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鉴赏:辛弃疾《水调歌头·盟鸥》赏析
辛弃疾水调歌头赏析
辛弃疾水调歌头赏析辛弃疾水调歌头赏析导语:辛弃疾四十二岁那年,被监察御史王蔺弹劾,削职后回上饶带湖闲居。
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辛弃疾水调歌头赏析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代: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本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一作:何时;又恐一作:惟 / 唯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长向一作:偏向)译文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
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注释1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
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2达旦:到天亮。
3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4把酒:端起酒杯。
把,执、持。
5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
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6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7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8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经受不住。
胜:承担、承受。
9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弄:赏玩。
10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11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作者自己)。
水调歌头辛弃疾及其赏析
水调歌头辛弃疾及其赏析《水调歌头·盟鸥》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
作于淳熙九年(1182年)词作诗人罢官归家不久。
水调歌头辛弃疾及其赏析,我们来看看。
水调歌头全文介绍舟次扬州,和杨济翁、周显先韵辛弃疾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
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层楼。
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
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
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
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
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
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候。
宋朝辛弃疾词作鉴赏此词约作于宋朝淳熙五年(1178年)当时词作诗人以大理少卿出领湖北转运副使,溯江西行。
舟停泊在扬州时,与友人杨济翁(炎正)、周显先有词作往来唱和,此词即其一。
周生平未详。
杨则是有名词人,其原唱《水调歌头》(登多景楼)存于《西樵语业》中,是忧愤时局,感慨“报国无路”之作。
词作诗人在南归之前,在山东、河北等地区从事抗金活动,到过扬州,又读到友人伤时的词章,心潮澎湃,遂写下这一首抚今追昔的和韵词作。
词的上片是“追昔”。
词作诗人的抗金生涯开始于金主完颜亮发动南侵时期,词亦从此写起。
古代北方少数民族贵族统治者常在秋高马肥的时节南犯中原,“胡骑猎清秋”即指完颜亮1161年率军南侵事(“猎”,借指发动战争)。
前一句“落日塞尘起”是先造气氛。
从意象看:战尘遮天,本来无光的落日,便显得更其惨淡。
准确渲染出敌寇甚嚣尘上的气焰。
紧接二句则写宋方抗金**坚守大江。
以“汉家”与“胡骑”对举,自然造成两军对峙,一触即发的战争气氛。
写对方行动以“起”、“猎”等字,是属于动态的;写宋方部署以“列”、“耸”等字,偏于静态的。
相形之下,益见前者嚣张,后者镇定。
“组练(组甲练袍,指**)十万”、“列舰”“层楼”,均极形宋军阵容严整盛大,有一种必势的信心与气势。
前四句对比有力,烘托出两军对垒的紧张气氛,同时也使人感觉正义战争前途光明,以下三句进一步回忆当年完颜亮南进溃败被杀事。
完颜亮南侵期间,金统治集团内部分裂,军事上屡受挫折,士气动摇军心离散。
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的意思
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
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的意思“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
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出自宋朝诗人辛弃疾的作品《水调歌头·盟鸥》,其古诗全文如下: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
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
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
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
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
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
【注释】⑴水调歌头:词牌名。
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等。
相传隋炀帝开汴河自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歌头”就是大曲中的开头部分。
双调九十五字,平韵,宋代也有用仄声韵和平仄混用的。
⑵盟鸥:是活用《列子·黄帝》狎鸥鸟不惊的典故,指与鸥鸟约盟为友,永在水国云乡一起栖隐之意。
李白诗:“明朝拂衣去(归隐去),永与白鸥盟。
”⑶带湖:在信州(今江西上饶)北灵山下。
⑷翠奁:翠绿色的镜匣。
这里用来形容带湖水面碧绿如镜。
⑸先生:作者自称。
杖屦(ù):手持拐杖,脚穿麻鞋。
屦,用麻、葛做成的鞋。
⑹“凡我”三句:表示与鸥鹭结盟,要互相信任,不要猜疑。
鹭,鹭鸶,一种水鸟。
【翻译】带湖是我最爱的地方啊,放眼千丈宽阔的湖水,宛如打开翠绿色的镜匣一样,一片晶莹清澈。
我闲居无事,拄杖纳屦,徜徉湖畔,竟一日而千回。
鸥鸟啊,你既和我缔结盟好之后,就应常来常往,不要再相猜疑了。
还有那白鹤在什么地方呢?请你也邀请它一起来吧。
鸥鸟们立于水边苍苔之上,时而拨动浮萍,时而排开绿藻。
原来鸥鸟是在偷窥鱼儿,伺机而捕,不仅对我的美意不理不睬,反而嘲笑我的一片痴心。
看来,鸥鸟亦并非我的知已,并不懂得我此时的情怀。
昔日这里曾是破败的池沼荒芜的山丘,现在却是明月清风下我的别墅。
人世间的悲欢变化该有多少啊?河东绿荫稀少,我还要继续栽种杨柳哩。
【鉴赏】此词上阕以首句中“甚爱”二字统摄。
次句用“千丈翠奁开”之比喻,盛赞带湖景色之胜,说明“甚爱”原因。
一生赢得是凄凉--辛弃疾的《水调歌头·盟鸥》再解
辛弃疾 出生时 , 山东 已为金兵所 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 , 不久归南宋 , 历任湖北 、 江西 、 湖南 、 福建 、 浙东安抚使 等职 。 任职期 间 , 采取积极措施 , 招集流 亡 , 练 军队 , 训 奖励 耕战 , 击贪 污豪强 , 意安定 民生 。一生 坚决 主张 抗金 。在 《 芹 十 打 注 美 论》、 九议 》 《 等奏疏 中, 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 , 对夸大金兵力量 、 鼓吹妥协投 降的谬论 , 了有力 的驳斥 ; 作 要求 加强作 战准备 , 鼓励士气 , 以恢 复中原。他所 提出的抗金建议 , 均未 被采 纳 , 遭到主和派 的打击 , 并 曾长期落 职闲居江 西上饶 、 山一 铅 带 。晚年 韩胄当政 , 一度起用 , 不久病卒 。一生壮怀是得抒展 , 但 因此词 中一 吐胸中块磊 , 其词 大都 抒写力 图恢 复 国家统一 的 爱国热情 , 倾诉壮志难酬 的悲愤 , 宋上层统 治集 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以及 因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 的郁 闷心情 。 对南 《 水调歌头 ・ 盟鸥》 首词 是作 者在淳 熙八 年 ( 1 1 , 这 18 ) 时辛弃 疾 四十一 岁 , 被投 降派 弹劾 落职 , 投 降 派的 攻击 , 以 受 遂 “ ” 稼 为轩 , 自号稼轩 居士 , 家居上饶 , 长达十年之 久。闲居带湖之初 写下 了这首词 。词题 “ 鸥” 盟 是活用《 子 ・ 列 黄帝 》 狎 鸥 “ 鸟不惊 ” 的典故 , 与鸥鸟结盟为友 , 指 永在水国云乡一起 栖隐之 意 , 但实 际所写并 非闲适情 趣。为此 , 这首词 在研 究辛弃 疾文 学时历来 受到重视 , 解释 比较多 。但我认为前辈学者对它 的解 释至今还 存在一 些需要商榷 的地 方。我想在 这篇 小文 中对这 些 问题加 以考察 , 并力求找到一个较完善的解释 。根据《 全宋词》 《 , 盟欧》 全文如下 : 带湖吾甚爱 , 丈翠奁开 。先 生仗屦无事 , 日走千 回。凡我 同盟 鸥鸟 , 日既盟之后 , 千 一 今 来往 莫相猜 。白鹤在何 处 。 尝试与 偕 来。破 青萍 , 排翠藻 , 立苍 苔。窥鱼笑汝痴计 , 不解举吾杯 。废诏 荒丘畴昔 , 明月清风此夜 , 人世 见欢哀? 东岸绿 阴少。 杨柳
辛弃疾水调歌头诗词赏析
辛弃疾水调歌头诗词赏析辛弃疾水调歌头诗词赏析《水调歌头·白日射金阙》是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词作之一。
词上片鼓励友人,意气飞扬;下片抒一己之愤,悲愤无奈。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辛弃疾水调歌头诗词赏析,欢迎阅读!原文:水调歌头汤朝美司谏见和,用韵为谢辛弃疾白日射金阙,虎豹九关开。
见君谏疏频上,谈笑挽天回。
千古忠肝义胆,万里蛮烟瘅雨,往事莫惊猜。
政恐不免耳,消息日边来。
笑吾庐,门掩草,径封苔。
未应两手无用,要把蟹螯怀。
说剑论诗余事,醉舞狂歌欲倒,老子颇堪哀。
白发宁有种?一一醒时栽!词作鉴赏辛弃疾四十二岁那年,被监察御史王蔺弹劾,削职后回上饶带湖闲居,有曾任司谏的汤朝美自广东亲州贬所量移江西信州(今上饶),二人相见,由于处境相近,同样受着打击,而且志同道合所以有相濡以沫之情。
先是,辛赋《水调歌头》(盟鸥)汤以韵相和;辛又用原韵,赋此阕谢答。
“白日射金阙,虎豹九关开。
”“金阕”、“九关”均喻指宫廷,十字写的是皇宫富丽堂皇,气象森严。
在那里,朝美“谏疏频上,谈笑挽天回”。
四句两层,一张一弛,作者描绘出朝美朝堂上从容和无畏。
据《稼轩词编年笺注》引《京口耆旧传。
汤邦彦传》:“时孝宗锐意远略,邦彦自负功名,议论英发,上心倾向之,除秘书丞,起居舍人,兼中书舍人,擢左司谏兼侍读。
论事风生,权幸侧目。
上手书以赐,称其‘以身许国,志若金石,协济大计,始终不移’。
及其他圣意所疑,辄以诹问。
”那时候的宋孝宗还有些进取之意,淳熙二年八月派汤朝美使金,向金讨还河南北宋诸帝陵寝所在之地。
不料汤朝美有辱使命,回来后龙颜大怒,把他流贬新州,尝尽“蛮烟瘴雨”滋味。
这一层“千古”、“万里”两句似对非对,中间再作一暗转,对于心怀忠义肝胆但却遭贬的朋友,辛弃疾并没有大发牢骚,徒增友人的烦闷。
而是安慰朝美“往事莫惊猜”(惊猜,惊疑)。
因为有才干的人终会发迹的。
眼前你不是已经奉诏内调了吗?恐怕还会有消息从皇帝身边下来,“日边”这里用以比喻帝王左右,“恐”字是拟想之辞,却又像深有把握似的,这是稼轩用典的妙处!从“蛮烟瘴雨”的黯淡凄惶到日边消息之希望复起,中间再作一暗转。
最新辛弃疾《水调歌头·盟鸥》赏析及翻译
辛弃疾《水调歌头·盟鸥》赏析及翻译作者赏析一此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年),作者被主和派弹劾落职闲居带湖之初。
词题“盟鸥”,是活用《列子•黄帝》狎鸥鸟不惊的典故,指与鸥鸟约盟为友,永在水国云乡一起栖隐之意,但读细自品味会发现另有所抒。
上阕以首句中“甚爱”二字统摄。
次句用“千丈翠奁开”之比喻,盛赞带湖景色之胜,说明“甚爱”原因。
放眼千丈宽阔的湖水,宛如打开翠绿色的镜匣一样,一片晶莹清澈。
面对如此美景,难怪“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了。
这是用夸张写法来说明“甚爱”程度,句格同杜诗“一日上树能千回”:闲居无事,拄杖纳屦,徜徉湖畔,竟一日而千回。
下面写因爱湖之“甚”,而及湖中之鸟,欲与这结盟为友——这是用的拟人法。
“凡我”三句,是写对眼前鸥鸟之愿:希望既结盟好之后,就应常来常往,不要再相猜疑了。
这里“莫相”之“相”,虽然关系双方,但实际只表词人绝无害鸟之心,望鸥鹭尽情栖游,无须担惊。
《左传•僖公九年》有这样记载:“齐盟于蔡丘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
’”词里这几句格式,当为《左传》辞句套用,纯是散文句法。
“白鹤”二句,是写对眼前鸥鸟之嘱:托其试将白鹤也一起邀来。
由爱所见之鸥鹭,而兼及未见之白鹤,其“爱”更进一层。
以上极写带湖之美及对带湖之爱,固然表露了词人摆脱了官场尔虞我诈的烦恼和明枪暗箭的惊恐以后心情之宁静,但在这宁静之中又透露出几分孤寂与无聊。
试想,一个“壮岁旌旗拥万夫”(作者《鹧鸪天》中语)的沙场将帅,竟然落得终日与鸥鸟为伍,其心境之凄凉,可想而知。
妙在词中表面上却与“愁”字无涉,全用轻松之笔,这大概就是词人后来所说的“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丑奴儿》)的手法吧?如此表达、意境更深一层。
过片紧承上阕遐想。
作者一片赤诚,欲与鸥鸟结盟为友,然而鸥鸟如何呢?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它们立于水边苍苔之上,时而拨动浮萍,时而排开绿藻,对词人的美意不理不睬。
古典诗词鉴赏之辛弃疾篇:《水调歌头》(2)
古典诗词鉴赏之辛弃疾篇:《水调歌头》(2)【年代】:宋【作者】:辛弃疾——《辛弃疾——水调歌头》【内容】舟次扬州,和杨济翁、周显先韵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
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层楼。
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
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
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
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
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
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候。
【鉴赏】:此词约作于淳熙五年当时作者以大理少卿出领湖北转运副使,溯江西行。
舟停泊在扬州时,与友人杨济翁、周显先有词作往来唱和,此词即其一。
周生平未详。
杨则是有名词人,其原唱《水调歌头》存于《西樵语业》中,是忧愤时局,感慨“报国无路”之作。
作者在南归之前,在山东、河北等地区从事抗金活动,到过扬州,又读到友人伤时的词章,心潮澎湃,遂写下这一首抚今追昔的和韵词作。
词的上片是“追昔”。
作者的抗金生涯开始于金主完颜亮发动南侵时期,词亦从此写起。
古代北方少数民族贵族统治者常在秋高马肥的时节南犯中原,“胡骑猎清秋”即指完颜亮1161年率军南侵事。
前一句“落日塞尘起”是先造气氛。
从意象看:战尘遮天,本来无光的落日,便显得更其惨淡。
准确渲染出敌寇甚嚣尘上的气焰。
紧接二句则写宋方抗金部队坚守大江。
以“汉家”与“胡骑”对举,自然造成两军对峙,一触即发的战争气氛。
写对方行动以“起”、“猎”等字,是属于动态的;写宋方部署以“列”、“耸”等字,偏于静态的。
相形之下,益见前者嚣张,后者镇定。
“组练十万”、“列舰”“层楼”,均极形宋军阵容严整盛大,有一种必势的信心与气势。
前四句对比有力,烘托出两军对垒的紧张气氛,同时也使人感觉正义战争前途光明,以下三句进一步回忆当年完颜亮南进溃败被杀事。
完颜亮南侵期间,金统治集团内部分裂,军事上屡受挫折,士气动摇军心离散。
当完颜亮迫令金军三日内渡江南下时,被部下所杀,这场战争就此结束。
“谁道投鞭飞渡”三句即书其事。
句中隐含三个典故:《晋书。
《水调歌头·盟鸥》原文翻译习题
《水调歌头·盟鸥》原文|翻译|习题《水调歌头·盟鸥》是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作品之一,全词主要特点在于题为“盟鸥”,戏用会盟体,在新奇当中蕴含丰富的思想感情内涵。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水调歌头·盟鸥的古词相关资料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水调歌头·盟鸥》原文宋代:辛弃疾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
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
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
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
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
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
废沼荒丘畴昔。
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
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
《水调歌头·盟鸥》译文及注释译文带湖是我最爱的地方啊,放眼千丈宽阔的湖水,宛如打开翠绿色的镜匣一样,一片晶莹清澈。
我闲居无事,手扶竹杖,脚穿麻鞋,徜徉湖畔,一日里竟然千百次绕湖徘徊。
鸥鸟啊,你既和我缔结盟好之后,就应常来常往,不要再相疑猜。
还有那白鹤在什么地方呢?请你也邀请它一起来。
鸥鸟立于水边苍苔之上,时而拨动浮萍,时而排开绿藻,原来是在偷窥鱼儿,伺机而捕。
可笑你只知盯住游鱼多么痴呆,却不懂我此时举杯的情怀。
昔日这里是破败的池沼荒芜的山丘,今夜已是月色皎洁,清风徐来。
人世间几度欢乐,几度悲哀?河东绿荫尚嫌稀少,还须把杨柳多多来栽。
注释⑴水调歌头:词牌名。
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等。
相传隋炀帝开汴河自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歌头”就是大曲中的开头部分。
双调九十五字,平韵,宋代也有用仄声韵和平仄混用的。
⑵盟鸥:是活用《列子·黄帝》狎鸥鸟不惊的典故,指与鸥鸟约盟为友,永在水国云乡一起栖隐之意。
李白诗:“明朝拂衣去(归隐去),永与白鸥盟。
”⑶带湖:在信州(今江西上饶)北灵山下。
⑷翠奁:翠绿色的镜匣。
这里用来形容带湖水面碧绿如镜。
⑸先生:作者自称。
杖屦(jù):手持拐杖,脚穿麻鞋。
屦,用麻、葛做成的鞋。
⑹“凡我”三句:表示与鸥鹭结盟,要互相信任,不要猜疑。
一生赢得是凄凉--辛弃疾的《水调歌头·盟鸥》再解
一生赢得是凄凉--辛弃疾的《水调歌头盟鸥》再解
张国华
【期刊名称】《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6(000)002
【摘要】<水调歌头.盟鸥>这首词在研究辛弃疾文学时历来受到重视,解释比较多.但前辈学者对它的解释至今还存在着一些需要商榷的地方.本文即对需要商榷的下片第一至第五句的大意进行新的几点解释,从中窥探出作者凄苦的漫长生活.
【总页数】2页(P27-28)
【作者】张国华
【作者单位】锦州师专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
【相关文献】
1.此心吾与白鸥盟 [J], 丹鸿
2.从三首词看辛弃疾一生的心路历程 [J], 王华;戈庆华
3.稻花香里,谁说丰年?——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再解 [J], 穆俊浪
4.一生赢得是凄凉--观婺剧《遥祭香魂》有感 [J], 马天恒
5.鸥盟意象分析及文化符号考察 [J], 穆聘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辛弃疾《水调歌头·盟鸥》原文及翻译赏析
辛弃疾《水调歌头·盟鸥》原文及翻译赏析辛弃疾《水调歌头·盟鸥》原文及翻译赏析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
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辛弃疾《水调歌头·盟鸥》原文及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水调歌头·盟鸥辛弃疾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
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
凡我同盟鸥鸟,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
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
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
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
废沼荒丘畴昔。
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
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
译文带湖是我最爱的地方啊,放眼千丈宽阔的湖水,宛如打开翠绿色的镜匣一样,一片晶莹清澈。
我闲居无事,手扶竹杖,脚穿麻鞋,徜徉湖畔,一日里竟然千百次绕湖徘徊。
鸥鸟啊,你既和我缔结盟好之后,就应常来常往,不要再相疑猜。
还有那白鹤在什么地方呢?请你也邀请它一起来。
鸥鸟立于水边苍苔之上,时而拨动浮萍,时而排开绿藻,原来是在偷窥鱼儿,伺机而捕。
可笑你只知盯住游鱼多么痴呆,却不懂我此时举杯的情怀。
昔日这里是破败的池沼荒芜的山丘,今夜已是月色皎洁,清风徐来。
人世间几度欢乐,几度悲哀?河东绿荫尚嫌稀少,还须把杨柳多多来栽。
注释⑴水调歌头:词牌名。
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等。
相传隋炀帝开汴河自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歌头”就是大曲中的开头部分。
双调九十五字,平韵,宋代也有用仄声韵和平仄混用的。
⑵盟鸥:是活用《列子·黄帝》狎鸥鸟不惊的典故,指与鸥鸟约盟为友,永在水国云乡一起栖隐之意。
李白诗:“明朝拂衣去(归隐去),永与白鸥盟。
”⑶带湖:在信州(今江西上饶)北灵山下。
⑷翠奁:翠绿色的镜匣。
这里用来形容带湖水面碧绿如镜。
⑸先生:作者自称。
杖屦(jù):手持拐杖,脚穿麻鞋。
辛弃疾《水调歌头 盟鸥》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辛弃疾《水调歌头盟鸥》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水调歌头盟鸥》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
②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
③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
④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
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
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
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
⑤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
【注释】①盟鸥:与鸥鸟结盟,相约为友。
这是用李白“明朝拂衣去,永与白鸥盟”诗意。
②翠奁(lian连):绿色的镜匣。
这里用以形容带湖水清碧明澈,犹如打开镜匣看到一方明镜。
③先生:作者自指。
杖屦(ju句):拿着手仗,穿着麻鞋。
④“凡我”三句:语出《左传·僖公九年》:“齐盟于葵丘(地名)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
’”这里是以戏谑的口吻模仿古代订立盟约的语言,与鸟儿相约为友。
⑤畴(chou愁)昔:以往,从前。
【译文】带湖呀带湖,我对你多么喜爱!你那千丈绿水,就象一方巨大的镜匣打开。
我平时无事就穿麻鞋持手杖,每天去上千把回才叫自在。
凡是参加结盟的沙鸥和鹭鸶,你们听我说:“今天我们订过盟约之后,大家尽可自由往来,再也不要互相疑猜。
还有白鹤藏在什么地方?你们试试约它一道飞来”。
鹭鸶拨动浮萍,分开绿藻,双脚踩着岸边的青苔。
可笑它只顾待机啄鱼,却不懂得举杯饮酒舒展胸怀。
过去这里是一片废沼荒丘,今晚却是明月清风多畅快!今昔的变化如此不同,人世经历了多少欢乐和悲哀?我看湖东岸绿阴太少,应该再把杨柳补栽。
【集评】宋·陈鹄:“近日辛幼安作长短句,有用经语者,《水调歌头》云:‘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
’亦为新奇。
”(《西塘集耆旧续闻》卷五) 明·卓人月、徐士俊:“文胜质则史,此妙在文中带质。
”(《古今词统》卷十二) 清·陈廷焯:“此词一味朴质,真不可及。
胜读鲍明远《芜城赋》。
结二句愈直朴,愈有力。
”(《云韶集》卷五)又:“一气舒卷,参差中寓整齐,神乎技矣!一结愈朴愈妙,看似不经意,然非有力如虎者不能。
辛弃疾——《水调歌头·盟鸥》赏析
辛弃疾——《水调歌头·盟鸥》赏析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
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
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
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
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
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怀。
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
【鉴赏】:此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年),作者被主和派弹劾落职闲居带湖之初。
词题“盟鸥”,是活用《列子。
黄帝》狎鸥鸟不惊的典故,指与鸥鸟约盟为友,永在水国云乡一起栖隐之意,但读细自品味会发现另有所抒。
上阕以首句中“甚爱”二字统摄。
次句用“千丈翠奁开”之比喻,盛赞带湖景色之胜,说明“甚爱”原因。
放眼千丈宽阔的湖水,宛如打开翠绿色的镜匣一样,一片晶莹清澈。
面对如此美景,难怪“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了。
这是用夸张写法来说明“甚爱”程度,句格同杜诗“一日上树能千回”:闲居无事,拄杖纳屦,徜徉湖畔,竟一日而千回。
下面写因爱湖之“甚”,而及湖中之鸟,欲与这结盟为友——这是用的拟人法。
“凡我”三句,是写对眼前鸥鸟之愿:希望既结盟好之后,就应常来常往,不要再相猜疑了。
这里“莫相”之“相”,虽然关系双方,但实际只表词人绝无害鸟之心,望鸥鹭尽情栖游,无须担惊。
《左传。
僖公九年》有这样记载:“齐盟于蔡丘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
‘“词里这几句格式,当为《左传》辞句套用,纯是散文句法。
“白鹤”二句,是写对眼前鸥鸟之嘱:托其试将白鹤也一起邀来。
由爱所见之鸥鹭,而兼及未见之白鹤,其“爱”更进一层。
以上极写带湖之美及对带湖之爱,固然表露了词人摆脱了官场尔虞我诈的烦恼和明枪暗箭的惊恐以后心情之宁静,但在这宁静之中又透露出几分孤寂与无聊。
试想,一个“壮岁旌旗拥万夫”(作者《鹧鸪天》中语)的沙场将帅,竟然落得终日与鸥鸟为伍,其心境之凄凉,可想而知。
妙在词中表面上却与“愁”字无涉,全用轻松之笔,这大概就是词人后来所说的“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丑奴儿》)的手法吧?如此表达、意境更深一层。
《水调歌头》原文、注释及赏析
《水调歌头》原文、注释及赏析《水调歌头》原文、注释及赏析1原文:铁瓮古形势,相对立金焦。
长江万里东注,晓吹卷惊涛。
天际孤云来去,水际孤帆上下,天共水相邀。
远岫忽明晦,好景画难描。
混隋陈,分宋魏,战孙曹。
回头千载陈迹,痴绝倚亭皋。
惟有汀边鸥鹭,不管人间兴废,一抹度青霄。
安得身飞去,举手谢尘嚣。
诗词赏析:“铁瓮古形势,相对立金焦。
”“铁瓮”,指镇江古城,是三国孙权所建,十分坚固,当时号称铁瓮城。
“金焦”,金山、焦山,二山均屹立大江中(金山现已淤连南岸),西东相对,十分雄伟。
宋孝宗游金山寺曾题诗道:“崒然天立镇中流,雄跨东南二百州。
”“铁瓮”、“金焦”为镇江古来形势最突出之处,写得概括、有力。
“长江万里东注,晓吹卷惊涛。
”江流东注,风卷涛惊,又加强了砥柱中流的金焦形象。
“天际孤云来去,水际孤帆上下,天共水相邀。
”天连水,水连天,“孤云”、“孤帆”更衬出了江天的浩渺,而“来去”、“上下”又见出了词人在游目骋怀,频频俯仰,可以想见其神思的飞越。
此句不禁让人想起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想是从李白诗句变化而来。
“远岫忽明晦”,“忽”写出了朝光明灭给人刹那间的刺激,又引起了多少兴奋,真是“好景画难描”啊。
下片写景从形势写起,江,天,远山,由近而远,层次分明。
览景时,人们往往可以超越时空的局限。
如果说上片是“视通万里”,那么下片就是“思接千载”了。
“混隋陈,分宋魏,战孙曹。
”此由近到远写镇江的攻守征战。
隋灭陈时,隋大将贺若弼最先在这里突破陈的江防,继克金陵。
南朝宋曾凭借长江天堑在这里抗击北魏军队,“缘江六七百里,舳舻相接”,从而保全了半壁河山。
孙权曾以京口(吴时称京城,东晋南朝称京口城)为首都建康(今南京)之门户,对抗曹魏。
这九个字极省净地表现出镇江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在这里曾经发生过多少场面壮烈的战争?镇江,她在南北对峙的历朝历代战略地位何等重要,而今她又是抗击蒙古的江淮重镇,而自己就任职在这块“古来征战地”!“回头千载陈迹,痴绝倚亭皋。
辛弃疾《水调歌头》诗歌鉴赏
辛弃疾《水调歌头》诗歌鉴赏辛弃疾《水调歌头》诗歌鉴赏引言:辛弃疾诗词的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却又不拘一格:沈郁、明快、激励、妩媚,兼而有之。
《水调歌头》就是其中代表作之一,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辛弃疾《水调歌头》作品鉴赏,欢迎大家阅读!辛弃疾——《水调歌头》壬子三山被召,陈端仁给事饮饯席上作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
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
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
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
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鉴赏】在我国古典诗词中,送答之作可以说是多得不可胜数,然而真正能千古流传的佳作,却并不多。
辛弃疾的这首《水调歌头》,就是一首感时抚事的答别之作。
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初,辛弃疾出任福建提点刑狱。
这年底(1193年2月),他由三山(今福建福州)奉召赴临安,当时正免官家居的陈岘(字端仁)为他设宴饯行,遂慨然而作此词。
此词上片分两层,前两韵是第一层,直接抒写诗人的“长恨”和“有恨无人省”的感慨。
作者直接以“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句开篇,乍看似觉突兀;其实稍加思索,就会明白其深刻的感情背景。
由于北方金朝的入侵,战乱不息,被占区人民处在金人统治之下,而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却非但不图恢复,还对主张抗金北伐的人士加以压制和迫害,作者就曾多次受到打击。
这对于一个志在恢复的爱国者来说,怎么能不为此而感到深切的痛恨呢?如此“长恨”,在“饮饯席上”岂能尽言?所以词人只能用高度浓缩的语言,把它“裁作短歌行”。
“短歌行”,原是古乐府《平调曲》名,多用作饮宴席上的歌辞。
词人信手拈来,融入句中,自然而巧妙地点明了题面。
“长恨”而“短歌”,不仅造成形式上的对应美,更主要的是显示出那种恨不得尽言而又不能不言的情致。
“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一句,合用了两个典故。
据《史记。
留侯世家》载,汉高祖刘邦“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由于留侯张良设谋维护太子,此事只好作罢,戚夫人因向刘邦哭泣,刘邦对她说:“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
水调歌头赏析
水调歌头赏析却似长江万里,忽有孤山两点,点破水晶盆。
为借鞭霆力,驱去附。
望淮阴,兵冶处,俨然存。
看来天意,止欠士雅与刘琨。
三拊当时顽石,唤醒隆中一老,细与酌芳尊。
孟夏正须雨,一洗北尘昏。
水调歌头赏析宋孝宗淳熙八年的冬末,四十二岁的作者,正是年富力强,应当大有作为的时候,却被南宋政权罢官,回到刚落成不久的信州上饶郡带湖新居,开始了漫长的归田生活。
这首词作于罢官归家不久,反映了词人当时的生活,包含了抑郁和悲愤的思想感情。
在词中,他表示要与鸥鹭为友,寄情于山水,他想到带湖的今昔,感慨人世间的悲欢和变迁,实际上是在忧虑国事,叹惜自己的远大志向不能实现。
词题称“盟鸥”,与鸥鸟结盟,相约为友。
李白诗:“明朝拂衣去(归隐去),永与白鸥盟。
”词人把自己要表现的思想内容,放置在一种浪漫主义的寓言形式里。
词人离开官场生活之后,有一种失去倚托之感。
异乡沦落,知音难得,只有到大自然里寻找同情者了。
带湖新居,是他倾心所爱的,在这儿他找到了一些慰藉。
所以,开头便说:“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
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
水光山色,能怡悦性情。
作者十数年来,奔走于世俗的名利场,与尔虞我诈的官宦角逐,他感到厌倦了。
大自然的美好环境,使他得到暂时的解脱。
他“仗屦无事”,在“千翠奁”的带湖畔“一日走千回”,以消除他胸中的积闷。
“凡我”五句,告诉读者,词人在这样的环境离群索居,实在是寂寞的!所以他发出了“来往莫相猜”,“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的呼唤。
这是他真实的心声。
透过这种曲折反映出来的词人的心声,读者可以测知词人的思想感情处在一种非常苦闷的状态之中。
他是不甘寂寞的!当他的思绪回到人类社会现实时,时世的变迁,又使他无限感慨:“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
”但是,词人的壮怀并没有因此破灭,他对生活依然寄托着无限的深情:“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
”把眼前这一片庭园整治好了,多栽植些柳条,以便使旧日荒凉的地方,兴旺起来。
足见,词人此时的思想情怀是痛苦的,充满矛盾的,但他毕竟对生活还是热爱的。
“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原文、赏析
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
出自宋代辛弃疾的《水调歌头·盟鸥》
原文
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
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
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
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
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
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
废沼荒丘畴昔。
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
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创作背景:此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年),作者被主和派弹劾落职闲居带湖之初。
淳熙八年(1181年)的冬末,四十二岁的作者,正是年富力强,应当大有作为的时候,却被南宋政权罢官,
第 1 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我司不为其真实性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诗词鉴赏:辛弃疾《水调歌头·盟鸥》赏析水调歌头·盟鸥
辛弃疾
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
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
凡我同盟鸥鸟,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
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
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
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
废沼荒丘畴昔。
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
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
译文
带湖是我最爱的地方啊,放眼千丈宽阔的湖水,宛如打开翠绿色的镜匣一样,一片晶莹清澈。
我闲居无事,手扶竹杖,脚穿麻鞋,徜徉湖畔,一日里竟然千百次绕湖徘徊。
鸥鸟啊,你既和我缔结盟好之后,就应常来常往,不要再相疑猜。
还有那白鹤在什么地方呢?请你也邀请它一起来。
鸥鸟立于水边苍苔之上,时而拨动浮萍,时而排开绿藻,原来是在偷窥鱼儿,伺机而捕。
可笑你只知盯住游鱼多么痴呆,却不懂我此时举杯的情怀。
昔日这里是破败的池沼荒芜的山丘,今夜已是月色皎洁,清风徐来。
人世间几度欢乐,几度悲哀?河东绿荫尚嫌稀少,还须把杨柳多多来栽。
注释
水调歌头:词牌名。
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等。
相传隋炀帝开汴河自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
歌头就是大曲中的开头部分。
双调九十五字,平韵,宋代也有用仄声韵和平仄混用的。
盟鸥:是活用《列子·黄帝》狎鸥鸟不惊的典故,指与鸥鸟约盟为友,永在水国云乡一起栖隐之意。
李白诗:明朝拂衣去(归隐去),永与白鸥盟。
带湖:在信州(今江西上饶)北灵山下。
翠奁:翠绿色的镜匣。
这里用来形容带湖水面碧绿如镜。
先生:自称。
杖屦(j):手持拐杖,脚穿麻鞋。
屦,用麻、葛做成的鞋。
凡我三句:表示与鸥鹭结盟,要互相信任,不要猜疑。
鹭,鹭鸶,一种水鸟。
偕来:一起来。
破青萍三句:描写鸥鹭在水中窥鱼欲捕的情态。
痴计:心计痴拙。
不解句:不理解我举杯自饮的情怀。
废沼三句:意思是过去荒凉的废池荒丘,如今变得景色优美。
以带湖今昔的变化,感叹人世沧桑,欢乐和痛苦总是相继变化的。
畴昔,以往,过去。
赏析一
1181年,宋孝宗淳熙八年的冬末,四十二岁的,正是年富力强,应当大有作为的时候,却被南宋政权罢官,回到刚落成不久的信州上饶郡带湖新居,开始了漫长的归田生活。
这首词作于罢官归家不久,反映了词人当时的生活,包含了抑郁和悲愤的思想感情。
在词中,他表示要与鸥鹭为友,寄情于山水,他想到带湖的今昔,感慨人世间的悲欢和变迁,实际上是在忧虑国事,叹惜自己的远大志向不能实现。
词题称盟鸥,与鸥鸟结盟,相约为友。
李白诗:明朝拂衣去(归隐去),永与白鸥盟。
词人把自己要表现的思想内容,放置在一种浪漫主义的寓言形式里。
词人离开官场生活之后,有一种失去倚托之感。
异乡沦落,知音难得,只有到大自然里寻找同情者了。
带湖新居,是他倾心所爱的,在这儿他找到了一些慰藉。
所以,开头便说: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
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
水光山色,能怡悦性情。
十数年来,奔走于世俗
的名利场,与尔虞我诈的官宦角逐,他感到厌倦了。
大自然的美好环境,使他得到暂时的解脱。
他仗屦无事,在千翠奁的带湖畔一日走千回,以消除他胸中的积闷。
凡我五句,告诉读者,词人在这样的环境离索居,实在是寂寞的!所以他发出了来往莫相猜,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的呼唤。
这是他真实的心声。
透过这种曲折反映出来的词人的心声,读者可以测知词人的思想感情处在一种非常苦闷的状态之中。
他是不甘寂寞的!
下片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
自然界的这些飞禽,无论鸥鸟也罢,白鹤也罢,它们翩翩而来,又扑翅而去,它们能给人一定程度的安慰,毕竟是自然物罢了,是难以成为人的知音或伙伴的。
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
它们怎能知道词人在那儿举杯饮酒,是为浇愁呢。
它们只知道自己唯一的乐趣:站在湖边的青苔上,等待着鱼儿游来。
于是,词人幡然省悟了:对自然物的期待是靠不住的!但是,此时孤独的词人,又能期待谁呢?
当他的思绪回到人类社会现实时,时世的变迁,又使他无限感慨: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
但是,词人的壮怀并没有因此破灭,他对生活依然寄托着无限的深情: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
把眼前这一片庭园整治好了,多栽植些柳条,以便使旧日荒凉的地方,兴旺起来。
足见,词人此时的思想情怀是痛苦的,充满矛盾的,但他毕竟对生活还是热爱的。
(贺新辉)
赏析二
辛弃疾的《水调歌头盟鸥》写于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年),词人被主和派弹劾落职闲居带湖之初。
词题中的盟鸥意为与鸥鸟约定为盟,暗示词人决心在带湖栖居的想法。
《水调歌头》,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等。
双调,九十五字,前后片各四平韵,亦有前后片中两六言句夹押仄韵者,有平仄互押几于句句用韵者。
上片词人首先写道:带湖吾甚爱。
其中的甚爱,不但统摄全词,而且也表明了自己对带湖情感的深厚。
开篇突兀而起,一下把情感推到高处,这样,为后面的描写奠定了情感基础。
接着写道:千丈翠奁开。
意思是说,放眼千丈宽阔的湖水,宛如打开翠绿色的镜匣一样。
这里,词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把带湖之水面比喻为刚打开的镜匣。
奁即女子梳妆用的镜匣。
这一喻体,不但描写出带湖湖面的光洁,而且也表明了带湖水面的平静。
千丈说明了带湖的宽广。
据洪迈的《稼轩记》记载,带湖位于信州(今江西上饶市)城北一里许,是一个狭长形的湖泊。
其地三面附城,前枕澄湖如宝带,其纵千有二百三十尺,其衡(横)八百有三十尺。
说明了带湖是宽阔的。
面对如此美景,词人自然是很舒心惬意的。
所以,词人写道:先生杖无事,一日走千回。
先生即词人自称。
杖屦即拄着拐杖行走。
屦即践踏,行走。
一日走千回这是用夸张手法形象地描述了前句的甚爱程度。
接着写道: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
这三句是写对眼前鸥鸟的希望。
意思是说,希望与鸥鹭结盟好之后,就应常来常往,不要再相猜疑了。
这里莫相的相,不是相互的意思,而是一方(词人)对另一方(鸥鹭)的意思。
也就是词人表明了绝无害鸟之心,望鸥鹭尽情栖游,无须担惊。
这里,不但照应了词题中的盟鸥,也表现出自己对自然的喜爱之情。
为此,词人在上片结尾写道: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
这是承上而来的,是对眼前鸥鸟的叮嘱。
意思是说,还有那白鹤在什么地方呢?请你也邀请它们一起来吧。
这里,不但表现出词人对鸥鹭、白鹤的喜欢,更表现了词人寄情自然山水。
可以说,以点带面,不仅表现出了词人对自然的热爱之情,也暗示了对官场尔虞我诈生活的厌恶。
这样,更具体地表现了首句带湖吾甚爱的思想情感。
过片承上片,词人写道: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
意思是说,鸥鸟们时而拨动浮萍,时而排开绿藻,立于水边苍苔之上。
这里破、排和立三个动词,把鸥鹭自由自在的动作和情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所以,词人接着写道: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
窥即偷看、悄悄看。
其中的笑汝(笑你)即指词人。
原来鸥鸟立是在偷窥鱼儿,想伺机捕捉,不仅对我的好意不
理解,还嘲笑我的一片痴心。
这里,词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鸥鹭以人的情感,这样,就更加有助于表现词人对带湖和鸥鹭的喜爱之情。
词人说: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
这几句的意思是,昔日这里曾是破败的池沼荒芜的山丘,现在却是明月清风一片美景。
环境的变化引发了词人的感触,因而写道:人世几欢哀。
意思是说,世事变迁,人生的沉浮,悲欢变化该有多少啊?现在,带湖景色美了,环境更优美了,这更符合自己的需要。
因而,词人写道: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
意思是说,河东绿荫稀少,(我)还要继续栽种杨柳。
从这里,通过栽柳,不但表现出了自己隐居带湖的心愿(柳谐音留,带湖留住我,我也想要留下),好像作了久居的打算了,同时,也照应了带湖吾甚爱。
在艺术上,首先,情景相生,情蕴其中,意蕴深刻。
其次,语言生动形象,言外之意明显。
再次,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强词作的想象性和含蓄性。
第四,前后照应,围绕带湖吾甚爱展开描写。
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