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秋历史·选修1(岳麓版)演练:第四单元 单 元 整 合 Word版含解析
岳麓版选修1高中历史单元整合课件4
一、整体把握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俄国、埃及、日本和中国的改 革 1.四国改革的共同背景 (1)外部危机:19世纪以来,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行,欧美列强 加紧了在全球的侵略和扩张。这样,亚非拉大多数尚处于农业文明 阶段的落后国家,一方面面临着资本主义国家武力侵略、沦为殖民 地或半殖民地的危险;另一方面也受到先进工业文明的冲击。 (2)内部危机:外部的危机激化了各国内部存在的各种矛盾,腐朽 落后的制度和日益激化的阶级矛盾威胁着统治者的统治。如俄国 的农奴制、埃及马木路克的黑暗统治和包税制、日本幕府统治的 危机还有清政府的腐朽统治等。
二、怎样理解世界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1.近代化的主要内容 主要是指政治上民主化、经济上工业化(核心)、思想上开明化。 2.近代化方式 (1)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的道路,如英国、法国等。 (2)通过资本文义性质改革的道路,如日本、俄国等。 (3)通过国家统一的道路,如德国、意大利等。 (4)通过民族解放的道路,如美国、拉美各国等。 3.对不同道路的理解 (1)决定不同道路的选择因素是本国具体国情。国情各异,选择的 道路自然不同。 (2)各国人民有权选择自己的道路,应该求同存异,尊重各自的选 择,和谐共存。 (3)不同道路之间无)经济上:都大力引进西方先进科技,发展机器工业,或者为资本 主义经济的发展扫除障碍。如埃及创办了第一批近代化工厂;日本 实行殖产兴业政策,大力促进工业化;中国维新变法也采取了许多 鼓励发展工商业的措施等。 (2)政治上:大都仿效西方建立近代政治体制。如俄国的司法改革 与地方自治;日本废藩置县,建立中央集权的体制;中国允许官民上 书言事等。 (3)思想文化上:相应地提倡西方先进思想文化。如日本的文明开 化和中国的维新思潮。
3.四国改革的结局和影响 欧洲的俄国、非洲的埃及、亚洲的日本和中国的改革由于国情 等的差异而各有不同的结局。 (1)俄国的1861年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使 俄国跻身欧洲强国之列。 (2)埃及的阿里改革一度使埃及成为地中海东部的头等强国,逐渐 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殖民统治。但最终因自身的局限及外国的干 涉而失败。 (3)日本的明治维新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成为亚洲强国, 实现了近代化。 (4)戊戌变法最终失败,但体现了变法图强、救亡图存的爱国精神, 既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又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高二历史岳麓版选修1学案:第四单元第15课戊戌变法含解析
第15课戊戌变法问题导学1.维新派的主张及实践活动与探究材料一康有为隐以改复原教之路得自命……作《伪经考》。
其貌似孔也,其心则夷也。
-—叶德辉《叶吏部与刘先端黄郁文两生书》材料二不以民为重,其一切法制皆务压制其民,故不肯注意于内治.盖因欲兴内治,不能不稍伸民权也.-—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材料三“弱者常为强肉,愚者常为智役。
及其有以自存而遗种也,则必强忍魁桀,趋捷巧慧,而与其一时之天时、地利、人事最相宜者也。
”“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严复《原强》和《天演论》(1)据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探究康有为、梁启超和严复的政治主张各有何特点?材料四(2)结合材料四中的三幅图片和所学知识,归纳维新派宣传变法的方式并举例说明.探究维新变法运动的影响。
材料五某同学学习了“戊戌变法”后,对基础知识进行了下面的总结概括。
“公车上书”给皇帝,维新变法运动起。
《中外纪闻》强学会,康梁奔走救危急。
光绪诏书要变法,救亡图强改现状。
维新百日终失败,爱国忧民精神扬.(3)你能得出哪些与戊戌变法有关的知识信息?百日维新的特点。
(1)从方式上看,变法要用西方和日本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制度模式,对中国传统的旧制度进行改革.(2)从涉及领域看,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体现了除旧布新的新气象,基本上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愿望和要求,但未涉及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
(3)从推行范围看,仅限于社会的上层,只得到少数官员的支持,没有深入到广大民众中,因而没有形成变革的巨大力量。
(4)从内容上看,没有涉及开国会、定宪法、建立君主立宪制等政治主张,表明光绪帝变法的初衷不是为了实践维新派的政治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同时也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2.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活动与探究下列材料是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的分析:材料一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这两者的结合使学习和参考外国的任何改革都变得更加困难.——雷颐材料二变法者由于缺乏对改革制约条件和困难客观冷静的认识和分析,未能形成成熟的改革心理,缺少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实际的活动能力,没有采取灵活多变的变法战略。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1教师用书:第四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12Word版含答案
第四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课标要求]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2. 了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历史背景;简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埃及历史上的作用。
3•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4•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第12课俄国农奴制改革[目标导航]1•了解俄国农奴制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说明改革的必要性。
(重点)2•从近代化的角度把握改革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自主當习▼基础知识,吧'一、克里木战争和变革的呼声1. 克里木战争(1) 战争目的:俄国与英、法瓜分和争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溃产”的斗争。
⑵战争进程①1853年,俄国以保护生活在土耳其的东正教徒为名,对土耳其发动战争。
②1854年,法国和英国加入土耳其一方作战,战争转到俄国的克里木半岛进行。
③英法联军攻占俄国黑海舰队基地塞瓦斯托波尔,俄军战败。
④1856年,俄国被迫接受苛刻的《巴黎和约》。
⑶影响:克里木战争的失败暴露了当时俄国经济和军事的落后,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
(4)失败根源:落后的农奴制。
①农奴制下,农奴劳动积极性低。
农奴被地主所占有,无偿为地主耕种土地和从事徭役;地主对农奴拥有家长式的“保护”责任,甚至可以买卖农奴。
②农奴制下,农业耕作方式原始,农奴使用古老的木犁,生活贫困;地主不愿意添置农具,不求进取。
③19世纪中期,农奴制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严重阻碍了俄国工业的发展。
2. 变革的呼声(1) 十二月党人:1825年12月,一些进步的贵族青年军官发动起义,主张废除农奴制,实行立宪君主制。
2019年历史岳麓版选修4学案:第四单元单元小结与测评Word版含解析
产阶级革命家⎩⎪⎪⎪⎪⎪⎪⎪⎪⎪⎪⎪⎪⎨⎪⎪⎪⎪⎪⎪⎪⎪⎪⎪⎪⎪⎧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追求真理的步伐⎩⎨⎧早期马克思、恩格斯特殊的求学经历马克思和恩格斯友谊的开始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马克思、恩格斯由革命民主主义者向 共产主义者转变发表《共产党宣言》,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资本论》的基本内容和地位无产阶级革命的导师⎩⎨⎧创办《新莱茵报》第一国际的灵魂捍卫巴黎公社的原则鞠躬尽瘁{整理《资本论》第二、三卷成立第二国际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奠基人列宁⎩⎪⎪⎨⎪⎪⎧从大学生到革命家{追求进步的少年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布尔什维克党的缔造者{列宁创建无产阶级政党的活动布尔什维克党的诞生列宁在十月{提出《四月提纲》列宁领导十月革命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主要内容:固定的粮食税等新经济政策的历史意义政治遗嘱{列宁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意义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风华正茂{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组织新民学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领导长征推翻三座大山{亲赴重庆谈判、指挥战略决战思考工作重心转移、建立新中国艰苦的探索与实践{艰苦探索的主要成就艰苦探索中的失误和教训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留法少年转战千里⎩⎪⎨⎪⎧国共对峙时期领导起义,创建革命 根据地,参加遵义会议抗日战争时期创建晋冀鲁豫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千里跃进大别山、 领导淮海战役、参与解放大西南建国初期与“文革”岁月{参加中共八大、制定“八字”方针1975年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拨乱反正{推动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一、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在理论研究和革命实践方面的主要活动二、邓小平领导的中国改革和毛泽东领导的中国革命的继承关系1.思想路线的继承性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灵魂,毛泽东依靠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中国革命从教条主义和机会主义的统治下拯救出来,走上正确的道路。
岳麓版历史选修1:第四单元第15课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1.下列哪项不.符合甲午战争前后的史实()A.战前没把日本放在眼里B.战后被迫签订《马关条约》C.战争结果对中华民族没多大影响D.战后“救亡图存”成为当时最高亢的呼声解析:选C。
本题考查基本史实的再认再现能力。
战后签订的《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故C项所述“没多大影响”是不符合史实的。
2.近代史上,顽固派“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的指责主要针对下列哪位人物的思想主张()A.梁启超B.严复C.康有为D.谭嗣同解析:选C。
本题考查维新派的思想,意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由“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可知,该人物将西方资本主义思想与中国儒家思想相结合,故选C。
3.戊戌变法对我国近代教育的贡献是()A.首创了专业技术教育B.废除了科举取士制度C.开始组织留学教育D.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再现能力。
A、C两项在戊戌变法前就出现过,B项变法中不是废除科举制而是对其进行改革。
变法中设立了京师大学堂,故选D项。
4.(2012·三亚高二检测)戊戌变法具有强烈的爱国性,主要表现在它()A.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B.试图建立君主立宪制C.主张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条件D.促进了人民的觉醒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抓住限定语“爱国性”及其“主要表现”。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变法图强、救亡图存是当务之急,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戊戌变法具有强烈的爱国性,因此是“主要表现”。
故选A。
5.阅读下列材料:由于维新变法运动触动了很多人的利益,社会上反对势力很大。
例如废除八股文,使大批读书人通过八股文考取功名、升官发财的梦想破灭,他们自然群起而反对。
湖南有个名叫曾廉的举人,甚至上书请求处死康有为和梁启超;一些衙门裁撤后,大批丢了乌纱帽的官员极端仇视新政,他们或造谣惑众,或上书恫吓,使得京师谣言四起;令旗人自谋生计,更引起不少旗人的强烈不满。
岳麓版历史选修1:第四单元第13课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1.18世纪末法国入侵前,埃及实际上处于()A.奥斯曼帝国统治之下B.英国统治之下C.马木路克统治之下D.俄国统治之下解析:选C。
当时埃及的实际统治者是马木路克封建统治集团,农民阶级与他们的矛盾日益激化,另一方面,英法都力图向埃及渗透势力,使埃及出现了民族危机。
所以,A、B、D 三项的叙述与当时埃及的社会实际相符。
2.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中体现顺应世界发展潮流的措施有()①发展机器工业,创办近代工厂②压制马木路克势力③学习西方技术,推行近代文化教育④对外扩张,建立帝国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D.①②③解析:选C。
应明确世界发展潮流是资本主义,②④不符合题意。
3.下列关于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A.阿里被称作“埃及的亚历山大”B.在埃及进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C.他采取的措施客观上促进了埃及的近代化D.改革最终胜利解析:选C。
阿里被称为“埃及的彼得”;阿里改革没有改变封建的生产关系,因此属于封建性质的改革;阿里去世后,其改革措施全部被废除,因此改革的最终结果是失败了。
所以A、B、D三项不符合史实,C项为正确答案。
4.在阿里改革失败后,对埃及进行激烈争夺和渗透的国家是()A.英法B.法德C.英俄D.英奥解析:选A。
19世纪三四十年代,奥斯曼帝国和英国的军队先后入侵埃及,导致了阿里改革的失败。
之后,英法在埃及展开了激烈的殖民争夺,导致埃及成为半殖民地国家。
5.(2012·广州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作为世界文明古国的中国和埃及,其城市历史源远流长,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其城市发展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随着1798年法国侵入埃及和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埃及与中国的历史开始由传统国家向现代国家过渡,其城市在西方文明的撞击下开始接受新文明的洗礼。
——车效梅《开罗、上海城市现代化进程比较研究》请回答:(1)结合时代背景,概述1798年法国入侵前,埃及的政治、经济状况如何?(2)埃及通过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实现了从传统农耕文明向近代文明的过渡,简述其措施。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1检测:第4单元 单 元 整 合 Word版含解析
单元整合[网络构建][考题例证]例1(2021·福建卷)阅读以下材料,答复以下问题.材料一克里米亚(克里木)战争的特点 ,就是一个采用原始生产形式的民族同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进行绝||望的搏斗.-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材料二1861年俄国自上而下的改革 ,延缓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这次改革是按照农奴主利益进行的 ,因此 ,农奴制废除得很不彻底.改革后 ,沙皇政权根本原封不动 ,大局部的土地还是掌握在贵族地主手里 ,保存了贵族地主大土地占有制……俄国引起革|命的各种社会矛盾 ,依然存在 ,并且继续在开展 .- -张兴仪?浅谈一八六一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材料一中 "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是指哪些(民族)国|家?如何理解这场战争对俄国来说是 "绝||望的搏斗〞?(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说1861年改革 "延缓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实际考查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对手 ,第二小问主要从克里米亚战争时的俄国社会背景这一角度进行理解、分析.第(2)问首||先解释农奴制改革延缓革|命的原因 ,主要应从改革对促进俄国资本主义开展及稳固沙皇统治的作用这两个角度分析;然后解释改革并不能消除革|命的原因 ,主要从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局限性这一角度进行分析.答案:(1)英国、法国.落后的农奴制无法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2)延缓:废除农奴制,促进俄国资本主义开展;一定程度上缓和社会矛盾,稳固沙皇统治.不能消除:农奴制改革不彻底;(政|治)上保存了沙皇专制制度;经济上保存了大量的农奴制剩余;没有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答三点即可)例2(2021·江苏卷) "文明开化〞是明治维新的有机组成局部,给日本社会带来了震撼和反思.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1872年太政官发布废止幕府时代服饰的布告 ,自天皇以下 ,达官贵人纷纷在正式场合身穿西洋大礼服 ,洋服一时成了时髦衣着.饮食结构也在变化 ,幕府时代禁食的牛肉被称为 "开化的药铺〞 "文明的药剂〞 ,"士农工商、男女老少、贤愚贫富等咸以不食牛肉为不开化〞 ,牛肉火锅店里顾客盈门 .一群群年轻人聚在店里边大嚼牛肉 ,饮用葡萄酒 ,边用蹩脚的英语谈论时事 ,成为众人趋之假设鹜的时尚 .- -宋成有?新编日本近代史?材料二(1888年日本某学者认为)一国文明之进步 ,必基于国民本来之元气和性格 ,绝||不是仅凭一朝一夕的模仿和虚饰就可以得到解决的.然而 ,我国开国以来只是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之外观 ,而不考究泰西文明能有如此今日之所以然.一味心醉于泰西文明之结果 ,便产生了崇拜泰西文明之风潮.此风潮破坏了作为国民独立之根基的国民性格 ,虚饰了一国之文明 .- -松本三之介?政教社文学集?请答复:(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日本文明开化的特征.(2)据材料一、二,说明日本人在吸收外来文明的态度上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前后态度产生的原因.(3)据上述材料,指出有些日本人 "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这一错误的实质.解析:(1)根据材料一 ,从方式、范围、学习形式等方面概括特征.(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某学者的观点可归纳出日本吸收外来文明的态度是由模仿虚饰变为理性对待;第二小问要根据明治维新前的状况和明治维新后存在的问题分别说明前后态度产生的原因.(3)要认识到当时日本人不了解西方文明的真正内涵 ,局限于形式上学习西方.答案:(1)自上而下推行;涉及范围广泛;国民竞相效仿;学习西方外表化.(2)变化:由模仿虚饰变为理性对待.前因:摆脱民族危机;改变落后状况.后因:全盘西化的现实危害;传统文明的社会价值.(3)片面理解西方文明(不了解西方文明的内涵) .例3(2021·新课标卷)阅读以下材料,答复以下问题.材料1901年1月29日 ,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 "我中|国之弱 ,在于习气太深 ,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 ,豪杰方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 ,困天下者在一例字 .至||近之学西法者 ,语言文字、制造机械而已 ,此西艺之皮毛 ,而非西政之根源也.〞 "舍其根源而不学 ,学其皮毛而又不精 ,天下安得富强耶?〞 "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 ,各就现在情形 ,参酌中西政要 ,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 ,当因当革 ,当省当并 ,或取诸人 ,或求诸已 ,如何而国势始兴 ,如何而人才始出 ,如何而度支始裕 ,如何而武备始修 ,各举所知 ,各抒所见 .〞以奕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 ,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预政务大臣 ,共同负责主持新政工作 .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 ,改革逐步推行 .史称 "清末新政〞 .- -据?清德宗实录?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2)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并指出清末新政的实质.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可归纳出 "向西方学习〞 "侧重制度改革〞的共同点 ,结合所学可知都是 "自上而下的改革〞.第(2)问对结果差异很大原因的分析可从主导者、地方支持度、过程、国内外情况等方面分析.清末新政的实质要结合其主观目的分析 .答案:(1)向西方学习;自上而下的改革;侧重制度改革.(2)原因:改革主导者不同;地方实力派对改革的认识与支持程度不同;推行过程不同;面临的国内外情势不同.实质:维持专制统治,抵抗革|命.[升华拓展]西方工业浪潮冲击下四次改革的不同特点1.埃及穆罕默德·阿里改革:阿里改革从性质上看是属于稳固封建统治秩序的改革.改革以富国强兵为目的,虽然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但是侧重于军|事.改革使埃及迅速崛起,摆脱了殖民统治.但是由于专制专制、对外扩张,失去群众根底,阿里改革最||终失败.2.俄国1861年改革: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改革是以沙皇为代表的统治集团迫于形势自上而下进行的改革.改革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开展,是继彼得一世改革后,俄国迈向现代化的重要步骤.改革保存了大量封建农奴制剩余,特别是保存了沙皇专制制度.俄国改革后,社会开展仍然步履艰难,矛盾重重.3.日本明治维新:明治维新是以中下级||武士为核心力量的改革派在进行武装倒幕运动后推动的,是在建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府的前提下进行的,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改革使日本成为亚洲强国,并迅速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4.中|国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救亡图存的改革运动.改革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自上而下进行.由于守旧派势力的强大和资产阶级||力量的相对薄弱,改革昙花一现.但改革所起的社会启蒙作用是深刻的.。
2019秋历史·选修1(岳麓版)演练:模块综合检测卷一 Word版含解析
模块综合检测卷一(时间:100分钟 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他……并没有像平民所希望的那样,剥夺贵族的土地把它们重新分给那些无地的人……为了确保贵族不破坏他的改革,他为平民提供在雅典政府的席位,他放开城邦议事会的任职资格,不再考虑公民的出身和血统。
”文中的“他”是( )A.梭伦 B.亚历山大C.克利斯提尼D.伯里克利解析:梭伦改革只是废除了债务奴隶制而没有剥夺贵族土地,创设了向平民开放的新的国家机构四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故A项正确。
答案:A2.人类历史是个复杂的社会演进过程,改革往往出现在社会矛盾复杂或激化的时期,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所反映的社会矛盾是( ) A.奴隶和奴隶主的矛盾B.农民和地主的矛盾C.平民和奴隶主的矛盾D.新兴地主和奴隶主贵族的矛盾解析: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不断要求分享政治权利,以维护自己的利益,因此与原来掌握国家政权的奴隶主贵族存在分歧与矛盾。
答案:D3.《悲平城》诗云:“悲平城,驱马入云中。
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
”童谣曰:“纥于山头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诗歌和童谣说明了( )①平城地理位置偏远、环境恶劣 ②平城是鲜卑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十分强大 ③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必要性④北方常受强敌柔然的骚扰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诗歌和童谣都反映了平城环境的恶劣,这也是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原因之一。
答案:C4.北宋中期,“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
如某人为“吏部郎中、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吏部郎中”是官,“龙图阁学士”是职,“知开封府”才是实际工作。
宋代这样做的影响是( )A.提高了行政效率B.完善了宋朝的科举制度C.加重了财政负担D.解决了藩镇割据的威胁解析:本题考查了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A项说法错误,宋代官制的设置不利于行政效率提高;材料所述是官制,与科举制度无关,B项不选;D项错误。
高中历史 单元综合测评4 岳麓版选修1
单元综合测评(四)(时间:60分钟分值:90分)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
……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材料二“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纶;官民一途,以至庶民,各遂其志,人心不倦;破旧来之陋习,基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基。
”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
(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俄、日两国解决社会危机的侧重点的不同。
(7分)(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俄、日两国的改革在核心主张、改革方式和局限性上的相同之处。
(8分)【解析】第(1)问,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材料一反映的是俄国进行自上而下的农奴制改革,以便解决危机;材料二反映的是“求知识于世界”的明治维新。
然后依据二者解决危机的途径不同来分析其侧重点。
第(2)问,俄、日两国改革后,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故其改革的核心可从经济近代化的角度分析。
由“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上下一心”等信息总结其改革方式的相同点。
至于局限性,可根据改革方式带来的局限性进行分析。
【答案】(1)不同:俄国侧重解决内部危机,废除农奴制;日本侧重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文明来改造社会。
(2)相同:核心主张是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实现富国强兵;改革方式都是自上而下。
局限性: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2.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穆罕默德·阿里对欧洲文明所带来的福泽看来非常羡慕,因为欧洲文明有使这个国家的生产力增加的希望。
模仿欧洲建立的第一所学校是一个采用英国教学方法的算术学校。
但是在其他方面,法国人在宫廷中占有优势。
除了一些真正关心国家情况有所改进的人们之外,他花了钱上了一大群骗子的当之后,才能找到一个有足够能力安装工厂设备的人。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文档: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 第13讲 Word版含答案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第13讲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考试说明考查角度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016·课标全国Ⅰ,3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考点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活动教材补充『历史概念』《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950年2月14日,中国与苏联签订,确立了中苏之间的同盟关系。
核心内容是:缔约国双方均不参加反对对方的任何同盟、集团、行动和措施,缔约一方如果受到第三国的侵略,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新生的中国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为反对侵略、维护远东及世界和平与安全提供了保证,有助于新中国的恢复和发展。
『史论观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影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可以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界碑,它是从革命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方针的最终形成。
”——牛军《论新中国外交的形成及其主要特征》考点二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教材补充『历史概念』中美建交三原则1978年12月,美国政府接受了中国政府提出的建交三原则,即:美国与台湾当局“断交”、废除《共同防御条约》以及从台湾撤军。
中美两国于1979年1月1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中美建交联合公报声明:“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史论观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影响从某种角度看,毛泽东和尼克松都有所获。
中美双方结束了对骂状态,都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苏联再也不可能窃喜于北京和华盛顿互相没有接触了。
……日本赶忙拥抱北京,并断绝了同台北的关系。
——美国著名传记作家罗斯特里尔《毛泽东传》考点三新时期的外交[巧学妙用][图示解史] “一边倒”外交方针[图示解史] 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及成就[理清概念] “求同存异”方针(1)“同”,一是指与会亚非国家的遭遇相同,曾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二是都面临着发展民族经济和维护民族独立的任务。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1第四单元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0小题每题3分共计30分)1.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在《陈旭麓文集》中阐述了近代中国社会新陈代谢的途径其中提到“新与新的递嬗前一种新的褪色了后一种新的跟上来” 以下符合这一论点的史实是()A. 民国之于清朝B. 义和团运动之于戊戌变法C. “预备立宪”之于戊戌变法D. 戊戌变法之于洋务运动【答案】D【解析】本题需要理清选择项中各个要素的关系所选应该符合题干要求的新与新的递嬗 BC意思恰好相反排除结合知可知民国取代清朝属于新的取代旧的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体现了这种变化2.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广州城沦陷后两江总督何桂清恐战火北延主动派下属去与英、法等国领事联络宣布“粤事应归粤办上海华夷并无嫌隙应当照常贸易”咸丰帝在给何桂清的上谕中也认为“上海华夷既无嫌隙自应照旧通商” 这说明当时()A. 中央集权被削弱B. 地方官员主动适应国际外交C. 地方自主性增强D. 清政府缺乏现代国家观念【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地方遇事依旧要上报、服从中央故AC项错误根据材料“上海华夷既无嫌隙自应照旧通商”可知清政府从官员到皇帝都没有认识到英法侵略者的本质缺乏近代民族国家的观念故D项正确 B项错误故选D3.1903年有国人周游欧洲记下某国见闻“虽工业不闻于世界而已骏骏(迅疾)乎商业时代矣” 朝廷“欲使人迷信宗教……而不复生行政改良之思想” 对“足开启民智”的小说“禁之甚严” 符合此特征的国家是()A. 英国B. 法国C. 俄国D. 德国【答案】C【解析】”虽工业不闻于世界而已骏骏(迅疾)乎商业时代矣“与俄国农奴制改革以后俄国进入了资本主义阶段相符“欲使人迷信宗教…而不复生行政改良之思想”“禁之甚严”与俄国农奴制改革保留了封建农奴制残余相符故C正确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4.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改革之前曾说“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这句话表明()A. 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农奴B. 面对统治危机沙皇不得不进行改革C. 沙皇认识到要扫除发展资本主义的障碍D. 亚历山大倾向于在俄国发展资本主义【答案】B【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背景是农奴制激化社会矛盾沙皇统治面临严重危机故B正确改革的目的是巩固沙皇统治故A错误沙皇的主观目的是巩固统治不可能认识到要扫除发展资本主义的障碍故C错误亚历山大作为封建沙皇也不可能倾向于在俄国发展资本主义故D错误故选B5.立宪派认为应力求从中国传统政体和文化中寻找宪政的根据甚至认为中国旧章本来就是立宪的“周官言宪法传称监于成宪仲尼损益四代之制以垂万世之宪” 由此可知立宪派()A. 主张西学中源说B. 质疑西方宪政制度C. 意在减少立宪阻力D. 力促中西民主结合【答案】C【解析】“力求从中国传统政体和文化中寻找宪政的根据”表明立宪派意在减少立宪阻力故C正确ABD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C6.据统计 1960年~1970年间日本的工业生产年均增长16% 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1.3% 1968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超过联邦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战后日本经济可以用“奇迹”这个词描述对此判断正确的是()A. 得益于战后美国对日本一贯的扶植B. 日本政府推行了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C. 日本崛起导致世界格局出现根本性变化D. 日本借此完全摆脱了美国的外交控制【答案】B【解析】A项为干扰选项美国的扶持为日本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不是日本创造“奇迹”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此时日本自身的政策调整和发展故排除B项是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的根本原因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政府致力于新产业的培育与开发指导、调节新型工业的发展如先后通过各项法律的制定不仅调整了产业结构确立了外向型经济发展方向而且使政府对经济的宏观管理和对国内经济生活的调整达到了落实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故正确C项“根本”说法错误排除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7.如图所评价的历史事件应是()A. 彼得一世改革B.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C. 明治维新D. 清末新政【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材料说的是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局限性故B正确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8.晚清官员陈夔龙在《梦蕉亭杂记》中写道“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对这段材料认识正确的是()A. 披露了百日维新失败的根本原因B. 变法触动了广大中下层市民的利益C. 变法阻力主要来自清廷冗滥官员D. 一些变法措施客观上阻碍变法推进【答案】D【解析】百日维新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故A错误戊戌变法主要触动了地主阶级的利益故B错误材料只是表明戊戌变法裁汰冗官冗员的措施增加了维新变法的阻力不能体现变法阻力主要来自冗官故C错误材料“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反映的是戊戌变法裁汰冗官冗员的措施增加了维新变法的阻力阻碍了变法的推进故D符合题意故选D9.下列有关阿里在工业方面的改革与洋务运动相同点的叙述错误的是()A. 重点发展民用工业B. 重点发展军用工业C. 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D. 采取官办方式【答案】A【解析】据所学可知阿里改革与洋务运动都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优先发展军事工业并采取官办方式故BCD项符合两者的相同点但不合题意重点发展民用工业与阿里改革和洋务运动不符故A项正确故选A10.《大日本帝国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日本确立了()A. 地主阶级专政B. 资产阶级专政C. 无产阶级专政D. 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答案】D【解析】《大日本帝国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日本确立了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故D正确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1.(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政府有关铁路政策的变化以及铁路国有化的社会背景11.(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日两国的铁路政策中对待民族资本的态度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影响【答案】(1)变化明治初期计划借用外资“官设官营” 后来允许鼓励私人投资铁路日俄战争后铁路国有化社会背景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把铁路当作对外扩张的工具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既解决了国家修建铁路的资金问题同时也提出了对铁路的国有化需求【解析】(1)“变化”根据材料一的内容可把明治政府的铁路建设分成几个阶段然后提取每一阶段的政策即可“社会背景”日本的铁路国有化开始于20世纪初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的日本由于适时调整了政策经济飞速发展同时积极对外扩张【答案】(2)清政府压制侵吞民族资本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使资产阶级与清政府矛盾激化引发保路运动间接地支援了武昌起义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明治政府大力扶植保护民族资本促进了日本的铁路建设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解析】(2)通过材料一的内容可以得出明治政府对待民族资本是“扶植”的通过材料二的内容可以得出清政府对待民族资本是“压制”的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两种不同政策的影响12.(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孔学“政治化”和皇权“理论化”的具体表现12.(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对待孔学的态度概述陈独秀等人批判“孔教”的历史背景【答案】(1)孔学“政治化” “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皇权“理论化” “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的提出【解析】(1)结合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新儒学的思想理论进行分析可得出孔学“政治化” “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皇权“理论化” “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的提出【答案】(2)态度革新、改造和利用背景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传播了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日益壮大的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袁世凯废除临时约法实行独裁统治掀起尊孔复古逆流【解析】(2)第一小问结合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宣传维新思想“托古改制”的特点进行分析可得出其对孔学的态度是改造和利用第二小问结合新文化运动兴起了历史背景和辛亥革命的影响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即可可归纳出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传播了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日益壮大的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袁世凯废除临时约法实行独裁统治掀起尊孔复古逆流13.(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下级武土在明治维新前期和后期的作用及其原因13.(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治政府在“西南战争”中取胜的意义【答案】作用前期作为推动领导力量后期为阻碍反对势力原因前期在武士阶级中地位低下俸禄微博接触西方思想反对幕府后期明治维新改革的深入触及到中下级武士的利益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被取消难以适应向近代社会转变生存艰难【解析】作用及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下级武土在明治维新前期主要体现为领导力量主要和武士地位低下接触西方思想有关根据材料“许多士族将所得公债债券投入到经济领域但多因不善经营而失败急剧没落生活艰难对政府极度不满”可知体现的是后期成为反动力量主要是因为改革触及武士的利益及社会转型的影响【答案】保障了明治政府的稳定有利于改革的推进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解析】意义根据材料“战争历时8个月以政府的胜利而结束武士阶级递渐消亡”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治政府在“西南战争”中取胜的意义需要从维护政府稳定、推进改革及发展资本主义等方面进行分析14.(1)材料一中“灭弄权之骁骑”、“招士通商”和“训练阵法”分别是指什么?材料二史学家对阿里纷纷各抒己见有人认为他是“现代埃及的奠基者” “当之无愧的现代埃及之父” 也有人认为他是“一个十足的暴君”14.(2)材料二中对阿里的评说纷纷你是怎样看待的?请说明理由【答案】(1)“灭弄权之骁骑” 加强中央集权压制马木路克势力.“招土通商” 向西方学习聘请外国技师创办近代工厂.“训练阵法” 改革军事加强军事训练.【解析】(1)本小问的含义主要考查阿里改革的背景和内容.依据所学可知奥斯曼帝国征服埃及后仍重用马木路克使埃及的大权落入到残暴的马木路克手中.为此阿里采取措施消灭了马木路克势力结束了割据巩固了统治为进一步改革创造了条件.故“弄权之骁骑”指的是马木路克势力.结合阿里改革的内容可知“招土通商”是指向西方学习聘请外国技师创办近代工厂“训练阵法”是指改革军事加强军事训练.【答案】(2)肯定态度理由如下结束了埃及的长期混乱局面确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体制奠定了近代埃及民族国家的基础建立了近代工业促进工商业的发展增强了经济军事实力推迟了被列强侵略的进程等.否定态度理由如下对外扩张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对其他国家是一场奴役和掠夺实行高度的中央集权制垄断国家政权等.认为片面态度理由一方面结束了埃及的长期混乱局面确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体制奠定了近代埃及民族国家的基础建立了近代工业促进工商业的发展增强了经济军事实力推迟了被列强侵略的进程等另一方面对外扩张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对其他国家是一场奴役和掠夺实行高度的中央集权制垄断国家政权等.【解析】(2)第一小问的看待属于开放型题可以肯定也可否定也可认为片面的.第二小问的理由如肯定理由可从阿里改革的积极影响进行说明如否定理由可从阿里改革的消极影响进行说明如认为片面理由可从阿里改革的积极和消极影响进行说明.。
2019秋历史·选修1(岳麓版)演练:第二单元 单 元 整 合
单元整合[网络构建][考题例证]例1 (2017·江苏卷)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 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
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
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请回答:(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概括指出“胡乐、胡舞”等所反映的现象。
(2)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可从制度、移风易俗、迁都三个角度分析;第二小问从“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可知少数民族对汉族的影响。
第(2)问,由材料“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可知融合方式多样,由材料“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可知汉化是主流;由材料“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可知相互交流学习。
第(3)问可从对当时和对后世两个角度归纳分析。
答案:(1)内容:迁都洛阳;变制度(改官制);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通婚姻;改籍贯)。
现象: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
(2)特点:汉化为主;相互学习;方式多样。
(3)作用: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为隋唐时期重新统一奠定基础。
例2 (2016·全国Ⅰ卷)阅读下列材料:材料 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
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仍凭借其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
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婚。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19世纪的近代改革单元测试课件岳麓版选修1
解析:选 C。材料没有反映出光绪变法“不做亡国之君”的初 衷,故 A 项错误;朝野上下对改革仍然有分歧,故 B 项错误; 从材料“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 者”可以看出是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这与洋务运动相同,故 C 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振兴农工商业在变法措施中的地位, 故 D 项错误。
外,别无他策”。这段材料中“草莽志士”主要是指( )
A.中下级武士
B.上层武士
C.大名
D.民众
解析:选 A。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 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体现的历史信息,诸侯、公卿等不 能担当起纠合、举义之任,再根据所学知识可判断是中下级武 士。
9.明治维新中最有远见的改革措施是( ) A.改革落后制度,建立新的体制 B.大力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C.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 D.大力发展教育,培养建设人才
6.阿里改革给埃及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却是昙花一现。造成 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是( ) A.马木路克势力的破坏和反扑 B.穷兵黩武、对外扩张 C.没有进行根本性的全面改革 D.欧洲强烈的干涉
解析:选 C。阿里改革的主要目的是维护其统治,它的政权是 封建性质的,不可能进行根本性的改革。这是阿里改革“昙花 一现”的根本原因。
解析:选 D。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A、B、C、D 四 项都是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但符合题干“最有远见的改革措 施”之意的应是“大力发展教育,培养建设人才”,故选 D 项。
10.俄日两国均通过改革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但改革并不 彻底,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俄日( )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B.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 C.具有浓厚的军事性和封建性 D.缺乏民主传统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史实,当时俄罗斯沙皇实施的“改组计划” 的关键是什么?当时的俄罗斯政府还在哪些方面做出了努 力?这些努力产生了什么影响?(5 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史实,明治时代在“政治革命”方面采取了 哪些措施?日本明治维新的指导思想有何特点?(3 分) (3)材料一、二的作者在论述 19 世纪的俄罗斯和日本改革时都 采用了哪一历史观?(2 分)
2019秋历史·选修1(岳麓版)演练:模块综合检测卷四
模块综合检测卷四(时间:10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梭伦鼓励发展农工商业的措施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意义()A.扩大了下层平民的就业机会B.加强了工商业奴隶主和平民的经济实力C.直接削弱了贵族专权的局面D.壮大了雅典城邦的实力解析:农工商业的发展壮大了平民和工商业奴隶主的实力。
这有利于削弱贵族专权,从而有利于雅典民主政治的建设。
答案:C2.日本明治维新与俄国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共同之处是() A.都清除了封建割据势力B.都保留了君主专制统治C.都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D.都确认农民得到少量的土地解析:明治维新与俄国亚历山大二世改革都不彻底,保留了封建残余,其中俄国沙皇专制的保留及日本天皇制的强化均是这种不彻底的表现,因此A项不对,B项说法准确,C、D两项仅适合于日本。
答案:B3.有学者认为,王安石变法时,国家通过市场的力量调节供需和物价,而不是着重于国家的直接经营活动。
与之相应的变法措施是()A.农田水利法B.免役法C.方田均税法D.市易法解析:关键信息是“国家通过市场的力量调节供需和物价”。
A 项农田水利法是政府鼓励开垦荒地和修建水利工程。
B项免役法是民户向官府交钱,官府雇人充役。
C项方田均税法是重新丈量土地,计算税收。
市易法是朝廷在开封设置市易务,平价收购市场上滞销的货物,并允许商贩赊货,按规定收取利息。
因而选D项较合适。
答案:D4.美国Williamson牧师在评价王安石的某一措施时说:“不但把农民从沉重的乘人之危的高利贷负担中解放出来,而且他们能够在偶遇资金短缺时,不必中断农作。
”他评价的是()A.青苗法B.均输法C.保马法D.募役法解析: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从沉重的乘人之危的高利贷负担中解放出来”,其针对的是豪强之家在农民青黄不接的时候放高利贷给农民。
故他评价的是青苗法。
答案:A5.忽必烈诏命行中书省及各级官员“劝诱百姓,开垦田土,种植桑枣,不得擅兴不急之役,妨夺农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整合
[网络构建]
[考题例证]
例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克里米亚(克里木)战争的特点,就是一个采用原始生产形式的民族同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进行绝望的搏斗。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材料二 1861年俄国自上而下的改革,延缓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
这次改革是按照农奴主利益进行的,因此,农奴制废除得很不彻底。
改革后,沙皇政权基本原封不动,大部分的土地还是掌握在贵族地主手里,保存了贵族地主大土地占有制……俄国引起革命的各种社会矛盾,依然存在,并且继续在发展。
——张兴仪《浅谈一八六一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材料一中“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是指哪些(民族)国家?如何理解这场战争对俄国来说是“绝望的搏斗”?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说1861年改革“延缓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实际考查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对手,
第二小问主要从克里米亚战争时的俄国社会背景这一角度进行理解、分析。
第(2)问首先解释农奴制改革延缓革命的原因,主要应从改革对促进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及巩固沙皇统治的作用这两个角度分析;然后解释改革并不能消除革命的原因,主要从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局限性这一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1)英国、法国。
落后的农奴制无法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2)延缓:废除农奴制,促进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一定程度上缓和社会矛盾,巩固沙皇统治。
不能消除:农奴制改革不彻底;政治上保留了沙皇专制制度;经济上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残余;没有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
(答三点即可)
例2 (2015·江苏卷)“文明开化”是明治维新的有机组成部分,给日本社会带来了震撼和反思。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72年太政官发布废止幕府时代服饰的布告,自天皇以下,达官贵人纷纷在正式场合身穿西洋大礼服,洋服一时成了时髦衣着。
饮食结构也在变化,幕府时代禁食的牛肉被称为“开化的药铺”“文明的药剂”,“士农工商、男女老少、贤愚贫富等咸以不食牛肉为不开化”,牛肉火锅店里顾客盈门。
一群群年轻人聚在店里边大嚼牛肉,饮用葡萄酒,边用蹩脚的英语谈论时事,成为众人趋之若鹜的时尚。
——宋成有《新编日本近代史》材料二 (1888年日本某学者认为)一国文明之进步,必基于国民本来之元气和性格,绝不是仅凭一朝一夕的模仿和虚饰就可以得到解决的。
然而,我国开国以来只是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之外观,而不考究泰西文明能有如此今日之所以然。
一味心醉于泰西文明之结果,便产生了崇拜泰西文明之风潮。
此风潮破坏了作为国民独立之根基的国民性格,虚饰了一国之文明。
——松本三之介《政教社文学集》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日本文明开化的特征。
(2)据材料一、二,说明日本人在吸收外来文明的态度上发生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前后态度产生的原因。
(3)据上述材料,指出有些日本人“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这一错误的实质。
解析:(1)根据材料一,从方式、范围、学习形式等方面概括特征。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某学者的观点可归纳出日本吸收外来文明的态度是由模仿虚饰变为理性对待;第二小问要根据明治维新前的状况和明治维新后存在的问题分别说明前后态度产生的原因。
(3)要认识到当时日本人不了解西方文明的真正内涵,局限于形式上学习西方。
答案:(1)自上而下推行;涉及范围广泛;国民竞相效仿;学习西方表面化。
(2)变化:由模仿虚饰变为理性对待。
前因:摆脱民族危机;改变落后状况。
后因:全盘西化的现实危害;传统文明的社会价值。
(3)片面理解西方文明(不了解西方文明的内涵)。
[升华拓展]
工业文明冲击下俄国、埃及、日本和中国的改革1.四国改革的共同背景。
(1)外部危机:19世纪以来,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许多国家展开并完成,资本主义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工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更多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因此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欧美列强加紧了在全球的侵略和扩张。
这样,亚非拉大多数尚处于农业
文明阶段的落后国家,一方面面临着资本主义国家武力侵略、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危险;另一方面也受到先进工业文明的冲击。
如埃及遭受英法等国家殖民侵略、日本与美英等国签订不平等条约和中国甲午中日战争后严重的民族危机等。
近代化的改革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潮流。
(2)内部危机:外部的危机激化了各国内部存在的各种矛盾,各国内部危机重重,腐朽落后的制度和日益激化的阶级矛盾威胁着统治者的统治。
如俄国的农奴制是经济、军事落后的根源,埃及马木路克的黑暗统治和包税制、日本幕府统治的危机还有中国清政府的腐朽统治等,这些都阻碍了进步因素的发展,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在这样的背景下,近代化改革成为各国富强、进步的必由之路。
2.四国改革的相似内容。
(1)经济上:都大力引进西方先进科技,发展机器工业,或者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扫除障碍。
如埃及创办了第一批近代工厂,并采用行政手段发展民族工业;俄国废除了农奴制;日本实行殖产兴业政策,大力促进工业化;中国维新变法也采取了许多鼓励发展工商业的措施等。
(2)政治上:大都仿效西方建立近代政治体系。
如俄国的司法改革与地方自治;埃及加强中央集权;日本废藩置县,建立中央集权的体制;中国允许官民上书言事等。
(3)思想文化上:相应地提倡西方先进思想文化。
主要是日本的文明开化和中国维新思潮,另外,埃及等国还进行了军事改革。
总之,各国改革的内容都是仿效西方,学习先进的技术,使本国经济、政治、思想或军事走上近代化道路。
而由于落后制度的阻碍和改革者的阶级局限性,各国的政治改革都相对滞后或者曲折。
3.四国改革的结局和影响。
(1)俄国1861年改革,废除农奴制,加速了资本主义发展,使俄国跻身于欧洲强国之列。
(2)埃及阿里改革,一度使埃及成为地中海东部的头等强国,逐渐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殖民统治。
(3)日本明治维新,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成为亚洲强国,实现了近代化。
(4)戊戌变法体现了变法图强、救亡图存的爱国精神,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倡新学,兴民权,促进了中国人的觉醒,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