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学案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学案专题01语病修改技巧解析宝鉴
(一)语序不当
1.运动员的高超技能可以通过日常的刻苦训练获得,而良好的心理素质却要通过临场的无数竞技才能练就出来。
【解析】
2.“锦”是一种丝织品,在古代,珍贵的原材料,繁琐的生产工艺,使得织品数量有限.所以“锦”是达官贵人才能享用的时尚奢侈品。
【解析】
3.2010年4月10日,第8颗北斗导航卫星的发射进入倒计时,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各个岗位的操作人员对火箭起飞前进行了最后的检查,满怀信心等待着发射时刻的到来。
【解析】
6.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地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了两家银行。
【解析】
7.著名航天专家梁启超之子梁思礼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会在70大寿刚过不久,在一个阳光照耀的正午失足跌入6米深的井里。
【解析】
8.连年亏损的美国《新闻周刊》正待价而沽,境内华人都鼓动中国人出手收购,将这份引以为豪的美国期刊经营权收入囊中。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
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淮海战役纪念馆里有几幅小推车的照片,天空可见尚未散尽的硝烟,脚下可见炮火留下的弹坑,几十万辆小推车倍日并行,一刻不停,长驱千里,运送着战场上需要的物资。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场景、人物,小推车上装载的货物也不同,但有一个共同之处,都是用小推车这种运输工具在改天换地。
【解析】
4.这次发展论坛在上海举行,参加论坛的中外各界人士在论坛期间就环境保护、人才培养、普及教育等众多议题为期两天发表意见并进行各种交流。
【解析】
5.诚信教育已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因为不仅诚信关系到国家的整体形象,而且体现了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质。
【解析】
高三语文高考专题复习句式变换(公开课)学案-汪爱新
句式变换(学案)新洲职高:汪爱新学习目标(一)、了解现代汉语常用句式(二)、掌握常见句式的变换方式学习重点:掌握常见四种句式的变换方式学习难点:⑴肯定句和否定句的变换⑵常式句和变式句的变换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二、走近考纲《文化综合考试大纲》中规定:变换不同句式,包括:主动句与被动句的变换,肯定句与否定句的变换,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和感叹句之间的变换,常式句与变式句的变换,能力层级为D级,即表达应用。
三、探究经典,找出规律句式变换是指在一定的语境中,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将句子由一种句式变成另一种句式的过程。
(一)句式变换的原则:①不改变原意;②不能增删改变内容;③可增删个别词语;④注意层次及逻辑关系;⑤尽量避免重复,可用指代词简化。
(二)句式变换的方法:1.主动句和被动句的变换例:①他打扫了房间。
(主动句,一般陈述。
)改:②“把”字句,强调“房间”:③被动句,强调“他”:{练一练}⑴北京奥运会被全世界关注。
(被动句)改主动句:⑵亚非五国热烈欢迎胡锦涛的访问。
(主动句)改被动句:⑶二诸葛老婆追出门来,二诸葛把她拦回去,二诸葛老婆还骂个不休。
改被动句:2.肯定句和否定句的变换{问题探究}①科学发展至今天,谁也不会否认地球不是围绕太阳转这个简单的事实。
②老一辈革命家无时无刻都在关心青年一代的成长。
③难道能否认《红楼梦》不是一部很好的古典小说吗? {练一练}⑴古往今来,每一场真正的革命,都是大大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
(肯定句)改否定句:⑵我们要加强素质教育。
(肯定句)改否定句:肯定句:⑶今天天气好。
⑷这个问题容易解决。
改否定句:改双重否定句:改反问双重否定句:⑷了强调下段文字的意思,请改变其句式,必须三次出现二重否定句式。
“要谈‘五四’以来的散文,就一定要提到朱自清;而要谈到朱自清,一定会提到《背影》”这话有道理。
改:3.陈述句和反问句的变换陈述句:这种主观主义的作风,还在许多同志中间存在着。
改反问句:祈使句和疑问句的变换祈使句:请你不要再批评他了。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断句 学案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主观类断句学案1.学习目标(1)明确主观类断句的考查方式。
(2)掌握主观类断句题型的解答步骤、方法。
(3)能运用相关方法综合断句。
2.学习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主观类断句题型的解答步骤、方法。
难点:能运用相关方法综合断句。
【授人以鱼】一、可用来断句的常见文言虚词:(1)句首的语气词和发语词 :“其、盖、凡、窃、诸、敬、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2)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3)句末语气词 : “也、矣、欤、哉、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4)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若前面的分句足够长,可在连词的前面断句。
(5)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 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6)常在句首的时间词 :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7)表敬副词窃、请、谨、敢这些词常用在一句话的开头,有领起全句的作用,前面可断句。
二、可用来断句的文言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型:1.特殊句式:(1)判断句:1)…者,…也;2)…者,…;3)…,…也。
(2)被动句:1)…见…于…;2)…为…所…;3)…被…所…;4)…受…于…。
(3)宾语前置句:1)…之有;2)唯…是…。
2.特殊句型:(1)表陈述:….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表示判断语气,可译为“说的就是….啊”“大概说的就是……吧”例: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齐桓晋文之事》(2)表疑问句或反问:不亦……乎用于反问句中变肯定语气,可译为“不是….吗”“难道不是….吗”如(若、奈)…..何表示征询语气,中间插入名词,代词或词组,可译为“把….怎么办呢”“对….怎么样呢”。
庸….乎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么”“哪里….呢”。
2024年高考语文高三语文复习专题:文言翻译(学案)
高三语文复习专题:文言翻译(学案)学习目标:1.基础夯实:巩固文言翻译基本方法;2.重点突破:依据语境精准翻译得分点。
学习过程:一、课前热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三槐堂铭并序苏轼天可必乎?贤者不必贵,仁者不必寿。
天不可必乎?仁者必有后。
二者将安取衷哉?吾闻之申包胥曰:“人定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
”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
善者以怠,恶者以肆。
盗跖之寿,孔、颜之厄,此皆天之未定者也。
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而不改者,其天定也。
善恶之报,至于子孙,则其定也久矣。
吾以所见所闻考之,而其可必也审矣。
国之将兴,必有世德之臣,厚施而不食其报,然后其子孙能与守文太平之主,共天下之福。
故兵部侍郎晋国王公①,显于汉、周之际,历事太祖、太宗,文武忠孝,天下望以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
盖尝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
”已而其子魏国文正公②,相真宗皇帝于景德、祥符之间,朝廷清明天下无事之时,享其福禄荣名者十有八年。
今夫寓.物于人,明日而取之,有得有否。
而晋公修德于身,责报于天,取必于数十年之后,如持左契,交手相付,吾是以知天之果可必也。
吾不及见魏公,而见其子懿敏公。
以直谏事仁宗皇帝,出入侍从将帅三十余年,位不满其德。
天将复兴王氏也欤?何其子孙之多贤也?世有以晋公比李栖筠者,其雄才直气,真不相上下。
而栖筠之子吉甫,其孙德裕,功名富贵,略.与王氏等;而忠恕仁厚,不及魏公父子。
由此观之,王氏之福盖未艾.也。
懿敏公之子巩与吾游,好德而文,以世其家,吾以是录之。
铭曰:呜呼休哉!魏公之业,与槐俱萌;封植之勤,必世乃成。
既相真宗,四方砥平。
归视其家,槐阴满庭。
吾侪小人,朝不及夕。
相时射利,皇恤厥德?庶几侥幸,不种而获。
不有君子,其何能国?王城之东,晋公所庐。
郁郁三槐,惟德之符。
呜呼休哉!【注】①晋国王公:下文称晋公,王祜。
②魏国文正公:指王旦,封魏国公,谥文正。
高中语文 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动静结合》学案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动静结合》学案学习目标1、认识动静结合的手法及其在诗歌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分析古诗鉴赏中“动静”类型题的答题步骤。
3、学会规范答题。
学习重点1、认识动静结合的手法及其在诗歌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分析古诗鉴赏中“动静”类型题的答题步骤。
学习难点学会规范答题。
一、明确概念动静结合:诗歌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就是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别有意味的情趣。
有以静衬动的,有以动衬静的,也有动静互相衬托的。
动静结合的作用:(1)使得描写的对象动者更动,静者更静,一动一静,相映成趣;(2)使得描写的对象显得更加有声有色;(3)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增强如亲历其境的现场感;(4)使形象鲜明可感,更真实地表现事物的特点;(5)能更好地渲染环境气氛。
二、初步感知诗人将动与静巧妙地统一在诗歌中,共同构成动人的意境。
下列诗句没有运用动静手法的一项是()A、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的《山居秋暝》B、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李白《秋浦歌其一》C、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
刘禹锡《途中早发》D、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王籍的《入若耶溪》三、合作探究雨后池上刘攽(bān)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5分)探究答案:答题步骤:四、学以致用兰溪棹歌戴叔伦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注]1.兰溪:兰溪江,也称兰江,浙江富春江上游一支流。
2.棹(zho)歌:船家摇橹时唱的歌。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5分)答:五、课后练习秋蕊香张耒(lěi)帘幕疏疏风透,一线香飘金兽。
朱栏倚遍黄昏后,廊上月华如昼。
别离滋味浓于酒,著人瘦。
此情不及墙东柳,春色年年如旧。
上阕寓情于景,请从“动”与“静”的角度分析景中包含了怎样的感情。
(5分)答:。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学案
本学案重在针对月考试题中所涉及到的题型进行补偿性练习
月考原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0分)
一丛花·溪堂玩月作
陈亮①
冰轮斜辗镜天长,江练隐寒光 。危阑醉倚人如画,隔烟村、何处鸣榔②?乌鹊倦栖,鱼龙惊起,星斗挂垂杨。
订正: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动与静)
→采用虚写以虚景写实情以乐景写哀情以表面衬内心(虚与实)
→时间顺序由高到低由远到近从上到下由物及人史到现实(描写顺序)
●议论:
情理结合富有哲理因事成理
●抒情: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以物喻人;以他人自况借他人抒已志;寓情于事借古讽今;虚景实情)
典型题练:
清江引·秋怀
元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1、问:请赏析本诗的手法
答案:步骤一:
步骤二:
步骤三
订正: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2、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4分)
典型题练: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07四川卷)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蝉鸣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
订正:
三、句意型
1、提问方式:这句诗好在哪里?
订正:
初见嵩山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文言文重点篇目-《兰亭集序》、《种树郭橐驼传》、《石钟山记》(含答案)
《兰亭集序》《种树郭橐驼传》《石钟山记》《兰亭集序》一、课文再读挖空落实请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或用法。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______________]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______________]禊事也。
群贤.[__________]毕至,少长..[____________]咸.[____________]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__________]竹,又有清流激湍..[__________],映带..[__________]左右,引.[__________]以为流觞.[__________]曲水,列坐..[__________]其次..[__________]。
虽.[__________]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__________]一咏.[__________],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____________]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____________]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____________]视听之娱,信.[____________]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____________],俯仰..[____________]一世。
或取诸.[____________]怀抱..[____________],悟言..[__________]一室之内;或因.[__________]寄所托,放浪..[__________]形骸..[________]之外。
虽趣.[__________]舍万殊..[____________],静躁不同,当其欣.[____________]于所遇,暂.[____________]得.[____________]于己,快然..[__________]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________________]既倦,情随事迁.[____________],感慨系.[____________]之矣。
2024届高考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古诗阅读与鉴赏-赏析意象(景象)与意境
学案53赏析意象(景象)与意境——分析内涵,品象悟境复习任务 1.积累古代诗歌常见意象的内涵,重点分析诗中所用意象的内涵和作用。
2.能够体会诗歌意境,初步分析意境特点。
考情微观年份卷别篇名提问方式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0 新高考Ⅰ卷《赠别郑炼赴襄阳》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意象作用①意象、意境为常考点,以意象为重点,多考查对其内涵及作用的理解。
②意境内容复杂,很少直接命题考查,以考查景象、画面、氛围特点为主。
2018 全国Ⅱ卷《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意象作用2016 全国乙卷《金陵望汉江》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概括画面(意境)知识图要活动一分析意象内涵和作用(一)积累古诗常见意象的内涵意象(景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是诗人感情的载体。
像湖光山色、田园桑植、大漠孤烟之类,只要灌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均可叫意象。
意象有单个的,也有群组的。
下列诗句中的意象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都形成了自己固定的内涵。
请根据自己的积累与理解,填写常见意象的固定内涵。
类别意象内涵植物柳送别、留恋落花①动物鸿雁②子规(杜鹃) ③器物舟④笛声⑤地理三径⑥长亭(短亭) ⑦气象月亮⑧流水⑨露⑩春风⑪答案①失意、伤感②孤独、漂泊、思归③悲惨、乡愁乡思④漂泊、自由⑤思乡、思归⑥隐士之所⑦送别之所⑧思乡思亲、圆满⑨无情无奈、时光流逝⑩人生短促、生命易逝⑪美好、舒畅古诗常见意象内涵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
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
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
(二)分析意象内涵与作用Ⅰ.(2022·北京)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任务。
病柏①杜甫有柏生崇冈,童童状车盖。
偃蹇龙虎姿,主当风云会。
神明依正直,故老多再拜。
岂知千年根,中路颜色坏②。
2024高考语文复习专题四文言文阅读导学案四考点突破学案4文言翻译——找准三大得分点,巧解翻译六字诀
学历案4 文言翻译——找准三大得分点,巧解翻译六字诀【文言翻译·考势微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就是在理解文言文句子的基础上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
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要求做到“信”“达”“雅”。
“理解”包括三个层次:一是能读通、读懂并领会某一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二是能理解句子内部以及分句间的逻辑关系;三是能理解句子的内涵和深层含意。
要做好文言文翻译题,需注意翻译的重点和翻译的方法。
【文言翻译•必备知识】熟知文言文翻译三大得分点【文言翻译•关键能力】牢记文言文三大得分点翻译方法1.重要实词——翻译到位,准确地翻译出来。
重要实词,以动词居多,其次是形容词和名词。
把重要实词翻译到位,就是借助语境推断词义,准确理解,并且在译文中正确地体现出来。
2.关键虚词——辨明词性及意义,能译则译,不需要译出的切不可强行译出。
虚词主要指文言语句中的代词、助词、介词、连词、语气词。
虚词的翻译要注意两点:①必须译出的,一定译准:如作代词的“之”“其”等;现代汉语中有与之相对应的虚词进行互换的,如“之”“而”“以”“于”等。
②不必译出的,可不译:在句中起语法作用的“之”、发语词及句末语气助词等。
3.特殊句式——用翻译格式准确翻译。
类型翻译要求判断句必须加上“是”“就是”等词语被动句必须加上“被”字倒装句必须用“调”的方法将固定的句式调到位省略句必须用“补”的方法“( )”补出省略的成分,确保句意通顺※易忽略固定句式(结构) 按照固定的译法,准确翻译,不能生搬硬套谨记文言文翻译六字诀翻译时把文言文中的部分词语替换成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具体如下:类型例析文言文中有些单音节词、吾尝终日而思矣。
(《劝学》)“思”换为“思考”词语不再使用,需替换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蚓无爪牙之利。
(《劝学》) 爪牙:爪子和牙齿等,需替换成现代汉语中的相应词语词类活用、固定结构、特殊句式中的标志词,要对吾从而师之。
(《师说》)师:以……为师应译出通假字替换成本字须臾成五采。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理解文中常见文言实词含义 学案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 理解文中常见文言实词含义学案1.学习目标(1)了解“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含义”考查内容和方式。
(2)掌握“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含义”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步骤。
(3)能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准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含义,提升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2.学习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文言语句中的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现象。
难点:能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准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含义,提升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授人以鱼】一、知识整合所谓“常见实词”,一是指在运用中出现频率较高,属常用词或次常用词;二是要弄清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也就是该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二、考什么?综观近年来高考全国卷,文言实词主要考查“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偏义复词”等几种情况,其中考查比较多的是“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三、怎么考?理解文中常见文言实词含意的考查形式,主要有两种形成:1.客观选择题。
近几年对常见文言实词理解的考查呈现出课内外密切联系的特点,即分别从语段和课文中选取几个词,让考生判断其含义。
2.主观翻译题。
将常见文言实词的理解融进了文言翻译题之中进行考查。
【授人以渔】一、一词多义1.解释“引”在各句中的意思,并指出其本意。
意义例句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孟子》丁壮者,引弦而战。
《塞翁失马》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廉颇蔺相如列传》岸木影下布,水鸟时引吭。
《宣州环波亭》引吭高歌(成语)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荆轲刺秦王》狼奄至,引首顾曰。
《中山狼传》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三峡》燕引兵东围即墨。
《史记·田单列传》公卿各引咎自责。
《北史·周武帝纪》奖引后进,如恐不及。
《欧阳修传》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廉颇蔺相如列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出师表》引经据典(成语)引火烧身、引人入胜(成语)引车避匿。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学案专题:诗歌鉴赏之客观选择题
诗歌鉴赏——客观选择题课题课题:《诗歌鉴赏——客观选择题》学案班级授课(完成)时间教师(学生)学习目标【网】知识与技能1.了解高考诗歌鉴赏选择题的命题角度和常见陷阱2.探究诗歌鉴赏选择题的解题技巧,提高解题能力过程与方法结合高考原题及各类型典型案例,掌握诗歌鉴赏选择题鉴赏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表情达意的能力及辨析能力。
重点难点1.了解高考诗歌鉴赏选择题的命题角度和常见陷阱2.探究诗歌鉴赏选择题的解题技巧,提高解题能力教学过程【课前高考精炼】(2022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白下驿饯唐少府王勃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
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诗系饯行之作,送别的对象为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
B.诗人与唐少府都曾有过潦倒不得志的经历,这也是他们友谊的基础。
C.颈联中的“低”“隔”,使得饯别场景的描写有了高低远近的层次感。
D.颔联和尾联中的问句,使语气起伏,也增添了诗作的豪迈昂扬气概。
【考点突破】一.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考查的题干要求:1.(2022新高考Ⅰ卷/2022全国乙卷)下列对这首词/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2.(2021新高考Ⅰ卷/2021全国乙卷)下列对这首词/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理解:关键词语,重点语句,语言特色,人物形象,意象意境,表达技巧,思想内容,观点态度等。
赏析:人物形象,意象意境,表达技巧(修辞、表现手法、抒情方式、描写角度等),思想内容,观点态度,重点语句等。
二.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考查的落脚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等是考查的重点,依然属于高考考纲的范畴。
注重对诗意的理解,即对诗(词)中关键词语、重点句子的理解。
我们在答题时,要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仔细分析,认真比对,找到命题者设置的错误点,就可以顺利选出答案了。
高考语文复习 板块五 学案41 理解文言实词(一)——词分古今,义究源流
前备知识——国别体·纪事本末体·纪传体一、高考文体特点年份卷别篇名文体选文特点2022 新高考Ⅰ卷《战国策·魏策三》国别体①选文体裁:趋于多样化。
由考查十几年的纪传体到2021年的纪事本末体,再到2022年的国别体及其他文体,充分显示了高考文言文体的变化过程。
2022年,高考选文开始迈入多样化时代。
但是无论如何变化,写人叙事的本质特点不会变。
②选文主题:着眼立德树人。
选文注重文质兼美,尤其在内容主题上能够让考生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从中学习并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
③选文关联:关联教材,注重迁移。
选文虽都出自课外,但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与教材有一定的关联性,目的在于引导广大师生重视教材,用好教材,将功夫下在课堂内。
④选文篇幅:600~700字,文字浅显。
新高考Ⅱ卷《东观汉记》纪传体全国甲卷《战国策·秦策二》国别体全国乙卷《说苑·贵德》杂史小说2021 新高考Ⅰ卷《贞观君臣论治》纪事本末体新高考Ⅱ卷《祖逖北伐》全国甲卷《契丹盟好》全国乙卷《贞观君臣论治》2010—2020年全国卷、新高考卷纪传体二、三种文体特点(一)总体特点文体结构特点叙事特点语言特点国别体①策士给统治者讲述寓言或历史故事。
②先叙策士献策等背景,再写献某国发生了某事。
①语言生动精炼,简明流利,富有形象性。
②语言风格独特(雄辩的论(二)具体文体特点1.国别体国别体就是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的史书体例。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一部分国记事的历史散文集,起自西周穆王,讫于春秋战国之交,分载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国的史实。
《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
西汉文学家刘向校理群书,加以整理,去其重复,得33篇,按国别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燕、赵、魏、韩、宋、卫、中山12国策,定名为《战国策》。
2.纪事本末体纪事本末体是我国史书三大史体之一。
编年体按年代顺序记事,强调时间;纪传体以帝王本纪和人物列传为主体,注重人物活动;纪事本末体则完整地记叙史事的起因结果,主要关注的是事件。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板块五文言文阅读学案42微案1理解文言虚词——结合语境
微案1理解文言虚词——结合语境,虚“虚”实“实”复习任务 1.梳理并总结五类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重点掌握高频虚词的意义。
考情微观年份卷别题干表述(翻译)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2新高考Ⅰ卷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虚词:以①虚词全部放在翻译中考查。
②不考用法,只考虚词的意义。
③虚词考查重点放在高频虚词及副词上。
新高考Ⅱ卷禹曰:“吴汉可。
禹数与语,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
”虚词:数、鲜全国甲卷①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
”②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
”虚词:①其;②乃。
2021全国甲卷每纵游骑剽掠,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志。
虚词:每、小、辄2019全国Ⅰ卷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虚词:数、或、稍2018全国Ⅰ卷①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
②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
虚词:①以、以为;②以、素知识图要活动一 梳理总结五类虚词(一)代词代词可分为三类:(1)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代词,如吾、余、予;第二人称代词,如女、汝、尔、而、乃、若;第三人称代词,如之、其、厥、彼。
(2)指示代词。
近指的,如此、斯、之、是、兹。
远指的,如彼、夫、其。
虚指的,如某、或、莫。
(3)疑问代词。
如孰、何、奚、胡、恶、安、焉等。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善刀而藏之.杳不知其所之.也 B.⎩⎪⎨⎪⎧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C.⎩⎪⎨⎪⎧ 焉.用亡郑以陪邻犹且从师而问焉.D.⎩⎪⎨⎪⎧或.取诸怀抱或.师焉,或不焉 答案 D解析 D 项均为“有的、有人”。
A 项它/到、去。
B 项它/那些。
C 项哪里、怎么/他、他们。
(二)副词副词是用来修饰或限制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语气等的词。
1.副词的种类(1)表程度。
表示“稍微”的副词有:少、稍、略等。
2025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信息类文本+学案5 分析实用类文本特色+
宗旨、意义、任务等,具
有鼓动性。
语体特征
演讲 鲜明、生动, 语体 具有鼓动性
课文
文体特征
语体特征
以第一人称用叙述
描写的方法,追忆
本人或他人过去的 文艺 形象生动, 《长征胜利万岁》 回忆录
生活经历、社会活 语体 富有感情
动,真实可信,饱
含情感。
课文
文体特征
2.主要文体特征
(2)科普文
二、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
方法阐释
效果作用
使文章更加具体,更有说服力,
举例子 举生活中人们熟悉的真实事 更客观地说明事物。使比较抽象、
物来说明的说明方法。
复杂的事情或事物变得通俗,浅
显易懂,让人信服。
打比方
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
使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使深奥
似之处作比喻,以突出事物 的问题变得浅显,使陌生的事物
说明方法
方法阐释
效果作用
列数字
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引 用的数字要准确无误,估计的数字 要有可靠依据。
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准确 化,便于读者理解。
活 动 一 关联教材,理解实用类文体与语体特征
(一)教材中主要实用类文体特征与语体特征
课文
文体特征
具有宣告及引导作用,宣
告会议或活动正式开始, 《中国人民
的形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
象性和生动性。
变得熟悉。
下定义 画图表
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 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 为了把复杂的事物说清楚,可 以采用画图表的方法,弥补单 用文字表达的欠缺。
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 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对事物解说更直接、更具体, 使读者直观、一目了然地了 解事物的特征。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学案:备考名家精美散文13篇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学案:备考名家精美散文13篇高考语专题复习学案:备考名家精美散13篇1、康有为的苦心刘长春17世纪始至18世纪末,中国形成了封建制历史上的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
从康熙到乾隆这130多年中,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原有的体系框架下达到极致。
乾隆末年公元1796年,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第一位,人口占世界二分之一,对外贸易长期出超,英国迟迟不能扭转对华贸易的逆差。
中国的城市,除北京都城以外,得以迅速发展。
杭州,“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不用说;南京,在吴敬梓的笔下已是“人烟凑集、金粉楼台”的欣欣向荣气象;还有扬州、苏州、广州,人口聚集均达到50万以上;东的济宁则为“百货聚集之地,客商货物,必投行家”。
法国启蒙学者伏尔泰称赞当时的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国家”。
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春,离“康乾盛世”正好100年。
其时,中日甲午战争经黄海之役败北、威海卫失守,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的结局,迫使垂头丧气的清政府无可奈何地坐到了谈判桌上。
弱国无外交,谈判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约的消息一阵风似地刮遍了北京城,北京震惊!举国震惊!在这样一个情势下,南海举人康有为奋然而起,登高一呼而四方云从,导演一出“中国数千年未闻有此大举”的“公车上书”事。
公车上书“虽不行而全国震动”(梁启超《南海先生传》),它却使康有为作为一股新生政治力量的领袖,第一次获得了与朝廷对话的资格,并从此跻身于中国的政治舞台,这是中国自有封建制以从未有过之大事。
事实上,在“公车上书”之前,康氏曾于1888年始先后有三次上书清帝,然皆石沉大海。
当年,胸怀回天之志而不能实现的惆怅,大梦先觉而未为众人理解的痛苦,以及凄凉去国前途未卜的迷茫,曾使悲观南归的康氏感到无路可走,用他自己的话说:“遂与世绝。
”从此,他不再风闻国事而隐身于字了。
他一头扎进故纸堆中,扎得很深,很深。
无所谓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记不起耻笑、唾骂、轻蔑、冷落,忘记了轿子、票子、房子、孩子,顾不上功名、利禄、光宗、耀祖。
高考语文一轮专项复习学案-鉴赏诗歌的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含答案)
鉴赏诗歌的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品象悟境,分析内涵复习目标1.找准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
2.掌握鉴赏诗歌意象和意境的方法。
链接高考卷别篇名题干表述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2北京卷《病柏》这首诗中的主要意象有哪些?分别说明这些意象有何意蕴。
(6分)意象意蕴①意象、意境为常考点,以意象为重点,多考查对其内涵及作用的理解。
②意境内容复杂,很少直接命题考查,以考查景象、画面、氛围特点为主。
2020新高考Ⅰ卷《赠别郑炼赴襄阳》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意象作用2018全国Ⅱ卷《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意象作用考向一分析意象含义(内涵)及作用意象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即熔铸了诗人主观思想感情的客观事物,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
分析理解意象的含义和作用是诗歌鉴赏中一种重要的考查形式,这类题型命题方式单一,要求指出诗中某种意象的含义(内涵),然后简要分析某一意象的作用等(或考查其中一项)。
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其主观情感的流露,“月”“雁”“笛”“落花”等传统意象更是因沉淀了特定的文化内涵而显得意蕴丰富。
简单地说:(1)意象=物象+情思;(2)意境=意象+氛围。
1.分析意象含义的方法及步骤(1)研读诗歌,确定意象,分析表层属性。
通读诗歌,确定合乎题干要求的意象,注意采用名词或名词化答法;揣摩并把握意象的特点。
要抓住描述该意象的关键性词语,把握其外在特征,特别是其时令色彩和冷暖色调。
(2)联想旧知,把握意象含义,探求深层含义。
理解意象的含义,需要联想平时积累的意象含义,再抓住关键性词语,找到“物”与“志”“情”的契合点,把握特定语境中的深层含义,挖掘其内在的品质特征;理解意象特定的意义和内涵。
有些意象有其特定的意义和内涵,必须结合诗人的具体处境和特定心境具体分析。
2025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信息类文本+学案1+真题探究
篇名
文体
纪实类
《长征胜利万岁》 《大战中的插曲》
回忆录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开幕词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 演讲
演类 会上的演说》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悼词
关联话题 关联文体 关联话题 关联文体
关联考点
可能关联点 长征精神、人道主义 回忆录的特点和阅读 历史唯物论、辩证法
演讲稿的特点和阅读
①长句理解; ②实用文的针对性
研究真题 把握方向
考情表览
年份 卷别
文本形式
所涉 学科
核心 概念
试题构成 选择题1 选择题2 选择题3 简答题1 简答题2
非连续性文
新高考Ⅰ卷
美学
本(两则论文)
2021
连续性文本
新高考Ⅱ卷
互联网
(论文)
诗画 异质 网络 行为
内容理解
内容 推断
理据分析
中心论点 概括
论证思路 观点迁移
分析
运用
论证结构 观点分析
分析
探究
非连续性文 历史地 历史地 和分析
新高考Ⅰ卷
本(两则论文) 理学 理学
2020
连续性文本
物种
新高考Ⅱ卷
生物学
(科普文)
共存
内容分 析评价
概念理解 内容推断
行文脉络 下定义
梳理 理据分析 句子作用 (选择题) 理解
考情表览
年 卷别
份
文本形式
所涉 学科
试题构成 核心概念
选择题1 选择题2 选择题3 简答题1 简答题2
类别
篇名
文体
书信类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书信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
2025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信息类文本+学案6 概括与比较要点
最终,自然选择就像是一个从沙子里面筛石头的筛子,只负责留下 那些适应环境的物种或者个体,而其他物种将消失在演化的漫漫长河中了。 归结一句话就是,这个世界上的物种根本就没有优劣之分,只有适应和 不适应环境的差别。
每一个物种的生存原则与我们每个人生活的原则非常相似,就是找 到适合自己谋生的手段,并且努力适应环境。泛化和特化的实例在自然 界同时存在,就拿传粉系统来说,很多植物选择了来者不拒的泛化传粉 系统,所以我们在一朵盛开的向日葵上能看到蜜蜂、食蚜蝇和蝴蝶,它 们都能成为潜在的传粉者,为向日葵搬运花粉。当然这些传粉动物也会 去不同的花朵上瞎逛,这样就意味着很多花粉被蹭到了错误的地方,这 样的传粉效率自然是大打钩玄提要,精准比较
复习任务
1.掌握归纳概括的方法技巧及答题要点。 2.掌握在归纳概括基础上比较要点异同 的方法。
年份 卷别
提问方式
设题角度
命题特点
2024
九省 联考
5.哪些因素对欧亚大陆游牧业的产生起了重要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概括内容要点
新高考Ⅰ 4.请简要说明文本中的西方媒体在报道时使用了哪些“竞争性真相”。(4分)
在达尔文的理论中,压根儿就没有“优胜劣汰”这个词语。达尔文 理论的核心概念包括“过度繁殖”“生存竞争”“自然选择”三个基本 的概念。在这个理论中,过度繁殖是一切的基础。如果每一头雌象一生 (30~90岁)产仔6头,每头活到100岁,而且都能进行繁殖的话,那么到 750年以后,一对象的后代就可达到1 900万头。即便是繁殖能力低下的大 象,如果不受限制地繁殖,就能够在可见的地质年代中覆盖满地球。这 种情况没有出现,就是因为存在生存竞争,且不说那些虎视眈眈的狮子, 单单是长颈鹿和瞪羚这些食草动物也是大象繁殖的竞争者。
高考语文复习--学案80 《乡土中国》-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核心概念,理解迁移
学案80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核心概念,理解迁移复习任务理解“差序格局”这一核心概念,并能够运用此概念分析社会现象。
知识图要篇名核心观点关键概念论证思路《差序格局》中国乡土社会是以“己”为中心的差序格局。
差序格局、团体格局描述中国人私心普遍的毛病;通过中西社会对比和比喻的手法,分析中国社会格局的特点。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差序格局社会的道德是看所施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
道德观念先比较分析中西社会结构的差异,再以西方社会的道德观念作为对照,阐述差序格局下的道德观念特点。
活动一突破核心概念,理解基本内容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
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
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
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
我们不妨称之为团体格局。
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
而我们乡土社会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为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
这个同心圆范围的大小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
比如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
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
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1)根据以上内容,给“差序格局”下定义。
差序格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西洋社会团体格局与中国传统社会差序格局的区别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活动二联系实际,学以致用1.“差序格局”是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的重要概念,指在亲属、地缘等社会关系中,以自己为中心产生的亲疏远近的人际格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学案:古代诗歌鉴赏(一)一、【古代诗歌按内容分类】1、怀人思乡诗2、赠友送别诗3、边塞征战诗4、田园山水诗5、咏史怀古诗6、托物言志诗7、忧国伤时诗 8、建功报国诗 9、人生际遇诗10、闲适隐逸诗 11、生活杂感诗 12、即景抒情诗【“怀人思乡诗”的特点与鉴赏】“怀人思乡诗”一般与三类人相关:飘泊在外的游子、长年征战的将士、独守闺中的离妇。
“怀人思乡诗”特有的一些意象:大雁、望月、客居、佳节、羌笛、关山等“怀人思乡诗”抒写的主要情感包括:思念、离愁、哀怨、厌恶战争、渴望团聚。
“怀人思乡诗”抒写情感的方式:借景抒情、渲染烘托、虚实结合等。
【“赠友送别诗”的特点与鉴赏】赠友送别诗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
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数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尤重离别。
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互赠,以表达离愁别绪。
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
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
关于送别诗的作法,《诗法家数》曾作过如下归纳:“第一联叙题意趣;第二联说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说情景,或带思慕之情;第四联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
”赠友送别诗的特征:文字特征:一般会出现“送”、“别”、“赠”等字样。
意象特征:一般会出现与送别相关的“杨柳”、“行舟”、“劳歌”等词语;情感特征:表达的是离别时的不舍和伤感,别后的孤寂和思念以及对友人的劝勉和安慰。
表达技巧: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是以物喻人,或是心理刻画。
【“边塞征战诗”的特点与鉴赏】边塞征战诗的特征:意象特征:一般会出现与送别相关的“塞下”、“边城”、“烽火”、“羌笛”、“关山”、“月”、“大漠”等词语;情感特征:表达的是出征远戍的英勇豪迈,或报国无门的愤懑和哀痛,或是长年征战的艰辛和对家人思念、对战争的厌恶和对统治者的抨击。
表达技巧: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是乐景哀情,或是对比衬托,或动静结合、虚实相生。
【“田园山水诗”的特点与鉴赏】古代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田园山水诗”的一些基本特征:意象特征:山水草木、鸟语花香、田园风光、农家生活情感特征:或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或表达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或表达自己从容闲适的生活态度技巧特征:或融情于景,或比喻,或拟人,或夸张,或白描,或渲染,或动静结合,或远近结合,或视听结合。
【“咏史怀古诗”的特点与鉴赏】后代作家临古迹、思古人、叹古事,因现实的原因或借古讽今、或因古抒怀、或感慨今昔。
诗人怀古咏古,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或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或是把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统治昏庸和社会时弊,或是只抓住历史的影子,故意借题发挥。
在技法上通常是或借古讽今、或因古抒怀;有以景衬情的,有古今对比的,有侧面烘托的,有用典的。
【“托物言志诗”的特点与鉴赏】咏物言志诗是通过对独特事物的描绘或赞赏,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追求。
既然是咏物诗,当然要写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不但形似,而且神似。
与作者所需表达的精神品质或理想追求之间有一定得相似性。
如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不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
咏物诗的写作技巧整体上说是托物言志,局部或拟人,或比喻,或正面描写,或侧面烘托等。
【“忧国伤时诗”的特点与鉴赏】内容特征: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渴望国家统一人民自由。
常用技法:借古讽今、以景衬情,古今对比,化用与用典【“建功报国诗”的特点与鉴赏】“建功报国诗”的特征:意象特征:一般会出现缅怀古代明君圣主、英雄豪杰的丰功伟业;也会出现国难当头、奸臣当道、昏君无能的社会现实;还有战乱、民生、北伐等相关字词;情感特征:表达的是建功立业、安邦定国的雄心壮志,或抒写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愤懑和哀痛。
表达技巧: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是乐景哀情,或是对比衬托,或动静结合、虚实相生表达主旨:投笔从戎、矢志报国的决心和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愤慨。
表达技巧:反衬,直抒胸臆。
【“人生际遇诗”的特点与鉴赏】“人生际遇诗”主要是指那些遭遇仕途坎坷挫折的文人墨客对人生多艰、命途多舛、怀才不遇的感慨诗作。
意象特征:“风雨”、“阴晴”、“夕阳”、“落花”、“流水”、“闲居”、“衰鬓”等;情感特征:表达的或是人生多艰、命途多舛的悲叹,或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伤感,或是豁达大度、从容开阔的胸襟。
表达技巧: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是虚实结合,或是对比衬托。
【“闲适隐逸诗”的特点与鉴赏】“闲适隐逸诗”主要是指因看惯了官场的勾心斗角和世俗社会的浑浊不堪,而退居田野乡间,与乡人为伍,与明月作伴,抒写清闲安逸生活,吟咏情性。
“闲适隐逸诗”常见意象:田野山林、清风明月、野老隐者、松竹梅兰、龟鹤鹿兔、蓬门柴户、榆柳桑麻等。
“闲适隐逸诗”常见情感:平和安宁的氛围,悠闲详和的心态;美丽的乡村风光,浓郁的生活情趣;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热爱。
“闲适隐逸诗”常见技巧:或融情于景,或烘托渲染,或虚实结合,或视听兼备。
语言质朴清新。
【“生活杂感诗”的特点与鉴赏】“生活杂感诗”题材比较宽泛,它涉及到生活得每一个细节,因而它所表达的情感相对来说也多姿多彩,多年来的高考诗歌鉴赏题也印证了这一点。
如果排除以上10类,那么,“生活杂感诗”的内容主要包括:对青春易逝、时光不再的伤感(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对仕途失意、知音难觅的苦闷(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对告慰平生、欢愉人生的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对忠贞爱情、诚挚友谊的赞美(如:秦观的《鹊桥仙》)等。
“生活杂感诗”的主要表达技巧是:借景抒情。
【“即景抒情诗”的特点与鉴赏】“即景抒情诗”题材非常宽泛,可以说凡是写景抒情的诗歌都可以归于此类,不管是借景思乡、借景怀人,还是借景送别、借景厌战;无论是借景说遭遇、借景言国难,还是借景诉衷情、借景明志向,等等,只要是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内心的某种情感的,都属于此类。
我们这里所强调的是那种语言明快清新、简洁质朴,内容纯粹于或壮丽山河,或繁华景象,或怡人风物,情感偏重于欢快、欣喜、热爱等简单的情感抒写。
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即景抒情诗”的主要表达技巧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其他或用比喻拟人,或用衬托对比,或用白描渲染;或是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或是视听结合、抑扬互衬。
三、应考方略解答诗歌试题的基本步骤和方法1.鉴赏古诗大致要经过的阶段:"意象--意境--诗情"是鉴赏古诗从局部到整体的合理流程,不可倒置。
可见:①诵读(考试时则是默读)全诗--②(通过领悟语言)感受诗歌描绘的形象--③(通过联想想像)--理解形象和意境--④进而理解形象并与形象产生共鸣,理解诗情--⑤感悟、评价形象的审美价值(也即作品的主题、社会意义等)--⑥创造自己心目中的新的形象,才是鉴赏诗歌的正确步骤。
总起来说就是:先明确写了什么,再弄清怎样写法,最后读懂为何而写。
通过诵读(默读),深入体察作品,鉴赏古诗才会有正确的方向。
反之,就可能步入误区。
2.鉴赏古诗应具备的条件(1)知人论世,评出特点。
(2)依据题目,突出文体特点。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答题时一定要根据要求,抓住诗歌本身特点,把握其艺术技巧。
(3)分点答题,点后例证。
(4)就诗论诗,不枝不蔓。
高考诗歌鉴赏,强调对诗歌本身的理解,答题时一般无需引经据典,或引用其他作品比较。
(5)适当运用文学评论语言。
如"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以我观物,万物皆著我之色彩""言有尽而意无穷""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等常见的文学评论语言,运用恰当,可以使答案显得技高一筹。
(6)回答古诗鉴赏试题,应该"因题而异"。
对"问答型"题,做到"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
对"综述型"试题,一般可采取"总-分-总"的模式,即"诗歌写了什么--如何写的--这样写的好处"来回答问题。
具体说来,就是:①概括诗歌特色(用一个判断句来表明自己的审美观点)。
②依据试题要求,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来证明自己的审美特点。
③揭示诗作这样写的好处。
对"对比型"的试题,应该这么做:①通过研读两首诗,比照之间的异同点。
②根据题目要求,扣住作品中的词句加以分析阐述。
回答"诗歌表达了怎样的主旨"试题,常常可用到这样的表述程式:这首诗采用了(某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写出了(某个)意象的(某种)特点,表现了(或突出了)(某种)思想、感情,起到了(某种)作用。
回答"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试题,离不开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
回答"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试题,要马上联想到以下内容:比兴、象征、衬托、渲染、对照、联想、想像、照应、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卒章显志等。
3.各类试题答题要领第一、形象类(1)找到诗人描绘的形象的有关诗句;(2)分析形象的基本含意;(3)结合文章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4)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第二、意境类(1)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2)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再现画面时既要忠实于原诗,又要力求语言优美;(3)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可用两个双音节的词,如雄壮开阔、高阔深远,情韵浓郁、生机勃勃、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凉等;(4)分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一般可表述为: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等等,但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
第三、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类(1)先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2)抒发了什么感情,暗寓了什么。
第四、语言炼字类(1)首先表明自己的看法;(2)用一二句话准确表明该字在诗句中的准确含义;(3)结合诗歌的有关内容具体分析这个字所描述的景象;(4)适当展开联想、想像,说说这个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