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员会就业歧视及劳资纠纷法律扶助办法
就业歧视法反歧视保护与就业平等的法律要求
就业歧视法反歧视保护与就业平等的法律要求就业歧视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度较高的热点之一。
为了维护公平正义和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关的反歧视法。
本文将就就业歧视法反歧视保护与就业平等的法律要求展开讨论。
一、反歧视法的概念和意义反歧视法,即旨在防止个人或群体因性别、种族、宗教、年龄、残疾等特征而受到不公平待遇的法律。
其主要目的就是保护受到歧视的个体免受不公平对待,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反歧视法的意义重大。
首先,它为每个人提供了平等的机会,使个体的潜力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其次,反歧视法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降低社会矛盾和冲突的发生。
最后,反歧视法能够提高企业竞争力和社会整体素质,为国家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二、反歧视保护的法律基础反歧视保护是以法律为依据的。
各国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了法律法规,具体规定了就业歧视的禁止和保护措施。
在国际领域,联合国制定了一系列文件,旨在促进反歧视工作。
例如《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和《消除种族歧视公约》等国际法律文书,为各国制定法律提供了参考。
中国在反歧视领域也有着完善的法律框架。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了公民平等的权利,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也明确禁止就业歧视的行为。
此外,我国还设立了劳动和就业争议处理机构,为遭受歧视的个体提供法律援助和维权服务。
三、反歧视保护的具体措施为了切实保护受歧视人群的权益,各国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
1. 立法措施:国家制定法律法规明确禁止就业歧视行为,并对违法行为实施相应的处罚措施,确保法律得到有效执行。
2. 教育和宣传:加强对就业歧视问题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反歧视意识和法律知识。
通过大规模的宣传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就业歧视的危害,共同呼吁公平正义。
3. 建立监督机制:设立专门机构负责监督和调查就业歧视行为,及时处理投诉和举报。
这些机构可以对歧视行为进行调查,违法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4. 涉及企业的规定:要求企业建立公平的招聘机制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禁止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
平等就业法禁止就业歧视
平等就业法禁止就业歧视在当代社会中,平等就业法的实施对于打破就业歧视非常重要。
就业歧视是指在招聘、录用、晋升及解雇等环节中,对申请人或员工进行不公平对待的行为。
平等就业法的出台旨在保护每个人获得公平的就业机会和待遇,无论其性别、年龄、种族、宗教、婚姻状况、性取向或残疾情况等。
1. 就业歧视的种类就业歧视可以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性别歧视、年龄歧视、种族歧视、宗教歧视、婚姻状况歧视、性取向歧视和残疾歧视等。
这些歧视种类严重影响了个人的就业前景和职业发展。
2. 平等就业法的基本原则平等就业法通过明确一些基本原则来保护每个人的人权和平等就业机会。
这些原则包括禁止歧视、平等报酬、公平选拔、合理调整和合理安排等。
禁止歧视原则意味着雇主不能因为个人的性别、种族、宗教等因素而做出不公平的决策。
而平等报酬原则则要求给予相同工作相同报酬。
公平选拔原则确保招聘和晋升过程中没有不公正的因素。
合理调整和合理安排原则则针对有残疾的人士,为其提供合适的工作条件和职位。
3. 平等就业法的社会影响平等就业法的实施对于推动社会公正与人权意识的普及具有积极的作用。
它为受到歧视的个人打开了公正的就业机会,同时也促进了多元化与包容性的企业文化发展。
平等就业法的落实还能对整个社会产生正面的影响,减少社会不平等现象,提高人们对司法制度和法律的信任。
4. 编程在平等就业法的实施中的作用编程在平等就业法的实施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通过使用机器学习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招聘流程可以更加客观和公正。
它可以避免人为的主观判断和偏见,并根据申请人的能力和潜力做出客观评估。
其次,编程还能帮助开发在线培训和教育平台,让更多人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提升就业竞争力。
此外,编程还能帮助建立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提高企业对员工的管理效率和公正性。
总结:平等就业法的实施对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至关重要。
它保护了每个人的平等权利,使每个人都有机会获得公平的就业机会和待遇。
而编程作为一项强大的工具,则能够在实施平等就业法的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通过科技手段实现更公正、客观、透明的招聘流程和管理方式。
招投标中串标围标的表现形式
遇到污染防治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招投标中串标围标的表现形式一、串标和围标的表现形式1、概念串标是指招标人(含招标代理机构)和内定投标人之间非法串联,在招标程序合法外衣的掩护下双方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
投标人之间的串联主要是以围标形式出现的。
串标是虚假招标的主要表现形式,串标往往伴随着腐败。
串标的主导行为人是招标人。
围标是投标人之间在某利益集团导演下采取不同投标策略,不正当谋取中标。
无论谁中标,利益集团内的投标人都有不同收益。
应该指出,在国际工程界投标人为了追求最大利益,甲投标人在付给乙方合理的睡觉费”后,乙方可放弃投标。
这是允许的。
而围标是投标人串联后还要投标,这是两者现象上的不同。
围标的主要行为人是投标人。
2、表现形式串标:(1)招标人委托内定投标人或委托代理机构按照内定投标人的条件,量身定做招标文件包括制定特别考虑的评标办法;(2)招标人向其透漏标底或影响中标结果的其他重要信息;(3)招标人纠集若干投标人陪绑,内定投标人代表这些陪绑投标人制作不同投标价的投标文件,甚至代缴投标保证金,中标后内定中标人给陪绑投标人付适当的咨询费。
围标:(1)利益集团导演布置制作不同报价和服务内容的投标文件,借其他法人的资质和名称,一个法人以多个投标人名义参加投标;(2)利益集团组成投标共同体,达成相互补偿协议后各法人分别投标;(3) 串标围标相结合,利益集团同招标人勾连,限制其他投标人投标或通过资格预审限制其他投标人入围,轰轰烈烈走形式,认认真真走过场。
二、成因1、串标往往发生在国有企业的项目中,一般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项目承办人对已经使用的货物或建筑商有多年的了解,考虑到备品、备件和服务等原因,希望内定这些老客户;或者有资金缺口希望承诺垫资的投标人中标;或者按照领导意图考虑本位主义希望老客户或本行业本系统的企业中标。
二是项目承办人有利益关系,供应商多年攻关的结果,这样,实力强的单位不一定比得上手段强的单位,其往往有腐败问题。
简述企业破产的清偿顺序
遇到污染防治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简述企业破产的清偿顺序核心内容:《企业破产法》规定分配顺序的意义在于,依据一定的法律政策确定不同类别的请求权人的受偿顺序,使顺序在先的请求权人能够优先于顺序在后的请求权人获得清偿。
企业破产按照什么顺序进行清偿?我国《企业破产法》第113条中明确规定了企业破产的清偿顺序,企业破产的清偿顺序分为三个顺序,第一顺序是破产人所欠职工的工资和医疗、伤残补助、抚恤费用等补偿金的清偿;第二顺序是破产人欠缴的除前项规定以外的社会保险费用和破产人所欠税款以及第三顺序是普通破产债权,下面在本文详细介绍。
一、请求权的顺序根据《企业破产法》第113条的规定,破产财产在优先清偿破产费用和共益债务后,依照下列顺序清偿:1、破产人所欠职工的工资和医疗、伤残补助、抚恤费用,所欠的应当划入职工个人账户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费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支付给职工的补偿金(第一顺序);2、破产人欠缴的除前项规定以外的社会保险费用和破产人所欠税款(第二顺序);3、普通破产债权(第三顺序)。
在计算第一顺序的债权分配时,破产企业的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工资按照该企业职工的平均工资计算。
二、按顺序清偿的规则《企业破产法》规定分配顺序的意义在于,依据一定的法律政策确定不同类别的请求权人的受偿顺序,使顺序在先的请求权人能够优先于顺序在后的请求权人获得清偿。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按顺序清偿必须遵守如下规则:1、首先清偿在先顺序的债权。
2、在先顺序清偿完毕后,有剩余财产的,进行下一顺序的清偿。
3、对每一顺序的债权,破产财产足够清偿的,予以足额清偿;不足清偿的,按比例清偿。
4、按比例分配后,无论是否有未获分配的下一顺序债权,破产分配均告结束。
&三&、破产费用&1、破产案件的诉讼费用;2、管理、变价和分配债务人财产的费用;3、管理人执行职务的费用、报酬和聘用工作人员的费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就业歧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就业歧视法(草案)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反就业歧视第三章监督部门职责第四章举证责任和法律责任第五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立法目的】为了维护就业者平等、合法的就业权利,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就业制度,根据宪法、劳动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以及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适用本法规定。
第二章反就业歧视第三条【禁止地域歧视】用人单位招录劳动者时,不得在招聘、工作和待遇上给予特定地域的劳动者歧视待遇。
第四条【禁止户籍歧视】用人单位招录劳动者时,不得在招聘、工作和待遇上给予农村户籍和非本地户籍的劳动者歧视待遇。
第五条【禁止对妇女的歧视】用人单位招录劳动者时,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
第六条【男女同工同酬】妇女在劳动报酬、福利待遇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
第十九条【对妇女的特别待遇】用人单位招录女职工时和女职工工作期间,劳动合同不得有限制女职工结婚、生育的规定。
不得单方面在女职工孕期对其变岗变薪。
第七条【禁止对残疾人的就业歧视】用人单位招录劳动者时,不得在招聘、工作和待遇上给予残疾人劳动者不平等的歧视待遇。
第八条【对残疾职工的特别待遇】用人单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在公共交通和公共场所提供无障碍设施,方便残疾人工作。
第九条【禁止对传染病病原携带者的就业歧视】用人单位招录劳动者时,不得以传染病病原携带为理由拒绝录用,除非某些工作本身对此有明显、必须的特殊需要。
第十条【禁止民族歧视】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时,不得在招聘、工作和待遇上给民族劳动者不平等的歧视待遇。
第十一条【禁止体貌特征歧视】用人单位招录劳动者时,不得以身高、体重、容貌等体貌特征为理由拒绝录用,除非某些工作本身对此有明显、必须的特殊需要。
第十二条【禁止年龄歧视】用人单位不得设置不合理的年龄限制,损害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利。
就业歧视和平等权利
就业歧视和平等权利就业歧视和平等权利合同书本合同书为雇佣双方之间就就业歧视和平等权利事项达成的共识和约定。
以下是合同的条款和条件:1. 就业歧视禁止雇主保证遵守本地法律和法规,不歧视在雇佣过程中不同性别、种族、宗教、国籍、年龄、残疾或其他受法律保护的群体的个人。
雇主承诺不对任何个人实施就业歧视。
2. 平等机会原则雇主承诺在招聘、录用、晋升、薪资调整和解雇等所有的就业决策中,严格按照能力和资质来判断,不受到个人的性别、种族、宗教、国籍、年龄、残疾或其他受法律保护的群体的影响。
雇主将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确保所有员工享有平等的权利和待遇。
3. 就业歧视投诉程序雇主将建立并公布就业歧视投诉程序,以处理任何与就业歧视相关的投诉。
雇主将确保投诉的处理过程公正、透明,并采取适当的纠正措施。
4. 歧视行为的严重后果雇主将采取适当的纪律措施来处罚违反就业歧视政策的员工或上级领导。
这些纪律措施可能包括警告、停职、降职或解雇,取决于违反的严重性和频率。
5. 就业平等教育与培训雇主将提供就业平等教育和培训,以确保所有员工了解并遵守本合同中规定的就业歧视和平等原则。
雇主将培养员工意识到歧视行为的危害,并提供适当的培训资源,以提高员工对多样性和包容性的认识和理解。
6. 监管机构合作雇主承诺与相关监管机构合作,并提供所需的信息和文件,以回应有关就业歧视行为的调查请求。
雇主将积极配合监管机构的调查,确保透明度和公正性。
7. 合同的生效和变更本合同自雇佣双方签署之日起生效,并持续有效直至雇佣关系结束。
合同的变更需双方协商一致,并以书面形式确认。
8. 法律约束本合同受到相关国家和地区法律的约束。
若合同的任何部分被认为无效,不影响其它部分的有效性。
请双方签署以下合同,以确认并遵守该协议:雇佣方(雇主):_____________代表签字: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雇员:_____________代表签字: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
原住民族工作权保障法
【法规名称】原住民族工作权保障法【颁布部门】【颁布时间】 2001-10-31【效力属性】有效【正文】原住民族工作权保障法第 1 条为促进原住民就业,保障原住民工作权及经济生活,特制定本法。
本法未规定者,适用其他法律之规定。
第 2 条本法之保障对象为具有原住民身分者。
第 3 条本法所称主管机关:在中央为行政院原住民委员会;在直辖市为直辖市政府;在县 (市) 为县(市) 政府。
本法所定事项,涉及各目的事业主管机关职掌者,会同各目的事业主管机关办理。
第 4 条各级政府机关、公立学校及公营事业机构,除位于澎湖、金门、连江县外,其雇用下列人员之总额,每满一百人应有原住民一人:一约雇人员。
二驻卫警察。
三技工、驾驶、工友、清洁工。
四收费管理员。
五其他不须具公务人员任用资格之非技术性工级职务。
前项各款人员之总额,每满五十人未满一百人之各级政府机关、公立学校及公营事业机构,应有原住民一人。
第一项各款人员,经各级政府机关、公立学校及公营事业机构列为出缺不补者,各该人员不予列入前项总额计算之。
第 5 条原住民地区之各级政府机关、公立学校及公营事业机构,其雇用下列人员之总额,应有三分之一以上为原住民:一约雇人员。
二驻卫警察。
三技工、驾驶、工友、清洁工。
四收费管理员。
五其他不须具公务人员任用资格之非技术性工级职务。
前项各款人员,经各级政府机关、公立学校及公营事业机构列为出缺不补者,各该人员不予列入前项总额计算之。
原住民地区之各级政府机关、公立学校及公营事业机构,进用须具公务人员任用资格者,其进用原住民人数应不得低于现有员额之百分之二,并应于本法施行后三年内完成。
但现有员额未达比例者,俟非原住民公务人员出缺后,再行进用。
本法所称原住民地区,指原住民族传统居住,具有原住民族历史渊源及文化特色,经中央主管机关报请行政院核定之地区。
第 6 条各级主管机关、公共职业训练机构、公立就业服务机构及本法涉及之目的事业主管机关,应指派人员办理原住民工作权益相关事宜。
就业促进法
第四章
就业服务和管理
第一讲
就业服务
一、就业服务概述
(一)就业服务的概念 (二)就业服务的作用 (三)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二、公共就业服务概述
(一)公共就业服务的产生、发展和概念 (二)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公共就业服务体 系 (三)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责任和义务 (四)我国公共就业服务的发展状况 (略) (五)按照”新三化”要求建设公共就业服务 体系
(二)我国目前反就业歧视立主要特点
二、《就业促进法》关于公平就业 的规定
(一)《就业促进法》关于就业歧视立法的背景 (二)《就业促进法》关于反就业歧视的总体规 定 (三)《就业促进法》关于公平就业的具体规定
1.关于政府维护公平就业的责任 2.禁止用人单位和职业中介机构实施就业歧 视行为 3.关于妇女就业平等权的保障 4.关于少数民族就业平等权的保障 5.关于残疾人就业平等权的保障 6.关于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平等就业权的保障 7.关于进城就业的农业劳动者平等就业权的 保障
三 、公共就业服务的支持和保障
四、人力资源市场信息服务体系 五、《就业促进法》规定的免费 服务内容
第二讲 就业管理
一、人力资源市场 二、对公共就业服务和职业中介服务的管理 三、职业中介机构的设立与监管 四、失业预警制度 五、劳动力调查统计和就业登记、失业登记 制度
《就业促进法》
石河子市就业培训中心 讲师 马颖
第三章、我国法律中关于平等就业 和反就业歧视的规定
(一)我国目前反就业歧视立法的内容
1.《宪法》关于就业平等权的规定 2.《劳动法》规定就业平等权,禁止就业歧视 3.《民族区域自治法》关于民族平等就业权的规定 4.《妇女权益保障法》禁止就业中的性别歧视 5.《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就业条例》保护残疾 人平等就业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日期】2007.08.30•【文号】主席令第70号•【施行日期】2008.01.01•【效力等级】法律•【时效性】已被修改•【主题分类】就业促进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七十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于2007年8月30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2007年8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2007年8月30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政策支持第三章公平就业第四章就业服务和管理第五章职业教育和培训第六章就业援助第七章监督检查第八章法律责任第九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促进就业,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相协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制定本法。
第二条国家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多渠道扩大就业。
第三条劳动者依法享有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的权利。
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受歧视。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制定促进就业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通过发展经济和调整产业结构、规范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提供就业援助等措施,创造就业条件,扩大就业。
第六条国务院建立全国促进就业工作协调机制,研究就业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协调推动全国的促进就业工作。
国务院劳动行政部门具体负责全国的促进就业工作。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促进就业工作的需要,建立促进就业工作协调机制,协调解决本行政区域就业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共同做好促进就业工作。
第七条国家倡导劳动者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提高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自谋职业。
论我国就业歧视的法律调控
论我国就业歧视的法律调控引言就业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人民幸福生活的保障。
然而,就业歧视问题一直存在于各个国家和地区。
就业歧视不仅侵犯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还阻碍了社会的公平与和谐。
因此,我国对就业歧视问题的法律调控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我国法律对就业歧视的调控措施,以及这些措施的效果和不足。
一、我国法律对就业歧视的定义和禁止我国法律对就业歧视问题有明确的界定和禁止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三十五条的规定,雇主不得因劳动者的性别、民族、宗教信仰、残疾等原因,对劳动者进行与招聘、录用、工作岗位安排、职称评定、职务聘任、职业资格认定相关的任何歧视行为。
此外,我国《反就业歧视法》明确规定了对就业歧视的情形和制裁措施。
二、我国法律对就业歧视的调控措施1. 立法制度建设我国针对就业歧视问题,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来实施调控。
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反就业歧视法》之外,还有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等。
这些法律的制定和实施,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对就业歧视问题的调控能力。
2. 建立监督机制为了确保法律的实施,我国设立了相关监督机构,如劳动监察机构、妇女权益保障机构、残疾人保障机构等。
这些机构负责监督和调查就业歧视行为,对违法行为进行制裁,并为受到就业歧视的劳动者提供法律援助和维权服务。
3. 法律救济与赔偿机制我国法律为受到就业歧视的劳动者提供了法律救济和赔偿机制。
劳动者可以通过劳动争议仲裁和劳动争议行政处理程序,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和劳动争议调解机构申请救济。
同时,劳动者还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赔偿其因受到就业歧视而遭受的损失。
三、我国法律调控就业歧视的效果和不足1. 效果通过我国法律对就业歧视的调控,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方面,法律的制定和实施,使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就业歧视的严重性,并且愿意采取措施来禁止和打击就业歧视。
另一方面,法律的实施,强化了雇主对就业歧视的警惕,提高了对雇主的约束力,从而减少了就业歧视的发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就业歧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就业歧视法》(北科建议稿)第一章总则第二章一般规定第三章性别歧视第四章身份歧视第五章残疾人歧视第六章健康歧视第七章其他歧视第八章法律责任第九章救济机制第十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 1 条【立法目的】本法旨在规范用人单位在招聘劳动者就业中的行为,消除针对劳动者个体的就业歧视现象,保障劳动者平等就业的权利,促进就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及中国参与的有关反就业歧视的国际条约制定本法。
第 2 条【就业歧视的含义】本法所称就业歧视,是指用人单位对于劳动者自身因素做出的与客观工作需要不相关的区别规定,使劳动者在就业机会或工作待遇方面有所差别,从而取消或损害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利的行为。
第 3 条【适用范围】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所有用人单位(包括劳务派遣机构、职业中介机构)在职业或就业的活动中都适用本法。
第二章一般规定第 4 条【禁止招聘中的歧视】用人单位不得基于等民族、性别、身份、宗教、信仰、残疾、体貌特征、年龄、健康状况、性取向因素,在录用条件中明示或者暗示歧视性的任职条件。
用人单位在招聘录用过程中,不得以任何方式了解应聘者的家庭状况、社会关系、婚姻、生育、非传染性疾病等个人信息。
但该信息与工作性质直接相关的除外。
第 5 条【用人单位保管劳动档案义务】用人单位应建立完善的劳动档案保管制度。
劳动档案应当包括劳动者在招聘录用程序中的原始材料、劳动合同等各种有关文件。
第 6 条【不得任意辞退劳动者】用人单位不得任意辞退劳动者。
第 7 条【不得打击报复劳动者】用人单位不得因劳动者提出就业歧视申诉、起诉、检举、控告,或者帮助调查和作证,对劳动者进行打击报复,包括无正当理由调换劳动者的工作岗位、停职、降低职务、减少劳动报酬、辞退或以其他方式迫使劳动者被迫解除劳动关系等行为。
但因劳动者能力不胜任现任职工作岗位的除外。
第三章性别歧视第8 条【男女平等】妇女在就业和职业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
平等就业与反歧视政策
平等就业与反歧视政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平等就业和反歧视政策在现代社会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这些政策的目的是确保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来获得公正的就业,并且不受到任何形式的歧视或偏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平等就业和反歧视政策的重要性以及相关措施的实施。
一、背景介绍平等就业和反歧视政策是一个涉及到社会公平和司法公正的重要议题。
它涉及到种族、性别、年龄、残疾、宗教以及性取向等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平等待遇问题。
通过采取平等就业和反歧视政策,社会能够确保每个个体都能够依据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来获得公平的就业机会。
这样的政策不仅有利于个体的权益保护,也有助于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
二、平等就业的重要性平等就业政策强调不论个体的人种、性别、年龄、残疾、宗教信仰和性取向等因素,都应该有相等的就业机会。
这样的政策能够确保人才的发掘和潜能的发展,并且提供公平和公正的竞争环境。
平等就业政策的实施能够减少种族、性别和其他因素所导致的歧视和偏见,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繁荣。
三、反歧视政策的重要性反歧视政策旨在消除对不同群体的歧视和偏见。
这样的政策能够促进社会的多元性,提高公民的参与度,并且增进社会的凝聚力。
通过反歧视政策的实施,我们能够确保每个人都能够受到公正的对待,并且不会因为个体的特征或身份而受到不公平的待遇。
这样的政策不仅符合道德和伦理的原则,也是一个健康和繁荣社会的基础。
四、平等就业与反歧视政策的实施为了实现平等就业和反歧视政策的目标,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1. 立法措施:各国可以制定和颁布相关的法律,明确禁止在招聘、雇佣和职业晋升过程中的任何形式的歧视和偏见。
2. 宣传教育:开展针对公众和企业的教育宣传活动,加强对平等就业和反歧视政策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公众对这些政策的认知和理解。
3. 监督执法: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对涉及平等就业和反歧视政策的案件进行调查和处理,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
4. 建立机构:设立专门机构或委员会,负责监督和推动平等就业和反歧视政策的实施,提供咨询和支持。
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印发云南省就业援助工作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其他文件政府信息公开
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印发云南省就业援助工作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其他文件政府信息公开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公布日期】2024.07.19•【字号】云人社通〔2024〕28号•【施行日期】2024.07.1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就业促进正文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印发云南省就业援助工作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云人社通〔2024〕28号各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镇雄县、宣威市、腾冲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为进一步健全我省就业促进机制,完善就业援助工作政策体系,坚持突出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帮扶,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将《云南省就业援助工作实施细则(试行)》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2024年7月19日云南省就业援助工作实施细则(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优化就业援助服务,规范就业援助实施工作,提高就业援助实效,全面履行就业援助工作职责,确保就业援助更加精准、科学、高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就业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社〔2023〕181号)、《关于加强就业援助工作的指导意见》(人社部发〔2010〕29号)、《云南省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实施办法》(云政发〔2008〕233号)等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现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就业援助是指以政府为主导,通过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落实各项就业创业扶持政策、提供就业岗位信息、职业技能培训和公益性岗位安置等公共就业服务,帮助就业援助对象实现就业。
第三条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就业援助工作的规划指导、资金监管和政策法规的制定;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负责制定就业援助计划,开展就业援助对象帮扶,对就业援助相关业务实施经办和补贴资金兑付,做好服务监督、评价与改进。
公司清算的基本流程程序
遇到污染防治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公司清算的基本流程程序公司的清算,是指在公司解散以后,为了了结公司作为当事人的各种法律关系,使公司的法人资格归于消灭,而对公司未了结的业务、财产及债权债务关系等进行清理、处分的行为和程序。
由于公司的破产清算由《破产法》单独调整,本文仅讨论公司的非破产清算公司,因此本文所指的公司清算仅指非破产清算。
非破产清算一般是在公司资产可以清偿全部债务的情况下进行的清算。
非破产清算包括自行清算和指定清算两类。
两类清算的基本程序如下:公司解散后,成立清算组。
自行清算中由公司自行成立清算组;指定清算中由人民法院依相关利害关系人申请指定成立清算组。
清算组成立后接管公司,清理公司资产、偿还债务,公司以其资产偿还所有债务后尚有剩余财产的,有限责任公司出资者按照出资比例、股份有限公司按照股东持有股份比例分配剩余财产后,公司进行注销登记,而后公司法人人格消灭。
我们将在下文中详细讲解清算的相关流程。
(一)成立清算组公司清算的第一步就是成立清算组,根据清算的种类不同,清算组的成立也不相同,一般情况下,自行清算时,清算组的成立应当按照公司法第184条的规定进行,既公司在解散事由出现之日起十五日内成立清算组,有限责任公司的清算组由股东组成,股份有限公司的清算组由董事或者股东大会确定的人员组成。
而指定清算的,在本文中是指解散的公司未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成立清算组进行清算时,债权人申请人民法院指定有关人员组成清算组进行清算,这时清算组的组成人员由法院来指定,可以由股东和中介机构共同进行,也可以全部由中介机构人员组成清算组。
清算组成立以后,应当选举出清算组组长,然后制定清算过程中的议事规则和会议制度,编制工作计划,接下来就是清算组进行清算的具体步骤和方法。
(二)接管公司公司原法定代表人应当全面向清算组移交公司管理权,需要移交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1、公司的公章,公司进入清算以后应当严格控制公司公章的使用和保管;2、无遗漏的债权债务清册;3、资产清册,应当按照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分类登记造册;4、合同书、协议书等各种法律文件应当编制成册;5、账务账册、传票、凭证、空白支票等;6、职工花名册,含在职和离退休的全体人员的花名册,详细记载工龄、工种、用工形式、工资及工资拖欠、社保拖欠等情形;7、企业购买的有价证券,享有的无形资产的权利凭证;8、企业的历史档案和其他应当提交的资料。
国家约束就业歧视行为的相关法律
国家约束就业歧视行为的相关法律曾经有一个人对就业指导有兴趣莫邪看着法律问道:国家有无相关的政策来约束企业的就业歧视问题?国家约束就业歧视行为的相关法律刘瑞晶说:有。
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我国加入国际劳工组织《1958年就业和职业歧视公约》,这个公约对就业歧视做了界定,简单地说,基于种族、肤色、性别、宗教、政治见解、民族血统或社会出身等原因,具有取消或损害就业或职业机会均等或待遇平等作用的任何区别、排斥或优惠视为歧视。
维护就业公平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
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创造劳动就业条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并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提高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
劳动是一切有劳动能力的公民的光荣职责。
国有企业和城乡集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都应当以国家主人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劳动。
国家提倡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奖励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
国家提倡公民从事义务劳动。
国家对就业前的公民进行必要的劳动就业训练。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三条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妇女权益保障法》第二条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
实行男女平等是国家的基本国策。
国家采取必要措施,逐步完善保障妇女权益的各项制度,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的歧视。
第二十二条国家保障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劳动权利和社会保障权利。
第二十三条各单位在录用职工时,除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
各单位在录用女职工时,应当依法与其签订劳动(聘用)合同或者服务协议,劳动(聘用)合同或者服务协议中不得规定限制女职工结婚生育的内容。
第二十四条实行男女同工同酬。
劳务中的反歧视法律原则解读
劳务中的反歧视法律原则解读在劳动市场中,平等对待和反歧视原则是重要的法律保障。
劳务中的反歧视法律原则主要涵盖了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年龄歧视、残疾人歧视等方面的法律规定。
本文将对劳务中的反歧视法律原则进行解读,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用这些法律规定。
一、反对种族歧视的法律原则种族歧视是指在劳务过程中,基于种族背景对个体进行不公平待遇或限制其权利和机会。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雇主不得因种族而拒绝雇佣、解雇、晋升或进行其他歧视性行为。
同时,劳务机构也不能因种族歧视而拒绝向劳动者提供机会,或限制他们的权益。
为了确保种族歧视法律原则的有效实施,劳务机构和雇主需要制定明确的用人标准,包括广泛宣传和培训,依法处理种族歧视投诉,并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二、反对性别歧视的法律原则性别歧视是指基于性别而对劳动者进行不平等待遇或限制其权益。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雇主不得拒绝雇佣、解雇、晋升或进行其他性别歧视行为。
同样,劳务机构也不能因性别歧视而限制劳动者的就业机会或权益。
为了保护劳务中的性别歧视法律原则,劳务机构和雇主需要制定性别平等的用人标准,包括平等薪酬、平等晋升机会以及禁止性别骚扰。
此外,为了确保公正和平等的就业环境,劳务机构还应该提供性别平等的培训和晋升机会。
三、反对年龄歧视的法律原则年龄歧视是指在劳动过程中,因年龄而对个体进行不公平待遇或限制其机会。
按照法律规定,雇主不得因年龄而拒绝雇佣、解雇、晋升或进行其他年龄歧视行为。
同样,劳务机构也不能因年龄歧视而限制劳动者的权益和机会。
为了保护劳务中的反年龄歧视法律原则,劳务机构和雇主应该制定激励年龄多样性的用人政策,并禁止将年龄作为招聘、晋升和解雇的因素。
此外,相关机构还应提供培训机会,以帮助雇员不断刷新知识和技能。
四、反对残疾人歧视的法律原则残疾人歧视是指在劳务过程中,基于残疾状态而对个体进行不公平待遇或限制其机会。
根据法律法规,雇主不得因残疾状态而拒绝雇佣、解雇、晋升或进行其他残疾人歧视行为。
劳动合同中的民族和宗教歧视禁止规定
劳动合同中的民族和宗教歧视禁止规定在当代社会,尊重和保护人权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然而,尽管有这样的共识,民族和宗教歧视问题仍然存在于一些劳动关系中。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许多国家在劳动合同中加入了民族和宗教歧视禁止规定,以保障劳动者的权益。
首先,劳动合同中的民族和宗教歧视禁止规定是为了确保劳动环境的公平和平等。
这些规定禁止雇主在招聘、录用、晋升和解雇等方面对员工进行歧视。
无论是在劳动合同签订的过程中,还是在劳动关系的持续中,这些规定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禁止民族和宗教歧视,劳动合同确保了每个员工都能够在公平的条件下参与工作,并且不会因为自己的民族或宗教信仰而受到不公正的对待。
其次,劳动合同中的民族和宗教歧视禁止规定有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当劳动者受到民族和宗教歧视时,他们可能会感到不公平和受到伤害,这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通过禁止这种歧视,劳动合同为员工提供了一个公平的工作环境,减少了不必要的纷争和冲突。
这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此外,劳动合同中的民族和宗教歧视禁止规定也有助于保护劳动者的个人尊严和自由。
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民族和宗教信仰,这是一项基本的人权。
劳动合同中的禁止歧视规定确保了劳动者不会因为自己的个人特征而受到不公正的对待。
这种保护劳动者尊严和自由的规定,不仅符合人权的原则,也有助于提高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和生产力。
然而,劳动合同中的民族和宗教歧视禁止规定的实施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一些雇主可能缺乏对这些规定的认识和理解,导致他们在实践中忽视或违反这些规定。
此外,一些劳动者可能不愿意举报歧视行为,因为他们担心可能会受到报复。
这些问题需要通过教育和宣传来解决,增加人们对民族和宗教歧视禁止规定的认识和了解,并提供保护举报者的机制。
总之,劳动合同中的民族和宗教歧视禁止规定是保障劳动者权益的重要措施。
这些规定确保了劳动环境的公平和平等,维护了社会的和谐和稳定,保护了劳动者的个人尊严和自由。
平等就业权劳务中的反歧视规定解读
平等就业权劳务中的反歧视规定解读在当代社会,平等就业权是每个人应有的基本权利。
为了确保劳务领域的平等就业权得到充分保障,各国纷纷加强反歧视规定的制定和执行。
本文将对平等就业权劳务中的反歧视规定进行解读,旨在探讨其重要性和实施方式。
一、平等就业权劳务中的反歧视规定概述平等就业权劳务中的反歧视规定是指为了保护劳务人员的平等权益,禁止任何形式的歧视行为。
歧视包括但不限于种族、性别、宗教、国籍、年龄、残疾等方面的歧视。
为了确保劳务市场的公平公正,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和政策来打击和预防歧视现象。
二、反歧视规定的重要性1. 保护劳务人员的基本权益。
反歧视规定可以确保劳务人员在就业和职场环境中受到公平对待,获得平等的机会和待遇。
2.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通过禁止歧视,可以减少不公正对待所导致的社会矛盾和冲突,增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3. 优化劳务市场资源配置。
反歧视规定能够确保劳动力市场的公正竞争,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公平性,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反歧视规定的实施方式1. 立法制定。
各国通过立法的方式来确立反歧视规定的法律效力,明确禁止并规范各类歧视行为,强化执法力度和惩治力度。
2.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劳务人员和雇主的反歧视意识,推动形成尊重平等的劳动关系,减少歧视现象的发生。
3. 建立举报机制。
建立健全的举报机制,鼓励劳务人员及时举报歧视行为,同时提供保护机制,确保举报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4. 加强执法和监管。
加大对劳务市场的执法和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各种形式的歧视行为,保障劳务人员的平等就业权益。
四、国际合作与经验借鉴扩大国际合作,分享反歧视规定的经验和做法,对于全球推动平等就业权劳务中的反歧视规定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各国可以借鉴他国成功的案例和做法,学习并导入到自身的立法和实践中。
总结:平等就业权劳务中的反歧视规定是一项重要的议题,其实施对保护劳务人员的平等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以及优化劳务市场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
向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举报民族权益问题
向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举报民族权益问题尊敬的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我特此致函,向贵委员会举报我所关注的民族权益问题,旨在呼吁和希望您能对此问题给予关注和妥善解决。
作为全国各民族的代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肩负着保护和促进各民族平等、和谐发展的重要责任。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仍有一些地区存在着损害少数民族权益的问题,这种情况极大地影响了全国各民族之间的和谐与稳定。
经过调查研究,我在以下几个方面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首先,教育领域存在着差异待遇的情况。
在一些偏远地区,少数民族的学校设施条件相对较差,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资源有限。
这导致了少数民族学生的受教育机会受限,影响了其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发展机会。
其次,就业歧视问题仍然存在。
一些少数民族群体在求职过程中面临着不公平待遇和就业歧视。
他们往往难以获得与其他地区相同的就业机会和待遇,这严重制约了他们的经济发展和自身权益的实现。
另外,还有一些地区存在着文化消失和传统文化受挤压的问题。
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一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和侵蚀。
这导致了部分少数民族群体的文化传承中断,对少数民族群体的身份认同和自我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困扰。
针对上述问题,我对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应加大对少数民族教育领域的投入和政策支持。
通过提供适当的教育资源和改善学校设施,确保每个少数民族学生都能获得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才能真正实现少数民族的平等和发展。
其次,建议加强对就业领域的监督和执法力度,严禁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
同时,加大对少数民族就业的支持力度,通过制定和落实相关政策,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提供平等的职业发展机会,促进少数民族群体的经济独立和发展。
此外,为了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建议加大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力度。
加强对文化消失问题的调查和监测,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发展,确保其传统文化能够得以传承,并为其提供展示和弘扬的平台。
最后,建议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加大对违反民族平等和和谐发展的行为的惩治力度。
反就业歧视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就业歧视法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反就业歧视措施第一节一般规定第二节身份歧视第三节性别歧视第四节残疾人歧视第五节健康歧视第六节其他方面就业歧视第三章平等就业机会委员会第四章救济机制第五章法律责任第六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立法目的】为了消除就业歧视,保障公民的平等就业权利,根据宪法、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的《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和《1958年消除就业和职业歧视公约》的原则、精神和规定,制定本法。
第二条【就业歧视的定义】本法所称就业歧视,是指用人单位基于劳动者与职业能力和职业内在客观需要不相关的因素,在就业机会或职业待遇上做出任何区别、排斥或优惠,从而取消或损害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利的行为。
就业歧视包括下列情形:(一)直接歧视,是指用人单位基于民族、性别、身份、宗教、信仰、残疾、体貌特征、年龄、健康状况、性取向等因素对劳动者给予区别、排斥或优惠对待,取消或损害就业或职业机会均等或待遇平等。
(二)间接歧视,是指用人单位虽然没有明确表示对劳动者做出与上述歧视因素有关的区别、排斥或优惠行为,但其效果会取消或损害就业或职业机会均等或待遇平等。
所做出的行为对劳动者实际上产生不平等的不利后果。
第三条【不认为是就业歧视的情形】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构成本法所称就业歧视:(一)用人单位出于工作职业内在的客观需要、法律的特别规定、或者相关业务及正常运营所必需提出的合理的标准和要求;(二)用人单位基于劳动者的资历、工作性质,以及根据劳动者绩效考核的结果,给予劳动者的特别待遇;(三)基于个人胜任工作的优点和能力的区别对待;(四)对怀孕和哺乳期妇女给予的特别待遇;(五)为实现弱势群体(如对少数民族、残疾人)在机会和待遇方面的平等而采取的特殊优待措施;(六)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和特殊职业忠诚的需要对劳动者提出的特殊要求;(七)宗教组织、协会或社会团体雇佣特定宗教信仰的个人从事与该组织、协会或社团的活动有关的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规名称】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员会就业歧视及劳资纠纷法律扶助办法
【颁布部门】
【颁布时间】 2003-11-28
【正文】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员会就业歧视及劳资纠纷法律扶助办法
第 1 条
本办法依原住民族工作权保障法第二十一条第二项规定订定之。
第 2 条
本办法之执行机关为直辖市政府及县 (市) 政府。
第 3 条
本办法之扶助对象为在工作职场发生就业歧视或劳资纠纷之原住民。
第 4 条
依本办法补助之法律扶助项目如下:
一、法律谘询。
二、调解、和解及仲裁。
三、法律文件撰拟。
四、民事诉讼、刑事诉讼之代理或辩护。
五、诉愿、行政诉讼之代理。
第 5 条
扶助对象得自行选任合格之律师办理本办法规定之法律扶助。
执行机关得将其管辖区域内熟谙原住民文化与生活习性或熟谙就业歧视及劳资纠纷之律师列册,以供选任。
第 6 条
法律扶助之给付标准如下:
一、提供法律谘询或其他法律事务上必要之服务,每人每一争议之酬金最高为新台币三千元。
二、调解、和解、仲裁、诉愿或其他协商及法律文件撰拟,而不涉及诉讼之代理或辩护者,酬金最高为每件新台币六千元。
三、每一审级诉讼之代理或辩护,酬金最高为每件新台币四万元。
四、以集体身分申请者,依前款之酬金为基础,每增加一人增加新台币一万元,最高不超过新台币十万元为原则;必要时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员会 (以下简称本会) 得斟酌相关事项决定之。
第 7 条
二人以上原住民进行同一诉讼程序,其法律扶助之申请,应集体为之。
但未参加集体诉讼者不在此限。
第 8 条
法律扶助以律师为申请人。
申请人应提出下列文件,向扶助对象户籍所在地之执行机关提出申请,经执行机关审查后,送本会核拨补助款,并副知申请人及扶助对象:
一、申请书。
二、扶助对象身分证正反面影本及原住民身分证明文件。
三、委任状或其他委任之证明。
四、法律扶助之内容及相关证据。
五、法律扶助之项目。
第 9 条
依前条申请法律扶助者,应自法律扶助事实发生日起,二年内为之。
第 10 条
法律扶助之申请,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予扶助:
一、依申请人之陈述及所提资料,显无理由者。
二、就同一争议依本办法或其他法令已受法律扶助,而无再予扶助之必要
者。
第 11 条
执行机关应于每年三月、六月、九月及十二月之二十日前,将法律扶助执行情形送本会备查。
第 12 条
本办法所需经费,由本会及各执行机关编列预算支应。
第 13 条
执行机关办理法律扶助绩效优良者,由本会予以奖励。
第 14 条
本会得委讬机关、机构、法人或团体审查法律扶助之申请及其他本办法相关事项。
第 15 条
本办法自发布日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