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推荐]缺失的详解中学语文新诗教学及其改进策略与解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缺失的中学语文新诗教学及其改进策略
苏州市工业园区第三中学张兰芳
一、缺失的中学语文新诗教学
1、教材中新诗选文的缺憾
新课程实施之前,老教材中新诗篇目相对其他文体是极为缺失的,从初中到高中,学生接触的新诗不过七八首,而且范围有限,大多以毛泽东、郭沫若、闻一多的作品为主。新课程标准实行后,各地教材增加了现当代代表诗人如徐志摩、舒婷等人的诗作,也加入了一些外国新诗,但无论是相对数量还是诗人的选择仍存有缺憾。
以人教版、苏教版和粤教版三个版本的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为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仅在必修一第一单元安排了一个新诗单元,共四个组合:《沁园春长沙》(毛泽东)、《雨巷》(戴望舒)、《再别康桥》(徐志摩)、《大堰河》(艾青)、《断章》(卞之琳)、《风雨》、《错误》、《回旋舞》、《在一个地铁车站》,共9首。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在必修一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模块一“吟诵青春”安排了3首新诗:《沁园春·长沙》(毛泽东)、《相信未来》(食指)、《让我们一起奔腾吧》(江河);必修三的第一专题“祖国土”模块二“颂歌的变奏”安排了4首新诗:《发现》、《北方》、《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祖国土》;必修五的专题二“此情可待成追忆”模块二“旧日时光”安排了3首新诗:《旧日的时光》( [英]罗伯特·彭斯)、《箭与歌》( [美]朗费罗)、《别离》(冯至)。五册必修教材共计10首新诗。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在第二册安排了一个诗歌单元:《毛泽东词两首》(《沁园春·长沙》、《忆秦娥·娄山关》、《中国现代诗歌五首》(《死水》(闻一多)、《再别康桥》(徐志摩)、《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艾青)、《热爱生命》(食指)、《双桅船》(舒婷)、《外国诗歌四首》(《致大海》《我一无所求》《底片》《黑八月》),总计11首。三个版本教材的新诗选文分别选择了一首毛泽东的词、五首左右的中国现当代代表诗作,四首左右的外国诗歌。
相比老选材,各版本的新教材增加了新诗的篇目,加上相配套的《语文读本》,新诗的选文相对丰富了不少。但是对于三年的高中语文教学课时来说,10首左右的新诗还是比较少的,何况其中还有学生并不喜欢的篇目。因此,无论从选文的篇目数量还是诗人选择方面,目前的语文教材都仍存在缺失现象。
2、高考中新诗考查的缺位
高考是中学教学的指挥棒,高考考什么,中学就教什么。高考中新诗考查的缺位,是影响中学语文新诗教学的主要因素。
首先是高考作文对新诗的回避。近几年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要求里都有一条“请不要写成诗歌”,这本身就给学生一种误导,认为诗是和高考无关的。比如一个论说性的题目出来以后,本来很难写成诗,却还要要求“不要写成诗歌”,为什么不说“不要写成小说、不要写成剧本”呢?这正是长期以来不重视新诗教学所导致的。由于老师与学生长期以来不读新诗或很少读新诗,对新诗的文体特征及把握世界的方式缺乏了解,必然会造成丧失对新诗的感悟力与判断力。其实,2004年全国高考满分作文《蝴蝶·蛹》就是一首新诗形式的佳作。以一个不合理的要求扼杀这样的佳作,实在是高考作文考查方面的缺失。
其次是阅读理解对新诗的回避。命题者认为高考阅读理解考新诗不合适,理由是意蕴太深,考生不容易把握。但是在历年高考阅读题里面曾经考查过新诗,用的是郑敏先生的《金色的稻谷》。考完之后,诗评家与语文教师纷纷点评,最后还把《金色的稻谷》选进了中学教材。这也说明在高考题当中,包括语文练习当中,用一些新诗做阅读理解题目,对于新诗的普及是有作用的。其实,把新诗作为阅读理解考题是非常适宜的,诗比较短,而且又往往比较含蓄。而用散文、小说,则只能选一小段,抓住两三个关键点,或者把一篇长文章进行压缩,这往往造成
上下文文意的脱节,影响考生对原文的理解,而新诗考查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3、课堂教学方法的缺失
新诗教学的缺失不仅体现在教材的编选和考试的形式上,更体现在课堂教学上,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大部分中学老师在诗歌教学上下的工夫仍不够。教师自己不懂诗,不爱诗,不能真正走进诗歌的内核,体会不到诗歌丰富的内蕴,只能照本宣科,只是在那里“应付”。当然不可能引领学生走入诗歌的世界。其次,课堂教学方法单一。因为教师没有真正的走进诗歌,教学只能走过场,有的根本放弃新诗的教学;有的即使教学,也只是读读诗作,介绍作者,讲讲背景,让学生记一记诗歌主旨。这样的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对学生毫无吸引力。在诗歌教过后,学生不可能真正进入诗歌,更不会喜欢新诗。
所以,诗歌教学的空间还远远没有拓展开。工具理性和实用主义已全面支配了现今的教育体制和观念,我们的语文课堂离“诗教”的传统愈来愈远了。
二、不该缺失的中学语文新诗教学
“一切文学都具有诗的特质,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都要当一首诗看。”正像朱光潜所说,“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微。”现代新诗,由于它运用的语言、表现的生活和感受贴近现代人,因而更能对现在的人们产生影响。”i作为语文教学不可忽略的内容之一,新诗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有着其他文体所不可替代的意义。
1、陶冶性情,塑造精神
从古到今,诗都是文学的核心,是一个民族语言文化的精华,是一个民族心灵的呈现。这是诗的价值和意义所在。离开了诗,我们就很难对学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心灵的启蒙。
语文教学除了工具层面,更应该把它看成塑造人文精神的重要手段,更应该强调它的人文精神。新诗在陶冶学生性情,塑造人文精神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新诗始终是和这个社会的脉搏、和读者的心灵相通的诗人徐志摩当年在清华的一次讲演中就曾这样痛切地说:“中国人成为这样一种生物,没有宗教,没有爱,甚至没有任何的精神冒险”,人们从小所接受的一切,无非为了“合于毫无生气的生活礼仪,而不是揭示伟大生活的奥秘,唤起伟大生活的希望。这是中国教育的大失败,它导致真正人格的死亡,没有穷尽地造就着杰出的庸才”。正如,学生阅读《雨巷》,记住的那个结着愁怨的丁香一般的姑娘;阅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所唤起的指点江山的满腔豪情,这些新诗所赋予人的激情与浪漫是其他文学作品所无法达到的。
2、优化语言,激活思维
尽管我们不可能培养所有的学生都成为作家,但是,母语教学毕竟不同于外语教学。十二年的教学后,学生的语言干瘪毕竟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可是,事实呢?“高考是高水平的考试,但我们非常不解的是竟有这样多的学生不能正确地使用母语作文。许多作文语言的基本功差,连话也说不清;有些学生热衷于使用欧化的语句;一些考生无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句子写不顺,错别字过多……学了12年语文,竟然无法用母语通畅地写一篇800字的文章,竟然无法让人从中感受到母语的美。”iiiii新诗的语言显然自然清新,比起一般的实用文体更具有美感,这是毋庸质疑的。多读诗歌,从中吸取营养,对于优化语言,激活思维,有着极大的意义。
比如,学生阅读汪国真的一些诗歌,大大地极高了语言的文学色彩。阅读巴尔蒙特《为了看看太阳,我来到这世界》感受到人生的最朴素的存在意义,激发了学生用另外一种眼光看待世界,用新的思维看世界,当然,很自然的在写作中表现出来。
三、改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