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
宿州民俗风情
宿州市自然资源丰富名特产品众多。境内平原广袤、沃野千里气候适宜生物繁茂。平原面积8897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91%耕地997.79万亩占地总面积的67.97%。区内盛产小麦、玉米、大豆、山芋、棉花、花生、蔬菜以及苹果、梨、桃、葡萄、湖桑等。粮食总产量306万吨棉花总产量8万吨油料产量40.5万吨水果产量86.5万吨。境内拥有120万亩全国大的连片水果产区面积和产量均占全省70%以上。拥有80万亩的花生种植基地和沿国道、省道纵向分布的40万亩大棚蔬菜种植带。地下矿产资源丰富煤储量约为60亿吨是两淮煤田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口油田石油预测储量达20亿吨以上宿南煤层气已探明储量达3000亿立方米大理石储量4000万立方居全省之首花色品种达20个以上。
宿州民俗风情
方言
宿州方言属于北方方言中原官话的宿州-徐州片区天津话也源于宿州市宿州方言。赛珍珠虽然从小生活在江南的镇江但是她学习的是北方方言所以1917到宿州的时候她很容易听懂本地的方言还为她的丈夫农学家Buck做翻译。她在作品里面称呼宿县为“南徐州”是因为按照宿县方言的读音宿州和徐州几乎一样所以宿县人都自称宿县为南徐州1911年民国开始使用了1100多年的宿州才改称宿县所以1920年代的成年人应该会自称宿州也就是南徐州。宿州方言中宿州人大多将“宿州”称为“虚县”宿县
符离集烧鸡
闻名中外的符离集烧鸡产于本市北30里位于京沪铁路大动脉上的符离镇。已有80多年的制作历史它以独特的风味享誉遐迩。离集烧鸡的制作工艺十分精细。选本地当年肥健壮麻鸡且以公鸡为良。宰杀前需饮清水并洗净鸡身然后“别”好晾干用饴糖涂抹香油(麻油)烹炸再配上砂仁、白芷、肉蔻、丁香、辛夷、元茴等13种名贵香料放在保留数十年的陈年老汤手里先用猛高温卤煮再经文火回酥四至六小时方可捞出。这样制作出来的烧鸡香气扑鼻色佳味美肉质白嫩肥而不腻肉烂而丝连骨酥嚼之即碎有余香如在出锅后趁热轻轻提起鸡腿一抖鸡肉便会全部脱落而明架相连。1956年5月在北京举办的全国食品展销会上符离集烧鸡以其色、香、味、形俱佳的特点名列前茅饮誉于世。1980年在全国食品总公司举办的熟食品内部展销会上又名列第一。1983年符离集烧鸡罐头厂试产成功既保持了符离集烧鸡色佳味美的特点又具有罐头的特殊风味。烧鸡和烧鸡罐头不仅远销北京、上海、南京、天津、哈尔滨、四川等地20多个省市自治区而且大量出口创汇。现在符离集已成为名符其实的“烧鸡镇”。全镇有国营集体生产厂家10余个个体、连户烧鸡经营者数百家从业人员数千人每天上市烧鸡万余只每逢节假日还成倍增加。
非遗调查方案
非遗调查方案研究背景“非遗”指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传统的文化现象、艺术表现、文化实践和生活方式等非物质的文化遗产。
近年来,国家已经开始大力支持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各地也纷纷开展了非遗保护工作,这些工作除了需要政府的支持外,还需要了解各地的非遗现状以及传承情况,为此,需要进行非遗调查。
研究目的本次非遗调查的主要目的有以下几点:1.了解调查地区的非遗现状,包括传承情况、保护措施等;2.掌握当地非遗项目的传承人群、技艺特点、代表性作品等;3.评价该地区非遗项目对当地文化的传承、对社会的影响等;4.为制定更加有效的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计划提供基础数据。
研究方法为了达到以上研究目的,本次非遗调查将采用以下方法:文献调查通过查阅相关研究文献和官方资料,了解该地区的非遗现状及保护措施等情况。
实地调查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当地非遗项目的传承人群、技艺特点、代表性作品等情况。
同时,收集非遗项目相关资料,包括图片、视频、书籍等,以便更加全面地了解非遗项目的特点。
数据分析通过数据分析对调查结果进行归纳和总结,并进行数据可视化处理,以便更加直观地展示调查结果。
调查方案调查对象本次非遗调查主要针对某省(市、县)的非遗项目进行调查。
调查内容1.调查地区的非遗项目的种类及数量;2.调查非遗项目的传承人群及其传承情况;3.调查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作品及其历史文化价值;4.调查非遗项目的保护措施及其成效。
调查流程1.收集该地区的非遗项目相关资料,包括历史文献、书籍、图片、视频等;2.设计非遗调查问卷,并在当地选取适当的调查对象(包括传承人、从业者、爱好者等)进行问卷调查;3.在当地的非遗项目传承机构、文化馆等地进行实地访谈;4.对调查结果进行归纳与分析,并进行数据处理和可视化展示。
调查结果我们将根据调查结果,撰写一份非遗调查报告,以便更好地总结该地区非遗项目的特点和发展现状,评估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效果,同时为更好地推动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宿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
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宿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8.01.18•【字号】•【施行日期】2008.01.1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体育综合规定正文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宿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市政府批准市文化局确定的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9项),现予公布。
我市历史悠久,拥有较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传承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各地、各部门要按照《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皖政〔2006〕40号)的要求,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
二○○八年一月十八日宿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9项)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一、民间文学(1项)1 Ⅰ-1 鞭打芦花萧县二、民间音乐(1项)2 Ⅱ-1 唢呐砀山县三、传统戏剧(7项)3 Ⅲ-1 泗州戏宿州市4 Ⅲ-2 坠子戏宿州市5 Ⅲ-3 淮北花鼓戏埇桥区6 Ⅲ-4 四平调砀山县7 Ⅲ-5 皮影戏灵璧县8 Ⅲ-6 瑶剧泗县9 Ⅲ-7 淮北梆子戏宿州市四、曲艺(3项)10 Ⅳ-1 琴书灵璧县11 Ⅳ-2 花腔渔鼓萧县12 Ⅳ-3 坠子萧县五、民间美术(3项)13 Ⅴ-1 民间书画萧县14 Ⅴ-2 剪纸萧县15 Ⅴ-3 钟馗画灵璧县六、传统制作技艺(3项)16 Ⅵ-1 宿州乐石砚宿州市17 Ⅵ-2 符离集烧鸡埇桥区18 Ⅵ-3 石刻萧县七、杂技与竞技(1项)19 Ⅶ-1 民间马戏埇桥区。
宿州饮食调研报告
宿州饮食调研报告宿州市是安徽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淮河中游,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
宿州的饮食文化丰富多样,融合了安徽、徽菜、徽商文化等多种元素。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宿州的饮食习惯、特色菜品和美食文化。
首先,宿州的饮食习惯主要以米面为主食,注重谷类的选择和搭配。
米饭和面食是宿州人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早餐方面,宿州的典型特色是豆腐脑和油条,像其他地区一样,也有人喜欢吃包子、馒头等。
午餐和晚餐通常会有米饭、面食以及一些主菜和配菜。
此外,宿州人对辣椒的热爱也表现在日常饮食中,许多人喜欢吃辣味的食物。
其次,宿州的特色菜品有很多。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菜系是徽菜。
徽菜以独特的烹调技法、盛器和调味品闻名于世,深受宿州人的喜爱。
宿州的徽菜主要有宿州酱鸭、徽式扒蹄筋、宿州徽州牌豆腐等等。
徽菜注重食材的选择和烹饪过程的精细处理,使得菜品具有独特的口感和美味。
此外,宿州还有一些地方特色小吃如草鱼羹、宿州牛肉汤等,以及一些传统的糕点和点心,如桂花糕、双层红糕等。
最后,宿州的美食文化丰富多彩。
宿州人对美食的热爱体现在他们对烹饪技法的研究和创新上。
他们注重食材的选用,追求菜品的色香味俱佳。
在宿州,美食不仅是填饱肚子的工具,更是社交和交流的媒介。
宿州人经常通过宴请宾客、相互赠送传统糕点等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情谊和美食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宿州的饮食文化丰富多样,融汇了安徽、徽菜和徽商文化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特色菜品和美食文化。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对宿州的饮食习惯、特色菜品和美食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宿州的美食文化为它的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独特的魅力,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饮食选择。
希望今后能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宿州的美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品味它的魅力。
宿州文化资料汇总
宿州文化外界整体评价:宿州-----“贤、孝、文、武”皆备的特色文化资源。
“宿州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先民就在这里渔猎耕牧、繁衍生息。
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正式建置宿州。
作为古城,宿州已经历了1200余年的风雨沧桑。
就一般史迹型而言,有着众多的文物古迹和重大事件;就特殊功能型而言,有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河段遗址;就近现代史迹型而言,有独特的红色文化遗址与遗迹。
从上述分类来看,宿州历史文化最突出的特征是刚柔相济,一是通过兵文化表现出来的阳刚之气,二是通过水文化表现出来的阴柔之美。
阴阳和合,孕育着和发展着宿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
”----《宿州市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可行性分析》。
称号:宿州为“舟车会聚,九州通衢之地”,“扼汴控淮,当南北冲要”,“跨汴阻淮,信江北一要地”,是著名的“中国酥梨之乡”、“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中国书法艺术之乡”、“中国马戏之乡”、“中国民间艺术(钟馗画)之乡”、“中国观赏石之乡”、“泗州戏之乡”。
奇石、书画、民俗三大文化产业。
一、历史沿革春秋为宋国地,秦属泗水郡,西汉改为沛郡,东汉为沛国,唐元和四年,割徐州之符离、蕲县及泗州之虹县置宿州,治设埇桥,宿州之名始此。
据《史记》:“殇公秋立,封孙文子林父于宿。
”1912年废州为宿县。
1949年4月设宿县专区,属皖北行署区。
宿县专署驻宿县,辖宿城市及宿县、灵璧、泗县、泗洪(由泗县析置,驻青阳)、五河、怀远、砀山、萧县(驻龙城镇)、永城等9县。
1950年由宿县析置濉溪县,驻濉溪口。
宿县专区辖1市、10县。
1952年宿县专区属安徽省领导,宿县专署驻宿城市,将砀山、萧县2县划归江苏省,永城县划归河南省。
1953年撤销宿城市,并入宿县。
1955年萧县、砀山2县由江苏省划入安徽省宿县专区;将泗洪县划归江苏省淮阴专区。
1956年撤销宿县专区,将宿县、灵璧、泗县、五河、怀远、濉溪、萧县、砀山等8县划归蚌埠专区。
1961年复设宿县专区,专署驻宿县。
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统计表
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统计表1. 引言安徽省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大省,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徽省对其进行了全面统计和调查。
本文将对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统计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2.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根据统计数据,安徽省目前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000余项,涵盖了民间音乐、舞蹈、戏曲、传统工艺、传统节日等多个方面。
其中,舞蹈类项目最多,达到300余项;其次是传统工艺类项目,约占总数的25%;而传统节日类项目数量相对较少,仅有50余项。
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情况3.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安徽省设立了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等。
这些机构负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保护、传承和培训工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2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截至目前,安徽省共有3000余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其中,年龄在50岁以上的占据了大部分比例,年轻一代的传承人相对较少。
这也提示我们需要加强对年轻一代的培养和引导,以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有效传承。
3.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通过多年的努力,安徽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目前已有2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列入国家级代表性项目名录,50项被列入省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这些成果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4. 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问题与建议4.1 缺乏有效的宣传推广尽管安徽省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但在宣传推广方面仍存在不足。
建议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通过举办展览、表演、讲座等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4.2 传承人培养不足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较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逐渐减少,年轻一代的传承人相对较少。
建议加强对年轻一代传承人的培养和引导,鼓励他们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中来。
宿州埇桥刘晓川剪纸艺术初探
宿州埇桥刘晓川剪纸艺术初探李葳(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南京 211100)摘要:剪纸是最具特色的民间艺术之一,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埇桥剪纸艺术是宿州地区传统民间民俗美术形式的一种,埇桥剪纸艺人刘晓川的剪纸创作具有典范意义,拥有独特成长经历的她在埇桥地区文化艺术环境的影响下创造出了独具风格和内涵的剪纸作品。
关键词:民间剪纸、刘晓川、创新剪纸,就是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出各种形象,表达纳吉、祝福、驱邪、趣味等寓意的民间艺术。
剪纸,作为一种以纸为加工对象的艺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中国的剪纸艺术一直流传于民间,是民俗文化的载体,也是一种民间传承的文化活动。
剪纸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精神领域的产物,又具有物质的文化形态,是我国最古老、最具特色的民间艺术之一。
1 剪纸的起源与概念剪纸,,作为一种典型的民间艺术,它的历史源远流长,商代开始就已经出现了剪纸艺术的前身:一些用金银箔、皮革或丝织品进行镂空刻花制成的装饰品。
迄今而至,我国发现最早的剪纸实物是20世纪60年代在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出土的公元6世纪左右的五幅南北朝时期的团花剪纸:几何形团花;对马团花;对猴团花;金银花团花;菊花团花。
而在古代文献里最早、最明确的可查记载则是唐代诗圣杜甫诗词中的名句“暖汤濯我足,剪纸招我魂。
”可见早期的剪纸应该与道家祭灵招魂有关。
所谓剪纸,从广义上讲,就是用刀或剪在薄质材料上镂空造型。
而狭义的剪纸,就是指用刀或剪在纸上雕刻镂空的造型艺术。
随着现代材料工业的发展,剪纸的概率将会不断延伸。
2 埇桥刘晓川剪纸探析埇桥剪纸是宿州地区传统民间美术形式的一种,是宿州埇桥区起源悠久的传统手工艺。
据说宋朝时在宿城东关便云集一批以剪纸为生的艺人,那时的剪纸主要以生肖寿庆等形式为主。
每逢春节、元宵节前后,剪纸特别盛行,埇桥剪纸最流行的剪纸图案要数"福"字、"春牛"图了。
安徽宿州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研究
安徽宿州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研究安徽宿州地区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区域文化底蕴丰厚,其中民间工艺美术更是具有深厚的历史传统和特色的。
以下是对安徽宿州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的简要研究。
一、宿州地区的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种类1.剪纸宿州地区的剪纸工艺历史悠久,是经典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
它的技法独特,创意丰富,主要表现在表达民间的生活和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方面。
宿州的剪纸作品以手工制作为主,花色图案丰富多彩,具有相当的收藏价值。
2.陶艺宿州地区的陶艺活动早在唐代就已盛行,素以器形美观、制作精细而闻名。
以瓷器最为著名,包括汝窑、定窑、酱窑、哥窑等,具有极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
3.木雕宿州地区以著名的宿松木为原料,创造出了许多精美绝伦的木雕作品。
主要的木雕工艺品有团扇、屏风、小品、家具、雕刻等。
4.织锦宿州地区的织锦工艺具有独特的技法和装饰风格。
织锦品种比较丰富,包括桌幅、被单、床靠垫、垫子等,图案内容多以福、寿、喜、财等吉祥图案为主。
5.刺绣宿州地区的刺绣技艺是传统民间艺术的代表之一,内容丰富、图案繁多且多具有神秘色彩。
刺绣的作品以花鸟为主题,其中以红色、蓝色等为基本色,又以针法细密、色彩浓艳而著称。
二、宿州地区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的文化内涵宿州地区的传统民间工艺美术体现了区域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宿州地区的工艺品里,不仅融合了当地居民的审美观念、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也集中体现了汉族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内涵,表现了地区文化遗产的深厚历史底蕴。
三、宿州地区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的现状与保护方法近年来,由于现代化的冲击,一些北方民间工艺品的生产和技艺已经失传或濒临失传,而宿州地区的传统民间工艺美术也不例外。
因此,有必要开展宿州地区传统工艺的保护、研究和传承。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建立宿州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的专门博物馆或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2.组织专门的工艺美术师生校园巡回宣传、培训、指导活动。
3.开展宿州传统民间工艺美术节等文化活动,激发当地民众保护、传承、发展宿州传统工艺美术的热情。
第一批宿迁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一批宿迁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37项)一、民间文学(共计3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1 SQI-1 项羽传说宿城区2 SQI-2 来龙庵燃灯大师传奇故事宿豫区3 SQI-3 宿城民间谚语宿城区二、民间音乐(共计2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4 SQII-1 天岗锣鼓泗洪县5 SQII-2 霸王锣鼓宿城区三、民间舞蹈(共计5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6 SQIII-1 洪泽湖渔鼓泗洪县7 SQIII-2 大兴旱船宿豫区8 SQIII-3 洪武花棍舞泗洪县9 SQIII-4 潼河龙舞泗洪县10 SQIII-5 董王高跷宿城区四、传统戏剧(共计6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11 SQIV-1 淮海戏沭阳县12 SQIV-2 僮子戏沭阳县13 SQIV-3 泗州戏泗洪县14 SQIV-4 淮红戏宿豫区、宿城区15 SQIV-5 柳琴戏宿豫区16 SQIV-6 鸿鹄皮影戏泗洪县五、曲艺(共计3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17 SQV-1 工锣鼓沭阳县18 SQV-2 苏北琴书宿城区19 SQV-3 苏北大鼓宿城区六、民间美术(共计2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20 SQVI-1 云渡桃雕泗阳县21 SQVI-2 新袁柳编泗阳县七、传统手工技艺(共计14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22 SQVII-1 洋河酒酿造技艺江苏洋河酒厂股份有限公司23 SQVII-2 双沟酒酿造技艺江苏双沟酒业股份有限公司24 SQVII-3 水晶楂糕制作技艺宿城区25 SQVII-4 乾隆贡酥制作技艺宿豫区26 SQVII-5 芙蓉果制作技艺泗洪县27 SQVII-6 黄墩湖腊豆制作技艺宿豫区28 SQVII-7 丁庄大菜制作技艺宿豫区29 SQVII-8 蔡集手抄草纸技艺宿豫区30 SQVII-9 泗阳膘鸡制作技艺泗阳县31 SQVII-10 穿城大饼制作技艺泗阳县32 SQVII-11 庙头千张制作技艺沭阳县33 SQVII-12 颜集朝牌制作技艺沭阳县34 SQVII-13 丁家汤包制作技艺宿城区35 SQVII-14 黄狗猪头肉烹饪技艺宿城区八、民俗(共计2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36 SQVIII-1 皂河正月初九庙会宿豫区37 SQVIII-2 宿迁婚俗宿城区。
宿州地区非遗传统美术项目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宿州地区位于安徽省东北部,人口众多,下辖萧县、灵璧县、砀山县、泗县、埇桥区,与山东、河南、江苏接界。
宿州自古以来是南北文化交融之地,民风淳朴,文化氛围浓郁,文化名人辈出。
一、宿州地区非遗传统美术项目发展现状宿州地区民间美术吸收南北方的美术创作形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书画是宿州的文化名片之一,萧县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和“农民画之乡”,灵璧为“钟馗画之乡”,埇桥为“中国书法之乡”。
除了书画以外,宿州地区的剪纸、年画、石刻、磬石雕刻等艺术形式都极具美感。
近年来,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颁布和对传统文化的大力弘扬,宿州地区的传统美术进入非遗名单,并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表1①为宿州地区非遗传统美术项目名录。
省级非遗美术项目中,灵璧钟馗画、萧县书画发展较为成熟,形成了产业化的规模;灵璧磬石雕刻规模虽然不是很大,但近年来人才辈出,发展势头良好;萧县石刻、萧县剪纸、萧县炭精画、砀山年画则面临发展缓慢、传承人不清等问题。
市级非遗美术项目中,梅花篆字、埇桥剪纸发展非常好,社会影响大,其传承人对传承项目的宣传推广起了非常大的作用;砀山蝌蚪文和烙画在县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非遗宣传活动,也在逐步扩大影响。
二、宿州地区非遗传统美术项目发展案例分析1.发展势头良好的典型项目第一,灵璧钟馗画。
灵璧钟馗画始于唐代,起源于吴道子摹本,经过民间艺人的长期传承,在宋朝发展迅速,后又经杨斐、龚开、高其佩等文人画的熏染,在明清时达到鼎盛。
灵璧钟馗画画家对题材的不断丰富,形成了灵璧钟馗画鲜明、独特的地方风格。
其形象为:身材魁伟,豹头圆目,方口虎牙,虬髯铜须,一足直,一足弯曲,着朝靴,似在寻觅人间恶鬼。
其形象寓正气于狰狞之中,乍看似乎可憎,细视则威武可亲。
形象怪诞是灵璧钟馗画之重要特色,并且画面中带有“灵璧县印”。
灵璧钟馗画是扎根于民间、寄情于民俗,蕴雅于拙、寓美于丑,“土而不陋、俗不伤雅”,带有吉祥意味的民俗画。
第一批宿迁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一批宿迁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37项)一、民间文学(共计3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1 SQI-1 项羽传说宿城区2 SQI-2 来龙庵燃灯大师传奇故事宿豫区3 SQI-3 宿城民间谚语宿城区二、民间音乐(共计2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4 SQII-1 天岗锣鼓泗洪县5 SQII-2 霸王锣鼓宿城区三、民间舞蹈(共计5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6 SQIII-1 洪泽湖渔鼓泗洪县7 SQIII-2 大兴旱船宿豫区8 SQIII-3 洪武花棍舞泗洪县9 SQIII-4 潼河龙舞泗洪县10 SQIII-5 董王高跷宿城区四、传统戏剧(共计6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11 SQIV-1 淮海戏沭阳县12 SQIV-2 僮子戏沭阳县13 SQIV-3 泗州戏泗洪县14 SQIV-4 淮红戏宿豫区、宿城区15 SQIV-5 柳琴戏宿豫区16 SQIV-6 鸿鹄皮影戏泗洪县五、曲艺(共计3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17 SQV-1 工锣鼓沭阳县18 SQV-2 苏北琴书宿城区19 SQV-3 苏北大鼓宿城区六、民间美术(共计2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20 SQVI-1 云渡桃雕泗阳县21 SQVI-2 新袁柳编泗阳县七、传统手工技艺(共计14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22 SQVII-1 洋河酒酿造技艺江苏洋河酒厂股份有限公司23 SQVII-2 双沟酒酿造技艺江苏双沟酒业股份有限公司24 SQVII-3 水晶楂糕制作技艺宿城区25 SQVII-4 乾隆贡酥制作技艺宿豫区26 SQVII-5 芙蓉果制作技艺泗洪县27 SQVII-6 黄墩湖腊豆制作技艺宿豫区28 SQVII-7 丁庄大菜制作技艺宿豫区29 SQVII-8 蔡集手抄草纸技艺宿豫区30 SQVII-9 泗阳膘鸡制作技艺泗阳县31 SQVII-10 穿城大饼制作技艺泗阳县32 SQVII-11 庙头千张制作技艺沭阳县33 SQVII-12 颜集朝牌制作技艺沭阳县34 SQVII-13 丁家汤包制作技艺宿城区35 SQVII-14 黄狗猪头肉烹饪技艺宿城区八、民俗(共计2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36 SQVIII-1 皂河正月初九庙会宿豫区37 SQVIII-2 宿迁婚俗宿城区。
安徽宿州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的研究(可编辑)
安徽宿州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的研究中图分类号:J528论文编号 :1028711 12-S008 学科分类号:130500硕士学位论文安徽宿州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研究研究生姓名李葳学科、专业设计艺术学研究方向设计史论指导教师张 ? 副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院艺术学院二О一二年三月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The Graduate SchoolCollege of ArtsResearch on Traditional Folk Handicrafts inSuzhou AnhuiA Thesis inDesign ArtsHistort of designByLi WeiAdvised byAssociate Prof. Zhang Ben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of the Requirementsfor the Degree ofMaster of ArtsMarch, 2012承诺书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博/ 硕士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 , 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也不包含为获得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本人授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承诺书 )作者签名 :日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传统民间工艺是近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宿州地区具有久远的传统民间工艺发展历程,像毛窝、虎头鞋、扎龙、剪纸等传统民间工艺本身就独具艺术特色,不但折射出宿州地区的地域性特征、造物发展水平,还在一定程度上表现着带有宿州生产方式、民俗信仰的因素,它们堪称研究宿州文化和宿州民俗的活化石。
安徽宿州市的名胜古迹有哪些
安徽宿州市的名胜古迹有哪些宿州是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有小山口遗址、古台寺遗址。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宿州市的名胜古迹简介,希望大家喜欢!宿州名胜古迹陈胜吴广起义旧址、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垓下古战场、涉故台、金寨文化遗址、花甲寺遗址、萧城旧址、大蔡庄遗址、北泉遗址、陶墟遗址、城阳遗址、萧窑遗址、黄庙战役纪念碑、陈展真烈士纪念碑、淮海战役包围杜聿明部中心战场、萧宿铜灵抗日纪念馆圣泉寺、天门寺、闵子骞祠、瑞云寺、广济寺、萧县孔庙、龙泉寺、竹林寺、三圣阁、千佛禅寺、粉榆寺五柳风景区、天门寺、萧窑遗址、沈峪溶洞、倒流河、朱陈村、闵子祠、泰山又寺、镇头寺、马皇后故里、龙脊山、夹沟镇、清水村、淮北榴园石榴博物馆、陈少沟村、永堌水库、五眼泉、小山口遗址、龟山、永乐大帝雕像、九顶凤凰山、捻军寨、奶奶庙遗址、梁套水库、牛口水库、乾山、黄花洞宿州市的风味小吃砀山潵汤潵汤味道香醇,为早点中的重要角色,其制作方法作为商业机密很少被人们了解,一般潵汤中主料为羊肉丝,小麦仁,辅料有葱,姜,胡椒面,小茴香,大茴香,丁香,花椒,桂皮等。
搅粥搅粥不是粥,而是饭。
是玉米面省时又省粮的一种做法。
在玉米面粥中加面搅和,稠至可用筷子夹起止,就菜食用。
是最为独特的涞源风味,它处少见。
原本为艰难岁月了草度日的吃法,如今成了变换口味、改善生活的美味。
泗县豆腐脑豆腐脑除含蛋白质外,还可为人体生理活动提供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尤其是钙、磷等。
如果用食用石膏作凝固剂,含钙量会有所增加,对防治软骨病及牙齿发育不良等疾病有一定功效。
地锅鸡鸡剁小块后打个鸡蛋并加少许面粉搅拌均匀,直到鸡块都被面粉裹住。
茄子切块并用盐稍腌并挤水。
锅里油烧热后炸点葱姜和花椒辣椒,然后把鸡块到锅里煸炒,直到炒成金黄色。
茄子加入并加适量的盐、酱油和水。
然后面粉加水和好,锅开后,揪成小块拍成饼贴在菜周围,饼的下部分要在菜水了。
锅盖上摆个放了冷水的碗,先大火烧一会,在小火焖一会,等碗里的水热了,即可食用。
安徽宿州的传统文化
夏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是日是传统的“城隍盛会”会期。一早,城厢居民和附近农村参加文娱活动的人群,都自发的集中到项羽故里北首的城隍庙,侍侯城隍老爷“出巡”。城隍老爷为木制神像。“出巡”伴以花样繁多的游动文娱节目,有高跷、旱船、狮子、黑驴、蚌精、抬阁、架阁等。
锣鼓、胡琴、嗽叭、笛、箫齐鸣,有唱有耍。扮演的节目有《西游记》、《西厢记》、《水漫金山》、《空城计》、《时迁盗鸡》、《铁弓缘》、《八仙庆寿》等。特别是儿童演员扮相俏丽、服饰鲜艳、天真烂漫,深受欢迎。建国后,城乡物资交流大会取代城隍“出巡“的庙会。晚上的灯市和花样繁多的文娱演出活动仍沿续至今。
除夕
夏历年中的最后一天,大年夜,俗称“三十晚”。各家在外地的亲人,迟至是日都赶回家团聚。“忙年”至是日终止。晚餐前,家家贴春联,在家用器具上倒贴“福”字,燃放鞭炮。晚餐菜肴特别丰富。旧时宿豫为旱作物产区,一般中等人家平时都很难吃上白米干饭,故除夕晚餐家家都以米饭作主食,颇为珍贵。
饭后,老幼齐集一堂“辞岁”。点香烛,供神祭祖,全家人叩头膜拜。随后,由晚辈向长辈叩着,长辈赐给晚辈“压岁钱”。主妇主持包饺子、汤圆,开始“守岁”。还有的人家为小辈点“长命香”。直至清晨,鞭炮声此起彼伏。一般来说,欠债不能拖至次年,俗称“年关”。建国后,除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习俗基本废除外,其他习俗仍在沿续。
傍晚家人备香烛纸钱按死者岁数每一岁包一个扁食煮熟后连汤放在一桶内前往村外十字路口祭奠此称送盘缠送时唢呐在前两人抬着盛有扁食的桶在其后沿途用勺子陆续将扁食和汤拨掉孝子及众人尾随
安徽宿州的传统文化
08广告1班吴小盼
从自然地理环境说,安徽地区位于华东的西北部,兼跨长江、淮河流域,平原、丘陵、山地俱全,河流、湖泊交错其中。全省共分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大别山山地、皖中平原、皖南低山丘陵五大自然区。在这些自然区中,城乡群众的生产、生活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别;其中差别最大的,则是淮北与皖中、皖南等地。就自然地理说,淮北一带,千里平川,一望无际,多为旱地,盛产小麦、杂粮;皖西、皖中、皖南一带,地形复杂,有丘陵、平原、山地、河湖,多水田,以产水稻为主。这种自然地理环境和物产的差别,给当地民俗产生一定的影响。
宿州市第四批非遗项目
宿州市第四批非遗项目宿州市是中国优秀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非遗资源。
作为宿州市第四批非遗项目,宿州剪纸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众多的关注。
宿州剪纸是宿州地区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技艺和精美的作品而闻名于世。
宿州剪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起初是农民用剪刀在农闲时制作的一种艺术形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
宿州剪纸的特点是线条简洁、造型独特、寓意深远。
它通过剪纸的形式,表达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宿州剪纸的制作过程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其中最关键的是设计和剪纸。
首先,设计师需要根据主题和寓意确定剪纸的样式和图案。
然后,剪纸师傅使用剪刀将纸张剪成各种形状,如花、鸟、人物等。
最后,经过精心雕刻和装饰,一件件精美的宿州剪纸作品就诞生了。
宿州剪纸的作品形式多样,既有平面作品,也有立体作品。
平面作品主要以剪纸画的形式存在,可以用来装饰墙壁或窗户。
立体作品则以剪纸雕塑的形式呈现,可以作为摆件或礼品。
无论是平面作品还是立体作品,宿州剪纸都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宿州剪纸的技艺独到,需要剪纸师傅具备精湛的剪纸技巧和丰富的创作经验。
他们不仅需要灵活运用剪刀剪出各种形状,还需要准确把握比例和线条的变化。
只有经过长期的磨砺和不断的创新,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宿州剪纸师傅。
宿州剪纸的精美作品吸引了众多游客和艺术爱好者的目光。
每年,宿州都会举办剪纸展览和比赛,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剪纸爱好者。
同时,宿州剪纸也成为了当地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宿州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宿州剪纸作为宿州市第四批非遗项目,不仅代表了宿州地区的传统文化,也体现了中国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
通过传承和发扬宿州剪纸这一非遗项目,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让我们一起走进宿州剪纸的世界,感受其中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底蕴。
宿州博物馆介绍
宿州博物馆介绍宿州博物馆位于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桥北路,是一座集文物收藏、展览、研究和宣传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博物馆建筑庄重典雅,气势恢宏,是宿州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宿州博物馆的建筑面积达到7000多平方米,展厅分为临时展览馆和常设展览馆两部分。
博物馆馆藏丰富多样,包括文物、艺术品、文献资料等多个门类。
其中最具特色的是明代文物和宿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
明代文物是宿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这些文物包括明代的瓷器、字画、青铜器等。
其中最著名的是一件明代的青花瓷瓶,造型精美,釉色鲜艳。
这件瓷瓶是宿州博物馆的藏品之一,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瑰宝之一。
宿州博物馆还展示了宿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遗产包括传统手工艺、传统音乐、传统戏曲等。
游客可以通过观看展览和参与互动活动,了解宿州市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
除了展览馆,宿州博物馆还设有图书馆、多功能厅和教育活动室等功能区。
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料和书籍,供研究人员和读者借阅。
多功能厅经常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吸引了众多观众参与。
教育活动室则为学生提供了参观和学习的场所,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知识。
宿州博物馆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举办各种形式的展览和讲座,向公众普及文化知识,提升文化素质。
博物馆还与学校合作,开展博物馆教育项目,让学生在参观中学习,增长知识。
宿州博物馆是一座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独特魅力的博物馆。
它不仅展示了宿州市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还致力于文化传承和教育普及。
无论是专业人士还是普通游客,都可以在这里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魅力。
如果你对宿州的历史和文化感兴趣,不妨来宿州博物馆一游,相信你一定会收获满满。
埇桥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埇桥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施方案埇桥区文广旅局在区委、区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积极贯彻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具体工作举措(一)持续学习、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法1.埇桥区文化主管部门及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工作人员积极、主动、认真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并在实际工作中持续贯彻落实。
2.埇桥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将不定期举办街道乡镇文广站工作人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相关的辅导培训,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和走访挖掘整理民间素材的相关技能。
3.国家文化遗产日和传统节日的非遗展演活动持续开展。
(二)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将保护、保存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三)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埇桥区非遗普查人员深入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实地对基层文化工作人员进行面对面的辅导,非遗中心根据各村、社区的文化干事全面调查后上报的线索,进行梳理,罗列。
对前期已申报的非遗项目的档案资料进行搜集整理,逐步建立完善中,确保涵盖文字、音频、图片、视频各种类型,做到资料完整;前期普查收集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料进行逐一核实,要做到规范。
(四)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认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及支持其开展传承、传播活动根据中央文化部要求各省、市、县建立健全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的相关文件的精神,目前埇桥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2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5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9项,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49项。
2019年继续深入推动新的代表性名录的挖掘和申报。
埇桥区申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人、省级7人(其中1人于2015年去世)、市级非遗传承人23人,区级非遗传承人10人。
2019年持续深入推动新的代表性传承人的培养和申报。
2019年度非遗保护工作实施计划:1、针对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定期召开座谈会,各级非遗传承人分批次召开,传递信息、交流心得,搭建沟通平台;2、通过文化遗产日活动的开展、传统节假日文化活动的开展(如元宵佳节社火展演活动,),将非遗传统技艺项目、民俗等向民众展示,激发民众对传统民族文化的兴趣,以期更好的传承;3、积极参与各地商展活动,帮助传统手工艺类非遗项目及传承人扩大宣传、打造品牌,创造经济效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之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报告开篇语
五千年,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五千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文化遗产更是文化中的精髓,概念上,分为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根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
我国拥有非常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人们对其的保护意识并不强烈,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特以宿州市为例,本组成员将在宿州市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入调查,亲身体验文化带来的乐趣。
宿州“非遗”调查
宿州市是安徽省历史悠久的一个地方,拥有较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宿州市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利用工作。
国家于2008年1月18日,将宿州市19项文化收入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下:
一、民间文学(1项) 1.鞭打芦花萧县
二、民间音乐(1项) 2.唢呐砀山县
三、传统戏剧 (7项) 3.泗州戏宿州市
4.坠子戏宿州市
5.淮北花鼓戏埇桥区
6.四平调砀山县
7.皮影戏灵璧县
8.瑶剧泗县
9.淮北梆子戏宿州市
四、曲艺(3项) 10.琴书灵璧县
11.花腔渔鼓萧县
12.坠子萧县
五、民间美术(3项) 13.民间书画萧县
14.剪纸萧县
15.钟馗画灵璧县
六、传统制作技艺(3项) 16.宿州乐石砚宿州市
17.符离集烧鸡埇桥区
18.石刻萧县
七、杂技与竞技(1项) 19.民间马戏埇桥区
19项文化遗产,各有千秋,都是文化中的精髓。
在传统戏剧中,泗州戏,原称“拉魂腔”,源于苏北鲁南地区,传入泗县,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建国前基本上是由民间小班社在农村演出。
这种班社多以家族、家庭成员、师承关系为核心组成。
建国后,才逐步进入城市登上舞台。
泗州戏的唱腔具有加快、爽朗、委婉的特色。
在农村中流传有这样的歌谣:“拉魂腔,拉魂腔,不怕你不来,就怕我不唱。
”由于它的唱腔优美动人,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深受泗县地区人民的喜爱。
又因为泗州戏的老一辈艺人多数生长在泗县一带,所以这一剧种在语言运用上又具有泗县一带语言粗犷、幽默的特色。
角色上,泗州戏的角色主要分为大生、老生、二头、小头、丑等几类,其表演在说唱基础上大量吸收民间的“压花场”、“小车舞”、“旱船舞”、“花灯舞”、“跑驴”等舞蹈表演形式,受戏曲程式规范的影响不大,带有明快活泼、质朴爽朗、刚劲泼辣的特点,充满浓郁的皖北乡土气息。
在表演形式上,“压花场”是泗州戏表演艺术的根本,分为单压和双压两种。
演员在表演时,必须注意手、眼、腰、腿、步等各部位的协调和配合。
如女演员在走四台角、旋风式时,形似风摆杨柳,状若出水芙蓉,舞姿极为优美。
泗州戏的身段和步法有几十种,如整鬓、提领、顿袖、拨鞋、三合手、舒懒腰、旋风式、四台角、剪子股、下场步、仙鹤走、老汉走、颠步走、十字转身、含金闪腰、搂腰抗肩、男女双十字、凤凰单展翅、凤凰双展翅、懒婆娘簸簸箕等。
有些行当的表演堪称绝技,如在《拦马》中,头顶水碗,急走圆场,点水不泼。
剧目上,传统大戏有80多出;传统小戏和折子戏约有60个。
除此,还有两百个“篇子”,如代表性《拾棉花》、《走娘家》、《野姑娘》、《结婚之前》、《两面红旗》、《杨八姐救兄》等。
建国以来,泗州戏在党的重视和培养下,取得了较显著的进步和发展,还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中青年演员,受到了群众的赞赏。
十年洗劫几乎使这个剧种濒于灭绝,但在打到“四人帮”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光辉照耀下,泗州戏又恢复了青春,目前,正欣欣向荣地发展着。
在民间美术中,萧县剪纸被称为“刀尖上的民间艺术瑰宝”。
它作为萧县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始于唐代,盛于明清,独具风格,包罗万象,无论是题材还是技巧,都有鲜明的风格特色。
萧县剪纸是传承了数千年的民间艺术。
要论起萧县剪纸的渊源,可谓是历史悠久。
最早可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在萧县出土的春秋时期的礼器、生活器皿及画石上可以看到,有装饰纹样、花鸟鱼虫、人物故事等的刻绘,虽不是纸制,但却是剪纸的先声。
真正意义上的萧县剪纸出现在唐代。
自东汉起,造纸术已有了较大发展,树皮纸流入民间,因此剪纸很快在民间风行。
明清时期,萧县剪纸受到当地“中国画,水墨意”的影响,同时汲取皮影、木偶戏的营养,日臻成熟。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萧县民间剪纸有了较大发展,涌现了一批有文化的剪纸艺人。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剪纸艺术与现代生活渐渐融为一体,出现了许多具有现代生活气息的作品,使传统的剪纸艺术得到升华。
萧县剪纸的艺术形式无处不在,在萧县,剪纸多出自于农村普通的劳动妇女。
她们一代一代相传,才使古老的剪纸艺术得以流传。
萧县剪纸题材丰富,动物、植物、民间传说、历史故事、英模人物均可被剪纸艺人用手中的剪刀生动的刻画出来。
如五福捧寿、麒麟同寿、鲤鱼跃龙门、福娃等。
萧县剪纸的传承人刘
淑华更为剪纸艺术做出巨大贡献,使其得以继承和发展。
目前,相关部门也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和延续这项艺术的发展。
又一民间美术,灵璧“钟馗画”,与“灵璧石”、“虞姬”并称为“神”“奇”“美”的灵璧三绝。
钟馗画扎根于民间,寄情于民俗,蕴雅于拙,寓美于丑,“土而不陋,俗不伤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在国内外都有很大影响。
自唐代起,灵璧人始画钟馗,经过1000多年的风雨浸润,至2003年,灵璧被文化部授予“钟馗画之乡”的称号,2006年,著名画家孙淮滨先生“钟馗画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在传统制作技艺中,符离集烧鸡,闻名中外。
它产于宿州市北的符离镇。
据徐州汉王墓出土的符离集烧鸡考证,该产品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它的原名“红鸡”,是闻名全国的特产,量在开始时,此鸡并无特色,只是煮熟后抹一层“红曲”。
此鸡肉烂脱骨,肥而不腻,鲜味醇厚,齿颊留香,其制作工艺更是十分讲究,十分精妙,誉为“中国四大名鸡”之首。
由于本组组员人数有限,能力有限,受空间限制,只选择一部分调查,他们跑了宿州博物馆,烈士陵园,泗县,萧县,埇桥区,灵璧县等地,亲身体验,并拍照上传到微博。
相信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会让我们回忆无穷的。
“非遗”保护之意义与启示
意义篇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已经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那么,其深远意义和价值又是什么呢?我总结了几点,如下:
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认识历史的需要。
这些文化遗产都经过了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历史洗礼,反应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等,是他们劳动和智慧的结晶。
保护这些结晶能让我们这些后代人重新体验当时的文化氛围,深刻认识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
我们国家有五千年的历史,就有五千年的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通过活态传承来实现我们对本民族历史和文化的认知。
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创新的需要。
人类社会要发展,就需要不断创新。
创新的源泉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向国外学习,从异域文化中汲取营养;二是向传统学习,从本土文化中汲取精华。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创新、艺术创新、科学创新各个新领域中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创建新文学、新艺术、新技术、新工艺的需要。
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需要。
文化的多样性创造了一个多彩多姿的世界,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和体现,一定程度上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需要。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个社会群体的发展都需要凝聚力,其凝聚力最重要最根本的是来自于文化的认同。
我相信,保护非遗在传承中华文明,特别是传承中华道德文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启示篇
世界各国对本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重视。
许多国家都设立国家名录,从而使本国,本民族的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
我国也借鉴世界各国好的做法,建立了非遗保护名录体系。
但仅仅这样还是不够的,必须坚持保护原则与保护理念的前提,实现党、国家和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机统一,通过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的模式,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
国家要加强立法保护,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保护意识,重视专家指导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大财政投入,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作为一名大学生,更应该意识到保护非遗的重要性。
我们是祖国的接班人,是祖国的未来,为国做贡献,为人民服务,是我们的职责。
我们要多参观和欣赏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我们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养,向身边的同学和朋友宣传它们。
我们更应该支持和拥护国家和政府的政策,加强保护非遗的意识,更要付诸于实践。
本组成员在亲身体验这些文化遗产的过程中,非常享受,有着深刻的体验,大大地了解到的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也是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依据之一,不容小觑。
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我们大学生不可推卸的责任,相信我们会加强对宿州非遗的宣传,让更多的人认识并了解它们,也不枉费我们一番辛苦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