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预防使用
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
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1.病情评估:在决定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之前,医生应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评估。
评估包括病情的严重程度、手术创伤程度以及患者的个人情况等。
2.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根据病原菌的本地区域耐药情况和手术创伤程度,选择对多数致病菌有效的抗生素。
在选择药物时,应考虑患者的过敏史和对药物的不良反应。
3.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时机:通常情况下,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应在手术开始前30分钟内开始给药。
在负责手术的医生确定手术时间后,应根据药物的半衰期、维持有效药物浓度的时间以及预计手术时间等因素来确定给药时间。
4.给药剂量和时间:根据患者的体重、肝肾功能和手术创伤程度等因素,确定合适的给药剂量。
给药剂量要注意不要过量,以免引起药物的不良反应。
给药时间一般为手术开始前30分钟到手术结束后24小时。
5.术后评估和调整:术后应对患者进行定期评估,包括体温、血常规、病原学检查等。
如果有感染症状或实验室检查结果异常,应及时调整抗菌药物的使用方案。
6.监测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医院应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监测系统,监测手术科室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同时,医院应制定相关的规定和制度,确保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7.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限制: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应遵循限定的适应症,避免滥用抗菌药物。
遵守相关的使用指南和规范,减少耐药菌株的形成。
8.文书记录:在每位接受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的病历中,应详细记录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包括用药剂量、给药时间、给药途径等。
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规定可以帮助医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降低感染风险,提高手术患者的康复率。
通过科学合理的药物选择和使用,可以减少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滥用,维护患者和公众的健康。
此外,医院应定期进行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是一个重要的医疗管理问题,需要全体医护人员共同努力来推动。
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管理制度
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管理制度一、目的和依据为了规范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减少抗生素滥用和耐药菌的产生,保证手术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医院所有手术科室,包括手术室、重症监护室、病房等。
三、定义1.围手术期:指手术预约的时间,手术开始的时间到手术结束后24小时的时间段。
2.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指在手术前、手术中或者手术后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的应用。
四、抗菌药物选择1.抗菌药物的选择应根据手术类型、手术部位、手术切口分类和感染危险度进行,遵循抗菌药物应用指南。
2.应避免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尽量选择窄谱抗菌药物。
在有特殊情况需要使用广谱抗菌药物时,需经医院抗菌药物管理委员会审批。
五、使用原则1.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应在手术前30分钟至2小时内开始,并在手术后继续应用24小时。
2.抗菌药物使用剂量应根据患者年龄、体重等个体差异进行调整。
3.应用抗菌药物的方法可以是口服、静脉注射或外用,具体方法根据患者情况和手术需要决定。
4.应遵循使用规范,避免超量或者错误使用抗菌药物。
5.应监测患者的临床症状、体温、感染标志物等指标,及时调整和终止抗菌药物的使用。
六、抗菌药物管理1.医院应建立抗菌药物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抗菌药物的使用和管理规范,定期进行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监测和评估。
2.医生应严格按照临床抗菌药物应用指南开展抗菌药物的使用,并及时报备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3.抗菌药物应由医院药房统一采购,不得由医生私自购买和使用。
4.医院应建立抗菌药物库,定期检查库存情况,并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出库和使用流程。
5.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应记录在患者的病历中,包括药物名称、剂量、使用时间、疗效等信息。
七、教育和培训1.医院应定期组织抗菌药物的使用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抗菌药物的认识和使用水平。
2.医院应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患者对抗菌药物的正确使用认识。
八、违规处理任何违反本管理制度的人员,医院将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并将违规行为记入人员档案。
医院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制度
医院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制度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制度是指在手术前后为患者提供合理、有效的预防用药措施,以降低手术部位感染(SSI)和其他相关并发症的风险。
为了确保这一制度的有效实施,医院应制定一套详细的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制度,并将其纳入到医院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中。
首先,医院应建立一个多学科团队,包括外科医生、感染病医生、药师、护士等,共同参与制定和实施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制度。
这个团队应定期开会,讨论和更新预防用药指南,以适应最新的医学研究和实践。
其次,医院应根据手术类型、患者健康状况和手术环境等因素,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预防用药方案。
例如,对于一些高风险手术,如心脏手术、关节置换手术等,应使用更高级别的预防用药措施,如广谱抗生素。
而对于一些低风险手术,如眼科手术、耳鼻喉科手术等,则可能只需使用较弱的预防用药措施。
此外,医院还应加强对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的监测和管理。
这包括定期对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评估,确保用药方案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同时,医院还应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对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的认识和理解,确保他们在实践中能够正确执行这一制度。
最后,医院应建立一个有效的反馈和整改机制,对围手术期预防用药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反馈和整改。
这包括对患者的不良反应进行监测和管理,对医护人员的用药错误进行及时的纠正和培训,以及对预防用药方案进行定期的评估和更新。
总之,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制度是医院医疗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降低手术部位感染和其他相关并发症的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医院应通过建立多学科团队、制定个性化预防用药方案、加强监测和管理、建立反馈和整改机制等措施,确保这一制度的有效实施。
这将有助于提高医院的医疗质量和患者满意度,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围术期预防性使用原则
围术期预防性用药使用原则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4号)外科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需充分考虑感染发生的可能性、预防用药的效果、耐药菌的产生、二重感染的发生、药物不良反应、药物价格以及患者的易感性等多种因素,再决定是否应用。
要规范用药品种与给药方案,不应随意选用广谱抗菌药或某些新品种以及耐药后果严重的药物作为预防用药。
一、一类切口预防性用药指标1、住院患者手术预防使用抗菌素时间控制在术前30分钟至2小时(剖宫产手术除外)。
2、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30%。
3、腹股沟疝修补术(包括补片修补术),甲状腺疾病手术、乳腺疾病手术、关节镜检查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颅骨肿物切除术和血管途径介入诊断手术患者原则上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4、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不超过24小时。
二、外科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1、适应证:应用抗菌药物预防外科防手术部位感染(SSl)作用是肯定的,但并非所有手术都需要。
一般的I类即清洁切口,应注意严格的无菌技术及细致的手术操作,大多无需使用抗生素。
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具体适应症有:2、Ⅱ类(清洁一污染)切口及部分Ⅲ类(污染)切口手术,主要是进入消化道(从口咽部开始)、呼吸道、女性生殖道等的手术;A 使用人工材料或人工装臵的手术,如心脏人工瓣膜臵换术、人工血管移植术、人工关节臵换术等;B 清洁大手术,手术时间长、创伤较大,或一旦发生感染后果严重者,如开颅手术、心脏和大血管手术、门体静脉分流术或断流术、脾切除术等;C 病人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营养不良等。
此外,经检测认定在病区内某种病原菌所致SSI发病率异常增高时,除追究原因外应针对性预防用药。
已有严重污染的多数Ⅲ类(污染)切口及Ⅳ类(污秽一感染)切口手术(如开放创伤、消化道穿孔等),应在手术前即开始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术中及术后继续应用,不列为预防性应用。
手术切口分类见附表1。
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规章制度
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规章制度为了规范我院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疗质量,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章制度。
一、目的和原则1. 目的:预防手术部位感染,保障患者手术安全,提高医疗质量。
2. 原则:(1)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应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遵循药品说明书和临床指南。
(2)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应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病情、药物敏感性等因素综合评估,合理选择。
(3)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应遵循个体化原则,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用药方案。
二、适用范围本规章制度适用于我院所有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
三、抗菌药物选择1. 清洁手术(I类切口):一般不推荐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如确需使用,可选择一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唑林)或二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呋辛)。
2. 污染手术(II类切口):推荐使用二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呋辛)或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他啶)。
3. 感染手术(III类切口):根据手术部位、患者病情和药物敏感性等因素,选择相应的广谱抗菌药物,如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他啶)、氟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或碳青霉烯类(如美罗培南)。
四、用药时机和疗程1. 用药时机:一般应在手术前0.5-2小时开始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
如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超过1500ml,可在手术期间给予第二剂。
2. 疗程:清洁手术(I类切口)一般术后24小时内停药;污染手术(II类切口)一般术后48小时内停药;感染手术(III类切口)根据患者病情和药物敏感性等因素,可适当延长用药时间。
五、用药注意事项1. 用药前应详细询问患者过敏史,避免使用过敏的抗菌药物。
2. 用药期间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出现过敏反应、感染等情况,应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3. 用药期间应加强患者营养支持,提高患者免疫力。
4. 用药期间应加强患者口腔、呼吸道、泌尿道等部位的护理,预防感染。
六、监督管理1. 医务科、药剂科等部门应加强对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的监督管理。
围手术期物的预防性使用专家讲座
围手术期物的预防性使用专家讲座
第9页
轻易造成SSI危险原因
高龄、营养不良、糖尿病、肥胖、吸烟、 免疫低下、其它部位有感染灶、已经有细 菌定植、低氧血症等。
围手术期物的预防性使用专家讲座
第10页
轻易造成SSI危险原因
术前住院时间过长、用剃刀剃毛、 剃毛过早、手术野卫生情况差(术前未 很好沐浴)、对有用药指征者未用抗菌 药品预防等。
SSI危险指数
★ 病人术前已经有≥3 种危险原因。 ★ 污染或严重污染手术切口。 ★ 手术连续时间超出该类手术特定时间
(T)(或普通手术>2h) 。
围手术期物的预防性使用专家讲座
第13页
SSI危险指数
★ “手术特定时间”因手术种类而异。 ★ 一个手术“特定时间”,是指在大量同种手术
中处于第75百分位手术连续时间。即75%手术连 续时间短于T,而25%手术时间长于T。 ★ T越长,SSI机会越大。
★ 尤其不应将日常全身性应用抗菌药品用于伤 口局部(诱导高耐药)。
★ 抗菌药品缓释系统(PMMA-庆大霉素骨水泥或 胶原海棉)局部应用可能有一定益处。
颅脑手术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
颈部外科(含甲状腺)手术
经口咽部粘膜切口大手术
乳腺手术 周围血管外科手术 腹外疝手术 胃十二指肠手术
阑尾 第一代头孢菌素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第一代头孢菌素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第二代头孢菌素或头孢噻肟;可加 用甲硝唑
★ 肌注、口服存在吸收上个体差异,不能 确保血和组织药品浓度,不宜采取。
围手术期物的预防性使用专家讲座
第27页
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品方法
★ 赶在污染发生之前,“严阵以待”。
★ 过早给药无益,属无放矢。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管理规定(完整版)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管理规定(完整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我国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促进合理用药,减少细菌耐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管理。
第三条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应当遵循科学、合理、安全、经济的原则,严格按照医学指南和规定执行。
第四条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负责全国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监督管理工作。
地方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第五条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选择应当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病情、病原菌分布及药物敏感性等因素综合考虑,遵循循证医学原则。
第六条首选药物应当是疗效确切、安全性好、价格合理的抗菌药物。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是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的首选药物。
第七条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手术前半小时至一小时开始给药,确保药物在手术开始前达到有效血药浓度;(二)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者失血量大于1500毫升时,术中可给予第二剂抗菌药物;(三)手术后根据患者病情和病原菌情况,必要时给予第三剂抗菌药物。
第八条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不得超出以下范围:(一)皮肤及软组织感染:第一代头孢菌素、第二代头孢菌素、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二)呼吸道感染:氟喹诺酮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三)泌尿系统感染:氟喹诺酮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四)消化系统感染:第三代头孢菌素、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五)其他部位感染:根据病原菌情况和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第三章抗菌药物的监测与评估第九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监测制度,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进行实时监测。
第十条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情况进行评估,分析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完整版
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完整版一、总则为规范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疗质量,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结合医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管理规定。
二、适用范围本管理规定适用于本院所有住院患者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三、组织管理1. 成立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管理小组,由医务科、药剂科、感染科、外科等相关科室负责人组成,负责制定、修订本管理规定,监督、指导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2. 医务科负责制定抗菌药物使用规范,组织培训、考核,对违规使用抗菌药物的医师进行处理。
3. 药剂科负责抗菌药物的采购、供应、监测及不良反应报告,协助医务科开展培训、考核。
4. 感染科负责抗菌药物使用过程中的感染控制,对感染病例进行分析、总结。
5. 外科各科室负责人负责本科室抗菌药物使用的监督、指导,确保本管理规定在本科室得到有效执行。
四、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原则1. 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目的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浅表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腔隙感染。
2. 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不能代替严格的消毒、灭菌技术、精细的无菌操作和手术技巧,也不能代替术中保温和血糖控制等其他预防措施。
3. 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应遵循以下原则:(1)有明确指征,如手术时间长、污染风险高、患者有感染高危因素等。
(2)选择适宜的抗菌药物,根据手术类型、病原菌分布及药物特性选择敏感、高效、安全的抗菌药物。
(3)控制用药时机和疗程,通常在手术前0.5-2小时开始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的,术中可追加一次,总疗程不超过24小时。
(4)合理给药途径,根据患者病情和药物特性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
五、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具体规定1. 择期手术患者:(1)手术前0.5-2小时开始给药,术中可追加一次,术后不再给药。
(2)若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可根据具体情况延长用药时间,但总疗程不超过24小时。
2. 急诊手术患者:(1)根据手术类型、患者感染风险及病原菌分布,选择适宜的抗菌药物。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制度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制度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制度是指在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三个阶段,针对可能出现的感染风险,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达到预防感染的目的。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制度对于降低手术感染率、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制度进行阐述。
一、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必要性1. 降低手术感染率:围手术期是患者感染风险较高的时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以有效降低手术感染率。
2. 提高手术成功率:抗菌药物预防应用可以减少手术部位感染,降低手术失败的风险。
3. 减少术后并发症: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可以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4. 节约医疗资源: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以避免过度治疗,降低医疗费用,节约医疗资源。
二、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原则1. 严格掌握适应症:根据手术类型、患者年龄、免疫状态等因素,严格筛选需要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
2. 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根据手术部位、感染风险等因素,选择具有良好抗菌活性、安全性和耐受性的抗菌药物。
3. 确定合理的用药时机: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状况,确定抗菌药物的给药时机,通常在手术前0.5-2小时给药。
4. 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个体化的用药方案,包括药物种类、剂量、给药途径和疗程。
5. 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及时发现和处理药物不良反应。
三、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实施1. 术前评估:在手术前,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手术类型、患者年龄、免疫状态、感染风险等,以确定是否需要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2. 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根据手术部位、感染风险等因素,选择具有良好抗菌活性、安全性和耐受性的抗菌药物。
3. 确定用药时机: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状况,确定抗菌药物的给药时机,通常在手术前0.5-2小时给药。
4. 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个体化的用药方案,包括药物种类、剂量、给药途径和疗程。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医院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规范手术预防用药行为,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疗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管理。
第三条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应用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病情、药物特点等因素综合评估后使用。
第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管理制度,明确职责分工,加强培训和考核,确保制度的落实。
第二章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第五条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选择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病情、药物特点等因素综合评估后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二)优先选择具有良好预防效果、副作用较小、价格合理的抗菌药物;(三)避免使用耐药菌株广泛存在的抗菌药物;(四)不推荐使用广谱抗菌药物进行预防性应用。
第六条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手术前预防用药应在手术前0.5-2小时内给予,或麻醉开始时给药;(二)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的手术,可根据情况适当延长给药时间;(三)手术后如需继续使用抗菌药物,应根据患者病情和手术类型等因素综合评估后决定;(四)抗菌药物的剂量、给药途径和疗程应根据药物特点和患者病情等因素综合评估后确定。
第三章培训与考核第七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医务人员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的培训,提高其合理用药意识和能力。
第八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的考核制度,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考核,确保其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第四章监督管理第九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的监督管理制度,加强对用药情况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不合理用药行为。
第十条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向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报告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情况,接受其监督检查。
第五章法律责任第十一条违反本制度规定,造成患者损害的,医疗机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围手术期的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的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管理制度一、目的为了规范我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提高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保障患者健康,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疗机构处方审核规范》等相关规定,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院所有手术科室及手术患者的抗菌药物预防应用。
三、基本原则1. 预防用药应根据手术类型、患者健康状况、感染风险等因素综合评估后决定是否使用。
2. 预防用药应遵循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的规定,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3. 预防用药应根据手术类型、患者健康状况、感染风险等因素综合评估后决定是否使用。
4. 预防用药应遵循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的规定,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四、预防用药指征1. 清洁手术:通常不需要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仅在以下情况可考虑预防用药:(1)手术范围大、时间长(超过3小时)、污染机会增加;(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4)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2. 清洁-污染手术:根据实际情况用药,污染手术需要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3. 术前已经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如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脓肿切开引流术、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属于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五、预防用药方案1. 抗菌药物选择:根据手术类型、患者健康状况、感染风险等因素综合评估后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2. 用药时机:通常在手术前0.5-2小时内开始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的,术中可追加一次。
3. 用药剂量:根据抗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和患者体重等因素综合评估后确定。
4. 用药疗程:一般为手术当天一次给药,清洁手术无需术后继续用药。
六、预防用药管理1. 医师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按照本制度规定合理选择抗菌药物进行预防用药。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制度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制度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
为了规范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确保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我国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制定了。
本文将围绕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制度进行探讨。
一、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目的和意义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目的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降低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手术成功率。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具有以下意义:1. 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率:手术部位感染是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可以有效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率。
2. 提高手术成功率: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可以降低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从而提高手术成功率。
3. 提高患者满意度: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以减轻患者手术后痛苦,提高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
4. 节约医疗资源: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抗菌药物使用,降低医疗费用,节约医疗资源。
二、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原则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应遵循以下原则:1. 严格掌握适应症: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应在手术前或手术时给予,以确保手术部位在手术过程中得到保护。
2. 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应根据手术类型、患者年龄、药物过敏史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3. 控制用药剂量和疗程: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情况,合理控制用药剂量和疗程,避免过度用药。
4.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注意药物相互作用,避免与患者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发生不良反应。
5. 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在使用抗菌药物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及时发现和处理。
三、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实施1. 制定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指南:根据手术类型、患者情况等因素,制定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指南,指导临床实践。
2. 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培训:对医务人员进行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培训,提高其合理用药水平。
3. 建立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监测制度: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不合理用药现象。
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规范
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规
范
1. 术前预防用药:在进行清洁切口手术之前,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手术特点选择适当的
抗菌药物进行预防用药。
常用的预防用药方案包括:
- 消毒洗手:术前要求医护人员进行彻底的手部消毒洗手,以减少手部的病原微生物。
- 术前皮肤消毒:在手术部位进行彻底的皮肤消毒,以减少手术切口周围的细菌数量。
- 预防用药:根据手术特点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进行预防用药,常用的药物包括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等。
2. 术中预防用药:在手术过程中,需要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的抗菌药物使用。
常见的情
况包括:
- 长时间手术:手术过程持续时间较长,可以考虑在手术中使用抗菌药物以预防术中感染。
- 技术复杂手术:手术过程中涉及到复杂的器官或组织操作,容易造成严重感染,可以考虑使用抗菌药物进行预防。
- 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容易感染,可以考虑使用抗菌药物进行预防。
3. 术后预防用药:术后预防用药是为了减少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
常见的做法包括:
- 术后伤口处理:术后要对切口进行适当的处理,包括清洁、消毒等。
- 切口覆盖:术后可以采用无菌敷料进行切口覆盖,减少细菌的侵袭。
- 抗菌药物的应用:根据手术切口感染的风险评估,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进行术后预防用药。
总之,清洁类(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规范是根据手术特点和患者情况进行选择和应用,旨在预防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
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管理制度
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管理。
第三条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病情和抗菌药物特点,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二)掌握用药时机,确保药物在手术过程中发挥最大作用;(三)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和疗程,避免过度用药和药物不良反应;(四)遵循国家相关政策,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可持续发展。
第四条医院应当建立健全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管理制度,加强对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
第二章组织管理第五条医院成立抗菌药物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和修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管理制度,监督和指导临床科室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第六条医院药剂科负责抗菌药物的采购、供应、管理和监测工作,提供临床科室抗菌药物使用咨询和指导。
第七条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监测医院感染情况,提供感染预防和控制指导,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进行监督。
第八条临床科室应当设立抗菌药物使用小组,负责本科室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培训工作。
第三章预防性应用原则第九条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应当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病情和抗菌药物特点进行选择。
第十条清洁手术(I类切口手术):一般不需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下可考虑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一)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二)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后果严重;(三)患者有严重的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四)患者有免疫功能缺陷,如HIV感染、器官移植等。
第十一条清洁-污染手术(II类切口手术):根据手术部位、手术类型和患者病情,可预防性应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
第十二条污染手术(III类切口手术):根据手术部位、手术类型和患者病情,可预防性应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类或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管理实施细则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管理实施细则为规范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医疗机构处方审核规范》等规定,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适用范围本细则适用于我院所有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管理。
二、管理原则(一)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应以患者为中心,根据手术类型、患者个体差异等因素综合评估,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二)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应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避免过度使用和滥用。
(三)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应遵循国家相关规定和指南,严格控制药物种类、剂量、给药途径和疗程。
三、管理措施(一)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医师开具处方,药师审核后方可使用。
(二)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应遵循国家相关规定和指南,根据手术类型、患者个体差异等因素综合评估,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三)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应严格控制药物种类、剂量、给药途径和疗程,避免过度使用和滥用。
(四)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应进行用药监测,及时调整用药方案,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五)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应进行用药评估,定期总结分析用药情况,提高用药水平。
四、责任与监督(一)医务部门负责组织制定和实施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管理制度,对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二)药事管理部门负责抗菌药物的采购、供应、使用、监测和评估,对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三)临床科室负责本科室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情况的落实,对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四)质控部门负责对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情况进行质量控制,对存在问题进行整改。
五、培训与教育(一)医务部门负责组织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相关培训,提高医师用药水平。
(二)药事管理部门负责组织药师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相关培训,提高药师审核能力。
(三)临床科室负责本科室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相关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用药意识。
六、附则(一)本细则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二)本细则由医务部门负责解释。
(三)本细则如有与国家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冲突之处,以国家法律法规、政策规定为准。
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制度
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制度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制度是指在手术前后对患者使用抗菌药物以预防手术切口感染和手术部位感染的制度。
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制度的目的是降低手术后感染的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患者的痛苦和医疗费用。
一、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的原则1. 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状况和当地细菌耐药情况,选择敏感、广谱、易于给药和价格合理的抗菌药物。
2. 用药时机:通常在手术前0.5-2小时给药,以保证手术时药物浓度达到峰值。
对于某些特殊情况,如手术时间过长或患者状况不佳,可在手术期间追加一次药物。
3. 用药时间:一般术后24-48小时停药。
对于某些特殊手术,如人工关节置换术、心脏手术等,可能需要延长用药时间。
4. 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在使用抗菌药物的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肝肾功能损害等,并及时处理。
5. 遵循个体化原则: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肝肾功能状况等个体差异,调整药物剂量和给药方式。
二、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1. 适应症:(1)清洁手术:手术部位无明显感染,手术过程中可能存在细菌污染风险。
(2)清洁-污染手术:手术部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手术过程中可能存在细菌污染风险。
(3)污染手术:手术部位存在明显感染,手术过程中可能存在细菌污染风险。
2. 禁忌症:(1)对所选抗菌药物过敏者。
(2)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者。
(3)严重免疫功能低下者。
三、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的注意事项1. 严格遵守用药原则,确保用药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2. 加强患者教育和沟通,使患者了解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的重要性,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3. 加强医院感染控制,提高手术室的无菌操作水平,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的风险。
4. 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药物不良反应。
5. 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防止抗菌药物的滥用和耐药现象的发生。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管理实施细则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管理实施细则为规范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提高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水平,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保障患者安全,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细则。
一、适用范围本细则适用于我院所有住院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
二、组织管理成立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管理小组,由医务科、药剂科、感染管理科、护理部等部门负责人及临床科室主任组成。
管理小组负责制定和修订本细则,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进行指导和监督,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
三、预防性使用原则1. 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应遵循以下原则:(1)严格掌握适应症,避免无指征使用;(2)优先选择针对性强、疗效确切、安全性和耐受性好的抗菌药物;(3)根据手术类型、患者年龄、药物过敏史、药物耐药情况等因素综合考虑;(4)遵守用药时间,一般为手术前30分钟至2小时内开始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的手术,术中可追加一次;(5)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不超过24小时,特殊情况不超过48小时;(6)加强监测,及时评估预防性使用效果,避免滥用。
2. 以下情况可考虑不使用抗菌药物预防:(1)手术时间短,切口清洁,无菌操作严格;(2)手术部位无感染,患者无发热、无感染迹象;(3)患者年龄小于12个月,或大于60岁,或存在严重基础疾病,如心、肝、肾功能不全等;(4)患者对所选抗菌药物过敏或存在药物禁忌症;(5)其他特殊情况,如患者正在接受抗凝治疗、免疫抑制剂治疗等。
四、预防性使用流程1. 术前评估:由主管医师根据患者病情、手术类型、手术风险等因素进行评估,决定是否需要使用抗菌药物预防。
2. 用药申请:主管医师根据评估结果,填写《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申请表》,经科室主任审核签字后,提交药剂科审批。
3. 用药执行:药剂科根据审批结果,将抗菌药物配送至手术室,由手术室护士按照用药时间给药。
4. 用药监测:手术室护士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反应,如出现过敏等不良反应,立即停止用药,并报告主管医师及药剂科。
围手术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了规范围手术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的管理,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水平,预防手术部位感染,保障患者安全,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相关规定,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目的和原则1. 目的:围手术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的目的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提高手术安全性,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2. 原则:(1)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的选择应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状况、病原菌分布等因素综合考虑。
(2)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的用药时机、剂量、用药途径和用药时间应遵循相关指南和规范。
(3)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的使用应遵循个体化原则,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调整用药方案。
三、管理制度1. 组织管理:医院成立围手术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管理小组,负责制定和实施管理制度,监督和指导临床科室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2. 培训和考核:对医务人员进行围手术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知识的培训,提高其合理用药意识。
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考核,确保其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3. 处方权管理:具有处方权的医务人员方可开具围手术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的处方。
4. 用药指征:(1)清洁手术:一般不需要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仅在特殊情况下(如手术时间长、患者年龄大、糖尿病控制不佳等)考虑使用。
(2)清洁-污染手术: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状况,合理选择抗菌药物进行预防。
(3)污染手术:必须使用抗菌药物进行预防。
5. 用药方案: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状况和病原菌分布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和用药方案。
6. 用药时机:一般在手术前0.5-2小时内开始用药,若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术中可追加一次剂量。
7. 用药剂量和途径:根据患者体重和药物特性,确定合适的剂量和用药途径。
8. 用药时间:一般术后24-48小时内停药,若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可适当延长用药时间。
9. 监测和评估:对患者进行密切监测,评估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10. 记录和报告:医务人员应详细记录围手术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的用药情况,包括药物名称、剂量、用药时间等,并定期向管理小组报告。
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指征【医院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
《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指征【**医院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摘要:()清洁手术(Ⅰ类切口手术)清洁手术通常不要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主要应加强消毒灭菌和无菌操作,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30%其腹股沟疝修补术(包括补片修补术)、甲状腺疾病手术、乳腺疾病手术、关节镜检手术、颈动脉膜剥脱手术、颅骨肿物切除手术和血管途径介入诊断手术患者原则上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手术名称抗菌药物选择颅脑手术、二代头孢菌素市四人民医院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围手术期应用指南》、《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指南》等有关规定进步规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订规定、预防用药目预防手术切口感染以及清洁—污染或污染手术手术部位感染及术可能发生全身性感染二、预防用药基原则()种类应选用杀菌剂不宜选用抑菌剂原则上应选择、二代或三代头孢类等药物选用抗菌药物必须是疗效肯定、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相对较低品种(二)剂量应给足剂量静脉快速滴入;药物溶媒量00~50l(成人)宜不宜用量液体长慢速滴入(三)给药应切皮前05给药或麻醉开始给药(参考抗菌药物达峰和半衰期)剖宫产术应结扎脐带给药(四)给药地手术室三、预防用药条件()清洁手术(Ⅰ类切口手术)清洁手术通常不要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主要应加强消毒灭菌和无菌操作仅下列情况可考虑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手术围、长(超3)、污染机会增加;、手术涉及重要脏器旦发生感染会造成严重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手术等; 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年龄70岁; 5、糖尿病控制不佳; 6、恶性肿瘤放、化疗; 7、免疫缺陷或营养不良(二)清洁污染手术(Ⅱ类切口手术)、污染手术(Ⅲ类切口手术)、清洁污染手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用药;、污染手术要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三)术前已存细菌性感染手术术前已存细菌性感染手术如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脓肿切开引流术、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属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预防应用畴四、预防用抗菌药物选择原则、抗菌药物选择视预防目而定()预防术切口感染应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选用药物;()针对手术部位感染或全身性感染则依据手术野污染或可能污染菌种类选用、既往该部位感染细菌种类及其抗菌药物耐药性; 3、参考抗菌药物药效及药代动力学参数;、对具有预防使用抗菌药物选用抗菌药物必须是疗效肯定、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相对较低品种应参照卫生部办公厅《关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通知》(卫办医政发〔009〕38)“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见附件)选用抗菌药物5、住院患者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控制术前30分钟至(剖宫产手术除外)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和使用疗程合理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30%其腹股沟疝修补术(包括补片修补术)、甲状腺疾病手术、乳腺疾病手术、关节镜检手术、颈动脉膜剥脱手术、颅骨肿物切除手术和血管途径介入诊断手术患者原则上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不超五、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操作流程()择期手术、主管医生手术前日开临医嘱(明术前05用)填写术临医嘱单并打印由病房领药;、做皮试者由病房护士完成并病历上记录皮试结; 3、手术当日病房护士将药品和已打印术临医嘱单交付手术室接病人人员由手术室护士手术开始前05(或麻醉诱导期)执行医嘱麻醉记录表记录执行没有麻醉记录表应术临医嘱单执行栏记录执行并签名;、若手术超3或失血量500l可追加次剂量(根据药物半衰期)各科应根据科手术特或预计手术提前将二剂量抗菌药物提交手术室备用(操作程序上)若术用手术结束随病人带回病房(二)急诊手术、急诊手术术前用药由病区医生开临医嘱由病房领药、做皮试者由病房做皮试紧急情况可由手术室做皮试3、其余程序与择期手术(三)剖宫产手术了避免胎儿接受抗菌药物剖宫产手术应钳夹脐带或断脐给药其余程序外科手术六、术预防用药原则、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宜选择与术前相药物、预防用药疗程类切口手术较短(<),术前用药次即可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必要可延长至8类切口可根据实际情况应用37天七、术治疗性用药术如发生手术部位感染属治疗性用药,应及采集标送细菌学检验根据药敏试验结选用敏感药物进行治疗病程记录应明所使用抗菌药物目如“预防”或“治疗”不能笼统写成“对症”或“抗炎”附表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手术名称抗菌药物选择颅脑手术、二代头孢菌素;头孢颈部外科(含甲状腺)手术代头孢菌素口咽部粘膜切口手术代头孢菌素可加用甲硝唑乳腺手术代头孢菌素周围血管外科手术、二代头孢菌素腹外疝手术代头孢菌素胃十二指肠手术、二代头孢菌素阑尾手术二代头孢菌素或头孢噻肟;可加用甲硝唑结、直肠手术二代头孢菌素或头孢或头孢噻肟;可加用甲硝唑肝胆系统手术二代头孢菌素有反复感染史者可选头孢或头孢哌酮或头孢哌酮舒巴坦胸外科手术(食管、肺) 、二代头孢菌素头孢心脏血管手术、二代头孢菌素泌尿外科手术、二代头孢菌素环丙沙星般骨科手术代头孢菌素应用人工植入物骨科手术(骨折固定术、脊柱融合术、关节置换术) 、二代头孢菌素头孢妇科手术、二代头孢菌素或头孢或头孢噻肟;涉及阴道可加用甲硝唑剖宫产代头孢菌素(结扎脐带给药)Ⅰ类切口手术常用预防抗菌药物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Ⅰ类切口手术常用预防抗菌药物单次使用剂量头孢唑啉 g;头孢拉定 g;头孢呋辛 5g;头孢g;甲硝唑 05g3 对β酰胺类抗菌药物敏者可选用克林霉素预防葡萄球菌、链球菌感染可选用氨曲南预防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必要可合使用耐甲氧葡萄球菌检出率高医疗机构如进行人工材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置入、人工关节置换等)也可选用万古霉素或甲万古霉素预防感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情况下需要预防用药?
(五)经监测认定在病区内某种致病菌所 致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异常增高; (六)经皮肤内窥镜的胃造瘘口术、内窥 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有感染高危因素;经 皮肤内窥镜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者。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 2009〕38号)
中位值 DDD/100人天 86.0 72.1 76.0 74.8 80.1 30.6 34.3 36.5
部分来源于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
I 类切口使用率高
99.0%
98.7%
98.5%
y = -0.0006x + 0.9779
98.0%
97.5%
97.8% 97.6% 97.2% 97.3% 96.9% 97.0%
9、12月 3 、6月 (124 家) (164 家)
9、12月 3 、6月 (164 家) (175 家)
(33家)(72家)(89家) (111 家)
(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
抗菌药物应用专项治理行动
2011-2013年列为第一轮整治年
Ⅰ类清洁切口的定义:
Ⅰ类清洁切是无菌切口,指非外伤性的、未 感染的伤口,手术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 泌尿生殖道及口粘部即缝合的无菌切口; 即在从分的无菌准备下,手术部位可以做 到无菌的切口。如脑、视觉器官、躯干及 不切开的空腔脏器的胸、腹部手术切口。
为什么手术期失血超过1500ml需要补充抗菌药?
因为人体内的血液量大约是体重的7~8%, 如体重60公斤,则血液量约4200~4800 毫升。如果在手术短时间内丧失的血液达 全身血液的30%(约1500毫升)就可能危 及生命,必须输入血浆或代血浆等。失血 1500ml同样使得血液中的抗菌药流失,大 量输入血浆或代血浆等可稀释抗菌药的血 药浓度,所以,失血超过1500ml需要补充 抗菌药(包括半衰期长的头孢曲松钠), 以保证抗菌药的杀菌浓度。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 号)
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选择
注: 1、Ⅰ类切口手术常用预防抗菌药物为头孢 唑啉或头孢替唑。 2、Ⅰ类切口手术常用预防抗菌药物单次使 用剂量:头孢唑啉 1-2g;头孢替唑 1-2g。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 号)
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选择
颅脑手术: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 颈部外科(含甲状腺)手术:第一代头孢菌素 经口咽部粘膜切口的大手术:第一代头孢菌素, 可加用甲硝唑 乳腺手术:第一代头孢菌素 周围血管外科手术: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腹外疝手术:第一代头孢菌素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 号)
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选择
胃十二指肠手术: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阑尾手术:第二代头孢菌素或头孢噻肟;可加用 甲硝唑 结、直肠手术:第二代头孢菌素或头孢曲松或 头孢噻肟;可加用甲硝唑 肝胆系统手术:第二代头孢菌素,有反复感染史 者 可选头孢曲松或头孢哌酮或头孢哌酮/舒巴坦 胸外科手术(食管、肺):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头孢曲松 心脏大血管手术: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人民医院Ⅰ类切口单病种质量控 ?
Ⅰ类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感染质量控制指标: 1、单侧甲状腺叶切除术ICD-9-CM-3:06.2 2、膝半月板切除术ICD-9-CM-3:80.6 3、经腹子宫次全切除术ICD-9-CM-3:68.3 4、剖宫产术ICD-9-CM-3:74.0,74.1,74.2 5、腹股沟疝单侧/双侧修补术ICD-9-CM3:53.0,53.1
Ⅰ类清洁切口手术抗菌药 物使用
药剂科:临床药学室 2011年12月25日
背
一、抗菌药物品种多
景
二、抗菌药物使用率高和强度大 三、用药级别高,结构不合理 四、I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比例在97%
来源国家卫生部网站
品 种 多
年度 2005年度 2006年度 2007年度 医院数 83家 116家 121家 抗菌药物 使用品种数 153 141 149
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方法
Ⅰ类切口手术一般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确需使 用时应控制(< 30%),要严格掌握适应证、药 物选择、用药起始与持续时间。 给药方法要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有关规定,术前0.5-2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首次 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ml, 况可 延长至48小时。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
为什么在手术开始前0.5-2小时开始给药?
因为在手术开始前2030 min开始给药,保证 在发生污染前血清及组织中药物已达到有效浓 度(>MIC 90)
这样可以保证手术时手术切开部位的组织血液中 达到足以杀灭入侵细菌的有效药物浓度;(细菌 入侵手术部位后分为3个阶段:污染、定植,感 染,)在细菌刚刚污染时,就被有效的药物杀灭 或抑制,达到有效预防目的,定植后,细菌不易 清除,但还是可以清除的;由于细菌繁殖速度极 快,当达到一定数量,就造成了感染,所以此时 用药就不是预防用药而是直接进入抗感染治疗。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 政发〔2009〕38号)
什么情况下需要预防用药?
(三)异物植入术,如腹外疝人工材料修 补术、异物植入的血管外科手术等; (四)有感染高危因素者,如高龄、糖尿 病、恶性肿瘤、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如艾 滋病患者、肿瘤放化疗患者、接受器官移 植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等)、营养不 良等;
安医发[2011]6号
人民医院Ⅰ类切口单病种质量控 ?
Ⅰ类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感染质量控制指标: 6、阑尾切除术ICD-9-CM-3:47.0 7、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ICD-9-CM-3:51.23 8、足和裸关节固定术和关节制动术ICD-9-CM3:81.11-81.18 9、其他颅骨切开术ICD-9-CM-3:01.24 10、椎间盘切除术或破坏术ICD-9-CM-3:80.50
*与其它两组相比,p<0.05
为什么剖宫产术前不用给药而是在 结扎脐带后给药?
因为:如头孢唑啉500mg加入葡萄糖注 射液100ml中于30分钟内静脉滴注,平均 血药峰浓度于30分钟到达,约143.6u/ml。 因该药具有一定的脂溶性易通过胎盘屏障, 进入胎儿体内。若术前0.5—2小时给药对 胎儿会产生影响。
98.0% 97.7%
使 97.0% 用 率 96.5% ( % 96.0% )
95.5%
96.7%
2 004年
2 005年
2 005年
2 006年
2 006年
2 007年
2 007年
2 008年
2 008年
2 009年
1 2月
6月
1 2月
6月
9 、12月 3 、6月 (118 家) (121 家)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9年 第16期
实例论证
结果:通过3个阶段连续性干预管理,抗菌药物应用率 由干预前100%,分别下降为60.47%、46.30%、 33.33%;用药频次由1.65次/例,分别下降为0.85、 0.67、0.39次/例;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率明显提高,分别 由0上升为44.19%、69.44%、79.31%;不合理应用 抗菌药物的现象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平均抗菌药物费用由 988.17元,分别下降为181.25、118.50、115.15元。 结论:医院制定的3种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 菌药物实施细则及采取的综合干预管理措施有效、可行、 为医院拓展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合理预防用抗菌药物管 理探索了有益的管理经验。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 号)
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选择
泌尿外科手术: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环丙沙星 一般骨科手术:第一代头孢菌素 应用人工植入物的骨科手术(骨折内固定术、脊柱 融合术、关节置换术)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头孢曲松 妇科手术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或头孢曲松或 头孢噻肟;涉及阴道时可加用甲硝唑 剖宫产 :第一代头孢菌素(结扎脐带后给药)
——肖永红.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实施中相关问题[J].医药导报,2008, 27(1):4-6.
用药是预防哪些细菌所致感染?
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主要感染致病 菌主要是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 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经皮肤内窥镜的胃 造瘘口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内窥镜逆 行胆胰管造影术是进入腹腔空腔脏器的手 术,主要感染病原菌是革兰阴性肠杆菌。
《中国医师/药师临床用药指南》(2009年)第一版
实例论证
目的:探讨分析临床药师对临床合理使用 抗菌药物的干预作用。 方法:回顾性分析的148例住院行“乳腺 手术”患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 根据是、否进行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分为A、 B两组,并进行临床用药效果评价分析。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0 第4期
实例论证
结果:两组病人住院天数等方面无显著性 差异;在住院费用B 组明显较低。且均无 手术切口感染,手术切口感染率为0%。 结论:临床药师能够促进临床药物使用更 加安全、有效、合理、经济。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0 第4期
实例论证
为规范医院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 。 方法:选取普外科“甲状腺手术、乳腺手术、疝 气修补术”3种Ⅰ类切口手术病例,对其围手术期 预防用抗菌药物实施3个阶段连续性综合干预,并 对干预前后预防用抗菌药物合理性进行评价分析, 以考查干预管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