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科技发展轨迹及创新战略
法国、德国科技创新发展现状分析 (2)
法国、德国科技创新发展现状分析一、法国、德国科技发展现状1.法国科技创新发展现状法国历史悠久,科技发达,中长期科技规划水平较高。
法国的科技发展总体水平在世界上,特别是在核电、航天、农业、医疗和生物领域,具有世界领先水平。
法国制定长期的科技发展计划,主要有以下特点:首先,关注基础研究的长远发展规划。
法国在主要科研领域的成就,特别是基础研究的成果,对人类的科学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基础研究水平可能导致或限制其他研究。
因此,法国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得到了普遍的承认。
1除了研究本身的要求外,"规划"还在促进科学进步和通过研究活动传播科学知识和培训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第二,科研机构与企业、国家主导和企业参与互动。
工业研究是法国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
法国的研究人员或工程师在这项业务中占有越来越大的份额,现在已经接近50%。
高等教育部门也有大约30%人,政府研究机构有20%人。
从研究和开发资金的来源,企业和政府机构占了约50%。
政府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签订合同,开展合作研究,或者直接从事科研机构的科研项目,委托科研机构和大学与企业贡献。
一方面,政府重视产业研究的培训,另一方面鼓励企业的流动,提高科研实力。
同时,政府亦采取直接或间接的诱因,增加工业研究经费。
现在,一流的科学家在企业中而不是在研究工作中,在法国不是新的。
最好的计算机专家在中小型企业中工作。
专利技术不仅依赖于购买,而且依赖于企业内部的创造,这已经是法国公司的共同实践。
2第三,关注年轻的研究人员。
法国科技发展迅速,保持了较高的水平,这是和法国有一支年轻、充满创造力的科研队伍密不可分的。
因此,在制定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时,对青年人才的发现和培养做出明确规定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第四、积极倡导和推动欧洲科技合作,使其在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欧洲经济和政治一体化的背景下,法国政府一贯坚持加强与1李伟红.法国科技体制改革的研究与借鉴[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2何农. 法国科技发展规划的六大特点[N]. 光明日报,2003-07-15.欧洲国家的全面合作,制定法国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整个欧洲考虑。
经济发展的经济发展案例与成功经验
经济发展的经济发展案例与成功经验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发展已成为全球各国的重要目标。
各国经济发展的案例与成功经验的分享对于其他国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借鉴作用。
本文将重点讨论几个经济发展的案例和成功经验,并探讨其背后所运用的策略和政策。
一、德国的制造业崛起德国作为世界制造业大国,其经济发展案例备受瞩目。
德国在19世纪末开始兴起的工业化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制造业经验,并在20世纪逐渐崛起为全球制造业的领军者。
德国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功,主要归功于其高度注重科技创新和技工教育的发展。
首先,德国在科技创新方面投入巨大。
政府鼓励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推动科学研究与产业应用的结合。
同时,德国制定了严格的专利保护制度,保护科技创新的成果,激励企业进行更多的研发投入。
其次,德国注重技工教育的培养。
通过与企业密切合作的职业培训系统,培养了大量技术工人和工程师,为制造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此外,德国还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二、中国的产业升级与城市化中国是一个经济发展迅速的国家,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其中,中国的产业升级和城市化是其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驱动力。
首先,中国通过推动产业升级,实现了经济结构的转型。
中国从传统的农业经济转向制造业为主导的工业经济,再到如今注重科技创新和服务业发展的经济模式。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积极引导外资投资,吸收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不断提升自身的产业竞争力。
其次,中国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城市化带动了人口流动和资源配置的优化,推动了消费需求的增长和技术创新的集聚。
同时,中国积极发展特色城市,如深圳的高科技产业、上海的金融中心,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和资本,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活力。
三、新加坡的开放经济政策新加坡以其开放的经济政策而闻名于世。
新加坡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小国家,但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发展成就。
这主要得益于新加坡积极推行的自由贸易政策和投资引导政策。
德国人工智能产业的政策支持与发展
德国人工智能产业的政策支持与发展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是当今世界科技领域最具前瞻性和战略性的发展领域之一。
德国作为欧洲科技领先国家之一,也非常重视人工智能的发展,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支持和推动该产业的发展。
1. 政策支持1.1 制定国家战略德国政府通过制定国家人工智能战略,明确了人工智能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该战略旨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提升德国产业竞争力、构建人工智能生态系统,并将人工智能应用于经济、科技、医疗、农业等各个领域。
该战略为德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牢固的政策基础。
1.2 支持科研机构和创新企业德国政府支持并鼓励科研机构和创新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进行研究和开发。
政府提供资金和资源支持,鼓励企业与学术界合作,共同进行跨学科的人工智能研究。
此外,政府还设立了人工智能创新基金,为创新企业提供投资和孵化支持,促进人工智能技术的商业化应用。
1.3 加强人才培养人才是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德国政府加强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人才培养能力,设立相关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和实验室,引进国际一流的人工智能专家和研究团队。
同时,政府通过设立奖学金、提供专项资金和补贴等方式,吸引优秀的人工智能人才留在德国,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创新动力。
2. 发展现状2.1 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德国在发展人工智能产业方面形成了一定的区域集群效应。
例如,柏林、慕尼黑、卡尔斯鲁厄等城市都拥有较为完善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系统,聚集了大量的科研机构和创新企业。
这些集群不仅加速了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还促进了企业间的合作与创新,推动了整个产业的良性发展。
2.2 重点领域的突破德国人工智能产业在一些重点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突破。
例如,在智能制造领域,德国企业通过融合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实现了生产线的智能化和自动化。
在医疗健康领域,德国的人工智能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医学影像诊断、基因研究和药物开发等方面,提高了医疗服务的效率和精确性。
德国工业4.0战略
德国工业4.0战略德国工业4.0平台科学顾问委员会主席、德国技术科学院院士艾纳·安德尔为首的四位专家近期分享了德国工业4.0的发展路线图,德国“工业4.0”17个纲要论点、未来智能互联系统、大数据信息物理系统等观点。
【专家之一】德国工业4.0平台科学顾问委员会主席、德国技术科学院院士艾纳·安尔互联网技术的历史沿革发展安德尔认为可以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分五个时间现代工程的信息可持续周期管理、生产流程、制作操作、流程优化和整合等是对工业4.0 重要的过程。
互联网技术的沿革发展基本经历每五年为一个发展阶段,安德尔认为,从1993年起,万维网的诞生是现在技术的起始点。
第一阶段,1995年,超媒体技术文本文件可以进行连接,从而产生的企业有Yahoo,AOL;第二阶段,五年之后的多媒体技术,产生的新公司有Google、亚马逊,2000年成立的技术方面,使用Java 、UML、XML第三个阶段,在五年之后,社交媒体时代,人与人的链接,Facebllk,Youtube、Twitter第四个阶段,2001年,企业发现社交媒体进行连接需依靠应用技术,2007年,随着iPhone的出现的App,2009年ipad ,仅仅五年,整个技术不断动态发展。
第五个阶段,2015年,信息物理网络体系,首先人与人,企业之间相互联系,系统之间互相联系,工业4.0 受之影响,比如物联网、数据网等元件的连接。
未来五年的发展,依然有动力什么是工业4.0?是一个术语,用来描述对于产业、工业的第四次的革命,工业4.0指的是,技术与产业之间的联系,第一次工业革命是在18世纪末,制造工厂的基础是水动力和蒸汽动力;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大规模生产由电力驱动。
第三次是以信息技术来改变人的工作方式的革命,工业4.0 是指工业革命,它瞄准的是整个价值链,是整个生命生产周期。
技术使用信息物理系统(CPS)的形式建立全球网络,整合其机器、仓储系统和生产设施。
世界主要国家的科技创新战略
世界主要国家的科技创新战略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欧美日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型国家纷纷把科技创新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试图进一步增强自己的创造力,力图在世界竞争中掌握先机。
(一)美国的科技发展计划1994年和1996年,美国先后发布《科学与国家利益》和《技术与国家利益》两份报告,系统地阐述了美国在新时期的科学技术政策,分别提出了美国科学发展的五大目标和技术发展的五大目标(见表3),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政策建议,从而在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的层次为美国科技发展作了规划。
表2.3 美国《科学与国家利益》和《技术与国家利益》的目标资料来源: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网站此外,美国还提出了多项具体的科技计划(见表2.4),这些计划的提出与实施,对美国的科技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表2.4 美国公布的部分专项科技计划资料来源: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网站美国不仅大力提升科学技术水平,还着力支持技术的商业化。
从1995年到2000年美国政府先后颁布了《国家技术转让与促进法》(1995)、《联邦技术转让商业化法》(1997)、《技术转让商业化法》(2000)等,为技术成果的商业化应用创设有利于创新的环境。
2006年1月31日,美国总统布什在国会发表国情咨文时,宣布了耗资1360亿美元的“美国竞争力计划”,这一计划旨在通过大力支持物质科学的基础研究和能源研究来提升美国的竞争力,其主要内容有:凡增加研究预算的公司将获得永久性减税的待遇;在十年中耗资500亿美元以使物质科学基础研究经费翻倍;在一年内为教育部提供3.8亿美元的资助,提高中小学的数学和科学教育。
(二)日本的科技发展计划1995年,日本颁布了《科学技术基本法》,提出将“科学技术创造立国”作为基本国策,强调要重视基础理论和基础技术的研发,从而在将振兴科技上升为法律的同时,为日本科技发展指明了方向。
1996年,日本政府根据《科学技术基本法》,制定了第一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1996-2000)。
德国“工业4.0”_内容、动因与前景及其启示
德国“工业4.0”_内容、动因与前景及其启示德国“工业4.0”: 内容、动因与前景及其启示引言: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型,智能制造与信息技术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崭露头角。
其中,德国作为全球制造业强国,率先提出并推动了“工业4.0”的概念,引领了全球智能制造的潮流。
本文将就德国的“工业4.0”进行深入探讨,包括其内容、动因、前景以及启示。
一、德国“工业4.0”的内容德国“工业4.0”是指将物理设备、数字技术和网络系统有机结合,实现智能工厂和智能制造的理念。
它的核心在于使用信息技术与物联网的应用,通过实时数据的采集与分析,以及设备之间的通信与协作,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产品的个性化和灵活性。
二、德国“工业4.0”的动因1. 技术发展: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德国意识到利用数字化和自动化技术来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性。
2. 挑战孤岛现象:德国的制造业主要由中、小型企业组成,他们往往存在孤岛化的问题,德国希望通过工业4.0的推进,实现企业之间、企业与供应商之间信息的共享和协同,提高整体效率。
3. 持续竞争压力:全球化竞争加剧,德国制造业企业需要通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和加大产品创新等措施来保持竞争力。
三、德国“工业4.0”的前景1. 制造业转型升级:德国“工业4.0”将为传统制造业带来巨大的转型和升级机遇,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业转型。
2. 提高生产效率:通过智能制造,德国制造业企业将能够实现更高的生产效率、更精准的生产计划和更低的故障率。
3. 激发创新能力:德国“工业4.0”将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数据和信息,推动产品和生产方式的创新,进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4. 推动经济增长:德国作为制造强国,通过“工业4.0”的发展,将进一步促进国内经济的增长,提高就业率。
四、德国“工业4.0”的启示1. 技术创新驱动:科技创新是推动智能制造和工业4.0的关键。
企业需要不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推动科技与制造的融合。
德国工业化的历史进程与方式
德国工业化的历史进程与方式19世纪,德国逐渐成为欧洲大国之一。
这是德国工业化的开始,而德国工业化的历史进程和方式,也是值得探究和研究的。
一、德国工业化的历史进程德国的工业化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期。
当时,德国是一个由各个小国家组成的联邦国家。
虽然这样的国家形式给德国的经济统一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是在19世纪50年代以后,德国通过铁路、运河等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加强了各地区之间的联系,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随着机器工业的发展,德国的工业化进程开始加速。
1840年左右,德国的纺织、化工等行业开始出现较快的增长。
到了19世纪60年代,德国的煤炭和铁矿石产量大幅增加,同时,各种新兴工业领域的兴起和不断改进的技术,也为德国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不断的助力。
在20世纪初期,德国工业化进程已经相当成熟。
非农业就业占全国劳动力比重从1861年的27.3%增加到1913年的49.7%。
德国的机器制造、汽车、化学工业等行业迅速发展,德国的科技水平和工业实力也在全球范围内颇具竞争力。
二、德国工业化的方式德国工业化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政府支持和干预德国的工业化始终受到政府的积极支持和干预。
德国政府实行高关税,使得进口产品价格变高,提高本国工厂的竞争力。
此外,政府还采取了扶持优势产业、提供资金、建设基础设施等手段,大力促进了德国工业的发展。
2.组织协作在德国,企业、行业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德国的行业协会、技术协会等组织,为企业之间的合作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此外,德国的银行、商会等也为企业提供了重要的资金和信息服务。
3.创新和技术升级德国的工业化进程很大程度上依靠于技术升级和创新。
德国最早一批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在机器工业、化工、电气、航空航天等领域都有重大的进展。
在机械制造领域,德国人推广使用自动化生产线,精密制造技术也得到了改进。
4.资本和企业德国的资本和企业,也是德国工业化的重要基础。
德国的资本在资产结构上更加稳健,各家企业之间也多难以逾越的堡垒,这一切都为德国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德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经验及启示
BSERVATION 观察科技中国 2021年5月 第5期24德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经验及启示■文/袁立科 孙福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德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废墟再次跻身世界科技强国之列,德国根据独特国情和所处发展阶段,将内外压力转变为动力,进行教育改革、构建极具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适时发布和实施一系列创新战略和举措,依靠科技实现国家的跨越式发展。
一、德国建设科技强国的历史演进(一)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德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跻身先进工业国家行列1871年德国统一后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受惠于国家统一和教育改革,德国抓住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会,科技和工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一大批著名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脱颖而出,李比希、霍夫曼等著名化学家确立了德国化学在世界化学中的领导地位;以高斯、克莱因等为代表的数学家,将哥廷根大学打造为世界数学研究中心;欧姆、亥姆霍兹、伦琴、普朗克、爱因斯坦等开辟了物理学新纪元,引领了19世纪、20世纪之交的物理学革命。
在工业方面,德国注重科学、技术与生产的有机结合,以及专利立法保护前沿应用技术,使德国实用技术位于世界前列,孕育了化学工业和电力工业等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工业。
科技的发展和新兴工业的崛起,使德国迅速成为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初期的世界科学中心和工业化强国。
(二)二战后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末,德国科技恢复发展,在世界科技和经济中的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二战后,政府加强了对科技的调控作用,重新调整科技主管部门,成立科学、空间等领域研究委员会,以及专司科技政策与规划的联邦教育与研究部等部门;进一步完善科研体系,在物理、生物技术等主要领域组建大型国立研究中心;大力扶持工业企业创新,建立工业企业自身技术革新和研发机构,鼓励工业企业研究机构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建设科技园区和创新中心,推动德国技术创新和成果转移转化。
到20世纪70年代,德国在生物学、材料科学、重离子研究等科学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化工和医药、航空、汽车和机械制造等工业技术方面更是全球领先。
德国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趋势
德国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德国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引言:德国是欧洲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其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一直受到学者和政策制定者的关注。
在过去几十年中,德国的产业结构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从传统的重工业向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的转变。
本文将探讨德国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一、德国地区产业结构的演变1.1 重工业时代德国的工业化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当时以重工业为主导。
德国的钢铁、煤矿、化工和汽车等传统重工业在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这些产业位于西部和南部地区,如鲁尔区、巴登-符腾堡州等地,成为德国经济的支柱。
1.2 向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转变20世纪后半叶以来,德国的产业结构逐渐发生变化,由传统的重工业向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的转变。
这是由多种因素驱动的,包括全球化、科技进步、人口老龄化和环境意识的提高等。
首先,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德国的传统重工业在面对国际竞争的压力下逐渐衰落。
由于劳动力成本和环境标准的限制,德国的传统产业难以与低成本国家竞争,因此出现了大规模的产能转移和裁员现象。
其次,科技进步对德国经济的产业结构变化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德国一直以来都是创新和研发的先驱者,尤其在汽车、机械工程和化工等领域。
随着科技进步的加快和高科技产业的崛起,德国的经济开始向高附加值的行业转型,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能源等。
此外,人口老龄化和环境意识的提高也对德国的产业结构变化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随着德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医疗服务和老年护理等服务业的需求增加。
同时,面对全球变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德国政府加大了对可持续发展和环保产业的支持力度。
1.3 地理分布差异德国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也带来了地理分布的差异。
传统的重工业主要集中在西部和南部地区,而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则主要集中在东部和北部地区。
在东部地区,由于社会主义时期的遗留问题和转型的需要,德国政府在改革开放后积极推动了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德国专精特新企业成长路径及激励政策
德国专精特新企业成长路径及激励政策德国一直以来都是世界上创新能力最强的国家之一,其专精特新企业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
这些企业以其独特的技术和创新能力,成为德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本文将探讨德国专精特新企业的成长路径以及政府所采取的激励政策。
首先,德国专精特新企业的成长路径可以追溯到其独特的创新生态系统。
德国拥有一流的教育体系和研发基础设施,为企业提供了优质的人才和技术支持。
此外,德国的产业集群也为企业提供了合作和交流的机会,促进了创新的发展。
这种创新生态系统的存在,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了良好的成长环境。
其次,德国专精特新企业在成长过程中注重技术创新和市场导向。
这些企业通常专注于某个特定领域,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来提高产品或服务的竞争力。
同时,他们也注重市场需求,积极与客户合作,不断改进产品或服务,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这种技术创新和市场导向的策略,使得德国专精特新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此外,德国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激励政策来支持专精特新企业的成长。
其中之一是提供创业资金和风险投资支持。
德国政府通过设立风险投资基金和创业基金,为初创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帮助他们渡过初期的资金难关。
此外,政府还鼓励银行和金融机构提供贷款和融资服务,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
除了资金支持,德国政府还通过税收优惠和减少行政审批等方式来激励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
例如,政府为创新企业提供了研发费用的税收抵免政策,降低了企业的研发成本。
此外,政府还简化了企业的注册和审批程序,减少了创业的障碍。
这些政策的实施,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了更好的发展环境。
然而,尽管德国的专精特新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其中之一是人才短缺问题。
随着德国经济的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但供给却相对不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德国政府加大了对教育和培训的投入,鼓励年轻人从事科学和技术领域的学习和研究。
另一个挑战是国际竞争的加剧。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德国的专精特新企业面临来自其他国家的竞争压力。
德国的优势产业和促进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与国际研发合作的措施
一、德国优势产业基本情况、特点及龙头企业情况德国是欧洲第一、世界第三经济强国,是全球第一大出口国。
汽车及其配套工业、机械设备制造工业、电子电气工业及化工业是德四大支柱产业, 也是德国出口的优势所在。
总体来看,德国工业的突出特点在于技术水平高,广泛应用新科技,注重创新和研发投入。
据德国柏林经济学院长期研究世界市场领先企业的伯恩特·维诺尔(Bernd Venohr)教授的一份研究报告,年销售额5000万欧元以上、在世界市场上居领先地位的德国企业共有1300家,另有1000多家德国“微型”企业的产品居世界市场领先地位,其中包括:全球最大的隧道掘进机制造商海瑞克股份公司(Herrenknecht AG);全球大型玻璃展柜的主要生产商汉恩展柜公司(Glasbau Hahn);拥有100多年历史、书芯压脊机出口率达90%的柯尔布斯(Kolbus)家族企业;高架输电线路、地下电缆系统及电气化铁路输电线等特殊输电线路建设的机械生产商蔡克有限公司(Zeck GmbH);全球高档乐器品牌之一Schiedmayer公司;以其钢化玻璃自动门和玻璃系统技术领先世界的多玛公司(Dorma);畅销全球的内窥镜生产商Aesculap公司;世界连接件和装配领域最大的跨国集团伍尔特集团(Wuerth);在工业阀门领域居世界领先的Ziehl-Abegg公司;清洁器械生产商Kaercher公司,其产品出口到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未来高技术领域也出现了一些领先国际市场的德国企业,如斯图加特的Nascatec公司的微系统与纳米技术产品,慕尼黑的Tinox公司的太阳能设备镀膜技术,不来梅的Mevis Diagnostics公司的图像诊断设备均居世界领先地位。
瓦克化学品有限公司(Wacker-Chemie)的单晶硅和多晶硅及Alfing Kessler有限公司生产的大型柴油机曲轴也供不应求。
另据哈佛商学院一份研究报告,从1997年至2005年,面对新兴经济体日益增强的严峻挑战,德国企业的世界市场份额不跌反升。
德国绿色发展路径
德国绿色发展路径
德国绿色发展路径是指德国在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所采取的战略和举措。
以下是德国绿色发展路径的主要特点:
1. 可再生能源发展:德国大力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特别是太阳能和风能。
通过优惠政策和技术支持,德国成为全球领先的太阳能和风能市场。
2. 节能与能效提升:德国致力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减少能源消耗。
通过改善建筑和工业设施的能源效率,德国实现了当量二氧化碳排放的大幅减少。
3. 电动交通推广:德国鼓励电动车辆的推广和使用。
政府提供补贴和税收减免措施,同时建立了充电基础设施网络,为电动交通的普及提供支持。
4. 循环经济发展:德国倡导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废弃物的再利用。
通过推动循环经济模式,德国减少了废弃物的产生,并促进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5. 绿色金融倡议:德国政府鼓励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可持续发展项目,并发行了绿色债券和绿色金融产品,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
德国的绿色发展路径不仅在国内取得了显著成果,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然而,德国也面临一些挑战,比如能源转型的成本和电价上涨等问题。
德国发布“数字战略2025”(附中文版)
德国发布“数字战略2025”(附中文版)在2016年3月14日,德国发布“数字战略2025”。
德国宏观经济的成功数字化转型是保持并提高竞争力的前提,实施该战略的目标是将德国建设成最现代化的工业国家。
近几年,各国加快学习、借鉴德国工业4.0的经验,在全球热议如何实现工业4.0时,德国开始加快推进信息化,发展更广阔的数字经济,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数字未来计划的逐步完善过程2014年8月,德国联邦政府出台《数字议程(2014—2017)》,倡导数字化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为德国建设成为未来数字强国部署战略方向。
2014年11月,德国联邦政府发布的新高科技战略确定了未来六大研究与创新首要发展领域,数字经济与社会为其中之一,其八大核心领域包括工业4.0、智能服务、智能数据项目、云计算、数据联网、数字科学、数据建设、数字化生活环境。
2015年3月,为保障德国和欧盟的数据主权,德国经济与能源部启动智能服务世界(Smart Service Welt)、进入数字化(Godigital)、专业IT表格(profITabel)项目,并推广数据经济领域的创客竞赛。
在2016年3月14日举办的汉诺威消费电子、信息及通信博览会上,德国发布“数字战略2025”。
德国宏观经济的成功数字化转型是保持并提高竞争力的前提,实施该战略的目标是将德国建设成最现代化的工业国家。
涉及数字基础设施扩建、促进数字化投资与创新、发展智能互联等。
这是继“数字议程”之后,德国联邦政府首次就数字化发展做出系统安排,基础设施部分投资预计高达1000亿欧元。
根据规划,德国数字未来计划由12个支柱构成,分别为:工业4.0平台、未来产业联盟(Buendnis Zukunft der Industrie)、数字化议程(Digitale Agenda)、重新利用网络(Netze neu nutzen)、数字化技术(Digitale Technologien)、可信赖的云(Trusted Cloud)、电动车用信息通信技术(IKT fuer Elektromobilitaet)、德国数据服务平台(GOV DATA)、中小企业数字化(Mittelstand Digital)、创客竞赛(Gruenderwettbewerb)、进入数字化(Go digital)、经济领域信息技术安全(IT-Sicherheit in derWirtschaft)。
德国科技创新生态体系介绍
德国科技创新生态体系介绍德国作为欧洲的经济强国,其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备受关注。
这个生态体系涵盖了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等多个领域,各方紧密合作,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发展。
本文将详细介绍德国科技创新生态体系的构成和特点。
一、政府支持与引导德国政府在科技创新生态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政府通过制定科技政策,为科技创新提供资金支持,引导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强合作。
例如,德国政府设立了多个科研基金,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基础性、前瞻性研究工作。
此外,政府还通过减税、补贴等政策手段,激励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
二、企业为主体德国科技创新生态体系中,企业是创新的主体。
德国企业普遍重视科技创新,将研发作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型企业如西门子、宝马等在科技研发上投入巨资,设立了专门的研发机构,推动关键技术研发。
同时,德国中小企业也表现出强烈的创新意识,通过技术创新提升市场竞争力。
这些企业在科技创新生态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了整个国家的科技进步。
三、科研机构与高校积极参与德国拥有世界一流的科研机构和高校,它们在科技创新生态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科研机构如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弗劳恩霍夫协会等,致力于基础性、前瞻性研究工作,为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高校则通过培养创新人才,为科技创新输送新鲜血液。
德国高校注重实践教学,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培养其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科研机构和高校的紧密合作,为德国科技创新生态体系提供了强大的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持。
四、产学研紧密结合德国科技创新生态体系中,产学研紧密结合是一个显著特点。
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之间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实现了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这种产学研合作模式,有助于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科技创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例如,企业和科研机构可以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将科研成果应用于实际生产;高校则可以为企业输送优秀人才,提供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
这种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推动了德国科技创新生态体系的良性发展。
德国的工业革命与现代化
德国的工业革命与现代化德国的工业革命与现代化进程是一个极具历史意义的话题。
在19世纪的欧洲,德国经历了一系列重大的社会经济变革,这些变革标志着德国迈向现代化的关键一步。
本文将探讨德国工业革命的背景、重要影响因素以及对德国现代化进程的贡献。
一、背景19世纪初期的德国是一片分散的领土,政治体系碎片化,经济依赖农业和手工业。
然而,随着工业化在英国的兴起,德国的社会经济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
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机器制造、煤矿开采、铁路建设等技术革新也逐渐传入德国。
二、重要影响因素1. 技术创新工业革命的核心是技术创新。
德国的工程师和科学家们始终保持着对技术的热情和追求,他们在机械制造、冶金学、化学等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些技术创新为德国的工业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 市场需求英国的工业革命为世界带来了商品和市场需求的全新格局。
德国因其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成为连接欧洲东、西方的重要交通枢纽。
德国的企业家们抓住了这个机会,开始面向国内外市场生产商品,并逐渐打开了国际市场。
3. 教育和科学德国的大学和研究机构扮演了推动工业革命的重要角色。
德国的教育体系注重实用和应用性,使得大批年轻学子具备了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
这种教育体系为德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和技术专家。
三、对德国现代化进程的贡献1. 工业化带来的经济繁荣工业革命推动了德国经济的起飞。
新兴的工业部门迅速崛起,给德国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
工业化带来的收入增加也提高了德国人民的生活水平。
2. 基础设施建设工业革命期间,德国开始建设铁路、运河和港口等基础设施,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了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促进了商品和人员的流动,进一步推动了德国的现代化进程。
3. 科学和技术创新工业革命为德国带来了各种科学和技术创新。
德国的企业家、工程师和科学家们融汇了自己的创造力和智慧,使得德国在冶金学、化学、电力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这些创新不仅推动了德国工业的发展,也为世界科技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德国出台新的高技术战略
(6)民生安全。必须使能源供 应、通信、交通、物流、医疗服务等复 杂系统和基础设施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服 务。主要重点是民生安全研究、网络安 全、信息技术安全和安全的身份。
3.增强经济领域的创新活力
德国将促进经济发展,以面向未 来的产品和服务与最具竞争力的竞争 对手竞争。德国联邦政府特别重视扶 持中小企业以及科技创业者和科技企 业创始人,使之成为技术进步的开拓 者,使之占领未来市场。本届政府的 工作重点是:
一是充分利用关键技术带动经济 增长的潜力。特别是支持德国中小企业 和中小“隐形冠军”企业将生产流程的
【最新科技动态】Advance in
德国联邦政府于2014年9月推出《新的高技术战略——创新为德国》,旨在把德国建设为世界领先的创新国 家。如今德国高技术战略发展成为全面的跨部门创新战略,纳入了新主题,推出了新举措,并仰赖更广的创新理 念:创新不仅是技术创新,而且还包括社会创新。
德国出台新的高技术战略
得到社会认同。 近几年来,高技术战略帮助提高了
德国在全球竞争中的地位,成功增加并 整合了科研与创新投资。高技术战略起 初重视具有市场潜力的具体科技领域, 而从2010年开始,特别注重寻找并实现 满足社会需求的解决方案。这就需要集 中各方面力量。因此,联邦政府制定全 面的跨部门创新政策,以期汇集各种资 源、实现资源有效利用,为德国经济和 社会注入新活力。
从提出创造性观点到实现向产品和 服务转化,新的高技术战略统揽全局, 涉及整个创新链,并将各个方面和所 有创新参与者联合起来。新的高技术 战略确定了科研与创新的优先主题 域,不仅重视创新活力强、有望促进 经济增长的领域,还重视能为当代全
德国推进创新集群发展的战略、政策
德国推进创新集群发展的战略、政策与评估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邓元慧2016年12月23日作者简介:邓元慧,经济学博士,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主要从事创新战略、科技政策、科技评估方面研究。
创新集群已成为欧美发达国家推动经济发展的一种有效的经济组织形式。
本文通过梳理德国创新集群发展的历程,阐述德国推进创新集群发展的战略和政策手段,总结德国创新集群评估的框架、方法等,并为我国推进创新集群的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一、德国创新集群发展的战略与政策创新集群是由企业、研究机构、大学、风险投资机构、中介服务组织等构成,依托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和知识链形成的有利于创新的战略联盟和合作网络系统。
近年来,随着集群经济的优势愈加明显,通过创新集群推动经济发展,已成为欧美发达国家推动科技创新、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手段之一。
德国政府积极推进创新集群发展,一方面是集群自身发展的规律性使然,另一方面是由于欧洲范围内的经济发展战略与思路发生了转变。
欧洲各国政府认为,不充分的创新活动是近年来欧洲经济增长表现不佳的重要原因。
因此,需要通过加强创新活动,促进经济增长,以迎接全球竞争。
2000年欧盟达成“里斯本战略”,强调知识经济,倡导促进强者更强,从而提升区域整体的竞争力。
这使欧洲各国转变开始发展思路,调整产业政策,而发展创新集群是加快区域发展的潜在驱动力。
自2006年德国联邦政府推出了历史上第一个全国范围内的《德国高科技战略(2006-2009)》以来,德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具体的行动计划与政策,促进产学研联合,重点支持研究机构与企业结成创新联盟,以及创新集群建设,使集群发展成为德国科技战略的核心内容。
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德国无论从联邦政府层级还是州政府层级都开始重视集群的发展,出台了相应的政策,设立了相关的项目(见图1)。
其中,不少项目的影响延续至今,培育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创新集群。
德国一直延续着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并行推进的模式,推进创新集群发展。
德国的科学与技术创新
德国的科学与技术创新
德国一直以来都是科学与技术创新领域的重要力量。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德国在许多领域取得了重大的科学与技术突破,为全球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首先,德国在科学研究方面拥有世界顶尖的科研机构和高水平的科研人员。
德国的大学和研究所享有卓越的声誉,并且吸引了全球顶尖科学家和研究人员前来合作。
这些科研机构为德国的科学与技术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德国在工程技术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德国的汽车制造业,如奔驰、宝马和大众,以其卓越的工艺和创新而闻名于世。
德国的机械制造业也是世界一流,包括工业自动化、精密仪器和设备制造。
德国还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技术的领导者。
此外,德国政府对科学与技术创新的支持也是德国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政府通过资金投入、税收优惠和研发补贴等方式鼓励企业和研究机构进行创新研究。
此外,德国政府积极倡导产学研结合,促进了科学研究和商业应用的紧密联系。
德国的科学与技术创新在多个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在信息技术领域,德国的软件和通信技术公司在国际市场上拥有极高的竞争力。
在生物医药领域,德国的制药公司致力于新药研发和医疗技术创新,为人类健康做出贡献。
此外,在环境技术、人工智能和材料科学等领域,德国也获得了显著的科技突破。
总的来说,德国的科学与技术创新源于其出色的科研机构、优秀的科研人员和政府的支持。
德国在多个领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和进展,为全球的科学与技术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未来,德国将继续致力于科学与技术创新,推动全球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德国2020高技术战略
德国2020高技术战略思想·创新·增长近几年德国创新领域有着较大的发展。
2005-2008年间德国企业研发投资增加了19%;2008年研发人员的数量比2004年增加近12%;2008年德国研发总体支出占GDP的比重为2.7%,成为东、西德重新统一以来最高的年份;2009年德国工商总会创新报告表明,至2008年底,约30%企业将自己的创新归功于联邦的研发和创新政策。
而今,鉴于金融危机的重创、国际竞争加剧和全球挑战日益严峻,德国政府决议,进一步发展高技术战略,使德国成为解决全球挑战的先行者,不仅有助于改善人民生活,更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潜力。
2010年7月,德国联邦政府正式通过了《思想·创新·增长——德国2020高技术战略》,这是继2006年德国第一个高技术战略国家总体规划之后,对德国未来新发展的探求。
新战略指出,德国面临着几十年来最严峻的经济与金融政策挑战,解决之道在于依靠研究、新技术、扩大创新,目标明确地去激发德国在科学和经济上的巨大潜力。
为此,联邦和各州政府一致认为:至2015年,用于教育和科研投入占GDP比重增至10%。
而经济—科学研究联盟将始终伴随高技术战略的实施过程。
新战略还提出以5大需求领域开辟未来新市场,并重点推出11项“未来规划”,积极营造友好创新环境。
五大领域为应对未来挑战,德国新战略聚焦在五大领域:气候/能源、健康/营养、交通、安全和通讯,并在这五大领域提出各自行动计划和措施。
新战略希望通过这五大领域开辟未来的新市场,提高关键技术并改善创新相关条件,最终促进进步。
(一)气候/能源新战略提出应当扩大知识基础,有针对性地运用气候保护技术和调整措施,来改进政治、科技、经济和社会行动方案。
联邦政府将深化政府同工业和金融之间的合作,依靠创新,倡导使用可再生能源和提高能效,有针对性地运用气候保护技术和调整措施,同时扩大国际合作。
具体行动详见表1。
技术应用主要取决于技术成功地转化为经济效益的程度,以及技术对生产、健康和环境的影响程度。
德国量子科技发展战略和趋势研究
德国量子科技发展战略和趋势研究
桂潇璐
【期刊名称】《全球科技经济瞭望》
【年(卷),期】2024(39)3
【摘要】量子技术作为未来产业关键技术,已成为全球各国科技战略布局的关注焦点。
德国在量子技术领域的发展总体处于世界前列,但仍落后于中国和美国。
鉴于量子技术对德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德国联邦政府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研发战略和行动计划,旨在实现量子领域的技术新突破,保持德国经济和技术竞争力,确保欧洲的技术主权。
重点介绍德国政府在量子技术领域进行全面部署的具体举措,以期为中国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参考。
【总页数】6页(P1-6)
【作者】桂潇璐
【作者单位】上海科技馆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323;G327;O413
【相关文献】
1.德国科技政策演变对我国科技发展战略的启示
2.习近平:加强量子科技发展战略谋划和系统布局
3.把握量子科技发展大趋势打好合肥量子信息产业发展主动战
4.美国发布量子信息科技人才发展战略规划
5.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量子计算所研究员徐源躬耕量子科学献力前沿科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科技发展轨迹及创新战略作者:张明妍摘要:德国作为全球创新领先国家,从普鲁士开始统一进程,到经历一战二战再统一,最终实现经济腾飞和政治科技稳定发展,创新驱动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的成效十分显著。
本文对德国科技发展轨迹及战略主线进行了梳理,分析了创新战略的具体实施情况,最后形成对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启示。
关键词:德国,科技,战略,创新体系汉诺威工博会助推第四次工业革命,图为西门子公司的智能工厂模型(新华社记者张帆摄)一、德国科技发展轨迹及战略主线德国历史上就是一个非常注重科技创新的国家,在19世纪末由普鲁士开始统一进程,发现国家落后的原因是技术落后、缺乏人才,于是开始办现代大学,搞教育、学技术、出人才。
20世纪初就已经走在世界科技发展的前列。
作为二战的发起者和战败国,德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遭受毁灭性的打击,同时流失了大量优秀的科技人员,科技发展整体水平一度落后。
二战后,德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的复苏和发展,西德开始经济腾飞,注重工业基础与技术创新的结合。
两德统一后,德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促进科技创新的战略规划并辅以政策举措的配合,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完善的科技管理体系和研发体系,德国重新回到了科技大国和创新强国的行列。
随着欧盟的成立,德国开始拓展科研力量,引领深化欧洲科技合作。
140年来,德国的政治变化急剧、频繁,德国所经历的变化和调整可能比世界上任何国家都大。
在动荡的岁月中,德国体制的整体应变能力由此展现了出来。
(一)19世纪德国的科技发展(普鲁士统一德国至二战前)直到1871年德国才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而此时英、法、俄早在数百年前就实现了统一。
在欧洲国家当中,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方面,德国都是一个后来者。
在这个时期, 德国主要面向国外,特别是英国和比利时,来寻求新机器和熟练的技术工人以为其产业带来先进的技术。
德国的棉纺、毛纺和麻纺产业的新型机器、第一台蒸汽机以及第一个机车,都是从英国进口的。
19世纪末,普鲁士王国取得普丹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的胜利,统一成为德意志帝国。
统一之后,德意志逐渐成为一支主要的经济力量。
在政策和经济落后的情况下,德国政府在国家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税联盟、放松对自由从事商业活动的传统限制、鼓励铁路建设、对工艺技术的尊重与推崇以及完善的教育体制和专门的研究组织都是促进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1]。
在19世纪早期,法国是世界科学的中心。
很多德国科学家,如化学家李比希就曾去法国学习最新的技术发展。
法国高等教育制度,特别是巴黎高等理工大学曾被看作是激励和典范。
和法国大学不同,德国的大学更加从制度上关心科学研究。
就在其他国家的大学轻视科学之时,德国的大学就已经允许科学独立地发展了,并且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创造出了不少有效的科研组织形式和方法,诸如实验室、研究生指导制度、研究生院、高校研究所以及专业科技刊物的出版等,这些都是德国首创。
到19世纪中期,研究定位已经在德国大学中被稳固地建立起来。
德国的大学研究提升到了很高的水平,并且在某些领域(如医学、化学和物理学)甚至攀升到了世界领先的地位。
到20世纪初,德国已经建立起覆盖科学技术和商业事务、从初等学校到博士水平的复杂的教育系统。
大部分专业领域的不同水平之间往往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因为既定水平的学校中,教师通常都是从更高级学校毕业的。
大学和技术院校之间也存在知识的流动,教育系统和产业公司同样存在着联系。
德国教育系统区别于其他国家的,不仅是大学和技术院校的相对较高的研究水准,也因其大的规模。
到1895年全德的文盲占总人口的比例仅为0.33%[2]。
在数学和自然科学领域,德国大学教育的学生人数超过法国的8倍。
在20世纪的头10年,德国约有30000名工程师从学院或大学中毕业,相比之下,美国仅为21000人。
相对于人口规模来看,德国约超过美国2倍。
在1913年,德国的工程师人数比英格兰和威尔士多10倍[1]。
除了大学、技术院校和科学研究院以外,中央政府和联邦各州在20世纪初也支持了40~50个旨在进行特定应用领域(如天气和大气、物理和地质学、健康、造船、水利工程、生物、农业、渔业和林业等)研究的研究机构,其中的一些具有军事目的;大多数则定位于公共任务,如公共健康或安全规制方面,有些也支持商业部门的技术创新。
德国现代工业的基础逐渐形成后,随着西门子、通用电气这些大公司的规模性发展,使得德国国内工业后来居上,迅速赶上并超过英、法等国(自19世纪中叶起,德国开始建立系统的科学技术组织,包括公共、私人与混合型科研机构以及大型工业企业。
德国非官方的工业与企业研发部门是世界上最早成型的企业研发体系)。
到1913年,德国拥有了34.9%的世界生产,相比之下美国为28.9%,英国为16%。
约有25%的德国生产用于出口。
德国占据世界出口的46%,随后是英国占22%,美国占15.7%。
在美国申请专利也可以作为德国产业技术能力的一个总体指标。
1883年,德国公司申请的美国专利数约为英国公司申请的一半,到了1993年,德国占美国专利的份额就达到了所有外国专利的34%,英国下滑至23%。
德国工业的快速发展源于五大决定因素,这些因素甚至在1871年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一是海关联盟。
区内为自由贸易区,实行共同的商业政策,对外则统一关税。
海关联盟的建立是最终形成“德国”共同市场的第一步。
二是铁路的发展。
相比英法美,铁路在德国的地位更为重要。
在1879年实行国有化之前,铁路是德国经济中效益最高的产业,优于采矿、炼铁和纺织业。
对铁路设备的需求为德国煤炭、钢铁和机械工程工业提供了广阔的新市场。
三是深厚的工艺技术传统。
1914年前,德国工厂多为小作坊式的集合体。
对工艺技术的承认、尊重和推崇至今仍是贯穿德国职业教育制度的主要思想。
四是完善的教育体制。
这种体制提供了从小学到职业学校,从工艺学院到大学的求学机会。
早在18世纪末德国就确立了所有6~13周岁儿童都应接受普通教育的原则。
英国直到19世纪后期才引入这一原则。
德国的大学对科研相当重视,物理、化学及数学方面的研究气氛尤为浓厚。
五是庞大的商会组织(至今仍然是决定德国经济的主要因素)。
这些组织常常使公众与私人、政治与经济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3]。
(二)20世纪德国的科技发展(世界大战至德国重新统一)20世纪初,德国正处于加入富国俱乐部的道路上,也拥有着正在向世界市场快速迈进的动态产业。
但是政治的发展却未能和经济的进步并驾齐驱。
独裁政治阻碍了其向更加民主的系统发展的可能,而且,政治精英也无法很好地应对伴随国家上升为工业大国而出现的外国政策的挑战。
一战开始了一系列的政治和经济的灾难,直到20世纪40年代才结束。
战争期间直到1922年,很多新研究机构由各州和凯泽.威廉学会(1948年更名为马克斯.普朗克学会)建立起来。
凯泽.威廉学会中的很多机构将其行动重新定位于和战争相关的准备。
二战后,大部分的产业工厂被毁,一些仅存的工厂也被当作了盟军的赔偿。
很多科学家和工程师也搬去了盟军国家而受雇于军事、航天和原子能技术等领域。
德国从二战后到两德重新统一,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恢复和重建阶段,调整与振兴阶段,巩固与发展阶段[4]。
1.恢复和重建阶段(1949-1955年)二战后,在国家被一分为二的两个德国完成了惊人的经济复苏。
技术知识和技能依然存在的事实是经济复苏的一个关键因素。
在国家的东部,苏联引入了中央计划经济。
在西部,盟军则废除了国家社会主义经济的中央计划结构。
他们有效地分散了一些产业,特别是化学和钢铁产业。
创新体系的基础要素被重建起来:包括企业及其实验室、学校、大学和技术学院、凯泽.威廉学会、弗朗霍夫学会、德国研究联合会/科学基金会(DFG,1951年重建)、政府研究机构以及商业和技术联盟等。
科学研究工作逐渐恢复,从开始仅限于民间技术的研究,逐步发展到原子能、空间技术等高级科学技术领域。
这一时期的科学技术活动为联邦德国战后的经济复苏和社会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到20世纪50年代末,德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西方第二工业大国。
2.调整与振兴阶段(1955-1969年)联邦德国成立于1949年,但直到1955年才结束被盟军占领的状态,联邦德国才成为一个真正的主权国家。
德国的科技事业自此进入迅猛发展阶段,科技体制也完成了意义重大的转折。
这个时期,是德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阶段,也是科学研究与技术取得重大进展的阶段。
这一阶段,联邦政府的科技政策是以经济合理化为总目标,科研工作必须为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促进国民经济结构的合理化服务[5]。
联邦政府在恢复了主权之后,迅速成立了原子能部(专门负责科技工作的联邦政府职能部门),全面恢复了核研究工作并开始进行一定规模的宇宙空间技术的研究。
此举意图以促进空间研究和空间技术为先导,以尖端技术领域的突破来带动整个科学研究与技术进步事业的腾飞。
从1956年到1969年,联邦政府以巨资相继建立了12个国家研究中心。
1962年,联邦政府将原子能部改组为联邦科学研究部,并由它来负责确定科研方向及重点,制定科技政策,管理科研经费。
此时,政府除了积极支持国防、原子能和空间技术发展外,开始支持军事科学技术在民用生产领域中的推广应用。
3.巩固与发展阶段(1970-1989年)从1969年起,联邦政府科技政策的总目标是提高经济效益和产品竞争能力、保护资源和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改善劳动和生活条件,同时扭转人们对技术的机会和冒险的认识。
这标志着联邦德国科技政策从以经济合理化为目标的阶段进入了以社会价值合理化为目标的新阶段。
以社会价值合理化为目标的科技政策,彻底改变了单纯追求经济价值的传统观念[5]。
国家在选择应资助的科研项目时,首先考虑的是该项研究对国家利益、国际政治和经济、社会经济结构和国民心理、生态与环境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等各方面的综合效益和影响。
这一时期,科技政策更加明确和完善,包括加强基础研究,不断扩展并提高国家及国民的科学知识水平;增进对技术发展的社会作用及相关关系的研究和认识;保持生态平衡,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并提高国民经济的发展活力和竞争能力;改善国民的生产及生活条件。
1972年,为了进一步强化政府对科技工作进行宏观调控的职能,德国成立了联邦研究技术部(1998年更名为联邦教育与研究部)。
这一时期,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这使得德国工业企业研究机构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成为应用技术研究的主力军。
从战后的1948年到两德统一前的1989年,德国企业的研发支出占社会研发总支出的比例不断上升,从25%上升至60%。
政府部门还制定新计划并调整现有计划以强化公司之间或公司和公共研究组织之间的合作。
在选定的领域,如微电子、机器人、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或生物等,津贴的标准被明确的界定以鼓励企业参与到合作计划当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