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制度:城市发展的核心构架(1)
城市规划结构及内容
Part 1 城市规划的类型与编制内容(一)城镇体系规划一基本原则1、因地制宜2、经济、社会发展与城镇化战略相互促进3、区域空间整体协调发展4、可持续性发展二作用1、指导总规编制,上下衔接,对实现区域层面的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衔接意义重大2、全面考察区域态势,发挥对重大开发建设项目及重大基础设施布局的指导,避免“就城市论城市”思想,从区域整体效益最优化的角度实现最大基础设施的合理布局3、综合评价区域发展基础,发挥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统筹功能4、协调区域城市发展,促进城市之间形成有序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三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1、综合评价区域与城市的发着建设条件历史背景区域范围经济基础2、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市化目标主要考虑规划区域内建制镇及以上等级的居民点的合理发展适当考虑与集镇的关系关键点城镇人口的实际含义和收集每个城镇最接近实际的城镇人口资料3、确定本区域的城市发展战略,划分城市经济区,核心,依据公平和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处理好区域内城镇和地区发展的均衡与不均衡的关系4、提出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和城镇分工5、确定城镇体系的等级和规模结构规划6、确定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7、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8、确定保护区域生态环境、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历史遗产的原则和措施9、确定各时期重点发展的城镇,提出近期重点发展城镇的规划建议10、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四城镇体系规划强制内容(注p108)1、区域内必须控制开发地区域2、区域内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的布局3、涉及相邻城市、地区的重大基础设施----取水口、污水排放口、垃圾处理厂1(二)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一主要任务指导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二主要内容1、明确全国城镇化总体战略与分期目标2、确定国家城镇化的道路与差别化战略3、规划全国城镇化系的总体空间格局4、构架全国重大基础设施支撑系统5、特定与重点地区的规划(三)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一主要任务是城市总体规划的法定依据二基本原则1、符合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与全国城市发展政策相符,与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其他相关法定规划相协调2、协调区域内各城市在城市规模、发着方向以及基础设施布局等方面的矛盾,有利于城乡之间、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避免重复建设3、体现国家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充分考虑谁、土地资源和环境的制约因素和保护耕地的方针4、与周边省(区、市)的发展相协调三省城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内容(注P107)1、编制全省(自治区)城镇化和城镇发展战略------城镇化方针与目标、城市发展与布局战略2、确定区域城镇发展用地规格的控制目标3、协调和部署影响省城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的全局性和整体性事项4、确定乡村地区非农产业布局和居民点建设的原则5、确定区域开发管制区划6、按照规划提出的城镇化与城镇发展战略和整体部署,充分利用各种政策。
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国家碳达峰试点(杭州)实施方案的通知
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国家碳达峰试点(杭州)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杭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4.05.21•【字号】杭政函〔2024〕42号•【施行日期】2024.06.2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尚未生效•【主题分类】污染防治正文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国家碳达峰试点(杭州)实施方案的通知杭政函〔2024〕42号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现将《国家碳达峰试点(杭州)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杭州市人民政府2024年5月21日国家碳达峰试点(杭州)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决策部署,根据国家和浙江省碳达峰工作有关部署要求,积极推进我市碳达峰试点城市建设,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试点定位。
充分发挥数字、科技和制度三大优势,创新建筑、交通和居民生活等重点领域节能降碳路径,着力打造成为全国碳达峰数智赋能标杆区、科技引领样板区和制度创新示范区,为全国产业轻量型城市实现碳达峰提供杭州经验。
(二)试点目标。
以碳达峰试点城市建设为抓手,加快建成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数智治理体系,建设破解“双碳”技术瓶颈的科技创新体系,健全保障“双碳”目标实现的政策制度体系,推动绿色低碳理念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行动自觉,凝练形成一批示范效应突出的碳达峰实践经验,打造“协同城市发展、突出创新引领、媲美国际先进”的全国碳达峰试点杭州样板,为全国城市碳达峰作出引领示范。
到2025年,“双碳”数智赋能行动取得积极进展,全市能源结构持续优化,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城乡建设、交通等重点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总结凝练形成一批绿色低碳发展经验和模式。
到2030年,全面建成全国碳达峰数智治理标杆区、科技引领样板区和制度创新示范区,探索形成产业轻量型城市碳达峰实现路径。
二、主要任务(一)实施“双碳”智治架构体系攻坚行动。
1.构建“双碳”智治架构体系。
成都全方位擘画新蓝图
全方位擘画新蓝图开启“十四五”新发展格局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成都也迎来了 从国家中心城市向世界城市跃升的第一个历史性时刻,站上 了从大城市奔向现代化国际都市的起跑线。
2月4日,成都市 十七届人大五次会议开幕,《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 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以下简 称《纲要》)正式提交审查。
这份《纲要》,是成都坚持立 足新发展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贯彻新 发展战略、落实新发展要求的写实答卷;也是坚持以人民为 中心,问计于民、幵门迎策,凝聚全体市民对成都未来发展 的美好憧憬、擘画幸福美好生活的宏伟蓝图。
布局一开启新篇章根据国家、四川省关于“十四五”规划编制的安排部署,自2019年6月起,按照成都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成都市发 改委组织专门团队,着力开展成都“十四五”规划的前期调研、思路形成、纲要编制等工作。
在今年成都市两会期间,《纲要》编制团队人员接受了 媒体采访,讲述了《纲要》编制过程中的故事。
“温暖、纵深、人民、担当”—这些词充分诠释了编制团队的“写作”感受。
据成都市发改委总工程师李椿介绍,《纲要》是成都市 委市政府坚持开门问策、集思广益的重要方式,市委、市政 府主要领导召开了多场座谈会和大范围的调研,还专程赴上海召幵专家学者座谈会。
编制过程中,共有62万人次参与到 建言献策活动中,收到建议超过3.2万条。
李椿进一步表示,“十四五”时期是成都立足历史新方位,肩负国家新使命,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齐心唱好“双城记”的重要五年,《纲 要》是指导成都未来五年发展的重要依据,也是激励全市人民 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编制《纲要》主要有五方面考量。
-是突出战略引领,明确规划编制根本遵循。
《纲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 彻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四川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成都市委 十三届八次全会精神,聚焦新发展理念引领、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 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等国家战略,坚持以推 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为发展导向,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确保各项发展战略、重点任务和工作举措与国家、省保持高 度一致。
中国地方行政组织构架
中国地方行政组织构架中国是一个国家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拥有辽阔的国土和复杂的地理环境,因此地方行政组织的构架十分复杂且丰富多样。
地方行政组织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具体的地方事务管理和服务。
本文将从地方行政组织的概念、职能、分类和构架等方面介绍中国地方行政组织的构架。
一、概念与职能地方行政组织是指国家对地方行政事务进行管理的机构,包括地方政府和地方行政机构。
地方政府是指代表国家管理一个行政区域的政权机关,包括人民政府和人民代表大会。
地方行政机构是指在地方政府领导下,进行具体的行政工作的机构,包括各级行政部门、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
地方行政组织的职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执法管理:地方行政组织负责对地方行政事务进行管理和执法。
2.行政服务:地方行政组织负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包括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方面的服务。
3.公共管理:地方行政组织负责管理行政区域内的公共事务,包括交通、环保、城市规划、安全等方面的管理。
4.地方立法:地方行政机构负责对地方行政事务进行规范和制定地方法规。
5.维护社会稳定:地方行政组织负责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发展。
6.其他职能:地方行政组织还负责其他方面的工作,如统计、档案管理、宣传等。
二、分类根据中国地方组织的性质和功能不同,可以将地方行政组织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政府组织:政府组织是国家权力机关的一种,是代表国家行使行政职权的机关。
政府组织包括省级政府、市级政府、区级政府等。
2.党政组织:党政组织是指以党和政府为主体的组织,其任务是在实现党的基本路线、纲领和决议的基础上,代表国家管理地方行政事务。
党政组织包括党委、政府、人大和政协等。
3.职能性组织:职能性组织是指在地方政府领导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并主要从事专门工作的机构。
职能性组织包括教育、医疗、交通、环保等方面的机构。
4.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是指在地方政府领导下,具有一定独立法人资格,主要为社会公共利益服务的机构,主要包括公立学校、公立医院、公共图书馆等。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DOC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DOC1.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合理布局原则、经济适度原则、生态环保原则、社会公平原则和人文关怀原则。
这些原则保证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2.城市规划的基本步骤城市规划的基本步骤包括城市调查研究、城市发展目标的确定、城市规划方案的编制和城市规划方案的实施四个阶段。
其中城市调查研究是规划的基础,城市发展目标的确定是规划的核心,城市规划方案的编制是规划的具体实施方案,城市规划方案的实施是规划的最终目标。
3.城市规划的布局原则城市规划的布局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均衡发展原则、核心区合理布局原则、分块开发原则、景观保护原则和绿地保护原则。
这些原则保证了城市的功能协调和空间合理利用。
4.城市规划的功能划分城市规划的功能划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居住功能、产业功能、商业功能、文化功能、交通功能和公共服务功能。
这些功能的合理划分保证了城市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5.城市规划的空间形态城市规划的空间形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城市的整体布局、城市的街区形态、城市的建筑高度和城市的公共空间。
这些空间形态的合理设计保证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舒适度。
6.城市规划的社会公平原则城市规划的社会公平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住房公平分配原则、城市设施公共化原则、城市服务公众化原则和城市管理公正化原则。
这些原则保证了城市的社会公平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7.城市规划的环境保护原则城市规划的环境保护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生态环境保护原则、资源节约利用原则和环境污染控制原则。
这些原则保证了城市的环境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健康。
8.城市规划的经济适度原则城市规划的经济适度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经济适度规模原则、经济适度布局原则和经济适度功能划分原则。
这些原则保证了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9.城市规划的参与原则城市规划的参与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整体参与原则、利益相关方参与原则和公众参与原则。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中国建筑史部分名词解释及简答11.嵩岳寺塔位于河南登封市,建于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塔的实物,砖构地面(非地下)建筑,也是唯一一座平面十二边形的塔。
嵩岳寺塔是砖砌密檐式塔。
塔身建于朴素的台基上,塔身腰部有一组挑出的砖叠涩,将塔身划分为上下两段,上段装饰精美,下段素平无饰。
塔内砌成直通顶部的空筒,塔身下段平面为十二边形,至塔身上段以上改为八角形。
标志着中国砖构技术的重要进展和融合外来建筑文化,创造中国式密檐塔达到了成熟水平。
2.唐长安城是唐朝的都城,城址在今西安城区及其周围地带。
唐代建立后,继续以隋大兴城为都,改名长安城,基本沿袭隋大兴的格局。
城市由外郭城、宫城和皇城三部分组成。
皇城、宫城前后毗连,位于郭城中轴北部。
布局受周礼考工记影响很大,东南西三面各辟3座城门,南北向街道11条,东西向14条,郭城由街道纵横划分为114坊,实数108坊。
是中国古代史,也是世界古代史上规模最大的城市。
特点:(1)是里坊制城市高度成熟的典型代表(2)规划继承了古代城市规划的传统,平面布局方正规则,每面开三门,皇城“左祖右社”,与《考工记》中的布局接近(3)吸取了北魏洛阳的规划经验,更为规整。
(4)宫阙、宫府与民居分区明确,使朝廷与居民“不复相参”,居民区及道路系统尽可能少地被打断,功能更为合理。
(5)规整的棋盘式布局(6)采用东西二市制,集中市制,一般居民住宅只向枋内开门,实行宵禁。
3.佛光寺大殿即佛光寺内的东大殿,位于山西五台山,建于唐(公元857年).面阔七开间,进深八架椽(四间),属“金箱斗底槽”平面形式,内槽柱围成面阔五间,进深二间的内槽空间。
属殿堂型构架。
上覆单檐四阿殿,下承低矮的台阶。
屋顶平缓、门窗质朴、挑檐深远。
正脊和檐口都有升起曲线,有侧脚,采用了叉手和托脚,正吻用鸱尾,柱高与开间的比例略呈方形,斗拱高度约为柱高的1/2。
佛光寺是我国现存的最大的唐代木构架建筑,处于晚唐时期,是木构架的成熟期的代表建筑。
【全国市级联考】河南省平顶山市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考试地理试题有答案
【全国市级联考】河南省平顶山市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考试地理试题一、单选题1. 如图为某国自18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人口增长变化的四个阶段示意图。
读图,完成(1)~(3)题。
(1)按人口增长模式的演变历程,排列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②③④①D.④①②③(2)该国可能()A.①阶段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B.②阶段社会生产力水平最高C.③阶段人口数量达到最高值D.④阶段城市人口的比重最高(3)该国最有可能是()A.芬兰B.中国C.印度D.尼日利亚2. 我国劳动年龄人口(16~59岁)数量从2012年开始下降,至2015年累计减少1300万人,2015年,随着越来越多外出务工者的回流,我国首次出现了流动人口减少的现象。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造成我国流动人口减少的直接原因是()A.城乡户籍制度的改革B.地区之间差距缩小C.就业和收入难达预期D.外出务工时间过长(2)劳动年龄人口与流动人口的“双降”,可能带来的影响是()A.减缓经济的增长速度B.阻碍企业的转型升级C.劳动力导向型企业回流D.降低人口老龄化程度3. 读“木桶效应”图,完成(1)~(3)题。
(1)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B.消费水平C.资源丰富程度D.科技发展水平(2)某地以耕地、森林、淡水、矿产测得的各自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分别为8000、6000、4500、10000,则该地的环境人口容量取决于()A.耕地B.森林C.淡水D.矿产(3)如果用a、b、c分别表示我国的人口数量、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则三者关系为()A.a>b>cB.a<b<cC.b>a>cD.b>c>a4. 读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模式图,回答下面小题。
(1)下列商业部门与图中所属城市对应正确的是()A.甲为普通服装店乙为家具商店丙为五星级宾馆B.甲为汽车销售点乙为早点店丙为高级家用电器店C.甲为珠宝行乙为家具商店丙为早点店D.甲为早点店乙为五星级宾馆丙为珠宝行(2)关于城市等级与其服务范围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城市一定位于城市服务范围的几何中心②高一级城市的服务范围被低一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所覆盖③城市服务范围的大小与其等级成正比④同一级别城市的服务范围相互排斥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5. 读“1951~2000年北京城市空间扩张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城镇体系概念整理
导论城市的概念共识:城市是非农业人口集中,以从事工商业等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是城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人类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必然性)从事工商业活动的人群聚居的场所(功能)高密度的人口、建筑和信息是城市的普遍特征(集聚)具有控制、调整和服务等职能(极化与扩散)以人造景观为特征的聚落景观(文明载体)社会的巨大系统(多元性、复杂性和动态性)城市的基本特征:城市是以要素聚集为基本特征的。
(生产、消费、交换的集中地)城镇的概念是相对存在的城市的发展是动态变化和多样的。
城市具有系统性。
乡村的基本特征(1)人口相对分散;(2)有明显的同质性;(3)建筑密度低; (4)社会结构较单一。
我国城乡差异的基本现状(1)城乡结构“二元化”;(2)城乡收入差距拉大;(3)优势发展资源向城市单向集中;(4)城乡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严重失衡。
城镇化城镇化是,人类进入工业社会时代,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了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步上升的过程。
城镇化的基本动力机制(1)农村剩余的贡献。
一般认为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
(2)工业化的推进。
一般认为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3)比较利益驱动。
主要体现在城市相对于农村在物质、精神方面所产生的诱惑力。
(4)制度变迁的促进。
制度的变迁对于城镇化进程在根本动力上具有显著的加速作用。
(5)市场机制导向。
在市场的作用下,城镇化的进程得到了不断的推进。
(6)生态环境诱导和制约的双重作用。
(7)城乡规划调控。
城乡规划引导区域城镇合理布局,对城镇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城镇化当前状况(1)城镇化面临的有利条件与发展机遇①已具备良好的城镇发展基础,步人了快速城镇化阶段;②城镇化的体制障碍正逐步消除;③城镇化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受到高度重视;④科学发展观为城镇化提供了明确的发展方向。
(2)呈现出来的基本特征①进入了持续、加速发展阶段;②城镇化发展的区域重点经历了由西向东转移的过程,总体上东部、南方快于西部、北方;③各级城市得到普遍发展,区域中心城市及城市密集地区发展加速;④部分城市正走向国际化。
中国城市建设史
中国城市建设史目录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历史 (1)第一篇“城市”、城墙、城廓与都城 (1)一. 城市的原始定义 (1)二. “城市”概念的演变 (1)三. 城墙 (2)四. 古代都城的城市变迁 (3)第二篇《考工记》 (3)一. 考工记概况 (3)二. 《考工记》中有关城市布局的阐述 (4)三. 《考工记》营国制度的基本内容 (4)四. 《考工记》营国制度之王城规划结构 (4)五. 《考工记》营国制度奠定的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体制 (5)第三篇文明发展进程影响下的古代城市建设变迁 (5)一. 文明发展脉络图 (5)二.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阶段划分 (6)三. 第一阶段:夏、商、周、战国时期的城市建设 (6)四. 第二阶段:秦汉时期的城市建设 (7)五. 第三阶段:东汉至唐的城市建设 (8)六. 第四阶段:古代后期城市建设 (9)第二部分中国近代城市建设史 (13)第一篇中国近代城市建设阶段划分及特征 (13)一. 一般的历史阶段划分(中国) (13)二. 城建史中“近代”的阶段划分(中国) (14)三. 西方国家的城市建设状况 (14)第二篇中国近代城市的分类及特征 (14)一. 影响中国近代城市建设(及分类)的主要因素 (14)二. 中国近代城市分类 (14)三. 城市建设的主要特点 (16)第三篇国民政府控制下的城市规划 (17)一. 国民政府控制下的城市规划 (17)第四篇中国近代城市建设及规划的特点 (20)一. 城市建设的特点 (20)二. 城市规划的特点 (20)第三部分中国现代城市建设历史 (20)第一篇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历程 (20)一. 中国现代社会政治背景 (20)二. 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建设历程 (21)第二篇区域发展战略 (22)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历史第一篇“城市”、城墙、城廓与都城一.城市的原始定义1. 城市的原始定义在西周文献中虽最早出现“城市”一词,却是两个独立的含义,不应连缀。
2020年9月13日孝感市市直遴选笔试真题及解析
材料: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关键在于提高包括基层干部在内的各级干部的能力,广大基层干部的工作能力如何,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具有基础性作用。
”提升基层党组织治理能力,关键在人,关键在基层党员干部。
培养和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满意的基层好干部,就要注重组织培养,抓好基层干部的党性教育和公仆意识教育,加大选拔和培养基层干部的力度,激发基层干部干事的活力,积极为基层干部的实践和成长搭建平台;就要不断完善基层干部的知识储备,提升其服务意识、增强其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和化解矛盾纠纷的本领。
材料二:为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参加湖北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和给武汉东湖新城社区全体社区工作者重要回信精神,根据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有关部署,8月31日,省委书记应勇赴武汉市青和居社区、东湖新城社区调研基层社会治理,以普通党员身份到下沉社区报到,并召开座谈会听取社区党组织负责人、志愿者、下沉党员干部代表的意见建议。
应勇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区工作的重要论述,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守住社区重要防线;坚持重心下沉,推动职业化、专业化、规范化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激发居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内生动力,抓好抓实党员下沉社区工作,更好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构建党建引领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基层社会治理格局,不断夯实党在基层的执政根基。
材料三:应勇强调,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做好社区工作。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最小单元,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基。
基层强则全局强,基层稳则全局稳,既要看到社区工作极端重要,又要看到社区工作极不容易,越基层、越具体、越直接就越难。
要树立和强化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更加重视基层、更好服务基层,更大力度推动资源力量向基层倾斜。
基层社会治理,核心是人,重心是城乡基层社区,关键在体制机制创新。
要坚持党建引领,做强街镇、夯实社区,加快补齐短板,把基层工作重心转到公共服务、公共安全、公共管理和服务经济发展上来;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加强社区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在推动社区工作者队伍职业化、专业化、规范化建设上进一步发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完善社区治理体系,与时俱进整合社区职能,让机关围着社区转、社区围着群众转,推动社区居民更好自我服务、自我管理,使社区更干净、更有序、更和谐,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强。
国开行管本科《城市管理学》历年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汇编
试卷号:1186国开行管本科《城市管理学》历年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汇编说明:资料整理于2017年5月31日;资料涵盖历年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为方便学员考试试题已经排序;2017年春期考试时间:2017年6月25日14:00至15:30。
一、选择题题库1.城市往往在一个地区的(ABCD)中居于主导地位,代表和展示着人类文明的最新发展高度。
A.文化\\ B.政治\\C.社会\\D.经济2.中共市委对城市国家权力组织的领导作用主要体现在(ABC)。
A.政治领导\\B.思想领导\\C.组织领导3.现代企业成长理论认为,成长经济理论主要包括(ABC),认为企业必须对能够扩展生产领域的知识和能力进行不断积累才能得以成长。
A.企业资源基础论\\B.企业动力能力论\\C.企业知识基础论4.城市经济管理具有(ABCD)的特征。
A.综合性\\B.两面性\\C.二重性\\D.区域性5.构建“敏捷城市”,要做到(ABC)。
A.信息敏捷\\B.人员敏捷\\C.制度敏捷6.现代城市成长管理从(A)萌生。
A.美国7.城市经济的一般功能是指城市总体的共同性功能,主要是以(CD)为主导,为国民经济服务。
C.第三产业\\D.第二产业8.(C)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体系的支撑。
C.保障系统9.从地域特征和管理角度考察,城市社区主要有(ABC)。
A.自然社区\\B.功能社区\\C.法定社区10.城市环境保护的手段中(AC)是日常管理的必要条件。
A.行政手段\\C.经济手段1.21世纪中国城市经济的发展目标是城市化水平要达到(D)左右。
D.60%2.城市财政管理的内容包括(ABCD)。
A.预算管理\\B.城市维护与建设资金的管理\\C.税收管理\\D.预算外资金管理3.(B)城市的人口年龄结构中,老年人的比例小,幼年人口比例大。
B.增长型4.城市发展战略的依据就是城市制定发展战略时的基础和发展条件,包括(ABCD) A.城市的经济资源禀赋情况\\B.城市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C.城市的社会资源禀赋情况\\D.城市发展的环境5.城市发展战略管理的理论支撑包括(ABCD)。
重庆绿地系统规划
图6 重庆市都市区绿地 系统规划
• ⑵合理细化绿地规划指标 • 我国从2002年开始,以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人均绿地面积、绿地率和
城市绿化覆盖率这4项指标来指导城市绿地建设,但这些绿地指标在 实践中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由于各地气候条件、经济基础等方面的 差异,绿化的成本和难易程度也有所不同,规模大的城市,人口密度 高,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小,人均绿地面积就较小;规模适中的城市, 人口密度较低,人均绿地面积就较高。因此,统一的绿地指标很难真 实全面地反映出不同城市绿地建设的实际质量和水平。根据都市区城 市空间布局层次以及主城区城市布局结构,考虑到各区域差异较大, 规划按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提出了都市区建城区绿地指 标和都市区区域绿地指标两大指标体系。都市区建成区绿地指标分为 城市总体绿地规划指标、各行政区绿地规划指标、城市中心区绿地规 划指标和郊区城镇绿地规划指标。其中各行政区绿地指标是规划中专 门设立的,因为城市总体规划按片区、组团(功能区)进行空间界定, 与现行的行政区划范围有较大差异,为便于规划的实施和管理,本规 划按行政区区划原则,提出了各行政区规划建成区绿地规划发展最低 控制指标。在区域绿地方面,重庆特有的地形地貌使建成区外一些风 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生态绿地(G5)对城市生态环 境作用明显,本规划借鉴深圳市的作法,建立了都市区区域绿地指标 体系,以全面反映重庆市都市区的实际生态环境水平。 • ⑶建设项目配套绿地指标
• 2 规划探索
• 2.1 规划理念
• ⑴系统观 基于对城乡统筹发展重要性的充分认识,规划范围从重视规划建成区扩展到对规 划区范围全方位的关注,突出强调城乡绿化统筹发展。规划将都市区的郊野公园、森林公园、 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绿化隔离带、生态农田区及河流水系纳入整个绿地系统之中,并 从生态、景观、人文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控制性要求。在重要山体、风景林地、重要湿地、 水源涵养地、生态恢复地规划设立了16个郊野自然公园,形成都市区内面积最大的生态绿地 之一。同时,结合现有10个森林公园的特色,补充或新增游憩娱乐及基础设施。以期处理好 城区绿化与郊区绿色空间的关系,构筑以主城区为核心,覆盖整个都市区范围,城乡一体化 的绿地系统。
关于城市、文化与城市文化的思考
文章编号:0257—5876(2007)05—0035—12关于“城市"与“城、“文化"市文化"的思考单霁翔内容提要对城市文化的探讨,既是理论研究的需要,也是文化实践中的迫切问题。
本文从对相关概念的分析入手,辨析概念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对城市文化建设提出构想。
关键词城市文化城市文化今年,国家文化部门与建设部门将携手合作,共同推动城市文化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探讨,意义重大。
“城市即文化,文化即城市”,这是一些历史性城市为提升综合竞争力而提出的口号。
与具有大约40多亿年历史的地球相比,人类的历史是短暂的,而城市的历史更为短暂,从新石器时代算起,至今也只有约六千多年,仅相当于人类历史的千分之二④。
人类社会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没有城市的环境中度过的。
然而,一旦走进城市,人类社会便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进程。
“在远古时代,人类从茫茫的荒野之中走进城市,这是人类社会的最伟大的进步之一,正是人类从蒙昧到野蛮再到文明——走进城市,使城市文明成为划时代的界标”②。
我们的祖先,从穴居野处,构木为巢,到逐渐脱离原始状态,开始形成了群居的聚落、村寨、城堡等原始的城市雏形。
这些城市雏形,使人类从“野蛮社会”发展进入了“文明社会”。
之后,城市发展经历了从原始社会的中心聚落,到设防城堡、城寨,到专为护卫统治阶层的王城、王都,再发展到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商贸中心,以及交通枢纽、重要港埠、军事重镇等各具功能的城市。
城市的不断发展使人类发展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
对于任何城市,历史都是最具个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的精华就是包蕴其问的独特的城市精神。
城市精神不仅仅写在历史书上,而且活生生地存在于市民的集体性格之中。
对于踏人城市的人来说,这里代表着机会的多样性和选择的自由度。
城市的最大功能就在以更快的速度和更密集的方式聚集各种人才、技术、资金以及信息,使城市成为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城市是人类创造的一种环境,人类必然还将一35—万方数据关于“城市”、“文化”与“城市文化”的思考根据社会经济的进步,对城市进行持续建设,以达到持续发展的目的。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要点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要点一、城市发展的动力机制:1、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2、科技革命与创新;3、全球化与新经济;4、城市文化特质。
二、影响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2、社会文化;3、经济与技术发展;4、政策制度。
三、城镇化含义:1、有形城镇化(物质、形态)(1)人口集中:城镇人口比重增大、城镇密度的加大、城镇规模扩大(2)空间形态改变:城镇建设用地增加、用地功能分化、土地景观变化(3)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变化,社会组织结构变化2、无形城镇化(精神、意识、生活方式)城市生活方式扩散;农村意识、行为方式、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意识、方式、行为的过程;农村居民逐渐脱离固有的乡土式生活态度方式,而采取城市的。
四、城镇化的基本动力机制1、农业剩余价值贡献;2、工业化推进;3、比较利益驱动;4、制度变迁促进;5、市场机制向导;6、生态环境诱导与制约的双重作用;7、城乡规划调控。
五、我国城镇化的典型模式:1、计划经济下国营企业为主导;2、商品短缺时期乡镇集体经济主导;3、市场经济早起分散家庭工业主导;4、外资及混合型经济主导。
六、城市发展1、区域关系:面是基础,点是核心2、经济关系:基本经济部类和非基本经济部类;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
3、社会关系:城市是社会生活与矛盾的集合体;健康的社会环境是促进城市发展的动力。
4、资源环境:资源环境是城市发展的支撑和约束条件;健康的城市发展方式有利于资源环境集约作用。
七、欧洲古典格局1、古希腊:方格网;城市广场为中心2、古罗马:城市设施、享乐设施;宣扬功绩建筑成为城市核心3、中世纪:自发生长,发展缓慢;狭小不规则的道路网结构。
意大利佛罗伦萨。
4、文艺复兴:人文思想,出现理想城市格局讨论。
威尼斯圣马可广场、梵蒂冈圣彼得教堂。
5、绝对军权:巴黎城市改建;轴线放射街道香榭丽舍大道;宫殿花园凡尔赛宫;协和广八、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基础:1、思想基础—空想社会主义。
中国建筑史复习1-9章详细摘记
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0.1 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1建筑的多样性:南方山区有架空的竹、木建筑--“干阑(下层用柱子架空,上层作居住用,认为是由原始社会的巢居发展而来)北方游牧民族有便于迁徙的轻木骨架覆以毛毡的毡包式居室新疆维吾尔族居住的干旱少雨地区有土墙平顶或土坯拱顶房屋黄河中上游利用原木垒成墙体的“井干”式建筑全国大部分地区则使用木构承重的建筑2建筑的主流:木构承重建筑——优点:a取材方便b适应性强c有较强的抗震性能d施工速度快e便于修缮搬迁缺陷:a木材稀少b易发生火灾c用量大d难以满足大空间需求0.2 木构架的特色1穿斗式木构件:(或称“串斗”式,广泛用于江西、湖南、四川等地区)构架用料小,柱子排列密,用于空间尺度不大的室内特点:a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b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c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2抬梁式木构件:(多用于北方地区及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建筑)可采用跨度大的梁,取得较大的室内空间特点:a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梁总数可达3-5根)b柱上采用斗拱时,梁头搁置于斗拱上我国北方屋面设保温层(一般用土加石灰构成)3斗拱:定义:主要由斗、拱、昂构成。
一般使用在高级官式建筑。
最早形象见于周代铜器命名:宋代称“铺作”,清代称“斗科”或“斗拱”,江南称“牌科”分类:柱头上的斗拱称为柱头铺作(清称柱头科),是承托屋檐重量的主体两柱之间置于阑额(清称额枋)称为补间铺作(清称平身科),起辅助支撑角柱上的称为转角铺作(清称角科),起承托角梁及屋角作用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出悬臂梁承托出檐部分的重量。
唐宋前重结构,明清以后重装饰。
(注意斗拱的命名)4其他:叉手:台基:柱础:0.3 单体建筑的构成1单体建筑的特点:简明:是指平面以“间”为单位真实:是指对结构的真实性显示——结构的暴露:a表现木材力学的性b改善木材通风条件c便于及时维修有机:室内空间的灵活分隔另一个特点:平面、结构、造型三者不可分割性2屋顶的命名和识图0.4 建筑群的组合1庭院:概念:由屋宇、围墙、走廊围合而成的内向性封闭空间,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灵魂。
最新城市管理学复习资料(考试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一、填空1、从城市的形成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城市最初是一种具有防御和一种具有防御和商品交换商品交换功能的人类定居点。
功能的人类定居点。
2、城市的集聚性包含了诸多要素,主要包括人口的集聚和集聚和经济活动经济活动的集聚。
3、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城市人口逐渐增加,、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城市人口逐渐增加,大城市逐渐增多,迅速膨胀的城市人口甚至使城市无法满足城市人口对城市功能的需要,出现了所谓城市病的问题。
的问题。
4、工业化导致的城市化发展,使市政的概念逐渐突出并独立出来。
出并独立出来。
5、古代城市的市政与“乡政”并没有严格的区别,是一种是一种城乡合治城乡合治的体制。
的体制。
1、一般认为,市政管理的主体是、一般认为,市政管理的主体是城市政府城市政府,也包含一定的城市公共团体、组织和市民,这是由市政公共管理的性质所决定的。
共管理的性质所决定的。
2、中国共产党是我国城市政权的领导者。
是我国城市政权的领导者。
3、我国的非政府组织,主要包括、我国的非政府组织,主要包括社会团体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两种形式。
企业单位两种形式。
4、城市、城市政治民主化政治民主化,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本质要素,也是市政管理现代化的基本标志之一。
质要素,也是市政管理现代化的基本标志之一。
5、将个人利益表达纳入、将个人利益表达纳入规范化规范化渠道,避免非正式关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创新市民利益表达方式的重要方面。
重要方面。
1、市政体制的本质是处理城市中、市政体制的本质是处理城市中统治阶级内部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
系。
2、西方国家城市权力的中心,既不在城市的议会、政府或法院,也不在城市的政党组织,而在城市的商会。
3、副省级市是20世纪90年代在原有建制市的行政等级中新增加的一个层次,虽然在宪法第30条规定的中国行政区划中并没有这一层次,但在我国市级行政区划中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
行政区划中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
4、我国城市行政管理,实行“、我国城市行政管理,实行“两级政权三级管理”两级政权三级管理”体制。
第三章城市发展战略管理重点辅导
(四)战略措施战略措施是针对实现战略过程中的矛盾所采取的策略和具体措施。
(五)战略反馈城市发展战略管理的实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多阶段的动态过程,前一个阶段的战略措施的结果以及外围环境的变化,将形成下一个阶段发展的基础状态。
城市发展战略管理要根据形势的变化,在保证战略愿景大方向的前提下,根据已经实施的措施的绩效反馈,有计划地进行具体战略措施的调整和细化。
必要时,甚至战略愿景也可能进行调整。
三、城市发展战略的制订过程要点(一)明确城市发展战略的目标——城市发展战略关注什么世界银行组织曾通过对全球城市发展的研究认为,城市发展战略应当最为关注如何成为持续成长的竞争性城市。
他们认为,可持续城市是指一个有竞争力的、适于居住的、银行信赖的,而且治理和管理良好的城市。
1、适于居住的城市:城市中所有的居民都有平等的机会参与城市的政治经济生活并能从中获益。
在适于居住的城市中,居民有影响城市机构的能力和机会,享受教育、就业、安家、信用的便利,具有使用水、卫生、交通医疗等城市服务设施的便利,以及一个健康安全的环境。
2、竞争性城市强调就业、收入、投资有着多样性的增长,从而使该城市的经济发展较健全。
高效率的城市意味着高的办公效率;投资、就业和贸易动态对市场机会反应灵敏。
在一个竞争性强的城市中,就业、收入、投资呈现有活力和多样性的增长,具备各种类型的有生产效率和竞争力的企业,具备有效率的住房、土地、不动产市场和有效率的通勤公共交通体系,具备良好的公共管理和有效的物流、服务流、信息流服务功能。
3、可信赖性主要强调政府的信用和透明、公正的办公机制包括处理当地预算与支出的清晰,内部持续的系统;政府间转移支付的透明度和可预测性;市政借款的审慎条件;普遍采用的财务会计操作;可靠的财政管理程序;透明的周转操作等要求。
——作者注。
4、治理和管理良好意味着城市社会中的所有群体都将在政府中得到代表,或者能参与其中。
它也意味着政府是负责的并且是透明的。
2017年注册城市规划师考试《城市规划原理》真题及答案解析
2017年城市规划原理考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共80题,每题1分。
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1.下列关于城市形成的表述,正确的是()A.城市最早是军事防御和宗教活动的产物B.城市是由社会剩余物资的交换和争夺而产生的,也是社会分工和产业分工的产物C.城市是人类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D.“城市”是在“城”与“市”功能叠加的基础上,以贸易活动为基础职能形成复杂化、多样化的客观实体2.下列关于全球城市区域的表述,准确的是()A.全球城市区域由全球城市与具有密切经济联系的二级城市扩展联合而形成B.全球城市区域是多核心的城市区域C.全球城市区域内部城市之间相互合作,与外部城市相互竞争D.全球城市区域目前在发展中国家尚未出现3.下列关于建国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的表述,错误的是()A.1949-1957年是我国城镇化的启动阶段B.1958-1965年是我国城镇化的倒退阶段C.1966-1978年是我国城镇化的停滞阶段D.1979年以来是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4.下列关于古罗马时期城市状况的表述,错误的是()A.古罗马城市以方格网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B.古罗马城市以广场、凯旋门和纪功柱等作为城市空间的核心和焦点C.古罗马城市中散布着大量的公共浴池和斗兽场D.罗马帝国时建设的营寨城多为方形或长方形,中间为十字形街道5.下列关于“有机疏散”理论的表述,正确的是()A.在中心城市外围建设一系列的小镇,将中心城市的人口疏解到这些小镇中B.中心城市进行结构性的重组,形成若干个小镇,彼此间以绿地进行隔离C.中心城市之外的小镇应当强化与中心城市的有机联系,并承担中心城市的某方面功能D.整个城市地区应当保持低密度,城市建设用地与农业用地应当有机地组合在一起6.下列关于柯布西埃现代城市设想的表述,错误的是()A.现代城市规划应当提供充足的绿地、空间和阳光,建设“垂直的花园城市”B.城市的平面应该是严格的几何形构图,矩形和对角线的道路交织在一起C.高密度的城市才是有活力的,大多数居民应当居住在高层住宅内D.中心区应当至少由三层交通干道组成:地下走重型车,地面用于市内交通高架道路用于快速交通7.下列关于城市发展的表述,不准确的是()A.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助于推动城市化的发展B.城市中心作用强大,有助于带动周围区域社会经济的均衡发展C.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有助于城市中心效应的发挥D.城市群内各城市间的互相合作,有助于提高城市群的竞争能力8.下列关于城市空间布局的表述,正确的是()A.城市轨道交通线、地面公交干线应当与城市主干路组合,形成城市交通走廊B.城市街区内应当有多种不同功能,保证居民能够就近就业C.城市居住地的布局应充分考虑小学的服务范围,避免学生穿越城市主干路D.城市中心区土地价格昂贵,应该鼓励各地块进行高强度开发9.中国古代城市的基本形制在()时期就已形成了雏形。
中心城区城市管理制度
中心城区城市管理制度一、城市管理制度的定义城市管理制度是指对城市内部各种事物进行规范、监督和指导的一系列制度和规章。
它是城市管理的基本保障和重要手段,是保障城市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法律保障。
二、中心城区的特点和任务中心城区通常是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发展和治理的中枢。
在中心城区,人口密集、交通繁忙、商业繁荣、文化活跃,各种公共服务设施齐备。
因此,中心城区的城市管理任务也相对繁重,需要有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来保障城市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中心城区城市管理制度的构建1. 规划管理制度规划管理制度是中心城区城市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心城区需要有合理科学的城市规划,规范城市建设和发展。
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建立完善的规划管理制度,规范城市规划的制定、实施和调整过程,保障城市规划的顺利实施。
2. 土地管理制度中心城区的土地资源紧张,土地利用效率高,因此需要建立健全的土地管理制度,规范城市土地的供给、利用和保护。
这就需要建立健全的用地审批制度,加强对土地利用的监管,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规范土地开发和利用。
3. 城市环境管理制度中心城区的环境保护和治理是城市管理的重要内容。
建立健全的环境管理制度,加强城市环境监测和管理,提高城市环境的质量,是中心城区城市管理的重要任务。
这就需要建立健全的环境保护和治理制度,加大环境监管力度,推动城市环境的改善。
4. 城市交通管理制度中心城区交通拥堵、交通安全、交通秩序是城市管理的热点问题。
建立健全的交通管理制度,优化城市交通网络,加强交通管理和监督,提高城市交通的运行效率,是中心城区城市管理的重要任务。
这就需要建立健全的交通规划和管理制度,加大交通管理力度,推动城市交通的改善。
5. 城市公共服务管理制度中心城区的公共服务设施相对集中、辐射面广,因此需要建立健全的公共服务管理制度,保障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和社会服务需求。
这就需要建立健全的公共服务规划和管理制度,加强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和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制度:城市发展的核心构架(1) [摘要] 讨论了城市制度的本质、结构、功能及我国城市的发展模式,提出城市制度不完善是我国城市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建构与转换城市制度是城市发展进入自觉阶段的根本标志。
我国城市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应以制度创新为先导。
[关键词] 城市制度;跨越式发展;制度先导
一、城市制度:城市发展的实践呼唤
我国城市发展水平严重滞后于经济增长率,加快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对我国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发展层次、综合实力及国际形象都具有重要意义。
加快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已成为我国各地区的重要发展战略。
城市作为要素众多的复杂系统,人口、环境、资源、产业、管理等诸多方面是以什么为基础整合,形成良性的城市运行系统?推动发展城市是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在实践中应该以什么为核心推动城市的发展?如何保证城市发展目的与手段的协调、合理化?对我国而言,在全球化背景下,历史文化传统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性决定了我国需要同步推进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而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又是城市发展的两个阶段,那么我们如何协调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的关系,如何实现城市发展的良性跨越?
这些问题不解决,城市发展目标将是盲目的,城市发展战略将是低效的,城市发展过程将是无序的。
从我国城市发
展实践看,也确实暴露出不少问题。
比如,有的地方不注重城市工业的发展、改造、升级,忽视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间的互为基础、互相支撑,将城市发展简单等同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环境改造和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有的地区用变更户口,将农村户口转为城镇户口的方法快速提高人口的城市化率;有的地方用变更行政区划,将城市周边乡镇划为城区的方法提高其城市化水平;有的地方不能处理好城市发展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将城市发展等同于单纯的领导决策、政府行为;有的地方脱离本地实际,对发达国家城市发展中暴露出的问题缺少反思,盲目照搬较发达城市的发展模式。
诸多实践问题进一步说明,科学认识是科学实践的先导,对城市本质、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本质的深刻认识是正确推动城市发展必不可少的前提。
笔者认为,我国城市发展中出现的诸多问题都与城市研究中“制度视角”的缺失有关;城市制度是整合城市诸多要素的核心,城市有序发展的基础,也是城市的重要本质;能否以制度创新为动力推动社会发展是衡量社会发展自觉程度的重要标准,自觉推动城市制度转换是城市发展进入自觉阶段的根本标志;反思城市制度,借助系统方法和哲学思维全面、深刻地把握城市本质,是推动我国城市良性、快速发展的迫切需要与重要前提。
二交往规则:城市制度的本质
人们往往把城市化等同于城市人口的相对增加,城市建成区面积的不断扩大,或城市相对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
人口、城区、经济总量无疑是城市化的重要基础和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但人口、城区与经济总量只是城市的外延与现象。
城市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或经济、文化中心,作为多样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的聚集地,代表着一种生活和生存方式,它的基础是一种制度和规则。
城市发展史也就是城市制度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作用的辩证发展史,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交往方式和规则的转换史,及城市制度的转换史。
城市制度是城市的深层内涵与本质。
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是近代以来西方城市发展的两个阶段。
工业革命至二次大战,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阶段。
二次大战后,随着国家失业救助制度、社会福利制度的启动,西方发达国家在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充分城市化”以后,开始向城市现代化转换。
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第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比重逐渐上升的过程,市场经济的成熟过程,也就是其城市现代化逐步深化与成熟的过程。
人们往往用基础设施完善程度、新兴产业的比重大小、社会公共事业的发达程度等作为城市现代化的指标,这无疑是正确的。
但不应忽视的是,以上诸方面的进步都离不开完善、规范的城市制度的支撑。
从本质上看,发达国家城市现代化成熟的重要标志是形成了较完善、合理的城市制度,即完善的市场体
制、合理的民主机制与开放、平等的市民交往习俗的统一。
城市制度的成熟与完善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西方发达国家并不是城市发展的终点。
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一方面带来了巨大的社会进步,另一方面也引发了诸多社会与心理问题。
而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诸多问题的重要基础是反思现有城市制度的不足,建构更加完善、合理、人性化的城市制度来引导城市发展。
城市制度的进一步转换、合理化,是城市进一步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础、条件与保障。
所谓城市制度,是发展主体在观念特别是行为实践中,对城市本质、结构、功能、意义、价值等的规则性确认。
首先,从一般规则论看,城市制度也就是城市交往规则,城市存在与发展的规则,城市成员在多层次交往中所形成与体现的规则,包括以上层建筑为基础的正式制度和以市民社会为基础的非正式制度。
其次,从城市存在的基础看,城市制度是城市存在的规则支撑,城市发展的深层依据,及城市的深层本质。
城市代表着一种相对独特的生产方式、生存方式和交往方式,城市制度是新型生产、生存和交往方式的存在依据。
一定意义上,城市的发展也就是多极主体多层次交往的不断扩大、深化与合理化,而规则即城市制度的不断合理化是城市有序发展的根本保障。
离开了城市制度,城市就无以存在、无以发展。
第三,从发展资源看,城市制度是城市发展的支撑性资源。
城市资源是以制度资源为核心的自然资源、
经济基础与文化传统的统一。
没有城市制度的“调控”,也就没有自然环境、经济基础、文化传统等城市资源的合理、有序、高效整合。
第四,从城市内在结构与发展动力看,城市制度是城市内在结构的灵魂,城市存在与发展的内在动力。
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构成了城市的内在结构与动力系统,城市制度内存于这个系统的每一方面,是其正常运转的调控中心和神经中枢,合理的城市制度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第五,从文明构成看,城市制度是城市文明的重要内容。
人类交往是物质交往、精神交往与规则交往的统一,规则交往的不断合理化构成人类的制度文明。
城市作为人类交往的产物与场所,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的统一体。
制度是城市的灵魂,城市制度是城市文明的高级形态,是城市精神、城市文化、城市文明的现实集中体现。
第六,从发展评价标准看,城市制度是衡量城市发展水平的本质参数。
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的水平,不仅体现为城市的产业类型、经济总量、人口数量,还体现为城市管理的科学化程度,城市权力的公共化程度,城市成员日常行为的合理化程度等,而这些方面的整合也就是城市制度的发展程度,因此城市制度的合理化程度是城市发展的根本尺度。
第七,从发展自觉程度看,以制度创新为动力推动城市发展是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
能否以制度创新为动力推动发展是区分“自发发展”与
“自觉发展”,衡量发展自觉化程度的重要尺度。
城市现代化水平最终体现为城市制度的发展水平,认识城市制度的本质,以制度创新为先导推动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是城市发展的自觉化。
三正式与非正式规则:城市制度的内容分类
(作者:3COME未知本文来源于爬虫自动抓取,如有侵犯权益请联系service@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