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说如何处理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
例谈课堂生成资源深度发掘的策略及教学意蕴
例谈课堂生成资源深度发掘的策略及教学意蕴
作者:陈春银
来源:《中小学教学研究》2014年第01期
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在数学教学中,课堂生成来自于每一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乃至每一名学生,这些生成资源是教学的“富矿”,有待我们去发现、去开掘。因此,教师要有一双发现的眼睛,一种发现的意识,更要有教学的睿智,对教学中出现的“差错”、不同思路以及富有个性的见解等生成性资源,巧妙利用,深度发掘,从而让每一片“图景”都变得更加美丽、更有价值,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一些策略。
一、巧用“差错”,引申拓展,深度探索问题
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提出了“融错求真”的教育思想,让我们真正感受到教育的魅力,领悟到教学的真谛。应该看到,由于受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的影响,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容易出错,其原因在于审题不细、理解不透、思路不清、方法不当等方面,但有些“差错”还是很有创造性的!教师要珍视这些“差错”,适时引申拓展,引领学生寻觅产生问题的本源,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路径,在“融错”过程中实现尊重、理解和对话。
例如:直角三角形中三条边的长分别是6厘米、8厘米和10厘米,求三角形的面积。
■
在教学中,学生通常会出现这样的一些列式,如:
(1)10×8÷2
(2)10×6÷2
(3)8×6÷2
……
对于10×8÷2和10×6÷2,不少教师会这样评价:
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是用“底×高÷2”,底和高是互相垂直的关系,而最长边与其中的任意一条直角边都不是互相垂直的关系,所以不能用“最长边×任意一条直角边÷2”。
利用生成资源例谈
过 的句子 , 和原 句 比较一下 , 会它们在表情达 意上有 体 什么不同? 1加逗号停顿时间短 , 生 : 加句号停顿时间长 。 生2 读加逗号 的句子 , 觉一打开舱 门 , : 感 阿姆 斯特 朗就 很快走下飞船 ; 加句号 的句子 说明打开舱 门后 , 阿姆斯 特朗没有 马上走下来 ,而是停 顿 了片刻才走 下来 ……
如 白练腾空 , 银花 四溅 , 由使 人想起 “ 不 飞流直 下三 千 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 的雄伟景象。 : 生 九寨 沟的的蓝天 、 自云 、 雪峰 、 森林 , 都倒映在清澈 的湖水 中, 构成 了一幅 幅五彩缤纷 的图画 , 不禁让游人感 叹 : 此景只应天上有 , 人 间难得几 回观 。 上述案例中 , 教师敏锐地抓住“ 声一 片这一宝贵 畦” 的生成 资源 , 引导学 生将 “ ” 中的情感 充分外 现 出 哇 声 来。 我们 惊喜地看 到 , 由一个个简单的 “ 字 , 畦” 到富有诗 意 合激情 的表达 , 学生 的情感得 到了丰富和升华 , 言 语 得到 了有效发展 ,课 堂教学进入 了一个崭新的境 界 , 由 此可见 , 小小 的“ 声里做 出了大文章。 哇” 所以, 面对课堂生成的各种信息 , 我们要及时捕捉 , 运用 自身 的教学智 慧 , 巧妙地引导点拨 , 保证生 成的正 确方 向, 促进学生个性 有效发展 , 实提高学生 的语 文 切
基于思维能力的语文课堂生成资源运用例析
基于思维能力的语文课堂生成资源运用例析
摘要: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渐退出教育舞台,伴随着国家人才培养战略的全面实施,现如今的教育教学更多地趋向于特色化,即突出学科核心素养。在基础教育领域,培养学
生的核心素养无疑是广大教师所为之奋斗的终极目标,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也积累了丰富的
经验,比如利用课堂来生成教育资源。为此,以小学语文教学为研究对象,探寻如何利用
语文课堂生成资源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思维能力;课堂生成资源;核心素养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把核心
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中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深度教学要引导学生深入知识的背后,获取知识背后丰富的思维价值,从而实现知识和思维的同步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学
生的思维能力包括理解力、分析力、综合力、比较力、概括力、抽象力、推理力、判断力、创新力等能力。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灵活多变,动态生成的课堂教育新模式逐渐普及,在这一背景下,教师必须秉承开放的心态,尽可能地利用有效的课堂生成资源来进行教学,同时立足于教材文本并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全面落实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
特别是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总结了以下几个可以入手采取措
施的方面。
一、协调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培养观察和表达能力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指出了做事情之前需要充分计划,并尽可能
考虑到即将出现的各种情况,做好充足的思想准备。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重
例谈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利用策略
教学 中 ,教师应 根据课堂发生 的情况 ,不 断调整 自己的行
( 同学们又一次 陷入 了思考 ,不一会儿就有 学生发现 生, 的
的解法是正确 的. 一切 都在我的意料之 这 为 ,只有敏锐把握 不期而至 的生 成性教学 资源 ,才能演 绎不曾 解法 出现 了重复 ,生 预约 的精彩 .我们 知道 ,“ 生成性资源”不会凭空 而至 ,却往往 中,我课前 的预设 成功 了,为此我一边跟 学生总 结求解这种类 型 问题 的 注意 点 及 方 法 ,一 边 为这 次 的 预 设 成 功 而 沾 沾 自喜 . ) 稍纵 即逝.那么 ,面对 “ 生成性资源” ,我们该如何利用 呢?
21 0 2年 第 5期
Ju n lo hn s te t s Ed c t n o ra fC iee Mah mai u ai c o
N , 2 1 05 O 2
| |
!
赵绪昌 ( 1 宣汉县 中小学教学研究室) 9)省 1
_
ll t l
摘 要 :数 学课 堂教学是一 个动态生成 的过 程 ,教 师应敏 锐
为 6×6 6 . :3 种 ( 意料 之 外 !因 为平 均 分 组 问题 比较 复 杂 ,课 前 预 设 时 对 这
种做 法本 不准备介绍 ,但是 学生的 回答 是正确 的 ,而且 勇于思 案例 1 4本不 同的书给 甲、乙 、丙 3人 ,每人 至少 1 , 考 、敢 于创新的精神值得 鼓励 .于是我 对生 本 的解 法加 以点评 , 有 多 少种 不 同 的情 况 ? 并给 予了表扬.心想 :小小插 曲 ,不错 ,让 学生有 了进一步的认 识 ,赶 紧进行 下 面的教 学 ,所 以我 匆匆地在 黑板 上写下 了一 道 生。 :先找 出 3本 书给 3个人 ,最后剩下 的那 1 给 3个人 例 题 ,正 在 这 时 , 意外 又 出现 了. 本 ) 中间的 1 ,分配完成 ,所以是 A c 2 2种情况. 个 : 4X3=7 ( 这是 我在备课 时 已经预料 到的典型错误 ,但是我 意识到 , 让 学生 自己发 现错误 比教 师直接讲 解效果会更好 ,所 以我 决定
例谈课堂教学中生成的应对策略
生
生 生 生
生
后一句都 比前一句多 9 。
前一句的得数 又比后一句少 9 。 三十六和六 十三也是反过来 的。 三九二 十七 , 八 九七十二 , 2 7 , 7 2 , 也是反
过来的 。 还有 , 还有 , 八 十一 , 一十八 。 ( 这 时学生不 由地发 出惊叹 : 真 的哎 , 好 神奇哟 ! )
在学生用减法 算 出花 金鱼 有 5条 时 , 再来 看
学生提 的问题 , 无 疑会让学 生备受鼓 舞 , 又得
到一次思维训练 。 课 堂上学 生表现 出来 的认 识往往 是幼稚
师 生
师
对 呀 !花金 鱼有多少条呢? 5 条。
怎么列式呢?
的, 但在他 自己的 内心 中却 有着 丰富的 内容 。
真正促 进学 生的发展 。
二、 要生成 。 但不 要盲 目 【 案例 2 】“ 两位数加 、 减 两位数”
师
( 很 着急) 知 道 了“ 一 共” , 要求 花金 鱼 的
条 数 怎 么 能 用 加 法 呢? 应 该 用 什 么
方法 ?
生
减法 。 ( 教 师板 书: 1 3 —8 。 )
的不进位 ( 退 位) 问题来 理解 笔算 的算 理 , 建 立笔算模 型 。显然 , 这节 课没 有完 成教 学 目
例谈课堂教学 中生成 的应对 策略
例谈课堂生成的策略
生 : 觉 得 用 “ 里 ” 合 我 千 更
教 学 中 , 不 停 留 于 所 谓 的 已 确 定 的 答 案 , 视 学 生 看 似 无 稽 的 疑 问 , 燃 起 珍 点 课 堂上 冲突 的 火 花 , 能 激 发 起 学 生 思 才 维 的撞 击 , 而 带 动 学 生 反 复 品 味揣 摩 从
郭酒旗风。) ”
要 善 于 运 用 教 学 资 源 , 发 学 生 不 断 探 引 究 , 断 生 成 。 年 的 教 学 实践 告 诉 我 , 不 多 课 堂 生 成 可 以从 下 面 三步 入 手 。
师 : 们 这 首诗 , 开始 就 是 “ 我 一 千 里” 有人说 , 千里 ” 不对 的 , 该 , 用“ 是 应
例谈课 堂生成 的策 略
陈 卫兵
伟大的古希腊思 想家、哲学家、 教 育 家 苏 格 拉 底 在 教 育 他 的 学 生 时 , 不 从 给 学 生 现 成 的答 案 , 是 让 学 生 自 己去 而 探 索寻 找 结 论 。 统 的 完 全 按 教 师预 设 传 实 施 的 教 学 , 以调 动 学 生 的学 习积 极 难 性 ,难 以 使 学 生 体 验 到 思 维 的 实 践 过 教 师在课堂 上要 善于在 无疑 处布
适, 因为 这 里 “ 里 ” 千 主要 指春 天
来 了, 到处鸟语花香。
生 : 千 里 ” 好 , 千 里 更 “ 更 用
课堂生成资源的挖掘与利用例谈
课堂生成资源的挖掘与利用例谈
作者:余彩芳
来源:《黑龙江教育·小学教学案例与研究》2007年第12期
课堂教学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按预定轨道运作,常会出现一些“意外”情境、“独到见解”和“独特体验”。但不管是突发性的,还是诱发性的课堂生成资源,只有被用来为课堂教学的充实、拓展、延伸服务时,才具有意义。为此,如何利用课堂教学的生成性资源服务于课堂教学,值得我们教师深入地探讨。
一、抓住“意外”情境,激发课堂教学
偶发事件也可能成为课堂动态资源,教师捕捉课堂偶发事件,并将之作为教学资源加以利用;必须冷静地对待,灵活地处理。
如教学“角的度量”时,先让学生通过自学、思考与探究角的度量方法。当掌握量角方法之后,再让学生练习量角,教师巡视。发现学生掌握挺好。突然小冬举手说:“老师,我的量角器弄断了,我还有一个角度没量,怎么办?”
师:哦!大家看,小冬的量角器断成了两半了,它还能量角吗?
生:那小半块的肯定不行了,因为已经没有了中心点。不能做到两个重合;而大半块的上面有中心点,还有0度线与刻度应该可以量角。
师:大半块也只能量直角或锐角。若是钝角可能无法度量?(那大半块的量角器也不够用。) 师:大半块能否量出钝角的度数?小组之间可以讨论?
小组交流后进行汇报:
小组1:先用三角板在角内画出一个直角,然后量余下角的度数。量得的度数加上90
度,就是原来钝角的度数。
小组2:把这个钝角分成两个锐角,分别量出两个角的度数后再相加。
小组3:可先把这个钝角补成平角,量出补上的度数,再用180度减去补上的度数即可。
由于教师充分利用课堂中出现的偶发教学资源,及时地调整教学方案,巧妙地进行引导,才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产生了许多有创意的方法。
例谈巧用课堂生成资源
南联 大有 很 多优 秀的 教 授 ,金 岳 霖 先 生是 其 中的 一 位 , 所 以得 出结论 ,金 岳 霖 先 生是 位优 秀的 教授 ,这 个 大 家
能接 受吗 ?
众生 点 头 。
满 灵性 ,学 生生 成 问题 不 可避 免 ,并 且有 可 能成 为 新 的 教 学 资 源 ,碰 撞 出 智 慧 的 火 花 ,成 为 课 堂 的 亮 点 。 但 是 ,在 以后 的教 学 中 如何 能保 证 不 因 教师 的 设计 失 误 而 节 外 生枝 呢 ?这 是 值得 关 注 和思 考 的 问题 。同时 ,问 题 出现 之 后 ,教师 怎 样 发动 学 生 ,实 施 课堂 民 主来 解 决这
共同研 究品析 的 目的 ,展开 了和 学生 的对话 交流 。 “ 首 先 ,请 大家 仔 细 阅读 开 头和 结 尾 的段 落 ,思 考 : 作 者这 样 写 的 用 意 何 在 ? ” 问 完之 后 ,学 生 低 头 研 读 文 本 。文 章 的开 头写 道 “ 西 南 联大 有 很 多有 趣 的教 授 ,金 岳 霖先 生 就 是 一 位 。 ”结 尾写 道 : “ 联 大 的 许 多 教 授 都 应 该有人好好写一写” 。在研 读之后 ,写西南联大的用 意 我 已明确 ,但是 要 在 和学 生 的 交流 中作 以启 发 。 学 生 阅读 之 后 ,我让 学 生 先 发言 :
生 1 : “ 老 师 ,我 认 为 ,写 西 南联 大是 为 了 交代 背 景 ,同时起 了强 调 的作 用 。 ” 师: “ 你 能 纵观 全 文 来 理 解 ,很 好 ,但 是 还要 和 文
例谈如何处理思品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
例谈如何处理思品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著名教育学家布鲁姆说:“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如今的课堂正显现出刚性向弹性转变的趋势,更关注过程和体验,关注过程和体验中即时生成的东西。在动态的生成的过程中出新思想、新创意。”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有一个清晰、合理的安排与思考,但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不仅仅是一个完成知识传授的过程,还是一个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民主、开放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在碰撞的过程中闪现智慧的火花,产生了许多宝贵的动态生成资源,这些动态生成超出了教师的课前预设,如同不速之客,常会让教师措手不及。如果置之不理,不仅浪费了教学资源,不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保护,而且不能真正有效解决学生的问题,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如果处理不当,则会打乱上课节奏,还可能将学生带入误区,使教师处于尴尬境地。如何应对思品课堂上的动态生成呢?下面我结合一些教学案例来介绍几种方法。
方法一:胸有成竹,因势利导
在课堂教学中,大多数的问题,我们教师胸有成竹,容易驾驭,这种情况下,针对问题生成要做到因势利导。如在讲八年级上册(苏人版)《有肩就得挑担子》这一课时,我请学生列举14岁的自己在家里挑过什么“担子”。轮到一位男生时,他站起来显得很不好意思:“我在家什么‘担子’都没有挑过,父母不给我挑,家里的事他们全包了!”其他学生听了都笑了起来,我当即肯定了他实话实
说所体现出来的诚信品质,同时引导学生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把本属于他们的家务事全包了,目的是希望他们能有更多的时间好好学习、增长知识、提升能力,将来挑起家庭和社会更大的“担子”。透过学生们会心的眼神,我相信他们读懂了父母对自己深切的关爱和深深的期望。
课堂生成资源的利用例谈
课堂生成资源的利用例谈
课堂生成资源的利用例谈
课堂教学不行能百分之百按预定的轨道运作,常会消失一些“意外”情境、“独到见解”和“独特体验”。但不管是突发性的,还是诱发性的课堂生成资源,只有被用来为课堂教学的充实、拓展、延长服务时,才具有意义。所以,讨论怎样利用课堂教学的生成性资源服务于课堂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一、抓住“意外”情境,服务课堂教学
在“氧气的制取”教学过程中,老师正在说明制取氧气试验的详细操作步骤及留意事项,一个同学举手了:“老师,我们这组的试管被他弄破了。”
老师没有批判那位弄破试管的同学,而是组织大家争论:“为什么他的试管会裂开?”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争论,列举分析了许多缘由。最终,老师要求那位把试管弄破的同学描述当时的情景。他有些心虚,结结巴巴地道出了他是如何看到那只试管有些不洁净,如何用水洗了试管外后立刻放入药品加热……
上述案例中,那位老师机灵地抓住了同学的“真实经受”,完成了“试验过程中避开试管裂开的方法”这一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结果不是老师直接讲授出来的,而是通过
有针对性的问题(争论试管裂开的缘由)、建立假设(小组成员争论试管裂开的可能缘由)、获得事实与依据(弄破试管的同学描述试管裂开的操作过程)、总结与相互沟通(同学总结了可能使试管裂开的因素,并对试验过程中的留意事项、试验时在遵守试验室规章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争论与相互沟通)探究出来的。同时,这也是把原来可能造成的课堂尴尬局面扭转为有利的训练资源的过程。
二、利用“独到见解”,延长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中时常会消失一些意想不到的“新”信息,抓住这些“新”信息,服务于课堂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得到充实。
例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生成性问题的处理技巧
例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生成性问题的处理技巧
作者:吕媛
来源:《文理导航》2017年第06期
【摘要】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出现这样那样的想法是必然的现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生成性资源,让其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亮点”,成为一种积极的教学资源。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成性问题;技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已成为师生交流、思维碰撞的互动过程,这一过程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这就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如何巧妙地处理生成性问题,造就课堂教学顺学而导的精彩呢?带着这一问题走进自己的课堂教学,一个个课堂实例引发了我的深入思考,由此我也总结出一些生成性问题的处理技巧。
技巧一:让“真理”凸显于“小错”中
学生在课堂上会出现一些小错误,这些错误往往是美丽的,因为它是学生最朴实的思想和经验最真实的流露,其中往往包含着诸多有价值的思维方式,因此,它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我们教师应以一颗平常心接纳这些小错误。面对错误性资源,有时我们不必硬要较真,可以将错就错,有效利用。
我在教《生命生命》一课时,有些学生在读课文时,将第二自然段的“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一句中的“跃动”读成了“跳动”。或许是学生一时大意,或许这就是学生的理解,总之这种错误难以避免。在教学中,我原想顺势正音、一带而过,但又想:“跃动”正好是理解该句的关键词,何不将错就错,深入品味呢?于是就有了以下的一幕:
初中物理教学中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处理例析
初中物理教学中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处理例析作者:高华杰
来源:《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7年第04期
一、案例(利用电压表测量电压)
师:通过前面的讲述,相信大家已经对电压表有了大致了解.接下来,大家分成小组,利用电压表测量两节干电池的电压.在实验操作中,大家一定不要忘记电压表的正确使用方法.(分组完毕,学生开始亲自动手实验.)……生1:我们小组测得的结果是两节干电池的电压是2.8V.生2:可是根据课本上说的,应该是3V才对.师:你们小组自己找一找,问题出在哪里?同时,教师走到生1的小组旁边,检查他们的实验.生3:我们小组测出的结果也是2.8V.生4:我们小组也是.生5:我们也是.报告测量结果不为3V的学生越来越多,教师要求以组为单位仔细再检查一遍各自的测量方法是否正确.生2:是不是这些电池都用过了,电压有些下降?师:大家觉得呢?生3:他说的不对,电池的电压是不受这个影响的. 师:大家思考一下问题出在哪里.教师正在思考如何向学生解释这个问题.这时生5大喊:真奇怪.师:怎么奇怪了?生5:前面我是在电路中连了个小灯泡,用电压表并联小灯泡测量的,刚才我无意间把电压表接在电池的正负极,上面显示的是3V.师灵光一闪:其他小组也按照生5的方法试一试.几分钟后,其他小组:没错,的确变成3V了.师:大家思考一下这是怎么回事?生3:我们刚刚测量的是小灯泡两端的电压,自以为是电源电压,事实上不是. 师:说得好.不过这说明了什么?大家可以接着往下思考吗?生4:是不是那样接的导线太长了,会把电压分走?生3:导线的电阻很小,课本上都说可以忽略不计的,况且这个电路很简单.生4:我找两根短导线试试.两分钟后,结果出来了,事实证明并非导线的问题.师:导线的问题排除了,问题还可能出在哪里?生3:是电源.师:电源怎么了?刚刚直接测电源正负极,正好是3V啊.生3:可不可以这样认为:电源本身就是一个电阻,我们拿其他用电器和它串联,电源自身要分走一部分电压.师赞许地点点头:你能画出一个正确表达出自己意思的电路图吗?生3点点头,开始画图.师:通过这次实验发现,在真正的电路中,电源自身会有一定额度的电阻,我们称为“内阻”.
课堂生成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
课堂生成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
传统的课程强调的是预设与控制,新课程强调的是生成与建构。动态生成教学是新课程提倡的核心理念之一。要贯彻新课程理念,就必须对生成和生成资源作一点研究。
一、生成资源概念的简述
1、什么是“生成”?
所谓“生成”,是指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与从环境中接受的感受信息相互作用,主动构建信息意义生成的过程。“生成”强调的是教师、学生、文本环境之间的互动,即学生在原认知的基础上,通过与教师、文本的对话交流,学生与情境的对话,实现意义的获得及自我主体的建构。“生成”是指在学习过程中要利用学习策略对学习的材料进行重新加工,产生某种新的东西。生成可分为“可预设生成”与“不可预设生成”两类。生成可以是“有效生成”与“无效生成”。关于“生成”的定义,专家说法不一。
2、什么是“生成资源”?
在师生双向互动,呈现高度开放的课堂上,各种类型的信息得到了交流,学生的各方面潜能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他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意见和结论,充分地思考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使得课堂上常常出现不同的声音,经常发生与课前预设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况,这一切就构成了教学过程中的生成资源。
有的专家指出:学生在课堂互动中的学习状态,包括他们的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参与争论甚至错误的回答等等。无论以语言,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性资源。
3、“生成资源”的特性
生成性资源主要来源于学生(有时可来自教师),所以又叫内生性资源,是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动态生成的,它有以下几个特性:
举例说明课堂教学设计分析中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举例说明课堂教学设计分析中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为此,要认真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一、以预设为基础,提高生成的质量和水平第一,从教师方面讲,首先要深入钻研教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具有走进去的深度和跳出来的勇气,这是课堂中催生和捕捉有价值的生成的前提;其次要拓宽知识面,丰富背景知识。教师要全面了解儿童年龄阶段特征和班级学生的心理状况,深刻地了解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和基本过程,清晰地把握班级学生的知识经验背景和思维特点以及他们的兴趣点和兴奋点,从而能够较准确地洞察和把握学生学习活动和思维活动的走向。
第二,从教材方面讲,要强调教材的基础性地位和主干性作用,超越教材的前提是源于教材,必须对教材有全面准确的理解,真正弄清楚教材的本义,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在这个基础上结合儿童经验和时代发展去挖掘和追求教材的延伸义、拓展义,去形成学生的个性化解读。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賃軔朧。
第三,从教学方面讲,要强调精心预设,课前尽可能预计和考虑学生学习活动的各种可能性,减少低水平和可预知的“生成”,激发高水平和精彩的生成。如:在教学“(思考题)在1/6和1/7之间可以写一个分数”时,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约分、通分等知识,学习了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所以在设计这道题时,我预想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的解法:①通分扩大法。通分至同分母的分数,然后分别同时扩大。如将1/6 和1/7 通分,成7/42、6/42 ,再同时扩大2倍,就有了14/84 、12/84 ,这中间还有一个分数13/84;要想得到更多的分数,只要将扩大倍数大一些。(分母不变)②直接扩大法。如将1/6和1/7同时扩大3倍,成3/18 和3/21 ,中间还有3/19 和3/20 。要想得到更多的分数,只要将扩大倍数大一些。(分子不变) 同时也可能部分学生会想到第三种方法:折中扩大法。如1/6 和1/7 之间可以写一个分数1/6.5 ,然后将1/6.5 的分母小数扩大变成整数,成2/13 。正因为认识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在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我预设了这个环节学生采用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合作充分讨论,然后全班交流的方法,同时做好了各种不同解法的引导准备。在实际上课的过程中,对于第一、二种方法大部分小组能提及,但对于第三种方法,只有个别小组能提出来(原来学生对分母是小数的分数还是不太习惯的)。我就让学生对他们所提出的方法进行检验,通过检验,学生发现这种方法也是可行的。应该说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可以完成这一环节了,没想到精彩的还在后面:一位学生提出了将1/6和1/7的分子分母分别相加,分母6+7=13,分子1+1=2,得到一个新的分数2/13 ,其大小在1/6和1/7之间!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祸測樅。
例谈化学教学中“意外生成”资源的利用
例谈化学教学中“意外生成”资源的利用
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相互对话的空间,动态的、发展的、生成性的东西很多,生成性资源不仅呈现出结果,还呈现出一个发展的过程,这些生成性资源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也是稍纵即逝的。下面介绍我在教学中的几个“意外生成”事例的利用及体会。
一、抓住“意外”情境,服务化学教学
课堂教学不可能百分之百按预定的轨道运作,常会出现一些“意外”情境、“独到见解”和“独特体验”。但不管是突发性的,还是诱发性的课堂生成资源,只有被用来为课堂教学的充实、拓展、延伸服务时,才具有意义夕只有这样,课堂才是活的,教学才是最美的。所以,研究怎样利用课堂教学的生成性资源服务于课堂教学,是十分重要的。如我在一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习题教学中,一位学生回答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收集的练习题时说可以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众所周知,大多数教科书、资料书都介绍二氧化碳不能用排水法收集,但我没有急着纠正学生的问题,而是问学生“你为什么认为二氧化碳可以用排水法收集呢?”,学生的回答出人意料,说他是用我在课堂上布置的家庭实验中得出的结论。
没想到学生用排水法收集了易溶于水的气体,这和课堂教学的内容相悖,也与教材内容不同。我顺势引导他“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性能大小你通过实验验证了没有?”,回答是没有。我表扬了这位同学能够主动完成布置的家庭实验,并布置了探究实验的内容:在家里面制取并收集一塑料瓶二氧化碳,打开瓶盖,将瓶子倒立在水中,观察实验现象,将结果带到课堂。第二天上课时,好多同学都得到了水进入瓶中大约一半的实验结果,说明二氧化碳在水中溶解速度较慢,过了五六天,有的瓶子水满了,说明二氧化碳易溶于水。
例谈小学数学课堂生成资源开发
例谈小学数学课堂生成资源的开发
教师在教学方案的预设中,要确定学习内容的目标、学生的学情,以及该学习内容的内涵与外在的逻辑归纳和引申,他们已经具有哪些知识和经验,顺应学生的情感体验,把握学生这些学习起点资源,是数学课堂动态生成的基础。对课堂教学进行预设时,应“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
一、开发资源
作为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体,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从而使课堂呈现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学生在复杂多变的教学情境的相互作用中不可避免地产生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目标。在课堂上生成的目标是着眼于其自身内在需求,这样的目标更具诱惑力。
三年级学生在学习“年、月、日”时,教师教完例2:“2月,平年是28天,闰年是29天,”准备探索下个环节,就听到一位学生大声说:“为什么有闰年和平年之分?为什么会四年一闰?”教师开发并利用这一生成的资源,在黑板上画出了地球、月球、太阳之间的位置关系,进行演示、说明,地球在绕太阳转的同时,自己还不停地旋转,地球自己旋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就定为一天;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圈所需的时间是一月,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圈所需要的时间是一年。并带学生研究了为何公历规定有平年闰年之分,结合地球绕太阳公转研究了为何有“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这些较深奥的知识。
二、寻找时机
动态生成的课堂,既不是让学生回答老师预先设计好的一连串问题,也不是全部问题的解决,而应让学生产生旺盛的生命力。其教学过程具体地说就是要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选择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并产生更多的问题,而且,动态生成的课堂,问题是富有挑战性的,答案是不确定的,过程是现场生成的,结果是不能完全预测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说如何处理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
作者姓名:张慧芳
单位全称:宁夏灵武市第二中学
分会名称与会员证号: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H466 性别:女年龄:41
例说如何处理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
一提起“如何处理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这个话题,我的思绪遍飞回到2001年——灵武刚刚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那一年。我兴奋过,也苦恼过。现在,我想以我的几次课堂实践活动来谈谈我的做法,希望与诸君共同研究,继续探索课堂生成教学资源的利用,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加灵动,充满生机。
其一:《犟龟》反思
2001年12月4日星期二兴奋
今天早晨,我执教《犟龟》这篇童话。
按照预先的教学设计,在学生初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后,我请同学们划出:你认为哪些是本文中重要的字词,需要我们注意,请大家小组交流后再汇报。设计这一环节的初衷是让学生从字形上加以注意,以达到正音识字的目的。汇报时,我先请一位学习较困难的学生代表本组发言。他回答到:“我们认为是‘犟’这个字,它最让我们注意。(我心里不禁暗暗得意,学生还是顺着我的想法走。)紧接着,我追问了一句:“为什么?请你说说理由。”“‘犟’是本文的中心,它写出了小乌龟的特点。”(我不由的愣住了,心里不由一紧,这该怎么办?如果顺着学生的思路,教学设计中将有三个环节被扔掉:生字词读写造句、复述故事情节,概括文章内容,可又不能否定学生的说法。我把心一横,顺着你说的走,看你能跳到哪去?)于是,我又追问:“你能不能结合课文内容解释一下?”犹豫了一下,答道:“他不听别人劝说,脾气犟。”请他坐下后,我又问全班同学:“对于他的理解,同学们还有没有意见?可以补充说明。”……就这样,学生先后找到了“不可改变”,甚至还有的同学找到了“荒漠”,他认为这个词重要是因为它写出了小乌龟走的地方环境恶劣,他要克服饥饿、干渴等难以忍受的困难,更能反映他有坚定的信心,坚强的意志(呀!原来顺着学生的思路会有如此多的收获:我可以不用费神地讲解,就使学生知道故事梗概,理解人物形象,领会文章的主旨。看来,顺着学生的思路没错。)
[课后反思]
上完此课,我不禁感慨,以往那种机械繁琐地分析、肢解课文,以老师的思维模式规范、限制学生的思维,将自己的理解生硬的强加给学生的语文课,恰似一堵厚厚的冰冷的墙,隔开了学生与作者、老师、同学间的关系。课堂上,教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只顾按照自己设计好的方案“引蛇出洞”、“请君入瓮”,全然不顾学生的感受,他们的思维被牢牢的束缚在教科书上,
不能越雷池半步,这种以教师、教案、教参为本位的授课方式,完全把学生置于被动的地位,学生被动的接授知识,毫无思维可言,又怎能不让学生“死”呢?他们怎么能不变成“榆木疙瘩”?这实在是禁锢了学生活跃的思维,压制了他们丰富多彩的个性,也导致了语文课的枯燥、僵硬。
教师为了更好地上好课,应当根据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精心地进行教学设计。但是,这种设计不应当是铁定的限制教师与学生探索、创造的框子;课堂上的教学操作也不应当是“教案剧”的照本上演。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富有个性、具有独特精神体验和经验的学生。预设的目标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弹性的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
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老师不再是课堂上的“主宰”,站在讲台前,今天的课堂上将会发生什么,老师是“未知”的。这是极具挑战性的课堂,随时都会出现始料未及的问题,遇到有价值的问题,课前的教案设计往往被全盘否定,每堂课对教师都成了一种考验,每堂课都要有备而来。这样的课堂,对老师的要求提高了,语文教师必须是个博家,能适应各种课堂复杂情境,随时随地做出准确、恰当的抉择,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去应对未知的课堂。
课堂情景是极为复杂的,只有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位置,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动,课堂才能焕发勃勃生机,课堂上才能显现真正的活力。
其二:辩论会“一石三鸟”
——口语交际《辩论会》教学反思
2003年9月3日星期三天气晴8月以来,我校九年级在原来“走读式分层教学”的基础上实行分快、中、慢班教学,一时褒贬不一,学生更是议论纷纷。分班一周后,不少学生还不能安心学习。针对这种情况,结合本学期教学内容,我安排了一场“分层学习利弊谈”辩论会,下面就是本节课的情况。
铃声过后,教师创设情境,引入口语交际学习内容:近几天,大家心里颇不宁静,学校实行分快、中、慢班教学已经一周了,原来朝夕相处的同学分开了,又结识了不少新同学,可谓几多欢喜几多忧,不知大家对此有何看法。今天就此问题展开辩论,希望大家能畅所欲言。紧接着,请同学们在事先调查、准备的基础上四人一组进行小型辩论,做好记录。根据自我表现,学生自愿报名,代表本组参加班级辩论。一翻激烈的辩论后,各组代表抽签决定正反双方。在双方代表合议时,学生推选评委及主持人。然后辩论开始,只见主持人史文涛同学昂首阔步走上讲台:各位老师、同学们,上午好,九
年级(一)班“分层学习利弊谈”辩论会现在开始。首先介绍双方代表及评委。……在主持人史文涛的组织下,辩论会有板有眼地进行着,先进行了程序辩论,随着“自由辩论开始”双方辩手便开始了唇枪舌剑:
正方:我方认为分层学习利大于弊。我们采访了很多老师和同学,他们认为分层学习更有利于教师教学,更适合学生的学习状况,可以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
反方:我方认为分层学习弊大于利。分层学习后,学生思想压力大,不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影响了身心健康,不利于学生发展。
正方:当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需要适应能力强的人,这就是锻炼我们的好机会,否则,将来必定会被淘汰。
反方:请问对方三号辩友,分层后,你的心里感受如何?难道你没有因为分班而流泪吗?你还能像以前那样静心学习吗?
正方:这只是暂时适应期的,相信过一段时间后,我会适应并且提高自己的学习。不经历风雨怎见彩虹?
反方:人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分在C班的学生学习习惯不好,不少的还有不少坏习气,他们在一起负面影响会很大。
正方: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关键在于自己。把他放在A班难道就进了保险箱了吗?
反方:班门弄斧,关公面前耍大刀,下棋找高手,B、C层的学生在不同层次中进步会很快……
正方:如果分层学习弊大于利,为什么学校做出了这样的安排?学校是在全盘考虑的基础上做出了这样的决定,既然有这样的决定,就说明分层学习利大于弊。
反方:学校的决定就一定对吗?这种做法不符合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提倡尊重学生,这样做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
不觉中,自由辩论的时间到了,双方还不罢休,在主持人的维持下,双方四辩总结发言。乘着评委研究讨论的空隙,主持人史文涛又过了过采访的瘾,现场采访了双方支持团,他们又开始了争论。最后,主持人宣布了评议结果。在下课铃声中,教师总结了活动情况,对优胜方及优秀辩手进行表扬与奖励,并要求学生以本堂课为话题,自选角度完成作文。
[课后反思]
从学生课后的作文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当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生活体验安排教学内容,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时,原来学生是那么投入,那么欢喜。朱少伟同学在文中提到:“我参加了辩论会,感到伤感与激动。做为一名辩手,整场辩论会只发了三次言,未能尽到辩手的职责,我感到十分懊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