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探讨中医六淫概念隐喻_以湿邪概念为例_谢菁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小结》外感六淫

《中医基础理论小结》外感六淫

《中医基础理论小结》外感六淫中医基础理论小结六淫篇,风邪和寒邪前文已总结,本文开始总结湿邪、暑邪、燥邪、火邪一、湿邪A、概念:凡致病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

凡致病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

湿为长夏的主气。

长夏即农历六月,时值夏秋之交,阳热尚盛,雨水且多,热蒸水腾,潮湿充斥,为一年中湿气最盛的季节。

若湿气淫胜,伤人致病,则为湿邪。

湿邪为病,长夏居多,但四季均可发生。

湿邪侵人所致的病证,称为外湿病证,多由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处潮湿、水中作业等环境中感受湿邪所致。

B、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湿为重浊之邪,属阴,其性黏腻、停滞、弥漫,其伤人多隐缓不觉,易导致多种病变。

1、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阻遏气机:湿为重浊之邪,与水同类,故属阴邪。

阴邪侵人,机体阳气与之抗争,故湿邪侵人,易伤阳气。

脾主运化水液,性喜燥而恶湿,故外感湿邪,常易困脾,致脾阳不振,运化无权,从而使水湿内生、停聚,发为泄泻、水肿、尿少等症。

清·叶桂《温热论·外感温热篇》说:“湿胜则阳微。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湿胜则濡泄,甚则水闭胕肿。

”因湿为重浊有质之邪,侵人最易留滞于脏腑经络,阻遏气机,使脏腑气机升降失常,经络阻滞不畅。

如湿阻胸膈,气机不畅则胸膈满闷;湿阻中焦,脾胃气机升降失常,纳运失司,则脘痞腹胀,食欲减退;湿停下焦,肾与膀胱气机不利,则小腹胀满、小便淋涩不畅。

2、湿性重浊:“重”,即沉重、重着,指湿邪致病,出现以沉重感为特征的临床表现,如头身困重、四肢酸楚沉重等。

若湿邪外袭肌表,困遏清阳,清阳不升,则头重如束布帛,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因于湿,首如裹。

”湿邪阻滞经络关节,阳气不得布达,则可见肌肤不仁、关节疼痛重着等,称之为“湿痹”或“着痹”。

“浊”,即秽浊不清,指湿邪为患,易呈现分泌物和排泄物秽浊不清的现象。

如湿浊在上则面垢、眵多;湿滞大肠,则大便溏泄、下痢脓血;湿浊下注,则小便浑浊、妇女白带过多;湿邪浸淫肌肤,则可见湿疹浸淫流水等。

认识六淫(风、寒、暑、湿、燥、火)

认识六淫(风、寒、暑、湿、燥、火)

认识六淫(风、寒、暑、湿、燥、火)认识六淫之风与寒据《左传·昭公·昭公元年》记载,晋侯求医于秦。

秦伯使医和视之,医和不仅毫不客气的给出了“疾不可为也,是谓:近女室,疾如蛊。

非鬼非食,惑以丧志。

良臣将死,天命不佑”的论断,还提出“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淫生六疾。

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的六气致病说。

从远古时期的“鬼神致病观”到商周医和的“六气致病说”,开启了中医病因理论由蒙昧到理性的先河。

道家提出“道法自然”的天人合一观,强调万物是自然造化的结果,人应顺应自然,与天、地和谐统一。

《内经》在继承诸子关于“天人合一”认识的基础上,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气候致病理论,散在不同的篇章论述。

直到宋代陈无择首次将使人致病的六气统称为六淫。

六淫自此成为中医学病因理论的专门术语。

六淫是指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特点,是六种病邪的统称,是中医学最常见的外感病因。

《伤寒论》以“伤寒”命名有其深刻的原理所在。

在经方体系中,以外感病为例,一般病始于太阳,太阳病大体上有伤寒、中风两种。

正常情况下,机体感受风或寒邪气后会做出应答,首先即升高体温杀灭病原微生物,即增加产热,减少散热。

在减少散热方面,即使体表血管痉挛,汗腺关闭,成为一个标准的麻黄汤证,然而平素腠理疏松的人,筋膜收缩的能力弱,不能协同肌肉等收缩致使汗腺完全关闭,即形成桂枝汤证,而桂枝汤证亦被命名为太阳中风证。

麻黄汤证汗腺关闭彻底,血管痉挛到位,称之为太阳伤寒证。

风是由太阳热辐射引起空气流动的自然现象。

由于人是恒温动物,在体表感受风的刺激时,会本能的使皮下毛细、微毛细血管痉挛,腺体关闭,致使散热减少从而保暖。

中医学上将凡是引起血管痉挛及腺体闭塞的疾病皆称之风。

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代,许多医家以“内风”立论,可谓中风病因学说上的一大转折。

但究其根本,外风、内风在病理表现上皆为血管系统及腺体的改变,本质上并无区别。

对机体而言,涉及血管及腺体病变的情况不胜枚举,故中医学以风命名的疾病很多,如小儿肺风、急惊风,头风,肠风,风湿、风热、风痹、痛风乃至于脑血管病的中风。

详解六邪及对症中药方剂

详解六邪及对症中药方剂

详解六邪及对症中药方剂1、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

2、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相兼性。

3、六淫,各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风——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风性善行而数变;风性主动;风为百病之长。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易扰心神,易伤津耗气;暑多夹湿。

湿——为阴邪,易伤阳气;湿性重浊;湿性黏滞,易阻气机;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

火(热)——为阳邪,其性燔灼趋上;火热易扰心神;火热易伤津耗气;火热易生风动血;火邪易致疮痈。

一、风——为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

风邪最易伤人,四时都可发病,其他外邪都依附于风而侵入人体致病。

如“风寒、风热、风温、风湿”。

风病起病多急骤,辩证又可“外风、内风”。

外风,指外感风邪,伤风等;内风,指内部疾病引起的“眩晕、肢麻、抽筋、昏迷、半身不遂、等神经系统”症状。

二、寒——可分为“外寒、内寒”两种。

外寒,主要指外界寒冷的气候。

受寒邪后,可出现“怕冷、发热、无汗、头痛、腹痛、关节痛”等。

呼吸道感染常与外寒有关。

内寒,常发生于体质较弱者,有“面色寡白、腹痛、腹泻、小便清长”等症状。

三、暑——是热的另一名词,主要表现为壮热口渴,心烦自汗,甚至不省人事,多发于暑夏。

由于暑多挟湿,还可有另一表现暑湿,多出现消化系统症状,如“胸闷、恶心欲吐”等。

此外小儿汗闭性暑热,也是暑邪所致。

四、湿——可分为“内湿、外湿”两种。

外湿,指长期涉水、淋雨、或环境潮湿而致病,症状主要表现为,如“足肿、关节痛、腰背酸痛”等。

内湿,主要表现为“胃口不好、头重头胀、妇女带下”等。

湿症口多不渴,舌苔滑腻。

五、燥——可分为“外燥、内燥”两种。

外燥,指干燥的气候,可以引起“鼻干、咽痛、目涩、肤燥、鼻衄”等。

内燥,指由于消耗性疾病,或者用药不当,过用“汗、吐、下”药、“温、热、燥”药,过伤津液,导致的津液不足,表现为“口干、舌燥,尿少、便干,皮肤、指甲干枯”等。

中兽医基础,六淫的名词解释

中兽医基础,六淫的名词解释

中兽医基础,六淫的名词解释
六淫的名词解释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病邪的合称。

淫,邪也,过也,甚也。

泛指“六气”的太过、不及或不应时而有,成了致病的邪气,属于外感病的一类病因。

六淫不但影响人体对气候变化的反应性,并可助长病原体的繁殖,故实际上包括着一些流行性病和传染病的病因。

六淫致病,或从口耳、或从肌肤侵犯人体,皆自外而入,而出现“表”的病证,故又称外感六淫。

发病有较明显的季节性,如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农历六月)多湿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等。

是中医病因理论的重要内容。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中医语言在表达“六淫”概念时,运用了自然隐喻这一认知手段。

自然隐喻作为实体隐喻的一种类型,即是指人们将自然界中天、地、水、火、海、月、星、风、寒、暑、湿、燥、火、雾、雨、云等表达各种自然现象的具体概念投射到抽象的认知域而形成的。

也就是说,中医的“六淫”概念来源于大自然的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六气是自然界正常的气候变化,是万物生长变化的条件,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

”。

中医的外感六淫基础知识

中医的外感六淫基础知识

中医的外感六淫基础知识:風 - 寒 - 暑 - 濕 - 燥 - 火首页 > 基础知识 > 中医理论 > 中医基础中医的外感六淫基础知识:風 - 寒 - 暑 - 濕 - 燥 - 火外感六淫病因理论相关概念内涵的探讨、六淫致病机理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进展两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为丰富和发展传统六淫病因理论外感六淫: 風寒暑濕燥火人類依賴天地萬物而生存,亦遵循四季規律而成長發育。

風、寒、暑、濕、燥、火,本是自然界四季氣候的正常變化,被稱為"六氣"。

由於六氣異常變化,發生太過(如暴熱、暴冷等)或不及時(如春天氣溫不暖反寒,秋天應涼反熱等),超出人體適應能力,就成為致病因素,這種情況下中醫稱為"六淫"或"六邪",屬外在病源。

外感六淫治法图式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甘辛以甘缓之以辛散之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咸热以苦燥之以淡泄之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基辛以辛润之以苦下之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辛散之以苦坚之歸納六淫致病的特點有﹕中醫六淫致病特點六淫致病多與季節氣候、居住環境有關。

如春季多風病,夏季多暑病,長夏多濕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

久居濕地易受濕邪侵犯,高溫環境易中暑等。

六淫既可單獨侵襲人體,也可兩種以上聯合侵犯人體而致病。

如風寒感冒、風寒濕痹等。

六淫入侵後,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如寒邪深入體內又可轉化為熱邪,暑濕積聚過久可轉化為燥邪等。

六淫通常遁體表肌膚組織間或口鼻等孔竅由外入內。

故有 "外感六淫"之稱。

從現代臨床觀察,所謂六淫致病,除氣候因素外,還包括生物(細菌、病毒)、物理、化學等引起的病變在內。

此外,某些非外來六淫感染,而是內在臟腑功能失調,產生類似六淫致病的表現,它們也具有六淫致病特點,中醫稱為"內生五邪",包括內風、內寒、內濕、內燥、內火(內熱)五種病理狀態。

中医基础理论(六淫的概念及共同致病特点)

中医基础理论(六淫的概念及共同致病特点)

六淫的概念及共同致病特点一、六淫的基本概念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在正常情况下,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是万物生长化收藏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称为“六气”。

人类长期生活在六气交互更替的环境中,对其产生了一定的适应能力,一般不会致病。

但在自然界气候变化异常,超过了人体的适应能力,或人体的正气不足,抗病能力下降,不能适应自然界气候变化而导致发病时,六气则成为致病因素。

此时,伤人致病的六气便称之为“六淫”。

淫,有太过和浸淫之意。

由于六淫是致病的邪气,所以又称其为“六邪”。

自然界气候变化的异常与否是相对的。

这种相对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该地区常年同期气候变化相比,或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如冬季应寒而暖等,或气候变化过于强烈急骤,如严寒酷热,或暴冷暴热等,人体不能与之相适应,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此时六气淫胜,则为六淫之邪。

二是气候变化作为致病条件,是与人体正气的强弱及适应能力相对而言的。

若气候剧变,机体正气强盛者可自我调节而不病,而正气虚弱之人则可能感邪发病;此外,自然界气候虽然正常变迁,但因个体的正气不足,体质较弱,适应能力低下,仍可感邪发病,因此对于病人而言,六气即成为致病邪气,所致病证也属六淫致病范畴。

二、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六淫致病一般有以下共同特点:1.外感性六淫致病,其侵犯途径多从肌表、口鼻而入,或两者同时受邪。

如风寒湿邪易犯人肌表,温热燥邪易自口鼻而入等。

由于六淫邪气均是自外界侵犯人体,故称其为外感致病因素,所致疾病即称为“外感病”。

2.季节性六淫致病常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如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等。

六淫致病与时令气候变化密切相关,故其所致病变又称之为“时令病”。

由于气候异常变化的相对性,因此夏季也可见寒病,冬季也可有热病。

3.地域性六淫致病与生活、工作的区域环境密切相关。

如西北多燥病、东北多寒病、江南多湿热病;久居潮湿环境多湿病;长期高温环境作业者,多燥热或火邪为病等。

六 淫

六       淫

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易袭阳位
头—头痛、项强。 上部
肺—鼻塞、咽痒、咳嗽。 肌表—汗出、恶风、发热。 阳经—阳经受病
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2、善行而数变 善行——善动不居,游移不定——如风痹之四肢关节疼痛,游 走不定等。 数变——发病迅速,变幻无常——如荨麻疹之皮肤瘙痒,此起 彼伏。
3、风性主动——其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症状——眩晕、震颤、 抽搐、角弓反张、两目上视等。
中医
六淫
六淫的概念及共同致病特点 六淫的基本概念 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风邪 寒邪 湿邪 燥邪 火(热)邪 暑邪
六淫——指风、寒、暑、湿、燥、 火六种外感病邪。
六气——指风、寒、暑、湿、燥、 火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变化。
六淫产生的因素:
气候变化异常,超过机体正常的 适应范围。
中医
壮火食气
耗气
体倦乏力少气。
气随津泄
3、火热易生风动血
生风——火热使肝阳亢奋,肝风内动—— 高热、抽搐、角弓反张。
动血——热邪灼伤脉络,迫血妄行——各 种出血。
4、火热易致疮痈——热邪腐蚀血肉—— 疮疡痈肿。
暑邪的基本概念
暑邪的概念:夏至以后,立秋以前,自然界中 致病具有炎热、升散、兼湿特性的外邪。 暑邪为夏季的主气,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 先夏至日为病温。 后夏至日为病暑。 伤暑——起病缓,病情轻。
3、寒性收引——气机收敛,腠理、经络、 筋脉收缩挛急。 侵袭肌表——恶寒无汗。 寒客血脉——头身疼痛脉紧。 寒客关节——关节屈伸不利。
4、寒性清澈——分泌物、排泄物清稀。
湿邪的概念:
自然界中具有重浊、粘滞、趋下 特性的外邪。
湿为长夏的主气,也可见于其它 季节。湿邪侵人所致病证称为外 湿——多由气候潮湿、涉水淋雨、 居处潮湿而致。

中医论致病因素之“六淫”——湿、寒、热三邪综析

中医论致病因素之“六淫”——湿、寒、热三邪综析

中医论致病因素之“六淫”——湿、寒、热三邪综析中医论致病因素之“六淫”——湿、寒、热三邪综析西医研究人体的营养状况,中医研究人体的自然状态,因为中医认为人体与大自然相应,大自然有湿、燥、寒、热的天气变化,人体一样也有湿、燥、寒、热的状态改变。

随着人体状态的改变,人体的功能、生理表现与自我感觉也有所不同,不舒服的自我感觉常常就是我们所认为的“病”。

西医用直接消除症状的药物去治“病”,而中医巧妙地去调节人体的自然状态,使“病”的症状不治而愈。

【一、湿的概念与常见病】湿在生活中常是指物体有水的状态,但是在中医术语中,湿的意义就比较复杂。

湿阻、伤湿、寒湿、湿热、湿温等。

正常人体的含水量约体重的七成左右,但是湿在人体内不单是指水分太多,还包括很多带水的多余物质,例如过剩营养和代谢产物。

存在于人体的水分,也有类似于大自然中水分的变化,吸收进人体的水混合了人体中的营养精华成为人体内的津液,正常的津液在人体中呈不断流动的液态,在体温的影响下,一部分变成气态的津液,流动的津液与气态的津液共同维持细胞组织的生理活动。

与大自然不同的是,活人体内有正常的相对稳定温度,所以水在人体中没有固态的冰,但却仍有固态的或类似固态的水混合物,那就是津液与病理产物的混合物。

津液与病理产物混合,就是人体中的湿邪,由湿邪与寒邪或热邪再混合而成的汗、痰饮、痰、痰核、硬结、肿瘤等,会使人体产生各种疾病,如西医中的上呼吸道感染、风湿、类风湿关节炎、肩关节周围炎、纤维组织炎、湿疹、皮炎、神经衰弱、脑供血不足、脑部肿瘤、鼻炎、鼻窦炎、慢性支气管炎、肺炎、哮喘、胸膜炎、肋间神经痛、胆囊炎、胆结石、急慢性肝炎、急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消化不良、胰腺炎、肝硬化、肝硬化腹水、结肠炎、泌尿系统感染、前列腺炎、良性和恶性肿瘤、妇科带下、月经不调以及多种皮肤病等等,都是与湿相关的病症。

湿也有外湿与内湿之分别。

外湿是指环境的湿,居住在山林、沿海地区和亚热带地区的人,比较容易患上与湿相关的病症。

《中医-六淫》课件

《中医-六淫》课件

诊断与治疗
六淫所致疾病的诊断方法: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对病人的症状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疾病类型和六淫的侵袭程度。 中医治疗六淫所致疾病的方法: 中医常采用针灸、中药、推拿等疗法来调和体内的阴阳和五行,以达到治愈或缓解疾病的效果。 概述中药治疗方法: 中药是中医治疗六淫所致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草药的煎煮、炮制等方式,将草药的药性应用于临床治疗。
冬天的饮食注意事项
在冬季,应多吃温热食物,避免过多凉性食物,以防止阴六淫的侵袭。
五行与六淫
五行的概念和内容: 五行是古代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包括金、木、水、火、土五个基本元素,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依存。 五行与六淫的关系: 六淫与五行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六淫是五行在人体中的具体表现,通过五行学说可以帮助预防和治疗六淫所致 疾病。 如何通过五行学说来预防和治疗六淫所致疾病: 根据五行学说的原理,人们可以根据自身体质和环境变化,调整饮食、起居、锻炼等方面的因素,以达到预防和治 疗六淫所致疾病的目的。
总结
本次课件的学习收获: 通过学习本课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六淫的概念和起源,了解六淫在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性。 对六淫这一概念的理解: 六淫是指天地之气与人体气血的相互作用,了解六淫对于预防和治疗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六淫在日常保健中的应用建议: 通过调整饮食、起居、锻炼等方面的因素,人们可以预防和治疗六淫所致疾病,提高身体健康水平。 注:本PPT课件参考自中医理论相关书籍,仅供学习参考,不作治疗用途。
《中医-六淫》PPT课件
中医-六淫 PPT课件大纲
简介
介绍中医六淫的概念和起源 六淫是中医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它包含了阴阳思想和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研究的基础。本节课将为大家介绍 六淫的定义、来源以及在中医中的重要性。

中医总论致病六淫(风寒暑湿燥火)

中医总论致病六淫(风寒暑湿燥火)

中医总论致病六淫(风寒暑湿燥火)【题记:这段时间因为准备参加明年的考试,所以查看了大量的医学参考文献,因此有很多心得,致病因素的六邪论,虽为收集整理,但其中包含了很多本人的个人观点,在此老狼希望朋友们批评指正!】《奇恒》一书,即有‘六气致病’之说。

”炎帝听后点点头道:“此正本王之所惑处。

”求协继续道:“自伏羲画卦以来,人类对自然已有较多认识,以为天、地、人密不可分,休戚相关,故有‘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之说,《奇恒》中记载‘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徵为五声’,‘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这是指六气之常;若六气不能正常施布,造成和谐协调失衡,则‘淫生六疾’,‘过则为灾’而殆害于人,此其六气之变。

该书中明确点出‘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

这里的阴,泛指一切寒、凉、冰、冷;这里的阳,泛指一切火、热、温、暑;风与雨,则系普通自然现象;晦则泛指阴天及暮夜或隐幽之事;明则专指白昼或明显可见之事。

这‘六气’正常时,为人类活动必不可少;反常时,则大地为之灾害,人群为之疾病。

习惯称为‘六淫’。

故此该书指出‘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四肢)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

所谓淫,系指侵袭太过之意。

”见到求协已告一段落,炎帝接问:“先生以隐幽、暴露加解于晦明,颇有新义,望能详之。

”求协续道:“悉乎哉问也。

所谓晦,本晦暗之意。

如某些绝密隐私,不可告人,阴谋设套,不能告人,均曲运神机,机关算尽,能不劳心而发病?又如女色、女室,近之过频,能不损身?而明者亮通而显眼也。

跃武扬威,跋扈专横,或奋力勇作,猛干强行,人之气血能有不伤?晦之伤人,损及心肾,故易患鼓胀、慌乱、疑惑之病;明之伤人则气耗血损,故易患心、肝、肺之疾”。

炎帝听说,再对古典医籍统加回味,深感求协学识渊博,见精见微。

乃再度问曰:“以先生所见,日后诊病,可否以此六气作凭?”求协道:“六气致病,旨在言其病之易发,且临证时尚需审查入微。

故欲真能与临证贴切,《太始天元玉册》及《阴阳》、《金匮》三书,所讲风、寒、暑、湿、燥、火六气,更为合拍。

中医六淫调理如何预防运动导致的慢性疾病

中医六淫调理如何预防运动导致的慢性疾病

中医六淫调理如何预防运动导致的慢性疾病在现代社会,运动已经成为人们追求健康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

然而,不恰当的运动方式或过度运动可能会引发一些慢性疾病,给身体带来不良影响。

中医理论中的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对于预防运动导致的慢性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中医六淫的概念。

风邪,其性善动不居、轻扬开泄,容易导致人体出现头痛、汗出、恶风等症状。

寒邪,具有寒冷、凝滞、收引的特性,可能引发关节疼痛、拘挛等问题。

暑邪,炎热且多挟湿,容易使人中暑、耗气伤津。

湿邪,重浊、黏滞、趋下,常导致肢体沉重、困倦、食欲不振等。

燥邪,干燥易伤津液,表现为口鼻干燥、皮肤干裂等。

火邪,炎热燔灼,易出现发热、口渴、心烦等症状。

在运动过程中,六淫之邪可能会乘虚而入。

比如,在寒冷的天气中运动,如果没有做好保暖措施,寒邪就容易侵袭关节,久而久之可能导致关节炎等慢性疾病。

在炎热潮湿的夏季运动,若不注意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暑湿之邪可能会损伤脾胃,引起消化不良、腹泻等问题。

那么,如何运用中医六淫的调理方法来预防运动导致的慢性疾病呢?风邪的预防关键在于避风。

运动时应选择避风的场地,尤其是在风大的季节。

运动后要及时擦干汗水,穿上保暖的衣物,避免风邪入侵。

同时,增强自身的卫气,也就是抵抗力,可以通过适当的饮食和运动来实现。

比如,食用一些具有益气固表作用的食物,如黄芪、白术炖鸡等。

对于寒邪,保暖是重中之重。

在寒冷的环境中运动,要穿戴足够的保暖衣物,包括帽子、手套、围巾等。

运动前进行充分的热身,让身体的气血流通起来,有助于抵御寒邪。

运动后可以用热水泡脚,或者进行艾灸,温通经络,驱散寒邪。

暑邪的预防需要注意防暑降温。

避免在高温时段进行剧烈运动,尤其是中午时分。

运动时要适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可以选择喝一些淡盐水或运动饮料。

如果在运动中出现头晕、恶心、乏力等中暑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转移到阴凉通风处休息,并采取降温措施。

湿邪的防范要注重祛湿。

从物理学角度探讨棉纤维的颜色概念

从物理学角度探讨棉纤维的颜色概念

从物理学角度探讨棉纤维的颜色概念
施丹阳
【期刊名称】《中国棉花加工》
【年(卷),期】1994(000)006
【摘要】当今部分棉花检验书籍中,对棉纤维颜色概念的论述不够确切。

为了进一步完善棉花检验理论,使其更科学,更完善,更系统,以适应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需要,本文从物理学角度对棉花的颜色概念作了进一步的分析与探讨。

【总页数】2页(P10-11)
【作者】施丹阳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纤维检验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102.211
【相关文献】
1.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探讨中医六淫概念隐喻——以湿邪概念为例 [J], 谢菁;谷浩荣;贾春华
2.从物理学角度审视虚构概念 [J], 刘耀吾
3.从物理学角度探讨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J], 周进
4.从物理学角度分析棉纤维的颜色 [J], 施丹阳
5.从物理学能量损耗角度探讨应对碳中和的基础技术 [J], 魏玉剑;范泽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病因之六淫

中医病因之六淫
中医病因之六淫
中医药学校 魏科
六淫的概念
? 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
总称.



六淫


湿
一风
? 风的自然特性 ? 善动不居,轻扬开泄,动摇的特点
风邪的致病特点
? 风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
? 病证 头痛
? 风性善行而数变 善行 数变
? 病证 风疹
? 风性主动 ? 病证 中风
? 风为百病之长 ? 病证 风湿痹证
二寒
? 寒的自然特性 ? 寒具有寒冷,凝结的特点
寒邪的致病特点
?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 寒性凝滞主痛 ? 病证 冻疮
? 寒性收引 ? 病证 抽筋
三湿
? 湿的自然特性 ? 趋下,粘腻,重浊
湿邪的致病特点
? 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
? 病证 湿阻
? 湿性重浊 ? 病证 水肿
? 湿性粘滞,趋下,易袭阴位 ? 病证 臁疮
四燥
? 燥的自然特性 ? 燥性干涩
燥邪的致病特点
?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 病证 外燥
? 燥易伤肺 ? 病证 咳嗽
五火
? 火的自然特性 ? 火具有炎热,趋上的特点
火邪的致病特点
? 火为阳邪,易伤津耗气
? 火性炎上 ? 病证 齿衄
? 火易生风,动血 ? 病证 角弓反张
肌衄
? 火易扰心神 ? 病证 失眠
? 火易致疮痈 ? 病证 痈
六暑
? 暑的自然特性 ? 暑性炎热,多含湿气
暑邪的致病特点
?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 病证 中暑
? 暑性
?
结束
?
谢谢观赏

六淫学说的研究进展

六淫学说的研究进展

六淫学说的研究进展杨雪彬;王颖晓【摘要】本文从理论、实验、临床三方面对六淫学说近10年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认为六淫概念是一个范畴,是致病因素与机体反应的综合概括;六淫的部分致病机理已在实验研究中得以揭示;临床上免疫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肿瘤、艾滋病等疾病的发生均与六淫有关.指出六淫理论的研究应回置于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多角度多方面展开.【期刊名称】《中医文献杂志》【年(卷),期】2016(034)003【总页数】4页(P69-72)【关键词】六淫学说;研究进展;综述【作者】杨雪彬;王颖晓【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1.4·文献综述·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秦国名医医和首次提出了“六气病源”说,谓:“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

”(《左传·昭公元年》)《内经》在运气理论“六气主时”基础上,系统论述了六淫的致病特点。

陈无择首次将致病之六气定义为“六淫”,“六淫者,寒暑燥湿风热是也”(《三因极一病症方论·三因论》),后世医家不断充实和完善六淫学说。

现就近十年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六淫概念近有学者[1- 2]应用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和概念隐喻理论,对中医病因学说中的“六淫”概念隐喻进行研究,认为“六淫”病因概念已不再是自然界中“风寒暑湿燥火”六个具体的实体概念本身,而是利用人与自然界的相似性并通过隐喻映射形成的抽象概念,其概念范畴是真实病因向隐喻病因转化而来。

另有学者[3- 6]分别对“风”、“寒”、“火”、“湿”邪的概念隐喻进行研究,认为病位在上在阳分,有汗出恶风的症状,或者发病突然、变化迅速、游走不定,或肢体颤动摇晃等临床特征的病因,皆可纳入风邪范畴;能引起手足厥冷、精神萎靡、脘腹冷痛、下利清谷、疼痛、肢体屈伸不利等症状的病因皆属寒邪;认为以色赤、焦灼、干燥、躁动不安等为特点的临床症状的病因均属火邪;病位在下、病程长、头重如裹、四肢懒沉重、关节肌肉疼痛不移、胸闷不舒、排泄黏滞不爽、舌苔厚腻等症状的病因皆属于湿邪范畴。

关于六淫概念的讨论

关于六淫概念的讨论

关于六淫概念的讨论
杨路;陈新
【期刊名称】《湖北中医杂志》
【年(卷),期】1993(15)4
【摘要】六淫学说作为外感病病因辨证的理论,数千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

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六淫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不甚明了,当代学者亦未作详尽阐释。

本文仅就六淫的概念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一般学者认为,六淫概念具有病因学和病
理学的双重含义。

所谓病因学含义。

【总页数】2页(P28-29)
【关键词】六淫;概念
【作者】杨路;陈新
【作者单位】深圳市红十字会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8
【相关文献】
1.六淫的概念变化及其与疫疠之气的关系 [J], 耿银锁
2.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探讨中医六淫概念隐喻——以湿邪概念为例 [J], 谢菁;谷浩荣;贾春华
3.基于原型范畴理论的“六淫”概念隐喻研究 [J], 谷浩荣;贾春华
4.六淫概念浅析 [J], 黄广平
5.六淫概念、转化与体质 [J], 黄绍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六淫六邪是什么?

中医六淫六邪是什么?

中医六淫六邪是什么?应该是外感六淫和内生五邪吧!人体只有五脏哈!具体如下:六淫的基本概念1.六气与六淫(1)六气:所谓六气,又称六元,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

六气的变化称之为六化。

这种正常的气候变化,是万物生长的条件,对于人体是无害的。

由于机体在生命活动过程中,通过自身的调节机制产生了一定的适应能力,从而使人体的生理活动与六气的变化相适应。

所以,正常的六气一般不易于使人发病。

(2)六淫:所谓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阴阳相移,寒暑更作,气候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和限度。

如果气候变化异常,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如春天当温而反寒,冬季当凉而反热),以及气候变化过于急骤;(如暴寒暴暖),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使机体不能与之相适应的时候,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于是,六气由对人体无害而转化为对人体有害,成为致病的因素。

能导致机体发生疾病的六气便称之为“六淫”。

固然气候变化与疾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但是异常的气候变化,并非使所有的人都能发病。

有的人能适应这种异常变化就不发病,而有的人不能适应这种异常变化就发生疾病。

同一异常的气候变化,对于前者来说,便是六淫了。

反之,气候变化正常,即使在风调雨顺,气候宜人的情况下,也会有人因其适应能力低下而生病。

这种正常的六气变化对患病机体来说又是“六淫。

了。

由此可见,六淫无论是在气候异常还是正常的情况下,都是客观存在的。

在这里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人们体质的差异、正气的强弱。

只有在人体的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六气才能成为致病因素,侵犯人体而发病。

就这一意义来说,六淫是一类因六气变化破坏了人体相对动态平衡,能引起外感病的致病因素。

“六淫”又称“六邪”。

2.外感六淫与内生五邪外感六淫属外感病的致病因素,称之为外邪,而内生五邪,则是指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所产生的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热(火)等五种病理变化,属病机学范畴。

内生五邪的临床表现虽与风、寒、湿、燥、火等六淫致病特点及其病理反应相似,但为区别于六淫之外风、外寒、外湿、外燥、外火(热),故冠以“内”字,称为“内生五邪”。

中医论致病因素之“六淫”

中医论致病因素之“六淫”

中医论致病因素之“六淫”【湿邪的基本概念】湿邪是人体内的湿度不适中或超出人体的适应能力引发的病症。

湿具有重浊、粘滞、趋下特性,为长夏主气。

从大暑、立秋、处暑,到白露四个节气,为湿气主令。

湿与脾土相应。

夏秋之交,湿热熏蒸,水气上腾,湿气最盛,故一年之中长夏多湿病。

湿亦可因涉水淋雨、居处伤湿,或以水为事。

这些都是外湿范畴。

内湿是疾病病理变化的产物,多由嗜酒成癖或过食生冷,以致脾阳失运,湿自内生。

湿邪为患,四季均可发病,且其伤人缓慢难察。

湿邪属阴邪,还分寒湿与热湿,如在高温、高湿的环境,或天暑地蒸、嗜食酒酪所致,多为热湿;如居阴冷潮湿之地,嗜食生冷所致,多为寒湿。

凡面白阳虚之人,一旦感受湿邪,即成寒湿;面赤阴虚之人,一旦感受湿邪,即成湿热。

平素脾胃虚弱者,多感受寒湿;平素胃中积热火盛者,多感受热湿。

若过用寒凉之品,湿邪易于寒化;妄用燥热之剂,湿邪易于热化。

寒湿多损脾阳,热湿多损胃阴。

而在临床表现上,寒湿者多于湿热者。

【脾与湿】脾主运化水湿,且为阴土,其特点是喜燥、恶湿,对湿邪又有特殊的易感性,如果外在湿邪侵入人体,阻滞气的流动,困遏脾气,就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

闷热天气,人容易出现腹胀、食欲不振、倦怠等症状,会出现泄泻、水肿、小便短少等症,这就是“湿困脾”导致的。

反过来,如果脾气虚弱,脾阳不振,运化水液功能失常,就会导致水液在体内停滞,而产生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这是“脾生湿”。

【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湿性重浊:所谓“重”,即沉重、重着之意。

故湿邪致病有沉重的特性,如头重身困、四肢酸楚沉重等。

若湿邪外袭肌表,湿浊困遏,清阳不能伸展,则头昏沉重,状如裹束;如湿滞经络关节,阳气布达受阻,则可见肌肤不仁、关节疼痛重着等。

所谓“浊”,即秽浊垢腻之意。

故湿邪为患,易于出现排泄物和分泌物秽浊不清的现象。

如湿浊在上则面垢、眵多;湿滞大肠,则大便溏泻、下痢脓血粘液;湿气下注,则小便浑浊、妇女黄白带下过多;湿邪浸淫肌肤,则疮疡、湿疹、脓水秽浊等。

医中说医:一文讲透中医里的“六淫”致病!

医中说医:一文讲透中医里的“六淫”致病!

医中说医:一文讲透中医里的“六淫”致病!昨天咱们讲到,六种自然气候,如果正常、不过,叫“六气”;要是太过、有异常,就叫“六淫”。

外界遵循的规律,身体内部同样也遵循。

风寒暑湿燥火,表现在人体是什么样的?这“六淫”,与人的身体健康、心理状态又有哪些关系和影响?今天,我给大家展开聊“六淫”,讲干货。

风我们讲过,风的要点是对流,造成对流的原因,通常是温差。

所以在身体里,如果有一部分热,有一部分寒,就容易形成风的象。

风的特点就是“流动”,自然界是这样,在人体里面也是这样。

一、风是阳邪,易袭阳位风最容易侵袭人体属阳的部位。

这些地方都是露在外面的,温度的交换比较剧烈,所以这些地方就容易得病。

对风的进一步认知:没有单纯的风邪致病。

单纯的风邪致病,就叫风寒。

风的本质,是对流,是温差,也就是说,如果只是风邪致病,就意味着人体跟外界有温度交换,通常这个温差都是降温的过程。

除非人的生活环境长期是 40 度,那就是热,但是一般环境,都是37 度以下,外界环境通常都比身体温度低。

所以单纯的风邪,是不存在。

经典著作里有伤风、中风,中风不是指大脑中风,是“伤于风邪”,它本质上是伤于寒邪。

只不过这个寒没那么严重,是热交换过程中,热量损失过度了。

头痛、鼻塞不是典型的风的问题,很多痛都是寒导致的。

我之所以放在这里给大家讲,是因为风寒、风热都容易出现这些症状,所以只要出现头痛、鼻塞的症状,就认为是风的表现。

痒,通常都是风的表现。

像瘙痒、咽痒、鼻子痒、眼睛痒、耳朵痒,这就是风邪,风就意味着有寒又有热。

不过实际治疗时,有时并不是寒热并用。

比方说有人鼻子痒、眼睛痒,但热象并不明显,可以单纯用一个方向的药,都用驱寒的药也是可以的。

但是我们应该知道,如果有痒的症状,通常都是有寒又有热。

二、善行数变“善行数变”,就是有很多的变化。

自然界的风是运动的,且变化很大,所以在身体里面出现一些变化的时候,诸如痒、风疹、行痹,我们也认为它是风邪。

风还有一个特点,是容易跑。

中医六淫主治

中医六淫主治

中医六淫主治中医的核心理念是天人合一,《伤寒论》“天布五行以运万类”,明确的指出天之五气的正常变化,推动阴阳两气的转变,是万物生生不息的根本。

但五气变动失衡,阴阳两气也随之而失衡,所以天之五气的失常又是灭万物的原因。

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所以对于中医常常所讲的六淫为病,实际就是大自然五气变动失常,人不能适应而生病。

对于五气致病的治疗,首先见于《内经》中素问的至真要大论。

风是阴阳两气的变动才能产生风,为什么会说风是百病之长,最主要是因为风是气候变动的表达方式,比如一些传染病,风也是疾病的传播载体。

对于风邪为病的治疗原则,《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辛散之”。

历代的注疏家一致认为:以风属木,辛为金,金能胜木,所以用辛凉的药来治。

辛味药主发散,所以容易伤真气,治疗时要佐以苦甘,以苦(入心)能胜金,甘能补能益气。

为什么为这样的理解,主要是受《内经》“五脏苦欲补泻”中“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经解经的方式来理解。

本人认为这样的理解较牵强,也不全面,对现代中文(特别是古文)基础极差的中医学子来说,为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不大。

风是阴阳两气的变动才为风,所以风就分阴阳。

受寒的则为“风寒”,受热的则为“风热”,治疗上以辛药来治是对的。

因为肺主皮毛,邪从外来,治疗时也要让邪从外出。

辛药发散可以宣肺和通脉,所以《伤寒论》中治疗伤寒的麻黄汤,用麻黄宣肺桂枝通脉(寒主凝滞,感受寒邪则血脉为之滞涩);受风热,则以桑叶、菊花等辛凉的药来发散病邪(比如《温病条辨》中的“桑菊饮”)。

说到佐以苦甘,这有很多的变化,看临床的情况来定了。

苦味之药,说到苦能燥能泄。

说到苦能燥(燥化湿气),大多是苦味性温的,也有少部分苦味寒性的也能燥湿的功能,比如黄连、黄芩、黄柏等;说到苦能泄,主要指的是泄火,大多是清热解毒类的味苦、性寒凉的药。

说到治疗风邪,以苦味来相佐,其实苦药是为了辅助辛药的。

感受风寒,阳气为之受损,阳弱则无力气化,从而湿气内阻,所以临床治疗风寒时,见舌苔白厚的情况,说明是湿气内阻,治疗时有必要加些苦温的药来燥湿,比如白术、苍术、厚朴等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 年第 40 卷第 3 期 Vol. 40 , No. 3 , 2012
的情况下属于六气之一, 是自然界正常的气候变化, 是 万物生长变化的条件,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 》 云 :“天有四时五行, 。正 以生长收藏, 以生寒暑燥湿风 ” 人体对于外界环境湿度的变化有天然的调 常情况下, 节功能。但当气候变化异常或在人体的正气不足、 抵 抗力下降时, 湿气变成了致病因素, 侵犯人体而发生疾 。“湿邪” 病 是中医病因学说独有的概念, 具有以下四 个特征。 1. 1 湿性重浊 “重” 即沉重或重着之意, 指湿邪侵犯人体之后易 , 使人感觉身体困重 常可出现头重如裹、 四肢 懒沉 重、 关节肌肉疼痛、 痛处不移等症状。 如《素问 · 生气 ” 通天论篇》 云 :“因于湿, 首如裹。 说明湿邪侵袭肌表 之后, 清阳不升, 营卫不和, 故头昏而沉如同裹着布帛 。《金匮要略 · 痉湿暍病脉证篇 》 一样 云 :“太阳病关 ” 说明湿邪侵犯人体可留 节疼痛而烦 …… 此为湿痹。 。“浊 ” 滞经络关节, 影响气血经络的畅通, 不通则痛 即秽浊, 多指分泌物秽浊不清之意。 湿邪侵犯人体之 后常可出现各种秽浊症状, 如面部晦浊或面如油垢、 小 便浑浊、 大便下痢粘液脓血、 妇女白带过多、 湿疹渗出 脓水等。 1. 2 湿为阴邪, 易阻遏气机, 损伤阳气 湿邪在本质上属于阴邪, 侵犯人体留滞于脏腑经 湿邪致病多见下部的症状, 如水肿多以下肢较为 明显; 湿邪下注会引起淋浊、 带下、 痢疾、 脚气等下部病 如《素问·太阴阳明论篇 》 云 :“伤于湿者, 下先受 变, ” ; 《灵枢· 百病始生篇 》 云 :“清湿则伤下 …… 清湿 之 ; 《金匮要略 ·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 袭虚, 则病起于下” , 证篇》 云 :“浊邪居下 …… 湿伤于下 ” 此处浊邪即指 湿邪。 2 中医病因之 “湿邪” “湿” 与自然界之 的类比 自然界的湿气指液体 ( 比如水 ) 以较微小的量散 发或凝结并弥散在气体中成为一种看不见的蒸汽或 雾, 特指大气中的水汽。 众所周知, 水在自然界以固 态、 液态、 气态三种聚集状态而存在, 在常温常压下表 现为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 具有流动性。 地面存在的 水汽含量在大气 各种液态水通过蒸发便形成了水汽, 中的变化很大, 像云、 雾、 雪、 雨、 露、 霜等都是水汽的各 种形态。在一定的温度下, 一定体积的空气中所含有 空气越干燥, 水汽越多, 空气越潮湿。 的水汽越少, 我国地处北温带, 具有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低温少 季节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十 雨的季风气候特征, 分明显。冬季寒冷干燥, 降水量少, 北方更为突出; 夏 季温暖湿润, 气温偏高, 降水量增多, 雨热同季, 在南方 更为明显。夏秋之交, 受大陆及海洋季节风的影响, 阳 热逐渐下降, 与地气氤氲熏蒸, 使得空气中所包含的水 常常下雨。 古人通过对自然界的反复观 汽大量增多, , 察和感受 已认识到夏秋之季“大雨时行, 湿气乃用 ” ( 《素问 · ), 五常政大论篇 》 在一年四季中此时大气中 因而把湿气作为长夏季节的主气 。 的湿气最盛, 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空间, 水是人体生 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气中适宜的湿度不仅能够滋润 土地、 植物、 动物等无生命的物体, 也能滋养人体的脏 腑经络, 有利于生长发育, 是人类生命所必需的。但是 空气中的湿度过大就会造成不利的影响 , 轻则使温度 下降、 重浊粘腻、 腐蚀物体, 重则水灾泛滥, 植物被淹没 而不能生长, 房屋被淹没而毁坏。 分析“湿 ” 这个字, 以水为偏旁部位, 显而易见与水关系密切, 属于中医理 “水” 论 范畴的家族成员之一。 水性寒冷, 所谓“积阴 ( 《淮南子·天文》 ) ; 水具有流动性, 之寒气为水” 多从 高处流向低处, 这是源于水的重力使得其运动呈现出 向下的趋势; 水一旦流动到低处, 若无外力推动则居而 。 , 不动 因此 地面上地势低下的地方易形成固定的液 如大海、 湖泊、 沼泽、 湿地、 地下水等, 导致局部环 态水, 境的大气中水汽含量较高而潮湿 , 气温也会相对偏低。 这与湿为阴邪、 易损伤阳气; 湿性重着、 多侵犯人体下 。“湿邪 ” 部、 易停滞固定的致病特征相似 虽然性质与
容易阻遏气机, 影响气体的升降出入和津液的 络关节, , 正常代谢 经络阻滞不畅, 常会出现胸闷不舒、 小便短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篇 》 涩等症状; 如 云 :“湿痹 。 湿邪为阴邪, 之候, 小便不利, 大便反快 ” 阴胜则阳 病, 故易损伤人体阳气。脾为阴土, 为运化水湿的主要 脏器, 性喜燥而恶湿, 湿邪侵犯脏腑, 常先困脾, 使得脾 阳不振, 运化失司, 体内水湿停聚, 出现食欲不振、 脘腹 痞胀、 腹泻或大便不爽、 水肿等症状。 如《素问 · 六元 。 ” 《素 正纪大论篇 》 云 :“湿胜则濡泄, 甚则水闭胕肿 ” 问·至真要大论篇》 云:“诸湿肿满, 皆属于脾。 1. 3 湿性粘滞 “粘” , “滞” 即粘腻 即停滞。湿邪粘腻停滞的性质
[5 ]
参考文献:
[ 1] 孟庆云. 太极与中医学理论 [ J] . 中国医药学报, 1995, 10( 1) : 19 - 21. [ 2] 贾跃胜, 田合禄. 医易养生保健学[M]. 太原: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 2006 : 87. 社, [ 3] 宋为民, M] . 重庆: 重庆出版社, 1989 : 4. 吴昌国. 中医全息论[ [ 4] 赵建成. 奇法诊病[ M] . 郑州: 中原农民出版社, 2000 : 1. [ 5] 吴一飞, 倪士峰, 巩江, 等. 生物全息理论研究概况[J]. 辽宁中医 2010 , 12 ( 10 ) : 32 - 34. 药大学学报,
“溼, 。本义指低下潮湿的地方, 幽溼也, 从水” 后引申 为沾水、 含 水 多。 清 代 段 玉 裁 注 解 时 认 为“今 字 为 , “湿” 濕” 即 的繁体字。中医理论认为, 湿( 气) 在正常
· 4·
中 医 药 学 报 Acta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ology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探讨中医六淫概念隐喻
— — — 以湿邪概念为例
谢菁, 谷浩荣, 贾春华*来自(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北京 100029 ) “湿邪 ” 摘 要: 从认知语言学概念隐喻理论的角度 , 以 概念为例探讨了中医“六淫 ” 概念隐喻。 将中医 “湿邪” “湿 ( 气 ) ” 的特征和致病特点与自然界之 的特征进行类比, 认为中医“湿邪 ” 概念的形成来源于 “湿( 气) ” 概念的跨域映射; 进一步说明了中医“六淫” 病因概念并非实体或具体概念, 而是古 自然界之 “天人合一” 人在 的思想指导下, 在身体体验的基础上根据人与自然界相似性的心理联想, 不自觉地将 “风、 自然界中的 寒、 暑、 湿、 燥、 火” 等具体概念通过隐喻的认知手段跨域运用到病因领域而形成的抽象 “六淫” 概念。中医 概念范畴经历了由真实病因向隐喻病因转变的历史过程 , 具有隐喻的认知特征。 “六淫” ; “湿邪” 关键词: 中医 概念 概念; 自然隐喻; 认知语言学; 概念隐喻理论 中图分类号: R2 - 03 ; R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 - 2392 ( 2012 ) 03 - 0003 - 04 认知语言学概念隐喻理论认为, 隐喻无处不在, 人 类的思维大多是隐喻的, 即用一种事物去理解另一事 物。隐喻从本质上看就是始源域和目标域两个认知域 之间的结构映射,是人类认知活动的工具和结果。 根 据始源域的不同, 隐喻一般可分为结构性隐喻、 方位性 、 。 , 隐喻 实体性隐喻三种类型 所谓实体隐喻 就是将抽 象的经验对象看作是一种有形的实体, 这就可以对此 进行把握, 进行范畴化、 类别化和量化; 客观世界中各 种实体和物质的经验结构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理解和认 [1 ] 知另一经验对象的基础 。 自然隐喻作为实体隐喻 的一种类型, 即是指人们将自然界中天、 地、 水、 火、 海、 月、 星、 风、 寒、 暑、 湿、 燥、 火、 雾、 雨、 云等表达各种自然 现象的具体概念投射到抽象的认知域而形成的 。自然 如在《黄帝内经 》 中认为 隐喻在中医语言中大量存在, :“脾者土也, ( 《素问 · 太阴阳明论篇 》 ), 治中央 ” 以 自然界蕴育万物的“土 ( 地 ) ” 来隐喻人体能够运化水 ; “六经为川, 谷、 化生气血精微、 濡养全身的脾脏 肠胃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 》 ), 为海” 以流动的河“川 ” 来隐喻人体的六条经脉, 以容纳百川的“海 ” 来隐喻可 容纳饮食水谷的肠胃等等。 中医理论认为, 病因是指破坏人体生理状态导致 六淫即风、 寒、 暑、 湿、 燥、 火六 疾病发生的因素和条件, 种导致疾病外感病邪的统称, 在病因理论中占据了重 要地位。 从 认 知 的 角 度 来 看, 中医语言在表达中医 “六淫” 概念时运用了自然隐喻这一认知手段。 六淫 “湿邪” 中 致病范畴广泛, 在临床上十分普遍。 朱丹溪 “六气之中, 有 湿热为病, 十居八九 ” 之论, 清代叶天士 “吾吴湿邪害人最广” 亦有 之叹, 故本文试以“湿邪 ” 概 念为例重点分析之。 1 中医湿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 “溼 ” 湿, 古代为 字, 汉代许慎《说文解字 》 解释为
2012 年第 40 卷第 3 期 Vol. 40 , No. 3 , 2012
中 医 药 学 报 Acta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ology
· 5·
水类似, 但也有其独特的性质。夏秋之际, 长江中下游 , 等南方地区多见阴雨连绵数月的“黄梅天 ” 由于长时 地面、 棉被、 衣物、 食物等容 间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很高, 湿度过大时甚至发霉腐烂, 让 易吸收水汽而变得潮湿, 人有秽浊不净之感; 人们大量出汗之后会感觉粘腻不 适。这与湿性缠绵、 秽浊粘腻的致病特征相似。 除了各种潮湿的自然气候或居住环境是人们能够 普遍感知到和熟悉的, 人们还会有这样的日常生活体 验, 即少量的液体与一定的物质混合之后会变得粘滞 , 比如下雨之后的土地潮湿泥泞, 湿土沾在鞋上难以祛 除, 只有等干燥后才容易脱落; 用少量的水混合一些特 殊材质的沙石成为具有粘性的浆体, 可将砖瓦或纸布 牢固地胶结在一起; 少量的水或油与面粉混合会形成 具有粘弹性或油腻的特征等等。 这 一个固体的面团, “湿邪” 与 易与风、 寒、 热、 暑等其它邪气兼挟致病、 粘 腻胶着难解的致病特征相似。 3 “湿邪” 概念隐喻的认知根源和理据 古代的医学家们在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 ” 整 认为人与天地、 自然之间密切相 体观的理论指导下, 《老 子 》 关, 如 云 :“人 法 地, 地 法 天, 天 法 道, 道法自 ” ; 《素问·宝命全形论篇》 然 云:“人与天地之气生, 四 。在古人眼里, 时之法成” 人体可以看作是一个“小世 , 界” 与自然界这个“大世界 ” 的结构、 运动、 变化等方 人也 面息息相关。自然界中存在的一些现象或事物, 具有相对应的器官、 部位及功能, 如《素问 · 阴阳别论 篇》 云:“人有四经十二从 …… 四经应四时, 十二从应 。 如果天地宇宙发生的异 十二月应十二脉 ” 十二月, 常变化超出了人体正常的承受范围, 人体内部也会随 之发生改变而产生各种疾病, 如《金匮要略 · 脏腑经 络先后病脉证篇》 云:“夫人禀五常, 因风气而生长, 风 ” 气虽能生万物, 亦能害万物, 如水能浮舟, 亦能覆舟。 “风气” 此处的 即泛指自然界的气候, 正常的气候有利 于人体生长, 不正常的气候则会伤害人体。因此, 古人 在思维中隐藏着“人是自然化的 ( 人 ) ” 这一基本的概 念隐喻, 善于利用人与自然界的相似性, 将身体对自然 界气候、 环境、 现象等各种体验和感受来认识和理解人 体一系列的生理活动和疾病规律, 这是“湿邪 ” 概念隐 喻产生的认知根源。 通过类比不难发现, 中医湿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 “ ( ) ” 与自然界之 湿 气 有诸多相似之处。 我们可以作 即当人们出现全身困重乏力、 关节 出这样合理的设想, 疼痛重着、 肌肤粘腻或分泌物过多、 腹泻 ( 尤其是像水 一样泄泻) 、 疾病缠绵难愈等各种疾病症状时, 人们需 要寻找它们产生的原因以及病理机制来进行相应的治 疗。根据人体与自然界的相似性以及一些生活体验 , 人们发现这些症状与“自然界之湿 ( 气 ) ” 所引起的自 于是智慧性地产生了相似性的心 然现象有相似之处, 认为这些症状是人体感受了外部气候环境中 理联想, 的湿邪而导致的, 即“自然界的湿 ( 气 ) ” 就是“引起人 , 体相关疾病的湿邪 ” 从而不自觉地将自然界之“湿 ( 气) ” “湿邪” 的范畴跨域运用到中医病因之 的概念范 , “湿 邪 ” 畴中 范 畴 也 因 此 被 赋 予 了 自 然 界 之“湿 ( 气) ” 阴寒重浊、 粘腻缠绵等特征, 各种症状产生的原 因及性质从而得以归纳和认知。身体的体验性为中医 “湿邪” 概念隐喻的认识、 表达与理解提供了客观的认 。 知理据 4 “六淫” 中医 概念隐喻的形成 在认识疾病病因的漫长历史过程中, 古代的医学 家们刚开始凭着自己和病人的直观体验 , 从疾病与自 然气候、 生活环境的直接联系上寻找病因, 如《素问 · 金匮真言论篇》 云:“春善病鼽衄, 仲夏善病胸胁, 长夏 。 ” 《素问 · 异 善病洞泄寒中, 秋善病风疟, 冬善病痹厥 云:“东方之域, 天地之所始生也, 鱼盐之 法方宜论篇》 地, 海滨傍水。…… 故其民皆黑色疏理, 其病皆为痈 。在当时的情况下, 疡” 这种直接观察因果关系的方 法对认识具体病因起到一定的作用, 但是随着临床实 践的需要就显得较为简单, 有很大程度的局限性, 因为 临床上有些疾病能够比较清楚地观察到在什么样的自 然条件下发生的, 但更多的疾病无法弄清楚如何造成 , 引发疾病的始动因素已杳无踪迹 。 , 隐喻认知的主要形式是“近取譬 ” 即以其所知喻 , “近取譬 ” 其所不知也 关乎我们身体的经验, 即以所 能看到感觉到的事物来解释那些看不到感觉不到的事 [2 ] 物 。古人在取象比类( 即隐喻) 的思维指导下, 将致 病特点与自然界气候属性类似的病邪, 分别以风、 寒、 ; 认为外感 暑、 湿、 燥、 火归类命名的病因, 称为“六淫 ” “六淫” · 病即是 影响人体而引起的, 如《素问 至真要大 :“夫百病之生也, 论》 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 以之化之 ” “湿邪 ” 变也。 中医 概念是古人不自觉地运用隐喻的 认知手段将自然界之“湿 ( 气 ) ” 跨域运用而产生的。 同理, 中医六淫中的“风寒暑燥火 ” 等概念的产生亦 然。因此, 中医理论所形成的“六淫 ” 病因概念已不再 “风寒暑湿燥火 ” 是自然界中 六个具体的实体概念, 而 , 是人们在大量的实践观察基础上 利用人与自然界的 其概念范 相似性并通过隐喻映射而形成的抽象概念 , 畴经历了由真实病因向隐喻病因转变的历史过程 。通 过自然隐喻的跨域映射, 中医“六淫 ” 概念具备了自然 界现象或事物的某些特征而得到理解和表达 , 并在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