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历史进程与发展趋势

合集下载

战略管理的发展历程

战略管理的发展历程

战略管理的发展历程战略管理是指企业为了实现长期目标,根据内外部环境及资源状况制定并实施的一系列决策和行动。

它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企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引导和指导作用。

下面将介绍战略管理的发展历程。

战略管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

当时,企业管理者开始意识到传统的规划方法无法应对日益复杂的商业环境,需要一种更加系统化、科学化的方法来指导企业发展。

于是,战略管理概念应运而生。

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战略管理理论逐渐形成并得到广泛应用。

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的“五力分析”模型和“价值链理论”成为了战略管理的重要工具。

企业开始将战略管理纳入到企业决策的日常运作中,以实现市场竞争优势。

到了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战略管理理论逐渐从传统的宏观层面转向了更加微观的企业内部管理。

企业开始注重内部资源和能力的开发,强调企业文化、组织结构及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战略问题。

此时,企业开始注重战略的执行力和持续创新能力,将战略管理与绩效管理相结合,以实现战略目标的落地。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加速,战略管理的重点又发生了一次转变。

企业开始注重创新的能力和速度,特别是数字化和网络化带来的变革。

同时,企业还开始注重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将可持续性纳入战略管理的考量范畴。

现如今,战略管理不仅仅是企业高层管理者的事情,也应该成为每个企业员工参与和推动的过程。

企业也不再局限于以往单一的竞争方式,而是开始注重合作、创新和开放式的战略思维。

战略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管理必备的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对企业的发展和生存至关重要。

总结起来,战略管理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从宏观层面到微观层面、从外部环境到内部资源、从战略规划到战略执行、从竞争优势到可持续发展的转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战略管理理论和实践也在不断演进。

未来,随着更多新技术的涌现和全球化的深入,战略管理将面临更多新的挑战和机遇,必将继续推动企业的发展。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演变及发展趋势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演变及发展趋势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演变及发展趋势时间:2006-1-4 10:55:27 来源:中国企业战略网作者:才子阅读2800次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于20世纪50年代起源于西方,它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即企业应连续不断地注视内部及外部的事件与趋势,以便必要时及时做出调整,因此它是研究企业如何动态地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的理论。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经典战略管理理论阶段:以安德鲁斯和安索夫为代表人物的经典战略管理理论是建立在对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系统分析的基础上的。

它分析了企业组织的优势、劣势和环境给企业所提供的机会、威胁(即SW0T分析法),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企业如何制定战略。

经典战略管理理论为企业战略的制定提供了一整套基本的思路和程序,特别是SWO T分析法的运用充分体现了组织内外部关系对战略形成的重要性。

此理论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掀起了多元化的发展的高潮,但经典的战略理论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首先,其重点是分析和推理,隐含的前提是企业高层管理者可以对未来环境进行可靠的预测,制定合理的战略并加以贯彻执行,这一前提与经营环境相对稳定的特点相适应。

但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强,只运用该理论己很难随环境变化及时地做出战略决策。

其次,经典的战略理论只是方向性和框架性的,S WOT法也没有给出分析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的具体方法,因此显得有些空洞、抽象,可操作性不强。

以定位为基础的战略管理理论阶段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波特的著作《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对战略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以定位为基础的战略管理理论。

在《竞争战略》一书中,波特运用了产业组织理论中的产业分析方法,提出了五种竞争力量模型。

他认为,特定产业的竞争性质由五种力量决定:现有的竞争者,潜在的竞争者,替代产品的威胁,供应商的议价力量,购买者的议价力量。

这五种力量的综合作用随产业的不同而不同,随产业的变化而变化,结果就使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的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同的利润水平。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嬗变与新趋势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嬗变与新趋势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嬗变与新趋势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是管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其理论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发展趋势。

本文将从战略管理的发展历程、嬗变趋势以及新趋势三个角度探讨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脉络。

一、战略管理的发展历程战略管理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教育家佛吉尼亚.拉塞尔强调了企业顶层管理层需要采取长远规划进行企业战略管理。

到了20世纪60年代,经济学家道格拉斯.麦格雷戈尔引以为豪的著作《企业之间的博弈》基本奠定了现代战略管理的基础。

其主要观点是:企业是在某种博弈的状态下生存和发展的,顶层管理者需要寻找企业最佳的策略选择。

到了20世纪70年代,波特提出了五力模型,描绘了企业生态环境中的五大力量:供应商、客户、竞争对手、替代品和新进入者,其对企业战略选择产生了重要影响。

而后,哈姆尔和普拉哈拉德提出了核心竞争力理论,认为企业应该发掘自身核心能力,培养核心竞争力,以获得长久竞争优势。

二、嬗变趋势1.战略管理理论由量化分析转向质性分析。

在战略管理理论发展的初期,经济学的理性分析都是该领域研究的主流。

乔治塞特仁在其所著《竞争战略》中强调了市场占有率与退出门槛这两个指标极为重要,成为了当时战略管理理论奠基的两个重要基石。

然而,随着时代的演进,人们逐渐认识到企业发展不仅仅是数字,还有许多非经济因素,如所处行业环境、管理团队素质、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因素。

因此从80年代开始,研究者们逐渐开始探索如何定量考察这些质性因素对企业战略选择获得的影响。

2.管理并购重视企业文化管理并购是企业战略选择的一种方式。

在经济特区、自由贸易区、高科技园区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企业催生了许多并购潮,大量资金充分发挥出了并购的作用。

然而,并购过程中经常忽视企业文化的差异,往往会导致合并后的企业内部矛盾和管理混乱。

因此,企业战略选择中必须重视企业文化。

3.注重跨界融合创新在当今竞争激烈、全球一体化的经济环境下,企业需要在创新领域不断寻找新的突破点,注重跨界融合。

中国企业战略管理四十年(1978—2018)_回顾、总结与展望

中国企业战略管理四十年(1978—2018)_回顾、总结与展望

中国企业战略管理四十年(1978—2018)_回顾、总结与展望一、引言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于1978年启动,将中国推向了经济崛起的轨道。

在过去的四十年中,中国的企业战略管理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

本文旨在回顾这四十年间中国企业战略管理的变化,总结成功的经验和面临的挑战,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回顾与总结1. 市场导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开始转向市场导向的战略管理。

原先的计划经济体制被改革为市场经济体制,企业面临着由政府指导到市场竞争的转变。

这意味着企业需要更加关注市场需求,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在此过程中,一些具备创新能力和市场敏感性的企业迅速崭露头角。

2. 国际化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迅速融入了全球经济。

通过积极拓展国际市场,中国企业逐渐转变为跨国公司。

这使得中国企业能够从全球经济一体化中获得机遇和挑战,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提高自身竞争力。

3. 创新驱动在新常态下,中国的企业战略管理正逐渐转向以创新为核心的驱动力。

中国政府加大了对创新的支持和投入,鼓励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和创新。

企业被要求跳出传统产业链的角色,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这种转变在中国企业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中国企业的技术升级和产业升级。

三、面临的挑战1. 市场竞争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企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国内外企业的进入使得竞争更加激烈,企业需要不断提高竞争力,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服务水平。

2. 经济转型中国经济正在从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

这就要求企业要能够及时适应和引领经济转型,加强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

一些传统产业面临着被新兴产业替代的风险,而新兴产业则面临着市场不稳定和竞争加剧的挑战。

四、展望未来1. 创新驱动创新将继续成为中国企业战略管理的核心动力。

中国政府已经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

未来,中国企业将更加注重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从"Made in China"到"Invented in China"的转变。

中国企业战略管理四十年(1978—2018)_回顾、总结与展望

中国企业战略管理四十年(1978—2018)_回顾、总结与展望

中国企业战略管理四十年(1978—2018)_回顾、总结与展望一、引言近四十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引起了全球的关注。

中国企业的战略管理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回顾中国企业战略管理的发展历程,并总结其经验与教训,最后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改革开放与战略转型中国改革开放始于1978年,这也是中国企业战略管理发展的起点。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企业主要面临两个挑战:一是如何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二是如何与国际市场接轨。

为应对这些挑战,中国企业开始推行战略转型,采取了多种措施,如企业重组、技术创新、品牌建设等。

三、探索与试错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企业在战略管理上充满了不确定性。

许多企业尝试了无数的探索与试错,有些企业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如华为、阿里巴巴等,它们不仅在国内市场取得了领先地位,也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

然而,也有一些企业因为战略选择错误而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这一时期的经验教训为中国企业的战略管理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四、提升竞争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加剧,中国企业逐渐认识到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性。

在这一时期,许多企业开始重视战略规划、市场调研、品牌建设等方面的工作。

他们致力于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通过创新来增加附加值,并加强国际合作,提高自身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五、转型升级进入21世纪,中国企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面对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市场变化的不确定性,中国企业开始进行转型升级。

许多企业开始在战略管理中引入信息技术,加强数字化转型,提升运营效率。

同时,他们也加大了对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投入,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六、展望未来展望未来,随着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增加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中国企业战略管理将面临新的挑战。

企业应准确判断市场走向,灵活调整战略,抓住机遇。

同时,他们还需加强创新能力,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

在国际市场上,中国企业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与全球优秀企业共享资源,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战略管理的演进与发展趋势

战略管理的演进与发展趋势

战略管理的演进与发展趋势战略管理是企业在面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和竞争压力下,通过制定和实施长期的发展方向和资源配置策略来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管理理论和实践。

随着时间的推移,战略管理经历了不断的演进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些趋势和新的理论框架。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从计划型战略到兼顾计划和市场导向过去,战略管理主要以计划为基础,由公司高层制定,然后下达给组织的下层执行。

然而,随着市场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不断增加,仅仅依靠计划无法适应市场快速变化的需求。

因此,现代战略管理趋向于兼顾计划和市场导向,即通过市场调研和分析来获取对外部环境的了解,结合内部资源和能力,制定灵活性和可调整性更强的战略。

二、从竞争优势到资源优势竞争优势是过去战略管理的核心内容,即寻找到与竞争对手相比的独特优势,实现市场份额和盈利的增长。

然而,随着全球化和技术革新的加速发展,竞争优势逐渐变得短暂和容易被模仿。

因此,现代战略管理强调资源优势的重要性,即通过整合和利用企业内部的核心资源和能力,形成具有持久性和难以模仿的竞争优势。

三、从单一维度到多元化战略过去,战略管理主要关注单一维度的战略,例如市场份额的增长、产品的多样化等。

然而,随着社会和消费者需求的多元化,企业需要通过同时追求多个维度的战略目标来满足不同的需求。

例如,除了追求市场份额的增长,还应关注企业的社会责任、环境可持续性等方面的发展。

因此,现代战略管理趋向于多元化战略的制定和执行。

四、从短期利益到长期可持续发展过去,企业的战略管理主要关注短期的利益追求和即时的股东回报。

然而,随着社会和环境问题的加剧,长期的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目标。

现代战略管理强调在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实现平衡,通过构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和战略来实现长期利益的最大化。

总之,战略管理在不断演进和发展的过程中,趋向于兼顾计划和市场导向、资源优势、多元化战略和长期可持续发展。

这些趋势和新的理论框架为企业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制定和实施战略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中国企业战略管理四十年(1978—2018)_回顾、总结与展望

中国企业战略管理四十年(1978—2018)_回顾、总结与展望

中国企业战略管理四十年(1978—2018)_回顾、总结与展望中国企业战略管理四十年(1978—2018):回顾、总结与展望一、引言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经历了四十年的快速发展与变革。

这些年来,随着战略管理理念的引进和不断完善,中国企业的管理模式、战略选择及执行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

本文旨在回顾中国企业战略管理的四十年历程,总结经验,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改革开放初期(1978-1999):尝试与摸索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企业面临了诸多挑战和困难。

国际竞争压力、市场规模扩大以及技术需求等因素促使中国企业开始思考战略管理的重要性。

然而,在这个时期,中国企业大多数还停留在传统的硬战略阶段,缺乏对内外环境的深入洞察。

企业战略的制定多基于个人经验和直觉,缺乏科学性。

并且由于信息不对称、制度落后等问题,战略执行效果较差。

三、新世纪初(2000-2009):企业战略管理理念的引入与应用新世纪初,中国企业开始引进国际先进的战略管理理念,积极探索和借鉴海外企业的管理模式。

战略规划、竞争优势和市场定位等概念开始在中国企业中普及。

战略管理逐渐从硬战略向软战略转变,战略制定更加科学化和系统化。

企业开始系统地分析内外环境,建立了一系列的战略规划体系,强调市场导向和技术创新。

在这个时期,中国企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少企业开始崭露头角,逐渐走上全球舞台。

四、当代中国企业战略管理(2010-2018):挑战与机遇并存进入21世纪后十年,中国企业面临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经济全球化、科技变革、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形成了复杂的环境背景。

中国企业战略管理进入到一个更为成熟的阶段。

企业不仅注重战略制定,更加关注战略执行和组织变革。

创新、国际化、可持续发展成为企业战略的重要内容。

同时,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互联网经济的兴起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企业开始从传统产业向高附加值和创新性产业转型,积极探索互联网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的发展之路。

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历史进程与发展趋势

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历史进程与发展趋势

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历史进程与发展趋势①陈顺良1,2,潘长良1(1.中南大学,湖南长沙410083;2.长沙矿冶研究院,湖南长沙410012)摘 要:从战略管理的起源出发,简要介绍了十大流派的形成及主要观点。

对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演化过程中出现的新理论和新进展给予了重点评述,并对新世纪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发展趋势做了展望。

关键词:战略管理;企业管理;综述R esearch of E nterprise Strategic Management:H istorical Evolution and Future T rendsCHE N Shun2liang1,2,PAN Chang2liang1(1.Central South Univer sity,Changsha410083,Hunan,China;2.Changsha Research Institute o f Mining and Metallurgy, Changsha410012,Hunan,China)Abstract:Beginning with the origin of strategic management,the article introduces briefly the formation and main ideas of10 greatest schools of strategic management research.Em phasis is given to a review of new theories and advances which have e2 merged in theoretical study and practical activity of enterprise strategic management.The future trends of the research of enter2 prise strategic management in the new century are forecasted.K ey w ord:strategic management;enterprise management;review 战略管理的启蒙思想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法约尔(Fay ol,1916)提出管理有5大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企业战略管理思想的演变及发展

企业战略管理思想的演变及发展

发展阶段
钱得勒的《战略与结构》,首开企业战略研究的先河
认为管理和战略主要是与企业领导人有关的工作。此外,他在该书中提出管理科 学的重点在于创造组织的效率,其他的管理工作则应注重组织的有效性,即如何使组 织与环境相适应。这种有关组织与环境“匹配”的主张成为现代战略分析方法的基础 其后,就战略构造问题产生了两个学派:“设计学派 设计学派”和“计划学派 计划学派”。 设计学派 计划学派
展的企业,而应把自己当作一个企业系统的成员
企业战略的制定与传统战略的不同: 它不是把产业或国家界限看作是固定的,而是很大程度上可选择的; 战略制定的基本单位不再是企业或产业,而是合作演化系统; 企业积极业绩不仅是企业内部管理好坏和行业平均利润的函数,而主要 是企业在生态系统联盟和网络关系管理好坏的函数; 个别企业的成长不再是考虑重点经济网络的发展和公司在其中的地位成 为考虑的重点; 竞争不再是主要的产品与产品、公司与公司之间进行,而主要是企业生 态系统之间以及在系统内取得中心地位的领导之间进行竞争。
企业愿景驱动型管理
哈梅尔与普拉哈拉德提出的“战略意图”概念, 哈梅尔与普拉哈拉德提出的“战略意图”概念,柯林斯和珀斯提出的 愿景型企业” “愿景型企业”
主要观点:
保持核心价值和核心使命不变,同时又使劲硬目标、战略与行动适应变化的环境是 企业不断自我革新并取得长期优秀业绩的原因,而构建与贯彻有效的企业愿景则是成功 的关键。
资源学派的拓展
英国学者福克纳和鲍曼两人在柯林斯和孟哥马利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拓 展了资源学派导向的竞争战略理论体系和分析模式 顾客矩阵
这是一个由可察觉的价格和可察觉的使用价值两组变量构成的两维坐标。顾客‘矩 阵中一个企业拥有两种基本的战略选择:一是削减价格;二是增加可察觉的使用价 值。 福克纳和鲍曼的七种具有一般意义的战略选择: ∂ 什么都不做 ∂ 退出市场 ∂ 巩固市场 ∂ 市场渗透 ∂ 现有产品/新市场 ∂ 新产品/现有市场 ∂ 新产品/新市场。

企业战略管理发展趋势

企业战略管理发展趋势

企业战略管理未来发展的五大趋势班级:078305146 姓名:左明华现代的企业管理处在一个动态且不断变化的格局中,可以说一成不变地处理事情的可能性也就越来越少。

从市场主导产品、到企业策略目标,到政府法制规章,没有一样不是随时在变动的。

进行变革中和创新过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否能够适应当今环境与行业的要求,未来发展的趋势又如何呢?是很值得我们研究和关注的问题。

趋势之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职能的延伸和向直线管理部门的回归。

入世后,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得到进一步加强,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几乎所有的企业都面临来自国内、国外的剧烈竞争。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的规模经济在知识经济社会里已不再占有昔日的优势,取而代之的是一些规模小、技术含量却很高的小型企业,为顾客提供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

在中小型企业里,管理部门,尤其是职能管理部门的浓缩是降低成本的有效方式。

在这些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行政管理部门,有时甚至还有财务会计部门都可能合并为一个部门,统一为企业提供综合职能支持。

另一方面,巨型跨国公司在新的市场环境中发现其巨大规模不再是优势,出于激烈竞争的压力,也在集团内部实行所谓的"内部企业家"式的管理方式,把全球几十万人的大公司整编成数百个相对独立的、自负盈亏的成本--利润中心。

这些成本享有巨大的自主权,在财务、人事、生产、销售等企业管理方面享有独立的管理权。

这样的成本与上面提到的单个的中小公司十分相似,其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职能弱化同样不可避免。

趋势之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与功能的细化。

人力资源管理的全部职能可以简单概括为人力资源配置(包括人力资源规划、招聘、选拔、录用、调配、晋升、降职、轮换等),培训与开发(技能培训、潜能开发、职业生涯管理、组织学习等),工资与福利(报酬、股权激励等),制度建设(组织设计、工作分析、员工关系、员工参与、人事行政等)四大类。

企业战略管理发展历程

企业战略管理发展历程

企业战略管理发展历程
企业战略管理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在这个时期,企业开始认识到制定和实施战略对于其长期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当时的战略管理主要集中在规划和目标设定方面,并缺乏系统性和综合性。

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企业管理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新
的理论和模型,对战略管理提供了更深入的洞察。

著名的波特五力模型被提出,改变了人们对竞争力的认识,并强调了企业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取得优势地位。

战略管理的理论框架逐渐完善,并开始得到广泛的应用。

到了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
展为企业战略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企业不再局限于国内市场,而是面临着更广阔的全球市场。

同时,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使得企业能够更有效地获取和处理信息,从而更好地制定和实施战略。

进入21世纪,企业战略管理面临着更加复杂和动态的环境。

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和竞争的加剧使得战略管理变得更加关键。

现代战略管理的发展重点包括创新、可持续发展、品牌建设等方面。

同时,由于科技的发展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企业需要更加积极地与消费者进行互动和沟通,以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和期望。

总的来说,企业战略管理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规划和目标设定到竞争优势和全球化的转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对战略管
理的认识不断深化,相应的理论和模型也不断完善。

未来,随着技术和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战略管理将继续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战略管理的发展历程

战略管理的发展历程

战略管理的发展历程
战略管理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管理学理论研究。

以下是战略管理的主要发展阶段:
1. 传统管理理论阶段(1900年-1960年代)
在这个阶段,管理学家主要关注组织内部的管理问题,如组
织结构、生产过程和效率等。

对于战略管理来说,战略决策往往是由高层管理层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下单独进行。

2. 行业分析阶段(1960年代-1970年代)
在这个阶段,研究者开始将注意力转向了企业外部的环境,
特别是行业竞争的影响。

麦肯锡公司的布鲁斯·亨德森首次提
出了“行业结构”对企业绩效的重要性。

3. 公司内部资源阶段(1980年代-1990年代)
在这个阶段,研究者开始将注意力转向了公司内部的资源和
能力,特别是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

迈克尔·波特提出了“价值
链分析”和“核心竞争力”等概念,强调企业应该通过开发内部
资源来实现战略目标。

4. 知识经济时代(2000年至今)
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加剧,战略管理的重点已经转向了知识的创新和共享。

企业需要不断适应和创新,以应对变化的市场需求和竞争压力。

5. 新兴趋势
近年来,一些新的趋势和方法开始影响战略管理的发展。


如,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正在改变组织运营和决策的方式。

可持续发展、社会责任和创新思维等概念也逐渐受到关注。

战略管理的发展历程表明,随着时代的变迁,战略管理理论和实践不断地演化和发展。

企业需要积极适应和应对变化的环境,灵活调整战略,以保持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

战略管理的演变和趋势

战略管理的演变和趋势

战略管理的演变和趋势
战略管理是一种组织级别的管理方法,旨在规划和实施长期目标和目标,以获得组织的可持续竞争优势。

随着时间的推移,战略管理不断演变并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商业实践。

以下是战略管理的演变和趋势:
1. 传统战略规划:过去,战略管理主要是由高层领导制定,并通过一系列步骤和分析来确定组织的战略方向。

这种方法强调了规划和控制,但不够灵活和适应变化。

2. 战略执行:传统战略规划的主要问题是实施困难。

随着时间的推移,组织开始更加重视将战略转化为行动计划,并强调有效的实施和执行。

这包括确保资源配备、建立绩效指标和监控等。

3. 战略创新:随着竞争日益激烈和市场变化的加快,组织开始更加注重创新和创造性战略。

创新可以包括产品、服务、运营和商业模式方面的创新,以寻求新的竞争优势。

4. 敏捷战略管理:传统的战略管理方法往往较为僵硬和缓慢,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

敏捷战略管理强调灵活性、适应性和迭代,以便更快地调整战略以应对市场和竞争的变化。

5. 数据驱动的战略管理:随着数据分析技术的进步,组织开始更加重视利用数据和分析来指导战略决策。

数据驱动的战略管理强调使用实时数据、预测模型和业务智能工具来识别趋势、机会和风险,从而做出更准确和理性的战略决策。

6. 战略可持续发展:最近的战略管理趋势之一是关注可持续发展。

这包括将社会和环境影响纳入战略决策,并致力于实现社会责任和环境可持续性。

总的来说,战略管理的演变趋势是从传统的规划和控制到更加灵活、创新和数据驱动的方法,以适应日益复杂和变化的市场环境。

此外,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也成为战略管理的重要关注点。

企业战略管理的内容和发展趋势

企业战略管理的内容和发展趋势

企业战略管理的内容和发展趋势企业战略管理的内容和发展趋势企业战略管理的内容和发展趋势(一)传统战略管理理论传统的战略管理理论是以环境因素为基础的。

在这期间产生了三种设计学派:1 设计学派设计学派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57年塞兹尼克的《经营中的领导能力》和1962年钱德勒的《战略与结构》两本书。

但以1965年安德鲁斯等的《经营策略:内容和案例》为代表著作。

核心内容就是SWOT 模型,即使企业内部的优势与劣势与外部环境的机会与威胁相匹配。

并将战略划分为4个要素:市场机会、公司实力、个人价值观和渴望。

社会责任。

2 计划学派1965年安索夫所著的《公司战略》是计划学派最有影响力的著作。

计划学派指出,战略产生于一个有控制、有意识的更加独立和系统的正式计划过程,由计划人员具体制定和实施计划并仅对高层管理者负责,战略应详细具体并细分为目标、预算、程序等实施计划。

3 定位学派波特以1980年《竞争战略》和1985年《竞争优势》的两部代表作,使定位学派取得20世纪80年代战略管理理论的主流地位。

波特认为,企业战略的核心是获取竞争优势,而影响企业竞争优势的因素有两个,一是企业所处产业的结构;二是企业在产业中的竞争地位。

传统战略理论假设外部环境是可预测的或基本可预测的,但随着企业所处的环境变得复杂多样化,这一理论就不再适应企业的需要。

(二)竞争战略理论竞争战略理论是以产业竞争结构分析为基础的。

1980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在《竞争战略》一书,提出了以产业结构分析为基础的竞争战略理论,构建了关于企业竞争战略的基本分析框架,提供了相关研究企业竞争战略的分析工具。

论述了企业竞争战略的诸多问题。

之后,波特又出版了《竞争优势》一书,书中形成了系统模式――波特模式。

波特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行业吸引力是赢利性的主要决定因素,企业的恰当定位是获取竞争优势的基础。

与传统战略理论相比,竞争战略理论有了一定的进步,但由于竞争战略理论缺乏对企业内部环境的分析,而只停留在对流动竞争资源上的分析,所以也有其局限性。

企业战略预算管理研究的历史进程与趋势综述

企业战略预算管理研究的历史进程与趋势综述

企业战略预算管理研究的历史进程与趋势综述◎张璐一、引言未来一段时间,是我国经济迈上新台阶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的战略预算管理水平也被提出更高的要求,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环境。

美国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提出了运用平衡计分卡方法来研究企业绩效,并提出将战略目标与预算目标相结合,这是战略与预算的最初结合,此时研究已经开始从当初的传统财务预算转向了预算与战略相结合的新领域。

学者们开始认识到,预算只有以战略目标和战略规划为前提进行建立,才能为组织提供最有效的预算管理办法,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ROBER ·K,DAVID ·N,1996)。

此后,对于战略预算管理的研究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结果,其中最重要的两个研究结果就是:基于平衡积分卡理论及其延伸的战略预算和超越预算。

研究通过平衡记分卡创建了一个全新的绩效管理框架,使战略成为管理的核心,并且作为一个持续的过程通过预算影响公司全体员工,同时把财务与非财务指标的工具结合在一起并指明了具体实际操作方法,因此被越来越多的企业运用到了实践当中(ROBER ·K,DAVID ·N,2001)。

而超越预算则认为传统的预算结果常常会出现与实际不符合现象,且会导致管理者只追求短期利益,甚至出现不道德的行为。

所以超越预算是一种脱离预算的理论,倡导事后对企业行为进行评价(JEREMY,FRASER,ROBIN,2003),这个理论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学术界广泛讨论。

尽管,这些研究成果都有其各自优势,但是其对于应用环境都存在一些要求。

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与西方市场经济环境存在差异(周新城,2017),且我国的企业发展程度和西方不同,所以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战略预算管理研究成果。

因此,我国相关学者潜心研究战略预算管理,并得到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战略预算管理方法(于增彪,袁光华,刘桂英,邢如其,2004),与此同时,我国也相继出台了相关指引和基本规范,进一步推动了我国战略预算管理研究的发展。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和新趋势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和新趋势

1、战略管理理论在实践中的应 用
战略管理理论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五力模型可以帮助企 业分析行业竞争格局,从而制定相应的竞争策略;SWOT分析可以协助企业明确 自身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为战略制定提供依据;平衡计分卡等工具可以 帮助企业将战略目标转化为具体的绩效指标,从而更好地衡量和管理战略实施 效果。
这个时期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已经相当成熟,开始形成了多个学派和多种理论体 系,应用范围也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同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也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变,企业需要更加全面、系统地思考 和应对各种问题,战略管理的应用范围也更加广泛。
企业战略管理的新趋势
当前,企业战略管理面临着一些新的趋势和挑战。其中,最为重要的趋势包括 以下几个方面:
未来战略管理理论的创新点和研究方法将更加丰富多样。例如,可以通过研究 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企业战略管理实践,发掘更为普 遍适用的战略管理理论;同时,可以采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如经济学、 心理学和社会学等领域的理论和方法,以提供更为全面和深入的战略管理理论。 此外,将有更多的学者和企业实践者共同参与到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和发展中 来,推动战略管理理论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第三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 20世纪80年代):成熟期
这个时期科学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系统科学等都得到 了广泛的应用,企业的生存环境变得更加复杂,竞争也变得激烈起来,在这种 情况下,企业开始寻找新的管理方式和方法,战略管理逐渐成为企业管理的核 心内容。
4、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 今):完善期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 和新趋势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

战略管理的演进与发展趋势

战略管理的演进与发展趋势

战略管理的演进与发展趋势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战略管理的演进与发展趋势【内容提要】战略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最高层次与首要任务,在企业的经营过程起着指针的作用,因此,战略理论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在回顾战略理论研究演进过程的基础上,探讨了战略理论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指出战略研究与经济理论及其它相关学科的渗透与交融,以及研究方法上多种理论的有效整合是它的未来研究趋势。

管理科学有三个层次:管理基础、职能管理、战略管理〔1〕。

显然,战略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最高层次与首要任务,在企业的经营过程起着指针的作用。

尤其是在当今市场环境变幻莫测,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如何制定正确的战略并有效地实施和控制,以便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是摆在每一个企业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

有关战略研究的论着是十分丰富的,但给人莫衷一是的感觉,尤其是当前战略管理研究的现状及今后的发展方向,更是人们所关注的问题。

人们需要的是对战略理论的演进过程与现状有一个比较系统而全面的了解,对其发展方向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本文正是基于这个目的,系统地回顾了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演进过程,讨论了它的现状、存在的若干问题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1 战略管理理论研究演进过程的简要回顾现代意义上的战略管理思想,最早出现在美国经济学家巴纳德的代表作《经理的职能》一书中(1938年),巴纳德运用战略的思想对企业诸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了分析,首开企业经营战略研究之先河。

1962年,美国经营史学家钱德勒发表了《战略与结构:工业企业史的考证》。

尽管他没有对企业战略本身进行具体分析,但却为企业战略管理研究开辟了道路、奠定了基础。

据此,我们可以认为自30年代末期至60年代初期是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萌芽期。

从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期,是战略理论研究的奠基期。

在这一阶段中,战略研究主要集中在战略的概念与构成要素等理论问题上。

企业战略管理的发展方向研究

企业战略管理的发展方向研究

企业战略管理的发展方向研究一、前言企业战略管理作为企业长期生存和发展之基础,能够有效帮助企业制定长期决策,适应环境和市场变化,提高竞争力。

本文旨在探讨企业战略管理的历史演变及其未来发展方向。

二、历史发展企业战略管理最初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起初是在美国开始流行的。

20世纪60年代,麦肯锡公司提出了“三环”模型,标志着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从再保险实践上升为一种科学研究。

然而,20世纪70年代,企业战略管理受到许多批评,认为企业战略管理存在不可预测性和缺乏科学性的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尤其是它受到全球化和全球经济不稳定因素的影响。

三、当前形势当前,企业战略管理已成为当今企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要素。

企业战略管理是企业长期竞争和生存的基础,它考虑到了企业咨询及战略重组方面的变化,更关注企业社会责任,以及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于战略管理的影响,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未来发展方向4.1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当前,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影响到了企业战略管理,这两个技术越来越成为企业战略决策的支撑。

借助于大数据技术企业能够收集大量的客户信息和市场趋势分析,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提高决策的准确度和及时性,改变企业的战略管理方式,提升企业的决策能力。

4.2 全球化趋势企业战略管理必须考虑到全球化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企业需要不仅考虑国内市场,也需要考虑到外国市场,这就需要企业良好的战略管理能力。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企业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未来企业战略管理必须考虑到全球化的影响,积极适应国际市场和竞争环境。

4.3 环保和社会责任在当今的社会中,环保和社会责任成为了一个重要问题。

未来企业战略管理需要考虑到环保和社会责任,制定环保和社会责任战略,不断推进绿色生产,满足社会的需求,提高企业的公信力。

五、结论企业战略管理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其发展方向包括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全球化趋势、环保和社会责任。

战略管理理论发展历程:从过去到未来的演进

战略管理理论发展历程:从过去到未来的演进

战略管理理论发展历程:从过去到未来的演进引言战略管理理论是商业领域中至关重要的理论之一,它帮助组织创造战略优势,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本文将探讨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从过去到未来的演进,探讨其重要里程碑和可能的未来趋势。

过去:早期的战略管理理论战略管理理论的根基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的管理学家们。

在过去,战略管理主要关注组织如何获得竞争优势。

早期的理论着重于战略规划、竞争分析和资源配置,其中波特的五力模型和SWOT分析等成为了重要工具。

早期理论鼓励组织深入分析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以制定长期的战略计划。

现在:现代战略管理理论随着市场竞争和科技的迅速发展,现代战略管理理论变得更加灵活和动态。

弹性战略、开放创新和数字化转型等概念开始受到关注。

现代理论强调组织应该快速适应变化,注重创新和持续学习。

战略管理不再是静态的规划,而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

未来:战略管理理论的前景未来的战略管理理论可能会继续朝着更加灵活和数字化的方向发展。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将成为战略管理的重要支持工具。

未来的战略管理理论可能更加强调数据驱动的决策和实时反馈,帮助组织更好地应对市场的变化和挑战。

结论战略管理理论在过去的演进中不断适应和反应市场环境的变化。

从早期的战略规划到现代的数字化转型,战略管理理论不断发展和演进。

未来的战略管理理论将继续关注组织如何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取得竞争优势,帮助组织实现长期成功。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战略管理理论将不断创新,成为组织成功的重要支持。

以上就是战略管理理论发展历程的简要概述,探讨了从过去到未来的演进。

希望本文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战略管理理论的重要性和发展趋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历史进程与发展趋势①陈顺良1,2,潘长良1(1.中南大学,湖南长沙410083;2.长沙矿冶研究院,湖南长沙410012)摘 要:从战略管理的起源出发,简要介绍了十大流派的形成及主要观点。

对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演化过程中出现的新理论和新进展给予了重点评述,并对新世纪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发展趋势做了展望。

关键词:战略管理;企业管理;综述R esearch of E nterprise Strategic Management:H istorical Evolution and Future T rendsCHE N Shun2liang1,2,PAN Chang2liang1(1.Central South Univer sity,Changsha410083,Hunan,China;2.Changsha Research Institute o f Mining and Metallurgy, Changsha410012,Hunan,China)Abstract:Beginning with the origin of strategic management,the article introduces briefly the formation and main ideas of10 greatest schools of strategic management research.Em phasis is given to a review of new theories and advances which have e2 merged in theoretical study and practical activity of enterprise strategic management.The future trends of the research of enter2 prise strategic management in the new century are forecasted.K ey w ord:strategic management;enterprise management;review 战略管理的启蒙思想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法约尔(Fay ol,1916)提出管理有5大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其中计划职能是企业管理的首要职能[1]。

这可以说是最早出现的企业战略管理思想。

到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巴纳德(Barnard,1938年)在所著《经营者的职能》一书中[2],首次使用了战略概念,认为管理工作的重点在于创造组织的效率,并应使企业组织与环境相适应。

这种关于组织与环境相适应的主张成为现代企业战略分析方法的基础。

1962年,美国著名管理学者钱德勒(Chandle,1962)出版了《战略与结构》一书[3],第一次从大型企业成长史的角度,研究了企业战略与结构的相互关系,正式开始了企业战略问题的研究。

1 战略管理的十大流派从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末,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进入一个辉煌时期,这期间先后涌现出著名的战略管理十大流派。

其中以安德鲁斯为代表的设计学派、安索夫为代表的计划学派和波特为代表的定位学位为三大主流学派,他们在战略管理研究领域演绎了繁荣纷争的学术景象,在经过近30年的竞相发展,十大流派所阐释的理论哲理,逻辑关系和经济含义,为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1 设计学派(The de sign School)这一学派的思想出自于塞日尼克(Selznik),并由钱德勒(Chandler)加以发展,但贡献最大、作为代表人物的是肯尼斯・R・安德鲁斯(K enneth R・Andrews)[4]。

1965年,安德鲁斯对战略概念进行了界定,认为战略形成过程实际上是把企业内部条件因素与企业外部环境因素进行匹配的过程,这种匹配能够使企业内部强项和弱项与企业外部的机会和威胁相协调。

设计学派由此建立了著名的SW OT(Strength,Weakness,Opportuni2 ty and Threat)模型,该模型强调了组织内外部关系对制定战略的重要性。

设计学派对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做出了较大贡献,特别是SW OT模型,至今仍在各种战略分析活动中广泛使用。

设计学派的缺陷是认识过于僵化,将战略管理的制定和实施看成两个割裂的过程,因而不能动态地理解战略制定和实施的有机联系。

1.2 计划学派(The Planning School)计划学派的产生以安索夫(Ans off,1965)所著的《公司战略》一书为标志[5],并在研究企业多元化经营第23卷第5期2003年10月矿 冶 工 程MINING AN D META LLURGICA L ENGINEERINGV ol.23№5October2003①收稿日期:2003204212 第一作者 男 教授级高工 博士生的基础上,提出了“战略四要素”,包括:产品与市场范围;增长数量;协同效果和竞争优势。

还首次将战略划分为企业总体战略和经营战略两大类。

计划学派适合于比较简单的组织和较稳定的环境,该理论在随后的发展中,产生了经验曲线、增长份额矩阵、市场份额与获利能力关系等概念和研究方法,但战略并不等同于计划,因为从战略角度分析,不论是外部环境或是内部能力都是很难计划的。

1.3 定位学派(The Po sitioning School)在20世纪80年代,对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影响最大的当数迈克尔・波特及其著作《竞争战略》[6]和《竞争优势》[7]。

该学派主要以企业在产业环境中的竞争地位为研究内容,提出企业战略竞争的目的是要获取高于平均水平的利润,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取决于企业在产业中所处的位置。

波特创造性的提出了产业竞争分析的五种竞争力模型(即进入威胁、替代威胁、买方侃价能力、供方侃价能力、现有竞争对手),然后通过分析这五种竞争力量和环境因素,选择最适合企业的战略,这些战略包括:成本领先战略、聚集战略和差异化战略。

定位学派第一次将战略分析的重点由企业转向产业,强调了外部环境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分析工具,如产业吸引力矩阵、价值链等。

定位学派对战略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提出了一个简单但具有创造性的观点:只有少数的关键战略在某一既定的行业被重视和符合要求,称之为通用战略(G eneric Strategies)。

但由于产业边界的模糊性和产业结构不稳定的影响,使得该学派缺乏对企业内部环境的综合分析,客观上导致企业忽视了内部资源的重要性,把重点放到了产业的选择上。

1.4 企业家学派(The Entrepreneurial School)该学派是介于说明学派(前三个学派)与描述性学派之间的一个学派,认为战略形成过程主要是集中在企业领导人,依靠其直觉、判断、智慧、经验以及洞察力等。

提倡将有关战略的观点看作是一种与形象和方向感相关的看法,即远见。

该学派的核心概念就是远见,是产生于领导者头脑中对战略的一种心理描述,因此战略在总体上是由经验、灵感、智慧等思维过程产生的,同时没有正式的编排,因而具体细节上又是可以随机应变的。

企业家学派的特征在于过份强调领导者的个性和战略直觉的重要性。

但也适用于在一些新建企业和处于转变时期的企业,因为此时特别需要卓越领导人和具有敏锐战略直觉的战略家,来引导企业发展的方向。

1.5 认知学派(The Cognitive School)该学派是采用认识心理学的理论来解释战略家的思想。

认为战略形成是发生在战略家心里的认识过程;战略表现为决定人们如何处理环境输入信息的方法;输入的信息存在着被扭曲的可能性,因此,战略过程也可能被歪曲。

由于战略家主要是通过直接获取经验来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思维过程,经验决定其知识,知识又决定其行为,并影响后来获取的经验,因此,战略的形成依赖于个人的认识,使不同的战略者具有各不相同的战略风格。

认识学派揭示了战略形成过程是一个认识的过程,在战略的认识和实践(经验)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但该学派并未阐明如何才能形成适应这种复杂信息和环境的战略。

1.6 学习学派(The Learning School)这一学派始于1959年查理・林德布罗姆(Charles Lindblom)发表的文章《“蒙混过关”的科学》,随后1980年奎因(Quinn)出版《应变战略:逻辑渐进主义》(Strate2 gies for change:Longical Incrementalism)一书应是学习学派的一个新标志。

该学派认为:组织所处的环境具有复杂和不可预测的特性,因此战略的制定只能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形成和执行,即战略制定和执行的界限已不明显;领导者必须学习,更多的是集体学习,因为多数组织中都有许多潜在的战略家;学习是以应急方式进行,成功的经验会形成一种模式,成为应急的战略,而这些战略一旦确定便可成为一些深思熟虑的战略;领导人作用不再单是预想战略,而是管理学习的过程,在过程中可能产生新的战略。

学习学派强调了学习的过程和集体的智慧,在面临转折、需要新战略和专业性强的组织中比较有效和适用,但也可能出现找不到合适的战略或引入错误的战略。

1.7 权力学派(The Power School)权力学派将权力和政治的因素引入战略管理的过程,这里权力包括政治权力,也包括经济权力的含义;从影响范围分为微观权力和宏观权力,前者指组织内部个人与集团之间政治权力冲突与妥协的战略形成过程,后者指组织与环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外部控制与战略操作等行为。

权力学派认为:战略形成的过程不是某一个人(如企业领导者、战略家等),而是组织内部各种权力冲突或与组织外部各种控制力量相互妥协、谈判的结果。

在目前的市场经济活动中(包括西方国家),战略的形成都渗入了政治和权力因素的影响,政治利益、政治战略和利益联盟都无不存在于我们企业组织经济活动的考虑之中,从这点讲,权力学派有其积极意义。

1.8 文化学派(The Culture School)20世纪70年代以后,开始较多地出现企业文化与战略的文献,如英国的安德鲁・佩蒂格鲁(Andrew69矿 冶 工 程第23卷Pettigrew,1985)对英国化学公司(ICI)进行了详细研究。

美国的费尔德曼(Feldman,1986)探讨了文化与战略演变的关系,比较有名的彼特和沃特曼(Peters and Water2 man,1982)所著的《追求卓越》(In Search of Excellence)一书,也曾详细论述如何用文化优势维持组织稳定的战略观念,特别是日本公司的成功,也推动了文化学派对企业文化作用的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