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中考历史下册各知识点复习资料
人教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中考历史下册各知识点复习资料
九年级历史下册复习资料一、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1、形成原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实力变化:英法德美(19世纪70年代前)—美德英法(19世纪末20世纪初)2、两大军事集团三国同盟:德意奥组成,德国为核心,意大利是动摇者。
签订《德奥意三国同盟条约》 1882年5月三国协约:英法俄组成,英国为核心。
签订《英俄协约》 1907年二、第一次世界大战1、“一战”爆发的原因:(1)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根本原因)。
(2)为争夺霸权和殖民地,形成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的两大集团。
(3)两大集团疯狂扩军备战,展开军备竞赛,使国际危机和局部战争不断扩大,巴尔干半岛是争夺的“焦点”,成为大战的“火药桶”。
(4)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成为“一战”导火线。
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一战爆发。
2、一战的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1914年6月28日经过:普林西波(塞尔维亚)在萨拉热窝刺杀斐迪南大公夫妇(奥匈帝国)认识:既是反侵略、正义的爱国行为,也是极端个人恐怖活动,带来灾难。
3、一战过程爆发: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1914年7月全面爆发:俄德法英卷入战争 1914年8月决定性战役:凡尔登战役 1916年2月,使德军丧失西线主动权。
结束:德国投降, 1918年11月结果:协约国战胜同盟国。
性质:争夺世界霸权的非正义的帝国主义的战争。
4、后果的影响:(P12)5、“一战”带来的启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热爱和平,远离战争;反对恐怖主义等。
一、巴黎和会概况:1919年1—6月,凡尔赛宫协约国召开性质:战胜国争夺霸权的分赃会议操纵国:美英法中心问题:如何处臵战败后的德国焦点问题:德国赔款问题和欧洲安全问题二、《凡尔赛和约》,1919年6月签订,协约国对德国领土: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政治:德国承认奥地利、波兰、捷克的独立。
殖民地:德国全部的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知识点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一、拉美独立运动1.拉丁美洲:指今天美国以南的所有美洲地区。
2、殖民者对拉丁美洲的统治:(1)掠夺(2)屠杀(3)强迫劳动3.拉美独立战争原因(背景):①政治:从16世纪初到19世纪初,拉丁美洲的绝大部分地区处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之下②外部:受美国独立和法国大革命影响③思想启蒙的传播,激发了拉美人民的独立意识4.拉美独立运动时间:19世纪初5.拉美独立运动目的: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6.主力构成:印第安人、黑人和土生白人。
7.拉美独立运动领导者:(1)北部地区:玻利瓦尔(2)南部地区:圣马丁(3)他们被称为南美洲解放者8.拉美独立战争结果(事迹):(1)玻利瓦尔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成立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当选总统。
(2)圣马丁领导阿根廷、智利、秘鲁独立。
9.拉美独立战争特点:南北联合,协同作战10.拉美独立运动胜利的原因:(1)拉美各国人民协同作战,南北夹击(2)有统一的指挥,领导人的卓越领导。
(3)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殖民地争夺中力量日益衰弱11.拉美独立运动性质:一场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
12.拉丁美洲独立的意义(1)赶走了西班牙.葡萄牙殖民主义者.(2)南美出现了一系列新兴独立国家,基本上形成今天拉美的国家格局赢得独立战争的胜利.(3)鼓舞了殖民地人民.二、印度民族大起义1、印度民族大起义原因:(1)19世纪中期印度沦为英国的殖民地(2)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进一步加强对印度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3)印度人民的反抗情绪日益高涨2、印度民族大起义导火线:涂油子弹事件。
3、印度民族大起义起义:1857年,印度土兵首先起来反抗英国殖民者,起义浪潮席卷了印度北部和中部。
最终起义失败。
4、印度民族大起义杰出代表:章西女王领导军民与英军展开的激战,直到壮烈牺牲。
5、印度民族大起义意义:(1)对内:印度民族大起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
人教部编版初三历史下册书知识点
人教部编版初三历史下册书知识点单元一:近代中国的变革与挑战第一章近代中国的背景•19世纪,中国面临了严峻的内外挑战,而惨痛的历史教训让我们认识到:文化的滞后与科技的沉寂,才是导致国家在全球竞争中处于弱势的根源。
•1840年,鸦片战争的发生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近代以来,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国家开始了其漫长的现代化进程。
第二章外来列强入侵和中国反抗•种种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和外资的大量注入,导致了中国社会政经的极度动荡,形成了中国内地在帝国主义列强的瓜分下苟且生存的局面。
•在外族的侵略面前,中国人民曾经进行过多次的反抗,其中最为著名的东方虎创立的洪门组织促进了中国反抗外族的形成。
第三章清廷内部改革和民间变革的探索•清廷内部改革总体上被视为无效,而民间变革的探索却逐渐展现出其实效。
民间会馆的兴起奠定了中国民间社会组织的基础;而思想的启蒙、女性的解放、新农村运动等民间倡导,逐渐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文化。
第四章新帝国主义扩张和资本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进入20世纪,新帝国主义列强从东大西洋向太平洋进行扩张,中国成为他们扩张的必经之路。
资本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加剧社会的分裂。
•西方列强与日本在中国开始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文化的侵略和压迫。
同时,反对帝国主义的声音也日益响亮。
单元二:民族危机与中国近代史上的改革第一章计时百年的民族危机•19世纪末期,清政府任由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侵略下分蛋糕、肆意掠夺,中国人民深受其害,民族危机愈加突显。
•辛亥革命的爆发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道奇迹,揭开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
第二章民主革命与建立共和国•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这次起义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开端,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民主革命时期。
•由中华民国成立而结束的清朝,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第三章革命与建国•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是中国百年变革的两个里程碑,为中国解决了由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历史难题。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以及共产党的诞生,共摇篮了 20世纪中国历史的发展。
部编版中考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推荐文档
部编版中考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知识点复习提纲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张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一、拉丁美洲独立运动1. 时间:19世纪初2. 背景(1) 拉丁美洲的绝大部分地区仍处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之下。
(2) 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3. 目的: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4. 地区:北起墨西哥、南到阿根廷5. 领导人(1) 北部地区:玻利瓦尔;(2) 南部地区:圣马丁。
(3) 他们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6. 结果(1) 玻利瓦尔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成立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当选总统。
(2) 圣马西领导阿根廷、智利、秘鲁独立7. 拉美独立运动取得胜利的原因?①拉美各国人民联合起来,协同作战,南北夹击,为民族独立英勇斗争。
②有统一的指挥。
③玻利瓦尔等领导人的卓越领导④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殖民地争夺中力量日益衰落。
二、印度民族大起义1. 背景(1) 19世纪中期,印度已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2) 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进一步加强了对印度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
(3) 印度人民的反抗情绪日益高涨。
2. 时间:1857年3. 组成:印度土兵、农民、手工业者以及被剥夺权力的王公。
4. 杰出代表:章西女王5. 过程:起义浪潮席卷了印度北部和中部。
起义军夺取了德里。
英军虽然武器先进,但还是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才攻陷德里。
6. 结果:章西女王领导军民与英军展开激战,直到壮烈牺牲。
7. 意义:印度民族大起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
这次起义也是19世纪中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2课俄国的改革一、彼得一世改革1、背景(1) 在沙皇的专制统治下,俄国盛行农奴制,封闭落后。
(2) 农业和手工业使用农奴劳动,工商业的发展极其缓慢。
2、时间:18世纪初3、领导:彼得一世4、目的:改变俄国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5、内容(1) 改组行政机构,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
人教统编教材九年级历史下册 知识要点复习资料(PDF版)
统编九下知识要点复习·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斗争一、课标要求知道玻利瓦尔领导的反殖斗争、印度民族大起义等史实,理解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的正义性和艰巨性。
二、主要知识点(一)拉丁美洲独立运动1.拉丁美洲的范围拉丁美洲指今天美国以南的所有美洲地区。
这一地区从16 世纪初开始成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当地居民以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为主要语言,而这两种语言都属拉丁语系,因此,这一地区又被称为“拉丁美洲”。
2.背景(1)19 世纪初,拉丁美洲的绝大部分地区仍处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下。
(2)在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拉丁美洲地区掀起了一场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起义烽火燃遍了北起墨西哥、南到阿根廷的广大地区。
3.领导人:玻利瓦尔和圣马丁,两人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4.过程:在南美洲北部地区,玻利瓦尔解放黑人奴隶,承诺胜利后分给起义士兵土地。
大批印第安人、黑人和混血种人参加起义部队。
1819 年,玻利瓦尔率领队伍,克服艰难险阻,越过常年积雪的安第斯山脉,打败西班牙军队。
玻利瓦尔先后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地,成立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当选总统后,他继续领导南美洲的独立运动。
在南美洲南部地区,圣马丁先后领导了阿根廷、智利、秘鲁的独立运动。
(二)印度民族大起义1.原因:英国加强对印度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激起印度各阶层人民的强烈不满,人们反抗情绪日益高涨。
经济掠夺:19 世纪中期,印度已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印度的手工棉纺织业本来很发达,手工棉纺织品大量行销英国。
为了发展本国的棉纺织业,英国从印度进口大量棉花,并向印度倾销机器生产的棉纺织品。
印度的手工棉纺织业遭到沉重打击,许多手工业者因此破产。
政治压迫:英国还以种种借口兼并印度王公的领地。
规定王公死后若无直系后嗣,其领地就归英国所有。
2.导火索:“涂油子弹事件”3.领导人:章西女王4.过程:1857 年,印度土兵首先起来反抗英国殖民者,农民、手工业者以及一些被剥夺了权力的印度王公也参加了起义,起义浪潮席卷了印度北部和中部。
九年级下历史人教版知识点
九年级下历史人教版知识点九年级下历史人教版涵盖了很多重要的历史知识点。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介绍九年级下历史人教版的知识点,包括中国古代史的重要事件、著名人物、文化遗产、思想理论以及历史地理知识。
一、中国古代史的重要事件1. 秦朝统一中国: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度国家。
2. 西汉帝国:刘邦建立了西汉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制度的国家。
3. 东汉末年的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割据,董卓之乱、赤壁之战等一系列事件发生。
4. 北魏建立: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建立了北魏王朝,标志着南北朝时期的开始。
5. 唐朝盛世: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和繁荣的王朝之一,开创了盛唐文化的黄金时代。
二、中国古代史上的著名人物1. 秦始皇:统一中国的第一位皇帝,他推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和制度改革。
2. 孔子:春秋时期的伟大学者和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3. 汉武帝:西汉时期的杰出君主,在位期间实行改革开放,对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4. 曹操: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魏国的奠基人,深受后世赞誉和研究。
5. 李世民:唐太宗,是唐朝最伟大的皇帝之一,实行了一系列有益于国家发展的政策。
三、中国古代的文化遗产1. 长城:是世界上最长的防御工程,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
2. 敦煌壁画:敦煌莫高窟是中国古代艺术宝库,壁画展示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3. 园林艺术:苏州园林和颐和园等代表了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高度成就。
4. 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表演艺术。
5. 书法:中国的书法艺术以楷书、行书、草书和隶书等为代表,被誉为东方艺术的瑰宝。
四、中国古代的思想理论1. 儒家思想:重视道德伦理和家庭观念,提倡仁爱和孝道。
2. 道家思想:强调顺应自然、虚无缥缈,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超脱。
3. 墨家思想:提倡兼爱主义、非攻和反对礼教。
4. 法家思想:主张严格的法律制度和强制性的奖励与惩罚制度。
5. 纵横家思想:以计谋辩论、权谋智慧等为特点,注重实用主义和权术。
学生版好人教版部编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复习提纲 -
部编九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一、拉丁美洲独立革命的背景.性质. 结果?(19世纪初)1.背景:2.性质:3.结果:4、玻利瓦尔和---圣马丁------- 玻利瓦尔二、印度民族大起义的背景,导火索、过程、女英雄、意义?(1857年)1.背景:2.导火索:3.过程:4.女英雄:5.意义:第2课俄国的改革章西女王一、彼得一世改革1.原因:2.目的:3.开始:4.内容:5.影响:积极:消极:二、废除农奴制改革(1861年)1.原因:2.开始:3.内容:4.性质:5.影响:积极:※第3课美国内战(1861—1865)1.原因:2.借口:3.爆发:4.转折:(1)①《宅地法》内容:,②《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内容:(2)《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作用:5.结果:6.评价林肯:7.性质:8.意义(影响):※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一、倒幕运动(背景)1.社会危机:2.民族危机:3.过程:二、明治维新1.开始:※2内容:3.性质:※4.影响:积极:消极5.俄国1861年改革和明治维新的相同点: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一、电的应用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3.最显著的成就:4.代表成就:5.发电机、电动机、电话、电车、电报等问世,世界进入“-------------”。
二、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1.---------------------的发明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应用技术中另一重大成就。
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2.重要发明:3.新交通工具发明:作用:三、化学工业和新材料①瑞典化学家----------发明现代炸药;②美国人--------发明赛璐珞,现代----------诞生;③法国人-----------发明人造纤维。
※四、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1.人口增长的原因:2、工业革命对社会结构的影响:3.大众教育:①目的:②表现:③作用:4.城市化的原因:5.城市化带来的问题?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一、科学家1.牛顿:----------科学家,近代-----------的奠基人。
九下核心知识点必背 2024年中考历史复习6册教材核心知识必背(部编版)
背景
(1) 1929年 经济危机
根本原因 其他原因 爆发标志 危机表现
罗斯福新政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企业盲目生产,贫富差距加大,造成生产过剩;股票投机 1929年10月,美国股票暴跌 工厂倒闭、银行倒闭、工人失业、物价下跌
(2)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
目 的 摆脱经济危机;巩固资本主义制度
美国 美国
《凡尔赛条约》:重划德国边界;限制德国军力;德国承 认奥地利、波兰独立;瓜分德国殖民地;德国赔款;建立
国际联盟等
《九国公约》:表面上尊重中国主权; 拒绝中国收回主权的正义要求; 实现美国的“门户开放”目标
帝国主义国家的分赃会议
是巴黎和会的继续
调整了列强在欧洲的关系, 形成凡尔赛体系
调整了列强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 粉碎日本独占中国企图;形成华盛顿体系
巩固
林肯 废除奴隶制
南北战争 1865年
本主义发展扫除障碍 种族歧视
美国内战 / 南北战争
奴隶制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背 景 南北方两种经 南方种植园经济,主张扩展奴隶制,降低关税
济制度的矛盾 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主张废除奴隶制,提高关税 导火线 1860年林肯当选总统,主张限制奴隶制
战争初期,南方准备充分,北方屡屡失利 转折:1862年《宅地法》、《解放黑奴宣言》发布,调动农民和黑奴积极性, 过程
生产力发展;人口增长;大众教育发展;妇女地位提高;无产阶级力量壮大;加快城市化进程
影 响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帝国主义国家发展不平衡,成为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垄断组织出现;进入到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阶段,对外扩张;贫富分化加剧;环境污染等
两次工业革命比较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一、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1. 古代文明的起源: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中国)的地理位置、政治制度和社会特点。
2. 古代文明的传播:通过战争、贸易、宗教等途径,文明如何在不同地区间传播与交流。
3. 古代科技与文化:包括农业、建筑、文字、法律等方面的成就。
二、封建社会的发展1. 欧洲封建制度的形成与特点:封建等级制度、领主与农奴的关系。
2. 亚洲封建社会的特点:以中国为例,介绍科举制度、官僚体系等。
3. 宗教在封建社会中的作用: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等宗教对封建社会的影响。
三、资本主义的兴起1. 文艺复兴:起源、代表人物(如达芬奇、莎士比亚)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地理大发现:探索新航路的动机、过程及其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3. 宗教改革:马丁·路德的95条论纲、宗教改革的影响。
4.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手工工场的兴起、商业革命、价格革命。
四、工业革命与现代社会的形成1. 工业革命的起源与特点:英国的纺织业、蒸汽机的发明等。
2. 工业革命的影响: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结构的变化、城市化进程。
3. 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工人阶级的形成、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
五、殖民扩张与民族解放运动1. 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殖民地的争夺、殖民地的经济剥削与文化影响。
2. 亚洲、非洲的民族解放运动:印度的非暴力抵抗、非洲的独立运动。
3.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斗争:如中国的义和团运动、拉丁美洲的独立战争。
六、两次世界大战与国际关系1. 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的原因、过程、结果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2.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的爆发、主要战役、联合国的成立。
3. 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美苏两极格局、核武器竞赛、冷战的结束。
七、现代科技革命与全球化1. 信息技术革命:计算机、互联网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2. 生物技术的进步:基因工程、克隆技术等。
3. 全球化的趋势与挑战: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环境问题等。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一、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1. 古代文明的起源: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中国)的地理位置、政治制度和社会特点。
2. 古代文明的传播:通过战争、贸易、宗教等途径,文明如何在不同地区间传播与交流。
3. 古代科技与文化:包括农业、建筑、文字、法律等方面的成就。
二、封建社会的发展1. 欧洲封建制度的形成与特点:封建等级制度、领主与农奴的关系。
2. 亚洲封建社会的特点:以中国为例,介绍科举制度、官僚体系等。
3. 宗教在封建社会中的作用: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等宗教对封建社会的影响。
三、资本主义的兴起1. 文艺复兴:起源、代表人物(如达芬奇、莎士比亚)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地理大发现:探索新航路的动机、过程及其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3. 宗教改革:马丁·路德的95条论纲、宗教改革的影响。
4.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手工工场的兴起、商业革命、价格革命。
四、工业革命与现代社会的形成1. 工业革命的起源与特点:英国的纺织业、蒸汽机的发明等。
2. 工业革命的影响: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结构的变化、城市化进程。
3. 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工人阶级的形成、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
五、殖民扩张与民族解放运动1. 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殖民地的争夺、殖民地的经济剥削与文化影响。
2. 亚洲、非洲的民族解放运动:印度的非暴力抵抗、非洲的独立运动。
3.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斗争:如中国的义和团运动、拉丁美洲的独立战争。
六、两次世界大战与国际关系1. 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的原因、过程、结果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2.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的爆发、主要战役、联合国的成立。
3. 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美苏两极格局、核武器竞赛、冷战的结束。
七、现代科技革命与全球化1. 信息技术革命:计算机、互联网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2. 生物技术的进步:基因工程、克隆技术等。
3. 全球化的趋势与挑战: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环境问题等。
九年级下册部编历史知识点
九年级下册部编历史知识点一、东汉时期的社会背景与政治制度东汉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黄巾起义的动荡和新朝的兴起,最终建立了东汉王朝。
东汉王朝采取了儒家思想为主导的政治制度,实行中央集权、郡县制和科举制。
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得到了发展,经济繁荣,社会稳定。
二、东汉时期的文化与教育东汉时期,儒家的儒学成为了主流,国学经典的研究和传播开展得较为广泛,学术界出现了一批德才兼备的学者。
同时,佛教也开始在中国传播,并逐渐影响了社会风尚。
教育方面,东汉时期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推动了民众的教育普及。
三、东汉时期的军事与边疆防御东汉时期,尽管边疆地区时常发生战争和战乱,但东汉政权一直致力于边疆的防御和边境地区的开发。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政权为了争夺天下,展开了长时间的军事较量,最终导致东汉政权的灭亡。
四、东汉时期的经济状况与商业发展东汉时期,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农业生产繁荣,手工业和商业业也逐渐兴起。
在交通和物流方面,东汉时期的水运和陆路交通发展相对较好,对于商品的流通和交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东汉时期的科技与文艺东汉时期,科技和文艺方面也出现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在农业方面,东汉期间发明了犁和耕田机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在文艺方面,乐府体诗歌兴盛,戏曲也开始发展。
六、东汉的灭亡与晋朝的兴起在东汉末年,由于军阀割据、政治腐败、民族冲突等多种原因,东汉政权逐渐衰弱。
最终,在曹操发动的政变和刘备的茂陵之变等事件的影响下,东汉政权彻底灭亡,为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政权的兴起埋下了伏笔。
七、东汉时期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东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后来封建社会的基石,文化上的繁荣为后来的文化发展提供了基础,边疆地区的防御和开发也积累了经验。
总结:东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特点和成就。
尽管东汉政权最终灭亡,但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深远。
九年级下中考历史基础知识复习资料(人教版)
第一单元: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一、二月革命1917年3月,俄国发生了二月革命,其目的是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结果是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在俄国出现了两种政权并立的局面。
两种政权是指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苏维埃政权。
这次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
二、十月革命1、原因:必要性: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坚持参加一战,疯狂镇压无产阶级;可能性:①经济上: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是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②阶级基础:俄国无产阶级的壮大;③组织基础:布尔什维克党的成熟;④群众基础:人民要求退出一战;⑤思想基础:列宁主义的诞生;2、时间、地点: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3、特征: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4、革命任务: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5、性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6、结果: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人民委员会7、意义:①对社会主义:俄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由此诞生;②对帝国主义: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③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④对国际格局: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出现;世界上形成了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并存的局面;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8、对中国的影响:①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②中国学习苏俄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③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①背景:1918~1921年三年国内战争;②目的:为赢得战争作准备,巩固政权;③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④作用:为三年国内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四、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措施:①政治: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人民委员会;②经济:企业收归国有,颁布《土地法令》等;③外交:同德、奥匈议和,退出一战;④军事:1918~1921年三年国内战争粉碎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五、新经济政策1、时间:1921年开始;2、背景:国内战争结束,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3、目的:恢复被战争破坏了的经济;4、内容:①农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集制;②工业:允许私人、外国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③商业:恢复自由贸易,废除生活用品配给制;5、作用:调动生产积极性,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
人教部编版九下历史知识点归纳
人教部编版九下历史知识点归纳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
一、中国现代化进程
1.中国近代历史的起点:鸦片战争
2.中国近代化的倡导者:洋务运动
3.戊戌变法的背景和内容
4.义和团运动及义和团运动失败
5.辛亥革命的原因和影响
二、中国现代国家的建设
1.中华民国的建立和北洋政府
2.中共的成立和土地革命
3.蒋介石的北伐和国共合作
4.抗日战争的爆发和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作用
三、中国现代社会的经济变革
1.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构建和实行
2.社会主义经济的建设和初级阶段理论
3.开放的新时期
四、中国现代社会的思想变革
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思想解放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运用
3.中国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4.开放后的思想解放和思想多元化
五、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
1.中国的入世和经济全球化
2.中国在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
3.中国的核武器和对外援助
六、中国的对外关系
1.中苏关系的发展和破裂
2.中美关系的变化和发展
3.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七、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
1.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精神追求
2.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3.中国现代文化的兴起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历史下册复习资料第一次世界大战一、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1、形成原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实力变化:英法德美(19世纪70年代前)—美德英法(19世纪末20世纪初)2、两大军事集团三国同盟:德意奥组成,德国为核心,意大利是动摇者。
签订《德奥意三国同盟条约》 1882年5月三国协约:英法俄组成,英国为核心。
签订《英俄协约》 1907年二、第一次世界大战1、“一战”爆发的原因:(1)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根本原因)。
(2)为争夺霸权和殖民地,形成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的两大集团。
(3)两大集团疯狂扩军备战,展开军备竞赛,使国际危机和局部战争不断扩大,巴尔干半岛是争夺的“焦点”,成为大战的“火药桶”。
(4)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成为“一战”导火线。
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一战爆发。
2、一战的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1914年6月28日经过:普林西波(塞尔维亚)在萨拉热窝刺杀斐迪南大公夫妇(奥匈帝国)认识:既是反侵略、正义的爱国行为,也是极端个人恐怖活动,带来灾难。
3、一战过程爆发: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1914年7月全面爆发:俄德法英卷入战争 1914年8月决定性战役:凡尔登战役 1916年2月,使德军丧失西线主动权。
结束:德国投降, 1918年11月结果:协约国战胜同盟国。
性质:争夺世界霸权的非正义的帝国主义的战争。
4、后果的影响:(P12)5、“一战”带来的启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热爱和平,远离战争;反对恐怖主义等。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一、巴黎和会概况:1919年1—6月,凡尔赛宫协约国召开性质:战胜国争夺霸权的分赃会议操纵国:美英法中心问题:如何处臵战败后的德国焦点问题:德国赔款问题和欧洲安全问题二、《凡尔赛和约》,1919年6月签订,协约国对德国领土: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政治:德国承认奥地利、波兰、捷克的独立。
殖民地:德国全部的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赔款:德国向协约国支付巨额赔款。
中国问题: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给日本。
三、凡尔赛体系1、构成:协约国对德签订的《凡尔赛和约》,以及协约国随后同其它同盟国签订的和约。
2、作用:建立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新秩序。
四、华盛顿会议1、背景:美英日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利益和关系需要调整;美英日在中国、太平洋地区的利益冲突。
2、会议:1921年11月—1922年2月6日,美国主导正式议题:限制海军军备和远东、太平洋地区问题。
重大议题:中国问题3、条约:《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九国公约》(P46)4、作用:华盛顿会议建立了战后帝国主义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新秩序。
五、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怎样建立的1、1919年1—6月,协约国召开了巴黎和会,对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它与随后同德国的盟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形成了“凡尔赛体系”,建立了帝国主义战后在欧洲、西亚、非洲的新秩序。
2、1921—1922年,召开了华盛顿会议,签订了《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九国公约》,确立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新秩序。
3、通过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最终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帝国主义战后世界的新格局。
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一、经济危机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爆发的标志: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暴跌 1929年10月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大遭受打击最严重的国家:美国、德国二、罗斯福新政(1933年)1、特点:全面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主要措施:整顿工业,实行《产业复兴法》目的:摆脱经济危机,维护资本主义统治。
2、措施:(财政、工业、农业P50)3、罗斯福新政的评价:积极:摆脱了经济危机,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提供了范例。
消极:危机的根源依然存在,新的危机无法避免。
意、德、日的法西斯化1、法西斯统治的建立:头目势力建立法西斯专政的标志意墨索里尼法西斯党墨索里尼率法西斯党徒进军罗马,发动政变,接管政权 1922年10月德希特勒纳粹党希特勒集总统、总理、最高军事统帅于一身,自称国家元首 1934年日广田弘毅军部军部支持下,建立广田弘毅内阁 1936年3月2、战争策源地德国—欧洲策源地日本—远东策源地3、最早建立法西斯专政的国家——意大利面对经济危机最早对外侵略——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绥靖政策实质:姑息、纵容法西斯侵略原因:为苟安一时保住既得利益;牺牲小国利益保全自己;祸水东引。
顶点:签订《慕尼黑协定》后果:助长法西斯的侵略,加速二战的全面爆发。
二、“二战”重大事件列表二战全面爆发德国闪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1939.9.1 二战进一步扩大苏德战争爆发德国突袭苏联1941.6.22 二战达到最大规模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偷袭珍珠港1941.12.7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签署《联合国家宣言》1942.1 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二战的重要转折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1943.2 欧洲开辟第二战场诺曼底登陆1944.6.6 欧洲战争结束德国投降1945.5.8 二战结束日本签字投降1945.9.2三、“二战”的重大会议列表名称主要内容与会国慕尼黑会议1938、9 签订《慕尼黑协定》,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
英法德意开罗会议1943、冬发表《开罗宣言》规定战后日本必须归还中国领土,包括台湾。
中美英德黑兰会议1943、冬决定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苏美英雅尔塔会议1945、2 消灭德国,分区占领,成立联合国,苏联对日作战(P76)。
苏美英波茨坦会议1945、7 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立即无条件投降。
中美英四、“二战”取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法西斯国家发动的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增强了反法西斯力量。
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反法西斯国家军民的英勇抵抗。
五、其它二战全面爆发前,德国侵占的国家: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法国溃败后:戴高乐领导“自由法国”运动打破德军“不可战胜”神话的战役: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最早瓦解的法西斯国家:意大利 1943年9月战后两极格局的确立:雅尔塔会议二战的性质:世界范围的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
苏联的探索和发展一、大事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统治(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建立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十月革命: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苏俄)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列宁新经济政策:1921.3苏联建立:1922.12一五计划:1928年斯大林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崩溃,标志着冷战结束(1991.12)二、人物列宁:俄国十月革命领导人,苏联第一位领导人斯大林:领导有计划的经济建设,领导反法西斯战争形成以国家为核心,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戈尔巴乔夫:苏联最后一位领导人,实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叶利钦: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第一位领导人。
两极格局的形成的崩溃一、“冷战”局面的形成1、冷战:美国针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形式。
2、冷战的背景:社会主义国家力量的增强。
战后到1949年10月,欧亚建立11个人民民主国家,同苏联、蒙古形成社会主义世界体系。
3、发生冷战信号:铁幕演说丘吉尔 1946年4、冷战的表现政治:提出杜鲁门主义 1947.3 (标志冷战开始)经济:实行马歇尔计划军事:建立北约和华约 1949 1955(冷战高潮,两极格局形成)二、西方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 20世纪50——70年代)1、发展状况:世界第一:美国西欧实力最强的经济大国:联邦德国20世纪80年代世界经济第二:日本2、战后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西欧:原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得益于第三次科技革命;借助马歇尔计划的援助;采取各种干预经济生活的措施。
日本:实行民主化改革;重视科技、教育和人才,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借助美国的扶持和援助。
三、东欧剧变:1989至1990年序幕:匈牙利剧变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政变表现: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经济上实行市场经济军事上纷纷加入北约四、苏联解体:1991年12月底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发生根本性改变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苏联政治、经济和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方国家长期采取“和平演变”战略影响:社会主义运动遭到重大挫折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崩溃亚非拉美国家的独立和振兴1、亚洲印度的独立: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别独立。
韩国:启动“经济开发战略”,创造“惊人的汉江之奇”新加坡:成为“较发达的发展中国家”,以“神奇的港口之国”著称。
中国: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被誉为“世界经济的奇迹”。
巴勒斯坦和中东战争:二战后,联合国决定在巴勒斯坦“分治”,建立一个犹太国家(以色列)和一个阿拉伯国家(巴勒斯坦)。
2、非洲埃及:1952年,纳赛尔领导“七月革命”,1956年结束殖民占领,收回苏伊士运河。
非洲独立年:1960年 17个国家独立非洲独立:1990年3月纳米比亚独立3、拉丁美洲古巴:1959年,卡斯特罗领导古巴革命,走社会主义道路巴拿马:1999年,收回巴拿马运河当今世界格局的演变一、经济全球化的趋向1、冷战结束后:世界经济出现全球的趋向2、国际和区域性经济组织:世贸组织(WTO),欧盟(EU),亚太经合组织(APEC),北美自由贸易区(NAFIA)3、中国与经济全球化(1)关系: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即是机遇,也是挑战。
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2001.12.11,加入世贸组织(2)抓住机遇: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引进国外投资和技术,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促进经济发展;积极发挥大国作用(2001年,在上海举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3)接受挑战:制定防范风险政策,维护经济主权和安全。
二、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1、20世纪,世界格局的三次演变一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两极格局冷战结束后——形成“一超多强”局面,出现多极化发展趋势。
2、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和平与发展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人口控制、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战乱饥荒、毒品泛滥、重大疫病、邪教、恐怖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