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科版小学科学新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 第3课 茎的奇妙 教案
湘科版小学科学新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 第4课 叶的神奇 教案
第4课叶的神奇—、教材分析承接第一节课“植物的这些器官有什么作用”这个问题的讨论,继续展开本节课的学习一叶。
本节课的研究方法教材也是按“观察外形结构-探究功能作用”的认知逻辑,编排了两个相应的进阶活动。
引领学生观察比较叶的形态特征,尝试归纳叶的概念,猜想叶的作用,基于模拟实验探究叶分布结构与接受更多光照的功能。
活动:观察比较植物的叶观察各种各样植物的叶。
首先,找寻它们的不同。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尝试对植物的叶进行分类。
(这点学生认识到不同即可,在后续中学生物课中会有更深入的学习。
)然后归纳这些植物叶的相同一叶有叶柄、叶片,叶片上有叶脉。
教学活动不能仅仅停留在操作层面上,将“思与做”结合在一起,“叶怎样长在茎上才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引发学生暴露自己原有的认识,聚焦问题,发现规律,提出预测。
拓展:光照模拟实验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将以“叶在茎上的排序”这个内容展开研究,学生将经历一个模拟实验的整个探究过程一“观察原型-建立模型-实验,搜集证据T 科学论证、得出结果”。
通过研究学生认识到叶在茎上是有规律地排列,这样生长可以帮助植物接收到更多阳光,更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然后引导学生去大自然中观察更多植物的叶序,进一步检验课上形成的结论。
提示:这里不讲“光合作用”,仅仅让学生知道这个词即可,在中学生物课中会有详细的原理讲解,以及相关的实验操作。
最后,引发学生思考“植物的根、茎、叶是怎样互相配合工作的?”引发学生新一轮的科学论证,这个问题的指向是植物各个器官具有一定结构与功能的同时,它们之间还相互关联协调工作。
帮助学生将对概念的理解向系统认识进行建构,为初中生物“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两个主题学习积累认知经验。
二、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学生能描述植物叶的外部形态,以及具有帮助植物维持自身生存的相应功能一获取更多的阳光。
2.科学探究(1)学生有序观察、比较发现植物叶的形态特点,可用语言、绘画等方式进行表达。
新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4.3《茎的奇妙》教学设计
新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4.3《茎的奇妙》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茎的奇妙》是新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的一课,主要介绍了植物茎的结构和功能。
本课通过探究茎的奇妙之处,让学生了解茎的组成部分,如皮、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和导管等,以及它们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作用。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旨在激发学生对植物茎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他们对植物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茎的结构和功能认识不够深入。
在本节课中,学生需要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方式,掌握茎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植物茎的结构和功能,认识皮、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和导管等组成部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途径,学会探究茎的奇妙之处。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增强保护植物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植物茎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教学难点:理解茎各部分结构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思考和讨论,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
2.情境教学: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茎的奇妙。
3.小组合作: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交流,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植物茎的实物标本或图片,用于观察和讲解。
2.准备茎的模型或教具,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茎的结构。
3.准备相关视频或课件,丰富教学手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实物标本,引导学生观察植物茎的外观,提问:“你们知道植物茎有哪些奇妙之处吗?”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展示茎的实物标本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茎的各个部分,如皮、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和导管等。
同时,讲解各部分的特点和功能。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操作茎的模型或教具,亲自触摸和观察茎的各个部分,加深对茎结构的理解。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湘科版小学科学新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 植物的秘密 单元概述
第四单元植物的秘密单元概述一、单元目标本单元安排了“ 1-植物的’身体’”“2.根的奥秘”“3.茎的奇妙”“4.叶的神奇” 4课。
学生在学习了一、二年级“各种各样的植物”“植物的生长”单元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学生对于植物的认识,实现以下四维目标(见下表),为学生后面更好地学习研究“植物的一生”“动物的一生”“生物与环境”等相关单元积累知识、技能等方面的经验。
二、单元解析学生在学习本单元前,已在低年级学过“探访大自然”“各种各样的植物”“植物的生长”等内容,对于植物也不陌生,他们了解不同植物的生活,并且积累了一些简单的种植、照顾植物经验。
他们发现,各种植物都有一些基本的需要,如对阳光和水的需要,不同植物还有一些自己的特殊需要。
学生们已初步掌握观察、描述、比较与分类等探究方法,能坚持一个短周期的观察、记录。
本单元将引导学生对于植物更深层次的探究,初步归纳出绿色开花植物的某些共同特征。
观察、描述绿色开花植物的器官及其结构,了解这些器官维持自身生存所具有的一些功能,感悟生命的力量,培养学生关心爱护植物的意识。
本单元按“总一分一总”的形式,从认知的角度分两个层次布设课题和活动,层次一:观察归纳植物“身体”的共同特征,认识植物6大器官;层次二:布设“根的奥秘”“茎的奇妙”“叶的神奇” 3课,按相近体例先观察其特征和结构,再探究其功能作用。
旨在引领学生按生命领域的研究方法,循序渐进地习得研究生命领域的一些基本技能。
第1课植物的“身体”,是单元的起始课,起到总述的作用。
从学生已有学习生活经验引发学生将注意力聚焦到植物的“身体”,然后引出单元的核心问题,组织学生展开思考与讨论,认识到植物的“身体”是由六大器官构成。
后续的课文将引导学生对植物的一些器官展开较为深入的学习与研究。
第2课根的奥秘,观察、描述植物根的外部形态。
并引发学生思考根对于植物生长的作用,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帮助学生将根的外部形态与其功能建立起一定的联系。
新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第3课《茎的奇妙》教学设计
新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第3课《茎的奇妙》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的第3课《茎的奇妙》,主要介绍植物茎的结构和功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茎的基本结构,认识不同类型的茎,并掌握茎的输导功能。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生动展示了茎的奇妙世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植物茎有了初步的认知,他们知道植物有茎,但对其结构和功能了解不深。
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一定的观察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探究茎的奇妙世界。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茎的基本结构,认识不同类型的茎,掌握茎的输导功能。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探究茎的奇妙世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植物的热爱,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茎的基本结构、不同类型的茎、茎的输导功能。
2.教学难点:茎的输导功能的认识和理解。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探究茎的奇妙世界的能力。
2.情境教学:教师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茎的奇妙。
3.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探究任务,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含有茎的结构、功能及不同类型茎的PPT,辅助教学。
2.实物模型:准备植物茎的实物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茎的结构。
3.实验材料:准备茎的实验材料,如植物茎、剪刀、显微镜等。
4.教学视频:收集与茎相关的教学视频,丰富教学手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植物茎?它们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回顾已知的茎的知识,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PPT展示不同类型的茎,如木本植物茎、草本植物茎等,并简要介绍它们的结构特点。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植物的秘密4.2根的奥秘教学设计(pdf)(新版)湘科版
第 2 课根的奥秘教学目标1.能描述植物根部的外部形态,根具有帮助植物维持生命的相应功能——固定植物、吸收水分和养料。
2. 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植物根部的形态特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获取证据、了解对比实验的基本方法。
3. 认识到对比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感受到植物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教学重点、难点学生设计、完善探究根是否能吸水的对比实验。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不同植物的根(葱、小白菜、胡萝卜、小樟树等)的标本或实物、一株带根的植物(小樟树)、锥形瓶、食用油、水、棉花、滴管、记号笔、红色茼蒿学生准备:自己带来的带根的植物或图片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 出示一棵红色的茼蒿。
2. 师:孩子们,老师这里有一株神奇的植物,你认识吗?它和你平常见到的茼蒿有什么不一样?(是红色的)你知道绿色的茼蒿是如何变成红色的吗?为了弄清楚这个秘密,我们从观察茼蒿的根开始吧!二、探究实践(一)活动一:观察植物的根1. 出示2种不同植物(葱、小白菜)的根(实物或者图片、标本),请大家仔细观察它的根。
2. 学生仔细观察,轻声交流。
3. 师:你们有什么发现吗?(引导学生关注根的形态,认识直根、须根)4. 教师出示图片,观察、比较更多植物的根。
5. 根据直根和须根特点给多种植物的根分类。
(二)活动二:植物的根真的能吸水吗?1. 师:刚刚我们认识了根的种类,你知道根有什么作用吗?(学生猜测:固定植物、吸收水分和营养)你是怎么知道的?(回顾上学期学习植物能够保持水土是因为根能够固定土壤。
)2. 提出问题:植物的根真的能吸水吗?怎么证明。
(鼓励学生讨论)3. 交流、完善实验设计方案。
师引导学生设计时要考虑周到,爱护植物:选择哪一种植物?需要什么材料?具体怎样设计?实验方法可以吗?怎样才能发现水减少了?水分减少一定是根吸收了吗?等等。
4. 组装实验装置,明确每个步骤的作用。
(植物油、棉花……)5. 明确观察要求,课后观察。
湘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4.4《叶的神奇》教案
湘科版小学科学三下4.4《叶的神奇》教案以及根上部连接的茎的奇妙,茎上长有什么?它有什么神奇之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番吧。
(板书课题)(刘老师工作室制作)[教学意图及效果]回顾本单元已学内容,从植物的六大器官顺承引出本课的研究对象-植物的叶。
2.探究实践一、观察比较植物的叶师:你都见过哪些植物的叶子,它们长什么样呢?学生:我见过银杏树的叶子像把小扇子。
1.观察比较植物的叶师:大家在生活中见过各种各样的叶子,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真实的叶子,咱们来看看它们长什么样子?比较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PPT出示活动要求)学生观察。
师:通过观察,大家发现了这两片叶子的相同和不同,现在拿着你的叶子和小组同学的叶子进行比较一下,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
2.班级交流汇报。
学生发现了两片叶子比较,虽然形状大小不同,但是叶子颜色都是绿的,上面都有网状的纹,叶子下面都有一个把儿。
和小组同学的叶子比较后发现叶子的颜色有黄有绿,形状大小不同,但是这些叶子有相同的点,都有网状的纹和叶子下面的把儿。
3. 师小结:通过大家汇报,我们发现虽然不同植物的叶子形状大小都不同,但是却存在着相同点,它们都拥有相同的结构。
像网一样的,支撑整个叶片的是叶脉,叶片下面长长的是叶柄。
(板书整理)[教学意图及效果]学生经历独立观察、组内比较和班级论证三个阶段,不断积累关于叶的结构的证据,用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归纳出植物叶的结构:植物的叶一般是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二、模拟叶在茎上的排列1.制作叶在茎上排列的模型师:叶子是怎样着生在茎上面的呢?学生:一片挨着一片长在茎上的。
师:咱们都知道叶子生长在茎上,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个植株模型。
还有几片叶子,请你们来展示一下叶在茎上怎么生长。
小组合作,利用模型模拟叶在茎上排列的情况。
班级交流汇报各组模拟的叶在茎上的排列情况。
学生:我们觉得叶子是横着长在叶子上的。
学生:我们看到的叶子是在茎上一层一层排列的。
湘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茎的奇妙》教学设计
茎的奇妙教学内容:湘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能描述茎的外部形态,以及具有帮助植物维持自身生存的相应功能如撑开枝叶,运输水分。
2.能有序观察、比较植物茎的相应特点,以及用文字、绘画等方式进行交流、表达,经历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获取证据、了解对比实验的方法。
3.学生认识到实验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感受到植物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教学重点:掌握探究的基本方法,能说出植物茎的相应功能——撑开枝叶、运输水分。
教学难点: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证据、了解对比实验的方法。
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小刀、新鲜莴苣、红墨水、烧瓶、自来水学生:收集的一株植物的茎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1.回顾上节课知识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根的奥秘,知道了根依据外形特点可以分为直根系和须根系,通过观察与实验发现了根可以固定植物,还可以吸收水分和养分。
2.提出问题植物的茎是什么样子,它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着什么作用呢?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茎的奇妙。
二、探究实践(一)活动:观测植物的茎1.观察茎的形态特征植物的茎有千万种姿态,请大家认真观察下面六种植物的茎,比较它们的不同与相同,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开始吧。
都说好了吗?让我们来听听你们的发现。
生1:松树的茎是直直的,看上去表皮很粗糙。
生2:银杏树的茎是直直的,和松树的茎一样。
生3:西瓜的茎是绿绿的,不过它是趴在地上生长的。
生4:牵牛花的茎弯弯的,绕在其他东西上面,茎上面还有小绒毛和小芽。
生5:紫藤的茎和牵牛花的茎一样,也是弯弯的。
生6:竹子的茎是绿绿的,而且是一节一节的。
2.教学茎的分类:直立茎、缠绕茎、匍匐茎同学们都观察得非常细致。
那你们有没有发现这六种不同的植物的茎有没有相似的地方呢?你们瞧,这是银杏、竹子和松树的茎,它们的茎都是直直的,而且都是向上生长的,植物学家给这种直立向上生长的茎取了个更好听的名字,叫做直立茎。
大多数植物的茎是直立茎。
牵牛花、紫藤的茎也是直立茎吗?不是的,牵牛花、紫藤的茎不像直立茎那样直直的向上生长,而是弯弯的缠绕在其他物体上生长的,这样的茎叫缠绕茎。
湘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 植物的秘密
科学责任
尊重事实,尝试多思路多方法完成探究任务,合作学习。
关爱并尊重生命。植物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教学
重点
观察、描述、记录、比较、分析、归纳、对比实验、模拟实验等能力。
教学
难点
观察归纳植物的共同特征;认识植物的6大器官;探究其功能作用。
教 学时间
4课时
教学
课 题
第一课植物的身体
2.观察校园中的植物
(1)布置任务:你能找出它们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吗?找出校园中植物的六大器官。让学生与图片上的植物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两人一组,进行观察和交流植物的各器官的作用。
(2)实地考察:老师带领学生到校园里观察不同的植物。
(3)课堂讨论:植物的这些器官有什么作用?
(4)学生观察完毕回到教室进行分享:分享观察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这个环节起到引发学生思考,提出他们的观点和问题就行。)
(4)提供支撑:课件展示教材P28的完整六部分的番茄植物图片,并一一介绍番茄的叶、花、果实、茎、种子和根。
引导学生感受归纳思想的方法。
(5)小结:植物的“身体”一般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种器官构成。有些植物只开花不结果,叫不完全花。有的植物的种子在花的内部,例如仙人掌。有的植物开花时间短,有的植物开花只在晚上开花。
学生在学习本单元前已在低年级学过探访大自然各种各样的植物,植物的生长等内容,对于植物也不陌生,他们了解不同植物的生活,并且积累了一些简单的种植,照顾植物经验。他们发现各种植物都有一些基本的需要,如对阳光和水的需要,不同植物还有一些自己的特殊需要。
本单元将引导学生对于植物更深层次的探究,初步归纳出绿色开花植物的某些特共同特征,观察描述绿色开发植物的器官及其结构,了解这些器官维持自身生存所具有的一些功能,感悟生命的力量,培养学生关心爱护植物的意识。教师组织实施本单元的观察和实验活动时,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植物品种。
湘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第3课茎的奇妙》教案
湘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第3课茎的奇妙》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植物的茎的构造特点及其功能。
2.了解茎的形状、大小、材质等不同,应用所学知识观察、描述植物的茎。
3.分类整理植物的茎。
教学重点1.植物的茎的构造特点及其功能。
2.茎的不同形状、大小、材质等。
教学难点1.茎的构造及功能;2.茎的不同形状、大小、材质等的认知。
教学过程导入 (5分钟)1.首先,教师出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植物,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植物的特征,启发学生对植物及其组成部分的认识。
感知 (10分钟)1.教师通过PPT等多媒体手段,展示各种不同类型植物的茎的图片及其生长所在的位置和讨论茎有哪些结构。
2.启发学生观察茎的生长位置,形状大小、材质等特点,引导学生尝试描述和区分不同植物的茎。
理解 (10分钟)1.同学们上场以后,把发现的植物、茎类形状进行归类总结。
2.教师提问:什么是植物的茎?植物的茎有哪些特点?茎的结构及其功能是什么?实践 (20分钟)1.学生自己带来植物,和同桌一起发现植物的茎并进行观察、记录,讨论茎的形状、大小、材质等特点,及茎的功能;2.学生根据所发现的特点,对不同的植物的茎进行分类归纳;3.在实践中初步了解植物茎的分类特征,提高观察能力和分类意识。
达成 (10分钟)1.教师根据学生的观察及提出问题,回归课题,引导学生重新审视所学的茎的功能和特点,再次进行讨论和总结。
2.学生完成反省和探究小结。
课后作业1.随意拍摄并收集三种植物花朵/蔬菜/草稿的图片,标注植物茎的特征及其功能。
2.将1中的图片和文字整理成简短的课件并发送至班级群。
教学评价1.教师巡回课堂检查学生的教与学效果;2.教师观察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及其对所学知识的反映和理解程度;3.教师收集课堂反馈、课后交流等情况,反思和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
《茎的奇妙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小学科学湘科版》
《茎的奇妙》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背景本次作业设计以《茎的奇妙》为主题,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植物茎的结构、功能及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辨能力,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植物茎的结构及其功能,能描述茎的主要组成部分和功能。
2.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内容1. 什么是茎?2. 茎的结构组成3. 茎的功能4. 不同植物茎的特点四、教学方法1. 观察实验:通过观察不同植物茎的结构,让学生了解茎的组成部分和特点。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茎的功能及不同植物茎的特点。
3. 实验操作:引导学生进行茎的解剖实验,体验茎的结构和功能。
4. 实践探究:让学生选择一个植物,观察并描述其茎的结构和功能。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植物茎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茎的好奇和探究欲望。
2. 探究:组织学生进行植物茎的观察实验和小组讨论,深入了解茎的结构和功能。
3. 实践:指导学生进行茎的解剖实验和实验操作,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茎的理解。
4. 总结:组织学生总结所学的知识,分享不同植物茎的特点,并展示实验成果。
六、作业要求1. 按要求完成观察实验报告,描述所选择植物茎的结构和功能。
2. 撰写小组讨论总结,探讨不同植物茎的特点及功能差异。
3. 制作茎的模型展示,展示所学知识及实验成果。
4. 完成个人感想和收获总结,分享对植物茎的认识和体会。
七、评价方式1. 观察实验报告:30%2. 小组讨论总结:20%3. 茎的模型展示:30%4. 个人感想和收获总结:20%总结:通过本次作业设计,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植物茎的结构、功能及特点,培养出色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思辨能力,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热情,为他们打下坚实的科学基础。
第二课时一、课程背景:本课程设计方案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植物的茎这一部分的结构、功能以及生长特点,激发学生对植物结构的兴趣,培养他们对自然界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湘科版三年级科学《茎的奇妙》教案
湘科版三年级科学《茎的奇妙》教案学生描述自己见过的植物的茎,如番茄、葫芦等。
谈话:我们来通过一组图片了解一下植物的茎长什么样。
出示PPT: 向日葵和松树的照片,提问:它们的茎是什么样的?学生:直的。
出示PPT:牵牛花、葡萄等藤本植物的照片,提问:它们的茎是什么样的?学生:弯曲的,不能直立。
出示PPT:草莓的照片,提问:它的茎是什么样的?学生:趴在地上的。
出示PPT:爬山虎的照片,提问:它的茎是什么样的?学生:弯弯曲曲向上攀爬的。
追问:你观察到的这些茎有区别吗?是什么样的区别?学生:有的直立有的弯曲;有的向上攀爬有的趴在地上;有的粗有的细;颜色各不相同谈话:我们观察到,植物的茎有各种各样的种类,有的是直直的,有的是弯弯曲曲的,有的是趴在地上的,植物学家给它们取了不同的名字。
像向日葵、松树、竹子这样直直的,叫作直立茎。
提问:你见过哪些植物的茎是直立茎?学生举例,如玫瑰、菜心等。
谈话:像豇豆、牵牛花这样像绕线一样缠绕在别的物体上的茎,叫作缠绕茎。
像吊兰、草莓这样贴在地面上生长的茎,叫作匍匐茎。
还有爬山虎、葡萄这样的茎,有的同学说是缠绕茎,我们来看一看到底是不是。
像黄瓜、爬山虎等植物的茎,上有须,用须缠绕在别的物体,上生长的茎叫作攀缘茎。
[教学意图及效果]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各种茎的形态差异,了解茎的分类。
2.提问:我们认识了不同种类的茎,那你有没有发现,这些不同种类的茎有没有什么相同点?学生:上面都长着叶、花、果实谈话:你发现了吗?植物的茎都是一节一节的,如:竹子、甘蔗的茎,它们的节都很明显,我们再看看之前观察的植物的茎,是不是也是一节一节的?这就是植物茎的一个共同点,一株植物的茎是会分节的,每节之间称为节间,节间处生长着叶子,在叶子和茎的节之间生长着小小的芽,也就是“茎上有节,节上长芽”。
不是所有植物的节都很明显,但大多数植物的茎都是分节的。
二、探究茎对植物的作用1.提问:想一想,植物的茎对植物的生长到底有什么作用?学生阐述自己的理解或自己在课外了解的知识。
《茎的奇妙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小学科学湘科版》
《茎的奇妙》作业设计方案《茎的奇异》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结构,掌握茎的结构和功能。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1. 让学生了解茎的结构和功能。
2. 帮助学生掌握观察植物茎的方法。
三、教学内容:1. 植物的结构组成:根、茎、叶。
2. 茎的结构:茎的外部结构和内部结构。
3. 茎的功能:支持植物、输送养分、储存养分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了解茎的形态和功能,引发学生对茎的好奇心。
2. 进修:讲解茎的结构和功能,指挥学生观察茎的外部和内部结构。
3. 活动:让学生分组观察不同植物的茎,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并分享给全班。
4.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茎的结构和功能,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5. 拓展:组织学生到校园或植物园实地观察植物的茎,加深学生对茎的认识。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茎的结构和功能。
2. 实验法:组织学生进行茎的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茎的结构和功能,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六、评判方式:1. 观察记录:评判学生在观察植物茎时的记录和描述能力。
2. 小组讨论:评判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贡献。
3. 实地观察报告:要求学生提交实地观察植物茎的报告,评判学生对茎的认识和理解。
七、作业设计:1. 观察记录:要求学生观察家庭中的植物茎,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和描述茎的结构。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茎的功能,每组设计一个海报展示茎的结构和功能。
3. 实地观察报告:要求学生到校园或植物园实地观察植物的茎,撰写观察报告并进行展示。
八、延伸活动:1. 科普讲座:邀请植物学专家为学生讲解植物的结构和功能。
2. 制作模型:让学生利用废物制作植物茎的模型,加深对茎的理解。
3. 参观实验室:组织学生参观学校的植物实验室,观察植物茎的切片和细胞结构。
《茎的奇妙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小学科学湘科版》
《茎的奇妙》作业设计方案《茎的奇异》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结构和功能,特别是茎的结构和功能;2. 增强学生对植物发展发育的认识;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4. 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植物的结构和功能;2. 茎的结构和功能;3. 茎的种类;4. 茎的发展过程。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茎的结构和功能;2. 茎的种类及其特点;3. 茎的发展过程。
四、教学方法:1. 实地观察法:指挥学生到校园内观察不同植物的茎的结构和特点;2. 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了解茎的发展过程;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茎的作用和种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不同植物的茎,引导学生思考茎的结构和功能;2. 进修:介绍茎的结构和功能,让学生了解茎在植物发展中的重要性;3. 实验:进行茎的发展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茎的发展过程,并记录实验结果;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茎的种类及其特点;5. 总结:总结茎的结构和功能,稳固学生的知识。
六、作业设计:1. 制作茎的模型:让学生利用废纸箱等材料制作茎的模型,展示茎的结构和功能;2. 观察植物茎的变化:要求学生选择一种植物,在一周内观察其茎的变化,并记录下来;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茎的作用和种类,并撰写小结论。
七、评判方式:1. 参与度:根据学生在教室上的表现和讨论的积极水平进行评判;2. 作业表现:根据学生完成的作业质量和内容进行评判;3. 实验报告:根据学生完成的实验报告内容和实验结果进行评判。
八、拓展延伸:1. 参观植物园:组织学生到植物园参观,深入了解各种植物的茎的结构和功能;2. 科普知识:邀请植物学专家给学生讲解茎的知识,拓展学生的科学视野;3. 制作展板: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制作展板,展示茎的奇异的地方。
通过以上设计方案,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植物茎的结构和功能,培养其对植物发展发育的认识,提高其实验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为其科学进修打下良好基础。
(新教材)湘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 4.4叶的神奇 教案(教学设计)
湘科版小学科学三下4.4《叶的神奇》教案以及根上部连接的茎的奇妙,茎上长有什么?它有什么神奇之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番吧。
(板书课题)[教学意图及效果]回顾本单元已学内容,从植物的六大器官顺承引出本课的研究对象-植物的叶。
2.探究实践一、观察比较植物的叶师:你都见过哪些植物的叶子,它们长什么样呢?学生:我见过银杏树的叶子像把小扇子。
1.观察比较植物的叶师:大家在生活中见过各种各样的叶子,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真实的叶子,咱们来看看它们长什么样子?比较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PPT出示活动要求)学生观察。
师:通过观察,大家发现了这两片叶子的相同和不同,现在拿着你的叶子和小组同学的叶子进行比较一下,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
2.班级交流汇报。
学生发现了两片叶子比较,虽然形状大小不同,但是叶子颜色都是绿的,上面都有网状的纹,叶子下面都有一个把儿。
和小组同学的叶子比较后发现叶子的颜色有黄有绿,形状大小不同,但是这些叶子有相同的点,都有网状的纹和叶子下面的把儿。
3. 师小结:通过大家汇报,我们发现虽然不同植物的叶子形状大小都不同,但是却存在着相同点,它们都拥有相同的结构。
像网一样的,支撑整个叶片的是叶脉,叶片下面长长的是叶柄。
(板书整理)[教学意图及效果]学生经历独立观察、组内比较和班级论证三个阶段,不断积累关于叶的结构的证据,用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归纳出植物叶的结构:植物的叶一般是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二、模拟叶在茎上的排列1.制作叶在茎上排列的模型师:叶子是怎样着生在茎上面的呢?学生:一片挨着一片长在茎上的。
师:咱们都知道叶子生长在茎上,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个植株模型。
还有几片叶子,请你们来展示一下叶在茎上怎么生长。
小组合作,利用模型模拟叶在茎上排列的情况。
班级交流汇报各组模拟的叶在茎上的排列情况。
学生:我们觉得叶子是横着长在叶子上的。
学生:我们看到的叶子是在茎上一层一层排列的。
师:叶子为什么这样长在茎上,长在茎上对植物有什么作用?为什么长这么多叶子呀?学生:植物生长需要阳光。
湘科版小学科学新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 第4课 叶的神奇 教案
第4课叶的神奇—、教材分析承接第一节课“植物的这些器官有什么作用”这个问题的讨论,继续展开本节课的学习一叶。
本节课的研究方法教材也是按“观察外形结构-探究功能作用”的认知逻辑,编排了两个相应的进阶活动。
引领学生观察比较叶的形态特征,尝试归纳叶的概念,猜想叶的作用,基于模拟实验探究叶分布结构与接受更多光照的功能。
活动:观察比较植物的叶观察各种各样植物的叶。
首先,找寻它们的不同。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尝试对植物的叶进行分类。
(这点学生认识到不同即可,在后续中学生物课中会有更深入的学习。
)然后归纳这些植物叶的相同一叶有叶柄、叶片,叶片上有叶脉。
教学活动不能仅仅停留在操作层面上,将“思与做”结合在一起,“叶怎样长在茎上才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引发学生暴露自己原有的认识,聚焦问题,发现规律,提出预测。
拓展:光照模拟实验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将以“叶在茎上的排序”这个内容展开研究,学生将经历一个模拟实验的整个探究过程一“观察原型-建立模型-实验,搜集证据T 科学论证、得出结果”。
通过研究学生认识到叶在茎上是有规律地排列,这样生长可以帮助植物接收到更多阳光,更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然后引导学生去大自然中观察更多植物的叶序,进一步检验课上形成的结论。
提示:这里不讲“光合作用”,仅仅让学生知道这个词即可,在中学生物课中会有详细的原理讲解,以及相关的实验操作。
最后,引发学生思考“植物的根、茎、叶是怎样互相配合工作的?”引发学生新一轮的科学论证,这个问题的指向是植物各个器官具有一定结构与功能的同时,它们之间还相互关联协调工作。
帮助学生将对概念的理解向系统认识进行建构,为初中生物“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两个主题学习积累认知经验。
二、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学生能描述植物叶的外部形态,以及具有帮助植物维持自身生存的相应功能一获取更多的阳光。
2.科学探究(1)学生有序观察、比较发现植物叶的形态特点,可用语言、绘画等方式进行表达。
湘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第3课茎的奇妙》教案
湘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第3课茎的奇妙》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植物的基本结构;2.掌握植物的茎的形态和功能;3.了解茎的奇妙之处。
能力目标1.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2.培养合作学习和交流的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感;2.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植物的基本结构;2.掌握植物的茎的形态和功能。
教学难点1.掌握植物的茎的奇妙之处。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内容1.植物的基本结构;2.植物的茎的形态和功能;3.茎的奇妙之处。
教学方法1.教师导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状态,引出植物的茎,并提出探究茎的目的。
2.合作学习:将学生分组,探究出植物的茎的部分,形态及功能和茎的奇妙之处。
3.讨论总结:引导学生小组进行汇总讨论,并输出探究成果。
四、教学过程1. 教师导入教师带领学生观察班级里的植物。
引导学生了解植物的基本结构,包括根、茎和叶。
接下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茎来引出探究茎的目的。
2. 合作学习1.分组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探究植物的茎的部分、形态及功能和茎的奇妙之处。
2.组内合作组内合作,分角色负责,记录所探究的内容。
3.分享成果小组汇总讨论,输出探究成果。
3. 教师总结教师对学生的探究成果进行总结,概括茎的形态和功能,并启发学生提出茎的奇妙之处。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评价本节课采用探究式学习,学生兴趣浓厚,积极参与探究,完成任务较为出色。
但由于小组合作中出现了些许不和谐的情况,需要在随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2. 教师评价本节课教学内容新颖,教学方法丰富,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创造力。
但教师对于小组合作的引导不够充分,需在随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将植物的茎作为教学内容,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在主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植物的认识,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探究的能力。
但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出现了些许问题,下一步需要加强小组合作引导,提高教师的组织和管理能力。
湘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第4课叶的神奇》教案
湘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第4课叶的神奇》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叶子的吸水功能。
•了解叶子的作用:制造食物、呼吸、蒸腾。
•熟悉植物的基本结构:根、茎、叶。
2.能力目标•能够观察、描述、记录植物的各个部分。
•能够通过观察叶子的颜色、形状等特征来识别植物。
•能够通过实验方法验证叶子的吸水功能。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观察、探究的好奇心。
•培养学生保护、爱护植物的意识,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植物基本结构的认识:根、茎、叶。
•叶子的作用和吸水功能的掌握。
2.难点•通过实验方法验证叶子的吸水功能。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观察图片,导入本课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植物的基本部分:根、茎、叶。
引发学生对叶子的好奇和疑问。
2. 学习叶子的吸水功能(15分钟)•展示各种植物的叶子,让学生观察叶子的大小、形状、颜色等特征。
•学生自己动手去采集叶子,仔细观察它们的组成结构。
•结合实际,让学生认识植物中通过叶子吸收营养水分,从而实现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结果来理解叶子吸水功能的不同。
3. 了解叶子的作用(20分钟)•学生通过生动的图片和视频来了解叶子的作用:制造食物、呼吸、蒸腾。
•老师现场进行示范,让学生动手亲自操作。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对叶子的各种作用进行总结归纳。
4. 实验验证叶子的吸水功能(30分钟)•老师现场讲解实验的步骤:取两个水平面相同的树枝,一个剪掉所有的叶子,一个保留所有的叶子,分别插到两瓶水中,观察养分吸收情况。
•鼓励学生自己操作,记录实验结果,总结实验结论。
5. 小结(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们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总结归纳课堂所学知识。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老师逐一解答。
四、教学评价•学生在观察植物时,能够发现根、茎、叶之间的关系,并简单描述出来。
•学生在实验中,能够进行实验操作,并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合理的总结和分析。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感知植物对我们的重要性,树立保护植物和关注自身健康的意识。
湘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第4课叶的神奇》教案
湘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第4课叶的神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不同种类的叶子及其特点。
2.掌握观察叶子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类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不同种类的叶子及其特点。
•难点:掌握观察叶子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讨论不同种类的植物。
•引发学生对于叶子的认识和好奇心。
2. 新课讲解(10分钟)
•通过用显微镜观察不同种类的叶子的方式,介绍叶子的结构特点。
•讲解如何观察叶子,以及如何区分不同种类的叶子。
3. 观察实验(20分钟)
•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对不同种类的叶子进行观察实验。
•让学生描述并记录不同叶子的特点。
4. 分类总结(10分钟)
•通过学生观察实验的结果,进行分类总结。
•帮助学生总结出不同叶子的形状、颜色、纹理等特点。
5. 拓展练习(15分钟)
•帮助学生制作叶子标本册,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叶子的特点。
•鼓励学生在家庭周边或校园内寻找不同的叶子,增加他们的观察乐趣。
6. 总结回顾(5分钟)
•让学生回答一些有关叶子的问题。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四、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意识到学生对于观察实验还缺乏足够的理解和技能。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加强对于观察实验的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操作步骤和实验原理。
此外,我还将加强对于学生的实践引导,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分类能力和科学素养,助力他们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茎的奇妙—、教材分析承接第一节课“植物的这些器官有什么作用”这个问题的讨论,继续展开本节课的学习一茎。
本节课的研究方式、方法与“根的奥秘”这课很接近,教材都是按“观察外形结构-探究功能作用”的认知逻辑,编排了两个相应的进阶活动。
引领学生观察比较茎的形态特征,尝试归纳茎的概念,猜想茎的作用,基于实验探究茎的运输水的功能。
活动1:观察比较植物的茎。
教材依据概念建构的认知发展流程:“典例聚焦(直立茎、缠绕茎、匍匐茎)-比较异同-类比举证(观察比较更多植物的茎)T归纳提炼(茎分节,节上着生有叶和芽)”,引领学生初步建构茎的概念。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尝试对植物的茎进行分类。
(这点学生认识到不同即可,在后续中学生物课中会有更深入的学习。
)然后归纳这些植物茎的相同。
教学活动不能仅仅停留在操作层面上,将“思与做”结合在一起,“茎对植物生长有什么作用呢?”引发学生暴露自己原有的认识。
活动2:探究茎是否运输水分。
教材围绕活动主题,引领学生再一次经历一个完整的实验探究过程一“提出假设-制订研究计划-完成研究计划,搜集证据T科学论证、得出结果”。
指南车信箱:变态茎一马铃薯旨在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展开思考:一是马铃薯有什么特殊的特征?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二是植物的茎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用途?让学生意识到我们的学习与生活紧密关联,积累一些对于变态茎的了解。
在此基础上引发学生思考:植物的茎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作用?二、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学生能描述植物茎的外部形态,以及具有帮助植物维持自身生存的相应功能一撑开枝叶、运输水分。
2科学探究或图片资料等 (1) 学生有序观察、比较发现植物茎的形态特点,可用语言、绘画等方式进 行表达。
(2) 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实验探究过程,获取证据、了解对比实验方法。
3 科学态度学生认识到实验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感受到植物与我们的生活息息 相关。
三、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1) 演示材料:自制PPT 、实物投影、解剖刀(2) 分组材料:各种带植物茎的图片、标本或实物若干;一株不带根的月季花、平底烧瓶、红墨水2. 学生准备自愿带来植物的茎(比较完整的植物)四、 教学建议课时安排建议:1课时教学导入本课的导入可以参照上节课的方式进行。
教师可以按照教材,采用问题导入 方式,直接入题:“植物的茎是什么样子?茎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有什么作用?” 也可以用案例质疑的方式,如给葡萄树和桃树浇水、施肥,是浇葡萄、桃子上, 还是浇在根上?葡萄、桃子的水分和营养来自哪里?怎么输进去的?这说明了什 么?问题导向,激发学生好奇心,导入课题。
教师如想将第四、五单元整合在一起交错教学,建议本课安排在“植物的一 生”单元“小苗快长”课后进行,当这课研究完后,植物到开花结果还需要一段 时间(温度低会需要更长的时间),在这个期间带领学生一起来研究“茎的奇妙” 和“叶的神奇”,同时植物生长到这个时期,学生正好可以观察到植物的茎与叶。
活动1 观察比较植物的茎1. 观察比较描述“茎”。
首先,教师为学生提供典型植物茎的实物、图片、 标本若干,在科学教室的一个区域里创设一个类似小型植物博物馆的氛围。
然后,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描述不同植物茎的外部形态。
最后,尝试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归纳,初步总结出茎的共同特征。
2.基于观察进行合理推测。
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针对“茎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有什么作用”进行合理推测。
学生会依据已有经验和从资料中查询到的信息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形成较为合理的推测。
在这个活动中,植物茎具有撑开植物枝叶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事实,学生很容易发现并达成共识。
但对于“茎是否能运输水分”这一作用学生因无法直接看到,所以他们会提出不同的观点。
教师应抓住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矛盾,这是我们展开下一个活动的切入点。
活动2探究茎是否运输水分在上一个活动基础上,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观点展开对于“茎是否运输水分”这一问题的实验研究。
研究的方法与模式与研究“根是否吸收水分”类似。
1-分析推测:通过引导学生对前一活动的实验结果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推理导入本活动。
如果水减少,那一定是被根吸收了,根吸收了水如果都留在根内,根肯定会变胖,但根的形状并没有什么变化,那么根吸收的水到底跑到哪里去了呢?2.教师带领学生运用“研究计划模板”再次完成研究计划,帮助学生搭建学习支架,“根的奥秘”一课使用的是“教”的方法,本课可以采用“扶”的方法, 这次给出的模板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层次,适当地简约。
3.“扶”着学生设计实验,证实茎有运输水的作用,有利于他们提高以实验设计为主的综合能力,接受科学方法的训练。
首先要在时间上予以保证,让每一个学生有时间做思考,让每一个小组有时间用来相互讨论,用来修改完善设计; 其次,是要把握好“扶”的度,教师要依具体情形而定,教师适时、适当地介入不但不会影响学生主体性,还有助于保护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4.教师可以提前做个实验。
首先,学生观察浸泡过几天的月季花,他们会发现原来白色的花变红了。
然后,推测花是怎样变红的。
接着,教师演示解剖实验后的植物的茎,帮助学生对自己的推测进行检验。
下节课再观察学生做的实验,做二次求证。
5,实验观察。
选用茴蒿或向日葵插入红水瓶,指导学生用刀片进行横切和纵切,嘱咐小心别伤着手。
将茎横切,在横切面可以看到一圈红(这是导管的断面);将茎纵切,在纵切面可以看到一条条的红线(这些部位就是导管)。
让学生解剖茎,观察茎截面上的水珠。
为了让学生觉得浅显易懂,教师可以用自来水管形象作比,如果水管断了,水就会流出来,植物的茎被切断了,自然就能看到小水珠。
再让学生对上一活动的实验植物的茎进行细致观察,发现植物的茎也变红了,以此来证实茎能运输水。
教师在组织学生观察后,请大家说说自己的发现,思考回答这些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除了肯定植物的茎有运输水分的作用,往往会推想到与这种作用相适应的内部构造,教师要注意引导, 从而引发新的问题、学生会有兴趣在课外进行新一轮的探究。
指南车信箱:变态茎一马铃薯阅读“指南车信箱”,展开一个新的讨论:一是马铃薯有什么特殊的特征?二是植物的根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用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气泡图”对阅读材料进行加工梳理提炼,训练学生的抽象概括思维能力,让学生意识到我们的学习与生活紧密关联。
五、课程资源“茎的奇妙”教学设计与意图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植物的茎可以帮助植物将根吸收的水分运输到叶。
2.科学探究:使用“设计公告牌”制订研究计划,通过实验获取证据,理性分析,探究茎对植物生长的作用。
3.科学态度、STSE:尊重事实,认识到实验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培养实证意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1.提问:上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植物的根,探寻了根的秘密,那么根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作用呢?学生:根可以吸收水分。
2.提问:先前我们在第一课了解了植物的“身体”,植物的“身体”主要由六大器官组成,都有哪些呢?学生: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3.谈话: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植物的另一个器官一茎,看一看茎有哪些奇妙之处,它长什么样,对植物生长有哪些作用。
出示PPT,课题:茎的奇妙【教学意图及效果】回顾本单元已学内容,从植物的六大器官顺承引出本课的研究对象一植物的茎。
二、观察比较植物的茎1.提问:请你说一说,你见过植物的茎是什么样的?学生描述自己见过的植物的茎,如番茄、葫芦等。
谈话:我们来通过一组图片了解一下植物的茎长什么样。
出示PPT:向日葵和松树的照片,提问:它们的茎是什么样的?学生:直的。
出示PPT:牵牛花、葡萄等藤本植物的照片,提问:它们的茎是什么样的?学生:弯曲的,不能直立。
出示PPT:草莓的照片,提问:它的茎是什么样的?学生:趴在地上的。
出示PPT:爬山虎的照片,提问:它的茎是什么样的?学生:弯弯曲曲向上攀爬的。
追问:你观察到的这些茎有区别吗?是什么样的区别?学生:有的直立有的弯曲;有的向上攀爬有的趴在地上;有的粗有的细;颜色各不相同谈话:我们观察到,植物的茎有各种各样的种类,有的是直直的,有的是弯弯曲曲的,有的是趴在地上的,植物学家给它们取了不同的名字。
像向日葵、松树、竹子这样直直的,叫作直立茎。
提问:你见过哪些植物的茎是直立茎?学生举例,如玫瑰、菜心等。
谈话:像再豆、牵牛花这样像绕线一样缠绕在别的物体上的茎,叫作缠绕茎。
像吊兰、草莓这样贴在地面上生长的茎,叫作匍匐茎。
还有爬山虎、葡萄这样的茎,有的同学说是缠绕茎,我们来看一看到底是不是。
像黄瓜、爬山虎等植物的茎上有须,用须缠绕在别的物体上生长的茎叫作攀缘茎。
【教学意图及效果】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各种茎的形态差异,了解茎的分类。
2.提问:我们认识了不同种类的茎,那你有没有发现,这些不同种类的茎有没有什么相同点?学生:上面都长着叶、花、果实谈话:你发现了吗?植物的茎都是一节一节的,如:竹子、甘蔗的茎,它们的节都很明显,我们再看看之前观察的植物的茎,是不是也是一节一节的?这就是植物茎的一个共同点,一株植物的茎是会分节的,每节之间称为节间,节间处生长着叶子,在叶子和茎的节之间生长着小小的芽,也就是“茎上有节,节上长芽”。
不是所有植物的节都很明显,但大多数植物的茎都是分节的。
三、探究茎对植物的作用1.提问:想一想,植物的茎对植物的生长到底有什么作用?学生阐述自己的理解或自己在课外了解的知识。
如:支撑植株、传输营养谈话:茎能够支撑植株,让叶能够展开。
那我们怎么才能证明茎能够运输水分和营养呢?请同学们组内讨论一下。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证明茎有传输作用,讨论后汇报各组的提案。
提问:在设计和讨论中,你们遇到了什么问题?学生回顾讨论并阐述想法。
谈话:老师来给大家一些提示。
之前我们研究植物根的时候曾经设计 了一个公告牌,现在我们给茎也来做 一个公告牌。
我们研究的问题是:茎是否运输 水分?遇到的问题是:如何测试?提示:观察图片,是否受到了 启发?学生:在水中加入色素,看茎能 不能被染色。
小结:我们把茎的断面泡在有颜色的水里,一段时间后切开茎,如果断面被 染色,就说明茎能运输水分了。
【教学意图及效果】通过迁移,用研究根时使用的“设计公告牌”作为分析 的途径,从而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方法。
2. 谈话:现在我们就在记录单上完成这个实验的设计,之前我们提示过,你 写的实验设计要做到让不会做的人能看明白,请你认真思考应该怎样写。
学生在记录单上写出实验的假设和过程,教师随时进行指导。
班级交流,学生互评,找出实验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如:缺少用品、假设内 容与所研究问题不对应……谈话:实验设计好了,接下来我们按照所设计的步骤进行实验。
教师提供装有水的小烧瓶和色素,指导操作方法,提示学生先观察白玫瑰花 茎的断面颜色,再按要求将玫瑰花插入有色的水中,第二天观察实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