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理工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与发展3发表
营口综合素质实践活动感悟
营口综合素质实践活动感悟2014年9月,我来到了东北师范大学营口附属中学,开启了自己的综合素质实践之旅。
首先,学校为我安排了一次大型公益活动,在这个活动中与我结为师徒。
我在这个团队中享受到了很多温暖和关怀之情、许多快乐和成长之道。
同时,我也学会了许多知识与技能。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营口综合素质实践活动——营口校区实践营进行体验吧。
首先让我们一起走进营口校区,感受营口教育发展历程。
营口校区是中国北方重要钢铁基地之一的大型现代化钢铁联合企业——营口重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所在地,也是辽宁省首批重点建设城市。
其位于营口市中心城区西南方向,营口西距沈阳190公里、南距大连280公里、东距北京280公里、北距大连220公里、西距沈阳80公里,与辽宁省毗邻。
一、校园文化营口校区学校的文化建设体现着一种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体现着学校师生热爱生活、敢于创新、勤于创造、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
为了更好地为同学们服务,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
在各个班级之间举行了“家校共建”的活动,让家长在学校里和学生们一起学习、一起成长。
在这里,我们和同学们同吃、同进步;学校以各种形式向学生们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综合素质;老师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做学习方案,传授知识、解答疑惑。
我们还与同学们建立互助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各有5名同学参加,每组由2名年级组长,每天定时进行检查。
每一天下午和晚上学校会组织年级组长召开学习小组会议等形式促进大家互相学习;在全校开展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各类演讲比赛和辩论赛;在教室里开展“一课一学”课堂活动,组织学习小组进行知识总结、课堂小结;在课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文艺汇演、趣味运动会等。
1、“校园之星”评选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了培养同学们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在各个班级开展“班级之星”评选活动。
通过这次评选活动,使学生有了更多机会和空间展示自己的优秀表现。
北理工毕业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毕业实习已经成为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
为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我选择了北京理工大学进行毕业实习。
实习期间,我深入了解了企业文化、行业动态,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二、实习单位简介实习单位为我国某知名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从事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研究与生产。
公司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研发团队,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此次实习,我有幸加入该公司,为我国科技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实习内容及收获1. 实习内容(1)熟悉公司业务及企业文化在实习期间,我通过参加公司组织的各类培训,对公司的业务范围、企业文化有了深入了解。
同时,我还积极参与部门会议,了解公司的发展战略和业务规划。
(2)参与项目研发在实习过程中,我主要负责协助工程师进行项目研发。
具体工作包括: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收集实验数据、撰写实验报告等。
通过参与项目研发,我掌握了项目管理的相关知识,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3)与同事沟通交流在实习期间,我积极与同事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工作经验和心得。
这使我受益匪浅,为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了坚实基础。
2. 实习收获(1)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提升通过实习,我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2)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的提升在实习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与同事、上级进行有效沟通,提高了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
(3)职业素养的提升实习使我认识到,作为一名合格的职场人,不仅要具备专业技能,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
在实习期间,我严格遵守公司规章制度,认真履行职责,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四、实习总结1. 实习过程中的亮点(1)积极参与公司各项活动,展现了良好的团队精神。
(2)在工作中,认真负责,积极进取,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成绩。
(3)与同事、上级保持良好沟通,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
2. 实习过程中的不足(1)在项目研发过程中,对部分技术问题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西农人文实践教学基地(3篇)
第1篇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西农人文实践教学基地应运而生,成为了一所集实践教学、学术研究、文化传承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平台。
本文将从基地的背景、功能、成果和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基地背景西农人文实践教学基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的一所著名高等学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该基地成立于2010年,旨在为全校师生提供丰富的人文实践教学资源,推动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二、基地功能1. 实践教学西农人文实践教学基地设有多个实践课程,包括历史、文学、哲学、艺术、民俗等多个领域。
通过实地考察、案例研究、模拟实验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人文精神的熏陶,提升综合素质。
2. 学术研究基地拥有一支高水平的人文研究团队,致力于人文领域的学术研究。
通过举办学术讲座、研讨会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激发学生的学术兴趣。
3. 文化传承基地致力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传统节日庆典、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等,让学生深入了解和体验我国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
4. 国际交流基地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短期交流项目等,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三、基地成果1. 学生综合素质提升通过基地的实践教学,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显著提升。
在各类学科竞赛、创新创业项目中,西农学子取得了优异成绩,展现了良好的综合素质。
2. 学术成果丰硕基地的研究团队在人文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主持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
3. 社会影响力扩大西农人文实践教学基地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吸引了众多校内外人士的关注。
基地举办的各类活动,如学术讲座、文化节等,为社会各界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四、未来展望1. 拓展实践教学资源未来,基地将继续拓展实践教学资源,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
2021年总目录(C版)
2021年总目录(C版)作者:来源:《教育实践与研究·理论版》2021年第12期教育心语以切实成绩献礼建党百年《教育实践与研究》编辑部1(1)育人不可不育情怀曹振坡2(1)春风化雨见微知著吴小春3(1)家校合力提升学生的自律能力李红霞4(1)做塑造学生灵魂的雕塑家王帅5(1)加强党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孙小梦6(1)教育惩戒需刚柔并济张弛有度刘梦薇7/8(1)重视学校体育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李红霞9(1)“无痕”思政如盐在食赵海滢10(1)尊师重道铭记师恩韩梁彦11(1)两个辛丑感知历史启智未来荣光12(1)原理探究润、学、化:三大基本育人路径的探索与实践重庆/李方红3(4)班级悟修制及其优势的理论推测河北/牛其刚马占营李爱国山西/刘羽熙5(4)逆向教学设计新论及启示浙江/吕伟艳赵玉辉6(4)教育过程中师生同为“游戏人”的现实思考湖北/马甜7/8(6)杜威经验哲学对当前课堂教学的启示上海/岳静10(4)智能技术支持下精准教学的研究辽宁/吴华孙安琪10(8)河北省规划课题专页课程思政:新时代学校文化建设的原点和归宿河北/刘凤彪1(4)探讨高效教学的实施途径河北/范春贤柳更武1(10)生涯教育助力县域初中班级管理模式探究河北/段海叶1(12)展传统艺术风采育德才兼备新人——以卢龙镇中学为例河北/王凤云张瑜1(16)立德树人背景下初中“生活德育”育人模式研究河北/韩海兵2(4)新时代中小学思政教师职业能力提升路径研究河北/蔡杭州刘佳2(7)论课堂中的情境脉络河北/娄延果3(9)网络学习空间中分布式认知建构模式研究河北/刘玲3(12)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成因与对策河北/高文慧魏天依3(16)多元传播格局下的考试招生信息公开体系构建河北/马春环刘娟赵建国3(18)延实补虚探索中职项目式教学——以建筑装饰设计课程为例河北/李永霞3(22)借助“互联网+教育”促进京津冀基础教育协同发展河北/张强4(4)基于IRF理论的实习教师教学有效提问分析与策略河北/高军生张聪慧4(7)5G时代虚拟现实技术在建筑装饰教学中的应用与发展河北/姚立国刘思佳赵天雨4(11)基于5G时代建筑装饰专业教学的新探索河北/宁艳新康小兰4(15)区块链促进乡村小规模学校师资结构优化调整河北/郭立平5(11)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实践探索与研究——以长城文化资源为载体河北/娄卫润5(14)河北省基础教育教研扶贫政策执行分析河北/张磊张岚5(19)5G时代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途径河北/李红霞5(25)“兵教兵”课堂问题的对策研究河北/门社强王增科杜素娥5(28)小组合作学习在城镇初中课堂中的应用研究河北/姚惠卿宋改锋5(33)意向性自我调节:中学生核心素养的自主发展河北/孙晓静6(9)河北省小學城乡网络优质教育资源现状研究河北/马若李子肖6(12)“5G”时代建筑装饰专业项目式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研究河北/李永霞6(18)国内中小学校园欺凌文献的热点主题研究河北/黄爽6(21)生涯规划谋发展科学施教促成才河北/董力方刘润梅夏丽霞张伟伟7/8(10)生涯动力引导下的高中班级管理模式研究——以S市L中学为例河北/武会霞7/8(14)行润泽教育育阳光少年——迁安市第七实验小学文化办学纪实河北/杨晓刚7/8(17)提高农村初中课堂学生专注力的主要策略河北/张成群7/8(22)新时代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基本素养提升策略河北/宋德正苗壮7/8(25)体验式培训:让教师的学习真正发生河北/柳诚蕊7/8(28)小学教师教育惩戒权研究综述河北/雷博雅张小莉7/8(31)中小学教师要学会传递正能量河北/于梦静王新生梁彦庆7/8(36)多元模式融整对集团化办学的意义河北/冯立忠7/8(38)县域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实践与探索河北/倪清合刘海军7/8(42)工匠精神融入艺术类院校教学体系研究——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河北/温玮璇7/8(46)信息技术环境下生涯规划课程的开展河北/郭浩琳何世平9(4)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力保国家课程落地河北/赵立芬9(7)集团化学校教师专业成长路径探析河北/贾君君9(9)小学教师语言惩戒的心理分析及实施策略河北/刘海涛曹冉张小莉9(12)班级管理中传递正能量的策略河北/王新生于梦静魏慧卿9(16)基于产教融合的幼儿师范生科学教育模式探索河北/郑天然王晶许艳玲9(19)核心素养下小学生学业评价策略研究河北/白静10(14)关于学前教育立法的几点思考河北/杨雅清贾君君宋德正10(18)新时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评估的“五坚持”河北/赵兴万10(21)县域教研共同体促进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河北/王久儒11(4)线上线下融合背景下教师专业素养刍议河北/张腾腾李学伟冯博智11(6)“生活即教育”理论在家庭教育指导中的应用河北/李卫胜12(4)“金种子少年”评价体系助力学生成长河北/和晓珍12(8)落实学前教育立法具体实践的思考河北/杨雅清宋立会贾君君宋德正12(10)德育研究勤俭教育方法的再探索——以项目式学习为视角广东/邓李君1(19)生命教育的反思与重构——基于学生生命危机行为探析吉林/李护君1(23)学生深度学习的知识观阐释山东/王有鹏1(28)后疫情时代引导学生积极探求生命“真知”河北/马庆荣2(10)网络空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提升研究江西/曾玲胡恒钊2(14)德育发展新理念:知性德育与生活德育的融通广西/庞玉兰3(25)国际理解教育的必要性、价值导向及推进建议湖北/向长征彭新华3(30)学校是礼仪教育的重要场所河北/吴小春齐志輝贾智永3(34)在活动中落实“生活德育”的策略研究河北/侯淑君3(37)德育与校园文化活动融合的理论与实践初探河北/李建敏张希倩李建荣4(17)家庭德育问题及对策初探广东/陈君宜4(20)生命教育研究之我见河北/董羊城5(36)以问题解决为触点的文化体验活动设计开发河北/李建敏张双进李金芳5(39)中小学线上教学课程思政实践路径探析陕西/屈艳娥6(26)5G时代工匠精神对技能型人才“养”与“育”的研究河北/张潇月湖南/吴汀宇河北/朱敬民周慧7/8(49)初中学生规则意识培养的实践与研究河北/孙健7/8(52)《颜氏家训》对青少年道德建设的启示河北/冯丽7/8(57)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中学生乡土情怀培育研究江西/胡玉兰7/8(61)深度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必由之路河北/耿怡欣7/8(65)小学德育管理长效机制的多重构建广东/梁家雄7/8(67)教育信息化视域下农村学校德育管理研究初探重庆/代俊华9(24)充分发挥德育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河北/尹朝勇姜艳9(27)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德育问题影响因素调查分析——以石家庄市S小学为例河北/赵娅芳北京/付尧9(29)新时代学校评价育人的创新与实践——以“苹果银行”模式为例江苏/李根10(25)九年一贯制学校党史教育一体化实现路径初探安徽/汤汝昭刘燕晏凌波11(9)道德边界约束:探讨教育惩戒改进路向的新视角浙江/王少华11(15)我国教育惩戒研究热点与趋势的可视化分析陕西/黄华芳12(12)美育研究中小学美术微课的常见问题与改进策略新疆/鲁粲5(42)新时代学校美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河南/刘振芳6(29)美及其形成原理对美术教学实践的启示河北/阮春闳齐龙腾11(20)传统艺术鉴赏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与实践中小学教师要学会传递正能量河北/于梦静王新生梁彦庆7/8(36)多元模式融整对集团化办学的意义河北/冯立忠7/8(38)县域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实践与探索河北/倪清合刘海军7/8(42)工匠精神融入艺术类院校教学体系研究——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河北/温玮璇7/8(46)信息技术环境下生涯规划课程的开展河北/郭浩琳何世平9(4)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力保国家课程落地河北/赵立芬9(7)集团化学校教师专业成长路径探析河北/贾君君9(9)小学教师语言惩戒的心理分析及实施策略河北/刘海涛曹冉张小莉9(12)班级管理中传递正能量的策略河北/王新生于梦静魏慧卿9(16)基于产教融合的幼儿师范生科学教育模式探索河北/郑天然王晶许艳玲9(19)核心素养下小学生学业评价策略研究河北/白静10(14)关于学前教育立法的几点思考河北/杨雅清贾君君宋德正10(18)新时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评估的“五坚持”河北/赵兴万10(21)县域教研共同体促进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河北/王久儒11(4)线上线下融合背景下教师专业素养刍议河北/张腾腾李学伟冯博智11(6)“生活即教育”理论在家庭教育指导中的应用河北/李卫胜12(4)“金种子少年”评价体系助力学生成长河北/和晓珍12(8)落实学前教育立法具体实践的思考河北/杨雅清宋立会贾君君宋德正12(10)德育研究勤俭教育方法的再探索——以项目式学习为视角广东/邓李君1(19)生命教育的反思与重构——基于学生生命危机行为探析吉林/李护君1(23)学生深度学习的知识观阐释山东/王有鹏1(28)后疫情时代引导学生积极探求生命“真知”河北/马庆荣2(10)网络空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提升研究江西/曾玲胡恒钊2(14)德育发展新理念:知性德育与生活德育的融通广西/庞玉兰3(25)国际理解教育的必要性、价值导向及推进建议湖北/向长征彭新华3(30)学校是礼仪教育的重要场所河北/吴小春齐志辉贾智永3(34)在活动中落实“生活德育”的策略研究河北/侯淑君3(37)德育与校园文化活动融合的理论与实践初探河北/李建敏张希倩李建荣4(17)家庭德育问题及对策初探广东/陈君宜4(20)生命教育研究之我见河北/董羊城5(36)以问题解决为触点的文化体验活动设计开发河北/李建敏张双进李金芳5(39)中小学线上教学课程思政实践路径探析陕西/屈艳娥6(26)5G时代工匠精神对技能型人才“养”与“育”的研究河北/张潇月湖南/吴汀宇河北/朱敬民周慧7/8(49)初中学生规则意识培养的实践与研究河北/孙健7/8(52)《颜氏家训》对青少年道德建设的启示河北/冯丽7/8(57)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中学生乡土情怀培育研究江西/胡玉兰7/8(61)深度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必由之路河北/耿怡欣7/8(65)小学德育管理长效机制的多重构建广东/梁家雄7/8(67)教育信息化视域下农村学校德育管理研究初探重庆/代俊华9(24)充分发挥德育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河北/尹朝勇姜艳9(27)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德育问题影响因素调查分析——以石家庄市S小学为例河北/赵娅芳北京/付尧9(29)新时代学校评价育人的创新与实践——以“苹果银行”模式为例江苏/李根10(25)九年一贯制学校党史教育一体化实现路径初探安徽/汤汝昭刘燕晏凌波11(9)道德边界约束:探讨教育惩戒改进路向的新视角浙江/王少华11(15)我国教育惩戒研究热点与趋势的可視化分析陕西/黄华芳12(12)美育研究中小学美术微课的常见问题与改进策略新疆/鲁粲5(42)新时代学校美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河南/刘振芳6(29)美及其形成原理对美术教学实践的启示河北/阮春闳齐龙腾11(20)传统艺术鉴赏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与实践中小学教师要学会传递正能量河北/于梦静王新生梁彦庆7/8(36)多元模式融整对集团化办学的意义河北/冯立忠7/8(38)县域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实践与探索河北/倪清合刘海军7/8(42)工匠精神融入艺术类院校教学体系研究——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河北/温玮璇7/8(46)信息技术环境下生涯规划课程的开展河北/郭浩琳何世平9(4)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力保国家课程落地河北/赵立芬9(7)集团化学校教师专业成长路径探析河北/贾君君9(9)小学教师语言惩戒的心理分析及实施策略河北/刘海涛曹冉张小莉9(12)班级管理中传递正能量的策略河北/王新生于梦静魏慧卿9(16)基于产教融合的幼儿师范生科学教育模式探索河北/郑天然王晶许艳玲9(19)核心素养下小学生学业评价策略研究河北/白静10(14)关于学前教育立法的几点思考河北/杨雅清贾君君宋德正10(18)新时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评估的“五坚持”河北/赵兴万10(21)县域教研共同体促进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河北/王久儒11(4)线上线下融合背景下教师专业素养刍议河北/张腾腾李学伟冯博智11(6)“生活即教育”理论在家庭教育指导中的应用河北/李卫胜12(4)“金种子少年”评价体系助力学生成长河北/和晓珍12(8)落实学前教育立法具体实践的思考河北/杨雅清宋立会贾君君宋德正12(10)德育研究勤俭教育方法的再探索——以项目式学习为视角广东/邓李君1(19)生命教育的反思与重构——基于学生生命危机行为探析吉林/李护君1(23)学生深度学习的知识观阐释山东/王有鹏1(28)后疫情时代引导学生积极探求生命“真知”河北/马庆荣2(10)网络空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提升研究江西/曾玲胡恒钊2(14)德育发展新理念:知性德育与生活德育的融通广西/庞玉兰3(25)国际理解教育的必要性、价值导向及推进建议湖北/向长征彭新华3(30)学校是礼仪教育的重要场所河北/吴小春齐志辉贾智永3(34)在活动中落实“生活德育”的策略研究河北/侯淑君3(37)德育与校园文化活动融合的理论与实践初探河北/李建敏张希倩李建荣4(17)家庭德育问题及对策初探广东/陈君宜4(20)生命教育研究之我见河北/董羊城5(36)以问题解决为触点的文化体验活动设计开发河北/李建敏张双进李金芳5(39)中小学线上教学课程思政实践路径探析陕西/屈艳娥6(26)5G时代工匠精神对技能型人才“养”与“育”的研究河北/张潇月湖南/吴汀宇河北/朱敬民周慧7/8(49)初中学生规则意识培养的实践与研究河北/孙健7/8(52)《颜氏家训》对青少年道德建设的启示河北/冯丽7/8(57)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中学生乡土情怀培育研究江西/胡玉兰7/8(61)深度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必由之路河北/耿怡欣7/8(65)小学德育管理长效机制的多重构建广东/梁家雄7/8(67)教育信息化视域下农村学校德育管理研究初探重庆/代俊华9(24)充分发挥德育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河北/尹朝勇姜艳9(27)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德育问题影响因素调查分析——以石家庄市S小学为例河北/赵娅芳北京/付尧9(29)新時代学校评价育人的创新与实践——以“苹果银行”模式为例江苏/李根10(25)九年一贯制学校党史教育一体化实现路径初探安徽/汤汝昭刘燕晏凌波11(9)道德边界约束:探讨教育惩戒改进路向的新视角浙江/王少华11(15)我国教育惩戒研究热点与趋势的可视化分析陕西/黄华芳12(12)美育研究中小学美术微课的常见问题与改进策略新疆/鲁粲5(42)新时代学校美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河南/刘振芳6(29)美及其形成原理对美术教学实践的启示河北/阮春闳齐龙腾11(20)传统艺术鉴赏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与实践中小学教师要学会传递正能量河北/于梦静王新生梁彦庆7/8(36)多元模式融整对集团化办学的意义河北/冯立忠7/8(38)县域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实践与探索河北/倪清合刘海军7/8(42)工匠精神融入艺术类院校教学体系研究——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河北/温玮璇7/8(46)信息技术环境下生涯规划课程的开展河北/郭浩琳何世平9(4)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力保国家课程落地河北/赵立芬9(7)集团化学校教师专业成长路径探析河北/贾君君9(9)小学教师语言惩戒的心理分析及实施策略河北/刘海涛曹冉张小莉9(12)班级管理中传递正能量的策略河北/王新生于梦静魏慧卿9(16)基于产教融合的幼儿师范生科学教育模式探索河北/郑天然王晶许艳玲9(19)核心素养下小学生学业评价策略研究河北/白静10(14)关于学前教育立法的几点思考河北/杨雅清贾君君宋德正10(18)新时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评估的“五坚持”河北/赵兴万10(21)县域教研共同体促进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河北/王久儒11(4)线上线下融合背景下教师专业素养刍议河北/张腾腾李学伟冯博智11(6)“生活即教育”理论在家庭教育指导中的应用河北/李卫胜12(4)“金种子少年”评价体系助力学生成长河北/和晓珍12(8)落实学前教育立法具体实践的思考河北/杨雅清宋立会贾君君宋德正12(10)德育研究勤俭教育方法的再探索——以项目式学习为视角广东/邓李君1(19)生命教育的反思与重构——基于学生生命危机行为探析吉林/李护君1(23)学生深度学习的知识观阐释山东/王有鹏1(28)后疫情时代引导学生积极探求生命“真知”河北/马庆荣2(10)网络空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提升研究江西/曾玲胡恒钊2(14)德育发展新理念:知性德育与生活德育的融通广西/庞玉兰3(25)国际理解教育的必要性、价值导向及推进建议湖北/向长征彭新华3(30)学校是礼仪教育的重要场所河北/吴小春齐志辉贾智永3(34)在活动中落实“生活德育”的策略研究河北/侯淑君3(37)德育与校园文化活动融合的理论与实践初探河北/李建敏张希倩李建荣4(17)家庭德育问题及对策初探广东/陈君宜4(20)生命教育研究之我見河北/董羊城5(36)以问题解决为触点的文化体验活动设计开发河北/李建敏张双进李金芳5(39)中小学线上教学课程思政实践路径探析陕西/屈艳娥6(26)5G时代工匠精神对技能型人才“养”与“育”的研究河北/张潇月湖南/吴汀宇河北/朱敬民周慧7/8(49)初中学生规则意识培养的实践与研究河北/孙健7/8(52)《颜氏家训》对青少年道德建设的启示河北/冯丽7/8(57)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中学生乡土情怀培育研究江西/胡玉兰7/8(61)深度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必由之路河北/耿怡欣7/8(65)小学德育管理长效机制的多重构建广东/梁家雄7/8(67)教育信息化视域下农村学校德育管理研究初探重庆/代俊华9(24)充分发挥德育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河北/尹朝勇姜艳9(27)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德育问题影响因素调查分析——以石家庄市S小学为例河北/赵娅芳北京/付尧9(29)新时代学校评价育人的创新与实践——以“苹果银行”模式为例江苏/李根10(25)九年一贯制学校党史教育一体化实现路径初探安徽/汤汝昭刘燕晏凌波11(9)道德边界约束:探讨教育惩戒改进路向的新视角浙江/王少华11(15)我国教育惩戒研究热点与趋势的可视化分析陕西/黄华芳12(12)美育研究中小学美术微课的常见问题与改进策略新疆/鲁粲5(42)新时代学校美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河南/刘振芳6(29)美及其形成原理对美术教学实践的启示河北/阮春闳齐龙腾11(20)传统艺术鉴赏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与实践。
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考博参考书-考博分数线-专业课真题
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考博参考书-考博分数线-专业课真题一、专业的设置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共招生2人,下设思想文化教育与社会发展专业,研究方向为心理发展与健康教育,导师是贾晓明和李林英。
二、考试的科目学院、专业、研究方向代码及名称招生计划指导教师复试要求及相关说明外国语业务课一业务课二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022)2思想文化教育与社会发展(0401Z1)202.心理发展与健康教育贾晓明1001英语2032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3083社会性与人格发展面试:1、科研能力评估2、综合素质3、外语听力与口语水平测试李林英三、导师介绍贾晓明,北京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工作与心理学系教授。
1991年至2001年任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主任,从2002年开始担任中心督导。
作为高级访问学者于1998到1999年在加拿大大布局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咨询心理学系学习研究。
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从事心理咨询工作。
李林英,生于1963年5月,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生导师,所在学科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
讲授的硕士生核心课程有《人生发展与心理健康教育》;本科生课程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社会心理学》等。
近年来承担北京市、福特基金会等9项课题,研究成果获北京市和校级教学成果奖4项,出版教材和专著10本,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
育明教育考博分校解析:考博如果能够提前联系导师的话,不论是在备考信息的获取,还是在复试的过程中,都会有极大的帮助,甚至是决定性的帮助。
育明教育考博分校经过这些年的积淀可以协助学员考生联系以上导师。
四、参考书目《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修订版);董奇著,北京2032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社会性与人格发展》(第五版);戴维.谢弗,陈会3083社会性与人格发展昌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年6月出版五、北理考博英语北理的考博英语满分100分,题型有阅读、翻译和写作等。
北京理工大学教职工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分类评价细则
辽东学院校训辽东学院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院,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17年,当时由沈阳市教育局与沈阳市政府共同创办。
辽东学院校训“勤奋学习,勇于创新”起源于1953年,当时辽东学院更名为辽东工学院,校训也更改为“勤奋学习,勇于创新”。
此后,辽东学院校训一直延续至今,为学院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辽东学院校训的内涵特点辽东学院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旨在激励学子勤奋学习,求实创新,充分发挥自身潜能,不断提高素质,担当社会责任,为国家和社会建设作出贡献。
辽东学院校训的内涵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追求实现自我价值。
辽东学院校训“自强不息”,鼓励学生要有进取心,不断自我完善,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把自己的潜能发挥到极致。
二是担当社会责任。
辽东学院校训“厚德载物”,要求学生要有责任感,要有社会责任感,为社会做出贡献,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三是坚持学习创新。
辽东学院校训要求学生要勤奋学习,求实创新,不断提高自身学习能力,不断拓宽自身视野,努力成为有创造力的人才。
3. 辽东学院校训的核心理念:以爱国为本,以科学为先,以求实为主,以服务为己任。
辽东学院校训的精神实践,是指学生要以“勤奋求实、自强不息、求真务实”为校训,把校训融入到学习、生活、实践活动中,在学习上要坚持勤奋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实践,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在生活上要自强不息,勤俭持家,节约资源,关爱他人;在实践活动中要求真务实,坚持实践为营养,勇于担当,发扬团队精神,为社会服务。
辽东学院校训的社会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它可以激励学生们追求卓越,把握机遇,努力进取。
其次,它可以提高学生们的责任感,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为社会做出贡献。
此外,它还可以帮助学生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使他们更加懂得尊重他人,珍惜自己的生活。
最后,它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团队精神,让他们学会合作,共同努力实现共同的目标。
总之,辽东学院校训的社会影响是巨大的,它可以帮助学生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激励他们追求卓越,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提高他们的责任感,为社会做出贡献。
北京理工大学SQA-HND项目
北京理工大学SQA-HND项目教师教务手册(第二版)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2009年11月前言北京理工大学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是一所理工为主、工理文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建国后国家历批次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是首批设立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是首批进入“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行列的高校之一。
学校始终秉承延安精神与延安自然科学院以来的办学传统,坚持国防学科专业和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的办学特色,是我国国防高级科技人才培养和国防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被誉为“培养国防高级人才的摇篮”。
学校坚持把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出了“以智养德、以德养才、德育为首、全面发展”的育人方针和“学校以育人为本,育人以教学为先,教学以质量为重”的教育教学思想;按照建设研究型大学的目标要求,确立了“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推进教学内容与体系改革,推行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完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在提高教学质量、造就高素质人才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毕业生也因专业知识扎实、实践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而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涵盖哲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历史学等学科领域。
经过十余年的改革、建设和发展,已经形成多学科、多层次的办学管理实体,学科专业特色鲜明,办学实力较为雄厚,规模迅速扩大,已经为国家培养和输送本科生、研究生两千余名。
学院承担全校人文与社会科学类公共基础课和选修课,承担多个领域的科学研究,同时学院重视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全面素质的提高,能够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师资和实验、实习条件,已经形成了“强调人文精神,注重理论基础,重视实践能力,突出文理结合”的办学特点。
北京理工大学SQA中心是苏格兰学历管理委员会(SQA)授权的教育机构,隶属于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北理工2021年工程博士培养计划
北理工2021年工程博士培养计划北理工(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是我国著名的工科大学之一,其在工程领域的博士培养计划一直备受关注。
作为一所重视科研与创新的高校,北理工的工程博士培养计划在培养学术领域的高端人才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优势。
2021年,北理工的工程博士培养计划又有哪些新的亮点和特色呢?让我们一起来深入探讨。
一、全面评估北理工2021年工程博士培养计划从简到繁,让我们先从北理工的工程博士培养计划的基本情况开始。
北理工工程博士培养计划旨在培养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针对工程实践中的现实问题,结合国内外工程学科的前沿动态与发展趋势,北理工工程博士培养计划注重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侧重于解决工程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努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在全面评估了北理工2021年工程博士培养计划的基本情况之后,我们不难发现,该计划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强调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这些特点使该计划在当今高等教育领域中脱颖而出,在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创新意识和国际竞争力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
二、深入探讨北理工2021年工程博士培养计划针对北理工2021年工程博士培养计划的特色和亮点,我们还需要更深入地探讨其优势所在。
该计划注重师资力量的建设和科研条件的改善。
北理工工程博士培养计划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这些导师具有丰富的科研经验和学术造诣,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学术指导。
北理工2021年工程博士培养计划注重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
在培养计划中,学校设立了丰富多样的科研项目,鼓励学生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独立从事科研工作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学校还积极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推动学术交流与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与合作机会。
三、总结与回顾北理工2021年工程博士培养计划通过对北理工2021年工程博士培养计划的全面评估和深入探讨,我们可以看到该计划在师资力量建设、科研条件改善以及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
综合素质发展方面总结(25篇)
综合素质发展方面总结第1篇在思想上,我有良好的道德修养。
我热爱祖国,爱护公物,尊敬师长,举止文雅,言语文明,团结同学,善于与人沟通。
与同学能够和睦相处。
我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能够尽力为班集体增光,并举动承担一些班上的事务。
在学习上,我认真刻苦,能够做到“不懂就问,不耻下问”。
课堂上我积极思考,认真和老师互动。
知识基本能够当堂消化吸收。
而且我的自主学习能力极强,在课外能够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得到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我有勤俭节约和助人为乐的好习惯。
我从不乱花零用钱,在马路上看到可怜的人和残疾人我都会给上一点钱。
在车上我会主动给有需要的人让座或帮助。
在未来,我继续发扬自己的优点,改正缺点,以务实的学习态度开拓人生。
本人品德兼优、性格开朗、热爱生活,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组织能力,学习之余,走出校门,本人珍惜每次锻炼的机会,与不同的人相处,让自己近距离地接触社会,感受人生,品味生活的酸甜苦辣。
在德育方面。
一年来,我严格、自觉地遵守社会公德和学校的规章制度,按照《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严格要求自己。
认真学习《思想政治》课,在学习《思想政治》课中,懂得了真善美,学会了做人的`道理: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关系集体;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自觉抵御封建迷信和黄赌毒活动的影响;认真参加学校及班级组织的各项政治活动和文化娱乐活动;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向团支部靠拢,并加入了中国共青团。
在智育方面。
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
在学习过程中,勤奋刻苦、自强进取,努力学好各门功课,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合理安排时间,有惜时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全面地学习了本学年各学科的理论基础知识,同时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中,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
综合素质发展方面总结第2篇眼间就要毕业了,回顾过去有很多值得我去回忆的事。
德育方面:身为一名光荣的共青团员,在日常生活中我努力以身作则,积极响应共青团委的号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所以有困难的人。
“一体两翼,四项载体”,打造以科技文化为特色
“一体两翼,四项载体”,打造以科技文化为特色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创新体系文化校园建设是不容易出‚彩‛的基础工程,是需要持之以恒的长期工程。
打造文化校园要有硬抓手、实举措、真功夫,需要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不能盲目学习外来经验、做重复建设,应该目光向下,加强校园高层次文化活动开展和基础文化设施建设。
长期以来,我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及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立足学校办学理念、特色和优势,以优势学科为依托,以科技文化为特色,以品牌建设为亮点,面向时代发展要求,着力构建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全面发展的文化素质教育模式,促进大学生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的和谐发展,打造出‚以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为主线,以两大品牌活动为实践平台,以文化视角的社会实践为拓展路径‛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创新体系。
一、活动目标与思路1.基本原则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融合互补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观,以科技文化为载体,以创新文化为内核,构建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全面发展的文化素质教育模式,促进大学生政治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的和谐发展。
2.总体目标通过文化素质教育模式的综合改革,在教育理念、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整合学校多学科教育资源,发挥建材建工、交通、汽车三大行业资源优势,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强烈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适应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需要,"创新意识强、实干精神强、适应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满足国家对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需要。
3.基本思路(1)明确工作机制(2)课内外总体设计——完善文化素质教育课堂教学课程体系,建设一批核心课程。
(3)特色建设项目----开展‚理工大讲堂‛、‚理工大舞台‛两大特色校园文化活动。
学校文化和素质教育的关系
学校文化与素质教育学校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是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为根基,以良好的校风和校园精神为标志,由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创建的,充满时代气息和校园特点的人文氛围。
学校文化氛围一旦形成,将和社会主体文化一样,会产生巨大的能量,成为深化素质教育改革的强劲动力。
从一定意义上讲,抓学校文化建设,就是在推进素质教育。
一、学校文化承载着素质教育的根本使命素质教育是一种不仅使学生学会做事,更重视学会做人的教育理念;推进素质教育的真谛在于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高尚道德人格的养成,健康审美趣味的提升,无不受到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的熏陶和影响。
因此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对于优化育人环境,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真正落实素质教育,提高整体办学水平具有战略意义。
素质本身就是日常生活中为人们所称道的各种基本品质:气质、精神、情怀、品位、人格等,人的这种精神面貌,完整人格的养成,需要相应的教育境界的濡化,需要一种真诚、公正、平等、友爱的教育氛围才能实现。
因此,素质教育的有效推进必须谋求学校文化的认同。
英国学者霍尔姆斯、麦克莱恩在深入分析了世界各国教育改革举步维艰的深层原因时指出:“一个民族是否进步,国民素质是关键,而素质的提高,又取决于文化教育。
”可见学校文化建设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中的核心问题。
由于我国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对“素质教育教什么”“什么样的学校文化最有价值”等具有不同的主张,因而在推进素质教育和学校文化建设时,往往受到学校保守思想阻碍。
过去我们在改革中对学校文化认识不足,虽然也强调教学中学生的主动参与,然而在集权化的管理体制和保守的教育观念的制约下,教师自身却严重缺乏民主意识,结果使学校文化建设走入误区。
其实,在现代的学校文化建设中,一个言简意赅的校训:“严谨、求实、文明、活泼”,虽只有八个字,却反映了教育观念、价值标准、伦理意识、行为准则。
北理工睿信书院本科生培养方案
北理工睿信书院本科生培养方案北理工睿信书院本科生培养方案是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而制定的。
该方案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
一、培养目标北理工睿信书院本科生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1.科学素养:学生应具备扎实的基础学科知识,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创新精神:学生应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3.实践能力:学生应具备实际操作和实践应用的能力,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4.团队合作精神:学生应具备团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能够与他人合作、协调和沟通。
二、培养内容北理工睿信书院本科生培养方案的培养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专业课程:学生需修读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
2.实验实训:学生需参与实验实训,提高实际操作和实践应用能力。
3.创新实践:学生需参与创新实践项目,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社会实践:学生需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了解社会现状和需求,培养社会责任感和拓展视野能力。
5.科研训练:学生需参与科研项目,提高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
三、培养模式北理工睿信书院本科生培养方案采用多元化、个性化的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导师制度:为每位学生配备导师,进行个性化指导和辅导。
2.小班教学:采用小班教学模式,注重师生互动和学生参与。
3.实践环节:增加实践环节,如实验实训、创新实践和社会实践等。
4.项目驱动:引入项目驱动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评价体系北理工睿信书院本科生培养方案采用综合评价体系,综合考核学生的学业成绩、实践表现和综合素质。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业成绩:综合考核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考试成绩。
2.实践表现:评价学生在实验实训、创新实践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表现。
北理工中外合作本科学位
北理工中外合作本科学位作为一所国际化程度高的学校,北京理工大学一直致力于推进中外交流合作。
其中,中外合作本科学位是旨在培养拥有国际视野、具备国际化背景的高素质人才的一种教育模式。
本文将就北理工的中外合作本科学位进行详细解析,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1. 中外合作本科学位的概念和发展历程2. 中外合作本科学位的办学特点及师资力量3. 中外合作本科学位的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4. 中外合作本科学位的优势和发展前景一、中外合作本科学位的概念和发展历程中外合作本科学位,简称Cooperative Bachelor’s Degree Program,是指由中国高校与国外大学合作开设的本科课程,旨在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有一定海外留学背景的高素质人才。
该教育模式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是中国高等教育对于国际化发展的一种积极探索。
北京理工大学是我国最早推进中外合作本科学位项目的高校之一。
早在1996年,北京理工大学即与美国San Jose State University开展了建立中外合作本科项目的尝试,并于1997年正式与美方达成协议,成为我国首批开设中外合作本科学位的高校之一。
至今,北理工已与20多个国家的大学建立了中外合作本科项目,其中包括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
二、中外合作本科学位的办学特点及师资力量在中外合作本科学位项目中,中方高校通常在学生的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以及培养方案的制订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决策权。
而国外大学则主要负责招收学生、提供授课教师和期末考试等方面的协助。
这种办学模式既保证了学生的国际化背景,又保证了学生学习质量和学历认可。
北理工的中外合作本科学位具有以下特点:1.国际化教学总部负责协调和管理中外合作项目,确保课程的质量和学分的转换。
2.外教团队中涵盖了世界各地的知名大学,保证了教学质量和标准的国际化。
3.通过学习不同的课程,学生可以得到更加丰富的知识背景和视角,提高跨文化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学选课
课程设置
如北京大学医学部开设了“营养与疾病”、“美容医学基础”等课程,北京体育大学开设了“时 尚街舞”等,北京电影学院开设了“影片赏析”等。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 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等6所高校也分别根据不同的专业特色向大学 生开放选修课,其中,暨南大学以人文、社会科学、经济学、医学伦理学、生命科学等专业为主; 华南师范大学以教育学、心理学、艺术学为主;华南理工大学以工科、建筑类为主;华南农业大 学则开放一些农业类课程。这些课程信息你可以从上查询到,也可以去学校询问。但要记住,并 不是每一个学生都可以选,只有你所在的学校是这些共同体中的一员,你才可以享受互相选课的 权利。如果你有机会,又有精力,可千万别错过,因为你不仅可以享受别的学校的教学资源,还 可以充分感受其他学校的学风、校风和教风。
课程设置
这部分课程主要是为了扩大学生知识面,或对某些领域进行深入研究而开设的。
跨院系选修课,从字面上讲,就是学生选择非本专业的课程进行修读。在的大学一般都要求文科 生选修一定学分的自然科学课程,要求理科生选修一定学分的文科课程,无论文理学生都要选修 一定学分的艺术类课程。在很多高校,这种课程叫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是为了加强学生的文化 素质而设置的课程,既注重学生专业方面的学习,又兼顾他们的全面发展。这种课程一般是面向 全校学生,采用任选或限制性的选修方式。这种课程的开设,除了强调知识结构的合理和完整外, 还给了学生寻找兴趣以及与多学科学生交流的机会。选择这样的课,课程不同,也就意味着你将 拥有不同的同学。他们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建议大家在这类课程方面下点功夫,它给你带 来的收益你可能都无法想像。我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覆盖面极广,涉及数学与自然科学类、 人文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思想政治类、计算机类、语言类、艺术类、体育卫生类、基本技能类 等,还有跨学科课程。这些类别的课程在不同学校的分布和所占的比重不一样。
关于北京理工大学精神文化的建议方案
方案三:德以明理,学以精工
附件2:北京理工大学其它精神文化的建议方案
校风:团结、勤奋、求实、创新
学风: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 Nhomakorabea 北理工精神:
艰苦奋斗、自觉奉献的爱国精神;
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以人为本、协作攻坚的团队精神;
46、聊城大学:敬业博学,求实创新。
47、四川师范大学:重德、博学、务实、尚美。
48、曲阜师范大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49、香港大学:明德格物
50、国家会计学院:不做假帐
51、南华大学:明德博学,求实致远
52、燕京大学: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
53、黑龙江大学 :博学慎思,参天尽物
校训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对于造就和培养学者和学人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因为非常优秀,且已成清华办学历史的标志性话语,所以一直被各大学奉为楷模,各校纷纷效法以确立自己具有个性和特色的校训。
1、北京大学:爱国 进步 民主 科学
2、北京大学精神:勤奋 严谨 求实 创新
邓小平:"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就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2020年北京理工大学教育学考研633参考书目
2020年北京理工大学教育学考研633参考书目(本文根据19年考研院校专业目录整理,仅供参考)凯程教育徐影老师整理一、北京理工大学历史简介北京理工大学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是一所理工为主、工理管文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历批次重点建设的高校,首批设立研究生院,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行列。
我校研究生教育始于1953年,1978年起恢复研究生教育。
198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的单位之一,1984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首批22所试办研究生院的大学之一。
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研究生教育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学科门类不断增加,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培养质量不断提升,为国家输送了大批高层次人才,成为我国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二丶北京理工大学参考书北京理工大学教育学考研退出了统考,实行自主命题。
它的考试科目包括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633教育学基础综合。
其中政治和英语是全国统考,专业课633教育学基础综合是自主命题,有指定参考书和大纲。
633教育综合的考试范围主要包括教育学、教育管理、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凯程教育的老师根据历年的试题和大纲,向参加教育学考研的同学推荐以下书籍:《教育学》王道俊、郭文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
《教育管理学》(第三版)陈孝彬高洪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简明中国教育史》王炳照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外国教育史》张斌贤、王晨副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
因为教育学考研专业课的分数占300分。
所以凯程教育的老师强烈建议刚开始备考北京理工大学教育学研究生的同学们从教材开始,而且教育学考研强调的就是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回到教材中才能达到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的水平。
在这里简单说一下看书的方法和技巧,第一遍的目标是了解,可以快速浏览;第二遍的目标是理解,需要精读,对不理解的内容进行勾画,做标记,可以笔记;第三遍的目标是掌握,需要在第二遍精读的基础上,对不理解的内容各个击破;第四遍的目标是运用,需要将各章节知识点进行前牵后联,完善笔记。
北京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中期检查自评报告
北京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中期检查校本部基地点自评报告北京大学2002 年10 月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北京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校本部基地点)中期检查自评报告北京大学有着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深厚传统。
1995年,我校和清华大学、华中理工大学等高校一起,率先倡导在全国高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
1999年又和全国55所高校一起正式成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几年来,北京大学发扬优良办学传统,贯彻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紧紧围绕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任务,以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为目标,全面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工作。
“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是结合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工作来展开的。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指导思想(1)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全面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工作1999年9月,学校对过去几个有关素质教育的机构进行了整合,成立了北京大学素质教育委员会,统一筹划领导学校的素质教育工作,并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纳入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整体规划当中。
素质教育委员会的任务,在于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全面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工作,使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有机统一在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使学校各个方面和各个部门的工作共同汇聚于、服务于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素质教育委员会下设四个分会,分别侧重于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身心素质教育和艺术素质教育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四个分会均由学校党政领导同志牵头,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和专家参加。
党委书记、校长任素质教育委员会主任。
校党委赵存生副书记主持日常工作。
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原与教务部教学办公室、现与教育教学评估室合署办公),既是素质教育委员会的日常工作机构,同时也是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工作机构。
素质教育委员会的成立,进一步加强了对学校对素质教育工作的领导,有力地推动了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
北理工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北理工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北理工是我国一所知名的工科大学,其本科教学一直备受关注。
经过对北理工本科教学质量的调研和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
北理工本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校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验室设备和实践机会,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例如,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学生通过参与项目开发、实习和竞赛等活动,不仅加深了对课堂知识的理解,还锻炼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北理工本科教学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学校推行了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在各个学科的课程设置中,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开展学术研究、学生社团和志愿者活动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社会交往能力。
北理工本科教学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学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文化艺术活动等,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人特长。
学校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艺术课程和体育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之余能够全面发展。
北理工本科教学注重师生互动。
学校重视师生之间的密切联系和良好的交流,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师们在课堂上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
学校还建立了一套完
善的学业辅导体系,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
总的来说,北理工本科教学质量较高,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
学校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和完善的教学管理,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发展空间。
相信在北理工的本科教育中,学生们能够获得全面的知识和技能,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理工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之实践与创新
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庞海芍单敏
北京理工大学是一所“理工为主,工、理、管、文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
1950年代之前,该校提出“通专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1952年学习前苏联之后,走上了专才教育占主导地位的发展道路。
1980年代以来,在教育部的大力推动下,该校结合自身学科特点,不断拓宽专业、强化基础、加强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合,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实践与创新。
一、实践历程
文化素质教育理念提出之初,很多师生不太理解。
学校在全体师生中多次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大家在了解之后还是十分认同素质教育理念,认为它切中了人才培养的时弊,顺应了时代的要求。
1990年代中期,北京理工大学成为国家首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院校和首批文化素质教育基地高校。
1996年3月,制定了《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试点工作计划》,提出了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和基本要求、实施途径和基本措施等。
1999年10月,制定了《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意见》,再次强调要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等诸方面全面发展、适应性强、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为了推动文化素质教育,学校成立了由教务处、研究生院、学生工作处、团委、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等负责人组成的文化素质教育协调小组,负责研究探索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效果;制订教育计划与安排;组织检查教育质量的实效。
并规定列入教学计划的教育内容由教务处、研究生院负责,教学计划之外的“第二课棠“活动由学生工作处、团委负责,北京理工大学的文化素质教育迅速开展起来。
主要途径和内容有:
一是“第一课堂”,即在教学计划中开设了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包括历史学、哲学、经济学、法学、思想与价值观、文学艺术等,要求大学生选修其中四类各一门,并取得8学分。
之后课程类别和内容不断调整丰富,2003年更名为通识教育选修课。
二是通过“第二课堂”(非正式课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素质教育活动,包括讲座、社会实践、读书活动、文化体育活动等,并要求大学生每学期必须参加听两次讲座,取得4学分;参加三次社会实践或社会调查,写调查报告或总结
取得3学分;至少掌握一种文化或艺术技能,有规定也有选择地阅读一些中外名著等。
2003年发展成为“素质拓展计划”,即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的各种活动,经过校团委系统的认证,记录在素质拓展证书上,毕业时发给学生,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凭证。
开展文化素质教育需要多个部门的支持与配合。
目前,我校并没有设立专门的负责文化素质教育的机构,但是如下几个单位都在分担相关工作:(1)教务处:负责全校共同必修课以及通识选修课程建设,课程由全校各院系教师,以及聘请校外人士讲授。
(2)学生工作处和校团委:主要负责组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如举办了多个系列讲座“聆听智慧”、“名家论坛”、“共青在线”等。
(3)艺术教育中心:作为一个教学单位,通过开设艺术类通识选修课和校园文化艺术活动进行美育,加强大学生的艺术修养。
以上各项工作均由教学和学生事务副校长分管并协调,十多年来,各单位既分工负责又相互协作,已形成一种常态的工作模式。
二、创新与发展
文化素质教育开展15年来效果显著,大学生的文化素质确实大大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大为加强,学校的文化氛围很大改善。
更重要的是它推动了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变革。
正如周远清所说,文化素质教育不仅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而是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改革,是面向21世纪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探索。
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已经发生很大变化,结合大学生的时代特点,针对新的时弊,我们认为,“文化素质教育”应该与时俱进,发展为更全面的综合素质教育,包括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等,使德、智、体、美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方面要继续把文化素质教育作为切入点,尤其要继续加强人文精神教育、文化育人工作;另一方面,可以把德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作为新的切入点,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
为此,北京理工大学提出了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目标,即“培养理想高远、学术精深、体魄强健、心境恬美,富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远的理想、精深的学术、强健的体魄、恬美的心境”,这四者间辩证统一,体现了“做人”与“做事”、“身”与“心”等方面的完整和谐发展,形成了新的综合素质教育模式,见图1。
图1 北京理工大学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实践模式
以培养大学生“高远的理想”为例。
当前,很多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习的目的就是考大学,一旦上了大学便失去了人生的目标,学习动力不足、功利思想严重、学风浮躁等,缺乏社会责任感等。
这既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但都必须依靠树立高远的理想来解决。
大学德育的核心,就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确立崇高的人生目标,使学生有高尚的道德情感,成为有责任心、有正义感、有奉献精神的人。
2003年,我校创造性地建立了德育答辩制度。
建立的初衷是考虑到大学生毕业时都有一个论文答辩环节,来检阅四年知识掌握情况和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那么经过四年的大学生活,大学生在思想、道德、理想、学业、人际交往、如何做人等方面有何收获,综合素质有何提升,是否也可以通过一种“德育答辩”的形式进行总结反思。
经过七八年的实践探索,“德育答辩制度”从入学到毕业“首尾相连”的全过程德育教育体系,包括大一时的德育开题、大二和大三时的深度辅导和中期考核检查、大四毕业时的德育答辩等环节。
“德育开题”是在大一进行的,学校在一系列入学教育工作的基础上,组织一年级学生撰写德育论文开题报告,认真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
“中期检查”是在大三学生中开展自我评价与中期总结,督促学生进行大学生活的自我反思与总结,及时调整。
精深的学术 强健的体魄 恬美的心境
通识基础教育 专业教育 科技创新活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 军训 体育课 体育俱乐部 高水平运动队(如足球队)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咨询 艺术教育/艺术团等校园文化活动 博雅读书会 博雅讲堂 住宿文化
大学生综合素质
高远的理想 思想政治理论课
德育答辩
理想信念教育
社会实践、志愿者
服务、社会责任感
聆听智慧、共青讲
堂、名家论坛等系
列讲座
“德育答辩”是指本科生临近毕业时,将自己大学四年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吸取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疏导毕业情绪,确定新的人生目标。
我们还创立了“德育小导师”制度,即从“德育答辩”优秀毕业生中选聘若干同学担任“德育小导师”,联系低年级学生并对他们的成长成才进行指导。
德育答辩制度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交流答辩,同时邀请班主任、院系老师、学校领导等参加,进行评价和指导。
这一制度,激发了学生主体意识,关注到了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促进了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教育,也密切了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增强毕业生的爱校情结。
每年大四德育答辩时都有很多师生感动落泪。
这一制度受到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新华网、《北京日报》等多家媒体的关注和多次报道。
三、问题与挑战
文化素质教育实施十五年来,师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绝大多数师生更认同上大学的首要目的是“提高综合素质,学会如何做人”。
2007年我校的调查结果表明,高达98.5%的教师认为“大学生上大学最重要的目的”排在前三位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学习基础知识,打牢基础”、“提高综合素质”;73.3%的学生认为“上大学的首要目的是受到全面教育,提高综合素质”,同时也很看重“掌握一门专业知识和技能,找到一份好工作”。
与此同时,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也面临着一定的困难与挑战。
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素质教育理想面临功利主义的现实挑战。
大学教育尚存在过重的功利导向,甚至在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有增无减,如急功近利的浮躁之风、行政化现象,重名利轻学术、重科研轻教学、重专业轻基础等现象普遍存在。
依然成为大学教师的指挥棒,学术造假、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
从领导、管理者到教师精力多集中在科研课题、科研经费、科研获奖、发表论文数量以及一些能迅速扩大影响、提升地位的统计数据上,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大学育人的根本功能还没有从制度上真正保障。
第二,大学生的知识面虽然大大扩展,人文艺术社科知识有所增长,但如何把这些知识内化为德行,来规范行为,提升心灵,真正做到文化育人、精神成人依然是素质教育的难点。
教师教学科研任务繁重,无暇顾及自身发展和知识更新、综合素养提高,开设高水平的通识课程依然存在困难。
第三,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任更为迫切,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必然涉
及到大学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改革,也终将引发大学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组织制度等更深层次的改革。
总之,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崇高事业,素质教育更是一项无法立竿见影、切忌急功近利的事业。
作为一所大学,我们理应高瞻远瞩,着眼于国家未来10年、30年乃至50年的需要,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掌握精深的学术,造就强健的体魄,陶冶恬美的心境,担当起富国强民、民族复兴的使命。
201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