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继红《力的合成》说课稿
力的合成说课稿
力的合成说课稿一、说教材本文《力的合成》是高中物理中的重要一课,它位于力学部分的核心位置。
在这一章节中,力的合成不仅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也是后续学习牛顿运动定律、功与能量等概念的基础。
本节课主要围绕力的合成原理进行讲解,通过引入向量合成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力的合成规律,从而在实际问题中能够灵活运用。
(1)作用与地位力的合成在物理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是连接力学基础与实际应用的桥梁,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力的合成,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物体在受到多个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主要内容本文主要内容包括:1. 合力的概念:什么是合力,为什么需要合力;2. 力的合成方法:平行四边形法则,三角形法则;3. 合力的大小与方向:如何计算合力的大小和方向;4. 应用实例:分析实际问题中力的合成,解决简单力学问题。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后,学生应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a. 理解合力的概念,掌握力的合成方法;b. 能够运用力的合成解决简单力学问题;c. 了解合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a. 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b.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物理学科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b. 增强学生合作意识,培养团队精神。
三、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1. 合力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2. 力的合成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难点:1. 理解并掌握力的合成方法,尤其是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2. 解决实际问题中力的合成,尤其是力的方向和大小的计算。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力的合成规律,并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同时,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确保学生能够突破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互动,并促进学生深入理解力的合成原理。
力的合成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力的合成【教材分析】力的合成是人教版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4节的内容。
在本节内容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概念及力的三要素,掌握了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力的概念,对力有了一定的感性和理性的认识,同时在第一章中已经学习了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对矢量也有了初步认识。
力的合成又是高中物理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知识点,同时本节课所学平行四边形定则也是处理矢量运算的一个通则,因此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学情分析】高一学生第一次接触矢量运算,而数学中向量的知识还没有涉及,如何让学生对矢量的运算法则有感性的认识,并学会探究一般事物规律的方法是本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如位移、速度、加速度、力等诸多矢量概念,对矢量有初步的认识,知道矢量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但对矢量性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尚未涉及到矢量的运算。
本节课将通过师生共同参与的方式,透过认识一般事物规律的基本方法——实验探究法,让学生理解矢量的运算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并学会简单的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处理问题。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理解分力、合力的概念;运用等效替代的思想方法,探究分力与合力的关系。
(2)会用作图法求解两个共点力的合力,并进行知识迁移——将演示实验竖直平面内迁移到学生实验中沿着木板平面。
2.过程与方法(1)从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出发,让学生理解等效思想在物理研究中的应用。
(2)通过探究事物规律的一般方法,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猜想、设计实验、寻找规律,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设计及操作能力、对物理现象的归纳总结的能力,从而有效的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生间的交流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等效的思维方法。
2.探究力的合成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
【教学难点】学生探究实验的设计、操作及数据处理分析。
《力的合成》说课稿(1)
《力的合成》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力的合成》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四节内容.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在高中已学习位移、加速度等矢量,学习了力的图示和三种基本性质力,这些都对本节内容起了良好的铺垫作用。
本节内容进一步介绍矢量运算普遍遵守的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这是矢量运算的工具,同样是高中物理的基石。
力的合成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和工具。
后续课的学习中,对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平衡、动量定理的理解和应用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这节课前接三种常见的力,后启力的分解和力学的一些重要定律的应用,因此这节课在物理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从力作用的等效性来理解合力、分力的概念;(2).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知道它是矢量运算的普遍规则;(3).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知识求共点力的合力;(4).知道合力大小和分力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目标(1). 培养学生根据要求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等效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交流的合作精神,在交流合作中发展能力,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根据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如下:(三)重点与难点重点:1.通过实例,理解分力、合力、力的合成的概念。
2.通过实验,探索“力的合成”所遵循的法则。
难点:1.探索“力的合成”所遵循的法则的过程。
2.“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和运用。
二、教法与学法(一)教法:高中物理中有10个物理量是矢量,平行四边形定则是矢量合成的工具,因此也是高中物理的重点和难点,要让学生接受平行四边形定则,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就要让学生亲自实验探索,这是实践出真知的要求,也是突破重点和难点的关键;也最符合学生接受物理知识、认识规律的方法。
高中物理《力的合成》说课稿
高中物理《力的合成》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力的合成》,我说课的内容包括五个部分。
一.教材简析本节课力的合成,是在学生了解力的基本性质和常见几种力的基础上,通过等效替代思想,研究多个力的合成方法,是对前几节内容的深化。
本节重点介绍力的合成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但实际这是所有矢量运算的共同工具,为学习其他矢量的运算奠定了基础。
更重要的是,力的合成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对今后牛顿运动定律、平衡问题、动量与能量问题的理解和应用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这节课承前启后,在整个高中物理学习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定位为了让学生充分进行实验探究,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本节内容分两课时来完成,今天我说课的内容为本节内容的第一课时。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的概念.理解力的合成本质上是从等效的角度进行力的替代..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力.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合力和分力的概念,了解物理学常用的方法——等效替代法..通过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实验态度.根据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如下:一、重点.合力和分力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关系..实验探究力的合成所遵循的法则.二、难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和运用。
三、重、难点突破方法——教法简介本堂课的重、难点为实验探究力的合成所遵循的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为了实现重难点的突破,让学生真正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就要让学生亲自体验规律获得的过程。
因此,本堂课在学法上采用学生自主探究的实验归纳法——通过重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让学生亲自去体验、探究、归纳总结。
体现学生主体性。
力的合成说课稿
3.4 力的合成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力的合成》,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力的合成》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四节内容. 在高中已学习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学习了力的图示和三种基本性质力,这些都对本节内容起了良好的铺垫作用。
本节内容进一步介绍矢量运算普遍遵守的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这是矢量运算的工具,同样是高中物理的基石。
力的合成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和工具。
后续课的学习中,对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平衡、动量定理的理解和应用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这节课前接三种常见的力,后启力的分解和力学的一些重要定律的应用,因此这节课在物理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从力作用的等效性来理解合力、分力的概念;2.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知道它是矢量运算的普遍规则;3.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知识求共点力的合力;4.知道合力大小和分力的关系(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引导学生根据要求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探究,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
2.引导学生树立等效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一)重点及确定依据1.通过实例,理解分力、合力、力的合成的概念。
2.通过实验,探索“力的合成”所遵循的定则。
力的合成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和工具(二)难点及确定依据“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和运用。
学生受算术加法影响,首次接触图形定则四、教法学法(一)教法及确定依据高中物理中有多个物理量是矢量,平行四边形定则是矢量合成的工具,因此也是高中物理的重点和难点,要让学生能接受平行四边形定则就要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去探究、去得出结论,这是突破难点和重点的重要手段,因此本节课选择以探究实验法为主进行教学,同时辅以启发式教学。
(二)学法及确定依据学生以实验为载体,主动探究,互相协作,分析讨论,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力的合成》说课稿
力的合成》说课稿一)教法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讲授、实验探究和小组合作研究相结合的方式。
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实验探究来加深学生对力的合成的理解,同时小组合作研究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二)学法学生在听讲的同时,应积极思考问题,提出问题。
在实验探究中,要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和讨论。
在研究过程中,要注重归纳总结,掌握基本概念和方法,提高自主研究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通过一组图片展示,引出力的合成的概念,让学生对力的合成有初步的了解。
二)讲解理论知识1、合力、分力、共点力的概念。
2、平行四边形定则及其应用。
三)实验探究1、设计实验方案,让学生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方向的力的大小。
2、通过实验数据,让学生探究力的合成的规律。
四)小组合作研究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设计一个力的合成实验方案。
2、小组内讨论,交流实验结果,总结实验规律。
五)归纳总结1、让学生归纳总结力的合成的概念、平行四边形定则及其应用。
2、让学生思考力的合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六)作业布置布置相关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既讲解理论知识,又进行实验探究和小组合作研究,能够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同时加深学生对力的合成的理解。
在教学评价方面,可以通过课堂练、作业布置等方式进行评价。
如何确定力的大小和方向?这是本节课要探讨的问题。
在实验中,我们需要记录哪些数据?如何更简洁地描述力的大小和方向?同时,我们也需要注意实验误差的可能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
在进行实验时,学生需要分组进行,教师则需要巡查并适时指导。
在实验中,学生需要将合力的箭头和两分力的箭头连接起来,通过观察图形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提出科学合理的猜测,并通过变化角度进行实验验证。
在实验结果分析和评估中,学生需要将实验结果展示并思考归纳总结,探究分力和合力之间的关系。
同时,教师需要强调科学探究需要通过大量实验数据的分析论证才能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规律,并且需要注意实验误差的可能原因。
《力的合成》说课稿
《力的合成》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力的合成》,我说课的内容包括五个部分。
一.教材简析本节课力的合成,是在学生了解力的基本性质和常见几种力的基础上,通过等效替代思想,研究多个力的合成方法,是对前几节内容的深化。
本节重点介绍力的合成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但实际这是所有矢量运算的共同工具,为学习其他矢量的运算奠定了基础。
更重要的是,力的合成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对今后牛顿运动定律、平衡问题、动量与能量问题的理解和应用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这节课承前启后,在整个高中物理学习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定位为了让学生充分进行实验探究,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本节内容分两课时来完成,今天我说课的内容为本节内容的第一课时。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的概念.理解力的合成本质上是从等效的角度进行力的替代.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力.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合力和分力的概念,了解物理学常用的方法——等效替代法.通过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实验态度.根据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如下:一、重点合力和分力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关系.实验探究力的合成所遵循的法则.二、难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和运用。
三、重、难点突破方法——教法简介本堂课的重、难点为实验探究力的合成所遵循的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为了实现重难点的突破,让学生真正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就要让学生亲自体验规律获得的过程。
因此,本堂课在学法上采用学生自主探究的实验归纳法——通过重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让学生亲自去体验、探究、归纳总结。
体现学生主体性。
实验归纳法的步骤如下。
《力的合成》说课稿8篇
《力的合成》说课稿8篇《力的合成》说课稿1一、教材的分析1、教学目标和要求《力的合成》一课是在同学了解力的初步概念和常见力的基础上,讨论多个力的合成问题,它是前几节内容的深化。
高中必修本〔必修1〕安排这节课的目的:主要是从等效代换思想出发,理解合力、分力的概念;体会试验探究物理规律的方法;并初步掌控用平行四边行求合力的方法。
由以上的教学目的决断了本节课的教学要求:这节课不全是让同学知道试验的结论,重点是同学通过试验探究得出“平行四边形定那么”的过程。
把验证性试验改为探究性试验,让同学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究新知识,积极参加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从而引导同学手脑并用,分析与综合相结合,以提高探究讨论及创新的意识和技能。
2、教材在整个中学物理知识体系中的地位本节课在整个中学物理中的作用和地位是重要的。
由于力的合成是解决力学的基础和工具;“平行四边形定那么”那么始终贯穿在物理知识内容的全过程中,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为以后学习速度,加速度,位移,动量,电场,磁场等矢量运算奠定了基础;而本节课所涉及的等效代换思想贯穿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
因此,本节课不过关,后续课的学习,就无从下手,本节课是后续课程的知识预备阶段。
3、教材重点和难点矢量概念是高中物理教学中引进的重要概念之一,是中学知识的扩展和深化,在中学物理中,同学只学习了同一贯线上力的合成。
“代数和”的运算在头脑中已成定势,造成同学思维断层,如何突破思维定势,是本节课成败的关键。
因此对平行四边形定那么的探究、应用是教材的重点也是教材的难点。
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无论是课堂讲解,还是试验的设计操作、习题练习、课后作业等,都应围绕平行四边形定那么开展。
另外在作用效果相同的基础上理解合力与分力的关系,同学由于缺乏较多的感性认识,对此还是比较生疏,不简单理解,所以也是教材的一个难点。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同学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自己的观点〕二、关于教法矢量合成是重点也是难点,要让同学心悦诚服地接受平行四边形定那么,增加同学的感性认识,进展同学的感知技能,就要让同学亲自试验探究,这是实践出真知的要求,也是突破重点和难点的关键。
力的合成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力的合成一、学生学习情况及学习任务分析本节课把实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的过程作为重点内容,要求学生在学习重力、弹力、摩擦力等矢量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矢量的运算法则。
学生刚接触矢量,对矢量的运算没有感性认识,没有生活经验借鉴,所以对力的合成法则的认识,是一次巨大的困难,若能克服这个困难,则学生对矢量学习在认识上是一次质的突破。
过去的教法是先教给学生力的合成法则,做一些验证性的实验加深印象,再让学生在反复运用中加深对力的合成法则的理解。
但对照新课程理念以及高中物理教学的要求,这样的处理显然不是最佳选择。
因为像力的合成这样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知识,让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去体验,感受才真实深刻。
另外,学生对矢量运算是完全陌生的,只有放慢教学过程,才有利于学生接受。
综上所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从力的作用效果出发研究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关系;(2)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3)体会等效的思想方法,参与实验探究力的合成法则的过程,体会实验归纳的方法;(4)体会在科学探究中既要大胆猜测,也要严谨求证。
重点:实验探究力的合成规律。
难点:设计实验,猜想合力与分力之间所遵循的运算法则。
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困难,教师应设置好引导学生步步深入进行探究的情景和问题,适时、适度地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
二、课堂教学设计理念与教学思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本节课的教学采用如下教学流程:小实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分组实验→引导启发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师的“导”和“参与”,适时、适度地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淡化教师的“教”;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学习与自我构建,强化小组学习与小组交流,淡化机械训练,摒弃灌输式教学;在师生互动、互助的氛围中达到学习的目的。
三、教学过程1、小实验设计情境,渗透科学方法(视频展示)两个女同学共同提起水桶使之静止,换一男同学单独提起水桶使之静止,分析两种情况向水及水桶整体的受力情况(如图),图中F与F1、F2是什么关系?引出力的等效替代关系,得出合力与分力的概念。
慕继红《力的合成》教学设计
高一物理必修1《力的合成》教学设计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共点力,合力与分力的概念。
(2)理解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关系”,知道“等效替代”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
(3)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作图法求共点力的合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合力与分力概念的建立过程,体会物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等效替代法。
(2)通过探究求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的过程,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逻辑思维与实验相结合研究问题的方法,由此体验到科学研究的乐趣。
(2)体会科学研究出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重点、难点1、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力2、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关系。
三、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推理归纳法、问题解决法、讨论法四、教学用具长方形木板1块,一端带两个细绳套的橡皮条1个,8开白纸1张,弹簧测力计2个,图钉5枚,刻度尺,铅笔,橡皮;多媒体;合力与分力演示器(自制)。
五、教学课时2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本章前三节的学习,我们已经给大家介绍了力的基本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三要素,和力的图示的画法,紧接着我们又从力的产生原因,力的三要素四个方面分别学习了中学力学中常见的三种力:重力、弹力、摩擦力。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第四节《力的合成》。
提问:请问力的作用效果?(1)改变物体运动状态(速度的改变,即产生加速度)(2)使物体发生形变黑板演示:将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黑板上,另一端施加一个力平行于板面拉橡皮条使他伸长到O位置并记录。
请问这是力的那种作用效果?(形变)然后用两个力平行于板面拉橡皮条使他伸长到同样的位置O,那么这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与这两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都使橡皮条伸长到同一位置。
那么可不可以用这一个力等效替代这两个力呢?在实际生活中关于这样的例子很多,下面请看大屏幕图片(1)两个小孩可以提起一桶水,一个大人也能提起同样一桶水,一个大人对一桶水的作用效果与两个小孩对这桶水的作用效果是相同的,可以用这一个力等效替代这两个力。
力的合成说课稿使用稿
《力的合成说课稿》使用稿(总4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力的合成》说课稿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这节课是人教版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四节的内容,我说课的内容包含下面几个方面: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力的合成》是新课标人教版·必修I高中物理第一册第三章第五节的内容,学生在初中已学过“沿同一直线作用的两个力的合力”的求法,在第一章也已初步接触到位移的矢量合成,本节是在学生学过了力学中的三个力,以及初步学习了受力分析,熟练掌握力的图示法后的一节将进一步介绍矢量运算普遍遵守的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这是矢量运算的基本法则,同样是高中物理的基石。
在物理学体系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掌握力的合成,会把物体所受的几个力用一个力进行等效代替,对于处理后续课程中的物体的平衡、牛顿运动定律、动能定理等物理核心知识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其他矢量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节知识在高中物理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整个高中物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2.教学的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从力的作用效果研究合力和分力的关系。
⑵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平行四边形定则。
2过程与方法:⑴体会等效思想方法,参与实验探究力的合成法则的过程体会实验归纳的方法。
⑵通过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并进行初步的探究。
⑶学生在自主找规律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实验结果在误差范围内是准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培养学生善于交流的合作精神,在交流合作中发展能力,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⑵通过力的等效替代,使学生领略跨学科知识结合的奇妙,同时领会科学探究中严谨、务实的精神和态度。
3、教学重、难点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力的合成的规律,难点:探究过程的设计,利用实验得出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和方向,猜想他们之间遵循的运算规律。
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刚接触到矢量,对适量的运算没有任何感性认识,没有任何生活经验可供借鉴,他们习惯的是仅有大小没有方向如质量、体积等物理量之间的代数运算。
力的合成 说课稿 教案
力的合成生活中,常常见到这样的事例:要将一桶水从地面放到桌面上,力气大的同学,一只手就能把它提上桌面,力气小的同学可能要两个或三个人一起把它提上来;要使一辆推车在路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用马来拉,也可以让一个人在前面拉,还可以一个人在前面拉,一个人在后面推……这些例子说明同一个问题,一个力与多个力可以产生同样的效果。
也就是可以用一个力来代替那几个力,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就是这个力的合力。
那么,合力与分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呢?已知几个力求合力的过程,就叫力的合成,这节课我们就来讲解这个问题。
一、力的合成1.合力与分力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与几个力共同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相同,那么这个力就是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就是这个力的分力。
相同的效果包括使物体产生相同的形变或是使物体产生相同的加速度。
2.合力与分力的关系(1)合力与分力是一种“等效替代”的关系 合力与分力是等效的含义是说,分力对物体共同作用的效果与合力单独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相同。
从这个角度来说合力与分力可以等效替换,即合力与分力具有等效性。
如我们可以用一只手提起一桶质量为m 的水,此时施加的是一个竖直向上的力,也可以两个人抬起这桶水即施加两个互成角度的力(分力)代替这个力。
再比如,如图所示,物体在力F 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在力1F 、2F 共同作用下也能处于静止状态,即1F 、2F 共同作用的效果与力F 单独作用的效果相同,于是F 是F 1、F 2的合力;F 1、2F 是力F 的分力,从作用效果上可以相互替换。
即对于上图而言,可以认为没有1F 、2F 作用,而是有力F 作用,替换后,物体的运动状态保持不变。
(2)合力与分力不是同时存在的 实际存在的是合力或分力。
为研究问题的方便,我们才把实际的合力分解,或把实际的分力合成。
这样进行受力分析时,合力与分力只能考虑其一,不能同时考虑,从这个角度看合力与分力是“有你无我,有我无你”的关系。
力的合成说课
《力的合成》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力的合成》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内容。
本节内容是对以前所学内容的延伸扩展,是高中物理力学部分的一个重点。
在高中已学习了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学习了力的图示和三种基本性质力,这些都对本节内容起了良好的铺垫作用。
本节内容进一步介绍矢量运算普遍遵守的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这是矢量运算的工具,同样是高中物理的基石。
力的合成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和工具。
后续课的学习中,对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平衡理解和应用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这节课在物理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
2、重点与难点重点:(1).通过实例,理解等效替换、分力、合力、力的合成的概念。
(2).通过实验,探索“力的合成”所遵循的法则。
难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和运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从力作用的等效性角度说出合力、分力的概念;(2)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3)指明合力大小和分力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目标(1)说出等效思想的价值。
(2)评价求合力的方法---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所用到的探究方法,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物理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列举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应用到力的合成的现象,并建构起简单的物理模型加以分析。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在高中已学习位移、加速度等矢量,学习了力的图示和三种基本性质力,这些都对本节内容起了良好的铺垫作用。
四、教学方法高一学生具有一定抽象思维,但也需要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
因此我采用探究实验法为主进行教学,同时辅以启发式教学,并辅之以电教多媒体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
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去探究、去得出结论,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五、教学过程1、新课引入:以创设真实情境导入新课。
由两个小孩提水为什么会和一个大人提水产生相同的效果的漫画,引出合力与分力的概念。
力的合成说课稿
4N
F2=8N
7. 学以致用----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应用
提出问题
方法总结
设计 意图
若不测量长度,可否求出合力?
①作图法 ②计算法
通过例题,让学生掌握求合力的两 种常用方法,对学生有指导作用。
7. 学以致用----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应用
讨论:
已知互成角度的两个力F1、F2,夹角为θ ,问: (1)合力F的大小范围? (2)合力一定大于分力吗?请举例说明。 (3)当力F1、F2的大小一定时,合力F随两分力夹角 θ 如何变? (4)当合力F一定时,两分力夹角θ 变大, 两分力F1、F2的大小如何变? 设计 意图
力的合成
(平行四边形定则)
二. 学情分析
学生现状 初步的矢量知 识,习惯于代 数运算,有限 的数学几何知 识,实验设计 意识薄弱 基础跨越 能力要求
从代数运算 迁移到矢量 运算
对平行四边 形定则的 理解
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从力作用的等效性来理解合力、分力 的概念; 2.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力的平行四边形定 则,知道它是矢量运算的普遍规则; 3.会用作图法和计算法求合力; 4.知道合力大小和分力的关系。
三 三..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学习合力与分力的概念,了解物理学
常用方法——等效替代法;
2. 通过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初步认
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并进行初
步的探究。
三.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通过列举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用到力的合成的
现象,并建构起简单的物理模型加以分析;
2. 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和实事求是的科
学态度;
力的合成说课稿
力的合成一、引入大家好,我是今天的讲师,本次课程的主题是“力的合成”。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接触到许多不同的力,那么当多个力同时作用于一个物体时,这些力是如何影响物体的运动状态的呢?这就需要我们学习力的合成。
今天的课程将介绍力的合成的概念和方法,帮助大家进一步加深对于物理学中力的理解。
二、理论1. 力的基本概念教师可以先引入牛顿运动定律的概念,接着引入力的概念,涉及“质量”、“速度”、“加速度”、“牛顿”等概念。
先介绍力的基本概念:力是一种物理量,用来描述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它是一个矢量量。
力的单位是牛(N)。
2. 多力作用时的力的合成当多个力同时作用于一个物体时,我们需要将这些力合成为一个力来描述物体的运动。
可以将多个力的作用分解成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然后对每个方向的力进行合成。
(1)水平方向上力的合成当多个力在水平方向上作用于一个物体时,可以将这些力分解成水平和竖直两个方向,并对水平方向的力进行合成。
如果多个水平方向的力的合成是零,则物体不会产生水平加速度,否则物体会产生水平加速度,力的大小等于多个力在水平方向上合成后的大小。
(2)竖直方向上力的合成当多个力在竖直方向上作用于一个物体时,可以将这些力分解成水平和竖直两个方向,并对竖直方向的力进行合成。
如果多个竖直方向的力的合成是零,则物体不会产生竖直加速度,否则物体会产生竖直加速度,力的大小等于多个力在竖直方向上合成后的大小。
3. 力的合成的例子教师可以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例如一个苹果被两个人同时用双手向上拉,来介绍力的合成。
(1)苹果所受的拉力可以分解成水平方向上的拉力和竖直方向上的拉力。
(2)水平方向上的拉力互相抵消,不会对苹果产生水平加速度。
(3)竖直方向上的拉力会合成为一个竖直方向上的拉力,从而让苹果产生竖直加速度。
(4)苹果所受的拉力合成后的大小等于两个人双手所用力的合成后的大小。
三、应用1. 力的合成的应用力的合成在实际应用中非常广泛,例如在航空、船舶等领域,需要计算多个力所产生的合成力,以便更好地控制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的合成》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力的合成》。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四节内容,前三节学习了力的概念以及常见的几种力,这节课主要学习物体同时受几个力的处理方法,教材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得出合力与分力的关系及力的合成的基本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它是矢量运算的工具,矢量运算贯穿了整个中学物理,善于并掌握好矢量运算,是突破力学难点的一个关键问题。
因此如果这节课力的合成不过关,后续课就无从谈起。
同时这节课又会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学中一种重要的处理问题的思维方法——等效替代法。
因此,这节课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
二、教材处理由于新课程更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性学习方式,将验证性实验转变为探究性实验,在理解了合力、分力、力的合成的概念之后,接下来就引导学生复习回顾初中学过的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复习完之后,马上提出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怎样求合力,这样很自然的就把学生引导到要通过实验探究来得出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如何求合力的方法,所以本节课我会用较多的时间去完成这个探究实验,并和学生一起总结出“平行四边形定则”。
最后把矢量合成定则上升到理论阶段,进行巩固提高。
三、教学目标、重点与难点鉴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几个三维目标。
[用幻灯片播放出来并简单解读],就是让学生理解合力与分力,力的合成概念,并在作用效果相同的基础上理解合力与分力的关系,这是这节课的重点;由于学生缺乏较多的感性认识,对此还是比较生疏,所以这也是教材的一个难点,在课堂上我会用实例引导学生理解。
另外学生在初中已学习了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代数和”的运算在头脑中已成定势,如何突破思维定势,是本节课成败的关键。
因此通过演示实验得出平行四边形定则的探究过程和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应用是教材的重点也是教材的难点。
所以无论是课堂讲解,还是实验的设计操作、习题练习、课后作业等,都应围绕平行四边形定则展开。
力的合成说课稿
力的合成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力的合成”。
对于本节课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与重难点、说教学法、说教学过程五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力的合成》是高中物理新课标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第五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学过了力学中的三个力,以及初步学习了受力分析,熟练掌握力的图示法后的一节。
掌握力的合成,会把物体所受的几个力用一个力进行等效代替,对于处理后续课程中牛顿运动定律、动能定理等物理核心知识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本节重点介绍力的合成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但实际这是所有矢量运算的共同工具,这也为其他矢量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因此,这节课承前启后,在整个高中物理学习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说学情从知识上说,学生更习惯于没有方向的物理量之间的代数运算,在初中只接受过求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力问题,升入高中后,开始接触位移这种矢量的概念。
平行四边形定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对于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说,在接受矢量运算时有一定的困难,而一旦过了这一关,则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质的飞跃。
因此放慢教学过程,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力的合成法则”提供保障。
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切身的体验,更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矢量的合成法则,也才真正符合新课程理念物理教学的要求。
三.说教学目标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这节课不单是为了使学生知道实验的结论,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知道结论是如何得出的。
另外,根据现代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综合运用能力等,为此我确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的概念.理解力的合成本质上是从等效的角度进行力的替代.(2)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力.(2)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理解问题的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2)通过学习合力和分力的概念,了解物理学常用的方法——等效替代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2)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实验态度.2、教学重点、难点下面我来谈一下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矢量运算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和工具,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力及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物理说课稿:《力的合成》
一、分析教材
(一)教材在整个中学物理知识体系中的地位
《力的合成》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四节.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力的基本概念,力的图示和重力,弹力,摩擦力这三种基本性质力,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研究多个力的合成问题,它是前几节内容的深化。
同时,本节课在整个中学物理中的作用和地位也是很重要的。
因为力的合成是解决力学的基础和工具;“平行四边形定则”则始终贯穿在物理知识内容的全过程中,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为以后学习速度,加速度,位移,动量,电场,磁场等矢量运算奠定了基础;而本节课所涉及的等效代换思想贯穿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
因此,本节课不过关,后续课的学习,就无从下手,本节课是后续课程的知识准备阶段。
(二)课程标准分析
教材安排这节课的目的一是从等效代换思想出发,理解合力、分力的概念;二是体会实验探索物理规律的方法,并初步掌握用平行四边行求合力的方法;三是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共点力的合力;四是知道合力的大小和分力夹角的关系;五是将力的合成的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
(三)教材内容分析
教材上本节内容最大的亮点在探究实验部分,同样是先用互成一定角度的两个力F1、F2将一端固定的橡皮条的另一端拉到O点,接着用另外一个力F再次将橡皮条的一端拉到O点,然后给出合力和分力的概念。
不同的是接下来以前的就教材是这样说的:可以看出合力F 的大小和方向可以用对角线表示出来;而我们现在的新教材是这样讲的:我们要探究的是:合力F与分力F1、F2有什么关系?
通过新旧教材的对比可以发现,旧教材注重知识结论的给出。
而新教材则更加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分析学情
学生在学习本节知识前他们已经具备了力的矢量性、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有关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几何知识、等效替代的思想等等,为本节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然而高一学生习惯于代数运算,即使对位移、加速度等矢量,之前也是由直接的代数计算得出,又因为有些学生几何知识迁移能力较差,对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这一图形计算往往不习惯,通过探究实验,则能加深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
“等效替代”是高中物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之一,但很多学生对此却不甚熟悉,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实践体验和对多个实例的分析说明,加深学生对等效替代的认识。
同时在学习方式习惯上,大多数学生还是习惯“吃现成”,通过本节课,要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
三、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鉴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制定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共点力的概念;2、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力;3、理解力的合成本质上是从作用效果相等的角度进行力的相互替代.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了解物理学常用的方法——等效替代法。
2、通过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并进行初步的探究。
3、学生在自主找规律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善于交流的合作精神,在交流合作中发展能力,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2、通过力的等效替代,使学生领略跨学科知识结合的奇妙,同时领会科学探究中严谨、务实的精神和态度。
重点: 理解合力与分力的关系及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应用。
难点: (1)探究实验的设计。
(2)合力的大小与分力间夹角的关系.
四、教学设计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本节课需要给学生大量的探究时间,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使探究过程自然而又合理,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圆满达成教学目标,我对本节课做如下设计:
1、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
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开始,科学始于好奇,发现始于观察。
我国伟大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说过:“观察是得到一切知识的一个首要步骤。
”在课堂教学的开始,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观察,从观察中获得感性的认识,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2、引导学生提出合理的猜想
猜想与假设是对已知事实材料和科学知识作出的一种猜测性陈述,对问题中事物的因果性、规律性作出假定性解释。
在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简单结论的基础上,教师要适当的给以引导,让学生提出符合实际的,合理的猜想。
3、指导学生合理设计实验
实验设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与要求,运用有关的科学知识,对实验过程中的材料、手段、方法、步骤等的全部方案的制定和调整,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等,是物理实验能力的综合体现。
对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切不可为了设计把一切都抛给学生。
在探究性学习中要有强有略,要对设计过程进行有计划的指导。
4、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评估
由于学生探究的内容是人类早已发现的,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宜设计成真正具有探究性的过程,在极低端得情况下,往往成为目标和路线都明摆着形式化的探究。
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几何关系,只是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学习探究方法,改变获取知识的方法。
并不是真正意义的通过探究从未知到达已知。
五、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
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六、结束语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初步体验探究的科学方法,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有一点了解和体会。
不求目标的全面达成,希望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在以后的学习中有科学探究的尝试。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