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乃知秋色——局部探究模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一叶知秋,管中窥豹——从细节入手,构建高效语文课堂
2018·5■文/毛加林一叶知秋,管中窥豹——从细节入手,构建高效语文课堂高效课堂细节决定成败。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也是如此,一堂精彩、高效的语文课同样取决于对细节的把握和落实。
关注细节,推敲细节,欣赏细节,从细节入手,成功处理好课堂细节,常常能使一堂语文课魅力无穷。
一、一叶知秋——于细微处发现细节当一片黄叶飘落,你不必去踏遍森林,就知道秋天来了。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同样需要“一叶知秋”的发现和感悟能力,也就是于细微处发现细节的能力。
细节犹如竹笋,一层又一层,包藏着“鲜活”的知识,引导学生一层层剥下去,就会让语文课堂异彩纷呈。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代表作之一,作者把不同气候下的西湖以生动传神的笔墨呈现在短短二十八个字当中,丰姿绰约,美如西子。
在教学这首美丽的古诗时,我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们播放了一段西湖晴天时的美景,学生们很是喜欢,在欣赏西湖美景中不时啧啧称羡,都觉得晴朗天气下的西湖太美了!看完视频,再让学生们读诗,总觉得学生读得还不够美,没有把刚才在观看视频中的体会和感觉读出来。
发现这个细节之后,我改变了原来的教学设想,抓住了这个细节:“一定有很多同学到过西湖,在‘水光潋滟’的湖面上,你有什么新发现呢?”同学们的思维被调动起来,“有白天鹅”“有游船”“有水草”“有树和桥的倒影”……视频中的美景通过一个小细节与生活体验实现了相通,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这首古诗的距离,再读,感觉和韵味一下子就出来了。
有些课堂教学细节不是预设的,而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去发现,随机应变,把一些有价值的细节巧妙处理,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管中窥豹——于关键处把握细节在课堂教学中,细节无处不在,教学过程其实就是通过一个个细节来完成的,细节是实现高效语文课堂的重要因子。
这就需要教师敏锐地捕捉细节,不断提升把握细节的能力,在教与学、师与生、生与生、课内与课外等环节,时时用心,处处留意,细节就会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探究
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探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教学也随之不断升级和进步。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也不例外,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古诗词教学更加生动、有趣、高效。
本文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进行探究。
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方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易引起学生的积极参与。
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则能够让古诗词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丰富,这也是信息技术环境下古诗词教学的优势所在。
1、图像和视频展示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找到更好的展示方式,包括图像和视频。
古诗词教学通过对于具有代表性诗歌的图片展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歌的内容,形象化地获得诗歌的美感,从而加深他们的记忆印象。
2、网络资源丰富古诗词的学习需要借助丰富的背景知识,而网络就是连接知识和学习的重要途径,可以方便地获取相关的背景知识,包括古代文化、历史、哲学等。
老师可以通过网络资源的共享与利用,用深入浅出的方式讲解古诗词背景和意义,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和创造力。
3、音频和音乐演示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清晰地感受到诗歌意境,在教学中融入适合的音乐或音效,不仅更能够体现诗歌的韵律与节奏,还可以增加氛围,给学生带来别样的诗意体验。
知网、一学网等网络平台上将古诗词与分数联系起来的视频、音频,能够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古诗词的韵律之美。
4、虚拟体验和游戏化将古诗词与虚拟游戏联系起来,可以让学生在游戏中亲身体验古诗词的文化魅力,从而培养学生的趣味性和参与性,并激发学生对古诗词文化的兴趣,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巴拉巴拉小魔仙系列中的古诗歌模块就十分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古诗词的文化内涵,进一步推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创新。
根据信息技术的优势,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将信息技术与古诗词教学融合,提高课程的趣味性,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利用多媒体课件制作古诗词的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呈现图像、视频、音频等科技化的视听体验。
例如,用音乐或民族乐器加强文艺氛围,或展现神秘的古代丝绸之路,帮助学生更好地领略古诗词的文化背景。
信息技术融入高中古诗词教学的策略研究
创新性原则
创新教学理念
在信息技术融入高中古诗 词教学时,应摒弃传统的 教学观念,积极探索新的 教学模式和方法。
拓展教学内容
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引入 丰富的古诗词教学资源, 拓展教学内容,提高学生 的学习兴趣和视野。
鼓励教学创新
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 断创新,尝试新的信息技 术手段和教学方法,以提 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信息技术融入高中古诗词教学 的策略研究
汇报人:
2024-02-01
目
CONTENCT
录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信息技术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应用
现状分析 • 策略制定原则与方法论述 • 具体策略设计与实践探索 • 实施效果评估与改进建议 • 总结反思与未来展望
01
研究背景与意义
高中古诗词教学现状
传统教学模式单一
现个性化教学、智能推荐等。
信息技术将与传统文化更加紧密 地结合,为高中古诗词教学注入
新的活力。
推广应用前景展望
信息技术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 应用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可以 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和应用。
通过校际合作、教师培训等方式 ,可以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在高 中古诗词教学中的普及和应用。
未来可以探索将信息技术与其他 学科教学相结合,实现跨学科的
结果呈现及解读
绘制评估报告
根据数据分析结果,绘制教学效果评估报告,包括各评估指标的 得分情况、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等。
进行结果解读
对评估报告进行解读,总结信息技术融入高中古诗词教学的优势 与不足,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
针对性改进建议提
完善信息技术应用策略
根据评估结果,提出完善信息技术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 应用策略,包括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 力等方面。
高中语文_一枝一叶总关情——《故都的秋》《荷塘月色》之情景交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一枝一叶总关情——《故都的秋》《荷塘月色》之“情景交融”教学设计一、课题:一枝一叶总关情——《故都的秋》《荷塘月色》中的“情景交融”二、学习目标:1.通过鉴赏精彩语段,分析文章写景手法,重点分析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的突出特点表现景物之美的。
2.提高对“情景交融”手法的鉴赏与应用能力,感受不同作家(地域、领域)的审美文化。
3.通过微写作训练,学会借助景物表达情思,养成积极参与当代文化、主动进行文学阅读与写作的习惯。
三、课型:新授课四、课时:第二课时五、教学重点:分析写景手法,重点分析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的突出特点表现景物之美的。
通过体会文中的景情关系,学会借助景物表达情思。
六、教学难点:通过体会文中的景情关系,学会借助景物表达情思。
七、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班合作探究、练习法八、教学过程:(一)导入:许多优秀的散文,像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又像一首首震撼心灵的诗。
“诗情画意”是许多散文作家刻意追求的境界。
一篇散文既要有“景”,也要有“情”,人们常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来评价它。
本课两篇散文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赏析学习一下。
(二)文本分析:任务探究(一)赏析《故都的秋》写景的五幅画面,具体分析这些景物是如何突出故都的秋的特点的。
(注意在分析之前都要细细品读)【回顾复习】五幅画面:小院秋景、槐树落蕊、秋蝉残声、秋雨话凉、秋果奇景故都的秋的特点:清、静、悲凉【具体分析】“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或在破壁腰中”的“破”字突出了故都的秋的悲凉之感。
“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运用了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碧绿”“青天”写出了故都秋的“清”,“飞声”以声写静。
“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写出了秋的凉意,清静。
“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更是人的“清、静”。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蓝”“白”为冷色调,故能突出清冷的特点。
浅谈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
浅谈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摘要】小学古诗词教学是培养学生情感、文学、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其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本文通过探讨数字化古诗词教材的开发与利用、古诗词教学软件的设计与使用、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古诗词教学、利用多媒体设备提升教学效果以及案例分析等方面,展示了信息技术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信息技术助力提升了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应用在古诗词教学中还面临着挑战,需要教育者不断探索创新。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小学古诗词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活力,展示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信息技术、小学、数字化、软件、网络资源、多媒体设备、案例分析、发展机遇、趣味性、有效性、前景、挑战。
1. 引言1.1 小学古诗词教学意义小学古诗词教学意义是培养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引导学生通过古诗词的学习来提升审美情趣和情感修养。
古诗词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典故,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和情感体验,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古诗词教学还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小学古诗词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的语言和文学素养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在热爱中感受到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1.2 信息技术应用的现状信息技术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已经逐渐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越来越多的小学教师开始意识到信息技术在古诗词教学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通过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更好地开展古诗词教学,使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更加容易理解和吸收知识。
目前,小学古诗词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数字化古诗词教材的开发与利用、古诗词教学软件的设计与使用、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古诗词教学以及利用多媒体设备提升教学效果等方面。
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路径探索——以“识字、阅读”教学为例
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路径探索——以“识字、阅读”教学为例一、语文是小学教育的基础学科之一,小学语文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促进学生成为积极的读者和写作者,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小学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如此背景下,本文将围绕“识字、阅读”教学,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路径。
二、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信息技术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主要发生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数字化的语文教材,其包含了在线互动课程、编年史、百科全书和全球网络和语料库等等各种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二是网络阅读,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丰富、广泛的资讯空间,让他们可以与世界各地的人交流和分享自己的经验,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三是互动式教学,其通过电子白板、互联网、多媒体展示等技术成果,有效修改学生成绩,阻止抄袭科显示等行为。
1. 数字化教学资源当前,数字化教材早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时尚,教科书、练习册、百科全书以及多媒体教程都用数字技术制作出来,让学生在看着电子屏幕的同时获得更加便利和灵活的学习方式。
此外,数字化教材可以让老师更加便捷地进行语文教学,从而把更多时间留给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2. 网络阅读传统的阅读学习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了。
现在,各式各样的网络资源让阅读更加方便了。
学生可以借助于网络资源,阅读更多的、更具丰富性、更有针对性的文章,增加阅读的广度和深度。
网络阅读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生活和时代,让他们亲身体验到阅读的乐趣。
3. 互动式教学通过多种多样的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可以让学生参与到互动式教学中。
比如,通过电子白板,学生可以和老师进行互动,共同解决问题,还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等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学习内容,从而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
三、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路径1. 积极探索数字化教学资源针对学生的实际需求,学校可以积极探索数字化教学资源。
巧用信息技术构建高效课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巧用信息技术构建高效课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高效的教育需要借助信息技术以提升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本文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例,探究如何巧用信息技术构建高效的课堂。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语文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作为语文基础的一环,阅读能力不仅为学生能否掌握语文基础技能、语文运用的能力打下基础,更是衡量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标尺。
但是,在当前的小学阅读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1.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在初中高中的阶段,阅读教学将重心放在了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培养上,而小学的阅读教学则相对单一:让学生进入故事情节,了解一些生活常识,达到培养语感、提升语文成绩的目的。
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完全不需要去思考、去解析,只是纯粹的“看见”字面内容,没有形成阅读习惯,也没有学会阅读策略,这会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产生较大影响。
2.课堂笔记繁琐教育教学发展到现今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手写笔记已经变成了许多同学的烦恼。
学生课堂笔记要求10分精细度和30分的字迹工整度,学生手写笔记的效率明显降低。
另外,班级人数太多,同学们各自需要整理笔记,阻碍了课后复习的效率。
3.缺乏多元化的阅读材料资源当前小学语文课本中阅读材料集中在历史故事、寓言故事、神话传说等内容较为单一的范围中,学生缺乏多元化的阅读材料资源。
二、如何巧用信息技术构建高效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1.数字化阅读教学工具以“影响因子最高”的语文教育科学论文期刊《语文教学研究》近几年来刊载的文章内容和作者统计分析为基础,将当前已经出现并广泛使用的语文数字化教学工具分为以下五种:数字化讲义模式,数字化PPT模式,数字化教材模式,数字化阅读模式,数字化家庭作业模式。
其中,数字化阅读教学可以更好的实现小学阅读教学的信息化改革。
数字化阅读教学工具可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伴随而来的是学生对于语文阅读的深刻掌握以及对于学习的积极参与性提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1)开启多元化的阅读体验利用数字化阅读教学工具,老师可以让学生阅读大量的不同类型阅读材料,包括实事、新闻等多种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教育领域也逐渐将其融入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
本文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先分析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然后探讨了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包括多媒体教学、网络资源利用、虚拟实境技术等。
介绍了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优势和潜在的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资源利用引言:在当今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已经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趋势。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普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和兴趣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寻找一种融合信息技术和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成为当代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论文旨在探讨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一)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高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更喜欢通过图像和视频等多媒体形式获取信息,对于传统的纸质阅读可能存在抵触情绪。
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创设情境、选取有趣的阅读材料和运用多媒体教学等手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阅读理解能力薄弱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相对较弱,他们在面对复杂的阅读材料时可能会感到困惑。
这可能是由于缺乏足够的词汇量、语法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所致。
因此,教师需要通过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提升阅读理解能力,例如使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思考和分析。
(三)阅读材料选择困难针对小学生的阅读教学,选择适合他们阅读的材料是一个挑战。
阅读材料应该符合学生的年龄和阅读水平,内容有趣且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又能够拓展他们的知识面。
教师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筛选和准备合适的阅读材料,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四)个别差异较大小学生在语文阅读能力上存在较大的个别差异。
有的学生可能已经具备较高的阅读能力,能够迅速理解和分析文本;而有的学生可能阅读困难,需要更多的支持和指导。
信息技术与古诗词携手
信息技术与古诗词携手作者:于云霞来源:《教育界·A》2020年第08期【摘要】课例通过与语文学科的融合,以诗词之美为主线,给学生创设一个探究情境,将设计思维作为着力研究的问题,通过项目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主探究,发现和体验,实现创意制作;同时,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融入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最后通过拓展延伸来培养学生的数字化学习和综合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关键词】信息技术;古诗词;思维品质培养一、引言多媒体制作是信息技术教学中重要的知识点,其具有形式灵活多变、内容囊括多元的特点,是教师教学中引导学生思维品质的关键环节。
古诗词是我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彰显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因此,以古诗词为素材,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对其进行展示,不仅能够对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训练,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古诗词的认知,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内涵培养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情景导入,引出问题春暖花开的时节,与学生一起回忆描写春天的诗句,从古诗词的语言美、画面美、音韵美、情感美等方面,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
如何利用技术来呈现诗词之美呢?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直接指向学生思考:我要设计什么?需要使用什么软件?如何进行设计?(可以应用不同软件,实现“静态”和“动态”不同的表达效果)进而产生自主创作的需求,使学生在真实的任务情境中,有真实的学习需求。
例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句中既包括了柳叶形态上的静,也有春风拂过的动。
学生在创作中,要从宏观上充分了解到静的特点与动的特点,并着重对这两种状态进行展示。
三、分析问题,作品规划多媒体作品制作,规划先行,才能打造精品。
脚本设计是创意能力与技术、艺术相结合的创造工作,对作品起指导性作用。
让学生了解文字脚本和制作脚本,带领学生根据诗词表达的需要,结合教师提供的素材,进行脚本设计。
这种设计基于技术手段,但是核心在展示方面。
因此需要让学生对内容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关键点所在,并利用一定的手段呈现出来。
小学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研究(7篇)精品资料
四、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在小学阶段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进行有效地结合,可以不断提高教育的进步以及方法的突破。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多重视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小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获取。
参考文献:
[1]韦小红.关于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思考[J].速读旬刊,2015(02)
5结语
综上所述,在推进信息技术和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把握二者结合的尺度,信息技术是一种辅助手段,不是教学质量好坏的评判标准,不能一味的追求过多的结合,而忽略了语文教学的目的。另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道德以及素养进行着重的培养,以期不断的提高综合素质,成为现代化社会的四有新人。
3信息技术与写作的整合
3.1以实践活动为背景来提高写作:语文教学是一种语感的培养,是一种能力的培养,教师更应该注重其素质教育,而不是单单为了分数的应试教育,所以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语文写作素材,可以与实践活动为背景结合进行教育,例如,可以借助信息网络开通朋友圈,班级论坛以及个人主页等,鼓励学生进行心得感悟发表,这种开发性的活动更有益于学生提供语文写作水平。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1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语文是情感的艺术。
只有在学生的兴趣和激情被充分调动以后,语文课堂上“目之所及、耳之所闻”的一切才能对学生的心灵有所影响,他们才会同样充满激情地投入其中。
如教《荷塘月色》伊始,一段悠扬舒缓的音乐配着令人赏心悦目的荷塘月色的画面呈现在学生的眼前,教师的讲解把学生带入了画面之中。
学生的表情让人感受到了他们内心的兴奋,激发出他们强烈地求知欲。
这是信息技术对画面高保真的展现,创设美境,激发学习兴趣。
2 发挥主体作用,开展自主学习互联网丰富的信息有利于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阅读,拓宽阅读教学的天地,并且通过教师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阅读材料下载到校园网上,供学生阅读浏览,进行研究学习,既提高浏览速度,又可避免网上负面材料对孩子们的影响。
教《荷塘月色》时,我要求学生在网上查阅有关作者朱自清的资料以及作者写作本文时的历史背景。
学生通过查阅了解到,《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
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
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另外,同学自主学习完毕以后,学习相同内容的同学还通过网上沟通,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将自己在网络中搜集整理好的文字图片资料进行共享,多好的学习氛围啊!网络教室里充满了学生们敲击键盘的“哒哒”声和有情有韵的读书声。
3 调动学生积极性,进行生动有趣的网络对话阅读就是对话。
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对话,是学习参与者之间对文本感受的对话。
教材只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例子,是阅读材料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只是学习的参与者——拥有的知识经验要完备一些的参与者。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研究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研究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课堂教学也逐渐向着信息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而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古诗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成为当前教育教学的研究方向之一。
本文将从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特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以及整合研究的意义等方面,探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整合研究。
一、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特点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艺术鉴赏能力和情感倾听力的重要途径。
古诗具有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的特点,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古诗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古诗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既要注重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鉴赏,又要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二、信息技术在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应用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信息技术可以丰富古诗教学的内容和形式,通过多媒体技术呈现古诗的音、像、文等多种形式,使古诗的教学更加生动、直观。
信息技术可以拓展古诗教学的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数字图书馆等,丰富古诗教学的资源内容,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
信息技术可以提高古诗教学的互动性,通过网络互动平台、虚拟实验室等,提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平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整合研究,对于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传统的古诗教学中,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鉴赏主要依靠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阅读,因此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古诗教学更加生动、直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古诗教学内容有限,很难满足学生的需求,而信息技术可以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有利于拓展古诗教学的内容。
传统的古诗教学缺乏互动性,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讲解和布置的任务。
而信息技术可以提供互动性的学习平台,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古诗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有哪些
古诗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有哪些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为教学带来了诸多创新和变革。
古诗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受益于信息技术的融入。
信息技术以其丰富的资源、多样的形式和强大的交互性,为古诗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提升了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一、多媒体展示增强直观感受多媒体资源,如图片、音频和视频,能够为古诗教学营造生动的情境。
以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庐山瀑布的壮丽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所描绘的雄伟景象。
这种直观的视觉冲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音频的运用也不容忽视。
教师可以播放古典音乐或朗诵音频,让学生在悠扬的旋律和富有感染力的朗诵声中感受古诗的韵律之美。
例如,在教授王维的《山居秋暝》时,配上一段宁静舒缓的音乐,能够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体会到“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清幽与宁静。
二、动画演示突破难点对于一些较为抽象或难以理解的古诗内容,动画演示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比如,在讲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句诗时,通过动画展示诗人登高望远的过程,以及视野随着楼层的升高而不断拓展的情景,能够让学生更清晰地理解诗句所蕴含的哲理。
再如,在教授《悯农》这首诗时,用动画展示农民辛勤劳作的场景以及粮食生产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深刻体会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义,从而培养学生珍惜粮食的意识。
三、虚拟现实技术提供沉浸式体验虚拟现实(VR)技术为古诗教学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
学生可以通过佩戴 VR 设备,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古诗所描绘的场景之中。
比如,在学习杜牧的《清明》时,学生可以在虚拟的清明时节的街道上行走,感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氛围。
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古诗的记忆和理解。
同时,VR 技术还可以让学生与虚拟环境中的人物进行互动,更好地理解古诗中的文化内涵和社会背景。
语文信息技术教学研究(6篇)-语文论文-教育论文
语文信息技术教学研究(6篇)-语文论文-教育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第一篇:语文教学实践信息技术应用一、运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传统理念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师总是作为一名知识传授者的身份在讲台上向学生进行讲述、示范,学生则始终以被动者的身份对语文知识进行吸收、储存、记忆,这种以应试教育观念为准则的教学方式,非常不利于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培养。
而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则能使教师的角色由操纵者变为参与者,学生的角色则能由接受者变为主体者,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使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型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型教学模式。
比如,在学习“桥之美”这篇课文时,我们就可让学生组成小组,让每个小组利用信息技术搜集与桥相关的资料,如,桥的发展历史、基本类别、巩固方法等,然后将搜集到的这些资料,用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形式制成精美课件,在正式讲解这篇课文时,每个小组轮流到讲台上演示本组制作的课件,小组成员在旁边进行适当解说。
于是,课堂气氛立马变得活跃起来了,各个小组也表现出了极高的积极性,制作的课件也是令我十分满意,里面的内容详细、周全,有的还插入了介绍中国桥之艺术的音频资料。
这样,我通过将班里学生分组,并让他们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搜寻学习资料,一方面,使学生回归了学习主体的地位;另一方面,使学生详细了解了有关桥梁的信息资料,在我们正式讲解这篇课文时,我们的教学工作就能变得得心应手。
二、运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资源,扩大课堂教学的容量常规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师常常只借助教科书和教学参考资料进行课文教学,这就使教学信息量变得十分有限,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也达不到我们的教学要求。
而信息技术,具有丰富的网络资源和强大的资源共享优势,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我们可以依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将其应用于教学课堂中,这样,我们就可以将更多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信息呈现给学生,从而达到丰富教学资源、扩大教学容量的教学目的。
爱莲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案例
02
本研究主要关注了教学方面的效果,未来可以进一步探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对学生其他方面的影响,如思维品质、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影响。
03
本研究仅关注了短期的教学效果,未来可以进一步探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 长期教学效果的影响。
THANKS
感谢观看
学生角色转变
从传统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任务完成者和自主学习者。
05
实施效果及分析
实施效果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
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学生能够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学习知识,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学生理解能力增强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特别是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和模型。
3
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提高《爱莲说》学习效果 ,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
研究问题和目标
研究问题
《爱莲说》学习中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整合课程资源?
研究目标
探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爱莲说》学习效果的影响,为文言文学习提供可借鉴的整合模式。
研究方法和范围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等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
狭义上
在学科教学过程中,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指导,把各种信 息技术作为教师教的工具、学生学的工具、校务管理的工具及环境构建的工具。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依据
心理学依据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的学习过 程是通过自身的感官系统把外界信息传递 到大脑,经过分析处理来获得知识和技能 的过程。
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从而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效果分析
《一叶知秋》教学设计
《一叶知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2.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3. 学会描述树叶变化和秋天景色的表达;4.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5. 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三.教学难点学生描述树叶变化和秋天景色的表达。
四.教学准备1. 课文:一叶知秋2. 多媒体设备3. 小黑板和白板笔4. 单词卡片和图片五.教学步骤Step1:导入(5 minutes)1. 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秋天的视频,引起学生对秋天的兴趣。
2. 问学生他们知道秋天有什么特点,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图片,帮助学生了解秋天的景色。
Step2:学生阅读课文(10 minutes)先让学生独自阅读课文《一叶知秋》,并尝试理解大意。
然后学生两两合作,在小组内相互讨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整个班级共同讨论课文的理解。
Step3:教师讲解(10 minutes)1. 教师用图片和实物向学生展示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并解释它们的含义。
2. 教师向学生介绍描述树叶变化和秋天景色的表达方式,并示范一些句子的用法。
Step4:小组讨论(15 minutes)1. 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季节,讨论该季节的特点和景色,并用英语进行描述。
2. 学生组内互动,交流各自的观点和描述方式。
Step5:角色扮演(10 minutes)学生在小组内分配角色,扮演一位游客和一位导游,使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描述他们所在地的秋天景色。
学生轮流扮演角色,进行角色扮演。
Step6:教师辅导(10 minutes)教师在小组之间巡回辅导,指导学生使用正确的句型和词汇进行交流,并纠正他们的语法错误和发音问题。
Step7:展示和反馈(10 minutes)每个小组派一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角色扮演表演。
其他学生可以提出建议和改进意见。
教师也可以给予肯定和建议。
六.作业学生写一篇关于秋天景色的短文,并使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进行描写。
七.教学反思在这个教学设计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对秋天的兴趣,并帮助学生掌握了描述树叶变化和秋天景色的表达方式。
《一叶知秋》教学设计
《一叶知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一叶知秋》的背景故事和主要内容。
2. 分析《一叶知秋》的意义和主题,并能够总结出自己的观点。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
4. 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课 (5分钟)1. 向学生介绍《一叶知秋》这篇文章的背景,以及今天的学习目标。
步骤二:阅读文章 (20分钟)1. 学生朗读文章,并提高语音语调,注意停顿和感情表达。
2. 学生自己独立阅读文章,并标记出重要细节和关键词。
3. 分组讨论文章的主题和意义,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步骤三:讨论与总结 (15分钟)1. 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总结《一叶知秋》的主题和意义,并与小组分享。
2.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文章的主题和意义,并展示自己的观点。
3. 学生围绕文章的主题展开讨论,思考它对现实生活的启示和教育意义。
步骤四:阅读理解练习 (15分钟)1. 给学生分发阅读理解练习题。
2. 学生独立完成阅读理解练习,并在规定时间内提交给教师。
3. 教师批改学生的答案,并与学生讨论解析和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步骤五:写作练习 (20分钟)1. 提供一个写作任务:《一叶知秋》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思考和启示?请写一篇短文来表达你的观点。
2. 学生独立完成写作任务,注意语言表达和逻辑性。
3. 学生相互交换作文,并给予建设性的意见和反馈。
4. 部分学生上台分享自己的作文,并与全班进行讨论。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学生不仅了解了《一叶知秋》的背景故事和内容,还能够分析文章的意义和主题,并能够自己总结出观点。
通过阅读理解和写作练习,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也得到一定的提升。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让学生自主阅读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深层含义,并能够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写作练习中,我也鼓励学生相互交流,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和反馈,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一叶知秋》教学设计
《一叶知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课文《一叶知秋》,使学生了解秋天的特点和变化。
2. 增加学生对于地理单元的认识,提高地理意识和观察力。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理解《一叶知秋》的内容,准确把握课文的主旨。
2. 学生能够提取出关键信息,并且能够通过阅读理解方式回答问题。
教学难点:1. 学生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
2. 学生对于环境变化的观察和感知能力。
教学准备:1. 录音机、小黑板、粘贴纸等教学工具。
2. 《一叶知秋》的课文、图片等教学素材。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5分钟)1. 教师播放一段秋天的自然环境音频,引发学生对于秋天的感知。
2. 教师展示几幅秋天的图片,让学生猜测这是哪个季节。
二、导入主题(5分钟)1. 教师使用小黑板展示秋天两个字,让学生猜测它们的意思。
2. 学生猜测后,教师给出正确的答案,解释秋天的意思。
三、阅读理解(20分钟)1. 教师发放《一叶知秋》的课文给学生,同时播放语音录音。
2. 学生跟读课文,试着理解其中的意思。
3. 教师提出一些关键问题,要求学生阅读理解并回答。
- 《一叶知秋》的主题是什么?- 秋天有哪些特点和变化?- 为什么叶子会变成黄色?- 秋天的天气怎样?- 除了记得换衣服,还有其他什么活动?4. 学生独立回答问题,教师逐个检查答案并进行讨论。
四、巩固练习(20分钟)1. 教师将教室的桌子一分为二,其中一半放上空气净化装置,另一半不放。
2. 教师请学生将手掌放在两边的桌子上,让学生感受两个区域之间的温度变化。
3. 学生描述不同区域的感受,并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 为什么空气净化装置边上的区域更暖和?- 为什么另一边的区域更凉爽?4.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解释空气净化装置和秋天之间的关系。
五、总结归纳(10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学习的内容,总结秋天特点和变化。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秋天的特点和变化对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一叶知秋》教学设计
《一叶知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理解《一叶知秋》这首诗意深远、富有哲理的古诗;2.感受和领悟秋天的美丽和变化;3.培养学生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意见的能力;4.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三、教学准备:1.课件:包括古诗《一叶知秋》的全文和照片、配乐等。
2.教具:投影仪、音箱等。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 利用投影仪展示秋天的图片,向学生介绍秋天的特点和美丽。
2. 提问:你们对秋天有哪些印象?请举几个例子。
1. 利用投影仪展示《一叶知秋》的全文。
2. 要求学生跟随音乐,倾听古诗的朗诵,感受其中的意境和节奏。
1. 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理解并解读《一叶知秋》。
2. 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理解和解读。
其他小组可以提问或发表意见。
3. 教师总结大家的讨论,确保每个学生都理解了古诗的主题和情感。
1. 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他们自己处于一片秋叶飘落的森林中。
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对秋天的感受。
3. 学生可以用朗诵、绘画、写作等方式来展示自己的表达。
2. 讨论:古诗与现代文学作品之间有哪些共同点和区别?五、巩固拓展1. 小组分享:让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一首古诗或现代诗歌,与小组成员分享,并解读自己选择这首诗的原因。
2. 诗歌创作: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想象力创作一首与秋天相关的诗歌。
六、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完成一篇关于秋天的作文,可以是描写秋天的景色、感受或者观点。
七、教学反思通过这一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和欣赏古诗《一叶知秋》,并且通过个人表达的环节,能够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秋天的感受和意见。
通过诗歌创作和小组分享的环节,学生也能够更深入地感受和理解诗歌的美和力量,并培养了创作和欣赏诗歌的能力。
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一叶知秋》教学设计
《一叶知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一叶知秋》的作者、背景和内容。
2.理解诗中的意象与情感。
3.学习鉴赏诗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准备:1.课件:包含诗歌的全文、作者简介和诗歌背景等内容。
2.PPT演示文稿:包含课堂鉴赏和讨论的问题。
四、教学流程:Step 1:导入与前期准备(5分钟)1. 导入:展示一张秋叶的图片,学生观察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秋叶的特点以及与秋季的联系。
2. 提问:你们对秋天有什么了解?你们知道有哪些与秋季有关的诗歌或者作品吗?Step 2:介绍《一叶知秋》及其作者(15分钟)1. 引言:介绍《一叶知秋》是一首描写秋天景色的诗歌,由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
2. 分享诗歌:展示诗歌全文,朗读诗歌,让学生一起欣赏诗歌的美。
3. 诗歌背景介绍:简要介绍王之涣的背景,以及《一叶知秋》创作的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
Step 3:理解诗歌中的意象(20分钟)1. 引导学生分析:通过诗歌的文字,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一叶或黄或绿,金风抽疏,天接云涛等。
2. 解释意象:解释各个意象所代表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
3. 学生互动讨论:提问学生对于诗歌意象的理解,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Step 4:鉴赏《一叶知秋》(10分钟)1. 分析诗歌的结构与语言:分析诗歌的结构,如诗的格律和押韵等方面的特点。
2. 导读课文:逐句解析诗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3. 培养审美能力:分析诗歌的美感与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Step 5:课堂互动与总结(10分钟)1. 学生互动讨论: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分享他们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 总结:总结本堂课所学的内容,回顾诗歌的特点和意象,强调鉴赏诗歌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堂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将课堂上的内容进行整理,写一个关于《一叶知秋》的读后感。
2. 选读其他诗歌:要求学生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阅读和鉴赏,写下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技术课
tougao4@
28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名师课堂
● 关于局部探究模式的界定局部探究是指提供可供学生利用的支架,有效展开核心探究环节。
局部探究模式属于有效的探究式课堂中的一部分。
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鼓励高阶探究,选择合适的探究内容,指向核心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也提倡局部探究,通过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实施局部特征的探究活动。
在局部探究教学模式中,探究的对象应根据学习内容设定,局部探究的形式应根据学情设定,教师关注如何提高探究的效率,并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
● 信息技术学科中局部探究模式的应用方式
从内容设定的角度而言,在信息技术学科中,局部探究活动适合教学内容相对复杂的认知知识、单位时间内知识点较多的课时、学习者自我学习具有一定难度的教学章节、通过完全探究式教学无法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内容等。
以上内容,为了避免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的生硬及“被探究”的形式主义,可以选择通过局部探究的方式解决教学重难点。
从设计形式的角度而言,局部探究活动可采取知识点局部探究、
认知过程局部探究、作品呈现方式局部探究、半开放式作品拓展、脚手架式作业辅助等形式进行。
从参与者的角度而言,局部探究包括教师协助下的局部探究和学生自主进行的局部探究。
从探究的结果呈现形式而言,局部探究落实为锦上添花的作品拓展、修整学习资料的反思型再生作品、触发深层探究的作品桥等多种形式。
● 运用局部探究模式进行教学设计的方式
下面,笔者以信息技术课程中常见的三项教学内容为例,从设计
一叶乃知秋色
——局部探究模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王蕾 江苏省南京市琅琊路小学
教学现场
Scratch 《滑杆接球》一课是“为儿童发展”主题课的内容之一,强调应用探究式教学方式来组织教学。
执教教师在两次试教的过程中,发现了两个显著的问题:如果应用传统的讲授法,可以较为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但是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思维不够活跃,作品呈现方式单一;如果应用探究式策略来组织教学,学生确实积极思考起来了,但是一节课的知识点只学习了一半,作品达成率不足三成。
因而,教师面临着这样的难题——面对这两种教学策略,到底该如何取舍?
问题分析
在信息技术教学公开课、展示课、赛课活动中,经常会遇到此类情况——既想寻求探究式学习模式的热情效果,又在其较低性价比的作品达成率面前愁眉不展。
剖析矛盾焦点,可以发现这是两种教学模式的冲突: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与活跃的探究式教学模式之间的选择问题。
我们剖开问题本身的矛盾点,可以站在教学内容的高度,将认知内容与教学模式进行分类处理,择其善者而用之。
例如,利用局部探究的模式,对部分教学内容进行设计,从而寻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信息技术课
tougao4@
29
JUL 2017 NO.13-14
形式的角度对局部探究的途径进行研究。
1.问题串,串启探究问题链PBL (问题导向式设计方式)在信息技术学科中有着较为广泛的运用,许多教师将其作为探究学习模式的实施载体,运用问题触发学生的探究活动。
问题的推进对探究活动的导向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问题的选择对探究活动的推进有着深远的影响。
为了有效地保障探究活动,可选用问题串来启动探究的问题链,让探究过程细化为一个个局部探究的过程,从而最终达到深度探究的目的。
(1)原设计
开源式硬件《月球探秘》一课中,知识点主要包括认识红外传感器和运用“如果”语句。
教师设计了月球探秘者的情境,让宇航员在月球上探秘,遇到障碍物,就将改变路线,再继续前进。
教师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到了月球上将会遇到什么情况?你会怎么做?学生先被月球探秘这个主题吸引了,但是随后的两个问题,学生无法回答,整体设计在起步阶段就不得不中断探究活动。
(2)问题核心
“月球探秘”的主题是深受学生喜爱的,学生先期的心理预期是活跃的、期待的。
但是造成探究活动中断的原因在于问题的设置过于开放,超出学生的生活经验,以至于学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也不知
道向哪个方向思考。
(3)改进型设计
师:(播放登月者的微视频)大家猜猜,宇航员是干什么的啊?(学生找到登月的答案)今天我们来做个宇航员,我们一起来探秘吧!(学生进入问题情境)如果我们从太空舱出来,来到了月球,一定要保护好自己,我们可能会遇到哪些危险的情况呢?我们应该如何解决呢?
生1:遇到碎石→迅速地让开。
生2:遇到宇航服漏气→打开备用衣→回到太空舱。
生3:遇到不明生物袭击→做好防备设置。
……
讨论出可能出现的情况,自然地引出“遇到”各种状况的主题,继续探究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而引发下一轮问题探究。
教学评析:在改进型的设计中,教师将问题的推进细化为每一个具体的、微观的、可表述的问题串,通过其内在的因果联系,让问题最终串起来,形成问题链,再通过问题链承载探究过程,实现学生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局部探究来推进学习过程的目的。
这样的学习过程,既轻松又充满乐趣,让学生可以通过高质量的参与度,引发探究思维。
2.预设环,环接探究情境缘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有效的问题是推动学习过程的重要手段,在例行的探究型的教学模式
中,教师常常通过问题的设置,来引发学生的探究活动。
有些问题的难度过大、过于开放,导致学生无法探究或者难以回答,引起了伪探究。
有效的局部探究可以采用问题串的形式进行,以小切口入手,带着学生层层深入,最终引起问题链的有效解决。
(1)原设计
在上文中的Scratch单元《滑杆接球》一课“探究型”设计方式中,教师先让学生探究滑杆的工作原理,它是如何进行工作的,原意图是学生探究完成后,继续探究程序是如何编写的,再接着尝试,用哪个语句可以实现这样的效果。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在第一个探究问题就遇到了障碍,无法进行后续的探究。
学习过程从起始状态就陷被动的境地。
(2)问题核心
仔细分析Scratch单元《滑杆接球》一课的教学难点,发现矛盾焦点在于有关“如果否则”语句和变量参数设置的知识点过于复杂,导致学生在短时间内难以理解较多的知识内容,因此他们对于程序的探究停在了初始状态,无法深入下去,最终影响了后期探究活动的进行。
(3)改进型设计
教学难点在于学生对初期知识点的掌握存在困难,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先期创设必要的生活情境,借此进行必要的知识铺垫,保障学生具有基础知识,再进行一定
信息技术课
tougao4@
30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的局部探究活动,局部探究模式下的《滑杆接球》教学设计如下。
预设情境一:抓娃娃机情境介入→回忆机爪如何工作的→迁移到滑杆接球→探究机器爪的运动方式→教师讲解娃娃和机械爪之间的相对关系与程序。
预设情境二:运动投篮机情境介入→回忆篮筐和球是如何工作的→迁移到滑杆接球→探究篮球的运动方式→教师讲解滑杆的运动程序。
教学评析:诸如此类认知过程较为复杂的程序内容,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属于高认知难度。
常见于程序编写模块和数据处理分析模块。
它们常以综合课、主题单元课的形式出现,要求学生在全面掌握先期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探究。
为了保障探究活动的有效进行,需要将教学设计的内容进行必要的预设,并根据学情设置多种符合生活经验的情境,引发能让学生产生探究的过程。
3.变式架——架起局部探究的高效能
在日常的教学中,由于课堂的时间有限,如能根据本节课的特点,围绕某个问题,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方式进行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可以使学生更清楚了解到知识的来龙去脉,理解相关知识的本质。
在信息技术学科设计中,常见的形式为变式架,即通过反思型作品的呈现或改变来达到局部探究的目的。
(1)原设计
《As-block声控机器人》一课中,要求在一课时内完成机器人检测声音,并随声控的声音行走,最终实现边走边唱的程序。
该课中,笔者采用了“任务一:先介绍“声音传感器”,再学习其设置方式,接着设置声控灯;任务二:让学生搭建机器人行走的程序;任务三:完成边走边唱的动作”。
试教中,在任务二环节就已经下课,任务三没有时间完成,而且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缺乏探究过程。
(2)问题核心
As-block平台对开源式机器人的支持性较好,之所以出现任务无法完成、探究过程缺失的情况,问题核心在于教学中机械重复性的过程较多,占用了一定的教学时间;另外,学生对程序的探究活动几乎没有,导致学生最终的作品形式单一,没有拓展的空间。
(3)改进型设计
基于局部探究模式的设计方式,应该注重对相似教学环境的迁移,促发学习过程的高性价比,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局部开放性的探究活动,创作具有自我特征的个性化作品,局部探究模式的教学设计《声控机器人》思路图如下图。
教学评析:在本课的教学中,声控灯和声控行走是有一定关联的。
通过相似活动的迁移,让学生在整体模块上了解两者之间在结构上的差异;通过课件的分解,让学生找到
探究的依据;通过一定的支持,给学生充分的创作机会,自我尝试进行声控机器人行走的操作。
这样的局部探究属于变式类的探究,通过适宜的改变,有效地进行合理的探究活动。
● 局部探究模式的理性思考局部探究模式在信息技术学科教育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局部探究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它有一定的使用要求:首先,局部探究范围的大小要控制合理,根据探究的内容进行合理的筛选,根据学情进行有针对性的设置;其次,局部探究的内容需斟酌,如编程部分适宜细而精的局部探究等;最后,局部探究的目的性需要指向明确、问题细致、开口较小、与生活经验相关,
实现的目标具体且可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