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需要诗意的灌溉
让诗意充满语文教学
让诗意充满语文教学语文应该是诗意的语文,诗意的语文课,如细雨微风,滋润学生。
一个语文教师也应该是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幽默风趣,点燃课堂教学。
什么是诗意呢?诗意是充满激情的、充满爱心的,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不仅要有理论的支持,而且要有深厚的文学底蕴,更重要的是人格的力量。
有些语文教师,认为语文教学知识简单,无非是识字、写字、读文、背诵、习作等,把这些教好了,小学语文也就不成问题了。
其实,小学语文看似简单,可是它包容丰富的内涵,涉及诸多方面的知识。
语文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人文性。
我们面对鲜活的生命,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与能力,还有方法与过程,更重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成长。
生命的基本需要是物质与精神。
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给孩子精神的快乐就尤为重要了。
“铸就孩子的快乐与幸福”是一个教师永远追求的教育境界。
语文是富有感染力的学科,如果说一个语文教师没有丰富的情感,没有优美的语言,没有应变的智慧,怎么能驾驭课堂,怎能让孩子喜欢语文?一个好的老师应该让学生感到是一种精神的享受,包括你的外表、你的体态、你的眼神、你的笑脸、你的手势、你的语言…… 都能给学生心灵的震撼。
2、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必须有丰厚的文化内涵。
不说通晓天下事理,至少要了解文学、政史、科学、哲学等。
要想让学生喜欢语文,首先要让学生喜欢老师。
老师让学生在阅读、欣赏、创作儿童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让作品中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情感、高雅的意境,感染学生的情感,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使道德观念在学生的灵魂深处内化,产生健康、正确的道德动机,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使学生从阅读、欣赏中,主动接受“美”的熏陶,自觉领悟做人的道理,从观察生活中,主动分辨美、丑,自觉流露美好的心境,从创作表现中,主动去赞美美好的事物,自觉去创设优美的意境…… 最终实现“让每个学生以诗一般的优美语言说话,以诗一般纯洁的心灵生活”。
让语文课诗意流淌
让语文课堂流淌诗意江苏省启东市新安小学陆凯捷诗人荷尔德林说过:“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诗意,是人的文化修养的最高表现形式,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缺乏诗意的语文教学,是干旱的季节里,生长出来的苦涩之果。
诗意语文是对语文教育理想境界的一种追寻,是对语文教育本色和本真的一种回归,一切优秀的语文教学,必定是诗意的语文。
那么语文教师应怎样让语文课堂飞扬激情、充满诗意呢?一、充分挖掘文本中的诗意1.文本是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苏教版课本中入选的课文,文质兼美,充满诗情画意,需要教师引导、暗示学生注意“文本风景”中最有意义、有价值的部分,通过教师的指导,反复朗读,背诵等,让学生更深刻品味语言,从而内化语言。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中的《夕阳真美》,是一篇行文优美的写景散文,描绘了夕阳下山时的瑰丽景色,抒发了人们对美好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文章写得十分的美,渗透着强烈的美育因素。
我们可以以“美”的情感为线索贯穿始终,和学生一起走进课文,让心灵穿梭于在美丽的画面和优美的语言文字之间,让孩子们用眼睛去观察夕阳,用大脑去想象夕阳西下的美景,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夕阳,感受夕阳的神奇魅力,领略大自然的美丽风光,用朗读来释放内心的情感。
2.文本是画,一幅五彩斑斓的画画,无处不在。
文本中一般都有插图,插图往往是文本的主旨或精髓的所在。
如《蚕姑娘》一课,文本上的插图,就是蚕姑娘各阶段的生长过程,有助于学生对蚕的生长过程及形态变化的理解。
配合学生理解的需要,我们还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画面,渲染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比较精炼、含蓄、抽象的语言,启迪学生的心智。
也可以帮助学生在体会文本文字的基础上,发挥想象,构思画面,还可以让学生获得美的熏陶,提高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比如在教学《冰花》这篇课文时运用多媒体课件,用美丽的冰花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直观地感受冰花姿态的优美,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再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要求,发挥他们的想像力,为理解后面三个比喻句的做好铺垫。
让诗意的清泉流进语文课堂
让诗意的清泉流进语文课堂大邑县南街小学杨庆珍“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荷尔德林的这句诗,道出了生命的深邃与优雅。
有诗意的生活,使人高贵;有诗意的人生,使人亮丽多彩;有诗意的语文课堂,更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理想。
语文教学面对的是有血有肉的人,凭借的是有情有趣的文本,构建的是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
倘若语文教师缺乏有创意的讲授,让原本生动活泼的课堂变得死气沉沉,那么,语文教学就是最大的失败。
因此,语文教学需要诗意的滋润,要让潺潺的诗意的清泉流进语文的课堂。
要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充满诗情画意,语文教师就需要较高的人文素养、蕴含诗意情怀,同时也需要灵活驾驭课堂教学,还学生以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涵咏、体悟中领会语文学习的真谛,进而接受美的熏陶和滋养。
一、诗意的语文课堂——诗情涌动语文课堂离不开情感,诗意的语文课堂更需要有诗情涌动。
语文是一门充满诗意的学科,语文的本性、本体和本色是诗意,语文的活力、灵魂和生命是诗意,语文的希望、出路和最高境界还是诗意。
语文教学的诗意,就是教师和学生在语文教和学的过程中,对课文进行创造地阅读、吟诵、体验、感悟、理解时所呈现出来的。
1、体验文本之情,感受诗的意味情感是教材的生命力,也是课堂的生命力。
语文教材的每篇文章,都是筛选的名家名篇,文质兼美,内容丰富。
教材中有描写绚丽多姿的大自然,不论是生机勃勃的春色,花木繁茂的盛夏,还是果实累累的金秋,白雪皑皑的严冬,都给人以美的感受;有反映社会生活的,它们或表现真挚的友谊,或表现强烈的爱国情感,或表现高涨的工作热情,或表现崇高的奉献精神……这些耐人寻味的文章,无不以它独特的美震憾我们的心灵;还有文本本身所体现的语言结构、艺术手法、风格等,这些丰富、隽永的艺术美更给人以诗的意味,美的享受。
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蕴藏于文本中的“诗意”,做一个采矿工,将散落于文本中的诗意“因子”拾起来,并串连成精美的项链,呈现于学生面前,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让诗意在语文课堂中勃发
让诗意在语文课堂中勃发无锡市安镇实验小学夏叶诗意,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如果语文教学缺乏诗意,那么课堂就像没有鲜花的一片荒野,苍凉而无生机。
语文教学亟需诗意灌溉,语文教师亟需诗意涵养,这是新课程给我们提出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
要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充满诗情画意,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文本情愫,以情感人,与学生平等、民主交流探讨。
同时语文教师灵活驾驭课堂教学,还学生以主体地位,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和滋养,让课堂变得绿意葱笼、鲜花盛开。
一、诗意的语文课堂呼唤诗意的语文教师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诗意的语文课堂呼唤着诗意的语文教师。
(一)语文教师的诗意应表现为诗意的语言。
语文是最富人文色彩的学科,那刹那间的感受,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妙,那入木三分的刻画,那缥缈俊逸的漫笔,那纵情恣意的挥洒,那诙谐幽黙的调侃……是语言的魔力,更是我们“以心验之”时灵动的勃发。
做语文教师应该就是写一部曼妙的诗,内容缤纷多彩,语言行云流水。
也许不一定华丽,但一定传神;不一定深澳,但一定隽永;不一定井然,但一定震撼。
请看语文课中的一些导入语:1.《雨点》:春天到了,小春笋们破土而出,快乐地成长着。
还有些小家伙也等不及了,想到大地上来走一走,看一看,他们是谁呀?出示雨点图2.《一株紫丁香》配乐师用深情语言导入:老师是一支粉笔,画的是彩虹,洒下的是汗水;老师是一艘船,载着我们驶向知识的海洋。
有一群孩子,为了他们的老师在下了一株紫丁香,这是为什么呢?这样的导语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深深打动着学生的心灵,引领学生走进诗意般的情境。
再看课堂评价语言:“读得真好听,老师要感谢你的爸爸妈妈给了你一副好嗓子,不过要是加上表情就更加能传情达意了,不信,你试一试!”“老师都被你读得感动了。
”“你的音色真好听!我建议你今后去当个播音员。
来,未来的播音员,握个手”“这个方法不错,我们老师平时最常用。
语文教学需要诗情画意
语文永远是一门充满诗意的学科。
语文教师要用自己那颗纯洁的诗心、那份无邪的诗情,为学生营造诗意的教学环境,打造充满诗意与活力的语文课堂,让学生满怀诗情,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不断感受语文教学的美;同时,让学生在思想上、心灵上获得启迪,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推动课堂教学绽开诗意的花朵、呈现出诗意的精彩,使语文课堂充满诗情画意。
在语文教学中,课堂是呈现诗情、传播画意的主阵地。
教师要运用富有诗意的语言、融入丰富的情感,设计精彩的课堂导入。
在课前准备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古诗词或名人故事来进行课堂导入,营造诗意的教学氛围,同时借助多媒体的作用,为课堂教学内容引入优美的景色、生动形象的讲解,呈现富有生机的文字,借用浓浓的情意陶冶学生美丽、圣洁的心灵,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拨动学生的心弦,迅速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学习关于母爱伟大的文章时,为学生吟诵“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在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时,吟诵“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
教师应在教学中将感情投入课堂,让诗意散发于课堂,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培养学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净化学生的心灵。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造就富有智慧、富有诗意的课堂神韵。
聪明、智慧的教师经常善于发现学生智慧的闪光点,智慧地选择教学方式、教学语言,为学生创设富有诗情画意的教学氛围,演奏出和谐、温馨的动人旋律。
比如,在学习《草船借箭》一文时,教师就可以创造充满智慧的课堂。
文章中描写诸葛亮笑着说雾大,曹操不敢派兵出来,他们只管饮酒取乐,第二天天一亮就回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读书,探究与分析诸葛亮为什么要笑、他在笑谁。
让学生在认真阅读课文之后,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
一个简单的笑,笑出了课堂的智慧、教师的智慧、学生的智慧。
同样,智慧的教师面对意想不到的场景时,不会假装看不到、装聋作哑,而是巧妙捕捉契机,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创造出富有诗情画意的课堂,使语文课堂绽放美丽。
语文教学诗意化的特点和要求
语文教学诗意化的特点和要求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语文教学观念的更新在实际操作中,情形并不尽如人意。
急功近利的硬性灌输,使语文学习丰富的人文性和超功利的审美意识熏陶功能化为轻烟,成为泡影。
语文教学面对的是有血肉的人,凭借的是有情趣的文本,倘若语文教师缺乏有创意的讲授,让原本生动活泼的课堂变得死气沉沉,那么就是语文教学最大的失败。
因此,语文教学亟需诗意的灌溉。
一、什么是“诗意化”语文教学有人说,高品格的中学语文教学应该是“努力追求着一种境界,这种境界把教师、学生、教材三者有机地融为一体,净化心灵,像一泓洁溪流进心田,像一首牧歌回荡耳边。
这种境界难以用语言表达,但能使人顿悟人生,留下没齿难忘的印象。
”《现代汉语词典》里对“诗意”的解释为:“像诗里表达的一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
”这里,“诗意”是和“美”、“美感”、“意境”连在一起的。
可见,“诗意化”语文教学,就是指语文课堂教学要创设一种诗所描绘的一种给人以美感的形象化的意境。
“诗意化”的语文教学就是语文教师充分运用自己的语言、情感和想象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性格,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智慧,通过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营造一种人文关怀的情调,一种情趣高雅的意境,一种诗情画意的氛围,一种宽松和谐的对话,一种幽默诙谐的浪漫,一种追求美感的状态,生成一种富有诗意的形象化的课堂教学情景,来熏陶和感染学生,丰富学生的内心感悟,激发学生对事物的灵性,润泽学生的生命成长。
二、语文教学的诗意境界诗意的教学,是一种让人喜之不已、爱之不尽、流连忘返、依依不舍的情趣;是一种让人思索、耐人品味而又思之无穷、味之无极的情味;是一种含蓄而微妙、明朗而清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蕴;是一种纯真而轻松、朴实而飘逸、高迈而超拔、旺盛而坚定的精神;是一种让人情思绵绵、激情滚滚、余韵袅袅、思绪悠长的情绪;是一种让生命去欢腾、去烦恼、去憧憬、去悲伤、去歌颂、去诅咒的力量;是一种弃绝俗滥、远离虚伪,让人感到心灵不断净化、人格不断升华的意境;是一种令人身心彻底放松、精神高度自由、思想任意驰骋的氛围。
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意 石晓玲
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意榆中县骆驼巷学校石晓玲《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是审美的、诗意的、充满情趣的。
”诗意是人的文化修养的最高表现形式,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缺乏诗意的语文教学是干旱的季节里生长出来的苦涩之果。
语文教学亟需诗意之水的浇灌,语文教师亟需诗意之水的滋养。
当我们的课堂变得绿意葱茏、鲜花盛开之际也就是语文教学走进一个崭新的诗意的课堂之时。
那么,什么是诗意的语文课堂呢?今天,我们班的教学内容是一首儿童诗——《假如》。
课虽已结束,但其间出现的一些令人欣喜的场景,犹如流星划过天际的神奇之光,让我惊叹不已,孩子们也给我深深的启示:诗意的语文课堂是一种审美化的教学形态,是在温馨的环境、诗意的情景中,用唯美的再现与传递、诗意的精炼与简约、自由的合作与探究,点燃学生的激情,激发学生的灵感,在精神愉悦中完成知识的建构、情感的感召、思想的交融、灵魂的拥抱,实现人和课堂的完美合一,达到水乳交融的理想境界。
课堂上,按设计该进行拓展练习了。
按照预设,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假如你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会画些什么呢?”说实话,在课前设计时,我对这一极为平常的问题并不是十分有把握。
因为这一班孩子的学前教育基本上是一片空白,家庭教育也非常滞后。
在以往教学中,每当我提出这样的问题时。
孩子们要么是一脸的茫然,不知从何说起;要么是天马行空,乱说一气。
所以,当我提出这一问题时,我很是担心又会出现同样的情景。
然而,今天却出人意料,还没等我的话音落下,那一双双小手便犹如雨后春笋一般,争先恐后地举了起来:“老师,我——”“老师,我——”在我的示意下,活泼的刘珍说:“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汶川地震灾区的小朋友画许多许多的新棉衣。
当冬天来临时,他们再也不会在寒冷的北风里冻得发抖,轻轻叹息了。
”性格内向的季雯丽接着说:“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在祖国大陆和宝岛台湾之间画一座桥梁。
以后,台湾的小朋友就可以看到真正的雪花,可以和我们在一起堆雪人、打雪仗了。
语文教学需要诗意灌溉
语文教学需要诗意灌溉摘要:要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充满诗意,语文教师需要多一点诗情,多一点激情,多一点人文素养,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真正得到美的熏陶。
关键词:诗意诗情激情人文素养语文是一门充满感性和人文色彩的学科,是饱含想象力和丰富意象的学科,是播撒关爱、书写心灵、放飞梦想的学科。
每一篇饱含深情的文章,引领我们进入到庄严、高贵的精神殿堂,和无数伟人、大师进行无声对话,得到真善美的精神熏染。
语文老师,就是开启这扇门的领路人;课堂,就是最好的展示舞台。
可是,在真正的语文课堂中,倘若教师缺乏有创意的讲解,让原本生动活泼的课堂变得死气沉沉,那么,这样的语文教学无疑是失败的。
鉴于此,我认为语文教学亟需诗意的灌溉。
语文教师需要多一点诗情,多一点激情,多一点人文素养,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得到美的熏陶。
一、多一点诗情语文教学要求教师要多一点诗情。
语文学科最大的特点是其生动性、形象性,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需要诗情画意。
而诗情画意存在于生活中,蕴藏于文本中,语文教师就应当做一个采矿工,将散落于文本中的诗情画意“因子”拾收,并串连成精美的项链,涌现于学生面前,从而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看春花秋月,喜意盈怀;观惊涛骇浪,壮怀激烈;听高山流水,叹知音难觅;唱大江东去,抒壮志情怀……《陋室铭》中安贫乐道的情操,《爱莲说》中高洁傲岸的风姿,《过零丁洋》中舍生取义的气节……一篇篇精美的诗文都是丰富的文化大餐,都值得用心灵去解读,去体悟。
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多一点诗情,引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深味人类文化的经典,使语文教学走出单纯的知识传授,进入一个充满诗意的、散发着文化馨香的意境。
二、多一点激情语文教学要求教师要多一点激情。
教师的激情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对事业的执着,对学生的关怀。
很难想象一个视教学为谋取生活的途径的人,对教书育人事业会充满激情,对语文教学会充满诗情,对学生会施以温情。
曾听许多教师教授《荷塘月色》,大多是先讲解背景,再寻找线索,后分析荷塘与月色的特点,平铺直叙、条分缕析的讲解,全则全矣,但朱自清笔下荷塘月色的朦胧美与作者淡淡的忧愁交织的诗情画意则无影无踪。
语文教学需要“诗情画意”
语文教学需要“诗情画意”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课程之一。
而要想让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兴趣,并且愿意主动去学习和探索,就需要在语文教学中注入“诗情画意”,让学生在悦目的诗情画意中体味语文之美,领略文字之韵。
“诗情画意”源自于古代文人的审美观念,即文学艺术中应该有诗情和画意,让人在阅读文字时感受到美的情感和景象。
在语文教学中,也应该贯彻这一理念,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受到文字的美感,增强他们的审美情趣,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融入诗情,让学生感受文字之美。
诗是语文中的精华,它以简练的语言、深厚的情感和丰富的意象,展现出了别样的美。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教授古诗词、现代诗歌等形式,让学生感受到诗的魅力,领略诗中的意蕴。
教授李白的《将进酒》,可以让学生领略其中的豪情和奔放,感受到文学的力量;教授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则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诗中的柔情和细腻。
这些诗篇都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诗情的魅力,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注入画意,让学生领略文字之美。
画意,即文字中具象化的表现,通过文字描绘具体的景象,让人在阅读中仿佛看到了实在的画面。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讲解文学作品中的描写手法,让学生领略到文字的绚丽多彩。
在教授《红楼梦》时,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曹雪芹对花卉景物的细致描绘,领略到其中蕴含的美感和韵味;在教授《西游记》时,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吴承恩对自然风光和传统民俗的生动描写,增强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感受。
结合课文内容,提升教学效果。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选取一些具有诗情画意的课文,通过课文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文章中的情感和画面,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可以通过讲解课文的背景、作者的感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涵和意义,激发他们对语文的兴趣和热情。
在学习《荷花》这篇课文时,可以介绍荷花的品种和生长环境,让学生了解荷花的特点和美丽之处,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美感和情绪。
如何使诗意在课堂中流淌
如何使诗意在课堂中流淌《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是审美的,诗意的,充满情趣的。
”诗意,是人的文化修养的最高表现形式,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缺乏诗意的语文教学,是干旱的季节里生长出来的苦涩之果。
莘莘学子亟需诗意之水的滋养,语文教学亟需诗意之水的浇灌。
《现代汉语词典》对“诗意”的解释是这样的:“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
由此可见,“美”是诗意的最显著特征,给人以美感享受应是语文课追求的目标。
教学实践中,我试图构建一种能激发学生们的情感渴望,点燃学生们的心灵火花,使语文学习更具生机和活力的诗意课堂。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课堂是饱含“人文与情感”的空间。
学生作为一种生长着的生命的存在,需要教师从人文的高度对其生命发展加以关照。
课堂教学应当为学生创设放飞灵性翅膀的机会。
也只有洋溢着人性之美的课堂,才能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价值取向。
学生心中有着一切美好人性的萌芽。
课堂上,教师要发挥独特的人格魅力,用自身的人文蕴涵去滋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感受到教学的人性美,受到“润物细无声”的人文熏染。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情感直接影响师生关系,直接关系到教学情境的创设。
教育,是唤醒,是等待,是激励,是鼓舞,但,教育首先是保护。
苏霍姆林斯基曾有个十分精彩的比喻: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
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
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能在学生的心底留下深深的投射,所以,我们要学会用真情去呵护每个学生的心灵。
在课堂上,一个好的教师应善于以自己的情感调动起学生的情感,使师生的情感与文章蕴涵的情感相吻合,当喜则喜,该怒则怒,师生一道激动、平静、愉快、悲哀、得意、紧张、悠闲,让整个课堂“情意”浓浓,充满着和谐、诗意的氛围。
一个好的语文课堂,应是成全学生的发展,保护他们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课堂,应是令学生们精神和身体都得到放松,并按照他们自己的个性,敢说、敢想、敢表达自己的观点,敢争论甚至敢反驳教师观点的课堂。
让诗意的清泉流进语文课堂
让诗意的清泉流进语文课堂摘要:语文学习应是一首诗,师生应该诗意地栖居于课堂。
诗意的语文课堂,应当以文本为基础,根据语境和形象用艺术的手段营造一种情境和意蕴,让学生以语言为依托,在其中尽情地畅游、感受,让学生学会思想,让学生感悟诗意,让语文之美静静地在每个学生心头流淌,这便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关键词:诗意语文课堂终极目标朱教授在《我的教育理想》一书中指出:“教育是一首诗,可以是田园诗,可以是古体诗,也可以是抒情诗,有各种各样的情调和内涵。
”那么,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如何营造语文课堂教学的诗意呢?一、诗一样的情境,营造语文课堂的诗意氛围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和声音来思维的,“正因为有一条鲜明的对象、画面、知觉、表象的清澈的小溪不断地流进儿童的心田,所以儿童的记忆才那么敏锐和牢固”。
课堂中,教师应精心创设情境,营造一种情景交融的诗意氛围,去拨动学生“趣”的心弦、“美”的情感,让孩子们在诗意般的境界中,慢慢地感悟美,细细地品味真,从而唤起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感激。
实践证明,恰当地使用现代教学媒体,可以让学生在学课文时实现音形转换,形成内心视像,从而把学生迅速带入特定的诗意般的情境中。
例如,教学古诗《山行》时,在学生对内容初步理解后,一曲委婉动人的古筝曲《高山流水》萦绕耳畔;屏幕上,寒山、石径、白云、红枫……悠远而又深邃,清凉而又热烈。
和着乐曲,笔者以诗化的语言娓娓吟诵着改编后的古诗内容;孩子们微闭着眼,完全进入了诗的意境。
此时,由古诗和乐曲“合力”引发了读者和听者的情感“共振”,学生凝神屏息地听着,美妙的古筝曲和动情的诵读拨响了学生的情感之弦。
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诗境,感受诗人秋游时的情怀,和诗人一起去欣赏那一片片红枫,感受生命的壮美和活力。
这样美的配乐、美的解说、美的画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其置身于诗句描绘的美景中,使学生在心境愉悦的环境中学习,感受到诗的意境美。
当然,创设情境的方法还有很多,有表演法、音乐渲染法、故事法等。
语文教学需要“诗情画意”
语文教学需要“诗情画意”语文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承载着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文字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的重要使命。
而要让学生真正热爱语文、提高语文素养,就需要在语文教学中注入“诗情画意”,让学生在文字中感受美好,从而激发他们对语文的热爱。
语文教学需要“诗情”。
诗是语文中的精髓,它凝聚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充满了美的意境。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诗歌朗诵、赏析等形式,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美感和情感。
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诗歌,如李白的《静夜思》、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等,让学生在朗诵中领略诗歌的美丽语言和深刻内涵,激发他们的审美意识和情感表达能力。
通过诗歌的朗诵和赏析,不仅可以让学生提高语文表达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对美的感知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
语文教学需要“画意”。
文字与图画一样,都是一种表现形式,都能够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思想。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学内容中的图画或配图,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更加直观的感受和认识。
在教学《荷塘月色》这篇文章时,可以通过展示一幅荷塘的画作,让学生在心灵的画卷中感受文章中的荷塘月色,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的意境和情感。
通过观赏图画,学生可以获得更加直观的感受,增强对文字意境的理解和感受,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文章的美。
语文教学需要“诗情画意”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观察力和想象力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素养,也是人文精神的重要表现。
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或活动,激发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在教学《春晓》这篇诗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春日的景象、听取春天的声音,让他们由外及内,从对自然景象的感知中产生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从而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通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可以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字中的美,从而提高语文素养,增强对语文的热爱。
让小学语文课堂充满诗意
让小学语文课堂充满诗意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让诗意充盈既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对语言的感知和把握能力,又可以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以下是一些方法和建议,可以让小学语文课堂充满诗意。
教师可以从选课内容上注重诗歌的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经常引入一些经典的诗歌,如《七步诗》、《静夜思》、《登鹳雀楼》等,让学生品读、背诵、理解,并引导学生欣赏其中的诗意。
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欣赏一些优美的现代诗歌,如郑愁予的《我爱这萧瑟舒卷的大地》、余光中的《乡愁》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创设浸润诗意的语文环境,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魅力。
教室的布置可以多用柔和的色彩和富有诗意的装饰品,如花朵、松树、书法作品等,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一种诗意的氛围。
教师可以将课堂布置成一个小剧场,利用投影仪放映一些与诗歌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在浸润中学习。
多种形式的诗歌创作可以成为开发学生创造力的有效途径。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如仿写、填空、合作创作等形式。
在创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自由发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感受,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美妙,还可以培养他们对语言的运用能力和创造力。
教师可以用诗歌形式组织一些常规的语文学习活动,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用诗歌形式复习文言文的古诗词知识点,用诗歌形式布置作业,用诗歌形式评选优秀学生等。
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让诗意充满不仅可以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诗意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独特符号,唤醒它,也是唤醒我们小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自我价值感的最好方式。
通过以上的方法和建议,相信小学语文课堂可以焕发出更多的诗意。
语文教学,呼唤诗意
语文教学,呼唤诗意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阶段,也是塑造学生人文素质的关键环节。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感到课堂显得枯燥乏味,缺少了诗意的浸润和熏陶。
我们急需呼唤诗意,让语文教学焕发出更加丰富多彩的魅力。
我们可以借助诗歌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和心灵沟通。
诗歌是文字中最纯粹的艺术形式,通过诗歌的抒发与表达,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并与他人进行交流。
在教授作文写作时,我们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诗歌作品,让学生感受其中的情感体验,并引导他们运用其中的表达技巧。
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写作思路,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我们可以借助诗意的文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在课堂上,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通过引用一些富有诗意的课文,比如《红楼梦》中的描写,让学生感受其中的美好与深意,激发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热爱和探索欲望。
我们还可以设计一些具有诗意的教学活动,比如让学生自由创作诗歌、合作编写故事等,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和魅力。
我们可以通过诗意的审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诗歌是文化的浓缩和传承,通过欣赏和分析诗歌作品,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其中的美感和艺术价值,还能够加深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体验。
在教学中国古代诗词时,我们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作品,让学生感受其中的韵律和意境,并引导他们进行思辨和赏析。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我们可以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我们可以通过诗意的解读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诗意是一种深意的遣词造句,通过阅读和解读诗意的语句,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并掌握语文知识。
在教学古代诗词时,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句子中的修辞手法、运用词义和语法结构等,让学生感受其中的美感与精神。
通过这样的解读和分析,学生不仅能够理解古代诗词的内涵,还可以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和表达中,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教学需要呼唤诗意,让语文教育焕发出更加丰富多彩的魅力。
语文教学,呼唤诗意
语文教学,呼唤诗意语文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核心部分,它不仅仅是儿童学习语言文字的工具,更是一种沟通思想、传承文化、塑造性格的重要途径。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教育观念的更新,语文教学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
其中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语文教学缺乏“诗意”。
如何在语文教育中注入诗意,成为了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们要理解诗意不仅仅是指古诗词的韵律与意境,也包括对美的追求和对人文精神的弘扬。
诗意是对生活的感悟,是对内心世界的表达,是对情感的抒发。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让他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是增长才情、陶冶情操。
我们要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以讲授课文、默写古文为主,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往往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引入诗歌朗诵、文学鉴赏、戏剧表演等多种形式,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参与,感受到美的力量,从而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我们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语文课堂上,我们可以通过写作、演讲、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展现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培养他们对文学艺术的独特理解和表达能力。
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仅仅是被动接受,更要能够主动思考、勇于表达。
我们还应该注重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
古诗词、现代诗歌、经典小说、文言文等各种文学作品都是我们对人文精神的一次次追溯和感悟。
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的自主阅读,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和情感的升华,让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和有趣。
我们也不要忽视了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艺术、历史、哲学等学科对于语文教育的启发和拓展都是不可或缺的。
我们可以通过跨学科的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更加广阔的知识世界和深刻的人文内涵,进而激发他们对语文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在当下多元化的教育环境中,注入诗意是语文教育的当务之急。
我们要承认语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人格的陶冶,情感的沟通。
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意
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意语文课堂是充满灵气、充满生机、充满诗意的空间。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是审美的,诗意的,充满情趣的。
”诗意,是人的文化修养的最高表现形式,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缺乏诗意的语文教学,是干旱的季节里生长出来的苦涩之果。
语文教学亟需诗意之水的浇灌,语文教师亟需诗意之水的滋养。
当我们的课堂变得绿意葱茏、鲜花盛开之际,也就是语文教学走进一个崭新的诗意的课堂之时。
那么,什么是诗意的语文课堂呢?诗意的语文课堂是一种审美化的教学形态,是指在温馨的环境、诗意的情景中,用唯美的再现与传递、诗意的精炼与简约、自由的合作与探究,点燃学生的激情,激发学生的灵感,在精神愉悦中完成知识的建构、情感的感召、思想的交融、灵魂的拥抱,实现人和课堂的完美合一,达到水乳交融的理想境界。
一、诗意的语文课堂呼唤教师关注生命个体,在教学理念渗透诗意精神《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生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关注每一个学生,尊重个体生命的需要,让学生再广阔的天地里,在更高的生命层次上进行积极主动的发展,这是时代所赋予的核心内容——主体精神。
语文是朦胧的美,是空中楼阁般的梦幻,是荡气回肠的美妙乐曲,是意蕴悠远的诗韵,是美神维纳斯断臂的浮想联翩,……语文本身的特点就注定了它诗意的特性,语文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关注生命个体,就应在课堂上树立民主的氛围。
只有在民主的课堂上,才会启迪学生的思维之门,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谱写出诗意的旋律。
教师应当认识到相对于文本,教师与学生同样是学习过程的参与者,民主的课堂是相互尊重的课堂,包括师生间、学生间和对教材的尊重;民主的课堂也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课堂。
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与学生平等对话,真诚沟通,民主协商,直至共同成长。
这种平等对话,也是师生对方精神、情感、生命的对话,是相互依赖氛围下的启迪。
语文教学,呼唤诗意
语文教学,呼唤诗意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的重要环节,而呼唤诗意则是使语文教学更具有生命力和魅力的关键。
语文教学不应只是死板的知识灌输,更应该是激发学生对语言和文学的热爱,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诗意的魅力和力量。
本文将从语文教学的意义、现状和呼唤诗意的途径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语文教学的意义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之一。
语文是人类思想文明的载体,是交流的工具,是情感表达的方式,是审美体验的途径。
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语文教学,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学素养、情感素质和道德观念,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语文教学也能够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为其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方面,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不高,大多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对语文知识和文学作品缺乏深入的理解和感悟;一些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过分注重知识点的灌输和应试技巧的训练,忽视了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文学素养的培养,使得语文教学显得枯燥乏味,缺乏诗意。
三、呼唤诗意的途径为了使语文教学更具诗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和探索。
注重文学素养的培养。
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词语、句子、段落的训练上,更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感受其中的艺术魅力和情感内涵。
在教学中,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古诗词》等,通过阅读、解读和欣赏,让学生领略文学的魅力和韵味,培养他们的文学情趣和审美能力。
拓展语言表达的方式。
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多样化的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能够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除了书面语言的表达,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朗读、演讲、写作等活动,使他们在实际运用中逐步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
语文教学也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录音、视频等,让学生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展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引古诗清泉,浇灌孩子文学的家园
引古诗清泉,灌溉孩子文学的家园——新理念下古诗教学的几点思考我国古代的诗歌,从诗经、楚辞、两汉乐府到唐诗、宋词、元曲等,汇聚成一大宗十分宝贵的艺术财富,一直放射着灿烂的光芒。
古诗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诗言志,诗传情,古诗凝练,魅力无穷。
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诗学修养。
应当说,古诗就像一杯陈年醇香的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又如一枚磁石,凝聚吸引着民族的魂魄。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古诗教学,并力求探索出教学古诗的新思路。
一、情感引领,教师是架起文学桥梁的关键古诗,语言凝练,意境悠远,或咏物寄情,或抒情启思,首首脍炙人口、境界高远、蕴含哲理、令人叫绝的文字背后,都隐含着诗人彼时彼刻的心情故事。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大多是抒情诗,有的寓情于景,有的情景交融,有的直抒胸怀。
如《静夜思》是思乡的主题曲;《赠汪伦》是挚友篇;《登鹳雀楼》则既抒发志向又蕴含哲理。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理应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架起这道通往文学圣殿的桥梁。
教学中,可以合理运用多媒体,以生动的形象、深邃的意境调动学生的童心、童真、童趣及个性、爱好等心理功能,引导他们深刻体验诗人的情怀,引起情感的共鸣,去学习、口评、赏析,从中汲取文学营养。
二、诗词积累,放眼于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里有量的积累,“课标”中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背诵240篇诗文。
学生是最可塑的诗人,教师应充分利用孩子已有的积累,加以引导,激活兴趣。
如鼓励学生主动背诵,开展“每周一诗”活动;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写作中用上一、两句诗词;采用讲诗词故事、颂诗接龙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背诗的积极性。
三、品析诵读,尊重学个性化理解一首古诗,不同的人读它会有不同的见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需要诗意的灌溉
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艺术》一文中曾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智力的发展。
”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在其教学中我们必须关心这种诗意的享受,让语文课像诗一样给人以美感,创设出一种富有诗意和人文气息的情境。
一、导入环节的情境设计重视诗意
教材里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一块有待雕琢的璞玉,我们不能硬生生地把它们放在孩子们面前,而必须用诗意的语言去雕琢这一块块富有灵气的宝石,让它们在孩子的心里绽放出诗意的花朵。
例如在开始教学《我的母亲》一文时,我用这样的语言导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母亲是黑夜里的灯塔,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母亲是冬日里的阳光,温暖我们受伤的心扉;母亲是夏日里的一缕清风,拂去我们心头的烦恼……她既是我们的慈母又是我们的严师。
让我们走进《我的母亲》,去体味母爱的真谛!”这样运用诗文名句导入,渲染诗情画意的典雅气氛,让课堂教学充满诗情画意,体现出鲜明的抒情格调,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
这种熏陶不仅有利于语文学习本身,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心灵与人格的健康发育。
二、教师的语言要诗意化
优秀的语文教师,会积极地利用语言艺术和语言信息,使课堂
变成诗意的课堂,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如拂春风,如沐春雨,使学生听起课来舒服悦耳,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津津有味,使学生心情舒畅,进而能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疑难困惑。
什么样的教学语言能够让课堂充满诗意呢?首先,保证语言的准确性。
语文教师应该操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咬字吐音清晰明畅,使学生倾心聆听而无疲惫之感;应该用词准确,逻辑严密。
其次,保证语言的形象性。
教师若能用教学语言描绘出鲜明的形象,表达出优美感人的意境,让学生去体味其中的意境美和形象美,他们就更能动心动情,自然地接受语言中所体现的审美情感。
再者,保证语言的幽默感。
准确、形象、幽默的语言能使学生听了“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使教材化难为易,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使语文教学诗意化。
三、和学生平等对话,启发他们善感的心灵
诗意地栖居,需要有一双发现美的慧眼,有一颗善感的心灵。
所以,我总是找机会与孩子们平等对话,在课堂或者在平时生活中引导他们关注生活的诗意美。
阳春三月,我和他们一起领略花开花谢的繁华与美丽;初夏时节,我和他们一起聆听雨的节奏;深秋时节,我们一起观看收获的喜悦;深冬十分,我们共同感受那寒冷的美丽……我带领孩子们用优美的语言写下那些美好的画面与感受。
如在教学《雨说》一课时,我让学生仿造句:“小溪见了我,笑出了声;种子见了我,笑出了芽;石榴花儿见了我,笑红了脸……”
同学们一个接一个站起来把自己对春天的感受、喜爱完全融入诗中,写出了不同的仿写句子,对学生的审美、理解、联想和想象能力的培养,可以说是水到渠成。
四、加强古诗词的诵读和现代诗的欣赏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有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我要求学生每周背诵一首古诗,并每周抽一点时间播放古诗词的朗读和歌曲。
学生能够对于常见的古诗出口成诵,好不得意!课前三分钟是孩子们推荐品味诗歌或文章的时间。
孩子们通过古诗诵读,读出感情,感悟古诗人的哲思;通过诵读现代诗歌感受意象,品味语言,领悟情感。
例如孩子们在品读慕容的《乡愁》中,感悟到“笛”、“月亮”、“挥手”等意象表现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没有年轮的树”则形象地抒发了诗人割舍不断、无法用时间计算的思念之情。
五、在语文训练中注重诗意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写作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通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课程标准特别重视鼓励自由表达,放开种种束缚,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教学中,我注重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内容,让学生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仿写、补写等训练。
如学习《理想》时,让学生以“感恩”为话题仿写一节小诗。
学生的想象力是惊人的。
有的孩子是这样写的:“感恩是泉,涌动澄澈的水。
感恩是水,化作绚烂的虹。
感恩是虹,涂抹美丽的梦。
感恩是梦,让你含泪微笑。
”孩子们的情思是智慧的火花,只要教师诗意地引导,他们就会诗意地爆发其灵感。
诗意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缺乏诗意的语文教学,就如同一片荒草丛生的旷野,没有鲜花的点缀,荒凉而了无生机,精神家园荒索,创造之树枯萎凋零,想象之鸟难得高翔。
所以,语文教学特别需要诗意的灌溉。
(作者单位:重庆市开县盛山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