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构成与化学方程式教案
高中化学物质组成教案
高中化学物质组成教案
科目:化学
主题:物质组成
年级:高中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物质的基本组成和性质;
2. 掌握物质的三态和组成成分的基本概念;
3. 能够区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1. 讲解“物质的基本组成”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由什么组成;
2. 提出问题:“物质的组成有哪些不同的可能性?”
二、学习物质的组成(15分钟)
1. 讲解物质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2. 介绍物质的基本组成:元素、化合物、混合物;
3. 分别讲解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特点和区别。
三、讨论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20分钟)
1. 解释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概念;
2. 给出例子,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判断属于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
四、梳理总结(10分钟)
1. 回顾今天学习的内容,让学生简单概括物质的基本组成和性质;
2. 强调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五、课堂小结(5分钟)
1.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促进深入学习。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物质的基本组成和性质,通过讲解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概念,让学生明白物质的不同组成形式。
同时,通过讲解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思考,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
初中化学《物质组成的表示》教案
初中化学《物质组成的表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化学式的表示方法,能够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
2. 让学生了解分子、原子、离子在物质组成中的作用,能够用它们来表示物质的组成。
3.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式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化学式的表示方法,分子、原子、离子的表示方法。
2. 教学难点:化学式的正确书写,离子符号与化合价的表示方法。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化学式的表示方法,分子、原子、离子的表示方法。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彩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PPT,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化学式表示方法,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教学新课:讲解化学式的表示方法,分子、原子、离子的表示方法。
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些表示方法。
3. 课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检测学生对化学式表示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解题心得,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五、课后作业1. 完成教材上的课后练习题。
2.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六、教学评估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化学式表示方法和分子、原子、离子表示方法的掌握程度。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进行简要的知识点回顾,了解学生对本次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七、拓展与延伸1. 邀请化学专业人士或化学研究者,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化学式表示方法和分子、原子、离子在物质组成中的作用。
2. 组织学生参观化学实验室,让学生亲身体验化学实验,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八、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次教学活动的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知识掌握程度等方面。
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九、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中的优点和不足。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相互借鉴,共同提高。
初中化学第三章讲解教案
初中化学第三章讲解教案
主题:物质的化学组成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化学元素的概念和性质。
2.掌握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知识。
3.了解化合物的概念和结构。
4.能够根据化学式判断化合物的成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概念。
难点:掌握元素符号和化学式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
1.引入
通过展示常见物质的化学式,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组成及其特点。
2.讲解
(1)化学元素:介绍元素的概念和性质,以及元素符号的表示方法。
(2)元素周期表:简要介绍元素周期表的组织结构和分类原则。
(3)化合物:介绍化合物的概念和结构,以及化学式的表示方法。
3.实践
让学生完成一些化学式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拓展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化合物在生活中的应用。
5.总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化学实验,加深对化学概念的理解。
四、作业
完成相关练习题,并思考一个化合物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子。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物质的化学组成,通过讲解和实践引导学生掌握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化学中的构成组成教学设计
化学中的构成组成教学设计引言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和变化的科学,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理解物质的构成和组成对于学生来说是学习化学的基础。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一种针对中学化学课程的构成组成教学设计,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物质的构成和组成。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区分化学物质和混合物,并能够准确描述它们的构成和组成。
2. 学生能够应用构成组成的知识解决与化学物质相关的问题。
3. 学生能够运用合适的实验方法和工具来分析物质的构成和组成。
教学内容1. 化学物质的构成1.1 化学元素:引导学生了解化学元素的基本概念,包括元素符号、原子序数和原子质量等。
1.2 原子结构:讲述原子的基本结构,包括质子、中子和电子,以及它们在原子核和电子壳层中的分布。
1.3 分子结构:介绍分子的组成,例如共价键和离子键,并通过示例深入了解不同的分子结构。
1.4 化学化合物:教授学生化学化合物的概念,包括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并引导学生了解它们的组成和命名规则。
2. 混合物的组成2.1 混合物的种类:分析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混合物,如空气、水溶液等,并讲述它们的组成和性质。
2.2 分离技术:教授常见的分离技术,如过滤、蒸馏和萃取等,帮助学生了解如何分离不同组分的混合物。
教学方法1. 实验探究:通过设计简单的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自进行观察和实验操作,帮助他们理解物质的构成和组成。
2. 客观题训练:设计一系列的客观题,包括选择题和填空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他们对构成组成的理解。
3. 小组讨论: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就特定的案例或问题展开交流和思考,以加深对构成组成的理解。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物质,如铁、盐和水等,引发学生对物质的构成和组成的思考。
2. 知识授予:结合教材内容,讲解化学物质和混合物的构成组成知识点,并提供例子进行说明。
3. 实验探究:安排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如烧烤法分析木炭的组成、将铁与硫混合后用磁铁分离等,让学生亲自观察和实践,加深对构成组成的理解。
3.4 物质构成的表示式教学案
3.4 物质构成的表示式教学案第一课时一、化学式(分子构成的物质又叫分子式):用元素符号和数字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如:水的化学式H2O ,里面有氢和氧的元素符号,写在右下角下标形式的“2”是一个水分子里含有两个氢原子,氧原子数是1个,省略1不写。
而熟石灰成分氢氧化钙化学式Ca(OH)2,“2”是指两个OH化学式的意义:(1)宏观意义:表示物质如CO2表示二氧化碳;从化学式,可以分析物质的元素组成。
如从CO2,可以分析,二氧化碳由元素和元素组成。
(二氧化碳共由种元素组成)(2)分子构成的物质,有微观意义:表示一个分子如CO2表示1个二氧化碳分子(多个分子在化学式前写系数,如2个水分子:2H2O)从化学式,可以分析物质1个分子的原子构成。
如从CO2 ,可以分析,1个二氧化碳分子由1个原子和2个原子构成。
(1个二氧化碳分子共有个原子)。
能力拓展:1、大蒜中大蒜新素的化学式为C6H10S2,它是由种元素组成,分子中碳、硫的原子个数比为;2、鱼油中富含的成分之一DHA(C22H32O2)是大脑细胞形成和发育不可缺少的物质,下列关于DHA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DHA由三种元素组成B.1个DHA分子由56个原子构成C.DHA中含有氧气分子D.DHA是化合物3、如右图,这四位同学描述的是同一化学式,此化学式是()A.HCN B.O3C.ClO2D.NH3二、化学式的写法(一)单质的化学式写法1、稀有气体、金属、以及固态非金属单质,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
如:金属铁金属锌氦气氖气硫磺红磷2、常见的多原子分子要熟记:氧气O2 氢气H2氮气N2 氯气Cl2臭氧O3能力拓展:1、下列符号同时能表示一种元素、一个原子、一种物质的是()A.N B.H2 C.Cu D.Mg2+2、20世纪26年代,就有人预言可能存在由4个氧原子构成的氧分子(O4),但一直没有得到证实。
最近,意大利一所大学的科学家使用普通氧分子和带正电的氧离子制造出了这种新型氧分子,并用质谱仪探测到了它的存在。
初中化学物质的构成教案
初中化学物质的构成教案
教学内容:初中化学第一章物质的结构和性质
教学目标:
1. 了解物质的基本组成,掌握原子和分子的概念。
2. 能够描述物质的构成和性质之间的关系。
3. 能够通过实验验证物质的基本组成。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原子和分子的概念,物质的构成和性质之间的关系。
难点:通过实验验证物质的基本组成。
教学准备:
实验器材:试管、试管夹、酒精灯、硫磺、铁丝、砖头粉等。
教材:初中化学教材第一章相关内容。
课件:关于物质的构成与性质的PPT。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1. 引入课题,引发学生的兴趣。
2.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铺垫本节课的内容。
二、讲解与讨论(15分钟)
1. 通过PPT介绍原子和分子的概念,解释物质的基本组成。
2. 讲解物质的构成与性质之间的关系,举例说明。
三、实验操作(20分钟)
1. 分组进行实验,验证物质的基本组成。
2. 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记录实验过程与结果。
四、总结(5分钟)
1. 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总结实验验证的结论。
2. 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构成对其性质产生的影响。
五、作业布置(5分钟)
1. 布置相关阅读任务,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物质构成理论的理解。
2. 准备下节课要用到的实验器材。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能够理解物质的构成原理,掌握物质的基本组成,以及物质的构成和性质之间的关系。
同时,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化学综合素质。
九年级化学上册《专题三物质的构成》教案、教学设计
(二)讲授新知
1.分子、原子、离子概念:
-教师通过PPT展示分子、原子、离子的结构示意图,讲解它们的基本概念;
-结合实例,解释分子、原子、离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属键等不同类型的化学键;
1.学生对微观概念的理解程度,了解他们在认识物质构成方面的困惑和误区,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2.学生在实验操作、观察和分析方面的能力,关注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供及时指导和帮助;
3.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主动探究物质的微观构成,提高学习效果;
4.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鼓励他们在课堂讨论中积极参与,提高课堂氛围和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他们的学习需求,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化学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物质的基本微观粒子概念,如分子、原子、离子等;
2.认识不同类型的化学键及其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3.掌握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三者之间的关系,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分析。
4.通过实验操作,提高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方法:
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质的微观构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
2.利用多媒体、实物模型等教学资源,形象直观地展示物质的微观结构,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认识;
3.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不同类型的化学键有什么特点?
九年级上册化学《物质的构成》教案、教学设计
-研究性学习和小调查要注重资料的搜集和整理,报告要结构清晰,有深度。
-拓展阅读作业需做好读书笔记,分享阅读心得。
-分析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举例说明物质的构成,并尝试用化学方程式表达这些变化。
2.实践作业:
-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某一种物质的组成,如通过电解水实验来证明水由氢和氧元素组成。
-利用家庭物品,进行一次物质分类的实践活动,记录分类过程和结果,并解释分类的依据。
3.研究性学习:
-小组合作,选择一种常见物质(如食盐、糖等),查阅资料,探究其微观结构和组成,撰写一份研究报告。
-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和实验注意事项。
2.教学难点:
-学生对微观粒子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及计算过程中的细节处理。
-实验操作中的安全意识和实验技能的熟练程度。
-知识迁移,将化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二)教学设想
为了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我设想以下教学策略:
1.多元化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
-复习原子、分子、离子等基本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通过简单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化学式的书写规则和化学方程式的理解。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详细讲解微观粒子的概念、性质及相互关系。
教学过程:
-通过动画、图片等形式,直观地展示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粒子的结构。
-结合教材内容,讲解各类微观粒子的性质及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1.理解微观粒子的概念:学生对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粒子的认识较为模糊,容易混淆。
2.化学式的书写与计算:学生在此阶段可能对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掌握不够熟练,进行化学方程式计算时容易出错。
化学方程式教案
化学方程式教案教案:化学方程式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物质的化学变化》。
本节课主要讲解化学方程式的概念、组成以及如何书写化学方程式。
具体内容包括:1. 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化学方程式是表示化学反应的图形符号和文字的组合。
2. 化学方程式的组成:化学方程式由反应物、物、反应条件三部分组成。
3.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化学方程式要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反应物和物的化学式要正确,反应条件要明确。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和组成,知道化学方程式是如何表示化学反应的。
2. 能够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
3. 能够通过化学方程式判断反应物和物的质量关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如何正确表示反应物和物。
2. 教学重点:掌握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和组成,能够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PPT。
2. 学具:笔记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铁和稀盐酸反应氯化亚铁和氢气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2. 讲解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和组成:通过PPT讲解化学方程式的定义和组成,让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是如何表示化学反应的。
3. 讲解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通过PPT讲解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让学生掌握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4. 例题讲解:以铁和稀盐酸反应氯化亚铁和氢气为例,讲解如何书写化学方程式。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几个简单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检查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6. 板书设计:板书化学方程式的概念、组成和书写规则,方便学生复习和记忆。
7. 作业设计:题目1:铁和稀盐酸反应氯化亚铁和氢气,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答案:Fe + 2HCl = FeCl2 + H2↑题目2: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水,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答案:2H2 + O2 = 2H2O题目3:碳酸钙在高温的条件下分解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初中化学《物质组成的表示》教案
初中化学《物质组成的表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分子、原子、离子等基本粒子的概念及其在物质组成中的作用。
(2)掌握化学式的表示方法,能够正确书写常见物质的化学式。
(3)了解物质的量概念,理解物质的量与质量、体积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运用比较、归纳、总结等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分子、原子、离子等基本粒子的概念及其在物质组成中的作用。
(2)化学式的表示方法及其应用。
(3)物质的量概念及其与质量、体积的关系。
2. 教学难点:(1)分子、原子、离子等基本粒子的区别与联系。
(2)化学式的正确书写方法。
(3)物质的量的计算及应用。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采用实验观察、讲授、讨论、练习等方法进行教学。
(2)运用比较、归纳、总结等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
2. 教学手段:(1)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2)使用模型、挂图等教具辅助教学。
(3)开展实验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安排1. 第一课时:分子、原子、离子概念及其在物质组成中的作用(1)引入新课,介绍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
(2)通过实验和实例,讲解分子、原子、离子在物质组成中的作用。
(3)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第二课时:化学式的表示方法(1)介绍化学式的表示方法。
(2)讲解化学式的正确书写规则。
(3)进行化学式的书写练习。
3. 第三课时:物质的量概念及其与质量、体积的关系(1)介绍物质的量概念。
(2)讲解物质的量与质量、体积的关系。
(3)进行物质的量的计算练习。
五、课后作业与评价1. 课后作业:(1)复习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整理笔记。
(2)完成课后练习题。
2. 评价方法:(1)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表示物质组成的化学式教案
表示物质组成的化学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化学式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
2. 使学生能够正确书写常见物质的化学式。
3.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式进行物质组成的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化学式的定义和意义。
2. 化学式的表示方法。
3. 常见元素的化学符号和化合价。
4. 化学式的书写规则。
5. 常见物质的化学式举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化学式的表示方法,常见元素的化学符号和化合价,化学式的书写规则。
2. 难点:化学式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化学式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
2. 利用示例,讲解化学式的书写规则。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书写常见物质的化学式,巩固所学知识。
4. 采用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物质组成的化学式。
五、教学准备:1. 教案、PPT、黑板。
2. 练习题。
3. 教学素材(如常见物质的化学式表格)。
4. 学生用书、笔记本。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化学式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
2. 使学生能够正确书写常见物质的化学式。
3.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式进行物质组成的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化学式的定义和意义。
2. 化学式的表示方法。
3. 常见元素的化学符号和化合价。
4. 化学式的书写规则。
5. 常见物质的化学式举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化学式的表示方法,常见元素的化学符号和化合价,化学式的书写规则。
2. 难点:化学式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化学式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
2. 利用示例,讲解化学式的书写规则。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书写常见物质的化学式,巩固所学知识。
4. 采用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物质组成的化学式。
五、教学准备:1. 教案、PPT、黑板。
2. 练习题。
3. 教学素材(如常见物质的化学式表格)。
4. 学生用书、笔记本。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组成。
初中化学《物质组成的表示》教案
初中化学《物质组成的表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化学式的概念和作用。
2. 让学生掌握元素符号、化学式的书写方法和规则。
3. 让学生能够正确表示物质的组成。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化学式的概念、书写方法和规则,物质的组成的表示方法。
2. 教学难点:化学式的正确书写,物质的组成的表示方法。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化学式的概念、书写方法和规则,物质的组成的表示方法。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教学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讲解化学式的概念和作用,让学生了解化学式的重要性。
2. 讲解化学式的书写方法和规则,让学生掌握化学式的正确书写。
3. 讲解物质的组成的表示方法,让学生能够正确表示物质的组成。
4. 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化学式的概念、书写方法和规则,物质的组成的表示方法。
2. 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化学式的概念和作用,让学生了解化学式的重要性。
通过讲解化学式的书写方法和规则,让学生掌握化学式的正确书写。
通过讲解物质的组成的表示方法,让学生能够正确表示物质的组成。
通过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讲解和练习,评价学生对化学式的概念、书写方法和规则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通过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物质的组成的表示方法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拓展1. 介绍化学式的应用领域,如科学研究、工业生产等,让学生了解化学式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
2. 引导学生进行化学式的创意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八、教学参考资源1. 教科书:《初中化学》2. 教学课件:PPT3. 教学视频:化学式书写和物质的组成的表示方法的教学视频4. 练习题:课后练习题、化学竞赛题等九、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讲解化学式的概念和作用,化学式的书写方法和规则2. 第二课时:讲解物质的组成的表示方法,练习十、教学反馈与调整1. 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初中化学物质组成教案
初中化学物质组成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化学物质的基本概念;
2. 掌握化学物质的组成方式;
3. 学会用化学式表示化学物质的组成。
【教学重点】
1. 化学物质的组成方式;
2. 化学式的写法。
【教学难点】
1. 理解化学物质的组成方式;
2. 掌握化学式的表示方法。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课件和实验器材;
2. 学生备好笔记本和化学课本。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一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引入化学物质组成的概念,比如水是由氧气和氢气组成的。
二、讲解
1. 讲解化学物质的基本概念和组成方式;
2. 介绍化学式的写法和表示方法;
3. 举例说明化学式表示化学物质的组成,比如H2O表示水分子。
三、示例演练
让学生通过几个实际例子练习化学式的写法,确保他们掌握了化学物质组成的基本概念。
四、课堂讨论
让学生就化学物质的组成方式进行讨论,可以让他们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五、实验探究
通过一个简单的化学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一下化学物质的组成方式,加深他们对这个概念的理解。
【作业布置】
1. 完成课堂练习题;
2. 阅读相关化学知识,了解更多化学物质的组成方式。
【教学反馈】
在下节课开始前,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并做出相应的评价和反馈。
【教学延伸】
可以引入更多的实际例子和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物质的组成方式。
【教学总结】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化学物质的组成方式和化学式的写法,希望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够掌握这些基本概念,为今后的化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5章第2节《物质组成的表示—化学式》教案1
第二节物质组成的表示-化学式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化学式及其意义;(2)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涵义,并能利用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计算物质的组成;(3)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或说明书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和含量。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图、表的观察,让学生学会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并初步运用;(2)通过讨论交流、活动探究,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基本计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自编化合价口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2)通过讨论交流、活动探究,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难点:物质中某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
教与学互动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投影]读读、写写、比比:请同学们读出下列元素的名称:H、O、Cl并试着组合成熟悉的一些物质的符号,比一比,谁写得最多、最快。
[点拨]物质符号有:H2、O2、CO2、C、H2O2、H2O、CO等,这些符号就是物质的化学式。
(二)复习回顾,课前热身1.指出下列符号中数字“2”的意义。
2H两个氢原子、Fe2+一个亚铁离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2H+两个氢离子。
2.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三种,构成原子的粒子有质子、中子、电子。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一、化学式、化学式的书写活动1:[议一议]纯净物的组成都是固定的,那么,表示每种纯净物组成的式子可能有几个?[提示]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为化学式。
纯净物的化学式只有一个,是唯一的。
[强调]书写物质化学式时应以事实为基础,不能想当然任意书写。
[举例]O2、H2、H2O、Fe、S等符号分别是氧气、氢气、水、铁、硫的化学式。
[点拨]有的物质化学式和元素符号一样,但有的又不一样。
活动2:[讨论]化学式“H2O”所表示的意义。
[归纳]化学式的意义:宏观:表示物质及物质的元素组成。
微观:表示一个分子及该分子的原子构成。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计算和物质的构成教案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计算和物质的构成教案上课时刻: 上课教师:教学重点:化学方程式书写和含义;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相关运算;物质的构成 教学难点: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化学方程式运算 教学规划:1、把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配平技巧 2、熟练把握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相关运算 3、物质的构成复习 教学过程:一: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含义 1、化学方程式书写(1)原则:遵循客观事实,质量守恒定律 (2)步骤:写;配;标;查 配平的方法: 一. 最小公倍数法适用条件:所配原子在方程式左右各只显现一次。
例1. 配平:Fe O Al O Fe Al +−−→−+3243高温解析:先依照两边氧原子数的最小公倍数是12,可确定43O Fe 的系数为3,32O Al 的系数为4。
进一步确定铝的系数为8,铁的系数为9。
结果得Fe O Al O Fe Al 94383243++高温二. 奇数配偶法适用条件:方程式中所配元素的原子个数的奇数只显现一次。
例2. 配平:22222O O H O H MnO+−−→− 解析:方程式中只有水中的氧原子数为奇数,先把O H 2的系数配成2。
再依照氢原子数确定22O H 的系数为2,最后确定2O 的系数为1。
配平结果为↑+2222222O O H MnO O H练习:FeS 2 + O 2 → Fe 2O 3 + SO 2 三. 定一法适用条件:如大多数碳氢化合物或含碳氢氧的化合物与氧气的反应,以及某些分解反应。
例3. 配平:O H CO O OH H C 22252+−−→−+点燃解析:先设定OH H C 52的系数为1,再确定CO 2的系数为2,H 2O 的系数为3。
方程式右边氧原子总数为7,OH H C 52中有一个氧原子,可确定O 2的系数为3。
配得结果为O H CO O OH H C 22252223++点燃四. 代数法(又叫待定系数法)适用条件:反应物或生成物种类较多,配平不知从何下手的比较复杂的反应。
表示物质组成的化学式教学教案
表示物质组成的化学式教学教案
表示物质组成的化学式教学教案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内容的学习活动,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2.通过化肥有效成分计算的练习,培养学生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3.通过探究虚假坑农化肥广告活动,培养学生关注社会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设计思路
重点:相对分子质量、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难点:对相对分子质量的理解、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关键:化学式、化学式的意义
本课时教学的`基本思路:分子的质量总和等于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质量总和→ 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定义)→ 通过例题总结计算元素质量比、元素质量分数一般思路、方法、格式等→ 练习。
教学宜采取总结、概括,以练为主的方式,通过例题,总结计算方法、规律,通过练习加深理解、得以巩固。
这是本节的第二课时,需要复习前一课时有关内容,特别是化学式的意义。
新课可采取问题导入法,学生思考并讨论:分子由原子构成,分子的质量与原子质量有什么关系?原子的质量通常用什么来表示。
分子也很小,如何表示分子的质量?由学生在相对原子质量的基础上,提出用相对分子质量衡量分子的质量,并说明计算方法,教师加以规范,形成相对分子质量概念,总结出计算相对分子质量的方法,进行练习。
有了计算相对分子质量的基础,后两种类型计算不难学习。
教师引导,通过例题总结方法、规律,进行训练。
教材p111的探究活动,是一个具有探究性的训练,是一个局部的
探究活动,属于资料探究,培养学生收集、加工、运用信息的能力。
建议补充给商品标签,进行有关计算的练习。
九年级化学上册 4.2 物质组成的表示教案 (新版)鲁教版
②确定原子个数
如: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氢氧两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是2:1,因此水的化学式为H2O。
又如:氯化钠是由大量的钠离子和氯离因此氯化钠的化学式为子聚集成的,其中钠离子和氯离子的个数比 是1:1,氯化钠的组成元素是Na和Cl, NaCl。
二、化合价与化学式
通常,一种元素的原子跟其他元素的原子相互化合的比例,与这种元素的化合价有关。
设计意图
板块一化学式的概念及含义
【引入】教师展示铜、水、食盐等物质的微观构成图。
问题1:从宏观角度看,根据微观构成图我们可以知道它是一种什么物质,这种物质由什么元素组成。
问题2:从微观角度看,微观构成图反应了物质由什么样的微观粒子构成,微粒间的数量关系如何。
问题3:这些化学符号叫化学式,每种物质都有化学式吗?为什么?
(3)偶数角码要约简 Al2O3
(4)写好式子要检查
化学式书写的基本规律
①一种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总是氧在后,其他元素在前,如Al2O3、SO2等;
②金属和非金属形成的化合物,其化学式总是金属在前,非金属在后,如NaCl、MgCl2等。
③化学式中原子个数为1时,“1”不标出。
化学式的读法
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读法顺序一般与化学式的书写顺序相反,从右到左读作“某化某”。
例如:KCl读作氯化钾。
有时要读出化学式中各种元素的原子个数,例如:Fe3O4读作四氧化三铁,CO2读作二氧化碳。
【典例1】(2022·青岛中考)我国科学家发现用亚硒酸钠(Na2SeO3)能消除加速人体衰老的活性氧。亚硒酸钠中硒(Se)元素的化合价为( )
课前准备
投影、学案
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提供了一组图片,从微观角度入手,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来分析这种符号可以传递的信息,引导学生从不同思维角度思考化学式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 构成物质的微粒 知识点 1、 原子的构成(1)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2)相对原子质量①、定义: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所得的值。
②、注意:它不是原子的真实质量。
3、没有单位 2、元素 (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决定因素:核电荷数或质子数 (3)、特点: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4)、地壳中元素居前五位的:氧、硅、铝、铁、钙 生物体中元素居前三位:氧、碳、氢。
(最多的金属元素:钙) (5)、元素符号的意义:宏观:表示一种元素; 有时表示一种物质:(金属元素、固态非金属、稀有气体) 微观:表示一个原子例如:H :表示氢元素;一个氢原子He:表示氦元素;氦气;一个氦原子 C :表示碳元素;碳;一个碳原子 Al :表示铝元素;铝;一个铝原子★当元素符号前出现数字时,只有微观意义;符号前是几就表示几个原子例如:3H :3个氢原子 4C :4个碳原子 nFe: n 个铁原子 2Ar :2个氩原子(4)我们的平时所说的“补铁、补钙”指的是补元素。
三、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对于元素周期表,一要认识它的结构,二要能从元素周期表获取相应元素的信息,如元素名称、元素符号、质子 3离子一、核外电子的排布1.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可用原子结构示意图简单表示(如右图)。
原子原子核(+)核外电子(-)质子(+) 中子(不带电)右图表示的是铝原子的结构——核电荷数为13,核外第一电子层上有2个电子,第二电子层上有8个电子,第三电子层上有3个电子。
2、电子电子层的规律:(1)、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第三层最多容纳18个电子。
(2)、最外层电子层不超过8个,(只有一层的不超过2个)3元素性质特别是化学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别是最外层上的电子数目有密切关系。
最外层具有8个电子(只有一个电子层的具有2个电子)的结构,属于相对稳定结构。
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一般少于4个,在反应中易失去电子;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一般等于或多于4个,在反应中易得到电子。
稀有气体最外层电子都是8个电子(氦为2个),属于相对稳定结构。
二、离子1.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离子符号的意义见右图所示(数字“2”的意义)。
2.原子和离子的比较三、关于化学式的计算利用化学式可进行下列各种计算:①相对分子质量;②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③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公式为四、根据化合价写化学式正价在左,负价在右1、交叉法:在元素上方标上化合价,先化简再交叉,如P为+5价,氧为-2价,交叉后为P2O52、最小公倍数法,选求出几种元素化合价的最小公倍数,再根据最小公倍数求各元素的原子数。
五、根据化学式求元素化合价。
先将要求的化合价设为X,再根据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列出方程。
求得的X的值就是化合价。
如求CO2中C的化合价,X*1+(-2)*2=0 求得X的值为4,则C的化合价为+4第五单元:质量守恒定律一、质量守恒定律:1、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说明:①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不适用于物理变化;②不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及不是生成物的物质质量不能计入“总和”中;③要考虑空气中的物质是否参加反应或物质(如气体)有无遗漏。
2、微观解释: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保持不变(原子的“三不变”)。
3、化学反应前后(1)一定不变宏观:反应物、生成物总质量不变;元素种类不变微观: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2)一定改变宏观:物质的种类一定变微观:分子种类一定变(3)可能改变:分子总数可能变二、化学方程式1、遵循原则:①以客观事实为依据②遵守质量守恒定律2、书写:(注意:一写、二配、三标、四等)3、含义:以点燃2H2O为例①宏观意义:表明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②微观意义: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分子每2个氢分子与1个氧分子化合生成2(或原子)个数比个水分子(对气体而言,分子个数比等于体积之比)③各物质间质量比(系数×相对分子质量之比)每4份质量的氢气与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化合生成36份质量的水4、化学方程式提供的信息包括①哪些物质参加反应(反应物);②通过什么条件反应:③反应生成了哪些物质(生成物);④参加反应的各粒子的相对数量;⑤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等等。
5、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三、化学反应类型:四种基本反应类型①__________ _____: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②__________ _____: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③________________: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④___________ ____: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1)。
在原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在原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原子的种类是由_________________决定的。
我还能总结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所示,每两个甲分子和一个乙分子反应恰好能生成两个丙分子(已知甲、乙、丙三者为不同的纯净物),则丙物质的化学式为()A.XY3 B.XY2 C.X2Y D.XY3.下面方框内是某精制碘盐包装袋上的部分文字。
根据该文字判断,下列有关猜测正确的是()A.精制碘盐是一种纯净物B.碘盐中的碘指的是碘元素C.碘盐由碘和盐组成D.一袋碘盐中含氯化钠500g4.重庆有雾都之称。
据重庆晨报5月14日报道,近年来重庆城区雾里的硅、钙、钾、铝的含量明显增加,铅的含量增加一倍以上。
这里的“硅、钙、钾、铝、铅”指()A.原子B.分子C.元素D.单质5.在宏观物质、微观粒子和化学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科学特有的思维方式。
已知氢、碳、氧、钠、氯五种元素的核电荷数分别为1,6,8,11,17。
试按下列要求,写出微观粒子的化学符号,以及由这种粒子构成的或含有这种粒子的一种物质的名称(微观粒子和物质.......所涉及的元素限定在上述5种元素内)。
6.在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非金属原子的是()7.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与原子的_____________有关;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的粒子是_____________;干冰是_____________(选填“纯净物”或“混合物”);C60分子是由_____________构成;用数字和元数符号表示3个氧分子_____________;硝酸镁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FeS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过氧化钠(Na2O2)中氧元素的化合价是_____________。
8.根据下列微粒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1)表示相对稳定结构的微粒是(填字母编号,下同)___________;(2)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的微粒是__________。
9.用化学符号表示:2个氢分子___________;1个硫酸根离子___________;2个铜离子___________。
10.某微粒的结构示意图为,其原子核内质子数为___________;该元素属于___________(填“金属”或“非金属”或“稀有气体”)元素。
该微粒的符号为___________。
11.(1)用数字和化学符号填空:①氯原子____________;②钠离子____________;③2个水分子____________;④+2价的镁元素____________;⑤氧气____________。
12.密闭容器内有A、B、C、D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质C一定是化合物,物质D可能是单质B.反应后密闭容器中A的质量为19.7gC.反应过程中,物质B与物质D变化的质量比为87∶36D.若物质A与物质C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197∶158,则反应中A与C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1∶213.为了能及时发现煤气泄漏,常在煤气中加入少量有特殊气味的乙硫醇(C2H5SH)。
乙硫醇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C2H5SH+9O24CO2+2X+6H2O,则X的化学式是()A.S B.SO2 C.SO3 D.CO 14.在一密闭容器中有A、B、C、D四种物质,一定条件下使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则该密闭容器中发生的化学反应类型为()A.置换反应B.分解反应C.化合反应D.复分解反应15.下图中的物质都是你在初中化学中见过的物质。
除反应①外,其他反应的条件均已略去。
(1)写出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2)如果E为单质或者氧化物,D都是同种物质,则D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如果E为单质或者酸,D都是同种物质,则D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如果E为单质或者氧化物,F都是同种物质,则F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
(3)当E为单质时,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写一个)(4)当E为酸时,反应③可能属于__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化合反应B.分解反应C.复分解反应D.置换反应16.有一可能含下列物质的硝酸铵样品,经分析知道其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0%。
那么该样品中一定含有的下列物质是(括号内的数据为相应物质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A.(NH4)2SO4(21%) B.NH4HCO3(18%) C.CO(NH2)2(47%) D.NH4Cl(26%)17.新型净水剂铁酸钠(Na2FeO4)中铁元素的化合价是()A.+2 B.+3 C.+5 D.+6 18.维生素是人体必备的营养物质,某种维生素D2的化学式为C28H44O,计算①维生素D2的相对分子质量__________;②维生素D2中的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__________;③198g维生素D2中含碳元素__________g。
19.(2011.大连市)高温加热10g碳酸钙,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测得剩余固体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50%。
(1)若10g碳酸钙全部分解可产生多少克氧化钙?(2)实际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是多少克?20.(2011.肇庆市)(7分)某同学欲测定草木灰中碳酸钾的含量,称取69 g试样于烧杯中,加入29.2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充分反应后,称得混合物的总质量为93.8 g(忽略二氧化碳的溶解对质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