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读与练构建诗意语文课堂——以特级教师王崧舟的教学为例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https://img.taocdn.com/s3/m/ec888a91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8c.png)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王崧舟是一位备受瞩目的语文教育家,他提倡“诗意语文”教育理念,通过诗词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语文的美丽,激发他们的语文学习兴趣。
他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方法,成为了众多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榜样。
本文将深入探讨王崧舟的“诗意语文”理念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意义。
我们来了解一下王崧舟的“诗意语文”理念。
王崧舟认为,语文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去感受语文的美,培养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热爱和感悟。
而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丰富的意蕴和深厚的内涵,正是培养学生语文情感的最佳载体。
他提倡在语文教学中融入诗词元素,让学生在欣赏、朗诵、吟诵诗词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了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体验到了语文的魅力和韵味。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理念在教育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通过诗词教学,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全面提升,他们更加敏感于语言的美感,对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加强。
在他的课堂上,学生常常会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诗词欣赏和朗诵,深入感悟到作者的情感和意境,从中获取到了灵感和启发。
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让他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再觉得枯燥和无趣。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理念对于学生的情感和性格培养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诗词的世界里,学生接触到了各种丰富的情感和思想,他们在品读经典诗词的过程中,不仅收获了美的享受,更增强了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情商。
他们学会了感恩、懂得爱,也懂得了如何去面对痛苦和挫折。
这些都是诗意语文教育所带来的附加价值,是传统语文教育所无法比拟的。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理念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
在诗词的课堂里,学生通过朗诵、默写,可以更好地巩固和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而在理解诗词作品的过程中,他们需要通过对古文的词句理解和推敲,来领悟其中的意蕴和内涵,这对于他们的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非常有益的。
诗化语言营造诗意课堂——谈特级教师王崧舟执教《长相思》一课的语言艺术
![诗化语言营造诗意课堂——谈特级教师王崧舟执教《长相思》一课的语言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0a0eef24453610661ed9f432.png)
着锦缎, 孩子们在门外的草地上玩耍, 一 会儿捉蝴蝶, 一会儿捉迷藏, 汉子们正挑
着水。 一家人做好饭后 , 围在一起 , 喝酒
聊天。
遍, 读前两遍的时候, 注意词当中的
生字和多音字 ,要把词念得字正腔
圆;读后两遍 的时候 , 注意把它念通
(生伴随着乐曲《 琵琶语》想象写 , 话, 教师在学生写话的过程中插话。 )
了几个刚出笼的馒头,放在嘴里, 正 当 我高兴之时, 不知哪个缺德鬼把香
蕉皮不偏不倚地扔到我的脚下。 我
课时, 我脑子里一片空白, 什么也没有 了, 肚子咭咭地叫起来, 好像在说: “ 你
为什 么不给我吃的?”我只好忍饥换饿
课时好好地表扬表扬, 并且叫班长把 这篇习作贴到了班级的 (优秀习作园 地》 吴嘉是这样写的: 中。 今天, 我真倒翅 我妈妈真是个“ 妈妈, 懒” 每天不 不仅能够与词人产生共鸣,而且会有
一种感染, 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生
用自己的心去悟情之深 ,用自己的脑去 思言之妙, 用自己的口去评言之美 , 学生
心灵的工具, 教学的艺术首先是说话
的艺术。课一开始 , ” 王老师就以凝练
教学月刊
学版
评析
洛.卜 协』
关于小学生纪实作文的思考
口 赵赛君
批改习作时, 我欣喜地发现吴嘉 写的( 今天, 我真倒霉》 这篇文章语言 生动幽默, 条理清楚, 富有感情。 作为
的导语描述中开始的—
境中。 在王老师动情而流畅的教学语
言引导下, 学生沉浸在“ 故园” 二字所 承载的情意之中。
生: 一个晚上 , 月光皎洁, 星星一闪 一闪的。 他的亲人坐在窗前, 望着圆圆的
月亮。 鸟儿不再“ 哪卿喳喳” 地叫, 花儿合
诵读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以王崧舟的示范课《长相思》和《枫桥夜泊》为例
![诵读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以王崧舟的示范课《长相思》和《枫桥夜泊》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598e135e87c24028915fc375.png)
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袁诗不得不解袁但又很容易走向 死抠字眼和过分解读的极端遥 细读朱自清的诗学理论可知袁 他在野细分析冶前强调的是野多吟诵冶袁朱光潜更是在叶诗学曳中 将野声音冶和野意象冶尧野情趣冶放在一起袁作为诗的三大要素遥吟 诵和诵读有所不同袁但两者都强调字正腔圆袁发音标准袁规 范地读通文本遥 作为一种重要的语文学习手段袁诵读是直接 接触文本的方式袁伴随其得到的理解与感悟袁以及古诗词本 身的韵律所带来的情感体验袁可以直达读者内心深处咱2暂遥 可 见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袁如果能有效运用诵读策略袁就会让 学生在解诗的过程中袁最大限度地保留对诗词的完整感受遥
然而袁一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存在重解读袁轻诵读的问 题袁导致学生对古诗词形成了枯燥乏味的刻板印象遥 王崧舟 作为野诗意语文冶的倡导者袁在古诗词教学方面颇有建树遥 本 文将以王崧舟的两节示范课院叶枫桥夜泊曳和叶长相思曳为例袁 谈谈他对诵读策略的具体运用遥
一尧自由朗读袁正音畅读分节奏 叶语文课程标准曳渊2011冤指出院野语文是实践性课程袁应着 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袁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 也应是语文实践遥 语文课程是读齐读袁示范与巩固并行 个别读和齐读除了考察上一阶段成果外袁还肩负对野诵 读冶进行指导的任务遥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袁一方面巩固自 由朗读阶段的成果袁 另一方面带着对作者情感和诗词意境 的初步感知袁完成对诗词的有感情朗读渊即野诵读冶冤袁为下一 步的野解诗冶作好铺垫遥 在指名学生读之前袁王崧舟会重复上一阶段的要求袁并 强调野其他同学注意听冶要 要要 野师院谁来读一读叶长相思曳钥 其他同学注意听袁这首词当 中的一个生字袁一个多音字袁他读准了没有遥 师院很好浴 谁再来读一读叶长相思曳钥 其他同学注意听袁特 别注意袁 他在读词句时是怎么停顿的袁 是不是读得有板有 眼遥 冶咱6暂 由王崧舟的指导语可以看出袁 个别读和上一阶段的自 由朗读环环相扣袁学生好的个别读又能对集体起到示范作 用遥 在王崧舟两课的教学中袁个别读的主体除了学生外袁还 包括教师遥 那么对个别读的主体应该如何选择钥 什么时候请 学生来读袁什么时候由教师范读钥 笔者认为袁教师的范读是对学生个别读的补充袁学生通 过倾听教师的诵读袁可以掌握诵读技巧袁并从中体会到作者 蕴含在诗作中的情感遥 叶游园不值曳一诗被选入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袁对于初读 这首诗的学生来说袁在理解和感受上存在一定的难度遥 小学 语文名师薛法根在学生读过几次之后袁 就对这首诗进行了 声情并茂的范读遥 范读并不是教师的独角戏袁 不同教学理念指导下的范 读形式也是多样的遥 在叶枫桥夜泊曳一课中袁根据意象和词性 的不同袁每一句在节奏上恰好可以大致分为野前四冶和野后三冶 渊如院月落乌啼/霜满天袁江枫渔火/对愁眠冤遥 王崧舟通过一方 读野前四冶袁另一方读野后三冶袁之后交换的师生合作袁让学生参 与进来袁最终连起来齐读的时候读出野忧愁冶的感情遥 在叶长 相思曳一课中袁王崧舟将目光锁定在被学生遗漏的题目上袁 通过快速而平淡和缓慢而深情两种读法让学生感受到了 野长的味道冶和野相思的味道冶遥 无论个别读的主体是学生还是教师袁齐读都紧随其后遥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齐读在营造气势尧抒发情感尧辅助背诵尧 提高效率尧组织教学尧培养朗读兴趣等方面有着特殊的功 效曰但也有使学生滥竽充数袁造成朗读一般化的副作用咱7暂遥 要减少这些野副作用冶的产生袁教师就需要拥有一定的教学 技巧遥 在叶长相思曳一课中袁学生齐读了五次遥 前两次读的是单 句野风一更袁雪一更袁聒碎乡心梦不成袁故园无此声冶袁和个别 读一样袁重在对多音字野更冶和生字野聒冶字音的巩固遥 第三次 和第四次又是对野身向榆关那畔行袁夜深千帐灯冶一句停顿 的把握袁第五次则是要求野读出自己的味道和感觉来冶遥 每次齐读之后袁王崧舟都不会吝惜对学生的表扬袁并顺 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 要要野真好浴 同学们遥 读古代的诗词袁不但 要把它读正确袁 读得有节奏袁 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 来冶袁野味道更浓了浴 我们把整首诗连起来读袁注意保持刚才 的那种节奏和感觉袁揣摩你在读这首词时心底泛起的那种
走进诗意语文 触摸生命本色——读王崧舟《语文的生命意蕴——王崧舟诗意语文教学》
![走进诗意语文 触摸生命本色——读王崧舟《语文的生命意蕴——王崧舟诗意语文教学》](https://img.taocdn.com/s3/m/fdd74360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e7.png)
Growin丨_书香文苑垂走进诗意语文触摸生命本色—读王崧舟《语文的生命意蕴——王崧舟诗意语文教学》■杨晓惠你的人生,存在于课的每一个当下;课的每一个当下,成就了你的人生。
—王崧舟王崧舟,一直是所有语文老 师心目中的宗师。
王崧舟“诗意 语文”的影响力,我们可以从近年 来浙江高考诗意倾向的作文题窥 见一斑。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读着《语 文的生命意蕴——王崧舟诗意语 文教学》,走近王崧舟,走进他的 诗意语文教学,感受他的诗意人 生,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我的整 体感受,那就是:甚合我心。
一、品味“崧式文字”的古典魅力“崧式文字”,顾名思义,是指 王崧舟式的文字。
全书六辑,每 辑由一个标题、一段概述、六到八 篇文章组成。
无论是标题还是概 述,诗意的“崧式文字”字字珠玑,句句精彩,散发着古典文化意蕴 的缕缕芬芳。
我们一起来读“崧式文字”,体悟汉字组合的出神人化。
谈及语文的生命意蕴—“我和学生一起穿行在流泪的文字中间,用生命的手掏起一捧捧盈盈的心灵泪花。
我们营造着一种情的场、一种感动自己也感动别人的场、一种沐浴在真实的人性光辉中的场。
”谈及师者童心—“天下至文出童心。
”“我以为,诗意语文的要义,不在于读了多少诗、写了多少诗,在于擦亮孩子的诗的眼睛,在于唤醒孩子的诗的精灵。
诗在孩子们的读写之中,更在孩子们的读写之外。
”谈及经典文化的力量,他认为阅读经典是“灵魂返乡”,是寻求“文化知音”。
“经典有着巨大的种子能量。
读经典,就是要把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学生的精神土壤上,静待花开。
终有一天,受过经典熏习的孩子们都会在人生成长的某个节点上‘归来笑拈梅花嗅’的,因为,那里才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2020年新冠病毒疫情期间,有多少国人读到日本捐赠箱上所题“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时,才惊诧恍悟——我们离自己的精神家园似乎已越来越远。
而王崧舟的诗意语文,则扎根于中国古典文化的土壤,坚守着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二、解锁“崧式课堂”的诗意密码“崧式课堂”无疑是诗意的,是文化的,是尊重生命、尊重儿童的。
学习语用与诗意语文的典范——王崧舟《去年的树》教学案例评析
![学习语用与诗意语文的典范——王崧舟《去年的树》教学案例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88a486e1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05.png)
学习语用与诗意语文的典范——王崧舟《去年的树》教学案例评析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理解语用学和诗歌创作之间的关系,掌握王崧舟的《去年的树》这一诗歌的基本内涵和诗意语言特征。
2.分析诗歌中的主旨,理解作者深层次的情感表达和思想反思。
3.通过诵读和朗诵等方式,让学生对诗歌产生深刻的感受和理解。
二、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语用学和诗歌创作之间的关系,掌握礼貌原则、言语间关系等语用学基本概念;掌握诗歌的基本形式和语言特征。
2.分析和理解诗歌中的主旨;辨析抒情、描写、议论等不同类型诗歌的语言特色。
三、教学方法1.导入法:通过图片展示、朗读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内容。
2.互动式策略:根据课堂形势和学生反应,采用讨论、思考、提问、演示等方式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参与。
3.情感教育策略:通过朗诵、演示、感悟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深层次的情感和文学价值。
四、教学过程1.导入(5min)放映一幅居民区的照片,让学生分组,自由讨论图中的内容,看到哪些细节和色彩,从中寻找感受和联想。
2.引入课文(10min)让学生朗读本课文,同时配合投影幻灯片或PPT展示相关背景资料,询问学生对本课文的初步认识、感受和评价。
3.理解文本(40min)(1)语用学分析:引导学生辨析诗歌中的话语表示不同意义的方式,例如情态判断、命令、建议、请求等等,同时引导学生了解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和言语间关系等 concept 。
(2)诗歌分析:让学生仔细品读整首诗歌,辨析诗歌的类型、音韵结构、语言特征等,提取诗歌的内涵和主旨,明确作者所反映的情感和思想。
(3)学生演示:让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部分诗歌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的内容进行演示和朗诵,其他组员进行点评和建议。
4.展示结果(10min)让学生表演和展示自己的成果,老师进行点评和指导,总结回顾本课的学习成果和收获。
五、教学资源教师制作的课件或PPT,投影仪或白板,图片展示板,录音设备,相关诗歌教材。
六、教学评价1.测量评价:基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测量,包括课堂练习、书面测试、诗歌朗诵表演、写作等多个方面。
学习语用与诗意语文的典范——王崧舟《去年的树》教优秀教案例评析
![学习语用与诗意语文的典范——王崧舟《去年的树》教优秀教案例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33fb1343cfc789eb162dc860.png)
学习语用与诗意语文地典范——王崧舟《去年地树》教学案例评析学习语用与诗意语文地典范——王崧舟《去年地树》教学案例评析安徽安庆市舒州逸夫小学(246300)范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地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高学生地综合素养……”这道出了语文课程教学地根本目地所在.王崧舟老师教学地《去年地树》(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正是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为主线,并将它贯穿于教学地始终,加强对学生语言文字运用地训练,促进了学生语文能力地提高.一、以“学习语用”为主线,贯穿教学始终1.创设教学情境,进行语用训练轻松、和谐、民主地教学情境,不仅能激起学生地学习兴趣,还能引发学生地思考、探究,从而调动学生地主观能动性,进行创造性学习,获得最佳地学习效果.王老师教学《去年地树》时,运用多媒体课件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极富诗情画意地画面,加上他富有磁性地语言描述,赋予了“一棵树”、“一只鸟”鲜活灵动地艺术形象,让“这棵树”和“这只鸟”这样一对好朋友展现在我们眼前.随着画面地展开,王老师说:“无论是春夏秋冬,还是刮风下雨,一只鸟总是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总是听着鸟儿唱.”随后,放眼于森林——“在这片有千万棵树地森林里,唯有这棵树听着鸟儿唱歌.这棵树长得什么样?在这片森林里有千万只鸟,唯有这只鸟给这棵树唱歌.这只鸟长得什么样?”这富有诗意地语言和可感地艺术画面,给学生提供了形象逼真地情境和丰富地想象空间,开启了学生言语地阀门.学生们借助形象地画面,凭借自己地生活经历和已有知识地积淀,对“这棵树”和“这只鸟”进行了描述:这棵树长得高大挺拔、枝繁叶茂;这只鸟长得小巧玲珑、亭亭玉立.就这样,学生在如诗如画地意境中,形成了树和鸟地总体印象,并用语言进行了具体地描述,他们地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锤炼.2.拓展训练空间,加强语用训练《去年地树》这篇童话故事采用浅显地语言,留下了许多空白.王崧舟老师盯着语言,抓住空白,坚持在不破坏文本整体美地原则下,紧紧抓住文本中地空白处——缺少提示语,引导学生从人物对话入手,进行朗读感悟,体会人物地内心世界,填补提示语.这样拓展了语用训练地空间,进行了语用训练.比如:“‘立在这儿地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鸟儿问树根.”教师引导学生阅读鸟儿说地话,体会鸟儿此时此刻地心情是怎样地.学生阅读思考后,有地说:“鸟儿看不到树,心急如焚.”有地说:“第二年春天,鸟儿回到了森林找那棵树,可是那棵树不在了,只剩下了树根.鸟儿迫不及待地问树根:树到哪儿去了?”好一个“心急如焚”“迫不及待”!这是学生阅读文本地感悟,更是学生对语言文字地学习运用——从人物地话语中寻找符合人物内心世界地提示语.3.提升语言品位,强化语用训练王老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地训练中,特别注重情境地创设、语言地渲染,给学生以身临其境地感受,产生表达地欲望.王老师引导说:“鸟儿深情地望着那盏燃烧着地灯火,看着同伴渐渐消殒地生命,看着火光地无情摇曳,内心流淌着淡淡地忧伤.看着,看着,鸟儿情不自禁地说:‘树啊!树……’”学生接下去写道:“树啊!树!你怎么不辞而别,离我而去呢?你在哪里?你在哪里?我亲爱地树!……”这是学生地肺腑之言,是天籁之音,是鸟儿地心灵呼唤,是学生地心灵感应.这呼唤,这感应,在浓浓地情境中,在浓郁地情愫中,在语用地训练中应运而生.二、落实“两个”融合,进行语用训练1.学习语用与情感陶冶地融合“鸟儿站在树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王老师先抓住这两个“天天”这个词,让学生明白什么叫“天天”,它所隐含地内容是什么;接着,用“当太阳升起地时候,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当月亮挂上树梢地时候……当冰雪融化地时候……当秋风萧瑟地时候……当迎着风迎着雨地时候……”这样一组超越文本地排比句式,让学生反复诵读,感受到排比句式地整齐有力,而且将学生带进了诗地意境中,感受到了树和鸟之间地深厚情感,把学习语用和情感陶冶融合起来了,真可谓“一箭双雕.”2.学习语用与内容理解地融合王老师动情地描述:鸟儿不顾一切地寻找树,她飞呀,飞呀,好不容易飞到了小女孩身边.她问女孩:“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小女孩回答说:“火柴已经用光了.可是,火柴点燃地火,还在这盏灯里亮着.”这时鸟儿……学生自动插嘴说“痛苦不堪”“绝望了”“心如刀绞”.王老师接着说:“是啊!望着那燃烧着地灯火,鸟儿心如刀绞.望着,望着,她仿佛看到了树就在她眼前,看到树在听她唱歌地情景.可是,她知道,这一切不可能再回来了,眼前只有灯火——朋友地灵魂闪烁在她地眼前.想着,想着,鸟儿对这灯火唱起了歌.”播放《永恒地爱》.王老师问:“这是一首什么歌呀?”学生回应道:致爱地歌、告别地歌、永恒地歌……如诗如画地意境让人心灵震撼.它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到了鸟儿寻找树地那种焦急不安、痛苦不堪地心情,而且让学生感受到鸟儿地执著及对友情地忠贞,让学生在理解内容地同时学习了语用.(责编韦雄)版权申明本文部分内容,包括文字、图片、以及设计等在网上搜集整理.版权为个人所有This article includes some parts, including text, pictures, and design. Copyright is personal ownership.b5E2R。
学习语用与诗意语文的典范——王崧舟《去年的树》教学案例评析
![学习语用与诗意语文的典范——王崧舟《去年的树》教学案例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3509d1c9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21.png)
学习语用与诗意语文的典范——王崧舟《去年的树》教学
案例评析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王崧舟及其创作背景,了解《去年的树》的创作背景和内容。
2.学习诗歌语用与意象,学会理解和分析诗意。
3.了解诗意语文的运用方式与特点,提高写作能力。
二、教学准备:
1.相关诗歌资料。
2.多媒体课件。
3.纸笔等学习工具。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引用《去年的树》中的句子进行解析,例如:古道晨钟暮鼓,柳暗花明又一村。
2.知识讲解
相关的背景知识:王崧舟及其创作背景。
诗歌语用的学习:掌握诗的意象,并分析句与句之间的语用关系。
3.示范分析
比如:天涯共此时,绿树村边合,竹筒斟酒,共我同窗老。
4.练习应用
让学生作文,运用《去年的树》中的意象与情感写一篇短文。
5.总结反思
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反思。
四、教学注意事项:
1.让学生进行多次课内外的反复朗读和分析。
2.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阅读积累。
3.教师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引导他们在诗歌中找到自己的情感共鸣。
4.在进行练习应用时,可以让学生互相交流并互相评论,提高写作的质量。
王崧舟诗意语文
![王崧舟诗意语文](https://img.taocdn.com/s3/m/e077bce3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6055d57.png)
王崧舟诗意语文【原创实用版】目录一、王崧舟及其教育理念二、诗意语文的含义与特点三、王崧舟诗意语文的教学方法四、王崧舟诗意语文的实践案例五、王崧舟诗意语文的意义与影响正文一、王崧舟及其教育理念王崧舟,一位热爱教育事业的优秀教师,多年来致力于探索语文教育的创新之路。
他提出的“诗意语文”教育理念,旨在将诗歌的优美、情感的丰富、思维的灵动融入到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享受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感、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
二、诗意语文的含义与特点诗意语文,顾名思义,即是充满诗意的语文教育。
它主张以诗歌为主要载体,通过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感悟人生,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诗意语文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情感丰富:通过诗歌的欣赏与创作,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世界,使其具备良好的情感品质。
2.思维灵动: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培养其独立、创新思维能力。
3.审美高雅:引导学生欣赏优美的诗歌,提高其审美品味。
三、王崧舟诗意语文的教学方法王崧舟诗意语文的教学方法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诗歌欣赏:课堂上,王崧舟老师引导学生欣赏经典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优美,从而激发他们对诗歌的热爱。
2.诗歌朗诵:王崧舟老师鼓励学生朗诵诗歌,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3.诗歌创作:王崧舟老师启发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锻炼思维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4.情景教学:王崧舟老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诗歌的情感世界,更好地体验诗歌的魅力。
四、王崧舟诗意语文的实践案例王崧舟诗意语文的实践案例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一个典型案例:在一次课堂中,王崧舟老师选择了一首描绘春天景象的诗歌《春夜喜雨》。
首先,他引导学生欣赏诗歌,感受诗歌中的美好意境。
接着,他让学生朗诵诗歌,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然后,他启发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锻炼思维能力。
最后,他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诗歌的情感世界,更好地体验诗歌的魅力。
论我国课堂教学转型——以王崧舟“诗意语文”为例
![论我国课堂教学转型——以王崧舟“诗意语文”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97e7f101763231126edb1136.png)
。 。
王 老师用很 长很 长 的时 间
“
,
按 照 历 史 的线 索 将 古 诗 教学 发 散 出
,
一
在这 首讲是
一
种 艰难 的体验
,
他们在发 愁 的时
“
候 张 华
教 育 学博 士
,
内涵 和 我 们完全 是 不
”
“ “
样的
”
。
这就是 为什 么宋朝 的辛弃疾说 少 年不
一
识愁滋味
编 刊》 委
八
:
个 载 体 去 激 发 我 们 自己 的感 悟 和 探 究 激 发 我
,
,
国 际 课 程 研 究 促 进 协 会 会
。
们 自己 的 情 感 和 思 想 呢
亦是
近 的
一
?
这是
,
一
个 课 堂 教 学 的 根 本 问题 从 前 者 转 向后 者
,
现 已 出版
学术 论 著
一
个根本性转变
,
。
所 以 我说课堂教学要转型
二
,
来 说 明 外 国 的课 堂 教 学 在 今 天
,
。
这 个例子 是什 么 呢 ? 有个
,
年级 的班级 学生 已经 花 了两 天 时
。
个 内容 探 究 什 么 呢 ?
一
90
减25 等于 多少
,
这 类题 目的答案 在我们
,
的幼 儿 园大班 或 者小 学
年级 的时候 学生 就能脱
口
而 出了
。
。
可是 这些
教 育 教 育 部 基 础 教 育课 程
;
内容 不 是 直 接 教 的对 象 而 是 师 生 共 同探 索 的
让“语言文字运用”课焕发“诗意语文”的魅力
![让“语言文字运用”课焕发“诗意语文”的魅力](https://img.taocdn.com/s3/m/b7cc76ecaef8941ea76e05da.png)
让“语言文字运用”课焕发“诗意语文”的魅力在不久前举行的“现代与经典”教学观摩活动中,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用一节《去年的树》,充分展现了“诗意语文”的魅力,给人以极大的震撼。
这堂课给人的启发是多方面的,在此,我只从如何指导学生开展“语言文字运用”(以下简称“语用”)训练的角度,谈谈这节课给我的体会。
1.通过学习“语用”让语文教学落到实处王崧舟老师在执教时,注意以指导学生“语用”训练为主线贯穿教学,促进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提高,也使语文教学的目标落到了实处。
努力创设“语用”训练的教学情境。
轻松、和谐的教学情境,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王老师教学时,就用他富有磁性的语言描述配以多媒体课件,给我们展现了“一棵树”“一只鸟”的鲜活灵动形象:无论是春夏秋冬,还是刮风下雨,这只鸟总是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总是听着鸟儿唱……这样一幅极富诗意的画面给了学生丰富的想象空间,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对树和鸟进行了描述:“这棵树长得高大挺拔、枝繁叶茂;这只鸟长得小巧玲珑、亭亭玉立……”就这样,学生在如诗如画的意境中,形成了对树和鸟的总体印象。
抓住”留白”开展“语用”训练。
《去年的树》这篇童话用朴素的语言,讲述了一只鸟和一棵树之间至死不渝、凄美动人的友情。
文章采用了大量“留白”的艺术手段,也留下了一个给人无限遐思的空间。
王崧舟老师坚持抓住文本中的“留白”之处让学生进行“语用”训练。
例如,对于鸟儿问树根那棵树去哪了这个情节,王老师引导学生体会鸟儿此时此刻的心情。
学生阅读思考后答道:“鸟儿看不到树,心急如焚。
”“鸟儿看不到树,迫不及待地问树根,树到哪儿去了……”无论是“心急如焚”,还是“迫不及待”,都是学生阅读文本的感悟,更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学习运用。
2.在“语用”训练中注意做到“三个融合”王崧舟老师开展“语用”训练时,与文本的阅读紧密联系在一起,注意做到与情感陶冶、内容理解、思想梳理融合起来,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论我国课堂教学转型_以王崧舟_诗意语文_为例
![论我国课堂教学转型_以王崧舟_诗意语文_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1e869ff5c8d376eeaeaa31be.png)
2009.7~8/C4一、为什么我国的课堂教学必须要发生转型听了王崧舟老师的课,我首先感受到他没有拘泥于文本,没有拘泥于教育出版部门和行政部门为老师讲好《枫桥夜泊》这首诗所提供的那些参考资料。
王老师用很长很长的时间,按照历史的线索,将古诗教学发散出去。
在这首诗中,“愁绪”对孩子来讲是一种艰难的体验,他们在发愁的时候,内涵和我们完全是不一样的。
这就是为什么宋朝的辛弃疾说“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到了一定的年龄之后,这个“愁”却说不出来了,“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所以,“愁”是到一定的年龄之后才能体会得到的东西。
为了让孩子体会到或进入到这首诗的愁绪之中,王老师就采取了由近及远的方式,从流行歌曲的词一直到历代的诗词,最终引出《枫桥夜泊》。
这给我的启示是:教材上的某一篇课文、某一首诗或其他内容,不是直接教的对象,而是师生共同探索的一个线索。
我们沿着它,在课堂上整体地感受某个东西、体会某个东西、探索某个东西,而不是直接地先把这首诗给大卸八块:先解决字,再解决词,然后连成篇。
这是给我印象非常深刻的地方。
我们的课堂教学究竟应当是直接地去传递和内化教科书的知识呢,还是以教科书的知识为一个载体,去激发我们自己的感悟和探究,激发我们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呢?这是一个课堂教学的根本问题,从前者转向后者亦是一个根本性转变。
所以,我说课堂教学要转型。
去年,我到美国去访问。
在美国的迈阿密大学做了一个演讲,又到附近的一所小学去参观。
此时,正好是他们期末考试期间。
因为统考的时候不是每一个班级都参加,不考试的班就在上课。
他们的课堂是这样的:其中一个班在上语文课。
教室后边有一个浴缸,有的孩子就干脆坐在浴缸里边上课。
当然,我不是让大家进行机械的模仿。
我是让大家体会,课堂上应该具有怎样的氛围:不只是我们通过课堂教学所创造出来的那种很吸引人的氛围,不只如此,我们还要创造一定的条件,让学生们感到舒适和放松。
我觉得这很重要,因为人的思想和体验在一个刻板的秩序当中是不可能产生的。
特级教师王崧舟:追求如诗般的课堂成效
![特级教师王崧舟:追求如诗般的课堂成效](https://img.taocdn.com/s3/m/f30e8c666bec0975f565e245.png)
特级教师王崧舟:追求如诗般的课堂成效作为学校教学的引领者,校长听课的对象、听课听什么、听课以后做什么,都直接决定听讲义身是不是成心义。
本期刊发一名校长听特级教师王崧舟执教《一晚上的工作》以后的感觉和反思,希望透过这些总结性的文字,能给校长听课带来必然的指引。
早就听人说过:王崧舟教师的课堂教学,是“诗意的语文”。
观摩王教师执教《一晚上的工作》,初始,感觉很是平实。
随着时刻的推移,教学的展开,互动的深切,渐渐地,感觉自己融化在了他的课堂教学中。
现在,才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王教师的课堂教学,确是一首情境融合、意境深邃的诗,让人怦然心动、“物我两忘”,令人回味无穷、收成颇丰。
流淌的诗意:多元解读,“万紫千红老是春”《一晚上的工作》是篇老课文,曾听很多教师上过,自己也不止一次教过。
大凡都采纳所谓的“中心冲破法”——抓住“他是何等劳苦,何等简朴”一句,让学生在文章中找出有关语句进行验证性明白得,其结果大多将学生的思维囿于“劳苦”与“简朴”。
王教师的教学却返璞归真,自然、大气:请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通句子。
“想一想若是用一个词语归纳总理这一晚上的工作,用哪个词儿?”不一会儿,课堂上小手如林。
王教师既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的明白得,但又不听其自然,而是以自己深厚的文学修养、非凡的教学机智,适时地、恰本地对学生进行引导:或是“顺水推舟”——学生回答“通宵达旦”后,教师颔首赞许并向学生“请教”,既对这位同窗赏识,又让其他学生明白“通宵达旦”的意思;或是“画龙点睛”——针对学生回答的“简单”,教师确信后和学生商量加上“简朴”;或是“因势利导”——对学生“辛勤劳苦”的归纳,教师让学生谈“你从哪儿体会到周总理的‘辛勤劳苦’”,并顺着学生“看书是催眠方式”的回答,巧妙引导到“总理是在和睡眠、疲劳抗争”;或是“点石成金”——对学生回答的“平常”,教师没有简单否定,而是启发学生试探“对谁是平常的?对咱们、对大伙儿呢?”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之花在王教师的激发与呵护下竞相开放,呈现出了“万紫千红老是春”的朝气蓬勃的景象;学生的个性真正取得了自由伸展,生命也取得了自觉而健康的成长。
王崧舟“诗意语文”探究
![王崧舟“诗意语文”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18ce1cb9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1224758.png)
王崧舟“诗意语文”探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初中语文教育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
统编版教材中的“活动探究”单元正是为了这一目标而设计的。
本文将围绕初中语文统编版“活动探究”单元教学研究展开,旨在深入探讨其教学理念、特点、策略及案例分析,为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活动探究”单元教学是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各类活动,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
这一教学模式具有开放性、主体性、合作性和多元性等特点,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确定主题,制定教学目标。
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主题,明确教学目标,为教学活动指明方向。
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和资料收集。
教师可以布置预习任务,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搜集相关资料,以便更好地参与课堂活动。
课堂上的活动设计,实现互动式教学。
教师可以根据主题和教学目标,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辩论等,以便让学生在互动中深入探究文本内涵。
课后作业的布置,注重实践性和探究性。
教师可以布置具有实践性和探究性的作业,如调查报告、小论文等,以便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知识、提升能力。
以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水浒传》为例,可以具体阐述活动探究单元教学的实施过程。
教师可以选择“《水浒传》中的人物形象”作为主题,明确教学目标,即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水浒传》中的人物形象,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师可以布置预习任务,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水浒传》中的相关章节,搜集有关《水浒传》中的人物形象资料。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各自对《水浒传》中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和看法,随后进行全班交流,让学生们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教师可以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们选择《水浒传》中的一个主要人物,撰写一篇小论文,分析其性格特点、成长经历等,以便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入探究《水浒传》中的人物形象。
诗意因语文而扎实,语文因诗意省略辉特级教师王崧舟慈母情深
![诗意因语文而扎实,语文因诗意省略辉特级教师王崧舟慈母情深](https://img.taocdn.com/s3/m/dcda0f29af45b307e87197be.png)
小学教学参考
7
语文 2008·10
名师网站
感到“悲伤、悲哀”) 师: 是的, 这种种滋味搅和在一起,“我” 怎么能
不 — — — 生:“鼻子一酸”。 师: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这个句子。 (学生感情朗读该句) 师:为了表达慈母情深,这一句话能少吗? (不能)
这一次又一次“大声地说”能少吗? (不能)这就叫语文 意识。 (板书:语文意识)
小学教学参考
语文 2008·10
8
(学生通过品读,体会到读课本上的句子会有一种 电影慢镜头的感觉)
师:那就让我们慢慢地拉近镜头,仔细地观察,你 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背?
生:弯曲的背,瘦骨嶙峋的背…… 师:在我们的记忆中,母亲的背曾是什么样的? 生:结实的,高大的…… 师:闭上眼睛继续想象着看,你看到了母亲一张怎 样的脸? 生:憔悴的脸,布满皱纹的脸…… 师:这是我的母亲吗? 我的母亲曾经拥有什么样的 脸? 生:光洁的脸,红润的脸…… 师:随着镜头的推移,你现在又看到了一双怎样的 眼睛? 生:疲惫的眼睛,布满血丝的眼睛…… 师:记忆中的母亲有着怎样的眼睛? 生:清澈的眼睛,炯炯有神的眼睛…… 师:母亲啊,你曾经挺直的背到哪里去了? 你曾经 光洁的面容哪里去了? 你曾经水灵灵的眼睛又哪里去 了? 生:艰难的岁月消磨了,忙碌的工作吞没了…… 师:是啊,在这“震耳欲聋”的噪声中消磨了,吞没 了。 可是,为了生活,为了挣钱,我的母亲,她— —— 生:(读)“背直起来了, 我的母亲……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 ” 师:闭上眼睛,再慢慢地、仔细地、真真切切地看一 看 我 们 的 母 亲 — — — 生:(读)“背直起来了, 我的母亲……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 ” 师:看到母亲瘦成这样,看到母亲憔悴成这样,我 能不“鼻子一酸”吗? 所以,为了表达慈母情深,这个句 子能少吗? (生:不能! )这三个“我的母亲”的位置能放 到前面吗? (生:不能! )这就叫— —— 生:语文意识。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王老师的“诗意”艺术除了继 续使用排比设问、逻辑引读等方式外,还引导学生体会 电影“蒙太奇”的手法,通过放“慢镜头”的方式仔细地 品味“主语后置”这一特殊的表达方式。 学生慢慢地观 察“母亲”的背、脸、眼睛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品词析句的 过程,从而真切地感悟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 所以, 当王老师再次追问学生这样的句子和词语是否能缺少 时,学生已肯定地回答“不能”,而且知道注重对词句的 品味就是“语文意识”。 】
王崧舟特级教师工作室诗意对话语感共生XX谈特级教师王崧舟长相思教学
![王崧舟特级教师工作室诗意对话语感共生XX谈特级教师王崧舟长相思教学](https://img.taocdn.com/s3/m/8467e494783e0912a3162a3b.png)
王崧舟特级教师工作室 [诗意对话,语感共生谈特级教师王崧舟《长相思》教学]一、创设诗的情境,在朗读对话中感知王崧舟是诗意境界创造的高手,他善于用充满魅力的语言,优美动听的音乐创设如诗般的画面,让学生们在这种特定的场景中尽情挥洒他们的智慧,与文本、教师和人物对话。
《长相思》的教学就是在他那、磁性、如诗如画的导语描述中启奏师: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春风。
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
那么,在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读上4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要把词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要注意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
明白吗?……朗读是解读文本的重要形式,学生通过听(听老师或录音范读)、看(默读)、读(出声朗读)等途径与文本对话,从整体上感受言语材料,在对话的过程中逐步感知与理解文本。
学生在对话“首席”的引领下,与《长相思》进行了文本对话。
生本对话的过程,经历了从“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到“正确”、“有节奏”,文本在对话中被学生到解读出“味道”与“感觉”。
教师在学生充分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按照预设的话题和学生进行了对话交流。
师:现在王老师提两个问题,看看你对这首词大概的意思,掌握了没有。
(板书“身”)第一个问题,听清楚了,作者的身,身体的身,身躯的身,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生1:作者的身在前往山外。
师:请站着,山外。
继续说,谁还有不同的看法?生2:作者的身在前往山的路上师:路上,请站着。
继续说。
……生7:他的身可能在营帐里面。
师:营帐里面,请站着。
孩子们,这里站着一二三四五六七位同学。
作者的身在哪儿?七位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
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
诗意与素养的融合——王崧舟老师课例《普罗米修斯》赏析
![诗意与素养的融合——王崧舟老师课例《普罗米修斯》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3017a7c7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0e76e68.png)
名课赏析诗意与素养的融合———王崧舟老师课例《普罗米修斯》赏析文|房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特别强调核心素养理念,指出它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呢?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早在2004年就提出了“诗意语文”的理念,但他并未对此给出一个准确的定义。
因为他认为“诗意语文”的内涵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他所追求的不是“诗意语文是什么”,而是“诗意语文如何是”。
通过研读王崧舟老师的相关理论著作,我们发现,他所说的“诗意语文”是以情感为基础,强调审美取向,主张在多元的语言环境中互动,提倡语用实践,目的是培养具有和谐的、多方面精神生活的人。
所以,即使过去了20年,诗意语文理念与现在的语文核心素养理念仍能进行有机融合。
王崧舟老师也在他本人的实际教学中践行着诗意语文理念,并将之与核心素养理念完美融合。
下面,我们就以王崧舟老师的课例《普罗米修斯》为例,深入体会他是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达到诗意语文这一至高境界的。
一、诗意关怀———互通中西文化《普罗米修斯》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它是根据古希腊神话改写的。
其中主人公普罗米修斯的人物形象是公认的为人类造福、不畏强权、勇于牺牲的英雄形象。
但是王老师从西方文化的视域出发,认为仅将普罗米修斯定义为“英雄”是不够的,而应看作“圣父”。
因为英雄以力胜,圣父以爱成。
这种“爱”,西方谓之“博爱”,东方谓之“慈悲”。
通过这样的解读,王老师将中西方文化互通,并找到了贯穿全文的线索和课文的主旨。
因此,王老师的板书除了课题以外只有一行字———爱是永远的神话。
课堂伊始,王老师在串联一、二两个自然段的教学时说:“因为挚爱着的人类在遭受着没有火的痛苦……普罗米修斯体会到的对人类的那一种感情,就是爱。
于是,怀着这样的感情,普罗米修斯冒着生命危险从太阳神阿波罗那里拿取了火种,又不顾宙斯的命令,把火种带到了人间……”。
在课堂上“看见”儿童——以王崧舟诗意语文为例谈接受美学视野下
![在课堂上“看见”儿童——以王崧舟诗意语文为例谈接受美学视野下](https://img.taocdn.com/s3/m/338ea37648d7c1c708a145ff.png)
“ 让
学 生 怎 么 读 、 读 什 么 ” 的 时 候 ,他 深 深 体 昧 到 了教
师什 么都 想 采摘 、什 么 都 难 以 割舍 的贪 欲 和 尴尬 。
这 也让 他 感 受到在 教 师解读 的 “ 弱 水 三 干 ” 中 取 哪
“
一
、
读 者 意 识 — — 尊 重 儿 童 的 学 习 主体 地 位
为一 种 “ 完形 ”的存 在 , “ 让
语 存 在 说 话 ,让 学 生 直 接 贴 在 诗 的 面 颊 上 感 受 她 的
学 生 自己解读 文本 。落 实
“ 生本 课 堂 ” ,重在 转 教
诗意 ” 。 第 三 ,要 在 学 生 的 层 面 上 、 在 主 体 论 视 阈 中 寻 找 教 法 的 突 破 口 , 既 然 诗 很 难 诉 诸 理 性 的 拆
解 , 那 么 ,不 妨 让 学 生 凭 着 “ 意 会 ” 的 念 力 , 将
师 的读 者 意 s , R为 学 生 的 读 者 意 识 。 教 师 不 能 以 自 己 的 解 读 代 替 学 生 解 读 ,或 者 将 自 己 的 解 读 灌 输 给 学 生 , 而 是 要 探 究 学 生 会 怎 么 读 、 能 读 出什 么 、读 不 出 什 么 ,再 根 据 课 标 要 求 、 学 情 特 点 等 ,有 意 识 地
试 为 主 导 的传 统 阅读 教 学模 式 。在 这 样 的课 堂 上 ,
点 。 第 一 ,要 确 立 诗 的 读 法 哲 学 , 于 是 他 接 受 了朱 光潜 “ 诗 是不 可解 的 ”观 点 。第 二 ,因 “ 诗 是 不可 “ 诵读 ”来 保 护 “ 诗 ”作 ‘ 诗 ’凭 着 自 己 的 言 解的” ,故 最 佳 策 略 是 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话上升 到一种心灵对 话的高度 ,这 种对话是精 神的 自由交
生 的种 种 况 味 ,激 发 学 生 的情 感 渴 望 。那 么 , 如 何 读 才 能 达 到 心 灵 对 话 的 境 界 呢 ?根 据 王 老 师 的教 学 实 践 以及 理 论 总 结 ,笔 者认 为应 该 从 以下 几 个 方 面入 手 :
生 :极 其 简 单 。 师 : 简 单 到 无 以复 加 的 程 度 ,然 而 在 这 极 其 简 单 的 背
的阅读才有境可入 ,有情可发,才能将 自身置于语言文字所
造 的意 境 中 ,体 验 其承 载 的情 感 、 情昧 和 情怀 。 例 如 《 夜 的 工 作 》 , 在 大 部 分 人 看 来 ,这 篇 课 文 读 一 起 来 是 一 点 味 道 也 没 有 的 ,然 而 在 王 崧 舟 老 师 的 指 导 下 ,
( )入 情 一
流 ,是 思 想 火 花 的碰 撞 ,能 够 使 学 生 在 读 的过 程 中 体 验 人 此 而 已。
师 : 有 名人 字 画 吗 ? 生 :没 有 。 师 :只 有什 么? 生 : 一 个 不 大 的 写 字 台 , 两 张 小 转 椅 , 一 盏 台灯 , 如
文 本 是作 者 的一 种 精神 诉 求 ,字 里行 间透 着 作 者对 构 ,让学生在 分享 了作者 的种种经 验的 同时 ,又不断地勾
在特定 的情 景 中_ ,不 能游 离于语 言文字作种种 地渲染 人 生、社会和 自然的种种 感受 ,同时文本作 为一 种召唤 结 进行
和演 绎 。
王 崧舟 老 师认 为 语文 教 学应 该 是 “ 性 教学 ”,在 起 学生 已有 的关于 内心 、人生 、社会 、 自然 的种 种经验 , 感
的 说 宫 殿 里 肯 定 堆 满 了金 银 珠 宝 ,这 时老 师 话 锋 一 转 , 说 激 而 发 灵 光 。
2 1 . O 1 07
理 一
( )会 意 二
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会 意 ,就 是 在 特 定 的 情 景 中感 悟 并 体 会 文 字 所 包 含 的意 义 、 意 蕴 和 意 趣 。这 里 要 强 调 的 是 ,这 种 会 意 ,要
后 ,却 可 以看到一种 极其不简 单的东西——总理 的人格 ,
《 一夜 的工作 》却 可以读得很有 味道 。王老师 摘取 了文 中 总理的精神品质,这就是极其简单和极其不简单 的矛盾。 这样一 段文字 : “ 这是高大 的宫殿 式 的房子 ,室 内陈设极 所 以不要 以为 只有 像 台风 、像大 潮般 强 烈 的感 情才
歹 用读 与练 构建诗 意语 文课 堂
一 一
以特级教 师王崧舟的教 学为例
◎ 何 青 粟 斌
一
直 以来 ,王 崧舟 老 师都 在积 极 倡 导 “ 意语 文 ” 诗
到 : “ 而 这 房 子 成 为 了 中 华 人 民共 和 国第 一 任 总 理 办 公 然
的教 学,着重发展 学生的言语 生命 , 以达到促进 学生语言 的地方 ,却陈设极其简单 ”,于是有 了师生下面 的对话: 和精 神协同发展 的美好理想 。虽然 ,教育 界的学者专家对
一
师 :有 奇 珍 异 宝 吗 ?
生 :没 有 。
、
让 “ ”成为 “ 读 物我回晌交流 ”的过程
所 谓 “ 我 回 响 交流 ” ,就 是 读 者 与 作 者 和 文 本 的对 物
师 : 只 有什 么 ? 生 : 一个 不 大 的写 字 台 ,两 张 小 转 椅 ,一 盏 台 灯 ,如
《 夜的工作 》所 表达的这种含 蓄的淡淡 的情 感越会一 直 一 维持 着,弥漫着 ,令人难 以忘怀 。学生在这 样的情景下 ,
自然 而然会承载语 言文字背后无 比深厚 的情 感,做到 与文
宫殿 里肯定灯火 通明,有 的说 肯定有很 多的名人字 画,有 本 的心灵对话 。水 本无华 ,相 荡而生涟漪 ,石本 无火 ,相
其简单 ,一个不大 的写字 台,两 张小转椅 ,一 盏台灯 ,如 可 以在语 文课堂上起 到不凡的共 鸣效应 ,相 反地 ,越是如 此 而 已”,王老 师就利用语感 的敏锐抓住 了 “ 宫殿式 ”三 个 字,让学生按 照 以现有 的语 言背景 ,想象 宫殿 的样子 , 学 生很 自然 的想 到 了宫殿 的富丽 堂皇和应 有尽有 ,有 的说
师 : 一 个 不 大 的 写 字 台 ,一 个 写 字 台就 够 了 ,再 加 一
“ 意语文 ”褒贬 不一 ,但是 以 “ 诗 读与练 ”为重点 的诗 意 个 “ 大 ” ,两 张 转 椅 也 就 行 了 ,再 加 一 个 “ ” , 一 盏 不 小
语 文 课 堂 是 在 回 归 语 文 教 育 本 色 和 本 真 的基 础 上 提 高 学 生 台灯 ,如此 而 已 。有 红木 家 具 吗 ? 综 合 语 文 素 养 的 理 想 途 径 ,在 这 一 点 上 是 毋 庸 置 疑 的 。 因 此探 讨 一 种 合 理 科 学 的诗 意 语 文 课 堂 模 式 , 是 十 分 实 际 的 做 法 ,通 过 对 王 崧 舟 老 师 教 学 案 例 和 著 作 的 研 究 , 笔 者 认
生 :没 有 。
师 :只 有什 么 ? 生 : 一 个 不 大 的 写 字 台 , 两 张 小 转 椅 , 一 盏 台灯 ,如
为 , 创 设 以 “ 与 练 ” 为 重 点 的诗 意语 文 课 堂 模 式 是 行 之 此 而 已 。 读 有 效 的 ,有 利 于培 养 学 生 语感 ,发 展 学 生 言语 生 命 。
入 情 是 有 前提 的 。老 师 要和 学 生 在课 堂 上 一 步步 将 课 文 此 而 已。 中 的语 言 文 字还 原成特 定 的情 景 、意 境和 心 境 ,共 同营 造 一 种 教学 氛 围 ,有利 于 学 生产 生情 感 的 共 鸣 ,这 样 之 后 ,学 生
师:你说总理办公的地方 陈设简单不简 单? 生:简单 。 师:怎样的简单,谁能找一个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