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敲》中培养学生咬文嚼字习惯论文
《咬文嚼字》中的推敲
《咬文嚼字》中的推敲作者:左小勇来源:《知识窗·教师版》2011年第06期“咬文嚼字”一词通常含有贬义,它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过分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而朱光潜在其文艺随笔《咬文嚼字》中却很看重这个成语所包含的合理的、积极的因素,借用它来提出自己的主张:“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
”作者把它提升到治学的精神层面上,同时还指出了它的实质和方法——“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
”并且还旁征博引,列举了大量的实例。
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就会为课堂增添不少情趣和生机。
为此,笔者先让学生找出作者的观点,再引导学生抓住中心论点,接着让学生找出作者举了哪些例子来分析论证,然后让他们思考作者的论述是否有道理,并要求说出理由。
笔者把它称为——《咬文嚼字》的咬文嚼字。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效果果然不出所料。
1学生认为作者对“你这”和“你是”这两种句式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分析得符合普遍情况,但把“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中的“你”与“风度”的逻辑关系搞错了文中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在‘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中,‘风度’便变成主词,和‘你(的)’平行,根本不成一句话。
”其实,这两个词不是并列的“平行”关系。
而是从属的关系:“风度”从属于“你”,是“你”的。
2对于作者对《史记》中描述李广射虎的一段文字和《史记辨惑》里王若虚的改文,以及作者对自己改文的分析,学生不能苟同作者认为:“见‘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改为‘既知其为石’便失去这意味。
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改为‘终不能入’便觉索然无味。
”学生认为,李广见“草中石”,误“以为虎”,才“射之”。
对于出猎的李广来说,当时的“石”就是“虎”;如知道是石头,他就不会射了,即使会射也不会射得那么猛力,以致“没镞”,后面“复射”“终不能复入石”就是最好的证据。
语文教学中的“咬文嚼字”
语文教学中的“咬文嚼字”“咬文嚼字”起源于《论语》中的一句话:“吾日三省吾身。
”原意是每天三次反省自己的行为和言论,确保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符合道德规范。
后来,这个词的含义逐渐演变为对于文字、语言的严格琢磨和细致推敲,形容人对语文学习和运用的严谨和严格要求。
在语文教学中,“咬文嚼字”更多的是指学生在阅读、写作和语言表达中要求精益求精,注重用词准确、文风规范。
“咬文嚼字”作为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理念,体现了对语文学习的高度重视和严格要求。
语文作为基础学科,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性学科,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文化传承。
在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对于文字和语言的细致品味和深入挖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语言能力,提高他们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咬文嚼字”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认真细致、注重细节和严谨态度,对于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对于阅读的要求。
在语文学习中,阅读是重中之重。
学生通过阅读可以丰富知识,提高语文水平,培养对文学的兴趣。
学生在阅读时,应该注重细节,理解文章蕴含的深层含义,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意图,这就需要他们对所阅读的文字进行深入的品味和分析,实施“咬文嚼字”的精神。
对于写作的要求。
写作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环节。
学生在写作时,需要注重用词准确、表达清晰、语言规范,这就需要他们对所要表达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琢磨,确保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能够准确地传达自己的意思。
在这个过程中,“咬文嚼字”的理念就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咬文嚼字”还要求学生在语言表达上注重修辞和语言的艺术性。
语文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工具,更是一门艺术,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需要注重语言的美感和表现力,培养自己的语感和语言表达的艺术性。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应该倡导“咬文嚼字”的理念,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注重用心和细致,不仅仅是要求他们记住一些字句和规则,更要求他们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注重思考,注重理解,注重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
可以通过讲解优秀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文字之美和思想情感,培养他们对语文的感情,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试论朱光潜《咬文嚼字》中的“推敲”说
琪 ,谢 佳佳
6 13 ) 19 0
6 7 0 ;2 3 0 0 .西华大学人文学院 ,四川成都
摘 要 :细读 朱光潜先 生的 咬丈嚼字 ,察觉到他在谈论 贾岛 题 李凝 幽居 诗 中的 “ 推” 、 “ 敲”二字 时出现 了一 系列 的漏 洞。从他 书中出现 的漏洞 出发 ,结合 《 李凝幽居 ) 的意境 、 “ 题 )诗 推敲 ”的典 故 、 “ ”字的合 理之处 、 敲 “ ”、 “ ”与礼仪 等几个方面, 阐明 “ 推 敲 来 敲” 字比 “ 推”字 更具合理性 ,最终认定 “ 敲”字仍然是原诗最好的选择 。 关键词 : 贾岛 ;朱光潜 ;咬文嚼字; 推 ;敲
一
、
一
里有人应门。 他仿佛是 乘月夜访友,他 自己不甘 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 暖的人情。比较起来, ‘ 敲’的空气没有 ‘ 推’的 那么冷寂。就上句 ‘ 鸟宿池边树’看来, ‘ 推’似 乎比 ‘ 敲’要调和些。 ‘ 推’可 以无声, ‘ 敲’就 不免剥啄有声。惊起 了宿鸟,打破 了岑寂 ,也似乎 频添 了 搅扰。所 以本人很怀疑韩愈 的修 改是否真如 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 当。”… 蛐 读完这段话 ,不难发现,这其中存在着很多漏 洞:首先, 了 解完这首诗 的内容和背景,我们知道 这首诗铁定不是描写 “ 孤僧步月归寺”的,从题 目 “ 题李凝幽居”可 以知道 ,诗 中所扣之门是 “ 李凝 幽居”之门,关于李凝的身世尚不明确,但仅凭诗 中一个 “ 僧”字判断 “ 李凝幽居”是寺庙却不甚妥 当的。而这首诗 的主题是诗人 自己拜访友人未遇而 归,于是 ,朱先 生的第一个假设就不能成立 了,诗 描写的是僧人走访友人未遇而归,所敲之 门是友人 之 门,而不是孤僧 步月而 归,更没有理 由 自推 自 掩。其次,也是很重要的一点, “ 韩愈在月夜里听 见 贾岛吟诗” ,根 据 “ 敲”的典故来看 ,这首 推 题李凝幽居)是在描写僧人月夜访友未遇而归, ) 最后因为贾岛骑驴吟诗入迷而误闯进韩愈仪仗 队, 而引起 韩愈注 意,最后在韩愈 的建议下 ,决定用 “ 敲”字,而非像 朱先生说的是韩愈在月夜里听见 贾岛吟诗。这样 ,因为对诗的背景有所误解 ,所 以 产生对 “ 敲”的疑惑 。再次, “ 推 推”理所 当然 比 “ 敲”无力、安静,似乎与这样安静的夜晚更加 调和,以静衬静 ,很妥 当和协调。然而,冷寂的夜 里,突如其来的敲门声和乌儿惊慌的攒动,会来的 更直截 了当、干净利 落一些, 以动衬静,未必就会 破坏 了 这种协调 ,往往,相反的冲突会达到更好的 反衬效果 ,使冷寂的夜晚在剥啄有声的敲击下显得 更加 空旷 、更加 寂静 。 正如朱先生所说: “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 是 斟酌 文字的分量 ,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
咬文嚼字话推敲作文
咬文嚼字话推敲作文
哎呦,说起咬文嚼字这事儿,可真得提提那些老街坊们。
他们
说话总喜欢拐弯抹角,一句话能绕好几个弯儿,就像那胡同里的猫,总喜欢捉迷藏。
不过啊,这种嚼舌根的乐趣,也是咱们生活中的一
种小确幸。
你瞧那些年轻人,说话都直接得很,像是从快餐店里点了个汉堡,三下五除二就解决了。
他们写的文章也是,噼里啪啦一通打字,连错别字都来不及检查就发出去了。
咱这老一辈的人啊,看到这种
文字,就像是吃了个没熟透的苹果,心里总觉得别扭。
其实啊,推敲文字这回事儿,就像是炖个老母鸡汤。
得慢慢地熬,火候得掌握得刚刚好,才能炖出那个味儿来。
文字也是如此,
得一个字一个字地推敲,一句话一句话地琢磨,才能写出有味道的
文章来。
所以啊,别小看了咬文嚼字这事儿。
它不仅是咱们中华文化的
一种传承,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
咱们在咬文嚼字中,不仅能品味
到语言的魅力,更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咬文嚼字》中的“推敲”浅谈及其他
《咬文嚼字》中的“推敲”浅谈及其他作者:何伟来源:《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2010年第12期中学时听老师讲典故“推敲”,深为其精彩情节所吸引。
如今,自己也曾教学过《咬文嚼字》{1},也涉及到了“推敲”的典故运用。
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里对贾岛的故事一番“咬文嚼字”后,得出结论: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
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
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
从朱先生的这个推断中,笔者不由得想到了两个问题:第一,此诗是真实性描摹,还是艺术性创造?第二,有关“推敲”的典故是真实的,还是杜撰的?这里出现了一对矛盾,假如诗歌是真实性描摹,那么典故肯定是杜撰的,因为诗人知道所有实情,不必判断僧人是“推”是“敲”;假如诗歌是贾岛的艺术性创造,那么典故就是真实的。
我们先看与“推敲”典故相关的原诗: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根据诗歌内容,《题李凝幽居》全诗只是抒写走访友人李凝而未遇的一件寻常小事。
“幽居”既显示居所的幽静,又贯穿全诗;点出李凝的隐居身份,也暗示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首联、颈联写访客眼中景,尾联写访客心迹。
由此推断,颔联“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也必写访客的眼中景及行为。
作者抓住了稍纵即逝的现象,刻画环境,响中寓静,出人意料。
总之,前三联叙事写景,尾联点出诗人幽情,托出主旨。
写访客所见所为所想:正因友人处所幽雅,情趣悠闲,才引起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问题也就出来了:那么,这首诗是想象,还是实写?假如是贾岛的亲身体验,身临其境,他怎能不知当时是用“推”字,还是用“敲”字呢?其实,后世有很多“好事者”的笔记零星却生动地记叙了“推敲”的典故由来,常见的有以下3种,现赘录于下。
(1)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九,引《刘公嘉话》{2}: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咬文嚼字读后感
《咬文嚼字》读后感朱光潜的《咬文嚼字》这篇随笔短文,让我深刻领悟到了阅读和写作中“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文章中提到的“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咬文嚼字》包含了许多关于语言文字的经典语句。
以下是对其中一些语句的解读:“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这句话揭示了文字与思想情感之间的关系。
在写作过程中,对文字的推敲和选择,实际上是对思想情感的深入思考和梳理。
通过对文字的推敲,我们可以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使文章更加有力、动人。
“语言是思想的定型。
思想还未定型时,也像言语一样,是一个零散的东西。
”这句话强调了语言对于思想的重要性。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通过语言可以将思想进行整理和表达。
在写作过程中,我们需要通过语言将思想进行定型,使其更加清晰、有条理。
“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
”这句话指出了科学语言与文学语言之间的差异。
科学语言强调精确性和直指意义,而文学语言则更加注重联想意义和情感表达。
在写作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文体和表达需求,选择合适的表现方式。
“一个人不精于他的专门行当,我们常说他‘不通’。
其实所谓‘通’或‘不通’,就是能否咬文嚼字来斟酌文字的分量。
”这句话强调了咬文嚼字对于专业素养的重要性。
在各个领域中,只有经过深入研究和不断推敲,才能够成为真正的专家。
而咬文嚼字正是这种研究和推敲的重要手段,它可以让我们更加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从前的人作文用笔,现代的人作文用键盘。
键盘容易为,可是键盘生在笔之下了。
”这句话揭示了现代科技对于写作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发展,写作的方式也在不断变化。
键盘输入虽然方便快捷,但仍然需要扎实的语言功底和思考能力。
因此,在写作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仅依赖科技工具,还需要注重自身语言素养的提高。
在阅读过程中,我意识到咬文嚼字不仅仅是关注字词的用法,更是一种对语言的敬畏和尊重。
推敲的典故咬文嚼字
推敲的典故咬文嚼字推敲的故事大家都知道,那大家接下来在来了解以下推敲的后续-----咬文嚼字,一起来了解以下吧咬文嚼字[yǎo wén jiáo zì],亦作咬文啮字。
一般将咬文嚼字当作过分地斟酌字句,看作贬义词,用于讽刺那些专门死抠字眼而不去领会精神实质的人,也讽刺那些讲话时爱卖弄自己学识的人。
语本元·秦简夫《剪发待宾》第二折:你道是一点墨半张纸,不中吃,不中使……又则道俺咬文嚼字。
明·无名氏《司马相如题桥记》:如今那街市上常人,粗读几句书,咬文嚼字,人叫他做半瓶醋。
但在很多时候,有些文字是需要仔细琢磨的。
实际上,咬文嚼字原来就是指词句上的推敲,是一个褒义词。
《咬文嚼字》中的推敲浅谈中学时听老师讲典故推敲,为其精彩情节所吸引。
如今,自己也曾教学《咬文嚼字》(1),也涉及到了推敲的典故运用。
朱先生在《咬文嚼字》里对贾岛的故事一番咬文嚼字后,得出结论: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
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
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
从朱先生的这个推断中,笔者不由得想到了两个问题:(一)此诗是真实性描摹,还是艺术性创造?(二)有关推敲的典故是真实的,还是杜撰的?这里出现了一对矛盾,假如诗歌是真实性描摹,那么典故肯定是杜撰的,因为诗人知道所有实情,不必判断僧人是推是敲;假如诗歌是贾岛的艺术性创造,那么典故就是真实的。
我们先看与推敲典故相关的原诗: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根据诗歌内容,《题李凝幽居》全诗只是抒写走访友人李凝而未遇的一件寻常小事。
幽居既显示居所的幽静,又贯穿全诗;点出李凝的隐居身份,也暗示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首联、颈联写访客眼中景,尾联写访客心迹。
由此推断,颔联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也必写访客的眼中景及行为。
作文教学需要“咬文嚼字”
作文教学需要“咬文嚼字”摘要:写作是一门语言艺术,是通过文字表情达意的一门艺术。
为了使表达更准确,“推敲字词”、“咬文嚼字”成了写作的一道重要工序。
学生往往在文字运用表达上跌倒,经常把句子写得淡如白水,把文章写成记流水账。
本文探讨如何在记叙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咬文嚼字”,遣词造句的问题。
关键词:作文教学遣词造句咬文嚼字中学生在写记叙文时,经常犯的毛病之一是记流水账,一是内容平淡无奇;二是语言平淡如水。
内容方面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甄选材料、设置悬念、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倒叙插叙等写作手法,提升情节的吸引力和文章的艺术性,这里暂不讨论。
本文主要讨论第二点,如何解决学生写作语言平淡的问题。
1.感受文字魅力很多中学语文教师都有同感,学生写记叙文时喜欢平铺直叙,而疏于描写。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摹景状物、表情达意的活动,学生必须学会遣词造句,学会选择和运用恰当准确的词语,即古人所说的不断“推敲”,从而充分地表情达意,这在中学记叙文写作中显得尤为重要。
在这个问题上,词语是关键因素。
一个句子里,只要有一个词语用得好,用得准,则整个句子立即鲜亮起来。
古人称这个练字的过程为“寻章摘句”,也称“咬文嚼字”。
我经常给学生举的例子是李清照《如梦令》中的名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里的“肥”和“瘦”,别出心裁,生动传神地刻画了海棠雨后的神态——绿叶肥润而红花憔悴,可谓二字照亮千古。
其中的“瘦”字,我戏称为中国古典诗词“第一瘦”。
流行歌手周杰伦曾唱道:“酒暖回忆思念瘦”(出自周杰伦古典风格流行歌曲《东风破》,方文山作词)。
这一歌词中的“瘦”字我称之为“第二瘦”。
我问:“为什么我给这句流行歌词这么高的评价?”有学生立刻分析道:“‘思念瘦’,给我们描绘了思念者的形象,所谓‘为伊消得人憔悴’,用得巧妙。
”“可是歌词唱的是思念瘦,而不是思念者瘦,如何理解?”我故意提出疑问。
接着马上有学生抢答:“巧妙在于,歌词不直接说思念者瘦,而说思念瘦,含蓄而富有诗意。
《咬文嚼字》中对“推敲”的思考
清 贾岛无法确 定哪 个字好 的道理 呢?如 果不结合全文思路
章法 。忽略 了与 第⑥段 的联 系,这些 就都 成 了悬案 。显
然 ,朱 先 生心 如 明 镜 却 故 意 不 表 态 , 吊足 了读 者 的 胃 口 , 用 意 就 在 引 导 读 者 比 较 二 字 产 生 的 不 同意 境 , 从 而说 明
不仅 如 此 , 用 意还 在 于 引 出 下一 层 论 述 。 为 了给 喜 欢 “ 牛 角 尖 ” 的 读 者 解 惑 ,朱 先 生 举 苏轼 写 诗 例 道 出 了 韩 钻 愈 选 择 的 原 理 和 过 程 ,按 朱 先 生 的 理 解 , 贾 岛 只 是 无 法
“ 定 与 控 制 ” 两 个 字 的 联 想 意 义 才 在 取 舍 上 犯 了 难 .读 确
诗 投 韩 愈 得 到 赏 识 , 友 人 劝 他 还 俗 应 举 ,但 屡 应 进 试 不 第。 贾岛 注 重 词 句锤 炼 ,刻 苦 求 奇 ,往 往 有 句 无 篇 ,好 诗
隐者 不遇 》 。诗 人知道这 个 隐者 闲云野鹤无拘 无柬 ,掩 门
而 去 周 游 四 方 ,所 以 自己先 敲 ,发 现 没 人 , 所 以 就 推 ,住 了一 夜 第 二 天 临 走 时在 门上 题 诗 ,构 成 了 完整 诗 境 。诗 僧
现哪 一 种 情 境 。
的难 处”作 了一 个取舍 。并得到普遍认 同。可是 韩愈是 怎
么想 的 文章 却 不接 着 直接 解说 清 楚 ,是 不是 朱 先 生 也 弄 不
2两句诗 用在 《 李凝幽居》 里作为诗 中主人 公看 到 . 题 的一幕。夜访友人的诗人 明月里看到 或听到一位僧人远远
咬文嚼字话推敲作文
咬文嚼字话推敲作文
哎呀,你知道吗?清晨的鸟叫真的好听,就像小时候爷爷写的
毛笔字,那墨水味儿,香得让人心醉。
你说,咋就这么有味道呢?
那些鸟儿,是不是也在跟咱们说话,告诉咱们新的一天又开始啦!
说到推敲文字,我就得提提那些古代的大文豪们。
他们呀,真
的是字字珠玑,一句话得琢磨半天。
你说这累不累啊?但他们就乐
在其中,觉得这样写出来的文字才有味道。
像杜甫,他那句“语不
惊人死不休”,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现在的人啊,都太忙了,忙着刷手机、看短视频,谁还有空去
推敲文字呢?但我就觉得,文字这东西,真的值得咱们去品味。
就
像一杯好茶,得慢慢品才能尝出味道来。
你试过没,有时候读到一个字,就能想到好多事情。
比如“月”这个字,我就想到那些古代的诗人,他们写月亮写得那么好,让人
看了都心醉。
还有“山”这个字,我就想到咱们家后面那座大山,
每次看到都觉得特别壮观。
所以啊,我觉得咱们还是得咬文嚼字,别让这些好东西都给忘
了。
咱们可以写写博客,分享下自己的文字感悟;也可以在朋友圈里聊聊这些有趣的话题。
让更多的人知道,文字真的很有魅力!。
咬文嚼字话“推敲”
咬文嚼字话“推敲”作者:杨书松来源:《语文建设·上旬》2018年第06期一、朱光潜先生的“推敲”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5第二单元第8课)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5段)论述了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其中第5段举出贾岛“推敲”的故事,说明用字不同意境也不同。
原文如下: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
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
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成“敲”字。
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关谈,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
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
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
“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
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
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
“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
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
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
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
“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
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
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
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
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
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在这段文字里,作者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强调语言是跟思想感情走的,强调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感情,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
《推敲》说课稿
说教材:《推敲》这一课是北师大五年级上册“韵味”这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
课文讲的是:“苦吟诗人”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位名叫李凝的朋友。
可是他经过千辛万苦来到深山中,朋友却不在家。
他留下了一首诗《题李凝幽居》。
其中有这样两句:“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他读来品去,总觉得“推”用得不够确切。
不知道其中是用“推”字好还是用“敲”字好,就坐在毛驴上想啊想。
不想冲撞了京城大官文学家韩愈的官轿。
韩愈问其原因,贾岛如实相告。
韩愈就指点他用“敲”好,并说了“敲”字好的理由。
贾岛听了心服口服。
从中可见推敲锤炼语言之“韵味”及重要。
说目标:根据教材要求以及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我将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设定如下: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讲出这个故事。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3、会用“即使……也……造句”。
4、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
学习贾岛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教学重难点: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
学习贾岛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说教法学法: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教学中采用了诵读法(学生自读自悟,读中体验、读中悟情)、表演法、迁移训练等教学形式,使学生入情入境,情境合一,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积累学生知识,丰富学生情感,发展学生思维的目的。
说教学程序:一、读中感悟,以读促思《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在教学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去感悟课文内容,及时点拨,提供了理解的坡度:第一次读书,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初步感受贾岛思考问题的认真专注;第二次则让学生带着“从哪里体会到贾岛思考问题很投入的”这一问题去读书,既明确了思考的方向,又激发了阅读的兴趣。
在语文阅读中养成“咬文嚼字”习惯
在语文阅读中养成“咬文嚼字”习惯作为中华文明的代表之一,汉语以其丰富的意象和深化的意味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学习。
而在语文阅读中,我们也养成了“咬文嚼字”的习惯,常常将每一个词汇和每一个字眼都分析解读,从而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含义。
这一习惯的养成,既是对我们语言表达的锻炼,也是对我们思维能力的挑战。
首先,养成咬文嚼字的习惯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字词和句子的层面上,我们需要充分理解每个词汇的意义和使用方式,以及每个语法结构的运用方法和效果。
只有对于每个细节都精益求精,我们才能在自己的语言表达中做到准确、生动、清晰。
与此同时,咬文嚼字还能帮助我们学会用多种表达方式来阐述观点,避免单调和重复,使文章更加优美。
其次,咬文嚼字也有助于我们的思维能力的提升。
传统的中国文化提倡“笃志好学、博采众长”,这一精神也体现在我们的语文阅读习惯中。
只有我们走进每一个篇章、每一个句子、每一个字眼之中,深层次理解它们的意义和起伏,才能真正领悟文章所要表达的含义和情感。
这种深度分析的能力不仅要求我们对语言结构的敏锐观察和把握能力,还需要我们在逻辑思维和推敲推理方面有很强的能力。
再者,咬文嚼字也有助于我们发掘文章的深层次含义。
文章的含义层次是非常丰富的,有表面的、深层次的、情感化的等多个层次。
深度分析每个字眼所代表的含义,采用不同的解读方式,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要传达的信息、情感和表达方式。
当我们善于挖掘文章背后的深层次含义时,不仅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深刻地认识文章,还可以在自己的写作和表达中获得灵感和启示。
在《推敲》中培养学生咬文嚼字的习惯
在《推敲》中培养学生咬文嚼字的习惯作者:沈会萍来源:《小学科学·教师版》2013年第05期我国著名作家巴金曾说过:“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美国经济学家约?凯恩斯也曾说过:“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由此可见,良好习惯关系着学生的终身发展。
新课程标准指出“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中,我们在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遵循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注重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的同时,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以教学《推敲》一课为例,谈谈培养学生斟酌词句,反复推敲的习惯。
《推敲》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的一篇课文。
文章通过贾岛月夜访友不遇,即兴留诗,反复琢磨,误闯韩愈仪仗队的故事,表现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从文章内容来看,语言流畅,明白易懂,学生阅读没有什么障碍。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重点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疏通字词。
对“斟酌”、“犹豫不决”、“即兴”等词重点理解。
并通过换词比较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如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思考:从“贾岛闯进了韩愈的仪仗队”这个“闯”中,你体会到贾岛心里的想法是什么?假如把“闯”换成“冲”“混”“摸”等字可以吗?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通过反复斟酌,讨论交流,明白用“闯”字能表现贾岛思考问题的专注。
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学会推敲所学课文中的词语,并体会作者这样遣词造句的妙处。
第二课时的教学主要是借助文中语句,让学生反复斟酌,分析词句,认识人物个性。
“贾岛是一个创作严肃认真的人,当他思考“推”好还是“敲”好这一问题时,他极端专注。
你从文中的哪些词语中能够感受到。
”“大街上的人觉得他十分好笑,他们认为贾岛哪里好笑?他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如果你也在大街上,你会笑吗?”……通过这一系列的引导,学生能够将看到的现象与人物丰富的内心活动连系起来,从看似可笑的言行中揣摩人物的内心。
接着教师启发学生思考:“贾岛这么纠结,到底用‘推’好,还是‘敲’好呢?你也替他琢磨琢磨。
《咬文嚼字》——“推敲”之推敲
《咬文嚼字》——“推敲”之推敲试验课本第二册中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一文,“让人看了,心悦诚服,获益匪浅。
他赋予这个成语一种新的意义,就是文字的运用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教师教学用书》)对此我颇有同感。
但是对文中先生对“推敲”一词的咀嚼,总感到味道不地道,不纯正。
推敲一:“推”和“敲”哪个更“调和”些?朱光潜先生在文中说:“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
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
‘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
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
……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
”朱光潜先生以“调和论”作为他立论的基础,我认为站不住脚。
所谓调和,换言之就是和谐,情和景(境)自然融合,而不只是划一整齐。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是动与静的调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乐与哀的调和;“玉颜不及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是美与丑的调和;“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是动和动的调和,又是动和静的调和……调和有千万种,调和的程度就要看情与境的吻合程度,要看它能否触发心绪,契合心境。
黑格尔说:“艺术也可以说是把每一个形象的看得见的外表上的每一点都化成眼睛或灵魂的住所,使它把心灵显现出来。
……人们从这眼睛里就可以认识到内在的无限的自由的心灵……例如寂静的月夜,雄伟的海洋那一类自然美是感发心情和契合心情的,它们的意蕴并不在于对象本身而在于所唤醒的心情。
”结合全诗分析,“敲”比“推”应更符合诗歌的意境,也更符合诗人的心境。
首先,“敲”字为“鸟宿池边树”提供了视觉依据。
因“敲”惊动了宿鸟或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躁动,或是从鸟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息巢中。
不然用“推”只能从诗外寻找一些解说勉强的根据。
其次,“敲”字将环境衬托得更为幽静,把诗人的心境表现得更为透明。
引导学生推敲文字 提高阅读文本能力
引导学生推敲文字提高阅读文本能力何谓“推敲”?《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是由唐代诗人贾岛琢磨诗句的故事引申出来的,后人用“推敲”来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具体表述是:读者在阅读时,对文本的各种资料信息有目的、有意识地或全面地或针对某个点、某个方面进行认真仔细地品读鉴赏、推敲琢磨……从而获得新的认识过程。
语文阅读教学中,大至文本主旨写法,小至标点符号,引导学生学会推敲,对于养成字斟句酌、自主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提高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意义非凡。
下面是我在多年语文教学中总结出的引导学生推敲的几点有效尝试。
一、文眼推敲。
我国古代文论中素有“诗眼”、“文眼”之说。
所谓“诗眼”、“文眼”乃是一个比喻,即指诗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构思、情感、主旨的词句。
清代文论家刘熙载说过:“余谓眼乃神光所聚。
”推敲诗眼、文眼,我们可以了解诗文的要旨与真谛。
王安石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如换成“到、吹”等词语就不能把春天的美景与春风的关系巧妙地表达出来。
又如著名散文大师朱自清的优美散文《春》中“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一句,如把“闹”改为“叫、鸣、唤”等动词,表现力有何不同?让学生在比较中准确地领悟出“闹”写出了春天百花盛开,蜂蝶忙碌的热闹景象,而且有声响,有动作,给人以如临其境之感,还从侧面写出花丛之密、花香之浓,体现出作者内心无尽的喜悦。
二、特色推敲。
名家、名作、名句、名段之所以闻名于世,主要是由于各具特色,有独领风骚之处。
“佳作不厌百回读。
”在百读中推敲个中“特”、“独”,尤其有利于学生提高比较阅读的能力,提高品读鉴赏名家名作的兴趣与能力。
比如王维“诗中有画”,他的《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最具特色。
1.“画”的构图:大漠孤烟、天边黄河、落日,景物不多,空间阔大,层次丰富。
2.“画”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纵为“直烟”;横有“长河”;下是“沙丘”;上乃“圆日”。
线条楚楚,笔画寥寥,勾勒全面,整体感、立体感概括性极强。
有关咬文嚼字的发言稿范文
有关咬文嚼字的发言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谈一谈“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意思是过分推敲字句,被动被动,往往是将文章深奥艰深,使人难以理解。
明代文学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经这样形容咬文嚼字:“以文为词,
以词为义,文意如谜,词语如锁,终久不能爽快。
”
毫无疑问,语言的精细修辞和谨慎运用是文学创作的重要方面。
但是,如果咬文嚼字的程度过深,就可能会使得读者难以理解,生疏感受不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我们应该尊重语言的本真,创作的目的是为了沟通,是为了让读者能够理解和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如果我们只顾及琢磨文字的表面,而忽略了文字背后的意义,那么这样的创作就失去了意义。
因此,我们在创作时,要注重文字的流畅和易懂,尽量减少咬文嚼字的现象,让读者能够轻松地理解我们的作品。
只有这样,我们的作品才能够更好地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也才能赢得更多读者的喜爱和认可。
谢谢大家!。
《爱上语文》征文系列在“推敲”中发现语文的魅力
《爱上语文》征文系列 | 在“推敲”中发现语文的魅力2019-09-09在“推敲”中发现语文的魅力重庆两江新区白马小学李芹“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是贾岛《题李凝幽居》中的诗句,这一句诗为大多数人所熟悉是因为其中“推敲”的典故,但是却少有人明白为什么诗人贾岛再三思量之后选择了“敲”,而不是“推”。
听了老师的《爱上语文》系列讲座之《含英咀华靠推敲》之后,我对其中所体现的文化背景以及诗人的生命境界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对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将“推敲”的精髓融入到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有了一些思考。
对“推敲”的再推敲关于“推”、“敲”的优劣,老师梳理出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
韩愈认为“敲”字更好,有三点理由,一是敲门能展现出一个人的教养,二是能反衬出幽居的宁静,与整首诗的意境相吻合,三是“敲”字的发音更加绵长响亮,能更好地衬托出月夜的宁静。
总体来讲,“敲”字蕴含着知书达理的涵养,衬托了一种空灵的境界。
所以当贾岛听到韩愈的这一番道理之后,认为他说的很有道理,就选择了“敲”,于是就有了现在的这首《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而现代美学大师朱光潜却认为“推”字更胜一筹,有两点理由:一是“推”字更能显出诗人贾岛作为一个僧人独来独往、自由无碍的境界,二是“推”字在整首诗中读起来调和一些,更符合诗歌的意境。
那么,究竟谁的观点正确呢?于是,老师带领我们通过了解贾岛其人的生命境界以及唐代中叶的社会风气来对两种观点进行再推敲。
当然,最后王老师也没有明确告诉我们哪种观点正确,也没有表示出他更赞成哪种观点,因为推敲的结果并不重要,我们沿着前人的足迹再次进行推敲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走近了诗人,我们感受到诗人贾岛精益求精的态度、否定自我的勇气、心无旁骛的专注、学而不厌的谦逊以及追求真理的精神。
同时,我们也走进了诗人所处的时代,了解到唐代中叶士大夫参禅学佛的时尚。
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推敲语句丰富语言的土壤
推敲语句丰富语言的土壤推敲语句丰富语言的土壤——语句教学有效性摭谈道澳学校林慧姬总所周知,语文教学主要是语言的教学。
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精品,文章语句的精妙和准确也就不言而喻了。
《语文课程标准》在学段目标中就指出“要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叶圣陶说过:“一字未宜乎忽,语语悟其神。
”读书就要悟文章中传神的字字语语,他还说:“讲析课文,无非是把语句讲清楚。
”可见句子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语文阅读是一种积极主动地思维状态和情感活动,我们要立足文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才能让学生学有所悟,学有所成。
教学中,我们要抓住文本中重点的语句去感受课文,引领学生咬文嚼字,推敲把玩,才能让学生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感受文章所传达的情意。
1、借助想象,感受语句的表象。
古人曾说:“感之于外,受之于心。
”人的认识活动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就是感受。
当我们阅读一篇文章时,首先感受的是文字的形象。
作为小学生刚接触一篇文章时,一定不能深入地理解句子所蕴涵的深刻的含义,但是可以凭借直觉感受到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形象上的美,从而引起内心的感情波澜和情感上的认同。
形象感受的过程往往伴随着联想和想象。
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句子,就要充分运用形象思维大胆地去联想和想象。
如在教学《观潮》“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一句时,教师可以先示范朗读,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句子给我们描绘的画面,再让学生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学生有的说他仿佛看到了浪潮争先恐后地向他们涌过来,觉得十分害怕;有的说他仿佛听到了非常响亮的马蹄声,那浪潮就像无数战马仰天长啸,蔚为壮观……通过这种大胆地想象,学生不但感受到了课文描绘的生动的画面,理解了课文,也培养了他们的想象能力。
对于这些写景状物的文章,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生动地语言描绘情景,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的方法理解,学生易于接受,也乐于接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推敲》中培养学生咬文嚼字的习惯
我国著名作家巴金曾说过:“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美国经济学家约?凯恩斯也曾说过:“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由此可见,良好习惯关系着学生的终身发展。
新课程标准指出“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中,我们在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遵循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注重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的同时,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以教学《推敲》一课为例,谈谈培养学生斟酌词句,反复推敲的习惯。
《推敲》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的一篇课文。
文章通过贾岛月夜访友不遇,即兴留诗,反复琢磨,误闯韩愈仪仗队的故事,表现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从文章内容来看,语言流畅,明白易懂,学生阅读没有什么障碍。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重点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疏通字词。
对“斟酌”、“犹豫不决”、“即兴”等词重点理解。
并通过换词比较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如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思考:从“贾岛闯进了韩愈的仪仗队”这个“闯”中,你体会到贾岛心里的想法是什么?假如把“闯”换成“冲”“混”“摸”等字可以吗?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通过反复斟酌,讨论交流,明白用“闯”字能表现贾岛思考问题的专注。
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学会推敲所学课文中的词语,并体会作者这样遣词造句的妙处。
第二课时的教学主要是借助文中语句,让学生反复斟酌,分析词句,认识人物个性。
“贾岛是一个创作严肃认真的人,当他思考“推”
好还是“敲”好这一问题时,他极端专注。
你从文中的哪些词语中能够感受到。
”“大街上的人觉得他十分好笑,他们认为贾岛哪里好笑?他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如果你也在大街上,你会笑吗?”……通过这一系列的引导,学生能够将看到的现象与人物丰富的内心活动连系起来,从看似可笑的言行中揣摩人物的内心。
接着教师启发学生思考:“贾岛这么纠结,到底用‘推’好,还是‘敲’好呢?你也替他琢磨琢磨。
”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推”好,说明贾岛和李凝是老朋友,不需要过分注重礼节。
而且“推”更能表现李凝居住的环境优雅、安静。
有的说“敲”好,表明贾岛是个有礼貌的人,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读起来也响亮些。
学生的分析思考就是在推敲,这样的教学,既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也让学生学到了斟酌词句的能力。
本课教学的目标中要求学生学习贾岛严谨认真的创作态度和锲
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在有了前面教学中的一系列推敲词句后,教师再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贾岛,七十位学生的眼中就有七十个贾岛。
通过这一教学形式,学生学会了通过推敲文中语句,认识人物个性。
当然,要学习“推敲”这种本领,光靠课本的这点资源是不够的。
我又向学生介绍王安石的千古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绿”字的来历。
王安石先后用了“到”、“过”、“入”、“满”,结果都不满意,最后敲定用“绿”字。
这个“绿”字动感十足,出神入化,用拟人的手法将春风带给江南的绿色写得充满生机和活
力。
“绿”字成为全诗的点睛之笔。
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一个字用得精妙,能使全文生动起来。
《推敲》这篇课文的课后练习4“下面句子中带点的词语能换成括号里的词语吗?为什么?”和学生解决这一题时,除了要教给他们换词的方法,更要让学生说出相关的理由。
教学这一课时,我还设计了几组选词填空的课后练习,进一步巩固他们锤炼词语的能力。
当然,语文的教学除了要教会学生阅读,还应教会学生写作。
因此,在作文教学时,我让学生学习贾岛这位苦吟诗人斟酌词句,反复推敲的精神。
在指导学生写作时,让学生找自己作文中用得最满意的词语,说一说自己用这个词语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并让同学帮助评价。
还让学生翻开自己的作文本,和同学一起推敲作文中的词句,斟酌用词造句是否精当。
这样,长期以往,让学生学以致用,逐步养成“推敲”的好习惯。
习惯是人的第二次生命。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教学《推敲》一课,我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推敲的能力,让学生养成斟酌词句,咬文嚼字的习惯,必将使他们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