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4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课时作业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件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稳定性
5.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案例1
实验假设 土壤微生物能分解落叶使之腐烂
自变量 土壤中是否含__微__生__物_____
实 实验组
对土壤__灭__菌___处理
验 对照组
对土壤__不__做___处理
设 实验结果 在相同时间内
计 (现象) 实___验__组__落__叶__的___腐__烂__程__度___<_对___照__组__
④实例
鸟鸣叫 蜘蛛网振动 蛇感知温度 蓟的刺 稻草人
蝙蝠回声定位 萤火虫发光 候鸟靠磁定位 植物开花
2.化学信息
①含义 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以及动物的性外激素等
②来源 生。物
③实例
植物分泌针对捕 昆虫分泌 食者的化学物质 外激素
初消 次消
食物链中,能量流动是单向、逐级递减的
分解者
(1)温室效应 ①成因:世界范围内,化石燃料的开采和使用 大大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
放,加剧了温室效应,引起全球性的气候变化。 ②影响:导致 气温升高 ,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
上升,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③我国措施:一方面采取积极措施减少 二氧化碳 排放,另一方面大力
实验结论 (分析)
土___壤__微__生__物__对___落__叶__有__分___解__作__用____
案例2
实验假设
土壤微生物能分解淀粉
自变量 是否含有土壤浸出液
实验组 A烧杯中加入土壤浸出液和淀粉糊
实 对照组 B烧杯中加入蒸馏水 和淀粉糊
验
A1加入碘液
__________不__变__蓝___________
2023年高考生物一轮考点复习选择性必修2第九单元第4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
练案[32]选择性必修2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4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A组一、选择题1.(2023·南京高三调研)如图为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其中Ⅰ~Ⅴ代表不同生物类群,①、②代表相关的生理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D )A.图中可以看出碳可以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中循环流动B.缺少Ⅰ和Ⅴ,生态系统会崩溃C.经过②过程释放的CO2可以重新经过①过程进入生物群落D.碳元素在Ⅰ、Ⅱ、Ⅲ、Ⅳ、Ⅴ之间以CO2的形式传递解析:根据题图可判断,Ⅰ是生产者,Ⅱ、Ⅲ、Ⅳ是消费者,Ⅴ是分解者,①是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②是呼吸作用,碳元素在Ⅰ、Ⅱ、Ⅲ、Ⅳ、Ⅴ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D错误。
2.(2018·海南高考)某同学将一面镜子竖立在一棵树旁,该树上的一只小鸟飞到镜前,对着镜子中的“小鸟”愤怒地啄击扑打。
下列关于该事件中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D )A.小鸟啄击扑打的动作本身是一种行为信息B.小鸟的眼睛能够感受镜子发出的物理信息C.小鸟把镜子传递的信息当作来自入侵者的信息D.激怒小鸟的信息是直接来自非生物的化学信息解析:镜子发出的光属于物理信息,B正确;小鸟把镜子传递的信息当作来自入侵者的信息,因此会对其进行愤怒地啄击扑打,C正确;激怒小鸟的信息来自镜子,是直接来自非生物的物理信息,D错误。
3.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
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x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曲线与正常范围之间所夹的面积可以作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TS)。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y值大小可作为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的定量指标B.在遭到干扰时,x、y值的大小与生物种类无关C.由图可知受到干扰后,生态系统的功能最终都会恢复原状D.TS值越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大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y值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y值大小可作为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的定量指标,x值大小可作为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的定量指标,x、y值的大小与生物种类和数量有关,A、B错误;当干扰程度超过一定限度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不能再恢复原状,C错误;TS 值表示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后偏离正常水平的程度,该值越小,则表示生态系统总稳定性越大,D正确。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4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稳定
第4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稳定性闺哥2024/3/25考点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物质循环的概念组成生物体的碳、氢、氮、磷、硫等基本元素,都在不断进行着从非生物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其中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因此又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这里所说的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1)物质: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如C、H、O、N、P、S等。
【物质循环伴随着复杂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即物质循环离不开能量流动】(2)范围: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
【生物群落起决定作用】(3)特点:全球性、循环往复运动。
思考:氮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能否循环利用?为什么需要不断地向农田中施加氮肥?提示:能。
农田是人工生态系统,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效益,使能量更多地流向人类,满足人类的需要为目的的。
农田土壤中氮的含量往往不足以使作物高产,加之农产品源源不断地从农田生态系统输出,其中的氮元素并不能都归还土壤,所以需要施加氮肥。
这与物质循环并不矛盾。
2.物质循环的实例——碳循环请写出图中各标号的含义:a.生产者;b.消费者;c.呼吸作用;d.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e.呼吸作用。
(1)特点:①碳的存在形式:非生物环境中:主要是CO2和碳酸盐,生物群落内部:主要是含碳有机物(组成生物体的蛋白质、糖类、脂质和核酸等都是以碳链为基本骨架形成的)②碳循环的形式: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是CO2【双向】生物群落内部是含碳有机物【单向】③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某些微生物的化能合成作用④碳返回无机环境途径: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⑤碳在生物体之间传递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⑥与自然界碳循环关系最为密切的两种细胞器:线粒体和叶绿体⑦碳循环具全球性的原因:CO2能够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
(海洋对调节大气中的碳含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海洋是巨大的碳库)⑧碳循环失调的后果:温室效应(2)温室效应①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等②形成原因:碳循环的平衡被打破a.化石燃料的开采和使用大大增加了CO2的排放b.森林、草原等植被遭到大面积破坏,减少了CO2的吸收了解;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导致在很短时间内向大气中释放大量的CO2,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2021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章生物与环境第4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与稳定性课件
答案 一、C、H、O、N、P、S 无机环境 生物群落 全球性,反复循环 CO2 和碳酸盐 含 碳有机物 CO2 含碳有机物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分解作用 动力 无机环境 1.(1)× (2)× (3)× (4)√ (5)× (6)× (7)√ 2.①—a、b ②—c ③—a ④—f、g ⑤—e ⑥—d 3.(1)①光合作用 ②呼吸作用 ③生产者 ④消费者 ⑤呼吸作用 ⑥分解作用 ⑦燃烧 (2)CO2 含碳有机物 (3)⑦ 二、物理过程 传递信息 特殊行为 正常进行 繁衍 种间关系 控制 1.①—C—b ②—A—c ③—B—a 2.(1)生物或无机环境 (2)各种成分 生物 生物 生物 无机环境 (3)双向 三、负反馈 限度 适度 物质、能量 恢复力 保持 营养结构 恢复
4.明辨物质循环的三个易误点 (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所说的“生态系统”并不是一般的生态系统,而是指地球上 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因此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所说的“物质”并不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而是指组成 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如 C、H、O、N、P、S 等。 (3)碳在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传递并不都是双向的,只有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 是双向的,其他各成分间的传递均是单向的。
答案:(1)D 低于 (2)呼吸作用 大于 (3)非生物环境 取消 D“→”A
(1)写出图中序号代表的含义: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 ⑤________,⑥________,⑦________。 (2)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以________的形式循环,在群落内部以________的形式 传递。 (3)温室效应主要由过程_______导致。(填图中序号)
(2)CO2 被生产者吸收,通过光合作用转变成体内的含碳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再被图 中的 A 所示的生产者、B 所示的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和 C 所示的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以及 E 所示的化学燃料的燃烧,转变成 CO2 后再重新循环。若此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处在正 常演替过程中,则随着演替的进行,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特别是生产者的种类和数量逐渐
2022年高考生物一轮考点复习 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 第4课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稳定性
第4课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稳定性【课标要求】1.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循环、能量在生物群落中单向流动并逐级递减的规律。
2.举例说明利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人们能够更加科学、有效地利用生态系统中的资源。
3.阐明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地富集的现象。
4.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物理、化学和行为信息的传递对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生物种群的繁衍和种间关系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
5.解释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并维持动态平衡的能力。
6.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会受到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如气候变化、自然事件、人类活动或外来物种入侵等。
7.阐明生态系统在受到一定限度的外来干扰时,能够通过自我调节维持稳定。
【素养目标】1.使用图示等方式表示和说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的过程和特征,并对相关的生态学实践应用作出合理的分析和判断。
(生命观念、科学思维)2.从生态系统具备有限自我调节能力的视角,预测和论证某一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可能引发的多种潜在变化。
(生命观念、社会责任)3.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和比较不同生态缸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撰写报告分析其原因。
(科学探究)【主干·梳理与辨析】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物质循环概念的理解:2.碳循环:(1)请写出图中各标号的名称:a.生产者;b.消费者;c.呼吸作用;d.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e.呼吸作用;f.化石燃料的燃烧。
(2)存在与循环形式。
的形式循环。
①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间:主要以CO2②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和碳酸盐的形式存在。
③在非生物环境中:主要以CO2(3)循环途径:(4)温室效应。
①形成原因:化石燃料的开采和利用,大大增加了CO的排放,引起全球性的气候变化。
2②缓解措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大力提倡植树种草,提高森林覆盖率。
3.生物富集: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
高三生物大一轮复习课件第九单元第4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稳定性
物质循环(以碳循环为例) 无机物 主要是______
全球性、循环性 ______________ 生物圈(全球性)
__________________ 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第四章 章末归纳整合 第一章 §1
成才之路 成才之路· · 高中新课程 高中新课程 · · 学习指导 学习指导 · 人教版 ·北师大版 · 生物 ·数学 ·必修 ·必修 2 1 知识梳理 考能诊断
备选素材
第一章 §1 返回总目录 天 宏 书 业
第四章
章末归纳整合
成才之路 成才之路· · 高中新课程 高中新课程 · · 学习指导 学习指导 · 人教版 ·北师大版 ·生物 ·数学 ·必修 ·必修 2 1
考纲原生态
1.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Ⅱ) 2.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Ⅱ)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Ⅱ)
考点一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联系: ①两者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②_____ _____ 物质 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 能量 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 往返。
第四章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章末归纳整合 第一章 §1
成才之路 成才之路· · 高中新课程 高中新课程 · · 学习指导 学习指导 · 人教版 ·北师大版 · 生物 ·数学 ·必修 ·必修 2 1 知识梳理 考能诊断
第四章 章末归纳整合 第一章 §1
成才之路 成才之路· · 高中新课程 高中新课程 · · 学习指导 学习指导 · 人教版 ·北师大版 · 生物 ·数学 ·必修 ·必修 2 1 知识梳理 考能诊断
考点一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3.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1)区别: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4课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课件新人教版
(2)第二营养级能量流动分析
①初级消费者摄入能量(a)=初级消费者同化能量(b)+粪便中的能量(c),即动 物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该营养级同化能量,应为上一个营养级固定或同化能量。 ②初级消费者同化能量(b)=呼吸消耗的能量(d)+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 量(e)。 ③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e)=分解者利用的能量(f)+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 量(i)+未被利用的能量(j)。
(1)图1所示食物网中,遗漏了一条能量流动途径,该条途径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1所示食物网中,次级消费者是________,丁与丙之间的种间关系是 ____________。 (3)根据图1分析,除了图2中已经标出的能量去向之外,乙的能量去向还有 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图2分析,图1所示食物网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率 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7.6%。
情境设置
D营养级 净增重M
A营养级 净增重N
(5)经检测,水体中含有某种可被生物富集的农药,推测体内此农药含量最高的 物种是______________。 (6)从生态学角度解释,污染物排放导致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名师授法解题】
关键 能力 题眼 信息
解题 思维
理解能力、获取信息能力
通过呼吸作用将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释放到空气中去。
(5)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 √ ) 分析: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导致温室效应 的发生,因此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2020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9单元第4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课件
[技法提炼]
1.图中双向箭头代表生产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其中其他所有成分都指向 的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即C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A是生产者。 2.除了C之外,有最多被指向箭头的为分解者,即B为分解者。 3.三个图的模式其实一致,复杂的地方在于消费者的划分,图甲中消费者只有 D,图乙中消费者有D、E,图丙中消费者有D、E、F。
答案:(1)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甲和丁之间有双向箭头,且其他几种成分都 有箭头指向丁,所以丁为大气中的CO2库,甲为生产者;甲和乙都有箭头指向 丙,所以丙为分解者,则乙为消费者 (2)含碳有机物 CO2 (3)b代表光合作用 或化能合成作用,d和c代表细胞呼吸,f代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a代表捕食,e和 g代表动植物的遗体、排遗物等提供给分解者
A.①⑤⑥表示细胞呼吸 B.①和②的速率基本相等 C.甲→丙→丁构成捕食食物链 D.③④⑦过程中碳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解析:①是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②⑤⑥表示细胞呼 吸,A错误;若碳循环能保持平衡,则①和②⑤⑥的速率基本相等,B错误;丁 是分解者,不能和其他生物构成捕食食物链,C错误;③④⑦是群落内部的碳的 流动,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D正确。 答案:D
(2)碳出入生物群落的途径: ①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
②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生分产解者者、的消分费解者作的用呼实吸质作是用呼吸作用 化石燃料的燃烧
(3)温室效应的产生原因: ①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产生大量CO2。 ②植被破坏,降低了其对大气中CO2的调节能力。
解析:图中a为消费者,b为分解者,c为生产者,d为大气中的CO2库,e为化石 燃料;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CO2的形式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以 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答案:B
(新课标)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9.4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课
(新课标)2018年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9.4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课时规范训练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新课标)2018年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9.4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课时规范训练)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新课标)2018年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9.4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课时规范训练的全部内容。
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 9.4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一、选择题1.如图是某宇宙飞船生态系统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该系统可为航天员提供氧气B.飞船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C.分解罐可以向藻类植物提供二氧化碳和无机盐D.太阳能经过藻类的光合作用转化为化学能解析:选B.藻类可进行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产生氧气,A、D正确.分解罐可以分解排泄物,向藻类植物提供二氧化碳和无机盐,C正确。
飞船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但能量是不循环的,B错误。
2.环境问题是全世界人民密切关注的问题,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模式越来越成为促进国家经济持续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经济模式。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致使大气中的CO2急剧增加B.大气中CO2进入生物群落的方式只能是植物的光合作用C.生物群落中的碳元素进入大气的方式只能是微生物的分解作用D.大力植树造林是缓解温室效应的唯一方法解析:选A.近代工业的迅速发展,导致化学燃料大量燃烧,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因此减缓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是减少化学燃料的燃烧。
高考生物总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4讲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课件新人教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个吃玉米的人所获得的能量一定比一个吃牛肉的人获 得的能量多,对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土壤中含相同浓度的难降解污染物,则 A 中的人与 B 中的人在摄取相同能量的前提下体内污染物浓度哪个更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判断正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 用。( )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的是各种化合物在生物群落与无 机环境之间往复循环。( ) (3)与碳循环有关的生理活动有光合作用、细胞呼吸和化能合 成作用等。( ) (4)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大力植树造林都可以有效地缓解 温室效应。( ) (5)生物群落内部碳元素的循环属于碳循环。( )
2. (1)A 种营养结构,因为 B 中人处于第三营养级,能量损耗
加大,养活的人口更少。(2)不对。A、B 营养结构中“牛”“人”
代表的是相应营养级环节,并非“一个人”。(3)B 中更高。(4)1.29
倍。推导思路如下:
设玉米量均为 A,调整前人获得能量为 x1,调整后人获得能 量为 x2
则:x1·1 12+(x11·)122=A
5
5
x2·1 23+(x21·)132=A
5
5
则 x1=1A5,x2=33A5
3A
x2= x1
35 A
=97≈1.29
15
3.(1)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大部分都散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生物教案(新教材人教版鲁湘辽):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第7课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课标要求 1.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不断循环的规律。
2.举例说明利用物质循环,人们能够更加科学、有效地利用生态系统中的资源。
3.阐明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地富集的现象。
4.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物理、化学和行为信息的传递对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生物种群的繁衍和种间关系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
考点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物质循环(1)概念:组成生物体的碳、氢、氧、氮、磷、硫等元素,都在不断进行着从非生物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环境的循环过程。
(2)特点:全球性、反复利用、循环流动。
(3)与能量流动的关系:二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4)意义:使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碳循环(1)循环形式: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循环。
(2)过程图解归纳总结(1)碳的存在形式与循环形式①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间:主要以二氧化碳形式循环。
②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形式传递。
③在非生物环境中:主要以二氧化碳和碳酸盐形式存在。
(2)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3)碳返回非生物环境的途径: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实质是呼吸作用)和化石燃料的燃烧。
3.生物富集(1)概念: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
(2)特点①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生物富集的某种物质浓度就越大。
②生物富集也具有全球性。
4.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生物富集的关系项目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生物富集范围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生物圈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全球性、反复利用单向流动、逐级积累、全球性形式光能→化学能→热能无机物↔有机物不易分解或排出的重金属化合物或有机化合物过程沿食物链(网) 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间往复循环沿食物链(网)联系①在群落中它们的流动渠道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且相互联系,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②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③物质是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间循环往返的动力,也是生物富集的动力;④某些物质在沿食物链(网)流动时会发生生物富集源于选择性必修2 P67“练习与应用·拓展应用1”:生物圈是(填“是”或“不是”)一个在“物质”上自给自足的系统,不是(填“是”或“不是”)一个在“能量”上自给自足的系统,因为物质可以在生物圈内循环利用,而能量不能循环利用,它必须由生物圈外的太阳能源源不断地输入,方可维持正常运转。
高考生物 一轮复习 生物与环境 第4讲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必修3)
4.如图表示能量流经某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示意图[单位 J/(cm2·a)],据图分析,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至少为 400 B.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 100 C.能量由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 20% D.该生态系统第三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是 15
答案:B
[总结提升] 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和生物量金字塔的比较
不同的生态金字塔能形象地说明各营养级与能量、数量、生物量
之间的关系,生态金字塔是定性研究生态系级固定 的总能量
数量金字塔
生物量金字塔
每个营养级生 物个体的数量
每个营养级现存生物 有机物的总质量
模型
特点 形状
能量沿食物链流 个体数量随营养级
动过程中逐级递减 升高而逐级减少
正金字塔
一般呈正金字塔, 有时呈倒金字塔
生物量沿食物 链流动逐级递减 一般呈正金字塔, 偶有倒置现象
1.物质循环
2.碳循环过程
(1)请写出图中各标号的名称: ① 呼吸作用 ,② 光合作用 ,③摄食, ④ 呼吸作用 ,⑤ 燃烧 ,⑥分解作用。
①定量不定时(在足够长的时间内能量的最终去路) a.自身呼吸消耗;b.流入下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c.被分 解者分解利用。 ②定量定时:流入某一营养级的一定量的能量在一定时间内的去 路可有四条: a.自身呼吸消耗;b.流入下一营养级;c.被分解者分解利用;d. 未利用,即未被自身呼吸消耗,也未被下一营养级和分解者利用,如 果是以年为单位研究,这部分的能量将保留到下一年,因此“未利 用”是指在有限的时间“还没来得及被利用的能量”。
角度三 生态金字塔的识别和分析 5.(2016·长沙模拟)某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金字塔由最下面 一层到最上面一层共四层,分别为甲、乙、丙、丁(如图), 若有外来种生物戊入侵,且会与丙竞争食物,但不会被丁所 捕食。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第4讲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教学案新人教版
第4讲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能量流动的概述(1)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2)能量流动的四个环节 输入—⎩⎪⎨⎪⎧ 源头:太阳能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传递—⎩⎪⎨⎪⎧ 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形式: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转化—太阳能→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 散失—⎩⎪⎨⎪⎧ 形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过程:自身呼吸作用2.能量流动的过程(1)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过程①c 代表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
②流入某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的能量的去向d :自身呼吸作用散失。
e :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
i :流入下一营养级。
f :被分解者分解利用。
j :未被利用的能量。
(2)能量流经生态系统的过程①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②能量流动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
③能量传递形式: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④能量散失途径:各种生物的呼吸作用(代谢过程)。
⑤能量散失形式:热能。
3.能量流动的特点及原因分析(1)能量流动是单向的,原因:①能量流动是沿食物链进行的,食物链中各营养级之间的捕食关系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是不可逆转的。
②各营养级通过呼吸作用所产生的热能不能被生物群落重复利用,因此能量流动无法循环。
(2)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原因:①各营养级生物都会因呼吸作用消耗大部分能量。
②各营养级的能量都会有一部分流入分解者。
4.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1)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2)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人教版必修3 P99“科学·技术·社会”)生态农业是指运用________原理,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应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建立起来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
提示:生态学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能量的输入和散失过程。
适用于新教材2024版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第43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
2.(2022临沂一模)某湖泊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 是( )
A.水蚤属于第二、第三营养级,鲶鱼占有四个营养级 B.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鲶鱼个体中所含的能量最少 C.从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碳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从水蚤传递给鲶鱼 D.从信息传递的角度分析,蚊子幼虫与划蝽之间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
二、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特别提醒
信息传递的3要素
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提高 农畜产品 的产量。 (2)对 有害动物 进行控制。 提醒: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不包括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而是指种群内部个 体之间、种群之间以及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信息传递。
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生态平衡 (1)概念:生态系统的 结构和功能 处于相对稳定的 一种状态 。 (2)特征
(3)调节机制:负反馈机制,是指在一个系统中,系统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 为 信息 调节该系统的工作,并且使系统工作的效果 减弱或受到限制 , 它可使系统 保持稳定 。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缸中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 流动,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
生态缸的采光要用较强的 散射光 防止水温过高导致水生植物死亡
旁栏边角 1.(选择性必修2 P80“复习与提高”改编)农业部门在防治棉铃虫问题上,提出 了两种方案:A.喷洒高效农药; B.放养赤眼蜂(其为棉铃虫天敌)。请评价哪种方案更有利于提高农田生态 系统的稳定性。说明理由。 提示:放养赤眼蜂。因为喷洒高效农药,在消灭棉铃虫的同时,也会杀死大 量的棉铃虫的天敌。棉铃虫失去了天敌的控制,就容易再度大爆发。在棉 田中放养赤眼蜂,由于棉铃虫和赤眼蜂在数量上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 能够将棉铃虫的数量长期控制在较低水平。方案B有利于提高农田生态 系统的稳定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4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一、选择题1.如图为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碳循环是指CO2在生物圈的循环过程B.伴随A过程的进行,能量输入生物群落中C.B过程只代表生物的呼吸作用D.能完成该循环的生物一定含有叶绿体和线粒体解析: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生物圈的循环,A错误;图中A过程为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伴随A过程的进行,能量输入生物群落中,B正确;B过程包括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和化石燃料的燃烧等,C错误;原核生物无叶绿体和线粒体,也可完成该循环,D错误。
答案:B2.如图表示生态系统四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1和2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B.3代表的一定是原核生物C.4可以表示大气中的CO2D.①代表光合作用,②代表细胞呼吸解析:图中1与4之间可以进行双向的物质交换,而1与2均指向3,1有3个箭头指出,4有3个箭头指入,可以判断出1、2、3、4分别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1与2所包含的种群不能构成群落,还缺分解者3,故A错;3(分解者)中既有原核生物,也有真核生物,故B错;4可以代表大气中的CO2,那么③过程可为光合作用,②过程代表细胞呼吸,而①表示捕食关系,故C对,D错。
答案:C3.(2017·广东湛江模拟)如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字母代表生态系统组成成分,数字表示碳的流动过程。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生产者、A、B、C构成了两条食物链B.大力增强过程①可一定程度缓解温室效应C.经过程③的碳全部储存于B体内的有机物中D.农业上的中耕松土可以加强过程⑦解析:图中A为大气中CO2库,B为消费者,C为分解者,图中生产者、B构成了一条食物链,A错误;①②分别表示生产者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大力增强①过程可以减少大气中CO2量,缓解温室效应,B正确;③为消费者的摄入,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C错误;⑦为消费者的呼吸作用,中耕松土不能加强过程⑦,D错误。
答案:B4.(2017·江苏南通、扬州、泰州模拟)下图为某沙漠地区部分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该食物网的全部生物构成生物群落B.蚂蚁的数量最多,是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C.从个体角度分析,山狗个体体内贮存的能量最少D.蜥蜴和蛇、蛇和山狗之间的信息传递是相互的解析:食物网中的生物不包括分解者,不可构成生物群落,A错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生产者,B错误;从个体角度分析,山狗个体体内贮存的能量不是最少,C错误。
答案:D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只能来源于同种或异种的生物B.植物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调节属于信息传递中的化学信息C.动物可通过特殊的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信息D.牧草生长旺盛时,为食草动物提供采食信息,这对食草动物有利,对牧草不利解析: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不仅可来自于生物群落中的各种生物,还可来自于无机环境,例如湿度、光照等,A错误;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发生在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之间或不同物种之间,而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起作用,所以B错误;动物可通过特殊的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信息,C正确;一定限度内,食草动物吃草有利于草的更新与分蘖,D错误。
答案:C6.图为现代版“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模式图,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桑”不能代表能量流动B.模式图中不应有“→池塘”的箭头C.鱼是二级消费者D.该生态农业促进了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解析:“→桑”代表该生态系统能量的输入,A错误;该池塘水体中还有其他的生产者,模式图中应有“→池塘”的箭头,B错误;图中显示鱼以蚕粪为食,是初级消费者,C错误;该生态农业促进了物质循环,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D正确。
答案:D7.(2017·福建福州一中月考)如图为一个密闭生态缸处于良性状态的碳循环模式图,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行为信息在无机环境和自养生物之间可进行单向或双向传递B.三种生物的成分自左向右分别代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C.生态缸需要放置在一个有适宜散射光的位置才能正常运转D.可通过观察自养生物等成分的生活状况来判断生态缸的稳定性解析:行为信息只能在生物之间传递,不能在无机环境和生物之间传递,A错误;图中异养生物①、②分别为消费者和分解者,B正确;生态缸应放在有光的地方,但应避免阳光直射,C正确;可以通过观察生物成分的生活状况来判断生态缸的稳定性,D正确。
答案:A8.贵州茶闻名中外,生态茶园建设的关键是实施生物防治调控茶园群落,降低病虫危害等。
下表中的措施与原理不匹配的是( )选项措施原理A 保留一定数量的杂草提高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B 对害虫进行检测和预报,实时防治种群数量变化规律C 种植能散发气味去除害虫的苦楝,防治害虫进入茶园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能调节种间关系D 保护茶树虫害的天敌群落中的种间关系维持各种群数量的相对稳定性,A符合题意。
答案:A9.如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箭头表示循环方向,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甲、乙、丙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B.图中b、c、d过程均可表示不同生物的细胞呼吸C.缺少类群丙则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不能正常进行D.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会导致碳平衡的破坏解析:双向箭头的一端是生产者,另一端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因此甲为生产者。
其他成分中箭头指向多的为分解者,即丁为分解者,剩余的乙、丙为消费者。
生物群落的构成需要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即甲、乙、丙和丁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A错误。
代表动植物细胞呼吸的是指向大气中的CO2的箭头,不包括c、d,B错误。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必须要有生产者和分解者,也就是甲和丁,故缺少类群丙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正常进行,C 错误。
化石燃料的燃烧会导致大气中的CO2迅速增多,引起温室效应,打破碳循环的平衡,D正确。
答案:D10.下列信息的传递中,与其他三种不属于同一类型的是( )A.小囊虫在发现榆、松寄生植物后,会发出聚集信息素,召唤同类来共同取食B.榆树通过分泌一种化学物质,与栎树产生相互拮抗的现象C.雄蚊能根据雌蚊飞行时所发出的低频声波而找到雌蚊D.群居动物通过群体气味与其他群体相区别解析:A项中的“信息素”、B项中的“化学物质”、D项中的“气味”均能说明其信息传递的类型属于化学信息,而C项中的“低频声波”能说明其信息传递的类型属于物理信息。
答案:C11.(2017·陕西西安测试)关于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越小,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B.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之间往往存在着相反的关系C.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和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D.地球上全部的森林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相同解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其自动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强。
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关系往往相反,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强,但恢复力稳定性差。
答案:D12.(2017·湖北襄阳模拟)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正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B.不同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基本相同C.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往往就越低D.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就是要禁止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利用解析: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呈负相关,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A错误;不同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往往不同,B错误;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往往就越低,C正确;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就是要对生态系统合理利用,减少干扰,D错误。
答案:C二、非选择题13.低碳经济和绿色生活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如图表示碳循环局部示意图,分析回答:(1)碳在生物群落内以________的形式进行流动,煤是“高碳”能源,通过燃烧,碳主要以________的形式进入大气圈。
(2)图中表示生产者的字母是________,若因环境污染造成生产者锐减,则F、D的数量将________。
(3)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D增加1千克,则至少需消耗E________千克。
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碳在生物群落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流动。
化石燃料的燃烧过程中碳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入大气圈。
(2)图中E是生产者,A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C是分解者,其余是消费者,如果因环境污染造成生产者锐减,则消费者的数量都会降低。
(3)流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如果D增加1千克,按最高传递效率20%计算,至少需要25千克E。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
因为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答案:(1)有机物CO2(2)E 减少(降低) (3)生产者(或E)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单向流动、逐级递减25 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14.如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正常范围: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x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
请回答下列问题:(1)生态系统结构复杂,各组分间通过________和________紧密联系,形成统一整体;同时,________调节着生物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是__________________。
若要保持一个封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必须从外界源源不断地输入________。
(3)对a、b两个生态系统施加相同强度的干扰,若y a>y b,则这两个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的关系为a________b(填“>”“<”或“=”);对同一生态系统来说,x和y的关系为________。
解析:(1)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将生态系统的各组成成分连成一个统一整体。
(2)物质是循环的,因此一个生态系统可以实现物质上的自给自足;而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递减的,因此必须源源不断地输入能量,才能保持封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