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技能操作体格检查-腹部检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肝脏叩击痛:左手掌平放在肝区,右手握空 心拳以适当力度叩击左手背,正常无叩击 痛。
移动性浊音
• 受检者仰卧位。检查者用间接 叩诊法自脐开始,沿脐水平向 左侧叩诊至鼓音变为浊音处, 板指不动,嘱受检者右侧卧位, 原位置再次叩诊,如浊音变成 鼓音,表示移动性浊音(+);反 方向右侧叩诊。腹腔游离液体 >1000ml
• 膨隆:全腹-腹腔积液、积气,胃肠胀气,腹内巨大肿块

局部-脏器肿大、腹内肿瘤或炎性肿块、腹壁肿物和疝
• 凹陷:全腹-消瘦、脱水、恶病质

局部-多由术后腹壁瘢痕收缩所致
• 当全腹膨隆时,为观察其程度和变化,常需测量腹围。
• 方法为让病人排尿后平卧,用软尺经脐绕腹一周,测得的周长即为腹 围(脐周腹围),通常以厘米为单位,还可以测其腹部最大周长(最大腹 围),同时记录。定期在同样条件下测量比较,可以观察腹腔内容物 (如腹水)的变化。
缘交界处为胆囊点 7. 腹中线:相当于腹白线,为前正中线的延续,此处易发生白线疝 8. 腹股沟韧带:两侧腹股沟韧带与耻骨联合上缘共同构成腹部体表的下界,此处为寻找
股动、静脉的标志,也是腹股沟疝通过部位(腹股沟管或腹股沟三角) 9. 肋脊角:背部两侧第12肋骨与脊柱交角,检查肾脏叩击痛位置
腹部分区-四分
腹部叩诊
• 全腹叩诊应顺序、 全面叩诊。 • 正常腹部以鼓音为主。
肝浊音界
• 肝界叩诊检查者位于受检者右侧,用间接叩诊法,从右第 2肋间开始,沿右锁骨中线逐肋间向下叩诊,当由清音转 为浊音时,即为肝上界。然后由腹部鼓音区沿右锁骨中线 向上叩诊,由鼓音转为浊音处即是肝下界。
• 肝上界定位:第五肋间 • 肝下界定位:触诊时触及的肝缘 • 正常肝上下径9-11cm
触诊方法-深部触诊
通过掌指关节和远端 手指掌面深压腹壁、 下压2cm以上,可达34cm; 用于了解腹腔内脏情 况,如大小、形态、 压痛、反跳痛及腹腔 内肿块等
• 阑尾点:右髂前上棘与肚脐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 • 胆囊点:右侧腹直肌外缘与肋弓交界处 • 反跳痛: 3指远处停留片刻,迅速将手抬起,离开腹壁,患者腹痛加重表情
音,称之为肠鸣音减少或消失:(续3-5分钟以上才能听 到一次或听不到)见于急管杂音
1. 听诊部位为脐上(腹主动脉、左右上腹(肾动脉)和左右下腹(骼动脉) 2. 左右上腹部收缩期吹风样血管杂音常提示: 肾动脉狭窄 3. 中腹部收缩期喷射性血管杂音常提示:腹主动脉瘤或腹主动脉狭窄 4. 下腹部两侧收缩期吹风样血管杂音应考虑: 髂动脉狭窄 5. 脐周连续性静脉杂音提示:门脉高压侧支循环形成
临床常将脾肿大分为轻、中、高三度。 脾缘不超过肋下2cm为轻度肿大: 超过2cm,在脐水平线以上为中度肿大; 超过脐水平线或前正中线则为高度肿大,即巨脾。
胆囊触诊
• 胆囊触诊:正常胆囊不能 触及。 墨菲(Muphy)征: 检查者左手掌平放于受 检者右季肋部,拇指尖 勾压于胆囊点,嘱受检 者深吸气,如在吸气过 程因触痛而致吸气中止, 则为阳性。(急性胆囊炎)
• 触诊应在右锁骨中线上及前正中线上进 行。
• 当触及肝脏时应测量其肝缘与肋缘或剑 突根部的距离,以厘米表示。
正常肝脏:肋下≤1cm、 剑突下≤3-5cm,上下径911cm;
弥漫性肝肿大:肝炎、肺 淤血、脂肪肝、早期肝硬 化、白血病等
局限性肿大:肝脓肿、 肝囊肿、肝肿瘤
脾脏触诊
平卧位: 医生的左手绕过病 人前腹壁,将手掌置于左 腰部第9-11肋处,试将脾 从后向前托起右手平放于 腹壁,方向与肋缘垂直, 自脐平面由下至上逐渐向 肋方向移动,并呼吸配合, 触诊要领与触诊肝脏方法 相同。
听诊
• 听诊内容: • 肠鸣音、血管杂音。
肠鸣音
• 肠鸣音用听诊器在右下腹或脐周听诊1分钟。正常肠鸣音 3~5次/min。超过10次/min为肠鸣音活跃,但音调不高亢 见于:饥饿状态、急性肠炎、胃肠出血、服用泻药后等。
• 伴有音调高亢为肠鸣音亢进提示机械性肠梗阻。 • 如1分钟内未闻及肠鸣音,需听诊3~5分钟,仍未闻及肠鸣
腹部分区-九分
视诊方法
• 患者排空膀胱、仰卧位,充分暴露 • 检查者站于被检查者右侧 • 先俯视全腹,上-下 • 后视线处于被检查者腹平面同水平,自侧
面沿切线方向观察
视诊
• 1、腹部外形、测量 • 2、腹壁静脉 • 3、胃肠型和蠕动波
腹部外形、测量
• 腹部外形正常腹部平坦、对称,无腹部膨隆或凹陷。
• 大量腹水时可见腹部膨隆、蛙腹、脐部突出。
腹部静脉
1. 腹壁静脉曲张血流方向:检查者将一手的示指和中指并拢,曲张的静 脉上,然后一只压静脉向外滑动,挤出该段静脉内血液,至一定距 离 (约7.5~10cm) 放松该手指,另手指紧压不动手指紧压不动,看静 脉是否充盈,如迅速充盈,则血流方向是从放松的一端流向紧压手指的一端。
腹部检查
大纲
• 体表标志及分区 • 腹部外形 • 呼吸运动 • 腹围 • 腹壁静脉 • 胃肠型 • 蠕动波
体表标志及分区
体表标志及分区
1. 助弓下缘:系由第8~ 10肋软骨和第11.12浮助构成,其下缘为腹部上界, 常用于腹壁 分区及肝脾测量
2. 剑突:软骨连接于胸骨下端的骨性三角 3. 腹上角:又称胸骨下角,为两侧肋弓至剑突根部的交角,用于判断体型及肝脏测量 4. 脐:为腹部的中心,平腰椎3~4之间,为腹部分区和腰椎穿刺的定位标志 5. 髂前上棘:髂嵴前方的凸出点,为腹部九区分法标志及常用骨髓穿刺部位 6. 腹直肌外缘:相当于锁骨中线的延续,常为手术切口位置,右侧腹直肌外缘与肋弓下
肛门
1.视诊检查者用手分开受检者臀部, 观察肛 门及其周围皮肤颜色及皱褶。 2.触诊受检者可采取肘膝位、截石位等。
检查方法
触诊时检查者右手示指戴指套或手套,并涂 以润滑剂,如肥皂液、凡士林、液状石蜡后, 将示指置于肛门外口轻轻按摩,等受检者肛 门括约肌适应放松后,再徐徐插入肛门、直 肠内。先检查肛门及括约肌的紧张度,再检 查肛管及直肠的内壁。注意有无压痛及黏膜 是否光滑,有无肿块及搏动感,男性还可触 诊前列腺。
腹部触诊
➢ 受检者取仰卧位、 屈膝屈髋,以放松腹肌。 先检查正常部位,后异 常部位。 ➢ 一般检查顺序从左 下腹开始,逆时针方向、 全面检查,可最后触诊 脐部或右下腹。
触诊方法-浅部触诊
• 浅部触诊:近端手指的 掌面轻触腹壁。不用滑 动,下压腹壁1cm深度。
• 用以发现腹部的紧张感、 抵抗感、表浅的压痛、 肿块、搏动和腹壁上的 肿物(皮下脂肪瘤、结 节等)
个痛苦,提示炎症累及壁层腹膜
肝脏触诊
• 左手拇指置于右肋缘,手掌和其他四指 在背后托起右腰部。右手触诊方法同上。 当触及肝脏时,应注意其大小、质地、 边缘和表面状态、压痛等。
• 触诊应与呼吸配合,随患者呼气时,手 指压向腹深部,再次吸气时,手指向上 迎触下移的肝缘,如此反复进行中,手 指逐渐向肋缘移动,直至触到肝缘或肋 缘为止。
再用同法放松另一手指,则可看出血流方向。 2. 门脉高压:血流方向以脐为中心向四周伸展,俗称“海蛇头” 3. 上腔静脉阻塞:上腹壁和胸壁静脉血流方向向下 4. 下腔静脉阻塞: 静脉血流方向向上
门静脉梗阻腹壁浅静脉 血流分布和方向
下腔静脉梗阻腹壁浅静 脉血流分布和方向
胃肠型和蠕动波
• 胃肠型和蠕动波正常人不可见,出现者提示消化道梗阻。 • 胃肠梗阻时:可见胃肠轮廓及至左肋缘向右的蠕动波
• 如卧位未触及脾脏,还应嘱受检者右侧卧 位,再次触诊。
脾肿大时的测量方法是
• 第I线测量:指左锁骨中线与左肋 缘交点至脾下缘(左锁中线延长线 上)的距离,以厘米表示。
• 第II线:系指左锁骨中线与左肋 缘交点至脾脏:最远点的距离。
• 第Ⅲ线:是指脾右缘与前正中线 的距离。如脾脏高度增大向右越 过前正中线,则测量脾右缘至前 正中线距离,以“+”表示;未超 过前正中线则以“_”表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