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课堂,语文]浅谈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构建诗意美
浅谈诗意的语文课堂构建诗意的语文课堂
![浅谈诗意的语文课堂构建诗意的语文课堂](https://img.taocdn.com/s3/m/a3758a942e3f5727a4e9621e.png)
浅谈诗意的语文课堂构建诗意的语文课堂摘要:语文教学充满乐趣,所以语文课堂上应该是富有诗意的。
诗意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极具形象性的语文课堂。
诗意的语文课堂,应该是一种极具神秘色彩个性色彩的课堂。
诗意的语文课堂,也应该是洋溢着诗情画意生活气息的课堂。
关键词:语文课堂诗意“诗意”, 就是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
语文课堂也应该是充满深邃的,如同高山流水,春雨缠绵。
诗意的语文课堂,应该情景交融,自然流放;诗意的语文课堂,应该其乐融融,兴趣盎然;诗意的语文课堂,更应该涌动真情,充满灵气。
诗意的语文又在哪里呢?看现实的语文课,老师对文本的解读成植入了一种可以复制的技术,语言的学习成为了可以模仿的技巧。
让人深深沉醉的语言成了僵直的图解,美丽的意境被无情地剖析,文本中荒诞所蕴含的人文意蕴被残酷地肢解,语文的语境变得十分笨拙,奢侈丰富的感情体验成为学生奢侈的梦想……这样的语文教学,给学生的心灵灌注了太多心灵他们的年龄所不能铸就的重负;我们的学生,也因为少了诗情的洗涤,少了诗魂的滋养,成了诗意失落的一代。
让学生诗意地栖居在语文大地上,大学生让学生在课堂里能享受自由,让老师在课堂里能享有自由;让小学生里头在课堂里能享受诗意,让老师在课堂里能独享诗意,把浮躁的心灵安顿下来,把蒙尘的灵魂拂拭明净,让自然、真诚、鲜活的天性充分展现出来,这就是诗意的语文课堂。
诗意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极具形象性的课堂。
它留给遗下学生的往往是一个场景,一种形象,而那种场景和形象,往往就把活的语言留给了学生。
诗意语文紧紧抓住认清了语文的灵魂——即形象。
如果失去了形象,即使学生读得再多撩得再多,也无法活学活用。
一堂成功的课文,应该是一则充满诗意的散文。
每一堂课上,老师即便应该用自己的诗化的语言、真挚的情感营造充满诗意的语文课堂。
课堂的诗意体现在学生一次次摇头晃脑的吟咏,体现在对优美文笔津津有味的赏析中,体现在一篇篇倾诉真情实感的作文中。
当中学生在语言文字看到语言文字的时候,他的头脑能再现一种惨状;他眼前出现某一个情景的时候,他头脑当中能显出相应的文字。
如何构建诗意的语文课堂
![如何构建诗意的语文课堂](https://img.taocdn.com/s3/m/7f7ed15976c66137ee0619e6.png)
相看两不厌诗意在心间—如何构建诗意的语文课堂摘要语文的学科特点使语文课堂教学要洋溢着人性的光辉,本文围绕题目从教师、学生、文本三个方面出发,提出自己的见解:第一,从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出发,教师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要有守望精神,乐于奉献,将文化修养、专业学习作为构建诗意课堂的出发点;第二,构建诗意课堂要从学习方式的改革入手,通过创造性的课堂活动,使学生充满诗意地学习,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第三,从文本的解读入手,从文本的广度与深度两个维度,培养学生的色皇后思想情感与人文情怀。
关键词:诗意;课堂;教师;学生;文本前言中学语文教学应该构建充满诗意的课堂。
人们把世界最美的状态称为诗境,把心中最美的意念称为诗意。
法国诗人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在诗意的课堂中教师激情洋溢春风化雨,学生个性飞扬如沐春风。
这个“诗意”不是要求每个学生都是诗人,而是要求师生能把丰厚的生活与精妙的阅读结合为基础,创造诗意。
构建诗意的课堂是由语文的学科特点决定的,是由中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决定的,也是实施新大纲的要求。
构建诗意的课堂不是寻找避世桃源,而是在构建中学生的精神家园。
语文课堂由三要素组成:教师、学生、文本。
要想课堂充满诗意,必须教师、学生、文本充满诗意。
一、诗意地栖居——教师的诗意语文教师必须充满诗意。
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在构建诗意的课堂中起关键作用。
但是应试教育的功利性,收入的微薄,生存的艰辛,使我们一些教师把精力过多地集中到“名次”“待遇”上,丢掉了对自己对他人对学生的真正的关爱。
老师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要有一种守望精神,要乐于奉献,精神重心要守在使教育成为教育的东西上,甘守寂寞,不受外界的影响,尽自己的天职,要有职业的尊严。
只有这样才能把语文介绍给学生,并使之欣然容纳!做老师就要做到“知困自强敬业忠诚勤奉献,善诱无倦通古博今”。
这才是师之大者,师之可爱者。
教师如何使自己具有诗意?首先,要做一个喜欢诗的老师。
构建诗意的语文课堂徜徉在诗意的语文课堂
![构建诗意的语文课堂徜徉在诗意的语文课堂](https://img.taocdn.com/s3/m/b5fea777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cf.png)
构建诗意的语文课堂徜徉在诗意的语文课堂“假如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
因为面包是身体的粮食,水仙花是灵魂的粮食”。
诗意的课堂教学就是使学生获得真正的“灵魂的粮食”的途径。
语文课堂教学要时时拨动学生心中的诗的琴弦,使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潜在的想像创造能力得到最大发挥。
语文很重要,它不仅具有工具性,是我们每个人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工具,而且还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陶冶着我们的情操,对形成人的品格,培养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今后终身教育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以深厚的生活、精妙的阅读和智慧的理趣为基础,创造出诗意来,这应当是我们语文课堂教学不懈的诗意境界的美学追求。
一、是“诗意”,一种难以名状的韵味教学的过程是生命体验的过程。
在体验的过程中,师生共同成长,分享成功,一起想象,相互交流,展开着心与心的对接,情与情的交融……这些成为了师生们心中一个又一个的美好回忆,定格为一种妙不可言的韵味。
有这样一个情景:公开课上,女教师文静年轻,学生们活跃张扬。
一个流着鼻涕的男生站了起来,女教师掏出手帕弯下腰为他擦去了鼻涕……一个平凡的举动,只因它融入了教师的浓浓爱意,即让课堂散发着如此的诗意。
有这样的一段话:“树美,因为有叶;叶美,因为有树;如果每一片叶子都很美,那么这棵树一定很美;如果每一个同学都很美,那么这个班一定很美;如果每一个人都很美,那么这个民族一定美。
”这是初中阅读课文《做一片美的叶子》的结束语。
教师用诗的语言拨动着学生的心弦,让诗的气质韵味回荡在课堂,流淌在学生的心中,令人回味。
有这样的一种设计:精读了一位名家的《白鹭》一文后,教师出示了一首诗,“像云一样柔软/像风一样轻/比目光更明亮/比夜更宁静/不是天上的仙女/却是人间的女神/比梦更美/比幻想更动人。
”师:你们读出了什么?生1:这首诗也是描写白鹭的,写得很美。
(其余学生均点头)师:看来,美的事物是相通的。
告诉大家,这首诗其实是描写芭蕾舞演员的。
浅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造诗意美的论文
![浅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造诗意美的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c4e7aa00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1f.png)
浅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造诗意美的论文一、情趣突显:教学情境的诗意“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语文老师应当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制造教学情境,于活跃课堂气氛这一环节上下功夫。
“活跃”的表现形式最突出的特征即同学在老师指导启发下“思”和“言”的活跃,尤其是“言”的活跃。
为此,语文老师要依据同学实际水平的差异,预设一些难易程度不一、详略要求有别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同学分别要求;在课堂上,则依据同学的不同性格、语文力量,把握机会准时进行激发和启示,制造条件为同学的“思”和“言”供应机会,使他们产生“言”的欲望,从而到达激发学习爱好、活跃课堂气氛的教学效果。
要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学为途径,培育同学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创新人格;拨动同学“趣”的心弦、“美”的情感,使同学爱好盎然地投入语文学习,在“视”中感受形象美,在“听”中感受音韵美,在“想”中感受意境美。
二、心灵出现:课堂生成的诗意“一堂好的教学课不等于是老师事先设计好的方案,而是要看在这堂课里同学的才智、思维、情感等方面是否发生了有利于同学成长的改变。
”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堂就是老师在四十五分钟内完成教案而已,很明显,这种课堂教学缺少生命活力,缺乏同学的独特自由。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学问更重要,由于学问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更有人将想象比作思维的翅膀,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没有制造。
因此,语文老师在预设时不仅要潜心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教学帮助资料,还要讨论学情,要有弹性,要留有肯定的空间便于同学发挥。
在教学中要把握重点,关注焦点,巧解疑点,促成闪光点,真正使课堂成为同学健康成长的温床,全神贯注地促进同学的“生成”。
例如,教学《孔雀东南飞》一文,按预设的路径让同学品尝“美与丑、真与善”时,突然有同学提出:“是谁造成了焦仲卿与刘兰芝的爱情悲剧?”于是老师不得不放弃原先的预设而让同学结合文本语言去想象,在同学与老师、同学与同学、同学与文本、老师与文本之间绽开了激烈的对话……一场对话交融的绽开,一次思想旅程的开头,其风景就是未曾见过的,精彩也是无法期盼和意料的。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诗意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诗意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799c3a6a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d1.png)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诗意教育诗意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的教育方式。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诗意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培养他们的情感表达和思维能力。
本文将从诗歌的选材、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开展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诗意教育。
一、选材在开展诗意教育时,首先要选择适合初中学生的诗歌作品。
可以选择一些简短、朗朗上口的古诗词,如《登鹳雀楼》、《静夜思》等。
这些诗歌既有优美的语言表达,又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容易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此外,也可以选择一些现代诗歌作品,如余光中的《乡愁》、北岛的《波光粼粼的星空》等。
这些现代诗歌作品内容新颖,语言简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来开展诗意教育。
首先,可以通过朗读诗歌的方式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韵之美,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知能力。
其次,可以通过解读诗歌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教师可以分析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同时,还可以通过创作诗歌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主题,让学生自由发挥,写出自己的诗歌作品。
三、评价方式在开展诗意教育时,评价方式也是十分重要的。
传统的评价方式主要注重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能力,但这并不能全面评价学生的诗意教育水平。
因此,可以采用多元评价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诗意教育成果。
可以通过学生的诗歌创作、朗读表演等形式来评价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艺术修养。
同时,还可以通过学生对诗歌的感悟和理解来评价学生的情感表达和思维能力。
这样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全面评价学生的诗意教育水平。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诗意教育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通过选择适合学生的诗歌作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及合理的评价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培养他们的情感表达和思维能力。
让语文课堂徜徉“诗意”美论文
![让语文课堂徜徉“诗意”美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c7624006ba1aa8114431d9c7.png)
让语文课堂徜徉“诗意”美所谓“诗意”,是指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
语文课堂诗意的美,那不是海市蜃楼的虚无缥缈,不是断臂维纳斯的美丽遗憾,更不是昙花一现般课堂偶尔的出彩,那是一种华而又实、植根于学生心田的永恒的美,那是一种美的境界。
怎样让语文课堂充盈着清丽、隽永的诗意美?首先,教师要有丰厚的底蕴,要沉下心来钻研教材,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实践,用精湛的教学艺术引领学生进入韵味悠长,遐想美妙的诗意课堂。
一、钻研教材,发现美——诗意课堂的奠基石“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大雕塑家罗丹道出了亘古不变的真理。
作为课堂上美的使者——教师,自身首先要具有良好的审美修养。
只有爱美的人,才能再去发现美、创造美。
教师不能只教不学,自己也要不断地学习,广泛地阅读,善于从琴棋书画中的优美意境吸取美的营养,来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让解读文本进入三种境界:山是山,水是水;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山还是山,水还是水。
这样,才能独具慧眼,充分地、深入地挖掘出作品中的美:语言文字的遣词造句美,布局谋篇的结构美,文字背后的意境美以及标点符号的神奇美。
如:《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教师反复研读教材,设计了“确定一个支点,拉出一条线,画成一个圆”的教学模式,教学的立足点是血脉亲情的真情美。
教学的思路遵循了这样一条逻辑链条:目睹9.21惨案,积蓄酝酿血脉情——对话品味语言,感悟血脉情——拓展延伸,抒颂亲情美。
以“情”为基点,由浅入深,以文传情,在情中传递着美,在情中传递着人间的真情之美,人性之美。
二、营造氛围,诱发美——诗意课堂的催化剂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感知一个特定对象时,开放的感知通道越多,对特定对象的把握就越全面,越深刻。
通过多媒体,创设与课文有关的情景,利用音乐的抒情性,语言的感染力,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心与心交流,渲染出一种诗意的氛围,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1.教师的语言教学《白杨》一课时,课伊始,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导语:白杨没有婆娑的姿态,也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它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它就这样笔直笔直地向上生长,一排排,一行行倔强地挺立着,然而它决不是平凡的树。
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意境营造方法
![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意境营造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e6d195e2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94ac003.png)
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意境营造方法一、前言古诗词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当前古诗词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方法单一、缺乏情感体验等,导致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不足。
因此,如何营造古诗词教学的意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能力,成为当前古诗词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意境营造方法1.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感受诗词的情感。
例如,在讲解《静夜思》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与思乡有关的音乐或图片,营造出一种思乡的氛围,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
2.诵读古诗词,感受韵律美古诗词具有独特的韵律美,通过诵读可以更好地感受诗词的意境。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诵读古诗词,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例如,在讲解《春夜别友人》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人的离别之情和韵律之美。
3.深入挖掘古诗词内涵,体会意境古诗词的意境往往是通过意象表达出来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古诗词的内涵,体会诗词的意境。
例如,在讲解《登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如“猿啸”“落木”等,从而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4.运用多媒体设备,营造意境多媒体设备可以播放音乐、图片、视频等素材,营造出不同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意境。
例如,在讲解《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黄鹤楼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中的场景和情感。
5.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创造意境古诗词的意境是无限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创造意境。
例如,在讲解《春夜别友人》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诗中的场景和情感,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的场景和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意境。
三、结语综上所述,意境营造是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创设情境、诵读古诗词、深入挖掘内涵、运用多媒体设备以及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等方法,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意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能力。
浅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造诗意美
![浅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造诗意美](https://img.taocdn.com/s3/m/981635c92cc58bd63186bd8e.png)
浅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造诗意美郑州市69中柴阳侠浅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造诗意美内容提要:诗意的课堂是我们语文的栖息地,诗意的课堂是“天人合一”的课堂,诗意的课堂是我们追求的课堂。
众观当今诗意的课堂,我们聆听大师们诗化的语言,享受课堂中诗一样的韵律,于是有了“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的感悟,于是写下来与大家交流。
关键词:诗意诗化感悟体验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诗意的生活,那是一个于琐碎烦杂的生活中创造出的充满诗意的绿色情境,一个放飞心灵的自由空间。
在我看来,置身于教育中的师生都应该是诗意的生活者。
其实学生的心里本身就栖居着诗意,跳动着诗性,扑棱着诗情。
他们倾听泉水的琴声,描绘绿色的大树,欢呼冰雪融化成的春天。
我们教师只有让学生像花丛中的蜜蜂一样,自由自在地采集,让孩子们像林间的小鸟一样,尽情尽兴地歌唱,还给学生一片独抒心灵的天空,才能激发起自由活泼的思维,使他们活跃的智慧和鲜活的想象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同时教师也应融入学生的世界,从学生的心灵出发,用诗意的目光共同解读文本,语文的课堂才会变得诗意浓浓,轻舞飞扬。
一、营造诗意的文化氛围——“转轴拨弦三两声”聆听一曲“春江花月夜”,吟诵一首小桥流水的《秋思》,扑向大自然的怀抱去寻找春天,这浓郁的诗意气氛会帮我们打开了学生感情的闸门,点燃了他们灵感的火花,开拓了他们思维的灵犀,也带领学生走进了诗意的课堂。
1、树立教师诗化的语言诗意似一股温柔扑面的春风,似一场淅淅沥沥的春雨。
课堂上,教师眼笑眉开,学生就会燕舞莺歌;教师柔情似水,学生就会情深似海。
教师诗一般的导语,学生就会情感迸发。
2、扩充学生诗意的视野课堂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学生更是我们诗意课堂的主人,学生诗意的语言正是我们所到达的目的地。
那么如何引发学生诗意的语言呢?我觉得扩充他们诗意的视野是最直接的方法。
论语文诗意课堂的建构
![论语文诗意课堂的建构](https://img.taocdn.com/s3/m/2bc6c519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cc.png)
论语文诗意课堂的建构
课堂是对知识进行传授和交流的场所,而语文课堂作为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环节,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诗意。
诗意是语文学习的核心和灵魂,能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审美的享受和思辨的乐趣。
在语文课堂中建构诗意是十分必要的。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突出诗意的培养。
诗意是一种特殊的感知和表达方式,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感性的体验去感受诗意。
可以通过朗读优秀诗歌、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观察自然景物等方式,让学生在情感的激发中培养诗意。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的语言更具有诗意。
可以通过课堂口语表达、写作等方式,让学生的表达更加精确、生动,让语文之美在课堂中得到展现。
诗意的建构需要注重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
诗意不仅仅是情感的传达,更是一种深入思考的过程。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解读,让学生通过思考和探究,发现其中的诗意。
可以通过对文本的分析、提出问题和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领悟诗意。
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发现和表达,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语文诗意课堂的建构还需要注重文化的传承。
语文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应该在课堂中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理解。
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朗读经典诗词、解读古代文学作品等方式,让学生体验中华文化的魅力和诗意。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于当代文化的关注和思考,让学生在传承中华文化的也能够关注当代社会的问题和价值观。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的美育功能探析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的美育功能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aa264d0e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b1a8d74.png)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的美育功能探析古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具有历史、文化、思想的价值,更具有深厚的美育功能。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对于学生的美育素养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古诗词的美育功能入手,探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发挥古诗词的美育作用。
一、古诗词的美育功能1. 提升审美情操古诗词在形式、内容、意境上都具有独特的审美特点,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帮助学生提升美学情操。
古诗词中的优美意境、细腻情感,能够启迪学生的思维,提升他们对于美的感受和认知,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2. 塑造良好的情感品质古诗词所表达的情感,往往是高尚、纯真、深沉的,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影响学生的情感品质,塑造他们的情感世界。
古诗词中对于家国情怀、爱情之美、人生感慨等方面的描绘,能够引领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追求,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
3. 拓展思维空间古诗词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具有独特的韵律、音韵和比喻手法,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古诗词的语言之美、意境之深,能够激发学生对于语言艺术的追求,促使他们在写作、表达上更加丰富和灵活。
4. 培养人文素养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使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同,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
古诗词中所涵盖的历史故事、传统风俗、哲理道德等内容,能够引导学生秉持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古诗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功能发挥1. 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设立古诗词诵读、朗诵比赛、古诗词创作比赛等多样化的活动,激发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审美情操。
2. 开展古诗词鉴赏课堂通过精选经典的古诗词作品,开展古诗词鉴赏课堂,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品味古诗词的艺术魅力和美学价值,促使他们对于古诗词的理解和欣赏。
3. 引导学生进行古诗词创作通过学习古诗词的语言特点和艺术特色,引导学生进行古诗词的创作,可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他们对于语言艺术的追求,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操。
论语文诗意课堂的建构
![论语文诗意课堂的建构](https://img.taocdn.com/s3/m/4b725c88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c9.png)
论语文诗意课堂的建构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教育教学方式也随之改变。
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诗意意识,尤其是在语文教育领域。
语文教师应该尝试建构一个诗意课堂,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文学素养。
一、构建诗意氛围课堂环境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接受诗意教育,教师需要构建一个具有诗意氛围的教学环境。
课堂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文学装饰和元素,例如诗歌、绘画、书籍等,也可以播放适合的音乐,让学生进入一个可以感受诗意的氛围。
二、选取适合的文本语文诗意课堂的核心在于选取适合的文本。
优秀的诗歌、散文、小说等文本都可以成为课堂读物,但是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课程需要合理选择文本。
文本应具有艺术性、思想性、文化性等特点,通过文本的解析与分析,提升学生的情感认知和思维能力。
三、运用诗意教育方式教师需要运用一些诗意教育方式,例如诗歌鉴赏、诗意表达、诗意阅读、诗意写作等,呈现文学艺术的独特魅力,促进学生创造性思考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通过让学生自主阅读、编辑诗歌、创造性写作等多种方式体验诗意生活,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培养诗意思维习惯诗意课堂的目标不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诗意思维习惯。
诗意思维习惯是指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审美素养和思辨能力,使学生具备一种更为优秀的思维方式。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讨论文学作品中的思想与情感,从而让学生形成独立、深入的思考方式。
诗意课堂教育虽然是有名无实的概念,但是它具有积极的作用。
通过建构诗意氛围、选取适合的文本、运用诗意教育方式、培养诗意思维习惯,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诗意的魅力。
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文化修养。
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意
![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意](https://img.taocdn.com/s3/m/5dd79f85a8956bec0975e3f3.png)
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意摘要:语文是一门充满诗意的课程,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意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追求。
在本文中,通过教学诗意化的设计、诗意美的语言、音韵美的体现、语言美的表达及节奏美的表现五个途径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意。
关键词:语文;诗意;创设余映潮老师的“语文课堂设计的诗意手法”让笔者深受启发,也使笔者懂得如何才能使语文教学美起来、在语文课堂中充满诗意。
笔者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一、教学设计诗意化任何美好的事物、美好的内容,必然存在于一定的形式之中,特别是美好的内容和优美的形式的完美统一是人们对美的高层次的追求。
古人有“美食要有美器“之说,故有”葡萄美酒夜光杯“的审美境界。
设计一节课,宛如写一篇文章,要讲究布局谋篇;也好像是盖一栋大楼,要用心设计,有预先的考虑,并讲究起承转合。
无论以何种方式和顺序构思,都要扣住一个“美”字,如果这一点做好了,那课堂上就有了三分美感。
如学习散文、诗歌之类的作品,教师可以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说、美美地写、美美地积累”,这样不但使结构给人以美感,就连课堂气氛也美了几分。
如果是复习课,也可以这样设计,学习一些美词,重温一个精段,学习一种思维。
再如学习其他文体,如:小说、记叙文可采用:读起来,让我们的声音动听;说起来,让我们发现闪光;想起来,让我们的思绪飞扬等。
还有议论文和说明文也可以根据不同内容设计相应的形式,从而使教学设计充满诗意,富于审美情趣,让人感到美不胜收,优美动人。
二、教学语言诗意美教师教学用语美。
教师的用语美是语文教学的美的直接的体现,优美的教学语言,既要有诗意又能打动学生的心灵,使其心灵产生共鸣,让美占领学生的思想领域,从而使学生的灵魂得到净化,同时也将课题气氛渲染得优美和谐。
要实现这一目标,老师的导入语、过渡语、启示语、点评语、总结语等都要做到简洁明快、优美恰切。
例如《济南的冬天》—文的导入:“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季)。
中学语文教师如何构建诗意语文课堂—-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中学语文教师如何构建诗意语文课堂—-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d40e98864b35eefdc9d33387.png)
教育界/ EDUCATION CIRCLE2019年第28期(总第352期)教育随笔▲【摘要】诗意语文努力追寻着语文教育的本真,指引语文教师奋力前行。
教师要带领学生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感受诗意的生活,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本文主要通过对诗意语文内涵的理解,具体分析诗意语文教学的特点,针对当前中学语文教学诗意的缺失问题,从文本、教师和学生三个角度出发,制订构建诗意语文课堂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诗意语文;文本对话;审美体验当前,我国的中学语文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重考试成绩而忽略了语文教育的审美性。
教师试图在短时间内将所有书本知识灌输给学生,师生对话交流占的比例很小,学生认为上课枯燥乏味,逐渐产生厌学心理。
这样的教育现象说明了中学语文诗意的缺失。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全国教育资源共享成为现实,进一步拓宽了语文教师的学术视野。
因此,语文教育工作者致力于诗意语文课堂的构建,用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重新审视和改进自己的授课方式与教学技能,这些都有助于构建诗意的语文课堂。
一、诗意语文教学的回归为了改变当前语文教育诗意缺失的现状,实现诗意语文课堂的回归,首先,语文教师要正确认识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将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迁移到语文学科的研究与应用上。
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追求,保持他们最直观的感受与理解,使他们真切地表达个人情感。
最后,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文本解读能力,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提升自己的个人魅力,在教学中塑造学生良好的品格。
二、诗意语文教学的关注点1.注重师生与文本的深层对话“诗意语文”注重对语言文字的把握。
师生通过语言文字的对话交流,营造出特定的形象或者情境,从而引起师生情感上的共鸣。
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因此,采用对话式教学,需要教师要改变自身角色,把学生当作课堂主体,促进师生交流互动、共同学习。
2.唤起学生独特的审美感受诗意语文之诗意,重在欣赏和体验。
在鉴赏小说时,教师和学生共同融入作者创造的艺术世界里,仿佛看到广阔而又色彩斑斓的社会生活画面,包括形形色色、性格不一的人物形象,还有他们无法改变的命运和结局。
构建诗意的语文课堂
![构建诗意的语文课堂](https://img.taocdn.com/s3/m/db1993f2284ac850ac024234.png)
构建诗意的语文课堂作者:尹成姬来源:《新课程·中学》2015年第06期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唐诗到宋词,诗歌犹如文学殿堂里一颗耀眼的明珠营造着一种美丽的意蕴和情境,让多少仁人志士沉浸其中。
语文是一种雅致的文化,是一门诗意的学科,如果语文教学缺乏诗意,就失去了应有的风姿。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怎样运用艺术手段让学生尽情地享受诗意的语文课堂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目标。
一、做一名诗意的教师构建诗意的语文课堂,最关键的是自己应该做一名诗意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用严谨的语言导入课堂,应该用规范的语言提问学生,应该用精致的语言品词析句,应该用文雅的语言点拨小结,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才能使学生具有坚实的文化底蕴。
因此,在学习延边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教材时,我常常采用一些歌词、名言或经典名句等让学生享受风趣幽默的语言,例如,在学习《可爱的中国》时,我用这样的语言:我们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的名山、大川犹如一颗颗宝石把我们的祖国装扮的异常美丽,引得无数文人墨客为之歌唱,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
正是这引人入胜、妙语连珠的语言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了诗意。
二、创设诗一般的导入语诗意犹如一股习习扑面的春风,犹如一场丝丝蒙蒙的细雨,让我们顿感无限温暖,在教学中,如果我们教师能够眉开眼笑,那我们的学生定会载歌载舞;如果我们教师能够柔情似水,那我们的学生就会温情脉脉;如果我们教师采用诗一般的导入语,那我们的学生定会情感迸发。
一旦有了情感碰撞,我们的课堂就会成为学生放飞灵性的舞台,因此在学习延边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教材时,我常常创设诗一般的导入语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在学习《小石潭记》时,我这样导入新课:大自然是我们改变心境最好的地方,如果你们觉得疲倦了,如果你们感觉烦闷了,我们就到大自然中去走一走,今天老师带领你们去永州的小石潭,去看一看唐代大文学家柳宗元被贬后摆脱抑郁之情的地方。
浅谈初中语文“诗意课堂”的构建
![浅谈初中语文“诗意课堂”的构建](https://img.taocdn.com/s3/m/71e960a7af45b307e9719702.png)
浅谈初中语文“诗意课堂”的构建作者:谢玲玲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6年第03期【内容摘要】初中语文教育本身就是一种诗意的教育,应该是在相对比较诗意的课堂气氛下来进行的一种诗意的教学活动。
本文拟从内涵、构建的重要性及构建途径等角度,探析如何构建初中语文的“诗意课堂”。
【关键词】初中语文诗意课堂构建策略初中语文教育本身就是一种诗意的教育,应该是在相对比较诗意的课堂气氛下来进行的一种诗意的教学活动。
“诗意课堂”的教学活动,对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本文将针对如何构建初中语文“诗意课堂”的教学活动进行相关探讨和研究,以期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增强学生语文功底的教学目的。
一、“诗意课堂”的内涵1.智慧与幽默并存的文学天堂诗意本身就是一种理解,一种体会,如果必须要给“诗意课堂”下一个定义的话,那么,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理解与概括:“让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去体会那浪漫的情怀,去聆听那绚烂的语言,去感受那浓浓的文学气息,去收获那满满的智慧与幽默。
”可见诗意的语文教学课堂,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让学生变得更加高尚与睿智。
2.生活与社会真谛的精华缩写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学生生活在“温室”中,很少参与社会实践,离生活实践越来越远,越来越陌生,对社会生活的常识往往模糊不清,这就使学生的思想难免受到一定程度的束缚,对其日后的成长与发展也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然而,诗意的课堂可以带给学生对生活的初步认识与了解,让学生对社会百态以及生活的真谛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体会。
二、构建“诗意课堂”的重要性1.改善学生的学习情绪,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诗意的教学课堂,毕竟是充满快乐与幸福的,快乐的时光让人们总是感觉很短暂。
因此,学生在诗意的教学课堂中学习,往往变得兴趣浓浓,不仅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情绪,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学习情绪的高涨也有利于对其他学科的学习,进而整体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浅谈初中语文的诗意化教学
![浅谈初中语文的诗意化教学](https://img.taocdn.com/s3/m/ba425a7ac77da26924c5b04f.png)
浅谈初中语文的诗意化教学新的课程,新的理念,促使我们语文教学必须以新的姿态、新的面貌来迎接新的挑战。
语文是一门充满感性和人文色彩的学科,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用诗意的教学语言与学生交流;用诗意的情怀营造诗意的课堂氛围。
让语文课堂洋溢着诗的浪漫;弥漫着诗的芳香;流淌着诗的旋律;演绎着诗的精彩。
一篇篇涌动着诗的灵性的经典文章传递着真情;流淌着眷恋;彰显着人性;迸发着智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能力发展。
”那么,在新课程不断推进的今天,我们该通过哪些途径让“诗意”在语文课堂安家落户呢?一、搭建诗意的平台海基德格尔说过:“人应该诗意的栖息在大地之上”,那么学生就应该诗意的栖居在课堂上。
因此,优秀的语文教师理应是叩响孩子诗意心扉的天使,搭建诗意平台的工程师。
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我利用各种资源为课堂搭建诗意的平台,孩子感受着诗意,享受着诗美,徜徉期间常常流连忘返。
在教学中我利用好课内外时间,加强积累,随时记录下富有诗意的语句,同时,每天安排固定一人将自己收集到的一句富有诗意的句子写在黑板上,课前利用一分钟带领大家赏析,必要时进行仿写。
一方面为写作训练积累了素材,另一方面为打造个性化课堂开辟了途径。
时间一长,孩子便产生了写诗的念头,我利用板报给学生提供放飞诗意的空间,(偶尔我也赋诗一首)。
时机成熟,我定期举办诗文原创朗诵大赛。
小作者在镜头面前,豪情满怀、深情呤诵,淋漓尽致地抒发情感,感受成长的快乐,塑造诗意的生活,奏响生命的颂歌,诠释爱的真谛!这样的比赛班级内一般至少每月一次,学校至少每学期二次。
广大师生行走在文字的风景中,接受诗意的洗礼,增长了知识,开拓了视野,陶冶了心灵,放松了身心,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二、营造诗意的氛围“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
”“诗是真正让我们安居的东西。
”如果没有了诗,人的精神家园将没了寄托。
我们怎会体验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福;怎能看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逸致;怎能听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天籁之音……那么多快乐和幸福,那么多体验与感悟都是诗意给我们的平淡的生活增添的色彩。
例谈初中语文诗意课堂的创设
![例谈初中语文诗意课堂的创设](https://img.taocdn.com/s3/m/ba0efbafa45177232f60a2e9.png)
例谈初中语文诗意课堂的创设摘要:语文是一门充满诗意的学科,教学中要为诗意语文课堂教与学活动创设了更宽裕的时空,建造诗意的学习环境。
本文从教学语言、教学节奏、学习氛围、学习策略等方面着手,论述如何创设诗意语文课堂。
关键词:语文;诗意;教学语文是一门充满诗意的学科,语文的本性、本体和本色是诗意,语文的活力、灵魂和生命是诗意,语文的希望、出路和最高境界还是诗意。
语文的诗意是通过独特的生机、鲜活的张力和创造的激情所体现出来的整体意蕴,是师生对文本进行创造、想象、体验、思考、理解、内化后所体现的整体情味。
那么,创设诗意语文课堂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一、诗意教学语言诗意的语文教学课堂,首先来自教师的诗意教学语言,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有诗意的表达、充沛的感情、厚积的文化底蕴、丰富的精神世界,才能徜徉于语文课的诗境中,才能有像诗人一般生动隽永的课堂语言,上课照本宣科,情感冷漠僵硬的教师与语文课的诗意是无缘的。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教师的语言要锤炼、准确生动、流畅优美,像磁石吸铁一样,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正因为于漪教师努力追求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所以她的教学语言生动隽永,能给学生如沐春风的艺术享受;于漪教师的课堂也变成了学生在诗意的情境中享受诗意的乐园。
《谈生命》文质兼美,文脉贯通,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教学中,笔者力求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情感将学生带入美好的意境,轻松地走入文本。
学习《诗经》《蒹葭》中的诗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时,笔者用优美的语言:“金秋之际,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中烟波万状,空中雾蔼迷蒙,弯弯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并用多媒体出示意境,使课堂像水墨画一样充满意蕴,像散文诗一样灵动优美,让学生在诗意的教学情境中一起享受语言文字的精彩与美妙。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语言十分重要,它不仅能影响课堂教学气氛和活动,还能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多彩的语言,丰厚的人文,绵绵的情思,深邃的哲理,启心智,长见识。我们要充分利用那些丰富可感的人文资源,去拨动学生心灵深处的诗意琴弦,去点燃学生追求崇高、完美的火焰。我们要指导学生多诵读文本和经典,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抚一抚古琴,让他们听到俞伯牙与钟子期的友谊之曲;拉一拉二胡,让他们看到瞎子阿炳在苦难中不屈的灵魂;敲一敲黄钟,让他们触摸触摸祖国母亲厚重坚实的臂膀……
浅谈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构建诗意美
【摘 要】语文教学是对生命的教育,它对学生的精神建构意义非常重大。但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却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由语文教学得了“诗意缺失症”。本文就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构建诗意课堂做了积极探索,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关键词】课堂教学;诗意;情境
中国是诗的国度,五千年的中华文化,高山流水,浓云薄雾,无不赋予了中国语言文字以优美的灵气与生命,使语文浸染了浓浓的诗意,赋予了她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激情和浪漫。正如当代著名教育家于漪先生所说:“培养学生成为21世纪素质优良的中国人,是各个学科共同担负的责任。但语文学科起着独特的、别的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
三、创设诗意的课堂环境,营造美的文化氛围
课堂是学生的天地,是他们展示才华、放飞思想的天地。诗意语文就是要追求自由、自然的学习氛围,彰显师生之间平等自由的思想意志。她的首要任务就是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倾听学生的思想、情感和意志。
诗意的语文课堂,我们教师要让学生“说起来”,“动起来”。首先,在教学设计中,应把着力点放到疏通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中,创设诗意的对话情景,让学生直接面对如诗如画的文本,与文本进行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构建理解的桥梁,弥漫诗意的云烟。其次,在课堂评价中,教师应不随意打断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不轻易用“正误”来评点学生的感受,而应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能让学生有机会畅所欲言,不会因为某种精神压力而不敢对课文“品头论足”。
在阅读中,教师应该明白阅读“课堂不应该是一人独白,应该是双主体的交流,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自由、开放、弘扬个性的对话。”在读的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把握读的整体性,应当摒弃那种把整篇文章分解的支离破碎的做法,注意把握文章语言文字的内在联系,腾出时间来不间断地进行以整篇文章为对象的阅读训练。另一方面要注意读的有效性,应注重“精讲多读”,在学生疑难、困惑处;在课文经典、妙笔处,教师当淋漓尽致地讲解,并“以讲促读”,读出学生心中所感受到的那份情感、那份诗意。读书,在课堂中回响起朗朗的读书声当是生命诗意的栖息。
二、加强教师自身的修养,涵养诗意的情怀
在我们日常教学中,可以经常看到这种现象:同样的教学内容,有的老师讲起来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如醉如痴;有的老师讲起来学生却听得索然寡味,昏昏欲睡。有的老师一走进教室,学生就围上来问这问那,气氛热烈;有的老师一出现,学生却躲躲闪闪,惟恐避之不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别呢?我觉得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师自身的“修行”和个人魅力不同造成的。
四、构建以读为本的主线,让诗意在诵读中散发出来
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说过,“语文是读出来的。”语文教学的根本、最主要的部分就是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初读时,整体全面的感知课文内容;在细读时,理解文本中的语言文字;在品读间,受到情感的熏陶;在熟读后,积累语言文字。
语文的本性、本体和本色是诗意,语文的活力、灵魂和生命亦是诗意。但是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往往为了应试和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将这这原本最美又最具有诗意的学科变得十分的枯燥和死板。提炼出的技巧式的口诀,干巴巴的条分缕析的讲解,把一篇篇诗文肢解得惨不忍睹,诗意全无;漫天飞舞的测验卷,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激情扫荡殆尽,望而生厌;急功近利的硬性灌输,则使语文学习丰富的人文性和超功利的审美意识、熏陶功能化为轻烟,成为泡影。人类数千年来的文化经典似乎只能在试题中才能一窥“尊容”,那“月落乌啼”的孤寂,“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伤感,“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挥洒……似乎被锁进了阅读赏析题的抽屉里。而我们似乎只有让学生知道了那些所谓的“对比、烘托、象征”才能读懂这远古的诗情,似乎只有让他们记住了“爱国、乡愁、离别”才能明白古人的心胸?诗不再美丽,不再可爱,不再诗情画意,而是在一道道精心设计的题目逼问下,变得陌生和“狰狞”起来……如何让语文回归其诗意本色,成了当代语文教学的一个重大课题。
课堂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学生是诗意课堂的主人,学生诗意的语言正是我们所要到达的目的地。我们一方面应该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锤炼、推敲自己的语言,使自己的语言诗意化,同时应具备良好的教态,给学生诗一般的导语,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愿意和教师一块主动互动,进行情感交流。另一方面,教师应该扩充学生诗意的视野,在教授诗文时可以借助音乐、图片或视频等现代媒体,在美的情境中反复吟咏,使学生在脑海中把语言幻化成电影画面,使其完全投入到这种诗意的境界中去。
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克服以上现象、营造诗心画意呢?下面是笔者在教学中的一些思考与探索。
一、加强经典的诵读,引导学生在美的世界中体悟诗意
语文新课标规定,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要完成400万字的阅读量,这样的阅读量如果没有兴趣的支撑恐怕很难完成。哲学家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而我们作为语文老师该怎样做呢?我想当务之急是要带领学生进行诗意的阅读,品味书中美妙的故事,体会书中纯美的语言,感受书中优美的意境。
语文是一门常新的、与时俱进的学科,我们语文教师必须要时时学、处处学,对自己的本专业知识学有专长,要时时浸淫于古今中外文化大师营造的精神家园中。与此同时,目前我们全国各地所用的教材文本也“百花齐放”,各具特色。面对多姿多彩的教材,我们还必须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激情满怀的人,一个对悲欢离合有着敏锐感触的人。要学会以情激情,带着一股激情走进课堂,用外表、体态、眼神、笑脸、手势、语言……使学生真正受到诗意的熏陶和感染。带着一股激情走进课堂,学生会因教师的激情而兴致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