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_2017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5.16大众传媒的变迁课时作业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优质课教案_5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优质课教案_5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教学设计【课型】高一新授课【课程标准】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材分析】一堂成功的课需要有一条贯以始终的线索,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魂”。

其实这个“魂”并不难找,教材的编写者往往就会给予一些提示。

譬如人教版教材在单元导入部分,设置了学习建议一栏,提出本单元的核心问题,可以作为对课程线索的参考。

具体来说本单元的学习建议有二,其中第一点提示:“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历史轨迹,并找出导致这种变迁的因素。

”我们注意到,“大众传媒的变迁”一课是人教版必修二的第16 课,第五单元“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的第3 课,其他两课分别是第14 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和第15 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单元中各课标题均使用了“变迁”一词,说明其正是本课教学的关键所在。

因此,我们认为本课的主旨不仅在于罗列报刊、影视、互联网各自的发展历程,更在于让学生体会一百多年来,由大众传媒之进步所引发的社会生活方式转变。

学习建议的第二点则提出:“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与世界形势的变化发展有着密切联系。

因此,学习本单元的内容,还要注意联系当时的世界形势。

”就本课来说,从报刊的照搬模仿,到互联网与世界发达国家基本同步发展,其背后是中国对世界的不断追赶、靠拢、甚至超越的过程。

也就是说,我们在内容设计中,需要在兼及世界传媒演进背景的基础上,建立将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置于现代化进程之一隅的视野。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近现代报刊发展的两个阶段(洋人办报阶段与国人办报阶段),知道各阶段具有代表性的报刊;知道影视在我国普及的大概过程;简单叙述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2、理解报刊业、影视业及互联网的发展给当时中国社会所带来的影响;3、分析影视业繁荣的原因,评价互联网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探讨归纳大众传媒的变迁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形成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高中历史第5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5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新人教版必修2

史料二
时四方新学士子喜康、梁议论新颖,群相呼应,起
而组织学会讨论政治问题与社会问题。举其著者 ,如长沙之 湘学会、时务学堂„„其他如算学会、农学会、天足会、禁 句 号 将 史 料 分 为 烟会等,犹不可计数,而每会必有一种出版物以发表意见(如 三层, 逐层分析即 时务学堂创办了《时务报》)。于是维新运动,顿成活跃之观,可。 而杂志亦风起云涌,盛极一时。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
教材整理 3
互联网的兴起
1.诞生:20 世纪 60 年代末。 2.发展: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风靡全球。1994 ____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3.特点 (1)具有迅速传播信息的功能,被称为“第四媒介 ________”。 (2)网络媒介可以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还能模拟三维动态 ________效果,具 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教材整理 1 阶段
报刊业走向繁荣 时期 表现 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 比较著名的有 《中国丛报》 和《万国公报 ________》等
出现
19 世纪中期前后
19 世纪 70 年代 出现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
戊戌变法前后 辛亥革命时期 发展
维新派在报上发表文章,宣传维新思想 革命派创办报刊,同______ 维新派展开论战
探究点二 史 料 史料一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 解 读
要想预言互联网的发展, 简直就像企图 抓住“追赶飞行的子弹”“不 断地变化”等关键词。
用弓箭追赶飞行的子弹一样。 哪怕在你每一次用 指尖敲击键盘的同时, 互联网就已经不断地变化 了。 ——英国学者尼尔· 巴雷特
4.影响 (1)互联网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 (2)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________,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 方式,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近代报刊业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影响
(1)原因
①受到西方报刊产业发展和文化扩张的影响。
②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大众报刊业提供了物质条件。
③近代资产阶级宣传维新、革命思想,挽救民族危机,无产阶级宣传马
克思主义等都需要通过报刊来宣传、发动。
④鸦片战争以后,社会形势急剧变化,人们对动荡社会信息的需求,促
进了各种报刊的不断涌现。
——英国学者尼尔· 巴雷特
思考
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现象:互联网发展迅速。 原因:①互联网集其他媒介的优势于一体,而且价格低廉; ②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人们可以上网参与讨论,随时发表 自己的意见。
答案
2.互联网的消极影响
材料
思考
结合材料中的图片分析网络对社会产生了什么消极影响。 答案 网上信息量大,各种信息良莠并存,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管,网上
雷动,张督知人心已去,无可挽救,始仓皇而走,龙、李遂卑辞乞降。使
广东省城,得以不流血而获光复者,报纸之力为多焉。”
——冯自由《革命逸史》
思考
材料反映了报刊对辛亥革命的作用有哪些?
答案
作用:提供与维新派 (保皇派)展开论战的阵地;宣传民主共和 (民
答案
主革命)的思想和观念;制造声势,加速革命进程。
史论总结
答案
(3)影响 ①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增加了 信息量 。 ②在现代社会中, 看电视 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误区警示
《定军山》是中国人第一次尝试自摄影片,《歌女红牡丹》是中国第一部
有声电影。
误区警示
答案
三 互联网的兴起
1.诞生:20世纪60年代末。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3)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3)

阶段
时间
代表刊物


19世纪 中前期
形 1872年 成
《中国丛报》 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 《万国公报》
《申报》
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 最大的中文报刊
1873年
戊戌变法时期 辛亥革命时期 新文化运动
中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 《昭文新报》 办的报纸
《时务报》 《民报》 《新青年》 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 文化的武器,发挥着制造 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 蒙作用
探究活动
美国科学家米歇尔·科兹曼对近现代历史做的划定: “19世纪是铁路时代,20世纪是高速公路时代,21世纪 将是宽带网络时代。” 列举互联网应用的事例:
戊戌变法时
期,梁启超
宣传维新思
想的阵地 作用:成为推进变法、开启民智的重要手段, 与政治活动联系非常密切。
作用: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武器,发挥 《新青年》,由陈独秀 1915 年 9 月在 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 上海创办。第一卷名《青年杂志》, 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一般笼 统地称为《新青年》。成为新文化 运动的主要阵地。
繁 改革开放后 荣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1、广播 (1)第一座广播台:1923年,由英美报商创办 “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 (上海) (2)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1926年哈尔滨广播无 线电台正式开播 (3)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1927年上海新新公司开办
(4)中国第一座全国性广播电台: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筹 备的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
电影发展历程
时期或时间 1905年 1931年 1935年 代表 《定军山》 《渔光曲》 影响 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A.报纸宣传成为变革的根本动力 B.描述者倡导报纸产业多元化 C.描述者肯定报纸的教化功能 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的控制 解析:从材料◆中全书的优质试“题报随意纸编辑于◆今课堂最教学有流程功完美展,能示 教◆ 独民家研智发错题渐组卷开系统通”,可知作者 肯定报纸的教化功能。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进步,A项 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要倡导报纸产业多元化,B项错误。材料不 能反映专制政府对报纸舆论的控制,D项错误。故选C项。 答案:C
画面清晰,能让观众在短时间内得到充分的视觉和听觉享受;电影 的教化功能,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体验,并且提供了价值审视 的机会,其特殊的效果是其他媒介无法比拟的。
(2)电视: ①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②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普及,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看电视已 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一二三
目标导航
知识梳理
重难聚焦
三、互联网 1.发展概况 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此后,互联网在中国获得迅速发 展。 2.影响 互联网使人◆们全书的优质生试题活随意更编辑加◆ 快课堂教捷学流与程完方美展便示 ,它◆ 独家不研发仅错题改组卷变系统了人们的生活 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日益密切。
立言议政和实行舆论监督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③近代社会,报刊 对中国政治和思想的近代化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目标导航
知识梳理
重难聚焦
【例题】 1909年,《京华百二竹枝词》曰:“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 民智渐开通。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中央’‘大同’ 均为当时报纸名称)。”这一描述表明( )
知识梳理
重难聚焦
一二三
2.新中国 (1)电影: ①新中国成立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纷纷被搬上银幕,成 为电影主题。 ②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数量和质量远超 以前,许多优秀影片荣获国际国内大奖。 知识补充电影作为信息传播媒介的时效性并不强,但制作精良,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5.16大众传媒的变迁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5.16大众传媒的变迁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2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5.16 大众传媒的变迁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2一、选择题1.(2016·浙江台州书生中学期中考试)《故都杂咏》中写道:“啧啧沿街卖报声,成天奔走送新闻;秀才不出门前去,一样全球消息灵。

”材料表明近代报纸( ) A.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 B.丰富了大众的娱乐生活C.加速了社会新闻的传播 D.宣传民主革命政治主张解析:题干中体现了秀才不出门也能知道世界大事,说明近代报纸推动了社会新闻的传播。

答案: C2.1919年《京报》对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作了专门报道,这一报道最能体现出报纸具有的功能是( )A.图文并茂、声像俱备地传播重大事件B.传播时事新闻,以助人们快捷了解重大事件C.舆论监督,以助人们提高参政议政的能力D.通达民情,以助人们更便利地上书言政解析:回顾已学知识可知报刊的社会功能较多,可以传播时事新闻,可以进行舆论监督,也可以通达民情,而材料中“对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做了专门报道”正是对此功能的体现,B项符合题意;A项错在“声像俱备”;C、D两项中的社会功能与题干无关,故选B项。

答案: B3.《安徽俗话报》由陈独秀于1904年在芜湖创办,是我国近代重要的白话报刊之一。

陈独秀不仅是该报的创办人,还是该报的主编兼主笔,他的思想无疑会对该报的宗旨和宣传内容产生重大影响。

它的创办对当时人们的影响主要有 ( )①开阔视野②关注国事③启迪民众④传播新知A.①②③④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②③解析:这一题考查近代报刊这种大众传媒的主要作用和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近代报刊对当时人们的主要影响有开阔视野、关注国事、启迪民众、传播新知,等等,故选A项。

B、C、D三项都不全面,故排除。

答案: A4.(2016·江西赣中南五校联考)历史在生活中处处可见。

如央视六套电影频道的官方网址是“”,其中“m”为“movie”简写,那么“1905”的寓意是( )A.这一年中国拍了第一部电影B.这一年世界电影传入中国C.这一年是世界电影诞生的年份D.这一年中国影片第一次获得国际荣誉解析:“movie”翻译为电影,1905年中国自己拍摄了电影《定军山》,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起步。

历史人教版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二 第5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课件 (共37张PP

历史人教版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二  第5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课件 (共37张PP

阅读材料,思考为什么报刊业会如此 迅速的发展普及?
当今时事,上而学士大夫及农工商贾皆 能通晓者,则莫如新闻之纸之善矣。…... 凡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 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足以新人听闻 者,务求其真实无妄,使观者明白易晓, 不为浮夸之辞,不述荒唐之语。 ——《申报》(1872年)
报刊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假如今天同学们要做一次毛遂自荐,作 为学姐学长,把我们学校的基本状况,包括 坏境、师资力量等等介绍给那些初中小朋友 们,鼓励他们选择我们学校。那么,我们可 以通过哪些渠道进行宣传、发布信息呢?
互联网、报纸、广播、电视等等, 这些被称为大众传媒。
大众传播媒介是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处于职业 传播者和大众之间的媒介体。指复制、传递 信息的机械和传播组织、团体及其出版物和 影视、广播节目。大众传播媒介主要分为两 大类:印刷类和电子类
1958年,北京电
视台开始试播,标
志着中国电视事业
的诞生。随后各省
地方电视台纷纷宣
告成立。民众的文
化生活更丰富多彩。
电视发展历程:
①1958年,北京电视台试播,中国电视业 诞生。 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 高,电视逐渐普及。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 多彩。
现代电视节目的主要类型
二、影视事业(电影、电视)
谭 鑫 培
(2)20C20S后,民国时期,中国电 影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
娱乐片(武侠片、古装片) 人生问题剧:《三毛流浪记》
(3)1931年3月,中国第一部有声电 影《歌女红牡丹》公开上映。1935年 《渔光曲》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 誉的影片。
(4)建国后,电影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政治电影时代(1949-1978) 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纷纷被搬上银幕, 成为电影主题。 《地道战》、《地雷战》、《洪湖赤卫 队》……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第六页,共36页。
知识点二 影视事业的发展
1.电影事业 (1)起步:1905年,中国人自己(zìjǐ)摄制的电影《定军山 》

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2)成熟: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迅速发展,并走
向成熟。
革命战争(ɡé mìnɡ zhàn z
(3)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工农生活和
第二十九页,共36页。
思考 (2)依据史料中的漫画,分析网络对社会产生了什么消 极影响? 提示 网上信息量大,各种信息良莠并存,如果缺乏有效的 监管,网上一些负面信息便会乘机而入,影响社会,特别 (tèbié)是对好奇心强而自制力不强的青少年具有更大的影响。
第三十页,共36页。
[史论形成] 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原因、影响及应对之策 1.原因
(1)互联网集其他媒介(méijiè)的优势于一体,而且价格低 廉。 (2)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人们可以上网参与讨 论,随时发表自己的意见。 (3)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 信息。
第三十一页,共36页。
2.影响 (1)积极方面:互联网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使人们获取更多 的知识(zhī shi),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2)消极方面:网络不良信息会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负 面影响。比如使不少青少年迷恋网吧、荒废学业、误入歧 途等。
第十六页,共36页。
主题 近代报刊业的发展 [史料探究]
1.原因 史料 西方列强的入侵,激起了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剧变。先 进的知识分子痛于外患之欺凌①,清廷之腐败②,国亡之无 日。认识到非革新不足以图存,然手无权柄可探。遂致力于 办报,藉报纸传播其主张③,以言论觉天下。 ——陈玉申《晚清报业史》 注:①反映了西方列强的侵略。②反映了清政府的腐败。③ 反映了办报的目的是唤醒民众。

优化方案2016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知能演练轻松闯关新人教版必

优化方案2016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知能演练轻松闯关新人教版必

【优化方案】2016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知能演练轻松闯关新人教版必修2[随堂检测]1.19世纪70年代初,有人作诗云:“见闻历历备于此,读之可惊复可喜。

费去十文买一纸,博古通今从此始。

”诗中所提到的“纸”是( )A.传单B.信件C.报纸D.电报解析:选C。

据材料信息“见闻历历备于此”“费去十文买一纸”可以判断为报纸。

2.1896年8月14日《申报》刊登了一则广告:“徐园七夕设文虎(即灯谜)候教……又一村并演西洋影戏。

”这则材料中蕴含的最恰当的历史信息是( )A.上海拍摄国产第一部电影B.电影传入中国上海C.电影最先出现于中国D.上海报业非常发达解析:选B。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

题干中的时间是19世纪末,即为电影传入中国的时期,因此只有B项最为恰当。

3.中国中央电视台是国际上知名的电视台,它在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的前身北京电视台开播于( )A.1949年B.1958年C.1978年D.1988年解析:选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电视台开播于1958年。

4.湖南电视台播出的节目《爸爸去哪儿》吸引了无数观众,这除了编导的匠心独具外,还得益于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

作为现代传媒技术手段之一的互联网被称为( ) A.“第一媒介” B.“第二媒介”C.“第三媒介” D.“第四媒介”解析:选D。

互联网同报纸、广播和电视等媒介一样,具有迅速传播信息的功能,因此,被称为“第四媒介”,故选D。

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至1905年5月,全国(包括香港、澳门)共有报纸约240种,上海出过119种。

在上海出过的报纸中,中国人办报72种,外商报纸34种,教会报纸5种,但仍在公开发行的只有31种。

——据《大公报》(天津)之《最近报界调查表》(1905年)整理材料二《时务报》以中国为主题的译稿(翻译外国人“看清朝”的文章)分类表(部分):公共空间;〈时务报〉译稿研究》引者注:《时务报》1896年创刊于上海,1898年停刊,梁启超任总主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5.16 大众传媒的变迁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2
一、选择题
1.(2016·浙江台州书生中学期中考试)《故都杂咏》中写道:“啧啧沿街卖报声,成天奔走送新闻;秀才不出门前去,一样全球消息灵。

”材料表明近代报纸( ) A.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B.丰富了大众的娱乐生活
C.加速了社会新闻的传播D.宣传民主革命政治主张
解析:题干中体现了秀才不出门也能知道世界大事,说明近代报纸推动了社会新闻的传播。

答案: C
2.1919年《京报》对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作了专门报道,这一报道最能体现出报纸具有的功能是( )
A.图文并茂、声像俱备地传播重大事件
B.传播时事新闻,以助人们快捷了解重大事件
C.舆论监督,以助人们提高参政议政的能力
D.通达民情,以助人们更便利地上书言政
解析:回顾已学知识可知报刊的社会功能较多,可以传播时事新闻,可以进行舆论监督,也可以通达民情,而材料中“对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做了专门报道”正是对此功能的体现,B项符合题意;A项错在“声像俱备”;C、D两项中的社会功能与题干无关,故选B项。

答案: B
3.《安徽俗话报》由陈独秀于1904年在芜湖创办,是我国近代重要的白话报刊之一。

陈独秀不仅是该报的创办人,还是该报的主编兼主笔,他的思想无疑会对该报的宗旨和宣传内容产生重大影响。

它的创办对当时人们的影响主要有 ( )
①开阔视野②关注国事③启迪民众④传播新知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解析:这一题考查近代报刊这种大众传媒的主要作用和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近代报刊对当时人们的主要影响有开阔视野、关注国事、启迪民众、传播新知,等等,故选A项。

B、C、D三项都不全面,故排除。

答案: A
4.(2016·江西赣中南五校联考)历史在生活中处处可见。

如央视六套电影频道的官方网址是“”,其中“m”为“movie”简写,那么“1905”的寓意是( )
A.这一年中国拍了第一部电影
B.这一年世界电影传入中国
C.这一年是世界电影诞生的年份
D.这一年中国影片第一次获得国际荣誉
解析:“movie”翻译为电影,1905年中国自己拍摄了电影《定军山》,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起步。

答案: A
5.“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这是歌曲《上海1943》中的一段歌词,下列情况在1943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是( ) A.曹先生与徐小姐在剧院看电影
B.张小姐基本上是乘坐电车上班
C.谭先生积极收集全国各地的战况
D.夏太太在家收看上海电视台的节目
解析:材料中提供的信息是1943年的上海,此时上海还不能收看电视节目,1958年,第一家电视台试播,因此D项中的现象当时还没有出现,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6.现在有网友认为,“你的微博粉丝超过了100,你就是一本内刊;超过1 000,你就是个布告栏;超过1万,你就是一本杂志;超过10万,你就是一份都市报;超过100万,你就是一份全国性报纸;超过1 000万,你就是电视台。

”这从侧面反映了互联网( ) A.受众面广,渗透性强B.保存信息的力量强
C.信息容量大、时效性强D.受众选择的主动性大
解析:“粉丝”此处意为追随者或受众,“粉丝”数量多说明受众面广,也说明网络渗透性强。

B、C、D三项不是题干材料所要说明的问题。

答案: A
7.(2016·湖南衡南县高一下期末)阅读下列材料:中国大众传媒发展情况表(1985—2000年)
A.报纸B.广播节目
C.电视节目D.互联网
解析: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发展的速度最快”才是本题的题眼,表格内容尽管很丰富,但是比较的是发展“速度”,这一点务必要明确,不难发现D项互联网发展是最快的。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以来,外报传入中国后,一些知识分子积极投身报界:引进西学,自办报刊。

中国人自己办报刊,在国内始于19世纪70年代。

具有代表性的有艾小梅办的汉口《昭文新报》、王韬主编的香港《环球日报》、容闳等创办的上海《汇报》以及广州的《述报》等。

这些报刊对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广收博览,学习吸收,洋为中用,以求自身发展。

其版式、体例和印刷技术,都仿效外国报纸。

材料二维新变法迎来了中国国人办报的一次高潮,……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人物开始了办报活动。

在北京创办的《中外纪闻》,在上海创办的《强学报》《时务报》……在澳门创办的《知新报》,湖南维新派创办的《湘学新报》《湘学报》和《湘报》等等,宣传变法图存。

这些活动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

——以上材料均摘自姚福申《中国编辑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70年代中国办报者的主体是什么阶层。

报刊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当时中国国人自办报刊的原因。

(2)材料二所述报刊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这些报刊的创办有什么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国人自办的近代报刊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报刊创办者、原因、内容、意义。

以材料为依托,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概括。

第(1)问注意材料一中的知识分子积极投身报界。

第(2)问要围绕维新派创办报刊作答。

第(3)问应注意概括指出国人自办报刊的意义。

答案:(1)主体:中国知识分子。

基本内容:宣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

原因:政治上,列强侵略,民族觉醒,探索救亡道路;经济上,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为报刊业提供了物质条件;文化上,西方先进科技、文化的传播在客观上的促进作用;外国人在华办报潮流的推动。

(2)核心内容:救亡图存,变法图强。

特点:报刊以中国人自办为主;办报数量多;地区广;社会影响大。

(3)宣扬资产阶级新文化(启蒙思想),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使中国的印刷出版、大众传媒以及整个文化事业迅猛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