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登高》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登高》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第三篇课文《近体诗六首》中的第二

首诗歌,此诗是作者在代宗大历二年(767)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是杜甫诗中最有名的七律,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

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通过无边无际的秋色、悲壮雄浑的气势,抒发了诗人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

感情,表达了诗人对个人命运的伤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本单元主要是通过学生学习

唐诗宋词,从而领略我国古诗词巨大的艺术魅力和独特的创作风格。

二、学生分析:

(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识水平和能力状况:对作者有一定的了解,能流畅地朗诵全诗,并在反复诵读情况下能结合课文注释翻译文章大意。

(2)分析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诗中意象所蕴含的意义理解不透彻,对作者的情感

寄托把握不准。

(3)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在反复诵读与老师分析点拨中体会作者的创

作意境,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杜甫的有关常识(生平、作品);掌握用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了怎样的基调;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

受诗人深沉的痛苦和无尽的哀思。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这首诗歌,明确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以及为诗歌奠定了怎样的基调,能分析出诗的内涵和表达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诗人表达的无限愁绪和哀思。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用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了怎样的基调。

(2)教学难点: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痛苦和无尽的哀思。

五、教学方式:诵读法、点拨法、对比阅读法

六、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七、课时安排:一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茅屋连黎庶,腐儒孤舟叹人间疾苦;草堂铸诗魂,圣哲七律吟世事沧桑”。

对联描写的是谁?请说说理由。

(二)我了解的杜甫:

(一)、杜甫生平

杜甫是唐王朝由兴到衰的见证者。

1.年轻的时候,曾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

2.曾有“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羹与冷炙,处处潜悲辛”的10年忍辱和辛酸的经

3.曾有举家吃草度日,幼儿因饿而夭折的大悲痛

4.一生中最重要的经历就是“安史之乱”,并因之流亡了四年

5.晚年,杜甫在成都凭借很难遮风挡雨的一草堂安居,漂泊他乡11年,生活只能靠朋友的救济

6.58岁时,客死舟中,一生坎坷

(二) 对联里有一句“圣哲七律吟世事沧桑”,杜甫被称为“七律圣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杜甫的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诗歌《登高》。(板书课题)

(三)背景

写这首诗的时候,杜甫55岁,这年秋天,诗人来到夔州的一座山上,登高望远,面对苍茫的秋景和滚滚的长江,想到自己的人生遭遇,不禁感慨万千,诗人抑制不住内心

的诗意,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

(四)初读诗歌

诗歌需要吟咏,俗语言:读书百遍,其义自现。首先让我们来自由诵读一下这首诗歌,用时一分钟。(多媒体给出诵读提示)

学生齐读

学生评价,学生尝试诵读

引出诗文主旋律:悲

(五)自主、合作探究课文内容:(诗歌如何体现“悲”?学生讨论三分钟)

(一)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1、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明确: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

2、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砂、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

急风,是说风很大,而且又是秋天的风,这样的风更冷。急风凛冽,不仅吹在诗人身

更是吹在诗人的心里。

天高阔远,在茫茫天地之间,诗人更觉自己的渺小,无限悲凉之情涌上诗人的心头。“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猿的啼叫是哀伤的。哀猿声声,使诗人悲凉的心境更添一层。“杜鹃啼血猿哀啼”

清渚和白沙,从色调上看,清和白是冷色调,更显环境的冷清和凄凉。诗人触景生情,自然内心也倍感凄凉。(《故都的秋》蓝朵就是用色调来分析情感很好)

回鸟,是一只找不到食物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可以是一

只跟鸟群失散的鸟。总之,这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而且只能是一只,而不是多只。

因为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3、作者在首联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你们从首联中读出了读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意境:凄凉,凄清、高远,广阔

情感:“猿啸哀”之声,使顿生悲情,悲伤

4、能不能试试把这种悲伤之情读出来?(诵读提示:让我们化身为杜甫,站在高天下、急风中,面对清渚、白沙、孤鸟,诵读一下这两句风急--要读得很凄寒,似乎在牙

齿间颤抖着读出这两个字;天高--调子要很高并带拖腔,冲上去,描绘得很辽远,

但内心很孤单眇小;猿啸哀--要有欲哭的调子;……读鸟飞回--要想,我杜甫孤独漂泊,远离家乡,我多么想回家呀,我已是晚年了,我还有回到家的那一天吗?)(二)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颔联写了几种景物?

明确:只有两种,落木、长江。

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

明确:无边落木——落木即落叶,到了秋天,树叶纷纷落下,意味着生命的终结,杜

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生命短暂。(”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不尽长江滚滚长江东逝水,东逝的流水会让人想到韶光易逝、人生苦短。是时间的无穷,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逝者如斯,不舍昼夜。哀吾生之

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2、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什么写法?

明确:

对比、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

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

3、溶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和意境?

明确:意境:雄浑,壮阔,辽远、沉郁,悲凉,绵邈

情感:韶光易逝、壮志难酬、忧国伤时的感情。

如果将诗歌改成:“落木萧萧下,长江滚滚来”/或“无边落木下,不尽长江来”可不可以?

4、诵读(有无可奈何。但同时,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读的时候,大家应该把这种豁达、坦荡,那种气魄读出来。应该读得昂扬一些。站在长江岸边面对汹涌的波涛,目光远望,音

调略高。尤其“滚滚”二字应该读出磅礴的气势。诗到这里,已经是第三句了,前三

句一直低沉,此时应该高昂一些。)

(三)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1、

宋代罗大经说这联诗含有八层意思,你读出了几层?

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所评:

系舟“万里”,故乡渺茫,此其一;“悲哉秋之为气”,节令凄凉,此其二;

“常”年如此,不知其终,此其三;异乡“作客”,寄人篱下,此其四。

“百年”一生潦倒,此其五;体弱“多病”,缠身不愈,此其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