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课件(36张)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5单元第4课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案)新人教版选修系列_高中语文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5单元第4课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案)新人教版选修系列_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诗歌与散文制定的课程目标是:1.培养兴趣,丰富情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理解思想内涵,探索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能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涵,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3.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作为选修课,是高中古诗文学习的重要补充部分,其目的在于巩固学生古诗文基础,扩大知识积累,提升品鉴能力,加强实践运用。

课改后,古诗文为本省高考考纲必考内容。

因此,如何在教学时使选修课“去必修化”,整合教学资源,合理取舍,采取多样教学方法,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值得研究探讨。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目标是适应高中学生学习古代诗文的需要,通过拓展鉴赏,提升学生感受、品鉴古诗文的能力。

该书篇目众多,诗文兼收,要在规定课时内按要求完成教学任务有一定困难,需要合理把握教学深度,进行整合、取舍,多样化呈现教学形式,建立适合学情的多元评价体系。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学目的:1、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2、通过阅读人物的的几个事件,把握人物形象;3、感悟文章主题,探索哲理深意。

教学重点难点:1、归纳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2、感悟文章主题,探索哲理深意教学课时:2课时课前预习:1、结合注释,理解文意,对不了解的字、词、句做标记。

2、本文的体裁是什么?3、文中记叙了文与可的哪些事情,说明了文与可是怎样的一个人?4、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一主题思想的?教学安排:第一课时一、导入(显示文可与、郑板桥等人墨画图)中国古代有句成语,叫做“胸有成竹”,亦称“成竹在胸”。

宋代大文豪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讲的就是这个有趣的故事。

北宋时期,有个擅长画竹的人,也是苏轼的表兄弟,姓文名同字与可。

据有关史料说,他在自己的寓所周围种了许多竹子,无论冬夏,晴雨,晨昏,他都要仔细观察竹子,研究其在不同的季节、不同天气里的变化和姿态。

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课间(53张)-优秀课件

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课间(53张)-优秀课件

寄言同学
画竹亦在画人,做人亦如作画:
人世多艰,事务繁杂,凡事做之前需 全面考虑和安排,做起来才会沉着冷静, 胜券在握,在汹涌的社会竞争洪流中奔腾 不息,立于不败之地。胸有成竹,成功的 机会就大了。
思考:2.作者从文与可的作画过 程中领悟到了什么?
与可之教予如此。与可告诉我的是这样。我 予不能然也,而 不能做到这样,但心里明 心识其所以然。 白这样做的原因。既然心 夫既心识其所以 里明白这样做的原因,但 然而不能然者, 不能做到这样,是由于内 内外不一,心手 外不一,心与手不相适应, 不相应,不学之 没有实践的过错。所以凡 过也。故凡有见 是心中意识到,但是作起 于中而操之不熟 来不熟练的,平常自己认 者,平居自视了 为很清楚,可事到临头忽 然而临事忽焉丧 然又忘记了,这种现象难 之,岂独竹乎? 道仅仅是画竹有吗?
矣。
今画者: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 文与可:得成竹于胸中 振笔直遂
胸有成竹
• 文同以善画竹著称。他注重体验,主 张胸有成竹而后动笔。他画竹叶,创 浓墨为面、淡墨为背之法,学者多效 之,形成墨竹一派,有“墨竹大师” 之称,又称之为“文湖州竹派”。“ 胸有成竹”这个成语就是起源于他画 竹的思想。
梅兰竹菊——四君子
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 兰:空谷幽香,孤芳自赏; 竹:虚心有节,潇洒一生; 菊:凌霜抱枝,不趋炎势。
•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文与可 墨竹
看图解说标题(照应了题目中的哪个词?)
偃竹,倾斜的竹子。
你更喜欢那一幅?
文人画
题材多为梅兰竹菊 、高 山、渔隐之类,文人借描绘目 之所及的自然景物写心灵感受。 他们眼中的梅、兰、竹、菊、 高山、渔隐,不再是单纯的自 然景物而是君子的化身。梅, 冲寒斗雪,玉骨冰肌,孤高自 赏;兰,清雅幽香,芳草自怜, 洁身自好;竹,虚心劲节,直 竿凌云,高风亮节;菊凌霜而 荣,孤标傲骨;山水、渔隐则 不问世事,淡漠名利。借此, 文人抒发他们内心当中或豪迈 或抑郁的情绪,表达其自身的 清高文雅。

高中语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 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 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
• 轮匠扁,是制造车轮的,但齐桓公同意他讲 的道理。现在您把精神寄托在这画墨竹上, 我认为您是深知道理的人,难道不是吗?”
• 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 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 子由从来不画画,所以只知道大致的意思而 已。像我这样的人,哪里只是知道他的意思, 并且也领会了画墨竹的方法。
• 哲宗即位,旧党执政,苏轼被召还朝,任翰 林学士,苏轼在新法推行时虽表示反对,但 对有些措施,是表示赞同的。
• 因此当司马光等旧党要废除一切新法时,苏 轼提出反对,又遭旧党攻击。
• 五十九岁时新党再度执政,他先后被贬岭南、 海南,生活十分艰苦,但没有改变他对生活 的乐观态度和旺盛的创作力,徽宗即位,他 因大赦内迁,次年死于常州。
“岁寒三友” 与“四君子”
松、竹、梅合称“岁寒三友” ,始见于南宋(林景熙:《霁山集· 五云梅舍记》)。在此之前,唐代诗人元结《丐 论》曾以山水、松竹、琴酒为三友;宋代苏轼 《题文与可画》一诗以松、竹、石为三友。
“四君子”是梅、兰、竹、菊的合称。所谓君子, 是对人的美称,比喻人格高尚,学识高深,举止 文雅。文人画家寄寓感情,把梅兰竹菊比作四君 子,予以人格化。梅花冲寒斗雪,有冰肌玉骨之 姿,先众花而报春;兰生群山深谷,不慕荣利, 长叶临风潇洒;菊花不与群花争艳,深秋独傲霜 枝。
学习第一段
•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 • 竹子刚生出时,只是一寸长的嫩芽而已,
但节、叶都具备了。
名词作状语, 像蝉破壳而出,蛇腹长出鳞一样。
•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 从蝉破壳而出、蛇长出鳞一样,长到像剑拔
出鞘一样长达八丈高,从来都是有节有枝的。

新人教版选修《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原文和译文

新人教版选修《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原文和译文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内容摘要:这是一篇文艺随笔,也是一篇悼念性的记人散文,是苏轼为好友文与可《筼筜谷偃竹》画卷所写的一篇题画记。

提出了“胸有成竹”的文学批评观点。

[原文]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与可之教予如此。

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

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

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

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

”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

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

袜材当萃于子矣。

”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

”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

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

”与可笑曰:“苏子辩则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

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

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

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

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

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 第23课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 第23课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第23课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筼筜..谷(yún d ān ɡ) (2)蜩.腹蛇蚹.(ti áo fù) (3)兔起鹘.落(hú) (4)庖.丁解牛(p áo) (5)斫.轮者也(zhuó) (6)持缣.素(ji ān) (7)相蹑.(niè) (8)箨.龙(tuò) (9)曝.书画(pù) (10)畴.昔(chóu) 二、文言基础知识梳理1.解释成语(1)成竹于胸:原指画竹时心里先有一幅竹子的形象。

后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

(2)兔起鹘落:兔的跃起、鹘鸟(属鹰类)的降落。

二者都是迅疾的动作,用以形容运笔的神速。

(3)庖丁解牛:比喻掌握了事物客观规律的人技术纯熟神妙,做事得心应手。

(4)轮扁斫轮:轮扁,春秋时期齐国的造车工人;斫轮,砍木料制车轮。

比喻技艺纯熟高超。

2.通假字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通“稍”,稍微 3.古今异义(1)废.卷而哭失声 古义:废置、搁下。

今义:没有用的或失去了原来的作用的。

(2)余因而..实之 古义:因,于是;而,连词。

今义:表示结果,连词。

4.一词多义(1)遗⎩⎪⎨⎪⎧ 与可以书遗.余:给予,赠送小学而大遗.:遗失、遗漏涂不拾遗.:遗失、遗漏的东西深追先帝遗.诏:遗留(2)诸⎩⎪⎨⎪⎧投诸.地而骂曰:相当于“之于”子闻诸.:相当于“之乎” (3)间⎩⎪⎨⎪⎧ 亲厚无间.:隔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间或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秘密地 (4)乃⎩⎪⎨⎪⎧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竟然、却,副词乃.见其所欲画者:于是、就,连词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你的,代词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仅仅,副词 (5)其⎩⎪⎨⎪⎧乃见其.所欲画者:自己的,代词岂独得其.意:他的,代词而余亦悔其.随之:自己,代词 5.词类活用 (1)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名词作状语,如剑从鞘中抽出一样。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课件(38张PPT)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课件(38张PPT)
课前积累:
相关常识 缣素:丝织品,统而言之都叫绢;分开说则洁白的叫素,带黄色的叫缣。 匹 :量词,用于计算布帛的长度,指整卷的绸或布等(五十尺、一百尺不等);也可用于计算骡、 马的头数。 太守:秦朝至汉朝时期对郡守的尊称。汉景帝时更名为太守,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除治民、 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至隋初存州废郡,以州刺史代郡守之任。此后 太守不再是正式官名,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别称。明清则专指知府。
(第一段)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 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
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
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层意:由竹说起,提出画竹应当有成竹在胸。
竹子刚生时,只是一寸长的嫩芽,可是却节、叶俱全。从蝉腹、蛇 鳞般的小笋,长到挺直的几丈高的巨竹,从来都是有节有叶的。可是现 在的人画竹时,却是一节一节的接起来,一叶一叶地堆上去,这样做哪 里还有竹子呢?所以说画竹,一定要心里有完整的竹子,拿着笔凝神而 视,就能看到自己心里想要画的竹子了。这时快速地跟着自己的所见去 画,去捕捉看到的形象,就像兔子刚蹿起来,鹘就猛扑下去,稍有一点 放松就错过去了。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苏轼文与可 Nhomakorabea筼筜谷偃竹记
苏 轼(北宋)
文与可,北宋著名湖州派画家之一,最 擅长画墨竹,有“墨竹大师”之称。既 是苏轼的好友,又是其表兄。熙宁八年 (1075) , 文 与 可 任 洋 州 知 州 , 画 了 一 幅 《筼筜谷偃竹》赠予苏轼。苏轼向文与 可学画竹,同时在绘画理论上给予文与 可极大的帮助和影响,两人结下了深厚 的友情。在文与可病逝半年后,苏轼在 湖州曝晒书画,见到这幅遗作,睹物思 人,对画痛哭,含泪写下了《文与可画 筼筜谷偃竹记》,总结文与可的画竹理 论、两人交往的一些趣事。

高中语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作品赏析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新人教版高二《中国古

高中语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作品赏析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新人教版高二《中国古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鉴赏元丰二年(1079)七月七日,苏轼在晾晒书画时,发现亡故的文与可送给自己的一幅《筼筜谷偃竹图》,见物生情,就写了这篇杂记。

文与可生前曾以这样的竹子为题材,作画赠与苏轼。

本文即以此画为线索,表达作者和文与可的深挚友谊及睹物思人的悲痛,写得庄谐相衬,情深意切,是篇典型地表达苏轼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特点的优秀散文。

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开头不是直接就写悼念之情或两人的交往,而是从文与可的画竹理论写起,突兀不凡,生面别开,起首就给人以一种新鲜感。

文章说文与可认为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画竹之前先要把握对象的整体形象和精神实质,做到融会于心,酝酿成熟,然后振笔直书,一气呵成,才能生动传神地把它再现出来。

相反,如果临时求其细微末节,机械地一节一节画,一叶一叶描,就无法画活竹子。

这实际是主X意在笔先,反对临画敷衍;主X整体上的“神似〞,反对枝节之间的“形似〞。

作者以赞同的口吻所表述和发挥的这个见解,十分精辟,不仅对整个文艺领域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而且“胸有成竹〞已成为人们处事的准那么,和活在群众笔底口头的成语了。

上述行文生动流畅,如用“兔起鹘落〞的比喻,就非常形象地说明了运笔的神速。

下面作者接着叙说自己对这个文与可教给他的道理,虽然心里明白,但实践起来却不能得心应手,原因就在于“不学之过〞,并把此画竹方法提到哲理的高度,“岂独竹乎〞,说明了这一点。

最后又引用其弟子由(苏辙)送给文与可的《墨竹赋》中的几句话,通过《庄子•养生主》中庖丁解牛和《天道》中轮扁斫轮两个典故,说明子由对与可所画竹子的看法:庖丁解牛由于掌握规律而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文惠君从中悟出了养生之道;轮扁造车轮,使正在读书的齐桓公懂得了技艺只能从实践中体会的道理,与可在画竹中寄托的思想说明他也是个深悟事物规律的人。

作者认为子由仅得与可的画意,而自己并得其画法,是最了解与可的人。

这段通过表达文与可的画论以及子由和作者自己对此画论的反映,不仅写出了文与可画技的高妙和见解的卓绝,而且也道出了自己对文与可的敬仰之情和知己之感。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课件(24张PPT)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课件(24张PPT)
——中央电视台公益广告 图片
松、竹、梅合称“岁寒三友”,始见于南宋 (林景熙:《霁山集·五云梅舍记》)。在 此之前,唐代诗人元结《丐论》曾以山水、 松竹、琴酒为三友;宋代苏轼《题文与可画》 一诗以松、竹、石为三友。 中国古代称帝王和贵族男子为君子,后泛称 德才兼备的人.“四君子”是梅、兰、竹、菊 的合称。所谓君子,是对人的美称,比喻人 格高尚,学识高深,举止文雅。文人画家寄 寓感情,把梅兰竹菊比作四君子,予以人格 化。
文艺全才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石钟山记》《喜雨亭记》《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惠州一绝》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为豪放词的创始人
《江城子》《水调歌头》《定风波》《念奴娇》《卜算子》
书法上为宋初四大书法家,
苏黄(庭坚)米(芾)蔡(襄)
绘画上“朱竹”别具一格;
艺术真实对客体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与诗意性。 从这个侧面上说,艺术真实又是主观的真实,诗意的 真实。
◆第三件,令文同夫妇喷饭的“筼筜谷”诗
——这里是巧合形成幽默,诗中“太守”即 指文与可,“清廉”隐含了文同为官品德。
第二段所记三件事,写得风趣幽默, “横说竖说”,貌似不经意,实则选材 很有讲究侧重
◆苏轼体会:
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不学之过也
强调学习和实践。这样才能内外同一, 心手相应。 “得其意”,“并得其法”——
赞成文与可的画论主张和画竹技法。
齐白石
追忆往事,三件趣事都与画竹相关:
◆第一件,不为士大夫作画。
——狂傲中漠视名利的性格。
◆第二件,谈形似与神似的关系。
艺术真实:是指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按作家的美学理 想对生活真实进行艺术概括和艺术的创造性加工而形成 的正确反映了生活的风貌和本质的形象与情景。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课件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课件

情的抒发较为含蓄,叙事描写语言明快、活泼、幽默,对诗、赋、文及典故的引用自然、贴切,如信手拈来,挥洒自如。
庖丁解牛→让文惠君悟出养生之道 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
喷饭句:形象的说明了两人之间思想的一致和情感的默契,表现了苏诗的幽默诙谐的艺术魅力,写往昔二人从友情中得到的快乐,正 是极写现在失去挚友的悲痛。
实践中体会 近语士大夫:对某某说。
2\记叙了文与可厌世俗求画,不自贵重,说明了他的脱俗淡泊,与苏轼诗画互答,说明了他是个才情过人、无拘率直的人;
7、 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第二段 追忆二人在交往过程中与画竹相关的几件趣事
本文正是他“随物赋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典范之作。
王安石变法,他上书反对,被捕入狱,出狱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接触了下层人民,但政治上的挫折,也助长了他逃避现实,怀才不
而读书者与之:许可,答应。
其态,以致齐老先生笔下之虾,姿态各异,栩栩如 苏子辩则辩矣
(辩:有口才)
文章不仅仅通过日常趣事来表现两人的亲密无间的关系,而且又借用典故表达两人的深厚情谊,从而写出了对文与可的思念和缅怀之
生。两则故事讲的都是同一个道理,必须对客观事 情。
信末又写了一首诗,它的大概意思说:“打算用一段鹅溪绢,画出寒竹万尺长。
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 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 子由没有作过画,所以只得到了他的意蕴。 象我这样的人,哪里仅仅是得到他的意蕴, 并且也得到了他的方法。
解读第一段:
解释下列句中红色的词
1.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 (副词,却 竟然)
乃见其所欲画者 2.乃见其所欲画者
(就是 就) (代词,自己)
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 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 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

新人教版选修教材,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课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PPT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教材,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课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PPT课件

(4)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
名词作状语, 蜩腹蛇腹,像蝉破壳而出,蛇腹长出鳞一样。 剑拔,像剑拔出鞘一样
(5) 初不自贵重:
意动用法 ,贵重,以…为贵重,觉得…贵重
指出下列文言虚词的含义 1、 然 自视了然: ……的样子 予不能然也: 这样 然二百五十匹绢:然而 2、 以 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把……… 与可以书遗予曰: 把…… 吾将以为袜: 把……当作 3、 之 竹之始生: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一寸之萌耳: 的 生而有之也: 代词,代节叶 临事忽丧之: 语气助词,补足音节 士大夫传之: 代词,指与可之言 而读书者与之: 代词,代轮扁讲的道理
二.文中引用苏辙《墨竹赋》语句
的作用是什么?
进一步突出文与可画艺高妙, 及自己对他的敬仰之情和知己之感。
三. 第二段,苏轼回忆了文与可与竹子 有关的哪三件事,说明了文与可是怎样 的一个人?
1、请文与可画画的人很多,文与可拿他们的 画布当袜子 ——蔑视权贵,淡薄名利,狂放不羁 2、苏轼和文与可互赠关于画竹子的诗歌
4、 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 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译:所以凡是在心中有了构思,但是做起来不熟练的, 平常自己认为很清楚,可事到临头忽然又忘记了,这 种现象难道仅仅是画竹才有吗?
5、 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 非耶?
译:如今您寄托意蕴在这幅竹画上,我认为您是深知道理 的人,难道不是吗?
——挚友情深,无拘率直 3、苏轼写诗说文与可贪吃竹笋 ——为官清廉,不图享乐,喜爱竹笋

四.本文作者对文与可表达了哪些 感情?文章是怎样来表达这些感 情的?
对他的艺术造诣的钦敬之情,对他的为官清廉、淡 泊名利、不图享乐的称赞,对他的去世极大的悲痛。 不是直接表达,而是借助对二人零碎的往事回忆,捕 捉往事中二人思想和感情交流过程中发生的心灵相通的 点点琐事趣事,在“乐”事的叙述中凸现二人的亲密无 间的关系,而这个“乐”又与失友的“悲”形成了反差, 更显其悲,愈见其动人。同时作者还借助典故抒发感情, 最后还利用故人遗物来引发哀思,直接抒发感情。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优质PPT[1]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优质PPT[1]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五 单元《 文与可 画筼筜 谷偃竹 记》优 质PPT[1 ]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五 单元《 文与可 画筼筜 谷偃竹 记》优 质PPT[1 ]
检查预习,读准下列红色字的音: 与可以书遗余( wèi ) 近语士大夫( yù ) ①告诉 ②告诫 萃( cuì) 寒梢(shāo) 笔砚( yàn ) 斤斧何曾赦箨龙( tuò ) 喷饭( pēn ) 畴昔(chóu)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五 单元《 文与可 画筼筜 谷偃竹 记》优 质PPT[1 ]
3.本段追忆了与文与可交往的几件事?表现了文 与可是怎样的人?
三件趣事。 第一件事突出漠视名利、恬淡、狂放的性格。 第二件事明确提出了神似重于形似的美学观点 第三件事称赞其为官清廉、不贪图奢侈享乐的 品格。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五 单元《 文与可 画筼筜 谷偃竹 记》优 质PPT[1 ]
解读第一段: 三.思考下列问题 4.苏辙引文运用了什么手法?
类比。 有道者 庖丁解牛→让文惠君悟出养生之道 轮扁造轮→让齐桓公悟出读书只能从 实践中体会
与可画竹→形、神兼备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五 单元《 文与可 画筼筜 谷偃竹 记》优 质PPT[1 ]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五 单元《 文与可 画筼筜 谷偃竹 记》优 质PPT[1 ]
解读第一段: 三.思考下列问题 1.本段可分几层?各写了什么?
三层。 ①文与可的绘画理论。 ②自己学习与可画论的心得。 ③引用苏辙的话, 指出与可绘画技艺 的精妙、深邃。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五 单元《 文与可 画筼筜 谷偃竹 记》优 质PPT[1 ]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课件 (共51张)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课件 (共51张)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五 单元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课件 (共51张)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主旨 总结文可的绘画理论,陈述自己对“胸有 成竹”和“心手相应”创作思想的理解, 指出“艺”与“道”的密切关系。又通过 叙述文与可的轶事和二人间的交往,表现 了他的品德、个性,因旧谊深厚,故睹物 思人,传递出深切的悼念之情。
宋·苏轼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五 单元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课件 (共51张)
竹之始生,一寸之 萌耳,而节叶具焉。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 拔十寻者,生而有之 也。今画者乃节节而 为之,叶叶而累之, 岂复有竹乎!故画竹 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执笔熟视,乃见其所 欲画者,急起从之, 振笔直遂,以追其所 见,如兔起鹘落,少 纵则逝矣。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哲宗即位,旧党执政,苏轼被召还朝, 任翰林学士,苏轼在新法推行时虽表示反 对,但对有些措施,是表示赞同的。因此 当司马光等旧党要废除一切新法时,苏轼 提出反对,又遭旧党攻击。五十九岁时新 党再度执政,他先后被贬岭南、海南,生 活十分艰苦,但没有改变他对生活的乐观 态度和旺盛的创作力,徽宗即位。他因大 赦内迁,次年死于常州,一生留下二千七 百多首诗,三百多首词和许多优美的散文。
思考:怎样“散而不乱”?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五 单元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课件 (共51张)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五 单元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课件 (共51张)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文同,字与可
地名
仰斜的 竹子
题意:把所画的筼筜谷倾斜的竹子送给我。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五 单元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课件 (共51张)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课件 (51张PPT)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课件 (51张PPT)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 13
2018年下学期
筼筜谷在洋州城以北十里,位于傥水河与贾屿河 的交汇处,这里溪泉清冽,修竹蔽天,环境极为幽雅。 文与可在此建造亭榭,培植花木,开掘水池,公余之 暇,常来此吟咏休憩,画竹写生。他在《筼筜谷绝句》 中这样写道:“池通一谷波溶溶,竹合两岸烟蒙蒙。 寻幽直去境渐野,宛尔不似在尘中。”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 13
2018年下学期
偃竹
倾斜的竹子。
文与可(1018-1078),名同,字与可。北宋梓州梓潼 (今四川盐亭县)人,诗、书、画俱佳,尤其擅长画竹,首 创深墨为叶面,淡墨为叶背的画法。
文与可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种上各种各样的竹子,无论 春夏秋冬,阴睛风雨,他经常去竹林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情 况,琢磨竹枝的长短粗细,叶子的形态、颜色,每当有新的 感受就回到书房,铺纸研墨,把心中的印象画在纸上。日积 月累,竹子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时辰的形象都深深 地印在他的心中,只要凝神提笔,在画纸前一站,平日观察 到的各种形态的竹子立刻浮现在眼前。所以每次画竹,他都 显得非常从容自信,画出的竹子,无不逼真传神。
之 ;轮 扁,斫轮者也 ,而读书者与 行动中悟出了道理;轮匠扁,是造车轮的,但读书的人赞成他讲
之 。今夫夫子之托 于斯 竹也 ,而予以为有 道 的道理。如今您寄托意蕴在这幅竹画上,我认为您是深知道理
者,则非 耶?”子由:苏轼之弟,名辙。《墨竹赋》见其所 的人,难道不是吗?”著《栾城集》卷十七。轮扁,斫轮者也:
竹子语句导入
把竹称为“岁寒四君子”之一。
苏轼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郑板桥《题竹石图》诗云:“咬住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 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

《文与可画篑答谷偃竹记》赏析

《文与可画篑答谷偃竹记》赏析

刘有斌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人教社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苏轼的一篇散文佳作。

全篇信笔挥洒,而意脉流畅贯通。

全文只三个自然段,第一段写作者从文与可学画墨竹所得所悟,第二段写作者与文与可畴昔戏笑之言,第三段写作者曝书画时见文与可所赠《筼筜谷偃竹》画而哭失声。

苏轼信手拈来画、笑、哭,把三件看似不相干的事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浑然天成,不露雕琢之痕,有着很强的情感逻辑。

画、笑、哭三字中,画、笑当归结于哭。

哭是情感的落脚点,而画、笑则为哭或作铺垫或作反衬,使哭来得真切自然。

试想,文与可把自己毕生所悟画墨竹的心法技法倾囊相授于苏轼,此等无私行为天下能有几人做到?古代文人相轻、相倾之事比比皆是,这样看来文苏二人之间的感情之深可以想见。

而第二段中作者记叙了与文与可之间的书信往来,其中皆是戏笑之言。

苏轼的书信,有时使文与可 刘有斌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人教社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苏轼的一篇散文佳作。

全篇信笔挥洒,而意脉流畅贯通。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五单元第23课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1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五单元第23课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1

而元好问曾道:“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作品格调 与其品性的背离,有时并不是性情相伴,或是作者在作狂野挣扎,或 是反其道愈见其力。顾城的诗天真纯朴,他却亲手杀死妻子;梵·高 的画绚丽奔放,他却癫狂割下左耳。我们能说他们的品性恶劣、思 想卑劣吗?当世界以痛吻我,我在报之以歌后,内心的苦苦挣扎或蒙 蔽我纯洁的心,而内心会在我手中卓然于世。卢梭在《忏悔录》中 极尽猥琐之能事,而谁又能否认他卓然脱俗的品性、高雅勇敢的追 求呢?作品与人当面的背离,实则内心更坚定的追索啊!
答疑解惑
问题导思
【目标一】 赏析文章的形象,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1.作者记了哪些“戏笑之言”?从中可以看出文与可是一个怎样的 人?
参考答案第一件 以绢为袜——恬淡狂放,淡泊名利。 第二件 绢画玩笑——造诣高深,无拘率直。 第三件 诗戏太守——为官清廉,不贪图奢侈享乐。
2.本篇既谈“胸有成竹”的绘画理论,又记《筼筜谷偃竹》图的由 来和种种有关琐事,其出发点是说理还是抒情?文章的中心是什么?
品读提示:刘白堕、冯骥才、庄子、老子、墨子、韩非子、龙 应台、安娜·阿赫玛托娃、顾城、梵·高、卢梭……如线串珠,如数 家珍,使原本较为抽象的“作品与人品”变得真切可感。“下笔如有 神”的背后必然是“读书破万卷”的文化底蕴。
人教版 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五单元
第23课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新知导学
背景助读
文与可,北宋著名画家,善画山水,尤善画竹,创深墨为面、淡墨 为背的竹叶画法,开后世“湖州竹派”。
筼筜谷,山谷名,在洋州(今陕西洋县)西北,以盛产筼筜(生长在水 边的大竹子)得名。偃竹,仰斜的竹子。
基础梳理
1.注字音
百家争鸣,各有其芳华。若你的歌声不现出你最独特的嗓音,盖只能湮没 于喧嚣的人世。庄子汪洋恣肆,老子凝练沉稳,墨子严密周全,韩非子肃穆苛刻, 则《庄子》抑或《道德经》,《墨子》抑或法家大集,无不承载着其独特见解、 个性思考。台湾云门舞集享誉全球,其舞姿脱俗超凡,摄人心魄,而其门下弟子 亦无一不是高雅养性之性情中人。作者与作品如人与影,映照着彼此最真实 的内心,而只有将最真实的生命投射,作品才能温润如玉,毫无杂质地现其熠熠 光华。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精品课件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精品课件
七月七日苏轼晾晒书画时,见到文与可在洋 州赠他的“偃竹图”,睹物思人,悲不自禁, 乃写一情深意切,悲恻动人之文。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五 单元《 文与可 画筼筜 谷偃竹 记》精 品课件
筼筜(yún dāng)谷,地名,在现在汉中盆地东
面的洋州,北倚秦岭,南屏巴山,包括今 洋县、佛坪以及西乡的一部分。文与可任 洋州知州时,利用当地优越的自然地理条 件,在洋州城内外开辟了南园、横湖、冰 池、蓼屿、荻浦、望云楼、吏隐亭、披锦 亭、筼筜谷等三十个风景点,合称洋州三 十景,其中尤以筼筜谷最为著名。
据有关史料说,他在自己的寓所周围种了许多竹子, 无论冬夏,晴雨,晨昏,他都要仔细观察竹子,研究 其在不同的季节、不同天气里的变化和姿态。时间久 了,他墨绘的竹子,幅幅动人,富有生气。他的一个 好友曾题诗赞叹:“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 就是说,与可在落笔前,就把竹子的形象孕育在心中 了,即“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五 单元《 文与可 画筼筜 谷偃竹 记》精 品课件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五 单元《 文与可 画筼筜 谷偃竹 记》精 品课件
文中下列蓝色字的音要注意
与可以书遗余( wèi ) 近语士大夫( yù ) ①告诉 ②告诫 萃( cuì) 寒梢( shāo ) 笔砚( yàn ) 斤斧何曾赦箨龙( tuò) 喷饭( pēn ) 畴昔( chóu )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五 单元《 文与可 画筼筜 谷偃竹 记》精 品课件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五 单元《 文与可 画筼筜 谷偃竹 记》精 品课件
阅读思考
1、文章题目为“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但真正写画竹的不多,为什么这样安排内容 和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卒于陈州宛丘驿。苏轼于徐州闻讯,二月五日为文祭之。三月,苏轼继
任湖州知州。是年七月七日,苏轼在湖州晾晒书画,见文同遗画《筼筜
谷偃竹》图,乃作《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悼之。是文即以此画为线
索,叙述作者和文同的深挚友谊。
二 预习作业
1.字音识记 o) ①蜩腹( tiá n dānɡ ) ⑤筼筜( yú ⑥蛇蚹( fù )
③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 定语后置句 ) ④故画竹,必先.一词多义
(一)实词 (1)熟 ①执笔熟视( 仔细 ) ②而操之不熟者( 熟练 ) (2)语 ①近语士大夫( 告诉 ) ②有车过腹痛之语( 说法 )
答案
(3)过
①不学之过也( 过错 )
②有车过腹痛之语( 经过 )
②斫轮( zhuó )
③鹘落( hú )
⑦箨龙( tuò)
u) ⑧畴昔(chó
④缣素( jiān )
答案
2.古今异义
①初不自贵重
看重 古义:_____ 价值高;值得重视 今义:_________________ ②吾将以为袜 把„„当作 古义:___________
认为 今义:_____
答案
3.通假字
没”通“殁”,死亡 ①与可没于陈州:“ ____________________
少”通“稍”,稍微 ②少纵则逝矣:“ ____________________ “ 具”通“俱”,俱全 ③而节叶具焉: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4.文言句式
①轮扁,斫轮者也。( 判断句 )
②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省略句 )
答案
6.词类活用
动词用作名词,芽 ①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__________________
形容词用作动词,养老 ②吾将买田而归老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容词用作动词,证实 ③余因而实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词用作状语,蜩腹蛇蚹, ④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像蝉破壳腹部有节、蛇腹部长鳞一样;剑拔,像剑拔出鞘一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修身名句
持 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节 —— 《 论 语 · 子罕》
赏读:军队里面的主帅可以没有,可以被夺去,然而男子汉的志向是不能 被夺走的。这句话勉励人们要居贱志伟,虽然身为匹夫,志向却不能泯灭。 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 论 语 · 子罕》
赏读:年岁寒冷,然后才知道松树和柏树最后萎谢。比喻只有在艰难的环 境中经过严酷考验,才能识别一个人的品质。
(二)虚词
(1)然
①自视了然( „„的样子 )
②予不能然也( 这样 )
③然二百五十匹绢( 然而 )
答案
(2)以
①以追其所见( 来,从而)
②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 把,表对象)
③与可以书遗予曰( 把 ) ④吾将以为袜( 把„„当作 )
答案
(3)焉 ①而节叶具焉( 助词 ) ②而临事忽焉丧之( 无义 ) 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兼词 ) ④犹且从师而问焉( 代词,相当于“之”,他,他们 ) ⑤割鸡焉用牛刀( 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 ⑥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
温馨晨读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品赏作者
东坡居士
是那个 “ 拣尽寒枝不肯栖” 的寒鸦么?是那个 “ 一蓑烟雨任平生,
何妨吟啸且徐行 ” 的行者么?是那个高唱 “ 大江东去 ” 的诗人么?苏轼,
一个被宋神宗称赞为 “ 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 ” 的千古大家,在遭受
小人泼来的污水,遭受贬谪后,忘却了所有的失意。他在黄州种地酿酒, “ 夜饮东坡醒复醉 ” ,在黄州 “ 倚杖听江声 ” ,在黄州写下 “ 大江东 去 ” 。他总是那样淡泊从容。他总是将所有的痛苦失意抛之脑后,铭记 着世间之美丽。不然,何来 “ 亲煮东坡肉 ” ,何来 “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旷达与豪迈?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第23课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文章主要是叙述两人的深挚友谊以及睹物思人的悲痛。不仅仅通过日常
趣事来表现两人的亲密无间的关系,而且又借用典故表达两人的深厚情谊,
从而写出了对文与可的思念和缅怀之情。
栏目 索引
温馨晨读 自主积累 合作探究 文本拓展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3.火不热贞玉,蝇不点清冰。
——白居易《反鲍明远白头吟》
赏读:火烧不热坚贞的玉石,清明透亮的坚冰不会被苍蝇弄污,比喻 品行端正的仁人志士,能经得起艰难困苦的考验。
返回
自主积累 一 知识卡片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1.作家作品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世人称其为“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祖籍栾 城。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授
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到任 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
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 “ 网织文字毁谤君相 ” 的罪名,
出狱以后,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1084年(宋神宗元丰七年),
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 1091 年 ( 元祐六年 ) ,他又被召回朝。但 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外放颍州。 1093 年 ( 元祐八年 ) 高太后去世,哲宗执 政,新党再度执政,第二年 6 月,别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再次被贬至惠阳 (今广东惠州市)。1097年,苏轼又被再贬至更远的儋州(昌化军,今海南)。 1101年(元符三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于1101年8月24日(建中靖 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 )卒于常州( 今属江苏) 。葬于汝州郏城县 (今河南郏县 ), 享年六十四岁,御赐谥号文忠(公)。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
派词人代表。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2.背景简介
文与可 (1018—1079) ,北宋仁宗时期的一位著名的画家,姓文,名同,
字与可,四川省梓州永泰 ( 今四川盐亭东 ) 人。他与苏轼是中表兄弟,曾
任洋州 ( 今陕西洋县 ) 知州, “ 湖州竹派 ” 开创者,于赴湖州任所途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