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_2017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5.16大众传媒的变迁课时作业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优质课教案_5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教学设计【课型】高一新授课【课程标准】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材分析】一堂成功的课需要有一条贯以始终的线索,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魂”。
其实这个“魂”并不难找,教材的编写者往往就会给予一些提示。
譬如人教版教材在单元导入部分,设置了学习建议一栏,提出本单元的核心问题,可以作为对课程线索的参考。
具体来说本单元的学习建议有二,其中第一点提示:“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历史轨迹,并找出导致这种变迁的因素。
”我们注意到,“大众传媒的变迁”一课是人教版必修二的第16 课,第五单元“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的第3 课,其他两课分别是第14 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和第15 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单元中各课标题均使用了“变迁”一词,说明其正是本课教学的关键所在。
因此,我们认为本课的主旨不仅在于罗列报刊、影视、互联网各自的发展历程,更在于让学生体会一百多年来,由大众传媒之进步所引发的社会生活方式转变。
学习建议的第二点则提出:“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与世界形势的变化发展有着密切联系。
因此,学习本单元的内容,还要注意联系当时的世界形势。
”就本课来说,从报刊的照搬模仿,到互联网与世界发达国家基本同步发展,其背后是中国对世界的不断追赶、靠拢、甚至超越的过程。
也就是说,我们在内容设计中,需要在兼及世界传媒演进背景的基础上,建立将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置于现代化进程之一隅的视野。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近现代报刊发展的两个阶段(洋人办报阶段与国人办报阶段),知道各阶段具有代表性的报刊;知道影视在我国普及的大概过程;简单叙述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2、理解报刊业、影视业及互联网的发展给当时中国社会所带来的影响;3、分析影视业繁荣的原因,评价互联网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探讨归纳大众传媒的变迁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形成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高中历史第5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新人教版必修2
史料二
时四方新学士子喜康、梁议论新颖,群相呼应,起
而组织学会讨论政治问题与社会问题。举其著者 ,如长沙之 湘学会、时务学堂„„其他如算学会、农学会、天足会、禁 句 号 将 史 料 分 为 烟会等,犹不可计数,而每会必有一种出版物以发表意见(如 三层, 逐层分析即 时务学堂创办了《时务报》)。于是维新运动,顿成活跃之观,可。 而杂志亦风起云涌,盛极一时。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
教材整理 3
互联网的兴起
1.诞生:20 世纪 60 年代末。 2.发展: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风靡全球。1994 ____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3.特点 (1)具有迅速传播信息的功能,被称为“第四媒介 ________”。 (2)网络媒介可以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还能模拟三维动态 ________效果,具 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教材整理 1 阶段
报刊业走向繁荣 时期 表现 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 比较著名的有 《中国丛报》 和《万国公报 ________》等
出现
19 世纪中期前后
19 世纪 70 年代 出现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
戊戌变法前后 辛亥革命时期 发展
维新派在报上发表文章,宣传维新思想 革命派创办报刊,同______ 维新派展开论战
探究点二 史 料 史料一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 解 读
要想预言互联网的发展, 简直就像企图 抓住“追赶飞行的子弹”“不 断地变化”等关键词。
用弓箭追赶飞行的子弹一样。 哪怕在你每一次用 指尖敲击键盘的同时, 互联网就已经不断地变化 了。 ——英国学者尼尔· 巴雷特
4.影响 (1)互联网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 (2)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________,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 方式,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1)原因
①受到西方报刊产业发展和文化扩张的影响。
②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大众报刊业提供了物质条件。
③近代资产阶级宣传维新、革命思想,挽救民族危机,无产阶级宣传马
克思主义等都需要通过报刊来宣传、发动。
④鸦片战争以后,社会形势急剧变化,人们对动荡社会信息的需求,促
进了各种报刊的不断涌现。
——英国学者尼尔· 巴雷特
思考
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现象:互联网发展迅速。 原因:①互联网集其他媒介的优势于一体,而且价格低廉; ②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人们可以上网参与讨论,随时发表 自己的意见。
答案
2.互联网的消极影响
材料
思考
结合材料中的图片分析网络对社会产生了什么消极影响。 答案 网上信息量大,各种信息良莠并存,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管,网上
雷动,张督知人心已去,无可挽救,始仓皇而走,龙、李遂卑辞乞降。使
广东省城,得以不流血而获光复者,报纸之力为多焉。”
——冯自由《革命逸史》
思考
材料反映了报刊对辛亥革命的作用有哪些?
答案
作用:提供与维新派 (保皇派)展开论战的阵地;宣传民主共和 (民
答案
主革命)的思想和观念;制造声势,加速革命进程。
史论总结
答案
(3)影响 ①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增加了 信息量 。 ②在现代社会中, 看电视 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误区警示
《定军山》是中国人第一次尝试自摄影片,《歌女红牡丹》是中国第一部
有声电影。
误区警示
答案
三 互联网的兴起
1.诞生:20世纪60年代末。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3)
阶段
时间
代表刊物
影
响
19世纪 中前期
形 1872年 成
《中国丛报》 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 《万国公报》
《申报》
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 最大的中文报刊
1873年
戊戌变法时期 辛亥革命时期 新文化运动
中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 《昭文新报》 办的报纸
《时务报》 《民报》 《新青年》 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 文化的武器,发挥着制造 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 蒙作用
探究活动
美国科学家米歇尔·科兹曼对近现代历史做的划定: “19世纪是铁路时代,20世纪是高速公路时代,21世纪 将是宽带网络时代。” 列举互联网应用的事例:
戊戌变法时
期,梁启超
宣传维新思
想的阵地 作用:成为推进变法、开启民智的重要手段, 与政治活动联系非常密切。
作用: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武器,发挥 《新青年》,由陈独秀 1915 年 9 月在 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 上海创办。第一卷名《青年杂志》, 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一般笼 统地称为《新青年》。成为新文化 运动的主要阵地。
繁 改革开放后 荣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1、广播 (1)第一座广播台:1923年,由英美报商创办 “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 (上海) (2)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1926年哈尔滨广播无 线电台正式开播 (3)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1927年上海新新公司开办
(4)中国第一座全国性广播电台: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筹 备的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
电影发展历程
时期或时间 1905年 1931年 1935年 代表 《定军山》 《渔光曲》 影响 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画面清晰,能让观众在短时间内得到充分的视觉和听觉享受;电影 的教化功能,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体验,并且提供了价值审视 的机会,其特殊的效果是其他媒介无法比拟的。
(2)电视: ①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②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普及,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看电视已 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一二三
目标导航
知识梳理
重难聚焦
三、互联网 1.发展概况 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此后,互联网在中国获得迅速发 展。 2.影响 互联网使人◆们全书的优质生试题活随意更编辑加◆ 快课堂教捷学流与程完方美展便示 ,它◆ 独家不研发仅错题改组卷变系统了人们的生活 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日益密切。
立言议政和实行舆论监督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③近代社会,报刊 对中国政治和思想的近代化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目标导航
知识梳理
重难聚焦
【例题】 1909年,《京华百二竹枝词》曰:“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 民智渐开通。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中央’‘大同’ 均为当时报纸名称)。”这一描述表明( )
知识梳理
重难聚焦
一二三
2.新中国 (1)电影: ①新中国成立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纷纷被搬上银幕,成 为电影主题。 ②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数量和质量远超 以前,许多优秀影片荣获国际国内大奖。 知识补充电影作为信息传播媒介的时效性并不强,但制作精良,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5.16大众传媒的变迁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2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5.16 大众传媒的变迁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2一、选择题1.(2016·浙江台州书生中学期中考试)《故都杂咏》中写道:“啧啧沿街卖报声,成天奔走送新闻;秀才不出门前去,一样全球消息灵。
”材料表明近代报纸( ) A.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 B.丰富了大众的娱乐生活C.加速了社会新闻的传播 D.宣传民主革命政治主张解析:题干中体现了秀才不出门也能知道世界大事,说明近代报纸推动了社会新闻的传播。
答案: C2.1919年《京报》对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作了专门报道,这一报道最能体现出报纸具有的功能是( )A.图文并茂、声像俱备地传播重大事件B.传播时事新闻,以助人们快捷了解重大事件C.舆论监督,以助人们提高参政议政的能力D.通达民情,以助人们更便利地上书言政解析:回顾已学知识可知报刊的社会功能较多,可以传播时事新闻,可以进行舆论监督,也可以通达民情,而材料中“对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做了专门报道”正是对此功能的体现,B项符合题意;A项错在“声像俱备”;C、D两项中的社会功能与题干无关,故选B项。
答案: B3.《安徽俗话报》由陈独秀于1904年在芜湖创办,是我国近代重要的白话报刊之一。
陈独秀不仅是该报的创办人,还是该报的主编兼主笔,他的思想无疑会对该报的宗旨和宣传内容产生重大影响。
它的创办对当时人们的影响主要有 ( )①开阔视野②关注国事③启迪民众④传播新知A.①②③④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②③解析:这一题考查近代报刊这种大众传媒的主要作用和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近代报刊对当时人们的主要影响有开阔视野、关注国事、启迪民众、传播新知,等等,故选A项。
B、C、D三项都不全面,故排除。
答案: A4.(2016·江西赣中南五校联考)历史在生活中处处可见。
如央视六套电影频道的官方网址是“”,其中“m”为“movie”简写,那么“1905”的寓意是( )A.这一年中国拍了第一部电影B.这一年世界电影传入中国C.这一年是世界电影诞生的年份D.这一年中国影片第一次获得国际荣誉解析:“movie”翻译为电影,1905年中国自己拍摄了电影《定军山》,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起步。
历史人教版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二 第5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课件 (共37张PP
阅读材料,思考为什么报刊业会如此 迅速的发展普及?
当今时事,上而学士大夫及农工商贾皆 能通晓者,则莫如新闻之纸之善矣。…... 凡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 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足以新人听闻 者,务求其真实无妄,使观者明白易晓, 不为浮夸之辞,不述荒唐之语。 ——《申报》(1872年)
报刊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假如今天同学们要做一次毛遂自荐,作 为学姐学长,把我们学校的基本状况,包括 坏境、师资力量等等介绍给那些初中小朋友 们,鼓励他们选择我们学校。那么,我们可 以通过哪些渠道进行宣传、发布信息呢?
互联网、报纸、广播、电视等等, 这些被称为大众传媒。
大众传播媒介是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处于职业 传播者和大众之间的媒介体。指复制、传递 信息的机械和传播组织、团体及其出版物和 影视、广播节目。大众传播媒介主要分为两 大类:印刷类和电子类
1958年,北京电
视台开始试播,标
志着中国电视事业
的诞生。随后各省
地方电视台纷纷宣
告成立。民众的文
化生活更丰富多彩。
电视发展历程:
①1958年,北京电视台试播,中国电视业 诞生。 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 高,电视逐渐普及。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 多彩。
现代电视节目的主要类型
二、影视事业(电影、电视)
谭 鑫 培
(2)20C20S后,民国时期,中国电 影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
娱乐片(武侠片、古装片) 人生问题剧:《三毛流浪记》
(3)1931年3月,中国第一部有声电 影《歌女红牡丹》公开上映。1935年 《渔光曲》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 誉的影片。
(4)建国后,电影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政治电影时代(1949-1978) 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纷纷被搬上银幕, 成为电影主题。 《地道战》、《地雷战》、《洪湖赤卫 队》……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第六页,共36页。
知识点二 影视事业的发展
1.电影事业 (1)起步:1905年,中国人自己(zìjǐ)摄制的电影《定军山 》
首
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2)成熟: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迅速发展,并走
向成熟。
革命战争(ɡé mìnɡ zhàn z
(3)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工农生活和
第二十九页,共36页。
思考 (2)依据史料中的漫画,分析网络对社会产生了什么消 极影响? 提示 网上信息量大,各种信息良莠并存,如果缺乏有效的 监管,网上一些负面信息便会乘机而入,影响社会,特别 (tèbié)是对好奇心强而自制力不强的青少年具有更大的影响。
第三十页,共36页。
[史论形成] 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原因、影响及应对之策 1.原因
(1)互联网集其他媒介(méijiè)的优势于一体,而且价格低 廉。 (2)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人们可以上网参与讨 论,随时发表自己的意见。 (3)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 信息。
第三十一页,共36页。
2.影响 (1)积极方面:互联网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使人们获取更多 的知识(zhī shi),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2)消极方面:网络不良信息会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负 面影响。比如使不少青少年迷恋网吧、荒废学业、误入歧 途等。
第十六页,共36页。
主题 近代报刊业的发展 [史料探究]
1.原因 史料 西方列强的入侵,激起了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剧变。先 进的知识分子痛于外患之欺凌①,清廷之腐败②,国亡之无 日。认识到非革新不足以图存,然手无权柄可探。遂致力于 办报,藉报纸传播其主张③,以言论觉天下。 ——陈玉申《晚清报业史》 注:①反映了西方列强的侵略。②反映了清政府的腐败。③ 反映了办报的目的是唤醒民众。
优化方案2016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知能演练轻松闯关新人教版必
【优化方案】2016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知能演练轻松闯关新人教版必修2[随堂检测]1.19世纪70年代初,有人作诗云:“见闻历历备于此,读之可惊复可喜。
费去十文买一纸,博古通今从此始。
”诗中所提到的“纸”是( )A.传单B.信件C.报纸D.电报解析:选C。
据材料信息“见闻历历备于此”“费去十文买一纸”可以判断为报纸。
2.1896年8月14日《申报》刊登了一则广告:“徐园七夕设文虎(即灯谜)候教……又一村并演西洋影戏。
”这则材料中蕴含的最恰当的历史信息是( )A.上海拍摄国产第一部电影B.电影传入中国上海C.电影最先出现于中国D.上海报业非常发达解析:选B。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
题干中的时间是19世纪末,即为电影传入中国的时期,因此只有B项最为恰当。
3.中国中央电视台是国际上知名的电视台,它在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的前身北京电视台开播于( )A.1949年B.1958年C.1978年D.1988年解析:选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电视台开播于1958年。
4.湖南电视台播出的节目《爸爸去哪儿》吸引了无数观众,这除了编导的匠心独具外,还得益于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
作为现代传媒技术手段之一的互联网被称为( ) A.“第一媒介” B.“第二媒介”C.“第三媒介” D.“第四媒介”解析:选D。
互联网同报纸、广播和电视等媒介一样,具有迅速传播信息的功能,因此,被称为“第四媒介”,故选D。
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至1905年5月,全国(包括香港、澳门)共有报纸约240种,上海出过119种。
在上海出过的报纸中,中国人办报72种,外商报纸34种,教会报纸5种,但仍在公开发行的只有31种。
——据《大公报》(天津)之《最近报界调查表》(1905年)整理材料二《时务报》以中国为主题的译稿(翻译外国人“看清朝”的文章)分类表(部分):公共空间;〈时务报〉译稿研究》引者注:《时务报》1896年创刊于上海,1898年停刊,梁启超任总主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5.16 大众传媒的变迁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2
一、选择题
1.(2016·浙江台州书生中学期中考试)《故都杂咏》中写道:“啧啧沿街卖报声,成天奔走送新闻;秀才不出门前去,一样全球消息灵。
”材料表明近代报纸( ) A.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B.丰富了大众的娱乐生活
C.加速了社会新闻的传播D.宣传民主革命政治主张
解析:题干中体现了秀才不出门也能知道世界大事,说明近代报纸推动了社会新闻的传播。
答案: C
2.1919年《京报》对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作了专门报道,这一报道最能体现出报纸具有的功能是( )
A.图文并茂、声像俱备地传播重大事件
B.传播时事新闻,以助人们快捷了解重大事件
C.舆论监督,以助人们提高参政议政的能力
D.通达民情,以助人们更便利地上书言政
解析:回顾已学知识可知报刊的社会功能较多,可以传播时事新闻,可以进行舆论监督,也可以通达民情,而材料中“对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做了专门报道”正是对此功能的体现,B项符合题意;A项错在“声像俱备”;C、D两项中的社会功能与题干无关,故选B项。
答案: B
3.《安徽俗话报》由陈独秀于1904年在芜湖创办,是我国近代重要的白话报刊之一。
陈独秀不仅是该报的创办人,还是该报的主编兼主笔,他的思想无疑会对该报的宗旨和宣传内容产生重大影响。
它的创办对当时人们的影响主要有 ( )
①开阔视野②关注国事③启迪民众④传播新知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解析:这一题考查近代报刊这种大众传媒的主要作用和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近代报刊对当时人们的主要影响有开阔视野、关注国事、启迪民众、传播新知,等等,故选A项。
B、C、D三项都不全面,故排除。
答案: A
4.(2016·江西赣中南五校联考)历史在生活中处处可见。
如央视六套电影频道的官方网址是“”,其中“m”为“movie”简写,那么“1905”的寓意是( )
A.这一年中国拍了第一部电影
B.这一年世界电影传入中国
C.这一年是世界电影诞生的年份
D.这一年中国影片第一次获得国际荣誉
解析:“movie”翻译为电影,1905年中国自己拍摄了电影《定军山》,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起步。
答案: A
5.“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这是歌曲《上海1943》中的一段歌词,下列情况在1943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是( ) A.曹先生与徐小姐在剧院看电影
B.张小姐基本上是乘坐电车上班
C.谭先生积极收集全国各地的战况
D.夏太太在家收看上海电视台的节目
解析:材料中提供的信息是1943年的上海,此时上海还不能收看电视节目,1958年,第一家电视台试播,因此D项中的现象当时还没有出现,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6.现在有网友认为,“你的微博粉丝超过了100,你就是一本内刊;超过1 000,你就是个布告栏;超过1万,你就是一本杂志;超过10万,你就是一份都市报;超过100万,你就是一份全国性报纸;超过1 000万,你就是电视台。
”这从侧面反映了互联网( ) A.受众面广,渗透性强B.保存信息的力量强
C.信息容量大、时效性强D.受众选择的主动性大
解析:“粉丝”此处意为追随者或受众,“粉丝”数量多说明受众面广,也说明网络渗透性强。
B、C、D三项不是题干材料所要说明的问题。
答案: A
7.(2016·湖南衡南县高一下期末)阅读下列材料:中国大众传媒发展情况表(1985—2000年)
A.报纸B.广播节目
C.电视节目D.互联网
解析: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发展的速度最快”才是本题的题眼,表格内容尽管很丰富,但是比较的是发展“速度”,这一点务必要明确,不难发现D项互联网发展是最快的。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以来,外报传入中国后,一些知识分子积极投身报界:引进西学,自办报刊。
中国人自己办报刊,在国内始于19世纪70年代。
具有代表性的有艾小梅办的汉口《昭文新报》、王韬主编的香港《环球日报》、容闳等创办的上海《汇报》以及广州的《述报》等。
这些报刊对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广收博览,学习吸收,洋为中用,以求自身发展。
其版式、体例和印刷技术,都仿效外国报纸。
材料二维新变法迎来了中国国人办报的一次高潮,……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人物开始了办报活动。
在北京创办的《中外纪闻》,在上海创办的《强学报》《时务报》……在澳门创办的《知新报》,湖南维新派创办的《湘学新报》《湘学报》和《湘报》等等,宣传变法图存。
这些活动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
——以上材料均摘自姚福申《中国编辑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70年代中国办报者的主体是什么阶层。
报刊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当时中国国人自办报刊的原因。
(2)材料二所述报刊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这些报刊的创办有什么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国人自办的近代报刊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报刊创办者、原因、内容、意义。
以材料为依托,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概括。
第(1)问注意材料一中的知识分子积极投身报界。
第(2)问要围绕维新派创办报刊作答。
第(3)问应注意概括指出国人自办报刊的意义。
答案:(1)主体:中国知识分子。
基本内容:宣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
原因:政治上,列强侵略,民族觉醒,探索救亡道路;经济上,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为报刊业提供了物质条件;文化上,西方先进科技、文化的传播在客观上的促进作用;外国人在华办报潮流的推动。
(2)核心内容:救亡图存,变法图强。
特点:报刊以中国人自办为主;办报数量多;地区广;社会影响大。
(3)宣扬资产阶级新文化(启蒙思想),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使中国的印刷出版、大众传媒以及整个文化事业迅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