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创新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创新体系"五问"
新闻中心-中国网时间:2013-05-02发表评论>>
政府角色:创新的设计者还是参与者?
创新体系这个概念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将政府视为参与创新活动的主体之一,尤其是在大多数发达国家,政府更关注如何通过为其他创新主体提供服务来更好地参与创新活动,而不是一个凌驾于其他主体之上的设计者。
但是,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体系和政策体系都不完善,政府期望在创新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往往会发挥设计和指导作用,这种做法有其合理性。
并且,这种现象并非发展中国家独有,有些发达国家(如芬兰),政府在其创新体系形成和发展中也起到设计和主导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随着各种市场和政策环境的不断完善和其他创新主体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政府在对整个创新体系进行规划时,要重视发挥第三方机构(或中介机构)的作用,简化政府职能。
目前我国在科技资源的配置上,政府部门往往要同时履行决策权、监督权以及具体项目的管理权,需要处理大量复杂的信息。
随着国家科技投入的不断增加,这种管理方式越来越不能满足我国科技项目管理专业化和精细化的需求。
这一点可以借鉴德国政府建设与其他创新主体间专业化中介机构的经验。
创新政策的价值取向:择优还是扶弱?
有选择地扶持大企业是一个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获得国际竞争优势的一条有效途径,如三星、大宇和L G等韩国大型企业,无不是在“国家选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也恰恰因为过于关注大企业而忽视小企业的成长,目前韩国创新体系也面临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两极分化的挑战。
并且,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持续竞争优势,不仅取决于大企业的实力,还取决于这些大企业是否具有参与竞争所必须的社会资本,其中企业间协作关系是重要内容。
在企业合作过程中,高水平的中小企业不仅可以为大企业提供高质量的零部件供应,还能将其独特的技术能力和创新思维反向传递给与之合作的大企业,激发大企业的创新活动。
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为营造健康的生态环境,也都成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颁布和执行鼓励中小企业创新的政策,切实解决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各种困难,促进了中小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因此,创新政策的制定不仅要注重扶持优秀的大企业,还应兼顾中小企业的创新和发展需求,努力弥补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弱势和不足,从而营造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相互依存的生态环境。
公共科研:追求尖端还是塑造全能?
目前,我国高校普遍追求成为研究型、综合性的“大而全”高校,科研机构的研究领域往
往也涵盖广泛,以便多方索取资源。
在功能设定和研究方向上,大学和科研机构大都力求覆盖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产业化的全链条,这就导致了诸多大学和公共科研机构之间功能重叠雷同。
为了尽量多地争取到课题,一些机构和科研人员往往去争取和承担与自身能力和优势不相适合的项目,比如高校中主要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承担短平快的产业化项目,主要进行应用研究和技术推广的科研机构去竞争基础研究课题,导致公共研究资源的无序竞争与配置低效。
公共科研机构到底是要追求尖端还是塑造全能?对于这一点,政府应对公共科研机构有一个相对清晰的定位。
如德国政府通过立法清晰、明确地规定了四大非营利科研机构的功能,并定期通过独立的评估组织对科研机构及其承担的项目进行系统评估,保障了科研机构的研究方向与其功能定位的一致性以及科研机构的持续稳定发展。
持续创新的根基:靠人还是靠物?
创新活动归根到底是由人来完成的,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企业,要想获得创新能力,特别是持续创新能力,必须有高水平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作为战略储备。
例如,德国为了促使高校体制能够更加适合激烈的国际竞争,从2006年开始推行了“精英倡导行动”,除了评选精英大学以外,还涉及了研究生院、经营集群和未来构想三个领域。
但同时,人才的培养不能与创新和产业发展相脱离,还需要面向产业创新的实际需求,培养出具有产品研发、流程优化、物流配送和市场营销等各种专业能力的技术型人才。
而我国目前高等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机制还不能有效地满足产业创新发展的需求,具体体现在创新人才梯队建设不完善,特别是产业创新发展所需的各类专业技术型人才缺乏。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国家过于关注发展研究型大学,而对职业技术学校建设方面的重视不足,培养出的人才很难覆盖创新链的各个环节;二是技术类研究院所和大学(及综合性大学中的技术类院系)在学生的技能培养方面没有面向企业创新的实际需求,培养出的人才很难满足企业创新的能力要求。
因此,加强我国创新体系建设不能只强调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科技与经济结合以及促进成果转化等措施,更应该从巩固创新的根基做起,建立培养满足产业创新需求的人才培养机制,特别是加强与完善高端研发人才与专业技术型人才相结合的人才梯队建设。
科技投入:避免重复还是确保水平?
谈到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很多科研人员都提到重复立项问题,认为应该绝对避免。
对于重复立项问题不能一概而论。
实际上,德国的科技投入也存在多头投入,大学和科研机构往往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资助,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复立项”的现象。
所不同的是,德国凭借两级科技投入管理模式,确保了较高的科研经费使用效率,同时,德国科技投入中的“重复立项”具有很强的理性,这种理性的重复立项是对同一个课题的不同技术路线和研究范式提供资助,从而促进了科学研究的多样性,符合了科技发展具有不确定性的规律,大大减少了科研过程中存在的盲点。
因此,对于科技投入来说,重点不是如何完全避免重复投入,而在于如何提高科技投入的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