设 达成 和谐 之约定 , 为温故 已有 知识做 到了服 务 之 先锋 , 重要 的是他还 将 复 习成 为了新技 能 形成 的 重 更 要使 者 。 1重 温 l . 0加 几计 算的 方便 。 在 “ 几” 9加 的算 法 中有 一个 很 重要 的思想 , 那就 是 不管是 第一个 加数 9也好 , 是后 一个 2 9的加 数 还 ~ 也好 ,它们 都 需要将 其 中的一 个数拆 分 成两 部 分 , 然 后把 部分之 一 与另一 个加 数凑 成 十 , 与剩 下 的数 相 再 加 。换 句话说 , 是 “ 就 9加 几 ” 的学 习涉 及 到 了 “ 0加 l
尽 管 在课 中 徐 老 师没 有 完 全按 照 顺序 来 出示 这 些卡 片, 但贴 到黑 板 上却是 做 了有心 人 , 空 出 的空 出 , 该 该 按序 接着 贴 的绝 不留 白 。 什么要 这 么做 ?我想其 意 为 图 是要 为后面 知识 的探 究形 成服 务 。可 再仔细 看 , 不
其 潜在 的规 律 , 握 更快 的计 掌
算方法, 使学生形成熟练的计 产=
算技能, 徐老师 将第一组算式
产=
至
个位上的数先用红色粉笔印 l :三 l !三 I 竺兰 I
出来, 然后结合第二组算式进 I 三 l : ! 兰 兰l 兰l 三 行了关照与对比 ( 如右图) +: l0 : ,I 61 l 1 51 l 9 5 + 5
度 的考 虑 , 老 师从 容 决定 在 教学 中就从 复 习“ 0加 徐 1
几” 的计 算入 手 。 2体会 没有 复 习 1 + . 0 9的原 因。
复 习“ 0加 几 ” 选择 哪 些算式 呢 ? 老 师在课 始 1 。 徐 出 示了这 些算 式 :
!± 三【 兰 ± 三【 ±三I竺兰 !± 三I ± 三 !±三 ! !±三I ! ! !±三I 鱼 ! !
戏 。 到这里 你 也许会 质疑 : 说 一年 级 的数学 课堂 , 有 没
了 生动 有趣 的情境 , 枯燥 的数 学还 能让学 生 兴趣 盎 然 吗? 的 , 是 徐老 师成 功 的课堂 已给 我们 肯定 的 回答 , 同 时 也告诉 我们 , 教师 的教 学艺术 不在于 以大 量 丰富 的 外在 因素激发 学生 的学 习动机 , 因为那 些毕 竟 是短 暂 的 , 更 多地 以 知识 本 身 的力 量 来吸 引学 生 , 应 因为 这
几” 的计算 。 因此 , 知识 的角 度来讲 , 习就 显 得 尤 从 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