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丽斯·M.杨 城市正义:现代生活的规范性理想
《城市意象》读后感_读好书笔记范文
《城市意象》读后感_读好书笔记范文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介绍的《城市意象》的读后感,欢迎阅读。
《城市意象》采用的是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凯文.林奇把研究建立在心理学和行为学对意象的研究成果之上,并且借鉴了这些学科的各项实验研究方法,如访谈、画图、情景的界定、描述、重复再现、系列再现等,这些都是心理学中的知觉实验、意象实验、记忆实验等一些手段。
本书讲述的内容有关城市的面貌,以及它的重要性和可变性。
城市的景观在城市的众多角色中,同样是人们可见、可忆、可喜的源泉。
赋予城市视觉形态是一种特殊而且相当新的设计问题。
书中一共分了五章,分别是第一章环境的意象,第二章三个城市,第三章城市意象及其元素,第四章城市形态,第五章新的尺度。
凯文.林奇引用了苏赞·格兰对建筑的简略定义:一切被创造的可见的环境。
在作者讨论“环境意象”时,这个词语是指类似道路、标志物、边界、节点和区域这些东西,作者创造了“可意向性”这个概念来描述他们应该具备唤起观察者强烈意象的特点。
作者给出了意象的特性,组成元素等等,从以上两段引文中易发现:1.意象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其包含了观察者的相当大的主观因素。
正是由于这种存在着的不可避免的主观的因素,要研究城市意象的形成就必须从一个研究地区中寻找尽可能多的研究对象,这里的多不仅仅指数量,要尽可能有整体代表性。
研究的对象也不仅仅是人,更确切地说,是一种人与城市的关系。
书中强调的是群体的意象。
2.意象的抽象,重组和排列方式也十分重要,要我创造一套合理的方式,就目前而言,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基本沿着作者分析的脉络走,收获也不小。
“意象自身并不是将现实按照比例缩小、统一抽象、精确缩微后的一个模型,而是有目的的简单化,通过对现状进行删减、排除、甚至是附加元素,融会贯通,将各部分关联、组织在一起,才形成最终的意象。
艾丽斯·M.杨的民主理论——基于对《包容与民主》的文本分析
艾丽斯M.杨的民主理论——基于对《包容与民主》的文本分析王颖丽【摘要】Iris M.Young puts forward inclusive communication democracy for the exclusive vulnerable groups leading by the deliberative democracy. Young divides three parts to explain her democracy theory in Inclusive and Democracy. The first is the architecture of this theory.Young points out that the purpose of democracy is to realize social justice,and social difference is resource rather than hinder;The second is the applicability of this theory in the nation states.Young thinks the best form of national democracy is a kind of relationship representation which i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The third is about global democracy.Young thinks national democracy has drawbacks,international justice and global democracy is the way to solve the defects.Young cares about the vulnerable groups and her theory is very helpful about our democratic political construction and social equity and justice.%艾丽斯·M.杨针对协商民主会导致排斥弱势群体这一不足,提出包容性的沟通型民主思想. 在《包容与民主》中杨分为三个部分阐述沟通型民主思想:首先是沟通型民主的理论构架. 杨指出,民主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正义,而社会差异是实现这一目标的资源而非阻碍;其次是沟通型民主在民族国家的适用性. 杨认为一种基于视角的关系的代表制是民族国家实现民主的最好形式;最后是全球背景下的民主问题. 杨认为民族国家范围的民主有其缺陷,跨国正义和全球民主是解决这一缺陷的途径. 尽管杨的理论有其不足,但始终充满着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具有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作用.【期刊名称】《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9)003【总页数】5页(P62-66)【关键词】正义;包容;沟通型民主;社会差异【作者】王颖丽【作者单位】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广州5102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521协商民主是20 世纪后期在西方国家兴起的一种新的民主理论和实践形式,是对自由主义民主观和共和主义民主观的超越和发展。
文艺复兴时期的女性文学与性别平等的探讨
文艺复兴时期的女性文学与性别平等的探讨1. 简介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涵盖了14世纪末至17世纪末。
在这个时期,女性文学开始出现并引起广泛关注。
本文将探讨文艺复兴时期女性文学的发展以及对性别平等的贡献。
2. 女性作家与他们的作品2.1 名家简介•卡莱塔·德斯哥林:意大利女诗人,她以其优美而感人的诗歌著称。
•奥芬泰妮·德加斯:法国小说家和散文家,她创作了许多关于爱情和自由的作品。
•埃米莉亚·拉纳埃阿:英国女戏剧家,她被认为是“英国第一位专业女作家”。
2.2 代表作品分析•卡莱塔·德斯哥林的《生命之吻》: 这部作品描述了爱情的力量和对个体生命影响。
它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男权社会对女性爱情观念的束缚。
•奥芬泰妮·德加斯的《金色城市》: 这部小说描绘了一个由女性统治的乌托邦社会,探讨了性别平等和自由的重要性。
•埃米莉亚·拉纳埃阿的《弗雷里丝失去与得到》: 这是她最著名的剧作之一,通过对女主角弗雷里丝的刻画,表达了女性在婚姻和社会中追求自我价值和权力的冲动。
3. 性别平等意识的崛起文艺复兴时期见证了一些重要事件和思潮促进了对性别平等的认识: - 教育机会:越来越多的贵族女子接受教育,他们能够学习人文科学,并写作出优秀的作品。
- 印刷术:印刷术在该时期得以普及,这使得女性作者可以更轻松地发表作品,并传播她们独特的声音。
- 家庭内部权利:一些改革家开始倡导家庭内部平等权力分配。
这也反映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作品中。
4. 影响与启示女性文学在文艺复兴时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后来的文学与性别平等运动有重要启示: - 打破刻板印象:女性作家通过塑造真实而有力的女性角色,打破了传统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为后来的作家铺平了道路。
- 引领思潮:女性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反映出对性别平等和自由的追求,引领着当时社会舆论的变化。
- 推动平等运动:这些女性作家以其杰出成就和持久影响力推动了后来的性别平等运动。
人文与社会译丛100种目录
人文与社会译丛100种目录【目录】第一批:9种人文与社会译丛001 [美]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译,译林出版社2000)人文与社会译丛001 [美]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增订版)(万俊人译,译林出版社2011)人文与社会译丛002 [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韩莉译,译林出版社1999)人文与社会译丛002 [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韩莉译,译林出版社2014)人文与社会译丛003 [法]贝尔纳·斯蒂格勒-技术与时间1:爱比米修斯的过失(裴程译,译林出版社2000)人文与社会译丛003 [法]贝尔纳·斯蒂格勒-技术与时间1:爱比米修斯的过失(裴程译,译林出版社2012)人文与社会译丛004 [德]安德烈·冈德·弗兰克-依附性积累与不发达(高铦、高戈译,译林出版社1999)人文与社会译丛005 [美]W. I. 托马斯、F. 兹纳涅茨基-身处欧美的波兰农民(张友云译,译林出版社2000)人文与社会译丛006 [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人文与社会译丛006 [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11)人文与社会译丛007 [美]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译林出版社2000)人文与社会译丛008 [英]E.P.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上册)(钱乘旦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人文与社会译丛008 [英]E.P.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上册)(钱乘旦等译,译林出版社2013)人文与社会译丛008 [英]E.P.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下册)(钱乘旦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人文与社会译丛008 [英]E.P.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下册)(钱乘旦等译,译林出版社2013)人文与社会译丛009 [美]弗洛里安·兹纳涅茨基-知识人的社会角色(郏斌祥译,译林出版社2000)人文与社会译丛009 [美]弗洛里安·兹纳涅茨基-知识人的社会角色(郏斌祥译,译林出版社2012)第二批:10种人文与社会译丛010 [美]戴安娜·克兰-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赵国新译,译林出版社2001)人文与社会译丛010 [美]戴安娜·克兰-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赵国新译,译林出版社2012)人文与社会译丛011 [美]R.M.昂格尔-现代社会中的法律(吴玉章、周汉华译,译林出版社2001)人文与社会译丛011 [美]R.M.昂格尔-现代社会中的法律(吴玉章、周汉华译,译林出版社2008)人文与社会译丛012 [德]于尔根·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思想(曹卫东、付德根译,译林出版社2001)人文与社会译丛012 [德]于尔根·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思想(曹卫东、付德根译,译林出版社2012)人文与社会译丛013 [美]迈克尔·J.桑德尔-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万俊人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人文与社会译丛013 [美]迈克尔·J.桑德尔-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万俊人等译,译林出版社2011)人文与社会译丛014 [法]米歇尔·福柯-临床医学的诞生(刘北成译,译林出版社2001)人文与社会译丛014 [法]米歇尔·福柯-临床医学的诞生(刘北成译,译林出版社2011)人文与社会译丛015 [英]詹姆斯·C.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程立显、刘建译,译林出版社2001)人文与社会译丛015 [英]詹姆斯·C.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程立显、刘建译,译林出版社2013)人文与社会译丛016 [英]以赛亚·伯林-俄国思想家(彭淮栋译,译林出版社2001)人文与社会译丛016 [英]以赛亚·伯林-俄国思想家(彭淮栋译,译林出版社2011)人文与社会译丛017 [加拿大]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韩震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人文与社会译丛017 [加拿大]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韩震等译,译林出版社2012)人文与社会译丛018 [美]列奥·施特劳斯-霍布斯的政治哲学(申彤译,译林出版社2001)人文与社会译丛018 [美]列奥·施特劳斯-霍布斯的政治哲学(申彤译,译林出版社2012)人文与社会译丛019 [英]Z.鲍曼-现代性与大TUSHA(杨渝东、史建华译,译林出版社2002)人文与社会译丛019 [英]Z.鲍曼-现代性与大TUSHA(杨渝东、史建华译,译林出版社2011)第三批:10种人文与社会译丛020 [英]杰弗里·C.亚历山大-新功能主义及其后(彭牧、史建华、杨渝东译,译林出版社2003)人文与社会译丛021 [英]约翰·阿克顿-自由史论(胡传胜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人文与社会译丛021 [英]约翰·阿克顿-自由史论(胡传胜等译,译林出版社2012)人文与社会译丛022 [伊朗]拉明·贾汉贝格鲁編著-伯林谈话录(杨祯钦译,译林出版社2002)人文与社会译丛022 [伊朗]拉明·贾汉贝格鲁編著-伯林谈话录(杨祯钦译,译林出版社2011)人文与社会译丛023 [法]雷蒙·阿隆-阶级斗争:工业社会新讲(周以光译,译林出版社2003)人文与社会译丛024 [美]迈克尔·沃尔泽-正义诸领域:为多元主义与平等一辩(褚松燕等译,译林出版社2002)人文与社会译丛024 [美]迈克尔·沃尔泽-正义诸领域:为多元主义与平等一辩(褚松燕等译,译林出版社2009)人文与社会译丛025 [美]格伦·H.埃尔德-大萧条的孩子们(田禾、马春华译,译林出版社2002)人文与社会译丛026 [加拿大]查尔斯·泰勒-黑格尔(张国清、朱进东译,译林出版社2002)人文与社会译丛026 [加拿大]查尔斯·泰勒-黑格尔(张国清、朱进东译,译林出版社2012)人文与社会译丛027 [英]以赛亚·伯林-反潮流:观念史论文集(冯克利译,译林出版社2002)人文与社会译丛028 [意]加塔诺·莫斯卡-统治阶级(《政治科学原理》)(贾鹤鹏译,译林出版社2002)人文与社会译丛028 [意]加塔诺·莫斯卡-统治阶级(《政治科学原理》)(贾鹤鹏译,译林出版社2012)人文与社会译丛029 [德]于尔根·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译,译林出版社2004)人文与社会译丛029 [德]于尔根·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译,译林出版社2011)第四批:10种人文与社会译丛030 [英]以赛亚·伯林-自由论(修订本)(胡传胜译,译林出版社2011)人文与社会译丛030 [英]以赛亚·伯林-自由论(胡传胜译,译林出版社2003)人文与社会译丛031 [德]卡尔·曼海姆-保守主义(李朝晖、牟建君译,译林出版社2002)人文与社会译丛031 [德]卡尔·曼海姆-保守主义(李朝晖、牟建君译,译林出版社2010)人文与社会译丛032 [英]F.A.哈耶克-科学的反革命:理性滥用之研究(修订本)(冯克利译,译林出版社2012)人文与社会译丛032 [英]F.A.哈耶克-科学的反革命:理性滥用之研究(冯克利译,译林出版社2003)人文与社会译丛033 [法]皮埃尔·布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译林出版社2003)人文与社会译丛033 [法]皮埃尔·布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译林出版社2012)人文与社会译丛034 [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何博闻译,译林出版社2004)人文与社会译丛034 [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何博闻译,译林出版社2018)人文与社会译丛035 [美]塔尔科特·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张明德、夏遇南、彭刚译,译林出版社2003)人文与社会译丛035 [美]塔尔科特·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张明德、夏遇南、彭刚译,译林出版社2012)人文与社会译丛036 [德]诺贝特·埃利亚斯-个体的社会(翟三江、陆兴华译,译林出版社2003)人文与社会译丛036 [德]诺贝特·埃利亚斯-个体的社会(翟三江、陆兴华译,译林出版社2008)人文与社会译丛037 [英]E.霍布斯鲍姆、T.兰格編-传统的发明(顾杭、庞冠群译,译林出版社2004)人文与社会译丛037 [英]E.霍布斯鲍姆、T.兰格編-传统的发明(顾杭、庞冠群译,译林出版社2008)人文与社会译丛038 [美]利奥·施特劳斯-关于马基雅维里的思考(申彤译,译林出版社2003)人文与社会译丛038 [美]利奥·施特劳斯-关于马基雅维里的思考(申彤译,译林出版社2009)人文与社会译丛039 [美]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追寻美德:道德理论研究(宋继杰译,译林出版社2003)人文与社会译丛039 [美]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追寻美德:道德理论研究(宋继杰译,译林出版社2011)第五批:10种人文与社会译丛040 [英]以赛亚·伯林-现实感:观念及其历史研究(潘荣荣、林茂译,译林出版社2004)人文与社会译丛040 [英]以赛亚·伯林-现实感:观念及其历史研究(潘荣荣、林茂译,译林出版社2011)人文与社会译丛041 [英]以赛亚·伯林-启蒙的时代:十八世纪哲学家(孙尚扬、杨深译,译林出版社2005)人文与社会译丛041 [英]以赛亚·伯林-启蒙的时代:十八世纪哲学家(孙尚扬、杨深译,译林出版社2012)人文与社会译丛042 [美]海登·怀特-元史学:19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陈新译,译林出版社2004)人文与社会译丛042 [美]海登·怀特-元史学:19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陈新译,译林出版社2013)人文与社会译丛043 [英]约翰·B.汤普森-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高铦等译,译林出版社2005)人文与社会译丛043 [英]约翰·B.汤普森-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高铦等译,译林出版社2012)人文与社会译丛044 [加拿大]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金衡山译,译林出版社2005)人文与社会译丛045 [美]罗伯特·K.默顿-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唐少杰、齐心等译,译林出版社2015)人文与社会译丛046 [法]弗兰兹·法农-黑皮肤,白面具(万冰译,译林出版社2005)人文与社会译丛047 [美]格奥尔格·G.伊格尔斯-德国的历史观:从赫尔德到当代历史思想的民族传统(彭刚、顾杭译,译林出版社2006)人文与社会译丛047 [美]格奥尔格·G.伊格尔斯-德国的历史观:从赫尔德到当代历史思想的民族传统(彭刚、顾杭译,译林出版社2014)人文与社会译丛048 [法]弗兰兹·法农-全世界受苦的人(万冰译,译林出版社2005)人文与社会译丛049 [法]雷蒙·阿隆-知识分子的YAPIAN(呂一民、顾杭译,译林出版社2005)人文与社会译丛049 [法]雷蒙·阿隆-知识分子的YAPIAN(呂一民、顾杭译,译林出版社2012)第六批:10种人文与社会译丛050 [美]哈维·C.曼斯菲尔德-驯化君主(冯克利译,译林出版社2005)人文与社会译丛050 [美]哈维·C.曼斯菲尔德-驯化君主(冯克利译,译林出版社2017)人文与社会译丛051 [法]亚历山大·科耶夫-黑格尔导读(姜志辉译,译林出版社2005)人文与社会译丛052 [法]让·波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车槿山译,译林出版社2006)人文与社会译丛052 [法]让·波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车槿山译,译林出版社2012)人文与社会译丛053 [英]以赛亚·伯林-自由及其背叛(赵国新译,译林出版社2005)人文与社会译丛053 [英]以赛亚·伯林-自由及其背叛(赵国新译,译林出版社2011)人文与社会译丛054 [英]以赛亚·伯林-启蒙的三个批评者(马寅卯、郑想译,译林出版社2014)人文与社会译丛055 [美]西德尼·塔罗-运动中的力量:社会运动与斗争政治(吴庆宏译,译林出版社2005)人文与社会译丛056 [美]道格·麦克亚当、西德尼·塔罗、查尔斯·蒂利-斗争的动力(李义中、屈平译,译林出版社2006)人文与社会译丛057 [美]玛莎·纳斯鲍姆-善的脆弱性:古希腊悲剧和哲学中的运气与伦理(徐向东、陆萌译,译林出版社2007)人文与社会译丛057 [美]玛莎·纳斯鲍姆-善的脆弱性:古希腊悲剧和哲学中的运气与伦理(徐向东、陆萌译,译林出版社2018)人文与社会译丛058 [美]詹姆斯·C.斯科特-弱者的武器(郑广怀、张敏、何江穗译,译林出版社2007)人文与社会译丛058 [美]詹姆斯·C.斯科特-弱者的武器(郑广怀、张敏、何江穗译,译林出版社2011)人文与社会译丛059 [美]苏珊·斯坦福·弗里德曼-图绘:女性主义与文化交往地理学(陈丽译,译林出版社2014)第七批:11种人文与社会译丛060 [英]雷蒙·威廉斯-现代悲剧(丁尔苏译,译林出版社2007)人文与社会译丛060 [英]雷蒙·威廉斯-现代悲剧(丁尔苏译,译林出版社2017)人文与社会译丛061 [美]汉娜·阿伦特-论革命(陈周旺译,译林出版社2007)人文与社会译丛061 [美]汉娜·阿伦特-论革命(陈周旺译,译林出版社2011)人文与社会译丛062 [美]艾伦·布卢姆-美国精神的封闭(战旭英译,译林出版社2011)人文与社会译丛063 [英]以赛亚·伯林-浪漫主义的根源(吕梁、洪丽娟、孙易译,译林出版社2007)人文与社会译丛063 [英]以赛亚·伯林-浪漫主义的根源(吕梁、洪丽娟、孙易译,译林出版社2011)人文与社会译丛064 [英]以赛亚·伯林-扭曲的人性之材(岳秀坤译,译林出版社2009)人文与社会译丛065 [印度]帕尔塔·查特吉-民族主义思想与殖民地世界:一种衍生的话语(范慕尤、杨曦译,译林出版社2007)人文与社会译丛066 [法]达尼洛·马尔图切利-现代性社会学:二十世纪的历程(姜志辉译,译林出版社2007)人文与社会译丛067 [英]理查德·J.伯恩斯坦-社会政治理论的重构(黄瑞祺译,译林出版社2008)人文与社会译丛068 [美]埃里克·沃格林-以色列与启示(秩序与历史卷一)(霍伟岸、叶颖译,译林出版社2010)人文与社会译丛069 [美]埃里克·沃格林-城邦的世界(秩序与历史卷二)(陈周旺译,译林出版社2012)人文与社会译丛070 [德]弗里德里希·梅尼克-历史主义的兴起(陆月宏译,译林出版社2010)第八批:10种人文与社会译丛071 [英]威廉·贝纳特、彼得·科茨-环境与历史:美国和南非驯化自然的比较(包茂红译,译林出版社2011)人文与社会译丛072 [英]基思·托马斯-人类与自然世界:1500-1800年间英国观念的变化(宋丽丽译,译林出版社2009)人文与社会译丛073 [德]恩斯特·卡西勒-卢梭问题(王春华译,译林出版社2009)人文与社会译丛074 [美]哈维·C.曼斯菲尔德-男性气概(刘玮译,译林出版社2009)人文与社会译丛075 [美]理查德·塔克-战争与和平的权利(罗炯等译,译林出版社2009)人文与社会译丛076 [美]威廉·多姆霍夫-谁统治美国:权力政治和社会变迁(吕鹏、闻翔译,译林出版社2009)人文与社会译丛077 健[法]马赛尔·德吕勒-健康与社会:健康问题的社会塑造(王鲲译,译林出版社2009)人文与社会译丛078 [德]托马斯·A.斯勒扎克-读柏拉图(程炜译,译林出版社2009)人文与社会译丛079 [英]以赛亚·伯林-苏联的心灵:共产主义时代的俄国文化(潘永强、刘北成译,译林出版社2010)人文与社会译丛080 [英]以赛亚·伯林-个人印象(林振义、王洁译,译林出版社2013)第九批:10种人文与社会译丛081 [法]贝尔纳·斯蒂格勒-技术与时间2:迷失方向(赵和平、印螺译,译林出版社2010)人文与社会译丛082 [英]查尔斯·蒂利、西德尼·塔罗-抗争政治(李义中译,译林出版社2010)人文与社会译丛083 [英]唐纳德·温奇-亚当·斯密的政治学(褚平译,译林出版社2010)人文与社会译丛084 [美]斯维特兰娜·博伊姆-怀旧的未来(杨德友译,译林出版社2010)人文与社会译丛085 [丹麦]埃丝特·博斯拉普-妇女在经济发展中的角色(陈慧平译,译林出版社2010)人文与社会译丛086 [英]温迪·J.达比-风景与认同:英国民族与阶级地理(张箭飞、赵红英译,译林出版社2011)人文与社会译丛087 [美]汉娜·阿伦特-过去与未来之间(王寅丽、张立立译,译林出版社2011)人文与社会译丛088 [美]丹尼尔·T.罗杰斯-大西洋的跨越(吴万伟译,译林出版社2011)人文与社会译丛089 [法]吕克·博尔坦斯基、夏娃·希亚佩洛-资本主义的新精神(高铦译,译林出版社2012)人文与社会译丛090 [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比较的幽灵:民族主义、东南亚与世界(甘会斌译,译林出版社2012)第十批:10种人文与社会译丛091 [美]伊丽莎白·科尔伯特-灾异手记:人类、自然和气候变化(何恬译,译林出版社2012)人文与社会译丛092 [法]贝尔纳·斯蒂格勒-技术与时间3.电影的时间与存在之痛的问题(方尔平译,译林出版社2012)人文与社会译丛093 [英]S.H.里格比-马克思主义与历史学:一种批判性的研究(吴英译,译林出版社2012)人文与社会译丛094 [英]保罗·威利斯-学做工:工人阶级子弟为何继承父业(秘舒、凌旻华译,译林出版社2013)人文与社会译丛095 [美]理查德·塔克-哲学与治术:1572—1651(韩潮译,译林出版社2013)人文与社会译丛096 [美]夸梅·安东尼·阿皮亚-认同伦理学(张容南译,译林出版社2013)人文与社会译丛097 [英]西蒙·沙玛-风景与记忆(胡淑陈、冯樨译,译林出版社2013)人文与社会译丛098 [英]J.G.A.波考克-马基雅维里时刻:佛罗伦萨政治思想和大西洋共和主义传统(冯克利、傅乾译,译林出版社2013)人文与社会译丛099 [英]以赛亚·伯林、[波兰]贝阿塔·波兰诺夫斯卡—塞古尔斯卡-未完的对话(杨德友译,译林出版社2014)人文与社会译丛100 [印度]佳亚特里·斯皮瓦克-后殖民理性批判:正在消失的当下的历史(严蓓雯译,译林出版社2014)第十一批:10种人文与社会译丛101 [加拿大]查尔斯·泰勒-现代社会想象(林曼红译,译林出版社2014)人文与社会译丛102 [美]埃里克·沃格林-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秩序与历史卷三)(刘曙辉译,译林出版社2014)人文与社会译丛103 [法]路易·迪蒙-论个体主义:人类学视野中的现代意识形态(桂裕芳译,译林出版社2014)人文与社会译丛104 [美]理查德·J.伯恩斯坦-根本恶(王钦、朱康译,译林出版社2015)人文与社会译丛105 [美]德鲁·吉尔平·福斯特-这受难的国度:死亡与美国内战(孙宏哲、张聚国译,译林出版社2015)人文与社会译丛106 [美]莎伦·R.克劳斯-公民的激情:道德情感与民主商议(谭安奎译,译林出版社2015)人文与社会译丛107 [美]米尔顿·M.戈登-美国生活中的同化:种族、宗教和族源的角色(马戎译,译林出版社2015)人文与社会译丛108 [美]W.J.T.米切尔编著-风景与权力(杨丽、万信琼译,译林出版社2014)人文与社会译丛109 [美]斯蒂芬·达沃尔-第二人称观点:道德、尊重与责任(章晟译,译林出版社2015)人文与社会译丛110 [英]法拉梅兹·达伯霍瓦拉-性的起源:第一次性革命的历史(杨朗译,译林出版社2015)第十二批:10种(缺113)人文与社会译丛111 [法]雅克琳娜·德·罗米伊-希腊民主的问题(高煜译,译林出版社2015)人文与社会译丛112 [英]詹姆斯·格里芬-论人权(徐向东、刘明译,译林出版社2015)人文与社会译丛113 [英]特伦斯·埃尔文-柏拉图的伦理学(陈玮,刘玮译,译林出版社2021)【缺】人文与社会译丛114 [美]莎伦·R.克劳斯-自由主义与荣誉(林垚译,译林出版社2015)人文与社会译丛115 [法]罗杰·夏蒂埃-法国大革命的文化起源(洪庆明译,译林出版社2015)人文与社会译丛116 [美]保罗·博格西昂-对知识的恐惧:反相对主义和建构主义(刘鹏博译,译林出版社2015)人文与社会译丛117 [英]罗伯特·沃迪-修辞术的诞生:高尔吉亚、柏拉图及其传人(何博超译,译林出版社2015)人文与社会译丛118 [荷兰]弗兰克·安克斯密特-历史表现中的意义、真理和指称(周建漳译,译林出版社2015)人文与社会译丛119 [美]埃里克·沃格林-天下时代(秩序与历史卷四)(叶颖译,译林出版社2018)人文与社会译丛120 [美]埃里克·沃格林-求索秩序(秩序与历史卷五)(徐志跃译,译林出版社2018)第十三批:10种(缺130)人文与社会译丛121 [新西兰]罗莎琳德·赫斯特豪斯-美德伦理学(李义天译,译林出版社2016)人文与社会译丛122 [美]迈克尔·弗雷泽-同情的启蒙:18世纪与当代的正义和道德情感(胡靖译,译林出版社2016)人文与社会译丛123 [美]通差·威尼差恭-图绘暹罗:一部国家地缘机体的历史(袁剑译,译林出版社2016)人文与社会译丛124 [新西兰]理查德·乔伊斯-道德的演化(刘鹏博、黄素珍译,译林出版社2017)人文与社会译丛125 [美]彼得·诺维克-DTS与集体记忆(王志华译,译林出版社2019)人文与社会译丛126 [美]玛丽·路易斯·普拉特-帝国之眼:旅行书写与文化互化(方杰、方宸译,译林出版社2017)人文与社会译丛127 [美]唐纳德·沃斯特-帝国之河:水、干旱与美国西部的成长(侯深译,译林出版社2018)人文与社会译丛128 [美]M.斯洛特-从道德到美德(周亮译,译林出版社2017)人文与社会译丛129 [美]M.斯洛特-源自动机的道德(韩辰错译,译林出版社2020)人文与社会译丛130 [美]托马斯·希恩-理解海德格尔:范式的转变(邓定译,译林出版社2022)【缺】第十四批:10种(缺:135-137)人文与社会译丛131 [美]G.R.F.费拉里-城邦与灵魂:费拉里《理想国》论集(刘玮编译,译林出版社2017)人文与社会译丛132 [美]彼得·C·考威尔-人民主权与德国宪法危机(曹晗蓉、虞维华译,译林出版社2017)人文与社会译丛133 [英]基思·托马斯-16和17世纪英格兰大众信仰研究(芮传明、梅剑华译,译林出版社2019)人文与社会译丛134 [英]安东尼·D.史密斯-民族认同(王娟译,译林出版社2018)人文与社会译丛135 [英]乔治·莱文-世俗主义之乐:我们当下如何生活(赵元译,译林出版社2019)【缺】人文与社会译丛136 国王或人民(未出)人文与社会译丛137 [美]德克·佩里布姆-自由意志、能动性与生命的意义(张可译,译林出版社2022)【缺】人文与社会译丛138 [英]乔治·克劳德-自由与多元论:以赛亚·伯林思想研究(惠春寿、李哲罕译,译林出版社2018)人文与社会译丛139 [美]理查德·J.伯恩斯-BAOLI:思无所限(李元来译,译林出版社2018)人文与社会译丛140 [美]爱德华·希尔斯-中心与边缘:宏观社会学论集(李元来译,译林出版社2019)第十五批:10种自足的世俗社会【缺】历史与记忆【缺】媒体、国家与民族【缺】道德错误理论【缺】废墟上的未来【缺】为历史而战【缺】语言动物(未出)我们中的我【缺】人文学科与公共生活【缺】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缺】第十六批:10种关怀伦理与移情【缺】形象与象征【缺】艾希曼审判(未出)现代主义观念论(未出)文化绝望的政治学【缺】作为文化现实的未来(未出)一种思想及其时代(未出)人类的领土性(未出)理想的暴政(未出)。
城市文化读本读书笔记
2009.03读书笔记—《城市文化读本》wh(2009-04-08 10:31:42)转载▼标签:分类:12晓萌/10晓霞/07吴慧杂谈城市经验与城市理论批判——《城市文化读本》读书笔记摘要:在某种意义上,城市文化构造了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
人们对城市及其文化形式的逐渐关注,构成了一个持续性的城市文化理论传统。
而《城市文化读本》,几乎收录了囊括了西美尔、本雅明、列斐伏尔、大卫哈维等32名城市研究者近37篇文选等理论家最重要的城市文化论述,可以说是城市文化理论的经典文选。
本书共分为城市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城市经验与日常生活,城市的文化政治,城市规划与建筑四大章节,分别从城市研究的方法论、城市日常生活、文化意识形态以及具体工程项目的规划实施四个角度来研究城市问题。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经验、城市理论批判现代大都市的出现是19世纪以来出现的重要现象,也可以说,城市是现代性的重要表征。
随着大城市的出现,一种新的城市文化也出现了,这种城市文化同传统的主导性的乡村文化出现了根本的断裂。
在某种意义上,城市文化构造了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
人们对城市及其文化形式的逐渐关注,构成了一个持续性的城市文化理论传统。
而《城市文化读本》,几乎囊括了西美尔、本雅明、列斐伏尔、大卫哈维等理论家最重要的城市文化论述,可以说是城市文化理论的经典文选。
本次所读的中译本,是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教授汪民安、清华大学外语系教授陈永国,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教授马海良主编,作为“培文读本”从书系列(包括物质文化读本、视觉文化读本、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经典读本等)中极其重要的一本,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于2008年1月出版发行。
本书共收录32名城市研究者近37篇文选,根据编者对内容的分类,共分为城市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城市经验与日常生活,城市的文化政治,城市规划与建筑四大章节,分别从城市研究的方法论、城市日常生活、文化意识形态以及具体工程项目的规划实施四个角度来研究城市问题。
羞耻、自我与现代社会从齐美尔到埃利亚斯、戈夫曼
羞耻、自我与现代社会从齐美尔到埃利亚斯、戈夫曼一、本文概述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下,羞耻、自我以及它们与社会关系的交织是一个复杂且引人入胜的话题。
这篇文章将深入探讨从齐美尔到埃利亚斯、戈夫曼的理论观点,以揭示这些思想家是如何理解和阐述羞耻、自我与社会现代性之间的联系的。
我们将从齐美尔的都市与社会生活理论出发,探讨羞耻如何在都市环境中塑造个体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行为。
接着,我们将转向埃利亚斯的文明进程理论,分析他是如何通过历史和社会学的视角,揭示羞耻感在社会文明进程中的作用。
我们将聚焦于戈夫曼的拟剧论,探究他如何理解个体在社交互动中如何通过表演和印象管理来建构和维护自我形象,以及这种表演如何与羞耻感紧密相关。
通过这一系列的探讨,我们将努力揭示羞耻、自我与现代社会之间的深层联系,并探讨这些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当代社会的重要性。
二、齐美尔:现代性与羞耻的关系在探讨现代性与羞耻的关系时,我们必须提及社会学家乔治·齐美尔(Georg Simmel)。
齐美尔对现代社会的理解独具一格,他尤其关注现代性如何影响个体的心理和社会行为。
齐美尔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复杂和不断变化的环境,这种环境对个体的心理和社会适应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齐美尔的理论中,羞耻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的情感体验,更是一种社会现象。
他观察到,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匿名性和流动性的增加,个体越来越容易陷入一种相对性的困境。
这种相对性不仅体现在个体与他人之间的比较,还体现在个体自身的内在冲突和分裂。
当个体无法确定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和价值时,羞耻感便油然而生。
齐美尔进一步指出,现代社会的快速变化和不确定性加剧了这种羞耻感。
在传统社会中,个体的身份和角色往往是固定的,羞耻感往往与个体的道德行为和社会规范紧密相连。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个体的身份和角色变得越来越模糊和多变,羞耻感也因此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捉摸。
齐美尔认为,要理解现代社会的羞耻感,必须关注个体在现代性背景下的心理体验和社会适应。
2023年高三语文对接新高考全真模拟试卷(云南、安徽、黑龙江、山西、吉林五省通用)(解析版)
模拟卷05—2023年高三语文对接新高考全真模拟试卷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当前的都市文学研究,正面临踟蹰不前的困境。
近年来对都市文学的讨论并未触及本质,而是更多停留在“都市文学的合法性”等表象问题的争论上,远远落后于以都市为表现对象的文学的创作实践,更谈不上对此做出前瞻性的思考。
如何打开这个死结,随之也成了研究者们热切关注的话题。
沈阳师范大学教授贺绍俊认为,首先有必要突破简单、生硬的题材的限定,从相对宽泛的意义上来理解都市文学。
他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有些被我们看成乡土文学题材的作品,其实也写到了都市,并非正统意义上的乡土文学概念所能涵盖。
“从这个角度看,不仅是都市文学,还有与之相对的乡土文学的概念,都需要做出修正。
”评论家洪治纲表示,长期以来,对乡土文学的合法性和高尚性的强调,事实上已经形成了乡土文学崇高的美学法则,这种潜在的观念不能不对都市文学的书写带来压制和遮蔽,也使得我们对当下都市文学的复杂性普遍缺少认识。
他注意到当下都市文学思想的深刻性在衰退的现象。
“当然,这并不是说,这些作品对人性的探索不够深刻,而是缺乏宏大叙事的深刻性。
同时,审美的感官化被无限放大。
在他们笔下,你能看到在都市中生活的个体普遍没有精神归宿感。
”(摘编自傅小平《如何理解“都市文学”?评论家:在于作家的精神立场》)材料二:我们当下的都市文学,其实和工业有很密切的关系。
南方的城市可以说是改革开放后经济走在前列的前沿阵地,更多关注的是农民工,是民企、外企,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工业方面的文学资源,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文学作品会不一样。
社会学经典书目推荐
社会学经典书目推荐(一)1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马克斯·韦伯2 《经济与社会》马克斯·韦伯3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马克斯·韦伯4 《社会学的想象力》C·赖特·米尔斯5 《社会学》安东尼·吉登斯6 《社会学方法的规则》埃米尔·迪尔凯姆7 《自杀论》埃米尔·迪尔凯姆8 《街角社会》威廉·怀特9 《乡土中国》费孝通10 《心灵、自我与社会》乔治·H·米德社会学经典书目推荐(二)1.《儒教与道教》马克斯?韦伯商务印书馆2.《奢侈与资本主义》维尔纳?桑巴特上海人民出版社3.《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马克斯?韦伯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4.《自杀论》爱弥尔?涂尔干商务印书馆5.《孤独的人群》大卫?理斯曼南京大学出版社6.《街角社会》威廉?富特?怀特商务印书馆7.《理念人:一项社会学的考察》刘易斯?科塞中央编译出版社8.《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列文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9.《信任》弗朗西斯?福山海南出版社10.《神圣的帷幕》彼得?贝格尔上海人民出版社11.《德川宗教:现代日本的文化渊源泉》贝拉三联书店12.《身处欧美的波兰农民》W?I?托马斯、兹纳涅茨基译林出版社13.《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马克斯?韦伯三联书店14.《从古代到封建主义的过渡》佩里?安德森上海人民出版社15.《家庭》古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6.《精英的兴衰》维尔弗雷多?帕累托上海人民出版社17.《帝国的政治体系》S?N?艾森斯塔德贵州人民出版社18.《尼加拉:19世纪巴厘剧场国家》克利福德?吉尔兹上海人民出版社19.《东方专制主义》卡尔?魏特夫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巴林顿?摩尔华夏出版社社会学经典书目推荐(三)1.《社会实在问题》阿尔弗雷德?许茨华夏出版社2.《个体化社会》齐格蒙特?鲍曼上海三联3.《大分裂》弗朗西斯?福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4.《疯癫与文明》米歇尔?福柯三联书店5.《地方性知识》克利福德?吉尔兹中央编译出版社6.《文化的解释》克利福德?吉尔兹上海人民出版社7.《驯服偶然》伊恩?哈金中央编译出版社8.《后现代性及其缺憾》齐格蒙?鲍曼学林出版社9.《立法者与阐释者》齐格蒙特?鲍曼上海人民出版社10.《实践与反思》皮埃尔?布迪厄中央编译出版社11.《规训与惩罚》米歇尔?福柯三联书店12.《艺术的法则》皮埃尔?布迪厄中央编译出版社13.《民族-国家与暴力》安东尼?吉登斯三联书店14.《致命的自负》F?A?哈耶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5.《通往奴役之路》F?A?哈耶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6.《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A?麦金太尔当代中国出版社17.《人的条件》汉娜?阿伦特上海人民出版社18.《流动的现代性》齐格蒙特?鲍曼上海三联书店19.《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弗朗西斯?福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后现代社会理论》乔治?瑞泽尔华夏出版社。
艾丽斯·默多克的后现代叙事特征
赣 南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u  ̄ o n a r lU ie t om fGa n n Noma nv mi y
N .1 o
第一期 பைடு நூலகம்
・
Fe 2 0 b. 01
文学研究 ・
艾 丽斯 ・ 多 克 的后 现 代 叙 事 特 征 默
田 明 刚
( 赣南师范学 院 外 国语学 院 , 江西 赣州
础上 , 样 , 这 不可 避免 地 造成人 与 人之 间 的冲突 和悲
剧。
、
后 现 代“ 人论”
《 现代英国小说》 的作者 马尔克姆 ・ 布莱德 利 敏锐地 指出, 管默多克和其他在 2 尽 0世纪 5 O年代 崭露头角的作家都赞叹道 , 1 9世纪以狄更斯和托尔 斯 泰 为代表 的 现实 主义作 家 尊重 丰 富的人 性 和人 的
涵和深刻 、 广博 的哲学思想。她的 2 O多部小说作品
和几 部哲学 著 作为 评论 家们 提供 了各 种各 样 的研究
视角 , 有的发现 了她所提倡和崇敬 的、 摹写真实世界
的现实 主义 叙事 特 征 ; 的认 为 她 的作 品 中具 有 强 有
烈的现代主义心理分析、 模糊道德界限的叙事思想 ; 有 的认 为她 以女 权 主 义 的 眼 光 , 映 了男性 主人 公 反
当代 英 国女作 家艾 丽斯 ・ 默多 克 已经成 为 当今
仿 。默 多克认 识 到 , 的历史 阶 段需 要 将 小 说 塑 造 新
英语文学世界 的一个重要 现象。近年来 , 研究这位 作家的专著不断涌现, 细致 地探讨 了其作 品丰富 内
成适合人物 自由发展的“ 房子 ” 这样的房子也可以 , 非常华 美矫 饰 、 富 多 彩 , 可 以是 千 奇百 怪 的 。1 丰 也 [ 】 由于时代精神发生 了变化 , 尤其经历 了两次世界大 战的人性浩劫和 6 0年代的思想巨变 , 任何想墨守现 实主义成规 的作家都会 发现失去 了固有 的道德基 础 。此 时 , 以萨 特 为代 表 存 在 主 义 者 又 一 次掀 起 了
城市遐思
城市遐思作者:曹东勃来源:《读书》2009年第05期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
城市创造着财富,也消耗着资源。
现代经济增长的速度时刻考验着人们在选择城市、利用城市、规划城市时理性算计的能力。
当发达国家率先进入后工业社会之后,以创造物质财富为主要动机的传统的和现代的城市功能定位也不得不逐步让位于以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质量为依归的,同时也更加自觉地收敛人的主体性对他者的杀伤、进而谋求修复人与自然之间的断裂并归于和谐的后现代城市功能定位。
可持续的后现代化,建立在可持续的城市化和现代化基础上。
觉察到城市是一个问题并有意识读一些城市研究方面的作品,发生在研究农村和农业的过程中,也许是身处这个二元结构非常顽固和鲜明的时代的一种自然选择。
如果选择城乡截然区分的二元坐标平面,则雅各布斯可以被视为一个城市中心论者。
在她的系列城市研究论著中,城市发展的优先序和原动性都是无疑问的。
最明确的一次回答在《城市经济》的第一章,题目就是“城市和农村,孰先孰后”。
她认为,与今天的产业流是从城市转移到农村一样,最早的农业也是由城市转移到农村的。
农村生产实际是由城市消费所创造的,即城市的扩张和城市经济的崛起需要从农村进口商品,然后再造农村,使其可以供应那些商品。
她还专门考证并批判了斯密以降的“农业发展在先”的理论教条(参阅[美]雅各布斯:《城市经济》,项婷婷译,中信出版社二○○七年版,32—35页)。
城市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因为那里有需求的集聚,人群的集聚,创意的集聚。
雅各布斯的视角是独特的,其可贵之处在于提醒那些在农言农的人们打开视野,跳出“三农”看“三农”。
城市通常是自内向外扩张,但城市生长的前提却在城市外围,就整个社会而言,农业生产力创造农产品的能力,除了第一产业从业者自身及其家属份额之外,剩余的粮食生产能力是确保城市生存的必要前提。
正因如此,历史上第一批城市都诞生在农业发达地区。
中国城市发展的历史,也与农业脱不了干系,农业生产力的提高、粮食商品化率的提高,在交通运输技术不发达的古代、近代,即便是在已经高度便利的今天,也都是城市规模和布局的重要外部制约条件之一。
包容与民主
包容与民主作者:彭斌来源:《读书》2014年第10期艾丽斯·M.杨(Iris Marion Young,1949-2006)是当代著名政治哲学家、女权主义者,同时也是多元文化和差异政治的积极倡导者。
《包容与民主》是艾丽斯·M.杨的重要代表作之一,也是当代研究包容与排斥、民主与正义问题的经典作品。
在《包容与民主》中,杨所运用的是批判理论的研究方法。
批判理论不是从有关道德或者人性的哲学假设出发推导出相应的规范理念与原则,而是从实然的前提出发对社会诸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解析与批判。
批判理论的研究方法需要反思那些进入研究者视野中的现实的社会关系、过程与结构,确认其中哪些关系、过程与结构对于所研究的问题具有重要影响,并且分析它们之间的因果联系,进而得出相应的判断和结论。
杨认为,在民主与正义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但是,她并没有试图提出一种包罗万象的正义理论,而是延续与发展了她曾经在Justice and the Politics of Difference中的思考,诉诸下述两种正义理念,即自我发展与自决。
“就我对它们的理解而言,这两种普遍性的价值对应于两种普遍的非正义状况,即压迫和支配。
其中,压迫是对自我发展的制度性约束,而支配则是对自决的制度性约束。
”(中文版,38页)在杨看来,任何民主理论与实践恰当与否,都应当受上述两种正义理念的检验;并且,应当通过民主过程逐步削弱那些以压迫和支配为表现形式的非正义状况。
基于上述思路,杨剖析了当代民主理论中的聚合型民主模式。
在她看来,当代西方民主在很大程度上是“投票表决型”民主,也就是聚合型民主。
其中,候选人在某些问题上提出主张,而选民们则投票赞同某位候选人。
其结果是,那些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受到排斥或被边缘化,他们可能除了服从之外别无选择。
因此,当代西方民主的问题在于,“在存在着由财富与权力引起的结构性不平等的情况下,形式上的民主程序可能会强化这些结构性的不平等,因为有权有势者能够使那些拥有较少权力的人的声音与议题边缘化”(42页)。
有没有批判现代社会现象书籍
有没有批判现代社会现象书籍现代社会存在许多问题和现象,其中一些问题包括全球变暖、环境污染、贫困和不平等、社会歧视等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许多人对现代社会产生了质疑和批判。
以下是一些批判现代社会现象的书籍,它们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观点,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代社会存在的问题。
1. 《我们的世界:现代性的报告》(Our World: The Report ofa Misfit Generation) by 尤瓦尔·赫拉利 (Yuval Noah Harari)。
这本书讲述了现代社会的起源和发展,批判了现代社会的一些现象,如全球化、科技进步和人类协作的丧失。
2. 《城市与权力》(The City and the State) by 雅各布·布克哈特 (Jacob Burckhardt)。
这本书讲述了城市的历史和发展,批判了现代社会中城市面临的问题,如城市化带来的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
3. 《文明的毁灭》(The Destruction of the Great Cities) by 约翰·汤姆森 (John Thompson)。
这本书讲述了城市的历史和发展,探讨了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如城市化带来的贫困、交通拥堵等问题。
4. 《1984》(Nineteen Eighty-Four) by 乔治·奥威尔 (George Orwell)。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极权主义国家的故事,批判了现代社会中的政府和政治控制。
5. 《我们》(We) by 尤瓦尔·赫拉利 (Yuval Noah Harari)。
这本书讲述了人类的历史和发展,探讨了现代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社会不平等、种族歧视、战争等问题。
这些书籍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观点,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代社会存在的问题,并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同时,这些书籍也提醒我们,现代社会的发展并不总是可持续的,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同时,建立一个更加公平和和谐的社会。
现代散文中的心灵觉醒与社会批判
现代散文中的心灵觉醒与社会批判在当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惑和挑战,而现代散文往往扮演着一个引导并唤醒人们心灵的重要角色。
通过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和批判,现代散文作家们以独特的视角探索人类内心深处的真实与潜在力量,引导读者思考和反思自身处境与命运。
心灵觉醒与社会批判在现代散文中交相辉映,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一个有力的文学主题。
现代散文作家往往通过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和批判,揭示人类内心的複杂性和矛盾性。
在当代社会中,个体往往被社会体系和规则束缚,在经济压力和社会竞争的夹缝中挣扎求生存。
现代散文作家们通过作品反映出人们在这种环境下的焦虑、迷茫和挣扎,探寻人类内心深处的真实和力量。
在《岛上书店》中,作者通过描述主人公艾丽斯的生活点滴,展现了一个被生活琐碎和困境所困扰的小人物。
尽管艾丽斯生活平凡,但她对生活的执着和对书店的热爱,让她在逆境中找到了力量和勇气。
作家透过艾丽斯的故事,引导读者思考在现实社会中,每个人都可能面临的挑战与抉择,唤醒人们对自身内心的觉醒和认知。
除了对个体命运的关注,现代散文作家还通过对社会弊病的揭示和批判,引领读者对社会现状进行深刻反思。
《人民的名义》一书就是对当代中国官场和社会黑暗的真实描写,通过对主人公蔡锷的艰难处境和对抗,作者呼吁人们勇于揭露社会黑暗,勇敢捍卫正义。
在当代社会中,社会不公、现象仍然严重,人们常常感到绝望和失望。
现代散文作家们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揭示,引导读者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批判,激发人们对社会正义和价值的追求。
如莫言的《蛙》一书揭示了当代乡村生活的种种问题,对人性的扭曲和社会现实的荒谬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和反思。
,不仅仅是作家对时代的呐喊和抗争,更是对人类内心深处的精神追求和社会正义的探寻。
通过作家的笔端,我们看到了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形象,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情节,这些作品唤起了人们内心对生活的觉醒与对社会的关注,引导人们思考和反思自身在社会中的定位与责任。
性别分工和女性受压迫问题——艾里斯·杨的女权主义思想解读
性别分工和女性受压迫问题——艾里斯·杨的女权主义思想解读虞晖(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13)摘要:艾里斯·杨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女权主义的代表人物。
她认为.在分析女性受压迫问题时.传统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范畴存在性别盲点,二元制理论中的父权制范畴也无法独立于生产方式并与之并列。
因此有必要将性别分工作为主要的和恰当的范畴。
杨用性别分工范畴来分析女性的状况.认为女性的处境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变糟,而女性劳动边缘化则是资本主义的必然要求,资本主义社会和父权社会是二者合一的,在当代社会,反对压迫女性和把女性推向社会边缘的斗争本身就是反资本主义的。
杨的分析对于我们理解女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从属地位以及妇女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具有实际意义.但她关于马克思主义存在性别盲点的判断并不公正,而且她所使用性别分工范畴也无法解释不同阶级女性所受的不同性质的压迫。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女性受压迫;性别分工;父权制;资本主义中图分类号:D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544【2008)09—0130—04艾里斯·玛莉安·杨(1949_2006)是当代英美马克思主少。
而通常是男性发出命令、做有意思的工作、轮班如意、得义/社会主义女权主义的代表人物。
她生于美国纽约,1974到报酬多。
总而言之,这种理论是存在性别盲点。
年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2000年被芝加哥(二)二元制理论中的父权制范畴无法独立于生产方大学聘为政治学教授.此前曾在匹兹堡大学教授国际事务式并与之并列等课程。
艾里斯·杨在正义、民主理论和女权主义理论研究父权制是作为一种与传统马克恩主义所说的生产关方面颇有建树。
1990年出版的《正义和差异政治学妒噢定系截然不同的独立制度而出现的。
艾里斯·杨具体分析了两了她在民主、正义理论研究领域的地位。
而《超越不幸的婚种有代表性的对父权制的理解。
朝向批判的正义理论——论艾利斯·扬对传统正义理论的批判
朝向批判的正义理论——论艾利斯扬对传统正义理论的批判孙秀丽【期刊名称】《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年(卷),期】2017(000)001【摘要】为回应多元时代的正义挑战,后罗尔斯时代的政治哲学家艾利斯·扬致力于探讨一种充分的、批判的正义理论。
她对以往正义理论的质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以罗尔斯为代表的分配正义理论的批判。
艾利斯·扬主张扩展正义的视域,关注分配背后的结构化因素,并对社会政治生活中各种形式的压迫和排斥进行批判性反思;另外一个质疑与对分配正义的批判相关,但主要针对正义与关怀的论争。
艾利斯·扬认为正义理论应该对关怀、私人、情感以及差异予以理论关注,避免在实践层面造成对多样性的压制。
一种致力于人的解放的批判的正义理论通过评估社会结构和制度化管理,探究社会政治生活各种显性的、隐性的结构化非正义。
它既不能通过构建一种正义的普遍话语抹杀一切现实的合理的差异,也不会拘泥于情境化的讨论而忽略正义的规范内涵,在此意义上,它应该是一种多元的具体的正义理论。
【总页数】15页(P162-176)【作者】孙秀丽【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0【相关文献】1.分析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的批判与反思--分析马克思主义重构正义理论的方法论局限 [J], 王志2.先验正义理论及其超越——论阿马蒂亚·森对罗尔斯式正义理论范式的批判 [J], 任付新3.从正义理论的批判到批判的正义理论 [J], 惠春寿4.普遍主义正义理论的困境——唯物史观视野下的社群主义对新自由主义正义理论的批判 [J], 刘化军5.论艾丽斯·扬对当代西方流行的正义理论的批判 [J], 殷张晴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最新】城市的精神读后感
【最新】城市的精神读后感因为膝盖受伤和后期恢复的需要,不得不搁置了今年所有的旅行计划.但开阔眼界.调养身心.涤荡精神.学习他人之智慧也并不是只有身临其境才可以.某种意义上讲,读书其实是一种更便捷.更有效的方式.尤其当作者是一位在某个专业领域有建树的领军人时,通过他的视野来解读这个世界,又何乐而不为呢?>是两位外籍政治哲学家贝淡宁和艾维纳合著的一本深度解读城市精神内核的书.两位作者都是外籍身份的中国大学教授,都有着在世界各地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历,作者对书中提及的城市的人文历史和文化特征都有着准确的描述和细致的考察,向读者展现了世界众多大城市及其居民表达出的自身的独特习性和价值观.整卷翻完,受益良多.书中,作者选取了耶路撒冷.蒙特利尔.新加坡.香港.北京.牛津.柏林.巴黎.纽约共九个城市进行深入解读,这几个城市无一例外的在某一方面有着自身独特的.鲜明的特点,如柏林宽容.巴黎浪漫.北京政治.纽约抱负.作者对城市的建筑和物质外观着墨很少(点到为止),也没有宏大叙事的行政精神,而是着力体现自治的.自由与自我的自下而上的市民精神,一种真正的城市精神.笔者在感慨作者视野思维宽广深刻的同时,也不禁对以往自己对一些城市的肤浅认知而深感惭愧.比如巴黎.相信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与其他任何城市相比,巴黎更是一个充满浪漫梦想的城市.只是,我们如何解读浪漫 ,巴黎人又如何解读浪漫 ,两者是否一致?我们对巴黎浪漫的印象或许来自于好莱坞电影中巴黎街头接吻的青年男女.或许来自于巴黎街角的悠闲舒适的咖啡馆.亦或许来自于法国总统的花边新闻.但实际上,受访的巴黎本地人对巴黎的浪漫(好莱坞版本的浪漫)假设充满怀疑甚至敌视.巴黎人的浪漫精神体现在:他们看待日常生活的途径是贬低物质享受,赞美英雄的个人主义,尊重传统而非消费主义,尊重道德而不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思考,将反正统思想的态度理想化,不怎么关心表面的社会地位.在巴黎,讨论金钱或社会地位等话题是令人反感的;卢梭对摆脱社会规范束缚的个人自我的理想化和对现代文明的压迫和不平等的攻击成为_世纪浪漫主义的关键主题;一位在巴黎出生并成长的中国古典政治学者远离巴黎后最想念的是巴黎的思想生活.对话和娱乐;在巴黎,观点变成了理想,任务变成了让现实适应理想,而不是让理想适应现实.比如柏林.如今的柏林,作为德国的艺术.文化和自由中心的声誉日隆,除了成为文化中心外,柏林一直在进行从历史中吸取教训的迷人工程.这些工程包括建立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反犹运动纪念地.把主要大街命名为从前受害者的领导人以及柏林墙的建立等等,让居民和游客了解到包括纳粹时期和东柏林时期在内的城市历史.在对待其他种族与文化的态度上也愈加宽容.透明.开放.与过去和解的意图不是恢复任何形式的关系,而是创造一种正确关系,而创造新关系的前提是牢记过去以避免悲剧再次发生(历史上,柏林在宽容与不宽容之间几经摇摆,宽容政策带来了文化繁荣和富足,不宽容政策对其发展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为二战加害国的日本,歪曲历史.否认历史甚至杜撰历史,近日,安倍甚至以二战后欧洲的大团结氛围才使得德国表现出道歉与和解的态度,而亚洲并没有这种氛围,所以拒绝道歉与和解.笔者认为恰恰相反,正是德国的道歉与反省推动和促进了欧洲的一体化和大团结氛围,日本的不直面历史.不承认历史,不给受伤害的国家和民族一个可以接受的态度,严重阻碍和影响了亚洲的一体化和大团结氛围的形成和构建,安倍之言可谓诡辩.反思与道歉是和解的最基本的前提.比如纽约._26年,荷兰人用60荷兰盾(约24美元)的小饰物和其他商品从勒那皮印点人手中买下了曼哈顿岛,大约二.三十年后曼哈顿在国际贸易的刺激下发展成为多民族聚居的大商业城市._93年,曼哈顿.布朗克斯.斯塔滕岛.昆斯.布鲁克林合起来构成大纽约市 ,城市人口增加了一倍,地里面积从曼哈顿的23平方英里扩展到300平方英里.有人把纽约经济成功的原因归结为地理位置优势,依此逻辑,纽约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性应该伴随着港口重要性的下降而下降才对,但真实的情况恰恰相反.那么,纽约作为世界主要经济城市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呢?作者将其归功于外来移民的大规模涌入以及纽约向移民传达的一种欢迎和鼓励的信息.一方面外来移民大多充满了干大事的勃勃雄心,为当地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源源不断的能量, 正是多种不同雄心勃勃者的视角冲突是纽约成为世界首都 ;另一方面,纽约形成了一种把友谊与尊重隐私结合起来的社会规范,为雄心勃勃者提供了能挥洒自己天赋的活动空间.国内一些城市或地方的领导者和人们或许应该反思,对外来人口的排斥以及对地方的过度保护是否阻碍了本地的发展,为眼前的和个人的利益而放弃了长远的整体的利益?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对城市精神的解读,始终是客观的的.全面地.立体的,不仅向读者展示其积极向上的的一面,也向读者描述其矛盾.落后的因素,比如在解读柏林时作者对宽容与冷漠之间界限的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艾丽斯·M.杨| 城市正义:现代生活的规范性理想城市作为现代社会的必然产物,构成了相当一部分现代人的主要生活环境。
它以不同的方式形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因为城市关系的特质,城市问题与城市化问题一直源源不断地出现。
很多人将逃离城市作为出口。
政治学学者艾丽斯·杨却另辟蹊径地从城市生活所代表的关系形式入手,指出城市关系的另一种可能——构建有着共同目标、互相认同、互惠互利的社群。
她从这一理想出发,推出构建这样的城市生活所需的四种美德。
对于关注城市问题的每个人而言,不失为某种提醒。
城市正义:现代生活的规范性理想许多社会学文献都将现代历史视为从可控且安全的共同体向危险的科层制社会的演变,并饱含乡愁地将共同体重构为这个世界早已失落的源头。
还有许多人追随卢梭浪漫化的古代城邦和中世纪瑞士城镇,对现代社会的商业、混乱和无法控制的大众哀叹不已。
在整个现代时期,城市都被视为不道德、不自然、混乱和危险的象征,是滋生叛逆阴谋、非法性事、犯罪、变态和疾病的温床。
在现代城市的典型形象中,充斥着社群的重建旨在涤除的一切耻辱。
然而城市化是现代的地平线——更不用说是后现代社会的前提。
当代政治理论必须接受城市化——它是生活在发达工业社会中的人们所面临的根本物质条件。
城市关系不仅规定了庞大都市中人们的生活,也规定了郊区或城镇居民的生活。
我们的社会生活,是由人们以时空为中介形成的庞大网络所构成的,因此几乎每一个人都依赖于可见或不可见的陌生人的行动,作为自身与他人之间、自身与自身的欲望对象之间的中介。
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发现自己在地理上的联系越来越广,对于跋涉七十英里去上班,或者为了一晚上的娱乐而开上一小时的车,早就习以为常。
绝大多数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不时地与陌生人相遇。
我们的物质环境和物质结构,规定和预设了城市关系。
巨大的人口,加上日益增长的民族或族群认同意识,证明消除城市的愿景不过是一个无望的乌托邦。
现代城市生活早已是既成事实,以此作为我们的出发点不仅是必然的,也是可欲的。
即便对于那些谴责资本主义父权社会之异化、官僚化和大众化特征的人们来说,城市生活也有着强大的吸引力。
现代文学、艺术、电影,都为城市生活而欢呼,赞赏其活力、文化的多样性、技术的复杂性与活动的丰富性。
即使是许多对于分散社群最坚定的支持者,也乐意去拜访居住在波士顿、旧金山或纽约的朋友,爬上高塔欣赏城市的夜景,尝试当地最好的民族餐馆。
我希望构建一种城市生活的规范性理想,来取代社群理想和被其斥为反社会的自由主义个人主义。
这里所说的“城市生活”,指的是一种社会关系的形式,我将其界定为与陌生人聚集在一起的关系。
在城市中,不同的人、不同的群体在相同的空间与机构中相互交往,他们在此感到归属感,但并未在这些交往中被消解为某种统一或共性。
城市生活由各种具有亲密关系的人群组成,包括家庭、社会群体网络、自愿性的社团、邻里网络等各类小“社群”。
然而城市居民却常常冒险超越这些熟悉的领地,进入更公开的政治、商业、节庆当中,与陌生人相遇和交往。
在城市居住,意味着将人们的身份与活动与各种各样其他的活动相联系,使人们意识到这种未知的、陌生的活动对其自身的影响。
城市生活是一个由生产、分配、交通、交易、通讯、服务和娱乐构成的庞大甚至无限的经济网络。
城市居民以成千上万的其他人和庞大的组织资源为中介,以达成其个人的目的。
由此,城市居民聚集在一起,彼此紧密相连。
这带来了一些共同的问题和共同的利益,但并未创造一个有着共同的终极目标、相互认同、互利互惠的社群。
一种城市生活的规范性理想,必然从我们对城市的既有经验开始,并寻找这种社会关系的美德。
理想意味着一种尚未实现的可能性,因此,从上述经验中,我推出了四种美德。
一、没有排斥的社会分化大城市的生活与支持性社交网络和亚文化社群并不矛盾,甚至构成一个必要的前提。
社会群体差异在城市中蓬勃发展。
现代化理论预言,随着普遍主义的国家制度更直接地触及人们的生活,以及人们与拥有不同身份、不同生活方式的他者相遇,人们的地方、族群及其他群体从属性将会弱化。
然而大量证据表明,城市生活实际上往往强化了群体差异,甚至鼓励新的群体亲缘性的产生。
离经叛道的群体或少数群体只有在城市中才能保持匿名化,并达到足够的人数,而这在小城镇中是不可能的。
例如,我们很难想象,如果没有现代城市的条件,同性恋群体能够得以建立。
再如,尽管与乡村生活截然不同的城市生活已然改变了墨西哥裔的生活和自我概念,但在消解墨西哥裔的传统习惯或者促使其被盎格鲁语言和价值同化的同事,城市生活也促进了其群体认同和文化民族主义的渴望。
在实际生活中,许多城市里的人们对其所不认同的群体的成员表达出强烈的反感,但与生活在小城镇中的人相比,他们更倾向于将社会群体视为一种他们必须与之共存的既成事实。
在理想的城市生活中,自由导向了群体分化,形成了各种亲缘性的群体,但这种群体的社会与空间分化并不包含排斥。
城市的理想表达了这样一种差异,即一种并存的特殊性,既非被简化为同一性,又非全然的他者。
在这一理想中,群体间并不处在吸纳或排斥的关系,而是一种不会导向同质化的交迭与混杂。
尽管我们当下的城市生活中仍然存在许多边界与排斥,但即便是这样一种城市生活经验,也能够就何为非排斥性分化给予我们提示。
许多城市社区有着明确的族群认同,但其他群体的成员也居住在其中。
在一个美好的城市中,我们从一个有着鲜明特色的社区走到另一个社区,并不会知道二者的边界在何处。
在城市生活的规范性理想中,边界是开放的、不可确定的。
二、多样化城市中的群体融合,部分要归结于社会空间的多重分化。
使城市空间变得有趣、吸引人们投入其中、给人们愉悦的,正是这些空间所容纳的活动的多样性。
当住宅区中点缀着商店、餐馆、酒吧、俱乐部、公园和办公室时,人们会对其邻居有一种邻居的感觉,他们在街道上彼此相遇并相互寒暄。
他们会觉得他们的社区是一个“地点”或一个“场所”,因为酒吧里独特的顾客群,或者餐馆中全市闻名的比萨。
与一个纯居住性的社区相比,商务人士和居民都会对这样的社区产生更多的认同和关注。
多功能的街道、公园和社区也比其他单一用途的空间更为安全,因为人们大多数时候都在街头,并感觉对这个地方负有责任。
三、爱欲城市生活还将差异实体化为爱欲,在宽泛的意义上,爱欲指的是对他者的吸引,指的是将一个人从其安全的日常轨道上拉出来,与一些新颖、奇怪和令人惊讶的事物相遇时所感到的愉悦和兴奋。
城市的爱欲,往往是城市令人恐惧的一个方面,因为它导致了这样一种可能性:一个人有可能失去其身份,会堕落。
但是,在向那些我们认为不同的人保持开放和兴趣的时候,我们也获得了愉悦。
我们花一个下午穿行唐人街,或者评选本周公园怪咖。
我们寻找有新东西的餐馆、商店和俱乐部,寻找新的民族美食、一种不同的氛围、一群不同的人。
我们在城市的各个部分穿行,在来自不同地方的人们混杂之处体会到一种非我所有的独特特征,然后回家。
这种爱欲的吸引,正是社群理想的对立面。
在社群的理想之中,人们感觉到被肯定,是因为他们分享着共同的经验、观念和目标;他在他人之中看到了自己的投影。
但是还有另一种愉悦,来自我们与一种不同的、不熟悉的主体性和意义体系的相遇。
当一个人被抽出自身,理解在这个城市中还存在着其他的意义、行为和观点,并且可以通过与他人的交往来学习或体会更多不同的东西时,人们也会感到愉悦。
城市的爱欲,也源自其物质存在的美学:明亮多彩的灯光,宏伟的建筑,不同时代、不同风格、不同目的的建筑相互毗邻。
城市空间提供欣喜和惊奇。
走过一个街角或几个街区,你将遇到一种不同的空间情绪,新的视听体验,新的互动。
城市的爱欲意涵源于其社会和空间的不可穷竭。
城市是一个众地之地,它将如此之多的层级和关系折叠在自身之中,以至不可理解。
对于一座城市,一个人永远不会觉得再无新事或新的乐趣可探索,没有新的有趣的人可相遇。
四、公共性赞颂社群价值的政治理论家常常将公共解释为一个统一的、相互理解的场域,但这与我们队公共空间的实际经验并不相符。
因为根据定义,公共空间是一个容许任何人进入的空间,任何人皆可参与和见证,因此在进入公共空间时,人们总是有遇见不同的人的风险——这些人认同的是不同的群体,有着不同的意见,过着不同的生活。
城市中的群体多样性在公共空间中最为明显。
这有助于理解城市公共空间的活力与激情。
城市提供了重要的公共空间:街道、公园和广场,在此人们坐立在一处,互动和交织,或仅仅只是看到其他人——而并不是被统一在拥有“共同的终极目标”的社群之中。
政治——提出问题并决定制度和社会关系该如何组织的最重要的活动——极其依赖于人人皆可获得的空间和论坛的存在。
在这些公共空间,人们与他们可能并不理解或者并不认同的其他人、意义、表达和问题相遇。
例如,公共集会和示威的力量,往往便在于向穿行这一公共空间的人提出他们的问题和要求,而在其他情况下,他们可能会避开这些人。
作为一种规范性理想的城市生活提供了公共场所和公共论坛,在其他,任何人都可以说话,任何人也都可以倾听。
由于城市生活是陌生人的共处,聚居着多样化又彼此重叠的邻居,社会正义就不可能从一个启蒙运动式的普世公众的制度中产生。
恰恰相反,城市中的社会正义要求实现一种差异的政治。
这种政治为承认和肯定多样化的社会群体提供了体制和意识形态工具,包括赋予这些群体政治代表性,颂扬它们独特的特征和文化。
在这种无压迫的城市中,人们对未被同化的他者保持开放。
我们都有我们所熟悉的关系和亲缘所系,有我们感到亲密的人并与之分享日常生活。
这些家庭和社会群体通往一个人人皆可参与的公共空间,而这一公共空间也必须向所有人开放。
不过,与社群主义传统不同,这里的公共不能被理解为一个超越群体差异的统一体,也不能被理解为要求彻底的相互理解。
在公共生活中,差异仍然是未被同化的,但每个参与的群体都承认并且愿意倾听他人。
这种公共是异质的、多元化的、游戏的,是一个人们见证并欣赏多元化的文化表达的地方——尽管他们并不共享,也并不完全理解这种文化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