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一语文导学案:2-5《离骚》(节选)(语文版必修4) Word版含答案.doc

合集下载

语文:2.5《离骚(节选)》第2课时-课件(1)(语文版必修4)

语文:2.5《离骚(节选)》第2课时-课件(1)(语文版必修4)
第 2 课时
一、基础知识(12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修姱 (kuā) . 揽茝 (chǎi) . B.鸷 鸟(zhì ) . 芰 荷(zhì ) . C.溘 死(kē) . 方圜 (yuán) . D.谣诼 (zhú ) . 偭 规矩(miǎn) . 謇朝谇 (suì ) . 侘傺 (chì ) . 兰皋 (ɡáo) . 岌岌 (jì ) . 攘诟 (ɡòu) . 延伫 (zhù ) . 掩涕 (dì ) . 椒 丘(jiāo) 把下面的长句改写为三个语意连贯的短句。不得改变 原意,可添加必要的词语。(6 分) 曾把母鸡下蛋的啼叫和诗人的歌唱相提并论说 都是 “ 痛苦使然 ” 的尼采的这个家常而生动的比拟 恰恰符合中国传统里一个痛苦比快乐更能产生诗歌 的意见。
解析
这是一个主语部分十分复杂的长单句,可以运用层
层分离法。“曾把母鸡下蛋的啼叫和诗人的歌唱相提并论 说都是 ‘ 痛苦使然 ’ 的尼采的这个家常而生动的比拟 ” 是主语,可剥离出中心语 “ 尼采这个家常而生动的比 拟”,然后,再提取主干成分,得到“尼采这个家常而生 动的比拟恰恰符合这个意见”。主干分离出来后,将主语 部分中的定语 “把母鸡下蛋的啼叫和诗人的歌唱相提并 论说都是 ‘痛苦使然 ’” 和宾语 “意见 ”的定语 “ 中国 传统里一个痛苦比快乐更能产生诗歌”分别做成单句。
“茝”“芰荷”“芙蓉”这些异花香草来装饰比喻 自己,表现了自己洁身自好、自我完善的高洁志行。 文中诗句如:“既替余以蕙 兮,又申之以揽茝”,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等。
7.诗人讴歌、追求的理想是什么?请找出文中诗句并加 以印证。(8 分)
答案
(1)忧国爱民之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
民生之多艰。(2)坚持真理、献身理想之句:亦

语文版 高中语文 必修4 第2单元 离骚(节选)

语文版 高中语文 必修4 第2单元 离骚(节选)

作为大诗人的屈原
《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 这些作品揭露了统治集团的腐朽和罪恶行 径,表现了自己进步的政治主张,表达了 自己热爱祖国的感情和坚贞不屈的精神。
“楚 辞”释义:
“楚辞”是指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 创作的诗赋。是屈原、宋玉等诗人创造出的一种诗歌 形式。《楚辞》是我国继《诗经》后的又一部诗歌总 集,突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格式,作品中采用 了大量的神话传说,想像丰富多彩,文字华丽,充满 浪漫主义的精神,这是一种独特的诗体,丰富了诗歌 的表现手法,后人称为“楚辞”,又称为“骚体”。
2自始至终作者有没有改变自 己的追求?从哪些句子可以看 出作者为了理想宁死不屈,甘 愿牺牲自我的高尚情操?
表现屈原高尚品质和爱国情怀诗句:
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民生各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忧国忧民,热爱祖国: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离骚”释义:
1、司马迁解释为“离忧”,认为屈原 之作《离骚》“盖自怨生”(发愤抒 情)。 班固进而释“离”为“罹”, 以“离骚”为“遭忧作辞”(遭遇忧患 苦难而作辞)。 2、王逸则说:“离,别也;骚,愁 也。”把“离骚”释为离别的忧愁。

•“兮”使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的语气词,
它在诗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尽相同。
结语
君不圣相空贤苦求美政感天地
信见疑忠被谤高扬蛾眉观四荒
虽九死其犹未悔 追求美好理想矢志不渝,宁死不悔
作者有何怨?
君王不察----灵修浩荡 朝臣不正----众女谣诼 朝廷昏暗----时俗工巧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5课《离骚》word导学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5课《离骚》word导学案

5《离骚》导学一、学习目标:1.了解楚辞的一般特点及艺术手法;2.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和美政理想。

二、自主学习:1.了解作者屈原(约前340-前278),战国时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爱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

屈原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美政”的政治理想,对内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主张联齐抗秦,楚国一度国富兵强。

战国时代,连年混战。

屈原为楚国左徒,忧心百姓苦难。

屈原立志报国,劝怀王任贤用能,深得怀王信任。

怀王11年,屈原外交成功,六国联盟抗秦,怀王为盟主。

楚国以公子子兰为首的贵族,嫉恨屈原,进谗言,怀王疏远屈原。

张仪乘机向秦王献计,离间齐楚两国,六国联盟自解。

张仪使楚,将价值连城的白璧献予怀王宠姬郑袖。

张仪许以六百里土地,劝怀王绝齐联秦。

屈原痛斥奸臣滑使,力劝怀王持守盟约。

盟约既毁,张仪赖账,说所许土地为六里。

怀王大怒,率兵十万,进攻秦国。

秦王改变攻齐计划,约齐国两路攻楚,连下楚城屈原上言,子兰靳尚等罗织罪名,屈原被革职放逐。

屈原走了。

从怀王27年起,秦连年对楚国用兵。

楚国事日颓。

秦王来信,约怀王到秦的武关商谈盟约。

怀王被囚咸阳,于顷襄王3年病死。

骨架运回楚国。

屈原进言顷襄王,力主联络诸国,共同抗秦。

顷襄王革去屈原三闾大夫之职,派人押送,流放江南,永不北返。

屈原遭遇国家忧患,苦痛愤怨,写下《离骚》。

屈原抱了块楚国的石块,纵身跳下汨罗江。

百姓爱戴屈原,每年5月初5,摇着龙船,拜祭屈原。

屈原是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

他的主要作品25篇,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含《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九章》(9篇含:《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桔颂》《悲回风》)和《远游》《卜居》《渔父》,据《屈原列传》司马迁语,还有《招魂》。

高一语文必修二第5课《离骚》导学案及答案

高一语文必修二第5课《离骚》导学案及答案

第5课《离骚》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屈原的生平事迹及主要作品,了解《离骚》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了解“骚体诗”的主要特点,理解《离骚》中对比、象征手法的作用,背诵部分章节内容。

3.分析并感悟作者在诗中展现出来的满腔爱国热情。

【自学指导】学习本文,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的丰富内涵,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活用现象、通假字及特殊的文言句式等。

然后做到正确朗读。

【知识链接】1、关于作者:屈原,名平,字原。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上个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期。

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宗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

据《史记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义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

王甚任之。

”还曾“使屈原造为宪令”。

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治。

这就突破了贵族阶级的局限,而适应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

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实现。

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缠绵悱恻的情绪。

2、《楚辞》与《离骚》:“楚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上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

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

《楚辞》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离骚》《九歌》《天问》、宋玉《九辨》等的作品,西汉刘向辑。

这些作品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5《离骚(节选)》教案(第1课时)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5《离骚(节选)》教案(第1课时)

《离骚(节选)》教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生平,领悟其爱国的实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通过鉴赏重要语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3、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和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特征。

教学要点:重点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鉴赏重要语句,感觉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难点1、对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屈子行吟图》,引出作者。

端午节时民间有一个习俗:吃粽子、赛龙舟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湖北秭归人)。

二、自主合作探究(一)关于作者及《离骚》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及有关工具书介绍屈原,教师予以补充,多媒体出示有关屈原的镜头及生平简介。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

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他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因受小人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明忠贞爱国之怀。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

《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那么“离骚”是什么意思呢?离通“罹”,遭遇;骚:忧愁。

“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

全诗372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5课《离骚》》导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5课《离骚》》导学案

高中语文《离骚》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领悟其爱国的实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2.诵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3.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语句4.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特征【重点难点】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2.鉴赏重要语句,感觉屈原高尚的人格美3.对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4.欣赏诗中的比兴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学习内容】课前预习:关于《离骚》楚怀王三十九年(前300年)春,屈原被排斥流放在汉北。

此间创作了《离骚》,《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全诗373句,2490字,运用美人香草的比喻、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表达了作者鼎革图治的政治抱负和同腐朽势力作斗争的坚强意志,抒发了热爱祖国的炽烈感情,是我国浪漫主义长诗的鼻祖。

关于《离骚》的创作缘由,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引刘安《离骚传》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又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的“忧愁幽思”和怨愤,是和楚国的政治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

由于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它为诗人的自叙传,《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

关于《离骚》篇名的涵义,古今各家说法不一。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释为“离忧”,班固在《离骚赞库》中释为“遭忧”。

王逸在《楚辞章句》中释为“别愁”。

“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

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

5.《离骚》导学案

5.《离骚》导学案

《离骚》导学案班级:小组:姓名:评价:【学习目标】1、识记《离骚》的相关文学、文体知识,积累课文基础文言知识。

2、通过反复诵读,合作探究,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

3、体会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先熟读课文,将重点的字音、字形、词语等基础知识勾画出来,再研读本学案。

2.认真限时、独立完成,规范书写,保证学案完成,努力提高质量。

【预习案】一、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屈原,字__________,名__________,战国时期___________国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屈原开创了一种新诗体___________,又因以屈原作品《___________》为代表,所以,后世也称此诗体为___________。

2、相关知识“楚辞”是以______为代表的战国时期的一批楚国作家在学习楚国民歌基础上,创造、发展了“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故谓之“______”的一种诗歌形式。

______则是由西汉刘向编辑的屈原、宋玉等楚国作家作品的总集名。

楚辞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以大量的“_____”字作衬字,多采用神话传说、想象等。

这是楚辞的基本特征,它们是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离骚》文学上常以“______”并称。

"______"是指《______》中的《国风》,"______"即《______》中的《______》。

《______》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______》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______》和《______》分别开创了我国______和______的诗风,"______"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3、给加点字注音修姱.( ) 侘傺..()溘.死()..( ) 揽茝.( ) 蕙纕.( ) 芰荷攘诟.()谣诼.()方圜.()鸷.鸟()延伫.()芰.荷()杂糅.( ) 兰皋.()4、解释字义:羁:修姱:揽茝:谇:灵修:浩荡:众女:偭:周容:忳:离尤:朕:【我的疑问】(至少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探究案】【探究1】屈原一生“好修姱以鞿羁兮”,却“謇朝谇而夕替”,有几方面原因?屈原用什么态度对待这种不公平的待遇?(用原文回答)表现了他什么样的品质?【探究2】赏析《离骚》的语言特色?【拓展案】1、屈原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最后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我的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第15课 离骚(节选) 导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第15课 离骚(节选) 导学案

离骚(节选)导学案作者简介屈原——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战国楚诗人。

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战国时楚国贵族。

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学识渊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联齐抗秦。

后被谗去职,顷襄王时被放逐,流连于沅湘流域。

都城郢被秦兵攻破后,他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遂投汨罗江自尽。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

20世纪,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纪念。

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识记知识必备一、通假字(1)肇锡.余以嘉名通“赐”,译为“赐给”(2)扈江离与辟.芷兮通“僻”,译为“幽僻,荒远”(3)来吾道.夫先路同“导”,译为“引导”(4)指九天以为正.兮通“证”,译为“作证”二、古今异义(1)彼尧舜之耿介..兮古义:光明正大今义:正直不阿(2)昔三后之纯粹..兮古义:没有杂质,比喻品德纯正、完美今义:副词,表示判断、结论的不容置疑,多跟“是”连用(3)夫唯捷径..以窘步古义:邪出的小路今义:近路,比喻能较快地达到目的的巧妙手段或办法(4)纫秋兰以为..佩 古义:以之为,把……当做 今义:认为 (5)恐美人..之迟暮 古义:有才德和有作为的人 今义:美丽的人 三、一词多义 (一)实词(1)修⎩⎪⎨⎪⎧夫唯灵修.之故也 形容词,俊美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忌讽齐王纳谏》) 形容词,高又重之以修.能 形容词,优秀的,美好的(2)道⎩⎪⎨⎪⎧来吾道.夫先路 动词,同“导”,引导既遵道.而得路 名词,正道(3)度⎩⎪⎨⎪⎧何不改乎此度.名词,法度皇览揆余初度.兮 名词,气度(4)重⎩⎪⎨⎪⎧又重.之以修能 动词,加上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副词,重新山重.水复疑无路(《游山西村》) 形容词,重复(二)虚词(1)何⎩⎪⎨⎪⎧何.不改乎此度 为什么何.桀纣之猖披兮 副词,何等(2)以⎩⎪⎨⎪⎧肇锡余以.嘉名 介词,拿乘骐骥以.驰骋兮 连词,表顺承关系夫唯捷径以.窘步 连词,表结果(3)固⎩⎪⎨⎪⎧固.众芳之所在 副词,确实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 副词,本来(4)故⎩⎪⎨⎪⎧夫唯灵修之故.也 名词,缘故广故.数言欲亡(《陈涉世家》) 副词,特意,故意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活用 1.名词作动词(1)名.余曰正则兮 取名 (2)字.余曰灵均取表字2.名词作状语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在早上;在傍晚(二)动词活用 动词作名词纫秋兰以为佩.古人佩带在身边的饰品(三)形容词活用 1.形容词用作名词(1)不抚壮而弃秽.兮 污秽的东西 (2)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美德 2.形容词作动词 杂.申椒与菌桂兮杂聚 3.意动用法余既不难.夫离别兮 以……为难事 五、文言句式 (一)倒装句1.宾语前置恐年岁之不吾与(“不吾与”应为“不与吾”)2.状语后置肇锡余以嘉名(现代汉语语序:肇以嘉名锡余)(二)省略句(1)指九天以(之)为正兮(省略宾语)(2)纫秋兰以(之)为佩(省略宾语)文本层析赏形象1.诗中表现出了诗人什么形象?提示:纯洁高大、一身正气;忠君爱国、忧国忧民。

《离骚(节选)》导学稿(学生版)

《离骚(节选)》导学稿(学生版)

高一语文学科导学稿(学生版)班级:姓名:小组:座号:一、课题:《离骚》(粤教版语文教材《必修1》第四单元第15课)二、教学目标: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掌握文言实词、虚词。

3、培养通过把握诗文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4、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

三、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3、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四、教学课时:3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内容导读《离骚》全诗大致分为十个段落,课文节选的是前三段。

第一段,诗人自叙其世系名字、兴趣爱好、性格品行、才能修养,表明自己有条件成为国家的栋梁,应该报效国家。

第二段,用香草美人比喻自己品德优异,才能出众,表明自己的辅君之志。

第三段,叙述作者步入宫廷之后,希望遇到有道明君。

实际上,他步入政坛遇到了一批奸邪小人,虽然自己有忠君之心,却不为所用。

全诗结构如下:出身——楚王同宗,赐以佳名,身份高贵情操高尚离骚才德——内美修能,恐王迟暮,道夫先路追求高洁际遇——荃步察余,信谗盛怒,报国无门至死不悔(二)、资料助读1.知人论世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战国时期楚国丹阳(今湖北宜昌秭归)人,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主张联齐抗秦,提倡“美政”。

屈原早年受楚怀王的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后被流放到汉北。

前278 年,秦国大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抱大石投汨罗江而死。

1953 年屈原被确定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屈原是我国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和伟大的政治家。

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就是创立了“词赋”这一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代表作品有:《离骚》、《九章》(9 篇)、《九歌》(11 篇)、《天问》、《招魂》等,凡23 篇。

高一语文语文版必修4学案:2-5 离骚(节选) Word版含解析

高一语文语文版必修4学案:2-5 离骚(节选) Word版含解析

第5课离骚(节选)学习重点1.记:积累本文重要的基础知识,诵记屈原名句。

2.读:理解并把握诗中的关键语句,分析、理解诗人的政治抱负;感悟并学习诗人坚持真理、热爱祖国、至死不渝的思想。

3.写:就屈原抱石投江写一段文字,谈谈你的看法。

4.练:判定和理解文言文古今异义词。

一、诵记名言警句文本名句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3.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4.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5.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6.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7.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8.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屈原其他的名句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2.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涉江》)3.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湘夫人》)4.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涉江》)5.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涉江》)二、了解文学常识1.作者及背景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

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

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

“离骚”是楚辞篇名,“离”,通“罹”,遭遇;“骚”,忧愁。

“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

全诗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意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情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

高中语文 24(离骚))教案 语文版必修4 教案

高中语文 24(离骚))教案 语文版必修4 教案

《离骚》节选教案●点击学习目标▲知能目标1.体会诗歌中移情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

2.了解《离骚》的语言风格和结构,理解节选部分的主旨。

3.感受《离骚》的浪漫主义色彩。

▲情感目标1.感受诗人在述怀反省中表现出的高尚情操和爱国情怀,化为自己的精神力量。

2.感受诗人行为高尚、品格圣洁、忧国忧民的完美形象。

▲重点难点1.体会诗中运用形象的比喻、瑰丽的想象、绚烂的文采表达诗人炽热的感情,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2.理解屈原的精神表现和诗人讴歌、追求的政治理想。

3.文言词句的理解。

●刷新知识库存知识库存1.关于《诗经》屈原,名平,字原,又白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期楚国诗人。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也是最伟大的爱国诗人,“楚辞”诗体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

代表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等。

有深远的影响。

2.关于《离骚》楚怀王三十九年(前300年)春,屈原被排斥流放在汉北。

此间创作了《离骚》。

它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

全诗373句,2490字,运用美人香草的比喻、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表达了作者鼎革图治的政治抱负和同腐朽势力作斗争的坚强意志,抒发了热爱祖国的炽烈感情,是我国浪漫主义长诗的鼻祖。

3.关于“楚辞”与《楚辞》“楚辞”是以屈原为代表的战国时期的一批楚国作家在学习楚国民歌基础上,创造、发展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地”,故谓之“楚辞”的一种诗歌形式。

《楚辞》则是由西汉刘向编辑的屈原、宋玉等楚国作家作品的总集名。

4.关于“离骚”的含义关于《离骚》篇名的涵义,古今各家说法不一。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释为“离忧”。

班固在《离骚赞库》中释为“遭忧”。

王逸在《楚辞章句》中释为“别愁”。

近世学者,则有人据《大招》“伏戏《驾辩》,楚《劳商》只”及王逸注“《驾辩》《劳商》,皆曲名也”,认为“劳商”与“离骚”均系双声字,“离骚”即“劳商”之转音,因而推论《离骚》本为楚国古乐曲名。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5《离骚》导学案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5《离骚》导学案1

《离骚》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能力和方法目标:诵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屈原的生平,领悟其爱国的实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预习案Ⅰ。

教材助读:1.关于屈原: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

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

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 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对应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因受小人的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示忠贞爱国之心。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

2.关于楚辞: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它的直接血缘关系的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

1、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

2、楚辞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以大量的“兮”字作衬字。

”在战国中期,随着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于是形成为一代文学样式。

楚辞的作者主要是屈原,他创作了许多不朽作品。

在他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家:宋玉、唐勒、景差等人。

3.关于《离骚》:《离骚》是屈原最重要的代表作。

全诗三百七十二句,二千四百六十四字,是中国古代最为宏伟的抒情诗篇。

其写作年代,或以为在怀王晚年,屈原第一次遭放逐以后;或以为在顷襄王时期,屈原第二次被放逐以后。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5《离骚(节选)》精品教案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5《离骚(节选)》精品教案

《离骚(节选)》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情感并分析这种心理状态产生的原因,把握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2.赏析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二、情境导入:它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抒写诗人的身世、政治思想和忧国忧民的思想。

他就是屈原的名作《离骚》,它创作的时间在诗人因受到谗言第一次被放逐,忧国忧民的思想潜藏在字里行间。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首楚辞:屈原的《离骚(节选)》。

三、作者简介屈原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

他出身于贵族,学识渊博,善于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

顷襄王21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代表作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

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代表作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

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四、写作背景此诗的写作时间是在诗人因受到谗言第一次被放逐,被迫远离故土时创作。

《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离”——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

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浪漫主义杰作,是诗人的一篇主要代表作品,也是“楚辞”体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往往以此来统称屈原的全部诗作。

它在我国文学史是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人们常将“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高中语文教材必修2《离骚》导学案

高中语文教材必修2《离骚》导学案

课题:离骚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屈原的生平事迹及主要作品,了解《离骚》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了解“骚体诗”的主要特点,理解《离骚》中对比、象征手法的作用,背诵部分章节内容。

3、分析并感悟作者在诗中展现出来的满腔爱国热情。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难点:吟诵注意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学生阅读背诵古诗文的能力。

三、教与学过程(一)前置作业1、文学常识《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

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

“离”,通“罹”,“_______”义;“骚”,“________”义。

“离骚”,即“________”的意思。

屈原(约前339 —约前278 ),我国最早的大诗人。

名_____ ,字____ ,又自云名_____ ,字_____ 。

战国楚人。

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改革政治,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其政治理想的内容是“美政”。

后遭谗去职,两次被流放,因无力挽救楚国灭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投汨罗江而死。

其主要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等。

“楚辞”是兴起于的一种诗歌样式,因其“”故可谓之楚辞,这种诗体具有鲜明的楚文化的色彩,《楚辞·离骚》是中国诗歌史上诗歌的源头。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姱()謇謇()谇()纕()茞()诼()侘傺()忳()偭()溘死()鸷()方圜()攘诟()朕()芰荷()裳()岌岌()3、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结合课下注释,掌握“修姱”、“羁”、“谇”、“怨”、“浩荡”、“溘”、“尤”、“反”、“忳”等实词以及“虽”、“兮”、“以”等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二)基点知识预习自测1、指出通假字偭规矩而改错()忳郁邑余侘傺兮()何方圜之能周兮()进不入以离尤兮()芳菲菲其弥章()延伫乎吾将反()2、多义词辨析【善】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诸葛亮《出师表》)()【度】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固】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汝心之固,固不可彻()【相】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反】忽反顾以游目兮。

《离骚(节选)》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离骚(节选)》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离骚(节选)》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四)学习目标1、了解“楚辞”及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学习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3、疏通生字、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第一课时一、知识链接1.了解作者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

名平,字原,战国时代楚国人。

初辅楚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学识渊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

后遭到守旧贵族子兰、靳尚等人的谗害而去职。

顷襄王时被放逐,长期流浪沅湘流域,比较接近人民生活,对黑暗现实愈益不满。

后因楚国的政治更加腐败,首都郢亦为秦兵攻破,他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遂投汨罗江而死。

所作《离骚》《九章》《九歌》等篇反复陈述其政治主张,揭露统治集团昏庸腐朽、排斥贤能的种种罪行,表现了他对楚国国事的深切忧念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

由于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它为诗人的自叙传。

2. 楚辞及《楚辞》①诗体名。

屈原吸收楚地民间语言和民歌形式而创作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骚”体。

②总集名。

西汉刘向所辑,收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的诗歌作品,主要是屈原的作品。

③特色:“楚辞”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溶化神话传说,塑造鲜明形象;以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对后世影响很大。

后人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风骚:风指《诗经》里的《国风》,骚指屈原所作的《离骚》,后代用来泛称文学,在文坛居于领袖地位或在某方面领先叫领风骚。

3.《离骚》《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共373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也是一篇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

前部分追忆往事,表明洁身自好,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和九死未悔的坚定信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 《离骚》导学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  《离骚》导学案

《离骚》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离骚》,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和创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借诗中的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怀。

2..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1.背诵诗歌。

2.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和创作手法。

【学习方法】朗读法,自主学习方法。

【学时安排】3学时【知识链接】1.屈原,名,字。

战国末期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

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屈原因出身贵族,又见闻广博,记忆力特别好,对时代风云变化了如指掌,而且擅长口才,很快成为楚国政坛引人注目的风云人物。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

所以在屈原投江自尽的日子,民间有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

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2.屈原作品《》、《》、《》、《》、《渔父》、《招魂》等,其中《》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

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

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

屈原的作品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

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

屈原的作品形式上参差错落、灵活多变;语言上采用了大量楚地方言,极富于乡土气息;其方言土语大都经过提炼,辞藻华美,传神状貌,极富于表现力。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离骚》优秀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离骚》优秀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学习目标]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理解并掌握诗中的重要字词和关键语句。

2、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想像、比喻、移情。

3、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自主学习•秀出风采]一、熟读课文,完成以下内容1、正音苗裔()孟陬()揆()肇()扈()芷()汩()搴()骐骥()()[合作探究•研读剖析]二、总结文言知识1、通假字(1)肇锡余以嘉名_______________ (2)来吾道夫先路______________ (3)扈江离与辟芷兮______________2、古今异义(1)朕古义:_______________ (2)以为古义:_______________(3)代序古义:_______________ (4)美人古义:_______________3、词类活用(1)名余曰正则兮______________ (2)字余曰灵均_____________ (3)纷吾既有此内美兮_____________4、特殊句式(1)恐年岁之不吾与______________ (2)肇锡余以嘉名______________5、句子翻译(1)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内容赏析1、作者在《离骚》的开篇突出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人有着怎样的品质?是怎样形象地描绘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诗人以自序的笔法首先追溯自己的世系目的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诗歌的后半部分诗人一再担心,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人担心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诗中以采摘香草比喻,以佩戴香草比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课离骚(节选)学习重点1.记:积累本文重要的基础知识,诵记屈原名句。

2.读:理解并把握诗中的关键语句,分析、理解诗人的政治抱负;感悟并学习诗人坚持真理、热爱祖国、至死不渝的思想。

3.写:就屈原抱石投江写一段文字,谈谈你的看法。

4.练:判定和理解文言文古今异义词。

一、诵记名言警句文本名句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3.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4.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5.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6.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7.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8.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屈原其他的名句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2.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涉江》)3.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湘夫人》)4.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涉江》)5.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涉江》)二、了解文学常识1.作者及背景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

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

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

“离骚”是楚辞篇名,“离”,通“罹”,遭遇;“骚”,忧愁。

“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

全诗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意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情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

2.文体知识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战国中期,随着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后,楚辞于是成为一代文学样式。

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的骚体诗,创立了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上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

三、夯实基础知识1.字正音准(先阅读课文,然后借助工具书,完成该题)(1)字音识记①修姱.(kuā) ②羁.(jījī) ③謇.(jiǎn) ④揽茞.(chǎi) ⑤谣诼.(zhuó) ⑥偭.(miǎn) ⑦忳.(tún) ⑧鸷.鸟(zhì) ⑨延伫.(zhù) ⑩兰皋.(ɡāo) ⑪椒.丘(jiāo) ⑫芰.荷(jì) ⑬岌.(jí) ⑭杂糅.(róu) (2)辨形组词①⎩⎪⎨⎪⎧ 涕 鼻涕 剃 剃头悌 孝悌②⎩⎪⎨⎪⎧ 谇 朝谇 碎 破碎 淬 淬火 ③⎩⎪⎨⎪⎧ 溘 溘死 磕 磕头嗑 嗑瓜子④⎩⎪⎨⎪⎧ 侘 侘傺 诧 诧异 ⑤⎩⎪⎨⎪⎧圜 方圜 寰 寰宇 2.通假字(1)偭规矩而改错.:通“措”,措施。

(2)伏.清白以死直兮:通“服”,保持。

(3)何方圜.之能周兮:通“圆”,圆形的穿孔。

(4)进不入以离.尤兮:通“罹”,遭受。

(5)芳菲菲其弥章.:通“彰”,明显,显著。

3.一词多义(1)虽⎩⎪⎨⎪⎧ 余虽.好修姱以羁兮:通“唯”,只虽.九死其犹未悔:纵使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即使 (2)替⎩⎪⎨⎪⎧謇朝谇而夕替.:废弃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衰落 (3)相⎩⎪⎨⎪⎧悔相.道之不察兮:看执手相.看泪眼:互相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帮助 (4)固⎩⎪⎨⎪⎧ 固.时俗之工巧兮:本来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 (5)信⎩⎪⎨⎪⎧ 苟余情其信.芳:确实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言语真实半封京信.半题诗:书信低眉信.手续续弹:随手 (6)顾⎩⎪⎨⎪⎧ 忽反顾.以游目兮:回过头看大臣争于私而顾.其民:照顾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拜访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难道,反而(7)修⎩⎪⎨⎪⎧余虽好修.姱以羁兮:修洁退将复修.吾初服:修饰余独好修.以为常:指修身养性 4.古今异义(1)长太息以掩涕.兮 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2)怨灵修之浩荡..兮 古义:这里指无所用心的样子。

今义:水势大;形容广阔或壮大。

(3)固时俗之工巧..兮古义:工于取巧。

今义:细致,精巧(多用于工艺品或诗文、书画)。

(4)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古义:指境遇困窘。

今义:生活贫穷,经济困难。

(5)自前世而固然..古义:本来就是这样。

今义: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

(6)长余佩之陆离..古义:修长的样子。

今义:形容色彩繁杂。

5.词类活用(1)余虽好修姱以羁.兮:名词用作动词,束缚、约束(2)伏清白以死.直兮:为动用法,为……死(3)固前圣之所厚.:形容词用作动词,看重(4)屈.心而抑.志兮:均为使动用法,使……受屈,使……受抑(5)回.朕车以复路兮:使动用法,使……转回(6)步.余马于兰皋兮:使动用法,使……步行(7)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使动用法,使……加高,使……加长6.特殊句式(1)哀民生之多艰:省略句,句前省略主语“余”(2)步余马于兰皋兮:介宾短语后置句,应为“于兰皋步余马”(3)不吾知其亦已兮: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不吾知”应为“不知吾”(4)高余冠之岌岌兮:“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即“岌岌之冠”(5)长余佩之陆离:“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即“陆离之佩”(6)虽体解吾犹未变兮:被动句,“体解”表被动四、速读感知课文选文中围绕着屈原写了哪几方面的矛盾冲突?请结合课文简要分析。

答:答案(1)屈原和楚怀王的矛盾。

楚怀王贤愚不分,没有主见,轻信周围小人的挑拨。

有关诗句:“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2)屈原和群臣(主要是楚国旧贵族)的矛盾。

群臣妒忌贤才,肆意对屈原造谣中伤,他们投机取巧,毫无原则。

有关诗句:“众女嫉余之蛾眉兮,……竞周容以为度。

”一、重点突破1.选文先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后面又接着说“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前后是否矛盾?我来答题我来规范答案前一部分写的是诗人因正道直行,不与小人同流合污,因而遭到小人诬陷、倾轧,君主是非不分,疏远了他。

虽然遭到来自方方面面的沉重打击,但他心志弥坚,毫无变通、退缩的念头。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等就是对这种心志的表白。

后面写诗人打算全身而退,高洁自守,不再在政治中积极进取,谋求变革。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是就在政治活动中的进退来说的,并不意味着诗人就此放弃操守。

因此,前后并不矛盾。

2.《离骚》这首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我来答题我来规范答案《离骚》为我们塑造了屈原这一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首先,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特征。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很多屈原的画像即使不写上“屈原”二字,人们也可以一眼认出是屈原,就是因为都依据了诗中这种具有特征性的描写。

其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

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规矩”“绳墨”),主张举贤授能。

第二,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哀民生之多艰”“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

第三,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力量。

3.赏析文中重要诗句的作用。

(1)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我来答题我来规范答案这几句诗使抒情主人公除了作为政治家和诗人的自我形象出现外,又常幻化为一个美丽而遭逢不幸的女子。

她有爱美的天性,喜欢用芳洁的东西修饰自己,还亲手栽培了许多芬芳的草木。

起初与丈夫(“灵修”有时也可理解为丈夫)缔结了婚约,后来却受到众女的嫉妒和谗毁,终于被抛弃。

这一条“美人香草”式的寓意伏线和诗人的政治抒情叠合在一起,造成《离骚》全诗特有的写实与虚拟二重世界相互交融、迷离惝恍的艺术效果,给全诗增添了绰约的风姿和芳菲的情韵。

(2)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我来答题我来规范答案这几句诗所表现出的诗人自知之明、自谋之熟、自勉之严、自决之勇,令人感慨万分。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不仅又回到了“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境界,而且感情更加深沉,意志更加坚定。

通过这一段情感的抒发,诗人将构成自己心灵世界悲剧性冲突的两个方面——理想与现实的对立、进取与退隐的对立,初步展现出来了。

继之又更加坚定地作出了选择。

二、疑点探究4.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手段来增强韵律感、音乐性?我来答题我来规范答案(1)押韵。

根据上古音韵系统,《离骚》是隔句用韵的。

如“余虽好修姱以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揽茝”中,“替”“茝”是韵脚;“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中,“错”“度”是韵脚。

(2)在句中普遍使用“兮”字。

“兮”是语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在这首诗中,一般是两句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兮”用在上下句之间,增加了停顿,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3)大量使用对偶句。

(4)多用双声叠韵联绵词及叠音词。

如“郁邑”“侘傺”“陆离”等是双声词,“岌岌”“菲菲”等是叠音词。

三、美点赏析——比喻象征手法5.文中描写花草的诗句有“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揽茝”“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这些诗句对表现主人公有什么作用?我来答题我来规范答案(1)交代了诗人自己被疏远放逐的原因及被放逐后的行为。

(2)用自己爱好奇伟瑰丽的香蕙芳芷象征自己高洁的品行,烘托了诗人高大芳洁的形象。

在被疏远放逐后的恶劣处境中,诗人仍让自己的马缓行在长满兰草的水边高地,疾驰在长满椒树的山丘,依旧以荷花、荷叶为衣,表现了诗人无论“进”“退”,清白的操守和报国的理想始终不变,九死不悔。

四、随堂写练6.诗人屈原在理想壮志不能实现的悲愤绝望之余,抱定必死的决心。

诗中也写道:“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请就屈原抱石投江谈谈你的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