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高中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509人教PPT课件
本课小结
一、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
一、必然原因:北魏面临着严重的统治危机。(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二、社会基础: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趋势出现。
三、个人因素: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
二、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1、经济:实行均田制、新租调制(学习汉族的农耕经济)
2、政治:整顿吏治、实行三长制(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
北魏 刘宋
胡人与汉人
西晋末年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胡为代表的北方及 西北少数民族,先后进入中原,建立了很多割据政权。在100多年 的时间里,这些游牧部落长期在中原地区生活,逐渐抛弃旧有的传 统,转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和生产、生活方式,逐渐演变成汉民 族的新成员。与此同时,一部分汉人在与胡人接触过程中,受到胡 文化影响。他们不仅在穿着打扮、日常习俗上模仿胡人,而且也改 取胡名,改说胡语。到后来,他们的子孙干脆以胡人自居。
姓名:元宏 曾用名:拓拔宏 庙号:高祖 谥号:孝文帝 出生地:平城 (今山西大同北) 民族:鲜卑族 在世:467-499 在位:471-499 爱好:儒家思想 特长:诗赋 历史评价:
大力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民 族大融合。
一、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
探究三:阅读下列材料,试概括孝文帝改革的个人因素。
三、个人因素: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
3、文化:革除旧俗
(学习汉族的文化习俗)
推动了北魏社会封建化的进程
课堂练习
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具有开创性的是 A、整顿吏治 B、迁都洛阳 C、汉化政策 D、颁布均田令
三、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
探究四:阅读下列材料,概括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
材夷物经后政殷济来治料狄阜:中:。。国促推自昨的进动晋至统了了宋洛一北少以阳奠方数来,定经民,始了济 族知视坚的政衣洛实恢权冠阳的复的士为—经和封族荒—济发建土,摘基展化,并自础,;在此杨。巩中中庆固原谓之了长,《北江礼洛魏以仪阳政北富伽权,盛蓝,尽,记为是人》 材化政社国治会家料”、整的……通体 形北扭向:成朝转重。促的了振进强魏的了盛晋隋民来以唐族自来大的体的帝交制帝国流的国的与力颓历融量势史合…,出,…交并口有构替。利成的于了“统走胡一出化的门”多阀和民士“族族汉
新人教版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 第3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
关
廷实权。
(4)孝文帝受到良好的汉族文化的教育,对汉族文化的先进
和鲜卑族的落后认识深刻。
知识整合·有序识记
第3讲
二、改革进程
1.冯太后主持实行新制
(1)实行俸禄制,以此整顿吏治。
(2)推行均田制,将国家控制的土地按标准分配给农民耕种,
使无地农民得到土地。
本
讲 栏
(3)设立三长制,加强对人民的有效控制。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夫关中土
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
本 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
讲
栏 并得其所,上合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
目
开 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
关
史论结合·重点深化
第3讲
三 框架整合
本
讲
栏 目
说明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无论哪一个民族完成的统
开 关
一都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中华民族的进步;民族融合是汉族
与少数民族不同文化之间双向的学习融合的过程,推动了中
华民族的发展和中华文明的进步、民族团结、民族统一。
课时训练·规范答题
第3讲
课时训练·规范答题
史论结合·重点深化
第3讲
主题 2 迁都洛阳 (1)迁都原因 ①平城天气恶劣,生产的粮食不能满足京城的需要。 ②平城地理位置偏僻,经常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
本 ③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讲 史料一
栏 目 开 关
史论结合·重点深化
第3讲
史证 史料表明迁都洛阳可躲开北方柔然族的威胁,巩固对中
历史选修一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
• 2、启示 、 • (1)先进必然战胜落后。 • (2)改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 (3)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举 例)
小结: 小结: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背景 前提、必然性、 前提、必然性、可能性 (二)内容 前期: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 1、前期: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租调 制 后期:迁都、 2、后期:迁都、移风易俗 评价(性质、目的、特点、作用) (三)评价(性质、目的、特点、作用) (四)成功原因与启示
北 方
东 汉
南 方
魏 蜀 吴
十六国
北朝 南朝
西晋
东晋
隋 朝
东魏 北朝: 北朝: 北魏 南北朝 南朝: 南朝: 宋 西魏 齐 梁
北齐 北周 陈 隋朝
(一)背景
1、北魏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提供前提。 、北魏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提供前提。 前提 2、早期北魏统治者汉化改革奠定基础。 、早期北魏统治者汉化改革奠定基础。 奠定基础 (拓跋珪) 拓跋珪) 3、社会矛盾的尖锐,威胁北魏统治,改革迫在 、社会矛盾的尖锐,威胁北魏统治, 眉睫。 必要性) 眉睫。 (必要性) 4、冯太后掌权,孝文帝学习汉族文化,认识 、冯太后掌权,孝文帝学习汉族文化, 到民族政权的落后性,成改革的推动者 推动者。 到民族政权的落后性,成改革的推动者。
思考: 思考: 一、什么是封建化
1、封建化是指在封建生产关系主导下,各 、封建化是指在封建生产关系主导下, 是指在封建生产关系主导下 种非封建因索向封建关系的转化。 种非封建因索向封建关系的转化。 • 2、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是指处于奴隶社会或 、 是原始社会的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 是原始社会的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 等方面向封建的政治、经济、文化过渡转化。 等方面向封建的政治、经济、文化过渡转化。 • 3、其主要表现是(1)在生产方式上由渔猎、 、其主要表现是 在生产方式上由渔猎、 在生产方式上由渔猎 放牧向农耕转化; 在政治上采用汉族封建 放牧向农耕转化;(2)在政治上采用汉族封建 的官制、法律。 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 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 的官制、法律。(3)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 也是中原封建生产方式和文化向边疆地区传 播的过程。 播的过程。 •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北魏孝文帝改革
3.个人因素
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
汉族先进文化影响,力主 改革,维护统治
二、改革内容 前期
冯太后主持,重点建立新制度
推行 均田制 租调制
设立三长制
整顿吏治
把国家控制的 利于征收赋税,
土地分给农民,推动北方经济恢
由农民承担一 复和发展推动北
定的租税徭役 兵改宗役主督护制
为三长制负责
清理户口,征
收租赋,征发 徭役兵役Βιβλιοθήκη 魏政权的封建化 和民族融合
健全中央到 地方的行政体 制,利于中央 集权的巩固
制定俸禄制 北魏吏治好转,
严惩贪赃
缓和社会矛盾,
后期
孝文帝主持,重点推行汉化措施 迁都洛阳,方便接受中原先进 文化,打击保守势力,为深化改 革提供条件;
北魏孝文帝改革
课标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 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 主要内容。
(3)探讨评价北魏孝文帝改 革的历史作用。
东汉后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变迁
北朝
北
东 汉
方蜀 魏
南吴
方
十六国 西晋
北魏
东魏 北齐 西魏 北周 隋
东晋 宋 齐 梁 陈 朝
南朝
时代特征 (1)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分裂割据时期 (2)北方的割据势力之间,民族之间,战争频繁 (3)江南相对稳定,得到较好开发,社会经济发展较快 (4)北方少数民族汉族依次向南大迁徙是民族大融合时 期
四.北魏孝文帝改革特点及成功原因
特点: 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
下推行的,措施全面的一次 影响深远的封建化改革。 (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经 济农耕化、思想儒学化)
选修一第三单元__北魏孝文帝改革
选修一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课标)(1) 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 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 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公元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四分五裂的局面,为各民族间交流和融合创造了条件。
为巩固统治,北魏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实行按人口分配土地,推行鼓励发展农业的经济政策。
这样拓跋部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重用崔浩等汉族儒生,完备国家机构,还兴办太学,越来越多地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但是由于各种制度的建设不够完善和欠缺,使得北魏政权面临许多突出的问题,如宗主督护制的存在加重了“纵富督贫,避强侵弱”的现象。
材料二根据文献记载,拓跋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
对于其他被统治民族也是如此。
魏太武帝与南朝交战,其战书写道:“吾今所遣斗兵,尽非我国人(鲜卑人)。
城东北是丁零与胡,南是氐、羌。
设使丁零死,正可减常山、赵郡贼;胡死,正减并州贼;氐、羌死,正减关中贼。
”对于拓跋贵族残酷的经济掠夺,时人谢灵运曾这样介绍:“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
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拓跋贵族的残暴统治,激起各族人民不断爆发起义。
请回答:(1) 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北魏这次改革的背景是什么?(2) 不改革会造成什么后果?(3) 你若生活在那一时代,处在孝文帝的位置,怎样做才能保证改革的成功?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今日之行,诚知不易。
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魏书》材料二孝文慨慕华风,力变夷俗,始迁洛邑,根本既虚,随而崩溃,……。
————《魏书》材料三孝文帝此举为深化改革创造了条件,有利于中原地区经济的恢复和政治统治秩序的稳定,为民族融合注入了新的活力,是北魏政权进一步封建化的有力保障。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课件
①实行俸禄制: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 官吏级别高低发放,不许官吏自筹 ②制定奖惩贪污的方法
3.影响:
吏治好转,矛盾缓和,政局安定;为各项改 革创造了有利的政治局面
(二)推行均田制---土地制度(485年)
1.前提: 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2.原因:
接受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根本原因) 政府和宗主争夺农户(直接原因)
从洛阳方面看
平城保守势力强大, 有利于争取汉 不利于改革 族地主的合作
气候恶劣,交 通不便,生产 不能满足需要
易受强敌“柔然” 威胁,不利于控 制中原 落后的少数民 族文化
地处黄河之 南,农业生 产发达
利于控制中原,并 举兵南下征服较弱 的“南齐”
军事 文化
先进的汉族文化, 数个朝代之都
(一)设巧计迁都洛阳
(四)推行租调制---赋税制度
1.目的:解决赋税混乱问题,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2.内容:
每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 租(田租):农民向政府交纳一定的粮食 调(户税):向政府交纳一定的绢帛
3.作用:
①改变了赋税混乱的现象,减轻了农民负担, 推动农业生产发展 ②编户齐民增多,增加了国家的租调收入
3.内容: 国家按一定标准,把控制的土地
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3.性质: 封建土地国有制 4.影响:
恢复经济:农民得到了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 性,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巩固政权:有利于赋役征收,促进北魏政权封 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统治; 民族融合:推动了内迁各族由游牧转向农耕, 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高潮到来; 历史影响:影响深远,为隋唐封建鼎盛局面奠 定了物质基础。
改汉姓
鲜卑族姓氏 汉族姓氏 拓跋氏
高中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PPT课件
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性,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
济的恢复和发展
一二三
制度
设立 三长 制
推行 新的 租调 制
续表
基本内容
历史作用
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设 一党长。三长的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 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推行均田制
使国家从中央到基层的行政体 制得以完善,取代了宗主督护 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 控制
一二三
一、初期的改革——建立各项新制度
制度 基本内容
历史作用
制定官 吏俸禄 制,整顿 吏治
推行均 田制
实行俸禄制,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
级别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制 定惩治贪污的办法,规定凡贪污帛一
使吏治有所好转
匹及枉法者,一律处死
一定程度上使农民获得了无
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 主的荒地,提高了生产积极
一二
2.改革的可能性 (1)北魏统一后对汉族文化的吸收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一定基础: 北魏统治者在依赖武力从事征服兼并的同时,也参照汉族封建政权 的一些统治方式,拓跋部逐渐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 (2)孝文帝继位后,在冯太后的培养下,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 趣,感到要巩固统治,就必须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借鉴汉族封建国家 的统治经验。
(2)国家、豪强地主和农民的矛盾:北魏的地方官吏与地主勾 结,“纵富督贫,避强侵弱”,导致广大农民负担沉重,苦不堪言。
(3)鲜卑族和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矛盾:拓跋部原先经济、文化 相对落后,进入中原地区后,北魏统治者没有处理好与经济文化相 对先进的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
(4)统治阶级内部危机四伏。由于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习俗、生活 方式悬殊,拓跋贵族对汉族地主存有戒心,汉族地主官僚也心存不 满,常常与鲜卑贵族发生矛盾。
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课程标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北魏的崛起与北魏重新统一黄河流域;北魏学习汉族封建政权的统治方式;宗主督护制;赋税制度缺陷;冯太后培养孝文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2)通过学习孝文帝改革前的社会矛盾及有利条件,进一步理解采用汉族的先进制度和生产方式必要性和必然性;(3)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学习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史实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论证和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1)探究前秦统一北方和北魏统一北方的异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归纳的能力;(2)小组讨论学习先进文化的途径和必要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统一有利于经济发展,民族进步;(2)社会矛盾威胁社会安定,社会改革有利于解决社会矛盾;(3)历史的发展离不开杰出人物的推动作用,冯太后和孝文帝在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条件。
难点:宗主督护制;北魏社会矛盾激化的原因;冯太后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思路】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一是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二是统一黄河流域以后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三是冯太后临朝听政并培养孝文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学习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有助于培养学生不甘落后、勇于进取、学习先进、迎头赶上的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正视问题、找出办法、想出对策的意识,有助于让学生认识社会改革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利用教材的引言导入:师:通过观察本图片(“北魏骑马武士俑”),你从中能够获得哪些历史信息?生:北魏骑兵威武健壮、纵横驰骋、骁勇杀敌的威武形象。
(或北魏军事力量强,骑兵强悍)师:这和北魏迅速崛起有什么关系?生:这是北魏迅速崛起、一统北方的原因。
师:对,孝文帝登基后,北魏推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
那么,促使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是什么?北魏当时有哪些社会矛盾?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有哪些?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入本课新课的学习。
高二历史选修1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高二历史选修1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本单元地位: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的一场封建化改革,通过改革鲜卑族逐渐实现了由游牧生产方式向农耕生产方式的过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和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
关于引言: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5世纪北魏统一黄河流域;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缓解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发展生产,巩固统治;3、改革的两个阶段:冯太后主持下的改革与孝文帝改革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促进民族融合,推动了北魏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
关于学习要点: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对应第一节,介绍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前迫在眉睫的改革形势;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对应第二节,介绍了改革的两个阶段与具体措施;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对应第三节,介绍了改革对北魏政治、经济和民族关系产生的重大影响。
关于学习建议:1、运用联系的观点,联系古代各民族发展的历史,从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角度,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历史意义;2、运用比较的方法,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与商鞅变法比较,更好地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
第一课改革迫在眉睫课程目标: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教学目标:教材结构:1、改革的前提:北魏统一黄河流域2、改革的必要性: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社会动荡3、改革的可能性:冯太后掌握实权、孝文帝精通汉文化本课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与条件本课难点:宗主督护制;社会矛盾激化的原因;冯太后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引言分析:1、观察“北魏骑马武士陶俑”,想象北魏骑兵纵横驰骋,骁勇杀敌的战争场景,得出结论:北魏依靠这些强悍的军队迅速崛起,统一了黄河流域,从而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创造了条件;2、引发学生思考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导入新课。
重要概念:1、北魏386年拓拔部首领拓拔圭重建代国,次年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2、宗主督护制度是北魏初年的基层行政制度,豪强地主出任宗主,督护农民纳税服役。
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2020/2/29
2
二、设巧计迁都洛阳—(改革第二阶段)
1.推行
(1)主持者:孝文帝 (2)侧重点:汉化政策。
2.措施 3.作用
(1)设巧计迁都洛阳 (2)移风易俗 (3)学习汉族的制度
迁都洛阳使北魏加强了对黄河流域的统治,而移风易 俗则加快了鲜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融合。
2020/2/29
3
三、移风易俗 —(改革第二阶段)
课程标准: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2020/2/29
1
一、卓有成效的新制—(改革第一阶段)
1.推行
(1)主持者:冯太皇太后
(2)侧重点:建立各种新的政治制度。
2.措施 3.作用
(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2)推行均田制 (3)设立三长制 (4)推行新的租调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北 魏政权,为孝文帝后期推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位置 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
过 (1)孝文帝以“南伐”为名,巧设计谋迫使贵族大臣 程 接受了迁都的决定。
(2)495年,北魏正式将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
影 孝文帝借迁都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
响
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洛阳再次成为北方政 治、经济的中心。迁都洛阳,为孝文帝进一步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C.作用:使无地的农民得到土地,推动了北方地 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020/2/29
6
(3)设立三长制
A.目的: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B.职责:检查户口,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 推行均田制。 C.作用:使国家从中央到基层的行政体制得以完 善,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 (4)推行新的租调制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
政治 经济 军事 文化
从平城方面看 从洛阳方面看
平城保守势力强大, 有利于争取汉
不利于改革 北 族地主的合作
气候恶劣,交 魏 地处黄河之南,
通不便,生产
农业生产发达
不能满足需要
易 威胁受,强不敌利“于柔控然”南利举于兵齐控南制 下中 征原 服, 较并 弱
制中原
的“南齐”
落后的少数民 族文化
政 体 制
与中央政权的矛盾(统治者 内部矛盾农)和民农民与地主的 矛盾(阶级矛盾)
4、北魏统一后面临复杂的社会矛盾
⑴北魏政权制度建设欠缺造成阶级矛盾尖锐 ①宗主督护制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 和徭役征发。 ②赋税制度混乱,导致农民负担沉重。
⑵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 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1、前期: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 2、后期:迁都、典章制度、生活方式
四、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1、推动了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2、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3、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 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2、均田制
1)主观目的: 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2)前提: 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3)内容: 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 的徭役和兵役。
4)性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5)影响:没有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但是
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土地兼并,提高了农民 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先进的汉族文化, 数个朝代之都
(二)中后期
特点:孝文帝主持 ,实行汉制、移风易俗
(2)迁都洛阳的意义 A、使得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
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
THANK YOU
感谢聆听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北魏政权内部权力斗争激烈,导致政治动荡,影响 国家发展。
民族融合的趋势
80%
人口迁徙
北魏时期,大量汉族人口迁入北 方地区,与鲜卑族及其他少数民 族混居,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和 融合。
100%
经济文化交流
随着各民族间的交往增多,经济 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加速了民 族融合的进程。
80%
政治联姻
官制改革
背景
北魏初期实行宗主督护制,但随 着社会的变化,这一制度逐渐不 适应形势的发展。孝文帝废除了 宗主督护制,推行了官制改革。
内容
建立了三省六部制度,将官员分为 文官和武官两大类,明确了各级官 员的职责和权力范围。
影响
官制改革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北魏的发展奠 定了基础。
法律改革
破坏生态环境
改革过程中过度开垦和放 牧,破坏了生态环境,导 致土地沙化和水资源枯竭 等问题。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民族平等和团结
孝文帝改革强调民族平等和团结,启示现代社会应尊重和保护少数 民族的权利和文化。
改革需要勇气和智慧
孝文帝改革面临诸多困难和阻力,但孝文帝凭借着勇气和智慧推动 了改革,启示现代社会应勇于面对挑战和困难。
促进经济发展
改革调整了生产关系,解放了 生产力,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 复和发展。
提高文化水平
改革加强了教育、文化和学术 的交流,提高了人民的文化素 质和社会文明水平。
改革的局限性
改革不彻底
孝文帝改革是在保守势力 的反对下进行的,因此改 革措施未能完全实施,改 革效果有限。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课件18张
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 ——改革的背景 第2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 ——改革的内容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改革的影响
课程标准: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第1课)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第2课)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第3课)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替情况
精编优质课PPT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第三单 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课件(共18张PPT)(获奖课件推荐下 载)
精编优质课PPT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第三单 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课件(共18张PPT)(获奖课件推荐下 载)
有人认为:“以往对孝文帝改革的描述和评价有不妥 之处,孝文帝的汉化不值得肯定,抛弃了他们民族原来 的特长,他的文化路线是一条加速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 衰亡的路线。” 试评述这种史学观点。
套,比较全面 • (3)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兼有确立封建制度与民族融合的性质 • 影响: • 1.生产方式农耕化: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 的复苏和繁荣; • 2.社会制度封建化: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进程; • 3.生活方式汉族化:缓和民族矛盾,巩固封建统治,促进民族融
合,为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奠定基础。
• • (1)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这是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 • (2 • (3)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本人以身作则、信心坚定。 • (4)改革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致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灭亡。 后期孝文帝主持,侧重实行汉化政策、移风易俗,促进民族大融合
• (1)社会风俗的滞后性和保守性,阻碍社会的变革。 精编优质课PPT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课件(共18张PPT)(获奖课件推荐下载)
致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灭亡。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精品课件:单元总结: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北魏民族大融合的原因、表现和作用 1.原因
(1)各民族的杂居,极大地加强了各族人民的交往和接触。 (2)各民族人民联合反对统治者的斗争,推动了民族融合。 (3)内迁各族的统治者中,有不少崇尚中原文化,大力提倡对中原文化的学习,对民 族融合起到了推动作用。
2.表现
(1)社会经济方面:北魏通过实行均田制、租调制、三长制等制度,把鲜卑劳动者改造 为占有少量土地进行农业生产的封建农民,把占有大量土地的鲜卑贵族改造为封建地 主和官僚。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则进一步促使他们习惯定居、生产和城市生活。 (2)政权建设方面:政权机构的设置、名称的制定、官僚的选用、官僚队伍的建设均采 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还修订律令,以适应中原地区的法律需要。
(1)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2)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为国家统一创造了条件。 (3)都遇到了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 (4)都取得了成功。
2.不同点 (1)侧重点不同:商鞅变法侧重于富国强兵;而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 移风易俗。 (2)目的不同:商鞅变法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以便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孝文帝 改革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的落后状态。
第一步 审题意 第(1)问,要求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主要是从材料中综 合、归纳、概括。第(2)问,结合材料并联系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作用来组织 答案。
第二步 抓关键 第(1)问,根据“宣称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得出确立新的 原则,不再尊奉部落首领;根据“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得出 确立北魏创立者拓跋珪的地位;根据“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得出突破礼制,为 自己虚设一庙;根据“‘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得出 将庙号改革与爵位改革结合。 第(2)问,根据“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得出减少改革阻力;根 据“‘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得出削弱鲜卑贵族的政 治军事特权;综合可知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表明改革决心,宣示北魏政权将抛弃草原 传统,全面融入中原生活。 第三步 扣知识 结合所学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回答庙号改革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北魏统一了北方,社会相对安定,民族融 北魏统一了北方,社会相对安定, 合加强. 合加强. 北魏统治者实行汉化政策, 2.北魏统治者实行汉化政策,推动了封建化 进程 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 3.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各地人民起义 不断,出现统治危机. 不断,出现统治危机. 4.冯太后积极推动北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孝文帝良好的汉族文化教育, 5.孝文帝良好的汉族文化教育,对汉族的先 进和鲜卑的落后有深刻认识. 进和鲜卑的落后有深刻认识.
2,孝文帝是怎样执行迁都策略的? 孝文帝是怎样执行迁都策略的? 孝文帝迁都有何意义? 3,孝文帝迁都有何意义? 1)保证了改革的深入 2)有效加强对中原地区控制 有利于民族文化的融合, 3)有利于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 发展. 发展.
材料一: (太和)十有八年…..革衣服之制…不得以北俗之 ..革衣服之制 材料一:"(太和)十有八年 ..革衣服之制 不得以北俗之 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室.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 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室.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 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九月庚年,六宫 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 ..九月庚年, ..九月庚年 及文武尽迁洛阳….. .." 魏书.高祖纪下》 及文武尽迁洛阳 .." ----- 《魏书.高祖纪下》
问题探究: 问题探究: 有人认为孝文帝是盖世英雄 盖世英雄, 有人认为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 认为他是千古罪人 千古罪人, 认为他是千古罪人,你怎么看这个问 题?
1 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发展. 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发展. 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2 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 族大融合. 族大融合. 改革不加选择,全盘汉化, 3 改革不加选择,全盘汉化,没有继承本 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导致日后北魏的衰落. 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导致日后北魏的衰落.
从政治方面来看, 从政治方面来看,民族融合的过程也是国家由 分裂到统一的过程, 分裂到统一的过程,请结合孝文帝改革的有关 内容加以说明 ①孝文帝改革,经济上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 孝文帝改革,经济上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 促进了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促进了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②政治上迁都,实行官禄制,设立三长制,采 政治上迁都,实行官禄制,设立三长制, 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这些措施加强了国家管 理,有力地推动了政权的汉化 移风易俗,全面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③移风易俗,全面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了 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 封建化,南北之间的民族隔阂逐渐消除, 封建化,南北之间的民族隔阂逐渐消除,这些 都为隋唐时期国家的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 都为隋唐时期国家的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
材料二
思考: 思考: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 识概括孝文帝促使鲜卑"汉化" 识概括孝文帝促使鲜卑"汉化" 的主要措施.有何影响? 的主要措施.有何影响?
1) 1)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 2)得到汉族地主阶级支持, )得到汉族地主阶级支持, 3)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 ) 4)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
有人认为: 有人认为:"以往对孝文帝改革的描述和评价有不 妥之处,孝文帝的汉化不值得肯定,抛弃了他们民族 妥之处,孝文帝的汉化不值得肯定, 原来的特长, 原来的特长,他的文化路线是一条加速北魏国家和拓 跋民族衰亡的路线. 试评述这种史学观点. 跋民族衰亡的路线."试评述这种史学观点. 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的. 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的. 评价孝文帝改革应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 评价孝文帝改革应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促进 历史前进,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为标准,而 历史前进,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为标准, 不能某一少数民族的"衰亡"论道. 不能某一少数民族的"衰亡"论道. 基于这样的认识,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强了北方 基于这样的认识,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民族大融合, 民族大融合,拓跋族汇进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 整体中,这是历史的进步.因此, 整体中,这是历史的进步.因此,孝文帝改革应该充分 肯定, 肯定,孝文帝也因此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 改革家. 家,改革家.
⑴鲜卑族逐渐汉化,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 鲜卑族逐渐汉化, 风俗习惯的主体. 风俗习惯的主体. 鲜卑的文化精华融入汉族文化之中. ⑵鲜卑的文化精华融入汉族文化之中.
民族融合是指一些民族同住在一个地区, 民族融合是指一些民族同住在一个地区, 互相影响,逐渐消失各自特征, 互相影响,逐渐消失各自特征,自然而然地形 成一个整体,是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成一个整体,是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北魏时期民族大融合的原因是什么? ⑴北魏时期民族大融合的原因是什么? 战乱的推动;各族人民经济文化交流的增多; 战乱的推动;各族人民经济文化交流的增多; 孝文帝改革的促进 ⑵从政治方面来看,民族融合的过程也是国家 从政治方面来看, 由分裂到统一的过程,请结合孝文帝改革的有 由分裂到统一的过程, 关内容加以说明. 关内容加以说明.
材料: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 材料: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 牛一头, 亩, … …牛一头,受田三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 牛一头 受田三十亩, 初受田者, 田 … …初受田者,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 初受田者 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 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 ——《资治通鉴》 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 ——《资治通鉴》 思考: 1,实行均田制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思考: 实行均田制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均田制所分配的土地性质是什么?内容?作用? 2,均田制所分配的土地性质是什么?内容?作用?
1
1,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平城地处偏僻,经济落后; ①,平城地处偏僻,经济落后; 易受外族威胁;保守势力强大, 易受外族威胁;保守势力强大, 不利于改革的推行; 不利于改革的推行;②,洛阳 曾是中原政治,经济, 曾是中原政治,经济,文化中 心;③,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 的控制, 的控制,并得到汉族地主阶级 支持和合作. 支持和合作. ——主要原因 主要原因
露田 国家所有 桑田荒, 大量土地抛荒,政府控制着大量 的无主荒地. 的无主荒地.
性质: 性质:
国有土地,国有土地所有制 国有土地,
第二阶段改革——孝文帝主持 孝文帝主持 第二阶段改革 汉化政策 侧重点是: 侧重点是: 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 目 的 是:
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政策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材料二: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 五经》之义, 材料二: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 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 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 善谈《 》《老 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 善谈《左》《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 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 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 不改一字" 也,不改一字". 以上材料说明孝文帝在哪些方面的造诣?有何影响? 以上材料说明孝文帝在哪些方面的造诣?有何影响? 孝文帝精通诸子百家,儒家经典, 孝文帝精通诸子百家,儒家经典,有深厚的中国传 统文化底蕴. 统文化底蕴. 促进他后来推行汉化政策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 促进他后来推行汉化政策改革; 族封建化的进程;有利于民族融合. 族封建化的进程;有利于民族融合.
阅读课本思考: 阅读课本思考:A,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有怎样的积极 影响?北魏统治者是怎样实行汉化政策, 影响?北魏统治者是怎样实行汉化政策,推动了封 建化进程? 建化进程 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束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束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社 会环境较为安定,社会生产发展, 会环境较为安定,社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加强 孝文帝改革前面临哪些社会矛盾? B,孝文帝改革前面临哪些社会矛盾?这些社会矛盾 是怎样产生的?不改革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是怎样产生的?不改革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阶级矛盾尖锐: 1,阶级矛盾尖锐:1)政治上实行宗主督护制 2)赋税制度上的混乱 民族矛盾激化: 2,民族矛盾激化: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 人民起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 3,人民起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沉重打击北魏的统治 冯太后在孝文帝改革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C,冯太后在孝文帝改革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D,孝文帝为什么能在之后的改革中学习汉族先进文 冯太后临朝听政,掌握实, ( 化? 1)冯太后临朝听政,掌握实, 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
方式, 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移风易俗:易服装,讲汉话, 1)迁都洛阳 2)移风易俗:易服装,讲汉话, 改汉姓,通婚姻及改籍贯 改汉姓, 学习汉族的制度①尊儒崇经,兴办学校② 3)学习汉族的制度①尊儒崇经,兴办学校②恢复汉 族礼乐制度 ③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作 用: 迁都洛阳使北魏加强了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迁都洛阳使北魏加强了对黄河流域的统治,而 移风易俗则加快了鲜卑族的封建化, 移风易俗则加快了鲜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民 族融合
习汉族先进文化, 习汉族先进文化,培养孝文帝学习汉文化 (2)孝文帝精通汉族文化
材料一: 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 材料一:"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在战 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 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 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 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
东 汉
南方
魏 蜀 吴
十六国
北魏 北周 宋齐梁陈
西晋
东晋
隋 朝
南朝( 南朝( 420年 - 589年 )
东魏 北朝: 北魏 北朝: 南北朝 南朝: 南朝: 宋 西魏 齐 梁
北齐 北周 陈 隋朝
一,鲜卑族拓跋部兴起与发展 1.西汉时发源于大兴安岭北部地区. 西汉时发源于大兴安岭北部地区. 2.魏晋以来逐渐南迁游牧至山西和内蒙 古一带. 古一带. 3.386年拓跋圭(道武帝)建立魏国. 386年拓跋圭(道武帝)建立魏国. 年拓跋圭 4.439年拓跋焘(太武帝)统一黄河流域. 439年拓跋焘(太武帝)统一黄河流域. 年拓跋焘