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阶段的产业区域转移及其动力机制
中国产业转移后的发展趋势
中国产业转移后的发展趋势中国产业转移是指将商品生产从其中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的过程。
这种转移通常发生在农村到城市、东部到西部、发达地区到欠发达地区等不同地域之间。
产业转移在中国已经持续了几十年,从东部沿海地区向内地和西部地区转移。
这个过程带来了许多变化和影响,以及相关的发展趋势。
一、产业升级与技术提升在中国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一些传统产业可能会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
而现代化的工业生产趋向于自动化、智能化和数字化,这需要集成泛互联网的技术指导和支持,包括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
因此,产业升级和技术提升是中国产业转移后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
随着科技的发展,诸如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生物技术等前沿技术逐渐应用到各个行业中,这将促进产业升级,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通过技术革新,可以减少对人力资源的依赖,提高劳动生产力,减少环境污染等问题。
因此,产业转移后的发展趋势将会是科技驱动的。
二、新兴产业发展与产业转移密切相关的一个趋势是新兴产业的崛起。
在中国的经济转型过程中,政府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
这些产业包括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生物医药、互联网+、数字经济等。
新兴产业的发展有助于调整中国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并能够为劳动力吸纳提供更多的机会。
中国产业转移后的发展趋势还包括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产业向城市集聚的趋势将会加强。
城市化对资源的需求会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对能源、水资源和土地的需求。
与此同时,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和提升将会成为投资的重点领域。
三、绿色发展和可持续性随着产业转移的推进,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
过去,一些地方为了速度和规模,牺牲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然而,在产业转移后的发展趋势中,绿色发展已经成为普遍的共识。
中国政府正在加大环保力度,推动绿色发展。
这包括加强环境监管、推广清洁能源、降低能耗和排放,并鼓励企业采用环保技术和设备。
绿色发展的意识在社会各界普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投资环保产业,并将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内产业转移 趋势
国内产业转移趋势国内产业转移趋势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内产业转移已成为当今时代不可忽视的议题。
产业转移是指把生产要素(包括资金、技术、劳动力等)从一地转移到另一地的过程,其中,国内产业转移是指将产业转移到国内其他地区。
本文旨在探讨国内产业转移的趋势,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二、国内产业转移的趋势1.地理分布的重构国内产业转移正处于地理分布的重构阶段,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生产基地从发达地区转移到中西部地区或沿海低成本地区。
这种趋势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1)成本考虑:发达地区的高成本劳动力和资源的紧缺使得企业将目光投向中西部地区或沿海低成本地区,以降低生产成本。
(2)市场需求:随着中西部地区和沿海低成本地区经济发展与消费能力的提升,企业越来越重视这些潜在的市场需求,从而选择将产业转移到这些地区。
(3)政策引导:为促进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政策,吸引了大量的产业转移。
同时,为避免沿海地区过度集中,政府也出台政策引导产业转移到内陆地区。
2.技术驱动的产业转移随着科技的发展,生产方式和生产要素的要求发生了变化,这也推动了国内产业转移。
技术驱动的产业转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自动化和智能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减少了对劳动力的依赖,企业更加注重技术密集型产业,这也导致许多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
(2)新兴产业的崛起:一些新兴的产业,如电子商务、新能源等,需要更高水平的技术和专业人才,企业为了获取更多的技术资源和市场机会,选择将产业转移到技术相对先进的地区。
(3)供应链的整合:随着全球供应链的建立和发展,企业追求更高的效率和资源配置的灵活性,选择将产业转移到能够最大化满足这些需求的地区。
三、国内产业转移的原因国内产业转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成本压力:高昂的劳动力成本、物流成本等是许多企业选择转移的原因。
尤其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了降低成本以保持竞争力,选择将生产基地转移到成本更低的地区。
东部产业转移的趋势及现状
东部产业转移的趋势及现状东部产业转移是指我国东部地区的产业部分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
这一趋势的出现源自于多种原因,如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矛盾、资源环境成本的不断增加、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潜力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东部产业转移的趋势及现状,并分析其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一、东部产业转移的趋势1. 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我国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集中在高技术、高附加值的行业,如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等。
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行业在东部地区的发展空间有限,而中西部地区则具备了较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需求。
因此,东部地区的企业逐渐将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2. 资源环境成本的增加随着东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和环境压力不断增大。
东部地区的土地、水资源日益匮乏,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为了减轻这些压力,东部地区的企业开始向资源丰富、环境相对友好的中西部地区转移,以降低生产成本和环境成本。
3. 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潜力相对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潜力更大。
中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储备、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等优势,吸引了大量东部地区企业的目光。
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等产业集聚区也为东部企业提供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政策支持。
二、东部产业转移的现状1. 产业结构调整的推进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东部地区企业的产业转移进程不断加快。
东部地区的一些传统产业,如纺织、服装制造等,已经逐渐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同时,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在逐步向中西部地区布局。
2. 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加大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对中西部地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超过了东部地区,并逐渐缩小了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
一些中西部地区的城市逐渐成为东部地区企业的热门投资目的地,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3. 政策支持的力度加大为推动产业转移,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如东中西部大开发战略、新型城镇化建设等。
国家产业转移趋势
国家产业转移趋势国家产业转移趋势导语: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和科技、信息技术等的高速发展,国家产业转移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热点话题。
在过去几十年中,许多国家都经历了产业转移的过程,这不仅对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全球产业格局产生了重大的改变。
本文将综述国家产业转移的趋势、原因和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一、国家产业转移的趋势1.1 区域间产业转移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逐渐加深,国家之间的区域经济合作越来越紧密,区域间产业转移成为一种常见现象。
特别是在欧洲和亚洲等地,国家之间的产业转移趋势非常明显。
例如,中国和东南亚国家之间的产业转移已经成为一种常态,许多中国企业将生产基地转移到东南亚地区,以实现成本优势和更便捷的供应链管理。
1.2 高技术产业的转移高技术产业是当前国际间产业转移的重点领域之一。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更加复杂和高效的生产体系,以满足现代社会对科技创新和智能制造的需求。
因此,许多国家都在加快推动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并通过积极吸引外资和优惠政策来鼓励高技术产业的转移。
例如,中国近年来在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和电子商务等高技术产业方面的发展速度迅猛,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国际企业。
1.3 环境友好型产业的转移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环境友好型产业的转移成为一种趋势,许多发达国家纷纷将高污染和高耗能产业转移到环境相对较好的发展中国家。
这种转移不仅可以降低发展中国家的环境压力,还可以促进环境友好型产业的发展和创新。
二、国家产业转移的原因2.1 劳动力成本和资源成本劳动力成本和资源成本是国家产业转移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许多发达国家的劳动力成本和资源成本较高,这导致了一些产业的难以保持竞争力。
因此,许多企业选择将生产基地转移到劳动力成本和资源成本较低的国家,以实现成本的优势。
2.2 市场需求和发展机会国家产业转移还与市场需求和发展机会有关。
我国东中西部产业转移现状判读与机制解析
我国东中西部产业转移现状判读与机制解析胡嘉佩,高慧智,陈川摘要:在“梯度理论”的指引下,国家政府自20世纪80年代起就构建起东中西梯度发展格局,并在2000年开始实施东中西部区域产业转移政策,旨在对全国的产业发展格局进行优化调整。
本文在利用相关经济数据对国家目前的经济发展格局进行整体判读的基础上,选择了食品制造及加工、纺织服装机械制造、电子电器化学制品、金属材料等6个劳动密集型与资源密集型产业进行重点产业门类的转移分析。
研究发现,资源密集型产业正逐步西移,但劳动密集型仍高度集聚在东部地区的转移现象,且由于资源密集型产业对人口、资金等要素的截留能力低,故并未能转化为中西部地区等迁入地的经济发展与城镇化动力,目前的“产业转移”战略并未有效发挥调整国家经济格局、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大作用。
关键字:产业转移梯度理论国家经济格局区域平衡1.引言西方国家的梯度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被引入中国,并开始应用于国内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分析中。
在梯度理论的指引下,1986年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通过了“七五”计划并明确了“东中西部差异化发展”的总体思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东部沿海地区实现了质的飞跃、东中西部发展差距日益扩大的现实情况下,国家于2000年后又适时地陆续提出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发展战略,并开始实施“东中西部产业转移”的政策思路,不仅以期实现“先富带后富,共奔富裕路”的远大部署,还成为了解决东部城市密集区发展问题、拉动国家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抓手。
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正进入“白热化”阶段,近年推出《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明确提出“要实现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业城镇化”发展目标,中西部地区成为这一轮城镇化工作的重点平台与空间抓手,引起了政府部门、学术界对于中西部地区城镇化特征、机制、政策等多方面的研究热点。
笔者在实际规划工作中发现,当我们谈及中西部地区城镇化的核心问题——“产、城、人”时,产业发展往往被视为实现健康城镇化进程的根本动力,因此“东中西部产业转移”政策的实施及其效应的检验应该成为我们不可忽视的宏观背景与研究重点。
中国的产业转移与经济发展
中国的产业转移与经济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国际分工日益明确,中国的产业结构和地域分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产业转移不断加速,经济结构发生着深刻的变革,这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产业转移的背景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国际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得益于中国政府在改革开放以来所采取的一系列经济政策和措施。
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国内外产业分工的变化。
事实上,中国的产业转移已经持续了数十年,其背后主要是由以下几方面原因所推动。
1. 政策因素。
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发展经济,制定了一系列的产业政策,采取了一些鼓励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措施,吸引了大量外资涌入中国,从而促进了中国的产业转移。
2. 劳动力成本。
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中国的一些产业开始出现了转移的趋势。
此外,在全球经济中,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成本也明显下降,吸引了一些中国企业的转移。
3. 环境因素。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中国的一些产业开始面临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的严重问题,因而也加速了中国的产业转移。
二、产业转移的影响中国的产业转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非常深远,不仅影响着中国的经济结构,同时也影响着国际竞争力。
具体来看,产业转移对于经济发展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影响。
1. 促进地区发展。
中国的产业转移既加速了沿海地区的工业发展,也带动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和工业升级。
中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促进了整体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2. 提高经济效益。
中国的产业转移,推动了一些行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这些地区相对于沿海地区的劳动力成本和税收等各方面的成本优势确实很大。
企业通过转移产业,可以获得相应的成本优势和效益提升。
3. 加强国际竞争力。
中国的产业转移,不仅是企业本身的行为,也是全球产业分工的必然趋势。
中国企业为了抢占国际竞争的先发优势,及时转移产业基地,完成国际化布局,提高产品和品牌的国际竞争力。
三、展望未来中国的产业转移正在加速,对于整体经济的影响也会更为深刻。
国内产业梯度转移趋势分析
国内产业梯度转移趋势分析国内产业梯度转移趋势分析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产业梯度转移已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发展战略的重要问题。
特别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开放政策加速推进,吸引了大量外资进入,推动了国内产业的发展。
然而,随着中央政府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的关注度提高,国内产业梯度转移的趋势也逐渐显现。
本文将从地区、行业和技术创新等角度分析国内产业梯度转移趋势,以期为政府和企业制定相关政策和战略提供参考。
二、地区产业梯度转移趋势分析1.东部地区对西部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影响东部地区一直被视为中国经济的发动机,这里集聚了大量的外资和创新资源。
然而,随着东部地区成本不断上升,一些传统产业开始向西部地区转移。
例如,汽车、电子、化工等行业开始向西部地区投资建厂。
这对于西部地区来说无疑是一个机遇,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但同时,在引进这些产业的过程中,西部地区也面临着环境问题和资源短缺的挑战。
因此,政府应加强对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的规划和监管,确保产业梯度转移的可持续发展。
2.城市对农村产业梯度转移的影响城市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
然而,城市的发展也意味着农村地区产业的转移。
农村地区的一些传统产业如农业、手工业等面临着衰落的风险,这导致了农民的收入减少和生活水平下降。
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农民发展适合当地资源和市场需求的新兴产业,提高农村地区的经济效益和生活质量。
三、行业产业梯度转移趋势分析1.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转移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传统制造业如纺织、服装等面临着越来越高的成本压力和国外竞争的挑战。
因此,这些行业开始向高端制造业如机械、航空航天等行业转移。
高端制造业具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特点,可以带动整体产业链的发展,提高国内制造业的竞争力。
政府应通过鼓励技术创新、提供金融支持等手段,促进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国内产业转移趋势分析
国内产业转移趋势分析国内产业转移趋势分析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内产业转移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这不仅是因为这种转移对于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至关重要,同时也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对国内产业转移趋势进行深入分析,以期能更好地了解产业转移的特点、原因以及可能的影响。
一、产业转移的定义和背景产业转移,就是指将传统制造业从经济发达地区转移到相对发展较慢的地区或发展中国家的过程。
这种转移通常涉及工厂、设备和劳动力的迁移。
产业转移是全球化的结果,旨在追求资源和劳动力的最佳配置。
二、产业转移的特点1. 多样化:产业转移可以涉及多个领域,包括制造业、服务业和高新技术领域等。
不同行业的产业转移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需求。
2. 区域性:产业转移往往涉及特定地区或国家,其中涉及到的因素包括成本、人力资源和市场等。
3. 长期性:产业转移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通常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实施和调整。
这是因为企业需要适应新的环境和市场需求。
4. 全球化:产业转移不仅仅是在国内范围内进行的,也涉及到国际市场和全球供应链的重构。
三、产业转移的原因产业转移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 成本压力:发达地区的成本上升是产业转移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例如,中国东部地区的工资水平和土地租金一直在上升,导致一些企业开始寻找更具竞争力的低成本地区。
2. 劳动力需求: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价格相对较低,且劳动力数量庞大。
这为发达国家的企业提供了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会。
3. 市场需求:随着全球市场的扩大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一些产业可能需要更接近消费者市场的布局。
4. 政府政策:政府的产业政策和规划也可以对产业转移起到推动作用。
例如,中国政府鼓励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以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四、国内产业转移的趋势1. 地区制造业转移:中国东部地区的制造业产能过剩,成本上升,加之环境压力增加,使得一些企业开始向中西部地区或东南亚地区转移。
一些制造业集群也开始向中西部地区发展,以寻找更具竞争力的环境。
产业转移的因素和机理.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和机理产业转移是国家或地区在开放的条件下充分利用资源和市场以实现经济增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途径,也是企业利用产业链的重新构建实现利润和股东价值最大化目标的途径。
机理是指为实现某一功能, 系统结构中各要素的工作方式及在一定环境下相互作用的运行规则。
因素相互综合推动产业转移。
企业根据投入产出分析是否转移。
可流动要素因其流动性具有交易成本, 从而使要素的流动性减弱, 进而影响产业转移。
不可流动要素的变化导致区域产业收入或成本产生差异, 形成产业区际转移。
要素丰富的地区推动产业向该地区转移。
产业转移是一个过程, 企业会分析转移出去的成本与盈利, 当产业转移出去时的盈利大于成本时, 转移是有利可图的。
不同因素所占比重不同使得突出的因素决定产业转移的模式, 如有些地区劳动力丰富而需求不够旺盛, 需求便成为该地区产业规模确定的决定要素, 还有市场导向性转移、政策导向性转移等。
根据上述研究, 我们可提炼产业转移中要素集合, 这些要素阻碍或推动, 共同作用于产业转移, 只是对于不同地域不同经济状况, 各类要素在转移过程中的影响程度不一致形成影响产业转移的独特机理。
1、沉没成本:沉没成本是指企业投入后无法撤回的固定资产成本。
它可以分为迁入和迁出成本。
克拉克和瑞格雷经过研究说明企业之所以会留在原来的位置是受历史和原有区域影响。
这两位学者将沉没成本分成下列类型:第一类是兴建沉没成本, 比如企业为扩大市场份额, 吸引潜在客户,从而在广告宣传上的花费; 第二类是筹集沉没成本, 企业为维持正常运转所花费的管理费用等;第三类是退出成本,比如企业在停止营业后对员工薪资的支出。
沉没成本一般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而不断增加, 企业在创建初期的沉没成本一般较低,相对而言进行转移比较容易。
多数大企业进行产业转移是通过部分生产转移的形式。
沉没成本可以说是阻碍产业转移的一个原因。
2、要素:产业转移可以说是产业或企业在不断开放的环境下寻求最有利于产业或企业持续发展的投资环境,节约成本。
中国产业转移趋势
中国产业转移趋势中国产业转移是指由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或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的产业。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布局优化成为重要任务,中国产业转移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
本文将详细探讨中国产业转移的趋势。
一、中国产业转移的背景和现状1.1 背景中国产业转移的背景有多重原因。
首先,沿海地区在改革开放初期的优势逐渐减弱,成本上升和资源环境压力逐渐增加,劳动力成本上涨、土地成本上升、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使得一部分企业开始将产业转移到内陆地区或者向欠发达地区转移。
其次,国家政府提出实施“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战略”和“产业转移政策”,促进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到内陆地区,加速中小城市经济发展。
此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市场需求,吸引了一些产业的转移。
1.2 现状目前,中国产业转移正在快速发展。
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向包括将制造业从沿海地区向西部和中西部地区转移以及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
制造业的转移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鞋业、电子、机械等行业。
西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成为制造业转移的重要目的地,因为这些地区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土地资源相对丰富、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相对较多。
此外,一些欠发达地区如云南、贵州等也成为了一些产业转移的重要目的地。
二、中国产业转移的趋势2.1 地域分化趋势中国产业转移的趋势是地域分化。
一方面,沿海地区的优势逐渐减弱,一些制造业产能逐渐向内陆地区转移。
另一方面,核心城市和发达地区的产业也开始向周边欠发达地区转移,通过建设产业园区、引进产业等方式推动产业转移。
2.2 跨区域协调发展趋势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实现跨区域协调发展是重要的趋势。
一方面,跨区域协调发展可以提高地区间的资源配置效率,优化产业布局。
另一方面,跨区域协调发展可以缓解沿海地区的压力,促进中小城市经济的发展。
2.3 先进制造业的集聚趋势中国产业转移的趋势是先进制造业的集聚。
随着国家对制造业的支持力度加大,一些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开始集聚在一些拥有先进科技和人才优势的地区,形成产业集群。
中国区域产业转移动力机制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之,中国区域产业转移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相关 方面的共同努力。只有深入了解其动力机制和影响因素,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 政策措施,实现产业转移的健康有序发展,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参考内容
基本内容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区域转移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现象。 这种转移不仅发生在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的转移,也包括 不同区域之间的产业互动和合作。本次演示将探讨中国现阶段产业区域转移的现 状、动力机制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
2.转型升级成为主流
未来,中国产业区域转移将更加注重转型升级,提高产业附加值和质量水平。 政府将出台更加优惠的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和创新投入,推动产业 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同时,各地区将加强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提 高整个国家的产业竞争力和水平。
结论
中国现阶段的产业区域转移已经成为一个必然趋势,其动力机制主要包括政 策导向、市场需求和技术创新等方面。在转移过程中,企业需要面临人口、环境、 资源等方面的问题与挑战,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未来,中国产业区域 转移将更加注重转型升级和质量水平提高,以实现整个国家的产业竞争力和水平 的提升。
例如,在政策环境方面,应简化审批程序、提高政策透明度和稳定性;在市 场约束方面,应加强市场监管、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在技术创新方面,应加 大科技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
同时,针对不同地区和产业的特点,应采取差异化的产业转移策略。例如, 对于资源型产业,应注重资源配置和市场需求的平衡;对于高新技术产业,应注 重技术创新和政策环境的优化;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应注重市场开拓和成本控 制的协调。此外,各地区应加强合作与交流,实现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以推动 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产业转移知识点总结
产业转移知识点总结一、产业转移的基本概念产业转移是指由于一些特殊的原因,企业选择将生产设施和生产活动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的过程。
产业转移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之一,是由于全球化和市场化过程中的经济货物和服务的生产要素的流动性,使得全球范围内各国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而产业转移作为其中一个附带性的结果。
二、产业转移的原因1. 成本优势:产业转移的主要驱动力之一是成本优势,包括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税收政策等方面的优势。
比如,中国的劳动力成本普遍较低,因此吸引了大量的制造业转移至中国。
2. 市场需求:当一个地区的市场需求趋于饱和,企业为了拓展市场,会选择将生产设施迁移到市场需求旺盛的地区。
3. 资源优势:某些地区拥有独特的资源优势,比如矿产资源、能源资源等,会吸引企业进行产业转移。
4. 政策环境:政府的优惠政策和相关扶持措施也会影响产业转移的方向和规模。
5. 技术创新: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可能会选择转移到具有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的地区。
三、产业转移的影响1. 对原产地的影响:产业转移可能导致原产地的资源外流和产业结构调整,一些传统产业可能会面临困境,从而导致就业问题和经济增长放缓。
2. 对目的地的影响:产业转移对目的地的影响也是双向的,一方面会带来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也会带来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的问题。
3. 对全球产业格局的影响:产业转移将改变全球产业链的格局,一些发展中国家可能因为产业转移而成为制造业中心,而一些发达国家可能会面临产业空心化和就业问题。
四、产业转移的趋势1. 产业迁移向东南亚地区转移:由于中国和印度等国家劳动力成本逐渐上升,一些制造业企业开始将业务迁移到东南亚地区,比如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家。
2. 高技术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一些高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产业也可能会选择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由于这些国家具有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和市场需求的潜力。
3. 渐进式产业转移:产业转移不再是一蹴而就的行为,而是一个渐进过程。
中国产业转移现状、动因及政策启示
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成为国有企业“走出去”原动 力。为满足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对优质产品的巨大需求, 我国大型国有企业将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理念不断推广
到新兴经济体中,为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地区经济发 展提供了有利支撑。“六廊六路”建设为中国高铁技术 “走出去”赢得商机,区域交通立体化建设为我国航空 企业发展带来机遇,新兴经济体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 为我国轨道运输产业“走出去”带来广阔前景。中国政 府推动“一带一路”技术交流,为我国新兴产业发展提 供了交流平台,随着中国高新技术日趋成熟,未来中国 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外商投资规模增速有所下降,部分日韩企业转至 东南亚。2010年以来我国利用外资增速总体放缓(图 1)。2019年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万余家,同比下 降32.6%。受制于国内市场竞争加剧、综合成本相对上 升等因素,部分日韩企业出于利润考虑,将部分生产制 造环节向生产成本较低的东南亚地区转移。
就目前情况来看,多数外资企业选择将终端加工 环节转移至东南亚地区,而将上游研发、设计等核心环 节保留在国内的产业调整策略,通过对深圳8000家规模 以上外资企业进行梳理可以发现,仅有奥林帕斯、三星 等三家日韩企业将全部业务转移至东南亚地区,这说明 我国对外资企业,特别是技术密集型外资企业仍具有巨 大的吸引力。
7 4 现代国企研究 MODERN SOE RESEARCH
January-February, 2021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在内的一系列高科技产品现已借助“一带一路”桥梁走 进欧洲发达国家和亚太新兴经济体。随着中国高新技术 日趋成熟,未来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步伐将进一步 加快。
表1 中国企业海外炼油厂分布情况(单位:万吨/年)
东部产业转移的趋势分析
东部产业转移的趋势分析东部产业转移是指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产业现象。
随着中国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东部地区的产业优势正在逐渐消失,而中西部地区则具备更大的发展潜力和优势。
因此,东部产业转移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本文将从宏观经济背景、产业结构调整、政府支持政策等多个方面分析东部产业转移的趋势。
一、宏观经济背景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中国的发展面临着机遇与挑战。
与此同时,中国的人口红利也渐渐消失,经济增长动力减弱。
此外,东部地区的高污染、高消耗型产业也让环境压力和资源短缺日益加剧。
因此,为了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东部地区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推动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二、产业结构调整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主要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而这些行业所占比重较大,空间资源和环境压力也较高,与环境容量相对不匹配。
与此不同,中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但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发展空间有限。
因此,通过东部产业向中西部的转移,可以促进区域间的产业结构平衡,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三、政府支持政策为了推动东部产业转移,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
首先,政府加大了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通过提升交通、能源和通信等基础设施水平,提高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吸引力。
其次,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东部企业向中西部地区投资,例如通过减免企业所得税等方式,降低企业转移成本。
此外,政府还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的教育、科技、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提高中西部地区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四、东部产业转移的趋势东部产业转移的趋势将逐渐增加。
首先,随着东部地区环境压力的加大,政府将进一步推动高污染、高消耗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促进环境质量的提升。
其次,中西部地区政府将进一步加大对投资环境和政策的扶持力度,提高产业转移的吸引力。
再次,中西部地区的人口红利和低成本优势将进一步吸引东部地区的企业进行转移。
最后,在全球产业链分工的背景下,东部地区的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也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以降低成本和提高竞争力。
中国产业转移问题及解决方案
中国产业转移问题及解决方案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制造业面临着不少的挑战。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产业转移。
随着中国逐渐进入中高收入国家的行列,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在过去十年中已经大幅度上升。
这已经让很多企业感觉到了巨大的压力,他们需要更多的土地、更好的环境、更低的成本和更好的财务环境,以确保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产业转移的原因和影响,然后分析解决方案,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多的建议。
产业转移的原因产业转移是制造业在不同地区建立生产基地的过程。
产业转移是制造企业在寻找更佳的生产环境和资源以降低成本和提高竞争力的政策。
在中国,产业转移的原因有许多:1.劳动成本上升:随着中国逐渐进入中高收入国家的行列,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已经大幅度上升。
这一点尤其在东部地区更为明显,已经成为一些企业转移的主要原因。
2.环境污染:随着中国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也成为了一个难以避免的问题。
一些大型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担忧。
这也让企业选择将业务迁移到新的生产基地,以缓解环境压力。
3.政策变化:在中国,政策变化是影响企业的一个重要因素。
政策的不确定性可能导致企业失去利润和信心,进而迁移到更加安全和可预测的地方。
产业转移的影响对于产业转移,我们也需要了解其可能带来的一些影响:1.地方发展不均衡:产业转移也会导致地方发展不均衡。
一些拥有良好资源和基础设施的地方会受益于企业的转移,而其他地方则可能被忽视和落后。
2.环境问题:如果企业从原地转移,可能会在新地方带来新的环境问题。
虽然这些企业已经制定了环保计划,但是在新的地方建厂并不能完全消除环境问题。
3.劳动力问题:随着企业的转移,员工也会随之迁移。
这也会对当地的劳动力市场带来一定的冲击。
解决方案为了解决产业转移带来的问题,我们可以尝试以下的解决方案:1.发展地方经济,改善环境:政府可以加强对受影响地区的投资,确保发展环保工程和可持续产业。
论东西部产业转移(全文)
论东西部产业转移一、产业迁移的现状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土地资源紧缺以及RM币升值和外贸出口政策的变动,东部沿海地区正处于严峻的产业调整时期,这种调整包括就地转型升级和异地迁移,值得关注的是,沿海产业转移已不是零散的小规模进行,而是呈现“集群”迁移的势头。
早在几年前,遍布浙江的“块状经济”就出现了明显的移动痕迹,纷纷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这种传统产业的资本“抱团”流动,启动了“块状经济”的跨省复制。
二、动因机制1.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推力(1)保持和提升产业竞争优势的要求。
伴随着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的不断上升,使得沿海地区一些产业的竞争优势逐渐丧失,逐步走向衰退,这些衰退性产业为了保持、提升竞争优势而不得不寻求在空间上的迁移、重组。
(2)开拓市场空间的要求。
高新技术已日益成为东部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其进展速度已大大超过西部地区。
此外,东部地区还充分利用发达GJ将部分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向我国转移的大好时机,加大了进展重工业的力度。
东部地区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的进展优化了东部的产业结构,那些传统产业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比较利益也越来越低。
传统产业在市场利益驱动下,纷纷开始向外迁移。
2.西部欠发达地区吸引产业转移的拉力(1)西部地区有较廉价的劳动力。
由于西部地区劳动力价格相对于沿海地区来说较低,加工制造业西移,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加工工业的整体效益。
(2)西部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传统产业提供了二次创业的机会。
西部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其草原、森林和水利资源拥有量分别占全国总量的75%、42.2%和66%,而这些资源都是经济进展所不可或缺的。
三、产业转移的区域效应1.对转出区(东部)的影响(1)积极影响。
①促进东部地区产业升级。
―般来讲,对于东部发达地区,对外转移的大部分是“边际产业”,也就是在本地区处于竞争劣势的产业。
而取而代之的则是一些新兴的行业,如资本密集型产业。
②延长夕阳产业寿命。
中国产业转移呈现新特征:大迁移(一
中国产业转移呈现新特征:大迁移(一二)中国产业转移呈现新特征:大迁移(一)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加快,中国产业转移呈现出新特征。
首先,中国在持续推进国内区域间产业转移合作的同时,加大对海外投资和转移的力度,逐步改变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地位;其次,外资加速向中西部特别是具有电子信息和人才优势的部分西部省份转移;再次,东部地区产业结合中西部地区产业环境和配套发展,呈现链条式、整体式和集群式转移,产业转移也实现从生产要素约束型向产业布局的优化进行过渡和升级,同时,产业合作和转移模式逐步创新,合作共建园区成为地区之间开展产业转移和区域合作的重要方式。
一、中国国内区域间的产业转移持续推进,中西部经济增长明显2009年以来,中国区域之间的产业合作与产业转移更为活跃,东北和中西部地区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加快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呈现出规模明显扩大、层次显著提升、方式不断创新的良好态势。
中部六省利用境内省外资金总数由2009年的1.2万亿元上升到2013年的3.32万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到22.5%,其中,湖北、山西两省在5年中利用境内省外资金分别增长5.3倍和3.9倍。
从西部地区典型省份来看,2009—2013年四川省累计引进境内省外资金3.3万亿元。
重庆市近5年内累计引进境内省外资金2.1万亿元,比前5年引进资金总和增长10多倍。
而陕西省近5年内累计引进境内省外资金1.44万亿元,逐步形成了以专业产业园区的形式而承接产业链或产业集群整体转移态势。
中西部地区利用的省外资金中,有60%以上均来自东部发达地区。
国内区域产业转移推动着东北、东部、中部、西部的发展差异逐步减小。
东部地区的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在2004年达到最高,为60.36%,但2004年以后而随着产业转移的持续推进和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加快发展,东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开始逐渐下降,2009年为55.05%,2013年降为50.20%。
产业转移 现状 对策
产业转移现状对策一、产业转移的概念产业转移是指企业为追求更低成本、更好的发展环境而将生产设施、生产要素、生产流程等转移至其他地区或国家的行为。
产业转移通常包括制造业的转移和服务业的转移,其目的是获取更多的资源、市场和利润。
二、产业转移的现状1. 国际产业转移趋势明显。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深,许多发达国家开始将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等。
2. 中国的产业转移进程加快。
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业大国,吸引了大量的产业转移。
东部沿海地区的制造业逐渐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这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3. 产业转移带来的问题逐渐显现。
一方面,原产地的就业机会减少,经济发展受到冲击;另一方面,接收地面临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
三、产业转移的对策1. 优化营商环境,提高投资吸引力。
政府应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简化审批手续,降低企业成本,提供更好的服务,吸引更多的产业转移。
2. 加强人力资源培养和技术创新。
为了满足产业转移带来的人力资源需求,政府应加大教育投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高产业竞争力。
3. 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
产业转移往往伴随着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政府应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推动绿色发展,加强资源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4. 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
政府应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创新投入,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提高产业附加值,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产业转移是全球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应对产业转移带来的挑战,政府和企业应加强合作,优化营商环境,加强人力资源培养和技术创新,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产业转移带来的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双循环与我国产业转移的关系
双循环与我国产业转移的关系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产业转移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而双循环发展战略作为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向之一,与产业转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从双循环的概念、产业转移的背景以及双循环与我国产业转移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双循环发展战略的概念。
双循环发展战略是指通过扩大内需和加强国际循环的双轮驱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
具体来说,内循环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外循环则强调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国际经济合作。
双循环发展战略的提出,为我国产业转移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动力。
我们来看一下我国产业转移的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产业链格局的调整,一些传统制造业的成本优势逐渐削弱,产业转移成为必然选择。
而产业转移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追求更低的生产成本、更好的市场环境和更高的技术水平。
然而,由于产业转移涉及到资源调配、劳动力流动等一系列复杂问题,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来推动。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一下双循环与我国产业转移的关系。
首先,双循环发展战略的提出为产业转移提供了新的政策支持。
在内循环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减税降费、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提升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吸引更多的产业转移来我国。
在外循环方面,政府可以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促进我国产业转移的顺利进行。
其次,双循环发展战略的实施为我国产业转移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通过扩大内需,提高人民的消费水平,可以为产业转移提供更大的市场需求,使得转移的产业能够更好地发展壮大。
同时,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可以拓展我国产业转移的国际市场,提高我国产业的竞争力。
双循环与我国产业转移的关系还体现在技术创新方面。
双循环发展战略强调以创新驱动发展,提高我国产业的技术水平。
这对于产业转移来说,意味着在转移的过程中可以将更先进的技术引入我国,提升我国产业的竞争力。
同时,我国在产业转移中也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附加值,实现由低端制造到高端制造的转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2年8月第8期(总173期)中国工业经济China Industrial EconomyAug.2002N o.8【区域经济】中国现阶段的产业区域转移及其动力机制陈建军(浙江大学经济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27)[摘要] 本文研究了中国现阶段的产业区域现象。
在界定了产业区域转移内涵意义之后,论述了国内外对产业区域转移问题的研究状况,区分了产业区域转移和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并从国家和地区两个层面上揭示了近年开来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和产业区域转移状况。
最后探讨了中国现阶段产业区域转移的动力机制。
[关键词] 中国经济; 产业转移; 区域经济[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80X(2002)08-0037-08一、产业转移及其意义产业区域转移,简称为产业转移,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从某一地区或国家转移到另一地区或国家的一种经济过程。
在具体操作层面上,产业转移常常以相关国家或地区间的投资、贸易以及技术转移活动等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在实际经济活动中有时很难将产业转移和国际间或地区间的投资和贸易及技术转移活动截然区分开来。
产业转移与国际或区域间的投资和贸易活动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产业转移往往发生在长期的国际贸易、国际投资或区域间贸易及区域间投资活动之后。
一般说来,只有在这两种活动有了一定的积累之后,产业转移才可能发生。
二是产业转移是战略行为,是和企业发展战略层面上的对外扩张行为相联系的,而一般的国际投资、区际投资和国际贸易、区际贸易可以是战略性的,也可以是战术性的。
三是作为产业转移载体的跨国投资或跨区域投资主要是指直接投资而非间接投资。
所谓直接投资,其本质不仅仅是资本的移动,更是经营资源重新配置。
四是产业转移将导致转移国和地区与转移对象国和地区之间相对稳定的产业分工关系的形成,这种产业分工关系,可以是垂直分工关系,也可以是水平分工关系。
五是由累积性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或区域间贸易及区域间投资活动所引起的产业成长和产业分工,会引起产业结构的转换。
六是由产业成长和产业分工导致的产业结构转换不仅发生在转移对象国和地区,也发生在转移国和地区,并由此使这些国家或地区的产业升级。
总之,产业转移是一个具有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动态过程,是一个包含国际间与地区间投资与贸易活动的综合过程,是对产业构成要素的国际间移动或地区间移动的描述。
是国际间或地区间产业分工形成的重要因素,也是转移国或地区与转移对象国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
日本学者关志雄指出: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内部将出现以上海为雁首,从沿海地区到内陆地区的“雁行发展模式”。
即通过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带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从而在中国[收稿日期] 2002-06-28[作者简介] 陈建军,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
国内形成一种雁阵发展形态。
现阶段中国的产业区域转移趋于活跃,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条件和原因:一是国土面积辽阔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和西部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差较大。
二是由于地理、气候条件和历史、传统文化背景不同,以及发展的路径依赖形成了各地在资源赋存结构上的差异。
三是体制改革的推进和“买方市场”的形成,特别是企业产权改革的深入和地区间要素和产品流动的行政壁垒的弱化,国内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促使企业以产业转移的方式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市场竞争力。
进入21世纪,中国提出了“走出去”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对推动区域间的产业转移也有很大影响。
依靠谁“走出去”和进行“西部大开发”?有两种不同的思路,一是重复计划经济时代的做法,主要依靠国家计划和扩大财政支出推进“走出去”和“西部大开发”。
二是利用已经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出现的建立在企业自主判断基础上的产业区域转移,制定恰当的战略,推动和鼓励民间企业充当“走出去”和“西部大开发”的主要角色,而国家仅在提供基础设施建设和政策方面提供支持。
显然,后一种思路有更多成功的把握。
从改革和发展的角度看,由于中国的改革和发展的不平衡性,鼓励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中的那些已经先行完成体制转型的企业进行产业转移,将加快中国统一的国内市场的整合和形成,加快各区域内部和全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扩大内需并缓解加入WT O后的冲击。
产业转移,即便对于中国也不是20世纪末才有的事,1949年解放以后,特别是70年代,中国有过一次较大的产业转移,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沿海地区的许多战略产业,特别是和国防工业有关的机械、电机、化工等重化工业部门的大批工厂从东部沿海地区转移到被称为“三线地区”的西南和西北地区,目的是为了实现当时中央最高决策层所决定的“备战”和“要准备打仗”的国家战略。
1995年在国务院“东锭西移”的政策指导下,上海的纺织产业也将大量的棉纱生产能力(有50万锭)转移到了新疆地区。
但是这些产业转移都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是政府行为,这和我们现在所讨论的“产业转移”是不同的。
我们所讨论的“产业转移”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行为。
决定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不是政府的意志,而是利益的诱导。
是由于经济发展而引起的供给、需求以及国际、国内分工结构的变化,从而导致区域资源结构优势的动态变化,使得企业有必要以空间转换来回避经营风险和寻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在形式上常常表现为企业战略性的对外扩张行为,如持续的跨国或跨区域的投资和贸易活动。
但是,和个别、零散的企业跨区域投资和贸易行为不同,产业转移常常表现为同属于某一产业或某几个产业的多数企业都有寻求空间转换,向区域外发展以寻求利益最大化的意愿和行为。
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产业结构高度化是几个相互关联的概念,产业结构高度化是指产业结构从低级向高级的演进过程,如从以第一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向以第二和第三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演进的过程。
这一过程的进行状态就是产业结构调整,而产业转移则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表现形式和手段之一。
“二战”以后,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进展,世界统一市场的不断扩大,以及国际分工体系,包括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体系的形成和完善,产业结构调整也越来越多的采取产业转移的方式。
这种情形也适用于中国国内,随着改革的深入,国内地区间的市场壁垒正在不断的被打破,使得要素的流动变得通畅起来,国内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也越来越多的采取产业转移的方式进行。
产业转移,可分为国内区域间的产业转移和国际产业转移。
国内区域间产业转移较早的案例可举美国。
美国早期开发阶段,当时制造业工厂通常设在靠近原料来源的地方,后来由于运输条件的变化,工厂更倾向于设在靠近产品市场的地方,这促进了美国工业由东部转移到西部,由北方转移到南方。
国际间产业转移的典型现象发生在20世纪后半期的东亚,由于日元升值,导致日本劳动力供给状况的恶化(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日本的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纷纷转移到东亚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随着最先接受转移的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成长和产业升级,又启动了新一轮产业转移浪潮,这种产业转移链现象,一些经济学者称之为“雁形模式”。
在东亚的产业转移浪潮中,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是以产业转移带动产业结构调整的两个有代表意义的典型。
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通过产业转移,将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或劳动密集型的工序转移到了东南亚,在日本和亚洲NIES(亚洲新兴工业国和地区)以及ASE AN(东盟国家和地区)之间形成了水平分工和垂直分工,从而使日本的制造业在20世纪80—90年代一直保持着世界一流的竞争力。
台湾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还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要产业,但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开放了向大陆的投资,其纺织、食品、生活杂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纷纷转移至大陆地区,使台湾产业结构得到迅速调整,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的产业结构从以纺织、服装、生活杂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迅速转变为机电加工工业主导型的产业结构,又转变为电脑产业主导型的产业结构,连上两个台阶,台湾经济也因此保持着高增长率和全球领先的竞争力。
二、有关产业区域转移的国内外研究有关产业区域转移的研究较早形成理论的是20世纪30年代的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提出的雁行发展模式。
这一理论后来经过小岛清的发展成为20世纪70年代日本向ANIES(亚洲新兴工业国和地区)和ASE AN(东盟国家和地区)进行产业转移,推动本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根据。
对产业转移理论作出贡献的还有R.vernon(弗农,1966),他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产品周期论,对地域间或国际间产业与产品的周期性发展进程,以及由此导致的产业和产品的转移作了系统的描述和。
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产业转移的理论有了新的进展,主要表现在产业转移理论与国际经济学及经营学理论的联系日趋紧密。
在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论”(K ojima,1978)的延长线上,一些日本学者强调,产业转移是产业结构调整国际化的载体(大西胜明,1999),因为产业结构调整总是伴随着产业跨国转移和企业跨国经营。
牛丸元等(1999)进一步用国际贸易理论中的H -O-S模型来解释赤松要的雁行模式和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产业发展的雁行状态和产业的生命周期描述了一国或一地区的产业进化过程,但其实质是反映了比较优势的转移以及与此相关的产业转移。
在产业区域转移的微观层面的理论研究上,邓宁(Dunning,1988,1993)用O-L-I模型来说明企业的对外投资和扩张行为,认为产业组织决定的所有权特定优势(Ownership-specific Advantages)(O优势),要素赋存结构决定的区域特定优势,(Location-specific Advantages)(L 优势),交易成本决定的内部化特定优势(Internalization Incentive Advantages)(I优势),是解释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经营的主要原因。
综观以上这些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在国际理论研究前沿,“企业的跨国(区域)经营(常常以直接投资为表现载体)—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调整—国际(区域)经济发展”这样一分析框架已经初步成型,且常常被用于国际经济研究和区域发展研究上。
对于产业区域转移的研究在中国国内起步较迟。
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才有学者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角度研究国际产业转移问题(卢根鑫,1997)。
由于还处于开始的摸索状态,国内的研究基本上没有实证分析的材料,也没有接触到国内区域间的产业转移问题。
另一方面,一些区域经济方面的研究,虽然提到过“产业区际转移”的概念(张可云,2001),但也没有进行展开研究。
国内对产业转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与此相关的以下三个领域:①技术转移的梯度和“反梯度”理论(夏禺龙等,1982);(周起业,1990);②区域分工和区域经济联系(周起业,1989);③产业转移的微观基础———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