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1)

合集下载

第八章 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

第八章  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


同辈生活特点: 民主平等、互助合作、 自由表达

学校生活特点: 权威与不平等、 互相竞争、有限表达

因此,学校要区分同辈群体生活的性质,发 挥其积极影响。
(三)学生的社会文化生活与 学校生活的差异


1、学校生活: 古板、严肃、 抽象与理性、 更多强调学习活动。

社会文化生活: 广泛、灵活、多 元、丰富、煽情


1、指导思想的偏差 “学校教育=德育问题” 2、个别教师素质差 导致师生之间人际关系紧张 3、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薄弱 已开展的中小学还较少,缺乏专业人员, 或作为“思想政治”来对待;学生不能正 确地把握学校生活和其他社会生活的冲突。
(三)家庭生活环境中的问题

1、家庭生活环境两方面: “四过现象”——期待过高、照顾过 多、过分爱护、过度保护; “教育真空现象”—— 家庭结构裂 变:核心家庭,单亲家庭,破裂家庭







一、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近代史上,教科书获得至高无上的地位,教师是“教书 匠”,主要任务是教书。 20世纪70年代起,学校教育的宗旨由“教书”向“育人” 转变。 二、生活经验 应该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尼勒和杜威) 三、终身学习与学会学习 《学会生存》率先提出“终生学习”这一名词。 1989,“面向21世纪国际研讨会”提出“学会怎样学 习”“学习将成为一个终生的过程;学校再也不是一个为 学生一生准备一切的地方” 小结:学校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日常 生活经验的注意。因此,应向“终身学习与学会学习”发 展。
第八章 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
XXX XX学院
哈佛 凌晨四点半
前言: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的 关系

第八章 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

第八章 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

第八章 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1.案例:溺爱与青少年犯罪有研究者对湖北省某县11—18岁的违法犯罪青少年共167名(男性113名、女性54名)及其家庭进行了调查分析。

调查父母教育方法情况时发现:这167名犯罪青少年的家庭教养方式中,民主型13家,约占总数的3%;放任型49家,占29%;粗暴型34家,占20%;溺爱型74家,占44%。

溺爱型的教养方式所占比重最大。

资料来源:万自新.变调的爱——关于家庭溺爱问题的犯罪学思考[J].青少年犯罪问题,1997(2):43.【分析】家庭的爱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如同甘霖雨露之于鲜花芳草。

但是一旦过度,就会泛滥成灾,破坏了正常的成长环境,导致成长的扭曲和破坏。

真切的数据表现出溺爱型家庭教养方式和青少年犯罪的高度关联,令人深思,发人深省。

2.案例:家庭破裂对孩子的影响李扬在刚刚跨入初中的校门时,父母离异了。

母亲长期外出打工,李扬与父亲一起生活。

由于之前父母长期的互相指责,李扬逐渐开始怨恨父亲,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在进入初一年级以前,李扬曾经一直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但是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李扬让家长觉得束手无策,难以管教,于是家长将教育责任推给了学校。

而李扬在校期间,干扰正常教学秩序,调皮捣蛋。

老师找他谈心,他置若罔闻,上课无法专心听讲,作业很少按时完成,作业质量特别差,学习成绩迅速下滑。

根据调查不同年龄的离婚家庭,儿童的适应和反应是不同的:2岁半—3岁3个月的儿童表现出的是倒退行为;3岁8个月—4岁8个月的儿童表现出易怒、攻击性行为、自我责备和迷惑;5—6岁的儿童表现出更多的焦虑和攻击性行为;7—8岁儿童表现出悲哀、害怕以及希望和解的幻想;9—10岁的儿童表现出失落感、拒绝、无助、孤独及愤怒与忠诚的矛盾;11岁以上的儿童表现出悲伤、羞耻,对未来和婚姻感到焦虑、烦恼、退缩。

【分析】李扬的年龄处于十一二岁,其家庭恰好是无教育和监管能力的单亲家庭,他常常会表现出一种散漫的情绪,无组织、无纪律,缺乏上进心,对集体漠不关心,学习成绩较差。

第八章 学校生活与学生生活

第八章 学校生活与学生生活
第八章 学校生活与学生生活
杨洋
©版权所有 中山大学 刘峰
本章主要内容
学校生活的定义; 学生失范行为的表现; 造成学生失范行为的原因; 学生失范行为的理论解释; 学校教育如何从传授知识向丰富人性
转变;
©版权所有 中山大学 刘峰
一、学校生活的定义


学校生活的定义
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方针,有目的、有计划 和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教育的一种专 门化的社会活动。
1、校园暴力触目惊心 2、青少年色情犯罪严重 3、青少年以侵犯财产为目的的越轨犯罪比率 最高 4、青少年违法行为的新倾向 网络欺凌取代校园暴力
©版权所有 中山大学 刘峰
四、造成学生失范行为的原因
1、社会生活环境中存在的问题 (1)社会规范失控 (2)文化的商品化 (3)城市化的影响 (4)价值观的多元化 (5)人口流动问题
1、心理学解释 (1)心理缺陷说 (2)挫折—侵犯说 2、社会学解释 (1)结构模式 差异交往说 控制缺乏说 失范说 手段—目的说 亚文 化群理论 (2)过程模式 标签说 书上251页的表格
©版权所有 中山大学 刘峰
六、学校生活如何回归生活世界

©版权所有 中山大学 刘峰
二、学生心理障碍及其表现


学生心理障碍:是指学生在学校生活和其他社会 生活的矛盾冲突下,不能很好地适应差异,产生 了心理异常和心理疾病,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正常 生活 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 攻击 退缩 焦虑 恐怖
©版权所有 中山大学 刘峰
三、学生失范行为的表现
©版权所有 中山大学 刘峰
四、造成学生失范行为的原因
2、学校教育失误问题 (1)学校教育指导思想的偏差 (2)个别教师素质差 (3)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薄弱 3、家庭生活环境中的问题 (1)四过现象 (2)教育真空现象

教育学_第八章_学校教育与生活

教育学_第八章_学校教育与生活

三、学校生活与学习压力

(一)学习压力的含义

1、学习压力:

学生在就学过程中所承受的来自环境的各种紧张 刺激,以及学生在生理、心理和社会行为上可测 定、可评估的异常反应。

保护功能 发展功能
一、学生生活环境的差异


(三)学生的社会文化生活与学校生活的差 异 ( 四 ) 学生生活环境差异导致各种适应问 题
二、学生心理障碍的各种表现


学生心理障碍是指学生在学校生活和其 他社会生活的矛盾冲突下,不能很好地 适应差异,产生了心理异常和心理疾病, 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正常生活。 主要表现在人格障碍、神经症和精神病 三类。

(二)学校教育失误问题

1、学校教育指导思想的偏差 2 、个别教师素质差 3、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薄弱 家庭生活环境中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两方面: 一是家庭生活中的“四过现象” ( 即家长对子女的 过高期望、过多照顾、过分爱护、过度保护 ) 十分 普遍; 二是家庭中出现了“教育真空现象”。


(一)重要他人的概念



“ 重要他人 ” 一词是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 (C . W . Mills) 提出的概念,专指对个体的 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 学生的重要他人可分为两个层次: 互动性重要他人 偶像性重要他人
二、学生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及 其影响

(二)学生的互动性重要他人



吸毒已成为当前我国青少年违法行为中的突出新现象。 网上违法行为是当前新科技领域下的新倾向。
四、学生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 的归因分析

(一)社会生活环境中的问题


第八章 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

第八章 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
• (四)伊里奇的“非学校化社会说”——号召废除学校,代之以“学习网络”,建立 一种人人平等、自由、自律、自助、愉快交往的“非学校化社会”。
• 我国的教育思想
• (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 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合一”。
教育要回归生活世界,不仅是教育哲 学的转向,也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时代要求 ,更是促进师生健康生活的需要。基于此 ,学校要重建教育观念,提高学校生活的 质量,教育的重心要从知识的传授转变为 培育学生丰富的人生,为学生提供生活适 应的指导,培植学生的人文精神。
目录
CONTENTS
1
生活、生活世界与学校生活
2
学校教育与生活的关系
3
生活环境与学生的心理及行为失范
4
学生的学校生活
5
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
6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回归生活世界的学校教育
(一) 生活的概念
LOGO
LOGO
–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论则将生活理解为有生命的东西。在一个环境里生生 不息的就是生活,是生命体在环境中的活动过程。
– 杜威在他的“教育即生活”理论中,用“生活”这个词来表示“个体的和种族的 全部经验”,包括习惯、制度、信仰、胜利和失败、休闲和工作。
• (二)杨贤江的特殊生活论 • 杨贤江是我国最早运用马克思主义学说、比较系统的阐述现代教育原理的教育
学家。 • (三)陈鹤琴的儿童生活教育思想 • 注重教材与儿童生活的联系,主张“凡教材须以儿童的经验为根据”。
目录
CONTENTS
1
生活、生活世界与学校生活
2
学校教育与生活的关系

教育学 第八章 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

教育学 第八章 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
第八章 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
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的关系是教育学中的经典理 论问题,它集中表现在两个经典的教育哲学命中: Education as the Preparation of Live —— “教育为生活做准备(斯宾塞) Education as Life —— “教育即生活”(杜威) 教育必须回归生活世界



3.同辈群体生活 同辈群体:是指因年龄、地域、观念、兴趣、活动类 型、发展水平等相近或相同,而较自发 地形成的群体。 学生同辈群体主要指学生的非正式群体。 主要特征:相同的心理需要、明显的情感色彩、灵敏 的信息传递渠道 及其自然形成的权威人物。 功能:保护功能;发展功能 保护功能,是指同辈群体可以使学生 个体少受或免 受成人世界的伤害,为他们提供了一种平等互助的社 会环境。 发展功能,是指同辈群体对学生社会能力的发展具有 促进作用。 影响:积极;消极
第四节 书本识与生活经验



一、什么是知识 1.孔德: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科学阶 段 2.石中英:原始知识型(神话知识型);古 代知识型(形而上学知识型);现代知识型 (科学知识型);后现代知识型(文化知识 型) 3.尼勒:天启的知识;直觉的知识;理性的 知识;经验的知识;权威的知识



四、学生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的归因分析 (一)社会生活环境中的问题—社会 1.社会规范失控 2.文化的商品化 整个文化娱乐市场呈现出 低俗化倾向 3.城市化的影响 社会控制力削弱,个人空 间结构与社会心理变化 4.价值观多元观 5.人口流动影响


(二)学校教育失误问题 1. 学校教育与生活脱节 2. 学校指导思想的偏差 3. 个别教师素质差 导致师生之间人际关系 紧张 4. 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薄弱

学习教育与学生生活(“学生”文档)共8张

学习教育与学生生活(“学生”文档)共8张
学习教育与学生生活
第一节 生活世界与学生生活
1.学生活的分类p235 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文化生活、
同辈群体生活。
正确认识创新与全面发展教育目的之间的关系。 重要他人:专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 正确认识创新与全面发展教育目的之间的关系。 基础知识不扎实,一问三不知,不可能有新东西产生 二者相同之处,区别 (p256) 重要他人:专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
3.正确理解创新和“守旧” 的关系
学生自己愿意创新才可能创新 教师要帮助学生,而不是强迫学生 要容忍学生出错
基础知识不扎实,一问三不知,不可能有新东 西产生
4.要把握正确的导向
创新要有道德底线;如果不符合人类利益的创 新只能给人类带来灾难
P271 (1)互动性重要他人:学生在日常交往过程中认同的重要他人。 学生生活的分类p235 第三节 学校教育与学生的学校生活 二者相同之处,区别 (p256) 正确理解创新和“守旧”的关系
P271 论述:怎样培养我国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者相同之处,区别 (p256)
P271 基础知识不扎实,一问三不知,不可能有新东西产生 知识面窄很难产生新的思维成果 基础知识不扎实,一问三不知,不可能有新东西产生 第三节 学校教育与学生的学校生活 基础知识不扎实,一问三不知,不可能有新东西产生 第一节 生活世界与学生生活
P271 一、重要他人(美国社会学家 米尔斯)P255 正确理解创新和“守旧”的关系
第三节 学校教育与学生的学校生活
▪ 一、重要他人(美国社会学家 米尔斯)P255
▪ 1.重要他人:专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 体人物。
▪ 2.重要他人的两个层次
▪ (1)互动性重要他人:学生在日常交往过程中认同的

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

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

可编辑版
16Βιβλιοθήκη 2.消极的影响别让孩子在博客中“晒伤”P238
博客,这个个性化的信息发布方式,无疑将网络变成了一个“大晒台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中国博客总数已经超过1642万人,而中文 博客中,青少年学生占了近半壁江山。“今天,你博客了吗?”当越来越 多的孩子为此趋之若鹜时,不由不令人担心:风太大,阳光太辣,会把他
校中,学生不感兴趣的要学习,而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却 不能自由地学习;
学生不断地受到教师和学校的各种评价,这种不断 进行的评价有时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可编辑版
13
3.社会文化生活
学生的社会文化生活尽管属于间接的生活环境,但由于活 动形式方面的丰富、感官、煽情等特点,使得社会文化生活表 现出广泛性、灵活性、多元性的特征,而相对应的学校生活则 偏于古板、严肃、抽象与理性,特别是当学校生活更多地强调 学习活动时,这种对比尤为明显。
家庭生活的教育优势则会一点点丧失以致于会造成难以 弥补的遗憾。学生的家庭生活更多地偏于“感性与感情”、 “自由与放松”、“个体性与特殊性”等方面,这与学校生 活有很大的差别。
可编辑版
12
2.学校生活
学校生活对学生具有强制性,此强制性具有四个特点: 强制与同龄学生共同生活; 强制遵守家庭中所没有的行为规则; 强制把学习活动与游戏及娱乐活动截然区分。在学
可编辑版
6
(一) 生活的概念
还有学者把生活看做是“个体生存状态的积极主动地展现与 充盈的过程。”
此外,《云五社会科学大辞典》对生活的解释是“人类求生 存、维持和发展的所有努力与作为”。
可见,生活是一个含糊而复杂的概念,不同的人对生活的理
解与解释各不同,以致我们很难给生活下一个规范的、确切

学校教育和学生生活共31页

学校教育和学生生活共31页

教育 法律 会计 销售 心理 教学 物
4
流 经济学 企业 文学 各行业各学
(一)学生的家庭生活与学校生活的差异
学生的家庭生活更多地偏于“感性与感情”、 “自由与放松”、“个体性与特殊性”。
学校生活则突出了“理性与理智”、“强制与 限制”、“社会性与一致性”等。
学校生活与家庭生活的最大差别是强制性。
我表现性;爆发性;浮教流育躁经法济性律学 会。企计业
销售 心理 教学 物 文学 各行业各学
9
在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障碍有以下几种:
(一)攻击 :违反课堂规则、破坏公共秩序、顶撞
老师、打架骂人、破坏公物及向家人出气;
(二)退缩 :胆怯、冷漠、封闭等;
(三)焦虑:特殊的恐惧或忧虑,常见的有考试焦
虑、人际关系焦虑等。厌学、逃学多与此有关;
学生心理障碍:学生在学校生活和其他社会生活的矛盾
冲突下,不能很好地适应差异,产生了心理异常和心理 疾病,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正常生活。其主要表现在人格 障碍、神经症和精神病。
日本心理学家成田胜郎等人归纳了14种心理障碍
的表现:
悒郁性;无力性;过敏性;强迫性;自我否定性;内向封闭
性;黏着性;意志薄弱性;盲目性;不安定性;情绪易变性;自
毁坏学校设备的事件 。
校园暴力事件日趋严重的原因,除青春期本身有暴力倾向外,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失误、不良大众传媒的影响及其他社会
问题是主要原因
教育 法律 会计 销售 心理 教学 物
12
流 经济学 企业 文学 各行业各学
(二)青少年色情犯罪严重 (三)青少年以侵犯财产为目的的越轨
犯罪比例最高。 (四) 青少年学生违法行为的新倾向
教育 法律 会计 销售 心理 教学 物

教育学 第八章 学校教育和学生生活

教育学 第八章   学校教育和学生生活

三、学校生活与学习压力
(一)学习压力的含义: 1、学习压力(综合概念):学生在就学过 程中所承受的来自环境的各种紧张刺激,以 及学生在生理、心理和社会行为上可测定、 可评估的异常反应。 2、学习压力状态包括三个层面的因素: (1)来自环境的紧张刺激(即压力源) (2)个体的内部紧张状态(即压力体验) (3)个体的反应(即压力反应)
教育社会学者主要着眼于了解与分析学生对 于学校的真实态度以及与此相关的行为方式,通 过测量学生对学校的态度来了解真实情形。
(一)学生自身特征对学校态度的影响 学生的自身特征主要包括年龄和年级水平、性 别、家庭背景、认知能力和学习成绩等。 年龄和年级水平是一种制约因素:学生对学校 的积极态度会随年龄和年级水平而下降,而且这种 下降是持续性的。 性别差异对学校态度的性质以及内容均有明显 影响。 通常家庭社会经济背景与学生对于学校的积极 态度成正相关,同时家长的保守态度也与学生的学 校态度关系密切。 学生认知能力、学习成绩与学校态度关系密切。
(三)学生的社会文化生活与学校生活的差异 1、差异:社会文化活动具有广泛性、灵活性、 多元性,活动形式方面有丰富、感官、煽情 等特点; 学校生活则偏于古板、严肃、抽象与理 性,特别是当学校生活更多地强调学习活动时, 这种对比尤为明显。 2、社会文化生活具有两面性 3、对学校生活的要求: 正视社会生活与学校生活的差异,引导学 生健康成长。
(二)学习压力的现状
通过对小学生所承受的各种压力的调查及分析,可 以探明学生的压力来源和构成,及压力所产生的 影响和后果,进而为寻找改善学生学校生活的途 径,构建一种“良性压力状态”的学校生活提供 一些依据。 学生的这种学习压力感受主要来自对考试(或说是 对考试成绩)的紧张焦虑。除了学习压力外,调查 表明学生在实践中还体验到组织、社交等方面的 压力,如违反纪律,被老师批评,被同学欺负,没有 朋友等(表8-2),这些感受在不同年龄段上有一定 差异。

614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

614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

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招生考试大纲科目代码:614科目名称: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普硕、初试)第一部分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一、课程目标“高等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课程是教育学、高等教育学等专业的综合性基础课。

本课程考查考生对教育基本概念的理解,对教育学基础理论、中外教育史基础知识、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研究方法等相关专业知识的掌握;考查考生对教育基本知识的运用能力。

二、基本要求“高等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课程的任务是研究高等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研究方法,使学生认识如何建立学科理念,掌握教育学基础理论、中外教育史基础知识、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研究方法等相关专业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进而为专业素养提升和思辨能力加强打下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课程(一)《中国教育史》(第3版) 孙培青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1. 中国教育的起源2. 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内容3. 氏族公社末期学校的萌芽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1. 夏、商的教育概况2. 西周的教育概况3. 春秋时期教育的变革:官学衰废和私学兴起4. 孔丘的教育思想及历史影响第三章、战国时期的教育1. 诸子百家与私学发展2. 齐国稷下学宫的性质和特点3. 墨翟和墨家的教育思想4. 孟轲的教育思想5. 苟况的教育思想6. 道家的教育思想7. 法家的教育思想与实践8. 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第四章、秦汉时期的教育1. 秦朝的教育政策及其措施2. 汉朝的文化教育政策:“黄老之学”、“独尊儒术”3. 汉朝学校教育的发展和经学教育的特点4.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5. 王充的教育思想第五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1. 魏晋的学校教育2. 南朝的学校教育第六章隋唐时期的教育第七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第八章明朝的教育第九章清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第十章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第十一章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第十二章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第十三章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第十四章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第十五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教育学基础》高等师范院校公共课教育学教材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 教育的认识2. 教育的历史发展3.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4. 教育学的价值第二章教育功能1. 教育功能的概述2. 教育的个体功能3. 教育的社会功能4. 教育功能的实现第三章教育目的1. 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2. 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3. 我国的教育目的第四章教育制度1. 教育制度概述2.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3.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第五章教师与学生1. 教师2. 学生3. 师生关系第六章课程1. 课程与课程理论2. 课程组织3. 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第七章课堂教学1. 教学与教学理论2. 课堂教学设计3. 课堂教学策略第八章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1. 生活世界与学生生活2. 学生的生活环境与心理、行为失范3. 学校教育与学生的学校生活4. 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5. 回归生活世界的学校教育第九章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1. 班级组织2. 班级管理的内容3. 班主任工作第十章学生评价1. 学生评价概述2. 学生学业评价3. 学生品德评价4.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第十一章教师的教育研究1. 教育改革与发展历程的世纪回顾2. 当今世界教育发展水平的比较3. 当代世界教育思潮的宏观演变4. 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第十二章教育改革与发展1. 教师即研究者2. 教师教育研究与教育行动研究3. 教师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教育心理学》莫雷第一篇总论第一章绪论1.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2. 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与意义3. 教育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4.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与方法第二章学习与学习理论1. 学习概述2.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3. 认知派学习理论4. 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第二篇认知领域与行为领域的学习过程第三章知识的学习1. 知识学习概述2. 传统观点的知识学习3. 陈述性知识的学习4. 程序性知识的学习第四章学习策略的学习1. 学习策略概述2. 学习的认知策略3. 学习的监控策略4. 学习策略的学习与指导第五章智力与创造力的培养1. 智力的发展与培养2. 创造力的发展与培养第六章动作技能的学习1. 动作技能概述2. 动作技能的形成3. 动作技能学习的条件第七章学习的迁移1. 学习迁移概述2. 早期的学习迁移理论及其研究3. 学习迁移的当代理论4. 促进学习迁移的条件与教学第八章品德的形成1. 品德及其结构2. 关于品德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其教育启示3. 情感取向的品德研究及其教育启示4. 关于品德的社会学习理论及其教育启示5.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第三篇影响学习的因素第九章影响学习的动机因素1. 学习动机概述2. 学习动机理论3. 学习动机的培养第十章影响学习的认知与人格因素1. 认知发展与学习2. 智力差异与学习3. 学习风格与学习4. 非智力因素与学习第四篇教学心理第十一章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设计2. 教学方法与策略设计3. 教学评价设计第十二章课堂管理1. 课堂管理概述2. 课堂中的人际关系3. 课堂环境管理4. 课堂纪律管理第十三章教师心理1. 教师的职业角色心理2. 教师的职业心理特征3. 教师的职业成长心理4. 教师的职业心理健康《外国教育史》,张斌贤第一编古代文明与教育第一章、史前教育1. 教育的起源2. 史前教育的社会基础3. 史前社会的教育4. 史前社会的“成年礼”第二章、学校的肇端1. 文明的进程与学校的兴起2. 古代东方国家的世俗学校教育3. 古代东方国家的宗教学校教育第三章、古希腊教育的兴衰1. 荷马时代的教育2. 古风时代的教育3. 古典时代的教育4. 希腊化时期的教育第四章、古罗马教育的蜕变1. 罗马共和时期的文明与教育2. 罗马帝国时期的文明与教育第五章、中世纪教育的兴衰1. 中世纪文明的基础2. 宗教教育3. 世俗教育4. 中世纪大学第二编现代教育的历史基础第六章、文艺复兴时期教育的嬗变1. 文艺复兴与“全人”理想的出现2. 人文主义教育的发展历程3. 文艺复兴时期大学的变革第七章、宗教改革时期教育的演变1. 宗教改革与国民教育思想的兴起2. 国民教育体制在新教国家的建立3. 宗教改革中各教派的教育改革4. 宗教改革时期的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第八章、17世纪教育的沿革1. 近代科学革命的兴起及其影响2. 科学教育的萌芽3. 实在论教育学说第九章、18世纪教育的演进1. 启蒙运动2.“新教育”的构想3. 教育世俗化与国民教育体制的起源4. 中等教育的革新5. 大学教育的演变第十章、19世纪欧美国家教育的发展1. 工业革命及其影响2. 教育思想的多元化3. 国家教育管理体制的建立4. 实科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5. 教育心理学化运动6. 教育科学化运动7. 高等教育的革新第三编现代教育的变迁第十一章、现代教育的起源1. 新教育运动2. 进步主义教育运动3. 新传统教育思潮4. 儿童研究运动5. 综合中学运动6. 苏联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确立7. 现代教育的逆流第十二章、战后初期各国教育的重建1. 战后西欧国家的教育重建2. 亚洲国家的教育重建3. 非洲国家的教育重建4. 拉美国家的教育重建第十三章、20世纪60——80年代欧美国家教育的演变1. 冷战背景下教育面临的挑战2.“人造卫星事件”与西方世界的教育改革3. 苏联、东欧国家的教育变革第十四章、当代西方教育思潮的勃兴1. 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2. 人力资本理论3. 终身教育思潮4. 激进主义教育思潮5. 环境教育思潮学校教育研究方法郑金洲第一章学校教育研究的基本概念与类别第二章教育研究方法的历史考察第三章如何进行研究设计第四章如何进行课堂观察第五章如何编制问卷第六章如何进行访谈第七章如何进行个案研究第八章如何进行实验研究第九章如何进行行动研究第十章如何撰写研究论文和评定研究成果第三部分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1、考试目标的能力层次的表述本课程对各考核点的能力要求一般分为三个层次用相关词语描述:了解基本概念——较低要求;理解、熟悉教育原理——一般要求;理论联系实际——较高要求。

学习教育与学生生活(共8张PPT)

学习教育与学生生活(共8张PPT)


释 “亚文化群体”
“标签论”
因童年的社会化失调造成
由挫折产生的针对他人和社会的侵犯形式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社会内外部的控制削弱、受到破坏 控制个人行为的道德规范越来越松弛 社会为每个人规定了合法的目标,却没有 给人提供实现这些目标的手段 与主流文化的价值观相背离、相抵触
探讨了越轨-犯罪的过程,而非它的原因
攻一击、、 重退要缩他、人焦(虑美、国恐社怖会学家 米尔斯)P255
5.人口流动,社会混乱 (教1师):互个动别性教重师要素他质人不:高学生在日常交往过程中认同的重要他人。
家正庭确生 理活解、创学新校和生“守活旧、”的社关会系文化生活、同辈群体生活。 第一二、节 学生学的生心的理生障活碍环的境表与现心p理24行1 为失范 攻家击庭、 生退活缩、、学焦校虑生、活恐、怖社会文化生活、同辈群体生活。
第6页,共8页。
第三节 学校教育与学生的学校生活
▪ 一、重要他人(美国社会学家 米尔斯)P255
▪ 1.重要他人:专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 体人物。
▪ 2.重要他人的两个层次 ▪ (1)互动性重要他人:学生在日常交往过程中认同的
重要他人。家长-教师-同伴 ▪ (2)偶像性重要他人:因受到学生特别喜爱、崇拜或尊
第一节 生活世界与学生生活 常见的心理障碍p241 探讨了越轨-犯罪的过程,而非它的原因 青少年以侵犯财产为目的的越轨犯罪比例最高 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文化生活、同辈群体生活。 部分家庭不管孩子 “教育真空现象” 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文化生活、同辈群体生活。
3.青少年以侵犯财产为 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不可忽视
▪ 2.常见的心理障碍p241 ▪ 攻击、退缩、焦虑、恐怖

第八章 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

第八章  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

第八章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一、教育术语解释1.学校生活: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方针,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教育的一种专门化的社会生活。

2.学生失范行为:学生的失范行为主要表现为越轨行为与违法行为两类。

学生的越轨行为主要是指违背教育习俗、教育规章的行为,即违规、违纪行为,具体包括不诚实行为、逃学行为、欺骗行为、违纪行为等。

学生的违法行为主要是指违背教育法律以及国家其他法律、法规的行为,即普通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

3.心理缺陷说:一些心理学家力图把越轨、犯罪解释为“心理缺陷”的结果,认为正常人知道限制他们的越轨冲动,而“心理缺陷者”不知道限制他们的越轨冲动。

而“心理缺陷”主要是因童年的社会化失调所造成。

4.挫折--侵犯说:他们认为越轨行为是一种由挫折产生的针对他人和社会的侵犯形式。

而挫折的程度是以需要强度或者受阻的程度为基础的,进而推断侵犯的强度与挫折的强度有关。

5.差异交往说:美国犯罪学家萨塞兰德在其《犯罪学原理》一书中提出其基本假设:所有的人都要经历社会化过程,但他们如何社会化取决于他们与谁交往。

一个孩子通过与越轨群体的交往学到了对越轨行为的理解、态度和技能,他与越轨群体的交往越密切,学到的犯罪手段就越高明,犯罪的动机越高,犯罪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6.失范说:“失范”一词,源于希腊文。

在16世纪的神学中是指不守法、尤其指亵渎神的现象。

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以此说明“与道德规范不一致的社会现象”。

在他看来,道德规范是维持人与人、以及社会团结的基础。

由于社会巨变,尤其是法国处于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大转变时期,使得控制个人行为的道德规范越来越松弛,个人之间的道德制约丧失了,这就是失范现象。

7.控制缺乏说:这一理论是由雷克里斯提出的。

他认为,群体的成员资格和社会生活环境决定个人的行为,但他特别强调社会环境的社会控制对个人的效用,并认为越轨和犯罪是由于社会内外部的控制削弱和受到破坏引起的。

第八章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方)

第八章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方)
第八章
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
第八章 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 第一节 第二节 失范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生活世界与学生生活 学生的生活环境与心理、行为 学校教育与学生的学校生活 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 回归生活世界的学校教育
第一节
生活世界与学生生活
一、生活概述 二、生活世界 三、学生生活
(一)生活的概念 生活是个体生命的一种表现形式, 生活是个体生命的一种表现形式, 是个体生命的一种表现形式 它与个体的生存状态相关。 它与个体的生存状态相关。人活着 就必然先生存着, 就必然先生存着,生活是一种动态 的发展过程, 的发展过程,而不是一个静止的结 在这一发展过程中, 果。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人始终作 为生活的主体而存在着。 为生活的主体而存在着。
二、学生生活中重要他人及其影响 (一)重要他人的概念 重要他人” “重要他人”—美国社会学家米尔 斯提出的概念, 斯提出的概念,专指对个体的社会 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 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 (二)学生的互动性重要他人 互动性重要他人” “互动性重要他人”,是指学生在 日常交往过程中认同的重要他人。 日常交往过程中认同的重要他人。
(三)学生的偶像性重要他人 所谓的“偶像性重要他人” 所谓的“偶像性重要他人”,是指 因受到学生特别喜爱、 因受到学生特别喜爱、崇拜或尊敬 而被学生视为学习榜样的具体人物。 而被学生视为学习榜样的具体人物。
三、学校生活与学习压力 (一)学习压力 学习压力是一个综合概念,可以解说为: 学习压力是一个综合概念,可以解说为: 学生在就学过程中所承受的来自环境的 各种紧张刺激,以及学生在生理、心理 各种紧张刺激,以及学生在生理、 和社会行为上可测定、 和社会行为上可测定、可评估的异常反 应。 学习压力状态包括: 来自环境的紧张 学习压力状态包括:1.来自环境的紧张 刺激(即压力源) 个体的内部紧张状 刺激(即压力源)2.个体的内部紧张状 即压力体验) 个体的反应 个体的反应( 态(即压力体验)3.个体的反应(即压 力反应) 力反应)

第八章 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

第八章 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

第八章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内容摘要】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的关系首先是教育学中一个经典的理论问题,它集中表现在两个经典命题中:“教育为生活做准备”(斯宾塞)还是“教育即生活”(杜威)。

这个两者的取向不一样直接反映在教育的目的、方针、办学理念方面,同时这两者的关系还反应为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的关系问题。

学校生活是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学生要逐渐适应学校生活,并作为其成长的阶梯,否则会产生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

此外通过对学生“重要他人”的调查中,发现学生重要他人中教师、明星以及同伴的数量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反映出学校生活与学生日常生活隔离,使学校成了“教育的孤岛”,学校生活远离了符合学生人性的生活。

据此,学校教育的实践重心必须从知识传授转变为培育学生的丰富人性,要为学生提供生活适应的指导教育、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植学生的人文精神。

【学习目标】1. 了解学生学校生活与家庭生活、同辈群体生活以及社会文化生活的异同。

2. 区分学生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的类别,并能进行归因分析。

3. 认识“重要他人”的概念,据此分析中小学生的学校生活状态以及所接受的影响。

【参考文献】1. 教材: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一节学生的生活环境与心理、行为失范学生的整体生活环境主要可以分解为两类,第一类是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同辈群体生活,第二类是邻里、社区以及宏观的社会文化生活环境。

尽管学校生活是学生最主要的生活方式之一,但是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任何一类因素都会或主或次地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一、学生生活环境的差异(教材第207页)(一)学生的家庭生活与学校生活的差异(教材第207页)学生的家庭生活更多地偏向于“感性与感情”、“自由与轻松”“个体性与特殊性”等方面,而学校生活突出了“理性与理智”、“强制与限制”、“社会性与一致性”等方面。

学校生活与家庭生活最大的差异性是强制性,这种强制性具有四个特点:1.强制与同龄学生共同生活2.强制遵守家庭中所没有的行为规则3.强制把学习活动与游戏以及娱乐活动截然区分,学生不感兴趣的要学习,感兴趣的却不能自由学习。

教育学基础名词解释

教育学基础名词解释

教育学基础名词解释汇总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教育(期末重点+真题)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要素(考研真题)作为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教育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子系统,这个子系统包括三种要素——“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

深入地认识这三个要素,一个方面对“教育”概念认识的一个深化,另一方面也为教育形态的认识提供了概念基础。

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教育影响(期末重点)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非制度化的教育是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

这种教育是与生产或生活高度一体化的,没有从日常的生产或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机构及其制度化行为。

制度化教育是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而来的,是指由专业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家庭教育是指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期末重点+考研真题)是指学校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是依据一定的社会现实和未来的发展需要,遵循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纪律、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体力等一系列行为,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适应一定社会或阶段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社会教育是指在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

实验教育学(考研真题)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

生物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各种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代表人物有法国的里托尔诺和英国的沛西·能,其错误在于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代表人物有美国孟禄。

它虽然纠正了生物起源论的错误,把教育归结为人类的行为,但它却归结为人类无意识的模仿行为,同样是错误的。

第八章 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 第一节

第八章  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 第一节

*网络生活的隐蔽性使得人们交往变得恣意和纵情,在现实生活 中被压抑的人性恶的一面可能会在虚拟生活中得到释放。

案例:今年3月11日晚,16岁的少年胡某在合肥市新站开发区“相约”网吧里 玩一种用刀捅人的暴力游戏时,由于技术欠佳,胡某每次都被别人“捅”倒。 坐在胡某旁边的一名与胡某同龄的少年也在玩同一种游戏,他忍不住对胡某 冷嘲热讽。在网络上“杀”红了眼的胡某当即火冒三丈,抽出大半尺长的防 身刀具,捅向受害人的胸口,导致受害人当场死亡,而胡某依旧沉浸在暴力 游戏中。直到警方赶到现场,胡某才惊醒:“我是不是杀死了人,会不会坐 牢?”
第八章 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
第一节生活、生活世界与学生生活
一、生活
(一)生活的概念
生活是个体生命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与个体的生存状态相关。
生活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而不是一个静止的结果。
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人始终作为生活的主体而存在着。
(二)生活的分类 按时间维度可分为:⒈当下的时间 间 按空间维度可分为:⒈公共空间生活 ⒉私人空间生活 ⒉过去的时间 ⒊将来的时
二、生活世界
“生活世界”是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最早提出的。之后,一些哲学 家先后提出了相应的概念。虽然提法不同,但含有对“ 生活世界 ” 共同的理解: *生活世界不是原始的自然世界,而是人在其中的世界。
*生活世界不是主客体分离的科学世界,而是主客体和谐统一的 世界。 *生活世界不是文本化了的符号世界,而是生动鲜活的意义世界。
两种家教 两样人生
这是关于两个孩子和两个父亲的故事。 第一个孩子是班上的优等生,可每次考试总会有几个同学的成绩排在他之前,他从未拿过头名。“爸爸,为什么我 总也超不过前面那几个同学呢?”孩子一脸愁云。 父亲没有回答,而是拿来一张白纸,在上面画了一条长长的线,说:“你有办法让这条长线变短吗?试试看!”孩 子绞尽脑汁,想了许多长线变短的办法,结果都无济于事。父亲依然没有说话,只是拿起笔在那条长线下面画了一条 更长的直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峥,女,自升上高中以来,与同学的交流越
来越少,尤其与男同学,基本上断绝一切来往 ,她说:“同学说我很丑,经常在背后议论我 ,一些男生和部分女同学用异样的眼光看我, 尤其是那些男同学,特别讨厌我,我也非常恨 他们,我不想跟他们说话,我不喜欢这个班, 很想调到别的班。”她平时独来独往,不参加 任何集体活动。
1、
要加强对教师的心理培训, 提高教师心理素质 2、 让心理健康教育走进课堂 3、 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 4、 建立学校心理健康体系
(一)表现
两类:
越轨行为
违法行为
1、校园暴力 对的一所中学,3名十五、六
岁的女生对另1名年纪相仿的女生进 行毒打,并强行脱去她身上的衣服; 被打女生企图反抗,但却遭来更凶狠 的报复。
窃、抢夺、抢劫和伤害四个方面 。
犯罪分子张某,读小学时为品学兼
优的学生,至今家中还贴有上学时 获得的不少奖状,上中学后沉迷网 络游戏,成为游戏高手,一至升为 “皇帝”,有“三宫六院”的特权 ,后对一幼女实施奸淫,还一直认 为自己是皇帝,“玩个把女人”算 得了什么。
2007年11月29日晚,三未成年人说
1、社会原因 文化的影响。
多元价值观的影响。
人口流动原因。
2、家庭教育的影响 3、学校教育失误 4、个体自身影响
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做
好青少年犯罪预防工作和矫正工 作。
2008年,天津市精神卫生中心提供的数字表明
,该市近160万青少年儿童中,各种心理问题及 精神障碍包括心理障碍的检出率为13%~16% 。也就是说本市约有近25万大中小学生存在各 种心理问题需要关注,其问题影响到的家庭已 超过60万个。
1、厌学心理
原因:
学业压力大 教师的教育问题 对差生的歧视 读书无用论
2、抑郁心理 原因: 家庭问题 同伴关系紧张 遭受意外打击
3、自卑 原因: 生理上的自卑 学习上的自卑 因为家庭而自卑
4、焦虑 5、嫉妒 6、虚荣

小王,上初中时,学习成绩很好,又是一班
之长。在学校的各种竞赛中经常获奖。考入重 点高中,他非常兴奋和高兴,并对自己充满了 信心。他想通过自己的勤奋和努力,取得比初 中时更优异的成绩。但刚入学的摸底考试,就 让他大失所望。在极度的痛苦之后,他又振作 起来,更加勤奋和刻苦,但期中考试的成绩仍 不理想。于是他开始怀疑自己,考试期间常常 认为别人比自己强得多。他怀疑自己并不像原 来那样聪明。考试之前,他常常缺乏信心,精 神紧张,并伴有呕吐、恶心、小便频繁,睡不 好觉等症状。
2、青少年犯罪
(2005年数据)中国公安部新闻发
言人武和平表示,犯罪低龄化现象日 渐突出,十四至二十五岁的青少年犯 罪占全部犯罪的四成四,比去年同比 上升百分之一点六;在抢劫抢夺等暴 力犯罪中,青少年犯罪更占到七成以 上;在聚众斗殴和寻衅滋事等治安事 件中,青少年犯罪占到五成五以上。
总体来看,青少年犯罪集中在盗
13岁的三台女孩王利辍学才一个多
月,竟制造了一起震惊绵阳的恶性强 奸案:她指使3个陌生成年网友,将 平时和自己一起上网的13岁好友小梦 轮番强暴。警方在对王利进行询问时 ,王供述的理由让人震惊:为了让好 友对我言听计从,所以我才请人强暴 她的。
成都一职业学校15岁女生玲玲在寝
室里遭遇9个女同学长达10多分钟的 扇耳光、语言侮辱,还被一刀刺进屁 股。而她自己也因为不堪忍受,拿刀 刺向自己胸口意图自杀……而这一切 的起因,仅仅因为在校运会的一场篮 球决赛中,一次普通的“碰撞事故” 。
没钱用了,提出去抢劫摩托车,事 先埋伏在草丛中,当被害人经过时 ,从背后用手卡住被害人的脖子, 用铁水管对被害人头部打了一棍, 被害人倒地后,继续用铁水管殴打 ,然后抢走被害人摩托车、手机和 现金300元后逃离现场。
福建“罗源90帮”:容留卖淫
、开设赌场、欺行霸市、聚众斗 殴……一个以青少年为主的特大 犯罪团伙。这个团伙一度发展到 20多名成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